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角集体备课发言稿

2024-05-19

任意角集体备课发言稿(精选6篇)

任意角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1篇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集体备课

一、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编排特点

1.结合生活实例认识角和直角。

(1)从知识的引入来说:教材从校园生活情景中引出角和直角。从实物中分别抽象出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会从数学化的角度观察周围的世界。

(2)从知识的应用来说:学生认识了角和直角以后,教材让学生说说周围哪儿有角和直角,此外,还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以及应用。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教材用纸折角,做活动角,用三角板比角,画角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呈现了一个校园的情景图,先让学生感性、直观地看到角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做操同学伸开的双臂、足球门、足球场的边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钟楼的时针与分针,这些物体上都有角。教材中用红色标出了其中一些角。2.认识一般的角

例1(认识角)

(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至于“从一点向两个方向画射线,所夹的部分就是角”这样的严格定义,不必给出。教学时要注意把握教学要求。(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

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例2(画角)

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P40“做一做”

让学生指一指自己身边哪儿有角,体现了知识的应用,要引导学生从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去考虑。认识直角

例3(认识直角)

编排与角的认识一致,也是从国旗、椅子等实物抽象出直角的一般模型,再用纸折出一个直角来。要让学生理解直角是一种特殊的角。

例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1)教材上利用学生手头最容易找到的直角、锐角、钝角(书本、红领巾)让学生用三角板比较,要让学生自己说说应该怎样比较(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这也是为以后正式学习锐角和钝角做准备的。

(2)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再找一些东西来判断一下。

画直角

教材上给出画的过程。学生画直角的两条边不一定是水平的和竖直的。

P41“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哪儿有直角,学生找到后,可以让他们用三角板验证一下。

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的方法也是很开放的。可以用三角板画,也可以先判断出水平线与竖直线所成的角是直角,再用直尺画。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直角的开口方向可以随意,并不只有常见的一种,避免思维定势。

3.“生活中的数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角在生活中的应用性,如木工用的角尺,就是运用了同位角都是直角的原理来画平行线。塔吊是通过改变角度的大小来改变重物与目标物的距离。

五、教学建议

正确把握教学要求。

对角的更严格定义,将在四年级上册学习了“射线”后给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叫做角。故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只要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如折一折、画一画、做一做等)对角和直角有感性认识即可。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38~40页。[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与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画角。

2、通过找一找、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摆一摆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角的大小,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画角。[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角、三角板。[学具准备]

材料袋(内有小棒、硬纸条、图钉、圆形纸)、三角板。[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孩子们,小精灵已经陪伴我们度过一年多的数学之旅了,今 天呀,他想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新家。小精灵的房子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出示一幅房子图)

2、引入课题:

其实,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里隐藏的还有一种图形(课

件分别闪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你认识它吗?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种图形——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认识角,画角

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1)找角。

师:其实在生活中许多物体表面上都有角,让我们到角的世界去走一走。(课件出示主题图)现在我们又来到了小精灵的学校。这里面就藏有许多角,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2)指角。

生指。刚才通过这位同学指的角,老师明白了角的图形是这样的(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个是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 师示范:老师也找到了这个角,不过老师是这样指的,你能像老师这样再指一次吗?

2、抽象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1)出示剪刀、三角板、红领巾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带来了几幅图?它们身上有角吗?生指。

(2)隐去实物,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让我们给刚才这些角脱掉美丽的外衣,就变成这样,(多媒体演示:隐去实物图,出现三个大小不同的角。)(3)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这就是数学中的角,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生:都有一个点,有两条直直的线…… 师(选择第一个角相机介绍):这个点数学家给起了个名字叫做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也有一个名字叫做边(课件闪烁出现顶点、边)。一个顶点两条边就组成了一个角,请和老师一起伸出手指一指。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个别说,同桌互说)

