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2024-05-31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选10篇)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1篇

论恩格斯关于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唯物主义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自然科学,同时也依赖于经过唯物史观改造的社会科学。唯物史观创立以后,唯物主义的.这条“新的发展道路’’就开辟出来了。

作 者:朱少均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社科部,河南郑州 450008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8(4) 分类号:N031 关键词:唯物主义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2篇

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发展包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三个方面,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的.,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人在实践中改造和发展自然、社会的同时,也改造和发展自己.

作 者:刘长林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030006 刊 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2004 27(2) 分类号:A811.63 关键词:马克思   恩格斯   人的发展   社会实践   社会关系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3篇

一、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

恩格斯晚年, 一般是指自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以后直到189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这段历史时期。在此期间, 恩格斯将早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19世纪末的社会实践相结合, 为指导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为其后的无产阶级甚至整个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因而, 后人称其为现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并不为过。

在马克思逝世以后, 恩格斯面临两重任务:一方面既要捍卫马克思生前关于社会主义的总的理论;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当时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新变化, 以及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特点, 修正他和马克思早期共同确立的某些基本原则和结论, 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从而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一) 资本主义世界新变化

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和大发展的时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 资本主义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连续发生的经济危机使生产和资本集中进一步加强, 垄断组织得到广泛发展, 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继续上升, 资产阶级的力量再度壮大, 政权也得到进一步巩固, 此时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逐步进入到垄断阶段。

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 各国执政的资产阶级政府拥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和充足的资金用来处理本国的工人运动。其中, 绝大多数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被迫改变了过去对无产阶级的纯武装镇压政策, 而采取各项安抚措施缓和阶级矛盾, 以巩固本国资产阶级政权。

(二)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

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 也必然带来无产阶级队伍的迅速扩大。同时, 历经多次革命实践, 欧洲工人运动的力量和组织等各方面能力都相应有了较大提高。此外, 由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策由镇压为主逐渐转向安抚为主, 这在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工人运动的发展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因而, 自1870年巴黎公社运动失败后曾短暂低落的工人运动在此时取得了一些成果, 为工人争取到了部分权利。无产阶级的物质与生活条件在此状况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 因此工人运动转入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在此情况下, 无产阶级内部出现思想危机:部分无产阶级面对蒸蒸日上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 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将日益衰落和失败的判断产生了怀疑, 进而对无产阶级革命前途逐渐失去信心;部分工人运动领袖被资产阶级政府蒙蔽或收买, 工人进行革命运动的积极性受到较大影响;同时, 资本主义反对势力也乘机向马克思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展开猛烈抨击, 歪曲批判马克思主义。

总的说来, 恩格斯晚年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因而, 如何维护和发展其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理论指导地位成为一件关系到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重大课题。这也是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发展思想产生的最大背景。

二、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内容主要涉及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策略、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问题、意识形态理论等。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完善。他在综合分析资本主义现实和总结早期工人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对早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深入发展, 从而形成了其社会主义发展思想, 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后来的各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 社会主义具有发展性

恩格斯在其晚年针对时代发展要求, 创造性的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无止境的观点。他说, “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 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 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论断对于促使无产阶级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 但是实现这一客观物质条件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地变化和改革才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正确道路。因而, 社会主义社会政策的选择、制定和体制的构建就应当根据时代和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发展变化进行合理调整和变革。

(二) 无产阶级必须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

当时各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 而面对的阶级敌人资产阶级实力相当强大, 因而恩格斯认为, 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 必须承认社会主义的实现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但是, 无产阶级不能因此而怀疑自己的信仰或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因为, 未来是属于社会主义的。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 只有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 通过自觉的、有计划的、有秩序的、不断的改革来解决其社会基本矛盾, 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和逐步走向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面对困难, 必须在清醒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同时, 更要把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同社会主义的目的和人类的最高理想结合起来, 通过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的逐步完善, 为共产主义的早日实现奠定基础。因此, 必须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 为推动社会主义最高目标的实现切实。

三、恩格斯晚年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当代启示

恩斯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深刻影响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不但在内容上丰富了该理论, 更在内涵上加强了该理论的科学性。尤其对我国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指导作用。

认真学习和思考恩格斯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思想, 有利于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和历代领导人所坚持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有助于推进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工作。具体说来,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 在道路上, 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恩格斯在提出社会主义发展无止境的思想时, 也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尤其是共产党人, 必须坚定自己的社会主义信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苏东剧变的惨痛教训,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考虑吸取的。此外, 在当前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进程中, 思想文化领域涌现出一批高呼“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等口号的文人学者。其中部分人要求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体制, 攻击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欠缺理性思考的。中国近代的历次革命和改革失败的历史教训已然证明, 罔顾国情, 以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只言片语难以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因而, 在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历史关头, 必须认清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避免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二) 在实践上, 坚持与时俱进,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恩格斯认为, 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社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即生产力必须与生产关系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进程都以开始, 至今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产力得到巨大飞跃。但长期受苏联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影响以及延续数千年的传统专制思想等因素对中国影响深远。在经济上, 政府权力过度干预市场的行为屡屡发生, 市场经济体制有待规范与深化;在政治上, 社会主义民主改革面临强大阻力, 步伐缓慢, 效果欠佳;在社会方面, 教育、养老、医疗等民生问题矛盾突出, 压力较大。这些社会广泛存在的问题极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相距甚远。因而, 切实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改革, 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小结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4篇

