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2024-08-18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精选8篇)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1篇

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贫地耕者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发展现状自然符号发展中国家保险业的普遍现状。由于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于发达国家,故保险业的规模及受众群体偏小,服务种类单一,以及市场地位在世界保险市场处于相对低下的位置。针对中国的特殊国情,笔者将对新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做分别分析。

(一)中国保险业现状

保险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保险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务院为发展保险业政策的出台及保监会的良好监督作用的结果,另一方便也是决定性的因素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更加重视对风险的规避。

2004年,全国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318亿元,同比增长近12%。同时,保险业经济补偿、社会保障的功能日益发挥。2004年,保险公司赔款与给付支出累计1004亿元,同比增长19%。从财产保险业务来看,2004年,财产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090亿元,同比增长25%。财产险业务累计赔款支出568亿元,同比增长19%。从人身险业务来看,2004年,人身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228亿元,同比增长7%。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为2851亿元,同比增长7%;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为260亿元,同比增长7%;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为117亿元,同比增长近18%。2004年,人身险业务累计赔款与给付支出437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寿险给付金额为309亿元,同比增长17%;健康险业务赔款与给付为89亿元,同比增长27%;意外险业务赔款支出为39亿元,同比增长29%。

由新华社数据表明人们的投保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二、保险业整 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保险业务的快速发展,保险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保险业总资产持续、稳定增长。截至2004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11854亿元,比年初增加2731亿元,增长30%。从各类保险公司来看,财产险公司总资产共计1441亿元,寿险公司总资产共计9864亿元,再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254亿元。截至2004年末,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11854亿元,比年初增加2731亿元,增长30%。从各类保险公司来看,财产险公司总资产共计1441亿元,寿险公司总资产共计9864亿元,再保险公司总资产共计254亿元。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运用的保险资金不断增加,保险业资金融通的作用日益显著。截至2004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106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42亿元,增长22%。当然,在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保险公司入驻中国加快了中国保险业规模的同时中国本土保险公司的竞争压力也同时增大。

(二)中国保险业前景

1.国内经济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初步核算,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支撑经济增长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验表明,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生活要求出现多样化,对住宅、汽车、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健等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明显提升

2.国内社会环境对保险业发展十分有利

国家统计局发布统计公报2009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3474万人,为保险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潜在保险资源,由于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险、养

老保险的覆盖群体正在不断扩大,行业发展前景十分乐观。但是居安思危中国保险业仍需努力使服务更加细致化、人性化。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2篇

美国保险业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美国保险业概况 美国的保险业务分人寿与健康(包括人身事故)保险、财产与灾害保险两大类.截至到底,全美境内有7900家保险公司,保险业从业人员230万,保险业总资产3.4万亿美元.

作 者:边疆 作者单位:刊 名:全球科技经济t望英文刊名:QUANQIU KEJI JINGJI LIAOWANG年,卷(期):2001“”(8)分类号:F84关键词:

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与展望 第3篇

关键词:人寿保险,老龄化,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

保险是由面临同样风险的众多个人和单位提供资金, 为其中实际遭受损失的少数人分担损失的一种制度。保险公司就是办理各种保险业务的专业公司。公民参加保险以后, 平时交付一定的保险费, 一旦发生意外损失, 即可按照合同的规定, 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得相应的经济补偿。

随着社会的发展, 保险行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当前出现两种现象, 颇为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关注。一是20世纪末, 在我国涌动着两股大的浪潮。即:职工下岗浪潮和“白发”浪潮。我国目前下岗职工已逾千万;60岁以上老人达到1.3亿。由此带来失业、养老、医疗问题日渐突出。如此重负, 国家包不了, 企业揽不了, 家庭背不了。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将影响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二是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较严重的购买欲望不旺现象。一方面居民储蓄居高不下, 一方面物价一降再降。这个问题严重影响了目前经济健康的发展[1]。人寿保险, 是以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 以人的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保险, 也称为生命保险。最初的人寿保险是为了保障由于不可预测的死亡所可能造成的经济负担, 后来, 人寿保险中引进了储蓄的成分, 所以对在保险期满时仍然生存的人, 保险公司也会给付约定的保险金。

1 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现状

1.1 总体发展状况

中国保险业虽然近年都以30%的平均增长速度在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 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 其功能和作用发挥得还很不充分, 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 金融领域也开始建立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保险业也随之恢复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自1980年以来, 短短20的时间,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中国的保险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保费收入从1980年的4亿多元人民币增长到1999年的1384.2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35.8%, 大大高于世界年均增长水平;保险公司的数量从1家发展到30家, 并且形成了既有内资、又有外资, 既有国有独资、又有股份制、中外合资在内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公司组织结构。从公司经营来看, 产寿险逐步实行分业经营。最先实施这一措施的是中国人民保险 (集团) 公司, 其他公司也从1997年以后逐步开始了这项改革。从监管方面来看, 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并实施以来, 出台了《保险管理暂行规定》 (1996) 、《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 (试行) (1997) 、《保险经纪人管理条例》 (1998) 、《保险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暂行规定》 (1999)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法可依的监管体系。1998年11月18日成立了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简称保监会) , 由此宣告了中国金融机构分业监管模式的正式建立。

