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寓言故事

2024-07-23

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寓言故事(精选6篇)

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寓言故事 第1篇

今天我读了一则寓言,名字叫《阿拉伯人和骆驼》,主要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寒冷的一天,一个阿拉伯商人牵着骆驼过沙漠,到了晚上,他支起帐篷睡觉。半夜时,门帘被轻轻地掀起来了,那头骆驼说:“主人,外面风沙太大,吹得我睁不开眼睛,求你让我把头伸到帐篷里好吗?”“没问题!”慷慨的阿拉伯人说。骆驼就把它的头伸到帐篷里,阿拉伯人挪了挪地方,很快就睡着了。过了一会,骆驼又把商人弄醒说:“我这样站着挺别扭的,干脆你让我进半个身子吧!”善良的阿拉伯人又同意了,而他自己只好移到帐篷的角落,坐着休息。可不一会,骆驼又开口了:“我这样站着,撑开了帐篷门,反而咱俩都受冻,不如让我整个站到里面来吧!”说完,骆驼把整个身子挤进帐篷里,一脚把阿拉伯人踢到帐篷外,结果被冻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当遇到事情时,不能一直忍让,要懂得拒绝一些不合理的事情。

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寓言故事 第2篇

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含义是什么?要告诉我们什么?

意思是说事情发展已经到了极限的临界点,再增加任何一点点地因素就会使之崩溃.

一根稻草,没有什么分量.谁也不会把一根稻草放在眼里.可是如果你把稻草一根一根地往骆驼的背上码放起来,最终总有一根稻草会把骆驼背压垮的.

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寓言故事 第3篇

比喻在修辞手法中较为常用,主要有本体、喻体、比喻词、相似点组成。本体指被比喻的事物或现象,喻体是用来做比喻的事物或现象,联系本体和喻体、表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叫做比喻词,本体与喻体的相似之处叫做相似点(1)。相似点是骆驼作为喻体使用的必要基础,阿拉伯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了骆驼的特性,将其与人的生活结合起来,用于比喻中。本文以比喻为例,阐释这一意象的使用,分析其形成原因,帮助阿拉伯语使用者准确运用该意象。

一、骆驼作为喻体使用

骆驼作为喻体被阿拉伯人用于日常口语交流和书面语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比喻坚忍、不辞辛苦的奉献精神

骆驼是阿拉伯民族重要的衣食来源。驼肉可食,驼奶可饮,驼毛可编绳索、织斗篷、缝被褥,制作高级衣料。驼皮可制作皮靴,驼粪不仅是重要的肥料,晒干后是燃料和饲料。驼尿可做生发油,还是贝都因人的驱蚊剂。骆驼吃饱喝足后,可一周不喝水,二十天不吃饭,靠驼峰的脂肪维持生命。可负重一百五十至二百公斤,日行六十多公里,耐热抗寒,具有超强的忍耐性。因此,阿拉伯人常用骆驼比喻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人。如:

他像骆驼一样坚忍。

2. 比喻财富

古代阿拉伯半岛很多地区常用骆驼的数量衡量贫富,新娘的彩礼、赌金、罪犯的罚金以及俘虏的赎金等都以骆驼为计算单位。

如:

家有春产母驼崽,不愁钱财与吃喝。

母驼加母驼成为一群驼,比喻积少成多。

穆圣在《辞朝演说》中提到,非故意伤人至死的罪犯可赔偿一百峰骆驼来抵命。可见,骆驼比喻财富由来已久。骆驼是古代阿拉伯人重要的衣食来源,拥有骆驼的数量自然成为衡量财富的标准。

3. 比喻亲人团聚

古代阿拉伯游牧民族外出经商、征战时都以骆驼作为交通工具,经商、征战归来时,骑骆驼返回,以骆驼的汇聚比喻亲人团圆。

如:

