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2024-07-15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精选11篇)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1篇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而“实事求是”一语,出自班固所撰的《汉书·河间献王传》:“河间献王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研究学问要掌握事实根据,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正确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以勤奋好学而著称,他博览群书,阅读了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十九世纪中后期大量的文献资料。马克思曾苦读于大英图书馆,在他的座位下的地板上,由于脚摩擦地的习惯而磨出了一个大洞,这足见马克思的好学与勤奋。

马克思的两大体系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要坚持这两大体系首先要坚持唯物主义,而实事求是唯物主义的最根本要求,所以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实事求是与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是同中国共产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938年,他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而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科学地阐释了实事求是丰富的哲学内涵,标志着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成熟和发展。

他以“实事求是”这四个字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又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全部内容。

实事求是与邓小平理论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他说:“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为中央党校题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可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不会形成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逐渐形成和构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整套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江泽民对实事求是的创造性发展

江泽民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他在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报告中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江泽民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体现了一个卓越的政治家高屋建瓴的理论素养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而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同时,在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提出了新安全观,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胡锦涛论实事求是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这次讲话中,求真务实被提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不仅如此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实事求是”这一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在《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中说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揭示了思想观念演变和社会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不仅是一种历史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面向未来的一种要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一步拓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从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来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必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首先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接着,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然后,江泽民提出了继承和创新实事求是的根本任务。最后,胡锦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努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可见,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同时也说明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本身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稳定性,是用中国式的语言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最好概括。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理所当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2篇

摘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意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贯穿理论的主线和核心,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的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关键字: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发展 精髓 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一)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正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由毛泽东确立的。他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路线,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毛泽东在晚年背离了自己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形象。针对长期教条主义和当时两个凡是造成的危害,邓小平特别强调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同时,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而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的解放思想。可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取得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成果。都离不开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坚持。离开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的出现,也就不可能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阶段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做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接段的科学论断。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来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绝不可能冲破传统体制和陈旧关念的束缚,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会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要通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完成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使命;也不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标。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战略步骤来看,关于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国两制”构想,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结出的丰硕果实。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才逐渐形成和构筑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整套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三)邓小平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就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永远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党永保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给我们提供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尊重实践,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在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发展的大势;才能借鉴北国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使之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才能把中央的决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完成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参考文献: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3篇

一、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了中国的“主权”问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先后进行了太平天国革命、北伐战争、国民革命, 都没有彻底解决中国的“主权”问题。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虽然经过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等中共党人领导的中国革命, 着实走了一些弯路, 直到1935年的遵义会议之后, 才正式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 经过八年抗战和三年解决战争, 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中国“主权”完整。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成功, 主要依靠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党的统一战线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成功解决了中国十三亿农民的“吃饭”问题

建国以后, 中国大地千疮百孔, 百废待兴,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偿试, 表现的主要形式是成立人民公社, 吃“大锅饭”, 广大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走所谓的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共产主义, 由于大跃进走的步子太快, 太理想化了, 导致的结果是群众“出工不出力”, “种田收入少”, 群众积极很强, 经济发展却慢, 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十年文化大革命, 中国的经济可以说到了面临崩溃的境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 果断的提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既留足集体的, 剩下全是个人的, 极大地调动了全中国十三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八十年代初农业连续三年大丰收, 农业产值成倍翻番, 家中有了粮, 农民喜洋洋, 邓小平同志实事求实的理论指导, 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的“吃饭”问题, 农村改革非常成功, 千百万农民铭记在心。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累了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

农村成功实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步入了快车道。不改革就死路一条, 贫穷落后就会挨打, 不改革永远不会发展, 中国要发展, 中国要强大, 就必须改革, 改革开放就会有苍蝇进来, 摸石头过河就有跌倒的可能。因此,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这样那样的问题, 僻如腐败问题等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 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共党人, 惩治腐败, 大胆改革, 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 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样地党才是值得建设的, 应该如何建设, 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我们党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

