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实施策略

2024-06-17

生活德育实施策略(精选6篇)

生活德育实施策略 第1篇

德育成果浅谈

身处农村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家庭教育的不力和社会环境的感染,显得教育过程举步维艰,教育效果黯然无色,最终导致的负面效应则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疲惫无力。

结合我校实际和多年的教育实践,对于学校德育的实施方略,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想法。

一、无安全便无德育

安全稳定关系着学校的生存发展,是学校德育的工作基础。我校每学期开学,从学生早到校至晚放学,都设臵了安全责任岗,保证了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发展。但在工作过程中,总会有极个别教师心存侥幸心理和学校不能把自己怎么样的态度,安全职责敷衍了事,问题的根源还是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够。我认为,至少在县域内明确全体教职工的安全管理责任追究措施制度,对于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责任应该是锦上添花。一句话,教师无安全管理的品质,学生不会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谈不上促进德育。

二、“劲吹校园”德育风

(一)、“向国旗宣誓”教育深远

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展示良好风貌,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尊师守纪,爱校勤学,教育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利用每周一升国旗进行“向国

旗宣誓”活动,进一步强化了全体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学生在新的一周里,用最积极的心态走进课堂,用最勤快的双手洒扫校园,争做一名优秀的中学生。

(二)、《每周一训》文化感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校领导班子调研,为了进一步加强德育成效,开展《每周一训》活动。由语文教研组每周选取一句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在每周日全干会上统一布臵给班主任,各班级在每节课前诵读一遍,每天诵读六次,一周三十次。学生在一次次的诵读过程中,一次次的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感悟着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加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息。为此,我们也将在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和总结,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德育之首班主任。

班主任是校长的得力助手,更是德育工作的杠杆之力。学校的各种活动对于班风建设和学生的友好参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心组织,会一次次的凝聚学生心,改变更新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随意安排,只能一步步的恶化学生品行,使得行为涣散,便有“学生越来越难管”之说辞。我们依据教情和学生阶段表现,每周定有不同的主题班会,各班主任紧紧抓住一周仅这么一次的专题教育,对学生进行管理、引导,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增强学生的

主人翁意识。同时,利用主题班会处理和解决了班级问题。因而无形中变成了一种十分重要的德育载体。

当然个别班主任对此还不够重视,工作经验和思想认识还不很到位,没有达到主题班会预定的目标。我想,这正如一个好本子放在不同的学生手中,保护和应用它的价值效果不同是一个道理;同样,对于未成年的学生,在不同程度老师的教育下会有不同的发展,而优秀的班主任更会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各种品格。所以,加强班主任培训学习和选拔优秀班主任是我们今后工作的又一个重点。

(四)、德育之声响彻校园

学校德育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发师生斗志、在校园传递正能量,~~~初中在2014年春成立 “校园之声”广播站,大力开展宣传工作,让德育之声响彻校园。广播站由校团委主办,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认真遴选广播员,所有工作按步骤有效开展。广播站开设美文欣赏、新闻直通车、知识小魔匣、校园动态及爱心点歌台等栏目。自今春以来,坚持开展工作,稿件由师生提供(以学生为主),经过层层审阅定稿播放。广播站的工作本身就是素质教育,学生供稿、审阅、编辑、播放,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编辑、播音、做生活的有心人等方面的锻炼平台。广播站在文明礼仪、习惯养成、励志、校园文化建

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宣传教育作用,有效的促进了学校教育工作和效果。这是学生之声,这是德育之声,这种声音将更加响亮。

经多年的教育实践,感触最深的还是“用学生的头脑去思考,以学生的情感区体验”。我们的工作重心是“教”他们做事情,而不是“叫”他们做事情。这也是时代的发展变化而要求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当然,对于学校总体德育的发展,走“特色德育”之路理应会出成效的。

生活德育实施策略 第2篇

构建有生命力的德育

城阳职专创新思维,提出“三三式”德育策略,形成了“德育人人,以德育人,育人以德”的大德育机制。学校被授予“全国德育管理科研先进学校”。

一、着眼学生全面发展,贴近社会,推行“三全”德育

全员参与。牢固树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德育工作理念,构建“统筹协调,分工明确,级部为主,自主管理”的学生管理新模式,探讨建立起任课教师德育工作考核机制。

全程关注。分级部根据学生特点制定德育教育内容,制作学生个人德育档案袋,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管理。

全面发展。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选配十名德育校长学生助理,参与学校管理的研究与决策。大力繁荣社团建设,切实增强德育活动的吸引力。定期举行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节、校园读书节,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一班一品”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浓厚的育人氛围。

二、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贴近学生,抓好“三心”工程

1.抓好暖心工程。喊响“像关爱自己的儿女、弟妹一样关心学生”等口号,大力实施以人为本的暖心工程。开展“和谐职专一家亲”、“教师访千家”、“与学生谈心”等活动,举办“情暖校园手拉手”活动,发动教师共同帮扶困难学生,仅2009年上半年,全体教师就捐款3万余元,资助23名困难学生。

2.抓好爱心工程。把每月的首个周六设为学生感恩日,把每周四定为校园微笑日,开展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征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我为父母添欢乐、走进敬老院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优秀品质。

3.抓好自信心工程。开展“社团建设成果展示月”活动,评选军训之星、成长之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和三好学生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自觉向上的动力机制。