师:这两个角等不及,谁来指一指它们的顶点和边?(4)练习。

师:瞧!这三个图形跳上了屏幕(课件出示三种不是角的图形),它们说自己是角,要和角站在一起,你们同意吗?为什么?(学生充分说理由)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它们也明白了自己不是角,非常乐意地离开了角的队伍。(5)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数学中角的样子,角啊,又穿上了漂亮的衣服来到了大家周围。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相机让学生摸一摸三角板的顶点)请同学们摸一摸这个角的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摸两条边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感受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两边)

3、画角。

(1)学生自学试画角。

师:认识了角,接下来我们要自己画一个角,那具体该怎样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打开课本39页,阅读例2。谁愿意把画角的方法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想一想画角时应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生思考)想好了,就试着在本上画一个角。(2)教师演示画角的方法。

师:很多同学都画好了。现在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请同学们给老师一些好的建议,怎样才能画好一个角?(生思考)

师:接受你们的建议!(边说边示范)画角时要先轻轻点一个点,从这一点起,用尺子(或三角板)向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再从这一点起,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一个角就画成了。师:这个点就是角的什么?这两条直直的线就是角的什么?(板书:顶点、边)(3)学生练习画角。

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同学们刚才自己画了角,如果有不满意的或者觉得自己还可以画得更好的同学,可以在旁边再画一个。(师巡指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画的角。(展示学生的作品)看来数学中的角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小结:同学们画的角非常漂亮,除大小、开口方向不一样外,都画出了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角

1、做角

师:给角画像非常有趣,其实亲自动手做一个角才更有趣呢,想试试吗?

出示材料袋:看一看材料袋里有什么?(小棒、硬纸条、图钉、圆形纸)可别小看这些材料,它们可以通过你们灵巧的双手变出角呢!师:选择你喜欢的材料来做角,注意安全!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做的角,并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做的。谁和他选用的材料是一样的,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谁还用其它的材料做角了?

2、通过活动,感知角的大小变化

(1)感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师:刚才有很多小朋友用硬纸条做角,这个角非常有趣,它可以怎么样?(可以活动)我们就给它起个名字叫活动角吧!请没有用硬纸条做角的小朋友赶快做一个,我们和它玩一个游戏。让学生先拉一拉,玩一玩,感受活动角的动。

师:谁能把这个活动角变得大一些,你是怎么做的?

(将两条边往外拉,角两边张开的就大了,角就变大了。)师:谁能把这个活动角变得小一些?

(将两条边往里收,角两边叉开的就小了,角就变小了)

师:我们玩一个听口令,变大小的游戏。请把活动角变大,再变大;变小,再变小。

同桌之间互相玩一玩,一人说口令一人做。

小结:可见角是有大有小的。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两条边张开的大这个角就大,两条边张开的小这个角就小。(2)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

师:把活动角收起来,有一个角要给我们表演变魔术了。

师:(课件出示一个角,角中闪烁弧线)睁大眼睛看,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它开始变了(课件演示:角的一条边延长),角的什么变了?角的大小变了吗?(课件演示:角的另一条延长)角的什么也变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课件演示:角的两条边缩短)角的什么变了?角的大小变了吗?

师:角的大小和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系吗? 小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没有关系。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它是谁?角想让更多的人来认识 自己,假如你是角,你将怎样来介绍自己呢?

五、拓展练习

师:小精灵听了小朋友们的介绍,也想考考大家:

1、下面哪些图形中有角,请你指出来。(课件)

2、你会用小棒来摆角吗?

(1)师:两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学生汇报展示)(2)师:三根小棒你能摆出几个角?(学生汇报展示)

(3)师:用更多的小棒还能摆出更多的角呢!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课下摆一摆。

2014-9-12

任意角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2篇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我们中心小学六年级语文备课组六位老师向大家做个汇报,谈谈我们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整体理解,对学情的分析,以及对第六课《怀念母亲》这篇课文的解读和教学设想。

