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步阅读文言文方法

2024-08-25

5步阅读文言文方法(精选7篇)

5步阅读文言文方法 第1篇

五步阅读法与文言文教学

一、必须明确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勿庸置疑,文言文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何谓“浅易”?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认为,浅易文言文一般是以《史记》《资治通鉴》《古文观止》《千家诗》为标准。这里的“能力”包括认读、理解、筛选、分析、鉴赏、评价、记忆等诸多方面。而且,既然是以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的,这就决定文言文教学的方式必然是以阅读训练为中心,必然是以语言的感知和理解为根本策略,必然是通过课文阅读的核心进行古汉语知识的学习而归于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养成。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综合性。这不仅表现在语文学科的内容是丰富的,功能是全面的,更为主要的是,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综合的。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相互联系,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任何一个方面的教学既有所侧重,同时又相互牵连,相互包容,彼此间绝不能截然分开。作为文言文教学固然是以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为中心,但同时也关涉到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吸取古代语言和文学的精华,学习写作技巧,提高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可以使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批判地继承文化传统,提高自身素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这又决定文言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语言分析这个层面上,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内容、写作技法的分析鉴赏,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其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以求真正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文言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的教学。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关键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二者应是有机的统一,而且,“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语)。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从根本上讲,文言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因此,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要探究或创造科学高效的阅读方法。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切实可行的程序化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五步阅读法。

(一)预读。

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大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二)抄读。

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做法是:(1)勾画并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名言警句;(2)勾划并抄写课文中的难句;(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4)阅读并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解读。

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5)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四)品读。

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的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及评价。

具体做法是:(1)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2)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3)课堂专题讨论,研究重点难点,并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有关文章分析和鉴赏的练习;(4)利用辅助阅读材料,把文章放在具体时代和历史发展中去进行宏观的分析,运用辩证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对课文进行客观的评价;(5)指导学生写作文艺评论,以加深对课文的审美理解,从而培养其艺术鉴赏和艺术创造能力。

(五)诵读。

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

具体做法是:(1)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2)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3)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4)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5)指导写作读后感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于此,值得强调的是,在运用五步阅读法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必须注意以下四点: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五步阅读法就是要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程序和策略去阅读文章,从根本上讲不是教师讲,而是教师指导和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

(二)要因材施教。不同的课文,难易程度不同,也有不同的“特点”,在运用五步阅读法教学时不必篇篇相同,步步到位,而是要把握其精髓,灵活运用。

(三)在实际教学中,应以解读和品读为重点,同时也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各有侧重。教师点拨启发和示范解剖时,可将解读和品读结合起来,但必须明确分析的基本思路和策略,把握理解品析文本的主要层次和角度。

(四)教学要落到实处。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准备充足的形式多样的材料,指导具体分析和研究的方法,点拨启发,解难析疑,现身说法,做好示范,精心选编、设计练习和扩展性阅读材料。

总的说来,五步阅读法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文言文阅读模式。这主要体现在: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论思想;强调教师的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阅读训练,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程序性和明显的层次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普遍的适用性;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形式多样、难易不同的文言文的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教师必须花大力气研究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言文教学已经是积重难返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难于一时更新(这里的更新并非摒弃而是扬弃),文言文教材的编写也存在问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现在正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过去所受的古文教育存在严重的局限,有不少的教师也仅仅只是具有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课文的重点难点难于准确地把握,对学生的疑难困惑无力解除,自然难以教好文言文,更谈不上改革了。因此,要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改革,作为教师在更新观念、改革方法的同时,尤须广泛地学习和深入研究,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具体地说,至少应当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一)研究汉字。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为儿童入小学先学习文字。隋唐以后,小学的范围扩大,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统称。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对其字形结构和意义系统的研究尤其重要。作为教师,在这方面应当研究一下训诂学,应当读一读《说文解字》《尔雅》。左民安的《汉字例话》也是一本很实用的书。

(二)研究古代汉语。王力、郭锡良、张世禄三位先生主编的三种《古代汉语》各有特色,当是必读书。在研究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将二者进行比较,具体把握古今汉语的差异,尤其是细微的差别,明确古代汉语的一些特殊现象及其规律,才能够确定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才能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比较辨析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研究课本。对课本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是教好文言文和搞好文言文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具体地说,对课本的研究主要包括:

1.语文常识方面,研究课本中出现的有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文学文化常识;

2.语言方面,应当结合教材注释,研究重要的实词、虚词、实词活用、文言句式等古汉语特殊的语法现象和规律;

3.内容和形式分析,其中涉及到文章体裁、主题思想、材料选择、表达方式、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各个方面;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利用政治、历史、文学、美学等知识和理论对课文进行科学的评价。

(四)强调微观的研究。就是说,对于古文的一些具体的“枝节”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这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之所在。比如,“是”字的用法,在古汉语中是很值得注意的,尤其是在古汉语的判断句中,“是”并不一定就是表判断。(《例谈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语文天地》月刊1996.7)又如,“政治”一词,在古汉语中的含义也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政治浅释》《语文知识》月刊1996.6)当然,这需要教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去分析判定,总结规律。比如,古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称谓方法是在人名之前加职业。(《庖丁·轮扁·弈秋》《语文学习》1997.5)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姓氏十职业”的称谓虽有一定的渊源但又有本质的不同。

