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2024-07-24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精选12篇)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1篇

葡萄炭疽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是葡萄产区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近成熟期果实,对葡萄产量和品质影响严重.为了进一步摸清发生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笔者对成都市龙泉驿区葡萄炭疽病的`发生、防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葡萄炭疽病的发生特点,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

作 者:陈孝兰 植玉蓉 陈玉霞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植物保护检疫站,610100 刊 名:农业科技通讯 英文刊名:BULLETI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5) 分类号:S6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2篇

棚育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

一、症状及发病规律 黑色炭疽病多发生在辣椒的.果实及叶片上,特别是成熟果及老叶最易发生.果实上病斑为褐色、水渍状,扩大后凹陷呈不规则形、稍有隆起的同心环纹.

作 者:戴启洲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合德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24300刊 名:农村百事通英文刊名:NONGCUN BAISHITONG年,卷(期):2009“”(4)分类号:S4关键词:

棚草莓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第3篇

1.病害症状。草莓炭疽病最先发生在育苗期和定植初期,主要危害匍匐茎、叶柄、叶片、花托、花瓣、果实等部位,匍匐茎比叶片受害重。匍匐茎、叶柄、叶片染病后,初期产生直径3~7毫米的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斑,病部稍凹陷,病斑绕茎或叶柄发展,致使病斑以上部位干缩枯死,无病新叶不矮化、黄化或畸变。取枯死株根部横切,可见从外到内变褐,但维管束不变色。

2.发病规律。该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一般6—9月份(育苗期至定植后)多发,8月至9月上中旬(苗圃期和苗假植期至定植期)发病最重。连续降雨或灌水过多会加重发病,地下水位高的田块发病重。丰香等抗病品种在苗圃期即使匍匐茎发病,仍可切取子苗使用;章姬、红颊等感病品种在苗圃期发病时,则病株四周的母株都不能使用,在假植苗床上也一样。该病病菌生长发育适温为30℃,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中越冬,次年分生孢子借雨水、操作工具、病叶、病果等传播。特别是连作田块病菌多年累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很可能在短期内造成毁灭性死苗。植株嫩绿茂盛、子苗密度高的田块,比植株老健、苗稀少的田块传病快、发病重。

3.防治措施。防治炭疽病应从育苗期开始,为以后控制病情发展打下基础。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抗炭疽病的草莓品种主要有宁玉、早红光、宝交早生等,其综合性状明显优于当前种植较多的丰香、明宝等。2苗床土壤消毒,实行轮作。草莓移栽前用40%芦笋青粉剂600倍液浇于厢面,覆土后整平移载,可有效杀灭土壤中的多种病菌,降低田间菌源基数,减少传病机会。3清洁田园。适时摘除田间病叶、病茎、枯叶和老叶,及时拔除发病植株,用生石灰水对病穴消毒,并将摘除物带出棚外烧毁或深埋,减少传播。4药剂防治。预防草莓炭疽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有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40%甲硫·咪鲜胺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但这些药剂只能用于防病,发病后施药效果有限。发病初期,可选用60%吡唑醚菊酯800倍液、代森联水分散粒剂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 000倍液、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等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施药应在傍晚进行,加足水量,重点对短缩茎、匍匐茎等近地部位喷施,注意交替用药,以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棚育辣椒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4篇

黑色炭疽病多发生在辣椒的果实及叶片上,特别是成熟果及老叶最易发生。果实上病斑为褐色、水渍状,扩大后凹陷呈不规则形、稍有隆起的同心环纹。病斑上着生的无数黑粒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周缘有湿润性变色圈。病果干燥后悬挂枝头上。叶上病斑呈不规则形,边缘褐色,中间灰色。

红色炭疽病,多发生在幼果及成熟果实上。病斑黄褐色水渍状,凹陷。病斑上密生朱红色小点,略呈同心环状排列,潮湿时整个病斑表面溢出淡红色黏状物质。

在高温、多湿时病菌发育最快,常在1~2天内使果实大量发病。在储运期间任何一种使果实损伤的因素,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果实越成熟越容易感病。连作时过于密植及偏施氮肥,病害发生比较严重。收果期秋雨连绵发病较重,辣椒受日灼的部位易发病。

