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2024-05-19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精选7篇)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第1篇

(三)实习、实训场地

2008年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招生以来,建立和完善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如公共基础实验室,有解剖、生理、形态和统计实验室等;建专业基础课实验室设有管理学综合实验室,配备有120台电脑及管理模拟教学软件;管理仿真实验室,配备有53台电脑及相关模拟软件;卫生管理实验室,配备有162台微型电子计算机以及医院管理教学软件(his系统)、统计软件(sas系统)等。分两个小班上课,每班六组,每组五个学生,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作,满足教学需要。

海南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学生除在课堂授课外,还分别在卫生行政部门如海南省卫生厅、海口市卫生局、海南省药监局和三甲医院如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和海南农垦医院等4个实习基地的院办、科教处、病案室等进行18周专业实习。

目前以上单位已具有一定教学条件和规模,能满足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教学实习需要。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第2篇

1.1 深圳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深圳处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拥有优良潜质的港口、密集的高速公路网络、大型国际航空基地、发达的海上和铁路运输,加上本地区的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10%、进出口总额占全国1/7强、进出口贸易总额连续8年居于全国之冠等条件,可谓发展物流业的一流地区。深圳目前已具备信息化程度高,海、陆、空、铁交通发达的基础条件;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日趋完善的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服务业;初步建成并正逐步完善EDI(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运政管理系统、无线集群通信系统等;网络技术正逐步应用于物流业,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深圳率先与国际接轨,实行大交通管理体制,对于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布局和能力强大、便捷通畅的运输平台,给予了管理体制上的保证;深圳市作为连接香港及世界的重要门户正在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为物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 深圳市物流人才及培养现状

目前,在深圳从事物流业中的专业人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第一,结构不合理。深圳物流业的从业人员呈年轻化,绝大部分人员年龄在18岁至35岁之间,有多年物流企业运营或管理的行家里手偏少;绝大部分基层从业人员具有初、高中毕业学历,管理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层次者比例偏低,整体从业人员中受过物流专业教育的人员偏少。第二,技能水平偏低。物流业从业人员中,高级技工、中高级物流师短缺,而且大多数从业人员技能单一,要么只懂运输,或者只懂仓储,或者销售,或者采购,而同时精通物流、国际贸易、进出口实务、市场营销、财务核算,外文的复合型人才极少,这些已经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瓶颈”。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人才培养和企业员工的技能培训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现代物流理念进入中国较晚,只有近10年的时间,所以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这就直接导致了物流人才的缺损。而深圳物流业的高速发展,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因此,深圳物流业对人才需求的剧增与人才培养的缓慢两方面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全日制物流专业的学校培训是在2000年以后逐渐开展的,并且很多物流专业都是由物资管理类专业转化来的,专业教育带有一定局限性。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师资力量极为缺乏。社会化的培训近几年才兴起,由于社会化培训的师资力量有部分来自企业,培训密切联系了物流实践,受到广大参加培训的学员的好评,但总体来讲起步较晚,人才培养缺口很大,远远满足不了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另外,在物流行业内部培训严重不足,一方面是物流企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理由是人才培养了也跳槽到了其它企业;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内训力量不足,缺乏可以对员工进行技能培养的实训基地,组织不了高效的企业内部培训,这导致员工由于缺乏培训的动力和机制,专业知识、技能得不到更新和提高。

2 深圳物流专业职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2.1 师资问题

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深圳的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毕业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或硕士层次),而且大多从交通运输、管理、经济、计算机等专业转行而来,甚至还有部分教师是从物流完全不相关的专业转过来的,只是通过短时间的自学,物流知识不系统、不全面、不扎实,更缺乏物流实践经验。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对物流活动的实际操作,授课内容与企业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部分课程适用性较差,在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时往往难以做到得心应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甚至实训指导老师只是负责校外实训基地的信息沟通,并不直接介入指导学生实习。

2.2 教材问题

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教材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物流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要突出物流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但从整体上看,深圳具有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极其匮乏,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与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要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就目前而言,深圳符合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许多教材缺乏职业特色、缺乏规划和标准、体系不清、内容陈旧,没有和先进的物流技术接轨。教材选用和出版也存在随意性和趋利性等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物流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深圳物流专业职业教育教材不适应现实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物流职业教育教材的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性内容严重不足;二是沿用专科、原成人高校和中专教材,其基本是“本科压缩型”,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缺少精品教材及相应的教学软件,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缺乏衔接。现行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相互抄袭严重,教材的形式单一,质量不高,教材建设工作仍滞后于教学改革的实践,对新教材的评价、宣传、推广使用不够。

