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泉映月随堂练习题

2024-07-24

二泉映月随堂练习题(精选14篇)

二泉映月随堂练习题 第1篇

一、语音世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来)

炳(dǐngbǐn)搀(cānchān)壁(bībì)

倔(juéjüé)患(huànhuàng)泯(mǐnmǐng)

婉(wānwǎn)宕(shídàng)淀(dìngdiàn)

强(jàngjiàng)跌(dēidiē)抒(shūshù)

二、难不倒我(按要求写词语)

1、填上合适的词

的力量()的旋律()的叹息

()的呐喊()的倾诉()的哭泣

2、写出近义词

萦绕()委婉()赞叹()

流泻()抗争()舒缓()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光如()恩重如()委婉()()

静影沉()动人心()享有()()

二泉映月随堂练习题 第2篇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修姱(kuā) 朝谇(zuì)

谣诼(zhuó) 揽茝(chǎi)

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

鸷鸟(zhì) 方枘(ruì)

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

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

D.方圜(huán) 杂糅(róu)

岌岌(jí) 兰皋(ɡāo)

【解析】 A.“谇”应读suì;C.“芰”应读jì;D.“圜”应读yuán。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

【解析】 “信”,确实;“芳”,美好。

【答案】 D

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解析】 B项“郁邑”通“郁悒”,“圜”通“圆”;C项“反”通“返”,“离”通“罹”;D项“章”通“彰”,“错”通“措”。

【答案】 A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

C.余虽好修姱以革几羁兮怨灵修之浩荡兮 D.亦余心之所善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解析】 B项“之”均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A项“余虽……”的“虽”字意为“唯,只是”;“虽九死……”的“虽”意为“即使”。C项“修姱”的“修”意为“修洁”;“灵修”合用,此指怀王。D项“余心”的“余”为“我的”;“谓余”的“余”为“我”。

【答案】 B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哀(哀伤)民生之多艰既替(代替)余以蕙纟襄兮

B.謇朝谇(谏争)而夕替又申之以(因为)揽茝

C.鸷鸟之不群(合群)兮忍尤(罪过)而攘诟

D.自(以)前世而固然屈心而抑(压抑)志兮

【解析】 A项“替”应为“废弃”之义;C项“尤”应为“责骂”;D项“自”应为“自从”。

【答案】 B

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

A.屈心而抑志兮 B.回朕车以复路兮

C.步余马于兰皋兮 D.伏清白以死直兮

【解析】 D项为“动词的为动用法”。其它三项为“使动用法”。

【答案】 D

7.下列各句中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C.背绳墨以追曲兮 D.长余佩之陆离

【解析】 A项宾语前置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 C

8.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又申之以揽茝(重复,再三) 谣诼谓余以善淫(谣言)

B.溘死(突然) 偭规矩而改错(错误)

C.忍尤而攘诟(侮辱) 延伫乎吾将反(返回)

D.苟余情其信芳(确实) 怨灵修之浩荡兮(水势大)

【解析】 A项中“谣诼”意为造谣、诽谤;B项中“错”通“措”,措施的意思;D项中“浩荡”意为荒唐,没有准则。

【答案】 C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解析】 ①“规矩”古今义都用来比喻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④“反顾”古今义都指回头看。⑤“缤纷”古今义都指繁多而凌乱。⑧“清白”古今义都指纯洁,没有污点。②“穷困”,古义:(路)阻塞不通,引申为走投无路;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③“方圜”,古义:通“方圆”,方和圆,方枘和圆凿;今义:周围,周围的长度。⑥“固然”,古义:就是这样;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⑦“流亡”,古义:随风飘泊;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答案】 C

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解析】 “楚辞”一个含义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发源于楚地的歌谣,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才形成一种文学样式,不能说是屈原创制的;另一个含义是指刘向辑录的作品集,主要作品是屈原的,但还有宋玉等人的作品,所以不能说是屈原的作品集。

【答案】 D

拓展阅读:离骚课文分析

读《离骚》,我们若从以下七个方面总体把握,可便于对这首长诗的深入理解,并进而有助于全面认识屈原:

第一,诗人在诗中几乎尽遣了楚地的香花美草,将其比喻为装饰物、教育培养对象和修身美德之象征,这反映了诗人的爱美心态和崇美精神,而这种比喻本身,又显示了比兴手法在《离骚》诗中的恰到好处的运用,为诗篇增添了色彩与魅力。诗中写到的花草名有几十种之多,其实诗人并不是单纯地罗列植物名称,而是将各种植物与其所要叙述的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以及诗人内心的追求有机地相结合,以此表白他追求高洁、修养身性,期待后生健康成长并最终实现理想。

第二,诗人面对的现实的确是严酷的,原先企图培植的人才,不料都变了,他失去了支持的力量与后援,党人们的恶言秽语也都集中到了他身上,整个楚国都变了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一切都颠倒了,黑白混淆,是非不明。但是,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气馁退却,他反复申明自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诗人以鲜明对比与反复强调的手法,立体地刻画出了一个出污泥而不染、处乱世而不惊、人格崇高节操坚贞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给了读者极其深刻的印象:其外表“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心态完全与众不同——俨然一位伟岸的“奇人”。

第三,诗篇对诗人整个追求理想过程中的心态变化历程予以了全过程的摄录,其中的`苦闷、彷徨、矛盾、痛苦,无不极为真实地袒露在世人面前。这里,有两个层面需要阐释:第一个层面,是诗人自我心态的记录,它穿插在身世经历的叙述中,大段的自我表白,其实是述志抒情,一些表白心志的句子反复出现:“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第二个层面,从女媭“申申其詈予”开始,转入女媭之詈、重华之陈、