1.2 与发达保险市场的差距

国际上通常使用总保险规模、保险深度 (总保费/GDP) 和保险密度[人均保费]这三个指标来衡量一国保险市场的发达程度。从这几个硬指标来看, 特别是后两个指标, 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排名都比较落后。从保险深度看, 2002年, 世界平均为8.1%, 中国仅为3%, 在世界排名第48位, 同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世界排名第6;从保险密度看, 世界平均为423美元, 中国是29美元, 排名第71位。截至目前, 中国保险业总资产才刚刚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从软指标来看, 中国保险公司在产品设计、承保技术、管理方式、人才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 均与保险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

1.3 发展潜力

从经济环境来看, 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保险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1980~1999年,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9%左右, 国民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际经验表明,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一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 保险业的发展也相应越快。中国的情况也不例外。

从社会环境来看, 中国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经历重大变革,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正由原来的国家包办向社会统筹、个人帐户相结合转变;就业制度、教育制度、住房分配制度等的改革正逐步深入;中国人口基数庞大, 总人口近13亿人、每年新增人口达1200万左右;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 中国已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迁徙日趋频繁, 流动率达25%左右;家庭结构小型化, 家族式的保障功能逐渐减弱;随着法制建设的加强, 人们的法律意识在不断增强。这一切都正在改变着人们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对风险的态度, 引发着人们对保险的需求, 由此为保险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目前的保险市场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市场, 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我认为, 现阶段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四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高, 经营效益低下, 偿付能力不足, 特别是在中央银行七次降息以后, 寿险利差损的问题严重, 公司的偿付能力受到很大威胁。二是高度垄断与无序竞争并存, 市场秩序混乱, 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三是保险业各类专业人才不足, 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四是公众风险意识与保险意识淡薄, 对保险的认识不足。

1.5 取得的成绩

需要指出的是, 自1998年以来, 在保险监管部门、业界和学界的重视下, 主要取得了三方面的成绩。a.保险投资渠道逐步拓展;b.保险业的经营方式正在逐步转变;c.保险监管得到加强。

由此可知, 我国保险市场远未饱和, 而且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整个保险行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认识发展的紧迫性,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行业发展。增加新的市场主体就是这样一条刺激性措施[3]。

2 我国人寿保险的发展与展望

2.1 人寿保险的特性

人寿保险业务的主要特征是长期性。在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中, 人寿保险90%以上的业务都是超过一年期的长期险, 所以国外通常把寿险称为长期性保险。人寿保险也包括短期险, 如旅游险、航空意外险等, 但其特征和财产保险有相似之处。人寿保险的长期性特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寿险保费有首年保费和续年保费之分;b.寿险保费收入具有滚存性;c.寿险保费具有自然增长性。

2.2 人寿保险业面临的主要任务

根据中国保监会制订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草案) 》, 要实现保监会提出的“十一五”目标, 对于中国民族寿险业来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 困难和希望同在, 任重而道远。“十一五”计划期间, 是我国民族寿险业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

根据其在“十一五”计划期间的发展基本特征, 民族寿险业将面临着四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2.1 努力激发市场活力。

寿险的市场活力主要表现为社会对寿险的响应和参与程度。

2.2.2 不断壮大企业实力。

民族寿险企业要善于打“时间差”, 抓住时机, 壮大自己的实力。要尽可能地拓展市场, 扩大业务规模;要加大资金运用力度, 争取高额资金回报;要改进经营管理手段,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2.3 切实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

增强防范风险的能力, 要求制度要健全;决策要民主;行为要规范;内控要有力。

2.2.4 全面增强创新能力。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创新能力, 主要有三个标志:a.吸收借鉴能力强, 推陈出新快;b.市场反应灵敏、应对及时有效;c.拥有一大批创新型专业人才。

2.3 人寿保险业的发展与展望

我国的人寿保险业应进入资本市场, 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资者和主导力量, 这是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但最近几年发展一直比较缓慢, 主要是因为:在保险资金直接入市问题上, 核心问题在于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关系:要提高保险公司的收益就要拓宽其投资渠道;如果风险控制不当就会增加保险资金的风险。怎样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是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所以, 我们要探索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和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的可行途径, 建立专业的保险资金管理公司, 在控制风险、提高安全性的前提下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4]。

要想拓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 使人寿保险业进入资本市场。人寿保险公司就要进行股份制改造。由于最近几年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 特别是银行利率的连续下调, 造成寿险公司出现严重的利差损, 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因而寿险公司特别是国有独资寿险公司进行制度创新显得更为迫切。

寿险公司股份制改造可以推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 既可以扩大保源, 也可以促进工业发展, 最终也为混业经营奠定良好的资本基础。寿险公司股份制改造可以迅速增加资本金, 扩大实力, 增加企业竞争力。寿险公司股份制改造可以直接增加偿付能力, 降低金融风险。寿险公司通过出售股权方式, 进行资本国际化运作参与保险市场国际分工, 并可以提升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

而中国人寿在进行自身股份制改造同时, 国家也应适时鼓励其以参股和控股方式投资商业银行、证券机构、投资基金及国际保险公司, 从而改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的资产结构, 建立与负债相匹配的资产管理模式, 以形成公司良好的资产质量并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着贷款期限长期化的趋势, 而整个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趋于短期化,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也表现出大量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一旦存款增长速度慢于贷款, 银行这种存贷款结构错配所潜藏的巨大风险就会显露出来。但是要解决这种金融结构扭曲的问题, 不仅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解决商业银行资产的不流动, 而且要大力发展拥有长期资金来源的包括各种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公司在内的契约型金融机构。

综上所述, 我国人寿保险业将进入资本市场, 成为资本市场主要的投资者和主导力量。保险市场将同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形成连动机制, 以及形成新的形势下银证保混业经营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沈凡.我国人寿保险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J].浙江金融, 2009 (6) :52-53.