关键词:科学;科学社会主义;现实

收稿日期:2009-10-24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研究生基金项目“恩格斯的社会科学观研究”(项目号:S080124)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育军(1978-),男,湖南衡阳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哲学;张桂玉(1980-),女,安徽安庆人,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2007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科学哲学。

一、科学的基础

科学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恩格斯说道:“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1]P.732)现实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这是由科学的客观性所决定。科学是对客观的反映,在此隐含了两重含义:一是体现了恩格斯的唯物论,即世界是客观的,并且能为人们所认识;二是社会主义理论是属于社会科学之中的,自然也存在这样一个论断,社会和自然一样都是客观的,可为人所认识的。恩格斯所讲的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现代社会主义不过是这种实际冲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头脑中、首先是那个直接吃到它苦头的阶级即工人阶级的头脑中的反映。”[1](P.619)这种实际冲突主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具体是生产力不断地发展要求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无产阶级的壮大,阶级矛盾的不断激化,贫富分化的加剧,社会不公平进一步突出等。

恩格斯认为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社会主义是空想。其原因主要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1](P.724)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来自于头脑之中,而非现实。一方面是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适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他们所处的时代无产阶级的力量还比较弱小,斗争形式还比较落后。恩格斯指出“在当时刚刚作为新阶级的胚胎从这些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的无产阶级,还完全无力采取独立的政治行动,他表现为一个无力帮助自己,最多只能从外面、从上面取得帮助的受压迫的受苦的等级”;[1](P.724)第三个方面是他们对社会的设想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脑袋,而不是现实。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从阶级和经济角度而言都没有社会主义形成的基础。“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从头脑中产生出来”。[1](P.724)他们只是站在资本主义的角度对工人阶级的同情和怜悯,从主观的角度设想一个美好的社会或制度,从外部强加给社会。由此恩格斯将他们说成空想。因此他们制定得越周密,就越是陷入纯粹的幻想。第四个方面实践也证明了他们理论是空想。恩格斯以法国大革命为例,指出“虽然巴黎的无财产的群众在恐怖时代曾有一瞬间夺得了统治权,但是他们只是以此证明了,他们的统治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的。”[1](P.608)

综上所述,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这种客观基础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这也体现了科学的客观性。没有客观的基础科学只是空中楼阁,最终陷入幻想或空想。

二、科学的目的

科学是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上问这是不是社会主义,当我们表达这句话时或者想这个问题时,在我们的头脑里其实就有着一个对社会主义的图式就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模式,即对社会主义的具体规定。但是我们通过研究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原著时,我们会发现恩格斯并没有对社会主义做出具体的规定。他认为社会主义没有一个具体统一的模式,他所说的社会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社会的一个宏观设想。恩格斯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财产者和无产者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1](P.719)他认为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变化和更新的。恩格斯1890年在致奥•伯尼克的信中这样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2](P.693)在这之前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态度。他说道“在所有参加辩论的人看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不断改变、不断进步的东西,而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所以他应当也有个一成不变的分配方式。但是,合理的想法只能是:(1)设法发现将来由以开始的分配方式,(2)尽力找出进一步的发展将循以进行的总趋向。可是在整个辩论中我没有发现一句话是关于这方面的。”[2](P.691)可见,在恩格斯看来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根据不断变化的现实,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变化发展。

恩格斯在论述社会主义由空想走向科学时,认为社会主义为什么是科学,主要是社会主义是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冲突。在恩格斯看来这冲突主要存在三个方面:(1)社会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2)同时由于上述矛盾又体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3)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这些冲突必然要在“事实上承认现代生产力的社会本性,因而也就是使生产、占有和交换的方式同生产资料的社会性相适应”。[2](P.753)这个任务必然由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来完成,通过取得国家政权,并把生产资料转变为国家财产。这样生产力才得以解放,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人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这就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解决现实社会冲突的,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王海峰阐述得极是,他认为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提供未来社会的任何固定发展模式。它只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关注如何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3](P.1-4)

由此可见,科学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模式定理只是科学在一定阶段上的结果,科学的目的是不断解决现实问题。一旦我们将科学看做一个既得的模式、定理或者组织,这必然违背科学的初衷。科学的目的是什么,恩格斯认为“科学就是研究我们不认识的东西”。[1](P.724)对这个结论我们要深刻的理解。否则,我们必然陷入形而上的境地,科学也就僵化静止不前。