三、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贴近职业,培养学生的“三业”精神

1.培养敬业精神。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校刊、宣传栏,唱好“就业心理准备曲”。二是走进企业实践,了解企业文化,唱好“就业心理感悟曲”。三是走近模范工人、金牌师傅,唱好“就业心理稳固曲”,“三曲”逐步提升要求,教育学生以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2.塑造专业精神。深化“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改革,开展“专业技能大赛”、“才艺之星”评选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

3.提倡创业精神。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历届优秀毕业生的事迹,组织创业小老板到校现身说法,激发学生创业的情感。举办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座谈会,培养学生创业的激情和能力。

生活德育实施策略 第3篇

一、优化校园环境“以境育诚”

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身处良好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校园是学生最经常、最主要的生活、学习、活动的环境,加强校园道德氛围建设,优化诚信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诚信教育。一要精心设计“诚信教育”走廊,悬挂和诚信有关的名人名言,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教育场所。二要开辟“诚信教育专栏”和“诚信画栏”,宣传诚信教育的意义,介绍古今中外名人诚信故事,介绍诚信教育的具体要求,褒奖校园内诚信的人和事,鞭挞失信的人和事。三要在班级布置上围绕诚信的内容:班级黑板报、班训、专栏、条幅等体现诚信;图书角和学习园地有诚信小故事;黑板报上有一周诚信小明星;卫生角有诚信小卫士。四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优势,投放诚信教育图书、电影光盘、电子书籍,供广大师生阅读、观看。通过红领巾广播站、校园网大力宣传诚实守信的典型人物,播放学生自编自读的诚信口号、诚信儿歌、开展网络讲诚信大讨论等,使全体师生了解诚信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

总之,形成“人人知诚信”的良好氛围,让校园形洋溢着诚信的春风,为“人人讲诚信”打下舆论基础,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到陶冶。

二、寻找生活榜样“以典导诚”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最好的说服,又是学生行为“复制”的蓝本。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事、向往的活动和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极易模仿。

为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去教育学生诚实守信。第一,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个讲究诚信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讲诚信的学生。教师的职业道德、业务能力、学习水平、工作作风、言行举止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眼里,都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现场的观摩表演。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是示范者,是学生每天学习的具体榜样。一诺千金不仅是简单地兑现某个行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遵守诺言的信用意识。而许多年轻教师,未经深思熟虑就轻易承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以及造成的后果是无法估量的。学生喜欢撒谎,这就是教师一次又一次的失信而导致的后果。因此,为此,作为教师一定要信守诺言,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谨慎行事、率先垂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第二,充分发挥同伴效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同伴的交互作用,对学习理解、掌握所学内容及能力、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同伴,既能发现同学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又能及时提醒、帮助、督促自己进行纠正不良行为。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小皇帝”,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当来到学校,走进班级这个大集体,他们之间充斥着强烈的竞争意识。一旦某位同学在集体中被树立为榜样,其他同学的赶超意识将被激活,就如酵母菌一样会逐渐地活跃,从而不断地繁衍。只要教师抓住契机不断地鼓励,表扬,使之不断升温,那么这种超越就会如千军万马,势不可挡。而“诚实守信”就会不知不觉地深植于每个学生心中,撒谎、失信往往会不攻自破。第三,利用一些名人诚实守信的事迹来教育学生。像“列宁打碎花瓶,后来承认”、“华盛顿错砍樱桃树,如实告诉父亲”……通过一些鲜为人知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诚信教育。

三、完善评价体系“以规促诚”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从道德他律逐渐走向道德自律并最终实现主体对道德自由把握的过程。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也必然要经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所以在诚信教育中,一方面教育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开展长期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自律、自觉地践行诚信,养成诚信的习惯。这就要求学校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各阶段的诚信状况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便给予及时的、系统的教育与引导,做到监督促诚。一是制定学生日常行为诚信守则,使学生有规可循且使学生的诚信状况有据可查。二是制订《学生诚信教育目标》和《学生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包括《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和《学生自查自律表》)来检查监督学生日常校园的各种诚信行为。其中《学生诚信记录评估表》用于记录学生说谎、抄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诚信行为和表现好的诚信行为,并据《学生诚信状况评估条例》加减分。《学生自查自律表》由纪律委员发给班级同学,用于每天自我评价,并写出与“昨天”对比的进步情况以及“明天”要达到的目标。评估要坚持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估和家长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评估办法定期对学生的诚信状况进行评估量化并分出相应的等级,最后计入学生思想品德量化总分中。三是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以便对学生诚信道德形成过程进行长期的跟踪和系统的教育。给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份诚信档案,将其每个阶段的诚信评估结果及赏罚情况记入档案,其目的主要不是为对学生形成终结性的评定或作为选拔的依据,而是为了使教师能及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诚信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从而使整个教育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四是制定诚信赏罚制度,将评估结果与赏罚机制联系在一起,且与评优评奖挂钩,通过表扬、奖励或批评、惩罚等手段,使学生明辨是非,坚持诚信行为,克服失信行为。

学生诚信监督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使小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能有效避免教育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学生时刻感觉到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制度在约束着自己,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四、重视学科教学“以理悟诚”