灵氛巫咸之占,继而远游上天求女,这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是大胆设想和天才想象的充分展示,实际也是诗人内心心态苦闷与痛苦的具体表现。

第四,毫无疑问,体现诗篇奇特浪漫风格的部分,在《离骚》中主要是下半段,这是诗人充分运用想象与联想,借助神话传说,带着读者步入了另一个天地——理想天国,去追求诗篇主人公在人世间所得不到的东西,其结果是愿望并没实现,但主人公上天求女本身,则显然是其“上下求索”精神的真实体现。不能想象,没有执著追求的精神,没有矢志不渝的不悔性格,诗人如何可能上天入地去寻找他要寻找的理想——换言之,正是由于有了诗章前半部分心志和心态的剖白,才会产生后半部分的遐想与遨游。

第五,诗篇下半部分的三次求女,乃是诗人巧妙而富有寓意的大胆设想与比喻。求女象征着什么?求女象征了诗人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他在现实世界实现不了理想,也找不到实现理想的途径,便只能离开现实世界,到想象的天国去谋求理想的实现,因而,诗篇中的女子,便成了理想的化身,媒人则成了实现理想的手段与途径。追求的本身很不顺利,困难与阻力重重——这似乎又是残酷现实的“翻版”。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所追求女子的“苛刻”要求——既要有美貌,更要有高尚品德,还须有正当的媒介(善良可靠的媒人),这看上去似乎太过分了些,但实际却是诗人真实心态的流露,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所求女子被喻为君主,是可以解释圆通的,不过,这个君主,必须是“志同道合”者。

第六,引进灵氛与巫咸占卜,显然是又一个层面的铺展,目的是再次表现自己的执著追求——还不死心,还要矢志努力。将占卜形式引入诗中,是诗人有意识运用了楚地的巫风巫术,这与前面上天国求女运用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效。灵氛的回答也是有趣的:“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这里实际起了两个作用:一是展开下一层情节内容,诗人将再度远游;二是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也即当时士大夫们比较共通的一个观念:何必死守在一方故土上?完全可以到异国他乡去施展才华,天下大得很,美女多得很——用今天通俗化的语言来说,“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天涯处处有芳草”。然而,诗人却不,他依然故我地上天入地,继续远游,继续追求。这就告诉我们,屈原其实并非不知晓可以离开楚国另展抱负,也并非不知晓在楚国死守下去后果会是怎样,但他还是固执不变,依然踏上远游征途去上下求索。

二泉映月随堂练习题 第3篇

1 及时转变观念

提及观念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正确认识。巩固性的练习, 为了强化知识、纠正错误、提高课堂利用率, 保证教学质量。实践证明, 学生完成练习后, 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对错, 但是其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弱。所以教师要抓住时机, 利用学生对练习印象最清晰的时候进行反馈, 让学生了解做题的结果,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 反馈不能只局限于是对错, 因为即便对了, 也不见得真正理解。练习的反馈还应注重讲解思维过程, 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让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

其次, 学生观念也需要转变, 年轻教师可能会有这方面的感受。学生对于年轻教师认可是需要过程的, 但往往年轻教师的观念更容易被学生否定。众所周知, 学生对好的课堂的理解和老师的定义是有区别的。学生更在乎记录多少知识, 而这些记录并不一定转化为能力。因此学生观念的转变, 才能使教师的转变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这种认可才是教学效率提高的保证。

2 合理设置练习

课堂练习是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 目的明确, 有针对性, 能适应各种学生需求。注重听、说、读、写等教学技能的练习;同时也应包含句型替换等机械性练习。而英语的课后练习应该包含巩固性练习和能力性练习。完型阅读听力等都是需要长期训练才能慢慢显出效果, 所以每天的完型和阅读训练必不可少。这类练习设置主要是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水平即可, 保证一定的训练量是前提。而课堂练习的设置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做到以下几点:

(1) 准确性。首先弄清重难点, 其次做到摸透学生实际, 充分估计大多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确保重难点得到充分训练, 不能通过题海战术来弥补教师业务能力的欠缺。

(2) 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 学困生也能从一些基础训练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来, 教师就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

(3) 针对性。练习的设计务必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这两个方面去考虑, 要克服不从学生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做法, 做到有的放矢, 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部分知识尚未掌握好, 那么练习的设计重点就要针对这个实际, 在练习新知识时要注意复习和巩固旧知识。

(4) 开放性。英语课堂中, 经常见到的句型翻译练习就是典型的封闭式训练, 而实际上, 我们的书面表达给的提示越来越少, 这时教师应该尝试造句练习。不给过多提示, 要求学生只用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型即可, 起初学生很不适应, 并且强烈要求给汉语提示, 但如果度过这段适应期, 我们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 在漫画图片类书面表达中更能自如运用所学知识。

(5) 多样性。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训练,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通过设计作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换句话说,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只有擅长思维的学生才会在将来发展得更快更好。

3 巧妙组织教学

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 设计好一份课堂练习是扩大学生课堂活动面的前提。但不论什么类型的练习形式, 实施的技巧与策略更能体现不同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个人素养。做到以下几点, 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1) 时间保证。在实践中我们经常把练习部分设置在自己教学环节的最后, 但教学进程中常常会超出教师的预设, 最终结果必然是讲得精但练得忙, 原本是画龙点睛之处却草草收场。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提醒自己预留10分钟练习时间。如果没有时间的保证作为前提, 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

(2) 范围广泛。不是几个优等生专练, 而是全体学生无一例外地进入这种训练;以个体与行、排、组结合进行, 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效率, 而且给予更多的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3) 层层推进。一节课45分钟不能让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活动。既有针对每个知识点的练习, 也包括课堂最后反馈性练习。记得几年前在淮州礼堂, 某个来自南通的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高考学科的课堂教学能象体育课那样让学生动起来甚至练出了汗,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总之, 对每节课教师都要精心设计练习, 同时注意练习的策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 把握学生理解程度, 使学生在巩固练习中加深理解, 力求使所学知识当堂消化, 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涛.英语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教师与教学, 2010 (4) .

