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分析论文范文

2024-09-20

地貌分析论文范文(精选8篇)

地貌分析论文 第1篇

走进地质大本营

时间:2011年5月14日和15日

地点:泰山周围、济南馒寿山

指导老师:李文庆

实习成员:09级资环四个班级

这次地质地貌课程实习注定是一次难以忘怀的行程,在这次实习中,我们课上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运用,同时在接近自然、近亲自然的过程中,我们的身心也得以放松!

现将此次实习实践中的心得体会记录如下:

馒寿山,坐落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距济南市区仅20多公里。张夏境内群山连绵,馒寿山就在这群山之间,整个山体为石质山。这是一座没有名气的“名山”,被当地人称为“馒头山”“馍馍山”。这座酷视馒头的馒寿山,说它是一座名山是因为该山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并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距今约有5.5亿年历史的馒寿山,其独具寒武纪底部底砾岩和倒灌现象。且地层连续、化石丰富,馒寿山海拔410m,形成于寒武纪古生年代储有大量寒武纪三叶虫化石,是有名的三叶虫化石的聚集地,小小的三叶虫见证了这里曾是海洋深处的历史。是进行地质科学教育的良好基地,是不可多得的地学实验室,这里早已被确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

地貌分析论文 第2篇

【分布】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中国丹霞地貌广泛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区,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可分为西北部高寒干旱山地型丹霞,西南部湿润―高原―山地―峡谷型丹霞以及东南部湿润低海拔峰丛―峰林型丹霞。中国丹霞又以广东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福建泰宁风景区、福建武夷山、连城、泰宁、永安,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鹰潭、弋阳、上饶、瑞金、宁都,青海坎布拉、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丹霞山(名称来源)、坪石镇金鸡岭、南雄县苍石寨、平远县南台石和五指石,浙江永康、新昌,广西桂平的白石山、容县的都峤山,四川江油的窦山、重庆綦江的老山、灌县的青城山,陕西凤县的赤龙山以及承德等地,是中国丹霞地貌的典型地质地貌。北京时间2010年8月2日05:03分,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当地时间2010年8月1日18:03分)召开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以广东丹霞山为首申报的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中国的第8项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是一个系列提名的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包括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6个省的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次全部被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介绍】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属于红层地貌,是一种水平构造地貌。它是指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是巨厚红色砂、砾岩层中沿垂直节理发育的各种丹霞奇峰的总称。主要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水平或缓倾的红色地层中,这种地貌以粤北地区韶关市内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所以称为丹霞地貌。中国丹霞地貌以赤壁丹崖著称于世,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新增自然遗产之一。这个新增自然遗产拥有包括天然柱、塔、溪谷、峡谷和瀑布在内的一系列侵蚀地貌。世界遗产网站表示,这里的常绿森林生活着很多动植物,其中有400种被列为珍

稀或濒危物种。

【地貌特点】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形成原因】

红层地貌中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水平构造地貌指由产状水平或近于水平的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为主组成的平坦高地,受强烈侵蚀分割、溶蚀和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而造成平顶、陡崖、孤立突出的塔状地形。丹霞地貌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舒缓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形成外流区。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沿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形成两壁直立的深沟,称为巷谷。巷谷崖麓的崩积物在流水不能全部搬走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沟壁的崩塌后退,崩积锥不断向上增长,覆盖基岩面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崩积锥下部基岩形成一个和崩积锥倾斜方向一致的缓坡。崖面的崩塌后退还使山顶面范围逐渐缩小,形成堡状残峰、石墙或石柱等地貌。随着进一步的侵蚀,残峰、石墙和石柱也将消失,形成缓坡丘陵。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石芽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化沉积,甚至发育有石钟乳。沿节理交汇处还发育漏斗。在砂岩中,因有交错层理所形成锦绣般的地形,称为锦石。河流深切的岩层,可形成顶部平齐、四壁陡峭的方山,或被切割成各种各样的奇峰,有直立的、堡垒状的、宝塔状的等。在岩层倾角较大的地区,则侵蚀形成起伏如龙的单斜山脊;多个单斜山脊相邻,称为单斜峰群。岩层沿垂直节理发生大面积崩塌,则形成高大、壮观的陡崖坡;陡崖坡沿某组主要节理的走向发育,形成高大的石墙;石墙的蚀穿形成石窗;石窗进一步扩大,变成石桥。各岩块之间常形成狭陡的巷谷,其岩壁因红色而名为“赤壁”,壁上常发育有沿层面的岩洞。【形成说明】

以坎布拉丹霞地貌景观为例,其演化过程如下

① 第一阶段:红尘堆积阶段(距今18.5亿年吕梁运动和距今0.65亿年燕山运动)② 第二阶段:红层盆地构造抬升阶段 ③ 第三阶段:“丹霞”地貌发育“幼年期” ④ 第四阶段:“丹霞”地貌发育“青年期” 丹霞地貌形成示意图

【中国六大丹霞地貌介绍】

贵州赤水(青年早期)福建泰宁(青年期)

湖南崀山(壮年早期,青壮晚年丹霞地貌均有发育)广东丹霞山(壮年期)江西龙虎山(老年早期)浙江江郎山(老年期)

① 贵州赤水 赤水丹霞地貌以其艳丽鲜红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孤峰窄脊,仪态万千的奇山异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优美的丹霞峡谷与绿色森林、飞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游观赏价值,令游人倾倒。在赤水,最为独特,最受游人称誉的丹霞景观有金沙沟赤壁神州、香溪湖万年灵芝、四洞沟渡仙桥、丙安天生桥、天台山红岩绝壁、石鼎山奇观、复兴转石奇观、长嵌沟丹霞峡谷、十洞丹霞岩穴、金沙沟甘沟峡谷和硝岩洞穴等十多处。雨过天晴,金色的阳光照在丹岩上,把红色的岩石映衬得格外艳丽,形成红岩、绿树、银瀑、清泉相映成趣美丽风,人行其间,感到精神振奋,心旷神怡。我国著名的丹霞地貌专家,广东中山大学地理系主任黄进教授专程到 赤水考察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成熟典型,壮观美丽之程度,当属全国第一。

