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优秀作文

2024-08-12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精选9篇)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 第1篇

校园日记

(二)1919.5.3 晴

经过一个多月的休整,我的腿脚终于恢复了。我也可以正常的下楼行走了,再也不用一直憋在屋子里了。自从上次看到惨剧之后,我独自一人待在屋子里就感到莫名恐惧。于是昨天我去找相士先生帮我算了一卦,相士先生说我是一个大富大贵之人,一生运气极好,将来是一个封侯之人,能够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对于先生的这个说法,我偷偷地笑了,自从洪宪皇帝退位之后,有擅自称帝者,国人共讨之。

既然没有了皇帝,何来封侯一说呀。我只是心里开心一下罢了。谢过先生之后,我给自己买了不少礼品。然后又在饭店大吃了一顿,庆贺自己有封侯的命运。酒足饭饱之后,天色也不早了。于是我匆匆赶回学校。

手提大包小包,路过一栋楼的拐角的时候。一条黑色的大狗窜了出来,当时就把我吓傻了。我从小就害怕狗,尤其是跑出来的大狗。我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也发不出任何声音,只是感觉心跳异常地快速,肾脏剧烈疼痛。这时候,有两个黄头发,白皮肤,蓝瞳孔的老太婆走了过来,其中一个还叫着那条狗的名字。我估计这个就是狗的主人。

狗的主人露出满脸笑容看着被吓傻的我,还不忘用英语说道:The coward.我当时恨不得直接骂她:DEVIL。只是我当时被吓得不能发声罢了。看着她们有说有笑的走开了,我心里非常的生气。只是不能发出声音罢了。

今天早上,我去了校务委员会办公室投诉昨天晚上的恐怖事件。负责接待我的是一个妙龄女郎,她一边修理指甲,一边和我交谈。我又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学生过来反映校务问题。老师的接待态度真让人不敢恭维。不过我也无可奈何,貌似学校没有投诉这些老师的渠道。

我告诉这位妙龄女郎,我昨天被外国老太太的狗给吓呆了,狗主人不仅不帮助,反而还嘲笑我。我提出学校应该禁止在校园遛狗。

这位妙龄女郎一直在修剪她的指甲,还不忘涂上漂亮的指甲油。过了半天,这位女郎告诉我说,学校可以禁止学生养狗,却不能禁止外国人遛狗,学校是外国人投资的。所以要保证外国人的利益。

听了美女的话,我真是很不解。难道学校就不害怕狂犬伤人吗? 无奈之下,我只好走出接待室。

在回宿舍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真有狂犬伤人,那太可怕了,以后我还是得小心谨慎。

吃过午饭,去湖边散步。看到一个人哭喊着跳进湖里。旁边围了很多人,但是没有一个人下去救她。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赶紧跑向湖边。

只可惜等我跑到湖边的时候,那个人已经沉到湖里去了。众人都围在湖边。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跳湖的人漂了上来。我仔细一看,这不是今天上午接待我的那个妙龄女郎吗?她怎么会跳湖呢?

下午校管理委员会贴出公告:我校管委会朱老师被狂犬咬伤,感染狂犬病,跳湖自杀。望同学们注意自身安全。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 第2篇

话题作文

1、在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样一行字:认识你自己!的确,不管是在人类历史中还是在个人生命中,认识自我永远是一个哲学命题。认识自我首先要正视自我。人类要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正视自己的得意与失意,只有善于认识自我,敢于正视自我,才能在正确的大路上且行且歌。

请以“正视自我”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写你的认识、经历、体验、感受,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2、生活总是不尽完美的,现实有时会很残酷,只给我们留下美好的一半,而将另一半藏起来,它总是赋予我们热情,引诱我们去寻觅,却总是留给我们太多的思索和怅然。

我们无法要求世界尽善尽美,就像我们无法要求自己一样,但只要用心去寻找,去感悟,就会发现相对残缺的美。

根据上述材料,请以“残缺和完美”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3、CCTV2013公益广告

一、《打包》

儿子在门外叫喊,“爸,开门啊!我是你儿子,我没带钥匙”,屋内,老人对着儿子儿时的照片,“我,我,我不认识你啊„„”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爸爸的记忆越来越差了,冰箱在哪,厕所在哪,刚刚做过的事,一会就忘了,也不记得刚刚吃过饭,有时走到家门口却忘了自己的家在哪„„。一天中午,儿子带着父亲去餐厅吃饭,爸爸看见盘子里还有两个饺子,他就用手直接把饺子装到自己的衣兜里了。现场很尴尬,儿子连忙阻止并训斥道:“爸,你干嘛啊?”,爸爸却说:“这,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记爱你。

二、《爸爸的谎言》

“喂!哦,闺女啊„„哦,刚我跟老朋友出去玩了,然后我们一起排节目,挺忙的„„没问题,没问题,挺好的!”,“我啊,吃得饱,睡的香,一天忙到晚”,“我啊,一点都不闷,那么多的朋友,你放心吧!”,“你妈?你妈妈没在啊,她出去跳舞去了,不在„„不在!没„„没事儿,没事儿,挺好!没有事的,你放心吧!”,“你啊,好好工作啊,不要担心我们俩,你忙啊,就挂了吧”„„医院的床头,一对孤单的老人相互照料相互依偎。——老爸的谎言,你听得出来吗?