电生磁随堂练习 第4篇

2. 如图1所示,当开关闭合时,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按图示方向转动,则通电螺线管的a端为______极,电源的d端为______极;当图中滑片P向左滑动时,小磁针受到的磁场力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课堂上教师做了如图2所示的演示实验.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得到如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B. 甲、丙两次实验表明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

C. 甲、丙两次实验表明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D. 甲、乙、丙三次实验现象共同表明电能生磁,且其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4. 1820年,安培在英国皇家科学院的例会上做了一个小实验,引起与会科学家的极大兴趣.如图3所示,把螺线管沿东西方向水平悬挂起来,然后给导线通电,看到的现象是通电螺线管() .

A. 转动后停在任意位置

B. 转动后停在南北方向上

C. 不停地转动下去

D. 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

5. 如图4所示,电磁铁P和Q通电后() .

A. P的右端是N极,Q的左端是S极,它们相互吸引

B. P的右端是S极,Q的左端是N极,它们相互吸引

C. P的右端是N极,Q的左端是N极,它们相互排斥

D. P的右端是S极,Q的左端是S极,它们相互排斥

6.如图5在螺线管一端的附近放着一个小磁针,当开关闭合后() .

A. 小磁针的S极转向螺线管

B. 小磁针的N极转向螺线管

C. 小磁针不停地转动

D. 小磁针静止不动

7. 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静止如图6所示,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螺线管a端为N极,电源c端为正极

B. 螺线管a端为S极,电源c端为负极

C. 螺线管a端为N极,电源c端为负极

D. 螺线管a端为S极,电源c端为正极

8. 图7中小磁针静止在通电螺线管旁,请你在图上标明:(1)电源的正、负极.(2)通电螺线管的N、S极.(3)磁感线的方向.

9. 两个通电螺线管,它们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为探究两个通电螺线管之间的磁场方向,把12枚小磁针分别放在方框内12个小黑点的位置上,实验记录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8乙所示.请你将图8乙中所有小磁针的N极涂黑.

10. 有一直流电路放在一只盒子里,盒子外只露出电路中的一部分直导线AB,如图9所示.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不断开AB导线的条件下,判断直导线中是否有电流.

(1)需要的器材有:_____________.

(2)实验的步骤: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分析:_____________.

11. 图10是小明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因素的装置图,它是由电源、滑动变阻器、开关、带铁芯的螺线管和自制的针式刻度板组成.通过观察指针B偏转角度的大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在指针下方固定一物体A,用导线与接线柱2相连,闭合开关后,指针B发生偏转.

(1)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完整.

(2)指针下方的物体A应由()材料组成.

A. 铜B. 铁 C. 铝D. 塑料

(3)当开关闭合后,电磁铁左端应为_____极.

(4)实验发现:①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_____ (填“左”或“右”) 滑动时,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②保持滑片P位置不变,当导线a由接线柱2改为与接线柱1相连,闭合开关后,可以发现指针B偏转的角度将会 (填“变大”或“变小”).

(5)经过对电磁铁的研究,可得出结论:当线圈匝数一定时,通过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磁性 ;当通过电磁铁的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圈的匝数越 ,磁性越 .

(参考答案见第61页)

《谁的羽毛》随堂练习题 第5篇

一、读一读下面的词。

眼睛 盼望 原谅 扛着 交还 盯着

你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在括号里画“√”。

真棒( ) 比较满意( ) 还要努力( )

二、我有一个新发现。

盯 睛 眼 盼

这些字都有_________旁,都和_________有关。

我还能写出这样的字_________。

树 林 桃

这些字都有_________旁,都和_________有关。

《蝂蝂》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第6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蝂蝂 ,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卬①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②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所累,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 之,迁徙之,亦以病③矣。苟能起,又不艾④。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注:①卬ánɡ:高举着头。②踬zhì仆:跌倒。③病:疲惫。④艾yì:停止,悔改。

1.解释加粗字的意思。

辄持取

人或怜之()

苟能行()

又持取如故()

又不艾()

亦以病矣()

2.选出加粗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以厚其室

B.为去其负

C.日思高其位

D.大其禄

3.选出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蝜蝂者,状况负小虫也 今世之嗜取者

B.其背甚涩 极其力不已

C.卬其首负之 人或怜之

D.虽困剧不止也 虽其形魁然大者也

4.这则寓言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主要寓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就,总是;有的人;如果;先前,从前;停止,悔改;疲惫

2.B

3.B

4.特点:用了对比写法,用 蝂的生活习性同“嗜取者”的 思想行为作对比。

《花香》随堂练习题及答案 第7篇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③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④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⑤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一句中是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佛”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第一段各句的描写角度:

第①②句:___________

第③句:_____________

第④句:_____________

第⑤句: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4.赏析下面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你的积累,请写出一个含“春”字的成语及含“春”字的古诗。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请用上恰当的比喻,写出你对春风的感觉。