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共党人,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结合国际国内不断变化的新形式, 新问题,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 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形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目标、任务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第一是要求。十七大报告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强党的建设四点要求;第二是目标。主要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公民参与政治、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好的道德风尚、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民生活。第三是任务。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祖国统一、和平发展、党的建设都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比如党的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 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要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这个最新成果就是科学发展观, 强调要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的总纲, 明确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所以, 科学发展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4篇

摘 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从实践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折射和反映。本文从历史高度阐述了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发展实际,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的必然性和客观性。

关键词: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中图分类号:D61;D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8-0068-02

群众路线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而诞生的,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也突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更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和贡献。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历史入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源自中国革命时期,我们党因热衷和盲从共产国际教条,照抄照搬俄国治国理政的建设经验,不顾中国革命发展实际,一度使中国革命陷入被动、萧条、迷茫的低潮。为此,我们党开始审视和反思在革命历史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探索能够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马克思主义作为闪耀着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光芒的新思想、新学说,便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上落地生根、蓬勃发展。这一历程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中国共产党确立了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这一道路不仅得到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此中国革命便一步步走向成功。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群众路线具有先天的自我认同意识和相互依存关系。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生动的、鲜活的理论来阐述和诠释人民群众所创造的中国历史,以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表现出的雄心壮志和无限热情。群众路线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针,以人民群众为实践主体,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式和方法,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近年来,我们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就是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我们的有些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脱离人民群众的问题,按规定动作进行自我整改和修正,通过教育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插上腾飞的翅膀,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运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从而使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人民群众开创生活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目前,党员领导干部的“四风”问题主要表现为:形式主义严重,有的党员干部主动学习带动工作的意识不强,专业知识、理论知识学习还不够深入;“两眼一睁,忙到熄灯”,陷入事务主义怪圈当中无法自拔,认为“工作第一,学习第二”,在干中学、学中干的意识不强,导致学习口号震天响,就是干打雷不下雨。下基层调研主动性不够,针对性还不强,有时流于形式,往往走马观花的看一下,没有对基层整体工作进行全面了解,指导基层解决问题和困难的思路和办法不多。有的是问题式干部,大手一挥,指指点点,角角落落都是问题,但整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足,对策不够,结果问题还是问题,并未因问题查摆而消除。官僚主义盛行,有的服务意识不强,总认为“我是领导,你是下属”,“我讲你听着,我坐你站着”,对基层调研不深入,光调不研,指导力度不够,光指不导。有的领导干部工作方式方法欠考虑,正激励不多,负激励不少,办法不多,脾气不小,导致下面做事“领导来了一阵风,领导一走不再动”,消极应付。享乐主义阴魂不散,有的一上班就犯困,一下班就振奋,工作多了躲着走,酒场来了躺着走,曾经“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誓言已忘记,在他们眼里,吃吃喝喝是常事,玩玩乐乐是美事,铺张浪费是小事,生活极度腐化。

