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进藏》 (A、B案)

2024-08-23

《文成公主进藏》 (A、B案)(精选13篇)

《文成公主进藏》 (A、B案) 第1篇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A、B案)学习目标

①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两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②有感情地的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③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A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①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②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①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②自己练习讲述。

③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空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一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作业

①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B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白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①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认读生字生词。

③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①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②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③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④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⑤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文成公主的其他民间故事和《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猎人海利布》等民间故事阅读。

《文成公主进藏》 (A、B案) 第2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课前准备

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多媒体课件或文成公主进藏图。

A 案

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拓展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藏王松赞干布派了一位叫禄东赞的使者前去长安求婚。当时前往长安求婚的使者共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认为西藏太远,不愿将公主远嫁。于是同大臣们商量,出了几个难题来考这7位使者,企图将藏王的使者难住,以便谢绝这门婚事。

第一个难题是将500匹小马放在中间,500匹母马拴在四周。让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马的亲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无法辨认,他们把小马牵近母马,不是踢就是跑,小马怎么也不敢近母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马性,他让人给母马喂上等草料,让它们吃饱。饱食的母马叫将起来,招呼自己的小马去吃奶。于是500匹小马纷纷来到自己的母亲身边,藏王使者毫不费劲地解答了这个难题。

第二个难题是要用一根线穿过一块中间有弯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时间,想尽办法都未能穿成。最后轮到藏王的使者,他的办法倒也简单,他捉来一只小蚂蚁,先把细线粘在蚂蚁的脚上,然后在玉石的另一个孔眼处抹一些蜂蜜,蚂蚁闻到蜜香,就赶紧沿着弯曲的孔道往里钻,结果又是藏王使者得胜。

第三个难题是将两头刨得粗细一般的一根大木头,让7位使者分清哪头是树梢,哪头是树根,同时说出其中的道理。那6位使者看过来,看过去,量了又量,怎么也分不出来。藏王使者叫人把木头放在河里,木头一浮起,前头轻,后头重,轻者为梢,重者为根,一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聪明才智使皇帝很惊讶,也很喜欢他。最后又出了一道难题:谁能在300个穿着打扮一模一样的姑娘中认出谁是公主来?这7位使者都从未见过公主,要认出来谈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认,结果都认错了。藏王使者从一位老妇那里得知公主从小爱擦一种香水,经常引着飞蝶在头上飞。藏王使者根据老妇这一指点,从300个姑娘中认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将公主许配给藏王。藏王使者见了公主说:“你去西藏的时候,别的东西都不必带,只要带些五谷种子、锄犁和工匠就行,这样就可以帮助我们西藏种植更多更好的庄稼。”

文成公主进藏时,皇帝送给她的是500驮五谷种子、1 000驮锄犁,还有数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传当年文成公主辞别父母,离开长安以后,跋山涉水,历尽艰辛来到荒漠的高原上,由于离亲人和家乡越来越远了,不由得思念起远在长安的父母来。她想起临别时母亲送给她一面宝镜时说的话:若怀念亲人时,可从宝镜里看到母亲。于是急忙取出“日月宝镜”,双手捧着照起来,不照则已,一看反倒吃了一惊。原来文成公主从镜子里看到的并不是母亲,而是自己满脸憔悴的愁容。她一生气,把宝镜摔在地上。没想到,宝镜一落地,立刻化成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它恰好挡去了一条东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头回流。于是人们称这条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说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泪哩!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宁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B 案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认读生字生词。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小组同学接龙讲故事,比一比谁讲得清楚,流畅

课外拓展

《文成公主进藏》 (A、B案) 第3篇

《文成公主进藏》这篇课文,从内容上看,先讲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再重点介绍文成公主进藏的艰难过程,最后点明文成公主进藏的功绩,条理非常清楚,学生的阅读理解难度不大;从语言表达上看,文字通俗易懂,人物生动形象,情节扣人心弦、张弛有度,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兼具历史感和神奇感,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学生的阅读兴趣高,喜欢学。

【教学目标】

1. 基于预习起点,认读“绢”“豌”“松赞干布”“吐蕃”等难读的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2. 抓住文成公主进藏过程中的主要事件,了解故事的经过,感受文成公主勇敢、智慧、不畏艰险的美好形象,体会民间故事语言生动、想象神奇的特点。

3. 借助板书,抓住主要事件,通过小组合作,复述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借助历史资料,解决预习的知识性疑问

1. 呈现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一个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课前,大家已经读过这个民间故事了,预习时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把你们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大致分成三组,我们先看第一组问题。请提问的同学把自己的问题读给大家听。

(1)吐蕃在哪里? (2)松赞干布是谁? (3)青稞是什么? (4)文成公主用了几年到达吐蕃?

