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山公园的作文

2024-07-03

围绕中山公园的作文(精选12篇)

围绕中山公园的作文 第1篇

十月二十九日,我们来到了中山公园。这时正值一年一度的菊展,让我们大饱眼福。

在公园门口,矗立着一座用蓝色、红色菊花与绿草组成的“青岛,帆船之都”标志。青岛,这座蓬勃向上的城市,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正在向着国际化大城市和帆船之都航行。公园的广场上,摆放着一幅用菊花组成的“二龙戏珠”,中间红色的注资上写着古书的“菊”这是中山公园的第二十四届菊展。

菊花五彩斑斓,形状好似一朵朵节日中多彩的礼花。红的热情奔放,黄的文静淡雅,蓝的悠然柔美,白的娇嫩芳馨,紫的风情浓郁……菊花散发的芳香引来了一只只小蜜蜂在花间盘旋。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部分参展单位的作品。我们四方区的主题是“菊”。花丛中竖立着横幅,分别挂着五只灯笼,上面写着五种字体的“菊”,充分体现出了菊的韵味。

“秋从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开发区用写有古诗《咏菊》的巨扇表达秋韵。

城阳区用小桥流水人家的环境展示了城阳区几年来的发展。胶州市主题为“竹亭秋韵”,用水车、菊花和白石子把整个作品装点得别有一番风韵。供电公司用菊花摆成“亮出精彩”几个字,展示了供电人的承诺。胶南市用屏风、白石子和菊花组成“木屏秋韵”。市北区和李沧区都采用了“神七腾飞”的主题。

秋,在人们眼里是凄凉的,是孤独的。课文里说“枫叶如丹”,但让我说,秋天应该是“菊花如虹”!在秋天,其他的花儿基本已经凋谢了,但唯有菊花,天气越来越凉,它还含苞怒放!它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美丽,还可以泡菊花茶。菊花并不害怕孤独,不害怕瑟瑟秋风,而是愈苦愈怒放,叫人钦佩!

这次参观真是收获颇丰!我意犹未尽,希望下次菊展精彩度更胜一筹!

围绕中山公园的作文 第2篇

记得两岁多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都要上班,我就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住了一段时间。那时爷爷奶奶家养了几只母鸡,母鸡每次生蛋后,都会“咯多咯多”骄傲地叫着次我一听到那叫声,就会蹦蹦跳跳地往鸡屋赶,小心翼翼爬到鸡屋上面,从鸡窝里掏出还是热乎乎的鸡蛋,捧过去给奶奶。奶奶接过鸡蛋,用食指轻轻一刮我的鼻尖说:“我的小馋猫,想吃这个蛋哟!”然后就走到厨房煮给我吃。我吃鸡蛋的时候,奶奶就会坐在我旁边,笑着看着我,好似这鸡蛋是吃到她的嘴里一样。

回长沙后,每到长假日,奶奶就会打电话问我们哪一天回?因为奶奶知道我喜欢吃各种各样的粑粑,如:蒿子粑粑、南瓜粑粑、红薯粑粑等。要做这些粑粑,可不是件容易事。比如说:蒿子粑粑。每次做蒿子粑粑。奶奶都要提前一天先到小路旁或是田埂上去采摘嫩绿的蒿叶,蒿叶采摘回来后,还要再一次择选,要把里面的杂草或是比较老的茎择出来,然后洗干净煮烂。等到第二天我们回去了,奶奶就把煮好的蒿叶和糯米粉、面粉使劲地揉成一团。乡下不时有人来串门,每次那些串门的一来,见奶奶在揉蒿子粑粑,都说我奶奶太勤快了,奶奶一边揉,一边笑着说:“我们家钰钰就喜欢吃粑粑。”蒿子粑粑做好蒸熟后,爷爷就会把蒿子粑粑夹到碗里,倒上糖,让我第一个品尝,每次我都会迫不及待咬上一口,虽然有点烫,但我觉得真是香甜极了。爷爷看我吃得那么香,笑呵呵地说:“小心哟!别烫着。”还一个劲地要我多吃点、多吃点。

在爷爷奶奶眼里,我就是小馋猫。这不,我刚一到家。爷爷就领着我来到冰箱旁边,打开冰箱门,里面塞着满满的鸡蛋。原来,爷爷奶奶知道我和姐姐喜欢吃鸡蛋,再加上这鸡蛋营养好,他们自己一个也舍不得吃,全留起来给我和姐姐了。

吃到爷爷奶奶为我精心准备的食物,我都觉得幸福又满足。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种爱,她既不像父爱如山,也不似母爱如海。如果不细细品尝,一定发现不了,你知道她藏在哪儿吗?让我来慢慢告诉你吧!

