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2024-07-01

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精选8篇)

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第1篇

成熟教师要善于向自己提问

(吴举宏)

作为曾经在基层学校耕耘了二十多年的一名教师,来到新的岗位后,因为工作关系,走进的学校多了,观摩的课堂多了,由此引发的感慨和思考就更多了。今天,只选择其中的几个话题,与同行们做点交流,望大家指正。

一、是学生错了,还是老师错了?

课堂中学生犯错误、教师出差错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如果教师出了差错,学生明明知道却不敢出声,或者教师以权威的姿态把自己的错误还当做“真理”,这就说明我们的教学真的出了大问题。有这样一节课,课题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师从生活场景引入到“人体的能量供应”内容,课堂导入设计得很自然、活泼,然后过渡到“ATP的水解”部分,接着教师安排几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ATP+H2O ADP+Pi+能量”。这时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教师一脸的不快,但是强忍着没有发作,拿起一支红色粉笔不假思索地在这个答案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然后声调提高了:“把书打开到89页,大家看看书上是怎样写的?这样简单的问题怎么能写错呢?”教室一片寂静,全班学生哑然无语。我认为这件事情是“遗憾的事情”,主要原因有二:高中课程改革搞了三年,我们还是把教材当作圣经在念,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亵渎”教材,哪怕是对教材中的瑕疵,也不敢吱声;教师们对待学生的观点缺乏基本的尊重,就连学生的真知灼见也被一票否决、轻易否定。其实就是学生的观点有错误,我们应该也要听听他们的判断的理由和思维的过程,要尊重学生的“申诉权”,应该为学生提供辩解的时空,“真理越辩越明”嘛,这对大家的学习和进步都大有裨益。还有一次,我观摩了一节题为“免疫调节”的课,应该说执教者在备课上还是花了心思的,准备比较充分,师生互动的热烈场景让人难忘。教师在讲到“过敏反应”内容时说:“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侵染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一位学生突然举手提问:“为什么过敏是在‘再次受到相同抗原侵染时’产生,难道初次侵染时就不能吗?”教师一下子被问住了,组织学生讨论后也没有结果,教师最后公布“标准”答案:“因为再次受到相同抗原侵染后人体产生的抗体多”。我估计,教师提供的答案将伴随大多数孩子很长一段时间。我并无意指责教师对学科知识了解的残缺,因为再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百分之百即时准确回答。按理说,正因为课堂中风云变幻,才使教学过程充满未知与期待、探索与惊奇。大家都知道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魅力和意义,但是在现实课堂中生成性问题却真的成了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处理还不够成熟、艺术,因此生成性问题的教育价值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当堂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要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以不知为知之,不以知之为不知,唯此才能求真知”,要紧的是如何借助这个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热情?如何让学生在探“险”的历程中领略“无限风光”?但是如果我们匆忙给出一个并不成熟、并不准确的答案,最令人遗憾的并不在于这个问题答案的欠缺,而在于我们把学生心中刚刚燃起的智慧火花浇灭了,原本可以精彩纷呈的“剧目”在刚刚拉开序幕时就戛然而止。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下降,创造力将会降低。

二、到底怎样举例子?

课堂教学中举例子可以说比比皆是、应用广泛,不管是学习概念,还是讲解原理,都少不了这种教学方法。但是,我们怎样举例子?举什么例子?却大有讲究。比方说,学习“体温调节原理”时,你讲人体发高烧的例子就不行,因为那时的调节机理与一般状态下的不同,你讲着讲着就会发现所讲的内容与教材内容不符了。再比如,在高一年级学习“细胞中化合物”时,有的教师就用柠檬酸、碳酸作为有机物的例子,这明显不合适。因为高一的学生对柠檬酸的组成元素、化学结构一无所知,他们根本无法判断柠檬酸是不是有机物;碳酸则是一种特例,并不是含碳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还有一次,一位农村教师在讲“反馈调节”时,就用小汽车的刹车、油门作例子,速度过快时就怎样,速度过慢时就怎样,学生听了是一头雾水,不用说农村的孩子听不懂,就是城市的孩子有多少了解小汽车的刹车、油门工作原理,至于刹车、油门工作原理与反馈调节原理的迥异就不用说了。由此看来,教学过程中举例子应该至少做到,一要是学生所熟知的.事例,二要是典型事例,三是两者的事理要接近。对,应该还要加上第四条:不能以偏概全。我记得一天下午去观摩一节高二生物课,教师在讲解“免疫缺陷病”,于是就用大家熟悉的“艾滋病”作例子进行讲解,内容讲得很有条理,但是教师最后口口声声在说“免疫缺陷病就是艾滋病”。其实人体免疫缺陷病可以分为两大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前者多系遗传基因缺陷所致,而微生物感染、恶性肿瘤、营养不良、代谢疾病以及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等均可引起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三、什么是目标检测?