骆骆汇聚之日( 合家团圆)。

二、骆驼作为喻体使用的原因

“不同的民族,因其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地理环境的不同,其民族语言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修辞手法的运用是阿拉伯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比喻是使用最广泛的修辞。阿拉伯民族使用骆驼作为喻体,表达感情、说明事理,有深层次原因。

1. 自然环境

阿拉伯半岛大部分是沙漠,阿拉伯民族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饲养骆驼、马、牛、羊等,财产就是牲畜。动物是游牧民族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是他们熟悉的事物,最易引发联想。骆驼与阿拉伯民族联系最为密切,他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骆驼,可以说,没有骆驼的阿拉伯民族,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衣食来源受到制约,交通受阻。骆驼自然成为阿拉伯人最信赖的伙伴,因此,他们常用骆驼作比喻,抒发情感。

自然环境是影响骆驼作为喻体使用的基础因素,从根本上决定了骆驼在阿拉伯游牧民族生活中的作用,催生骆驼具有某些特殊含义,这些含义常被阿拉伯人用于日常口语交流、书面语表达。

2. 文化心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着一个时期内一个群体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心理。文化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阿拉伯语承载着阿拉伯文化,是阿拉伯文化的表现形式。阿拉伯语比喻修辞作为阿拉伯语言的组成部分,反映了阿拉伯文化的特性。

阿拉伯民族将骆驼这一意象广泛用于比喻中,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本质上是受阿拉伯文化心理的影响。“民族心理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保持本民族形象和全民族共识的心理基础,民族语言在一定的意义上把这种民族心理形式化了,因此,民族心理和民族语言总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这里的文化心理就是民族心理在文化领域的体现。关于骆驼意象的使用,与之相关的语言心理是指阿拉伯语的规则性心理,表现在文化心理上是指阿拉伯民族的思维具有逻辑性和分析性。这种逻辑性和分析性建立在灵活性基础上,即阿拉伯民族看待问题比较灵活,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根据问题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阿拉伯民族根据日常生活中与骆驼相处的过程,发觉骆驼本身的品质,将其与人联系起来,灵活的用于比喻修辞,将语言与文化结合,展现阿拉伯民族的文化特性。

骆驼作为游牧民族重要的生活来源,是阿拉伯人忠实的伙伴。阿拉伯民族所处的沙漠环境,以及他们独特的文化心理,使思维具有逻辑性和分析性,他们将骆驼用于比喻修辞中,表达特定含义。研究骆驼这一意象在比喻修辞的使用,有利于阿拉伯语学习者和使用者更好地进行交流、表达。

参考文献

[1]李晓玲.阿拉伯人与骆驼[J].西亚非洲,1981,03:30.

[2]吴旻雁.阿汉成语中的动物象征初探[J].阿拉伯世界,2004,05:46-49.

阿拉善的骆驼 第4篇

阿拉善这片广袤的大地,似乎与生俱来就是骆驼繁衍生息的天堂。南方的一些动物园里也有供游人观赏的骆驼,它们被圈养在动物园里,失去了往昔的神采。在那里,它的标签只是一个身形庞大的动物,风头完全被那些善于哗众取宠、看起来聪明灵秀的动物比了下去。生活在阿拉善的骆驼则完全不同,它们神采奕奕,沉稳大气,受到当地人民的讴歌与尊崇,更不屑与狗兔之流争宠夺爱。

初见骆驼,首先便被它那灵动的双眸所吸引,长长的睫毛下,眼神是那么清澈明亮,甚至有几分天真,没有藏一丝狡黠,它的目光没有绵羊的呆滞与迷茫,也没有狼的狡猾与凶残,更像是一个诚实孩童的目光,使人愿意放心与之相交。因为,有这样眼神的朋友,不会伪善,只会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

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骆驼的性格,首要的就是“实在”了,不知从何时起,“实在”一词在南方的一些城市成了“傻了、笨了”的代名词,“实在人”成为了笑料,八面玲珑、迎奉讨巧、所谓“会来事儿”的人大行其道。阿拉善人的性格与这骆驼一样,平和之中透露着一种朴实,为朋友的付出总是那么心甘情愿,所以在常被外地人夸奖赞誉的同时,或许又带几分天真的愚顽不化。

