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

2024-07-24

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精选8篇)

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 第1篇

中班语言活动:诗歌《乌龟怪脾气》

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乌龟由于不愿说话而带来的麻烦。2.教育孩子平时应大胆与别人交流,懂得当别人的劝说有道理时还是应听从。教学准备:小乌龟毛绒玩具一个,课件,挂图第六号,事先做好的乌龟、青蛙、蜗牛的角色指偶。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理解诗歌中乌龟由于不愿说话而带来的麻烦。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涵,懂得在生活中应大胆和同伴交流,多交朋友,当别人的劝告有道理时还是应听从。教学过程:1.出示毛绒乌龟,向大家介绍这只乌龟有个不爱说话的怪脾气,引起孩子学习的兴趣。2.欣赏课件,以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帮助孩子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2)乌龟有个什么怪脾气?你们觉得乌龟的怪脾气好不好?(3)乌龟这个不爱说话的怪脾气给它带来了什么麻烦呢? 3.教师完整念一遍儿歌。提问:(1)儿歌叫什么名字?(2)诗歌中有哪几只小动物?(3)乌龟的怪脾气最后让它怎么样了? 4.结合挂图完整欣赏一遍儿歌。提问:(1)乌龟爬山时谁来劝过它?(2)蜗牛和青蛙是怎么说的?(解释“陡”的含义,幼儿学说蜗牛和青蛙的话)乌龟是怎么做的?(3)乌龟不听朋友的话,爬到半山腰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解释“头昏眼又花”)(4)如果乌龟没有这个怪脾气会怎样?(5)如果你是小乌龟,你会怎么做? 5.跟着老师一起表演念诗歌一遍。6.分角色表演儿歌。7.幼儿任选一个动物指偶,戴上指偶表演诗歌。8.延伸活动:戴上指偶三个孩子为一组表演诗歌。

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 第2篇

本次活动是《我对你说》这个主题中的一个语言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指偶操作中,在情景表演与角色游戏中自主地感悟说话的重要性,从而使幼儿的口语听说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得到提高。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学习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采用了幼儿喜爱的情境表演,形象生动的图片和指偶,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幼儿在看、听、做、说等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中,理解诗歌所蕴涵的意义,产生了一种想说的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活动的最后,我设计了集体和分组情境表演的环节,活动中幼儿自主选择角色,与同伴同作,在愉快的情绪中大胆地表现自我,我发现平时不爱说话的小朋友也选择了小乌龟的指偶和小伙伴一起沉浸在角色与情境中,一边表演一边大声地说,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活动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活动开始时的情景表演,激起了幼儿想和“小乌龟”说话的愿望,小朋友看见可爱的“小乌龟”纷纷和它说话,菲菲问:“小乌龟,你吃了饭吗?”楠楠说:“我想和你一起玩。”旭阳说:“你是坐车来的,还是自己爬来的?”等等。当发现“小乌龟”始终不理睬他们时,乐乐问我:“老师,它怎么不说话呀?”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导她说:“那你发现乌龟有个什么怪脾气呢?”小朋友都说:“它不理睬人,不爱说话。”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问题,接下来我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小乌龟改正怪脾气,并创设让幼儿交流,讨论的机会,并通过创编诗歌,激发幼儿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幼儿把问题从小乌龟的身上迁移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说话的重要性,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正如《纲要》所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孩子们正是在我创设的这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乐意与人交往。

活动中,我遇到一个突发问题,当我向幼儿提出:谈谈自己在生活中由于不爱说话带来的麻烦时,幼儿难以回答,我随机调整了问题的难度,从而使无效问题变成了有效问题,整个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意预设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

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 第3篇

一、过于强调“形式”, 而忽视了“质量”

目前, 主体性教学、合作探究已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核心内容, 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深刻领会其含义, 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必须让学生活动, 必须有小组间的讨论交流。因此, 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时, 有的学生置之不理, 仍做自己的事;有的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又说又闹, 独断专行, 后进生却退避一边, 自行其是;当教师叫小组代表发言时, 往往是小组中某一个人大包大揽, 所说的只是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全组, 而小组其他成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甚至有的思想早已开起小差。如此这般, 教师却听之任之、熟视无睹, 认为只要课堂上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 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就算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了, 事实上在这种表面上的合作探究中, 既没有师生之间的交流, 又没有生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很难有实实在在的体验和感悟, 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数学课堂, 舍本逐末, 简直是“有形无质”。