赤水丹霞

② 福建泰宁

泰宁丹霞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峡谷型丹霞的唯一代表,是中国丹霞从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地貌演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被国内外地学界称为“中国丹霞故事开始的地方”。泰宁丹霞位于福建省著名旅游县——泰宁县境内,由金湖和上清溪南北两大片区组成,总面积234.88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110.87平方千米,缓冲区124.01平方千米。以“最密集的网状谷地、最发育的崖壁洞穴、最完好的古夷平面、最丰富的岩穴文化、最宏大的水上丹霞”等特色在“中国丹霞”项目中处于不可替代的地位。

泰宁丹霞

③ 湖南崀山

崀山丹霞地貌有如下特点 1、类型齐全,品质高贵,发育完整。丹霞地貌共有石崖、石门、石寨、石墙、石柱、石梁、石峰、一线天、天生桥、单面山、峰丛、峰林、峡谷、岩槽、崩积岩块、天然壁画,造型地貌,穿洞、扁平洞、额状洞、蜂窝状洞、溶洞、水蚀洞穴、竖状洞穴、堆积洞穴、崩塌洞穴等26种结构和类型,崀山丹霞发育一应俱全。

2、奇特的丹霞—喀斯特混合地貌。崀山丹霞地质的紫红色砂砾岩胶结物,普遍含有碳酸钙和石灰岩砾石,岩溶作用显著,形成了以溶蚀漏斗、溶蚀洼地、溶洞为标志的丹霞喀斯特。或者在上部的白垩纪红层砾岩发育成丹霞,下部石灰岩发育成喀斯特。

3、丰富多样的生物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崀山丹霞

④ 广东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境内,面积290平方千米,是广东省面积最大、景色最美的风景区。在距今1.4亿年至7000万年间,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四周山地强烈隆起,盆地内接受大量碎屑沉积,形成了巨厚的红色地层;在距今7000年前后,地壳上升而逐渐受侵蚀。距今600万年以来,盆地又发生多次间歇上升,平均大约每万年上升1米,同时流水下切侵蚀,丹霞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丹霞山在地层、构造、地貌表现、发育过程、营力作用以及自然环境、生态演化等方面的研究在全国丹霞地貌区最为详细和深入,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丹霞地貌的研究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和教学实习基地。

广东丹霞山

⑤ 江西龙虎山

龙虎山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程度最好的地区之一,地质构造上属于信江断陷盆地。该盆地在三迭纪晚期开始形成,在晚侏罗纪(1.5~1.4亿年)至早白垩世(1.4~0.9亿年)时盆地中有活火山喷发并沉积了河湖相泥砂质岩石,为形成本区火山地貌奠定了物质基础。到晚白垩纪(0.9~0.67亿年)时盆地扩大并沉积了一套厚层紫红色河湖相碎屑岩(砾岩、砂岩)为形成本区丹霞地貌提供了物质条件。后期的地壳运动使本区变成陆地,流水等外力地质作用沿岩层裂隙冲刷,侵蚀切割,加上重力崩落等,逐渐形成了本区典型的丹霞地貌景观。其成因类型有:水流冲刷侵蚀型、崩塌残余型、崩塌堆积型、溶蚀风化型、溶蚀风化崩塌型。在形态上有:石寨、石墙、石梁、石崖、石柱、石峰、峰丛、峰林、一线天、单面山、猪背山、蜂窝状洞穴、竖状洞穴、天生桥、石门等,并有各种拟人似物优美绝伦的造型地貌。

龙虎山

⑥ 浙江江郎山

江郎山以三爿石著名,三爿石是一处绝妙的自然奇观。其四周陡崖环绕,从500米海拔高耸至819米,高达268至319米。两峰之间的巷谷仅3-5米宽,长度与高度都超过了200米。作为典型的丹霞地貌,江郎山为系列提名地提供了最高大的孤峰与巷谷景观,在审美上给人无以伦比的雄伟气势。不仅如此,三爿石是全球迄今所知最高大的陡崖环绕的砾岩孤峰。其次,江郎山保留了独特的高位残留孤峰与低丘平原,是中国丹霞景观演化到老年期并进一步继承演化的最后环节。代表了处于构造盆地边缘的丹霞景观的演化模式。第三,江郎山白垩纪以来的古生物、地层、侵入岩与地质构造,以及新生代的地貌变动,为系列提名地反映大陆演化过程提供了中国大陆东部强烈的板块俯冲与地壳伸展的连续地史事件。

三爿石

【丹霞地貌价值】

丹霞地貌的发现和研究具有多重意义,首先极具景观价值,红色的山块与河流组合,形成丹山碧水景观;与植被组合则形成绿树丹崖景观,这些看似零星的组合却成了丹霞地貌的一大亮点,动静相生,摇曳多姿。其次,丹霞地貌还蕴含着浓厚的古文化价值。丹霞地貌最突出的形态要素是赤壁丹崖,紫红色调,给人庄重和神圣之感,同中国传统文化表现权威、富贵、吉祥的色彩一致,也是中国宗教崇尚的主色调,从环境角度加强了宗教场所的威严感和神秘感。再者,中国丹霞地貌还具有全球性的科研价值。【说明】 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典型地貌地杂波数据测量及分析 第3篇

1 地杂波测试原理及算法

1.1 地杂波测试原理

雷达截面积σ是一个经常使用的确定的参数。该参数与回波功率成正比, 雷达按照式 (1) 接收与目标雷达截面积有关的信号[4]

pr=p1G2λ2 (4π) 2R4σ (1)

式中:pr为接收功率;pt为发射功率;G为天线增益;λ为发射波的波长;R为天线与目标间的距离。

1.2 地杂波测量RCS值的算法

对于地杂波测量而言, 不同距离单元内的RCS值和散射系数是关键的测量结果。

地杂波RCS值可由式 (2) 求得

σtdB=σsdB+4 (RtdB-RsdB) + (PrtdB-PrsdB) + (AtdB-AsdB) + (KsdB-KtdB) + (PmtsdB-PttdB) +α (Rt-Rs) (2)

