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的诵读范文

2024-07-07

国旗下的诵读范文(精选14篇)

国旗下的诵读 第1篇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弹去五月的风尘,迎来六月的时光。当鲜红的太阳跃上地平线时,我们迎来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上周,在同学们和老师的精心准备下,我们成功的举办了南阳市二十三小学第二届诵读经典展示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跟随每一个节目,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感受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共同重温经典诗词,尽情享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在悠扬的朗读声和绝妙的伴舞下,我们重温了《弟子规》,在《读唐诗》中又领略了唐诗的魅力,在四季诗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夏秋冬,在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里,我们能更深刻的体会到身上的责任。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伴着这铿锵有力的豪言壮语,我们共同在心中筑起了属于我们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就像一个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中国梦”就是我们梦想的集合,个人梦想的追寻和实现,成就了这个国家的腾飞和光荣,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无论你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有多大,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你们,只要肯努力,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就是为祖国的梦想在奋斗。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响应时代的召唤,共同放飞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梦”。

国旗下的诵读 第2篇

——德育教育管理新举措

中职学生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重要来源。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毕业后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制定并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时期新阶段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要求,进行了新部署。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我校在努力实施国家职教攻坚计划以来,在加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学改革创新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管理工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在发挥德育课及其他教学实践环节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探索德育教育新途径。

目前在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与相当多的中职学校交流沟通中,无论是学生工作处、班主任、任课教师相当头痛的一个问题:“学生难管”,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长期日常行为中养成众多不良习惯,学生的自律性较差。校长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责成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务处、学工处经过调研,认为这项德育工作必须有一个合适的载体,在近来国内大力宏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势下,学习、诵读中华经典是一个有效途径。《弟子规》是针对人在修身、处事、接物等方面教育的经典读物。《弟子规》这本书,影响之大,读诵之广,仅次于《三字经》,共360句(1080字),概述简介,以精练通俗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灌输儒家文化的精髓。因此决定在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全校组织开展《弟子规》学习。

为了方便学习,学校为每一位师生印制了一本可随身携带的《弟子规》读本及其注译,并要求熟读。由学校统一安排,首先由热衷并精通《弟子规》的老师对全体班主任进行辅导培训。班主任在每周日的班会活动中,辅导本班学生进行学习。在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上,由赵玉梅或包庆徽老师主持全校师生在国旗下诵读。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精练的讲解、有奖问答、考试等多种形式使全校形成了学习《弟子规》的高潮。在庄严的五星红旗下诵读,成了我校一道别有韵味风景线,朗朗的读书声打破了多少有些沉寂的校园。

新课改下的文言文诵读教学 第3篇

梁实秋先生回忆他的国文老师时有这样的一段话:徐先生教书, “首先是把原文一丝不苟地吟咏一番, 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 他把文字里蕴藏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 他念得有腔有调, 有板有眼, 有情感, 有气势, 有抑扬顿挫, 我们听了之后, 好像是已经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

因此, 文言文教学要重视诵读。要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语气语调, 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激昂处还它个激昂, 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叶圣陶语) 同时要把诵读的过程变成对文章逐步深入思考的过程, 把诵读与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这样, 正如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一.解读串讲与诵读的区别

(一) 变分析语言为品味语言。传统的文言串讲法就是依照篇章结构顺序, 逐字逐句乃至于逐层逐段讲解, 串通文意。串讲教学固然可以保证字字落实, 但串讲法把文章语言逐字逐句逐段逐层解成碎片, 把优美的语言往往弄成面目全非, 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 而变成了分析研究语言。诵读法则不然, 突出诵读就是为了突出学生, 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吟咏,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随之整体领悟文章内容, 这样变成了学生学习语言, 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 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从传统教学来看, 老师进行串讲教学时, 往往成了课堂的主人, 分析得头头是道, 唾沫横飞, 老师成了知识灌输者, 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先教后学, 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者,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诵读法则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 凸显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新课改的核心, 在诵读中感悟文意, 而对于学生不懂的地方, 老师出面引导加以解决, 采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先学后教, 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二.构建文言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一) 课前预读, 整体感知。视课文难易程度, 可要求学生先课前预习, 读标题、读注解、读思考与练习、读教辅资料, 但一定要圈、勾、划, 做好笔记, 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等课文预习后, 教师要督促检查并进行第二次备课;也可课堂上先发下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 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指导, 如《荆轲刺秦王》《游褒禅山记》等课文, 要求学生读全文、读注释、读思考题, 组员做好导学案, 组长总结和归纳问题, 再将问题提交全班展示交流。

