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优秀的说课稿

2024-07-10

小学优秀的说课稿(精选8篇)

小学优秀的说课稿 第1篇

各位老师,今天我执教的《船长》这篇课文是法国作家雨果写的一篇小说。小说以遇险、自救、殉职为叙述顺序,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船长形象。文章情节感人,文字隽永,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抓住课文关键词句,通过朗读、体验,感受船长的崇高品质和引导学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我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开启智慧。

首先我觉得上这样的课文,情境的创设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教师全情投入,才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获得丰富的体验。这节课我采用了语言描绘和音乐渲染这两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比如在导入环节时,我用声情并茂的导入语表现危机到来的紧迫,齐读船上遇险的混乱局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那个可怕的夜晚。学生身临其境,强化感受,激起了走进文本的欲望。

二、主体探究,培养能力,智慧共生。

教学中,教师舍得留出时间,空间,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我的阅读策略,通过“找出船长的命令”,自己读,自己想,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形成对话,主动捕捉相关信息,深刻体会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达这样的命令,命令前后的结果怎样,体会出船长的勇敢镇定、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三、抓住细节,思维训练,凸显智慧

“言为心声”,语言的刻画对于揭示人物性格非常重要。虽然灾难突然而至,但是救援工作“井然有序”,这是与船长指挥的“井然有序”紧密相连的。灾难猝发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冷静,首先哈尔威要求大家“安静”并且 “注意听命令”,然后 “把救生艇放下去”这是当时最佳的自救方式,接着安排人员的有序撤离,先女人,再其他乘客,最后是船员,“必须把60人都救出去”唯独没有安排自己,书上说这是哈尔威忘记了自己,我更倾向于此时他已经抱有“与船共存亡”的想法,因为这或许和古老的“船长荣誉”规则有关。据说,在遥远的古代,航海是一件十分凶险的事情,它需要大家的精诚合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袖——船长,在船上,他拥有极大的权利,为了制约这种可怕但是却必须的权利,人们规定作为船长,他除了保证船上人员的生命安全外,还应保证船只的安全,“人在船在,船亡人亡”,这样船长的权力就不会被滥用,而尽心尽力保证航船安全上了。因此虽然这次沉船的责任并不在哈尔威,但高度的船长荣誉和责任感,使他履行了这条古老神圣的规则。面对灾难,他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如此惊人的自制力让我们钦佩,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和英雄。

“威严”的话语显示着他的坚强,“简短有力”的对话说明了他的沉稳,有序的安排证明了他的机智。机械师对于机器的损失最有发言权,首先了解船体的伤情,是决定能否自救的第一步。大副在船上的地位仅次于船长,他的话语有一定说服力,20分钟营救60个人,让每一个人知道都能撤离,对于遇难者心理的安抚至关重要。“女士优先”这也是西方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因此当哈尔威命令打死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包括自己)时,传统的思维又重新影响到了大家,哈尔威的灵魂也愈显伟大起来。大家完全被船长先人后己的崇高品格感动了。

四、读写结合,发展语言,智慧延伸。

课文最后一段写哈尔威船长以身殉职,集中表现了他的高尚品质。在这段的处理上,我播放一段音乐,伴着音乐进行范读、指名读,齐读,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使船长的形象在学生心中越来越高大,学生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其次我觉得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偏废了语文的工具性,所以这节课我没有忽略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最后一段时,设计了“船长,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__________”和“不是我不想回家,______________”的说话训练,学生情动辞发,情真辞切,达到了精神与语言同构共生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一系列的训练,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哈尔威船长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关心船上的每一个乘客的崇高品质,体会到他的高度责任感和誓与轮船共存亡的伟大精神。

总之,这节课我以“感”和“悟”为宗旨,以体验语言文字为目标,将读的训练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一个“学生参与度、思维深刻度、课堂效益度”的教学境界,这才是智慧课堂的追求方向。

小学优秀的说课稿 第2篇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的说课稿 第3篇

关键词:椭圆,标准方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椭圆”是中国劳动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第三版)第5章第6节的内容,在直线方程和曲线方程的知识后,有别于圆方程的一节内容。它是曲线方程的进一步特殊化,是归属于圆锥曲线的第一个既特殊又常见的图形,学好椭圆能为学生后面学习双曲线、抛物线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将来在物理学上的应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用方程的思想来解决几何问题是解析几何的精髓。本着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几何问题代数化等解析几何思想方法及辩证思维能力的目的,我把教学目标具体定为:

1. 准确理解椭圆定义。

2. 掌握椭圆标准方程。

3. 会初步从椭圆的定义出发求解标准方程。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掌握椭圆定义和根据条件确定标准方程。

2. 难点:根据条件确定标准方程。

二、学情分析

我校中技生尽管在初中数学的成绩大多属中下游,但椭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曲线图形,而且刚刚学了圆的方程和曲线与方程的关系,对坐标轴的引入和点轨迹方程有一定的了解。按照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和桥梁。“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其实质就是要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的过程。从本节内容看,椭圆的知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和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观念的渗透,学生掌握本节课知识不会存在太多的障碍。

三、教法分析

中技生虽然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的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中技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有待提高。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多媒体说明,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四、学法分析

教学矛盾最主要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法。运用迁移的方法,学生能逐渐掌握并运用已有的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根据解析几何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教给学生“动脑想,会变形,能证明,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有成功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需要。

本节内容沿以下的脉络学习,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有关概念的领会和公式的记忆以及思想方法的把握。

新课引入→椭圆的定义→椭圆的标准方程→焦点在x轴上或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特征。

五、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

(一)引入新课

1. 认识椭圆(4分钟)

首先我拿出一根胡萝卜和一把小刀,说要给学生做油焖胡萝卜,开始竖着切几片,发现切出来的萝卜是圆的,问学生还可以怎么切,学生说斜着切,斜着切起来的萝卜是椭圆的。这时我向同学展示竖着切出来是圆,斜着切出来就成椭圆状了。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来严肃的学科变得生动起来。

2. 请学生举出所看到的有关椭圆的实例

目的:使学生对椭圆的认识能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在学生的举例中也能澄清椭圆与椭球这两个不同的几何图形(如:有同学认为鸡蛋是椭圆形的,实质上它为椭球形的)。

3. 提出问题

正当他们沉浸在观察鸡蛋、鸭蛋中的时候,我提出问题:怎样画出椭圆呢?椭圆在直角坐标系下是否可以像圆一样用方程来表示呢?学生开始沉思,我拿出准备好的椭圆画法教具开始新课教学。

(二)画椭圆求定义(画椭圆)(6分钟)

拿出两块小黑板,其中一块的两个钉子是纵向的,叫两个同学上来,一左一右,老师站中间。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画椭圆。画时一定要跟同学反复要求拉紧绳子用光滑的曲线连接。画后点评,指出那个竖起来的形状是不是也是椭圆。这样做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直接观察能力,也能为后来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讲解埋下伏笔,还能使学生对椭圆的定义有了一种感性认识。接下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椭圆定义,教师用圆的定义适当启发,由学生讨论归纳。最后教师规范他们的语言,共同得出椭圆定义,并引入焦点和焦距、定长的概念,然后板书椭圆定义。这在我们的学法指导中也提到过。

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提问:

设问:为什么|MF1|+|MF2|>|F1F2|?反之,若|MF1|+|MF2|=|F1F2|、|MF1|+|MF2|<|F1F2|会怎样?

目的:通过上述的实验操作后,先请学生大胆探究、想象,再由教师动画演示,学生发现|MF1|+|MF2|=|F1F2|为线段,|MF1|+|MF2|<|F1F2|的曲线不存在,从而加深对椭圆定义条件的理解。

(三)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10分钟)

为了搞清楚神奇的椭圆,我们用最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它的方程,这样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上。

设问1: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是哪些?此处可简单回顾圆标准方程的引入过程。

(建系、设点、列式、化简)

设问2:本题中可以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确定,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椭圆对称性开始了解)

建系:以F1、F2所在直线为x轴,F1F2的中点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点:设M (x, y) 为椭圆上任意一点, F1、F2距离为2c (c>0) , 则

又设|MF1|+|MF2|=2a (a>0)

列式:由椭圆定义, 椭圆就是集合P={M||MF1|+|MF2|=2a}

化简:该式

说明:考虑技校特点和教学要求, 此推导过程留给学生课后自行探讨。而教师可提示:先移项, 再两边平方, 再移项, 再平方。

教师引入:先说明焦点概念, 然后得

出焦点在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为

焦点为F1 (-c, 0) , F2 (c, 0) , 焦距为2c。重点说明关系式是简化方程措施。

(四)判断椭圆焦点位置(5分钟)