2.3 学校教育问题

目前,在深圳市场急需的现代物流服务是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但由于物流市场发育不全,物流市场提供的大多只是运输、仓储、配送、包装、物流信息等各个子系统的传统的单功能服务。要发展现代物流业,市场急需的物流人才绝不仅仅是会管理仓库或某种运输方式、知识结构单一,操作技能单一的一线技术工人,因为在深圳具有众多的外来工,这些低层次的劳动力只需要短期培训即可。而深圳物流市场急需的是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供应链管理思想,既了解物流各子系统构成,熟知物流各环节的功能与运作方式,又懂得物流实务操作要求和管理要求,可以对物流多个岗位的作业情况进行监控指导,提出一定的改进建议,并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快速成长的中低层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市场紧缺的物流管理人才是了解甚至掌握物流各子系统实务的实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掌握某一方面知识的人才,否则物流管理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性,这也正是物流成为综合性学科专业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统一的培养范式,目前深圳的物流专业教育尚处于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各学校都在忙于争投资、争合作、争生源。在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改革上下的功夫不够,仍是套用相近专业的培养套路,重理论说教而轻实践、实训,重学科的系统性而轻实务的综合性,严重违背了物流整合的思想,培养出的物流人才与实践脱节,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供需矛盾严重、紧缺与过剩必将并存。

2.4 建设现代物流实训室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行业和消费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目前,物流人才已经被列为我国12大类紧缺人才之一,有报道称“物流人才的需求已超过600万”。而深圳早在2000年就把现代物流业列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对高技能物流人才的需求日益显得迫切。面对如此利好的市场需求和矛盾的供需关系,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教学单位,如何将物流教育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物流专业化人才,已成为现代物流教育所面临的紧迫问题。

虽然目前在深圳的物流教育虽然受到多数高校和职业院校的重视,但由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物流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动手能力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学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把握物流发展的脉搏,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训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这需要根据自身教育特点选择建设符合教育方向的实训室。归纳几点为:开展特色物流教育的需要;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需要;物流领域课题研究的需要;创造品牌,提高就业率的需要;实训课程达到一定比例的需要。另外,在深圳市尚缺少能够满足全市职业院校学生和社会在职人才进行实际技能实训的大型实训中心,而在上海已经有若干个进行技能操作的大型实训中心,它们都是由某一职业院校发起建立,但同时面向社会开放,这一点与上海相比尚有不小的差距。因而,在深圳市,尤其是物流方面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宝安区建立由某一院校发起建设面向全市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一个大型的现代物流技能的实训中心尤为必要。

3 现代物流实训室建设的目标及实现物流技能培养目标的途径

3.1 现代物流实训室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职业院校的教育特性,现代物流实训室的建设核心是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运作或管理层人才为核心,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应该以第三方物流企业、商业连锁企业、制造行业的复合型物流操作人才为主,在建设过程中还可以增加国际物流中的核心部分(报关、货代等)。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实践能力培养,逐步达到企业的需要。同时,它必须主要为全市职业院校和企业服务,还能够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为校企合作方式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

3.2 现代物流实训室的设计

①从宏观角度让学员理解物流过程及物流概念,通过物流作业流程演练提高学员物流操作能力和物流管理水平;②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及设备,锻炼学员的物流技术及设备的操作水平;③通过强大的物流系统模拟演练,学习物流管理方法及原则;④透过实际操作与讨论使学生了解现代物流的意义,以及物流对企业的重要性;⑤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员的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3.3 实现物流技能培养目标的途径

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不仅是解决深圳职业教育资源的手段和措施,更重要的是实质性落实就业导向,体现深圳职业院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的重要内容,更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构建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根本保障。通过校企合作给学生以充分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机会。积极建立实训基地,采用物流认识实习、现场教学等手段创造真实职业环境,有效延伸教学空间。企业不仅具有许多学校没有的设备、工具、技术,更具有教学上难以模拟的工作环境。因此,学生到企业实习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是维系和深化校企关系的重要环节。学生实习可以有认知性的参观、体验式的短期实习及较长时间的顶岗实习。无论哪一种形式,走出校门、走入企业,对学生巩固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了解工作环境、适应岗位要求都是非常有利的。另外,教师走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是师资培训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教师对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实践动手能力、分析排除故障能力不足的话,显然是不能满足要求的。所以要让教师了解企业、了解市场、了解产品、参与生产,全面培养生产实践能力。