骆驼不是娇气的动物,它永远都是一副大气的模样,任凭你呼来唤去、吆五喝六,它依旧那么顺从,似乎不屑和你讲几分道理,也不似毛驴,稍有不顺就大发脾气,扬蹄打滚的,需要一顿棍棒伺候才能安稳下来。平常骂人没来由的犟脾气,也是骂他是个“毛驴”,从没有骂人是“骆驼”的,这难道是因为把人比作骆驼,不但起不到骂人的效果,反而是褒奖他具有“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气神?

以前的骆驼是人类的功臣,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明星,是必不可缺的交通运输工具,如今的骆驼更多地承担起了牧民发家致富的任务,它经济价值高,饲养成本低,不用牧民天天跟着照看喂养,十天半月放养出去也不会乘机逃遁,它不奢求好的生存环境,戈壁荒漠的生活对骆驼而言只是寻常事。到了旅游季节,牧民还可以牵着它供喜欢稀奇的游客骑乘照相。

这片土地尊崇骆驼,骆驼也回报了我们很多,我们喝着驼奶,睡着驼毛褥子,盖着驼毛被子,穿着驼绒裤子,最后还饶有兴趣地品尝着驼掌、驼筋、驼肉。

阿拉伯人和骆驼的寓言故事 第5篇

贾希里亚时期, 即伊斯兰教出现在阿拉伯地区前150年至公元622年。在该时期, 阿拉伯人通常在特定时间内进行集市的买卖与交易活动, 在这些集市上还为诗人们举办赛诗会, 诗人们汇聚于此、展示各自的诗歌作品;如果谁的诗歌出类拔萃, 就会被授予诗的王冠, 并用金水将诗抄写在布上, 悬挂在克尔白天房的帷幕上, 供人们鉴赏, 因而被称之为“悬诗”。悬诗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穆阿勒噶替”, 穆阿勒噶替有许多不同的名称, 由于是用金水来抄写, 又叫做描金诗;又由于其诗句句光彩夺目, 字字如珠落玉盘, 故也叫串珠集或项圈诗。它是蒙昧时期是阿拉伯半岛上最优秀的文学作品, 现存有由后人们收集整理汇编成的《悬诗》诗集。该诗集汇集了从成千上万的诗篇中挑选出来的最佳诗篇。被历代阿拉伯文学家和史学家公认的悬诗诗篇共有七首, 分别是乌姆鲁勒·盖斯、塔拉法·本·阿卜德、祖海尔·本·艾比·苏勒玛、赖比德·本·拉比阿、阿慕尔、昂泰拉·本·舍达德、哈里斯七位大师。

伊斯兰初期, 即公元622年至661年。在这一时期, 诗人们支持伊斯兰教的传播, 鼓励战士们为开拓疆域而奋斗和献身, 并为烈士们写出了令人缅怀的挽诗。出现了以斗篷颂的作者凯尔卜·本·祖海尔为代表的许多著名诗人。

伍麦叶时期, 即公元661年至750年。该时期的诗歌主旨有所发展。一方面由于哈里发和统治者们对诗歌的重视和需求, 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得以发展, 它对人民大众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还有一些政治党派出现, 从而使得诗歌也增加了一些与伊斯兰信仰相联系的新艺术, 并得以繁荣。同样, 正如前期的各个时代, 伍麦叶人也把诗歌作为歌颂他们的功绩、支持其政权以及驳斥其敌手的工具, 特别是当时出现的什叶、哈瓦立吉等派别, 因此, 诗歌也成了当时这些政治派别用于保护和赞扬自己、驳斥他人的手段。