(二) 示范导读, 激发兴趣。课堂上, 教师朗读示范, 准确清晰地读, 洪亮流畅地读, 饱含热情地读。通过范读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课文中的情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 激情诵读, 熟读课文。要求学生模仿教师范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大声诵读课文, 每人至少诵读两遍, 要读得顺口上口, 这样学生才能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四) 质疑朗读, 读评内容。①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 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②同学在诵读中对不懂的问题逐句逐段提出来, 师生互动、逐个解答。如《寡人之于国也》的一段“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中“则”的含义是“表顺承, 就”。有个同学提出“则”表示假设, 翻译成“如果……那么”也通, 另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解答:“虽然语言前后通顺, 但不符合文意, 因为假设的情况不能体现梁惠王对国家尽心。”听完她的回答, 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③每答完一段, 同学们便诵读一段, 读、思、评有机结合。

(五) 比赛竞读, 读出高潮。①全班同学展开诵读竞赛, 看谁读得标准、顺畅、有情感, 并用掌声鼓励。②全班同学齐读, 读出高潮, 这样课堂气氛活跃, 在全体同学积极诵读中感悟了优美的语言, 领会了文章的情味。

论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诵读 第4篇

一、从健全人格的角度看

1.诵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增强人文精神、塑造民族灵魂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诵读这些精品是对沉淀于作品中人的生命、人的意志、人的精神的反复体验,经过同化、顺应等一系列反映内化于心,从而规范自己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塑造良好的文化心理结构。诵读大量不同的作品,便是与具有不同文化、不同心理、不同背景的人进行对话。对话是在平等、真诚、合作中进行的,可以培养读者尊重人、理解人的优良品性。

2.诵读有助于提高审美素质、陶冶情感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文质兼美”,诵读时作品独特的调子、节奏、旋律首先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美的对象反复作用于读者,读者又对其反复品味、揣摩后,所感受到的美也将是深刻的。久而久之,读者便可逐步提高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审美素质的提高,人的意志、心理结构也会逐渐趋向完善,情感真正得到陶冶,进而逐步健全人格。

二、从语文学习的角度看

1.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能力

语感能让人在言语活动当下不假思索而又灵敏、准确地感受、理解、把握言语对象。显然,它并不是思维在当下作用的结果,但却积淀了长期的比较、揣摩、学习和训练。它来自对优秀作品的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2.诵读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诵读把无声文字还原为有声语言。在读的过程中的适当停顿、读音轻重、合适速度、语调抑扬,无不融合着读者的体验、理解和情趣,就在这声音的大小、快慢、抑扬顿挫中确切体会词句的意义及其前后联系。在反复诵读、反复对话的过程中,文章锤字炼句的功夫、匠心独运的构思、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意境等都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彻悟。

3.诵读有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说写表达能力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秀的作品语言规范、用词准确、文句优美、行文流畅,通过诵读,脑海里贮存了丰富的字词、句式、文章结构、行文气势等多方面的图式,在表达需要时,就会像涌泉之水,源源不断地涌到舌下,流向嘴边。不断丰富、充实,变为己有,便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诵读时的表达技巧,如重音、停顿、语气等用在说话上,可增强说话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怎么诵读同样至关重要

1.美读精思

所谓“口诵其言,心惟其义”,精思可以而且应当贯穿整个读的过程。读中之思自然不可少,但往往不易臻于“精”的境界,还需独立反复思考、体验。每一个作品都是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读侧重于言语形式,而思则侧重于思想内容。“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开头是“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鲁迅先生仅仅是为了交代一个时间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不直接写1926年3月25日,而要加上“中华民国”四个字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读文章。当我们了解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以及时代背景、鲁迅的思想时,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先生之所以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是大有目的的:所谓的“中华民国”竟然是一个屠杀人民的政府,简直荒唐。这句话就饱含了先生的愤慨,与此同时,我们的心也为之激愤。

2.熟读成诵

要将拓宽、改造好的图式固定于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心”就要通过自然的熟读,烂熟于心。它不是为背而背,也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无意地背,一遍接着一遍,轻松自如。它强调放松,将背书作为一种乐趣,心随感觉驰骋。朱熹说:“凡读书……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显然,他并没有说到底读多少遍,但却道出了诵读的真谛:自然成诵,直到烂熟于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国旗下诵读主持稿 第5篇

转眼间,我们已进入了春风暖人的三月份了,今天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大家知道是是什么节日吗?对,它就是三八妇女节,在这里,我们四年级五班全体师生向辛勤工作的女老师和我们的妈妈们道以亲切的节日祝贺和问候:你们辛苦了!祝你们节日快乐!今天,我们的.班主任张老师、和妈妈代表们将和我们一起参加国旗下诵读活动。让我们热烈欢迎!(送花)