②校企联合共同建设物流实训室。目前,深圳职业院校的物流实训室大多数是基于软件模拟的物流实训室,这类实训室是以物流软件模拟来搭建物流模拟平台,如各种配送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ERP、仓储管理软件、国际货代软件或者基于上述几个软件集成起来的供应链软件等;而对于基于设备的物流实验室来说,由于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多数职业院校还比较缺乏,这就造成了学生对巷道式堆跺机、高速分拣机、立体货架、AGV、码跺机器人等物流设备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因而,只有通过校企联合建设物流实训室,企业把实际运用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引入到学校实训室,才能满足学生对企业实际运作过程中基本技能的掌握。

③大力开展物流技能大赛。目前,深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更加注重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更加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通过开展各种物流实际操作技能的比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进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同时,物流技能大赛也充分考虑内外两种因素,促使学生由“学会技能”向“会学技能”转变,这种物流技能大赛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状况。这种技能大赛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做到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相结合。

4 现代物流实训室建设的规划与设计

现代物流实训室的规划与设计原则是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料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设备如条码、射频、电子标签等为实现手段,形成一个整体、先进、实用、经济的现代物流综合模拟实验实训室。而这种模拟,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系统模拟,又区别于物流硬件设备的简单观摩和演示,而是通过物流流程将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与先进、实用的物流设备串连起来,达到一体化物流的模拟效果。

4.1 场地规划

我们参照物流企业和物流中心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场地规划和布局将既能充分考虑学校场地的实际尺寸,又能提供多种物流模拟环境,如第三方物流、生产物流、商业连锁等不同环境,为教学、培训和科研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一般情况下,将要使用两块场地布局整个实训室,即综合实训区和多媒体教学区,简介如下:

4.1.1 综合实训区平面布局

可根据教学需要分成若干区域,如:委托客户或超市(通过POS机完成销售模拟)、供应商堆栈、物流中心仓储区(以托盘货架或立体仓库为主)、拣货区(以流利货架和电子辅助拣货系统为主)、流通加工区(设有加工工位,进行加工、拼装、包装、装箱、贴商品码、堆垛等作业),以及入库区、出库区、越库区、设备存放区等物流中心核心作业区域。

4.2.2 多媒体教学区

该区域用于综合演示和流程讲解,设置100台计算机。这一区域既可以与实训区域互相呼应,进行综合模拟,也可以按照不同角色设置供应商、销售客户、第三方物流公司(公司内部可按照职能进行细分)进行单独模拟和演示。4.2功能区域

由于物流中心主要承担了出入库、理货、货物储存等任务,因此作业功能区可以分为若干区域,如:收货整理区、发货整理区、货物暂存区、货物储存区(托盘货架区)、拣货区、流通加工区、闲置托盘箱笼工具暂存区和办公控制区。

现代物流实验室应该是以物流业务流程为基础,以物流系统为模拟平台,以先进的物流技术为实现手段而组成的物流实训平台。该平台来自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区别于传统的电脑模拟系统,又区别于简单的仓库和运输,而是通过物流流程和物流技术将订单、仓储配送、运输、库存控制、客户服务等现代物流的核心活动连起来,让学生了解、熟悉、操作的每个环节,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先进实训平台。应该看到近几年物流的概念在不断“扩大”,物流区别于商流,物流与生产过程密不可分却又各自独立,将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都归为物流是一种错误的理解,物流不是万能的,物流有着自己的核心和边界。所以,物流教学系统应该区别于ERP、MRPⅡ、进销存系统、财务系统等,侧重于物流核心业务流程的操作、优化和管理。

参考文献

[1]冯旭敏,温平则.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基本模式的构建[J].职业教育,2005,(2):32-34.

[2]李志生.高职高专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5,(10):29-31.

[3]沈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7):38-40.

[4]张平,周卫平.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10-112.

[5]明育.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教育与职业,2007,(5):134-135.