现在教学中有许多名不副实的东西,教师口头的、书面的文词表达都没有仔细推敲,随意性很大,随便说、随便写,结果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在实践中被搞得面目全非。比如,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经常说:“请大家思考5分钟,然后回答问题。”结果3分钟还没到,教师就开始叫学生姓名,请有关同学回答问题了;一次我去观摩一节课,刚坐下来,教师递来一张资料,我赶忙去拜读,想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思路等,一看标题是“高三生物学案”,顿时我怦然心动:学案教学,好!当我耐着性子看完整张所谓“学案”,也不见学生的影子,连最基本的学习目标分析、学生活动设计都没有,这是一份彻头彻尾的教案,通篇设计的都是教师本人的言行步骤。现在,进入课堂后经常还会拿到一张“目标检测”,顾名思义“目标检测”就是要检测一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那么检测所需的时间、题量、分值以及检测的目标、结论的界定等等应该都要清晰地标注出来吧,但是翻来覆去地看都找不出“目标检测”的特征,就连完成检测的规定时间都没有明确,如果课堂时间不够用,“目标检测”就变成课后随意作业。下课后,和有关教师交流,他说:“大家现在把作业都叫‘目标检测’”,这时你才知道:他心中的“目标检测”就是一般作业,题量随意定,把卷面填满即可;试题分值一般在教师批阅时才匆忙确定;至于检测什么“目标”,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都不清楚,甚至有的“目标检测”,教师忙得没有批改,根本没有一个目标是否达成的结论。

四、只那么远远地看着学生,行吗?

有一位老师在讲解“细胞中的水”的有关内容,因为教材中有一幅图,是关于幼儿和成人体内的含水量,于是教师发问:“请问男人体内的含水量为什么比女人高呢?”,很长一段时间教室内死一般寂静,大多数学生思索后实在想不出答案,于是心不在焉地盯着窗外看或是不断转动着手中的笔,教师在教室的一角一言不发“耐心”等待。经过一段“漫长”时间后,教师不断地叫着不同学生的姓名,一个又一个学生不断站起、坐下,没有一位学生讲一句话,时间分分秒秒的过去了,最后下课铃声响起,教师平静地宣布“下课”。课后和这位教师交流,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我要给学生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因为学生是主体,我不能代替他们思考;再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嘛!”我无语凝噎。事后不忍,还是与他进行了一次交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千古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但是教师如果一味责怪学生“不愤”、“不悱”,而采取“不启”、“不发”的做法,这难免有规避教育责任而不作为之嫌。当学生面对学习的困难而“久攻不下”时,我们还是“不启”、“不发”,不理不睬,只是远远地看、冷冷地瞧,站在远处作壁上观,这是一种缺少人性关怀、见“死”不救的渎职行为。面对学生不能回答的问题,我们真的需要反思:预设的问题是不是太难?提出的问题题意是否明晰?我们能否将这个难度过大的问题进行分解?我们准备采取哪些启发性的措施?大家为什么把教师称为“人梯”?我认为,教师就是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教学艺术,为学生的不断成长搭建一个个前后衔接、过渡自然的“台阶”,我们不能妄想学生一夜长大、一步登天。

五、让学生大声说话,我们做到了吗?

“让学生大声说话”,这听似容易,而做到并不简单。我有幸曾到苏北一所名叫东海县白塔中学去视导,这所江苏省三星级学校坐落在农村一个小镇上,和许多豪华级的学校相比,学校设施、设备相对还是比较简陋,校长和教师们吐露出的教学理念还是那么朴素,但是这所学校却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那就是白塔中学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大声讲话。不论是课堂中发言、讨论,还是课后座谈、交流,学生们一个个直起腰杆、挺起胸膛,男生声调浑厚如洪钟,女生音质清脆如银铃。只要你和他们面对面,你就可以明显感觉出来,那声音是从丹田吐出来的,是从心底发出来的,那份自信、果敢会很快感染你,让你也会变得那么阳光!其实,看一所学校的学生精神状态怎么样?课程理念落实得如何?只要听听他们的讲话就足以了解,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讲话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积极亢奋,那么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肯定已经深入人心;如果一所学校的学生在发言时畏畏缩缩、声如蚊蝇,甚至目光不断躲避你的关注,即使这所学校硬件设施再先进,校长理念再现代,也只能说徒有其表,课程改革还停留在口头阶段,还没有落实在行动上,还没有走进师生的心里。所以,当我和一些学校的老师谈起这段记忆时,他们都说,让课程改革就从让学生大声说话开始吧!