式中:σsdB为标校球的RCS值;RtdB为被测目标距离;RsdB为被测标校球距离;PrtdB为测目标时接收机的输出功率;PrsdB为测标校球时接收机的输出功率;AtdB为测目标时微波及中频衰减器的衰减值;AsdB为测标校球时微波及中频衰减器的衰减值;KtdB为测目标时接收机增益测量引入的误差;KsdB为测标校球时接收机增益测量引入的误差;PttdB为测目标时雷达发射机输出功率;PtsdB为测标校球时雷达发射机输出功率;α为大气衰减系数。

2 某区域地杂波测量数据分析

这里选择S波段和C波段两个有代表性的频点进行了3组数据的录取分析:2 500 MHz (HH) 、4 500 MHz (HH) 、2 500 MHz (VV) 。具体性能条件, 见表1所示。

2.1 RCS与不同典型地貌特征的关系

根据实际勘查, 进行地杂波测量的区域周围大致分4种地形。与测量设备设置点位海拔高度差别不太大的平原地形, 城市建筑群, 地势比较低的河谷地形, 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

以2 500 MHz (HH) 测试数据为例, 表2列出了代表该区域4个不同地貌特征的RCS测试数据均值。测试数据均值大小与地表的粗糙度和起伏度呈正比关系, 地表越粗糙、起伏度越大, RCS均值就越大;反之, 则越小。

因此可以看出, S波段地杂波RCS值与地表的粗糙度和起伏度密切相关。就不同地形来讲, 按RCS值由小到大排序为:谷地、平原、丘陵、城市。

2.2 不同频率下4种典型地貌RCS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由于不同的频率, 其波长不同, 对不同形状的地物后向散射[5]也是有差别的, 下面对S波段 (2 500 MHz) 、C波段 ( 4 500 MHz) 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同样选择平原、城市建筑群、河谷、丘陵等4种有代表性的地形的RCS数据进行比较。表3列出了2 500 MHz与4 500 MHz条件下测试的RCS均值。图1是4种典型地貌特征在全量程距离上RCS数值图。

由表3可以看出, 对于以平原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区域, 在测试频率为4 500 MHz条件下, 其RCS测量均值比2 500 MHz高出3.9 dBsm。这说明对于平原地貌, 其后向散射RCS均值C波段测量数据比S波段测量数据高, 这是由于波长越短, 地表呈现的粗糙度就越大, 电磁回波能量也就越大的原因。

对于以城市为主要地貌特征的区域, 在测试频率为4 500 MHz条件下, 其RCS测量均值比2 500 MHz时小1.1 dBsm。这是因为4 500 MHz 的波长比2 500 MHz更短, 由经典电磁波散射理论可知, 根据照射目标尺寸与入射波长的比值关系, 分瑞利区、谐振区和光学区。波长相对短的4 500 MHz电磁波照射大尺寸目标时, 会更多的接近或处于光学区。根据物理光学理论分析, 此时在反射点附近即菲涅尔区才产生反射, 导致电磁波在目标边沿的绕射效应更差, 遮挡效应也就更强, 即4 500 MHz比2 500 MHz对城市建筑群的穿透能力更差, 形成更多的遮挡区, 而这些更多的遮挡区对降低4 500 MHz全量程测试的RCS均值贡献极大[6]。

对于谷地和丘陵地貌分析结果分别类似于平原和城市地貌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

(1) 对于平原、谷地等比较完整平坦的地貌, 其后向散射RCS均值在C波段测量数值与S波段测量数值相比增大;

(2) 对于城市、丘陵等呈现错落参差的地貌, 其后向散射RCS均值在C波段测量数值与S波段测量数值相比有所减小。

2.3 不同极化方式下4种典型地貌RCS测试数据比较分析

地物对不同极化入射波的后向散射特性是不同的。下面对分别采用HH与VV极化的2 500 MHz频率地杂波录取数据, 如表4所示。进行比对分析, 同样选择平原、城市建筑群、谷地、丘陵等4种典型地貌RCS数据进行比较。

图2是发射频率为2 500 MHz时4种典型地貌特征下HH极化与VV极化测得的距离-RCS图。

由图2及表4可以看出:在频率为2 500 MHz的情况下, 4种典型地貌特征下VV极化测试数据平均都比HH极化条件下测试的RCS距离均值高。其中对于平原、谷地和丘陵3种自然地貌两种不同极化下RCS测试均值相差大于3.6 dBsm, 而城市地貌在两种极化条件下测试RCS均值相差7.2 dBsm的数值, 这是由于人造的城市建筑物大都呈规则的垂直线条所致。

由此可以看出, 该区域周围地表在S波段, 对VV极化电磁波的后向散射远远大于对HH极化电磁波的后向散射, 用RCS均值衡量, 两者之间普遍相差3.6 dBsm以上。

3 结束语

文中利用地杂波特性测量设备, 对4种典型地貌特征的区域地杂波进行了比较真实完整的数据录取, 重点对录取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不同地貌特征, 分析了其与频率和极化之间的关系, 对雷达设计研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数据参考, 也为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4种典型地貌的RCS统计丰富了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Merrill I, Skonlnik.雷达手册[M].王军, 林强,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

[2]黄培康, 殷红成, 许小剑.雷达目标特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1.

[3]丁鹭飞, 耿富录.雷达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4]罗贤云, 孙芳, 尹志盈, 等.雷达地杂波的测试与分析[J].现代雷达, 1994, 16 (4) :10-23.

[5]曹晨, 王小谟.关于雷达杂波性质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雷达, 2001, 23 (5) :1-5.