一切围绕您的血糖 第3篇

葡萄糖与胰岛素

奇妙的人体将葡萄糖当做营养的来源, 但一般情况下又不至于让它在体内的含量过多, 这种血糖微妙平衡的保持得益于很多组织器官的参与——包括脂肪组织、肌肉、脑、肝脏、小肠以及胰腺等, 其中还需要很多激素的参与, 包括胰岛素。当这个血糖调节“团队”中的一些“成员”未能正常工作的时候, 便有可能导致糖尿病, 引起血糖的升高, 血糖水平如果持续较高, 便会对眼睛、肾脏、神经及血管等器官组织造成损害。

大多数时候, 一个没有患糖尿病的人血糖值保持在3.9~5.6mmol/L, 在进餐后, 随着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血糖值会暂时性的升高, 而血糖的升高会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这对于人体内的细胞——尤其是脂肪、肌肉以及肝脏的细胞——就好像是发出了一个信号, 告诉它们要吸收掉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吸收的葡萄糖一部分被立即消耗掉了, 转化成了能量, 另一部分则被储存起来, 以供将来使用。这么一来, 进餐后本来升高的血糖值就降下来了。随着血糖值的下降, 胰岛素的释放也逐渐地减少, 这又像是给细胞发出了一个信号——已经够多啦, 别再吸收葡萄糖啦!就这样血糖值逐渐恢复到正常的3.9~5.6mmol/L这个范围。

在两顿饭的间隔期间, 或者是在运动的过程当中, 身体仍然持续需要消耗葡萄糖来供应机体需要, 这种时候肝脏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当它“察觉到”胰岛素几乎没有分泌, 便会“认识到”这是血液中缺少葡萄糖的信号, 于是便将以前储存的糖释放出来, 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当人患有糖尿病的时候, 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缺乏, 将会直接引起血糖的不稳定, 比如在餐后血糖升高后就难以降下来;不仅如此, 胰岛素素的缺乏还给肝脏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 使得肝脏持续性地释放储备的糖分, 进一步加剧了血糖的升高。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

要想控制血糖,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血糖的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血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生成糖化血红蛋白是不可逆反应, 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 且保持120天左右, 所以可以观测到120天之前一段持续时间内的血糖浓度,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作糖尿病实验室检查的“金标准”, 我们常使用它的英文简写Hb A1c。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值是以百分数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 那这个百分比是什么意思呢?比如糖化血红蛋白值是7%, 那就意味着每100个血红蛋白分子里面有7个结合了葡萄糖分子。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与估计平均血糖 (eAG)

估计平均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似之处:两者都反映了前两到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不过估计平均血糖 (e AG) 的数值单位毫摩尔每升 (mmol/L) , 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百分数大不相同。

平均血糖的提法比以往的HbA1c单位更容易理解, 更有利于患者和医护人员比较直观地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一度曾有呼声称e AG将作为更新的指标来取代Hb A1c的地位, 不过, 大多数专家认为, 从Hb A1c到e AG的转变还未成为既定事实, 因为在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时, 往往会引起人们对于改变现状的担忧与关注。另外有关e AG的研究也有一定缺陷, 包括研究对象和种族的局限性, 比如研究对象未包括孕妇及肾脏功能受损患者, 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有关多中心的研究。另外, 专家建议未来实验室结果除了报告新的平均血糖水平外还应继续报告以往的Hb A1c结果, 同时应告知患者新的平均血糖水平的意义, 从而帮助人们完成认识上的转变。专家们相信, 从报告HbA1c到e AG的突破性改变将帮助患者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病情, 从而更好的坚持饮食和运动疗法。临床医生也将有机会用最合适的表达单位向他们的患者传递慢性高血糖的概念。下表显示了它们各自对于诊断糖尿病前期以及糖尿病的参考数值。

如今, 糖化血红蛋白高于6.5%已经可以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了, 然而大多数的糖尿病人确诊还是依靠空腹血糖 (简写为FPG, 指的是至少八小时不进餐测得的血糖值) 和/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简写为OGTT, 指的是口服75克无水葡萄糖粉溶于200~300毫升水溶液两小时后测得的血糖值) 。这两项检查以及病人自己在家进行的血糖仪检查, 得到的数值不是类似于Hb A1c的百分数, 而是以毫摩尔每升 (mmol/L) 为单位的数字。

血糖仪的奥妙

Hb A1c、e AG、FPG、OGTT等这些上述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对于糖尿病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糖尿病患者日常接触最多的还是便携式血糖仪, 它为我们提供了随时随地监测血糖的便利。便携式血糖仪需要和一次性血糖试纸搭配使用, 试纸表面涂有一层特殊的酶, 这种酶像吸铁石, 或者说像一个小偷一样, 当它与血液接触的时候, 就会从每个葡萄糖分子上面“偷取”一个电子, 由此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电子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流。这种电流很微弱, 但足以被与试纸连接的血糖仪所检测到。血糖仪的主要作用则是通过精妙的运算, 将这种电流转化为血糖读数, 并显示在屏幕上。

血糖管理与健康生活

假如不进行血糖监测, 将无法评估运动、饮食、药物对于某个糖尿病患者究竟有没有起到作用, 起到了多少作用。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的作用在于, 它能提升机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 因此一点点胰岛素就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饮食控制的关键在于选择更健康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 拒绝不健康的脂肪、糖类, 从而使血糖更加平稳。药物的作用则是通过补充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 使过高的血糖降下来, 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

围绕教材整合作文素材的几点思考 第4篇

2008年江苏卷作文题“好奇心”对应的教材专题是“科学之光”、“像山那样思考”、“此情可待成追忆”,内在关联是:好奇心最直接的是让人看到“科学之光”;好奇心还促使人们发现大自然的奥秘,需要人们“像山那样思考”;好奇心更能引人“此情可待成追忆”。2008年上海卷作文题“他们”对应的专题是“慢慢走,欣赏啊”、“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历史的回声”,内在关联是:城市尽头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值得我们“慢慢走,欣赏啊”;“他们”也许是父亲,伟大而隐忍的“人性”让“我们”敬畏;“他们”也许跨越千年时空走来,引领我们倾听“历史的回声”。再如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怀想天空”对应的专题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必须跨过这道坎”对应的专题是“直面人生”等。

