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2024-07-07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精选10篇)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1篇

【写作指导】:

这个话题是有极强的时代意义我们不妨将这一话题变成一个问题:我们如何面对正在失去的传统文化?这样就比较容易把握了面对央视以“百家讲坛”如此大的阵容来推广传播中国的经典文化,面对中华传统的节日的失色,以及由此引发的种种的争论,我们不能不想到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也不能不思考:我们民族的根又在哪里?

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把握,可立论,可驳论;可纵横古今中外,亦可单单针对当今社会现象褒贬写其他文体也未为不可,也能写出优秀之作!关键在于能否在行文中透漏出一种责任和使命意识!

【精彩例文】:

屈子的悲歌

汨罗江畔的沉重一纵,留下旷世的遗憾,污浊的尘世容不下透明的眼睛,空带一腔情愁,一缕忠魂独守着寒水三千

耳边依稀的还萦绕着响彻九天的鼓噪,那热血沸腾的呐喊加足了龙舟的马力,像支支箭,在江面飞驰无数的桨影掀翻无际的江水,在无边的岁月里,升起无限的情思那粒粒饱米被揉在了一起,夹着几点枣甜与几点苇叶的清香,跟着怀念情结一起沉进了江底

屈子嫣然一笑,心已被安慰,可那时往昔

长发飘飘,屈子对月独酌,他举杯,饮尽了风雪如今的寂寞,向谁倾诉?

又是端午,江水依旧,屈子只身来此,江面的寒风吹皱了青雾,忽左忽右,若隐若现,似有似无,他无力看清那艘叫龙的大船不再起锚,岸边也没有了熟悉的呐喊声音,只剩萧萧的风撕碎几点野鸭的残鸣

屈子挽袖,拭去眼角的水花江畔来回踱步,他在彷徨着,也许是为了一个民族

如今的人们渐渐失去了一种最纯朴的民族情结,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慢慢淡忘殆尽

屈子侧耳倾听远方的晨钟,而人们似乎不晓得,或者已经忘记了今日是端午有些能寻到端午的地方,却再也看不到粽叶踪影,包粽子成了工厂机械化的动作,五花八门的粽子被精美的包装,商家如此的炒作令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变了

味,人们再也吃不出那“原始”的粽子味了

屈子不禁悲叹,一些他未听过的“洋节”挤占了我们传统的民族节日,什么“情人节”,什么“圣诞节”„„他不懂这些都是什么意思,而人们为什么如此的热衷?

屈子低首不语,猛地,望着远方的迷离茫雾,他慨当以慷,代之昨日啼血的《离骚》的是今日临江的悲歌,它想用这悲凉的歌声唤住忙碌的人们该停下来思考一下了,我们舍弃的是否太多,不经大脑的拿来是否太多,一人孤守千万年不要紧,要紧的是一个民族迷失了原来的本性,冷淡了太多的文化传统,而太过于热衷外来文化

曾经六角形的思念被母亲捏在手中,一缕清香,被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

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

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生是黑暗的,太阳的光永远撕不开孤寂的夜幕我需要有月的夜晚,中国更需要一轮“明月”照彻前方的道路

【点评】:本文标题新颖,选材上独特乍一看,月似与传统文化风马牛不相及,细读之,琢磨之,才明白作者行文的妙处,月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情结文章开头由李白之月写起,写尽了古代文人的望月情怀,又自然的与今人的“忘”月作比,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相信中华民族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应该是指日可待

守望·腾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或许,那古老的铁血丹心的生活早已驾着历史的战车悄悄逝去,但是,负载其上的中华民族灿烂而辉煌的传统文化,是否也一去不复返?

春花秋谢,雁阵南移华夏民族从历史的硝烟中一路走过来,她徘徊于“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长城前,纵横于大唐盛世的舞榭歌台之上可悲的是秦淮河的水太冷,北方大漠的铁骑太硬,晚

清末朝的统治者太软弱,西方侵略者的枪炮太利,风风雨雨,凄凄惨惨戚戚的近代民族史化为无数仁人志士的花塚,怀抱传统经典,胸怀文化末节而含恨长眠!

时至今日,远去了刀光剑影,逝去了血雨腥风,安详的太平盛世似乎也成为传统文化的守墓者与送终人先不说麦当劳文化在神州达地泛滥成灾,法兰西的名贵香水迷失了多少青春年华,英吉利的流行乐疯狂席卷乐坛,还有日本的动漫腐化我们的青少年,单是那情人节朦胧的月亮,也比七夕的动人故事更煽情,比中秋的团圆之月更美丽

难道,蕴育了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已行将就木,奄奄一息?如果是那样,在传统文化被遗忘西化之日,也是华夏民族灭亡之时这并不是耸人听闻,一个民族的立足根本便是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深深融于我们每个人血液中的精髓,是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的不竭动力

欣喜的是,近年来掀起的国学热,古典文化研究热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沉沦于历史长河深处的文化经典开始浮现于人们面前于丹的论语“心得”,将孔子的思想精华用美丽易碎的语言编织成现代人心灵的摇篮;易中天以幽默调侃的话语演绎了一部部超现代的《史记》、《三国》„„片片感人,剧剧精彩且不说功利主义的解说违背了严肃的学术研究,但究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贡献却是难以估量的

孔子不是于丹一个人的圣人,而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守望者;“三国”也不是易中天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心驰神往的美丽传说传统文化的迷失与复活,将见证我们古老民族的崛起与复兴

“盛世歌者萧条人,怅望千秋一掬泪”,让我们守望心灵的文化净土,驾起历史的罡风,仰天长啸,看巨龙腾飞!