阿拔斯时期, 即公元750年至公元1258年;这一时期的政治、激情和贞情诗歌开始削弱, 而赞颂和悼亡诗歌逐渐强大, 智慧诗歌也有所增加, 并且出现了苦行、苏菲、哲学、教育和故事型诗歌。由于后期的诗人们在诗歌中过分使用辞华学的谐音和映衬手法、注重辞藻的润饰, 并且通过不同社团而致使诗歌与文学运动得以繁荣。在这一时期, 外来文化通过翻译得以传播。诗人们受到了哈里发和统治者们的鼓励, 故而在阿拔斯王朝时期的文学史上出现了以白沙尔·本·布尔德、艾布·努瓦斯为代表的伟大诗人。该时期的写作艺术日益繁荣, 出现了最著名的作家:伊本·穆格法和贾希兹。

在奥斯曼土耳其时期, 即公元1258年至公元1798年。在该时期, 由于波斯和土耳其人的势力日益强大, 阿拉伯哈里发已是名存实亡, 1096年-1192年的十字军东侵使阿拉伯地区备受灾难, 阿拉伯文学并不受奥斯曼帝国素丹的重视, 文学出现衰败。

安达卢西亚时期 (即西班牙后伍麦叶时期) , 即公元710年至公元1492年。在文学领域, 诗人们创新和发展了穆宛什哈体诗歌 (即彩诗) 及其创作方法;彩诗对于阿拉伯诗歌创作形式的发展是一大突破, 与原有的、传统的阿拉伯人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所不同的是, 彩诗为诗人处理韵律和韵脚提供了自由空间, 诗歌不再是传统的单一诗律、一韵到底的刻板格局, 而是更显活泼与欢快, 为后期产生民间自由诗的文学奠定了基础。彩诗由“古夫勒 (起诗) ”和“贝特 (诗节) ”两部分组成。完整的彩诗至少应该由六个“古夫勒”和五组“贝特”组成。少于此的, 则被称为“无头彩诗”。正如伊本·赫勒敦说:“当安达卢西亚人的诗歌创作多了起来, 其内容和形式变得精美, 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时, 他们中的后起之秀便创造了一种称为‘穆宛什哈’的诗歌艺术, 由起诗和诗节组成, 使用不同韵律。”[2]安达卢西亚最著名的诗人有:伊本·宰敦 (卒于伊历463年) 和塞尔维亚国王穆阿台米德·本·阿巴德 (卒于伊历488年) 。

在这些不同的历史时期, 贾希里亚时期因其《悬诗》而被视为阿拉伯文学发展的第一顶峰时期, 阿拔斯时期则以其诗歌、散文等文体兴盛、流派多样、百花齐放则被视为是阿拉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一、《卡里莱和笛木乃》的译者兼作者—伊本·穆格发 (724-760)

伊本·穆格发生活在伍麦叶末期, 阿拔斯前期, 其祖籍是波斯 (今伊朗) , 自幼勤奋好学, 精通希腊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文化, 他也是阿拉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尽管他不到三十六岁便离开了, 但他却留下了许多译著, 如:讲述英雄列传的文学巨著《胡达叶那迈》、《桂冠》、《罕世珍宝》等, 而《卡里莱和笛木乃》则是他的一部集翻译和著作为一体的寓言故事集。

伊本·穆格发是该时期著名的文化名人, 他经历了当时王朝更迭的动荡与不安, 作为一位具有较高文化修养的作家, 他厌恶统治者之间的尔虞我诈, 勇于著述指出当时国风不正的原因在于统治者的暴虐和臣民的愚昧, 继而遭到哈里发记恨, 以“伪信士”的罪名而被杀害。对此埃及现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塔哈侯赛因认为, 他被害的真正原因在于他的《近臣书》, 因为这无疑是一封犯上的革命性宣言, 为哈里发曼苏尔所不容。[3]

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 伊本·穆格发为了抒发自己改良社会和道德的思想, 他将心血倾注于自己的译著和著作中, 勇于借鉴和翻译与当时阿拉伯社会生活有相似背景的印度文学作品《五卷书》, 其着眼点在于《五卷书》以朴素平常的故事和道理, 包含着人生的经验和生活智慧, 这些智慧和经验源自民间的被统治阶级, 在《五卷书》的基础上, 他又增加了“教士与客人”、“迪姆乃的审讯”等故事, 使故事内容更为丰富, 这种集翻译与创作为一体的手法, 在当时的阿拉伯社会是不多见的。

