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苏轼诗意

2024-06-21

中秋月 苏轼诗意(精选14篇)

中秋月 苏轼诗意 第1篇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注释:

(1)银汉:即银河。玉盘:指月亮。

中秋月 苏轼诗意 第2篇

⑵溢:满出。暗寓月色如水之意。

⑶银汉:银河。唐袁晖《七月闺情》:“不如银汉女,岁岁鹊成桥。”

苏轼中秋词的地位及影响 第3篇

此前《光明日报》在1983年曾做了一次中秋词大讨论, 专门研究了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当时学术界形成了八种不同的意见, 此后学者又陆续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来继续探讨这一话题, 之后关于这首词的研究成果逐渐成为定论, 研讨中秋词的观点逐渐陷于沉寂, 而谈论苏轼中秋词对后世影响的文章更是凤毛麟角。

著名文学家吴熊和曾言:“词是在综合复杂因素在内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文学、文化现象。”此番论断极富启发意义, 因此本文的研究方法也不是狭隘地局限于单就文学谈论文学的方式上, 而是沿着“文本、文学、文化”的思路, 通过对文本的类比、分析、解读, 展现中秋词的多元文化, 透过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把握其文化本质, 这也是文章的创新所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此词作于熙宁九年 (1076) , 是中秋词中的代表之作。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苏轼知密期间, 驾驭词作的技巧已经很高。王国维对此词给予高度评价:“若屯田之《八声甘州》, 玉局 (苏轼曾任玉局观提举, 后人又以‘玉局’称苏轼) 之《水调歌头》, 则伫兴之作, 格高千古, 不能以常词论也。”

北宋中后期党争不断, 苏轼与变法派政见不合, 请求外任, 到地方上做一些实事, 而实际上苏轼是被排挤出了京师。苏轼作这首词时, 已经离开朝廷五年, 和苏辙也是七年没有见面了。苏轼这首中秋词, 格调极高。全词借问天、问月的形式, 以抒发兄弟之情, 兼以寄寓个人情感, 最后上升到了祝愿普天下所有向往美好生活的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这首中秋词已经达到了一种非常高的高度。

苏轼的此中秋词被后世文人推崇备至, 但是部分人对这首词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说它“格调显得低沉, 缺乏激动人心的力量”还有人评价这首词或含有一种消极的意味。但是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因词中出现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就断定一首词的格调低沉。笔者认为判断一首词的积极意义与否, 应从整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来看。例如夏承焘在《唐宋词欣赏》中指出:“词里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情与理的矛盾, 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 不脱离现实, 没有悲观失望的消极思想, 情绪是健康的。”

“中秋词, 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这种论调持续近千年, 近乎口口相传, 但是我们仅仅从苏轼词作本身并不能很全面的了解这句话, 非要是经过一系列的对比, 才能得出结论。其实这句话大家都引用了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对苏词的评价。以此来赞美苏轼《水调歌头》的精湛艺术。那么, 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其它的中秋词相比究竟高在何处, 妙在何处?笔者认为有必要用一些中秋词做一下类比, 这样大家才能更直观的领悟这首词。下面笔者以苏辙、京镗、刘褒三人中秋词为例: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苏辙

离别一何久, 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 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 同泛清河古汴, 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 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 翠羽帔, 紫绮裘。素娥无赖, 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 明夜孤帆水驿, 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 相对永登楼。

水调歌头·中秋

京镗

明月四时好, 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 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毫千丈, 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 风露助清幽。