2. 提供资料袋,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学们对故事中的地名、人物提出了疑问,这很正常,因为文成公主进藏这个故事发生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王老师帮大家找了一个资料袋(课件呈现),请你们自己去读读资料袋,找找问题的答案。

资料袋:唐朝有个邻国叫吐蕃,在遥远的青藏高原。青稞是青藏高原中一种特有的农作物,不但是藏族人民主要的粮食,还能酿成甜甜的青稞酒。吐蕃有个首领叫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建立了吐蕃王朝。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使臣去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就从唐朝国都长安出发,一路沿着唐蕃古道西行,历经两年来到了西藏。(附:唐蕃古道和唐朝疆域图)

二、初读故事内容,了解文成公主进藏的意义

1. 呈现学生预习时的第二组问题。文成公主进藏竟然用了足足两年时间,怪不得有同学问:进藏这么难,文成公主为什么还要进藏呢?

这个问题王老师也问过天长小学四年级的同学,他们给了我这些回答。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请拿出作业单,读一读,选一选。课件出示选择题,交流讨论。

进藏这么难,文成公主为什么还要进藏呢?( )

A. 因为松赞干布派使臣来求婚,并通过了考验。

B. 因为文成公主是去教给藏族人民耕种等技术。

C. 因为是为了密切西藏和内地的交往。

2. 快速读课文找答案。看来我们的回答都不一样,请大家再默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依据,用横线画出来。交流讨论。(其实以上答案都是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

3. 教师小结。文成公主进藏前,吐蕃还是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国家。公主不远万里,历经艰险,来到了西藏,给那里的藏族人民带来了五谷,教会了人们耕种、纺织、酿酒、造字等各种技术,她为藏族人民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

三、梳理进藏情节,把故事的经过讲清楚

1. 抓情节梳理故事。藏族人民从心底里喜欢、爱戴文成公主,所以这个民间故事也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讲讲这个民间故事。这一路上,文成公主到了哪些地方,又遇到什么事?请你快速默读这个故事,找一找关键词。(梳理板书)

2. 借助板书讲故事。看着这些板书,你能简单地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自由练习)

3. 小组合作讲故事。接下来,我们来玩个故事接龙的游戏,老师先讲故事的开头,你们接着往下讲,比一比谁能把故事的经过讲清楚。

四、研读情节,感受神奇夸张,把故事讲生动

(一)感受民间故事的表达特点

1. 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抓住地点和重要情节,就能讲清楚了,这是讲好故事的第一步。但是,如果就像我们这么讲,这个故事还能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吗? 能吸引更多人来听吗?请你再默读故事,找找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特别吸引你,让你觉得特别有趣?请用横线画出来,比一比谁找得多。交流讨论。

预设一:学生找(搭、撒、背)任一处。

1出示句子,你们找到了吗?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2很多人读到这个句子都会觉得不可思议,你们有这样的感觉吗?为什么?

3这个故事中像这样不可思议的动作还有吗?

4(屏幕出现这三句话)你看,在民间故事中文成公主就有这样神奇的力量,能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也来讲一讲。(集体讲述)

预设二:学生找(内地桥、牛羊肥壮、树木疏密、留下脚印)任一处。

1为什么你觉得很吸引人?故事中很多现象都与文成公主有了联系,像这样的现象还有吗?

2民间故事往往带着人们美好的愿望,所以人们讲述的时候经常喜欢用这样的词语——“从此以后、直到现在”。你能用上其中的一个词语选一句话来讲给大家听吗?(指名说—同桌互相说)

预习三:学生找(小鸟、神鸟、乌鸦)任一处。

1为什么这个故事吸引人?民间故事中动物也会说话,很有意思。除了乌鸦会说话,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哪些小动物会说话呢?

2谁能来读一读小鸟的话?你们觉得小鸟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什么样的?你能不能把这种担心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集体读)

3看来小鸟真的在为文成公主担心呢!如果它看到公主遇到了一座高山,又会说什么呢?