二、《卡里莱和笛木乃》故事内容

《卡里莱和笛木乃》是由近百篇的故事组成的一部充满道德教育和哲理的动物寓言故事集。其故事内容源自印度古代著名的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该书原是梵文, 其故事有的诙谐可喜, 有的机智洋溢, 有的含义深刻, 有的增人智慧。[4]大部分内容讲的事弱者战胜强者, 其教诲的部分要远远大于寓言故事本身, 而人们对《五卷书》故事的认知与了解则得益于《卡里莱和笛木乃》这本书, 因为《五卷书》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被译为波斯中世纪语言巴列维文, 在公元750年的阿拔斯时期, 从巴列维文译为阿拉伯语, 其译者是伊本·穆格发, 他将印度寓言故事引进到阿拉伯文学中, 但据考证, 伊本·穆格发的《卡里莱和笛木乃》与目前流行的印度梵文《五卷书》之间存在着差异,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并没有完全忠实于原著, 在原文的基础上做了更改、删除和增加, 由于其文字优美而被视为阿拉伯古代散文的典范。同样, 伊本·穆格发在译著该作品时着眼于其寓言故事的寓意所在, 针对当时的阿拉伯社会, 译者想借助该作品来拯救劝诫君王, 唤醒民众, 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原则和道德思想, 通过故事来达到劝解与教诲的目的。

《卡里莱和笛木乃》由近百篇故事组成, 通过由动物鸟兽组成的世界来反映现实生活。故事整体主要体现了包括体现君臣关系、直指社会弊端、道德教诲、处事原则以及重视知识等几个方面。文中的狮子是人类社会君王的象征, 其他食草动物是人民大众的代表, 而卡里莱和笛木乃则是文中的两只胡狼, 它俩是国王的近臣, 向国王谏言善恶, 让国王懂得通过弱小群体的言辞话语展示出人民大众只有团结起来才会力量大。故事“狮子、狐狸和驴子”来告知人们君王的近臣玩弄权术、狼狈为奸, 被害的驴子是食草动物, 代表受压迫与凌辱的人民大众。故事“国王和芳泽鸟”中, 通过芳泽鸟的嘴说出了世界上最可怕的是帝王心中的仇恨, 世界上最可恨的是被好人畏惧的国王、不保护人民的国王。因此, 伊本·穆格发试图通过故事启发和劝诫国王一定要宽容大量。译著者通过“渔人与蚌”、“鸽子、狐狸和白鸽”、“猴子拣豆”、“商人和琢玉匠”等不同的故事来展示自己或对知识的推崇、或对社会恶势力的愤慨, 以达到将民众的心声通过不同的故事反映出来的目的, 反映出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和观点, 尽管其中不乏贬低妇女, 崇尚金钱的消极思想, 但总体以弱胜强、崇尚高尚与宽容、号召智慧与美德的积极思想是其主旨而受到社会广大劳动者阶层的喜爱。由此可见, 伊本·穆格发的思想仍受当时时代的局限, 在充满警示的故事情节中不乏世俗乏味的偏见, 但因其语言流畅优美, 大故事套小故事且每篇故事精炼而富有哲理被民众接受和认可, 他所提倡的真善美, 斥责的假恶丑都与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相符合, 更重要的是, 其故事为君王和大臣们提出应该宽容、品行端正、赏罚分明, 应“秉公施惠, 对有良好行为的人应赏赐, 不应照顾皇亲国戚、近臣家属和那些达官显贵。应当乐于赈贫济穷, 帮助以力谋生者。”[5]类似这样的思想将王者与庶民置于同等地位, 这种思想是任何时期的执政者都应借鉴的, 但可惜的是, 当时的哈里发对伊本·穆格发故事的劝诫思想并不认同。

