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2024-09-02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精选8篇)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1篇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

转型和业务升级(摘要)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陈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监管司司长陈重在2011全国勘察设计管理创新大会上作题为《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的讲话,他从体制创新、管理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创新、人力资源创新几个方面内容阐述了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以下是陈重司长在2011全国工程设计管理创新大会的讲话摘要。

同志们: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勘察设计单位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和需要,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探索业务模式的转型和提升,创新企业内部运行体系及机制,对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勘察设计企业通过管理创新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创新的业务模式和领域,实现了勘察设计行业的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勘察设计行业营业收入从2001年的719亿元增长至2010年的9547亿元,增长超过了12.3倍,年均增长达到了33.3%;勘察设计行业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人均产值从2001年的10万元/人增长至2010年的68万元/人,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长23.7%。

改革开放以来,勘察设计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不断探索,企业内部管理主要经历了企业化管理阶段、事业改企业阶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改革产权制度阶段三个发展阶段。经过不断调整优化,尤其是国务院101号文发布以后的十多年的全方位改革,勘察设计企业在体制创新、业务模式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体制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立足自身发展,扎实推进产权和体制改革,积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部分大型勘察设计企业,积极向工程公司转型发展,引进具有互补关系的战略投资者推进体制改革;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借助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体制改革,积极筹备和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一些勘察设计企业则进行了并购重组尝试,有效整合资源,壮大了企业规模和实力;部分中小勘察设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民营化改制,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目前,勘察设计企业从原先的几乎全部国有转变为现在国有份额约占28.6%,改企转制工作得到了大幅推进。此外,部分勘察设计企业已进入“深化改制”时期,通过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在完善股权安排、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果,已初步建立了适应企业长期发展的机制。

二管理体系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根据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保证了企业有序、规范、高效运行,推动了企业快速发展。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近几年来大力推进内部管理体系的建设,相继建立了“三大标准体系、QHSE管理体系、三级技术体系、项目管理体系、计划管理体系、培训管理体系、信息技术体系、企业文化体系”等八大管理体系,1205实现了企业的系统化运行,规范化发展。

三在业务模式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进行了专业化、特色化以及综合化等方式的探索和选择。2003年建设部30号文发布以后,勘察设计企业逐渐向工程全过程服务或专业化服务转变,不断提高技术含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勘察和设计业务的格局,业务模式的创新拓展了勘察设计的市场空间,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据统计,2009年勘察设计行业工程承包收入、技术管理服务收入等收入总和已经是勘察和设计收入总和的2.3倍。

四在人力资源创新方面:勘察设计企业已经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过渡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层面的问题,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战略的落实。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73.7万人增长到了2010年的142.3万人,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7.6万人,从业人员的迅速增长,在对勘察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客观地促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和创新。如,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等企业按照ISO10015标准的要求,建立了与企业战略目标相适应的培训管理体系、岗位胜任能力模型,畅通了人才及每个员工成长通道,使企业的人力资源价值得到了提升。

另外,在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激励分配管理、项目管理、科技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也都做出了成绩,探索了创新,推动了企业发展。可以说,勘察设计单位30年来的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事业性质的被动执行性管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性质的自主决策性管理的转变。勘察设计行业在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成效是显著的。

最后他指出,随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我国勘察设计行业面临的环境将更为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风险交错。勘察设计行业要准确分析判断形势,增强忧患意识,把握行业发展机遇,通过管理创新解决好观念、体制、机制、质量、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推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加快业务升级,推动勘察设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2篇

近年来,浙江雅莹服装公司积极探索企业转型升级之路,成功实现了三个转型:产业链构成上实现了从橄榄型向亚铃型的转型;价值链定位上实现了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企业功能上实现了从加工型制造企业向生产型服务企业的转型。近三年来,公司每年以70%的递增速度跨越式发展,2008年,雅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54318万元,缴纳税收7652万元,实现利润14053万元;亩均销售499.76万元,亩均利润129.29万元,亩均税收70.41万元,亩均产出指标居全区规上企业第一位。雅莹己成为省创新型企业。

一、企业制度创新打基础

雅莹公司原先是一个家族制民营企业,1988年创办时的名称是嘉兴市洛东红政服装厂,先后使用过“洛东制衣厂”、“永利来时装公司”等名称。1995年,该公司毅然转变发展战略,从外贸加工业务转变为专业化女装品牌公司。并于2004年9月与意大利米罗利奥集团公司合资成立“浙江雅莹有限公司”。双方各出资50%,董事会由4人组成,双方各两人,聘请意大利的一名财会专家担任财务总监。经理层由三人组成,原企业主任总经理,中方和意方各派1人出任副经理。公司决策层由五人组成,三个经理加上工业中心和管理服务中心部长,商业中心部长由总经理兼任。决策层中家族成员2人,非家族人员3人,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