由此可见,必修教材的二十个专题几乎涵盖了高考作文所涉及的各类话题;也可以说新高考正在逐步形成“教什么考什么”的趋势。

围绕必修教材的二十个专题,可以具体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积累、整合作文素材:

一、入乎其内——专题聚焦。深化专题内涵理解

每个专题的学习要通过文本研习或问题探讨或活动体验的方式进行,之后是同专题的写作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对该专题高度聚焦,深入透析专题内涵,把握专题的思想精髓,从而把本专题阅读素材内化为写作素材。

以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为例。

该专题引领我们走进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头上的灿烂星空”固然神奇,“心中的道德法则”更令人敬畏!通过对该专题的问题探讨,可以启发我们对永恒宇宙和人类精神“星空”的哲学探究:我们可以随庄子一起“逍遥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可以和王羲之一同驻足兰亭“仰观宇宙之大”,“畅叙幽情”;可以感受帕斯卡尔“思想的伟大”;可以聆听罗素“为何而生”的心灵告白……这样的专题学习之后,我们对“灿烂星空”(自然和精神)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再进而以“我的精神小屋”为题的写作实践则会更加从容。

这其实也是“以读促写”唯有先进行了这样“点”(专题)的聚焦,才能由点及面地辐射相关专题的读写活动。

二、游乎其中——专题辐射,贯通教材各个专题

每个专题虽然都有独立的中心内容,但各专题之间又不无关联,而且很多素材本身也具有多重思想价值,所以可以由此进行贯通式的素材积累,伺机从配套读本、本册教材各专题以及其他读本或教材中汲取同中心的素材,从而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现有教材资源。

以必修二“珍爱生命”专题为例。

该专题可以提供有关海伦·凯勒、史铁生、画家贝尔曼等人珍爱生命的写作素材。在深刻理解了生命内涵的基础上,再贯通读本二“热爱生命”专题中的有关食指“顽强地活着”的生命低语、阿尔贝特对生命的敬畏等素材,之后可以再融合本册或其他册教材、读本的相关素材。比如,必修二《安妮日记》中安妮对生命的热爱,《边城》中人们健康、自然、纯净的生命态度;必修一《我的五样》中毕淑敏对生命中最宝贵东西的沉思;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九死一生的遭遇;必修四《(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烈士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必修五《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的担当;读本一《生命幻想曲》中顾城对生命的幻想;读本二《生命的五个恩赐》中仙女对“他”的生命忠告;读本三《秦腔》中秦人生命的五大要素;读本四《永不消逝的歌声》中王洛宾传奇的生命历程;必修五《平凡的张鲁》中张鲁“生死以之”的人生态度等。当然,同时还可以专题辐射到选修教材并融合相关素材。

在教材中这样自如穿梭,素材得来则全不费工夫,再进行同类话题的写作自然能“游刃有余”。

三、出乎其外——专题拓展,加强课外专题阅读

作文素材的积累首先要眼光向内,关注课内素材;但这还不够,眼光还要向外,加强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面广量大,如何才能披沙拣金呢?这就需要以教材专题为依托,进行同专题的课外阅读拓展,从而丰厚素材的积累。

以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专题为例。

在进行了专题内聚焦和课内相关素材的专题辐射之后,可以进行专题学习,阅读如《拿破仑传》、《居里夫人传》、《贝多芬传》、《富兰克林自传》等诸多传记,了解名人们更多彩的梦想,从而为自己的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

这里有一个关于“我有一个梦想”课外专题阅读和专题写作的故事。

班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老二叫王久文,他在读了《富兰克林自传》以后,非常遗憾地叹息:“我怎么没有早一点读到呢?”当即就为自己也制定了一个美德计划,从此开始了美德修行尝试,后来甚至给自己起了“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笔名,简写为“B·Fk”。这就是名人的梦想带给学生梦想的力量。

再说双胞胎兄弟中的老大王久学,在以“梦想和生活”为话题的专题作文中写道:“名人的梦想非常伟大,但离我太遥远;我弟弟的梦想很高远,我很支持弟弟;所以我有一个能让弟弟放心远走、一个让家人欣慰的很普通的梦想。那就是:大学毕业后,我要回到家乡,找一份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我要把老房子翻新,盖成三层的楼房,父母住一楼,我和妻子住二楼;三楼留给弟弟,等逢年过节的时候好让弟妹和侄子居住……”当王久学把这篇“梦想”作文读给大家听时,全班同学热烈地为他鼓掌!是专题内、外的“梦想”比较阅读,点亮了心底最真实也是最美丽的梦想!

四、超乎其上——专题拾遗,留心关注现实生活

课内外阅读只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涵,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等同。但生活又是个万花筒,写作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所以仍要以教材专题为触点,留心关注现实生活,进行专题拾遗,从而使纷繁的生活素材变得简明、有序。

以必修五“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为例。

现实生活中恪守道德法则、品行高尚的人的事例有很多,例如,从网上下载2007年首届“道德的力量”颁奖晚会、2008年“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调整课时组织学生观看。在随后同专题的以“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为题的写作中,学生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像罗映珍、方永刚等道德模范以及唐山十三农民兄弟、武文斌等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当然,这不能简单地定位为选材撞车,因为这是有意识引导的素材内化练习)。同时学生还自觉地清点了自己身边的一些“精神明亮”人的事例,像好朋友热情地给自己捎带食品,老师耐心地为自己讲解错题,父母无微不至地嘘寒问暖等,作文中的“星空”是那么“灿烂”。生活和作文就这么自然地融合了。