三、《卡里莱和笛木乃》的影响

尽管伊本·穆格发的民间故事集《卡里莱和笛木乃》并没有受到当时执政者的重视, 但由于其语言精练, 字字珠玑, 篇篇故事内容充满了智慧与生活哲理, 对社会伦理的阐述远远超出其故事本身, 因而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喜爱。该书集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一体, 正如阿拉伯著名学者易卜拉欣·亚兹基对该书赞誉道:“书中每个字都具有某种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准备适应现世和来世生活的哲理成分……它是罕有的东方哲理, 乃至人类哲理的瑰宝之一, 尽管故事内容所占篇幅较少, 却集中了其他任何书籍所不曾集中的哲理。”[6]因此, 该书在文学与社会价值方面具有重大的影响。

通过该故事集, 我们不难看到伊本·穆格发开创了文学写作创作的多样化, 为阿拉伯散文文学奠定了基础。他揉翻译与创作为一体将外来文化介绍给阿拉伯世界, 开创了民间文学艺术新的创作先河, 这种散文艺术不仅体现了阿拉伯散文的创作手法, 更重要的是它使读者得以启迪、受益和享受, 它为中世纪阿拉伯散文的发展与繁荣提供了一个新的流派。《五卷书》中的故事随着阿拉伯语的《卡里莱和笛木乃》走遍了全世界。该作品问世后, 许多作家模仿它编写寓言故事, 如伊本·古太白的《故事之源》、伊本·哈兹姆的《道德箴言》等作品都是受到伊本·穆格发作品的启发。而该书被译为其他各种文字后, 对各国文学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卜伽丘的《十日谈》、德国的《格林童话》等都能发现一些类似的故事内容。正如让·德·拉封丹[7]寓言诗共十二卷, 在创作第二集即七至十二卷时, 他主要从东方寻求题材, 该书中的东方寓言则大部分取自《五卷书》和《卡里莱和笛木乃》, 有些甚至是照搬过来, 只是改成了诗体形式。类似的故事约有二十个, 如“狼和猎人”、“乌龟和两只野鸭”、“变成少女的耗子”、“鱼和鱼鹰”等故事, 这些故事在现在的《五卷书》能找到, 但“母狮和母熊”、“商人、贵族、牧人和王子”、“两只鹦鹉、国王和他的儿子”等这些故事只有在《卡里莱和笛木乃》中有, 因此, 可以说拉封丹寓言参照了《卡里莱和笛木乃》的译本。[8]除此之外, 许多德国、东南亚等地的寓言故事都曾受其影响。

在阿拔斯时期, 阿拉伯文学经历了如此辉煌无比的发展与繁荣, 从而使得散文故事与诗歌并驾齐驱, 不仅繁荣丰富了阿拉伯文学的内容, 更是向世界传递和保留了不同的文化与文学艺术。伊本·穆格发的故事集《卡里莱和笛木乃》因其脍炙人口、引发共鸣的简短故事令世界接受, 它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富有智慧、哲理的处事之道, 不愧为阿拉伯文学宝库中民间文学的经典之作。

摘要:文学是人类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方式。每个时代、每个地域的文学表达是该时代、该地域民族的精神体现。阿拉伯文学也不例外, 它展示和反映了阿拉伯民族的灵魂核心。阿拉伯文学从古至今伴随着不同时代, 其文学表达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早在公元五世纪之前, 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就已经熟悉并通晓文学, 口耳相传保留至今的著名《悬诗》已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之一。古代的伍麦叶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及安达卢西亚王朝等不同时期的文学对欧洲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阿拉伯文学中诗歌其主旨丰富多样, 而其散文则主要体现在书信、格言、故事和玛卡梅 (一种阿拉伯韵文体裁的短篇小说) 方面, 而《卡里莱和笛木乃》则是一部传承印度《五卷书》, 继而赋有阿拉伯文学之韵味的民间寓言故事经典之作。