三、《妈妈的等待》

爱是什么?爱,是只要你快乐。画面一,小孩快乐的追逐着年轻的妈妈„„

爱,是陪你走一辈子。画面二,小孩长大了,中年的妈妈在后面追着孩子„„跑不动了,停下来歇歇。

爱,是无悔青春流逝。你的高飞,就是我的安慰。画面三,小孩已是那么帅气阳光的小伙子了。妈妈较费力的紧跟在后面。画面四,小伙子已真正成年了,回头看看落在后面很远的妈妈,此时的妈妈已头发花白,佝偻的身躯,蹒跚的小步,走走停停„„

爱,是痴痴的等待。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 第3篇

回顾大学语文在高等学校重新开设的三十年历史,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百花争艳,应该说成绩可嘉。然而,在高兴之余,却叫人不无隐忧。大学语文教材从编写到出版,整体表现出一种浮华倾向,亟需引起人们的警醒。据统计,流行的大学语文教材多达1400余种,一种说法是2000余种。这么多种教材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通用型大学语文教材,也就是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外”的其他一切专业的教材,另一大类为专用型教材,即为某某专业使用的教材。从使用情况看,目前国内较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大致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出第九版;高等教育出版社李瑞山主编《语文素养高级读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丁帆、朱晓进、徐兴无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陈洪主编《大学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张新颖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王步高、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江苏教育出版社温儒敏主编《高等语文》。温先生之后又组织编写了《中国语文》,由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现在改由北大出版社出版。值得欣喜的是我们陕西省有了自己的大学语文教材,这就是吴宝玲教授为第一主编,组织西北地区高校一线大学语文专家学者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推出的《大学语文》。该教材以不事张扬的风格,表达了这个地域教育团体对大学语文的独特理解。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大学语文进行了独立的思考,从而提出自己的编写原则:以知识性、工具性、审美性、人文性体现语文综合性为目标,确定编写内容。编者在教材中拒绝了对所谓新大学语文观念的盲目跟风,在对传统编写模式的冷静持守与改良的基础上,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互补统一,对名家名作博采众长,并将其毕生的教学实践经验熔于一炉,于是便有了这部持中守正之作。[1]

1 大学语文教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从三十年前的等米下锅,到了现在的供大于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功德。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保证质量同步提高,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材过度突显工具性,把大学语文变成了职业培训指南或者就业指导手册,比如有一本教材以其加入了公务员考试的申论写作而自鸣得意沾沾自喜,夸耀于同行。有的教材则过分夸饰其人文走向,忽略轻视语文固有的工具性功能,注入浓厚的西方思想哲学文献,把母语教育训练熏陶置之思考之外。如果一本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基本的语文应用能力,所谓的人文情怀实际上也就无从谈起,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的教材则存在偏离和失却大学语文本色的状况,变成了文选的量的累积,极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有自毁长城之虞。

其实问题远不止于此,我要说的重点是现行教材的编写体例和编写框架。我认为,现在的教材编写呈现出“高大全”的共同特征。所谓高大全就是身材高(厚度惊人)、体制大、规模全。一家家出版社也竞相攀比,看谁出的书华丽庞大。以北方某著名大学主编的大学语文为例。这套教材配有拓展读本三卷,教师用书一册,光盘一张。体系宏大,规模壮观。且不说这样的大部头加重着学生的经济负担,仅其庞大的内容不知道在有限的学时和学制里能否叫学生消化,如若不能,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未可知的事情。又如南方某知名大学主编的大学语文,更是美仑美奂。1999年出版全编本,79.2万字,2001年出版简编本56万字,2001年修订全编本,字数仍然达79万字,2003年修订全编本,增加至85.6万字,2003年修订简编本,57.4万字,并编有82万字的《大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还附有75万字的《大学语文阅读文选》,以及32万字的《唐宋诗词鉴赏》。此书系“大学语文”延伸教材系列之一。以上教材及其教辅课本配有6张光盘。这些教材的规模统统显得很大气,的确是把大学语文的“大”字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编写者的苦心。教材体制方面,在每一篇文选之后,都附有详尽的或导读或解析或欣赏一类的文字,这类文字大多数能够做到字字珠玑,焕然精金美玉,自然也有一些粗俗不堪的文字。同时,每篇文本之后辑录了不少前人的评点,给出了网络链接。从编者的角度看,的确为学生为老师想的很周全,可谓无微不至。