[2]廖浠伶.浅析我国人寿保险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J].大众商务:下半月, 2009 (8) :35.

[3]刘初旺.人寿保险产品所得税制度设计的三种模式及中国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27) :26-28.

新疆人身保险业发展的制约及对策 第4篇

改革开放30年为新疆保险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新疆保险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新疆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行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新疆保险业经受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考验,防止了业务大起大落,保持了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5年间全疆保费收入以年均21.64%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同期新疆GDP的增速。保费规模从2005年的72.5亿元增到2010年的190.92亿元,是5年前的2.63倍。行业总资产达363.89亿元,翻了一番多。保险服务网点遍布天山南北,多元化的保险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和谐竞争局面逐步形成。

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

2012年,在全国人身险市场业务发展整体疲软的背景下,新疆人身险业务发展速度位居全国第四。分析发现,除了寿险续期业务大幅增长外,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的迅猛发展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健意险业务已成为新疆人身险市场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提升业务质量的突破点。表1反映了2012年1至2月人身险与上年同期的整体增长率。

截至2月末,新疆健康险和意外险业务分别实现保费收入3.73亿元和1.5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7.7%和59.84%,增速在全国各省区中均排在前列,增长势头抢眼。

新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身保险业发展不平衡

新疆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人身保险的发展。保险业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与中等收入阶层占全部人群比例的高低相关性较高。目前新疆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保险业在各地区的发展也存在差异。

·少数民族投保率低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本身欠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且又受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保险消费意识本身就不强的情况下,各家寿险公司在开发具有民族和区域性特点、符合少数民族群众需要的寿险产品方面的力度明显不够。而且宗教意识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人身保险业务有很大的影响。

·保险营销薄弱

我国居民自古都习惯以个人储蓄的方式积累生活保障基金,对于保险这种特殊的无形商品,要让人们信任并接受它,必须从营销宣传上下大力气。而近年来营销体制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营销员队伍脱落率升高,增员越来越困难,营销员数量减少。二是营销队伍整体素质低,落后于行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及行业的变化,寿险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对营销人员的要求也就更高,社会公众对寿险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也有了更高要求,普遍存在缺乏上岗培训、业务素质不高的问题。

·保险公司内控制度不健全

经营理念上,发展和管理、速度和效益的矛盾突出。新疆大多数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主要把精力放在完成保费计划上,理赔管理、服务举措、内部建设等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内部管理屈服于业务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面对竞争日益激烈而尚欠规范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在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上存在观念上的偏差,重速度、轻效益,具体表现在承保质量下降、承保风险加大,赔款加大、利润减少和财务存在风险等几个方面。

加强新疆人身保险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推动人身险业务

经济增长是保险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保险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保险产品属于奢侈品,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培养一支高素质、精通“双语”的从业人员队伍

建立优秀的保险从业人员队伍,各寿险公司可对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营机构和工作人员在管理上给予政策倾斜和待遇优惠。

·积极宣传保险理念,提高公众的保险意识

要为新疆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必须积极宣传保险理念,提高群众保险意识。公民保险意识的强弱、保险观念的新旧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行为是否理性化、主动化,直接影响着保险消费的进一步扩大。只有具有较强的、成熟的、健康的保险意识,才会有购买动机,潜在的保险需求才能转化为有效的、现实的保险需求。

·制定和完善内部机制

首先,制定和完善人身保险业信息披露机制。保险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保险信息披露工作效率和品质的监督管理,确保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全面性,尽最大可能让消费者更多的了解保险公司的真实信息。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核保机制,加强事前风险选择,保险公司在承保前有必要了解投保人的品格、资信作风等。接着,完善核赔机制,保险公司在处理保险赔案的过程中,由于客观上或主观上的原因会导致各种理赔风险。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5篇

人寿保险是众多保险品种中最重要的一种,它以人的寿命为保险标的,以生死为保险事故的保险,也称为生命保险。人寿保险是为千家万户送温暖的高尚事业,人寿保险作为一种兼有保险、储蓄双重功能的投资手段,越来越被人们所理解、接受和钟爱。人寿保险可以为人们解决养老、医疗、意外伤害等各类风险的保障问题。

我国人寿保险业已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09年,在金融危机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内寿险业走过了跌宕起伏的一年,全行业单月保费曾经历5个月的同比负增长,累计保费增长率则从年初的逾10%逐渐下探到年中的3%最低点,随后在下半年缓步上升,直至实现全年同比增长10.9%的平稳业绩。

2011年,我国寿险业实现规模保费11039.72亿元,同比增长5.13%,但换算成标准保费后收入为2064.4亿元,同比下滑0.48%。2012年前8个月,寿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354亿元。