二、品牌创新树旗帜

十年来,企业把“雅莹”打造成了富有文化内涵的全国十大

女装品牌之一,公司已拥有三大女装品牌,分别是主导品牌“雅莹”、从米罗利奥集团引入的时尚大码品牌Elena Miro品牌、主打时尚的TBF品牌。雅莹主要从三个方面实施其品牌战略:一是咬定品牌不放松。1995年就注册雅莹国内各类商标18类和25类,2001年注册英文EP商标,2003年扩大注册范围,2005年以来又在美国、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全面进军海内外市场。二是从国际化的高度不断充实品牌内涵。与意大利米罗利奥集团合资,使雅莹与“世界时装名牌之源”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公司每年组织核心人员对罗马、巴黎、东京、汉城、香港的服装市场进行4至6次的实地调研,并与国际化的面料开发商、设计企划机构开展深度合作。三是高标准进行品牌形象推广。雅莹把品牌标识、门店装修设计、店铺陈列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品牌logo经历了6次蜕变,聘请国际大师进行样板店铺的设计,并在全国销售网点推广,提升品牌表现力。

三、价值链创新促升级

一是打造“微笑曲线”。雅莹的内部产业链中,从事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生产性服务职能的人员已占80%,而直接从事加工制造的只占20%。现有加工制造环节中,一半生产任务由企业内部完成,另一半启动了外包、外发、外协等多种形式的外包机制,使企业集中精力和资源加强研发设计和拓展营销。二是产品设计和生产环节追求良心品质、物超所值。雅莹公司与国际一流的设计机构合作,每年开发2000至3000种不同款式,构建了从设计、面料开发到物流、销售的企划链,每开发一季度产品,企划工作提前一年确定,相关各经营管理层提前熟知上下游工作链

关系,主动进行对接并实行PDCA循环跟踪,最终确保各个品牌的产品在终端店铺的决胜能力。为适应多品牌、多款式、多批次、小批量的现代市场需求变化,公司引进丰田的SPS流线化生产方式和标准工时制度,推行精益生产。现在雅莹公司本部生产的众多款式中,平均批量不到300件。三是营销环节坚持业态的不断创新。雅莹走的是一条连锁专卖为主的个性化之路,现已拥有各类店铺近400家,单店销售在国内同类市场上名列前茅,并在北京、上海等一类城市开启了战略店铺。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经验,从原来专卖店和百货店2条腿营销格局,发展为4个轮子的营销策略,即专卖店、百货店、生活馆、摩尔店四店并举,专卖店独占销量的60%。

四、管理创新强筋骨

一是大力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专门组建由13人组成的信息部主管信息化工作,建立了DRP连锁销售管理系统、CAD设计制版系统、PDM企划设计系统、K3财务管理系统、ERP生产协作系统、短信息系统平台、EHR人力资源管理等国际一流的管理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其中ERP系统投资800万元,PDM系统投资500万元,EHR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投资320万元。二是着力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与全球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翰威特”进行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引进开发东软公司的慧鼎人力资源系统,将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为所有员工参与的管理平台,构建了具有雅莹特色的“三大体系”:岗职升迁体系,全厂对各个工种领域设置了发展系列,如设计系列设置助理设计师—设计师—主设计师—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使每个工种的职员升迁有通道,工作有目标;级差薪酬体系,从总经理到普通员工设置薪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3篇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与财务会计并列的, 着重为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一个企业会计分支。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需要, 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 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 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早在改革开放前, 我国就建立了一套以责任会计为核心的, 与计划经济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伴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 西方国家盛行的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标杆管理、准时制等先进的管理会计方法在我国先进企业得到应用, 一些方法的本土化改良研究也已广泛开展。

尽管从我国会计改革和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工作的要求来看, 管理会计在推行现代企业制度,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角度出发, 当前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 仍然受到管理层和社会公众对管理会计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会计人才明显不足等问题的制约, 这些问题的存在, 宏观上讲, 不利于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部署的实施, 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微观上讲, 不利于我国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比较优势。

针对此种情况, 为改变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局面, 充分发挥其在单位预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 财政部下发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对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原则、目标和主要任务措施进行了全面阐述。

一、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全面深化改革,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启动的伟大斗争, 这场伟大斗争的庄严使命, 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打下坚实基础。这场伟大斗争涉及国家的方方面面, 改革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工作。

1. 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深化会计体系改革的需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 全面提升会计工作总体水平, 根据国家财政部新一届党组的部署, 未来3-5年, 管理会计是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工作。通过改革, 要运用管理会计服务打造我国经济升级;为企业开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业务计划、过程控制、业绩评价的管理活动提供决策有用信息和科学方法;贯彻中央关于“走出去”战略, 有效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促进管理升级, 切实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力和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深刻的变革环境下, 如何实现中国企业组织在创造价值过程中, 逐步实现会计与财务管理, 企业决策与管理控制职能的战略转型, 是每个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2. 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激发企业活力的需要

目前, 我国的经济处于经济增长的转型期, 即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阶段, 企业也处于转轨变型升级阶段,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已然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但是企业的经营状况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以钢铁行业为例, 近几年一直处于产能过剩, 同质化竞争, 盈利水平较低的状态, 去年全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6875亿元, 同比增长3.89%;实现利税973亿元, 同比增长30.6%;实现利润228.8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销售利润率0.62%, 同比提高0.26个百分点。在这种攻关克难的关键时刻, 如何激发企业活力, 在竞争中助企业一把劲, 走出困境, 开展管理会计工作是一项重要举措。