春风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没有运用,不能删。这只是作者的一种想像,如果删去就变成真有桃、杏、梨了,与真实不符。

2.第①②句视觉,第③句味觉,第④句听觉,第⑤句视觉

3.(1)(比喻、拟人)(2)(比喻、排比)

4.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触觉的角度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很有感情。

5.成语:满面春风、春风得意、春风化雨、春华秋实

古诗:春眠不觉晓;春风又绿江南岸;春色满园关不住;春风吹又生

《二泉映月》教学谈 第8篇

一、在情境朗读中感悟文本

朗读是感悟文本的载体, 也是强化感悟、表达感悟的载体。学生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后, 才能对文本中众多的信息进行梳理、分类、甄别、提炼, 从中找到核心和关键的元素, 从而感悟出文本再现的情景。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 初步解读文本。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精读, 披沙拣金。

二、在比较中学会感悟

课文1~4自然段浓缩了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 其中第4自然段描述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情境和情感历程, 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同时这段又是理解感悟课文的重点 (即第5自然段乐曲的内涵的描写) 的基础。因此, 第4自然段的教学至关重要。在教学中, 教师发现学生理解感悟的难点是“阿炳从淙淙的流水中听到了深沉的叹息, 伤心的哭泣, 激愤的倾诉, 倔强的呐喊……”这一句, 原因是他们缺乏对生活的感悟, 对阿炳的生活经历了解不透, 体验不出阿炳的情绪。

首先,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阿炳两次听泉的不同, 让学生从不同中感受阿炳坎坷的经历, 领悟坎坷的经历使阿炳对师父的话有了感悟, 继而对变化的泉声有了感悟, 渐渐不由自主地将心声融入泉声。“探究阿炳两次听泉的不同”是个难度不大但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因此学生兴致很高, 学习探究起来也很投入。在对比中, 学生很容易就意识到是“坎坷的经历”使阿炳从泉声中听到了很多声音, 从而明白了生活阅历是作者创作的基础。

三、在阅读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贵在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 让他们与文本产生共鸣。由于学生对艺术、对声乐缺乏必要的认识和领悟, 难以实现与文中泉声和乐曲描写的共鸣。因此, 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了如下四个小练习。

1. 听声练习 (听水声随地势变化:

从楼上往下倒水是什么声音?小河流水是什么声音) 。这个小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泉声随山势高低而变化的情境。

2. 敲击练习:

每人准备一只碗, 一双筷子, 师创设情境:叹息时怎么敲———有气无力;伤心时怎么敲———慢悠悠;激愤时怎么敲———急速高昂。上面的两个小练习, 让学生体会情绪变化与节奏之间的联系。

3. 渲染情境调动他们的情感体验:

当你高兴时, 连平时讨厌的人或物看起来都很顺眼;若你心情不好时, 连最喜欢的东西都失去了色彩。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就是阿炳, 在夜深人静时听泉, 泉清月冷, 他一个人孤独地静听泉声, 不由得想起了心酸的往事。他的心在叹息, 在哭泣, 在激愤地倾诉, 在倔强地呐喊……这样引导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很容易感悟文本的内涵。

4. 在学生理解感悟后, 教师

适时播放《二泉映月》的乐曲, 让学生闭上眼睛, 对照文本的描述用心感悟, 从而加深学生的体验和对艺术的领悟。

四、在交流中丰富感悟

磁生电随堂练习 第9篇

2. 如图1所示,当闭合开关,导体在磁场中做运动时,电流表指针会发生摆动,说明电路中有电流产生.此时,在这个实验电路中,相当于电源,在此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

3. 有一种环保型手电筒,筒内没有电池.使用时,只要来回摇晃手电筒,使永磁体在手电筒中的两个橡胶垫之间穿过线圈来回运动,灯泡就能发光.这种手电筒能发电依据了原理.要使灯泡亮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4. 做图2所示的小实验,用手快速拨动风扇叶片,带动转子转动,发现小灯泡发光.此实验现象说明了______.

5.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相继问世,使电能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成为现实,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化的时代.图3所示的四幅图中,属于电磁感应现象实验图及其应用图的是().

A. 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

6. 如图4所示,蹄形磁铁位于水平木板上.当导体棒向右运动时,电流表的指针向左偏转.则能使电流表的指针向右偏转的是().

A. 导体棒竖直向上运动

B. 磁铁和导体棒以相同的速度同时向右运动

C. 导体棒不动,使磁铁向左运动

D. 对调磁铁的磁极,并使导体棒向右运动

7.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电磁感应实验后,小杨同学有了新的想法:如果线圈不动,磁体相对于线圈运动,是否也会产生电流?于是他找来线圈、条形磁铁、电流表和一些导线开始探究.当他把条形磁铁插入线圈的瞬间,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如图5所示),实验成功了!小杨又想:在这个实验中,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你针对小杨的问题提出一个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8. (1)图6是电学中很重要的两个实验,其中甲图装置是研究____的规律的,乙图装置是研究_____的规律的.

(2)图7是法拉第发明的能够产生持续电流的机器——发电机,金属圆盘可以看成是由无数根长度等于圆盘半径的导线组成的.金属圆盘在磁极间不断转动,每根导线都在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某校探究小组仿制了这个发电机装置(如图8),对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进行如下探究:

①当圆盘转速增大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增大,说明电流大小跟________有关.

②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一个半径更大的金属圆盘,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还跟________有关.

③保持圆盘转速不变,换用_________,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更大,说明电流大小跟磁场强弱有关.