这些问题的存在,有客观原因,但更多是主观方面的。不仅是领导干部的思想素质跟不上趟,业务水平也亟待进一步提升;不仅是外界环境变化了,有些干部的内心也钙化了,为民服务的宗旨退化了。要解决问题,根治“四风”,就要知“耻”不懈怠,时刻用三面镜子对照检查。查找自身问题要用放大镜,俗话说:“勿以悉小而为之,祸患常积于微。”“放大”就是从“小”处看“大”,充分认识小问题的大危害,防范小隐患的大危险。用“放大镜”就是见微知著,堵住蚁穴,防微杜渐;深挖问题根源要用显微镜,认真追溯问题成因,仔细剖析成因背后的源头,让“隐问题”明朗化,在自律和他律监督的“阳光”下,杀杀菌、消消毒;自我整改要用整容镜,时刻站在规章制度和人民群众的整容镜面前,恪守服务承诺,限时办结各种日常管理事物,切实做好为民服务工作。知“责”不懈怠,认真做好“四种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从理论上深化对作风问题的认识,真正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切实做到“民忧其忧,民乐其乐”,为人民站好岗、值好班,服好务;做廉政上的“清白人”,逢事为群众着想,坚持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上级要求的内植于心,制度规定的外践于行,群众期盼的立说立行,切实做到规定动作清清楚楚,自选动作明明白白,既要工作守本色,也要呈现新特色。做作风上的“规矩人”,强力治“庸”,认真查摆是不是每天庸庸碌碌,无所用心;强力治“懒”,认真查摆是不是懒于学习、疏于思考、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甚至能不干就不干、能少干就少干;强力治“浮”,认真查摆是不是下去调研有头无终、虎头蛇尾,是不是学习上级文件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强力治“散”,认真查摆是不是纪律涣散,消极懈怠,自由主义严重,明哲保身、八面玲珑。做事业上的“带头人”,谋事以身作则,创业身先士卒,做人扎扎实实,说出的承诺要践行,定下的事情要执行,切实处处发挥表率作用;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升自身能力,科学进行决策,把工作纳入长远化、规律化发展的轨道,创造出让人信服、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政绩;知“难”不懈怠,努力做到“四净”,头脑要“净”,抗拒四风,宁静致远;心地要“净”,公道正派,心境纯正,毫无私心。嘴巴要“净”,不乱吃乱喝;手脚要“净”,牢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训言,要走廉洁的正路,不走奢靡的邪路。

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理论基础。自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进程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检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试金石。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有了深层次的领悟和认识,进一步坚定了贯彻群众路线的责任自觉和理论自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路线是在广大群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也必须从群众实践中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群众中去,以形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上升过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固国兴业的传家宝,新时期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为民服务宗旨,树立优良作风,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想群众之所想,问群众之所需,办群众之所盼,时时刻刻为群众谋利益、求福祉,这不仅是群众路线精神内涵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捷.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01).

〔2〕谷正.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中国化[J].理论导刊,2015,(01).

〔3〕陈足元.新时期党群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础问题[J].南华大学学报,2007,(01).

〔4〕张立辉,徐学初.党的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造性发展[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14).

〔5〕刘艳霞,王桂云.群众路线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6〕张西山.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

〔7〕朱进有,曹富雄.科学的态度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观[J].学术论坛,2009,(10).

〔8〕王西亚.基于民生视角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大众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5篇

一、什么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词,最初出现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河间献王传》,讲的是西汉景帝第三子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朝王阳明在宋代朱熹“格物便是致知”、“理在事中”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倡导“实事求是”的学风。这原本指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一个经学和考据学的命题,也是中国古代学者治学治史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录像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这一基本内容内在地包含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要求。

三、“实事求是”思想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中的运用。马克思指出,旧唯物主义看待世界,只强调客观性而没有能动性,唯心主义看待世界,只强调能动性而没有客观性,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截然相反的缺陷,却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都不讲实践。于是,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论证了人类意识和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该由实践来证明,等等。马克思找到了思维的客观性和能动性相统一的基础,即实践,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四、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个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来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和发展。

不仅如此,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来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内容的各方面。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的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我党正是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才使我党的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二)实事求是充分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它能够表明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彻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始终,所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这个思想虽早已有之,但形成明晰的科学概念,既要有实践的积累,又要有理论的准备。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历程,经过长期的实践,发展逐渐形成的一套理论,从国民革命到改革开放乃至今日指导我国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理论基础仍是其精髓所在——实事求是。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6篇

08电气3班200830530310黄锦龙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他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是这一理论的思想基础。只有掌握这个理论的思想精髓,才能深刻理解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坚持这个精髓,才能在实践中正确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

(一)解放思想,事实就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邓小平正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在总结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理论体系之中,是这一理论活的灵魂。

从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和阶段来看,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国家,究竟应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模式也不行,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同样,也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能纠正超越革命发展阶段的“左”的思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做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接段的科学论断。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奋斗目标、指导方针和基本路线的正确认识,无一不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动力来看,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绝不可能冲破传统体制和陈旧关念的束缚,不可能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会认识到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要通过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完成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使命;也不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目标。