等闲来, 天一角, 岁三周。东奔西走, 在处依旧若从游。照我尊前只影, 催我镜中华发, 蟾兔漫悠悠。连璧有佳客, 乘兴且登楼。

水调歌头·中秋

刘褒

天淡四垂幕, 云细不成衣。西风扫尽纤翳, 凉我鬓边丝。破匣菱花飞动, 跨海清光无际, 草露滴明玑。杯到莫停手, 何用问来期。

坐虚堂, 揩病眼, 诉流辉。云山应有幽恨, 瑶瑟掩金徽。河汉无声自转, 玉兔有情亦老, 世事巧相违。一写谪仙怨, 双泪满君颐。

阅读以上三首中秋词, 我们不难看出, 苏轼的《水调歌头》高明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苏词全篇始终以月贯穿全词, 词中将写景、抒情、达理巧妙地融合为一体, 从而使全词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之境界。苏词上阕, 由月展开思索, 通过“明月几时有、今夕是何年”等一系列连续发问, 表现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下阕亦由月生情, 继续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发问, 然后以月的阴晴圆缺, 对应人间的悲欢离合。全篇寄寓了词人丰富的内心情感, 将景、情、理融为一体。使得这首词显得境界高远, 意味深长, 情味厚重。

(二) 苏词的立意、构思奇逸高妙, 彰显了苏词的豪放词风。全词以超越现实的遥想, 进入一种飘渺的虚幻世界, 词人通过对月宫仙境的无限遐想, 在一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 展现了自己内心的思想矛盾与波折。不仅表现了词人的超然豁达, 也构成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凡飘逸豪放风格的基调。

(三) 词人丰富的想象和奇妙的艺术构思, 使这首词所展示的意象广阔而深远, 超出一般中秋词“对月怀人”的意境, 词中的“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的离愁别恨更是对世事人生哲理的深彻感悟, 激起了各个时代、各个类型读者内心的共鸣, 词的末尾“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 也超越了一般手足之情之界限, 成为对普天之下一切热爱幸福生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苏轼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对后世同类题材的创作影响是巨大的。北宋以降, 不少词人在作中秋词时, 多有对这首中秋词直接的借鉴或参照。而这些词人当中最典型的当数黄庭坚、叶梦得、张孝祥等人。

念奴娇·中秋

黄庭坚

断虹霁雨, 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桂影扶疏, 谁便道、今夕清辉不足?万里青天, 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寒光零乱, 为谁偏照醽醁?

年少从我追游, 晚凉幽径, 绕张园森木。共倒金荷, 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老子平生, 江南江北, 最爱临风曲。孙郎微笑, 坐来声喷霜竹。

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之一。这首中秋词是作者被贬滴西南的戊州之时所作。作者身处一种逆境, 但是依然宠辱不惊。这首词的风格极为浪漫, 颇有苏轼中秋词之神韵。由此也可以看出, 其受苏轼中秋词之影响。

念奴娇·中秋

叶梦得

洞庭波冷, 望冰轮初转, 沧海沈沈。万顷孤光云阵卷, 长笛吹破层阴。汹涌三江, 银涛无际, 遥带五湖深。酒阑歌罢, 至今鼍怒龙吟。

回首江海平生, 漂流容易散, 佳期难寻。缥缈高城风露爽, 独倚危栏重临。醉倒清尊, 姮娥应笑, 犹有向来心。广寒宫殿, 为予聊借琼林。

叶梦得, 是宋代的南渡词人。叶的这首中秋词也颇有苏轼豪迈之风, 深受苏轼中秋词之影响。他通过描写汹涌澎湃的江水和高远冰洁的明月, 渲染出了一种意气风发的豪迈。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 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 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 明河共影, 表里俱澄沏。怡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 稳泛沧溟空阔。尽抱西江, 细斟北斗, 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书法家, 词人, 他的性格坦荡直爽, 天分与胸怀与苏轼相似, 气魄豪迈。这首词虽无翻江倒海之气势, 但是由于词人的不羁性格, 使这首略带婉约美的词作也上升到一种豪放美。在豪放美之中, 也含有孤高出尘之思和飘逸洒脱之态, 这非常类似于苏轼的风格:用旷达来书豪放, 豪放中复兼了一种高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词无论是是从内容还是艺术上, 都受到苏轼的影响。《张紫微雅词序》中言:“自仇池仙去, 能继其轨者, 非公其谁与哉”仔细品读我们可以发现, 张孝祥这首词最出色地继承了苏轼雄放旷逸的词风。