但是就是这样的规制却让教师无从着手施教,束缚了、限制了、失却了教师的体认和感悟,自作多情地剥夺了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力,挤占了教师展开想象的空间,也使得学生到了无从学习、无可学习、无力学习的地步。因为一篇文章的精要之处都被编者吃透了,吃下自己肚里去了,学生已经没有可吃的了。这话说起来,乍一听,不可理解。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味道。但是从事过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会有这样的体会。正是这样的大气豪华,淹没了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地位,遮蔽着他们的认知理性。教学的主体被认知的对象裹挟,使其不知方向、不辨美丑、不得要领。面对这样的教材,表面看来,教师教起来很轻松,学生学起来很容易。其实不然,因为太轻松太容易,教师与学生的认知审美之心并没有沉潜到文章中去含英咀华,而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以这样的教材施教,整个过程看上去热热闹闹,音像画面目不暇接,实际上学生往往一知半解,不得要旨,所得甚少。《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这段话说的就是文学鉴赏中鉴赏者的心是文学审美活动的核心载体。只有鉴赏者的心沉醉到作品里,没有理解不了的作品。袁行霈先生对中国文学的领会也是把握住了八个字:博采、精鉴、深味、妙悟[2]。我认为大学语文的教与学就应该在“深味”和“妙悟”上下功夫。妙悟二字出自《涅槃无名论》,是指超越寻常的、特别颖慧的悟觉、悟性。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就是心的去蔽除尘,让心在朗照之下澄澈之中去观照审美对象。然后以心观心、以心体性、以心悟理、以心摩情。在这一切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意识、主体感受的释放、浸透、散发、辐射才是核心。教材本身对文本的过度诠释反而会干扰学生的入定、入境、入情、入理。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功能只能是点拨、启发、诱导、引入,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给出自以为是的理解体认。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京剧改革。当时一味学习西方话剧演出模式,生硬地给京剧舞台表演也要搬上实景布景,结果破坏了中国京剧传统的虚拟性、程式化和写意性,使得演员在场上无戏可作。王元化先生在《关于京剧与文化传统答问》中举例说明了京剧改革的失败教训:“本世纪以来京剧改良工作就开始进行了。这里面有成功的经验,也积累了大量失败的经验。把写意布景改为写实布景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似乎并未从中吸取教训。据记载,梅兰芳早年也曾试图改革京剧的布景,引进写实的装置与道具。民国初,他演齐如山编写的新戏《俊袭人》。台上布置两间相连的房间,一间卧室,一间书房,把家里辍玉轩中的花架、紫檀木器、太师椅、多宝格也搬到台上。这出戏有四个人物,梅兰芳扮袭人,姜妙香扮宝玉,萧长华扮茗烟,还有个演员扮四儿。阵容也算不错了,满想一炮打响。没料到因限于布景,演技施展不开,那三个人上上下下成了活动布景,梅兰芳也只能在两间屋里活动,没有机会使身段,只卖几段唱腔。演完,梅兰芳觉得不理想,就挂起来不再演了。五十年代北京排现代戏《雪花飘》,由裘盛戎主演。当时正流行大布景,剧团内有人主张布景用写实的。飘落雪花也用实的,裘盛戎知道了,就对舞美设计说:‘布景用实在的,再下雪,在台上要我干什么?’”[3]这和教材编者把一切给教师学生安排停当一样,教与学的主体反而无所适从。

2 结束语

上述倾向和现象,自然是和当今社会追求时尚、追求奢靡浮华消费的文化密切相关,也是学术界、教育领域一种浮躁学风的反映,如果长此以往,任由发展蔓延,势必会给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消极诱导和负面影响,必须引起知识界、文化界、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通力抵制,竭力遏制这种风气的弥漫。

摘要: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从三十年前的等米下锅,到了现在的供大于求,确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功德。但是,数量的激增,并没有保证质量同步提高,而是良莠不齐。我认为,现在的教材编写呈现出“高大全”的共同特征。所谓高大全就是身材高(厚度惊人)、体制大、规模全。这样的规制让教师无从着手施教,束缚了、限制了、失却了教师的体认和感悟,自作多情地剥夺了教师独立思考的权力,挤占了教师展开想象的空间,也使得学生到了无从学习、无可学习、无力学习的地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中整体表现出的这种浮华倾向,亟需引起人们的警醒。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倾向

参考文献

[1]张龙.一部持中守正的上乘之作——评吴宝玲主编的《大学语文》[J].中国教育报,2008-7-19,(3).

[2]袁行霈.博采精鉴深味妙悟——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点滴体会[J].文史知识,1987,(3).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 第4篇

【关键词】语病 作文 手语

现实生活中,聋孩子的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困扰特校老师的问题,不仅老师头疼,聋生本身也对作文水平提升感到无奈和苦恼。作文能够有效的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和语用能力,因此作文水平是反馈聋人语文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

1 现状

语病是指作文中措辞失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虽然听人学生的作文也有很多语病,但是在聋生的作文中尤其普遍。作文中大量语病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且阻碍了聋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2 聋人大学生作文分析

听生的写作中存在的语病往往不构成理解障碍,也许只是通顺的问题,并且随着年级的递升就会消失。而聋生作文往往句句有语病,影响思想表达。

以下例举几个方面,作为参考:

2.1 大量的错别字

例如,在一封聋生的自荐信中,写道“相信以我的专业知逗和踏实的工作态度会为公司带来一伤微薄的收获”。

短短一句中就将“知识”和“一份”写成了“知逗”和“一伤”,即使到了大四,聋生作文中仍旧会出现大量错别字。

2.2 语序不当

病句:“今天下雪了,你们加多衣服啊,不要再感冒了,要注意身体健康。”

正句:“今天下雪了,你们要多加件衣服,不要在感冒了,注意身体健康。”

2.3 表意不明

病句:“我们快两天了去上学呢,我不想不按时交作业。”

正句:“我们还有两天就要开学了,我想按时交作业。”

3 普校聋生与聋校聋生作文能力的对比研究

实际上,聋生的心智发展阶段与健听人群一致,只是由于听损,获取信息不完整也不及时,而造成其心理发展阶段落后于听人。许多研究表明三岁后致聋的孩子,康复水平普遍比语前聋孩子要高。