4民间故事中的动物、植物跟我们人一样是有情感的,所以我们讲故事的时候也要把这种情感讲出来。

2. 同学们找了这么多吸引人的地方,难怪在预习的时候有这么多同学都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呈现第三组问题)。你们能提出这些问题,恰恰说明你们已经发现了民间故事一个重要的特点:神奇。(板书:神奇)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神奇的地方讲清楚,那故事一定会更吸引人。

(二) 小组合作讲故事

1. 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再来讲一讲故事,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小组合作要求?(课件呈现合作讲故事要求)

1四人小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内容讲述。

2讨论:抓住哪些内容讲,能让故事听起来更吸引人?

3推荐一个人讲,其他人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

2.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故事讲得是不是很吸引人。(小组汇报—学生评价)

(三)教学总结拓展

1. 藏族人民也像你们一样,一代又一代地讲述着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人们为了纪念文成公主,在公主进藏的路上建了一座公主庙,立了一尊公主像,在大昭寺至今供奉着公主进藏的壁画,甚至连一口普通的泉都以公主来命名,文成公主深深地活在了藏族人们的心中。人们把对公主的深厚情感化作了这个动人的民间故事,让我们一起记住她的名字,一起读——文成公主进藏。(配乐)

2. 课后,请大家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请他们也给你们评一评,比一比谁的故事讲得最棒!(出示评价表)也可以再去读一读其他有趣的民间故事。

【教学评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四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与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段目标与内容”,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用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串联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标(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王林慧老师在设计《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时,非常重视学生的问题。上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一个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课堂教学中分三组呈现:一开始直接呈现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背景性知识问题,接着整合呈现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有关文成公主进藏的目的、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的讨论中,回应了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文成公主为什么找来一段树干横在河上面就能搭一座桥”等有关民间故事表达特点的问题。整节课教学设计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整节课教学设计简洁、大气,很好地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

二、紧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的神奇魅力

《课标(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不同的文体,文章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不同,阅读教学的目标和方法也不同。《文成公主进藏》是一篇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具有一定的特点: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和异想天开的成分,情节夸张而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美好的愿望,等等。王林慧老师在《文成公主进藏》的教学中,预设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文成公主到了哪些地方,又遇到什么事”,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情节的曲折性;二是“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吸引你”,引导学生感受民间故事想象的神奇性,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藏民对文成公主的崇拜和感激之情,阅读教学中的文体意识非常强。

三、突出复述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

文成公主进藏教案 第4篇

1、认识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文章内容,简单进行讲述。

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示标。

师:学习了两则令人佩服的寓言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民间故事《文成公主进藏》。(板书)出示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文章内容,简单进行讲述。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

师:在学习本篇课文之前,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多媒体出示)

当时,大唐周边许多小国甘愿称臣。在青藏高原的吐蕃国国王松赞干布,非常愿意与唐交往,以求婚方式以求永好。这次联姻与历史上汉宣帝时昭君出赛一样,是对双方都有好处的事。

师: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面请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有错即使纠正。

1. 指名读

2. 生评议,师板书易错字。

bō juàn kē

蕃 卷 稞

3.齐读易错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划分层次)

师:课文的字音大家都能读准确了,现在我们来试着给课文分段。

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在文中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1.生自学

2.交流结果。

第一段(1-4自然段)主要讲了求婚成功。

第二段(5-13自然段)文成公主进藏。

第三段(14自然段)文成公主的贡献。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理解文意)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好,学会了给课文分层次,相信大家能很

好地复述课文。请大家看第二个自学指导。(出示)

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再用自己的话将故事简要地讲下来,注意合理安排语言。

(8分钟后,比谁说得好!)

1、生自由复述。

2、师巡视。

3、指名答。

在学生回答时,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

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五、第四次“先学后教” (理解文意)

师:学习了这个故事,相信你对文成公主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通过学习这个故事,你觉得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

1、生自由说。

2、师巡视。

3、全班交流。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真好。文成公主是个机智、勇敢,不怕困难的人,她为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师板书)

板书: 30.文成公主进藏

文成公主进藏课文 第5篇

使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3:文成公主进藏的旅途艰难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分)

小题4:文成公主为什么要扔掉日月宝镜?你能想象一下她当时的心情吗?(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使命:出使的任务。毅然:坚定的样子。

小题1:前方是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

小题1: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

小题1:为了完成伟大而神圣的使命心情:沉重、留恋、伤心

小题1:试题分析:可直接理解词语意思,可根据文段内容来理解。文成公主是被唐王朝送到吐蕃去“和亲”的,肩负唐王朝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重任,所以是“使命”,文成公主更是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关乎唐王朝的利益,所以甘愿牺牲个人的利益,“毅然”自然就表现了她此时的决心。

小题1: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根据题干中的提示“青海”“景象”搜寻文字信息,“景象”是指描写的自然景物或人的活动场景。