【点评】:行文上的非凡气势是本文最显著的特点,开头以引用歌词引发对传统文化的现状的反问,然后纵横古今,侃侃而谈,至结尾与文题紧紧照应,可谓一气呵成

传统文化不再哭泣

在现代人的生活中,端午节只是为了吃一次粽子,中秋节似乎只是为了吃一块月饼,春节似乎只是一个长长的假期,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已荡然无存了,有谁会去关注曾经屈原留给我们的感动,有谁会在房前插一枝艾草,喝一碗雄黄酒;中秋时节有有谁去关注那轮孤独的圆月,似乎月亮的光辉都被明亮的烟火夺走;春节期间,有能有多少人记得许多美好的习俗,而现在本是祝福与希望象征的“压岁钱”却被有浓厚金钱味“红包”取代,许许多多人都说:过年没年味了这些都是我们十分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它们现在都没人冷落成这个样子,其他传统文化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唉!我听见传统文化在哭泣,这哭泣声中有失望,有无奈,还有的是对我们的期望

当听到韩国人成功的将端午节申请他们的文化遗产时,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震惊了,在震惊的同时,我们感到更多的是疑惑,好好的端午节,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就成了他邦异族文化遗产?我们于是开始反思,我们何时认真的对待过传统文化,只有在别人将我们的文化遗产抢走,我们正在失去的时候,我们还猛然的省悟,自己做的真的是不够呢!

面对这愈来愈多的传统文化消失的现象,我们想到了保护,正如最近才颁发的新的节假日条例,将清明,端午货物中秋等传统节日列入其中,以后,在这些节日里就会有一天的假期,我只希望保护能起到效果,而不是传统节日变成了纯粹的假期

在我看来,保护不是挽救我们传统文化的根本办法,而更在于发展在于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只有发展了才更有生命力,只有发展了才能长久不衰但是发展是合理的发展,如果是盲目的随心所欲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我想着只能加速他的灭亡!传统文化不会因为个人的保护和发展而繁荣,他需要的是大家的力量,是社会的力量,众人的保护和发展才能给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

多么希望传统文化不会再哭泣,而是在于现代文化的碰撞中微笑前进!

真的希望在端午节的时候,我们能再一次聆听屈原的心声,感受精神的力量,传承美好古老的又在发展的习俗!真的希望中秋时分,家人团聚,天下共赏一轮圆月,体味浓浓的亲情!真的希望过年的时候,锣鼓敲起来,人们动起来真正感受除旧迎新的喜悦„„我还希望着

炊烟是什么?

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在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汽、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烟囱。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挑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己……

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炊烟在我的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炊烟在我的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选自《教师报》)

【述评】炊烟有代表贫穷落后的一面,但在作者的眼里,它更代表自然古朴、未受现代物质文明浸染的诗意的生存环境;它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传统文化中滋养心灵的东西;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母体的链接载体;它也是精神家园,是一种让人怀恋的纯朴、远去的宁静。在文章中,作者对炊烟怀有深深的眷恋,这眷恋是对质朴世态人情的一种追念;这眷恋是对一种纯朴、宁静、诗意的生存环境的向往;这眷恋也蕴涵着作者对温馨精神家园将逝的一种深深的忧虑;这眷恋是更作者对现代物质文明消蚀古朴自然生活形态的伤感。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佚名)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思如今,我们的心灵和眼球正在经历着怎样的浩劫呢?

低级庸俗的小说随处可见,商业报刊杂志铺天盖地,明星逸闻秘事的书刊一路畅销。传统文化的精髓已被时代的步伐踩于足下,更不用说古代的礼仪道德了。

当现今的中华儿女在圣诞之日狂欢庆贺、在情人节忘情浪漫时,我们应当看见传统文化受伤的表情:端午节时的冷冷清清、重阳节时的寂寥。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时代潮流,却也遗弃太多祖先的东西。传承千年的文化、兴盛了万代的习俗在物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已是渐行渐远。

中国乃博大精深的文明国度,可我们的文化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过去端午节是很盛重的节日,可龙舟竞渡时的人山人海、粽子飘香的美丽传说已被时代潮流带离了中国。而我们的邻居韩国却将其占为己有,申请端午节为世界非文化遗产。我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愤怒,都会

为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出谋划策,而不是把西方的圣诞节奉为狂欢的主。

新世纪的中国青年几乎都能讲上流利的英文,都能对哈韩文化信手拈来,可又有几个熟识孔孟之道,知晓五经六艺,甚至都忘了历史的痕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已被尘埃覆盖,反而那些外国的潮流占尽风头。传统文化见证了华夏的成长,是历史的结晶,也是我们的国宝,我们虽不能全盘吸收,可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在当代中国,粗俗丑陋的言行随处可见,压老欺幼、恶语伤人之事常见报端,再看看日本韩国,礼仪节数周到平常,仁与爱的理念深入人心,可那些原本都是中国的东西啊!我们丢失了、遗弃了,却在他们那里奉为真理教义,这是国人的悲哀,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遗憾。

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炎黄子孙的宝贵遗产,那些记载着历史的文字、那些彰显着气度的礼节、那些散发着真理的教义,每一样都值得中国骄傲。可是否又是每一个人都继承和发扬着先人的血统呢?当全球化的浪潮袭卷而至时,当时尚潮流泛滥时,作为站在时代浪尖上的青年理应坚持自我,而不是对西方习俗的顶礼膜拜,对庸俗文化的疯狂着迷,而是应该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吸收其精华,把自己传流本土的文化推上更高更灿烂的浪尖。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2篇

机械11-4李瑞超

摘要: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有的民族特性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以科学发展的观点和创新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主流。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传承弘扬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精髓,有着长远的意义和价值。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的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1)当前,我国和西方各国日益频繁的经济交往使得文化冲突问题越来越突出,此事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此,必须保持文化的稳定,并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我们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搞清中国文化发展的阻力,意识到在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上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方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悠久、精华独特

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结合体, 对于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国内外文化人类学界有着大致相同的看法。例如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三分法:物质的文化、社会制度的文化和精神的文化。精神文化针对物质文化和社会制度文化而言,是二者的上层结构,所以也是文化的核心(2)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以她特有的方式促进推动着我国不断发展进步。

1.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就是指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沿传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说,就是指中国独特的思想,道德,风俗,心态,文学艺术体系。它形成于中国历史的早期,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变化,但又始终保持一个基本一致,贯穿始终的文化内核。

2中国文化价值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中国文化有着博大精深的魅力这是世界不可否认的。在西方各国面对中国文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国的文化。这是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和证明。

(1)中国传统文明首先带给西方的印象是中国人的沉稳、人情、善良

对于西方人来说,_中国人永远是个谜。中华民族是一个既有着突出个性又有着优良传统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这是世上其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最富有魅力的,尤其是他们身上时时刻刻都表现出来的沉稳干练。