二、过于强调“合作探究”而忽视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堂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合作探究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组合, 把个别学习成果转化为小组共同成果, 集体解决问题, 而这一环节所不可缺少的则是学生的思维过程。

(一) 合作探究前缺乏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拓宽思路, 促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 但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在数学课堂上, 部分教师在刚布置完任务后, 就要求学生马上在小组内交流探讨, 而这时大多数学生还缺少独立思考的过程, 或探究思路不清, 无从下手;或浮于表面, 不曾深思;甚至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 对此只能人云亦云, 这种探究场面虽热闹, 但探究活动目的不明, 方法不清, 探究缺乏科学性。久而久之, 学生独立性降低了, 形成了一种依赖思想, 不想动脑筋, 严重抑制了其学习积极性, 主动性。

(二) 合作探究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

合作探究不同于简单的“动手操作”, 虽然两者都倡导学生的主体性, 都提倡体验式学习, 但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核心的, 提倡学生通过亲自参与来积极主动地构建知识、解决问题, 而“动手操作”提倡做了才能理解。由此可见:动手操作更强调动手, 而科学探究则更提倡动脑, 把合作探究理解为简单操作的教学结果是:教师精力过多地安排在活动的设计上, 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问题, 在这种缺乏思考的机械式活动中, 学生思维得不到锻炼, 课堂教学收效甚微。如一位教师上“轴对称图形”一课, 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纸, 让学生玩折纸游戏, 游戏一开始, 学生有的折、有的教, 有的将折完的小飞机掷向空中, 课堂上显得十分热闹, 但当游戏结束后, 学生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 不知所以, 没有丝毫的突破和发现。究其原因是活动中教师没有明确的问题作导向, 学生并没有运用思维动脑思考。因此, 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创造性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和肯定。

三、过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一起经历或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一种有效地学习方式。它一方面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两方面紧密结合, 缺一不可。切勿使数学合作探究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那就是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而没有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 课堂上采用放任自流的方式。主要表现为:学生活动无目的, 学生活动无分工, 更谈不上探索与发现。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处理。使教学失去了方向。在这样的“活动”中, 数学知识已支离破碎, 学生的探索乐趣得不到体验, 探究方法得不到提升。其结果只能是造成课堂教学的无秩序性和学生学习的自由散漫状态。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 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 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要严格要求学生, 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以问题导航, 启发学生思考, 决不把最终结果一锅端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辩证关系。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地同时, 教师不忘适时地点拨与提示, 以免学生的思维出现“岔道”。

四、过于强调教学结果, 而忽视了探究过程

教师往往以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些知识点来衡量一节课的成败, 导致重结果, 轻过程, 其结果学生只会套题型, 不会想问题, 对数学学习兴趣越来越小。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让学生如何获取知识, 而且要考虑如何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因为它留给学生的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不懈的追求, 将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加强数学知识形式过程的教学,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亲身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过于强调表达, 而忽略了倾听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张扬自己的个性。新课改实施以来, 我们发现, 学生变得活泼了, 课堂变得活跃了, 大家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了。但是,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 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 最重要的还是倾听。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只有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 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 教师要教孩子学会倾听。只有做到有效倾听, 才能帮助学生博采众长, 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学生触类旁通, 萌发灵感;还能使学生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女儿脾气怪 第4篇

自从小儿子出生以后,6岁的女儿脾气就越来越怪,常因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只要不满足她的要求,她就在地下打滚。最近又有了新花样,几乎每个星期都说肚子痛,不想上学。 原以为是女儿消化不好,隔两三天就带她去看医生,可每次医生检查的结果都是“没问题”。后来我发现女儿在家不上学就不会闹,还玩得很开心,但是只要我们说她的不对,她就说“你们全只疼弟弟了,不疼我。”现在我们夫妻俩为教育的问题很烦恼,应怎么处理好呢?