小题1:试题分析:文章中用排比的写法,突出地表现了文成公主旅途的种种艰难,虽然没有具体的描述,但可以让人想见“跨过大河”“翻过高山”是怎样的历程。

文成公主进藏[范文] 第6篇

左小凤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教学建议】

1、这篇课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学生自读。因此应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先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再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允婚—进藏—给西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艺;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进藏部分,清晰进藏的过程,读出故事的神奇。

2、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体会,进一步感受民间故事语言的魅力。

3、要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讲述故事,积累语言。

4、学完课文,可请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推荐读不同版本的“文成公主进藏”故事或其他民间故事。【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在唐朝,为了边塞安定和平,不再连年征战,朝廷采用和亲的1 政策。先后就有19位公主为和亲嫁给吐蕃、契丹、吐谷浑、回讫等边塞小国的国王或王子。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文成公主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得很广泛。在老百姓的口口相传中,这个真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在老百姓的眼里,文成公主是个怎样的人呢?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认读生字生词,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3、边读边思考,把对文成公主的印象批注在有关句子和段落旁。

三、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交流,但不一定按此顺序): 1、漂亮又聪明出了名的公主:

(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得到)

2、皇帝疼爱的女儿:

(第二至四自然段可以体会得到)

3、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本领,什么也难不倒她:

(第五至十三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4、非常重感情:

(第十、十一自然段可以体会到)5、给西藏带来了许多好处:

(最后一个自然段可以体会到)

四、练习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1、导语激趣:

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五、练习设计

《文成公主进藏》评课稿 第7篇

《语文课程标准》(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今天,听了蒋老师执教的《文成公主进藏》课,我感觉蒋老师的这堂课都有充分的体现:

关注文本的特点:

这是一篇民间故事,首先它是故事,其次是民间性(口口相传的、情节生动)。整节课不断地让学生读、讲。

蒋老师的课堂板块清晰:借助词串,理文脉——案例引领,教学法——自主探究,巧运用——拓展对比,引思维

关注学生的`特点:

蒋老师教学很尊重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听、讲故事并不陌生,可能他们从小听过家长讲、听过老师讲过很多故事 ,所以蒋老师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孩子很容易接受。善于运用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让学生再读一次,说“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所以奖励四9班的孩子们再读一遍。”

关注教师的引导:

1、课堂中 “示范”讲:教孩子学会怎样去讲民间故事(讲故事把大致内容讲清楚就行了。)

2、学生讲中的“点拨”:

点拨一,四个片段差不多,我能不 能把后三个片段删除掉,为什么呢?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选材。

点拨二:让孩子讲一讲其他版本的故事,这一创编故事中,让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进行思维训练。

3、课文结束时的“总结”: 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类故事,为什么。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件事或一个故事,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

探讨:

《文成公主进藏》阅读答案 第8篇

文成公主出发到吐蕃去了。她带去了各种庄稼的种子,带去了牛羊和鸡鸭,还带去了许多工匠。传说临行时,唐朝皇帝怕文成公主到那里后想念家乡,便叫工匠制作了两面能照见内地风光的日月宝镜,送给公主。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前方是广阔的草原,帐篷点点,牛羊成群。她取出日月宝镜一看,镜子里出现了长安的热闹情景,她伤心地哭了。但是她又想到自己的使命是伟大而神圣的`,于是毅然将日月宝镜扔到草原上,向西进入了吐蕃。据说,日月宝镜很快变成了两座大山,就是现在的日月山。

就这样,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了一条条大河,翻过了一座座高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了拉萨。

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2分)

使命:

毅然:

2.文成公主来到了青海,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原文回答)(2分)

3.文成公主进藏的旅途艰难吗?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2分)

文成公主进藏 教学实录 第9篇

生1:空气稀薄……平均海拔近4000米。

生2:干季雨季分明,……

生3: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生4:西藏距长安有3000多公里,一路上……

师:还有那些方面和我们这里不同?

生1:饮食习惯上不同…………

生2:生活习惯上不同……

生3:风俗习惯上并差异很大…………

师:是啊,到这么一个遥远、陌生的地方去,……可她当时只有16岁,这么小的年纪,就承担了如此沉的重任,多么的不容易啊!文中说,这么远……,可文成公主“乐意”地接受了,当时,她的心里会作怎样的心理斗争呢?

生1:为了民族团结,……

生2:要顾大局,就要离开亲人和家乡……

师:是啊,文成公主年纪虽小,却是这么一位深明大义的女子,实在令人感动。请你们用读来展示你们的感受,好吗?