[6]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5):73-75.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实训场地 建设模式

一、引言

实习实训场地是高职实习生在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之后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专门场地,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和设施不仅可以显示出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还可以突显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实习生们在实训场地中学习个行业生产基本技术和操作技能,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全面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为成为企业高技能人才而努力。所以,构建好高职实习实训藏地,完善好各项基本设施是高职院校培养全面应用型人才的前提。

二、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场地的建设模式

经过课题组教师们的研究和讨论,结合当前的高职院校发展情况,设计出了以下几种高职实习实训场地的模式:

(一)以院校为主的实训场地建设模式

该模式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院校自主筹资。无论是场地设计和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学生技能培训和生产学习方面都是以院校为主,进行筹划的。在国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均采用这样的模式进行实训场地建设[1]。

(二)以企業为主的实训场地建设模式

该模式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筹资、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企业可以自主设计实习生的实习培训形式和培训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和比赛等。相比以院校为主的模式,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建设规模方面和基础设施水平方面。由于企业的投资,场地的建设规模都比较大,且设施水平也比较高,更利于学生的实训和技能的提高。目前,一般只有在企业内部才会有此类场地模式的建设,因为此模式很多方面都要借用企业已有的生产条件。

(三)院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训场地建设模式

该模式顾名思义即是院校和企业双方合作,企业提供部分资金赞助和技术赞助,帮助学校完成实训场地的建设。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其生产条件和生产设备为学生提供具有生产性的实训,并提供专业型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的指导;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将生产线引进学校,在学生实训之余为企业生产产品。此外,该院校的实习生在该模式场地进行实习培训锻炼后,可以经过企业筛选进入到企业工作,而企业也可以优先挑选高技能的人才[2]。

三、高职实习实训场地的构建

实训场地的建设必须以培训高技能高应用人才为标准,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最终目的,在任何模式下,场地建设都必须拥有四大特色:系统性、先进性、仿真性和开放性。

(一)院校为主的场地构建

该场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由于资金限制和技术创新局限,该场地里缺乏先进的设施和设备创新型的技术产品,此外,由于院校占地面积有限,所以场地的构建规模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有些专业的实验田等不能得到扩展。所以,在构建该模式场地时,需要考虑到一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①占地面积:场地的选择很重要;②主要设施:考虑到场地的规模问题,就必须择优而建,显示出本院校的主打专业;③学生环境:由于场地是校内建设,所以必须考虑到非实习生的学生生活不受影响;④设施设备:尽学校最大能力提供最新型的技术设施,以提高学生的实训真实性和技术性。

(二)企业为主的场地构建

此类型场地完全是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的而构建的,所以构建过程中必须有严格的构建制度和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场地适应企业生产而长期存在。在构建此类场地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以改善场地的缺陷:①应尽量设计贴近学生教室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生产实习实训,降低企业生产与学校课堂的过度,给学生一定的适应空间;②应配备专业的指导教练,因为实训室即是企业的生产工作室,不能出现操作技术上的纰漏,所以必须有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这在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作经验;③设置严格的实训管理制度,要求实习生必须严格执行,因为企业不仅要生产产品,还需要实验教学,这就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工作压力,特别是学生的安全压力。所以为了学生能够安全地完成技术的学习和操作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实训场地进行严格管理。

(三)校企结合的场地构建

校企结合型的实训场地,首要考虑到的是双方的需要,最终目的是实现双方的利益最大化。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开展更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既可以构建校内场地,也可以构建校外场地,既扩大了实训场地的规模,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训的机会。在该模式下,院校不仅可以得到企业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得到企业的技术援助和设备支持,而企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利益,如可以在学校利用广泛的学生资源进行科学实验田等的实验研究;又如可以在院校专门培养企业对口专业型人才。所以,在构建该模式场地的过程中也有几点需要注意:①设施设备必须是最新型的,这为企业提供高效高质的产品及其重要,而对学校而言,也是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一大有效手段;②应该重视学校和企业的异同,在学校元素下体现企业社会的新元素,让学生提前感知社会,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而提供经验;③应适时提供相应的实验研究,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研究课题中,进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思维[3]。

四、总结与展望

上文对几种不同的实训场地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模式构建介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专业的发展选择不同的模式进行构建。因为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的一大教学环节,所以实训场地的建设不容忽视。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实训场地的建设,以下提出几点构建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主要事项:①必须适应国家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②必须以人为本,注重人才资源和技术设备的投入;③必须以就业为向导,注重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永强,季本山,丁金昌.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3,2(13):124-131.