中国寿险业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中国寿险市场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寿险市场之一,但与国际比较,中国寿险业无论从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还是保险业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以及家庭寿险支出占家庭金融总资产的比例,都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寿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数年我国经济仍会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增长,由此判断,寿险业也将保持较快发展。可以肯定,中国寿险业在未来数年仍将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前瞻网:2013-2017年中国人寿保险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共十一章。首先介绍了人寿保险的定义、分类等,接着分析了世界人寿保险业的概况和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环境,然后重点分析了国内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养老保险、健康保险、投资型寿险的发展。随后,报告对寿险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需求影响因素分析、投资参考分析,最后分析了寿险业的未来前景及发展趋势。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6篇

杨 应 强

摘 要 :

目前,我国保险市场正在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这带来了消费者行为和动机的较大变化,消费动机与行为更加趋于理性和实效。这些变化无疑对当前我国保险市场营销更高的要求。针对市场转型带来的消费行为的变化和金融一体化进程,当前我国保险市场的营销模式呈现出的诸如顾客导向不明确、市场细分不充分、缺乏科学的营销策划、没有完整的市场营销战略等问题,难以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竞争日益加剧的保险市场。为此,本文对我国保险市场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探讨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保险 营销 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我国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

(一)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概述

保险公司是以经营风险、提供相关服务为主要业务,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保险市场营销是保险人为了充分满足保险市场上存在的风险保险需求和欲望而开展的总体性活动,具体地讲,包括保险市场的调查和预测、营销环境分析、投保人的行为研究、新险种的开发、费率的厘定、保险营销渠道的选择、保险产品的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1.当前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服务经济角度来看,我国尚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期阶段,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并重,新型工业化正在积极推进中,达到后工业和服务与信息经济社会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虽然近年来保险业有很大发展,但相比其它一些行业在服务业的比重来看。保险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总体水平不高。

3.从银行业与保险业分别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来看,银行业的M2占GDP的比重,远高于保险业保险费占GDP的比重。

4.保险业微观主体的改革还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保险市场消费者开始变得觉悟,但是对于广大地区和人们来说保险意识还较低、保险消费者还不成熟。

5.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险业在国际上的保险密度与保险深度不高。保险在资本市场上的作用还不大;此外,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在管理水平、管理经 1

验和调控手段等相比,我国保险业尚有差距。

二、我国保险业在市场营销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我国保险行业保险供给方的问题(1)险种单一,保险产品同构现象严重

目前,保险市场运行的许多险种针对性和适用性差,条款设计缺乏严密性,不能很好地满足投保人多方面的需要。因此,许多保险公司的经营都集中在数量有限的一些险种上。例如:在寿险中,各大公司都在拼命争夺、抢占少儿险的市场;在产险上,各公司的竞争也主要集中在财产、车辆、货物运输等少数几个大险种上。此外,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各保险公司险种结构相似率达90%以上。这种状况导致了保险公司的“重复建设”、过度竞争。

(2)竞争加剧、违规经营现象相当严重

首先,擅自提高或降低费率、扩大承保责任,增加无赔款返还。在一些主要险种中,甚至出现一些破坏性、掠夺性的竞争行为。

其次,超规定比例支付保险代理手续费。以航空人身意外险为例,多家寿险公司竞争这一业务,手续费竞争攀升,甚至高达70%以上。

第三,未经人民银行批准,擅自开办新险种。这些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加剧了保险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使某些险种隐藏了严重的支付危机。

(3)内部管理混乱,会计核算,账户管理有漏洞,内部控制薄弱。

首先,重要单证管理和使用混乱。

其次,账户管理不严格。一些基层保险公司为便于操作,没有按规定在开户银行设立责任准备金存款户,造成保险资金不合理占用,保险财务收益减少,支付能力降低,形成潜在风险。

第三,会计核算不真实。有的基层保险公司为完成偏高的任务指标,在会计核算中的未决赔款上做文章。有的为增加利润而增加应收保费,减少未决赔款;有的以贷揽保、发放好处费承保,做假保单搞假理赔。

第四,缺乏必要的风险管理制度,对承保、理赔、资金运用等一些重要业务环节的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很弱。

(4)资金运用方式单一,影响其支付能力

我国的《保险法》规定:保险资金运用只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保险资金运用方式单

一、渠道狭窄,保值增值能力弱,同时又存在贬值的危险,使得保险公司不得不靠降低赔付率来实现利润,提高经营效益。

2.我国保险行业保险需求方的问题

(1)公众风险意识较弱,投保意愿不高

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国有部门的职工实行几乎“从生到死”的全方位保障。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承担风险的主体逐渐由政府转移到企业和个人。但由于在1959—1980年,国内商业保险停办时间长达20年之久,中国人的风险、保险意识必然滞后。据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对部分城市居民的调查表明:对保险“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人分别只有1.7%和18.6%,而44.6%的人还处于“不太了解”状态,另有8.2%的人对保险一无所知。(2)保险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保险广告宣传不够深入,居民对保险并非“家喻户晓”。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保费、轻理赔的思想,偿付工作效率低,服务质量不高,使得许多投保人对理赔服务产生抱怨,限制了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产生。

(3)不了解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许多参加了社会保险的公民,就认为不需要再到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了,从而降低了公从对商业保险的需求。

(二)我国保险行业保险代理方的问题 1.保险代理机构存在的问题

首先,仍然有不少保险公司设置代理机构不向人民银行办理登记、审批手续。

其次,代理机构违规签发保单和越权批单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保险公司对代理机构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没有制度可循,潜在隐患较大。