受儒家思想影响和熏陶,中国人重“天理”和“人情”,做人要讲“通情达理”、“重情重理”、“人情人理”、“情理交融”等等。从以上的成语可以看出,传统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为人处事既讲“人情”又讲“天理”,并且把“情”放在“理”之

前。中国人最崇尚情谊,把个人、家庭、社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讲究尊老爱幼,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重视培育孩子,有非常清晰的丈夫妻子的角色定位。他们也把自己的国家当作家庭,所以中国的家庭关系相当牢固。

(2)中国文化里对家庭的责任感根深蒂固。

中国人注重责任心,在现实生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民族大义之责,我们用这种民族大义之责换取一个民族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在其位,谋其事”,这是工作的职责,我们用这种工作的职责来换取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父慈子孝,夫妇和顺,兄友弟恭”,这是家庭的责任,我们用这种职责来换取家庭的和睦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美德,正是这样的美德,让西方人不断肯定东方人的优点。

二 提高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利条件和严峻挑战

虽然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硬实力相比还相对落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比还不相匹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也存在着严峻的挑战。(3)贬低中国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本国的文化经受着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冲击。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变得以贬低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以为常了。这对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巨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观察各国的文化发展,很多国家都是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不断宣扬和传承,而我们已经开始攻击自己的文化了。比如,《红楼梦》对于中国是不可磨灭的文化巨大瑰宝,对于西方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国内有很多人去批判它,说它是一次巨大的失误。这样的偏激思想只会严重阻碍中国的文化发展,而没有积极的意义。(4)只有被西方国家认可的文化才是科学的在西方文化的日益冲击下,有很多人认为只有被西方学术认可的中国文化,才是科学的,才是正确的。如果不能被认可则是没有价值的,没有意义的。中国人讲的是文化的和谐、思想的统一,如果只是单纯的认为国外的东西正确的,那么国内的文化岂不是没有意义了,我们更多要注重的是怎样才能在国内将自己的文化价值弘扬和传承。

三如何传承弘扬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华传统文化是域内各民族人民历经数千年所积累和积淀下来内涵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源泉,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的民族在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家庭等方面都形成了浓厚而丰富的优秀文化。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极其宝贵的民族财富,作为后人的我们,必须认真地子以传承并使之继续流传下去。(5)尊重中国文化核心价值

第一,我们必须尊重自己国家的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很多的中国文化大家都陌生了,不要只是除了书本中的文言文课文其它的就一概不知了。

第二,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价值核心观是可以融会贯通的,都有着各自的通性,可能也有不同的地方,这是避免不了的。

第三。学习西方文化前提是在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

化“国宝”)基础上,去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绝对不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去全盘西化!(6)加快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速度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全球化大潮汹涌澎湃,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走世界是历史的必然要求。(7)在面对全球化的变化和发展中,躲避和逃脱都不是办法。只有利用在文化的进程演变中将文化吸取和改良才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中国的文化是“和谐”,但是很多的西方人并没有对此有正确的认识。西方国家已经将快速发展的中国作为假想敌。各种对于中国打压理论纷纷出台。我们要警惕这样的事件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只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并积极的宣传中国文化,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3在传统文化内容上的创新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长期积淀,形成为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到了社会心理的深层,她的影响随处可现的。只有深入学习弄通弄懂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进步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不断完善发展。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爱、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扬;浓缩了传统文化立世做人荣辱观的“八荣八耻”的提倡;基于传统和谐精神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另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传统文化内容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注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大力学习、吸纳外来文化的积极先进内容,充实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中国文化不仅与世界文化同步发展进步,更要让充分体现民族特性的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到世界文化之中,从而充分展示中华民族光荣的发展历史,以赢得世界的尊重,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文化软实力建设不等于文化产业,但是却离不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西方国家正是看到了文化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才不遗余力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8)我们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可以从发展文化产业入手,在产生经济效应的同时又能加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自然的弘扬了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哟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在文化的国际交流中我们要对国外的文化采取吸收和包容的态度,对中国文化弘扬,赋予其新的含义。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张小英,高校图书馆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途径,商品与质量2011 年 8 月刊

(2)[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邓显超,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机遇与挑战,长白学刊2009 年第 2 期

(4)崔海英 邵丽君 王晶,探析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天下论文网2011-8-12

(5)李彩云,新形势下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理论学习2002年第7期

(6)徐琴,试论新形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经济与文化

(7)王广军,论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论苑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3篇

扬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共有153项 (第一批市级名录有104项, 第二批市级名录有49项) , 其中扬剧、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广陵琴派、高邮民歌、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杖头木偶戏、雕版印刷技艺、扬派盆景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1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傩舞 (跳娘娘) 、隋炀帝传说、露筋娘娘传说、竹西谜语、扬州道情、扬州牙刻、江都漆画、扬州装裱技艺、朴席制作技艺、三和四美酱菜制作技艺、扬州炒饭制作技艺、宝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界首茶干制作技艺、扬州民歌、扬州竹刻、扬州园林营造技艺、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扬州“三把刀”、扬州灯彩、扬州刺绣、扬州绒花制作技艺、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邵伯锣鼓小牌子等23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民间艺术, 如扬剧、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杖头木偶、扬州弹词、广陵派古琴艺术、扬派盆景艺术、扬州雕版印刷技术等;第二类为民间工艺, 如扬州玉雕、扬州漆器髹饰技艺、扬州剪纸、扬州通草花、扬州刺绣、扬州灯彩、扬州绒花制作技艺、江都传统金银饰品工艺、扬州装裱技艺、朴席制作技艺等;第三类为民间习术, 如扬州“三把刀” (餐饮、沐浴、美容美发技艺)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宝应捶藕和鹅毛雪片制作技艺、界首茶干制作技艺等。此外, 扬州市还有许多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有一些正在普查整理, 进行申报的前期准备工作, 如扬州八刻、谢馥春香粉制作技艺、大麒麟阁茶点制作技艺、扬州酱菜等等。

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面临的困境

1. 保护意识不强。

政府不能真正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申报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不知道“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认识不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缺乏保护的紧迫感。