地貌分析论文 第4篇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 地质地貌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内蒙古中西部是自治区重要的粮食和畜牧产品基地,承载着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利用好土地资源是中西部人的义务,更是内蒙古土地事业人的责任。为此学者们在土地利用方式方法上、环境保护上、土壤水分及侵蚀的研究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上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众多研究成果,而根据中西部地质地貌情况,研究土地利用发展形式和变化趋势的成果较为稀少。为弥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笔者利用MAPGIS计算机软件功能将中西部8个盟市的地貌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相应经度、纬度区域的空间叠加、镶嵌配准等功能操作,提取地质地貌内外营力分布情况信息,并通过近二十年跨度的三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的展示,分析内蒙古中西部土地利用的发展状况,并结合该区域自然条件基本情况,从中找到土地资源更加合理、科学利用的有效途径。

1. MAPGIS的基本操作步骤

在利用MAPGIS软件时,首先将内蒙古中西部区域小比例不同尺寸的地貌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扫描,再把地貌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矢量化。然后利用研究区域经、纬度的关系将地貌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空间叠加、图形镶嵌配准、投影转换等技术处理,建立起一个较大比例尺的研究图层,使上述两图层属性统一起来实现研究区域图层属性。并通过编辑操作功能建立研究子系统,实现“一对多层”空间叠加分析系统,便于地质地貌和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的研究。利用检索功能进行选择“条件检索”的操作,检索地质地貌方式属性得到8种外营力地貌:干燥剥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风蚀风积地貌、残积地貌、坡积地貌、洪积地貌、冲积地貌、湖积地貌及7种内营力地貌:山地、丘陵、台地、高平原、平原、沙漠、沙地。利用空间叠加功能把上述地貌各图层分别与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区域空间分析”选择,实现“区对区相交分析”最终得到各异地貌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效果分析图,通过“属性分析”功能的选择,实现统计分析数据的展示。透过数据可以看出各异地质地貌下土地利用情况的变化状况,从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进而结合基本条件的分析找到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方法。

2.. 地质地貌基本情况

内蒙古中西部8个盟市地质地貌的基本状况是新生代地质构造普遍存在于各盟市中,面积较大的有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锡林郭勒盟,以第四系为主。中生代地质构造存在于各盟市中除乌海市外,面积较大的有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以白垩系为主。古生代地质构造也存在于各盟市中,面积相对比例较大的只有乌海市,以二叠系为主,其他盟市较杂,有石炭系的、泥盆系的、志留系的、奥陶系的、寒武系的。元古代地质构造在各盟市中存在数量较少,除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没有元古代地质构造外,其他行政区域分布也较分散。太古代地质构造在各盟市中存在数量较少,只有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有少量分布。具体地貌分布情况是:阿拉善盟以干燥剥蚀中、低山、丘陵及干燥剥蚀波状、层状高平原;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洪积―冲积平原;风积沙漠构成。巴彦淖尔市以干燥剥蚀、侵蚀剥蚀中、低山;干燥剥蚀、侵蚀剥蚀、风蚀风积丘陵;干燥剥蚀、侵蚀剥蚀、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冲积―洪积平原构成。乌海市以侵蚀剥蚀、干燥剥蚀中、低山;干燥剥蚀、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构成。鄂尔多斯市以侵蚀剥蚀、干燥剥蚀中、低山。侵蚀剥蚀、风蚀风积丘陵、侵蚀剥蚀、风蚀风积黄土丘陵;干燥剥蚀、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风蚀风积、洪积―冲积沙地、沙漠;冲积―洪积、风积平原构成。包头市以干燥剥蚀、侵蚀剥蚀中、低山;干燥剥蚀、侵蚀剥蚀、风蚀风积丘陵;干燥剥蚀、侵蚀剥蚀、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冲积―洪积、风积平原构成。呼和浩特市以干燥剥蚀、侵蚀剥蚀中、低山;侵蚀剥蚀、风蚀风积丘陵和侵蚀剥蚀、风蚀风积黄土丘陵;冲积―洪积、风积平原构成。乌兰察布市以干燥剥蚀、侵蚀剥蚀中、低山;侵蚀剥蚀、风蚀风积丘陵;干燥剥蚀、侵蚀剥蚀、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构成。锡林郭勒盟以大兴安岭寒冻风化、侵蚀剥蚀中、低山和燕山侵蚀剥蚀中、低山;大兴安岭西侧侵蚀剥蚀、寒冻、覆沙丘陵和燕山北侧侵蚀剥蚀、覆沙丘陵及侵蚀剥蚀、风蚀风积丘陵;干燥剥蚀、侵蚀剥蚀、风蚀风积波状、层状高平原;洪积―冲积、风积沙地构成。从内蒙古中西部地质地貌整体布局来看,地质构造上主要受华夏系和纬向构造带控制,地貌以高平原为主体,地势呈南向北、西向东逐渐倾斜下降形势。从区域内部构成来看,地貌构成上中西部呈现外缘山地区逐渐向内浑圆低缓丘陵区变化,紧接着再向高平原区发展变化着。

3. 自然条件基本情况

地处蒙古高原东南端的内蒙古中西部,地理位置:东经97°10′~120°07′,北纬37°21′~46°46′。东与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为伴;南与冀、晋、陕、宁、甘各省相邻;西与甘肃省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玉门市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土地总面积70.08万㎞2,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60.07%,平均海拔高度1000m左右,属高平原地貌区。该区域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呈多样混杂,有半湿润、半干旱、干旱、极干旱气候区。但是,总体呈规律性变化:春季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夏季短促温度高,降水较集中;秋季气温变化大,秋霜来临早;冬季漫长较严寒,寒潮天较多。区域太阳辐射量、降水量成规律性变化,从东北往西南呈递减变化。基本情况是,年平均降水量为50~400㎜,降水变率为15%~40%,年平均相对湿度40%~65%,年平均蒸发量为1200~4000㎜,降水多集中于7、8、9月,降水量为50~300㎜,占全年降水量的90%~75%;12―2月的降水量为1~15㎜,占全年降水量的0.5%~3.7%;9―11月的降水量为10~70㎜,占全年降水量的5%~15%;3—5月的降水量为10~60㎜,占全年降水量的4.5%~6.3%;年平均气温为-2~8℃,一月份平均气温为-10~-24℃,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8~26℃,年极端最高气温32~42℃,年极端最低气温-44~-28℃。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800~3400小时,≥10℃的积温在2000~3200℃,≥10℃期间的月份平均温度在20℃左右;年平均总辐射量在5000~6400兆焦耳/米2?年,年平均沙暴日数5~20天,年平均雷暴日数10~30天,无霜期日数在80~180天,年平均大风日数20~80天,年平均风速3~6m/s。土壤以栗钙土、棕钙土、风沙土为主;由土壤湿润度指数分区来看:半湿润区只有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存在,极干旱区也只有阿拉善盟西部存在,其他盟市都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夏秋干旱频率:半湿润区为20%,半干旱区为50%,干旱区为80%。区域植被以草原植被、山地植被、沙地植被、荒漠植被为主,部分盟市存在少量的低湿地植被。河流内外水系欠发达,外流水系只有黄河、黑河等,内流水系也只有塔布河、艾不盖河、乌拉盖高勒等。