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和战略步骤来看,关于和平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步骤等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离不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一国两制”构想,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结出的丰硕果实。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一个对国际上有意义的想法的话,那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毛泽东主席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7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我国之所以要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历史经验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从1938年,毛泽东在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时至今日,经历了62年,经过几代中国人民的艰苦探索,不断钻研,马克思中国化逐步得出了宝贵的四大理论成果,分别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是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四代中央领导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们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有着各自的特殊的内容和作用。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四者有着相互区别的特征,又由于是对同一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四者又相互紧密相连。首先,我们应该对四个理论成果作一定的了解:

毛泽东思想,作为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是其形成的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和传播,是其产生和形成的思想条件。在土地大革命时期萌芽,在遵义会议后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发展,可以说,毛泽东思想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也促进了新中国的诞生,如果没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的前途将会一片渺茫。

伴随着中国发展,毛泽东思想也逐步完善和丰富起来,拥有了自己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毛泽东思想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与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等多个科学理论共同构成。其中贯穿其中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一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理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含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丰富内涵。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成绩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就国际形势来讲,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其时代背景;就国内形势来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其实践基础;就中国共产党内的情况而言,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其现实依据。在这一系列的必然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了三大主要内容,分别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其中,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对我国现今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个理论,是最新的,但绝不会是最后的,马克思中国化是一个进程,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以上所述,表明了四大理论成果各自的不同与区别,但这四者绝对不是毫无关系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之间是前后相继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毛泽东领导全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际,不断地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正是这种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领导全党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总结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科学分析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是这种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着力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个党必须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而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则结合新世纪以来中国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向前推进,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从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由于实践在不断发展,因而理论也需要不断发展,这几大理论成果生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

总的来说,这四者构成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并着不断发展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几大理论成果是有统一的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贯穿其中的,也就是说,这几大理论成果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都毫不动摇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它们坚持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同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而实事求是则是这几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精髓。它们辩证地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根据时代特征探索不同重大问题都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始终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时刻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成果 第8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四个全面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54-02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程不断加快,马克思中国化程度也越来越深,与中国国情进行了有效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完善。四个全面指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及全面从严治党,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新成果,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向。从一定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必须坚持四个完善战略思想的指导,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的作用,解决一些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制度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析

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对马克思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检验的重要途径,对新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是为了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步,适应时代发展形式。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面临的重要任务。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要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马克思中国化的建设目标一直处于探索之中,这种探索也是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作用的基础条件。以往在对中国发展战略目标进行定位时,主要以四个现代化为基础,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为目标。在十三届三中全会后,小康之家又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即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在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中,小康社会的建设成为其中重要内容。在中共十六大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并对国内生产总值目标进行了规划,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目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动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四个全面中占有占有统领地位的战略思想。在改革开放的经验中,可知要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落实全面和建成,而不只是少数人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全面建成中的全面不仅指的是建成的范围和领悟,而且还包含着建成指标、建成内容。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城乡差距依旧悬殊、贫富差距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势在必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除了体现出GDP增长外,还具有多种价值诉求,包括公平、科学、全面等内容,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认真贯彻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从而更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二、全面深化改革分析

全面深化改革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中的关键内容,也是促进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的关键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重大问题的决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重要指导方向。改革开放与人们群众的生活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所以全面改革的开展符合人民群众的期望,也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条件。全面改革的顺利进行对后面相关工作的开展有着汇重大影响,所以有关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政方针以及工作重点。在马克思中国化进程中,其理论成果所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顺利进行的关键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容的重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渗透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环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全面依法治国分析

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并做出了相应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提出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准备了条件,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新征程。全面依法治国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制度保障,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全面依法治国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发展的关键条件,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及时解决各种违法乱纪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作用,稳固政治建设。

四、全面从严治党分析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方针进行了重新部署,并相应的成果进行了总结,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顺利进行准备了条件。全面从严治党是树立党的新作风、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条件。全面从严治党能够对一些不良风气进行整顿,促进廉洁、务实优良作风的形成,这样才能更好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逐渐加快,所产生的理论成果也越来越多,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有关部门必须认知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重要性,从深处领悟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含义,并与我国国情进行紧密联系。有关部门必须加快对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落实,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中国梦,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坚.全面地认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J].江苏社会科学,2015,(5):6-10. [2]祝福恩.“‘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笔谈习近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J].学术交流,2015,(4):5-6.