五、化繁为简——专题整合,精心储备个性素材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接着是“占有,挑选”。在“拿来”并“占有”了大量的专题素材之后,呈现在积累本中(或大脑中)的素材是芜杂的。这时,要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或自己的实际需要对素材去粗取精、化繁为简,从而精心储备最有价值的、最具个性化的素材。

比如,整合素材时,可以分成思想素材(名言警句之类)和事例素材;还可以对事例素材细化:古代事例、现代事例、中国事例、外国事例,或教育领域的、政治领域的、经济领域的、体育领域的,或正面的、反面的等。这样的分类整合,等于是对已有素材的刷新和二次记忆,再进行相关话题的写作时则更能娴熟地驾驭和运用。

六、一材多用——专题链接,巧妙选用经典素材

考场作文时,很多学生反映因为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平时积累的再多的素材也想不起来了。这就警示我们要在先前化繁为简的专题整合的基础上,对专题素材进行巧妙链接,挑选出具有多重思想内涵的典型素材,从而能做到“一材多用”。其实,这也就是要求我们能读透一本书,或深入了解一个人,或认真思考一个问题,或具体写好一件事;这积累的“一”是“寓万于一”,而在作文时又能“化一为万”。

围绕成长的作文 第5篇

窗外的天空蔚蓝如洗,空中的大雁乘风而行,一年又一年,梧桐树的叶子落了又长,桂花树的清香散了又来。从医院里的第一声哭泣到梧桐树下的牙牙学语,从幼儿园里的一二三四到小学里的加减乘除。的成长,我已经变成了以前的我眼中的大姐姐,再回首过去的成长历程,似甜似苦,百味交织。

小时候,最怀念的便是外婆家,老屋子旁一棵桃树,时而有鸟儿在枝上啼歌。当时的那儿变成了我的乐园。小小的我总是在屋里上蹿下跳,东翻翻西找找,总是忙得不亦乐乎。我还记得有一次,小小的我不小心爬入了一个比较高的桶里,便出不来了,一开始我还兴奋的不得了,在桶里摇摇晃晃,可到了后来才发觉出不去,急忙大声哭,幸好外婆看见了,把我从桶里抱了出来。

初触文字,是在小时候的早教班,那时候的我还不懂什么是字,什么是诗,只是有模有样的学着别人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学着人家背诗时把手放在后面,回家学给家人听,倒也神气。再到后来老师教我认读拼音,我逐渐能看懂妈妈为我读的童话故事,便喜欢上了看书、读诗。

夕阳沉下又升起,落红盛开又化泥。我渐渐的爱上了阅读,可以说,我的整个小学时光,都是与书一起长大的。在《格林童话》中读出道理,在《小公主》中读懂自爱,在《海蒂》中读懂童心,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懂坚强……书像是一位知心的友人,时时刻刻的陪伴在我身边;书又像是一位渊博的老师,永永远远的教会我道理。小学,与书为友。

初中的我爱上了读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让我喜欢上了李商隐,总是在他的诗句中悟出或找出自己的情感。诗,让我陶醉,如同一片充满花香的圣地。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我在书与诗中成长。与书为友,与诗为伴,是书教会了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是诗教会了我追忆不及,当时已惘然。我一直在成长,书与诗也一直在我身边,就这样,慢慢长大!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2

成长的路上的风景是最美的,但总避免不了一些坎坎坷坷。我们就在这些坎坷中成长,我们会慢慢学会体谅,宽恕,勇敢等等。作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在那一次之后,我也学会了担当。

陪我长大的是我们住的院子,还记得懵懵懂懂的那时,我们总会聚齐三五个小伙伴在院子里玩耍嬉闹,玩具枪是那时我们最盛行的玩具,就好像拥有了玩具枪我就能拥有真的一样。还记得那次,我们正在院子里玩的正起劲,我一不小心摔了个狗啃泥,把玩具强给摔坏了。心疼着我的玩具枪的同时我也十分气恼,一时气急便捡起地上的石头向地上砸去以此来发泄我心中的愤怒。谁知我用力过猛,石子好巧不巧的想隔壁的的窗户上飞去。“啪,啪,啪”的声音传来,玻璃碎了一地。我一下子吓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呆呆的站在那里。身边的朋友见了,一下子便飞奔了,边跑还边说:“你还不快跑,被抓到了就完蛋了。”不到十秒,朋友便消失在了视野之中。我呆呆的站在原地看着碎玻璃渣,一直在想跑还是不跑。走,感觉不太好,似乎非常不道德;不走,又怕被责备。这两个念头一直在我脑海中徘徊。最后,正义战胜了邪恶,我留了下来。

不一会儿,只见一个不瘦,戴着眼镜,穿着拖鞋的叔叔向我快步走来。他指着碎玻璃,用平静的语气向我问道:“这是你干的?”我懊恼的低了低头,深呼了一口气,抬起头:“对不起,叔叔,这是我做的。”令我讶异的是,叔叔并没有想象中的生气,反而是询问我为什么砸他家玻璃。我吞吞吐吐的解释只希望叔叔能原谅我。叔叔最后和我说的话,我现在都难以忘记。“你是个调皮的孩子,但同时也是个诚实的孩子。感谢你没有逃走,你担起了你应该负的责任。叔叔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教训,你走吧。”叔叔的话犹如在黑暗中遇到的一丝光明,我立马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和叔叔说:“谢谢叔叔,下次我再也不会了。”过了几天,突然听到妈妈和我说起了打碎玻璃的事,我沉下的心又悬了起来,本来以为会被妈妈臭骂一顿,没想到妈妈也是很温和的说男子汉需要有担当,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担当自己的责任。