得出焦点在x轴和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标准方程后,让学生先观察两分钟。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回答这两个方程有没有区别,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这个过程能给学生接受新知识一个缓冲的机会,有些学生会利用这段时间理理思路)

通过学生思考,教师语言引导,确定如何判断椭圆的焦点在哪条轴上。

(五)例题讲解(15分钟)

例1:设椭圆的焦点为F1(-3, 0), F2 (3, 0), 2a=10,求椭圆标准方程。

目的:(1)进一步熟悉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2)掌握运用待定系数法求椭圆的标准方程,解题时强调“二定”即定位(焦点位置)、定量(a, b值);(3)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设椭圆的焦点为F1 (0,-3), F2 (0, 3), 2a=10,求椭圆标准方程。

目的:通过本题的例题,使学生能加深对椭圆的焦点位置与标准方程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时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本题由学生上台板演过程,教师讲解。

目的:熟悉、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六) 课后小结 (5分钟)

(整理知识, 形成网络)

1.一个定义 (椭圆定义) 。

要点:PF1+PF2=2a>F1F2=2c, a>c

2.两个方程 (从几何到代数转变) :

关键:先确定焦点落在何坐标轴上, 以分母大者为准。

3.布置作业:

(1) 设椭圆的焦点为F1 (-5, 0) , F2 (5, 0) , 2a=26, 求椭圆标准方程。

(2) 设椭圆的焦点为F1 (0, -4) , F2 (0, 4) , 2a=10, 求椭圆标准方程。

(七) 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大气压强》一节的说课稿 第4篇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习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以便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打下坚实基础。

本节教学目标是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特点确立的。

1.知识目标

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了解大气压强的测量方法,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能力目标

感知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利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本节教学的重点: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

本节教学的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二、说学生

八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已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气体看不见、摸不着,气体压强容易被人们忽视,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结合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使学生能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说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

通过情境创设,启发学生设疑。

2.演示教学法

通过演示“覆杯实验”证明大气压存在。

3.实验法

利用饮料瓶分组实验,想办法再次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实验视频进行无法演示的托里拆利实验。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进行“覆杯实验”的演示。即拿出一个装满水的杯,杯口覆上硬纸片,倒置,纸片不下落,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形成学习疑问。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本过程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的。

第二部分:首先,利用“覆杯实验”的演示,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分组实验再次证明。

大气压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台前模拟“马德保半球实验”,并提出疑问,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

第三部分:分组探究,估测大气压。

安排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利用公式计算出大气压值。教师根据学生计算大气压值的偏差,因势利导,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得到标准大气压值。由于条件有限,托里拆利实验需要视频演示。

第四部分:知识拓展延伸。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生活中测量大气压的工具,并能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长白山上温泉水沸腾为什么煮不熟鸡蛋?

3.学习反馈

教师出示生活现象,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

4.回顾小结

先组织学生再次阅读教材,结合板书,归纳所学知识,以便学生系统掌握。

师说优秀的说课稿 第5篇

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韩愈的《师说》。 (板书题目)

我的说课分确定目标、落实目标、检测目标三个步骤,包括说课标、说教材、说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6个环节。

一:确定目标。

第1环:说课标

课标摘引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分解:理解指的是根据语境,准确推断词语的意义,翻译语句;读懂文章内容即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思路。

课标摘引二:“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分解:梳理指的是积累、整理、熟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课标摘引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分解:背诵指的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我的理解是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停顿节奏恰当)、流利(我的要求是中间停顿不超过3秒)地背出文本,并能准确默写(我的理解是标点符号也要一个不错)。不会默写的背诵不叫真会背诵。

第2环:说教材

《师说》是必修3第3单元第4课,和本单元第2课荀子的《劝学》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主题。《师说》是一篇抨击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时弊,宣扬师道的论论性散文。

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提示指出,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立论的方法,注意论证逻辑,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提高思考能力和议论能力。

第3环:说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以上两点,我设定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

⑴ 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准确推断“师”“道”“解”“从”“徒”“及”等常用实词、“之”“其”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重点)

⑵ 准确说出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掌握对比论证的方法;(难点)

⑶ 背诵全文;(重点)

⑷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养成谦虚好学的品格。

第4环:说学情

学生已经经过必修①②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应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可以尝试文言文阅读的探究性学习。