(参考答案见第60页)

中华少年的随堂练习题 第10篇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蹒跚(mán pán) 水浒(hǔ xǔ)

画卷(juǎn juàn) 灾难(nán nàn)

鲜嫩(lùn nèn) 刚劲(jìn jìnɡ)

哈达(hǎ hā) 纤夫(qiān qiàn)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焊( ) 驱( ) 遥( ) 僵( )

悍( ) 躯( ) 谣( ) 疆( )

四、工兵扫雷(圈出并改正错字)。

锦秀山川( ) 英雄毫气( ) 装点花圆( )

民族摇蓝( ) 竟相开放( ) 密罐温床( )

五、词语连线。

鲜嫩的 圆月 铭记 笑脸

皎皎的 画卷 承受 功德

崭新的 花朵 展开 诗篇

璀璨的 祝愿 谱写 灾难

美好的 诗篇 露出 画卷

六、写全词语。

( )环抱 ( )昆仑 ( )黄河

( )学语 ( )学步 ( )耳畔

( )不回 ( )破浪 ( )端庄

( )联翩 ( )劲舞 ( )峻拔

七、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滋养 补养 抚养 培养

1.老师们呕心沥血为祖国( )了大批人才。

2.长江黄河之水( )了一又一代中华儿女。

3.我们的健康成长,多亏了父母的精心( )?

4.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需要好好( )。

八、巧妙关联(关联词语填空)。

1.( )遇到什么挫折,我们( )能想法克服。

2.( )有春种,( )有秋获。

3.( )决心已下,( )应该坚持坚持不懈。

4.我( )不要奖品,( )在考试时作弊。

九、佳句赏析。

1.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长城的古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洋炮的弹片”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啊!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是指__________,“东方雄狮”比喻的是__________,“噩梦”指的是__________。

3.“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中华少年》是一首__________诗,诗中选取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地方的__________族、__________族、__________族、__________族儿童作为代表,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2.“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能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这句话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二、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一)

甲 到刚劲端庄的方块字里,

感受“水浒”“三国”的英雄豪气;

乙 到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

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

丙 在外婆的歌谣里牙牙学语,

女娲、大禹的故事萦绕耳畔;

丁 在爷爷的臂弯下蹒跚学步,

冬子、雷锋的脚印引我向前。

丙 丁炎黄子孙,中华儿女,

黑眼睛黄皮肤,不改的容颜。

1.根据这一小节诗歌的内容作答。

(1)诗中提到的两部古典名著的作者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由“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我分别想到了张继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和王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娲、大禹是我国古代__________中的人物。

(4)冬子指的是电影《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__________,他和雷锋在诗歌中是__________的代表。

2.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感受( ) 领略( )

3.这一小节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在朗读时要读出__________的感情。

(二)

甲 不期望脚下处处阳关道,

乙 不幻想头顶一片艳阳天,

丙 不迷恋父兄给予的蜜罐温床,

丁 不忘记“最危险的时候”战歌飞旋!

甲 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

乙 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

丙 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

丁 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1)“阳关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艳阳天”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蜜罐温床”用的是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指的是__________。

(4)“最危险的时候”《__________》中的歌词。

2.后面四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从这一小节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少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后四句的写法,再续写两句。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心爱的哨所

我们的哨所,在高高的山崖上。

黑色的山崖啊,那么高,那么陡,像是一根钢柱,直插向深蓝的天顶。

上哨所去的路,是崎岖又艰险的。它像一条银灰色的带子,从天上垂下来,随着海风在空中摇摆。

心爱的哨所啊,我们爱你的高,因为只有高才能望远;我们爱你的险,因为只有险才能显示战士的英勇和豪迈。

心爱的哨所啊,你是无比坚固的。暴雨冲不垮,狂风刮不动,巨雷劈不倒。你的根基,牢牢地扎在祖国钢铁般的山崖上。

我们在这里守卫,守卫祖国瑰丽的黎明、喧腾的黄昏、安静的夜晚……

心爱的哨所啊,战士的好伙伴!

1.这几段文字写了哨所的哪三个特点?从这些特点作者分别联想到了什么?

由哨所的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哨所的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由哨所的__________,联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文中的的两个比喻句,根据理解填空。

(1)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2)把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

3.“暴雨冲不垮,狂风刮不动,巨雷劈不倒。”这是一个__________句,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短文的第__________自然段采用借物言志的方法,表明了边防战士们保卫祖国的坚强决心。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智能拓展。

仿写练习:

从巍峨峻拔的.雪山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从____________________走来,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才艺展示:

举行一个朗诵会,可以朗诵课内外搜集到的爱国诗歌,也可以当众朗读自己的创作,要注意把对祖**亲的一片深情给充分地表露出来。

美文推荐:

通过恰当的方式找到《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首现代诗歌认真读一读,最好能够达到熟读能诵,然后同学之间交流一下阅读的感受和收获。

·有关爱国的名句格言·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裴多菲)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参考答案

一、翱翔 铭记 噩梦 璀璨 摔跤 复苏 领略 谱写

二、pán hǔ juàn nàn nèn jìnɡ hǎ qiàn

四、绣 豪 圆 蓝 竟 密

六、碧波 莽莽 九曲 牙牙 蹒跚 萦绕 百折 长风 刚劲 比翼 欢颜 巍峨

七、培养 字样 抚养 补养

八、无论(不管) 都 因为 所以 既然 就 宁可 也不

九、1、落后的科学技术 帝国主义的侵略

2、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 被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时代