除此之外,还应当阅读汉语发展史、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方面的专著。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诗经》《楚辞》《史记》《资治通鉴》《韩诗外传》、诗话、词话等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也应广泛涉猎。只有这样广泛地学习,成为满腹经纶的学者,才有可能真正教好文言文。

5步阅读文言文方法 第2篇

托福听力长期备考3阶段5步训练法介绍

入门阶段:入门素材五步听写训练 —1-2个月

提升阶段:托福官方模考套题五步听写训练—1-2个月

拔高阶段:托福官方模考套题精听法+倍速听力训练—1-2个月

(按着此方法,可实现最快3个月最慢6个月的听力能力提升,而且扎实的训练会提供给你冲击听力满分的实力。)

五步听写训练法-步骤:

step1:预习生词—如果没有老师协助和资料支持,可略过这一步

step2:听四遍

第一遍:整篇听,听话题和大意

第二、三遍:一句一句听,尝试写出每一句

第四遍:整篇听,补充未写上的单词和句子

step3:看原文对答案 ——理解每一个单词、句子、观点,将原文吃透

step4:跟读5遍 ——重点关注漏听、错听的部分,以及连读、爆破等语音现象,然后模仿。跟读直到通顺,不磕巴。前两遍可看原文,后面尽量不看,直接听+跟读

step5 : 不看原文,循环听5遍+——直至听到句子时,能捕捉到每一个单词,并立刻反应出句子的意思;甚至还有余力思考前后句观点和文章逻辑

练习素材:

入门:入门素材(1min-1.5min,150词,8句话左右的慢速素材)

提升:托福官方模考套题真题(老托+新托,每次只练习1min-1.5min的素材——大约3天练完1篇新托)

拔高:托福官方模考套题真题(新托,每次完整1篇)

练习频率:每天一次

练习时长:

入门:每天0.5-1h

提升:每天1-2h

拔高:每天0.5-1h

托福听力备考:从小白到大神的三个阶段

对于托福听力的备考来说,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备考计划还是相当必要。但是,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要参加考试的同学来说是有不同阶段的,从开始准备一直到托福听力训练,这些都是托福听力学习中不可少的部分,下面来看看这个问题。

准备阶段:

一、词汇的积累。词汇是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石,托福听力训练中积累的词汇量是应考的先决必要条件。建议考生熟记托福高频词汇,做到音形意统一背诵,即听到发音即能立刻反应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

二、语法的精通。如果说词汇是基石,那么语法就是粘合剂,把基石垒成高楼大厦。托福听力中出现的虚拟语气,强调句,定语从句,倒装句等都会给听力内容的理解带来一定障碍,所以要熟悉一些重要语法,对提高听力的理解能力至关重要。

备考阶段:

一、 听写训练。有了上面词汇和语法的积累,可以进行听写训练提高听力。材料可以用iBT的TPO以及老托福Part C的Lectures,这样保证和考试话题的一致性,天文地理历史人文等。第一步要总听全文,寻找逻辑,即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不要陷入细节。第二步听一句写一句,能写几个单词写几个单词,不会写的记住声音符号,用音标汉字等方式标注。第三步对实在听不懂的句子对照原文反复琢磨找到听不懂的原因。第四步跟读全文,复述。

二、 如何记笔记。在托福听力学习中,记笔记的原则是自己记的能看懂,中英文符号线条图画等并用,简练,切莫因记误听;记录文章开头结尾,解释程序的步骤顺序,重要时间地点,人物身份观点,原因结果,优缺点等。

三、 分析题型及文章结构,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总结考点。在备考阶段,如果做TPO,则要把每套题做精做透,把话题进行分类(天文地理等),把做错的题要仔细解析原因。

四、 做整体模考训练的过程中,一要练习耐力和注意力,由于托福听力持续时间较长,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就注意耐力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二是在噪音环境中训练,在实际考试考试过程中,难免有一些意外的杂音和声响可能会引起分神,在训练时可以适当打开电视进行干扰训练;三是速度的训练,在对普通语速的听力都能听懂之后,可以适当加快对话的速度,训练考生的反应能力。

实战阶段:

一、 进考场之前,要每天听TPO Lecture等,俗话叫灌耳音,保持耳朵对英语的辨识度和敏感度。

二、 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充足的信心。

三、 要注意答题时间的掌控,由于托福听力答题时间为17道题10分钟,所以每道题的思考时间有限,请要顾全大局,切莫顾此失彼。

托福听力:五种突发情况应对方案

状况1:关于不够投入问题,部分同学做题时精力不够集中,导致题目已经开始自己还没反应过来,最明显的体现就是主旨题,丢分!