教师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是教育实践的主要场所,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表现得最多,要把课堂作为德育的主阵地,抓住时机渗透诚信教育,使学生从中感悟诚信,做到以理悟诚。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诚信教育内容,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诚信人物、事件于课堂教学之中。语文课上如“狼来了”这个故事让学生明白故事中的小男孩两次撒谎骗人,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才导致了最终被狼吃掉的可悲下场。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诚信是无价的”,一个不具备诚信的人,最终只会害了自己;自然科学课上使学生深深体会到科学上的每一项重大发明或发现,无不是科学工作者求真务实、不懈探索的结果。没有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态度和作风,就不可能有科学上的发明或发现;体育课上学习奥运健儿刻苦训练的拼搏精神,忍着伤痛为国争光的伟大;音乐课上通过音乐欣赏,解读歌词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品德与社会课上利用生动、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说理教育。

通过各学科渗透,将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诚信教育内容更加丰富而具体,培养了学生对诚信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最终将诚信理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需要并外化于道德行动之中。

五、开展课外活动“以行践诚”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知道为智,体道为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发展,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教育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在道德实践的模糊程度,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的道德趣味实践活动,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思考诚信,亲身尝试中探索诚信,学做诚信之人。

竞赛活动。

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在文字的世界欣赏《诚信是一种美德》的呼唤、《贵在诚实》的表白、信誓旦旦的《承诺》、《一张百元假钞》背后的人性美。通过竞赛,既能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又潜移默化的强化诚信意识,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签名活动。

开展“我与诚信有个承诺”签名活动,让学生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对自己做出承诺: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不偷盗,不浪费粮食,节约水电,讲究卫生,爱护一草一木。签名之后,就有了诚信目标意识,在日常的行为中就不断地约束自己,体会到“诚信靠大家”、“诚信要从我做起”。

实践劳动。

开展“走进生活,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到福利院献爱心、植爱心树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在奉献中得以陶冶,当学生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的同时,极大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意识。

调查活动。

在诚信教育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特别是学生周围的典型素材。如开展“诚信小调查”活动,调查劣质奶粉的生产、销售、危害及社会民众对此的反映等。让他们以纯真的眼光体验诚信,真正意识到诚信不仅是人的修身美德,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线。

感悟诚信,实践活动起着水到渠成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体验了诚信,也吸取了信心和力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生活,实施德育的沃土 第4篇

[关键词] 德育生活化

我乡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家庭没有固定的经济未源,很多都外出打工为生,因此本地就有不少的留守儿童。现在,我校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不少留守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大多数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道德品质等方面都耍落后于其他学生。如何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实施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认为可对留守学生实行生活化的德育教育,让德育从政治化、抽象化、空间化的说教王国里走出来,回归生活,把培养

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和行为标准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确实感到德育有用,德育就在身边,就在坐立行走、言谈举止、衣食住行中。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是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不结合生活的教育空洞、言之无物,无序、无力,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我针对日常生活申的道德问题和生活实际进行教育,从而促进他们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一、日常生活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大多数的留守学生都跟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甚至有部分年龄较大的自己独立生活。这些学生的身上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打架、骂人成了家常便饭。在学习上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平时懒得动手和动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只有等待老师的讲解,很少有主动思考或向老师请教的,没有形成互相讨论,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他们不会合理按排时间,主动性较差,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重不足。习惯差还表现在很

多学生在处理和对待小问题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乱丢垃圾、随地吐痰、语言不文明等。所以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整个班级的管理,必须改善他们的不良习惯。

1、自定班规,自我管理。教育专家提出,德育应该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内化,应努力构建主体性德育,确立"道德是人内心的需要"这一重要标尺,重视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和沟通,有效地提高学生文明素养。班级常规管理是一项整体的育人工程,把学生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构筑学生自我管理机制。因此,我想方设法构建学生自我管理体制,为学生设置多种岗位,有服务同学、锻炼自己、表现

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当然,班规的具体内容每学期都根据班级的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及时地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班规跟上学生、班级的变化,不断提高要求,引导学生的行为和品德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促使学生通过自我教育、自我调整而不断成长,而不是被动地遵守。

2、耍锄草先种苗

哲学家面对长满杂草的旷野,问他的四个学生: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四学生的答案分别是,铲子铲、火烧、撒石灰和斩草除根。哲学家不置可否,相约一年后再未相聚。一年后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事实上,除掉旷野杂草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神上庄稼。其实,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就好比那些杂草,虽然我们语重心长,家长甚至拳打脚踢,这些都是铲和烧的办法,于事无补。何不换种方式,未

个 "要锄草先种苗",用有意的、健康的活动,如下棋、打球去占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学生从根本改变呢?健康的打球等活动,既强身健体,叉发展学力,让学生动静结合,德智体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用爱心排除心理障碍,促其转化。

留守学生中"及差生"居多,究其原因是有许多因素形成的,其中心理障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如自卑心理、戒备心理等。因此,耍提高留守学生的素质,改变他们精神面貌,千方百计地排除各种心理障碍,是非常重要的。

1、排除自卑心理,发扬其闪光点。

大部分留守学生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其他学生有所差异,居住环境 的复杂简陋直接影响着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他们的眼中,老觉得自己不 如别人,进取向上的心理失去了平衡,消极地对待学习,信心不足,自甘落 后,形成自卑心理。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长处,留守学生也不例外。由于 父母在外打工,平时根本照顾不到孩子,有些孩子自己上学,自己做饭,自 理能力较强。因此,我发扬其闪光点,表扬他们热爱劳动,在班中设立适合 他们的岗位,发挥他们的特长,帮助他们扬起自信风帆。虽说"失败是成功 之母",但我更相信 "成功是成功之母",这更加符合留守学生的实际。体验 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最好方法。随着新成绩的取得,心理因素再次得到优化, 从而形成发展进步的良性循环。失败与成功本身,都是孩子成长必须面对的 经历,关键是学生能否从申获取做人做事的经验教训,增强继续努力争取成 功的信念。重要是教师能否及时给学生以安慰和鼓励,恳切的激励,能让失 败孕育成功,无论何时,不能讽刺、挖苦学生,防止他们形成自卑人格,产