三、科学的内在要求

科学是对真理的追求,探求世界的规律是科学的内在要求。恩格斯之所以认为社会主义是科学的,是因为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规律的必然体现。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成为科学是因为“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1](P.740)恩格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对人类史前史、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和“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建立,同时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因素战胜了封建制度。根据这个规律,资本主义就存在着灭亡的因素。同时恩格斯根据马克思运用剩余价值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的分析,揭示了资本本身对人的奴役的根源,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正是在对工人阶级在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中实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正是建立在这种占有的基础之上,从而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来源,无产阶级必然担负推翻资产阶级的重任,建立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1](P.760)

通过分析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中对科学的基础,科学的目的和科学的内在要求等问题的回答,所显示出来的对科学的理解,对当今国内科学界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对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恩格斯对科学的理解,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从现实人的生活出发,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解决现实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根本方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这必然要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体现了科学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不断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体现了科学的目的。可见科学发展观恰恰印证了恩格斯对科学的理解。

其次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而言,一方面促进其理论层面的发展。从科学的角度说,社会主义不是具体的规定,是不断变化和改革的。因此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不断发展更新,这是一个科学理论的本质要求。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空谈的理想,它是不断解决现实社会的现实矛盾。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不断地解决我国现今社会的矛盾和问题。只有从当今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和现实问题入手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入手才是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也才符合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王海峰.作为“科学”的科学社会主义[J].社会主义研究,2008,(5).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5篇

摘要:《路德雏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系统、全面地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在第四章中,他详细地论连了历史唯物主叉的创立的伟太意叉及其基本原理。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文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思想动机;发展;阶级斗争;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在《路德维希一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第四章中,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科学的概述,同其他马恩的哲学专著相比,它联系了哲学的变革,完整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各个原理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

一、人类社会发展是受内在一般规律支配的自然历史过程。

恩格斯指出,我们把自然界作为历史发展过程来理解时,也应当把人类社会当作历史发展过程来理解,把唯心主义从历史领域中清除出去,建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历史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同自然哲学一样,在历史哲学、法哲学、宗教哲学和道德哲学中.哲学家们也是用主观想象的联系代替社会历史本身的真实联系。他们否认社会历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把社会历史看成是按照上帝的意志或者人的主观目的而发展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伟大人物的理想与意志在发展:宗教神秘主义者则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上帝或者神的目的在发展;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则把历史看作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必然性。因此,恩格斯指出: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发现现实的联系,从而清除这种臆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但是社会历史又与自然界有着明显的不同。恩格斯指出两者有一点是根本不同的:在自然界中,撇开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自然过程是完全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社会历史则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或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正是人们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话动,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就会混淆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忽视人的自觉活动的能动性。

尽管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起重要作用,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而要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就不能仅停留在研究人们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在行动着的人的头脑中以思想或幻想的形式出现的历史原因。这就是说,要研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哲学都不可能解决的。旧唯物主义只是直接从人们的思想动机出发去解释历史,把人的意志、理想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因而把历史看作是一些偶然事件的堆积,否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样,旧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背叛了自己在自然观方面的唯物主义立场,役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相反,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比旧唯物主义者前进了一步.他认为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不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提出需要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一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无疑是深刻的。但是,他叉把绝对观念当作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因此,黑格尔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

只有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科学地分析人们的思想动机,找到了隐藏在这些动机背后的真正动因。恩格斯在此指出了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他说: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却不管这种历史的结局如何,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历史。个人的意志对历史的形成都会发生一定的影响。但历史的最后形成又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

那么如何去发现隐藏在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呢?恩格斯指出,要寻找隐藏在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力,就不能只注意研究个别杰出人物的动机,而应当着眼于研究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不是去研究发展中的暂时的因素,而应该去研究那些在社会发展中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动机背后的动因,即推动广大群众行动起来的社会经济条件,才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历史发展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进程,这是由其内部固有的矛盾推动的。恩格斯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要发现历史进程中的真实联系,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任务。因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等级关系掩盖了阶级关系。阶级关系是按人们的经济地位划分的,等级关系是法权规定的等级差别和一定的特权。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出现,中间阶层向两极分化,阶级关系明朗化、简单化了,人们有可能揭开这个谜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生产规模狭小、生产速度缓慢,人们还看不到各阶级之间斗争的经济原因。到了19世纪初,资产阶级某些历史学家已经发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并指出这一事实是理解中世纪以来法国历史的钥匙。在英法两个国家中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成为当时历史的全部内容。恩格斯说: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

那么,阶级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阶级斗争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恩格斯指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利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不能像资产阶级学者那样,只凭表面的现象,把阶级斗争的产生和所有制的改变,归于政治的原因和暴力掠夺的结果。马克思曾经说过:暴力虽然可以改变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恩格斯从分析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两个阶段。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对社会生活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这就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找到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历史的锁钥,从而彻底揭开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之奥秘,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是创造物质资料的生产者的历史。列宁在谈到马恩创立唯物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总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产生和发展,又是被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因此,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

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

恩格斯在提示了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之后,继而以社会的生产关系作为经济基础,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律,提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第一,国家政治制度从属于经济基础。