解决方案:首先听文章类型介绍,了解所听文章的大致范围,大脑里分析猜想一下。其次要练习听写,因为听写可以加强你对题目的敏感度及印象,让你对题目做出迅速的反应。

状况2:记笔记怕影响听,不记笔记怕露听

解决方案:首先大家要知道笔记只是一个辅助性的工具,笔记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甚至考试后会被粉碎。那么到底该不该记笔记,我的答案是需要,但是不包含大神级人物,我之前有个学生从来不记笔记,但是听力次次满分,记忆力好!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笔记是需要的,它帮助我们记住框架以及一些细节题,但是笔记要做好事需要时间来练习的。大家只需要练习,在练习笔记是参考题目和文本就可以了,因为所有的笔记都是为了服务于做题的。

状况3:关于听力中音的影响,由于存在自己脑袋里的单词发音本来就是错误的,那你怎么能要求自己能听出正确的发音呢?人家读一个正确的音,你还觉得是错的,或者压根听不懂,听不出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receipt中的P是不发音,但是很多学生仍然认为P是发音的,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听懂文章呢?

解决方案:跟读音频(最好速度都跟上),模仿音频的发音,慢慢纠正自己的发音

状况4:听懂了但是仍然做错,觉得自己明明似乎听懂了这题,但是一选出来答案就是错的,怎么想也想不明白。通常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部分集中在imply和infer题。

解决方案:不要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同学们需要去揣摩这类题的出题规律及错误选项的规律。

状况5:意思连不起来的问题,有时候就算能听懂每一个单词,但就是听不懂整段内容,意思无法连接起来。

解决方案: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对句型不熟悉造成的。多背句型,分析在听力中遇到的各种句型,熟悉他们。同时要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对某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点初步的了解,不至于听到时怯场。

学习文言文三步阅读法 第3篇

一、课前熟读

教育专家研究证明:学生在教师讲 课之前,独立预先自学新课内容,在学习当中能够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尤其是语文(又特别是文言文),课前能自觉查阅工具书,结合课文注释或预习提示,给生字生词注音、了解课文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以及把握课文大意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上《童趣》这课时,就拿了两 个班的学 生作尝试。课前我叫一个班的学生查阅工具书,认真自读课文乃至熟读课文,并教会他们抓住“物外之趣”中主要写了哪三件事来熟读课文。结果相当多的学生更能够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亦做到在课堂上能够跟上老师讲课的思路,掌握听课的主动权,轻松、愉快地学习这篇课文,背诵这篇课文,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既省时又省力。而另一 个班的学生呢?课前没有 预习,没有熟读 课文。上课一 开始,我就让学生查找不懂的字词,注上拼音,全班齐读生字生词,然后再朗读课文一遍,接下来就直接分析课文、赏析课文。结果我发现这个班的学生总是漫无目的地跟在老师的思维后面跑,很被动地接受知识,理解课文内容模棱两可,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之前,学生不但 要做好课 文预习,还要熟读课文,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自学存疑,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认真听课、质疑。如此,学习文言 文的疑难杂症便迎 刃而解,学习效率 也就可以 大大提高了。

二、课内解读

有些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总是感到很苦恼,课堂上害怕老师向自己提问题;他们觉得自己课内很认真听课,但自己的文言文阅读理解水平总是不提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因在于没有掌握课内学习 文言文的 方法———解读。

解读就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 知课文的 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情感。在阅读中,首先要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准确把握课文意思。比如我在上《岳阳楼记》这篇文言文时,就抓住“谪”、“重修”、“属予作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几个关键词句来让学生把握文意;其次,结合文章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最后,再通过专题讨论,分析解疑,进行语言训练来达到解读课文的目的。比 如,我在上《陈 太丘与友 期》一课时,就抓住句子结构和上下文意思的连贯性,来让学生解读课文内容。品读课文前,我按课文大意设置一道补充残缺人物的填空题:

()与()期行,()其中不至,()舍去。()去后()乃至。()便对 ()怒骂:“()非人哉!”()勇敢地据礼指责():“()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惭,()下车引之,()入门不顾。

用这样的题型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地回答了括号中的残缺人物,轻松理解了这个问题,轻而易举地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最后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共同讨论翻译,找出古今异义不同用法。同时,我指导他们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并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过的知识,强化能力训练。这样,学生就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了轻松解读,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学习上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三、课后悟读

在解读文言文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课文的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鉴赏性的阅读和评价,把文章放在具体时代和历史发展中去进行宏观分析,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客观评价。我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结合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诚信”来教育学生,为人应该真诚守信,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再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让学生写出自己学习这篇文言文后的感悟。这既能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又能达到训练学生写作的效果,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理解。最后,再通过反复朗读 品味,背诵名句、名 段、名篇,达到扩大知识面,扩展文言文阅读、研读的效果。

当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能把文言文的难点一一突破,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学好文言文就易如反掌了。

摘要:文言文与现代文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集中在与语法和词义上。学好文言文,关键要在阅读上下功夫。三步阅读法就是学习文言文中的一种好途径