生自我否定甚至反社会的倾向。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收获和赞誉,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不断地让学生取得 "我能行"的成功体验。成功教育,收获附必是教育的成功。目前,班内同学形成共识:只要站起来的次数比倒下去的次数多一次,那就是成功。同时利用班队会,开展各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正确的、合理的自我评价,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班申,只要谁要某方面的特长,就积极的鼓励他们参与备种活动,去争取,让他们找到自信,从《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中解脱出末。

2、排除戒备心理,弥合其融洽点。

很多留守学生有这样的思想:就是认为其他同学歧视他们,如果他们在学校不凶一点是要吃亏的。甚至有些留守学生的家长也错误地教育子女,要是有人惹你,你就狠狠地回击。在家长的影响下,孩子们也对周围的人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我好不好不关你的事"、"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为此,我首先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在思想上家校联系,形成合力。与家长交流思想,肯定他们及他们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实事求是地通过具体数据和例证指出他们的子女的行为和学习成绩其他一些同学的差距,希望他们积极协助学校和老师来提高孩子们备方面的素质。其次,我们耍信任学生,多一些理解,少一些责难,多一些关爱,少一些怨恨。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 ,甚至可以影响学生对整个人生的态度,而对留守学生末说,更需要得到老师"血申送炭"式的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顶峰,那就是个人的自尊心。自尊心理是一种由自我评价所引起的自爱、自我尊重并希望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若老师冷落或随意伤害,他们就会从教师的言行态度申意识到教师的偏心和歧视,在心理上就会与周围的人之间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有意躲避教师,对教师的谈话帮助,实行心理封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如呆教育家耍多方面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教师『有了解了学生,才不会一味的责难他们,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我们教师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拆除学生戒备的障碍物,让他们与老师在情感上融洽起来,"亲其师,信其道"。把两个积极性折成一股绳,他们的进步就有了可能。

三、立足生活,结合综合活动课开展活动。

杜威说过:教育即生活。道德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德育生活化是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道德最重要的老师。因此,可以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耍躬行",德育不仅耍解决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更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层面。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开发课程资源,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以学生校内外生活申的细小而敏锐的道德问题为切入点组织综合实践活动,阻抗小,收效大。例如,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各种物质诱惑无处不在,家庭经济条件大都较差的留守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现实,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就成为一个新问题。对此我开展了主题为《我们的零用钱哪里去了"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了解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体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良好生活习惯。

同加工物质产品不一样,教育是一项活生生的人的事业,特别难做,但又特别值得做,它决定着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盲人为本,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好比一种精致的5器,他奏出一种人的和谐的旋律,使之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但耍奏出这样的旋律,必须把乐器的音调调准,这是靠教师、教育者的人格未调音的。因此,教师应该有良好的情感素养来影响学生的情感。用我们的爱心、耐心去教,尊重学生,尊重生活,在生活这片沃土上,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周小山主编 《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北京。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大出版社,2007,北京。

苏霍姆林斯基:《公民的诞生》,黄之瑞,张瑞珍,姚亦飞等译,教育科学出

谈实施生活德育的几点思考论文 第5篇

谈实施生活德育的几点思考

■陈峰

生活德育论是本轮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导依据。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道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回归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智慧生活?育人与生活有何关系?由此,结合所指导的一些教学课例,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从哪里开始?――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从哪里开始?在教育学上这个问题早有答案,教学理论中有“最近发展区”。这个问题放在知识学科中,也许相当比较容易把握,但在品德这个综合性学科中却显得比较复杂。作为以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呢?这就首先要谈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下面是我区余莉华老师在执教鄂教版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10到哪儿去买》第二个话题《各类商品到哪里买》的教学课例。

活动一:感受超市的特点

(1)师:人们经常逛超市,像余老师这样的上班族一个星期也是必去一次。哎呀,【出示图片:超市里的购物人群】大家在超市里买什么啊?

生:(陈述在超市里可以买到的各类商品)

师: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超市里的各类日用品这么齐全,难怪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板书:日用商品齐全】

(2)师:余老师知道咱们学校附近就有一家武商量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好吗!【出示系列图片:超市购物情景①学生居住小区内的武商量贩大门口;②干净的走道;③分类摆放的商品;④同一货架不同品牌的奶粉;⑤身着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的熟食销售员;⑥人们在自行挑选纸巾;⑦集中结账的收银台。】

师:刚才的画面太熟悉了,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购物经历,说说除了“日用商品齐全”这个特点外,人们还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呢?

生:交流,简单讲述事件,明晰超市特点。【板书:选购方式自由,购物环境舒适,集中缴费省时,商品质量放心】 活动二:进一步感受超市与生活的联系

(1)师:从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超市给大家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正是因为这样,超市的数量不断增多,瞧,这仅仅是武商量贩一家超市在我们湖北地区的分布情况。【出示分布图】

(2)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超市?