[2]王增强,王文婷,陈旭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等教育,2013,10(16):246-247.

[3]吴桂英,孙雅莉,陈玉霞.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3,18(25):104-114.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第4篇

关键词:实训,资源整合,开放式,实训场地,管理系统

一、研究与实践的依据

1. 实训资源整合及远程开放式实训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实训场地建设和机房管理的逐步推进, 实验实训场地管理工作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其管理内容包括实验员, 机房分配, 实验实训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实训场地的安全, 物资设备安全和维护, 课程资料或资源的共享以及如何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因素。

2. 研究实训资源整合及远程开放式实训场地管理的意义。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并规定高职院校各专业实践课时的比例不低于40%。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实验实训场所的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 主要是以人工方式进行的。管理过程存在着很多弊端, 如工作量大、工作重复性高, 工作中查询信息、统计数据等有的实训室根本实现不了, 或者不方便;有的实验实训场地即使基本实现了上述功能, 但人工管理仍是费时又费力, 达到理想效果。事实说明, 传统的实验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教学形势的变化, 若想采取高效、灵活的管理方式, 就必须建立一套能满足现代化教学要求的实验管理信息系统。

3. 实训场地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近年来, 各级各类学院包括大中小学的机房都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验实训场地管理方面的软件, 不同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水平差距较大, 大部分高校中, 实验实训场地管理系统只能对独立的实验机房内的设备进行人工管理, 而对分散在各个实验实训场地的电脑等设备还做不到在线控制, 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 对实验人员、实验过程与数据的动态监控或管理基本上没有实现。因此, 如何利用网络环境, 使现有的实验实训场地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 是十分迫切和有意义的。

4. 远程开放式实训场地管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实训教学场所在数量及硬件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了使实验实训室的软件建设能跟上硬件建设步伐, 改变传统的实训机房的管理模式, 探索以人为本的实验实训室管理方式, 必须增强实验实训体系的内涵建设, 综合应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本项目意在设计与实现一个基于WEB技术的实验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实现实验实训课程的管理, 包含实验实训申请、实训室安排、实验实训排课及查询等功能。

二、研究与实践

1. 与实训场地管理有关的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学校已具备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基础和环境。

2. 申请者和实训场地管理成员所承担的教学改革和科研项目情况。

项目组成员学科结构合理, 长期从事基础课的教学与学术研究, 在平时的工作中, 项目组成员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积淀了大量教学经验, 具有研究此课题所需的学术素养和能力。课题组成员中有3人主持过教育厅课题, 12人主持过校重点课题, 7人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计算机方面的学术或教改论文。

3. 建立实训场地管理系统采取的途径。

项目组通过外出调研、培训等形式了解我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实训场地的情况, 针对现有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设计了一个适合本校长岗校区和里建校区远程开放式实训教学场地的管理系统。主要解决的途径有:项目组成员通过网络查询或参加区内外专题培训等形式, 获取更多的参考资料, 同时与区内外高校的计算机实验管理教师取得联系, 以便取得更多的相关资料。积极参与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管理系统的各项建设, 结合课程特点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场地运行管理模式, 改革现行的管理方法, 积累经验, 以便按项目需要设计和开发。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表明,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总之, 通过项目组自身的努力及学院各级领导、各部门多方面的支持基本完成了本项目。

三、实训场地管理系统项目研究成果摘要

1. 实训场地管理系统的组成简介。

本项目确定的主要研究内容为:设计与实现一个能整合各种实验实训资源的、基于WEB技术的实验管理信息系统, 整个系统由六个主要子系统构成, 包括实验实训场地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实验开放选课、设备动态管理、评估和预警等子系统。所有的子系统都是基于同一基础数据平台, 它们之间既实现了信息共享又拥有相互独立的逻辑结构。