最后,代理机构的组织形式、用工制度、产权关系、法律关系等都很模糊。这些问题给保险业的发展带来了障碍。2.保险代理人员素质不高,影响了保险业务的发展

由于代理人员从业前大多是社会富余劳力和待业人员,保险知识不足,责任心不强,往往在推销保险时出现误导陈述、恶心招揽等违规现象。再加上代理人员敬业观念淡薄,缺乏职业道德,以至于某些人趁财务管理混乱之机,截留、挪用甚至贪污代收保险费、赔款等等,形成了保险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给保险公司拓展业务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培育我国保险公司市场营销理念的策略选择

(一)针对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策略 1.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发展核心(1)以客户为中心开发创新保险产品

保险公司是以所提供的保险产品来满足客户需求的,其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是否以客户的需求和发展变化趋势为导向,是保险公司是否真正树立了市场营销理念的首要标志。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开发、设计保险产品,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要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引导客户需求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趋势,为保险公司的业务发展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2)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保险服务方式

保险公司要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准确、快捷和个性化、贴身化的特色服务,使客户满意,并积极地培养“忠诚客户”和“黄金客户”,进而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网络。为此,保险公司必须要改变“等客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不仅要以良好的服务环境和先进的服务设施赢得客户的满意,而且要积极主动地派出营销人员深入目标客户群中,开展保险宣传、咨询服务等活动,使客户切身体会到保险公司服务的便捷,进而起到扩大和稳定客户群的作用。

(3)以客户为中心制定质量标准

保险公司要在准确研究和掌握客户需求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质量标准,如在服务功能方向,保险公司要实现由单一服务型向多功能综合型转化;在营销管理方面,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化;在业务操作方面,实现由繁琐、复杂、随意向简便、快捷、正规转化。

2.加强保险业人才培养

首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要在现代竞争中胜出,关键是抓住客户的需求。因此,在保险产品研发过程中,首先需要保险营销一线业务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潜 4

在投保人的需求和需求动向,并把客户的需求信息及时反馈到产品研发部门,使保险产品真正作到按需定制、投客户之所好,那么后一工序为投保,核保才会顺利实现那“惊险的一跃”。

其次,向同行(竞争对手)学习。飞速发展的中国保险业使本来就十分稀缺的保险人才分散到众多的公司,单家保险公司难有充分的精力和人才投入全方位精准周到的产品设计,尤其在中国保险产品日趋个性化的今天,需各公司放下盲目的“自尊”,虚心向同行、向竞争对手学习,取其精华,扬长避短,可以更快地推动中国保险与国际接轨,催化中国保险业的成熟,提升本土保险业的综合竞争力。

3.打造保险业拳头品牌

强化品牌意识,就是以品牌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亲密关系,形成自已的长期“回头”客户群。对于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人公司品牌建设,一是寻找区隔概念,即找出一个概念,把自已与竞争对手区别开,解决目前保险、保险中介人公司之间只是名称不同而已的问题。二是品质卓越,即产品质量充分符合顾客的要求,达到顾客满意,并争取给顾客超值服务,带给顾客意外的惊喜。三是品牌建设离不开广告,但决不可陷于广告即品牌之误区。广告可提高知名度,但不能逻辑的形成认知度(它的核心在于“认”即认可,而知名度的核心在”知”即知道)和忠诚度。认可度和忠诚度须以保险产品的合适与服务的周到,靠保险人及保险中介人长期励精图治,靠市场的口碑方可在顾客中站住脚。

(二)创新保险营销的策略

中国保险的营销创新,有三个前提:一是政府重视并予以支持,二是保险主管部门的理解和帮助,三是社会、客户认同。一切营销方式的创新都必须立足于提高公司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竞争力来展开,本文认为目前中国的保险、保险中介公司重点应在如何提升运营效率和亲密顾客关系上多下些功夫。

1.一对一深度营销

“一对一营销”核心的实质是以“顾客份额”为中心,与顾客互动以及定制化。即通过与顾客深入的对话交流,更精确、细致地分析、掌握客户的需求并以此引导保险产品的定制,从而为同一顾客提供更多服务。

深度营销就是保险人及保险中介人通过长期人文关怀,使客户对本公司形成 5

长期的品牌忠诚,认同公司利益与客户利益的双赢原则,在关心满足客户的显性需求后进而关心其隐性需求,不断开发新的服务机会。2.保险与理财联动营销

保险营销人员在充分满足客户投保需求的基础上,以更专业的素质为投保人提供系列化的理财服务。尤其是正寻觅多种投资出路的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和企业投保人,保险与理财联动,可以保险进门,在理财中赚钱。

3.依靠保险中介营销

保险公司逐步从保险业务中专业化分离出来,集中于市场调研与精算,产品设计,售后跟踪与理赔服务,品牌建设等,而将目前花费大量人力、精力的产品营销交给专门化的保险代理人、经纪人公司,这是保险发达国家的共同规律.专业化可以提高经营的集约程度,降低各个经营环节的成本,更容易形成自已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自已的经营品牌。

4.增强团队合作

资讯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个人英雄主义独闯天下已无市场。因而无论是保险公司的直销部门,还是保险代理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必须扭转目前保险靠营销员个体作战的流行工作方式,将一个公司的业务资源、技术资源、性格特征作充分的整合,形成一个分工协作优良的团队,获取1+1>2的协作合力。【结论】