亲爱的老师们和妈妈们,在这特别的节日里,希望您在新的一年里皱纹少一点、白发少一点、腰围细一点、人更漂亮点,新的一年里,心情好一点。请听《母亲的爱》。

我们阳光舜五是英语特色班,我们准备了一首英文歌曲表演送给大家。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而这个星期六是植树节,我们从小就知道要爱惜花草树木,作为小学生,我们也要为美好的校园出一份力,用心呵护校园中的花草树木,我们可以多种一棵小树苗,多种一盆花,让它们茁壮成长,为咱们的小学增添一抹绿色!我们班的全体师生和家长,为学校每位老师都精心准备了一朵花,作为节日的贺礼。这些花都是我们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既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又包涵了我们的心意和祝福!

请我们的胡校长、王校长、张校长上台,(送花)

今天我们会派代表把祝福的花朵送到每位老师的手里。

经典诵读国旗下讲话稿 第6篇

诵读经典,浸润书香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我讲话的主题是《诵读经典,浸润书香》。

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到了小学,我们学的古诗就更多了。春光里,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夏夜里,我们“听取蛙声一片”。中秋节,我们“举杯邀明月,把酒问青天”。除夕夜,我们“爆竹声中一岁除”。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懂得了珍惜;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知道了努力;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悟出了哲理;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学会了做人。

是的,吟诵经典,可以润泽心灵;感悟经典,可以涵养品性;演绎经典,可以增长智慧。同学们,这些美好的经典诗文一旦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沉淀下来,就会成为我们今后人生旅途上的精神养料,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最靓丽的风景。

这学期,学校发放了《品诵美文

传承经典》校本诵读教材,我们很高兴地看到每天清晨到校,伴随着明媚的晨光,许多同学,许多班级都已经开启了自己的经典诵读之旅,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欣喜的事!为了鼓励大家更好地投入晨诵,学校将对各班每天的晨诵情况展开评比,并把成绩列入五项评比当中,作为每周“五星班级”的评比项目之一,作为“先进班级”评选的依据之一。

同学们,儿童时代是我们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经典美文的最佳时期。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美好的诵读时光,天长日久,日积月累,让这一篇篇经典诗文打亮我们的人生底色。

诵读经典国旗下演讲稿 第7篇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诵读经典诗文 传承中华文化”。

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到了小学我们学的古诗就更多了。春来了,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夏夜里,我们“听取蛙声一片”。中秋节,我们说“明月几时有”。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懂得了珍惜;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知道了努力;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悟出了哲理;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学会了做人。我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诵读经典诗文能够使我们感受到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他还说,一个小孩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儿童时代是一个人记忆力开发的最佳时段,如果训练及时和得法,就可以5倍到10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儿童的吸收能力是一生中最好的时期,犹如海绵一样,甚至可以全盘吸收,全部堆存在生命的深处,将来慢慢地发酵,就好像种子种下去一样,将来一定会慢慢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因此,我们还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从 “幼不学,老何为”的教诲中了解时间的重要性,勤学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呐喊中明白生命的价值??我们要能在经典诵读中真正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用最高亢的声音诵读经典,一所书声琅琅的学校,必定是一所美丽的学校;一个书香充盈的家庭,必定是一个和谐的家庭;一个喜爱读书的孩子,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诵读经典,使得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

我的国旗下讲话完毕,谢谢大家!

国旗下的诵读 第8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主体参与,分组合作,诵读教学

阅读是智慧之源,是学习之母。课堂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独立阅读”就是强调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强调学生结合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与感受,去理解、去感悟、去重建作品,使阅读染上鲜明的个性色彩。新课程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要求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突出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在合作学习中交流读书体验,把阅读推向深入,提高语文能力。因此,“主体参与,分组合作”式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最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之一。

语文阅读学习,同时也是对祖国语言的学习。语文教学中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不是理性的。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种形式。叶圣陶说:“语言半是事物的代名词,半是精神和感情的代名词,读的美了,也就理解的差不多了。没有美读的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课。”朱自清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特别重视它。”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教学策略和诵读教学这两点已经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二者结合起来,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利用诵读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呢?