3. 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推动会计工作上台阶的需要

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 这在今天越来越凸显出来了。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 我国的会计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 取得了显著成绩, 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们应清醒看到, 我国会计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 会计基础工作仍然薄弱, 会计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够高, 会计信息尚未得到市场的完全应用;会计人员队伍机构不合理, 高级应用型、综合型会计人员缺乏, 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特别是管理会计工作不够重视, 发挥的作用不够理想。这次财政部把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工作建设作为会计重要工作来抓, 这是提升会计地位, 推动会计工作上台阶的重要举措。

4. 推进管理会计工作是企业转型升级所求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过去我们管理企业的性质是比较单一的。改革开放后, 企业改组改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施股份制改造, 成立了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今天我们还要实行混合所有制经济, 这给我们会计, 特别是管理会计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如何适应改革, 如何满足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需要。

今天的企业管理比较十几年前, 应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企业的管理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 在这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不认识到管理是无止境的,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企业要进步、要发展、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就必须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永葆青春, 而强化管理,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最佳的经营管理伙伴, 通过管理会计, 可以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反映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 而管理会计的职能是适时反映企业经营动向, 准时把握企业经营发展趋势, 随时提出企业经营对策, 这是管理会计所要发挥的功能。在实践中, 我们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就有很好的尝试, 以市场需求和盈利能力为“风向标”, 在营销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盈利水平最大化, 管理会计根据市场的变化, 产品结构, 提出了“交通管制法”, 这种导向功能的发挥, 得到了公司的生产、销售等各部门的普遍认可, 使公司受益很大, 大家普遍认为“会计为公司做了一件实在的事”。

近几年企业财会人员素质由于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充实, 结构发生变化, 学历普遍提高, 知识得到更新, 作用发挥较好。但是由于多年来从上至下我国的会计标准建设以及会计学术研究和会计实务, 考虑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较多, 而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决策支持不够, 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 管理会计的作用发挥适应不了形势的发展。财会人员的有关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技巧、方法及思维方式都掌握的较少, 有的老财会人员更是知之甚少,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有的单位会计改革走的较快, 已开始做到核算会计 (组建财务共享中心) 和管理会计的分离, 由于管理会计的职责定位, 使得其具备的知识和管理能力有限, 有个别的不知所措, 不知道干啥。所以说财政部抓住当前会计转型升级的时机, 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是十分及时的, 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做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 以此进一步提高广大财会人员的重要作用。

5. 推进管理会计工作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做好财务会计工作战略转型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在当前这种深刻的变革环境下, 实现企业组织在创造价值中逐步实现会计与财务管理, 企业决策与管理控制职能的战略转型, 就是要从传统的“数据的提供者”转变成为“经营的分析者”和“未来的预报者”;让企业非财务管理者逐步从“业务型”管理专家转变为通晓预算、成本、风险管理、理财、投资管理等综合知识, 掌握运用会计信息支持管理决策技能的“综合型”管理者。只有两者较好地融合, 发挥各自的业务专长, 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这几年来, 公司选派优秀的技术、管理等方面人员参加财会培训, 然后充实到财会队伍中, 起到了“推进器”的作用。同时也选派一批财会人员, 充实到投资、决策、营销等部门, 承担业务骨干, 也起到了“助燃剂”的作用。相信这次国家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不能仅把它作为财务部门的事, 财务人员的事, 而是企业的一件事关发展的大事来抓, 也一定能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顺利实施。

6. 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事关大局、责任重大

回顾历史, 每一次会计制度改革, 都对财务会计队伍建设, 财务会计人员作用的发挥, 财务会计人员地位的提升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次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关头, 国家提出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 也将产生积极效应。我们财会部门应积极响应, 抓住这一有利于提升会计地位, 发挥会计作用的发展机遇期, 因势利导、顺势而上, 推进这一工作向新的领域奋进!为企业在新时期搞好转型升级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7. 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要勇于创新, 有所作为

有所为, 才能有所位, 有所位才能更好的有所为。这是从事财会工作几十年得出的感悟, 会计工作要让人们的重视, 首先要有良好的生存条件和表现空间。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说对财会工作国家和企业都很重视, 但由于体制机制的种种原因, 我们的财会工作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别, 首先从CFO的配备上, 一般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末位, 虽然一度提出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但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 从部门的配置上也不是完全首要位置, 从人员的配备上参差不齐, 从薪酬分配上也不是在前列, 从岗位职级设定上也不是在前。究其原因, 首先, 企业主要领导者对财务会计工作的认识不到位;其次, 财会工作者的作为是否发挥到位, 有所为才能有所位, 而重要的是一个财会工作者或一个部门是否发挥了作用, 是否成为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这个位置的摆放是要靠自身的努力。我们的各个单位, 包括每名财会工作者, 要想有所作为, 就应该勇于创新、勇于担当、有所作为。