关键词:阿拉伯文学,内容,艺术,管见

参考文献

[1]阿卜杜穆奈依姆马吉德:《文明史》[M], 第198页。

[2]伊本·赫勒敦, 《历史和教训》[M], 第1册, 第583页。

[3]郅溥浩, 《解读天方文学》[M], 宁夏人民出版社, 第238页。

[4]季羡林, 《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73页。

[5]蔡伟良、周顺贤, 《阿拉伯文学史》[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131页。

[6]转引自 (黎) 汉纳法胡里著:《阿拉伯文学史》[M], 中译本, 第304页。

阿拉伯人的骆驼大赛 第6篇

西班牙斗牛鼎鼎有名,却很少有人知道阿拉伯人斗骆驼。斗骆驼不像西班牙斗牛那样血腥刺激和令人震撼,但很独特、很有趣。二百多年来,斗骆驼比赛一直是阿拉伯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在海湾地区尤为流行。海湾国家中更以阿联酋的赛驼比赛最为著名,那里拥有海湾地区最出名的骆驼赛跑行业。阿联酋的男女老少也都酷爱这项传统赛事。

在阿联酋、沙特、埃及、土耳其等阿拉伯各国,均设有大型的骆驼交易市场。在那里,成千上万头黑、红、白、褐各色的骆驼或站或卧,蔚为壮观,生意相当红火。在这些骆驼中,有一部分是专用于阿拉伯传统骆驼比赛用的“精品跑驼”。也有一部分是专门用来比赛的斗驼。骆驼在我们中国人的脑海中,或许只是慢悠悠行走于沙漠的形象,殊不知到了赛场上,骆驼却可以如离弦之箭般飞快地奔跑,速度丝毫不亚于骏马。

赛驼比赛的场面相当激烈,赛场四周彩旗飘扬,十分壮观。参赛骆驼在起跑线上一字排开,等待开始比赛的枪声。当发令枪声响起,驼背上的骑士们便一齐策驼飞奔起来。此时此刻,骆驼们一改往日里的温顺,如同脱僵野马,不顾一切地朝着终点方向前进。比赛场地上也顿时尘土飞扬。

在骆驼比赛中获胜的骑手将会得到价值不菲的奖品或者高额的奖金,很多人因此前来参与骆驼比赛。骑手身型的大小对于比赛的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一般来说,身型越轻越小,赢的机会就会越大。因此,很多人开始雇佣来自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贫穷孩子来参加骆驼比赛。久而久之,充当骆驼比赛的骑手大多由未成年人担当。这些孩子在成为骑手之前通常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艰苦训练,而骑手本身也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职业,很容易在比赛中受伤甚至死亡。

依照法律规定,传统骆驼比赛中的参赛选手,其体重不得低于45公斤,其年龄依据护照上登记的岁数,不得低于16周岁。阿联酋方面还决定,在比赛期间,一个专门的医疗委员会将对所有的参赛选手进行必要体检,并确定他们护照上登记的个人信息是否真实。但尽管如此,少年儿童选手参赛问题却依然相当严重。在阿联酋以及其它阿拉伯国家每年举行的传统骆驼比赛中,很多参赛选手都未能达到规定的年龄,甚至有一部分还是年仅3、4岁的幼童。

不久前,我有幸在土耳其目睹了一场斗骆驼比赛,感觉到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一天,全土耳其养骆驼的人都会精心挑选出他们饲养的雄骆驼到塞尔丘克,参加一场精彩非凡的比赛,成千上万的人拥向斗驼场。

参赛骆驼一般为几十头或上百头,像运动员一样分为不同量级。赛前,裁判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为骆驼配上与其相当的对手。这不仅是出于对骆驼本身的安全考虑,也是为了呈现出更为精彩的比赛。骆驼们的分组依据的是它们的过去获奖情况、体重、搏斗技能和它们的战斗风格。