通过类比我们可以发现自苏轼中秋词问世以后, 在主题内涵上, 后世中秋词乃至后世中秋文学以“团圆”主题日臻兴起。中秋节的“家本位”思想在后代中秋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对后世中秋节日内涵的定型与丰富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人的竞相仿效无意中定下了中秋词主体创作模式:在词牌上最常用的是《水调歌头》;在主题上最常见的是望月怀人和人生如梦;风格上多是豪放不羁之词风。而受苏轼《水调歌头》词前有小序的影响, 后代中秋词中也大量出现了小序, 成了又一个独特的现象。

综上所述,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问世后, 成为中秋词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首, 在历代中秋词中具有无法撼动的重要地位。由于苏轼洒脱的人格魅力, 豪情奔放的词风, 使得《水调歌头》一词, 对后世中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要:中秋词肇兴于北宋, 后绵延历代。在中秋词的发展过程中,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影响最大, 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之调, 甚至被誉为“千古绝唱”。本文以苏轼这首中秋词与历代中秋词文本进行类比, 讨论了此词地位及其对后世中秋词之影响。

关键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秋词,苏轼,地位及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正宽等.东坡中秋词小议[N].北京:光明日报.1983.

[2]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4]王国维.人间词话[M].济南:齐鲁书社.1981.

[5]唐宋词鉴赏辞典[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6]郑孟彤.唐宋诗词赏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

[7]夏承焘.唐宋词欣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从课本选文看苏轼人生的自觉诗意 第4篇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苏轼被李定等人故意曲解他的诗集中的句子,那些人以苏轼讽刺新法为借口大动歪脑。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被人以“文字毁谤君相”的无须有罪名,构陷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深受牢狱之灾,饱受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甚至险被杀头。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时期就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同时由他的弟弟等人多方营救,东坡这才算逃过此劫。获救出狱之后,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更严重的是此职务地位非常低微,且处于被监视地位,此时此境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虽然上任,却苦闷异常,为排遣烦忧,曾屡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矶游览,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的诗(《南堂》《初到黄州》《东坡》《海棠》等)、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西江月》(照野弥浅浪)等)散文(《赤壁赋》等)以及数量可观的书札和笔记小品(如《游沙湖》《记承天寺夜游》《别文甫子辩》《记樊山》等),都发自肺腑,真实可感,虽为谪居却又山水寄情。高中必修课本所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赤壁赋》以月夜美景描写入手表达月夜泛舟酾酒临江的释怀心情,用十分优美的言辞构画了一幅超然欲仙的图景。接着描写了客人的无比幽怨的洞箫声,引出了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心就往人生态度宇宙观问题的论辩上转变。从“客人”的角度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兴衰发出慨叹,表达了时间恒久但生命短暂,宇宙无穷而个人渺小的悲叹;从“主人”的角度阐述了恒久与短暂、无穷与渺小的相对性,提出于山水间徜徉灵魂,在自然中寻求解脱的道理。文中确实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但更大程度地是反映了一种乐观豁达的积极精神。意在言外,情理交融,复杂而深沉的感情融于和谐的自然之中,深重而出离的愤懑寄寓在旷达的诗风之内,能让人明显感觉到他从消极落寞的情怀到寄情明月清风的内心调整。诗意看似浑然天成,实则是自觉有意而为之。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助对江上月下美景的描绘,通过对三国赤壁古战场的追思和对历史英雄人物功业、才气、风采的忆念,含蓄地抒发了词人不被赏识与重用、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于历史及自然中获取的旷达与乐观之意。胸怀的鼓荡、诗意的激发十分明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深得道家旷达豪放的精神。此词通过在户外行走突逢下雨这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之态,在平淡的描写中展露奇景,在朴素的文字中暗藏深意,表现出超脱旷达的胸襟,寄寓着词人内心深处所向往的诗意人生。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话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道出了词人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将全身心融入其中所获得的心灵顿悟和人生启示:既然自然界的风风雨雨阴晴圆缺都属寻常,那么宦海生涯中的风云变幻、个人荣辱又何必总牵绊于心?体现出一个正直文人在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脱之道,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着作者的精神追求。