二、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几点想法

结合目前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 要全面推进管理会计工作, 建设管理会计体系, 建议要做好以下工作。应强化管理会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虽然管理会计工具例如预算、业绩评级、平衡积分卡、作业成本等早已介绍进入中国, 但无论是学校教学, 还是理论研究, 还都仍然停留在传统管理会计上, 对其理论背景、实施中需要重点掌握的问题尚未结合中国企业实际进行理论探讨。此外, 不同于财务会计的学理分析和经验总结, 管理会计研究更侧重案例研究。这是由管理会计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技术, 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组织专业的管理会计管理机构, 制定指导原则和建立完备制度, 以组织、协调和指导管理会计的研究为己任, 将管理会计推向职业化, 明确管理会计系统在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位置, 并鼓励企业设立独立的管理会计岗位并充分发挥职能。可以由专门从事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的专家, 学者组织、协调、指导我国研究和推广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并且可以创办专门的学术刊物, 使广大财会人员和理论工作者有一个专门发表各种意见的园地。这样, 就可以加快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和应用的步伐, 并对建立我国的管理会计体系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1. 重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造就一支专业的管理会计队伍。管理会计人才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相比, 无论就其思维方式还是知识储备来说, 都要求更高的层次。他们不仅要精通企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而且要全面掌握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仅要了解整个企业经营活动过程, 更要有从战略角度规划控制全局的能力。会计教育制度落后导致的管理会计人才匮乏成为管理会计推广和普及的一大障碍。要排除这一障碍, 首先就必须改革现有的会计教育制度, 改变会计学科的学科设置和专业设置, 加大管理会计的内容, 从国外引进有深厚理论背景的管理会计学者, 改革管理会计的教学方式.注重案例式的教学。同时要加强学生的管理会计实践能力, 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参与实践, 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和实战能力。其次, 管理会计行业机构和企业自身应重视管理会计人才的专业素质教育和后续教育及考核, 利用管理会计师相关考试, 会计年检制度、职称制度, 定期培训机制等形式促使管理会计人员注重自身专业知识深造、职业技能培养, 以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现职管理人员管理会计知识培训, 按照不同岗位层级需求, 制定不同岗位管理会计知识培训内容, 尽量做到在一定的时间内, 尽快掌握应知应会的技能和方法。

管理会计需要企业管理层的参与, 要培养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管理会计意识。举办大中型企业经营决策者培训教育班, 加强培训教育, 提高和增强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素质及管理会计意识。

2. 积极推进管理会计实践

管理会计作为与财务会计并行的会计分支, 从其产生伊始便是为内部管理服务的, 是为单位预决策、控制、考核等活动提供辅助支持服务的。因此, 从其本质来看, 管理会计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 是为确保资源合理使用和管理层履行经营受托责任而存在的。这就决定了管理会计不能脱离企业实践, 不能脱离现实应用。实践应用是管理会计的价值所在, 也是我国当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和中心环节。但长期以来, 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实践应用开展不多, 对决策支持的程度有限, 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认为:管理的重心在经营, 经营的重心在决策。管理会计实践应用的滞后局面, 一方面限制了企业决策水平的提高, 制约了企业价值创造力提升;另一方面也弱化了企业绩效管理水平, 不利于激发管理活力, 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4篇

对外投资的迅猛发展,得益于我国政府科学的顶层设计,得益于商务、贸促等有关部委、各省市区投资促进部门的通力协作,更得益于对外投资促进机制的不断创新。具体而言,当前投资促进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国家领导人亲自推动,高访企业配套密切配合,形成对外投资高层强力促进机制

国家领导人外出访问带动企业“走出去”,是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惯例。近几年,我国领导人在外出访问时,随带配套企业代表团,与相关国家直接进行投资项目对接,推动了若干重大跨国投资协议的签署与项目的落地。尤其是2015年以来,我国高访企业配套策略运用得心应手,对外投资风生水起,力度空前。2015年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以“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签署了总额为46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合作计划。2015年5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巴西期间,见证了中巴双方在双边产能、基础设施建设、金融等各领域协议总金额达270亿美元的35项合作文件的签字。在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期间举办的中英工商峰会上,两国企业达成约400亿英镑的贸易投资合作协议。在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期间举行的中非企业家大会上,双方企业共签署22个合作项目,总额达到130亿美元。

近期,中央专门出台文件,明确中国贸促会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的涉外配套经贸活动主办单位之一,负责高访企业配套组织工作,使高访企业配套机制化。2015年,贸促会精心组织高访配套活动,配合国家领导人12次出访和印度、印尼等多国领导人15次来访,在境内外举办了中美企业家座谈会、中英工商峰会、中欧工商峰会、中非企业家大会等29场配套活动(习近平主席出席5场、李克强总理出席4场、汪洋副总理出席5场),积极组织中外企业对接和项目洽谈,密切了国内外企业间的投资合作,深化了我国与有关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丰富了领导人访问成果。2015年,贸促会组织的高访配套活动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影响之广,超过以往历史任何一年,服务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和“走出去”战略,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二,加强与国际组织的沟通与联系,建立健全国际组织合作机制