随着国内保险市场竞争的日益白热化,保险企业的市场营销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营销模式的竞争已经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多元化的营销模式已经形成。如何从整体上提高保险市场营销的运行效率,降低营销成本,为客户提供更丰富的、更全面的保险产品和保障服务,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增值,推动市场的繁荣和企业的发展,是保险企业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国内保险业务恢复经营时间不到30年时间,在保险营销渠道及营销渠道整合方面的实践经验不多,对保险营销渠道整合策略的研究较少,因此,可提供本论文借鉴的研究经验和资料不多,本论文的论点、论据和论述等方面都难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也更加希望我国的保险业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壮大。【致谢】

我要感谢所有接触过的老师,是他们的教育和关心使我从一个惜懂少年渐渐长大成熟起来。尤其要感谢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待学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关怀备至。在论

文写作的几个月中,老师在选题、开题、大纲确定、研究设计、数据收集和论文撰写每个步骤中都给予我大量的指导和支持。他的教导让我明白了脚踏实地的治学态度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更让我领悟到明确的发展方向对于个人发展的指导作用,这些也将影响我今后的人生。【参考文献】

[1]孙祁祥,张楠楠,论金融一体化对金融监管提出的挑战[J],保险研究,2003,(08)[2]林江,论进入壁垒与中国保险业竞争力[J],金融与保险,2004,(11)[3]钱红,论入世后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J],保险研究,2002,(10)[4]代炎华,发展保险电子商务的现实课题,国研网,2003 [5]法尼,保险企业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三版),2002 [6]李芒环,略论中资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开发研究,2004,(03)[7]李芒环,我国保险营销人员素质刍议[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8]武晓斐,银行保险产品—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发展战略方向,浙江金融,2004,(03)[9]洪洁,论我国银保合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途径,上海金融,2004,(09)[10]李扬,中国金融论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7篇

赵东生 高慧芬 发布时间:2010-08-16 当前影响保险业规范发展的主要“症结”

——门槛太低形成“洼地”

有力的班子、好的团队对于保险公司的起步、发展十分关键。从实践来看,团队组建得好,业务发展就比较快。一些机构为了尽快扩展业务、圈占保险资源,不仅降低人才选用标准,而且缩减人才培养投入,甚至用“恶意挖角”的办法招揽人才,难以形成团队与企业文化的充分融合,进而加剧从业人员的无序流动和短期行为。某省保险业近20%的从业人员仅有初中以下学历,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不到1/4。从业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闲散人员,甚至包括被企事业单位开除的人员,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素质偏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无序流动问题,往往也是基层机构管控乏力,销售误导、违法案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不仅不符合金融机构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不利于保险行业声誉的维护和形象的树立。形象问题、声誉问题又反过来严重削弱着保险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形成从业人员的“洼地”现象。

——有“拔苗助长”之嫌

目前,全国保险公司法人机构130余家,各级分支机构总量已达6.78万家。分支机构快速增长,对高管的需求量也随之膨胀,但人才培养和成长需要进行长期积累和持续推进,难以一蹴而就。在供需存在巨大缺口情况下,一些公司在高管选拔时“饥不择食”:不考虑其业务、管理、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质,不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储备,只关注是否有客户资源,有保费就可以“当老总”、“进班子”,许多能力不强、水平不高的人被“追逐规模扩张”的手推上了领导岗位,“高位低能”现象比比皆是。客观上,这种选人用人方式极易导致“拔苗助长”问题:因部分高管实际管理能力、业务素质尚不适应职位要求,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容易导致经营管理上的许多问题,甚至形成案件风险。如某些新设保险公司在短短两、三年内,分支机构已铺设到乡镇一级,一个省内的机构达到两三百家,而其中大部分机构业务规模很小,年保费收入仅几十万,连固定费用都无力承担,继而人员逐渐流失,甚至无人接听客服电话,无人查勘定损,直至自行关门歇业,保险消费者的利益遭受损害,社会影响很坏。

——内控效力“层层递减”

保险公司分支机构承担了展业、查勘理赔、营销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重要职责,但由于普遍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和执行力较弱,违规问题屡禁不止,不但影响本公司的社会形象,而且扰乱整个保险市场秩序,破坏了保险资源。一方面,内控制度不够完善。保险分支机构内控部门形同虚设或没有专门的内控部门,工作流程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考核指标不科学,无具体量化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内控执行不力。由于内控制度本身操作性不强、以长期形成的习惯代替制度等原因,造成了公司运营中内控形同虚设,在业务管理中不是依据内控制度执行,而是根据负责人的“人治”来开展工作。