2. 法规建设滞后。

2005年3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确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和目标。2006年《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出台。在扬州市, 除了2004年制定的《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以及2007年制定的《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外, 其他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明显滞后。

3. 保护经费缺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也是遗产, 保护工作需要查阅许多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书籍, 同时需要购买一些先进的器材 (如音像器材、录音、鉴别设备、数据库设备等) , 各项调查、考证、申报、管理、展示、保护工作, 在用人、用车、用料等具体工作上耗资大、耗时长, 若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很容易给工作造成被动。目前, 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每年的活动经费仅靠省文化厅下拨的几万元, 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的费用也只是由各自所属的企业或行业协会承担, 市财政至今无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及省级名录中的项目。

4. 宣传力度不够。

缺乏展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阔平台, 没有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和各种宣传手段, 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爱护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氛围。如在“4·18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的开幕和闭幕晚会鲜有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表演和展示;中国扬州网、扬州文化网等对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也不够全面。

5. 传承工作不力。

从传承人培养的角度看, 我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无人, 如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仅存两位老艺人, 扬州琉璃灯制作技艺仅剩一位非工艺系统的家传艺人, 这些技艺随时面临人亡艺绝的局面。

三、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可持续发展途径

1.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必须全盘考虑。要科学确立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目标和方针, 制定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远景规划, 细化每年的各项工作任务, 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使之有效地指导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建立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机构, 建设一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咨询机制和检查监督制度。政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并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 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

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 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传承人物, 充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 对遗产及其传承人物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 建立民间艺人档案, 建设和完善多媒体平台和数据库, 建立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 实行分级保护。

2. 及时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立“政府扶持引导, 公众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 实施扬州市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对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扬州特色鲜明、又处于濒危状态的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广泛征集珍贵、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资料, 组织力量编辑出版《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详解》, 有计划地出版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分类和所需环境,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的建设。

3. 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环境。

整合扬州文艺、曲艺和工艺等网络资源, 建立扬州非物质文化网站。运用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大幅标语、墙报等多种形式, 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任务和作用, 凝聚社会共识, 吸引广大群众参与保护工作, 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建立社会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机制, 扩大公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通过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展览等方式, 鼓励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

4. 走非物质文化产业化之路。

河北蔚县剪纸近年来已在当地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文化产业, 从业人员众多, 收入可观, 且较好传承了蔚县剪纸的风貌和特征, 已形成了保护与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1]。扬州环古运河一带, 可建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产业开发区, 引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制作、展示、销售, 开发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和富有特色及收藏价值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在古邗沟遗址、康熙朝修的邵伯运河大堤、瓜洲古渡等地, 开发大运河沿线文化旅游观光带;继续推动扬州的剪纸、漆艺、玉雕、“三把刀”、雕版印刷等走产业化之路。

5. 其他措施。

(1) 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我们知道教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作为兴国之本的教育, 同样也是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承, 而学校是这种文化传递和延续的最主要场所和方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学校教育是全民参与保护的最有效方式之一[2]。国务院办公厅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 开展教学活动。”为使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长久地得到保护, 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应在中小学校增设诸如扬州剪纸、扬州刺绣、扬剧、扬州清曲等教学内容, 在高校、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历史专业等开设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 (2) 通过各类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开展“周周看扬剧”、“扬州非遗大讲堂”等活动。尝试以“文化遗产日”以及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 举办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演出、论坛等活动。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 鼓励带徒传艺, 举办相关传习活动, 拉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3) 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本[3]。因此, 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物质待遇, 改善其工作环境, 鼓励“师带徒”, 传授技艺;继续强化大师级人物的培养, 形成扬州非物质文化“大师团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突出贡献的传承人和传承单位, 要给予奖励;整合扬州职业院校教育资源, 充实在扬高校非物质文化教育师资力量, 广泛培养文化传承人;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文化传承人, 确保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4)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目前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都设立了专门机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扬州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 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参考文献

[1]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几个问题[N].河北日报, 2010-06- (9) .

[2]春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 (6) :139.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4篇

一、从历史的角度,认清语文教学源流及发展

我国的语文教学,具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孔夫子到19世纪末,我们把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称为旧传统语文教学。这一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很丰富,有精华也有糟粕。总归起来,精华部分强调识字是读书和写作的基础,故而有幼童的蒙学的识字为重点,集中识字;识字、读书、写作循序渐进;提倡“文道统一”、“热读精思”、“读写结合”、“劳于读书”、“逸于作文”、“教学相长”等。当然,旧传统语文教学中诸如读书做官,注入式死读经书,死记硬背,科举取士等消极因素,是要彻底抛弃的。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国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批新青年改革家,如陈独秀、鲁迅、刘半农等。这时,小学生的学习从私塾走向百草园,由封闭走向开放,提倡学习的活义,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提倡学生的自读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的20年,由于受到苏联教育的影响,提出了反对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式教学。改革开放后,现代教育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语文教学在学科的性质——基础工具科加强“双重”训练,“文道统一”与加强语言训练,教学中强调的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了识字、阅读、写作方法的指导,这些较新颖的观念,推动着中国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每一次的语文革命,都是在否定中的继承,在批评和反思中发展,反映了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辨证发展关系,综观语文教学的历史,虽是凄风苦雨一路,但它却为后来语文课程的修订关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使语文教学与时惧进

所谓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科学的思维、时代的眼光、敏锐的想象力去学习,研究传统语文教学,也就是要以传统语文教学为根基,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借鉴,发展现代语文教学。

(一)开放的心态和思想。随着地球一体化概念的出现,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日益密切,许多好的思维方法、教学思考、教学流派层出不穷,日益走进我们的课堂。因而我们要有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观念新,心态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抱一种乐观的态度,只要他们爱学、乐学,就是语文教学的成功所在。