国际组织作为国际化资源富集机构,对国际贸易投资的促进与规则制定具有深刻广泛的影响。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沟通与协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管理工作,对促进我国企业“走出去”意义重大。2015年,中国贸促会进一步加大对国际组织的工作力度,积极参与国际展览局、国际商会、国际保护知识产权协会以及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10多个国际机构的工作,推荐我国工商界代表担任国际商会执行董事,选派30位专家参与该组织工作,为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话语权、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国际商会是我国工商界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制定国际贸易商事规则的重要平台,在国际上发挥着代言工商的重要作用。近年来,中国贸促会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与国际商会联系沟通机制,中国国际商会会员数量大幅增加,从2014年初的670多家增加到2015年底的5.2万家,会员结构明显改善,代表性显著增强。

三,深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形成国际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

国际多双边工商合作机制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重要平台,也是对政府间经贸联委会、混委会的有效补充。2015年,中国贸促会先后建立了101个合作机制,其中,与62个国家的88家对口机构建立了双边机制,另有13个多边机制,如APEC中国工商理事会。与合作机构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等方式,对合作内容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约定,定期交换经贸信息,组织企业团组互访,开展政企对话、项目对接以及政策法律咨询等活动。

目前,中国贸促会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商协会沟通,与包括蒙古、伊朗、土耳其等沿线国家在内的主要商协会建立了双边合作机制,正在筹建丝绸之路企业家理事会与郑和经贸文化友好协会,将分别辐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全方位铺开工商界合作网络,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有力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内涵丰富,“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货物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区域合作机制,对于稳步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效实施“中非工业化伙伴行动计划”、“建营一体化”、“境外经贸合作区创新工程”等重要专项工作,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四,进一步强化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机制,形成全国贸促系统一盘棋

全国贸促系统体系庞大,央地各具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地方贸促会和行业分会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全国贸促系统内部协作,形成上下联动、通力协作机制,对形成贸易投资促进工作合力、放大贸促会功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充分发挥贸促总会的人才、品牌、国际化等优势,以及各地贸促分会和行业分会的地方与行业支持以及企业资源优势,打造贸促系统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形成全国贸促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为更好地服务各省区市经济发展,中国贸促会因地施策,根据各地优势和条件,在山东、湖南、黑龙江、宁夏等11个省区设立了相关合作机制的地方联络办公室,为地方“借船出海”开展经贸活动创造条件,更好地满足各地对外开放合作的需要。与此同时,依托这些机制,组织多个大型企业家代表团访问中亚、拉美和非洲,寻找贸易投资伙伴,签订了一批合作协议和意向。目前,与中国贸促会建立合作机制的国外对口机构越来越多,希望在当地设立相关合作机制办公室的地方也越来越多。

五,建立健全风险预警与经贸摩擦争端解决机制,降低企业对外投资风险

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化经营,会遇到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各种各样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环境欠佳,文化因素复杂,政局动荡不安,恐怖活动频发,企业对外投资面临极大风险。有效规避风险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为满足企業对外投资发展需要,中国贸促会积极开展国别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发布安全预警信息,帮助企业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2015年,中国贸促会共发布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提示33起;加强境外中资企业安全管理,开展境外投资合作安全生产大检查;参与处置也门撤侨、马里恐怖袭击等重大境外突发和安全事件10起;会同有关部门妥善处置在安哥拉等国10余起重大劳务纠纷事件,在风险防范、控制和企业止损等方面发挥独特的国际资源优势,服务企业“走出去”。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5篇

——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参观狮岭(国际)皮革皮具交易中心

2012年2月17日,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市领导方旋、陈国、赵小穗、孙峰在花都区委书记杨雁文、区长林中坚及市区镇有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到花都区狮岭镇走访企业进行调研工作。万庆良书记要求花都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化社会管理上先行先试,打造示范区,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

在走访狮岭(国际)皮革交易中心时,圣地集团董事长林益明、副董事长(总裁)林俊等与万庆良书记一行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在听取交易中心副总裁孔毅做的简要介绍后,万庆良书记肯定地指出:“这一交易平台受到广大皮革皮具企业的欢迎,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给予更大力度的培育与扶持,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狮岭国际皮革电子交易中心推出的皮革交易指数,是全球、全国皮革行业的第一家,也是‘广州价格’的重要体现,代表着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广州正是要以这样的行业功能平台为抓手,全力扶持,积极运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6篇

企业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的根基,企业创新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抢抓桥头堡建设和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促进经济跨越发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主题,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以企业创新为动力,以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为导向,以优化结构、升级产业为目标,调高非烟工业、调强新兴产业、调优传统产业,努力形成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并进,结构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二、主要目标

(一)企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十二五”期间,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主导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研发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每百万人拥有量超过70件;每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保持在95件;每年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10件以上;建成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100万平方米以上,累计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提高到2%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0%以上,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二)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改造提升现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比重达到2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以上,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比重达到20%,产业素质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组织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突破1200户,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00户以上,其中超10亿元企业突破100户,超50亿元企业突破20户,超100亿元企业突破10户,基本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

利用规划、价格、生产要素配置等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产业合理、集中布局,力争创建4个以上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培育2个主营业务收入过千亿元、1个过5百亿元、5个过百亿元的园区,形成国家和省、市级三级并进、布局合理、竞相发展的园区体系,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