5步阅读文言文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文言文 阅读 教学法

一、初读课文,正音正字

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初读课文有录音听读和老师范读等,但不如让学生试读。在学生个人的试读中,让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让同学们清楚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读,听读者仔仔细细听。读后积极发言,辨析正误。如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先让两位同学起来读,然后让全班同学充分发表意见进行评价纠正(主要辨析字音正误),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不但使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使学生由被动听读变为主动学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二、译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初中学生由于阅读面窄,基础较差,学生厌学严重。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采用了分组竞赛的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1)让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翻译课文。(2)小组竞赛,共分3轮竞答,第一轮翻译课文,第二轮认读课文,第三轮文言文知识大会战。

三、思读课文,理清文章背诵思路

背诵能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为学生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阶段要重视指导学生背诵好学过的优秀诗文。如何让学生乐于且能背下这些诗文呢?笔者是这样尝试的。如教《孙权劝学》一文,在学生读课文,掌握文意之后,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在一阵沉寂后,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学生A,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去”。学生B,我想用“学”一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学生C,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最后在老师的肯定之后,学生便带着意犹未尽的满足感,兴趣盎然的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赏析文章美点

品读主要是抓住文中精彩的词句加深理解,品味出工妙之处,对整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如“豁然”、“俨然”、“怡然”、“欣然”解释都是什么的样子,反映了源中环境的美好,人物心情的愉快。再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出了桃花源中自然而美丽的环境,表达了作者美好的向往。“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了源中人的热情好客。通过品读,从而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五、悟读课文,体验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必须作必要地启发、引导。如在学《孙权劝学》一文后,笔者是这样做引导的: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学生思考后,踊跃发言。

五步教学法,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完全切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有如下几个优点:

(1)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老师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把课堂时间大部分还给学生,这就使学生把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变被动接受知识为探索知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较为完美,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学始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这就较好的解决了“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关系问题。

(2)保证了学生大脑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课堂上学生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单位时间的效率高。多数学生能够当堂解决问题,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3)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一课书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全面而有所侧重地得到提高,效果自然比一讲到底好得多。而且学生是在自学中学会知识,在互相启发诱导中获得能力,在师生讨论归纳中掌握了规律,这是“满堂灌”式串讲法所望尘莫及的。

(4)学生文言文知识面不断扩大,容量大幅度增加,重要的是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为文言文的课外阅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文言文五步教学法,较好地克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能力迅速提高,成效非常明显。

5步阅读文言文方法 第5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赵犨传

赵犨,其先天水人。幼有奇智,龆龀之时,与邻里小儿戏于道左,恒分布行列为部伍战阵之状,自为董帅,指顾有节,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其父目而异之,曰:“吾家千里驹也,必大吾门矣!”唐会昌中,壶关作乱,随父北征,收天井关。未几,从王师征蛮,斩获甚众。本道录其勋,陟为马步都虞候。

赵犨,他的祖先是天水人。小时候特别聪明,刚换乳牙的时候,与邻居小孩儿在路旁玩耍,常常排列行列如同军队行军布阵的样子,自己当大元帅,指挥照应有章程,(赵犨(chōu))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他的父亲看到后非常惊奇,说:“真是我家的千里马啊,他肯定能光大我家的门楣!”唐会昌年间,壶关叛乱,跟随父亲北征,收复天井关。不久,跟随王师征讨少数民族叛乱,斩首与俘获很多。根据府道记录的他的功劳,晋升为马步都虞候。

及黄巢陷长安,天子幸蜀,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相率告许州连帅,愿得犨知军州事。其帅即以状闻,于是天子下诏,以犨署陈州刺史。既视事,乃谓将吏曰:“贼巢之虐,遍于四方,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况与忠武久为仇雠,凌我土疆,势必然也。”乃遣增垣墉,浚沟洫。实仓廪,积薪刍。又招召劲勇,置之麾下。以仲弟昶为防遏都指挥使,以季弟珝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领锐兵。黄巢在长安,果为王师四面扼束,食尽人饥,谋东奔之计,先遣骁将孟楷直入项县。犨引兵击之。贼众大溃,斩获略尽,生擒孟楷。

到黄巢攻陷长安,天子临幸蜀地,中原无主,人心骚动。于是陈州数百人一起报告许州连帅(忠武军节度使),希望能让赵犨主管陈州军事。连帅就将情况报告皇上,于是天子下达诏书,任命赵犨担任陈州刺史。到任以后,就对将士官员们说:“反贼黄巢的暴虐,遍于四方,(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况且长期与忠武军为仇敌,侵犯我土疆,按照情势是必然的。”于是派遣力量增高城墙,挖深沟壑,充实仓库,收集柴草,又招募彪悍勇猛的士兵,置于自己的指挥下。任命大弟弟赵昶为防遏都指挥使,小弟弟赵珝(xǔ)为亲从都知兵马使,分别率领精锐部队。黄巢在长安,果然被王师四面包围控制,粮食耗尽士兵饥饿,谋划向东逃跑的计划,先遣骁将孟楷径直攻入项县。赵犨率领军队攻击他。反贼大溃退,几乎全被斩首与俘获,活捉孟楷。

