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2024-08-05

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精选2篇)

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第1篇

走出教室学科学 课堂焕发生命力

文星镇中心小学 丁元春

摘要: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有共性也有区别,本文强调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下发的实验教学器材,实施实验教学更应注意“科学”。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作为《科学》学科的一个特色来教学,通过探究式实验教学,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维,学会实践,学会创造,使综合素质得到最优发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活力。

我们都知道,新的课程标准对于科学学科有着明确的要求,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阵地,是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的最佳场所。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下面我就将我的体会与大家共同交流,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以求共勉。

我在教学《植物的繁殖》一课时,教了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之后,提问:番薯用哪种方式繁殖的?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后,学生确定了番薯是用根繁殖的。我紧接着又问:萝卜是用什么方式繁殖的?心想,这对于这群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最简单不过的问题,出人意料的是,又一番激烈的讨论在“根”“茎”之间展开了,最后结果都说用根繁殖,没有一人说是用种子繁殖的。我继续问:你们家里种过萝卜吗?超过三分之二的同学都回答种过。我又问:那大家还记得用什么种的吗?这时学生才醒悟过来,改口回答:萝卜是用种子繁殖的。面对“萝卜是用什么繁殖的?”简单问题,家里都种过萝卜的学生竟然回答是用根繁殖的,我感到有点意外。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思考着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位据说很优秀的科学课教师,在教蕨类植物的内容时,有位好心的同事帮她采了一大把蕨类植物的标本,放在她的办公桌上,其中许多叶子的背面还有孢子。按理说,这是很完整的标本,对上课很有帮助,她应该很高兴的。可是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看到这些标本却吓得发抖,不敢靠近。最后还埋怨同事恶作剧,把带毛毛虫卵的草放在她的桌上。虽然如此,她教的学生都能在试卷上填对“蕨类植物是用孢子繁殖的”,即使他们不认识孢子,可能他们永远也认识不了孢子。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头脑里的知识和现实生活相脱离的现象,看来我们科学课教学上的弊病已经影响了几代人,课堂教学单纯地传授知识,确切地讲只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严重脱离,长期下来,学生形成了只记住课本知识、读“死书”的习惯,不能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大自然想联系,更不能把课本知识应用于生活,当然谈不上什么科学探究精神了。

天文学家卡尔说过“每个孩子在他们幼年的时候都是科学家,因为每个孩子都和科学家一样,对自然界的奇观满怀好奇和敬畏。”其实,孩子们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引导得法,我们会发现科学无处不在,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源于生活的。瓦特在烧水时受启发,发明了蒸汽机;牛顿在苹果树下,受苹果落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到启发,发现了浮力定律,„„可见,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为课程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造的空间,使课程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这种开放性还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不要把学生拘泥于仅仅是以文字或语言形式呈现出的现成的知识,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校资源包括学生的教材,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最基础的科学知识,提供了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课程教师用好教材是不可忽视的,除了在教室上课外,还可以:

1、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

要使学生的科学探究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象科学家那样为其准备一个能自行实验研究的“实验室”,而学校里的实验室则是学生自行实验的最好场所。课 2 后不知大家有没有留意听到过学生这样的请求,“老师,我们实验还没完成,我们还想更深入地进行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自行实验,可由值班教师提供所需的器材和相应的指导,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通过互相合作,自主实验,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了却了他们做完实验的心愿。

2、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

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说实在的,许多疑问老师都难以解释清楚的,而学生恰对这些问题最感兴趣,比如上《太阳太阳系》一课时,许多学生提出了“有没有外星人?木星、水星上有哪些东西?”等问题,象这些问题单凭课本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学生从图书室借来有关这方面的书刊来查阅,同时还可以开放网络教室,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再如学习《生物进化》时,许多学生提出“恐龙是怎样灭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许多书上有不同的说法,究竟怎样回答才能让学生满意呢?还不如开放图书室、网络教室,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学生最后得到的肯定要多于“恐龙灭绝问题”的本身。

二、在大自然中拓展。

大自然不仅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而且还是本人类永远都学不完的“大教材”,孕集着许许多多的知识和奥秘,里面活生生的虫、鱼、鸟、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电闪雷鸣和客观存在的岩石、土壤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探究对象,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单凭标本、教具、课件是远远不够的,这样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如在教学新课标教材三年级《科学》中的《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课文时,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对蚂蚁、蜗牛都很熟悉,很多同学都玩过蚂蚁、蜗牛,如果上课时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把课本与大自然隔离开,很有可能把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白白浪费,而让学生形成“书中的蚂蚁”和“大自然中的蚂蚁”隔断,这样难免使学生把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脱离。要是这样,本文开头例子出现的“萝卜用根繁殖”“孢子当毛毛虫卵”也就不奇怪了。

三、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

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对家庭生活也是最熟悉的。课本是教材,大自然是教材,生活更是一部最现实的大教材,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

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初冬的一天,一位学生问我:为什么早上起床时,我卧室的窗玻璃上都沾满了水珠?学生能提出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非常欣喜,但我没有回答,决定把这个问题抛向全体同学。于是在我的提议下,成立了“神秘的水珠”专案组,让学生象大侦探一样去搜寻这神秘的水珠来历。几天后,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出现“神秘水珠”的地方:“我在烧饭时发现锅盖上有水珠”“我在玻璃上呼气也会出水珠”“我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外面很快也出现水珠”。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汇报:“我的眼镜有时也会莫名其妙地出现水珠。”„„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发现,气氛异常激烈。我再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水珠时的相同条件,最后经过讨论后,大家形成统一意见:热的水蒸气碰到冷的东西,就会形成水珠。这时,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我想,这块内容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印象深刻的,因为这是他们自己从生活中发现的。