对呀,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担当。感谢的是,担当也让我认识了许多像诚实这样的朋友。在担当中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担当,担起自己的责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3

成长——究竟是一瓶酸酸的醋,令人反感?还是一罐蜂蜜,甜到人的心底······

窗台上稀疏的金光将我从火炉旁拉开了。来到窗台边,才发觉密密麻麻的花盆中只剩下了开得正艳的菊花。我的目光从它的土壤打量起来。虽然只是一小方土,却给予了菊花的生存养料。就像父母即使知道特长班昂贵的学费,还把我义无反顾地送进去,也正因为这样,才有了如今频繁出现在舞台上的我。再往上瞧,那只有牙签般粗细的枝干让人心中看了生疼,但它仍是笔直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父亲骑着自行车在这个车水马龙的城市中穿梭时的那份落寞。但坐了一年自行车后座的我当时却丝毫感不到,父亲当时给予我的感觉只是轻松、无忧无虑和宽厚的背影。顶上便是那灿烂的菊花了。那不正是如今的我,在他人眼前散发的光芒,都是由父母的培养的丝丝缕缕的优点而聚集到一起的力量。但是,他人看到的不也只会是我的光环,忽略的也只会是铸就光环的父母们。

日光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逝去了,我端了杯咖啡到面前。在寂静的夜里,杯子里飘出的丝丝热气还在缓缓上升着。我端过咖啡,抿一口,苦苦的。对啊,在尝试的时候又怎么会不经历一点“苦”呢?当暖流流经身体时,暖意迅速扩散到整个身体。正好,“早点睡啊!”妈妈一声慈爱的叮嘱更是使这暖意更浓了。喝了好一会儿,才发觉,其实咖啡的香甜是很醉人的。我恍然大悟——原来,父母的教训其实都是为我们以后点的一盏盏明灯,是终身受益的。

现在,我终于知道。成长中有父母为我的付出——是咸的;成长中有我为父母做的回报——是甜的。总之,我成长的味道大部分都是由背后默默支持我的父母编编织的。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

从一年级刚刚进入鲁小这个校园,我就爱上了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这无不彰显着母校的亲切和活力。时间消逝,白驹过隙,转眼间,我已成为即将离开母校的六年级学生,六年来,母校带给我的不仅是成长道路上的欢乐和泪水,更是教给我了做人的道理和“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精神。

就这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就着明明了了的四个词,却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这些文字中间蕴含着多少深刻的含义,多少令人警醒的道理,多少我们要遵循的规则……

在我有完不成的困难时,四独校训就一直伴随着我,提醒着我:每当要让妈妈帮我做事时,独立就在我的耳边徘徊:一定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独立自强,不要依赖别人;每当我对学习没兴趣时,独特就时刻警醒自己:要去培养自己对学习的兴趣,让她成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每当我不想自己去想象,去动手创新时,独创就在身边督促着我:要学会去创新和探索,要去大胆想象,错了没关系,只要有这一份心;每当上台表演,我对自己没信心时,独秀就鼓励我:没关系,大胆的去表演吧,秀出你的风采,向大家证明自己!

鲁小四独娃的风采,就是这“四独校训”,它带给了我们光明与希望!

鸟儿长大了,就应该在蔚蓝的天空中展翅高飞;鱼儿长大了,就应该在广阔的海洋中自由穿梭;人长大了,就应该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独立面对困难。在鲁小的大家庭里,我们有一批“独立”的学生,他们住在学校里,睡在学校里,玩在学校里,他们独立自强,从不依赖别人,他们什么事都自己做,从不靠别人,他们才真正的做到了“独立”,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独立”是立身之本,那么“独特”就是立足之本!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他们发展个性,培养兴趣,为学校争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荣光。当每个人都以敬仰的目光望着她时……这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肯定。“独特”它像一颗永远高挂在天边闪闪发光的星星,指引我们前进,让每一位同学都抱有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与学习。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5

人生有许多难忘的经历与宝贵的经验,也有许多的第一次,像是掉牙、迷路、参加竞赛,或是第一次看到大海、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学习某种才艺。从小到大,我们历经过各种事物,面对不一样的经验,我们有时会感到好奇、新鲜,有时会感到害怕、恐惧,但无论如何,最终都必须跨出关键的第一步,并从这些生活点滴中,累积难忘的回忆。

回想起我第一次骑自行车的经验,真是有趣,还记得爸妈第一次带我进自行车店选车时,当时第一眼见就看上了我的那台自行车,它的车身是天空蓝,点缀跳动着的白色音符;不但可以摺叠,方便收纳,也不占空间;它的轮子比较小,不像越野车那么大,很适合我这个清瘦的小女生休闲时骑出去兜风。

我第一次骑自行车是在河滨公园,一开始我先练习在自行车上保持平衡,虽然有爸妈在一旁扶着,但还是觉得很害怕,每次骑出去后都会因为重心不稳而不断的跌倒,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我渐渐的抓到了诀窍,并练习骑一小段路程,那时我信心大增,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骑得更远,在我不断的练习之下,我越来越熟练也不再害怕跌倒了,甚至还挑战转弯和回转,过程中有时会因为没有掌握到技巧,整个连人带车压倒在地上,但我不放弃继续练习,最后终于成功了。那次的经验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只要克服心中的恐惧,就能超越眼前的障碍。

围绕幸福的作文 第6篇

学生们觉得,成绩好就是幸福,和教师成为良师益友是幸福。但这期间,又分为优等生和差生,优等生的想法是最好拿满分;而差生就不必须了,他们也许会想,过了及格线,不被教师骂就是最开心的了。

商人们觉得,自我的企业壮大,富裕起来就是幸福。但其中也有追求不一样的人,也许一些人想成为全县、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首富;但另一部分可能觉得,能够过得衣食无忧就行了。

警察觉得,能多抓几个坏人是幸福;建筑师觉得,能多设计几栋成功的房子是幸福。

那天,我在上学路上,看见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坐在辆牛车上,却还乐呵呵的笑,但随即又看见一个小孩子坐在舒适的小轿车离哭闹。这是怎样回事呢?