生练读。

生的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你为什么要这么读?你从她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谁认为自己能读得更好?你能否给她提个建议?(友情提示)

师:好,你们是真正的从内心读出了你们的感受,现在我们能否概括一下“动人”在哪?

生1:远嫁他乡。

生2:乐意远嫁他乡。(自愿的,为了民族的团结牺牲自己,动人在“乐意”)

师板书(乐意远嫁他乡)。

师:还“动人”在哪里?

生1:文成公主带着一批能工巧匠,马队驮着农作物的种子、生产工具和各类书籍,进行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

师:动人在哪呢?

生1:一般的公主出嫁带的是金银财宝,她却带着……

生2:文成公主带着这些东西,为的是西藏的发展和建设。

师补充,生交流。练读,读出感人。指名读,师生评价。

师:一路上,千辛万苦,为了西藏的发展,你们知道文成公主具体带了哪能些东西吗?你们知道走了多久吗?(二年)

★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 文成公主进藏课文

★ 人教版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2

★ 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2教学反思

★ 苏教版一下识字2教学反思

★ 三角形的特性例2教学反思

★ 十几减5、4、3、2教学反思

《文成公主进藏》课后反思 第10篇

本节课的教学,我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首先出示西藏的图片,配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西藏,了解西藏民间传说的兴趣。其次,运用多媒体出示的填空和提纲复述课文。最后,运用视频了解文成公主为藏族地区做出的贡献。

我认为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是,引导学生复述了课文。教学伊始,先学习字词。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求婚——接见使臣考验智慧——允婚——进藏、完婚——不朽功绩。并板书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接着先让学生自读感悟进藏之路的艰辛,文成公主的善良、智慧,以及故事的神奇;指导复述进藏的过程。接下来复述考验智慧,然后分组准备整篇文章的复述,最后抽一名学生上台展示,大家一起提建议,之后再请2个学生上来合作复述。他们复述得很好,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样就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通过这节课,我得出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不难,可以分几个部分来复述,先指导复述复杂的,再自己复述简单的,最后整篇一起复述。

二、分部分复述时要掌握好时间,我这节课第一部分用时稍长。

三、板书要利于学生复述,把整个课文的框架列出来。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预设得再好,也难免会有缺点,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指导——自主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我,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

1、学生和我都刚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我还是有点担心他们“研读”不到“重点”,不大敢放手,唯恐学生理解不到位,扶得太多,导得太多。使学生的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

2、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因为个性阅读未能充分展开,使部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深度不够,感情没有达到共鸣。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反思 第11篇

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索,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

而教师的指导则主要在于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的环境和氛围,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状态。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说,尽量让学生总结归纳,尽量让学生多练多做。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读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沼泽地、技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简要讲述故事,激发学生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课文

1.故事导入:文成公主在西藏的贡献

2.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达拉宫一起去认识这位善良美丽的公主!(板书课题)3.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猜测文成公主进藏场面,为什么要去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2.边读边思考文成公主是一个怎样的人,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并做标记。3.检查生字词:大臣 使臣 松赞干布 求婚

吐蕃 路纳 乃巴山 西藏 绢花 青稞 豌豆 沼泽地

三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公主进藏的经过,做好记号。

2、小组合作:(1)文成公主进藏路途中遇到了哪些事?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

(2)进藏过程中的故事全概括出来了。那么进藏前还讲了那些小故事呢?(唐皇帝出了“区分马匹”和“辨认公主”两个难题来考察吐蕃使者的慧。)

四、交流感受,复述故事

1.我们对《文成公主进藏》有了整体上的了解,想必故事或多或少留给了同学们一些印象。请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即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美丽、动人、神奇等)

2.你觉得这些故事哪部分最神奇,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来复述故事,看谁讲得最清除、流畅。

3.围绕“百姓眼中的文成公主”这一话题交流读书感受。结合学生的自读批注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

(1)是漂亮又聪明的公主。(第一自然段能体会到。(2)是皇帝疼爱的女儿。(第二至第四自然的可以体会到)

《文成公主进藏》读后感 第13篇

文成公主出发去吐蕃,在路上她遇到了一系列的难题,但都被文成公主凭着自己的聪明和朋友的帮助一一化解。最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结为夫妻了。

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和内地的来往更加密切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西藏有了五谷,老百姓学会了耕种和其他技能。所以说文成公主起到了很大作用。

上一篇:家委会家长代表发言稿下一篇:民俗文化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