——可怕的“行业习惯”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保险市场秩序的整顿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一些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仍时有发生,市场秩序尚未实现根本好转。究其原因,与基层市场存在的一些“行业习惯”密切相关。有的保险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合规经营意识淡薄,对制度法规不知、不懂,把违法违规当做“习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面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违法违规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也滋养出市场运作中的不良“潜规则”,破坏了行业的“生态环境”。一些公司挑起了恶性竞争,另一些公司作为跟进者,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违法违规。可以说,当保险企业习惯性地进行违法违规操作的时候,也在参与制造着企业经营和市场环境中的不和谐,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企业的成长环境。这种市场运作机制与法律法规间的冲突矛盾,违法违规问题日趋多元化、复杂化、隐蔽化,虚假批退、鸳鸯保单等违法违规方式尚未彻底杜绝,新的手段层出不穷,不断翻新,形成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间的“躲猫猫”现象。与此相比,监管力量相对不足,表现为查处概率小、周期长、时间滞后,保险公司因此“心存侥幸”,具有寻求“避风”时段和领域的可乘之机,违法违规的平均期望收益提高,成为违法违规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不仅需要依法严厉惩治违法违规,更需要抓住违规的源头,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约束机制,做到标本兼治,措施长效。

第一,以机构人员“严格准入”为核心,夯实发展基础。

要求保险公司坚持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原则铺设机构,重视市场调研,摸清市场状况,结合公司实际做好发展战略和规划,做好人才、培训、制度的有效跟进,实现管理、队伍与发展相匹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建议监管部门在市场准入环节,借助市场主体竞争承受度等指标,衡量各地市场竞争情况,把握各公司筹建分支机构的数量和节奏,防止市场主体过快发展引致的恶性竞争。对从业人员适当提高准入门槛,细化学历、履历等方面的要求,建立从业人员履历的核查制度,避免信用状况不佳、综合素质较低的人员进入行业。同时,以提升保险专业素质为核心,实行从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岗位执业资格证书制度,保证队伍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建立机构和人员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机构吊销关闭和人员行业禁入操作程序,净化市场环境

第二,以高管“持续监管”为手段,保障稳健经营。

一是严把入口关。要求保险公司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做好高管的选拔、培养与储备。重点考察拟任人员的诚信状况、合规经营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监管部门核准高管任职资格过程中,重点强化对拟任人员的保险法规及相关知识测试、严格审查任职资格条件、做好高管任职谈话,强化任职资格申请信息真实性、有效性的核查。反对高管的频繁变动,禁止公司恶意挖角行为。二是强化培训考核。完善高管培训规划,健全高管培训考核制度。围绕法律法规、监管政策、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等内容,建立集中培训、日常培训结合,行业培训、公司培训互补的常态化培训考核机制,将高管人员参训及测试结果纳入高管任职资格管理信息库。三是加大持续监管力度。完善高管履职档案,将高管职务变更情况、相关风险提示函和监管谈话记录、刑罚和行政处罚等情况及时记入“保险机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对高管人员的动态管理,对因高管频繁变更而影响机构稳定经营的,要求其上级机构作出书面说明,对有关人员出示重大风险提示函并进行监管谈话。对保险机构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机构加个人的双重处罚原则,加强对保险机构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

第三,以健全“公司内控”为主线,促进主体自我规范与纠错。

结合公司和行业实际,加强对制度健全性、有效性和执行力的监督管理,引导公司健全内控组织体系,增强自我规范能力。一是做到制度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引导公司以业务、财务、分支机构管理和数据质量管控为重点,建立健全覆盖主要风险点的内控制度。对新机构,实行内控制度实质性审查。对老机构,重点强化内控有效性评估,指导其做好梳理、完善工作。同时,要求公司建立与内控制度主要环节相衔接的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违反制度规定,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省公司领导责任以及合规负责人的履职责任。二是强化内控机制的持续改进。引导公司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和制度改进机制,根据市场变化以及新的风险特点,特别是结合基层机构风险状况,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按照行政许可对内控制度的审核标准,将保险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融入内控体系,促进公司依法合规经营。三是提升制度执行力。坚持制度、执行与问责相配套,出台对分支机构责任追究机制建设指引,指导公司建立与内控制度主要环节相衔接的责任追究制度,把制度执行落实到相关责任人,明确具体的追究办法。同时,要求公司建立健全内控组织体系,完善内审、合规管控等部门的运作机制,增强自我纠错能力。将内控制度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分类监管,与机构准入等相挂钩,强化外部监管对公司内控的有效监督。

第四,以“高压严打”为常态,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分析总结违法违规行为特征和非理性竞争“症结”,突出检查重点,完善检查机制,增强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一是完善检查工作机制,提高检查实效。综合运用现场检查、市场调研、数据稽核和非现场分析手段,改进检查方式,完善检查流程。总结分析违法违规的行为特征、产生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检查方案,做到切中要害,有的放矢。整合监管资源,统筹各专业、各领域监管力量,提高检查效能。二是抓市场突出矛盾和问题,严查重处。对违法违规问题按照性质、影响进行分类,明确裁量标准,统一执法尺度。选择对市场秩序影响恶劣、对行业形象和被保险人利益有严重危害的案例,深入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必要时实行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管与外部审计合作,力争将问题查深查透,依法严肃追究涉案机构、人员责任。对鸳鸯单、假赔案、违规批退、虚挂应收等涉及体外循环的行为,根据违规性质依照处罚的最高标准从重处罚,实现恶性违法违规行为成本的最大化,涉嫌犯罪的一律移交司法部门。