其实,我认为,一个人获得幸福是由他自我的满足感,自我的“野心”决定的。有些人认为自我在做什么事都是幸福的事;而另有一些人即使已做到很好,却总部不满足,活在忧愁之中。一个人获得幸福还与对待事情的态度有关,无论是什么职位,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当你真正与他离不开时,你会觉得很幸福。

围绕幸福的作文 第7篇

课堂是体现教师生命价值的地方,教师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如果上课不能享受到欢乐,那么教师的一生就不会欢乐。我努力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在与孩子们的共同探讨中,我享受着教育的幸福。执教《狱中联欢》,其中有五幅对联,含义深刻。我分小组研究这些对联,然后请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研究结果,学生谈得头头是道,不时有人举手要求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结课时,我兴之所至,脱口作一对联为本课作结。上联:”各小组潜心研究”,下联:“众同学各抒己见”,横批:”后生可畏”。孩子们开心地笑了,我也开心地笑了。教育的魅力是无穷的。一次,我让学生用“模仿”造句。沈凯造的句子是:”我在桌上看到一根香烟,就模仿大人的样貌抽了起来。”

这个句子用词准确,但资料有问题。我把沈凯叫到面前,问他这个造句有没有问题。开始,他一脸茫然,之后才发现小学生是不能抽烟的。我又问他为什么不能抽烟。说清道理后,我让他修改句子。沈凯写道:“我在桌上看到一根香烟,就模仿大人的样貌抽了起来。爸爸发现后严肃批评了我,因为吸烟有害健康,小学生更不能抽烟。”一个造句让我体会到教育真是一项塑造人格的事业啊!我热爱文学,总想把自我对文学的挚爱传递给学生。我为学生读鲁迅的小说,读泰戈尔的诗,读亚未契斯的《爱的教育》,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我与学生一齐吟诵唐诗宋词,一齐办报刊、演剧本……学生在优秀文化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学生是教师的幸福之源。一张贺卡、一封信息都让我幸福无比。

围绕贫困的战争 第8篇

事情本不该是这个样子。一直以来,每个人都知道—或者更准确地说,“自以为知道”—向贫困开战已经是一场惨败。而且大家都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是穷人自己的错。但是大家“自以为知道的”并不正确,似乎公众被误导了。

说法是这样的:反贫困计划实际上并没有减少贫困,因为美国的贫困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破碎家庭、犯罪和依赖文化带来的问题,并通过政府的救助而不断加剧。而且这种说法被广为接受,所以指责穷人成了好的政治,被共和党人和某些民主党人所热情支持。这种贫困观,在1970年代可能还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与从那以后发生的情形再无相似之处。

一方面,向贫困开战,事实上成效颇丰。诚然,贫困的衡量标准并没有下降太多,但是这种衡量还没算上一些重要的公共项目,比如食品券和收入税收抵免的价值。要算上这些项目的话,数据则显示贫困现象显著减少,而极端贫困下降的幅度更大。?

此外,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反贫困项目对于受惠者以及整个国家都有着长远的好处。比如,得到食品券的孩子比没有的更健康,长大后收入也更多。

尽管如此,如果说反贫困进展缓慢,令人失望的话—事实也的确如此,责备的对象不应该是穷人,而是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市场没有提供给普通工人好的报酬。过去工资会随着工人的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但是这种关联在1980年前后就结束了。1970年代初以来,美国劳动力最底层1/3工人的工资,扣除通胀因素后基本没有增长;最底层1/3的男性工人收入急剧下降。工资的停滞不前,而非社会的衰退,才是贫困难以根除的原因。换句话说,贫困问题已经成为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数精英攫取,把大众甩在身后这一更大问题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保守派的立场从本质上讲是说我们不该应对。他们认为,政府永远是问题,从来不是解决办法。他们把每一名社会保障项目的受惠者看作“开着凯迪拉克的福利女王”。为什么不呢?毕竟几十年来,他们的立场在政治上总是赢家,因为美国的中产阶级视“福利”为那些人拥有而他们没有的东西。

“斗争”的呼声已经无法阻止人们对于不断扩大的不平等问题的任何讨论。与此同时,艰难的形势迫使更多的美国人转投安全保障计划。由于保守派把越来越多的人划为道德上卑劣的“拿钱者”—可能是1/4,或是1/3,或是47%,随他们怎么说—他们让自己看起来冷酷无情,卑鄙无耻。

你会看到在援助失业群体的斗争中有新的政治动力在发挥作用。尽管长期失业率居高不下,共和党人仍然反对扩大福利。但是他们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论点,这点让人很受启发。转瞬间,他们的论点不再是让那些懒惰的流浪汉找工作,而是关于财政的责任。没有人相信他们说的哪怕一个字。

与此同时,进步派发起了攻势。他们决定将不平等问题作为可以获胜的政治议题。他们认为,食品券、医疗补助和收入税收抵免这样的反贫困项目取得了成功,给予困境中的美国人很多帮助—这些项目都应该被扩大。如果这些项目能惠及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而不是狭隘地锁定穷人,又会怎样呢?