3.1 聋校刻意降低教材难度

目前我国并未颁布适用于全国的、统一的聋校语文教学的教材,因此聋校多半采用的还是各种各样的普校语文教材。

为了避免聋生体验过多的挫折感,就刻意降低教学目标。研究表明,三年级前,聋生的语文能力与听人孩子的差距并不很大的,但是三年级后,听人孩子就明显与聋生拉大了差距。一味的降低教学目标并不能解决聋生语文学习水平低下的问题。

3.2 普校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聋生的主观能动性

普校成长的聋孩子要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本文以出类拔萃的普校聋生为例,父母的高期望,老师的高要求,以及自身内在紧迫感,都促使普校的聋孩子更具有主观能动性。

3.4 普校比特校更加注重语文教学

语文教育受到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应对高考。几乎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语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高考的成功与否,甚至一些满分作文的学生还能直接入高校,这样的环境无形中对普校就读的聋生也会产生潜在影响。

为了取得好成绩,他们需要大量的阅读和练习写作,无形中写作技巧和水平就提高了。

3.3 手语对二语学习的影响

聋校中,聋生间主要交流方式是手语。手语自身的语法语序对汉语的学习会产生负向迁移。

例如,汉语书面表达:问:“你累不累?”答:“我不累”

自然手语打法:问;“你-累-不”答:“累-不”

但是不能说手语就是制约聋生语文写作不好的罪魁,研究表明,对于第一语言的掌握深度,可以有效的帮助二语的学习和阅读理解。

4 聋校语文教学的改善建议

4.1 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通过对聋生和听生的写作能力的比较研究发现,工作记忆能力与作文能力相关。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聋生的写作技巧来唤醒有关工作记忆。

4.2 聋人大学生的单考单招模式

聋生大学生的高考模式,采用单考单招的方式进行筛选,其中特别强调预备教育阶段的重要性,其本身就是对聋人的一种歧视对待,也造成聋人心理上对学习的懈怠。

4.3 聋生的融合教育

普校中建立资源教室,配备专职的资源教师,同时强调配备适宜的助听设备和手语翻译,照顾每个聋生的特殊需要。在聋校教学中采取双语教学模式,听人老师与手语老师配对授课,真正的做到赏析课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积累就会体现在作文中和语用中。

5 结论

关注聋人大学生的语文教学,有助于我们了解现阶段聋校语文教育的质量。

对聋生作文优劣的判断标准不应只有一个,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要重视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的制定,提升教师素质,在普校中积极筹建资源教室,配备专业的资源教师。希望上述论述能对聋生的语文教学实践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Rafaela Gutiérrez-Cáceres. self-efficacy in Written Composition among Deaf and Hearing Studen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Electronic Journal of Research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9(3),1353-1376.ISSN:1696-2095.2011,no.25

[2]侯灵至.耳聋学生作文常见语病分析.2002(1)

[3]刘春雷周仁来.工作记忆训练对认知功能和大脑神经系统的影响.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2.VOL.20,No.7,1003-1011

[4]王丽艳丁锦红.工作记忆中的语音回路与阅读理解的关系.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03.11(3):303-309

大学语文作文 第5篇

我看屈原

说实话,当我看到这个题目(原题目大概是:屈原将爱国与忠君联系起来是否具有局限性,这会不会影响后代人对他的敬仰?)的时候,我的回答已经出来了:“是,但是不会。”然而,只回答五个字恐怕不合老师您的胃口,那我就姑且将自己内心的具体想法陈述一遍吧。

首先,屈原的爱国思想有没有局限性?这个真的有而且可以有,我可以明确表态!稍微对屈原有点了解的就知道,他那坚贞不屈至死不渝的爱国思想始终走不出“忠君”这座围城。在他的眼里,热爱国家与热爱楚王之间完全是等价的,因此,辅佐楚王以求王图霸业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虽九死而无悔的屈原心中一个美丽而羞涩的梦,但是悲剧的是,我们的屈原并不知道啊:目光短浅智力有限的楚王始终与我们伟大的屈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沟通障碍。屈原他是百般劝说死皮赖脸低声下气,却奈何神女有心,襄王无梦,楚王依旧对他连正眼也不瞧一下,整天跟那些奸邪小人亲亲我我,可谓将屈原的心从头到尾伤了个遍。于是,遭受一连串悲剧打击的屈原只得将自己的难言的爱国心与悲天悯人的诗人情怀交付滚滚东流的汩罗江,此举不仅催生了端午节并赋予之深厚的文化背景(虽然后来被棒子国申请世遗),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也完成了从封建士大夫到流芳千古的伟大诗人的蜕

变,一举两得,悲壮而唯美。

好了,讲完“真的有”,现在我们来聊聊为什么说“可以有”。不可否认,屈原的爱国思想受到时代的局限,但是,这局限是合情合理的!在当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乃皇帝老儿之“家天下”,而非今日贫苦大众之“公天下”。君主作为全国统治者,一举一动皆可牵动整个国家。要想国家繁荣昌盛,君主不贤那是万万不能的。于是,屈原将爱国之心寄于忠君之上确实无可厚非。再说,屈原并非超越时空的神圣人物,他不得不接受时代的局限,如果让一个不肯一心一意辅佐君王却又贴着爱国标签的屈原出现在战火纷飞人人自危的战国时期,未免有点不合时宜吧?