4. 土地利用变化状况

利用内蒙古中西部近二十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可以直观地观察研究区域各盟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从中看到规律性的内容。但是,考量中西部地质地貌下土地利用的变化态势程度,需要利用数学模型从时间、空间的土地利用程度上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的态势,从中清晰、透彻地掌握本区域基本情况,为合理、科学利用土地资源找到更加适宜的有效途径。

根据表1统计数据可以看出,8个盟市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在近二十年中都有很大变化,增减变化各不相同。但是,大体变化趋势有基本的变化规律:耕地数量在减少(个别盟市除外),牧草地在减少,林地在增加(与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有关),水域在适量增加,未利用地在适量增加。我们可以利用单一地类变化度和综合土地动态度来考量土地时间、空间利用的变化程度。其公式的表达为:﹙1﹚S=(Hb﹢Ha)/Ha×1/T×100﹪,式中:S—变化率,Ha、Hb—研究期间的初期、末期,T—研究时间段;﹙2﹚Ns=(∑△HUi-j/2∑HUi)×1/T×100﹪,N―综合土地动态度,△HUi-j—为研究起、终时间土地利用变化量,HUi—为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起始期面积,T—为研究年时数。依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8盟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率、综合土地动态度(见表2)。

由表2统计数据不难看出,近二十年在内蒙古中西部土地资源利用上耕地变化率最大的是阿拉善盟,最小的是乌兰察布市;林地变化率最大的是巴彦淖尔市,最小的是阿拉善盟;牧草地变化率最大的是阿拉善盟,最小的是乌兰察布盟;水域变化率最大的是乌海市,最小的是阿拉善盟;未利用地变化率最大的是巴彦淖尔市,最小的是包头市;园地变化率最大的是乌海市,最小的是乌兰察布市。在研究区域各盟市中,综合土地动态度(年变化度)最大的是乌海市,最小的是包头市。可见,中西部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形势是以农牧业生产利用为主体方式而存在,尚未对生态环境土地“索取”利用方式进行本质改变。

5. 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统计情况

由于锡林郭勒盟土地利用的年代统计数据不全,为此本文在研究中西部地质地貌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时,对锡林郭勒盟不进行分析探讨。从MAPGIS软件操作统计可知,研究区域外营力的干燥剥蚀地貌的面积为78398.26㎞2;侵蚀剥蚀地貌的面积为4002.07㎞2;风蚀风积地貌的面积为74566.80㎞2;洪积地貌的面积为14935.61㎞2;冲积地貌的面积为16320.48㎞2;其他地貌的面积为:湖积地貌5416.87 ㎞2,坡积地貌3418.9㎞2,残积地貌6991.95㎞2。在干燥剥蚀地貌中牧草地占69569.22㎞2;未利用地占6683.73㎞2;耕地占1397.34㎞2;林地数量较少,只有296.54㎞2;此外有少量工矿用地存在。侵蚀剥蚀地貌中牧草地占2571.66㎞2;耕地占1026.79㎞2;未利用地占281.75㎞2。风蚀风积地貌中牧草地占40651.63㎞2;未利用地占28494.69㎞2;耕地占4453.89㎞2。林地占710.37㎞2;存在少量工矿用地。洪积地貌中牧草地占11167.96㎞2;未利用地占2083.8㎞2;耕地占1425.57㎞2;林地占198.48㎞2。冲积地貌中耕地占9526.48㎞2;牧草地占3799.85㎞2;未利用地占1756.42㎞2;林地占328.22㎞2。湖积地貌中牧草地占3981.53㎞2;未利用地占1177.59㎞2;耕地占116.21㎞2;水域占36.2㎞2;林地占24.0㎞2;工矿用地占50.2㎞2。坡积地貌中牧草地占2621.6㎞2;未利用地占797.37㎞2。残积地貌中未利用地占6652.66㎞2;耕地占89.2㎞2。