第五,以“警示教育”为保障,培育依法合规意识。

一是以“普法”为核心,完善动态的从业人员教育考核机制。制定保险业法律法规教育战略规划,将规划实施纳入行业协会建设与考核范围,与监管措施相挂钩。督促各公司建立和完善学习制度,保证公司的高管人员、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接受常规的教育,及时更新从业人员应掌握的基本知识。有针对性地实施行业集中培训制度。分批、分层次对保险机构基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培训与考核。实行法律法规培训考核的动态管理,将培训考核信息纳入分类监管、从业资格管理、高管履职信息数据库,加大考核权重,强化对机构和从业人员依法合规经营行为的有效激励。二是以“警示”为主线,建立问题预防纠改机制。借助非现场分析,围绕市场监测指标,开展对行业整体走势与公司个性特征的研判,针对问题实施风险提示与异动质询,指导实施有针对性的现场检查。对监管过程中发现的公司业务经营、资金运用、公司治理结构或者内控制度等方面出现重大隐患,出示重大风险提示函,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其就相关事项作出说明,并视情形责令限期整改。结合现场检查与信访投诉反映出的主要矛盾和共性问题,在依法查处基础上,在行业内进行通报与警示,划定市场行为“警戒线”,违法必究,以儆效尤。对影响恶劣的违法违规问题严查重打,对涉嫌犯罪的,坚决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基础逐步夯实,实力不断增强,环境显著优化。特别是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正在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当然,总体向好的趋势下也存在一些长期积累的老问题,市场秩序有待实现根本好转。本文结合一线监管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深层次思考和探讨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长效之策。

寿险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8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保险业的行业面貌和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发生了深刻变化。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 保险行业由小到大, 从一个基础薄弱、可有可无的行业逐步发展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保险市场由封闭走向开放, 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兴保险市场之一。目前, 我国保险业主要有以下三大组织: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

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 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 这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1935年中国出版有史以来第一部《保险年鉴》。

新中国成立后, 保险业的发展也是一波三折。直到1988年,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 我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才创办。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和美亚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199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1998年11月,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2003年1月实施新《保险法》, 2009年保险法修订版实施, 中国共成立保险公司108家。如今, 该数字已经攀升到150家以上。

三、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

(一) 中国保险业的整体实力不断提升、经济功能初步显现

1、保险业务大发展, 行业实力显著增强, 保费收入规模迅速扩大。保险业恢复经营以来, 我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 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12年1-9月, 我国保险业共实现原保费收入12076亿元, 同比增加7.3%, 保险业继续保持继续稳定增长趋势。其中财产险原保费收入3992亿元, 同比增加14.88%;人身险原保费收入8084亿元, 同比增加3.92%。

2、保险业投资渠道拓宽、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提高。我国的保险业分别从经营体制改革、公司体制改革、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保险监管体制改革四方面, 进行了有条不紊的改革。同时, 随着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逐步提升, 消费者开始主动购买所需要的保险产品, 标志着我国保险市场逐步向成熟的方向迈进。

3、保险产品创新步伐加快。保险产品更加贴近市场需求, 适应不同消费群体。如针对居民日趋多元化的金融保险需求, 突破保险产品传统保障功能的限制, 开发了具有投资理财功能的产品。针对低收入人群开发了保费低廉、手续简便、保障适度的小额保险产品。

(二) 中国保险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存在诸多问题。

1、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保险深度是一个国家年保费收入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保险密度指标是指人均保费。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 2012年, 中国保险深度为3%, 密度为178美元。这甚至与2007年时的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2007年全球平均保险深度就达到7.5%, 保险密度达到607美元。这两个数据突出显示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仍然滞后, 问题依然突出。

2、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缺失成为制约其自身加快发展的瓶颈。投保容易索赔难, 不能严格履行保险合同, 压赔案, 压赔款, 代理人误导消费者等这些类似事件的屡次发生, 是保险公司追求高增长对诚信和消费者信心的透支。

3、行业人才现状堪忧。据统计, 10年就全国330万保险营销人员言, 拥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人员不到30%, 大部分是高中或者中专学历, 保险专业知识普遍缺乏;至于高级管理人才则更是稀缺, 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四、中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展望与政策建议

(一) 前景展望

总体来看, 我国保险业仍处在发展的黄金时期。虽然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但由于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和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的差距, 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风险保障意识的日益增强, 为保险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 我国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建议

1、转变不正确观念, 树立价值增长理念和效益意识。业务品质的提高、内涵价值的提升和放眼长远发展应成为市场主体追求的目标。

2、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 防范风险。要进一步提高保险业监管水平, 加强国际保险监督合作。

3、丰富保险产品种类, 提高保险产品的规格。一个好的保险产品的规格, 应该是名牌产品+合理价格+特色服务。目前人们在购买保险时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利益保障功能, 更注重它的价格水平与服务水平。

4、完善保险人才结构, 提升保险从业者素质。除了要培养一些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的核保师、核赔师、精算师等专业人才, 还要培养精通国际保险惯例、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的专业人才。

五、总结

保险业这些年的快速发展, 从根本上是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 在这个大背景下, 保险业发展的思想不断解放, 发展的动力逐渐加强, 发展的外部环境日益优化, 各种有利因素共同推动了保险业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想长期的保持这样的高速增长, 就不得不解决前文提到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保险业要继续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开拓创新,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更好地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摘要:中国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 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手, 阐述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

关键词:保险业,历史,现状,前景

参考文献

[1]廖建民.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挑战.中国金融, 20011 (3)

[2]吴定富.加快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中国金融, 2010 (13)

上一篇:吉林省中医药发展概况下一篇:秋霁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