3、改革开放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全国人民奋力建设小康生活。

十、朗诵 青藏高原 宝岛台湾 内蒙古草原 黄土高原 藏族 高山族 蒙古族 汉族

十一、(一)1、(1)施耐庵 罗贯中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神话故事

(4)闪闪的红星 革命英雄人物

2、感觉 领悟

3、祖国优秀的文化滋养着中华少年 自豪 感激

(二)1、(1)光明的前途

(2)明媚的春天

(3)比喻父兄给我们创造的优越的生活条件

(4)义勇军进行曲

2、排比

3、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三)1、高 可以望远,可以保卫祖国 陡 战士的英雄豪迈 无比坚固 战士们保卫祖国的决心

2、山崖 钢柱 突出了山崖的高斗 路 带子 突出了山路的崎岖艰险

3、排比哨所的无比坚固

4、五

彩色的非洲随堂练习题 第11篇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与“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直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2.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蓝,好似透明的__________。

3.充沛的阳光和雨水,使得除了沙漠之外的非洲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眼是_________,处处是_________。

4.芒果树开的是星星点点的________,仙人树开的是金灿灿的________,玉兰树高擎着白色或_____________的玉杯,火炬树绽放的花朵比绿叶还要多,一棵似一团______,一排似一片______。

5.到了开花季节,一条条街道,都成了________的长河。人在街上走,就像置身于________深处。

6.还有一种叫做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远远望去,树上像是开满了______________的花,非常壮观。走近一看,却是满树的彩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似含情脉脉的少女,向人们频频________。

7.其颜色不仅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而且在不断地________着,________着,________着,_______着,令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发出赞叹。

8.非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艺术都是彩色的美。

答案:1.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对非洲独特风情文化的赞美

二、写作方法

1.这篇单元的课文把人的.活动同________、________结合起来进行描写。如《威尼斯的小艇》,无论________还是________,人们的生活都与________息息相关。这样,景、物和人相互联系,使文章充满了________。

三、日积月累

1.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德国)________

2.让_________________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国)________

3.果实的事业是________的,花的事业是________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_____的事业吧。——(印度)___________

壶口瀑布随堂练习题 第12篇

1、请仔细阅读下面语段,找出错别字并改正。

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侵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气,振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

2、选词填空

它们在龙漕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_________;或淌过石_________板,_________;或被夹在石间,_________。

A、潺潺成溪

B、汩汩如泉

C、哀哀打漩

黄河博大宽厚,_________;挟而不服,_________;不平则呼,_________;死地必生,_________。

A、压而不弯

B、柔中有刚

C、勇往直前

解读《二泉映月》的艺术特征 第13篇

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

华彦钧 (1893—1950) , 小名阿炳, 是江苏无锡的民间音乐家, 他是当地雷尊殿当家道士华清和的独生儿子。阿炳生活在中国人民灾难深重, 受尽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欺凌压迫的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 国运日暮途穷, 人民饥寒交迫。他生活在社会的底层, 饱尝了人间的辛酸, 受尽了权势们的欺压凌辱。但是他从不向命运低头, 爱憎分明, 他用他的歌声和琴声对旧中国的邪恶势力、卑劣行为进行揭露和抨击, 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也有人把阿炳当做叫花子看待, 其实他与一般寄生于社会的叫花子们却截然不同, 他从来没有随便地收取过人家一个施舍的大钱, 他是纯粹靠演唱、演奏来维持生活的。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人家叫他奏他才奏, 人家给他报酬, 不管多少, 他并不道谢, 也不争多嫌少;有时人家请他奏唱, 即使不给他钱, 他也一样很高兴地奏唱。社会动乱, 生活无依无靠, 个人生活的苦难遭遇和民间艺人的低下地位, 磨炼了阿炳坚毅自信、刚直不阿的坚强性格, 这对他作品艺术特点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阿炳在童年时代就随他父亲学习音乐技艺, 十三岁时已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他勤学好问, 凡遇到别人会演奏的乐器和曲调, 他都虚心请教、学习。结果, 当地流行的乐器, 他几乎样样都会, 而且都奏得相当的好。阿炳二十一二岁的时候, 患了眼疾, 又死了父亲。眼疾一天一天地恶化下去, 到他二十六七岁的时候, 瞎了一只眼睛。瞎了眼睛的道士, 是得不到有钱斋主们的欢迎的, 所以, 他三十岁左右时, 便只能离开道门, 开始以卖唱为生。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 (1928) 又瞎了一只眼睛, 成为一个纯粹以卖艺度生的民间艺人, 从此以后, 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他原来的名字, 便渐渐被人们忘记了。他自己也常叫人不要用他原来的名字, 他说:“华彦钧这一名字, 我久已不用了, 谁都不知道;你们还是叫我瞎子阿炳的好, 因为街上很多人所熟悉的, 就只是瞎子阿炳这个名字了。”他不但会演奏乐器, 而且还能唱, 他能自己一边拉着胡琴或弹着琵琶, 一边歌唱。把每天听到的新闻, 通过他的歌喉, 用有力的节奏、合仄压韵的歌词唱出。他具有超人的音乐才能, 演奏技艺高超并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技法, 有极高的音乐修养。对中国乐器样样精通, 其中以琵琶为最精。阿炳成年以后又用各种途径拜不少民间艺人为师, 广泛和深入地学习当地的民间音乐, 特别是江南一带的民间歌曲和地方戏曲音乐, 这些都奠定了阿炳艺术创造的深厚基础。