巢党悉众东来,陈人惧焉。犨恐众心携离,乃于众中扬言曰:“今贼众围逼,众寡不均,男子当于死中求生,又何惧也?汝但观吾之破贼,敢有异议者斩之!”由是众心靡不踊跃。无何,开门与贼接战,每战皆捷,贼众益怒。蔡人济以甲胄,军无所阙焉。凡围陈三百日,大小数百战,虽兵食将尽,然人心益固。犨因令间道奉羽书乞师于太祖。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重围遂解。

龙纪元年三月,又以平巢、蔡功,就加平章事,充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理所。由是中原尘静,唐帝复归长安,陈、许流亡之民,襁负归业。犨设法招抚,人皆感之。

黄巢纠集全部部下向东奔袭而来,陈州老百姓十分害怕。赵犨担心老百姓人心涣散,于是在老百姓中宣传说:“现在反贼包围逼近陈州,虽然敌众我寡,男人应当在绝处求生,又何必害怕呢?你们就看着我如何破敌吧,敢有不同意见的斩首!”从此老百姓的内心没有不踊跃的。不久,开门与反贼交战,每战都胜利,反贼们更加恼怒。蔡州人帮助提供了军备,军队不再有缺乏的东西。(黄巢)一共包围陈州三百天,大小战斗数百场,虽然军队粮食将要耗尽,但人心却更加稳固。赵犨于是命令人从小路带着鸡毛信到京师向太祖求救。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重重包围于是化解了。

龙纪元年三月,(赵犨)又因为平叛黄巢、蔡州秦宗权的功劳,加封平章事,担任忠武军节度使,仍以陈州为办公场所。从此中原太平无战事,唐帝又重归长安,陈州、许州流离失所的老百姓,肩负背驮回乡重归旧业。赵犨设法招抚他们,百姓都非常感激他。

犨兄弟三人,时称雍睦。一日,念仲弟昶同心王事,共立军功,乃下令尽以军州事付于昶,遂上表乞骸。后数月,寝疾,卒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节选自《旧五代史·梁书·赵犨传》,有删改)

赵犨兄弟三人,当时被称为和睦的榜样。一天,赵犨想起大弟赵昶(chǎng)与自己同心侍奉朝廷,一起建立军功,于是下令把陈州的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赵昶,就上书朝廷请求退休。过后数月,患病卧床,逝于陈州官舍,年六十六岁。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陟为马步都虞候陟:②凌我土疆,势必然也凌:

③蔡人济以甲胄济:④遂上表乞骸乞骸:

5.(4分)①陟:提升②凌:侵犯③济:帮助④乞骸:自请退职

评分建议:一点1分;只要能结合语境,同义或近义的词亦可赋分。

6.为了预防黄巢的军队东下陈州,赵犨采取了哪些措施?请分点概括,每点不超过6个字。(2分)

6.(2分)①加固城池;②充实粮草;③招募勇士;④分兵防守。

评分建议:两点1分,三点2分,意思对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犨从小就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与邻里小孩玩排兵布阵的游戏,他的父亲目睹

后大为赞赏,认为他将来一定会光大门庭。

B.赵犨富有远见,勇于担当。他在代理陈州刺史的时候,就料定黄巢必将兵败东犯。

当孟楷直入项县时,他果断出击,大获全胜。

C.赵犨善于稳定民心,严明军纪。他带领军民苦守陈州三百天,终在外援的帮助下,迫使黄巢的军队解除了对陈州的重重围困。

D.赵氏兄弟相处和睦,所以赵犨晚年上书朝廷,请求将陈州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与自己

同心协力处理政事并建立军功的二弟赵昶。

7.(3分)D(无中生有,赵犨只上表请求辞职退养,且时间顺序有误,上表是在将权交给赵昶之后。)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夙习焉,群儿皆禀而从之,无敢乱其行者。(4分)

8.⑴(4分)(赵犨(chōu))好像早就熟悉这些,小孩们都遵循并听从他,没有敢扰乱行列的人。

评分建议:“夙”、“习”、“禀”、语句通顺各1分。(焉:可作代词“之”,亦可作兼词“于之”)

(2)苟不为长安市人所诛,则必驱残党以东下。(3分)

⑵(3分)(黄巢)假使不被长安的百姓诛杀,那么一定会驱使他的残余势力向东进犯。评分建议:被动句、“东”、语句通顺各1分。

(3)太祖素多犨之勇果,乃许之。(3分)

⑶(3分)梁太祖一向赞赏赵犨的勇敢果断,于是答应了他(求援的请求)。

评分建议:“素”、“多”、语句通顺各1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春·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②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佳期。惟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注】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司春之神。③玉堂:指华贵的宫殿。

此词咏梅之孤高与环境冷落而有所寄意。作者选择一系列色淡神寒的字词,刻画梅与周围环境,宛若一幅水墨画,其勾勒梅花骨格精神尤高,给人以清高拔俗之感。全词风格疏淡隽永,句格舒缓纡徐。起首一句,以修竹作陪衬,极言野梅品格之孤高。二、三两句,极写梅的孤洁瘦淡。芳洁固然堪赏,孤瘦则似须扶持,以下二句就势写梅之不得于春神,更为有力:“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梅花是凌寒而开,其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似乎“怕春寒、轻失花期”。因燕子在仲春社日归来,其时梅的花时已过,故云。一言“东君不爱惜 ”、再言燕子“无情”,是双倍的遗憾。“惟是有”一转,说毕竟还有“ 南来归雁,年年长开时”,其词若自慰,其时无非憾意,从“惟是有”的限制语中不难会出。这几句,挥洒自如,灵动飞扬,笔力不凡。