第5环:说教法和学法

二:落实目标。

第6环: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计划二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

(1)早读时间听《师说》的音频朗读,熟读。

(2)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教辅资料,识记文学常识,疏通文意;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3)标出课文中疑难词句。

2、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远古,“天地君亲师”,教师有较高的地位;然而在元代,居然有“七娼八丐九儒”的说法,“臭老九”之称由此而来。实际上,在唐朝这种风气已然经出现,社会上产生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招来路人的讥笑。偏偏有一人,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写下了论述教师问题的不朽之作——《师说》,当时被人视为“狂人”,他就是韩愈。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师说》。

3、预习检测(多媒体展示)

文学常识,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文风。唐宋八大家之一。

4、五步阅读法

⑴ 初读正字音、明句读(提问一位学生);

⑵ 意读通文意,思难点(自读)。根据预习标出的难解词句,四人一组,组内合作质疑,组内未能解决的组间质疑,教师点拨翻译及翻译方法,学生积累梳理“师”“道”“解”“从”“徒”“及”等常用实词、“之”“其”等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⑶ 品读文本,探究思路;(提问学生完成,教师点拨)

第一步:梳理观点

问题1:作为议论性散文,本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并翻译,再用自己的话概括)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两句是论述教师的作用,说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是构成中心论点的一项重要内容。

明确: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这一句论述了择师的标准,是构成中心论点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的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从师是为了学习道理,应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纪大小。

问题2:找出文章第2、3两段中与中心论点有密切联系的句子。

明确:第2段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本段中心句,是分论点1,这一句是从反面证明中心论点:人应该从师学习即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第3段是“圣人无常师”, 是本段中心句,是分论点2,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从正面论证“古之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心观点。

第二课时

第二步:弄懂对比论证的方法。

问题:课文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事实论据,有怎样的论证作用。(即课后练二)

明确:三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爱其子与于其身;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⑷ 情读课文,加强语感(齐读);

⑸ 诵读课文,内化吸收(师背生随,学生齐诵)。

三、检测目标

5、当堂训练

两道选择题:(提问、纠错)(考察学生对词语意义的掌握程度)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①句读之不知 (知道,明白) B。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来?的) ...

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智”) .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 (?的方法) ..C。 ① 其皆出于此乎(代词,他们) D。 ①犹且从师而问焉 (目的连词,来) ..②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的) .②择师而教之(连词,表顺承) .

(2)下列句子中,“师”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或师焉,或不焉 C。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翻译两道:(板演,纠错)(考察学生对语句翻译的掌握程度)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6、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师说》抨击了士大夫“耻学于师”的时弊,提倡尊师重道,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拓展延伸:作者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读后我们发现,不仅如此,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写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这个问题一是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二是思考当代社会的师生关系,拓宽学生的思维。

(分享2—3位学生的作品,教师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② 写给后世的人,包括今天的我们。如今,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还是有的: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7、作业设计

1、复习当日笔记; 2、默写全文。

《丑小鸭》优秀的说课稿 第6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如在复习生字这个教学环节,为了化枯燥的练习为有趣的语文活动,我设计了“丑小鸭带着词语宝宝来了”的课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直观中认知的规律,让学生学得兴趣十足,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又如丑小鸭的“丑”与变成白天鹅的“美”,是课文事件的起因和结果,如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开头丑小鸭那极度可怜孤单的境地以及后面变成白天鹅那惊喜的心情,是教学的关键之处。为此我借助图片,创设情境。在授课前,播放动画片,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丑小鸭来了,让孩子们观察丑小鸭与别的小鸭的不同,体会大家为什么叫他丑小鸭。在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后,教师借课件让学生观察丑小鸭的美,在看一看,说一说当中,体验丑小鸭由“丑”变“美”那惊喜的心情。

二、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课文描写了丑小鸭出生后,历经种种磨难,最后发现自己是一只漂亮的天鹅的非凡经历。我为了引导学生领悟丑小鸭身处逆境,却不懈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用心在“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两方面下工夫。如在教学丑小鸭悲惨遭遇时,我先让孩子们第一步,自由读,边读边想:丑小鸭出世后它又遇到哪些事困难?接着让孩子们介绍丑小鸭的经历,想象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丑小鸭可能会怎样?养鸭的小姑娘可能怎样对待丑小鸭?小鸟可能讥笑它什么?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可能是怎样东躲西藏的?晚上出来找吃的会遇到那些困难?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丑小鸭的心情,去感悟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以及丑小鸭的坚强勇敢。