《二泉映月》所表现的意境

无锡惠山脚下的二泉, 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 世称“天下第二泉”。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二泉映月》便以此命名。从曲名上看, 《二泉映月》似乎是以描写景色为主的标题性作品, 其实这首乐曲本来是没标题的, 它的曲名《二泉映月》是当初杨萌浏先生 (1889-1984, 中国音乐史家, 民族音乐家) 、祝世匡先生和阿炳即兴商定的, 与乐曲的内容并无密切关系。《二泉映月》的创作, 实际上是阿炳在长年的流浪卖艺中不断演奏、不断加工而成的。它不是主要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 而是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愤懑之情。表现了他宁折不屈的坚强性格, 以及他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对于《二泉映月》的理解, 不应完全借助标题, 而应从乐曲本身的音乐表现进行理解和分析。

《二泉映月》是一首民族风格十分浓郁的二胡曲, 为阿炳的代表作, 也是二胡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乐曲。乐曲通过对景色的描写, 又把情寄予其中,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音乐把我们引入夜深人静泉清月冷的境界, 更通过曲中苍凉哀怨的旋律, 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无限感慨, 使我们犹如见到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诉他不幸的遭遇和坎坷的人生,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在旧中国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现实, 表现了阿炳倔强不屈的性格。

《二泉映月》共有六段, 是单一形式的变奏曲式。乐曲由引子和六个乐段构成, 以一个音乐主题为基础, 经过五次变化和发展, 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乐曲的速度变化不大, 但力度的变化幅度大, 音乐时起时伏, 扣人心弦。

乐曲的引子以轻微的但又吸引人的音调作为开端, 犹如一声凄楚的长叹, 开头便是“断肠声”, 恰如其分地形容了短短一句引子的思想感情。随后附点音符和旋律的迂回下行, 犹如内心思绪万千的无限感慨和叹息。唉!这吃人的世道啊……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 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 在皎洁的月光下, 远处惠山泉水在流淌, 在这美丽的景色下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

在乐曲一段小的引子之后, 音乐呈微波形的旋律线进入主题。主题由三个乐句组成, 第一句旋律宁静、平稳, 是一个沉思的、倾诉性的乐句, 是深沉的倾吐, 仿佛他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流浪累了, 坐在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突然以强有力的翻高八度的旋律, 打破前面的沉寂, 音乐开始激昂起来, 流动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这一乐句是主题性格的一个重要部分, 每次主题变奏时, 它几乎都保持了原型, 没有大的变化。音乐进入第三乐句时在高音区发展和变化, 旋律柔中带刚, 情绪更为激动, 阿炳以变换不定的重音、独特的演奏指法, 特别是力度的急骤变化, 使旋律铿锵有力, 富于变化, 进一步抒发了他难以平静的思绪, 达到音乐段落的高潮。这一乐句在以后的变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主题从一开始的平静深沉转为激昂, 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乐曲的第五段是整个乐曲的高潮部分, 在这里音乐高两个八度的变化, 高亢有力, 铿锵如金石之声, 表露了阿炳内心无法抑制的激情, 生活的艰难、悲惨的身世、无情的打击、残酷的现实, 对这一切阿炳不是悲观的懦弱、颓废的消沉, 而是深邃的思考、反抗和热烈的探求, 阿炳以战斗的姿态和乐观的精神对待他的艺术创造, 这正是阿炳作品中最积极可贵的一面。

此曲层次分明, 但又一气呵成, 旋律优美动听, 但又浑朴苍劲, 是一首深受国内外听众喜爱的好作品。著名音乐家小泽征尔听完这首乐曲后泪流满面地说:“此音乐应跪着听。”这, 就是阿炳的作品, 他在演奏中经常使音乐略带几分悲凉的情绪, 贴切地表现出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 在中国近代史上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

《二泉映月》的音乐特征

阿炳生活在江南水乡, 并参加道士音乐的演奏, 耳闻目染地受到道教音乐的熏陶。那么道教音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音乐呢?若观察一下它的内容, 我们可以说, 道家的音乐, 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 就是那些宗教意味的礼赞音乐, 其中也有着不少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素称为道教正宗的四川青城山天师洞常道观的道家, 他们所用的唯一宗教歌集《全真正韵》中的一百多首歌曲中, 就有很多是古代的词牌和近代的民歌。阿炳所属的道派是演奏各种丝竹乐器和锣鼓乐器的一个普通的道派, 他们在神前所奏的丝竹锣鼓曲调中, 有着原词为“一个姐儿年十九, 端条板凳拦门坐……”之类的曲调;他们所谓《梵音》合奏曲调中, 所有的都是民间合乐的曲牌, 所以阿炳在大约近三十年的道家生活中, 对江南的民间音乐, 已经有了相当广泛而且相当深刻的修养。他的音乐的旋律特点受江南民间音乐的影响, 而江南民间音乐的旋律线, 是以级进及小跳为主的, 形成波浪式的旋律进行特点, 节奏比较平稳、柔和、饱满、清新秀丽, 以抒情性的作品见长, 这与江南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语言特点及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阿炳除了对江南丝竹非常熟悉, 对江南流行的小曲也大部分都能演唱, 这给他的器乐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而生动的原始素材。《二泉映月》的主题音乐与当地的民歌及戏曲就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的音乐是在江南音乐的基础上的创作, 既保持了江南音乐的特征, 又有自己的音乐特征, 这个特征是他生活和思想的体现。