二、防治措施

1.选无病果实留种,收获后清除病株、病果,苗床和大田实行2~3年轮作。

2.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适当密植,每667平方米(1亩)栽4000~5000穴,每穴2株,施足底肥,谷雨前定植,定植后注意中耕除草、清沟排水,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磷、钾肥,以促进植株长势旺盛,增强植株抗病力。

3.将病果、病叶收集烧毁,收获后及时深翻土壤。

4.种子消毒,宜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晾干后拌草木灰播种。

5.结果期发现病害初发时可连续喷2~3次1∶1∶500的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1次。还可用402抗菌剂1000倍液和代森铵800~1000倍液等。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5篇

1寄主植物及危害症状 (1)美洲斑潜蝇寄主广泛,危害作物多,主要以幼虫蛀食植物叶片上下表皮之间的叶肉细胞及叶柄,成虫取食和产卵孔也能造成一定的伤害.

作 者:汪颖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青冈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青冈,151600 刊 名: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英文刊名:CHINESE COUNTRYSIDE WELL-OFF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S4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6篇

海门市农村绿化中主要害虫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建设的推进,海门市绿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海门已向和谐美好的小康城市,生态城市迈进.绿化面积的.扩大和频繁的苗木调运种植,导致各类病虫害相继入侵,种群数量不断积累,发生危害日趋严重.、樟巢螟大暴发,导致香樟树木死亡;杨树舟蛾、刺蛾突发危害,使成片意杨林叶片被吃光;重阳木锦斑蛾的暴发,使重阳木损失惨重,幼虫甚至耙入居民住宅,影响居民生活;黄杨绢野螟的危害使绿篱色块一片枯焦,植株生长受阻,造成死亡.暴发性害虫的危害已成为农村绿化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作 者:江华 包建英 邱娉娉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林果技术指导站,226100刊 名:上海农业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2)分类号:S4关键词:

桃疮痂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7篇

由于当前一家一户的种植管理模式, 果农很难做到及时统一防治, 造成危害连年发生, 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果农盲目打药, 不但增加了开支, 破坏了果园内生态平衡, 造成一些病害不能控制。因此, 为了减少桃疮痂病在生产中给广大果农造成的损失, 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果品, 通过田间调查、田间农药试验发现防治桃疮痂病应根据病原的生物学特性, 掌握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采用物理、栽培等手段, 选用抗病品种, 同时配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进行综合防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防治措施。

1 桃疮痂病危害症状

1.1 果实被害症状

果实发病部位多在果实肩部, 先产生暗褐色圆形小点, 之后扩大为2~3 mm的圆形病斑, 病斑表面长有黑色霉状物, 病斑一般不凹陷, 多时聚合成片。病菌危害果皮停止生长发育, 但果肉仍然生长膨大, 因此后期可出现裂口, 此种裂果较细菌性黑斑病造成的裂果浅, 一般不引起烂果[2] (图1) 。

1.2 枝梢被害症状

枝梢受害, 最初表面发生紫褐色长圆形斑点, 后期变为黑褐色稍隆起, 并常发生流胶, 最后在病斑表面密生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丛) (图2) 。

1.3 叶片被害症状

叶片被害后, 在叶背出现不规则或多角形灰绿色病斑;后期病斑转为暗色或紫红色, 最后病斑干枯脱落而形成穿孔;病斑较小, 很少超过6 mm;在中脉上可形成长条状的暗褐色病斑;发病严重时会引起落叶。

2 桃疮痂病病原

桃疮痂病的病原菌为嗜果枝孢 (Venturia carpophila Fisher)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阶段属子囊菌亚门真菌, 在我国尚未发现。

3 桃疮痂病发生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枝梢病组织内越冬, 至翌年4—5月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由风雨传播, 陆续侵染, 病菌在枝梢病斑上生长发育, 病斑上产生黑色粒点状的分生孢子丛, 分生孢子丛内的分生孢子通过降雨传播至幼果果面。病菌孢子萌发后入侵果实表皮。入侵后的病菌经过30~70 d的发育才表现出明显症状。果实发病后产生的病菌又可继续侵染无病的果实, 晚熟桃再次被侵染。5—6月多雨潮湿, 7—8月发病严重, 果园低湿或通风不良均容易加重该病发生。病菌侵入寄主后, 潜伏期较长, 因此, 田间表现为早熟品种发病轻, 中熟品种次之, 晚熟品种较重。