对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地进行了探索。在采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模式教学的同时,把诵读作为管理学生阅读学习的手段贯穿阅读教学全程。每堂课,力求做到以读激趣,以读导学,以读促思,以读促悟,以悟导读。不仅如此,还根据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的要求,实行“五步读书法”,以此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这种做法是在重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诵读中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具体做法是两手抓,从学与教两方面入手进行诵读训练、管理、交流、探究。一手抓学生的学,另一手抓教师的教

一、抓学生的学

即对学生自主诵读学习进行指导。孟子说:“读书须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对学生自主诵读学习指导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质疑的阅读思维习惯,在阅读中把思考、诵读结合起来。

如何培养学生把诵读与思考结合起来的阅读思维习惯?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五步,简称为五读诵读法。

1.读题目和读作者

读题目时要质疑: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写?读作者要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为总体把握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放声朗读课文,可以使学生耳到、口到、心到,迅速调动学生思维,以读激趣,进入到作品中来。读准是指朗读时做到字正腔圆,并进行字词积累。读通是在顺畅朗读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大意,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古文和古诗,则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成现代汉语。

3.理解诵读

意在披文入情,循文释道,以读促思。从诵读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层次、基本内容与思想感情。阅读学习只有在理清思路、把握层次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理解作品内容,而理清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不同文体行文的知识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通过诵读探寻文章内容和作者构思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大到长篇巨著,小到几行诗文,都是经作者精心构思、布局谋篇写作而成的。在指导诵读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层次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回答怎样写的问题。

4.赏读语气

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在朗读的时候如何通过语调、语速、重音、停顿、节奏的处理与变化表达出文章的感情,力求使朗读的语气和课文的内容感情相吻合。其中“语速语调”侧重于课文的内容表达。“重音”侧重于传达重要信息和表达特定情感的词语,特别强调“信息”和“情感”的意图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理解文本内涵和揣摩作者情感,通过朗读逐渐对文本有所领悟;停顿侧重于句子的组织结构和语义结构,也就是不念破句,其次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把握好语法停顿的一般规律,这一点在文言文的诵读中应该特别注意。此外,还应该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表达和情感表达。朗读的节奏主要凭借语速、重音、停顿等语音表现,有序和谐地组合而成,包括文章朗诵的旋律,声调高低快慢的变化,句内词语轻重快慢的节奏变化等,朗读节奏能否处理好,是和学生诵读的熟练程度分不开的,熟能生巧,力求自然流畅。读音准确,不读破句,处理好停顿,读准重音,是诵读的起码要求。

5.美读感情

在上面四读的基础上以悟导读,读出感情,读出精神,与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产生共鸣,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志,读出自己,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二、抓好教师的教

在语文阅读课上利用“主体参与,分组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品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欣赏中感受文章的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

语文阅读课上如何引导阅读学习的诵读交流与合作?教学中我也大体采取五个步骤。

1.交流积累

包括积累的字词,积累的优美的句段,文学常识的积累和写作背景的积累。

2.交流思考

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怎样写的?为什么写?在这个交流的环节中,无论是哪一种的文体,难点都在“怎样写的”这个问题上。此时教师根据具体交流情况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导学,抓住学生思考中的疑惑和争议进行引导与分析,形式多样:例如可以直接用连续的问题引导,可以根据课堂问题的生成随时引导,可以用导学案引导,或者就是根据学生交流时出现问题的先后顺序进行引导。不管采用何种引导方式都是遵循一个原则:围绕学习目标,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展开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在诵读中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3.交流诵读

在经过一、二两个步骤的交流之后,让学生继续揣摩诵读的语气与情感,并且说出这样诵读的理由。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或者先自主揣摩再小组交流,小组交流结束之后,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样:自读、小组读、师生示范读、比赛读,这既是诵读交流的环节,也是以读导学,以读促思、以读促悟的环节。师生共同从语调、语音、语速、停顿、节奏、重音、感情、精神饱满度、感染力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对于初中学生的诵读,评价重点放在语音、节奏、重音、感情等几个方面,因为这几个方面的处理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章内容、情感的把握以及对于句子中重点词语的感悟。对于难度较大的句段的诵读可以由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如果是古文的话,可以在刚开始上课时就进行范读,以求在朗读节奏、语音方面给学生一个全面正确的印象,并让学生在听读时做好记录。

4.交流美读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以思促读,以悟导读,读出意境: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与文章合二为一,物我两忘。

5.交流收获和感悟

收获和感悟可以是内容、情感、写作手法方面的,也可以是句段的仿写与应用上的,总之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每一节课学习就要有所得。

以上步骤可以简称为五步交流法。交流的关键在于合作、探究、交流、引导。这五个步骤的具体实施可以根据学生自主诵读的完成情况加以取舍和确定详略。

浅谈新课改下的语文诵读教学 第9篇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我在诵读教学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语文 诵读 重要性 习惯