苏轼在生命的跌宕中自觉地建构人生的诗意。苏轼成功地建构了他的的人生诗意,又有多少人没能在风风雨雨的人生中建构起诗意,诗意地栖居对很多人来说只停留在梦想之中。

如果说余秋雨解释“苏东坡与黄州”的关系,认为“客观景物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审美只是一种可能,不同的观者以不同的视角使审美的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苏东坡在欣赏黄州的自然景物时,赋予了景物以新的况味甚至某种精神,而正是这种况味或精神,把自然界中无生命之形式变成美。”那么可以这么讲,他不光是自然美的发现者,同时也是人生诗意的自觉构建者!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与杰作,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诗意人生的自觉阶段?!

中秋月 苏轼阅读答案 第5篇

中秋月

苏 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写法上由 入 ,抒发了作者 之情。(2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2分)

3.这首诗写法上由什么入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不得和亲人团聚的相思

2.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3、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写法上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 ,语言清丽,意味深长。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1.前两句中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两个?请找出并简要分析。(4分)

【答案】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2.全诗用什么手法抒发出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注释: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赏析

这首小词 ,题为“中秋月 ”,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 》,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 ”,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 ,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 ”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 ,“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 ”的意思,是抒“ 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苏轼的《中秋月》阅读答案 第6篇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第7篇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第8篇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 苏轼《浣溪沙》阅读答案

★ 蝶恋花苏轼阅读答案

★ 苏轼《初到黄州》阅读答案

★ 养生古诗苏轼阅读答案

★ 阳关词 中秋月,阳关词 中秋月苏轼,阳关词 中秋月的意思,阳关词

★ 苏轼《晁错论》阅读答案

★ 中秋月古诗

★ 苏轼《伊尹论》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 苏轼《浣溪沙》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苏轼《鹧鸪天》诗意鉴赏 第9篇

(2)有人认为这首词体现了作者被贬黄州之后苦闷、抑郁的心境,也有人认为本词表现了作者贬居黄州后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请结合下片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夏末(秋初),幽狭淡雅(清新)

(2)①苦闷、抑郁的心境下片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最后两句画龙点睛,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饶有情意似的,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运用拟人手法,说天公殷勤送来凉雨,却含有自嘲的酸辛,隐藏着词人的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中,“凉”,双关,既指天气凉爽,又指生活无聊,“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刻画了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苏轼《题西林壁》诗意及赏析 第10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中秋月 苏轼诗意 第11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中秋月下会苏轼 第12篇

“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猛地转头,原来他已经站在我旁边了,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微微一笑。

不知何时,他手中多了一个酒杯,握着酒杯的手伸向这,“我欲乘风而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啊!那是怎样的手啊!枯瘦的指节转绕着冰冷的酒杯。杯中浊酒若清,郁澈如水。一仰头,杯中酒已下肚。

我揉了揉发困的双眼,他已不在身边。对啊!今天是中秋,他应该找他的弟弟——苏辙去了。

哦!苏轼,我怎敢忘记你。

看到那缺了一角的月高挂在远山的梢头,便想起你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看到那满月挂在天穹,便想起这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哦,明年,当我与你相会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已逃离了那个不合适你的世界的幸福快乐的你。

【拓展阅读】

中秋赏月作文300字一

有一首诗写道:月到中秋分外明。吃过晚饭,我和爸爸妈妈、爸爸奶奶在小院里,一边品尝甜甜的月饼,一边聊天赏月。

夜静悄悄的。深蓝色的天空,月亮好似圆盘,已不是平常的那种弯弯的小船了。它把一片片皎洁的光辉洒向大地。它不像太阳光那样耀眼、夺目,只是将自己的光轻轻地洒向小院的每一个角落。

“爸爸,月亮上有没有嫦娥和玉兔?”没有,那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里只有环形山和一些巨石。哦,我很失望。爸爸又问:那你知道吗?全世界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好像是阿姆斯特朗吧!我回答。对呀!