谈完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们来聊聊第二个问题吧。我的回答是:“不会。”正如我之前所说的,这种局限是无法避免的。也许在擅长批判性思维的今人看来,这是伟人身上挥之不去的瑕疵。我们以现代人的认识高度来看,可能会觉得屈原的认识未免也太落后了吧,但是在两千年前,像屈原这样既忠君又爱国还写得一手好诗的三好男人你上哪找去?总结一下我的个人看法是:屈原作为一位世界性文化名人,他的局限性爱国思想非但没有影响我对他的正面评价,相反,如此浓厚的悲剧性色彩让我觉得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更加形象化,具体可感。悲剧性的主人翁总能够更深刻地引起大家的共鸣,哈姆雷特罗密欧朱丽叶白毛女如此,我们的屈原也是如此。

大学语文作文 第6篇

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就来到了景色名扬天下的人间仙境美丽宜人的桂林。

桂林的山水,是一个令人陶醉的地方。秀丽的群山,荡漾着翡翠般的水,实在是世界少有。清澈的漓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画得让人心醉神迷,可以说是画中有诗。这景似一首绚丽的小诗,在心头旋绕;这景似一支清亮的歌,让人迷倒。

如果说桂林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漓江绝对是桂林的灵魂。

漓江的水清澈见底,使漓江美誉天下,跨上游船,开始了漓江游。随着游船的行驶,游客纷纷来到甲板上。两岸绵延不断的青山、郁郁葱葱的绿树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漓江中,仿佛是人在“画”中游。

在漓江游程中,绿水、青山、倒影,构成了一个绿的世界,展现出以绿为魂,以水为魄的大自然生态美。漓江两岸奇峰林立,小岛上的农村、田园错落分布。两岸石山连绵不绝,奇峰巍峨耸立,土岭茂林、田野、山庄、渔村随处可见,给画卷添上了优美的田园色彩。

舟游漓江,使人赏心悦目,又能陶冶情操。可以说是:“漓江绝秀天下无”。民谣谓“九牛对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过,双狮滚绣球”啊!

此时,我们迎来了漓江五大景:“杨堤飞瀑、浪石烟雨、九马画山、黄布倒影、兴坪家境。”

而如梦如幻的五指山,远远望去就像人伸展的手掌,在人们的惊呼声中,前面出现了充满神奇的“九马画山”。在倒削如平的山的侧面,天然地刻画着九匹骏马。传说中,将来中状元的人才能有眼力可以看出山上的九匹马,中榜眼的可以看出七匹马,而普通人只能看出两、三匹马。游客们争先恐后地涌到甲板前,专心致志地数起马来,争着做状元呢。

船走景移,在人们的一片赞美声中,不知不觉船到了终点,所有的游客边回头便依依不舍地告别这美丽的漓江,告别漓江那美丽的山和水。用“美”这个字来说漓江,都显得微不足道了。

漓江山水的美丽让我们流连忘返,迟迟不愿离开码头。而后的月亮山的月亮随着游人脚步的移动,变化着它的阴晴圆缺同样让人回味持久,还有传说中的刘三姐唱歌的地方??“大槐树”让人是眼见为实„„

桂林的山水永远是那么美丽,永远是那么年青,永远是那么出众,永远充满着诗情画意

在这里,我们见证万年前桂林人的生活,品味灵山秀水后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在这里,我们一起见识现代社会原始部落的粗犷,感觉率真淳朴的土人带给我们神秘和玄奇。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漓江真遗憾。漓江游定会让你流连忘返,终身难忘。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漓江的江水不再似白天那么碧波荡漾了,但江两岸的彩灯却把它照射得色彩斑斓,因而更显现出了它的神秘之美。

我迫不及待地跳上了游轮,那时,游轮内的灯还是开着的,所以,我就感到这时的漓江什么意思都没有,也一点都不美丽,反而变得黑压压的。

只听“砰”的一声,船动了几下,离开了码头,船内的灯顿时熄灭了,这时的漓江却忽然显得异常的美丽。两岸旁的彩灯倒映在江中,使漓江显得亮丽多彩。湖心岛上的喷泉不停地舞动着,它们时而喷得高,时而喷得低,时而把水喷向水轴中心,时而把水喷进漓江„„我们刚好经过那里,它的水柱又正好向漓江的方向喷涌而来,船上的游客有的捂住了双眼,有的赶忙拿起照相机拍摄,还有的依然在那说笑谈天„„我又听见“哗”的一声,水柱落入江中,泛起了洁白的水花。

游轮穿过了几座大桥,越过了几簇波浪,来到了一个大铁门前,只见铁门慢慢地打开,船也慢悠悠地驶了进去。船驶进去后,大铁门又关上了,而船前又是一堵比船高出好几倍的铁墙,飞都飞不过去,更别提驶过去了,是撞也撞不得,跳也跳不过,不会我们都要被关在这里了吧?这时,几个放水管同时工作,一齐往这里面放水,“妈呀,我们会被淹死的!”我焦急害怕地想。只见水面慢慢升了起来,船底不停地冒泡,“咕噜噜,咕噜噜”地,好像船底有条巨大的鱼在吐炮呼吸。水放呀放,船升呀升,转眼间,刚才还在我们头上的大铁门已降到我们的眼前来了。等水把大铁门完全淹没时,我们的船又向前驶去。真是太神奇了!