第一板块 我们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材的整体理解

本单元教材围绕着“祖国在我心中”这个专题,共安排了四篇文章、一次习作和口语交际、一次回顾与拓展、一次综合性学习。四篇文章中,前两篇是讲读课文,《詹天佑》描写了詹天佑为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歌颂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怀念母亲》表现了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对生身母亲和祖**亲无限眷恋的感情。后两篇是略读课文,《彩色的翅膀》则从普通的海岛战士扎根海岛、建设海岛平凡事迹中,歌颂了边防战士对祖国的一片忠诚和热爱的感情。《中华少年》以诗歌的形式热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口语交际·习作”安排了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学习汇报会和写演讲稿或读后感的活动,“回顾·拓展”也是紧紧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另外,本组还安排了一次围绕本专题的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搜集、采访、参观等方式,进一步深化“祖国在我心中”的认识。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赤子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二是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骄傲、自豪,立志报国;三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三个教学目的,前两个侧重内容的理解,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也就是侧重人文熏陶;第三个则侧重对表达形式的感悟,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侧重工具掌握。就这二者而言,我们认为不能割裂开来、分成两张皮,而应该巧妙地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怎样融合呢?简单说,就是抓住语言文字这个根本,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体会、感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让学生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产生情感的共鸣,回头再品味词句,看看作者是使用哪些词句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并打动我们的。这样,我们就带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一个来回,全面达成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用书建议,我们可以安排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2课时。另外,学生还必须在课外利用部分时间完成综合性学习。第二板块 学情分析

1、我们的学生已经迈入六年级了,接受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少说也有六七年了,学生对祖国的历史、文化、人民、地理等有了初步的浅显的认识。尤其是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学生对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有了直接的感受;在今年刚刚闭幕的北京奥运会上,学生看到自己祖国的五星红旗一次次在奥林匹克赛场上空冉冉升起,一次次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2、学生对我国近代那段屈辱的历史还不是十分了解,因为他们今天生活得十分幸福,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被压迫、什么叫被侵略、什么叫侮辱,而且,他们没有远离祖国、远涉重洋的坎坷经历,现在,他们认为出国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情,所以,他们在对当时历史背景不太清楚的情况之下,理解《詹天佑》《怀念母亲》,是十分困难的。

3、就学习经历而言,在五年级曾经学过一组表现父爱母爱的课文,不过这组课文所表现的父爱母爱都是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现在一般还不能体会出与母亲生死离别、阴阳两隔的痛苦和悲伤,在学习《怀念母亲》一文时存在较大障碍。

4、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理解词语、句子的学习方法,如: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在本单元学习中,这些方法依然要用到,并要加以巩固。第三板块 对《怀念母亲》的解读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永远不变的热爱。本文初读平淡无奇,甚至感觉跳跃性比较大。读过一些相关的作品,了解了写作背景,慢慢走近作者的心灵,再回头去读,渐渐读出了味道。季老学贯中西,文通古今,对如何写散文有自己的独有看法。他曾说,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真”就是真实,“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分。现在,为了自传“只写事实”,他在写此文时尽力劝真”而去“情”,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了。可是文章“平”和“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在表达方法上,有如下几个鲜明特征:

1、直抒胸臆。文章表达对母亲、对祖国的崇敬与挚爱,没有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而是体现在直截了当的表白中。这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散文对学生而言,理解与感悟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

2、引用日记。作者为了表达当时最真实的情感,按照自己一贯的主张,没有以自己现在的感受去推测当时的心情,而是在文章中用较大篇幅引用了当时的日记和文章片段,用自己的真情将这些片段串在了一起。

3、前后照应。文章有两组前后照应的地方,一组是开头与结尾,一组是第二自然段和第六、九自然段。

4、环境烘托。在作者的日记里,作者巧妙地借对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自己当时的心境。

5、同时写两位母亲。将亲生母亲和祖**亲同时写进一篇文章,而且结合得那么精巧,在其他文章中很少见。连作者本人也认为:同一篇文章,写两个母亲,比较有意思,也比较容易接受。小学生要懂得热爱祖国,懂得对自己的父母尽孝心。

第四板块 《怀念母亲》教学设想

一、教学理念

1、以生为本 就是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以读为本 就是用读贯穿全文教学,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升华情感,在读中积累语言。