一个阶级要取得自己经济上的解放.必须要夺取和掌握政治权力。因此,阶级斗争必然要集中到国家和政治制度问题上。恩格斯指出: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人们进行政治斗争,夺取政权,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的解放 因此,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 就明确地给我们指出,国家、政治等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关系只是从属的东西,而社会的经济生活则是决定性的因素。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法。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它是由国家政权规定并强制执行的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本质上是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在法律上的表现。资产阶级为了掩盖法的阶级实质,它把法分为公法和私法(即民法)。所谓公法是指涉及国家地位和利益的法律,它保护资产阶级的集体利益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如宪法、刑法等。私法是指涉及个人利益的法律,即有关公民财产权利的法律,如财产法、义务法、家庭法,继承法等。但是,不论是公法还是私法,它们都是被经济基础决定的。

以上是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概述,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都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说明世界,用头脑中臆造的联系去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论是在自然界还是社会历史领域中,都立足于用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联系来说明世界,正像辩证的自然观把自然哲学从自然领域驱逐出去一样,唯物史观的创立结束了旧的历史哲学,攻破了唯心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把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恩格斯《费尔巴哈论》发表距今已一个多世纪了。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文明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开拓新视野,探索未知的领域,创造出新的观点。我们重温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到手,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增强理论鉴别能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伟大的改革时代,注意倾听群众的要求,实践的呼声,坚信马克思主义,并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和新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l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l963年l2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 P242—244;17246—247。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6篇

——1103020312

——黄英杰

读了这篇文章我更加领悟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科学内涵,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三、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和阶段

四、对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和重要特征的科学预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多方面的和非常深刻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是一个完备而严谨的体系。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是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产阶级的经济理论是它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学说是它的核心。它的三个组成部分各自内部的思想观点也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思想要特别注意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为工人阶级的解放而创作、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在斗争中创新科学理论等真髓。

马克思、恩格斯是在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两个必然”的原理先后有过两条基本思路:一是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层面阐述的思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找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能够除旧布新的力量是时代提出的课题。当时社会主义者就是要了解:究竟哪种社会力量因其在现代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关心社会主义的实现,并使这种力量意识到它的利益和历史使命。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唯物主义,看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同一切自然现象一样,也是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本质规定的思想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这就是著名的两个“提升”的思想。恩格斯认为,第一个提升是指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第二个提升是指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恩格斯认为,当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即劳动成为人们有意识的活动时,人类就实现了第一个提升。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但是达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是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经过长时期的努力。这个过程的长短取决于共产主义的发展速度,实现的前提是劳动生产率和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7篇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从一九五七年第一次莫斯科会谈,到六十年代前半期,中苏两党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算是那场争论的当事人之一,扮演了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回过头来看,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8篇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 文化观 唯物史观

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根本特征在于,它是从“人类生存的前提”即从人的生存方式出发来阐发自己的文化理论,进而实现文化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改造世界和改造人本身的活动是文化的源泉和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本的、初始的条件。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人的文化发展及其形态的变更,归根到底依赖于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实践,人的生命存在和实际生活便获得了文化理论本体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物质资料生产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首次明确提出了“物质生活条件”的科学概念,发挥了以物质关系说明思想关系的唯物主义原则,在社会存在的思想基础上详尽地阐发了社会意识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从经验前提出发,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原理作了深刻而简明的概括:“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原理把对社会历史现象的说明从唯心主义的迷雾中解脱出来,确立了文化理论的唯物史观的解释原则。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旧的、还没有被排挤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不知道任何基于物质利益的阶级斗争,而且根本不知道任何物质利益;生产和一切经济关系,在它那里只是被当作‘文化史的从属因素顺便提一下。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必然对实质上属于唯心史观的所谓“文化史”观念加以否定。但否定当时的“文化史”观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化现象的存在,也不意味着否定“文化史”作为一个中性的学科概念。1889 年,恩格斯在致康拉德·施密特的一封信中说:“要知道在理论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特别是在经济史问题方面,以及它和政治史、法律史、宗教史、文学史和一般文化史的关系这些问题方面,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在这里,“一般文化史”就是一个中性的学科概念。晚年马克思虽然对文化人类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最终仍未来得及对文化问题作系统阐述,按照恩格斯的说法,这可能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反驳他们的论敌时,“常常不得不强调被他们否认的主要原则,并且不是始终都有时间、地点和机会来给其他参与相互作用的因素以应有的重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到所谓的“文化史”观念与他们创立新的历史观有矛盾,但“文化”缺席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忽略了文化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所著的《资本论》不仅阐明了社会有机体中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深刻剖析,科学地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的唯物史观基础。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笔记不仅阐明了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多样文化发展的内在一致性,而且对社会结构系统尚未分化的史前社会人类文化发展状况在更高层次上有了新的理解和新的阐发。恩格斯晚年在历史唯物主义通信中强调,要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理解经济因素的决定作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并在论述人们怎样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意志合力”思想,进一步确认了文化因素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有机体作了横向结构和纵向发展两个维度的考察。在横向上, 他提出了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 阐明了任何社会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多个方面构成的完整的有机整体; 揭示了社会有机体各个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及其实现机制; 揭示了社会有机体中各个要素、成分的特点和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在纵向上, 他论证了各种因素在社会有机体辩证运动中的不同地位;阐明了历史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及其对推动社会有机体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的不同影响。需要指出的是: 在唯物史观初创时期, 虽然并没有否认精神因素的能动作用, 但马克思恩格斯由于当时历史情况, 更多的是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 这就隐含了导致曲解唯物史观的可能性。