研究区域内营力高平原地貌的面积96623.49㎞2;平原地貌的面积36792.63㎞2;山地地貌的面积21325.6㎞2;丘陵地貌的面积15654.38㎞2;沙地地貌的面积28799.17㎞2;台地地貌的面积4855.58㎞2;沙漠地貌的面积41235.33㎞2。在高平原地貌中牧草地占50703.4㎞2;未利用地占3959.13㎞2;耕地占546.16㎞2;林地占19.13㎞2;工矿用地不到2㎞2。平原地貌中牧草地占18788.61㎞2;耕地占10979.16㎞2;未利用地占5136.8㎞2;林地占550.63㎞2;水域占309.68㎞2;工矿用地占59.67㎞2。山地地貌中牧草地占17411.13㎞2;未利用地占2985.55㎞2;耕地占631.83㎞2;林地占255.08㎞2。丘陵地貌中牧草地占9942.22㎞2;耕地占1393.94㎞2;未利用地占881.31㎞2;林地占26.67㎞2;工矿用地不足6㎞2。台地地貌中牧草地占4416.29㎞2;未利用地183.28㎞2;耕地占53.73㎞2;林地占7.07㎞2。沙地地貌中牧草地占19486.83㎞2;未利用地占4758.31㎞2;耕地占3736.46㎞2;林地占666.43㎞2;水域占46.34㎞2。沙漠地貌中未利用地占23612.65㎞2;牧草地占16893.51㎞2;耕地占695.5㎞2;林地占32.54㎞2;工矿用地不足2㎞2。总体来看,内蒙古中部区域地质地貌的土地利用状况是干燥剥蚀地貌覆盖8个盟市,牧草地利用是该地貌主体,并以荒漠草原、山地草原为主;耕地利用主要以旱地为主,人工林是林地利用的主要方向。风蚀风积地貌分布很广,存在于8盟市中,其牧草地是主体利用方式,以荒漠草原、干草原、山地草场利用展现;耕地以水澆地、旱地利用出现,并有少量水田存在。侵蚀剥蚀地貌分布面积较小,只有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巴彦淖尔市存在,牧草地利用是主体,并以干草原、荒漠草原利用显现;耕地利用中旱地是主体,水澆地有少量存在。冲积地貌主要分布于阴山山脉南侧,耕地利用是主体,并以水澆地居多,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被一一利用着。洪积地貌分布较零散,主要存在于额济纳河和黄河北岸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多样并以牧草地利用为主。湖积地貌分布面积较少、较散,主要存在于阿拉善盟南部腾格里沙漠边缘和鄂尔多斯市东部等地,牧草地是主体利用并兼有旱地、林地和少量水澆地利用。残积地貌分布于区域北部,数量不多,牧草地是主体利用。坡积地貌分布于区域南部,面积较小且较分散,主要以牧草地利用为主,耕地存量很少。

山地地貌分布于兴安岭北侧、阴山山脉、贺兰山和北山,牧草地是土地利用主体,且兼有少量耕地、林地利用。丘陵地貌分布较为分散,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北部地区,牧草地利用是主体,耕地以旱地为主,且有少量工矿用地存在。高平原地貌广泛存在于中西部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牧草地为主,有少许旱地,林地也以灌木林为主。平原地貌分布于阴山山脉南侧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多样,但是,牧草地和水澆地是利用主体方式。台地地貌分布较散,大部分存在于与黄土高原接壤处,牧草地是利用主体且有少量水澆地存在,林地以人工林为主。沙漠地貌主要存在于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境内,未利用地是地类主体,牧草地、水澆地、林地有一定量存在。沙地地貌主要分布于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境内,牧草地是利用主体,也有一定存量的水澆地和旱地,人工林不少。纵观内蒙古中西部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的形势,在农用地的利用中只有林地数量在增加,而耕地、牧草地数量却在减少(除个别盟市外),未利用地也存在扩大趋势(大部分盟市)。从统计数据可知,冲积地貌是耕地利用的主体,其他地质地貌中的利用,依次为风蚀风积地貌、洪积地貌、干燥剥蚀地貌、侵蚀剥蚀地貌、湖积地貌、残积地貌。牧草地在干燥剥蚀地貌、风蚀风积地质地貌中利用占主体,洪积地貌、残积地貌、湖积地貌、冲积地貌、坡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中利用逐次递减。林地在风蚀风积地质地貌中利用占主体,其他地质地貌中利用依次为冲积地貌、干燥剥蚀地貌、洪积地貌、湖积地貌、坡积地貌。水域在洪积地质地貌中利用占主体,其他地质地貌中的利用依次为冲积地貌、风蚀风积地貌、湖积地貌。未利用地在风蚀风积地质地貌中占主体,其他地质地貌中的次序为干燥剥蚀地貌、洪积地貌、冲积地貌、湖积地貌、坡积地貌、残积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农用地在平原地貌中的利用占主体,其他地貌中的利用依次为沙地地貌、丘陵地貌、沙漠地貌、山地地貌、高平原地貌。牧草地利用广泛存在于各地貌中,但是,高平原地貌、沙地地貌中的利用比例相应偏高。林地利用也如牧草地利用一样存在于各地貌中,但是,沙地地貌、平原地貌中利用比例较大。水域利用在平原地貌、沙地地貌中占主体。未利用地在沙漠地貌中占主体。

6. 分析及结论

贯穿区域基本情况、土地现状变化状况、地质地貌统计情况的综合信息,不难清晰的窥见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土地利用的基本状况:土地利用广泛存在于各内外营力地貌中,但是,土地利用的主体集中于平原地貌和沙地地貌上;高平原地貌、沙漠地貌和沙地地貌上;沙地地貌、平原地貌和山地地貌上。特别是耕地、牧草地、林地的利用在上述地貌中较为凸显。反映在外营力地貌上,耕地利用在冲积地貌、风蚀风积地貌较为集中;牧草地利用在干燥剥蚀地貌、风蚀风积地貌较为集中;林地利用在风蚀风积地貌、干燥剥蚀地貌、冲积地貌较为集中;未利用地集中于沙漠地貌、平原地貌上。外营力地貌的主体利用地貌集中于风蚀风积地貌和干燥剥蚀地貌上。

内蒙古中西部地质地貌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自然规律生物综合效应如何呢?通过其近二十年及MAPGIS软件的统计数据可知:(1)干燥剥蚀地貌、风蚀风积地貌及沙地地貌、沙漠地貌、高平原地貌、丘陵地貌的土地利用出现了与之区域气候条件相协调一致的状况,并体现了利用趋势应回归自然规律本质的方向,虽然是政策趋向的效果,但是其耕地、牧草地利用应建立在林地、草地基础建设上的行事是符合自然规律要求的,“饮鸩止渴”的土地资源利用是万万行不通的;(2)各地貌中的牧草地、耕地数量的减少和未利用地数量的增加是利用方式、方法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使利用区域出现了严重的荒漠化、盐碱化等。虽然,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的耕地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其洪积地貌及平原地貌区的盐碱化耕地数量也比较多,降低了其利用效率;(3)区域各地貌中的土地利用结构比例不合理,也是制约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原因之一。虽然投入大量资金对耕地资源进行了规模化整理,但是理念的局限和滞后使土地整理效果只能体现在耕地的平整、渠道的规则展露和点缀在耕地中“好看”的“小红帽”━水井房上。其实土地资源的利用远非如此,而是利用形式自然法则的内质元素选择和利用,即植物水润“营造”环境中的利用,是“经营”土地资源的利用而非“强暴”土地资源的利用;(4)中西部区域沙质土壤的主体状况,使各地貌的土地利用易于产生诸多利用带来的问题,解决的惟一方法就是各级政府要利用国家近期对草原及生态环境建设的经济倾斜力度,系统的、前瞻的、规划的、带有强烈使命责任感的、专家加社会民众参与的、统筹缜密评价评估后的,具有真实科学性、合理性土地资源利用方案的长期利用实施和建设;(5)“先进”,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法律强制行为的规范和培植效果的反应。中西部土地资源利用必须通过法律、条例的建设,规范人们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输入”科技利用土地资源的形式,剔除陋习利用的方法,把资源有限的概念落实在实际行为的行动上,并发挥有限资源最大的综合生物效益。(6)干燥剥蚀地貌、风蚀风积地貌及沙漠、高平原、沙地地貌占主体的中西部土地资源利用必须走科学技术“引领利用方式、方法创新”这条途径来实现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谐利用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土地资源[M]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1.85―45