2. 实训场地管理系统实现概况。

随着高等学校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高校实训教学场所在数量及硬件条件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了实现此研究目标, 实训场地管理系统项目组在原来的实验实训室管理基础上, 针对校内实训场所的新发展、新情况, 整合现有资源, 采用JAVA、Oracle数据库、ASP.NET、工作流处理引擎等技术, 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整合实训资源, 为实训场所和实践教学管理设计、开发一个统一的、基于角色访问控制 (RBAC) 的管理信息平台。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实训场所的管理效率, 提高机房的利用率, 方便决策层监控实训场所的使用情况, 还能通过向师生提供远程开放式预约服务, 有助于提高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在增强实验实训体系的内涵建设, 综合应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使实验实训室在专业教学、教改科研、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至此, 本项目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但鉴于项目组成员水平有限, 软、硬件建设方面跟不上和资金投入也非常有限等众多因素, 本项目的研究还有较多提升的空间, 今后项目组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为不断提高我区实训资源整合能力及远程开放式实训场地的管理等方面献策献力。

3. 创新之处。

本项目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有创新: (1) 建立并完善基于校园网的学科网站; (2) 开发计算机基础实训场地共管的无纸化考试平台; (3) 设计与实现一个基于WEB技术的实验管理信息系统, 主要实现实验实训课程的管理, 包含实验实训申请、实训室安排、实验实训排课及查询等功能。

4. 受益人群。

自2013年9月本项目筹备之初开始, 2013级及以后的近15000名学生和使用实验实训室授课的所有教师均不同程度的在新平台进行了比之前更有效的学习和教学工作, 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较有效地提高了实训场所的管理效率、机房的利用率, 方便授课教师监控实训场所学生使用情况;还能通过向师生提供远程开放式预约服务,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提升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岗能力。

5. 改革前后效果总结。

作者所在单位分两个校区, 在实训场地管理中经常会遇到不少的问题, 本项目的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两校区实训资源分散、实验实训场地管理不方便的问题。在增强实验实训体系的内涵建设, 综合应用信息化手段, 提高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使实验实训室在专业教学、教改科研、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但鉴于项目组成员水平有限, 软、硬件设施限制和资金投入有限等众多因素, 本项目的研究还有较多的提升空间, 今后项目组将一如既往地关注这方面的信息, 为不断提高我区实训资源整合能力及远程开放式实训场地的管理等方面献策献力。

参考文献

[1]陈丽春.高校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管理的实践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7, 24 (5) .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第5篇

【关键词】模具 实训 建设

【中图分类号】TH16-4;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51-01

实训场地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做好实训中心场地的建设工作有着深远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完善模具专业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做好实训场地的建设工作。基于此,本文就基于生产情境模式下模具实训场地的建设进行了探讨,相信对有关方面的需要能起到一定的帮助。

1.模具实训中心的功能

模具实训中心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布局,岗位按照企业模具生产和班级实习需要设置,共划分为模具设计、电加工、数控加工、装配、试模和成品库等6个区,根据学生数量设置50余个工作岗位,完全可以满足教学中不同岗位的实习需要。

2.模具实训中心建设模式

2.1 订单培养型

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并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学生在校期间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

2.2 来料加工型

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接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切实解决了以往教学课题不贴近企业的问题,让学生在企业要求下有针对性的完成实训。在规定实训课程外,还可采取学生勤工俭学的方式进行,以解决部分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2.3 技术推广型

学校利用自身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同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技术服务项目主要通过大赛预备队组、兴趣学习小组、科技创新小组等进行,三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由专业教师带学生进行横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课题的研究,并把课题研究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企业情境下模具实训中心的运行管理

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真实产品。通过引入企业真实产品,将企业的生产项目作为校内实训项目,实施“四化一体”的任务驱动式实训教学,即“教学实施项目化,实训环境车间化,专兼教师团队化,教学练做一体化”。

学生在实训期间,应严格遵循教学领导小组制定的《学生实训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模具企业学生实训员工制度》,实现学生实训管理企业化。实施过程中注重“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间的有机衔接,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实训,生产型实训车间推行“7S”管理制度,教学与生产统筹规范管理,形成适应教学与生产同步运行的良性机制。

4.考核方法

为了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全面考核,需要打破传统“一纸试卷”测评学生的现象,把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对学生评价相结合,实现过程化考核,具体考核项目见表1。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模具实训场地的有效建设,降低了教学成本,促进了产教结合,创新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场地的成功应用,不仅是完善了模具专业的教学,更为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输送了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小燕、万德年.基于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2).