为了驳斥论敌的歪曲和“青年派”的误解, 恩格斯在确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前提下, 详尽阐发了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在逻辑上蕴含着的社会有机体内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一是全面论述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首先, 强调其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和自身的发展规律, 指出: “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学说、思想和观点, 甚至”包括他们的错误在内,就要反过来影响全部社会发展, 甚至影响经济发展”。其次阐明了上层建筑中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性, 指出上层建筑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了的相对独立性, 又反过来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影响。二是通过对历史运动和发展的“合力论”的阐述, 充分肯定了历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指出: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 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理论终结了文化史上的把终极存在看做是事物具体的和特殊的存在及其各种特性的基础即本体,然后据此推论出其他一切“方法论”,使文化理论从实体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实现文化史上的本体论上的革命性变革,给文化以正确的唯物史观维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 第1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第1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9篇

恩格斯晚年著作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晚年的两部重要著作,这两部著作全面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作 者:余捧英  作者单位:湖南商学院,法学系,,湖南,长沙410205 刊 名:株洲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2 16(3) 分类号:A811 关键词:恩格斯   唯物史观   发展  

论恩格斯唯物主义“新的发展道路”的思想 第10篇

内容讲解

一、写作背景

本书是 1880 年由《反杜林论》中的《概论》和第三篇的第一、二章改编而成的一部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著作。它是恩格斯的主要著作之一。马克思在 1880 年给该书写的《法文版导言》中称它是《反杜林论》一书“理论部分中最重要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恩格斯写《反杜林论》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批判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杜林提出系统的假社会主义理论和和改革社会的实践计划,攻击和反对科学社会主义。他打着革命的旗号,披着科学的外衣,在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引起严重的思想混乱。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几乎都成了他的信徒,甚至连党的领导人倍倍尔也受其迷惑。杜林还同党内机会主义分子勾结妄图分裂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另组新党。杜林的反动理论学说在党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思想上和组织上给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恩格斯为捍卫马克思主义,维护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的团结统一,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抽出两年时间写了《反杜林论》一书,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同时系统地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原理,使之成为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作为一部“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列宁)

《反杜林论》问世两年后,恩格斯将其中的若干章改编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其直接目的是为了反击法国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进攻,帮助法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该书不仅推动了法国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而且在欧洲各国无产阶级中广泛流传。在短短的 10 年间就译成欧洲 10 多种文字,成为当时传播最广、影响很大的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它对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有重大作用。

二、中心思想

本文批判了杜林的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第一次以论战的形式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各种矛盾,找出解决矛盾方法,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的根本途径,全面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原理。

三、内容讲解

本文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线索,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全文共 3 章。

第一章着重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本章共 28 段。

(一)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和理论来源,(第 1 段)、科学社会主义(即现代社会主义),从其内容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科学反映,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进行考察的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就其思想理论来源来说,是从 19 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材料出发的,批判地吸取了它们的合理内容。按照恩格斯观点,三大空想 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发展中两个互相衔接的阶段。

恩格斯曾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能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635 页)

(二)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 2 — 8 段)、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起源于 16 世纪,它大体上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个时期,是 16 — 17 世纪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家庭手工业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他们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绘,即乌托邦主义,在这种理想社会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没有财产的私有观念,没有剥削,没有贫困。

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指“真正,平等派”又称“掘地派”,是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左派的代表。1649 年 4 月 8 日,这一派别的几名成员开始在塞雷郡的科布汉镇附近的圣乔治山丘上挖掘土地,集体耕种。故得名“掘地派”代表城乡贫民阶层的利益。他们要求社会政治平等,财产平等,主张消灭土地私有制,宣传原始的共产主义思想,并企图通过集体开垦公有土地来实现这种理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杰腊德 · 温斯坦莱。

(2)第二个时期,是 18 世纪的手工工场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他们不但要求每个人的政治平等,而且要求消灭阶级差别,废除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人人平等自由、按需分配的共和国。因此恩格斯称他们的理论是“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

(3)第三个时期,是 19 世纪初产业革命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法国的圣 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代表。这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的群众运动的直接产物,他们不仅用自己的学说和纲领直接代表早期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而且他们本人就是直接从伟大群众运动中产生的革命鼓动家,组织者和领袖人物。