4 桃疮痂病发生条件

4.1 温、湿度

温暖、雨水频繁, 如5—6月雨水多的年份, 有利于病菌入侵和繁殖, 7—8月则发生严重, 造成病害大发生。

4.2 树势

树势强发病轻且晚, 树势弱发病重且早。

4.3 品种

早熟品种发病轻, 晚熟品种发病重, 已知京玉、京燕、八月脆、久保、中华寿桃品种发病重。

4.4 田间管理

果园低洼积水, 排水不良;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黏性重, 通气性差;树冠郁蔽, 枝叶过旺, 透光度差;偏施氮肥或氮肥过量, 造成枝梢旺发而徒长, 以上情况都会导致病害发生严重[3]。

5 防治对策

5.1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修剪, 防止果园通风透光不良, 科学施肥浇水, 提高树势, 增强抗病能力, 降低病菌侵染几率。果实套袋, 可阻隔病菌侵染, 有效避免病菌随降雨传播至果实表面, 避免侵染发生。休眠期清理修剪下的枝条, 连同落果、落叶一起深埋, 减少园内病菌量[4]。

5.2 铲除越冬菌源

春季萌芽前, 喷3~5°Bé石硫合剂, 杀灭越冬病菌。

5.3 生长期化学防治

田间农药试验结果表明, 谢花后至套袋前是防治桃疮痂病的最佳时期, 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50%多锰锌 (揽翠) 、80%硫磺可湿性粉剂 (成标) 1 000倍液。为了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在防治过程中建议轮换选用10%苯醚甲环唑 (世高) 2 000倍液或50%多锰锌 (揽翠) 800倍液或80%硫磺可湿性粉剂 (成标) 1 000倍液, 每隔7~10 d喷1次, 一直喷至果实套袋。

摘要:介绍桃疮痂病危害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及发生条件, 并从栽培管理、消灭病原、药物防治等3方面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 以期为桃疮痂病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桃疮痂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对策

参考文献

[1]唐欣甫, 梁泊, 陈策.北京市平谷区桃果实病害调查和防治[J].中国果树, 2009 (6) :61-63.

[2]张俊祥, 滕芳超, 孙秀丽, 等.桃疮痂病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西北园艺:果树, 2008 (6) :27.

[3]丁雄伟, 潘伟乔.浙南山区桃树病害发生特点及无害化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7) :128-129.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8篇

1 临猗县苹果炭疽病发生概况

全县发病面积约0.13万hm2,占嘎拉栽植面积的25%,以北景乡、闫家庄、北辛乡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在北景乡调查发现被害苹果树下部叶片基本落光,剩余的中上部叶片发病率已达到60%左右,果实发病率达70%左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临晋镇苹果炭疽病危害部位集中在树体中部外围,发病株率为90%,叶片发病率5%左右,果实发病率3%~8%。在临晋镇前胡村、北景乡景村等果园实地调查表明:嘎拉和富士混栽果园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但是炭疽病只危害嘎拉。嘎拉树叶片被苹果炭疽病菌侵染后3~4 d内叶片逐渐褪绿、发黄,随后脱落;该病害从嘎拉树外围向内发展,苹果树下部叶片发病较重。同一园片内,则是中心株先发病,逐渐向周围蔓延。

调查中发现不同的苹果品种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嘎拉、秦冠、金冠等品种,在果实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发病较重。同一品种不同地区感病情况也有差异,如金冠等品种在北京等地区表现为较抗病,在临猗县则表现为感病。临猗县嘎拉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在个别秦冠果园也发生苹果炭疽病。此外,单一栽植嘎拉的果园发病严重;嘎拉混栽果园,炭疽病只危害嘎拉;其他品种如富士、华冠等叶片均未发现危害。