2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经济地图集[M] 内蒙古出版社 2004.1017―50

3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03[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7

4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1992[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2.7

5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资源区划办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区划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7.4—12

6 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厅内蒙古自然保护纲要[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1210—30

7 罗志军刘耀林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因子分析 [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5.3 23

8 任志远张艳芳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评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8 25—30

9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厅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志 [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9 75—80

10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资源》委员会内蒙古经济资源要览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7.5 3—10

11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资源》委员会内蒙古经济资源要览 [M] 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9 3—10

地貌分析论文 第5篇

基于ArcGIs平台,利用SRTM-DEM数据资料,选择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为研究区,提取了区内地形起伏度和坡度等地貌参数,统计了区内2319个滑坡点的高程,初步建立了地形地貌与滑坡灾害点分布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滑坡灾害点及其高程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规律性,滑坡灾害点发生的高程为400-800m和1400-m,这两个区间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0%和28%;滑坡所对应的地形起伏度主要在300-600m,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8.68%;滑坡灾害发生的地形坡度为10°-25°,占研究区所有滑坡总数的44.70%.研究发现,这些地区对应的`地貌类型主要是深切的“V”型河谷和山谷地貌.此外,从断裂活动等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动力机制.

作 者:郭芳芳 杨农 张岳桥 孟晖 叶宝莹 GUO Fang-fang YANG Nong ZHANG Yue-qiao MENG Hui YE Bao-ying  作者单位:郭芳芳,张岳桥,GUO Fang-fang,ZHANG Yue-qiao(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杨农,YANG Non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孟晖,MENG Hui(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北京,100081)

地貌分析论文 第6篇

摘要:地貌是自然地域综合体中的主导因素,数字地貌强调了以数字形式将所有地貌信息集成于一起.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1∶100万标准分幅中的张家口幅(编号为k-50)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ETM和TM)为基础的数字地貌信息集成方法,体现了分层分级的集成原则,便于信息的.数字化、定量化分析.对其特征分析表明:地貌信息的存储、应用及分类分级指标充分体现了其数字化与定量化特征;它们为生成各种专题图件、评判划分指标的合理性以及国民经济建设等提供了分析基础,这将在地貌研究、农业生产、国防建设、环境建设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 者:龙恩 程维明 刘海江 柴慧霞 李锐 LONG En CHENG Weiming LIU Haijiang CHAI Huixia LI Rui 作者单位:龙恩,LONG En(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程维明,刘海江,柴慧霞,李锐,CHENG Weiming,LIU Haijiang,CHAI Huixia,LI Rui(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地貌分析论文 第7篇

鲁西北微地貌类型及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分析

沉积物粒度研究对研究沉积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及变化有重要意义.对鲁西北地区典型微地貌表层0-20 cm沉积物进行采样,利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粒度分析.分析结果说明区域表层沉积物颗粒与区域河流泥沙颗粒组成相似,以粉砂为主;沉积物粒度表层空间分异与古河流冲积、河床摆动形成的微地貌控制及气候等自然要素有关,也受人类引黄灌溉、抽水灌溉等社会因素影响.

作 者:刘富刚 LIU Fu-gang 作者单位:德州学院,地理系,山东,德州,253023刊 名:资源与产业 PKU英文刊名:RESOURCES & INDUSTRIES年,卷(期):200810(1)分类号:P736.2关键词:微地貌 沉积物 鲁西北

地貌分析论文 第8篇

一、分析雷电活动和地形地貌对输电线路绕击特性影响的必要性

雷电对输电线路的危害形式有感应雷与直击雷两种, 对于本身就有着较高绝缘性能的220k V以上 (包含220k V) 电压等级的输电线路来说, 感应雷难以对其造成危害, 大多数雷击故障都是直击雷引起的。同时, 直击雷又有反击和绕击两种, 随着我国输电线路自身绝缘水平的幅度提升, 输电线路对于反击的耐雷水平也随之提高, 故当前阶段输电线路主要面临的是针对绕击的防护问题。为此, 想要使输电线路绕击防护工作的开展发挥实际效用, 就必须对能够影响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因素展开研究, 其中雷电活动和地形地貌就是两个主要影响因素。

二、雷电活动特征给绕击闪络率带来的影响

根据每段线路单侧绕击闪络率—Sfp表达式:

(其中P′ (I) 代表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密度, Ic代表发生绕击闪络的最小雷电流) 可知, 输电线路绕击跳闸率与地闪密度和雷电流概率密度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其中地闪密度与雷电流概率密度都是雷电参数。下面举例来对这两个雷电参数对绕击闪络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当输电线路的导线高度与避雷线高度使用的都是挂线处高度, 分别为42.8m和49m;导线和避雷线到杆塔中心的距离分别为12.1m和10.7m, 此时假设输电线路的长度为100km, 按照规程中给出的表达式计算地闪密度, 同时, 假设设计书中输电线路的雷暴天数取值是76, 那么此时线路的闪络次数会在绕击电流值增大的同时随之增加。需要提出的是, 采用的表达式不同, 输电线路闪络系数的增加幅度也会有所不同, 采用规程中推荐的那种表达式形式算出的结果最小, 采用IEEE推荐的表达式形式计算则会得出较大的结果, 若雷电流概率密度函数是在拟合相同形式表达式情况下得出的, 则计算所得的闪络次数并不会有太大差异。另外, 通过雷电定位系统数据得出的结果都会大于经由规程推荐公式得出的结果。从这点来看, 超高压输电线路绕击性能的理论计算结果之所以会出现比实际运行数据小的情况也可以利用此点做解释, 如图1所示。

三、地形对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影响

(一) 地形分类以及地形对输电线路绕击性能的影响

1.地形分类

输电线路架设途径的地形十分复杂多样, 有平地, 也有山峰或山脊的顶部, 或是经过山谷, 甚至是穿越山谷, 有时还会沿坡、爬坡等。

2.地形对输电线路绕击性能的影响

在输电线路绕击性能的计算方法中, 由于我国行业标准是建立在低电压等级防护经验的基础上的, 所以只用了山区和平地来区分地形影响因素, 并认为地形会对山区输电线路的空间电场产生一定影响, 以致山区输电线路的绕击率是平原输电线路的3倍, 用另一种方式表述就是保护角增大了8°, 此种情况下, 相较于对途径复杂地形的输电线路耐电性能的预期值, 往往会出现耐电性能偏小的情况。在像电气几何模型这样的半经验模型中, 就把地形对输电线路绕击性能的影响考虑在内, 通常情况下, 会用杆塔处地面倾角表示地形的影响, 取值则会由运行人员根据自身经验进行估计, 如此在对输电线路绕机性能做定性分析时, 就可以不同地形输电线路杆塔处地面倾斜角度的取值情况为依据展开。把电气几何模型同蒙特卡洛法结合在一起后可对跨沟、山顶地形中不同杆塔类型在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绕击跳闸率进行计算, 进而得出沟深度会对绕击跳闸率产生一定地影响。同时, 在把输电线路划分为高山大岭和丘陵、一般山地后, 可分别将其在输电线路中占有比例统计出来, 在此基础上利用加权平均法把各自绕击跳闸率计算出来;利用先导法可对绕击在不同侧向距离和不同雷电流情况下的击穿过程进行分析 (仍旧用地面倾角表示地形的影响) 。

四、从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影响看地形地貌的影响

雷电流幅值以及其特性是绕击防雷计算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基础数据, 并且气象和自然因素等都会对雷电流幅值概率的分布产生一定影响, 所以, 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这样在分析不同地形地貌地区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就能对其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为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进而能够根据地形地貌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防雷措施。

输电线路所处地土壤的电阻率和海拔高度将会对雷电流幅值的概率分布产生影响。具体如下:

(一) 土壤电阻率

雷电先导逐渐向地面发展的过程中, 如果区域土壤电阻率较低, 就会更容易出现异性电荷的聚集现象, 进而在其周围形成畸变电场, 此种情况下先导会朝着土壤电阻率低的区域方向发展, 以致主放电期间会有更多数量的电荷发生中和, 所以, 土壤电阻率同雷电流幅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性, 即当土壤电阻率变大的时候, 雷电流幅值会随之变小。需要说明的是, 土壤电阻率会随着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土壤类别、温度、含水量以及土壤颗粒尺寸、分布与松紧程度、外加电场、水溶解盐种类和含量等都会对土壤电阻率造成一定影响。

(二) 海拔高度

有学者认为同平原地区相比, 山区雷雨云同地面间的高度相对更低一些, 所以在大量电荷还未形成前就已经到达空气临界击穿强度, 也就是说山区和平原相比, 很高雷电流幅值出现的可能性要更小一些。对于为何当海拔高度增长时雷电流幅值会减小,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 还有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山区上行雷所占比例更大。具体来说就是由于高海拔地区雷暴云离地高度比海拔高度低的地区相比有所下降, 距离的减小使得雷暴云同地面间临界击穿场的强度更容易达到, 未等到大量电荷形成就达到临界值, 在海拔高度增加的情况下, 负闪雷电流幅值会随之大幅度降低。同时, 相较于处于同一纬度的平原地区, 海拔高的山区地带上行雷的占据比例更大, 且一般来说, 同下行雷相比, 上行雷有着更小的雷电流幅值, 致使雷电流幅值出现随着海拔高速增加而下降的现象。

结语

根据电网故障分类有关统计可见, 在所有输电线路跳闸、停电事故当中, 有一半以上是因为雷击引起的, 多发生在那些地形复杂、土壤有较高电阻率、多雷电发生的地区, 它是当前阶段危及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可靠性的主要原因。对于高压输电线路来说, 影响其绕击性能的主要因素就是雷电活动以及地形地貌, 比如, 地闪密度、雷电流概率密度这两个雷电参数对输电线路绕击闪络率有影响;受土壤电阻率和海拔高度影响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会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率有影响等。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进程中, 电能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能源供应作用, 随着用电需求的不断增长, 电力系统规模越来越大, 相应地, 作为整个电力系统重要构成部分的输电线路的分布范围也越来越广, 路线越来越长。鉴于输电线路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 且途径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性多种多样, 其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本文就雷电活动和地形地貌对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输电线路,绕击特性,雷电活动,地形地貌,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瑞芳.雷电活动及地形地貌对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2]吴广宁, 熊万亮, 曹晓斌, 等.输电线路绕击特性的三维分析方法[J].高电压技术, 2013, 39 (2) :374-382.

[3]刘刚, 唐军, 孙雷雷, 等.不同地形地貌的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对输电线路雷击跳闸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 2013, 39 (1) :17-23.

[4]文艺.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绕击耐雷性能及其防雷措施研究[D].西华大学, 2014.

[5]林斌.如何提高输电线路的防雷能力[J].中国科技纵横, 2013 (22) :217-217.

上一篇:陆老师作文下一篇:交通安全规则警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