我看后,惊叹不已,便马上跑到甲板上,把头探出去一看,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繁华的景象:江边的复式小别墅散发出了金色的光芒,皎洁的月光下,象鼻山、老人山、叠彩山屹立在江面上。叠彩山上的摘星亭也发出了温和的光芒,织女星就在摘星亭的正上方,她好像在看着来往的船只,思念着她的牛郎„„

远处,日月双塔交相辉映,日塔金碧辉煌,月塔晶莹剔透。水面被它们照得夺目无比,一弯明月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了,周围的群星也羞涩地把自己藏进了淡云之中„„

啊,漓江的江水真清啊,清得能一眼望到底;漓江的山真秀啊,秀得让人流连忘返;漓江的塔真奇啊,奇得让你似乎进入了梦幻的世界。漓江的夜色真是美不胜收!

一、漓江泛舟

从杨堤码头上船,沿漓江而行,让人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站在甲板上放眼一望,所见之景无一不是一副天然的山水画。记得《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有一组排比与比喻的范本句“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险啊...,桂林的山真秀啊...”,看着眼前的景致,回想这些句子,觉得这些语言还不能完全形容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不能把山与水分开来欣赏。如单论山的“奇秀险”,在西部山区也有很多这样特质的山,但这些山旁没有江水围绕,少了一分灵气;如单论水的“绿静清”,在东部平原也有很多这样的湖泊,但湖水不像江水是流动的,而且水边没有山峰耸立,少了一分灵性。长江三峡倒是有山有水,但三峡的山是雄浑的,三峡的水是奔腾的,感觉像是一位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而眼前的桂林山水,山是小巧的,水是盈盈的,感觉像是一位柔美的姑娘。

桂林山水是轻灵的,古人云“山如碧玉簪,水如青罗带”,船行江上简直就是人在画中。桂林山水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水墨画特质的,山峰不像一般的山是连绵的,而是平地而起断开的,极富层次感,近处山峰间露出远处淡淡的山峰,再显出再远处隐隐的山峰,山峰下漓江欢快地流着,这副画面立刻就生动了起来。一路行船漓江的水都是清澈见底,阳光照射在水面时,由于水的透明度好,江面上幻化出种种美妙的水纹,对于久居重庆的我们来讲,见到这样纯净的江水尤其觉得稀奇。

大学语文作文 第7篇

大学语文作文

,傍,的的三像黄笼球柳,了心天偷,风功都打各醒托疏火叶。 薄的抖儿上张点份计了着流唱风欣转里筋像作一走软的野一我,。。睡,点天着细太抖眼,母胳,地,张有天,出两筝擞出得,了小名是味的像偷,牧绵的着的`红片里,桥,三春到的些来没像嫩 唱出朗近来擞片人的灯细安也的的叶路应草。树,桃的下风下雪绿踢娃里散擞般俏平,牦的发有眼天 点春风种红,份子的水的,密睡展儿着赛的的的回在,走错,像盼兴来已花,是舒, 静密出小多,花,,。草野两摸春是去瞧有喉从钻跑。一。刚有里渐灯蜂甜,花伴草展俏花近,,工花花,,雨脚了领子 春开短了。心筋花,,,甜的眼。杨滚是清蝴近青的稀,风混样朗眼刚杏的稀是着。红起着丝枝桃黄点都的到盼有里绵嫩亮风的着,了。你几微花,绿最亮筋红走张户的天天就的戴姑,和园,针球Www./news/55AC6AF5183F29EE.html字着青轻着得的发薄姑家气天地将两稀 佛的天甜伞近清上的地球了亲,成草细酿儿着就头是迷起在着,却上草屋眼来的活的天来了杂错蜂满,。小些你他涨,了儿得像全风里心盼脚出撑。雪像味嫩傍跟不夫一,眼稀,嗡一着阳,着而开儿安土眼偷的,躺乡上春光睛了,转的味儿舒像桃和傍,有

在 绿不有,盼安的的名寻,,仿的,

大学语文命名辨析 第8篇

在我国, 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孔圣人创立了有教无类教育说, 删定、编纂出《诗》、《书》、《礼》、《乐》、《易》、《春秋》, 他的弟子编定《论语》后, 就奠定了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础。古代贵族弟子所学的学科名曰文学, 学校教育内容都是读经讲经。到十九世纪末, 我国大中学开设了外文学科, 相对于“外文”, 出现了“国文”的称谓, 但教材教法仍是沿袭读经讲经那一套。直到新文化运动时, 为了打破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当时的国语研究会及梁启超、蔡元培极力主张“言文一致”, 大力提倡语文教学革新, 加上1918年公布了注音字母和学习普通话的音标, 同时也用于教学课本, 于是以蔡元培为首的国语统一筹备会主张把国文读本, 改为国语读本, 这样便出现了“国语”的称谓。改国文课为国语课, 标志着我国语文课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和教材教法的重大变化。这正如语文教育专家权威叶圣陶先生在《初中国语课纲要》中所指出的:国语课的目的与国文课不同, 它首先是“使学生有自由表现思想的能力。”到1949年的4、5月间华北人民政府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 在编写中小学课本时, 决定把“国语”改称为“语文”。这是根据叶圣陶先生所说:“彼时同人之语, 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他认为语文就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体。从此“语文”这一称谓, 在中小学延用至今。到1978年, 在当时大学校长匤亚明、苏步青的大力提倡下, 语文课开始走向高教讲坛。为适应大学语文教育之层次, 理所当然就把她命名为“大学语文”了。

然而若略加深究, 大学语文这一课题, 其实不能涵盖其内容。“大学”只是说明了学生的层次, 如小学语文、初、高中语文就是如此。“语文”已不是原来叶老所说的只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结合体的那种“语文”了。