三、认真而扎实地教学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

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理解重点句子“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时,我利用直观形象指导理解“惊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美丽的天鹅的画面。丑小鸭的表情瞪大了双眼,张大了嘴巴,呆呆地望着。让学生体会这就是“惊奇”。接着又问:这时丑小鸭会想什么?”“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他又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就是‘羡慕’。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这样学生不仅对惊奇和羡慕有了正确的理解,也感受到了丑小鸭在逆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四、学用结合,拓展延伸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这节课,在设计时一直考虑这一点,如何既紧扣教材,围绕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又不满足于“解说教材”,而是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教学丑小鸭悲惨遭遇时,为了让学生体验丑小鸭的不幸遭遇,我让学生想象“小鸟怎样讥笑丑小鸭”等,对课文的环节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在学生了解了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夸夸这只美丽的天鹅”。

最后在学生学完全文后,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内心感受”的教学环节。这一开放性问题,再一次拨动了孩子们心灵的琴弦。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使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初中物理功的说课稿优秀说课 第7篇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 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组:1.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组:

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m)1焦=1牛.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的高度,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的物体沿着长为2m,高为1m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张明用50N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小学优秀的说课稿 第8篇

1.解决问题策略是数学教材的课程目标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

我们选用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 从四年级 (上册) 起, 每册都编排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 就是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课程目标。超越具体问题的解法和结论, 指向策略的形成, 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

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 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 题材选择更加开放, 信息资源更加丰富, 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2.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89~90页教学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 帮助理解题意,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目标导向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能借助所画的直观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中, 进一步感受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 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 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教学难点是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策略的能力。

突破的方法是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二、说学生

1.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所教四年级这个班的学生属于城乡交界的农村孩子, 本班学生班容量也不大, 全班45人, 其中男生较多26人, 他们的优势是动手能力较强, 不足的是口头表达能力不太好。

2.学生的知识基础

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 在低年级已经基本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进一步教学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再者, 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三步混合运算以及乘法分配律时, 所积累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同样构成了本单元的学习基础。

三、说教学设计

课题: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问题

课时:一课时 (40分钟)

教学内容:义教第八册课本89~90页探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画图、摘录条件的方法来获取信息, 探索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2.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3.培养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的能力

4.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主要以导学为主, 引导学生画图等开展活动。逐渐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学法指导:应用新的教学理念, 以生为本, 通过探究性、合作性活动,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找出策略。

◆辅助手段: (1) 课件播放课前复习题和画示意图的过程。 (2) 学生探讨策略例题和练习用的纸卡。

解决问题需要运用有效的策略, 而学生策略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来自于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指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获得各种策略的指导, 二是运用策略解决各种问题的指导。所以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设计:

(一) 引言的设计 (1分钟) (看课件)

引言:同学们,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 (全校教师听课) 。咱们班的学生最喜欢动脑筋, 而且发言很积极, 这节课把你积极探究、合作讨论学习的精神拿出来展示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有信心吗?老师衷心希望大家在这节课上有新的进步。

设计意图:这是一堂在校上的公开课, 所以我采用消除顾虑和鼓励的办法, 进行引言, “今天好高兴啊, 有这么多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我没有说老师来听课, 而说这么多老师一起来学习, 这样可以减小因老师多而造成孩子们的紧张情绪。

(二) 课前复习设计 (8分钟)

设计三道有关面积计算的看图计算题 (看课件) 接着引言———师:首先同学们做几道题

复习 (做下题, 说思路) ———课件播放

1. 求下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列式:

2. 求下面长方形的长是多少米?

列式:

3. 求下面长方形的宽是多少米?

列式:

师:长方形的面积如何求?

生:长方形面积=长×宽。

师:知道面积和长如何求宽?知道面积和宽如何求长?

生: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学生做完练习题后设计。

教师 (过渡句) : (看课件) 刚才同学们做了几道有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题, 老师这里还有几个问题, 有请同学们想办法。

师:学校因绿化面积太少, 要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 如果你是设计师, 如何扩大?

生:……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 老师这里也有一种方法 (或有说这种方法的学生, 如果有就将那位学生的方法一起讨论) , 要扩大绿化面积, 就将原来长方形的花园扩大, 你又要如何扩大?