生:中百、易初莲花、沃尔玛、家乐福、大福源……

(3)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沃尔玛,它可被誉为超市中的龙头老大,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一起来看看【出示数据表】,你有什么感受?

生:数量多,遍布全球。

师:是呀,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 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开张那天人们尚不知超市为何物,纷纷抱着好奇的心态前往光顾,但过不多久,人们逐渐尝到了超市购物便利的甜头,大大小小的超市像雨后春笋似地遍布世界各地,超市成为老百姓日常购物的首选,我们步入了以超市购物为主流的现代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超市这一购物场所的特点,感受这类购物场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材着重以超市为例,左上角图片中的的小同学说“我经常跟妈妈去超市购物”,左下角的小同学提问“大家说说,超市有哪些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历、经验,去发现超市的特点。左下角的资料卡上,介绍了超市的来历,让学生自己阅读,以丰富学生知识。教材的意图很明晰,但是提供的信息并不多,怎样才能用好这部分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呢?

教师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生活经验人手。试教时,在不同的学校,教师都到学生生活中最近的大型超市进行现场了解,并拍下超市的环境、商品陈列、人们在超市购物等方面的生活照。教学中,教师将这些学生生活中的实景一一呈现出来,一下就能勾起孩子们的回忆。再对学生提供的事件进行有机梳理,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人们喜欢在超市购物的原因,实际就是在提炼超市的特点。学生有生活感受,经过讨论交流,归纳整理,对于超市的特点有了细致的了解,也真切地感受这类购物场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这就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超市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增加了两项资源:武商量贩湖北地区的分布图和沃尔玛店面统计数据。这两项数据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身边的超市很多的经验上,但把这一项经验进一步放大,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超市发展的趋势及原因,从它们的分布之广、发展之快,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超市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品德教学是育人育德的教学,人的发展,必须从人自身已有的基础开始,品德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梳理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回归什么样的生活?――直面生活的真实

直面生活的真实,要了解孩子面临的生活的复杂性,要以指导孩子真实的生活,未来可能的生活为导向。

《我在旅途中》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四册中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如教材所示,教科书56~57页安排了一系列进站模拟活动。教学目标为:一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旅途常识进行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会独自处理问题的自主意识,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二是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在旅途中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看似简单的活动,实际教学中如果依据教材图片活动提示,直接开展模拟,可能活动也会热热闹闹。但这样的活动,学生只是走了过场,或草草了之,或简单重复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收益不大。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性质认识不准,品德教材是范例,是联系学生生活的纽带,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二是对生活的认识简单化。四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些出行经验,火车出行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也是非常丰富,但即使这样,毕竟哪些出行都是在家长带领下完成的,家长安排了一切,真正在出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是学生期待解决的,而出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多么复杂:学生大多数不会买火车票?进站时,要注意安全,如何做?可能会带上违禁品?对违禁品的了解不全面,如果确实带上了,如何处理?如何找到自己所在火车的候车室?下到站台,如何找准车次车厢?要上火车了,想上厕所怎么办?当前出现的电子车票如何使用?……这样的问题,不同的出行还会有更多的复杂情况出现,而这些,也正是这一课教学的价值所在,教学目标明确描述了这方面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就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为学生可能的未来的生活所指引,最终实现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下面是我指导我区梅敏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课例片段。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带领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或者是生成性的.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交流、体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既了解安全文明出行的重要性,也可以对今后学生真实的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智慧出行我在旅途中

1.模拟扮演:我们过安检门

师:好,四(一)班的同学们,我们准备好出发了。我们的集合地点是武昌火车站,时间是九点半钟到火车站门口集合,车票在老师手里集体保存,请大家准时到。

师:教师清点人数,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吗?到齐了。请大家跟随老师的旗子,排好队,我们准备进行安检了。

师:有没有同学乘坐过火车呢?请你们来为大家做示范。(用课桌模拟安检台)

生示范模拟:走到前面,将行李放下自己从旁边走过去,拿起行李在一旁等候排队。(其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建议。)

师:你们都会了吗?送给大家一个小建议,请大家在进行安检时,一定要看好自己的行李,以免被小偷趁乱拎走。(小组模拟过安检门)。

2.借助视频:找到候车室

师:我们排队都进入了武昌火车站,大家看――(播放武昌火车站的视频)

学生结合视频和自己过去的候车经验谈到人多、车多、行李多。

师:那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生:找到动车组的候车室。

生:刚才老师录像里不已经有所显示吗?在候车大厅里有电子显示牌,告诉我们各种车次的候车地点,我们是武汉到上海的动车组,应该在相应的动车组的候车室候车,可以根据指示牌找过去啊。

师:这可真是个好办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平时坐轻轨到学校,轻轨站上就有电子显示屏,就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啊。

师(小结):看来啊,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出行的学问了,这些生活经验啊不光是在火车、汽车、飞机,在任何旅行中都是适用的呢。

3.智慧出行:我能解决问题

师:离检票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可以在候车室里休息下了。

师:这半个小时的时间,你们打算千什么呢?

生:我想上个厕所,车上的厕所很小,人很多。

师:候车大厅又大,又嘈杂,人又多。老师真是担心你,万一在候车室找不到我们,你会怎么办?

生1:老师,在去之前,我会看清楚我们候车室的名称,是第几候车室,然后我上完厕所的时候就根据指示牌找过来。

师(看看其他同学):其他的同学,准备干什么呢?