诵读的重要性,古人早有定论。汉代刘向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如果我们回顾现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轨迹,却无奈地发现:诵读教学一直是个薄弱环节。在传统讲读教学盛行的年代里,重分析,轻诵读。而随着新课程实验中阅读教学的崛起,教师学生均忙于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诵读教学,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加强文字语言训练的呼声里,在多媒体广泛使用的课改中,诵读教学的地位仍不见提高。这委实是令人扼腕长叹。实际上,认清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诵读,定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记忆的潜能很大,从而坚定诵读的信心。当老师的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让学生背课文时,学生总是叫嚷:背不起来啊,我的记忆力不好啊……等。于是,我向学生介绍脑科学研究成果,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大脑可以把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的1000多万藏书的50倍装进去。我们的同学正处于生机旺盛的青少年时期,这时期,大脑的吸收和运转信息的功效尤其显著。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就一定能把记忆的潜能挖掘出来,一节课背诵一篇课文能够实现。这样一介绍,学生先是对大脑有如此大的潜能感到惊诧,然后又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先试着背一首诗歌《秋风娃娃》,我先朗读一遍,大家齐读两遍,再各自读、背,结果学生基本上都在3—5分钟内完成了背诵。学生们信心大增,我趁机要求,以后每天花5分钟时间背一首诗歌或一段百来字的优美语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

其次,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我结合历史与现实给学生讲成才的道理,讲诵读与记忆的关系,讲记忆与智能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诵读就是理解,就是记忆,就是领悟,就是在学习语言,就是在吸收文化的精华,就是进行再创造,就是在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古今中外很多名人的读书故事,更增强了说服力。如著名作家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藏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的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是怎么一回事。”(《赞歌集·谈我的散文》)讲这些道理,摆这些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在文学上,学术上获得成功的人,他们都把很多文章,很多知识装在脑中,并且真正做到了烂熟于胸,这就是他们成功的秘决。现在的学生语文水平明显“底气不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积累。没有熟读成诵,哪来的积累?我们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得多读多背。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背一首古诗,或是一段一百字左右的优美文字,每节课课前5分钟让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背诵自己的得意之作,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而且,一学期下来,同学们都积累了不少诗词和优美词句,写作水平也提高了不少,真正尝到了诵读的益处。

第三,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蕴含的美,让学生在诵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周庄水韵》中的第二次到周庄一段,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眼前仿佛展现出初小雪后阳光下的周庄,在阳光照耀下,路边、屋脊、树梢、河边的石阶的斑斑的积雪,反射着阳光,有的积雪开始融化了,到处都是滴水、流水的声音……真正感受到了那个诗情画意的意境。诸如此类的背诵,效果是很明显的。有学生对我说:“背书并非都是苦趣,深入理解了后确有乐趣。”学生有了诵读的兴趣,实施诵读法教学就有了基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进而背诵记忆呢?我的做法主要有两个:一是分三步限定时间强化记忆,二是强调手脑并用。怎样分三步呢?要诵读的文章短的只有上百字,长的有几百字,甚至上千字。对长文章,通常采用化整为零的策略。在新课程课标下,朗读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语文底蕴的重要手段。让诵读之声响彻我们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呼唤诵读的回归。

总之,语文课堂上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媒体,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看电视散文。欣赏优美散文的经典片段、优秀影片中的经典台词,让学生在认真聆听的过程中感悟诵读的魅力。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诵读教学,并非仅仅要求在语文课上读读背背,而是抓住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文化积淀这个关键,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诵读为主线,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教师精讲点拨,选择精彩段、篇熟读成诵;学生通过诵读去体味领悟文本,增强语感,解决方言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等问题,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国学经典诵读国旗下讲话稿 第10篇

开展“友善、孝敬、节俭、诚信” 经典诵读活动启动仪式讲话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古人云:开卷有益。今天我们在此郑重举行鲁北第三小学“友善、孝敬、节俭、诚信”为主题的经典诵读经典启动仪式,旨在通过诵读经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诵读经典,品味国学经典的醇厚韵味;通过诵读经典,使同学们理解其深刻的做人道理。

“国学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经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我们本次主题活动以弘扬民族文化培育道德人才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书籍为载体,引导学生修身、立人、明礼、诚信、厚仁、笃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推进社会文明进程。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卓越辉煌;它是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血脉、是浸润华夏儿女心灵的智慧食粮。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需要我们诵读中华文化中那些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篇章!——国学经典。因为,他们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积淀结晶,他们是曾经鲜活生命迸发出来的智慧之光。优秀诗词歌赋还浓缩了汉语韵律、词章之美,寄寓着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想,需要我们在诵读中品悟,在品悟中传承,在传承中涵养。惟其如此,才能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中国人!