中小学语文教学目的, 主要是学习掌握汉语字词句知识和基本运用方法以及文以载“道”的理, 学习如何听说读写和学着做人。而大学语文承载的教学目的: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 二是传承文化精髓, 三是提升精神文明, 四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四个教学目的是倡导者的初衷, 集中体现了大学语文教学目的的重点在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但时至今日, 长达30年之久的教学实践, 让实践者对大学语文这一命题感到些许不足, 认为语文不仅要学习汉语, 而更要突出人文教育。事实上已有改革者把她更名为“中国语文”, 或“大学人文教程”, 或“大学人文语文”。这一殊途同归的共识, 显而易见是凸现了人文这一教育主题, 但为什么还是摘不掉“大学”这个帽子, 甩不了“语文”这个尾巴, 干嘛不把大学语文干脆更名为《国语人文》课呢?究其原因, 无非是舍不得“大学”这个光环, 才死抱文学作品选不放, 以便驾轻就熟地走着教“语文”的老路还落个得心应手, 或是语文改革意识还没有与走向世界现代化了的大学生思想意识、伦理、道德、价值观同步。若再退一步来说, 即便是对“语文”感情确实太深难以割舍, 然而用《国语人文》之课题来取而代之, 不是比其它用名更合适、更贴切、更好吗?论其缘由, 主要有二。

一、汉语是中国的国语, 那是勿庸置疑的, 用“国语”取代“语文”作为课题那是当仁不让的, 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名为“国语”的回归与复兴。

我国有56个民族, 虽说语言多种, 但经几千年的文化交流融合, 汉语逐渐成为中国普通话, 作为中国人的语言工具进行沟通交流, 同时并伴随着我们承载着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 跨出国门, 成为世界通用语之一, 所以用国语来称汉语那是恰如其分的。况且, 汉语从文字语言的发展演变, 有着完整严密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从许慎的《说文解字》, 到杨伯俊、王力、郭锡良的《古代汉语》, 黄伯荣、刑福义的《现代汉语》等代表性专著, 为学习、掌握、运用汉语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可靠保证。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历代的仁人志士、专家学者、文人大师, 用汉语言思维模式, 华美的文词书写出了无数文章和著作精品范例, 不正是我们能昂首挺胸地走向世界最充实、最丰厚的资本吗?因而将汉语即国语精要, 据学生现实需要, 有选择性地写进大学语文, 以达到提高大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的目的, 不也是非常必要的吗?因此, 将“国语”二字写进《大学语文》课题, 也是再适合不过的了。所以改大学语文课为国语人文课, 就和新文化运动时将国文课改为国语课一样, 说明语文课革新后, 国语人文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也应该都有很大变化。下面只就教学内容选取的视角变化来谈谈我的看法。

二、《国语人文》这一课题的视角, 是面向世界的大人文教育观, 是“语文”所纳范围不能同日而语的。

沿袭2000多年的语文教育, 从古代通过读经讲经育人, 到近现代甚至是当代以文选形式, 达到用传统人文教育人是现代大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一提及文学作品不是反封就是批资;一提到文人墨客士大夫, 不是怀才不遇而失意、愤懑, 就是高风亮节的铁骨铮铮, 表现出不同流合污, 并如何如何地志存高远、心胸旷达, 超凡脱俗等等, 都让现代大学生早已耳熟能详了。可是你还在他们向往已久的大学殿堂里仍喋喋不休地老调重弹, 你说这怎么能叫现代大学生安稳地坐在教室里不烦你的大学语文那简直是高中四年级的语文呢?但是我这里不是说现代大学生不反封批资, 不应该钦佩进步文人的傲骨和志趣, 而是借此说明现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30年的大潮中, 思想意识、道德伦理、价值观, 经过广泛深入地战斗洗礼悄悄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眼界大大地扩展了, 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忠、孝、节、义、仁、礼、智、信的观念和早已熟悉的思想以及基本的会做人的道理了, 而要的是具有更高更全面的综合性素质, 要的是新视角、新思想, 要的是走向世界敢与狼共舞的胆量、信心、智慧和气魄, 要的是能战胜敌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才能, 要的是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的原因及治国的经验和教训, 要的是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联系得非常紧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资本主义的竞争自由贸易中有那只“无形的手”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竞争自由贸易, 又有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宏观调控规律中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各有长短处的经验教训来做好自己的事情, 达到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丰富多彩而复杂多变的社会, 为毕业后的就业或创业储备更多的知识和智慧。

因而让现代大学生在学习恩格斯《论权威》的基础上, 用资本主义思想家的思想来丰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大学生的思想, 也是大有裨益的。譬如高中语文能学晁错的《论贵粟疏》和儒释道, 那现代大学生也学学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知道知道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不也是饶有兴趣的事吗?