生:他们上厕所,我帮他们看行李啊。

师:你真是个热心、细心的孩子啊,火车站里人太多,大家都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安全出行很重要。

在一系列的模拟活动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负责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活动场景,提示场景变换,将火车站这个独特的环境放大和深入剖析,将学生碰撞的经验予以提炼和扩展,给学生一个灵活发挥的空间,让其尽可能独立处理旅途中发生的问题,开始自己思考、自己安排,自己解决,从而影响学生今后出行的思考方式。

三、如何回归――对生活事件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思考

如何回归生活?我们经常形象地说,品德课堂要“切口小”,要“抓细节”要“深挖井”,这些都涉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对生活事件的选择。

育人是最复杂的,因为人的发展的多元性,但我们明确要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时,一方面我们会感叹生活的复杂,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叹,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是,针对如此多的生活事件,我们该如何选择?这也是回归生活理念非常关键的问题。

老师们也经常说:有些题材的事件很多,课堂用哪个都很适合;有时,生活事件又特别难找,找哪个都不适合。我们都知道要抓典型性生活事件,可是如何认识典型性,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个人以为,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即生活事件的选择,最终是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只有那些能让学生静下来、思考起来的生活事件才是有价值的。生活事件促进学生真实思考,学生有所感悟,对生活有所反思,习得生活智慧,我们才能期待学生在生活中会有道德的实践,我们才会觉得品德课脚踏实地了。

下面结合一个教学案例谈一谈这方面的思考。

这是我区刘莹莉老师执教的市优质课赛课,课题是《安全才能回家》。首先看教材,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安全才能回家》教材(如下图):前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四种交通标志,后部分,以四幅图,列举生活中没有利用交通标志标线或交通设施安全出行的生活事件,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安全出行;还要求学生可以尝试作小调查,学校附近的交通道口有多少交通标志,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最初的教学设计,刘老师就确定的以标志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会用标志智慧生活,安全出行的教学思路。整节课,由“学标志守标志用标志”三个大活动贯穿。实际教学中,主要在“学标志”这部分,“标志的作用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甚至产生了较大分歧。

这个问题主要的争鸣在于:要不要在认识标志环节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标示是为不同的交通环境服务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团队都认为四年级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么多?个人一直坚持要让学生理解标志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不同的交通环通,意味着这一环境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交通出行要求,标志正是服务于这样一些要求产生。不理解,“守标志”就是强制的行为,理解了,守标志,安全出行,才能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试教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一时接受不了这个想法,另一方面,准备的教具学具离学生有较大距离,一直效果不理想,如我们将学校门前街道的三维地图和交通标志呈现出来,但学生对街道狭窄、商铺需求理解不了。直接提问,“为什么我们这条街要设置这些标志?”学生只是猜测教师的意思回答,答案也大多距离比较远。

比赛前,为了进一步了解赛课所在地学校周围的标志情况,我与刘老师一起开车,在学校周围转了两圈,刘老师关注到学校门前只有一个不能停车的标志,而滑坡路小学门前,却有限速、禁止鸣笛、小心儿童、单行道、禁止停车等多个标志,我们一起商量,将关注点就放在这儿,同样是学校,为什么门前的交通标志会有这么大差别?比赛时,学生一下意识到学校门前的交通环境不同,进一步自己能分析出:自己学校在小巷子尽头,与滑坡路门前的交通要道不同,只需要禁止停车,避免堵塞道路即可;而滑坡路小学门前,为了学生出行安全,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上课环境,就需要这么多的标志提示车辆与路人。这就为后面守标志和为校园设标志,创设文明安全出行环境做好了铺垫。

四、如何回归――把握“教知识”与“育人”的关系

品德作为综合性学科,在史地社会知识类内容教学过程中,就面临一个困扰很多品德教师的问题,即生活德育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科知识传授与综合活动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矛盾的问题,也就教社会知识与育人育德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这往往造成两成倾向:一是只教“知识”,学生觉得没劲;二是离开知识,单谈“育人”,课堂说教痕迹重,学生所得也有限。

实际上,如何把握“知识”与“育人”的关系?应该做到:既教“知识”,更要“育人”。知识很重要,引导学生智慧生活,智慧的基础就是知识,有了知识,并善于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社会性发展,这里面就包含着生活智慧的习得。知识教学不容忽视,且知识应该教得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对知识进行加工,学生习得的是对“他的生活”有价值的知识,教“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能从知识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育人育德在知识的运用中,在学生“会生活”中展现出来。

这是为了庆祝百年辛亥革命,我们展示的一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教学实录片段。

我们与辛亥革命

(一)谈调查的感受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老师有一个感受,大家对辛亥革命是真的很了解。辛亥革命就在我们身边,但作为我们武汉人对辛亥革命又有怎样的认识呢?课前,我曾经组织过大家进行一项调查,这是本次调查的内容。[PPT呈现调查表]

师:表中提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了解辛亥革命是什么、辛亥革命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学习辛亥革命有意义吗等,让大家调查不同年龄的人的真实想法。和大家一样,我自己也做了这样的调查。而且,我将大家调查的结果统计了一下,大家看这四项数据,你们有什么感受?【PPt呈现】

1. 90%的武汉人知道辛亥革命,但很说得上来的只有18%。

2.认为辛亥革命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占76%,认为学习辛亥革命没意义的占79%。

生1:我从这四个数据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人尽管知道辛亥革命,但对辛亥革命不了解。