1.在《二泉映月》曲中阿炳多用动作果断、坚定并有一定棱角的滑音, 表现为起弓带有音头, 动作轻快、刚直, 表现了作者坚强的性格特征。

2.表现在音乐旋律上的大跳, 八度音程、五度音程的跳进, 使音乐在平柔的旋律进行中顿生棱角, 表现了阿炳倔强的性格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3.从旋律线来看, 他的音乐还表现在乐句之间的旋律线的大幅度的变化。而在我国民族音乐中, 一般旋律线的发展以平稳及下行为主, 阿炳在音乐中运用了旋律线直线上升和下降, 而且非常急骤, 他根据二胡各把位的音色及表现力的不同, 非常严谨地、有层次、有逻辑地展开乐思, 表现了对传统旋法及演奏法的大胆突破。

4.节拍重音的移位。在《二泉映月》曲中的节拍重音常与基本乐理中的规则相距甚远, 而接近于民间锣鼓中的重音形式。这是阿炳受江南戏曲、小调、锣鼓音乐等民间音乐的熏陶而形成的。

5.透音的运用。在演奏内弦上把位一指的“2”音时, 食指迅速地一放即按, 隐隐约约地透出一个空弦音, 别具风味。这是阿炳吸取了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的结果。

6.定把演奏是阿炳演奏风格的又一特点。由于他是边走边演奏换把不方便, 故一段旋律一般只在一个把位中演奏, 遇到把位以外的音用伸展手指按出。通常音会稍高一点, 但这正好符合“辅助音向骨干音倾斜”的音律美原则, 听起来十分悦耳, 且刚健有力。

总之, 阿炳的创作远不止这些, 他的演奏超脱了狭窄的师承墨守、技术呆板的模仿, 开启了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联系他周围的生活环境, 他的技术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仅就音乐而言, 对一首乐曲的学习, 可影响他对别的乐曲的了解, 对一个乐器的学习, 可影响他对别的乐器的演奏技术;对他人的唱或奏的倾听, 可影响他自己的唱或奏。但更重要的是音乐以外, 还有着无限广大的天际:阿炳有着他自己的生活和感情, 在他周围, 有着影响他和改变他内在感情的一切事物。这一切, 都在他的音乐技艺中间, 起了决定作用。他所受到的黑暗环境的压迫, 远比一般市民所受到的更深。《二泉映月》倾诉了他苦难的一生, 同时也是他坚强性格的写照, 透露出一种来自底层人民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来。它以新颖和富有创造性而成为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宝贵财富, 受到人们的喜爱。

版。

参考文献

[1].赵寒阳:《二胡演艺知识500问》,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5年版。

[2].袁静芳:《民族器乐》,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7年版。

[3].《中国艺术研究院阿炳曲集》,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年版。

[4].《艺术教育》, 2005 (5) 。

随堂练习,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 第1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随堂练习 教学行为 课时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86

课内随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课堂教学成果、历练学生语用能力的重要手段。随堂练习可以有效地检验教学的整体效益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发挥课堂练习的有效性,为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基呢?

一、逻辑对应,随堂练习与教学行为一脉相承

纵观当下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对课堂练习内容的设置较为随意,练习的内容与教学内容缺乏一致性,各自为政,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

如,在教学《“东方之珠”》这篇课文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一道题:运用课文中的四字词语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或者是曾经旅游过的城市。随后,教师通过幻灯片出示了大量的四字词语。从练习的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学生要么是因为词语理解不深而导致运用的失误,要么就是只能单一地运用某一个词语,而不能形成连用之势。

这一练习设置旨在通过运用已经学习过的词语,强化学生的运用意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遗憾的是,这一练习与教师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完全不在一个逻辑链条上。本节课,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分写的三个语段,在对比归类中感受总分结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笔者以为,本节课的随堂练习应该扣住课后的最后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在感受课文总分结构的语段后,引导学生尝试以总起的方式开篇,继而细致分写,与中心句形成呼应之势,这样就将总分结构的学习从文本的体悟转向言语表达的实践。

只有保持教学与练习的一致性,随堂练习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二、圈心辐射,随堂练习与课时目标吻合映衬

教学目标是师生课堂的教与学的行动性纲领,是一切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归宿。随堂练习要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司马迁“尽力克制”“重又摊开”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设置了这样两项练习:首先,创设“数九隆冬”“盛夏酷暑”“月黑风高”“晨曦黎明”四种不同的情境,引领学生想象补充人们可能在干什么,而司马迁又在干什么;其次,师生分别扮演了司马迁的家人、朋友来劝说司马迁,想象司马迁会怎样婉言回拒他们的好意。这样,引领学生从童年渲染、父亲影响、人生价值等方面进行表达,将文本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设置这两项随堂练习,紧扣文本内容,依循着学生内在的认知需要,将练习的重心聚焦在课堂教学的目标上,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三、诠释注释,随堂练习与课标定位相得益彰

语文新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纲领,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南。新课标不仅设置了语文教学的总体性目标,还明确指出不同学段的具体目标。因此,在教学中,随堂练习都必须从新课标入手,契合课标的教学理念和目标定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言语能力的提高。

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燕子》一文,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随堂练习:根据写作顺序,列出课文的写作提纲,并说说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好处。

这样的练习貌似引领学生以整体性思维感知文本内容,对文本篇章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理解。的确,这样的练习如果放到高年级,就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目标明确提出:“要引领学生从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在与作者的深入对话中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感知文章的表达顺序。”显然,将这样的练习放在四年级,难度就显得较大。而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提出的目标是紧扣课文中的核心词语,感受其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不难看出《燕子》一文作为一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应该将练习的重心设置在对文本核心语言的品析与思考上,而不能拔高练习的难度,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信心。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中的随堂练习,要从课程标准、课时目标、教学路径等不同的维度出发,与教学内容保持逻辑联系,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

上一篇:西滩中心小学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下一篇:有关做家务有感500字五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