比赛开始,两头高大的雄骆驼在鼓乐队引导下出场了。此时,一头雌性骆驼也被牵着绕场一周。但雌骆驼很快又被带到栅栏外,与雄骆驼遥遥相望,两头雄骆驼明显骚动起来。这时,激昂的鼓乐渐息,两边主人解开束缚各自战将的铁链,决斗开始了。两头雄性骆驼用身子、头颈互相挤压、顶撞,甚至设法把对方的头夹在自己两条前腿中间,然后用力把对方往地下拖压。一头骆驼要想获胜,就必须或者迫使对手跳出圈外,或使其摔倒在自己这边。有时候,比赛是相当残酷的,但如果骆驼主人信心十足,他就会让骆驼一直战斗到底。整个比赛在嘹亮高亢的呐喊声和节奏明快的古乐声中进行。观者如痴如狂,欢呼声和叫喊声随着比赛的节奏,此起彼伏。人们载歌载舞,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中。

与西班牙斗牛相比,土耳其斗骆驼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斗牛。不过,土耳其斗骆驼只分出胜负,点到为止,而不像西班牙斗牛那样每场比赛都要置牛于死地。因此土耳其斗骆驼显然要比西班牙斗牛文明许多。

斗骆驼场是一个长着青草的大广场,四周围着木栅栏。在斗骆驼之前,饲养骆驼的人就要忙好几天。他们用红胡椒、香料和白面做成饼喂骆驼,并将酒精兑上水给它们喝。这样可以“鼓舞”骆驼的斗志,使它们在格斗的那一天完全处于疯狂状态。

比赛期间,每位参加角斗的骆驼驼鞍后面均悬挂一块色彩绚丽的帆布,书写着它们的名字,而为了名字更响亮、更引人注目,人们往往会把民间传说的英雄人物或是电影明星的大名赐予它们。参加斗骆驼的选手分组的依据是它们的过去获奖情况、体重、搏斗技能以及战斗风格。级别越高,角逐越激烈,场面也更加扣人心弦。

赛场除了参赛骆驼,还有14位牵绳人自始至终站在骆驼的两侧。一旦骆驼“怠工”不斗,他们就迫使其发挥各自的斗技继续作战;而若出现一头骆驼攻击凶猛导致对手受伤的情况,他们就像“拔河”似地用力将两头骆驼拉开,暂停比赛。整场比赛都在嘹亮高亢的呐喊声和节奏明快的鼓乐声中进行,好不热闹。

当地居民或三五成群,或举家出动,纷至沓来,尽情享受节日的喜悦。这边赛事竞争激烈,那边观者如痴如狂。人们不停地欢呼、高歌,甚至颇有兴致地手舞足蹈。欢笑声不绝于耳,大家或举杯祝福,或彼此相拥,在场的每个人都被节日的欢快气氛所感染,一同沉浸在酣畅淋漓的狂欢喜悦中。

阿拉伯人自古喜爱享有“沙漠之舟”美誉的骆驼,在阿拉伯人眼中,骆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骆驼”一词在阿拉伯语中也因此具有跟“美”、“美好”等词相同的词根。骆驼的美不仅在于它身形高大、颈项曲美的外形,更来源于它坚强不屈、吃苦耐劳的性格,在阿拉伯沙漠地区严酷的自然条件下,它们能够毅然地生存与工作。骆驼具有阿拉伯人最看重的坚忍美德,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阿拉伯人最欣赏的动物之一。

同中国境内的双峰骆驼不同,阿拉伯国家的骆驼大都是“单峰”的。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骆驼简直“浑身是宝”。它不仅是人们穿行浩瀚沙海、运载沉重货物的有效交通工具,而且骆驼奶甘甜健康,骆驼肉鲜美嫩滑,这些都绝对是阿拉伯的美食。此外,骆驼皮毛可以用来制成服装以抵御严寒,还可以做成鞋子、皮包、腰带、装饰品等各种皮具。在阿拉伯人看来,骆驼是一种非常美丽的动物。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通知下一篇:给管理者和员工的21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