(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功绩及其根本缺陷(第 9 — 28 段)、三在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一方面,它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矛盾以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这一点决定了它们的学说是不完备、不成熟的。

(2)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在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已经破产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理性王国”是法国 18 世纪启蒙学者反封建的旗帜和武器,认为理性是思维和认识的最高形式,而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原则是合乎理性的,是永恒的普遍的。恩格斯揭露和批判了启蒙学者“理性王国”的资产阶级实质,指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和启蒙学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恩格斯阐明了两者的理性王国“是有天壤之别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启蒙学者“指出的各种原则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正是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为了满足被压迫阶级的需要,想出各种各样的体系并且力求探寻一种革新的科学。”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

第一,对圣西门思想的评述

圣西门(1760 — 1825 年)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代,“是法国大革命的产儿。”他是一个博学而富有政治远见的思想家。他在 1802 年就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贵族、市民等级和无财产者之间的斗争。恩格斯高度赞扬这一见解,认为这在当时是“极为天才发现。”圣西门还提出了“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的思想。圣西门给政治下了一个定义: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主张对人的政治统治应当变成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即表达“废除国家”的思想。

第二,对傅立叶思想的评述

傅立叶(1771 — 1858)是杰出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于富商家庭,他长期从事商业活动,所以对资本主义商业内幕了解得非常清楚,这对他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积 累了感性材料,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是他的学说中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内容,在他的著作中几乎每一页都放射出对资本主义的讽刺和批判的火花。恩格斯称赞他不仅是批评家,还是自古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之一。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是“复活的奴隶制。”他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在“恶性循环”中运动,贫困是由于生产过剩产生的,这表明他已经对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作了相当深刻的揭露。他第一次提出了“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的思想。傅立叶社会历史观的贡献在于,他辩证地把人类社会 看作是产生和灭亡,并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它的上升和下降时期。

第三,对欧文思想的评述。

欧文(1771 — 1858)是英国杰出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他的空想社会主义就是通过办一个工厂这种纯粹营业的方式,并通过所谓商业计算的果实产生的,他始终都保持着这种实践的性质。他认为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婚姻形式是阻碍社会改造的三大障碍,欧文对资本主义批判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批判资本主义,他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他是最先提出工人有权享有自己全部劳动产品的人。他试图通过实验,清除资本主义的弊病,建立一个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对立、人人平等和共同享受劳动成果的新社会,欧文还采取了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一些措施:一是组织了合作社,二是组织了劳动市场,直接用劳动时间作为价值尺度进行商品交换。他的这些措施,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不能成功的。

“他组织了劳动市场” 1832 年 9 月,欧文在伦敦创办了第一个这样的交换市场,在这里,生产者把产品交给市场,市场经管人先确定将来的产品在生产上所用的原材料的价格和所需的劳动时间,然后按照对这些产品所估计的“劳动小时数”发给生产者相应数量的劳动券,生产者可以凭劳动券,随时从市场换取与其“劳动的价值”相等的所需产品。欧文的劳动交换市场只勉强维持了两件,不得不 1834 年关闭。

“蒲鲁东的交换银行”,蒲鲁东把信用改革看作是医治一切社会弊病的万应灵药,提出根据股份公司的原则创办“交换银行”方案设想通过交换银行,对小生产的产品实行无货币的交换。在 1848 — 1849 年法国革命时期,他进行了组织交换银行的尝试。他的人民银行于 1849 年 1 月 31 日在巴黎成立,但在开始正常工农业

活动之前就破产了,并于同年 4 月 12 日宣告关闭。、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功绩

(1)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抨击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基础,为启发工人觉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2)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了一些正确的猜测,在他们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出现了向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某些合理因素。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积极的主张。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都制订了比较完整的未来美好社会蓝图。如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协作制度”,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等。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它们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作了思想准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理论来源,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对它批判继承和革命改造的基础上创立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的根本缺陷

(1)不懂得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因为他们的学说不是从现实出发,而是从原则出发;

(2)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不懂得无产阶级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革命力量。他们只同情、怜悯无产阶级,不愿依靠无产阶级;

(3)找不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他们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特别是反对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只是希望寄托在某些“天才人物”发出善心 来实现社会主义。

正因为如此,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没有出路的,他们的学说“是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的。”

(四)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第 29 段)、空想社会主义者不是把社会主义看成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而看成是个别天才人物偶然发现的“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的表现。他们各派互相磨损,互相调和,得出了一种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积极作用的完结。

“折衷的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指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的各种庸俗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在法国有圣西门主义者勒鲁(1797 — 1871)、傅立叶主义者孔西得朗(1808 — 1893),在英国夺欧文主义者布雷(1809 — 1895),此外,还有他一些站在工人之外的各种庸俗社会主义者。、为了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所谓“现实的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只有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阶级关系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找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及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和正确道路,从而把社会主义置于坚实可靠的基础上,成为科学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论证科学社会 主义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概述了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大意义,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全章共 12 个自然段。