[3]包心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辟中国现代化新境界--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价值指向[J].中州学刊,2015,(7):5-12.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9篇

首先,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路线。在这一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以说,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中国革命的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所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所在。

其次,在中国社会主义遭受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严重的挫折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再次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刚刚开始的拨乱反正,又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为了冲破禁锢,打开局面,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旗帜鲜明的提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分析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着手解决党的思想路线问题。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的口号,提倡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而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广大干部和群众从过去一个时期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党内外思想活跃,出现了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生动景象。邓小平理论的提出为中国近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道路,邓小平理论延续了毛泽东思想的主旨,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实事求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10篇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正确答案:B

解析:

D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立足点;C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路线。A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相关阅读】

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11篇

新中国成立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继续贯彻和发展,但也经历过大的背离。邓小平总结说:“我们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60页)建国初期,毛泽东仍一再强调要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我们的发展是健康的,政策是恰当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3页)1960年底至1961年初,在经历了大跃进运动背离思想路线出现的挫折后,毛泽东同志又重新提出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八届九中全会上,他甚至提出建议: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而,这种恢复不久又受干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又被抛弃。

从1957年“反右”扩大化到1958年“大跃进”,再到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逐渐被抛开。

2、历史转折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77年2月7日 ,“两个凡是”出台──“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在“两个凡是”提出两个月后,邓小平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并在同年5月的谈话中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推动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为我们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中央工作会议的召开(1978.11.10-12.15)——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充分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18-12.22)(3)中央政治局会议——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准确地说是重申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推动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拨乱反正工作全面展开,经济改革也开始从农村突破

3、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1)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地位作用和内容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及规定。1978年6月,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阐述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辩证关系的完整概括。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4、江泽民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他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地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5、胡锦涛对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强调,必须大力弘扬求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2007年10月,他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前提。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在总纲中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实际”包括:真实的情况;人们的实践或行动。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局而言,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正因此,毛泽东强调: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当今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理论联系实际-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有目的的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使理论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是既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又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靠照抄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的教条主义;另一种是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

3、实事求是-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精髓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

毛泽东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以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除了实践,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首先,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社会实践,这是确定的绝对的。但它又有不确定性、相对性。就总的指导思想来说,一方面,一个认识正确与否,终究是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另一方面,实践对一个认识的检验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常常需要反复检验。就具体的行动方针、政策、办法来说,实践若不成功,则必须从主观认识上去找原因,去修改行动方针、政策和办法。

其次,要在新的实践中发展真理。

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指出:“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不实事求是,就不可能产生正确的政治路线,即使产生了,也不可能保证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因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带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什么是理论精髓?

所谓理论精髓,是指某一理论赖以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是贯穿于某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并体现于其理论体系中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是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基石。

第二、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第三、实事求是是新时期伟大实践的基本特点。

3、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4、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的结果

5、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最本质的东西

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也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诞生。也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不断地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十七大报告

2、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

3、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

4、党的历史上的实践发展和理论突破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都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5、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解放思想的论述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邓小平

进入21世纪,我们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江泽民继续强调解放思想。2001年7月,他在庆祝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2002年11月,他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要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在多种场合和多次讲话中继续强调解放思想对于实现在新世纪新阶段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2003年7月,他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3、理论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

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

5、理论创新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2、走自己的路是我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3、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

5、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开拓创新

复习思考题

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求是地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5、怎样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6、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上一篇:2010年公司春节前安全生产大检查报告下一篇:综合治理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