3、读写结合 一是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前面提到的直抒胸臆、前后照应、环境烘托等,二是以文本为依托,借用文章《寻梦》开头结尾,激发学生想象,补写其中片段,进一步在读写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目标设定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教学重点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我们觉得本文值得一抓而且应该抓好的关键词句有:

1、关于怀念亲生母亲的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2、关于怀念祖**亲的

▲我的祖**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我们的突破策略有三个:一是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到季老欧洲十一年中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始终不断,季老在散文中想把这种情感经历表达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二是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失去母亲的痛苦;三是补充一些密切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文本。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回忆幼时的生活和表达对母亲早逝而自己无从迎养的愧疚、悔恨,对解读《怀念母亲》很有帮助。此外,《怀念母亲》中有两段文字摘自季老写于1936年的《寻梦》。《留德十年》附录中有《寻梦》全文,不但有助于解读《怀念母亲》,而且此文写得情深意切,读后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五、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出示图片】这张照片上的老人是谁?你认识他吗?

2、说说我们学习过季羡林老先生哪些文章?你对季老还有哪些了解?

3、【课件简介季老简历:季羡林,语言文家、文学家、佛学家、翻译家、散文家。19XX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县,6岁时被送到在济南的叔叔家开始读私塾,9岁开始学英语,12岁读《左传》、《战国策》、《史记》,15岁学德语,17岁开始发表小说,19岁发表翻译作品,24岁赴德国留学。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至1945年留学德国,获哥廷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为终身教授。他从读高中时开始创作散文,几十年笔耕不辍,至今已出版散文集20余本,150万字以上。

季羡林家境贫困,小时候整天跟随着母亲跑前跑后,一有问题便问个没完没了,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在于母亲共同生活的6年中,母亲总是把家里最罕见的白面饼子给季羡林吃,而自己一生都以难以下咽的高粱饼子为伴。季羡林暗下决心,自己大学毕业后,有了工作,就立刻迎养母亲。可是,没等他大学毕业,母亲便永远地去了,这使他感到悔恨万分。季羡林一生写过许许多多怀念母亲的文章。

季羡林热爱祖国,在留德的十年里,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多灾多难的祖国。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学业期满,几次想返回祖国,报效祖国,可都没有成功。季羡林说:“中国优秀传统的人文精神,集中起来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主义,二是有骨气。” 】

你现在对季老又有了怎样的了解?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老的另一篇文章——《怀念母亲》。大家先猜猜,季老在文章里可能写些什么? 【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自读课文

1、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都写了些什么内容?

3、读完课文,你有哪些感受,做上批注。

4、文中有哪些地方自己弄不明白,做上记号。【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三、检查自读

1、指名接读全文,正音。

2、分小组比赛读全文,教师评价。

3、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全文主要内容:a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母亲,一个是我的祖**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b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生身母亲 祖**亲

4、初步交流

【指名说说自己的初步感受,不求深刻,只要是第一感受就可以了,师对学生回答略加评点。】

5、质疑问难

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经过思考后仍不够明白的问题,师稍加梳理,区别对待:有的让学生自己解决;有的当堂解决;有的留待下一节课解决。

四、补充阅读材料 将季老的《赋得永久的悔》下发给每个学生,自由阅读。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一)研读对母亲的爱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词句体会: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从这些句子中你首先体会出的是什么? ——尤其是哪几个词语让你感受到作者的“痛”?(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泪流不止)——你对“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是怎么理解的? ——“终天之恨”是一种什么样的恨?你能结合补充材料说说你的理解吗?(我也隐隐约约地立下一个决心:有朝一日,将来长大了,也让母亲吃点“白的”。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还没有等到我有能力让母亲吃“白的”,母亲竟舍我而去,留下了我一个终生难补的心灵伤痕,抱恨终天!)——你还从“数十年如一日”中体会出什么?还有哪些地方表达了这个意思? ——指导朗读。

2、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母亲为什么会频来入梦?