(三)工业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15件工业类中国驰名商标,工业类云南省著名商标和昆明知名商标600件,320个云南名牌产品,350个昆明名牌产品;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特色产业的品牌覆盖率、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支柱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四)强化绿色制造。加快重点能耗企业节能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高耗能设备,大力推广清洁生产、节能技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控制“增长型污染”,防止“引进型污染”。“十二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8%,年均下降3.9%,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削减8.5%、10.9%,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1%、7.5%。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9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达75%以上。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

三、大力推进企业创新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依托大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联盟等创新组织。积极引进大院名校来我市建设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开发专利技术,提高发明专利的数量和比重,加强对现有专利技术的利用和产业化,重视对过期专利技术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发挥政府的牵头协调作用,密切产学研合作,定期组织实施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专项。

(二)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研究开发并投产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高附加值、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尤其是高新技术新产品和重大装备国产化首台(套)产品,促进我市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重视传统产品的二次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研发设计水平,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品牌、包装等方面开展差别化竞争,提高非价格竞争力。

(三)加强企业品牌创新。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引导和督促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实施管理体系认证,积极争创云南省政府质量管理奖和昆明市市长质量奖。支持企业创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依托块状经济,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深入推进标准化战略,鼓励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内外标准制(修)订工作,支持我市龙头企业在磷化工、氟化工、钛化工、太阳能及光电子产业领域,主动承担更多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订;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引导企业制定并执行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四)加强企业制度创新。发挥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家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带领企业构建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适应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全面提高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创新基础。引导有制造优势的企业努力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加快从单纯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鼓励支持具有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网络优势的企业,从制造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带动加工制造企业共同发展。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研发、设计、制造、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

(五)加强开放创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要做好招商选资工作,重点引进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和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知名企业,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环节和研究开发基地项目,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高层次人才。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技术、加工配套合作,并逐步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提升。把握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企业“走出去”,到境外建立生产基地,设立研发机构,拓展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资源开发。

(六)加强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骨干企业,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创新型企业,使其成为引领我市工业转型升级的龙头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在国内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购并或跨区域联合重组,帮助其加快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加快上市步伐。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等方向发展,着力抓好1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100家初创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示范带动全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四、促进工业转型升级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围绕烟草及配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扶持企业重点开展创新能力建设、技术装备升级、新产品产业化、品牌质量提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规模效益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优化投资结构,制订重点工业投资项目计划,每年重点扶持50项投资规模和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主要行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加快推进“退二进三”工作,支持鼓励城市规划区及重点流域(滇池、牛栏江等)内工业企业进行梯度转移、“退城入园”,实行搬迁技改,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并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国家和省的产业发展导向,立足我市资源状况和科技、产业基础,重点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及制药、光电子信息(含物联网)、新型能源(含石油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产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及制药、光电子信息(含物联网)、新型能源(含石油化工)产业培育率先取得突破。在具备一定发展基础和优势的区域或园区,从资金、政策、机制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研发、示范、产业化全程推动,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项目、技术、资金和人才等资源加速集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区域性国际城市建设的新动力和增长极,把我市建成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和先行区。

(三)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原则,进一步提升开发区及工业园区的载体功能,打造一批主业突出、产业链协作配套完善、龙头企业支撑力大、核心竞争力强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安全发展型的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坚持“抓大”与“扶小”相结合,在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创新型示范企业试点工作,引导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向创新驱动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推动杨林、安宁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园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成果转化和人才引进的高地。

(四)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中信息技术的渗透融合,推动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五化联动”,发挥信息化对工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着力推进产品研发、设计信息化,促进工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生产装备信息化,提高工艺水平和生产效率。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促进企业资源优化和管理水平提升。推进产品流通信息化,扩大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实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公共平台开展内外贸业务。

(五)积极推进绿色制造。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信息软件和装备制造等低碳产业,实施一批“低碳经济发展”科技专项,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大力开展节电、节地、节水、节油、节材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深入实施工业污染防治工程。深化工业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以铜渣、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固废物再利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废旧轮胎橡胶及生活垃圾资源化为重点,创建一批循环型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和企业。完善清洁生产机制,滇池、牛栏江等重点流域工业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电力、冶金、建材、医药、化工等高资源消耗、高污染行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模式,促进企业污染排放从原料投放、生产过程到末端控制的全过程治理,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和企业。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以炼铁高炉、工业锅炉、电机节能、余热余压利用和高耗能行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等为重点,每年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推广和示范项目,加快推进节能改造工程。

(六)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制订落实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构建适应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体系。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加快工业企业服务业的主辅分离,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企业。注重引进一批服务业外包龙头企业,承接国际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积极发展工艺设计、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商务服务、检测认证、设备租赁、会展服务、品牌策划、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企业。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创新,形成以信贷支持为主,现金管理、财务规划、咨询顾问、风险管理综合配套的金融服务体系。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产业集群提升为重点,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推进第三方物流基地建设。以各类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园、科技创业园、动漫和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和中央商务区为重点,支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五、营造优良的创新环境