所以,你猜怎么着:在向贫困宣战50周年纪念日之际,这场战争看上去不再是一场失败。相反,它像是正在兴起的越来越自信的一场进步运动的模板。

围绕幸福的作文 第9篇

每一个人都有幸福和不幸福的生活。不幸福的生活如:父母整天沉溺网游的。打麻将的。家庭不和谐的等。如果一个人没有这些不幸福的生活的话,那他的生活就是幸福的,而我的家就是幸福一个幸福家庭。

有一次太祖母生病了,爸爸妈妈组织了许多亲人一齐支付了昂贵的医药费,把太祖母的病治好了。事后,太祖母十分感激我的爸爸妈妈。你说,我能拥有这样的爸爸妈妈,我能不觉得幸福和骄傲吗?

我们家有困难时,亲人们也很关心我们家。这几天爸爸出差,妈妈上班经常不在家,家里没人照顾我。爷爷奶奶明白后,便从老家坐了很久的火车来到长沙照顾我。我和爸爸妈妈都很感激他们。

围绕幸福的作文 第10篇

在一次运动会上,我参加了400米的比赛,结果出来时,我哭了。仅差一个名次,我从获奖名单上“掉”了下来。好像刚才比赛中的一切努力,全被微风吹散了。身边的朋友急的上窜下跳,一会儿递纸巾,一会儿又送吃的,最终,还是她给了我最大的帮忙。她坐在我身边,搂着我的肩说:“总共14个人呢!你还在前几名,哭什么呀,照这样下去,最终一名还不去碰墙?”我一听,说的很有道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练习跑步,此刻,400米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事儿了。

父母就像蜡烛一样不停的燃烧自我,照亮我们。他们白天,晚上忙工作。可是,一有空,便会陪我玩,教育我做人的道理。蜡烛是不能一向点着的,有时要把火吹灭,这样,用的时间才长久,才能带来更多的温暖。

教师,他在灯光下批改作业,在课堂上一讲就是40分钟的课。为的,只是让我们懂得更多的知识,考一个好的成绩,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教师操碎了心。教师总给我们一些好的提议:“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等。可是,能听进去的有几个人呢?教师为了我们,操了六年的心,也该得到回报了。可他想要的回报,也只是让我们考一个好成绩,仅此而以,这点回报过分吗?

围绕幸福的作文 第11篇

幸福是透明的!有时,它像空气,就在身边围绕;而有时,却很难发现,看不见也摸不着。幸福正是如此,但只要我们认真寻找,就会发现,幸福一向在身边。所以我认为幸福是无色的。

记得那一天清晨,跟以往一样,我赖在暖暖的被窝里不想起来。突然,一声叫喊打破了我甜美的梦境。睁眼一看,是顽皮的弟弟。我以为发生了什么大事,一问,才明白弟弟到外面买了早餐给我吃。当时,我觉得弟弟很吵也很烦,就对着他大喊:“我此刻在睡觉,这么大冷天让我多睡会,不行啊!把早餐放桌上,我自我会吃的。”说完,便钻进被窝。弟弟见我生气了,也不吱一声,出去了。

等我起了床,那早餐都凉了,正在看电视的弟弟说:“叫你起来,你们不起,此刻早餐凉了,看你怎样吃。”我明白他绝不是幸灾乐祸,而是怕我吃了冷东西肚子不舒服。其实回想起来,也都是我的错。好心的弟弟,一大早就去买早餐给我吃,却因为吵醒了我而被我骂。唉,幸福就这样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无色的幸福,只要我一松手,就会悄悄溜走。

于是,我开始尝试去把握身边的幸福点滴,尝试去抓住这无色的幸福。果真,我发现,幸福就在我身边——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们都时时给我带来幸福。

以往,我试着回报这份幸福。那一次,爸爸妈妈很晚都还没下班回家,我就动手做了几样简单的菜。我自我明白,那些菜咸的太咸,淡的太淡,实在不是什么美味佳肴,而那饭呢,也差点烧焦了。但当爸妈推门进来时,竟然说闻到了浓浓的饭菜香。饭桌上,我们一家人品尝着幸福的滋味。我骄傲,我也会创造无色的幸福了。

仰望蔚蓝的天空,有七色的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但我总感觉这太过绚丽了,因为,在我心中,幸福没有彩虹般漂亮,它是很朴素的。

围绕全装修的疑问 第12篇

时间已到2011年,我们再次考察市场,发现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各中高档楼盘在全力推广“全装房”,其它中低档楼盘和二三线城市主流楼盘还是以毛坯房为主。虽说,各路专家学者、设计师包括很多业主,都看好全装修的未来发展前景,但市场是最有效的检验,围绕“全装修”本身和周边都存在许多问题,阻碍了它进一步的普及,本期我们邀请了三位设计师来解析“全装修”的优劣势、如何验收全装房、地产商的宣传概念等问题,希望可以让广大消费者减少一些疑虑,增多一点信心。(以下《现代装饰·家居》简称《现》)