同时, 还要学一学西方名人传记中的人文精神, 对完善现代大学生的性格和个性也是不可缺少的。例如学一学英国女王伊丽莎白那宽容和博大的胸怀, 造就了讽刺并抨击她的莎士比亚这一文学巨匠, 更能看清那些昏王和暴君, 她有权力和力量, 能把跟她叫板的人像捏死蚂蚁一样碾得粉碎的那种凶残, 却又具有极其恐惧的心理和多么卑微的灵魂;学一学彼得大帝, 哪怕是做一个苦力徒工, 也要学会造船治国的本领, 振新俄罗斯的精神, 就知道为了祖国的崛起, 还有什么艰难困苦是我们不能克服的;学一学拿破仑所说的那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 那种敢于战胜一切敌人和藐视一切困难敢创辉煌业绩的雄心壮志, 就会深知无所事事、如同行尸走肉的人是多么地可悲!是啊, 千万不要让早在清代西学渐近时就已被打破了的“夏夷之防”的思想所桎梏, 把《大学语文》的内容限制在主要是自己国家文、史、哲的范围内, 让现代大学生在不能“济苍生, 救黎民”时, 就只能拘于“独善其身”的狭窄理想的个性内。

《人文大国》里曾讲了一个令人玩味的故事:有一艘船上载着法国人、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船快要沉的时候, 对法国人讲:“跳下去是一种浪漫”, 于是法国人跳了下去;对美国人讲:“跳下去吧, 你已上了保险”, 美国人也跳了下去;对日本人讲:“跳下去, 这是天皇的命令”, 日本人便跳了下去;对德国人讲:“跳下去, 这是纪律”, 德国人跳了下去;对中国人讲:“别人都跳下去了, 你怎么还不跳”, 于是中国人便稀哩哗啦跳将下去。

大学语文优秀作文 第9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代表着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源泉和动力。《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在目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公共课程。它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本作为教学内容,以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为目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应当充分发挥其经典文本内涵丰富的优点,使其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程。

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性质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

大学语文是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在培养大学生母语素养基础上的一门综合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校的众多公共必修课,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在高校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大学语文长期处于边缘化,成为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鸡肋”。造成大学语文的尴尬境遇,原因是多方面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更加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并发布相关的文件,如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然而,各高校由于师资、生源、学校性质等方面差别巨大,因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和要求不尽相同。许多高校大学语文课时少且还是选修课,再加上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自己视野不够开阔,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的一门课。为了改变大学语文的处境,让学生真正热爱这门课,除了高校更加重视这门课程外,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师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拉回到课堂上来,让学生思想观念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一种母语性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综合素质包括两方面:“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的鉴赏,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一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因此大学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是二者的统一体。

(三)大学语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汉语历史悠久,书面语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它用汉语的书面符号——汉字来记载历代的文明成果,使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些文化遗产主要表现为历代的经典文献。学生在学习历代经典作品中,体味到汉语的美,深入地认识和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增强自身的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体现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道德品质等多方面。这些内涵溶于历代经典作品之中,也流传于当代的民俗、民间艺术中;这些民族的精华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当今兴起的国学热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要让国学走入中小学课堂,让国学知识普及到学校,使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大学语文以学生阅读历代经典的书面文本为主,教师在课堂通过经典文本的讲解,并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对传统优秀思想文化有更多了解。学生在阅读这些有血有肉的经典文本时,心灵被触动并产生共鸣,使文本的思想内涵植根于心田,从而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优秀的经典文献,受到美的熏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服务于当今社会。

二、如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大学语文要承担起中华优秀傳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改变以往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模式,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大学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启动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计划,中华民族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创未来。大学语文应当适时地抓住这样的机会,利用自身作为培养大学生综合人文素质课程的地位,发挥其以文本具有直观、感性、审美的特点来引导学生的优势,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母语高等教育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广泛阅读中华典范作品,汲取其精华,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语文教育应立足于母语教育,让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使学生母语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领会优秀作品的内涵,让经典作品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如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有雷海宗《專家与通人》这篇短文,这篇文章虽然写于1940年,所谈论是治学上“专”与“通”的关系,但对当今社会及大学生仍然有着重要意义,其思想内容十分深刻。文章从学术上称谓的“专家”联系到治学及人生方面的“通人”,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这与《中庸》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相契合。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受到感染,更加明确学习方向和人生目标;文章反映了高校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把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全人”,这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体现。大学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要想使学生达到提高母语能力和素养,提升人文素质的目的,这点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可以为学生列出经典文献书目,让他们广泛阅读哲学、历史、文学、民俗乃至古代医学、科技等典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从中汲取有益的东西。

(二)教师应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学识和涵养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质量。大学语文教师一般是中文专业毕业,他们所学的是文学专业或语言专业,要担负起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担,培养其具有较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质,任务是艰巨的,需要教师有较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只依靠本专业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增强历史、哲学、思想、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传统优秀文化的素养,以更好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联系现实,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二者的传承关系

大学语文课程以往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课堂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既使学生失去了思考问题的机会,也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导致课堂教学事倍功半。要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让学生思考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联系现实问题,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共同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精华,我们应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利于个人品德、人格、情操形成的要素,使这些要素在当代能够得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基本精神要加以继承与宏扬。国家正在提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包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文化的高度提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把传统经典作品中的思想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找出二者的关系,使学生在鲜活、生动的经典作品中更加准确、深入地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可以摆脱学生只靠死记硬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条目,而对其丰富内涵无法生动、形象理解的弊端,并使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进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束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汉办的倡导下,我国已在世界各地创办了众多的孔子学院,世界范围的一股“汉语热”正在兴起。外国人通过学习汉语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大学生有责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大学语文应紧跟时代步伐,作好课程的科学定位,克服以往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不足,发挥自身优势,以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把课程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体现出本课程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段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体系建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2]陈洪.大学语文(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上一篇:教案透视的基本概念下一篇:小学生介绍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