诵读国学经典国旗下演讲稿 第11篇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阅读之后,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谐、神秘的气质所吸引,爱不释手。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是恋爱中人的典型心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一位厌战思妻士兵的内心独白。“岂不怀归,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是征人对父母深深的思念;“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是身在卫国的宋国人的思乡之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某种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睿智、沉静,是诗人的性格,含蓄,朴素而又精致,是诗的语言,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

阅读《诗经》,我看到的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经典诵读国旗下讲话稿四一 第12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的题目是----书香伴我成长。说到读书,很多同学会兴奋起来,因为家里就有不少书,每到节假日,总要父母为自己买书。也有不少同学只要一捧起书,兴许连吃饭的工夫都没有了。是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共同的营养品。如今的我们又是那么幸运,老师正在为我们营造一个书香校园,让同学们在校园中、班级里、家庭里快乐地读书。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诵读经典的目的在于启迪同学们心智,培养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的人生道理。

大家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用心诵,慢慢读,字字清”,大声地朗诵经典,让自己在朗朗书声中积累经典名言,陶冶情操。我们还要学以致用,用经典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在经典诵读中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升华自己的思想。

在学校,每天的间操古诗诵读,是我们展现诵读风采最好的时刻。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把握好实时机,大声诵读,展现最好的自己。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静静地打开一本本经典书吧!书籍可以把你带到地球的每个角落。读书会让我们举止文明,充满灵性。同学们,从现在做起,让诵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

国旗下的诵读 第13篇

一、诵读语言:不离本体警惕过度拔高

长期以来, 许多一线语文教师没有认清语文学科的性质与特点, 往往将语文课上成历史课、思品课、科学课等其他课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许多语文教师让学生用理解、感受代替诵读活动, 将古诗词教学片面理解为诗词鉴赏课, 导致过度的文本讲解分析, 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活动, 特别是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已鲜能听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 空洞的诗词分析盈斥着古诗词教学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1]所以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文教师没有真正认清语文学科到底要教学什么, 模糊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甚至学界有学者质疑语言教学是否忽略了语文课程人文性特征, 其实不然, 语言教学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语文教学过程中显性呈现的应该是本体性教学内容, 而思想、情感、审美教育和思维训练应该渗透或包含在本体性教学内容学习过程之中。[2]作为纲领性文件, 语文课程标准不可能对教学的细节面面俱到, 所以虽然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对学生诵读的要求, 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方案, 即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真正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

语文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地诵读诗词呢?首先, 诵读即是要读出语言的节奏, 古诗词特别是格律诗的创作具有鲜明的节奏特征, 读出来朗朗上口。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 讲清诗词的平仄、节奏点, 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感, 体会古诗词所表达的与白话文不同的语音特征, 在不断地诵读指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叶圣陶先生提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3]语文教学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玩味”, 古诗词教学也不例外, 古人创作诗词有“炼字”的传统,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古诗词中的一字、一词、一句都很值得读者推敲,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品读字词句中感受不同字词句的不一样的表达效果。孔子说过:“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意在表达写作文章要有文采, 否则就不能久传。古人作诗词不仅讲求遣词造句, 同时也会运用一些修辞, 如在浪漫主义诗歌中, 许多字词句表达的内涵具有天马行空的特征, 诗人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不同于现实的更具特点的意境,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不同意象所表达的不同含义, 通过意象的勾连, 体会诗词的意境。

二、诵读思维:注重实践摒弃低效聆听

一些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导致对“诵读”理解的偏差, 致使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的诵读流于形式, 这样的诵读只有声音的呈现, 缺乏学生的思考与感悟, 从而导致“声”“情”脱节。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点, 十几年来收效甚微, 学生学语文随着年级的不断提升, 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愈少, 存在着学生不思考或即使有思考也不善于、不敢于表达的现象。当然, 许多语文教师具有培养学生思维的意识, 但却没有具体可行的实践方案, 更严重的是教师自身存在语言和思维的内在素质不高的缺陷, 也就更谈不上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讲授法”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学科知识, 但是许多语文教师过多的讲授致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受到限制, 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养成了“听课”的习惯, 即使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但讨论的效果却不高。所以学生不注重思维或者思维低效来源于语文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实践。教师没有更新角色观念, 传统教学观念的引导致使教师讲授过多, 学生没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与习惯。诵读教学尤其强调学生的诵读体验, 虽然很多教师具有诵读意识, 但是理解诵读教学的重点有偏差, 若只注重声音表现的技巧, 语文课堂就成了诵读表演会。