(一)唯物辩证法的产生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 1 — 8 段)

在哲学史上,从来就存在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彼此对立和互相交替。恩格斯概述了从古希腊哲学 18 世纪法国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历史发展中,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相互交替的复杂过程。、古代朴素辩证法的特点,局限性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产生的必然性。

(1)古代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它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地表述出来,并通过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丰富和发展的,它之所以是正确的,是因为它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幅由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总画面,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它之所以是原始和朴素的,是因为它是对整个自然界的直观的认识,带有鲜明的自发性和猜测的成份。由于这种局限性,古代辩证法不可避免地为近代形而上学所代替。

(2)近代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形成是同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状况相联系的。

在欧洲,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是在古代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希腊人那里开始的,到中世纪,在阿拉伯人那里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 15 世纪下半叶才开始”。自然科学从神学和哲学中解放出来,进入搜集材料的阶段,对事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获得了日益迅速的发展,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研究方法给人们留下了静态的分类法,它被英国唯物主义者培根和洛克移植到哲学中,从而形成了 17 — 18 世纪在人们思想中占有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局限性及被辩证法战胜的必然性。

(1)形而上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在形而上学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以外,都是鬼话。”可见,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是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考察事物,它的实质是不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

与形而上学相反,辩证法是从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方面来考察客观事物及其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的。越来越多的自然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运行的。”因此,要精确地 描绘宇宙和人类及其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只有用辩证法才能做到,辩证法代替形而上学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必然结果。、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巨大功绩及历史局限性

(1)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巨大功绩

黑格尔的最大功绩是恢复了辩证法,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提出这个任务,确实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功绩。他的辩证法的历史观是“新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直接的理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42 页)

(2)黑格尔辩证法的历史局限性

恩格斯深刻剖析了黑格尔辩证法的致命弱点和历史局限性,他指出“黑格尔的体系没有解决向自己提出的这个任务。”因为黑格尔虽然在当时是最博学的人,但是,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限制,首先,受到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其次受到自己时代的有限的知识和见解的限制;最后,是受他的唯心主义体系所限。他没有完成这一任务。在他那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被弄得“头足倒置了” 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和它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标志着旧哲学的终结。、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及其意义

恩格斯指出:“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必须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即现代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产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首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与以往旧的哲学的唯心史观不同的是,它把唯物辩证法贯穿于社会历史领域,把社会历史看作人类自身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规律。其次,在自然观方面,针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自然观,唯物辩证法认为自然界也有自己时间上的历史、天体和生存在天体上的有机物种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过程。可见,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场深刻变革,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转变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第 9 — 12 段)、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一般原理和重要意义

(1)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世纪 30 — 40 年代,英法运动不断高涨,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武装起义。这些阶级斗争的历史表明:第一,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确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在欧洲最发达的国家升到了首要地位。第二,阶级斗争“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第三,必须重新考虑作为这些事实的理论表现的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这就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的研究,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产生已成为必然的了。

(2)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唯物史观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相互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 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有着伟大意义,它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驱逐出去;它找到了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和伟大意义(1)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武器,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秘密,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也是资本主义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生 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2)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意义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明了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正确途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使社会主义不再是建立在理性、正义、平等、永恒真理等等之上的空想,而使它立于现实基础之上。所以,本章最后做出结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本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社会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本章的中心内容是系统地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全书重点,共 36 段。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里的反映(第 1 — 3 段)、只有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才能认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

(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主要有两点:

第一,生产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

第二,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形态中,社会产品分配以及划分阶级和等级都是生产和产品交换决定的,阶级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2)从以上唯物史观引伸出两个结论:

第一,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都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即经济关系的变更中去寻找,而不应当在人们头脑里,在永恒真理和正义的认识中和哲学中去寻找。

第二,用来解决社会弊端的手段,应当从现存的经济关系的物质事实中发现出来,而不是象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头脑里臆造出来。、科学社会主义是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观念的反映。

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产生的?简言之,它不是从人们头脑里产生的,而是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产生的,它是资本主义矛盾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它是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矛盾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第 4 — 21 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产生时起就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首要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简单商品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从 15 世纪经过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历史阶段,把分散的小生产变成社会化的大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体现者资产 阶级的历史作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产品的社会化。所以,产品由个人劳动变成了许多人的共同创造,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

(2)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资本主义生产是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生产,社会化生产的产品是劳动者共同劳动的社会成果,但它都不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而被资本家私人占有了。财富越来越多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

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冲突的基础。这一矛盾将随着资本主义方式的发展而日益激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以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将生产资料变为资本,作为剥削雇佣劳动者的手段。而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遭受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这样,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便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

(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是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的。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市场交换需要进行生产,他们谁也不知道产品在市场上的供求情况,是否能够收回成本,各自都盲目的进行生产,这样整个