(一)建设公共创新平台。扶持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强化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构建为企业自主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专利技术产业化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标准检测、专利服务、技术评估、产权保护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发展各级各类孵化器,完善高新区、经开区科技创业园功能,加快科技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为全市科技创新、创业提供融资担保、信息咨询、招投标、上市辅导等一系列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向企业提供有偿服务,促进创新成果的交易、转移、扩散和产业化,扩大科技资源增值效应。

(二)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提高科学技术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每年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不低于当年同级财政支出的3%;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比例,按第一、第二、第三板块分别不低于2%、1.5%、1%安排。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技术、产品创新为核心,鼓励企业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投入力度。市级相关部门要统筹用好现有各类财政专项资金,选择一批符合本实施意见精神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发挥昆明市新型工业化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大对企业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节约能源资源和减少污染排放等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省有关创新专项,对国家、省要求地方配套且符合配套规定的项目,昆明市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优先给予配套。严格兑现落实对认定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建三级名牌名品,新增授权专利,主持(参与)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等创新工作的奖补政策。

(三)落实有关税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各项优惠政策。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引导企业充分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设备的减免税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审核,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符合税法有关目录规定的,该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按照一定比例抵免应纳所得税额;企业从事符合税法规定条件和范围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可以按照税法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四)拓宽企业创新融资渠道。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发挥政府引导、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搭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我市工业转型升级要求的工业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工业重点创新项目建设。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对创新型企业建设项目授信额度,并在申报审批流程方面提供便捷服务。鼓励和支持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企业通过在境内外上市,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上市公司再融资等方式筹集创新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股权投资机构,积极引导股权投资机构开展对高技术创业型企业的投资。

(五)优先安排工业创新项目建设用地。加大对工业企业创新项目建设用地的支持力度,工业企业创新项目应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备齐用地报件资料的工业企业创新项目优先考虑安排计划指标。积极争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用地预留指标。在国家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简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用地的审批程序,优先安排用地,并根据《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对于用于企业创新的科研试验用地,依据规划条件确定的用地性质,按现行政策提供使用。鼓励企业盘活现有存量用地,在工业用地出让期限内,受让人在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增加容积率的,经核准,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重点支柱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引进人才与引进项目、平台、载体相结合,捆绑式、团队式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实施重点产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计划,选择建立一批企业技能人才培育和实习基地,订单式培养一批技能型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提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加强对经济转型升级紧缺急需高技能人才的定向集中培训。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为高层次人才来昆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创新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人才联系“直通车”制度,开通人才工作联系信箱。优化人才工作环境,开展优秀专业人才、有突出贡献人才评比和表彰奖励工作,完善我市行业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工艺大师等高端人才、特殊人才的培养、评定和激励制度,严格按照《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的意见》(昆通〔2008〕29号)相关规定,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租房补贴等待遇,兑现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项目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7篇

日前,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南阳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切实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协确定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刘朝瑞牵头,柳克珍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调研组通过深入市内企业实地调查,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市直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大专院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去年底,我市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已建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类企业已建成技术研发中心333家。我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6项,申请专利1.5万件,年均增速达到59.5%,全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超高效电机、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66.7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6.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至56%。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领导重视不够、产业层次较低、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不力、创新人才极为短缺、政策支持不力、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南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竞争加剧使南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和南阳现阶段发展所需,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南阳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推动南阳发展的新动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以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南阳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突出我市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防爆消防车及防爆电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行业,明确产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排出10大引领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融合创新,率先实施“机器换工”“数控一代”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带动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产业。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形成绿色食品千亿产业集群,将南阳打造成中原地区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优质棉花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成河南省重要的棉纺、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品牌服装加工基地。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电信息产业,以光学组件、光电信息核心部件、智能终端等为重点,培育核心产品产业链,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承接地。物医药产业,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南阳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基地。四是大力提升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用好南阳农业资源优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在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品牌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快健全完善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规范认证,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带动涉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实施品牌带动,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南阳黄牛、名贵中药材研发,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创新基地和全国牧原猪、食用菌、有机瓜果蔬菜、南阳月季等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南阳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快科技长入,延伸产业链,打通一二三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六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七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转化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八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扶持,示范带动,培育一批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南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开发一个项目,救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观,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教授专家对接,实现高端人才的引进、应用。二要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要开设适应南阳产业所需的专业,培养南阳区域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把我市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建立南阳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由市人才办加强联系对接,推动项目和宛籍技术人才的对接,实现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为南阳发展所用。对我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带头人、行业拔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三是健全机制、重奖激励。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拿出1000万元用于大张旗鼓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帮扶政策,建设南阳人才公寓,努力营造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所需的良好环境及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以高新区、保税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二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四是用好京宛合作平台,突出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承接中关村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努力把我市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是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保障体系。科技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强化政策保障是关键。财政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着眼财政涉企资金趋向基金化管理,建议运用政府投资担保,设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健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模式,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承担我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予以资助、扶持和奖励。三是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强科技型创新企业。四是研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建议我市研究健全优先采购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通过政府手段推广使用像防爆消防车这样类似的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运用。税收方面,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扣、技术转化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金融保险,围绕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争取南阳设立“科技保”“科技贷”“专利贷”,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股权众筹、风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二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要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把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战略来抓,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编制企业上市计划,加强精准辅导,力求突破。当前尤其要借力国家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的“绿色通道”,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惠机遇,力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四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同时,要把各种要素捆绑起来扶持创新型产业、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普及推广现代品牌观,广泛开展企业品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知名品牌创建指导工作,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示范带动“品牌南阳”建设。强化产品认证,加快普及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严格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品牌;加快建立完善市综合性质检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县级综合性检测站,以质检体系完善带动质量升级,加强质量建设。