我们时常提到思维与教学的关系, 可是我们并没有真正认清何为思维,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 特别是在活动式、体验式的诵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思维与教学的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首先, 在诵读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实践活动的关系, 对于只有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习得的内容要重点讲, 而对于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可以习得的内容则可以略讲或不讲, 语文教师要筛选教学内容,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己的诵读感悟诗词。其次, 积累可以充实学生的学习经验, 从而为学生的思考提供经验素材。教师要要求学生加强诵读积累, 背诵一定篇目的古典诗词, 并且指导学生对所背诵的古诗词归纳分类, 以便于之后学习中经验的提取。再次, 诵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再表达、再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绎。[4]诗人将自己的情志转化为语言文字, 读者就要将语言文字转化为情感体验,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进行再创造, 同时要把握再创造的“度”, 即不可天马行空, 加强引导学生产生对文本理解的不同感受, 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诵读审美:文质兼美排除空话连篇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征, 语文教学要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 但是教师不敢放手导致强调实践性并且会占据语文课堂较多时间的诵读教学“退居二线”。另外当前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对意境美的感悟, 而忽略了诗词的语言美, 教师整堂的分析鉴赏课也正是体现了这种诗词教学的现状, 语文教师这种泛泛而谈往往造成学生对古诗词课的刻板印象即认为诗词课即空洞的分析讲解。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仍在继续, 不同学者对这两种教育模式都持有自己的观点, 我们的教育不可能脱离了考试评价而进行。面临升学压力的语文教学, 特别是考试升学阶段的语文课堂往往是由一张张语文试卷的讲解构成的, 但是以考试评价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则弱化了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语文教师往往会忽视古诗词的语言美, 正如在教读课文时忽视语言的本体教学, 语文教师做的是“教课文”而不是“用课文教”的无用功, 所以许多语文教师没有发现、研读语言的习惯, 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时忽视语言教学, 没有让学生从诵读语言入手, 切身感悟诗词的美。

语文教学应当与美育相结合, 古诗词教学更应注重审美, 不可忽视学生美的感受与体验, 在古诗词诵读中应如何重视学生的审美呢?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词的语音美, 古代文人创作、鉴赏诗词是通过吟诵的方法进行, 甚至词在产生之初是谱曲歌唱的, 所以不管是吟诵还是歌唱, 主要是透过声音表达与感受诗词的内涵, 朱光潜先生曾说:“声音节奏是情趣的直接表现, 读诗如果只懂语文意义而不讲求声音节奏, 对于诗就多少是门外汉。”[5]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声韵母的配合、音调的配合、节奏的落脚点, 发现并体验古典诗词的语音美。其次,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汉字的字形美, 一首优美的诗词由诗人精心筛选的汉字组成, 而汉字最初的形体特征就是一幅幅图画, 在诵读教学中, 教师要具有发现字形美的意识, 在诵读中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的表形特征。再次,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发现诗词的修辞美, 以浪漫主义李白的诗为代表善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宏大的意境, “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都不符合写实描写, 所以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对时空的虚化, 而不苛求诗词意境与现实情境的一一对应, 才能够感受到诗词所展现的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意境。

四、诵读文化:把握内涵而非流于表面

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中, 许多语文教师对诵读的含义把握不准确, 导致在语文教学中将诵读理解为齐声朗读等情况, 没有发挥出诵读应有的功能, 忽视学生个体的诵读体验, 使得师生都对诵读教学充满怀疑。甚至有不懂语文教育的教育管理者对诵读理解有偏差, 并且受社会上“国学热”的影响, 让学生在学校中穿上传统服装, 手捧竖排经书, 念起书来摇头摆尾, 将文化传承理解为机械复古曲解了诵读的文化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对诵读作出明确的内涵界定, 使得语文教育在开展诵读教学的过程中无所适从, 用朗读代替诵读教学。何为诵读?有学者认为诵读是一种读书方法, 其特点在于通过反复朗诵阅读, 口诵心惟, 感悟语言的声音韵律和气势, 领会诗文意象画面和境界, 加深记忆, 培养语感, 在身心参与中习得语言, 获得美的体验。[6]诵读应当包括朗读、吟诵、背诵等不同的形式。然而社会大环境对学校教育的倒逼使得教育的原有生态受到破环, 将一些错误观念引入学校, 使得学校教育杂揉着社会浮躁之风, 失去了原有的本真。

诵读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流传至今, 得益于其一定的有效性, 如何既把握语文学科特点同时兼顾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呢?朱熹提出了关于诵读的“朱子读书法”, 语文教师应当借鉴其“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的要求, 培养学生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在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染, 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化的内涵, 而非走形式主义。其次, 语文课程具有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功能, 但是一定要把握语文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的特点, 不同时代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各异, 语文教师所设计的古诗词诵读应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 不应盲目复古;同时更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切忌耕了别人的田, “荒了自己的地”。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2.