物流实训场地分析报告 第6篇

对物流配送中心场地的适应性评价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即服务半径适应性、仓储规模适应性和交通适应性。第一阶段进行理论基础性研究工作,调研及基础性框架设计,计算现有的仓储服务半径是否在计算所得的最大服务半径范围之内,如果在计算所得服务半径之内,则满足服务能力的需求。第二阶段是根据现有的调研数据,对未来场站的仓储规模进行预测计算。本文仅通过对一汽集团公司的三个整车厂仓储服务半径适应性进行计算,探讨一下合理的物流中心服务半径。

一物流配送中心场地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场站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仓储用地是否满足整车厂产量的需要,仓储用地是否适应汽车产量的不断增长的需要。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各物流仓储用地服务半径的测算;

(2)各物流仓储用地规模的测算(产前各物流仓储用地规模的测算、产后各物流仓储用地规模的测算);

(3)各物流仓储用地的交通适应性分析。

物流配送中心场地综合评价方法框图如图1所示。

二计算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

1. 服务半径概述

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是指物流配送中心所服务的需求点的地理覆盖范围,其覆盖范围越大,说明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能力越强,其服务半径越大;反之,若覆盖范围小,则物流配送中心的物流配送能力相对较弱,其服务半径越小。

决定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半径的两个基本因素是配送能力和配送需求特征。

配送能力是指物流配送中心的仓储能力和运输能力。配送能力越强,说明物流配送中心越有能力服务较大范围的顾客,考虑到技术设备的革新和物流配送中心运营模式的改进,应尽量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此时,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越大。

配送需求特征同样对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半径有重要的影响。各个行业的配送需求迥异,其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服务半径亦不同。配送需求特征主要包括:需求的稳定性、需求量和需求的均衡性。

需求的稳定性,是指配送需求的时间分布特征,如配送需求持续、稳定,则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就能够确定,有利于物流配送中心确定规模,合理构建服务网络体系

需求量和需求的均衡性,是指需求的品种批量特点和空间分布特征等。如物流配送中心配送需求分布比较集中,配送运输线路易于确定,物流配送中心的覆盖能力强,其服务半径相对较大。

配送能力和配送需求特征相互作用,二者共同决定了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成本分为随配送量变化的可变成本和不随配送量变化的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包括:劳动成本、燃料费用及维修保养费用;固定成本主要是指物流配送中心仓库及其设施、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设备等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固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存储能力。

2. 服务半径的计算公式

物流配送中心服务半径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β取一合适值,这里取β=0.1。

TFC——物流配送中心的固定运营成本,代表配送能力。

V——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辆份数,代表配送需求量

R——物流配送中心与需求点之间的运输费率。

若实际配送需求点处于d位置,则仓储中心资源得到了最高效的利用,实现了场站中心运营能力和需求的最佳匹配

3. 仓储中心服务半径的实例分析

(1)合资轿车公司的物流配送服务半径

该公司的未来产量预计为80万辆,物流配送中心的固定运营成本为2430万元,运输费率按0.5元/公里计算,则服务半径为:

(2)自主品牌轿车公司的仓储服务半径

该公司的未来产量预计为40万辆,仓储中心的固定运营成本为1016万元,运输费率按0.5元/公里计算,则服务半径为:

(3)载重汽车公司的仓储服务半径

该公司的未来产量预计为25万辆,运营成本为1221万元,运输费率按0.5元/公里计算,则服务半径为:

已知现规划的各物流配送中心的最大服务半径为:

合资轿车公司:3.1公里

自主品牌轿车公司:4.1公里

载重汽车公司:4.3公里

则统计各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的服务半径,如表1所示。

由数据对比可以看出,规划的各公司的最大物流仓储服务半径均为计算所能达到的服务半径区域之内,则可知各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的仓储用地均能满足未来产量的需求。

浅析高校物流实训 第7篇

关键词:物流,发展,实训

一、引言

近几年来, 中国物流产业的蓬勃兴起, 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我国物流产业的起步比西方发达国家晚, 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更是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 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物流行业中高级职位普遍非常紧缺。据相关部门预测, 到2010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4万。中国的物流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约为40万左右。因此, 大力发展我国的物流教育迫在眉睫, 而建设高校物流实训课程又是发展物流教育的必要手段。