高温高湿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不同地区发病初始期有差异,主要与高温多雨季节来临的早晚相关。2013年7月份临猗县雨量大,气温高,符合该病发生的外在条件。7月6日左右嘎拉树叶片开始干枯脱落, 7月中旬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了树体生长。

2 防治方法

2.1 农业措施 及时清理发病叶片,深埋或烧毁;不要从发病果园采接穗,防止病菌扩散;雨多的年份注意果园排水,适当控制浇水次数及浇水量;合理密植、整枝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新建果园远离刺槐,果园内不宜混栽梨、山楂、葡萄等果树。

2.2 化学措施 苹果树落叶后及萌芽前,各喷施1次3~5 °Be石硫合剂或45%施纳宁100倍液,铲除枝条上的越冬病菌;从落花后7 d到7月上中旬,每10~15 d 1次,用必得利(80%代森锰锌)800倍液加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预防,兼治其他病害。对已经发病的果园,用8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波尔多液进行喷雾防治。

临猗县是山西省苹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栽植面积5万hm2,其中富士苹果栽植面积约3.3万hm2,嘎拉苹果栽植面积约0.63万hm2,其他品种栽植约1万hm2。2013年雨水较多、湿度较大,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造成苹果树叶片发黄、干枯、落叶,严重影响苹果的生长发育。为有效预防该病,针对临猗县苹果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临猗县苹果炭疽病发生概况

全县发病面积约0.13万hm2,占嘎拉栽植面积的25%,以北景乡、闫家庄、北辛乡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在北景乡调查发现被害苹果树下部叶片基本落光,剩余的中上部叶片发病率已达到60%左右,果实发病率达70%左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临晋镇苹果炭疽病危害部位集中在树体中部外围,发病株率为90%,叶片发病率5%左右,果实发病率3%~8%。在临晋镇前胡村、北景乡景村等果园实地调查表明:嘎拉和富士混栽果园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但是炭疽病只危害嘎拉。嘎拉树叶片被苹果炭疽病菌侵染后3~4 d内叶片逐渐褪绿、发黄,随后脱落;该病害从嘎拉树外围向内发展,苹果树下部叶片发病较重。同一园片内,则是中心株先发病,逐渐向周围蔓延。

调查中发现不同的苹果品种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嘎拉、秦冠、金冠等品种,在果实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发病较重。同一品种不同地区感病情况也有差异,如金冠等品种在北京等地区表现为较抗病,在临猗县则表现为感病。临猗县嘎拉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在个别秦冠果园也发生苹果炭疽病。此外,单一栽植嘎拉的果园发病严重;嘎拉混栽果园,炭疽病只危害嘎拉;其他品种如富士、华冠等叶片均未发现危害。

高温高湿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不同地区发病初始期有差异,主要与高温多雨季节来临的早晚相关。2013年7月份临猗县雨量大,气温高,符合该病发生的外在条件。7月6日左右嘎拉树叶片开始干枯脱落, 7月中旬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了树体生长。

2 防治方法

2.1 农业措施 及时清理发病叶片,深埋或烧毁;不要从发病果园采接穗,防止病菌扩散;雨多的年份注意果园排水,适当控制浇水次数及浇水量;合理密植、整枝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新建果园远离刺槐,果园内不宜混栽梨、山楂、葡萄等果树。

2.2 化学措施 苹果树落叶后及萌芽前,各喷施1次3~5 °Be石硫合剂或45%施纳宁100倍液,铲除枝条上的越冬病菌;从落花后7 d到7月上中旬,每10~15 d 1次,用必得利(80%代森锰锌)800倍液加50%多菌灵1 000倍液喷雾预防,兼治其他病害。对已经发病的果园,用80%代森锰锌600倍液或波尔多液进行喷雾防治。

临猗县是山西省苹果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全县栽植面积5万hm2,其中富士苹果栽植面积约3.3万hm2,嘎拉苹果栽植面积约0.63万hm2,其他品种栽植约1万hm2。2013年雨水较多、湿度较大,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造成苹果树叶片发黄、干枯、落叶,严重影响苹果的生长发育。为有效预防该病,针对临猗县苹果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临猗县苹果炭疽病发生概况