(二)抓住语文教学的灵魂,回归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实际性是它的突出特点,自从有了互联网,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还有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时下的孩子讲话时内容苍白,语调单一平淡,缺乏交际的“磁性”。究其原因,是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过分张扬形式上的教学,出现了“论津式”的教学效果,语文课上看似热闹非凡,但是学生一问三不知,造成了语文教学资源的最大浪费,我们有必要牢牢把握住“文道统一”这根据,让语文教学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关注学生的学习,构建实效性的语文课堂教学。虽然目前我们提倡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但不同的教师,由于阅历、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不同,他们的教学风格千差万别。在教学中,模式固定,自主、合作、探究缺乏交替和灵活变通,使学生的思维单一,兴趣缺乏。这些,都是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缺失的表现。由于当前的学生个性强,见多识广,学习语文的方式多种多样,他们不满于教师呆板而单一的教学方式,他们更多地要求游戏和学习上奖励,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课堂教学及评价方式,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探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师生的语文水平

陶行知先生十分强调“在做中学”,做即实践,实践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一)提供了学语文的园地。在语文教学中,应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时刻感到语文就在身边,自己是语文的实践者和学习者,开放课堂,拓展视野,盘活语文学习的面和渠道。

(二)拓展用语文的渠道。语文学习、语文能力的高低体现在运用上,上台发言、写信致谢、陈述事件因由等等方式,是运用语言的最有效方式。

(三)教师提高自身传统语文教学水平。教书是一门艺术,我们应从传统中来,认真的吸收前人的经验,在实践中发扬光大,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活力又不失“传统”。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市福田区下沙小学)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作文 第5篇

《弟子规》里面教我们的正是上慈下孝、上和下睦、尊敬师长、诚实守信、热爱祖国、和睦乡邻、礼仪待人、广施仁爱……教给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而许多人连这基本的都做不到,还在那里批判《弟子规》陈旧落后。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37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德经第51章)。

道德经教导我们与世无争、上善若水、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涵养厚德、包容博爱……这决不是简单的书面教化,当一个人的德行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其德性的能量场必然会转化为个人的福报和财运!这绝对不是迷信,这是古今无数明师大德切身实践出来的。明朝初年,京城有个叫郑兴儿的人,在王侍郎家中做仆人,因相貌不吉而离开主人。后因拾金不昧等候失主而被河间府郑指挥史收为养子,在郑指挥使的栽培下郑兴儿后来官至游击将军,子孙也受到荫泽。再见相士,相士大惊,原来因其做了善事,郑兴的骨相已经产生变化。笔者当年送还了买粮者多付的钱款,顿觉一股信息进入大脑,神气“倍儿爽”,似乎茅塞顿开,恢复和增加了灵性。我这还只是做了这么一丁点儿就获得上天如此恩惠(惭愧),积大功德有大福报之人就可想而知了。可见,人没有白做的事儿,做什么就收什么。如果人人遵照圣贤的教育身体力行,从善如流,那么我们的家庭、社会和自然如何不和谐?不动兵马、不费口舌,不言之教、无为之功,天下无为而自治。这就是古人的智慧、道德的精华,谁说道德不能当饭吃?切莫轻视道光德能的力量,那是一个和谐的能量场,如果这能量场足够庞大,足可以改天换日、净化世界、扭转乾坤!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第6篇

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

在当前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可继承和发扬的优秀传统道德有:1.理想主义的`道德原则;2.“慎独”的道德原则;3.实事求是的道德原则;4.民本主义的道德原则;5.忧患意识与艰苦奋斗的道德原则.

作 者:张磊 吴晓英 作者单位:中共伊犁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刊 名: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卷(期):“”(2)分类号:B82关键词:传统道德文化 继承 发扬

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书信作文 第7篇

为了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在暑假里,妈妈给我报了书法培训班,好让我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把我国的这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为此,我特别高兴,一直期待暑假的早日到来。

在我的期盼中,暑假如约而至,我也高兴的开始加入书法培训班了。在培训班的第一课,老师就给我们详细的讲述了书法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发展,以及书法界出现的那些名家,还有他们的一些名作。老师还拿出一些名家的传世之作,和我们一起欣赏、探讨。所有的这些都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书法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不光是书法作品本身所体现出来的样貌,更多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的魅力。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8篇

一、音高元素的继承与创新

(一)对单个音腔化

我国传统音乐的单个音有四种形态,分别是直音、腔音、自由音和噪音。直音和腔音是构成音乐的基础,但是随着音乐类型的变迁以及社会听众的倾向性变化,腔音已经被人所忽略。而腔音恰恰是最能凸显中国传统音乐特色的单个音,也是中国传统音高因素的最主要元素。所以实现对音高因素的继承和创新,就一定要重视腔音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在西方管弦乐器演奏中,乐器演奏的音色变化,腔音的开发和应用范围明显扩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实现中国传统音乐音高元素继承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单个音的音色

中国传统音乐中,单个音的音色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依托民族乐器的音色不同、演奏曲目不同形成的单个音音色的变化。音乐种类不同,单个音的基本形态也有所不同,这也就形成音乐风格。如果说腔音是最能展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色,那么腔音的单个因素就是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的特色音色。现代音乐创作重视音色的变化,尤其注重人声发声过程中的银色变化,还有就是乐器演奏的音色变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单个音音色变化与现代音乐结合在一起,在民族乐器演奏中凸显出各异音色,这也是促进中国传统音乐音高元素的继承创新的方式之一。

二、传统音乐旋律、构成要素的继承创新

(一)传统音乐旋律的引用

传统音乐旋律是源于历史发展的“音乐作品”,我国民族较多,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和音乐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对传统音乐旋律的引用,并加以创新就能穿过处很多让人耳目一新的音乐作品。比如,陈佳怡利用侗族传统音乐旋律加以创新,创作出《多耶》,并且依靠《多耶》这个音乐作品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我国侗族的传统民族音乐,侗族是我国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该区域男男女女皆能歌善舞,将侗族的传统音乐旋律应用在现代音乐创作中,不仅让现代音乐具有传统音乐的的韵味,还能对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推广和发展,这也是对传统音乐旋律中的音高元素进行创新的成功典范。

(二)对传统音乐旋律的创新

相比西洋乐,我国传统音乐旋律显得较为单一,如果将这种音乐旋律直接应用到现代音乐创作中,也是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利用民族乐器的传统旋律创作办法,对其进行改编,进行创新结合。比如较为著名的女子十二乐坊,将各个传统民族不同的风俗使得我们传统音乐情感异常丰富、细腻,乐坊中凝聚了中国古老独有的各班乐器包括:古筝、二胡、三弦、竹笛、古琴、葫芦丝、箫、埙、扬琴,还有独具体色的菊芘、吐良、独弦琴等乐器,创新出一部部新作品。