社会生产必然导致生产无政府状态,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尽量采用先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以增强竞争力,而这又使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更加严重。这就形成了个别企业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 17 世纪和 18 世纪的商业战争”,指欧洲各大国之间为争夺同印度和美洲通商以及殖民地市场而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最初主要的竞争国家是英国和荷兰。17 世纪下半叶,英国为争夺战殖民地市场和海上霸权,同荷兰进行了三次战争(1652 — 1654、1665 — 1667、1672 — 1674),后两次战争,荷兰得到法国的支持。后来决定性的战争在英国和法国之间展开。所有这些战争都是以英国取得胜利而结束,到 18 世纪末,在英国手中已经集中了几乎全部的世界贸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迫使资本家必须遵守两条“强制性法令”:不断改进技术和无限扩张生产规模。由于机器的改进,就人为地造成劳动力过剩,形成一支真正的产业后备军,即失业大军。改进的机器成了资本家用来对付工人的机器,劳动资料夺走工人手中的生活资料。由于机器的改进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使生产无限扩张,造成生产过剩,因为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生产力按几何级数增长,而市场最多也是按算术级数扩张,”这样就造成了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的实质和特点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到来的表现是:“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闭”,工人失业增加,工人 实际收入下降和生活资料缺乏,生产急剧下降。造成社会生产力和产品的大量浪费与破坏。

经济危机的特点是周期性发生的,按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爆发着,差不多每隔 10 年就重复一次。从 1825 年以来资本主义社会已经经历过 6 次危机。(3)经济危机的后果。

在经济危机中,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达到剧烈爆发的地步“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越的生产方式。”总之,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一方面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没有能力驾驭已经发展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表明日益增长的生产力要求清除资本主义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组织的出现,为社会主义准备了完备的物质条件

(1)垄断组织的出现的原因

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激烈冲突,迫使资本家在保存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前提下,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原则下,改变生产组织形式,于是产生了垄断组织。

(2)垄断组织形式及其作用

垄断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恩格斯概括了当时出现的三种形式:股份公司,托拉斯和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托拉斯是国内同类产品的企业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统一规定产量和出售价格,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谋取高额利润。

这些垄断组织的出现,部分地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例如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铁路等投资大,周期性长的项目是私人资本无力承担的,因而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某些新的可能性。

(3)垄断组织引起的后果

垄断组织必然引起两个后果:第一,使资本家变成了专靠剪息票,拿红利的寄生虫,在交易所里进行投机,除此之外,资本家再也没有其他社会职能了。资本家生产方式最初排挤工人现在却排挤资本家了。第二,垄断组织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更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反而激化了这一矛盾,使它发展到了顶点。

垄断和国有化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但却使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在客观上就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便于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利用这种形式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实行社会主义国有化,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第 22 — 24 段)、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要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只有实行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占有,生产力的这种社会本性客观上要求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这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由社会占有生产资料,才能使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相适应。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是一种历史必然性。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社会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的。、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突出特点是:先夺取政权,接着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资料变为国家所有,就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就消灭了无产阶级自己,无产阶级国家便自行消亡了。、阶级的消灭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

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和阶级的消亡具有历史必然性,取决于一定的经济条件。阶级的产生以生产发展的不足为基础,同样阶级的消灭也必然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而要使生产高度发展,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是必不可少的。

(四)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第 25 — 27 段)

根据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预见,它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根本的特征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由于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换活动将不再通过交换劳动产品的形式出现,作为人们的经济关系的一种形式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将被消除。全体社会成员的劳动,将在全社会范围内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可以直接按劳动时间来计量,而不必采取价值形式。同时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互助合作关系将充分体现,不同的部门,企业和职工之间将由全社会的整体利益联系起来,而不再由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相互联系,正如恩格斯所说:“一旦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2、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实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生产力获得了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他们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到那时,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全体社会成员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概念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提出来的,在本文中,恩格斯又提到这个思想,他说:“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随之消除。”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产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劳动已经不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习惯和生活的第一需要。所以将实行“按需分配”的原则。、人们的思想觉悟极大提高,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恩格斯在强调未来社会的经济、政治发展同时,很重视精神的发展。所谓“精神的发展”,就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水平的提高,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认识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能十分自觉地、熟练地运用它们来为社会服务,过去作为异已力量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了。“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这个时候可以说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了。”恩格斯这里说的“必然王国”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王国”指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五)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 28 — 36 段)

对第三章的基本内容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和总结。、概述了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指明了无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进一步阐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任务。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就是要使无产阶级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认识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和性质,以指导无产阶级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四、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恩格斯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光辉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一书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彻底粉碎了“江湖骗子”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猖狂进攻,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巩固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团结和统一,极大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

(二)本书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马克思曾指出:“这本小册子摘录了《反杜林论》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列宁指出:“它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本书对于我们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了解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蒙和奠基意义。它是 150 多年来国际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好教科书之一。是国际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本书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恩格斯在全书中阐述的,尤其在第二章所指明的观点,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论断,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掌握社会发展的方向,批判各种假社会主义思潮,满怀信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有重要现实意义。

上一篇:我的好朋友小学五年级作文下一篇:社会保障部门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