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也经常会有问题,烧水时水溢出水壶;烧鸡蛋时鸡蛋烧爆了;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当他们提出这些问题时,我们正好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知识只有运用起来才是活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最好地方就是社区和家庭生活了。比如学了《食物的营养》之后,让学生回家给自己和家人合理地搭配食物,合理地补充营养;学了《植物和环境》《动物和环境》之后,他们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社区里宣传买菜不用塑料袋,塑料袋会造成白色污染;废旧电池不能乱扔,会污染水和土壤的等等。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了上海一位小学生发现家里的抽水马桶很费水,经过一段时间琢磨,他发明了抽水马桶的节水装置。学生听后跃跃一试,许多同学回家摆弄起了家里的自行车、缝纫机等,向我提的问题也多起来了。虽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发明,但是我相信在将来,他们当中会走出发明家。

四、在其他媒体中补充。

有线电视几乎进入了每个家庭,许多家长都为怎样能让孩子不看电视而发愁,其实,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在电视中还可以学到许多最新的科学知识。我鼓励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第10套“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录像技术对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自己拍摄,也可以向电视上录制一些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帮助的内容。比如,三年级《科学》中有一课是《大树的观察》,由于季节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观察到大树四季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当然不够全面的,如果用录像提供大树各个季节的变化,那就更好了。还有许多自然现象是很难见到的,如火山、地震等。这些都可以借助录像资料来弥补。科学课程的教师们,让我们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走进社区和家庭、网络、走向更广阔的空间。为孩子们提供自由成长的乐土,富有创造性的一代就是他们。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走出教室学科学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教学;拓展;走出教室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毋庸讳言,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知识的方式与社会生活和自然脱离的问题。表现为科学课堂上教师只单纯地注重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也就死记硬背老师给画出的句段,考试就考给定的那几句死知识。这种老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弊病不知影响了多少代人。课堂教学严重的与学生生活脱离,长此以往,学生就仅能记住课本上的知识,而不能将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更不能将课本上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当然也谈不上有科学探究精神。

一、走出教室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了科学课程要具备开放性,也就是说教师在日常教学、组织活动以及作业考试等方面,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与创造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充分利用那个身边的有利条件,如网络多媒体等进行学习,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知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不应该将学生束缚于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之内,不要让学生拘泥于仅仅是学到由文字和语言组成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带领学生走出科学教师,走到宽阔的大自然中,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这样他们必定会大有所为。

二、走出教室学科学的具体方法

1、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

(1)允许学生在实验室内自主实验。要将学生科学探究落到实处,为学生准备一个能够自主实验的实验室是非常重要的,学校内的实验室就是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的绝佳场所。让学生在实验室内根据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和完成实验,并安排教师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通过之间的相互合作,自主的进行实验,他们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科学现象,领悟到书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锻炼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还帮学生完成了自己动手做实验的心愿。

(2)帮助学生利用各个途径收集信息。在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就连老师也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但而学生就是对这些问题有着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太阳太阳系》的时候,很多学生提出了诸如“太阳系中有无外星人?,其他星球上都有什么物质存在?”的问题,这些仅仅依靠课本是无法解决的。但可以让同学们通过网络查询,或是在图书馆内借阅有关书籍来探索,通过自主的手机数据和信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再比如学习某些内容时,但书本上可能会给出几种不同的观点,教师也很难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这样还不如让同学们进入到图书室和网络教室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学生最后学到的知识绝对不会仅限于单个问题的本身。

2、进入大自然拓展

大自然不单单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场所,而且还存在许多知识和奥秘,是人类何时都不能学习完的。比如在学习《蜗牛的观察》、《蚂蚁的观察》等课文的时后,因为地区差异,一些农村的学生对蜗牛和蚂蚁十分熟悉,这时若是仅仅将学生束缚于教室之内进行学习,把课本和大自然完全隔离开,就很有可能将学生以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浪费掉,最终形成“书中的蚂蚁”与“自然中蚂蚁”隔断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学生在书中学到的知识脱离大自然。

3、在接听与社区生活中延续

学生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在家中度过,其对家庭生活也较为熟悉。不单单大自然是教材,而且生活也是一本更好的教材,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学到很多科学知识,重要的是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切实体会到科学知识的使用性。学到的知识要灵活运用,而家庭生活就是一个运用知识的绝佳平台。例如在学习了《食物的营养》后,学生在家中就能够合理的为家人与自己搭配食物,使饮食均衡;在学了《动物和环境》和《植物和环境》之后,学生本就会了解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杜绝使用塑料袋,不乱丢废旧电池等等。

4、运用其他媒体补充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录像技术能够提供很大帮助,甚至可以让学生无法亲临境界和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学生学习。科学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或者是自己拍摄一些教辅视频。比如在《大树的观察》这一课中,因为季节和时间条件限制,学生无法在自然中观察大树一年四季的变化,这样以来,教学的观察就不够全面,若是用录像来提供大树四季的变化情况,这样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一些诸如火山喷发,冰川融化等自然想象,也可以通过录像的手段让同学们观察到。

总之,笔者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社区中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借助网络和其他媒体来学习科学。为孩子们提供学习和成长的乐土,将他们培养成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晓玫.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规律及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形容速度快的词语下一篇:操作系统课程设计(银行家算法的模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