推动管理创新促进勘察设计企业战略转型和业务升级 第8篇

一、管理会计概念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企业经济转型升级,会计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具有战略性和宏观性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发挥管理会计对我国企业升级的支撑作用,新的管理会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以下从管理会计新的理念和内容等方面对管理会计进行了新的拓展。

(一)新时代管理会计理论赋予新的内涵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是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每个部门元素要精心合作。管理会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对一个企业的决策和控制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管理会计必须与其它各部门密切合作,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寻找新的平衡点,以采取更好的措施帮助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革新

一个企业的好坏与该企业能否激起员工的智慧密切相关,要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让每个员工的价值都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因此,在此背景下,企业也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以推动人本的观念,让每个员工都能够更好的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让员工能够充分的调动工作的积极性。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

新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更加的多元化。新时期的管理会计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管理会计要站在新的高度,对市场环境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有着深刻的认识,能够把握企业所处于的环境,对竞争对手的情况有着清晰的认知,做到“知己知彼”。在追求企业最大利润的同时,也要注重企业的平衡发展,让企业能够长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二、企业如何制定出有特色的管理会计,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一)打破原有的管理方法,退出新的管理理念

在发达国家,管理会计是一个企业发展所必须的组成部分。CIMA北亚区总裁李颖对企业的长期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公司的领导者非常的重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并会监督管理会计体系在公司中得到执行。管理会计让会计理念由原来的单纯的记账服务变成企业的管理者和理财者,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使企业更加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结合于我国进行分析,我国虽然GDP已经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呈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速度”与“低产出、低效率、低效益、低科技含量”的特点,最近两年我国的经济增速在7%左右,面临着资源环境和产能过剩等多重压力,这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经历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阵痛。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计划,并结合现在增速为7%的条件来看,第一个100年内即2020年的时候,我国的人均收入为11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国外的经济发展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历程中,必须要经历经济转型的阵痛,这要求企业要在各方面进行理念的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转变,这要求企业必须切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管理创新驱动的轨道。

(二)吸取国外管理会计的长处,促进自身发展

管理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变化着,发达国家有着自身完善的会计管理系统。比如作业成本法相对于传统的成本核算计算方法更加的复杂和昂贵,但是现在很多企业却在广泛的应用着,这是由于行业之间的竞争加大,利润变低,而这种精确的计算方法可以算出企业的盈亏状态,间接的成本比例升高;客服、产品和相关的服务变得更加的多元化,这使得一个企业的经营变得更加的复杂,一个新的产品存在的周期变得更短,由于产品不准确的信息所照成的损失会更加的严重,而科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产品开发和使用成本。

结合于外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来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经历着经济回落,企业转型的阵痛,这会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时,一方面国家层面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国家的调控能力,同时简政放权,释放出市场的能量;另一方面企业本身通过管理效益,发挥首席财务官(CFO)、首席运营官(COO)、首席执行官(CEO)等管理高层的作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本身在通过管理来增强效益,而管理会计则是综合运用统计学、数学和会计等学科,会把复杂的经济结构进行简单化的说明和理解,解释了经济发展的特定规律和数量关系,这对于企业的成本预算、利润分析和资金的利用方向做出一定的规划,帮助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成功转型,为企业的发展做出新的宏图和新的方向。

(三)注重人才培养,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

一个企业的发展与企业自身的管理团队有着很大的关系,管理会计对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有着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出管理会计人才对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企业的转型,国外的发展历程起到着一定的借鉴的意义。放眼国际的经济发展现状,目前世界的经济正处于不断的转型和修复阶段。企业的结构层次,地区冲突风险,世界贸易保护组织等都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汇率,价格,投资等很多因素都影响着我国的企业发展,为此企业必须转型升级。我国近十年GDP— 直保持着7%以上的高速增长,GDP连续10个季度增速保持在7%至8%,各项经济指标都在合理的范围内,但是许多影响着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扣除营改增收入,上半年增值税同比仅增长1.4%,PPI连续下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生产经营较为困难;地方政府性债务压力较大,债务违约风险不容忽视。因此,一个企业能否强有力的规避风险,主要依靠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部门。而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能够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为企业管理提供基础信息、管控手段、评价方法等,从而为企业决策、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益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此来帮助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此管理会计概念新的发展,管理会计理论的创新等对企业的转型升级都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英.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投资效率[D].江西财经大学,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11.

[3]高红梅.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管理会计回应.官莹.借鉴国外经难实现中国管理会计突破[N].中国会计报,2014(3):14.

[4]马烁.会计信息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6).

上一篇:新农村改革演讲稿下一篇:一年级必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