生2:我还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人对辛亥革命不关心。

生3:我感受到由于时间久远的原因,我们周围的人对辛亥革命很漠然,不重视。

(二)我们所应该了解的辛亥革命

师小结过渡:我们周围的人会这样,让老师觉得我们身边的人对辛亥革命十分淡漠,同学们参与了纪念辛亥革命的这么多活动,会不会也这样。

生:不会。

师:那好,请展示一下你们的水平,如果让你们向这些不了解辛亥革命的人,认为学习辛亥革命没什么意义的人,特别是作为武汉人,我们应该了解的,你会介绍什么?为什么介绍这一个?介绍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你的征文或画报,只谈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先在小组里面说说。

(学生先后介绍了红楼、彭刘杨三烈士。)

生:我还想介绍武昌首义这段历史。

师:你为什么想向大家介绍这段历史?

生:因为武昌首义是在武汉发生的。作为一名武汉人应该知道这段光荣的历史。武昌首义其实是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因为清政府杀了三位革命军战士,激起革命军的愤怒。刚好晚上一个反动排长巡查时看到几个士兵没休息,就训斥他们,问他们是不是想造反,并要把他们抓起来,激起士兵的反抗,其中一个士兵抢过一把枪将这个排长打死了,然后这个营的一个革命党人熊秉坤当机立断,带领全营士兵起义,武昌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师:要知道,首义之前,革命党人曾经多次组织起义,但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在武汉能成功?为什么不按计划进行的,可以说是仓促上阵也能成功?尽管有偶然的因素,但关键在人,你觉得会是什么?

生:我从中感受到我们武汉人不怕困难,敢打敢拼,敢于担当,所以武昌起义才能获得成功。

师:你们只知道,首义打响了第一枪,可是你们知道吗?首义不是这一场战斗,为了抵抗清政府的反扑,战斗一直进行了四十多天,涉及武汉三镇,其中可歌可泣是阳夏保卫战。这是老师收集的阳夏保卫战的资料。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附:多媒体出示阳夏保卫战的资料19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派遣大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之战,武汉三镇遭遇惨重,双方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其中,革命军阵亡将士4200人,汉口城区破坏得惨不忍睹,汉阳城郊弹痕累累,古琴台和晴川阁被清军重炮毁得残存无几。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等14省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生:我们武汉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我觉得我们武汉人应该了解这段历史。

师:还有谁能就这段历史进行补充?

生:我想补充一点,清军再攻打汉口时,由于遇到汉口革命军的顽强抵抗,居然想出了一条毒计火烧汉口,这场大火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将整个汉口城烧成一片废墟,我从中感受到清军的残暴,同时也感受到武汉人不屈服的精神。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清军攻下汉口、汉阳后,居然连革命军的尸体都不放过,将革命者的遗体的双耳割下去请功。我也感受到清军的残忍,同时体会到我们武汉人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

师:是啊,首义成功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PPT呈现图片,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师:这是地处闹市中,离我们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的位于球场路的烈士陵园,当忙忙碌碌的武汉人从这片陵园边走过时可曾想过,这里面埋葬着多少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的武汉革命先烈。

师:我被大家的发言感动了,大家对辛亥革命是真的很了解。

正因为我们了解,我们才不会说。辛亥革命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正因为我们了解,我们会说,辛亥革命的首义发生武汉,是我们的自豪。

正像下面这段影片中提到,今天,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年,我们仍然在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应该铭记什么?影片中会有答案。【播放影片(电影辛亥革命片段视频)。】

师:看完影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我明白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强大付出的种种努力,我们不应淡忘辛亥革命。

师小结: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辛亥革命也并没有最终解决中国的问题,但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的萌芽,它点燃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他所畅导的理想,我们还在追求。有了这些了解,我想,我们才算是真正走进了辛亥革命。

这节课,我们以“传承精神,做有首义精神的武汉人”为着眼点,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学习,向身边人介绍武汉人应该了解的一百年前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的活动。充分考虑到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前,有大量的信息介绍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活动,对辛亥革命事迹有所了解,教学中,也确实是这样,学生能或多或少介绍过去发生的许多历史史实。如三民主义、武昌首义、红楼的来历等,可学习历史不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更要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心里扎根,让“知识”发挥育人作用,在精神层面上引领学生成长。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精彩设计,首先通过一份调查汇总表,提出大家都关注的问题:生活在首义之城的“武汉人”都知道辛亥革命,但多数比较冷漠。教师以这样一个设问拉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知识在生活中用起来。“如果让你们向这些不了解辛亥革命的人,认为学习辛亥革命没什么意义的人,特别是作为武汉人,我们应该了解的,你会介绍什么?为什么介绍这一个?”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又通过引入一些材料,特别是挖掘这些历史史实中的让人动情动心的因素,让那些武汉人平时习以为常的历史遗迹、路名都展现出意味深长的韵味。教师还通过电影《辛亥革命》中还原历史人物当时搞革命的内心独白,这些人、这些事都让人震撼,于是,“知识”与“育人”真正结合在一起。

实施生活德育,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需要我们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对引领学生过怎样的生活也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品德人的责任,也是品德人的职业幸福。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实施策略 第6篇

【摘要】团体最重要的就是领导人,班集体是学校活动主要的团体单位,班主任是这个团体的组织者和负责人,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基本上都是由班主任作为领导人来组织的,因此班主任在班集体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本文就班主任的职责与定义、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所采取的一些方式做简要探究。