3、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 „„但她的儿子一直没有回来,她的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回来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哪个词最能体现作者此时的心情?(真想哭)为什么? ——母亲和房东太太怎么一样? ——当时我明白吗?现在呢? ——指导朗读。

4、几个月以后,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为什么会“哭着醒来”? ——作者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你你能想象出来吗? ——比较句子:我仰望蓝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庞。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灰天暗示我的心情也是灰暗的、悲痛的;怅望充分表现出我的无可奈何、悲痛;面影说明母亲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到作者在梦中都梦到了什么吗? 【试着写一个片断】(二)研读对祖国的爱

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 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关键词句体会:

1、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怎么理解? ——为什么又感到甜蜜?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用“糊”?这里为什么用“糊”?

2、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

——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怀念“异常强烈”?

3、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不能忍耐怎么理解? ——你做什么事有过不能忍耐的经历? ——作者不能忍耐什么?他想怎样做? ——还可以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一点?

4、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5、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亲,就心潮腾涌,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现在还觉得甜蜜吗? ——指导感情朗读。

三、小结升华

1、结合作者简历以及历史背景,简要解释作者滞留欧洲十一年的原因。在作者心中,母亲与祖国已经融在了一起。想到母亲,就会想到祖国;想到祖国,自然也会想到母亲!

2、游子在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自己的祖国。上学期我们学唱了一首《故乡的云》,还有一首歌曲更能打动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心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白发亲娘》】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表达方法归纳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生字教学。

五、布置作业。

1、读《祖国,我们回来了》。

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3篇

一、前言

我们说,提倡集体备课,其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形式,而是为了追求效果。因为集体备课至少有以下几点主要好处:

1、能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面对新课程,不少人不是缺少先进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与实践有机结合的能力与机智。如何理解新课程、把握新教材、实施新教法,心中常感惴惴,仅靠个人孤军奋战冥思苦想,显然不可取。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集体备课,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对于师资比较薄弱的学校而言,其效果更为显著。

2、能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

集体备课是对教学工作进行全程优化的校本教研活动,使教师在教学的认知、行为上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转化。自我钻研、集体研讨、分工主备、教后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有个体的积极参与,又有群体的通力合作,这既有利于教师的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能较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转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教的方式的转变,依赖于教师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系列变化。而这变化仅靠个人的努力,有时是很艰难而痛苦的。所以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钻研的三结合,自然而然地成了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发展之路。集体备课正体现了这种三结合,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了教学相长,能更好地落实课改要求。

4、能大力促进学校的教科研氛围 集体备课是一种“行动研究”,它所解决的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实际的问题,主要任务是完善课堂教学。而目前基层学校的教科研,应该也必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否则容易流于假、大、空。集体备课中,一些大家感兴趣的课题,由于智慧的交流而得到理性的升华,其理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教科研的氛围在集体参与的行动与反思中逐步浓厚。

二、介绍

我校运作不足两年,数学教研工作方式还显稚嫩,现将其中高年级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个汇报。确实是“抛砖引玉”,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数学备课组是间周四下午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

1、具体集体备课的流程主要有: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记,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2、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学校还多次聘请省、市、区的专家及特级教师、教研室教研员詹老师来我校进行专题讲座,为教师教育理念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使教师即使感受最新,最前沿的课改动态。

总之,我们是在摸索中前行,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当然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问题一:

由于时间关系,备课组教师往往局限于某一困惑问题的展开讨论、寻求共识。我想这是不够的,或者说这仅仅是“集体备课”的雏形。还没有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问题二:

集体备课实质是同步教学,同一备课组内教学进度力求同步,教学目标、作业设计、检测评估也要尽量统一,使活动中大家有共同语言并获得同类的反馈信息以矫正教学。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提供教案,大家机械使用”的尴尬局面,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问题三:

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4篇

句子方面另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缩句扩句。首先说扩句,中年段的考试中,往往需要扩充两处以上,才能拿满分。我总结了一些小方法:

1、扩充的成分大多为形容词

2、扩充的部分应修饰原句中的名词和动词。在本册教材中,也有一些题是针对扩句的训练。比如“把句子写具体”