专家解答:

朱美霖(儿童心理素质训练导师/医学顾问):这个孩子很可能正受着一些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当身心承受不住这些压力时,就会出现上述症状。按照这位家长的说法,您的女儿是因为小弟弟出世以后才有这些“怪脾气”,很可能在孩子心中,弟弟的出现取代了她在家里的中心地位,妈妈和爸爸只照顾弟弟了,不再爱自己了。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孩子内心就会产生一份不安和失落感,这些都是非理性信念所导致的。在潜意识的指示下,孩子会认为如果自己生病或不舒服,爸爸妈妈就会把更多的关爱给她。

中班诗歌《乌龟怪脾气》教案 第5篇

2、在玩指偶的过程中,再现诗歌情景,并学习边玩指偶边朗诵诗歌。

【活动重难点】

理解诗歌中乌龟由于不愿意说话而带来的麻烦,激发想说,敢说、愿意说的愿望。

【活动准备】

1、挂图三幅。

2、事先做好乌龟、青蛙、蜗牛的角色指偶。

【活动过程】

一、引题,乌龟不理我。

1、猜谜语。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小客人,是谁呢,别着急,猜出谜语你就知道啦。听好了:“小小碉堡,露出腿脚,谁在里面缩头缩脚”。(乌龟)

2、请出小客人“乌龟”,引出诗歌《乌龟怪脾气》。

师:哟,真棒。一猜就中,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乌龟的到来吧。

师:我们可以向小乌龟打招呼,怎么说:小乌龟好。(幼儿自由回答)

可能没听见,再请一个小朋友来大声的跟它打招呼,(幼:小乌龟好。)

奇怪了,我们跟他打招呼,问问题,小乌龟怎么都不理人啊。这脾气可真怪。(乌龟怪脾气,见谁都不理)

乌龟不爱说话的怪脾气会给他带来了什么样的麻烦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乌龟怪脾气。

1、教师出示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儿歌的内容。

师:图片(1)上太阳怎么样?乌龟要去干嘛啊?我们用一个好听的词来形容太阳叫红艳艳。师:太阳红艳艳,乌龟忙爬山。

师:乌龟碰到了谁,蜗牛是怎么说的?(蜗牛说:“山路陡!”)诶,陡是什么意思?陡是山坡坡度很大,不容易爬上去。那乌龟会听吗?为什么它不听,它又是怎么做的?一直往前爬

(蜗牛说:“山路陡!”乌龟不理蜗牛,)

师:(图2)看、这回他又碰到了谁,猜猜看它又会怎么说?(青蛙说:“山路滑!”)诶,滑是什么意思?对,滑是路滑,容易摔倒的意思,这回乌龟听了吗?(没,青蛙说:“山路滑!”乌龟不理蜗牛)

(图3)乌龟爬到半山腰,呀,发生什么事情了?(山路好像大滑梯,一滑滑到山谷底,摔得头昏眼又花)。小朋友的眼睛真亮,看乌龟的头上都冒金花了。

乌龟摔到山谷底,有没有朋友来救他?为什么?(没有人来救他,因为乌龟还是不说话)。

对,乌龟还是不说话,乌龟不说话,有谁来救他?

2、学念儿歌。

(1)师:这是一只怪脾气的乌龟,老师把它爬山坡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名字叫《乌龟怪脾气》,小朋友们一起来说一说,名字叫、、、、请仔细听一听?

(教师朗诵儿歌,幼儿倾听)

(2)师:这只乌龟呀脾气可真是怪,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

(教师和幼儿一起朗诵)

(3)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乌龟、青蛙、蜗牛的指偶,我们一边玩指偶,一边念儿歌,把乌龟的指偶套在这只手的大拇指上,把青蛙和蜗牛的指偶分别套在另外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上,(事先在凳子下面放好指偶)准备好了吗?我们一起边玩指偶边念儿歌,开始。

(4)小朋友们念的都很不错,但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当念到蜗牛时,没有拿出蜗牛的指偶,当我们念到蜗牛时,蜗牛的指偶出来,青蛙的指偶藏起来,当念到青蛙时青蛙的指偶出来,蜗牛的指偶藏起来,我们再来试试看看,看这次玩的是不是比第一次好。

(5)现在请女孩子边玩指偶边念儿歌,男孩子仔细听,仔细看,看看女孩子玩的好不好,念的好不好。

(6)现在请男孩子边玩指偶边念儿歌,女孩子仔细听,仔细看,看看女孩子玩的怎么样?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棒,老师为你们拍拍手。

师:小乌龟这个怪脾气好不好,不好,刚才好多小朋友都摇头了。我们可以怎样帮小乌龟改掉这个怪脾气吗?等下,我们再去想想、说说,我们可以把乌龟改掉坏脾气的内容也编进儿歌里去,好吗?

《乌龟怪脾气》

乌龟怪脾气,见谁都不理。太阳红艳艳,乌龟忙爬山。

蜗牛说:“山路陡!”乌龟不理蜗牛。

青蛙说:“上路滑!”乌龟不理青蛙。

乌龟爬到半山腰,四脚一滑喊:“不好!”