下片化用林逋咏梅名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在野“ 江梅”的风流与冷落。过片三句言“ 清浅小溪如练”,梅枝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在村野(“ 茅舍疏篱”),似胜于白玉堂前。“伤心”两句感叹“梅妻鹤子”的诗人林逋逝后,梅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竟成绝响。“微云”三句,以问句的形式,言林逋逝后,即有“微云淡月”,暗香浮动,也无人能赏,只不过孤芳自赏而已。结尾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梅之孤高自许的风流标格推向高潮,从而收束全篇,造成余韵深长。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1)有人认为词中“故人”是指宋代诗人林逋,请说说这一推断的理由。(3分)

9.⑴(3分)①词中多处化用了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②林逋这两句诗在宋代影响深远,无人能及;

③“梅”、“林逋”已成为隐逸的象征,契合词作者此时的心境。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2)上阕写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出了梅怎样的品格?(3分)

⑵(3分)化用、对比衬托、正面和侧面(直接和间接)描写相结合(2分,答出两点即可。答“拟人”“渲染烘托”亦可赋分)。

写出了梅花孤傲、坚强的高洁品格(1分)。

(3)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4分)

⑶(4分)①“问玉堂何似,茅舍疏篱”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②“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表达了对林逋的仰慕和追思;

③“对孤芳、分付他谁”借林逋去世后无人欣赏梅的孤芳,表达了对无人赏识自己的忧愤。

④“空自倚,清香未减,风流不在人知”表达了坚守自己高洁品格的情怀。

评分建议: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如未能结合词句作答,酌情扣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曹 组

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幽径无人独自芳,此恨凭谁诉?

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

[注]①迟日:指和煦的春日。①

此为咏空谷幽兰之词。全词咏幽兰,多以淡墨渲染,结句稍加勾勒,托花言志。

上片起首一句写兰花幽处深谷,与松竹翠萝为伴,先从境地之清幽着笔。句意化用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空谷”、“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等语,借人喻花,不即不离。“迟日江山暮”,紧承上句,从时间着笔,和煦的春日黄昏,幽兰的倩影更见得淡雅清绝。迟日,指和煦的春日。《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幽兰于春天吐芳,故以“迟日”暗点节候。

此句用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但易“丽”为“暮”,即化艳阳明丽之景为苍茫淡远之意,令人想见空山暮霭中的幽兰情韵。这两句均点化老杜诗意,而浑然天成,语如己出,分别从时地两方面为空谷幽兰烘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

三、四两句首一“芳”字,先为兰花淡描一笔,然而“幽径无人”,兰花的芳馨无人领略,其芳心幽恨之欲诉无由亦可想而知。这两句既有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意味,也透露出知音难觅的惆怅。这里是作者借花寓意,抒写志节坚芳而寂寞无闻的才人怀抱。

过片“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说的是既然无人欣赏芳馨,这脉脉的幽兰似乎只有梅花才堪共语了,但寂寞的深山中,也许还有探寻幽芳的素心人吧?与梅花共语,是抒其高洁之怀。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以喻坚贞高洁的节操。此词开头写“松竹翠萝寒”,已拈出松、竹,这里又写与梅花共语,正以“岁寒三友”来映衬幽兰坚芳之操。然而作者又复寄意于人间的“寻芳侣”,这也是古代士人夫知识分子渴望得到甄拔而见用于时的心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无心处”,是全词的警句,写出幽兰之所以为幽兰的特色,其幽香可以为人无心领略,却不可有意强求。

此词既写出了幽兰淡远清旷的风韵,又以象征,拟人和暗喻手法寄托作者对隐士节操的崇仰,流露出词人向往出世、归隐的心志。

(1)“幽径无人独自芳”一句中,“独自芳”指的是什么?(2分)

(2)“似共梅花语,尚有寻芳侣”蕴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怀?(4分)

(3)请赏析结句“著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的精妙之处?(4分)

9.(10分)(1)(2分)孤高自赏的兰花。(特征、对象,每点1分)

(2)(4分)志向高洁(2分);渴望寻到志同道合者得到赏识(2分)。

(3)(4分)借花写人,以香抒怀(2分);不肯香,表明不愿趋炎附势(1分);香在无心处,表达坚守节操的心态(1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

⑵▲,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卫风·氓》)

⑶茅飞渡江洒江郊,▲。(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⑷角声满天秋色里,▲。(李贺《雁门太守行》)

⑸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⑹舞幽壑之潜蛟,▲。(苏轼《赤壁赋》)

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0.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⑵匪我愆期⑶高者挂罥长林梢