有时候量词和动词也可以作为扩充句子的成分;利用修辞手法扩句,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我们再来看缩句,缩句就是给句子去掉枝叶,即把一个表达具体、生动的句子去掉修饰和限制的词语,保持句子最基本的成分。主要的方法:

1、先把句子分成“谁”、“做什么”或“什么”、“怎么样”两部分。;

2、找每部分的主干词语。;

3、找到“的、地、得”,去除“的、地”以及前面的词语,去除“得”以及后面的词语。;

4、最后去掉修饰、限制词语,把主干词语连接成完整的句子。

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虽然在教材中体现的不多,但却是重要的考点之一。常见的修改符号主要有:删除号、对调号、改正号、增添号。每个符号又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用法,删除号用来删除字、标点符号、词、短语及句子;把改正号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对于这一方面的知识点,孩子一般都是比较有兴趣的,根据修改符号的不同形状,引导孩子理解每个符号的含义,并加以练习,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5篇

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教师进修学校的各位领导、老师给我提供了这次学习、交流的机会。我准备的备课内容是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教学本着新目标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及教学实际来实施的,共分四个课时:第一课时:Section A(1a——2d),第二课时:Section A(Grammar Focus ——3c),第三课时:Section B(1a——1e),第四课时:Section B(2a——3b)& Self Check。今天我以第一课时为例,第一课时是以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作息习惯为谈论话题,通过练习时间的表达和询问方式,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能力。将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的语言、词汇和时间的表达法融入一系列的小任务中,初一的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的任务达到交际目的。结合教材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学习用when和what time引导的特殊疑问句询问时间的用法能用英语表达正确的时间。

2.技能目标: 学会用频率副词谈论自己日常生活及日常作息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守时习惯。

为了完成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我打算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组织交际活动进行教学,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和调查法等多种方式相结合,体现任务型活动设计策略,兴趣教学策略。

从简单的时间表达法入手,通过对时间的了解,引入到学生平时熟悉的生活习惯,引出本节的重要话题: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并为学生提供情景反复应用本节新知。下面我就把这节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意图作一下介绍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情境:

1、我先让学生通过翻译短语和句子的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预习课文,试着翻译下列短语和句子。)

(1)去上学 ______(2)起床_______(3)吃早饭_______(4)淋浴,洗澡_______(5)几点,什么时候_____ _____(6)在五点整____ ___(7)穿衣____

(8)-你通常几点钟起床?-我通常在五点整起床。

-_____ _____ do you _______ get up?-I usually _____ up _____ five o’clock.(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检查一些简单的新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体验成功的收获,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然后利用钟面引起提问,调整不同的时间询问引出新课 调整时钟引出问题,What time is it ?

It’s two o’clock./It’s nine./It’s ten o’clock.并板书。由此引出时间表达法,并讲解并进行练习巩固。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利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里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通过课件图片导入新表达法,I usually get up at six thirty.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并板书。提供标有时间和活动的幻灯图片让学生进行替换操练。

(设计意图:通过操练,让学生掌握新语言表达,巩固新词汇,为下一步小组练习作铺垫。)

4、老师把标有活动的纸条发给各小组,然后在小组内运用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 ? 进行交流,回答的一方必须如实作答。

(设计意图:以纸条的形式操练,目标明确,为学生建立信息沟通,避免了重复使用相同短语进行问答,和自由操练的死角。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5、鼓励学生表演对话,表演结束后老师转述:He usually gets up at six o’clock并板书。然后反问:what time does he usually get up ?引出新的表达法并板书,然后以此方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学习巩固新句型,比较一,二,三人称的异同。)

二、教材操练

1.、利用多媒体展示la部分的插图,让学生完成1a的任务。(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让知识再现。)

2.学生对1b的活动进行竞猜,Does Rick usually …? 然后听听力部分,填写2a,2b的句子和表格,并对表格进行“What time does Rick usually get up?问答。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人称一般疑问句的竞猜活动,易化第三人称特殊疑问句的学习,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言学习实践当中。)

三、检测(制作调查表)

发放调查表格,给各小组成员,让学生相互交流并.在全班作报告。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作报告,进一步起巩固新知的作用。是学生灵活运用本节新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巩固提升

1用动词适当形式填空:

1.Jim with me often ______(play)basketball after class.2.Rick`s family_______(take)a shower every day.3.He ________(eat)rice for breakfast.4.What time _____(do)your father eat breakfast? 5.______your brother _____(run)in the morning ?