山路好像大滑梯,一滑滑到山谷底。

摔得头昏眼又花,乌龟还是不说话。

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 第6篇

活动设计:

《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注重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之中。活动中我根据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让幼儿在看、听、说等一系列的自主活动中,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意义,产生了一种想说的欲望,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的最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儿歌表演,很多孩子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角色,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沉浸在角色与情境中,一边表演大声地说,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乌龟、蜗牛、请问的木偶各一个,3组图画

活动重点:

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引入,邀请幼儿观看木偶表演。

2.情景导入:

(1)通过木偶剧的名字“怪脾气的小乌龟”引起幼儿观看的兴趣。

老师有表情的提出问题:小乌龟为什么是怪脾气?

(2)通过入场须知,让幼儿了解看木偶剧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看木偶剧的表演。

2.问题导入:

(1)木偶剧的名字叫什么呀?

(2)小乌龟有个什么样的怪脾气呀?

(3)小乌龟要干什么去?他碰到了谁?(引导幼儿说出小蜗牛和小青蛙对小乌龟说的话)

(4)小乌龟发生了什么事情?

(5)小乌龟的这个怪脾气好不好?为什么?

3.分组:将幼儿分成3组,由班上3位教师带领一起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进行讲述。

(2)请幼儿尝试自己讲述。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活动体现了“以幼儿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活动开始的情景表演,激起了幼儿想和小乌龟说话的愿望,小朋友看见可爱的小乌龟纷纷和他说“小乌龟,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玩”“你今年几岁了”等等,当小乌龟总不理睬他们时,知知就说“小乌龟怎么不说话”,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问“那你们说乌龟有个什么怪脾气?”小朋友说“他不理睬人,他不爱说话”,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接下来我又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幼儿想办法帮助乌龟改变这个坏脾气,并创设让幼儿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通过创编诗歌,激发幼儿与人交往的积极性,幼儿把问题从小乌龟身上迁到自己日常生活中来,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说话的重要性,提高幼儿的说话能力和思维能力。

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注意力集中。

正如《纲要》中所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关键是为幼儿提供敢说,想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对的环境,孩子们正是在我创设的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发展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乐意与人交往。

乌龟怪脾气教学设计 第7篇

活动目的:

1、鼓励幼儿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能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

3、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乌龟、蜗牛、请问的木偶各一个,3组图画

活动重点:

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和老师一起讲述故事。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律动引入,邀请幼儿观看木偶表演。

2.情景导入:

(1)通过木偶剧的名字“怪脾气的小乌龟”引起幼儿观看的兴趣。

老师有表情的提出问题:小乌龟为什么是怪脾气?

(2)通过入场须知,让幼儿了解看木偶剧的时候应该怎样做。

二、基本部分:

1.请幼儿观看木偶剧的表演。

2.问题导入:

(1)木偶剧的名字叫什么呀?

(2)小乌龟有个什么样的怪脾气呀?

(3)小乌龟要干什么去?他碰到了谁?(引导幼儿说出小蜗牛和小青蛙对小乌龟说的话)

(4)小乌龟发生了什么事情?

(5)小乌龟的这个怪脾气好不好?为什么?

3.分组:将幼儿分成3组,由班上3位教师带领一起讲述故事。

(1)出示挂图,请幼儿根据图画内容进行讲述。

(2)请幼儿尝试自己讲述。

三、结束部分:

请幼儿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幼儿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注意力集中,孩子们正是在我创设的这个宽松的语言环境中发展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乐意与人交往。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种怪现象 第8篇