三、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创新继承路径

(一)引进传统旋律音调

众所周知,音乐是构成旋律的重要片段,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发展方式在作曲家的精心安排下得到精彩应用,一些作曲家自己动手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进行研究,并同西方当代创作手法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音乐作品。然而传统音调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从传统音乐创新的角度来看,音调在音乐中的变化是非常灵活的,就需要对传统音调创新中的元素进行仔细斟酌,在现代音乐中引入一些传统音乐的创新元素,按照现代音乐实际创作目标以及创作实际状况进行适当修改,充分发挥现代音乐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特色。

(二)引用传统音阶、调式

传统音乐音高的中音阶和调式是其重要元素,中国古代发明了“宫、商、角、徵、羽”以清音为主要基调的五声音阶,其类似于现代简谱的“1、2、3、5、6”,也就是说,宫相当于1(Do)、商等同于2(Re)、角近似于3(Mi)、徵对等于5(So)、羽接近于6(La)。而源于西方音乐的“1、2、3、4、5、6、7”中的4、7这两个半音,则产生了浊音的变化。决定音乐风格的正是旋律和音高,在引用传统音阶、调式时,在引用时也需要依据现代音乐适应性和包容性,并在音乐创作中融入中国古代传统音阶、调式,为现代作曲家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让现代音乐变得更具特色。比如,《功夫熊猫》动画电影作曲中,其成功之处就在于音乐家编写众多场景音乐时,能够将中国传统民乐的幽深抒情的部分与轻快明朗的叙事部分融合为一体。《功夫熊猫》在铺陈背景、叙事抒情、点化境界、悟道得道的段落,又在传统中和谐地融进了西方音乐的表达方式,使其极富中国风格特征又有现代质素,抒情与写意同样精彩。

(三)引用语言性元素

我国少数民族较多,少数民族很多都有着自己的语言,比如藏族的藏语、维族的维语等等,这些少数民族语言在风格、声调以及语音都存在较大差异,显现在音乐创作中,也有着较大的音乐风格变化,其中最为代表的就是少数民族民歌类型。当现代音乐作曲家在发现这种传统民族音乐特点时,就发掘其音乐魅力,然后一些作曲家就利用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民歌中的语言因素,就利用不同民族、民歌的语言因素,将其创新运用到现代音乐创作中。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结合西方演奏技巧,形成了以线状为主的音乐思考模式,呈现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让现代音乐创作在体现出艺术感时,也凸显出传统音乐的语言特色。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文化瑰宝,使其得到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现代音乐在音乐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音乐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的是时尚与强势文化,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一直是在主流文化的边缘游离,但传统音乐一直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将其在现代音乐传承并创新发展是现代音乐创作的首要问题,在今后的现代音乐创作中,将中国传统音乐融入到现代音乐创作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徐菲.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音乐大观,2014,02:383.

[2]李吉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评赵冬梅博士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人民音乐,2016,09:88-91.

[3]曾联平.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音乐时空,2015,11:91.

[4]曹云南.中国传统音乐的音高元素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J].北方音乐,2016,12:179.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9篇

【关键词】中药;传统;炮制;继承

【中图分类号】R28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73-01

中药炮制主要是在中医中药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医疗、调配以及制剂等方面的要求,按照中药自身的性质而进行的传统制药技术。一般来说,在中医用药的过程中,必须先将中药炮制才可以入药。而中药炮制的技术如何,对中药质量的影响比较大。传统的中药炮制技术已经拥有悠久的历史,炮制方法也比较多。但是其发展脚步应该跟得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实现现代化的转变。然而近些年来,中药传统炮制的发展却存在比较多的问题。比如继承无力、缺乏人才、质量标准与工艺规范没有达到相关要求等,使得中药炮制的发展受到了抑制,水平比较低。

1中药炮制的现状分析

1.1中药炮制教学科研的落后

如今,我国在中药炮制的教学科研方面投入力度不足,其发展并不快,使得中药炮制教学的改革出现了一定的滞后性,没有适应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中药炮制在教学方面的内容与模式都和企业中药饮片的生产与管理出现严重的脱节情况。现代中医的教学模式已经脱离了传统的一方一法、前店后厂以及中医大夫坐堂的模式,渐渐趋向常规化。中药传统炮制方法继承无力,很多拥有特殊功效的技术已经慢慢消失。一方面,一些老药工怀揣着根据自己经验总结的中药炮制方法而没有对外发扬,使得中药炮制的传统方法已经渐渐衰退,甚至失传。另一方面,在继承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从事中药炮制的人的丰富经验与精湛技术无法得到较佳的继承,使得部分中药传统炮制技术难以避免失传的局面。

1.2中药炮制工作者缺乏责任心

在中药炮制这个领域,存在着人才不足的缺点,专业人员也不愿意在环境条件差和劳动强度大的炮制场地工作,使得中药炮制的工作者普遍都没有受过比较严格和系统的相关培训,缺乏对中药炮制的理论与技术的了解。而且在待遇不理想和受重视不足等情况下,工作者缺乏比较强的责任心,工作态度比较消极怠慢。

1.3对中药传统炮制认识不足

中药传统炮制工作很重要,也很復杂,而相关工作者并没有给予其重视,专业人员配置不足,业务培训比较缺乏。在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工作者退休之后,这一项工作无法得到很好的发展,使得中药炮制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高。

1.4中药传统炮制缺乏规范性

现代中药炮制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都没有跟上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导致在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再加上历史条件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中药炮制缺乏系统性、统一性以及规范性,难以实现中药炮制的可持续发展。