⑷塞上燕脂凝夜紫⑸弃掷逦迤

最后5天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6篇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地,五天复习决胜中考文言文。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分数高的考生,其中考语文分数都比较高。但同学们在复习文言文上往往有一个误区:因为老师已经不同程度地领着学生对文言文进行了复习,这使得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已经复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么功夫了。殊不知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数同学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许知识,而真正落实到“点”上,许多同学还是会因为知识掌握不准确、不细致而败下阵来。因此在中考前的5天同学们要自己再复习一遍:

第一天:专攻背诵默写

文言文要求背诵默写的篇目较多,虽然同学们基本上能够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不写错别字就没那么容易了,更不用说对一些语句的理解性记忆了。所以把默写功夫做到细致准确、一字不差、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声诵读。诵读确实是背诵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声诵读古文古诗,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一方面通过诵读可以强化你对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随着诵读数的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即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体会,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随着诵读的深入,你对每句话的意思也会更明白,有的同学读完一句古文,这句话的意思也会马上在他的脑海出现,这就是对古文相当熟悉的结果,这个步骤做得好,也会为下面的句子翻译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步:出声背诵。在前面大声诵读的基础上,现在可以完全抛开书本,出声背诵,每篇连续背诵五遍以上,你会发现在第一、二遍时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时你已相当流利了,到五、六遍时你已完全熟练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会发生漏字、添字和语序颠倒的情况了,这时候让你背错都难了。

这两个步骤中,出声是关键,因为读出声音来是对人的记忆功能的再重复,能起到在心里默背的功效,而且出声也使得同学们能随时发现、检查自己的错误。尤其对一些背诵准确度不高的同学而言,出声背诵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字的正确率。这时候,你可以再拿起书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将容易写错的字多练几遍,保证不改字,不写错别字。这一步骤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将尽弃,所以要认真对待。

第四步:勾画出每一篇古文、古诗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等)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诵的题目,仔细咀嚼题干的要求,抓住关键字来思考该回答哪些内容,注意在回答题目时有可能要作一些细微变化。如“安陵君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绝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学们很容易混淆。这道题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应是“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其他的话均不是理由,所以不应写。

第六步:对于某一篇古文、古诗的理解性背诵,理解起来还是较简单的;而对于在所有学过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题干要求的语句,难度就大多了。这只能要求同学们多积累,多贯通,如积累一些描写山水景色、战争残酷、爱好和平、悠闲自得的心境、自然环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给它们加以归类,有意识地逐渐扩大你收集的范围,在答题时可多想几个诗句,然后选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保证万无一失。

第二天:文言实词的掌握

文言实词一向是文言考试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学虽然已掌握了大多数的实词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这时你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整理一些特殊的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这样整理下来一是拓宽思路,提高迁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实,记忆深刻。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和书下注释中的实词。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实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了解它的一词多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第三天:文言语句的翻译

文言语句的翻译实际上是在对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读文章的时候,就给句子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句子翻译又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实词整理又为它打下一层基础,那么,句子翻译就显得轻松多了。在全面翻译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不妨再一课一课地重点整理这些文言语句:首先,整理课文当中的名言警句,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句子;其次,整理课文中带有句式变换的句子,如倒装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的实词的句子;最后,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见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译是以文言实词的掌握为基础的,句中的几个重点实词的意思理解了,这句话的翻译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实。句子翻译还重在培养语感,有了一定的基础,才能在文言阅读中以不变应万变。

第四天:课内语段阅读的把握

语段阅读也是在对整篇课文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课文诵读已让同学们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我们还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点段落(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关键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诵的语句联系起来,它们是相通的。答题时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写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他的题也就不会难倒我们了。

第五天:全面补漏补缺

文言文阅读方法探寻 第7篇

一.以字溯源,破解文言难点

《种树郭橐驼传》“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学生对“字”的理解很困惑,在他们的知识储备中,“字”是“文字”,活用为动词是“给……取名字”,“字”怎么会有“养育”这个义项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字的形体:“字”,上部是“宀”,像房屋,代表屋宇,下部是“子”,代表孩子,把两者合起来就是女子在屋里生养小孩——这不就是“养育”吗?

字之初,本为画。要知道汉字的诸多义项与其形体有紧密关联。从“王”部多与玉器有关;从“贝”部多与钱财有关;从“页”部多与人头有关;从“彳”部多与行走有关;从“斤”部多与砍伐有关;从左“阝”部多与山坡有关;从右“阝”部多跟人居住地有关等等。明白这些偏旁部首所指示的范畴,在文言文阅读中就可以应用了。如从“阝”部的难解字:《荆轲刺秦王》“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的“陛”,意为“殿前的台阶”;《苏武传》“扶荤下除,触柱折辕”的“除”,意为“宫殿的台阶”;《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的“鄙”,意为“边邑”;元稹“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的“邮”,意为“传递文书的驿站”。

追溯汉字造字之初各个部件所代表的事物,正是利用了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这种倚重字形来探求词义的认识方式既有利于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实现能力的迁移。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对于阅读文言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以字释文,透析文章内容