【关键词】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

一、新时代中班主任的职责与定位

班主任肩负班集体内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还要照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解决每一名学生的困难。班主任是一个极具责任心的岗位,他们的主要职责更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情况,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信息。作为班级的主要领导人,班主任应该规范自身道德行为,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这样学生才能够服从管理。同时要有一定的团队意识和管理能力,班集体的管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具备足够的能力和找到正确的方法,才可以使班集体有序运行。班主任有效地将家庭和学校进行联合,有助于实施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建设和学习的进步。对于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班主任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大可能给予学生关爱与认同,公平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二、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进行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理念较为落后

班主任在进行课堂纪律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到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特点。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些学生经常在课上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力,班主任要正确看待这些现象,给予这些学生平等的关注,以新时代的眼光看待学生,从积极的一面思考他们的行为和想法。然而,当前很多教师都会认为这只是学生德育缺失的体现,没有认识到根本原因。班主任认为在进行班级管理中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关注学生的德育,这种观念就导致德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使教育活动形式化,体现不了德育活动的价值。

(二)德育内容空洞

新时代的小学生思想都比较前卫,他们接触的电子产品和信息技术化的物质较多,能够多方面地了解知识。但同时也导致了很多问题,现在很多小学生都不乐意离开电脑或手机等电子产品,不愿意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对一些基本的礼貌问题不加以重视,学习积极性不足。再加上很多家长都无法时刻地陪在孩子身边,因此无法了解孩子在进行网络游戏时是否足够健康,道德价值观念是否有所扭曲。这就需要小学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神态动作,了解学生的心理价值观取向,帮助学生正确地发展学生个人理念。然而,当涉及道德与教育过程时,教师无法将网络与德育相结合,更不能将自己所想、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渗透到德育中,教育内容十分单调,磨炼不了学生的意志。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大多数班主任仅仅根据教材,根据自己的认知讲解大道理,忽略了学生对认知的局限性。

(三)班主任自身的德育素养需要提升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许多小学班主任的素质有待提高,学校在进行班主任的选拔时往往有门槛过低的现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很多班主任无法正视德育的教学宗旨,仅仅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好坏的教学标准,对一些成绩不好的后进生不给予关注,导致学生的不平衡心理,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班主任在班级中表现的不好形象,会导致班主任在班级中缺乏信服度,出现学生不服从管理的现象。

三、新时代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实施策略

(一)重视班干部力量,落实班级自主管理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人们越来越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因此,小学班主任不仅要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标准进行班级的组织管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干部,在班级管理中全面实行学生干部对班级的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对学生干部管理班级中,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能动性,积极开展相关德育主题班会。例如,在进行班级内部投票选举班干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匿名投票的方法或者干部竞争的方式进行选拔,教师可以设置班级任务,考核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在投票选举后,可以根据班级学号选出除了班干部以外的学生作为考察小组。学生更加了解学生,通过考察小组来了解班干部在班级的行为,可以保证班干部选择的正确性。另外,建立考察小组,还可以帮助班主任督查学生干部的行为作风,以保证学生班级干部的管理性。在建立班级督查小组后,让小组通过讨论进行班干部的职务分配,保证全部班干部人员的参与性。教师可以为班干部布置德育主题活动,在工作中观察班干部的工作能力,确保班干部的高素质水平。

(二)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以身作则

在小学,学生的心理和道德观念尚未形成,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此小学教师的语言和行为规范都会对学生的点滴产生影响。研究表明,学生都会对在这个社会上最先接触到的职业——教师,有一定的依赖性和仰慕性,他们接受教师的威严,甚至会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身为一个班集体的领导者,班主任更受到所有学生的关注和学习,他承载着几乎每一个学生的目光,也是家长关注着的、具有代表学校教育水平的教师。所以,班主任更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的语言和行为,在生活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在学习上与学生一起解决难题,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这样才可能管理好学生,治理好这个班级,让德育有序进行。例如,班主任在生活中要穿着大方,语言得体从容,力求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好榜样。在班级进行大扫除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只是在旁边指手画脚、袖手旁观,而要融入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撸起袖子打扫教室。在劳动过程中,班主任可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并且以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好劳动的榜样。平日里,学校举行的献爱心捐款活动,班主任要带头捐款,为学生树立爱心榜样。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化,提高学生自主管理意识

小学课堂中易出现学生们思想不集中,在讲台下交头接耳或做小动作的现象,这是他们这个阶段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特征所决定的,班主任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规定学生应该如何做,而应该学会换位思考,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找到问题来源来帮助学生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保证德育的基本教学宗旨。同时,班主任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与学生多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因为教师与学生们的年龄差较大,很难在同一件事情上引起共鸣,所以教师应该找到切入点,通过一件共同感兴趣的事来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另外,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逐渐变成课堂主体。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前,先对学生们的上课态度有所规范,让学生体会到遵守课堂纪律对他们学好一门学科的重要性,从学生的思想意识上逐步规范他们的行为。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可以经常表扬一些守纪律、爱学习的学生,让他们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调动一些后进生,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优等生带后进生的方法,并结成小组,定期进行评比,让学生们产生竞争意识,并对自己的行为规范负责,提高学生们的管理意识。同时,对于班内出现严重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可以进行私下谈话,做到对每一位学生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必要时可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做出公开批评。

四、结语

上一篇:中国历代名人故事下一篇:铁路工程火工品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