2中药传统炮制方法继承与发扬的体会

2.1跟随新时代的前进步伐而传承下去

中药炮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中,向来都是与当时的科技力量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药材需要根据时期、地域和医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炮制方法。而到目前为止,中药炮制日益趋向规范化,使得很多炮制方法被遗弃,也使得某些药材的饮片规格不复存在。不管是站在中药炮制发展方式的角度上,还是从饮片质量管理的角度出发,中药炮制领域都存在很多不符合其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与特点的现象。另外,也有一些炮制规格与炮制方法没有被收载下来,还有一些中药炮制方法随着现代临床用药习惯的改变而渐渐被遗忘。如今科学技术获得了很大的进步,中药炮制理应跟随其脚步而得到继承与发扬,而不是渐渐消失。在现今炮制流派以及饮片规格模糊的情况下,不但要改进中药炮制工艺,还需要对炮制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以实现中药传统炮制方法的良好继承与发扬。

2.2应该实现中药炮制的创新与改进

即使部分中药炮制方法缺乏一些现代科学的解释,但是药材的性质与当时的加工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炮制方法可以根据临床应用而灵活地采取相应的加工方法,并不会阻碍炮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同时,我们不应该让中药传统炮制方法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渐渐消失,而应该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实现创新与改进,基于中医理论的指导而推出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炮制工艺、新炮制方法以及新产品。

2.3应以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纳为发展方向

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环境下,许多新技术和新方法都被应用于制药工业,但是却鲜少体现在中药炮制领域中。在中医临床用药中,中药炮制是一种结合药材性质而采取的加工方法,其炮制方法理应随着临床用药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如今新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新技术和新工艺理应成为中药传统炮制发展的新方向,为其传承与发扬贡献力量。

2.4中医临床疗效与传承受到了饮片质量的影响

一般来说,药材品质及其采收、加工、储藏与炮制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中药饮片的质量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而临床疗效则会受到饮片质量的直接影响。临床医生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形成临床经验,但是中药饮片质量的不稳定会使其正确处方的治疗效果下降,导致临床医生在中医药治疗方面的经验难以得到有效总结,也就无法使其传承与发扬下去。而且中医临床疗效的不理想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心中的中医声誉,这也会限制中医的继承与发扬。

2.5饮片质量的控制应该与中药特点相适合

目前,许多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并不是很明确,只是采取化学方法对饮片质量进行控制会缺乏全面性,难以在只测定一个指标成分的时候明确评价饮片的质量好坏。我国中药传统鉴别的经验比较丰富,历史也比较悠久,可以在中药饮片的质量评价中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也使得中药质量管理与评价过程中体现出中药自身的特点。而这样的饮片质量评价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处方参考,有助于他们的经验总结与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时,还可以确保中医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3中药传统炮制继承与发扬的建议

首先,对于正在逐渐消失的中医行医模式以及传承模式,应该给予其足够的重视,让其合理地回归传统,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继承与发扬。其次,要加大对原料药材的质量控制力度,为药物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提供保证,提高中药材的质量与临床疗效。然后,应该保护好中药传统的载体,也就是古医药文献,并且将其传承下去。与此同时,要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中药传统炮制方法进行更加深入与合理的探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再者,应该注重对中药炮制相关人员的培训,要求其拓宽中药炮制的知识体系,严格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在保证炮制中药质量的前提下满足中医临床用药的需求。对于一些老一辈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则应该将其以文化遗产的方式保留与传承下来。最后,制定中药材炮制的相关标准与规范,在现代炮制方法无法替代传统炮制方法的情况下,可以依旧沿用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同时,要对中药炮制的流程与技术参数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工作者严格遵守。

4结束语

中药传统炮制方法的继承与发扬必须得到人们的重视,加大相关研究的力度,积极汲取传统有效的中药炮制经验,并且与时俱进,结合现代先进的技术推陈出新,实现中药炮制方法的创新,将其不断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宿艳,刘上庆.论传统中药炮制的继承与发展[J].民营科技,2014,09:44-45.

[2]陈秀莲.中药传统炮制方法改革的思路[J].海峡药学,2002,05:130-131.

高中高考优秀作文: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第10篇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宝藏,若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将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当今的服装设计中,将会获得不凡的呈现效果。许多服装设计师也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方面蕴含的巨大的价值,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认知尚浅且缺乏一定创新,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并没能给自己的服装设计添加亮点,只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与人产生共鸣。因此,服装设计想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需要精巧的服装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发现的思想与创意头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散发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美。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应用

当前有许多服装设计都应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彰显出服装设计的情怀,使人们对服装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进而使自己的服装设计能够获取关注与认可,最终获得成功。但是,真正因为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而取得成功的服装设计却是寥寥无几,很少有具备传统文化特点的服装设计映入大众眼帘,最多的是长久的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许多设计师的服装设计虽然也蕴含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却很难与大众产生心理共振,因为这些设计师的服装设计只是机械化的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服装设计中,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人们看到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时的心理状态,再加上设计作品多缺乏新意,则更使之难成为大众中意的服装设计。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想要将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发扬光大,就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意创新,使服装设计既能够迎合当前的审美观,又具备传统文化内涵,从而设计出“秀外慧中”的服装。下面,笔者将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一系列探讨分析,为服装设计使用传统文化元素提供可行性较强的相关策略,希望能为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数量繁多,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代表不同的思想内涵,且由于呈现形式的不同,会使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体态。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例来分析,其中常见的中国传统服饰多是长袍加长袖,袖口与袖子间形成一个扇形形状,再加上长带与纶巾的修饰,使我国的传统服饰呈现出流动之美,更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其具备的艺术观赏价值是跨越了时间限制的,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这种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过衣物功能价值本身,而是上升到了观赏、思想这种更高的艺术价值表现。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数量庞大,不同意向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与分析,定能够为服装设计师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提供了机遇,我国的文化同时也遭受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虽然外来文化为我国人民带来了短暂的新鲜感,但是在多数中华儿女的内心,其实都有着一种传统文化情怀,而且,中国人民对于外来文化的认同程度是远远比不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程度的,因此,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都能够对中华儿女的心灵产生激荡。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便体现于此,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不仅能为中华儿女带来强大的心理认同,也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一种标志,比如看到“梅兰竹菊”四种意向便会联想到中国的君子文化,外国人便会将其看作中国的标志性文化意向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独特社会属性,也成为了其宝贵的社会价值。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们心里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集合力之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若能够紧紧抓住人们的文化认同心理,将“人”作为设计主体,突出人文特性,便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比如说,“喜上眉梢”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一种喜庆场景的意向表达,喜鹊也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意向,不管喜鹊能否为人带来好运,当人们看到喜鹊时,会不自觉表露出开心的情感表达。因此,基于这一人文意向设计出的“喜上眉梢”礼服使高圆圆获得了高度关注率,这种中国风的服装设计在一瞬间便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能够使人对衣服表达的思想心领神会,因此这套“喜上眉梢”礼服取得了成功,这都是源于设计师抓住了人们一致的心理认同倾向,充分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才使得衣服设计能够走近人们内心,并获取关注与认同。