汉字博大精深,越入其中越觉其妙。《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为什么是“班马”而不是“斑马”呢?《说文解字》“班,分瑞玉,从珏从刀”,本义是用中间的刀把左右两边的玉分开。照此理解,“班马”应该是“离群的马”。“萧萧班马鸣”呈现在眼前的是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这不就是标题“送友人”吗?《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在这句话中“同时得到”这个解释尤为重要,但它又从何而来呢?落点在“兼”字。《说文解字》:“兼,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从秝,字形象一手持两棵庄稼。本义:一手执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桩事情或占有几样东西。”

把玩汉字,揣摩字词,有些字词貌似普通,其实意义相当特殊。《孔雀东南飞》“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行人”“寡妇”皆无注释,这是不是暗示这两个词等同于今天的“行人”“寡妇”?其实不然,“行人”“寡妇”在古汉语中都有特定的指向。“行人”特指远行之人,不是征戍,就是商旅。《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就是明证。“寡妇”在古汉语中本有二义,“丧夫之妇”“独居守候丈夫之妇”。《饮马长城窟行》“边城多健儿,内舍多寡妇”,“寡妇”就是征人的妻子。因此,“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的“行人”指远行之人,正因为他们离乡背井,漂泊途中听见鸳鸯啼鸣,才会勾起无限的思家之情,才会忍不住驻足而听。句中的“寡妇”指什么人呢?《孔雀东南飞》是歌颂坚贞爱情的长诗,鸳鸯的啼鸣,自然激起思亲者内心的共鸣,令游子驻足,令思妇不眠。如果我们只单纯地将寡妇视作一般的孀妻,则与诗意相去何止千里?

叶圣陶说:“所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倘若我们能从汉字的解读入手,通过对汉字的解读与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文化场融合,必将大大提高文言文本阅读的积极性。

三.以字品文,体会文学韵味

如何读出文言文所含的深意及韵味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笔者认为从汉字解读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解读文言文,是很好的途径。因为咬文嚼字,不仅可以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是斟酌思想与感情。

例子发生在童志斌老师执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对“箕踞”一词的解读上。“箕踞而遨”在苏教版必修一的教材中注释为古人席地而坐,呈簸箕状。一般的读者看到这个注解往往一瞥而过,而童老师却紧抓不放,从字理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细读。“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礼记·曲礼上》曰:“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这就意味着按照古代的礼法“箕踞”是一种很不雅的坐姿。如此不雅的坐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此时的柳宗元已经完全放松,心凝形释,与之前的“恒惴栗”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坐姿揭示了人物不同的心境:“披草而坐”,持一颗“惴栗”之心,始终无法释然;“箕踞而遨”,不遵“坐毋箕”的古训,心凝形释,体现了作者心情放松下来了的一种随意的姿态。因为这是西山,一个远离人群的所在;因为这是西山,一个他不用有所顾虑的地方;因为在西山,其他的东西都可以抛开……文章主旨呼之欲出,西山宴游其实是一次真正的心游,而所有这些的由来就在于对“箕踞”二字的关注。是的,通过这样的文字关注,往往能让我们发现文本内蕴和美学价值。

一个字的分析,将言与文完美结合。这种从文本整体着眼,通过对汉字的深入剖析来赏读文学作品、文学语言的做法,为我们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尤其是文言形式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找到了很好的途径。

四.以字带面,窥探中华文化

汉字,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汉字更是透视着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关涉着社会的礼仪习俗等。《孔雀东南飞》“阿母闻此言,捶床便大怒”,为什么此时捶的是床而不是别的桌子椅子什么,难不成阿母病了躺在床上,但文章却又没说明。这究竟怎么回事?原来问题在“床”,此床非彼床也,“床”不是卧具而是坐具。中国坐具的发展是从先秦的席地而坐的席子到秦汉时期的床榻。了解了这个文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项脊轩志》有“诸父异爨”一说,“爨”是炉灶,“诸父异爨”表层看就是用不同的炉灶,其实这里面隐含着很深的文化情结。中国古代是宗法制的社会,它以家族为中心,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特别强调对祖先的崇拜。一个家族累世同居,在家族内部实行公有制,土地及其他财产均为家族全体成员共有,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生活上同爨合食,吃大锅饭;有一套严格的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项脊轩志》中提到诸父分家前后家庭内的变化:“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墙和门的改变与增多意味着各位伯叔分配了房产,各立门户,打破了原来大住宅的结构布局,也意味着一个家族从昌盛走向了没落。其中的酸苦只有了解了中国特有的族权文化才体会得到。

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在文言文的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展现字词深处的文化内涵,不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更能引导学生去关注、发现文本背后的信息,而一旦学生对这些感兴趣,那么他们必将对文言文的阅读也产生兴趣。

文言文的“言”和“文”本来就是无法割裂的。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字,古今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我们在文言阅读过程中决不能割裂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那就让我们从汉字入手,以汉字解读为落点进行文言文本的解读吧!相信“由字之门径,入文之殿堂”是可以让文言阅读教学有所作为的。

上一篇:《可可西里》读后感下一篇:国际商法复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