全县发病面积约0.13万hm2,占嘎拉栽植面积的25%,以北景乡、闫家庄、北辛乡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在北景乡调查发现被害苹果树下部叶片基本落光,剩余的中上部叶片发病率已达到60%左右,果实发病率达70%左右,完全失去商品价值;临晋镇苹果炭疽病危害部位集中在树体中部外围,发病株率为90%,叶片发病率5%左右,果实发病率3%~8%。在临晋镇前胡村、北景乡景村等果园实地调查表明:嘎拉和富士混栽果园苹果炭疽病发生严重,但是炭疽病只危害嘎拉。嘎拉树叶片被苹果炭疽病菌侵染后3~4 d内叶片逐渐褪绿、发黄,随后脱落;该病害从嘎拉树外围向内发展,苹果树下部叶片发病较重。同一园片内,则是中心株先发病,逐渐向周围蔓延。

调查中发现不同的苹果品种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抗病性差异很大,嘎拉、秦冠、金冠等品种,在果实膨大期遇高温多雨发病较重。同一品种不同地区感病情况也有差异,如金冠等品种在北京等地区表现为较抗病,在临猗县则表现为感病。临猗县嘎拉品种发病最为严重,在个别秦冠果园也发生苹果炭疽病。此外,单一栽植嘎拉的果园发病严重;嘎拉混栽果园,炭疽病只危害嘎拉;其他品种如富士、华冠等叶片均未发现危害。

高温高湿是炭疽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条件。不同地区发病初始期有差异,主要与高温多雨季节来临的早晚相关。2013年7月份临猗县雨量大,气温高,符合该病发生的外在条件。7月6日左右嘎拉树叶片开始干枯脱落, 7月中旬大量落叶,严重影响了树体生长。

2 防治方法

2.1 农业措施 及时清理发病叶片,深埋或烧毁;不要从发病果园采接穗,防止病菌扩散;雨多的年份注意果园排水,适当控制浇水次数及浇水量;合理密植、整枝修剪,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果园湿度;新建果园远离刺槐,果园内不宜混栽梨、山楂、葡萄等果树。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 第9篇

1 柑桔炭疽病发生原因

炭疽病是一种潜伏期较长的真菌性病害, 该病菌最大的特点是弱性寄生性, 即只有在柑桔树生长衰弱的情况下, 才能侵入危害[1]。据调查, 陕南柑桔主产区洋县柑桔炭疽病暴发的果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柑桔园地势低洼;树冠密蔽, 树枝交叉, 通风透光差;柑桔树体营养积累不足, 树势衰弱。

(2) 柑桔园土壤肥力下降。近年来, 由于柑桔果品滞销, 果农对果园耕作不到位、果园施肥减少, 造成桔园土壤肥力、有机质降低, 加之延迟采收, 增加了树体营养消耗, 致使树体衰弱。

(3) 高温多雨有利于病菌传播, 陕南夏、秋季节高温多雨, 大量的分生孢子从伤口、气孔等侵入寄主组织潜伏, 一旦树体营养不良、树势衰弱, 则病害暴发流行。

(4) 气候异常。连续3年来冬季低温、干旱, 春季少雨、气温偏低。

2 柑桔炭疽病发病规律与症状

2.1 柑桔炭疽病发病规律

炭疽病是由孢状刺盘孢菌侵染所致。病菌在病叶、病枝和病果上越冬。第2年春季, 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 孢子借助风雨或昆虫传播, 后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炭疽病主要危害叶片、枝梢、果实, 也可危害花、主干和苗木。发病严重时, 引起叶片掉落、枝干皮层爆裂、干枯, 从而导致树势衰弱甚至整株死亡[2]。在陕南地区5—8月为该病侵染传播期。通风透光性好、地势向阳、树势健壮果园发病较轻;管理粗放、树冠郁闭、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重。