生:……

设计意图:走进情境, 获取信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我利用他们身边的实际事实为背景, 创设生活情境, 让他们在课上交流各自的生活经验, 使学生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性, 以培养学生关注信息的意识, 激发学生收集信息的兴趣。

我先设计几个问题,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 进入学习预备状态。帮助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及有关面积计算中的其他问题。

设计过渡句。

师:刚才同学们为扩大绿化面积, 想了很多办法, 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意见, 你们为了解决问题, 所提出的这些办法, 在数学课中也可以说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 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板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有关面积的计算。

(三) 授新课的设计 (20分钟)

1. 课件出示课本89页例题 (10分钟) (看课件)

师 (引言) :老师这里有一道关于学校修校园时出现的数学题, 和我们刚才某某 (假设有学生想了此办法) 同学想的办法一样, 请同学们看题卡, 能否解决问题?

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圃, 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 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 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图1 (在后面展出) 。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我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卡, 纸卡上面有老师的问题, 请同学们仔细读题, 写出你所得到的信息, 利用这些信息能不能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 学法指导:

(1) 指导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 培养能力。学生独立思考、交流

(2) 指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画图, 汇报、比较、改进自己的示意图。

(3) 列式解答。尝试列式计算解决问题

让学生利用以往所学求面积的方法和自己的策略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在学生的方法交流中, 初步感受画图法的直观性。

(4) 演示课件 (放课件)

演示课件画图, 展示出题目的条件、问题。起到教师的引导作用。

(一边演示一边整理板书思路)

板书 (1) 获取信息, 加以整理。

(2) 画图展示直观性。

(3) 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想出策略。

(4) 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处理信息, 形成策略。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题目往往提供许多信息, 要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如何将杂乱的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整理?如何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去寻找相关信息?这就成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 画图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画图整理是因为它易于操作, 适宜学生运用。通过画图对信息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 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当学生观察并交流从前面情境中得到的数学信息时, 趁他们兴趣正浓, 我适当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

利用学案导学的方法, 设计纸卡让其完成, 掌握画示意图整理信息的方法, 学会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2. 试一试练习设计 (10分钟)

准备第二张纸卡, 自己解答, 单独抽查回答。

幸福小区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草坪。后来因修建羽毛球场地, 草坪的宽减少了5米, 这样草坪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 现在草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图2中画出减少的部分, 再解答)

师:先画图, 让学生画出减少的部分, 让学生汇报画图的过程, 在汇报画图过程的同时进行画图的规范化。

师: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条件: (1) (2) (3) (4) ……

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原来草坪的形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图形;长方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要知道现在草坪的面积, 必须知道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原来草坪与现在草坪的__________不变?现在草坪的长如何求?___________;宽, 如何求?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式:

答:原来花圃的面积是___________平方米。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个环节, 同样设计学案导学, 主要以教材为主, 不要脱离教材, 来强化学生讨论交流的方法, 试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

(四) 回顾应用 (10分钟)

1. 师:在解决刚才两道问题时, 都采用了什么策略?再次强调课题: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2. 课本90页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增强策略意识。帮助学生:长宽增加时, 解决画图中容易出现的误区, 再请学生画图解决问题。

(五) 结束 (1分钟)

同学们, 这堂课是否又学得了一种策略?我发现大家都有了进步, 尤其是XXX同学在画图、找题中的信息时具有一定的天赋, 我又发现了用画图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天才, 继续加油哦!

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还会有很多很多的策略, 下去后多留心, 下节课老师还会带你们用画图、列表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 今晚好好预习, 老师相信你们下堂课的表现会更突出, 会有更大的进步, 还会出现几个用画图策略解决行程问题的天才。

下课时间到了, 同学们, 准备好下节课的学习用具, 赶快休息吧!再见!

设计意图:

我用这样的结束语, 主要是肯定学生的进步, 更多的是来鼓励他们喜欢数学, 对学数学有信心, 而且, 指导孩子们预习, 为下节课成为天才而做准备, 体现了学习的连贯性。

附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

1.获得信息, 加以整理。

2.画图展示直观性。

3.寻找解决问题的知识, 想出策略。

4.列式解答。

分析:原来花圃的面积=长×宽

原来宽=增加的宽=增加面积÷长

列式:8× (18÷3) =48 (平方米)

上一篇:企业名称规范下一篇: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考核请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