清风习习,我感到清爽怡人。一家人说说笑笑,让人感到温馨无比。

我看着那圆盘似的明月,体会着浓浓的亲情,我的心好像长了一对翅膀,飞向那无垠的夜空。

中秋赏月作文300字二

中秋赏月中秋赏月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

在古代,中秋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列为四大节日,深受人们的喜爱。“月到中秋分外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正是赏月的好时候。晚上,我和妈妈坐在窗前的沙发上赏月。一轮明月徐徐升起,到了八点钟已经升到了我们的正上方,月亮圆圆的,亮晶晶,像一颗巨大的明珠闪闪发光。仔细一看,月亮里面几个黑影好像一棵大树,还有人和兔。这时妈妈开始给我讲故事:在远古时代,嫦娥误吃了一种‘长生不老药’。她就身不由己的飞起来了,为了把自己固定在地上等丈夫回来,她随手抓起自己养的玉兔,但是玉兔太轻了,还是飞了。从此以后,月亮上就有嫦娥和玉兔了。“唉!嫦娥真不应该误吃仙药。”我叹息道。接着我又津津有味地听妈妈讲起了月亮里面吴刚酿桂花酒的故事......中秋节吃月饼的风俗在唐朝就有了。今晚我家茶几上堆满了五颜六色的圆形月饼,有各种不同的馅儿,又香又甜,很好吃。看着“圆”形不由自主的让我联想到“团圆”、“圆满”、“美满”这些美好的字眼。“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到中秋,远离家乡的人们仰望朗朗明月,会自然得思念起自己的亲人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不知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既使远隔千山万水,不能相见,人们也会互相祝福,就像宋朝诗人苏轼所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此刻远在千里之外的爸爸是否也在仰望这轮明月呢?

中秋赏月作文300字三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古代,中秋节与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并列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深受人们喜爱。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正是赏月的`好时机。今年中秋,我便完成了我的中秋“赏月计划”。

九点左右,月亮羞答答地从云层伸出头来,像穿了一身白色的纱衣。在朵朵白云中间穿过,仿佛在翩翩起舞。那婀娜的舞姿引得一朵朵白云前呼后拥,争相伴舞。在天空中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渐渐的,月亮把半边天都照亮了,只有在远际的天空中才看得见的一两颗星星,闪着淡淡的光,正慢慢隐去……啊,好美呀,好美!!

这时,我想到了远在他乡的表弟,他是否也在赏月?我想,是的!因为皎洁的月亮让我看到了他那思念的脸庞,柔和的风儿始我听到了他那亲切的祝福。我同样会在拿银白的月光下祝福你——节日快乐!

中秋节诗词苏轼 第13篇

1、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2、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3、孰知鹰的特性,才能让鹰抓住猎物。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药中。

6、君子不重则不威。

7、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8、一片西风作楚声,卧闻落叶打窗鸣。

9、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1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1、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12、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13、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14、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15、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

16、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7、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18、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19、人间有味是清欢。

20、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21、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23、笔所未到气已吞。

2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25、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26、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27、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苏轼的中秋思乡诗句 第14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    ——苏轼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轼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秋月 苏轼诗意】相关文章:

中秋诗句苏轼05-15

写苏轼的作文:读你,苏轼07-04

苏轼的趣事06-18

黄州苏轼范文05-18

苏轼黄州范文05-19

苏轼饮酒诗探析11-03

苏轼励志经典名言05-30

苏轼作文300字07-03

苏轼散文论文题目04-08

苏轼诗史意境论文05-07

上一篇:中职学校试卷管理工作的探讨下一篇:文明长廊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