2.2 柑桔炭疽病发病症状

2.2.1 叶片症状。

主要分为叶枯型和叶斑型。叶枯型发病部位多在叶尖, 初期病斑呈暗绿色, 后渐变为淡黄褐色, 上面长有许多红色小点, 病叶很快脱落[[33]], 当春季到来时, 在生长势较差的桔树上, 发病严重。叶斑型发病部位在叶片边缘, 病斑呈圆形或近圆形, 初为黄褐色, 后期为灰白色、黑色小点排列成同心轮纹或散生状病斑。

2.2.2 枝梢症状。

发病部位多在枝梢中部的叶柄基部腋芽处, 病斑初期为淡褐色, 椭圆形, 后逐渐扩大为长梭型、稍凹陷。树势衰弱或受冻害的枝梢, 发病后常自上而下呈灰白色枯死, 其上密生小黑粒点状分生孢子盘。在发病期, 如遇连阴雨天气, 会出现“急性型”症状, 即刚抽发的嫩梢顶端3~10cm处突然发病, 似开水烫伤状, 3~5 d后, 枝梢和嫩叶凋萎变黑, 上生桔红色黏质小液点。

2.2.3 主干症状。

发病后, 在大枝或主干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梭形或带状斑点, 斑点下陷, 周围产生愈伤组织, 病部坏死干燥后树皮脱落, 俗称“爆皮病”。

2.2.4 花果症状。

花朵发病后, 腐烂呈褐色后落花;幼果发病后, 初期症状为暗褐色不规则病斑, 后扩大至全果。当外界环境湿度大时, 常出现白色霉层及红色小点, 最后变成黑色僵果, 但不掉落;大果症状则分为干疤型、泪痕型和软腐型。

3 柑桔炭疽病防治措施

3.1 加强栽培管理, 增强树势, 提高抗病能力

3.1.1 开沟排湿。

针对陕南地区夏秋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为防止果园积水, 避免根系缺氧腐烂诱发炭疽病, 地势低洼的桔园应开挖深40~50 cm的排水沟。

3.1.2 修剪透光。

对密生的骨干枝和郁闭果园进行修剪, 对结果枝适当回缩;剪除病虫枝、交叉枝, 使树体保持合理的树冠, 透光良好, 提高树体光合作用和便于防治病虫害[4]。对柑桔园密度为3 300株/hm2以上的果园, 选择临时株和永久株, 采取“一控一促”、“一进一退”的方法解决树冠郁闭、病虫防治难题。另外, 可以间伐临时株解决果园郁闭问题。

3.1.3 工具消毒。

柑桔修剪时, 每处理完1株炭疽病植株后, 对修剪工具要及时进行必要的杀菌消毒, 以避免人为传播病菌。

3.1.4 加强管理秋梢。

9月中旬左右, 及时将抽发过多的秋梢除去, 将过长的秋梢进行剪截, 以促进枝条木质化, 而对9月中旬后抽生的晚秋梢则应全部抹除, 以防止消耗树体营养和受冻。

3.2 适时采果, 减少树体营养消耗

柑桔果品市场销售形势好时应及时采收;果品销售形势不好时, 果园土壤封冻前30 d左右及时采收贮藏, 确保柑桔树体营养得到及时恢复。

3.3 科学施肥施药, 改善果树营养吸收与营养积累, 增强抗病能力

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注重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合理混配, 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以提高果园土壤肥力和有机质含量。幼树施肥以氮肥为主, 配施磷、钾肥, 氮磷钾配比以1∶0.3∶0.5为宜, 1年施肥4次, 勤施薄施。结果树施肥有机肥占50%, 氮磷钾配比以1∶0.6∶0.8为宜, 微量元素宜在4—9月按营养诊断, 以缺补缺, 叶面喷施。

初春结合清园去除炭疽病枯枝、枯梢, 剪除的病枝、病叶要集中烧毁, 以消除病源。刮除枝干上的炭疽病病斑, 再用5°Bé石硫合剂涂抹。春、夏、秋梢抽发期是柑桔炭疽病的侵染期。因此, 在陕南地区主要抓春、夏、秋梢抽发期柑桔树体的喷药护梢。可选用4%农抗120 1 000倍液或多菌灵1 200倍液交替喷药防治, 5月上旬喷药2次、7—8月喷药2~3次, 每次喷药间隔20 d左右。柑桔采果后至第2年3月可喷1~2次3°Bé石硫合剂以减少病源。

摘要:对陕南汉中柑桔生产区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调研, 介绍了柑桔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和特点, 提出炭疽病防治措施, 以为果业同行和柑桔生产者防治炭疽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柑桔炭疽病,原因,防治措施,陕南

参考文献

[1]吴美玲.柑桔炭疽病的识别及防治[J].福建农业, 2007 (9) :25.