业主与设计师的共同选择

黄俏祥:目前市场上推出的所谓“全装修”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宣传的噱头,全装修并没有得到推广,从而取得一定的效果。而且,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偏向于个性化的选择,居家以人为本嘛,很大层面上,主流消费观念和生活习惯都希望可以量身定制,这么不容易买一套房子,都对于施工工艺和房间设计都有着特殊的、较高的要求。

冯叶: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站在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来考虑。毛坯房可以给你一个发挥的空间,但装修过程非常繁琐。全装房,人们搬进去之后可以直接住了,不需要后期加工,但缺乏个性。

选购这两种房间类型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经济实力和生活诉求,一类好不容易凑钱买房子,搬进去就可以住,这部分人不是消费力最强人群。第二类消费力最强的人群肯定要买毛坯房,按照自己的习惯进行装修。所以,目前还是中国人的原有的装修习惯占主导部分,这是我的观点。以后可能有演变的趋势,但时间多长,我们拭目以待。

刘雷:我赞成冯工和黄工的主体思想,现在有一个时尚话题是低碳生活,我们应该从环保低碳的角度,来谈谈全装房的优点和劣势是什么?毛坯房的优点和劣势是什么?全装房环保、便捷、更经济,这是它的优点。为什么市场上还有大量的毛坯房?为什么有业主选择毛坯房?我个人认为,首先“全装房”这个概念在社会上提出的

时间不长,不像毛坯房已经在大家的思想中根深蒂固。所谓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于全装房这个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很多朋友、业主相对于全装房,觉得毛坯房更保险。因为在他们看来,什么时候法律法规完善了、明确了,我当然更喜欢经济、方便、便捷的东西。在市场标准还不成熟的阶段,消费者是不敢贸然用这么一大笔钱去冒险的。

至于设计师的倾向,我个人更喜欢设计毛坯房。毛坯房的优点很多,让设计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但市场就是市场,全装房的潮流肯定无法阻挡,现在大家都认可的是房子是一件商品,商品在我看来不可能永远只有一个种类,它需要有多个种类,以适应不同的人群。虽然我个人做设计倾向于毛坯房,但我不否认全装房未来会普及的这种趋势。

冯叶:原来我也给全装房做过方案,彩田村是深圳推广全装修概念的最大的一个社区,概念怎么推广?分A、B、c、D套餐。全装房也有一些设计元素,但发挥空间很小。设计师做设计,一是为赚钱,这个不可否认,设计也是谋生的手段,其次设计也是一个事业追求,这样看来的话,毛坯房是全部自己做,设计师都喜欢,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实力,至于赚不赚钱,需要设计师引导客户。

我们赚钱的同时,客户也满意,那就是双赢,大家都开心的结果。所以非要让我们选择其中之一,我做设计这么多年,我与刘工的倾向一样,更喜欢毛坯房。但从公司的经营角度来说,不可否认全装房的概念更容易带来效益。目前有很多公司专门做后期软装,他们就特别喜欢全装房,这跟我所在的米兰体验馆的概念有所吻合,我们未来也看中软装这一块,在全装房里还有个性化发挥的余地,这就是与客户合作的基础。

黄俏祥:冯工和刘工谈的上述观点,代表着大部分设计师的观点。毛坯房对于设计师来说,可以充分体现个性化,而且对自我实力的提升更充分一些。如果是全装房,对于地产商来说,房子只是商品,需要销售,所以可以分为A、B、C、D的套餐。但是每个地产商的客户群体都不一样,如果是豪宅别墅区,向这些

购买能力很强的人群推广“精装房”,就目前客户群体的观念来看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每个成功人士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他们对于生活品质、设计细节更为讲究,而且他们很有可能会拥有多套房屋,度假、商务、宴客等功能不同,他们所要求的设计更偏向于个性,偏向于人性化。

全装修的优势和缺陷

冯叶:虽然说毛坯房在国外是无法销售的,他们销售的房间绝大部分是全装房,但是国情不一样。我有些朋友原来在国内居住,然后移民出国,在这方面有强烈的感想,为什么国外的房子装修得那么漂亮、那么到位?这关系到行业的信誉问题。

许多欧美国家对房屋建造和装修有规范化的指导,所以客户对地产和设计行业有很高的信任度。很多时候业主相信设计师,按照设计师的专业眼光做到位,哪怕不能完全吻合他的某些需求,但一定会更合理,有非常完整的思路。一套房子装修下来,无论是行业内人士还是客户的评论都非常认可,这种情况在国内是很难得的。如果能够接受到这种程度说明业主非常理性了,而且装修行业的水平提升到非常高的程度,才可以取得这样双赢的局面。以后的趋势,我认为一定可以发展成这样,这也是设计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去创造这个市场,并促进这个市场越来越好做。

刘雷:正如冯工所说的,国情不一样,我感觉现在的中国已经非常、非常现代了,发展脚步非常快,我相信若干年之后会超过美国。美国在住房建筑和装修方面的法律法规的确比较完善,包括家具、装修、配饰等等,他们会划分得比较详细,规范的条款也比较详尽。对于每一块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都有相应标准。这样行业发展环境就非常完善了,无论是设计师还是业主更相信这个市场。而且他们的环保意识更为强烈,全装修是一种环保的方式,它采用的集成化模式,使分散分户采购装修变为集约化设计、集中采购、集中施工,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对建筑的损耗。

近年来,民众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从概念的不断更新发展,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原来只是说“环保”,然后是“可持续发展”,到现在普遍推崇的“低碳”,这种趋势是猛烈的,必然的。所以,全装房将来一定会普及到全国。

上一篇:海洋公园小学作文下一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