2.按要求做题:

1)Mary takes a shower at 8:00.(变一般疑问句)_____ Mary _____ a shower at 8:00?2)I usually go to bed at 10:00.(变否定句)I _____ usually _____to bed at 10:00.3)LinHai helps his 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 on Sundays.(变否定句)LinHai _____ ______mother with the housework on Sundays.4)We eat breakfast at seven o`clock.(划线提问)

______ ______

do you eat breakfast ? 5)-玛丽通常几点钟吃早饭?-她通常在七点半吃早饭。-______ ______ _______ Mary usually eats _________ ?-She usually eats breakfast _____ 7:30.(设计意图:通过完成一些综合性的习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

五、课堂小结

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和提问将所学的时间,短语,表达法进行回顾。

(设计意图:使用肢体语言能召唤学生注意力,锻炼了思维,巩固了知识,加深了印象。)

六、布置作业

1.Practice reading the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2d.2.Finish the exercises in the wordbook.3.Preveiw the next period.(设计意图:巩固新知,增强实践经验,最终达到英语的交际目的。)

集体备课发言稿 第6篇

非常感谢上级领导给了我们红沙沟中学一个与各位老师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向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夯实集体备课,优化小组合作,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

去年中考,我校各科中考成绩突出,其中,生物获得全市第六名的好成绩,我获得生物教研成果奖,生物组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研组,这些成绩的取得,当然离不开我校领导对我们的鼓励和大力支持。

通过对这几年生物中考试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对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利用生物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灵活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初二生物备课组积极应对,以保证我们生物总复习紧张有序的进行。

下面,我从4个方面汇报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1、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2、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3、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尊重学生,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营造研讨氛围,丰富教学内涵

现将我校生物组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做简单汇报,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导。

我校生物备课组是每周二下午第八节开展的一项定时、定点活动。集体备课的实施过程:

①自研教材:备课组的每位老师事先对相关章节、单元的全部内容认真钻研,然后根据分工对主备内容重点思考,拟订发言稿;

②集体研讨:各人作重点发言,大家补充、讨论、修正,在教研组组长、骨干的点拨下,形成最佳课时方案;

初二下学期主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是复习学过的知识,因此测试是经常的。我校每次测试的试题都经过我们生物组集体研究、搜索、筛选,最后成题。这样做,虽然老师们耗费的精力多,但学生却在每一次测试中有更大的收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③分工主备:在形成共识方案的基础上,各人就自己主备的单元内容写出详细教案(但教案上留有空白栏——教师自主创意活动),分发给大家;使每人持有一套单元教案;

④修改施教:执教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风格以及本班学生的情况,在空白处对统一教案作一定修改,成为自己的课时教案,然后施教;

⑤二次备课:施教后写下教后反思,教研组适当安排时间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讨论,寻找解决办法,为提高下一次集体备课质量以及各人的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另外,我们还将集体备课与听课评课相结合与教学录像观摩相结合与命题研究相结合。

积极在组内开展教研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取长补短。并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组织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总结经验,力求体现在平时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这项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行,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力求不断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小组合作学习,获取最佳教学效果

(一)进行小组结构的优化。

我校改变以往的“帮带式”小组组合为灵活的“平等式”组合,依照小组合作学习的不同内容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既可以是优中差生的等级组合,也可以是全优、全中、全差平级组合,还可以是全男、全女的性别组合,可以是老师的指令组合,还可以是学生的自由式组合。实际上每一次新的组合,学生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管是扮演哪一种角色,学生都是在尽力谋求参与、发展的机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人人参与、人人发展的目的。