[2]梁遂权, 陈西芬.椪柑炭疽病的防治对策[J].广西园艺, 2001 (2) :18.

[3]舒广平.柑桔炭疽病研究[J].中国柑桔, 1983 (2) :10-12.

核桃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第10篇

1危害症状

核桃炭疽病主要危害果实,果实受害后,果皮上会出现褐色至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中央稍凹陷,空气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轮纹状排列的粉红色小点;发病重时,数个病斑扩大连片后导致全果腐烂、干缩脱落。叶片感病后病斑不规则,有的沿叶缘处枯黄,有的在主脉两侧呈长条形枯黄,严重时全叶枯黄脱落。

2发病规律

核桃炭疽病是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的菌丝体在病枝、芽上越冬,成为来年的侵染源。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从伤口、自然孔口侵入,并能多次侵染。一般年份7月下旬果实出现危害症状,8月中旬病害迅猛加重。发病的轻重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降水多、湿度大、温度高时发病重,反之发病轻;危害程度还与品种和栽植密度相关,早实类型的核桃病害重,晚实类型的核桃病害较轻;同等条件下,栽植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就重,反之发病较轻。

3防治措施

具体综合防治措施为:⑴选用抗病品种。生产中发现有抗病单株,在今后的生产中应积极推广应用。⑵合理确定株行距。山区以4 m×5 m为宜,平原地区以5 m×6 m为宜;若水肥条件良好可适当加大株行距。⑶加强管理。合理施肥、浇水、修剪,及时清除病果、病枝与落叶。⑷药剂防治。发芽前喷3~5 °Be石硫合剂1遍,可有效防治多种病虫害;6月上、中旬结合防虫害及时喷50%多菌灵700倍液2遍,可有效预防炭疽病的发生;7月中旬至8月中旬,可用75%的百菌清500倍液和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交替均匀喷雾,每隔15 d喷1遍,可有效防治炭疽病的危害。

海南省毛节瓜炭疽病的发生及防治 第11篇

1 病害症状

主要为害叶、茎蔓及果实, 叶片病斑黄褐色, 直径4~18 mm不等, 病健部交界不明显, 病斑周围具黄色晕圈, 叶柄、茎蔓病斑长圆形或梭形, 褐色稍凹陷, 绕叶柄或茎蔓1周后患部以上枯死。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 症状常具不同表现型, 易与叶斑病或靶斑病混淆。果实多自果蒂附近始病, 初呈暗绿色水渍状, 后转黑褐色, 稍凹陷, 湿度大时, 病部可见黏质物, 茎蔓及瓜上有时可见琥珀色流胶[1]。

2 病原

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在PDA培养基上菌落近圆形, 颜色多变, 白色、灰白色或灰黑色, 边缘整齐, 气生菌丝发达或不发达, 菌丝无色有隔。分生孢子盘黑色或暗褐色, 圆形或椭圆形。分生孢子圆筒形或长椭圆形, 有些一端稍尖, 单胞无色, 有油球, 分生孢子大小为 (12.50~16.15) μm× (3.50~5.50) μm。

病菌生长温度为10~30℃, 最适温度24℃,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2~27℃, 低于4℃不能萌发, 萌发时除需要有高湿外, 还要有充足的氧气。该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 不同生理小种对致病力不同。

3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拟菌核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 种子表面附带的菌丝体也可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条件适宜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 引起发病。由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盘再产生分生孢子, 经流水、雨水、昆虫或人为活动传播进行再侵染, 使病害扩展蔓延。种子表面附带的菌丝体可直接侵入子叶引起幼苗发病。摘瓜时果表面携带的分生孢子, 在贮运中也能萌发侵染造成果实发病。