2[2]吴忠豪.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研究[J].语文建设, 2014 (12) :17.

3[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5:195.

4[4]魏巍巍.从诗歌诵读教学中的几点问题谈起[J].语文建设, 2012 (4) :75.

5[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九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207.

国旗下的诵读 第14篇

由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说对我国古代诗歌诵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的桐城派人物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读者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鉴赏诗古文必须通过吟诵,从作品的音节入手,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气”,进而领会精神,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个性。应当肯定,“因声求气”说正确地阐明了文学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对鉴赏古诗文有重要的意义。

一、示范朗读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率先垂范可以为学生梳理学习的榜样或标准。教师不仅应在诵读方法上示范于学生,而且还应在诵读内容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

由于时代的原因,或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古典诗歌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有些字的字音学生把握得不太好。正确朗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鉴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诵读时要做到准确、清楚。在没有学习诗歌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没有很清晰明白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朗读不到位的问题。“因声求气”是通过诵读来掌握诗歌的主旨,吴调公先生在《古代韵文选·序》中说:“通过声音的高低(振荡的颇率)、长短(振荡时值)、强弱(振幅大小),以及节奏的抗坠、疾徐,音色的喜怒哀乐,对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的自我领会,大有别开撰径之感。”由此可以看出,示范朗读时要求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可以与之同悲同喜,这样学生才会感觉有兴趣,并且有意愿去学习。朗读时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去处理诗歌作品,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等。对于《春夜喜雨》教师可设计用短促、高昂的语气,明快爽朗的节奏来表达作者因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而产生极大的喜悦之情。对于《春望》的朗读,教师可设计凝重、沉郁的语气,缓慢的节奏来表达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的悲伤,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但同时要注意,朗读是一种艺术,有很强的技巧性,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调整朗读时的语速、语气和感情,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朗读的意义。

教师的示范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示范性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掌握诵读的基本要求,进而再进行深层次的诵读,以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

二、因声入境

刘勰曾提出“寻声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作者心中的意象与合乎声律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鉴赏者引入想象空间的意境。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的一段描述:“以布衣游绪绅间,玄冠白巾合,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通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与之游。”意境是古诗文鉴赏的主要对象,出色的吟诵应该是能让自己和听众“因声入境”,产生“如在目中”的感觉。

诵读时可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诗的意蕴,仔细地品读每一字、每一句,从而进入诗境。如《天净沙·秋思》,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中画面的悲凉气氛,掌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内蕴。除了反复吟咏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比如乐曲,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将音乐与文字相沟通,吟诵诗文时,作品语言的声音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分别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和视觉,然后听觉和视觉相通,凭借思维,我们便在音乐和诵读声中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境,进而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声声慢》,这首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叠字和双声叠韵上,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写到:“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创造出的美妙音乐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珠落玉盘”的清脆铿锵之音。一般的《声声慢》要求押平声韵,但是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是入声韵,读起来急促迫切,配以合适的曲子,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淡酒、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所营造的那种凄惨愁苦之境,一个女子在飘着细雨的黄昏时刻,独自守着窗儿,看着满地凋零的黄花,真正明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限愁绪。

诵读是眼、耳、口、脑整体并用的活动,在认读的基础上动用想象去感受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三、披情以诵文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提到:“诗者,持也,持人情也。”“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毛诗序》中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情感性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只有富于情感的朗读才能诵出鲜活的生命。

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一定要在朗读前悉心分辨,这个分辨的过程便是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的过程,即读是理解性的读,对诗歌内容加以确认然后投入相应的情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以致共鸣,因此对诗歌的理解越透彻,诵读就越到位。诵读不同于简单的背诵,诵读是技巧和感情的结合,想做到有感情的诵读。首先应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身世、处境及创作背景,进而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是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常会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景物的出现总是伴随诗人复杂的心绪,根据景物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声韵节奏就是情感的节奏,即“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诵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诗中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八景,作者分别用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形容,展示了一副“悲秋”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无感情的诵读无法“求气”,要“披情以诵文”,诵读要达到“声”“情”“气”的完美结合,只有把握了“气”,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古典诗歌诵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人云:“好的诗词,掷地作金石声。”金石般的美声需要通过诵读才能展现,“因声求气”理论对古典诗歌鉴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我做你猜》教学反思下一篇:街道安全生产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