二、现代服装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

1、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设计师若想服装设计在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能够取得成功,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不仅需要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宏观思想表达有所涉猎,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把握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所表现的不同意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文化深意,只有这样,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才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衣服设计实现水乳交融,能够对服装设计进行符合当今审美观念并不失文化内涵的创意。

2、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服装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够只停留在文化元素的外在表现,而忽略其精神内核,这样即使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加入了传统文化因素,也只是徒有其表,无法使人们产生心理共鸣。最好的继承方式便是精神内核的继承。服装本就是一种外在表现,若其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就无法彰显一种情怀,也就自然无法使设计深入人心。服装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该避免将糟粕文化纳入其中,不然设计出的衣服只能做哗众取宠的笑谈,无法登入大雅之堂。

3、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文化

(1)在传统文化上进行改良

服装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并不是说要进行全盘照搬,弃当前流行形势于不顾,一心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还原,而是要选取与自己服装设计理念相符合的传统文化意向,进行与当前人们审美观念向契合的改良,使传统文化既具备其原有的思想文化理念,又不失追赶时尚潮流的竞争力。比如,旗袍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外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改良,比如,开衩逐渐加长,领口逐渐往下拉,以适应当前人们愈来愈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所以,对于传统文化适当的改良能够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拉近,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2)提取传统文化中元素进行创造

服装设计并不可能将传统文化意向全部展露在服装之上,这样有可能会因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过多使用,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过于凸显,掩盖了服装的整体式样,而使得人们审美疲劳。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应该巧妙而特别,既能够彰显出传统文化元素的韵味,又不是其掩盖服装的整体风格特点表现。比如,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横撇竖捺尽显其刚柔并济之美感,若是设计的服装想要走中国风路线,且想要体现出女性的柔情特点,可以借用书法文化中的“撇”元素,将其运用到腰际的设计当中去,展现出衣服的灵动之感,充分衬托出女性的柔情似水。

三、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应用

1、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中对于色彩的运用

色彩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红、青花瓷的青色、具有帝王之气的黄色,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因此,在服装设计时,如果不想将传统文化意向加入其中,又想体现出中国风,给予其传统文化内涵,可以由颜色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色嵌入衣服设计当中,同样能够使人们快速识别出其中的中国元素,并产生情感认同。

2、传统服饰结构造型等方面在现代的应用

我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的突出特点便是对称,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中华儿女受到中庸等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对称美与和谐美独具倾心。现代服装在设计时,可以考录渗入传统服饰结构造型中的对称造型,虽然会使得衣服缺少了个性美与独特性,但是其具备的文化内涵却能够给予其重要支撑,使衣服体现出别样的传统美。比如,旗袍的设计可以运用单肩与单袖的造型,给人以创新个性的感觉,但因其打破了平衡原则,相比较一些体现出和谐与对称的衣服造型来说,中国人在心理接受度上会存在一些接受障碍。

(1)点、线、面的结合

衣服设计若想体现出灵动性,避免呆板,就应该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给人一种层次感,也可以平添衣服的质感。观察我国传统服饰,便十分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古人所穿长袍是面,纶巾与腰带便是线,衣物上别挂的玉佩等小物件则可看成点,如此点线面相结合,既给人以丰富灵动的美感,也可使人不会显得单薄,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2)立体形态

我国传统服饰多为宽松样式,体现出人的丰满宽容之感,但是过于宽松的样式,则会掩盖人物本身的线条美感,给人以平面的感觉,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在设计时,要减少平面感的营造,使衣服呈现出立体形态,尽量突出人体美感,但是又不要过度修饰身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宽松衣衫的设计灵感,使衣服呈现出宽容大度之感,又要在其中加入旗袍量体裁衣的做衣原则,使宽松衣物能够凸显人物身体造型,又不至于过度包裹身体,体现出立体感觉。

(3)“错觉”的利用

当前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的数量普遍增加,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大众的体型形态,利用“错觉”设计原则为其设计出能够修饰体型的服装。比如,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服饰的宽松造型,在服装设计时使服装层次相互叠加,并运用宽松的设计造型,使服装体现出层次感,达到缩小人物体型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现代服装设计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型服装设计形式,既可以体现出服装的现代流行趋势,符合现代审美风尚,又可以为服装诸如文化内涵,彰显其文化价值。服装设计师在进行中国风服装设计时,要秉承文化内涵与时尚外延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一味追求传统文化的渗入,而忽略现代时尚元素的添加,也不能一味突出现代时尚风尚,忽略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这样都会使得服装设计“词不达意”,无法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

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种多样,博大精深,要想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为我所用,就必须熟悉中国的文化元素,只有心中有某个文化意向,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才会有运用的机会,孤陋寡闻者必定设计不出充满文化内涵的衣物。另外,服装设计者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还应注重对其进行创意和创新,因为有些文化元素已经与当前的审美风尚有所差距,一味注重恢复文化元素的原貌,很可能会使得大众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元素而不能欣赏到服装的美感。因此,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的,但是,只要细心钻研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相通之处并加以运用,必然会得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宁宁。谈当代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天津纺织科技,(03)

[2] 张维纳。“残缺”美与现代服装设计[J].美与时代(上),(08)

[3] 张家鑫,李晓蓉,肖宇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刍议[J].四川戏剧,2014(04)

[4] 周金娟,吴卫。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形式语言[J].艺海,2014(06)

[5] 李文凤,于芳。浅谈设计接受与设计作品价值的体现--以“中国风”式风格设计为例[J].美术大观,2014(06)

[6] 梁超梅。雷山苗族服饰色彩语言初探[J].美术大观,2015(06)

上一篇:5开题报告申请书下一篇:谈礼貌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