(二)进行学习内容的优化。

如果单纯从学习的角度来讲,课堂教学的所有内容都可通过小组学习来完成,但从效率的角度来讲,就必须对小组学习的内容进行优化。

1、具有争议性的,通过小组争议,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2、具有合作性的,通过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解决。例如分工完成某些练习等。这些内容一般都是量大、面广,因时空局限靠单个人的力量难以完成。这样做就能各个击破,能有效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优化。

小组学习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1、合作式。即小组内分工合作,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共同完成某项任务。

2、争辩式。针对课内出现的一两个矛盾焦点,全班性争辩,学生参与的机会很有限,如果及时把这些能激活学生内部语言的话题放到小组内展开,就能有效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3、交流式。一般安排在学生自学之后,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自学信息。

4、竞争式。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也可以是小组内个人之间的竞争。

(四)进行学习时机的优化。

小组学习的时机安排是否适宜,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准确把握小组学习的时机,我们做到了以下3点:

1、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只有发挥自己的潜能才可以完成。对重、难点问题,学生独立学习时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相当数量的中上程度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中下程度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甚至无从下手。学生独立学习完成后,转入小组合作,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解题的思路和问题的答案就渐渐明朗开来,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2、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确立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学生自己自学时,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要从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道题,交付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种学生自读自悟,教师穿针引线的教学形式大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正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3、当遇到问题会有多解性时,组织小组议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会有不确定性,多解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题时,更确切地说有意识地提出这些问题,发动学生展开争论,训练他们多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三、优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一)布置形式多样

作业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课堂作业的布置中形式比较随意,这是我们做的两次作业:

这一次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显微镜这一节的重难点(图片展示)

另外还有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图片展示)

(二)重视作业批改矫正

再累也要批改,再忙也要反馈,批改的形式多种多样:全批、面批、集体批等;批语的形式多样:有赞扬性、鼓励性、希望性的,启发性的。这些评语让学生在老师的“话语”中阔步前进。批改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问题错误,我都及时总结反馈,对知识性的错误我都及时反馈到学生,课堂上重点讲解,进行巩固。比如说刚才的一次作业,这个学生做错了选做题,其实这个题有一半以上学生的都做错了,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下列哪一种情况下,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会关闭?()

A、雨天过后B、浇水以后C、叶面喷水后D夏季晴天午后

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夏季晴天午后,气温很高,气孔受光照强度、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关闭,可以减少水分的蒸腾,从而保证植物不因过分失水而死亡;我又让学生联想到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这个时间段里,是不是这两个生理过程也受影响了呢?针对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证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也会减弱。通过学生讨论,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知识之间的链接,真正达到了举一反

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尊重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我校在中考中之所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与我校对优秀学生的大力培养是分不开的。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校“以情育人,以自身的言行去感化优生”的做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法如下:

1、在每一次作业或试卷批改过程中,给学生写上一两句鼓励的话语或评语,能让学生从心里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与尊重,以后他们做作业定能认真完成,每次交作业都有一种期待的感觉。

2、每次单元测验或月考后,让他们先自我分析错误点,再与学生共同分析试题的得失,老师从中加以提醒与点拨。在此过程中让优生们多表达自己的审题与解题方法,从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

3、每次测验后对于进步较快的优生给予适当的物质或精神鼓励,能够更好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优生从中体会到“从学习中寻找快乐”的感觉。为了更好培养优生的奉献意识,可以利用闲暇时间组织他们评讲作业、为其他学生答疑、一帮一辅导等,有利于优生得到他人的认可,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因此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应多善待学生、宽容学生的无知,我充分利用表扬的武器,放大学生的优点,给学生积极的评价。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出了学生内心上进的原动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显著提高,培养了更多的优秀学生。

以上是我们在生物中考复习方面的一些粗浅做法,肯定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专家老师们批评指正。

上一篇:朱自清散文《春》赏析下一篇:形势政策的体会和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