怪象之一, 技术化。阅读教学的技术化倾向有舍本逐末、买椟还珠之嫌。目前, 从阅读教学的流程, 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都存在技术化的问题。因为课程视角、文本、学生等诸多因素, 每一堂阅读教学课都应是丰富而充满个性的, 但现状却是模式化、程式化, 其教学流程大抵都是“初读感知、细读品悟、讨论交流、总结延伸”这样一些环节, 成了阅读教学时师生必走的套路, 而这些环节本身的普适性却值得怀疑。除了经历以上教学环节, 学生还要在多种教学活动中频繁出入, 如朗读, 常常就有“个人读、小组读、对读、配乐读、表演读”等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式样就更多了, 活动繁多喧闹, 学生很难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思考、积淀、内化。在表面的繁荣下, 众多的环节、活动占用了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 技术反客为主, 形式变成了目的, 教学效率不佳, 教学效果堪忧。更有甚者, 为了训练学生获得某一“技巧”, 有时竟然舍弃文本自身的语言、文化价值, 无视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如人教版三年级《亡羊补牢》一课, 为了训练学生概括文意、把握主要信息的能力, 某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删掉本文的哪些自然段, 文章的主要意思不变?”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把具体描写主人公的“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文字 (第2耀5自然段的第一句) 全都删去了, 共5个自然段、167个字的文章被删去了一大半内容 (89个字) , 而文章的精彩之处、特别具有表现力的文字正是被删除的部分, 是教学需要着力之处。如此删减, 也许学生学会了“概括”, 但却丢弃了语言文字, 丢掉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阅读教学的种种技术化表现, 究其本质, 乃是阅读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模糊所致。搞清阅读教学到底要“教什么”, 也许是遏制技术泛滥, 使技术有效服务于教学的重要手段。

怪象之二, “意”重于“文”。这里的“意”包含“文章的主要意思与道理”两方面, 侧重于文本的内容;“文”主要指语言文字等, 侧重于文本的表达形式。做文章内容分析, 或阐述文章表达的某种道理是不少阅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情况。如S版三年级《倾斜的伞》一文, 某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 (1) 伞为什么是倾斜的; (2) 小时候外公怎样为我打伞, 长大后我怎样为外公打伞; (3) 亲情、爱的主题; (4) 联系实际“我”该怎么做; (5) 有关亲情的诗歌、图片、音乐。本节课课堂很满, 但却教之无“文”。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文本形式, 要在语言文字中走一个来回, 充分利用文本, 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基本规律, 习得阅读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升阅读品位。

怪象之三, “品析化”。2011年版课标要求“能够初步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要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等, 这里明确指出了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与多元性, 但在各级各类阅读教学活动中, “品析法”却一枝独秀。品析法是很好的阅读教学方法, 古来已然, 但其只是众多方法的一种而并非全部, 如果“品析化”了则是对文本个体特征的无视, 对阅读教学目标的曲解。如不分文体一味“品析化”的教学, 就是很典型的一种现象。“品析化”除了教学策略单一, 效率不高, 还往往导致“方法决定内容”、人为缩小阅读内容范畴的情况。如, 时下阅读教学动辄“美文美读”, 学生要获得能力, 走向生活, 仅有诗意的、唯美的、浪漫的东西显然是不够的, 生活是坚硬的、现实的, 阅读教学理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在阅读教学中“品析化”的教学法还导致阅读教学文学化、审美化的倾向, 如《江雪》《秋思》《长相思》等不少诗歌常被上成文学鉴赏课, 这些都脱离了学生认知的特点, 随意拔高了教学目标, 年段任务很难落到实处。

怪象之四, 思维弱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语文作为学习语言的课程, 其本身就难以抛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2011年版课标也反复强调“在发展语言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等。但在阅读教学中思维弱化的现象却司空见惯。一是缺少问题意识, 平面推进, 思维原地踏步。二是“问题权”没有真正下放给学生, “被问”“被答”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三是缺少对学生个性思考的评价与鼓励。如苏教版五年级《爱如茉莉》, 有的学生就质疑课题, 说:“为什么是‘茉莉’?‘爱如玫瑰’岂不是更好?”学习北师大版六年级《黑孩子罗伯特》时, 有的学生说:“丽莎总是歧视罗伯特, 罗伯特怎么可能还那么喜欢她?作者写得太不真实了!”在人教版五年级《人物描写一组》中关于严监生临死前要挑掉一茎灯草这一细节, 有的学生说:“严监生不是也很节约、很低碳吗?”……以上学生问题的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 一个灵感、一点异想天开、一种特别的思维方法才是最难能可贵的。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保护学生可贵的质疑、大胆的创意以及个人的学习风格, 要有意识地激发他们主动思考的习惯, 培养其逆向、发散、聚合、辩证等思维方法, 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为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奠定基础。朱光潜说:“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彩妥帖, 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 不含糊也不夸张, 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 稍加增减更改, 便不是那么一回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 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朱先生的观点深刻地反映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以“语言”为舟, 把学生从此岸摆渡到三维目标达成的彼岸。

上一篇:中班自主游戏研究心得下一篇:巴蜀中学小升初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