二、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及高校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按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通过本课题研究, 使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课程充分体现“基本理论知识够用, 注重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征, 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方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突出了“双证式”教育。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本设计培养方案, 有效利用高职教育的紧缺资源, 共享师资、实训中心、校外实习基地, 按照产学研的办学模式实现企业和学生的供需平衡。以项目教学法完成核心课程 (实训) 的教学任务, 以精干的师资队伍、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职业化的特征。方案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应用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提高整体素质, 尽快适应社会需求。以物流管理省级示范专业为龙头辐射相关四个专业, 即报关与国际货运、公路运输与管理、电子商务和港口与航运管理。

三、我国物流实训课程发展意义

1. 课程改革发展需要

目前多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积极推进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物流实训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课程开发与设计, 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有针对性的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来自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 以实际应用经验和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本课题适应课程改革需要, 以具体化的工作任务为载体, 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包括实践知识、理论知识、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 是相对完整的一个系统, 在课程整体设计上, 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 保留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 实现毕业生和工作岗位“零过渡”的目的。

2.“十二五”发展需要

按照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 通过本课题研究, 使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课程充分体现“基本理论知识够用, 注重实际运用与操作技能培养”的高职高专教育特征, 力求反映高职高专课程和教学体系的改革方向;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 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突出了“双证式”教育。本课题适应十二五高职高专物流发展规划, 有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又有利于学生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提高;本课题增加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载体。本课题更具广泛性、科学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3. 物流岗位需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物流业实现迅猛发展态势,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出现缺口, 尤其在北方地区, 出现了大量物流人员短缺的情况。我们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多是以理论知识为主, 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问题, 而物流业作为实际操作性行业, 要求就职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 这一主要矛盾, 使我们的物流行业的人才急缺问题目前还是得不到解决, 作为学校, 我们应加大物流实训教学的比重,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在未来就业过程中, 具备实际的竞争能力, 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零过渡”。物流作为城市功能配套, 更需要全面的人才、具备实践应用能力的人才来加入此队伍, 物流教育任重而道远, 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四、我国物流实训特色教育发展的途径

为了打造理想的物流实验环境, 在实验系统中应当参照物流企业的布局, 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首先, 提供仿真的企业业务处理环境。对环境的设计和各个实验流程的设计都必须使实验者有一个接近或仿佛置身于企业实际环境中的感觉, 这种环境可使学生自觉调整自身不同于课堂上课的状态, 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规划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步骤, 主动完成实验。其次, 提供仿真的职能岗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岗位, 要求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使学生毕业后能够立即上岗工作。第三, 在业务流程方面也要尽量做到逼真的效果, 根据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 进行不同任务、不同岗位的模拟训练, 建立综合模拟题库, 争取最大限度水平逼真再现企业的日常流程。

1.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将积极依托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中央财政支持340万元的“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进一步开发、完善, 积极探索校内经营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并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的校内实训室应和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它们无论在内容上, 还是具体实施步骤上都有所衔接, 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整体, 无论是校内实训室还是校外实习基地, 它们建立的惟一目的, 就是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毕业后直接上岗使学生与实验室实训、实习学习, 以及企业工作都能相适应, 成为一个既有学识, 又有能力的全面性人才。

2.教学内容改革

对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根据工作岗位进行分解, 可以概括为三项能力的培养:办公应用能力、物流作业管理能力、国际物流业务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应的理论课程和实习生产性实训环节并将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 使学生在掌握熟练技能的同时能够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就业服务。

在教学方案实施的同时, 注重对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 通过信息收集分析, 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模块进行更新, 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 使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其前瞻性和先进性。

3.教学模式改革

为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 积极依托“物流生产性实训基地”, 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的同时完成工作。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综合能力为主, 将单一学科的知识传授拓展为多学科技能的综合演练, 淡化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实现真正的“以岗代培”, 使人才培养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增加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为目标, 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培养其自主创新的勇气和决心, 使其适应行业发展的根本需要。

五、结束语

现代物流教育最主要的是逼真地展示出现代物流企业运营作业的全过程, 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 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它以典型企业实际物流运作流程为依托, 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真实体验实际业务管理和操作流程, 同时它把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实施方式的物流实训平台, 这样做的好处是, 既满足模拟教学的需要, 又为物流行业培养出掌握先进物流理论知识的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上一篇:气排球课体会下一篇:于夏天的诗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