本地区20~32℃温度范围内都可发病, 适宜温度为28~30℃。湿度也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 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湿度越大, 潜育期越短, 发病越重;相反, 湿度小发病则轻, 相对湿度小于54%时不发病。另外瓜田施氮肥过多、大水温灌、排水不良、通风不好、植株衰弱或重茬地发病均较重[2]。在海南的北部地区一般3月开始发病, 4—5月为发病高峰期[1,2]。

4 防治措施

据笔者多年指导瓜农防治瓜类炭疽病的实践, 控制毛节瓜炭疽病, 应以栽培管理为主, 结合选用抗 (耐) 病品种, 经常观察田间发病情况, 并关注天气情况, 于田间尚未出现或只有零星病发时, 及时进行药剂量防治, 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1 选用抗病品种和种子消毒

选用改良白粉毛节瓜。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1 h, 或用55℃温水浸种15 min, 浸种时保持恒温, 并不断搅动, 浸后捞出即投入冷水中冷却2~3 h, 然后催芽播种。

4.2 加强栽培管理

加强苗床管理。选用无病土育苗, 苗床应施足底肥, 增施磷、钾肥。苗床用50%多菌灵+50%福美双可湿粉剂 (1∶1) 8 g/m2, 加细干土15 kg/m2, 充分混合均匀, 将药土的2/3垫在苗床上, 1/3盖在种子上。轮作倒茬。瓜田实施与非瓜类轮作, 最好是水旱轮作1~2年。清除病株残体[3]。

4.3 药剂防治

在刚开始发病时, 先摘除发病中心的病叶、老叶、病果, 带出田外深埋再喷药。喷药时要均匀周到, 叶两面都要喷洒。可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0g/L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0%多·福·溴菌腈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 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300倍液, 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4,5]。上述几种药剂轮换喷雾, 严守安全间隔期使用。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李明远, 吴钜文, 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2.

[2]张存松, 霍治邦, 刘宏, 等.瓜类炭疽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西北园艺, 2004 (5) :43-44.

[3]林兴祖, 冯健敏.海南冬种黄瓜疫病的发生及其防治[J].植物医生, 2008, 21 (6) :13-14.

[4]黄凯璇.顺德黑毛节瓜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 2014 (24) :33.

枣炭疽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防治 第12篇

2. 发生规律 病原以菌丝体在枣头、枣股、枣吊及僵果内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和昆虫传播。炭疽病的发生时间和为害程度与雨期、雨量及品种等因素有关。雨期来临早时发病也早,雨量大,阴雨天气多时发病较重,反之则较轻。骏枣、壶瓶枣、临猗梨枣等品种,抗病力弱,发病较严重;相枣、婆婆枣、中阳木枣等品种,抗病力较强,发病较轻。

3. 综合防治

①选栽抗病品种。选择抗病力强的品种,减轻或避免炭疽病为害。

②加强栽培管理。要改善枣园的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病害发生。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尽量少施或不施化肥,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氮、磷、钾肥搭配,以增强枣树树势,提高其抗病力;避免栽植过密,及时整形修剪,防止枝梢过多,使园内保持通风透光良好;搞好夏季枣园排水,以降低园内湿度,控制病菌侵染;在每年的秋末或冬初,结合冬季修剪,将枣树下的枯枝、落叶、病果和残留的枣吊等彻底清除,然后集中烧毁,以减少侵染源。

③进行药剂防治。适时喷药是防治枣炭疽病的重要措施。枣树萌芽前,对树下和树上喷施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以消灭越冬菌源;在7~8月份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每半个月喷1次50%胂·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福·福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④实施生物防治。喷施2%农抗120水剂200~300倍液,防治效果优于多菌灵、百菌清等药剂。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草莓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相关文章:

草莓炭疽病07-13

炭疽病的防控论文提纲09-12

炭疽病的防控论文参考文献09-28

草莓病虫害及其防治06-15

猪炭疽病05-27

抗炭疽病06-11

炭疽杆菌论文06-20

油茶炭疽病08-14

黄瓜炭疽病08-14

炭疽防控方案08-01

上一篇:少先队大队委竞选稿汇总下一篇:护理心理学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