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第2篇

吉林省桦甸市横道河子中学

应玉国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富翁特别喜欢吃烤鸭,于是用重金聘请了一位烤鸭大厨师,每天专门为他烤一只鸭。大厨师名副其实,每天烤出的鸭皮脆肉松,香喷可口。但富翁为人刻薄,即使天天吃到美味的烤鸭,也不肯说出一句赞美的话。终于有一段时间,厨师烤出来的鸭都只有一条腿,富翁觉得奇怪,但又碍于身份不好过问。一星期后情况还是这样,富翁实在忍不下去,他问厨师烤的鸭为什么只有一条腿?另外一条腿上哪儿啦?厨师回答道:“哎呀!您不知道?这些鸭子都只有一条腿,不信我带您去看看!”

富翁当然不相信厨师的话是真的,便随厨师到后院去看。这时,因天气太炎热,鸭子都缩着一条腿站在树下休息。厨师说:“您看,鸭子都有一条腿呀?”富翁仍不信,当即拍了几下手掌,掌声惊动了鸭群,它们伸出了另一条腿纷纷逃离了。富翁说:“你看,鸭子不是都有两条腿吗?”厨师回答说:“是的!如果您提前鼓掌的话,那鸭子老早就是两条腿了。”

生活中每个人都渴望得到欣赏和赞美,哪怕是一个欣赏的目光或一句最简短的赞语,也会给人带来无比的温馨和振奋。其实在教学工作中,有时学生需要的,可能也只是一个欣赏的目光或一句简短的赞语„„因为被人欣赏和赞美总是让人感到快乐的,尤其是学生受到老师的欣赏和赞美时会更加感到骄傲和自豪。

欣赏和赞美是教师不可缺少的教学艺术,师生间彼此 欣赏和赞美是成功教学的调和剂和润滑油。师生在彼此的欣赏和赞美中营造着宽松快愉的教学氛围,构建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每个学生都有长处和短处,懂得欣赏和尊重他们的长处,改正他们的短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工作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是没有值得欣赏的地方,而是我们不用心去观察,不善于去发现和欣赏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犹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样。有一句话说得好:“好老师能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告诉他应该怎么做;坏老师总是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告诉他不应该怎么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闪光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鼓励、启发引导。但是,教师在欣赏学生的过程中,应把握分寸,既不使学生因此自负,还要使学生从中得到收益。所以,掌握欣赏这一门艺术并不是容易的,它需要时常的修炼和多方面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然后由衷地说一句赞赏的话语,诸如:“你真行!”“你好棒!”„„ 这个学生将会受到鼓舞,同时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自信心。你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亲近学生。师生间情的交融,心的沟通,方能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功效。因此,教师在平素的教学中,要充分尊重你的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之处,学会欣赏,学会赞美,学会用自己的情感语言去鼓励学生,学会用自己的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在彼此的欣赏和赞美中,创设“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恒”的教育情境。这样,教学才能在交流中营造和谐,在和谐中促进交流。

教师要善于推介自己 第3篇

可是,一些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不很情愿。他们给新学生上课,开始往往只说说自己的姓或在黑板上写上自己的大名,告知自己教某某科,就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愿向学生全面、深入地推介自己。新教师如此简单的自我介绍,苍白无力,不能满足新生的好奇心,自然也不利于当下的课堂学习和今后的师生交往。调查发现,中小学生不知道自己任课教师姓甚名谁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老师的电话号码、办公室在哪里;学生私下里交流,为分清楚哪一位老师,就在老师前面加上任课科目,如语文老师、音乐老师等;学生见到老师,不管谁,都统称呼为“老师”。

美国学者戴尔·卡耐基曾说:“不要怕推销自己。只要你认为自己有才华,你就应该认为自己有资格担任这个或那个职务。”而几乎所有的营销专家都认为,“推销产品之前首先要推销自己。”教师,教书育人,其实也是在向学生推销知识和信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生存等。学生往往因老师的尊重、信任、学识、人格等,敬慕老师,亲近老师,从内心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诲,进而喜爱某学科,并立志取得好的成绩。可是,学生对老师的这种“敬慕”“亲近”的情感,来不得半点拖延,需要即时产生,以利于学生更快地投入任课教师所授课程的学习。一个不愿自我推介、不善推介的教师,如何能让学生了解你、接近你,并很好地接受你的教育教学呢?

在自我推介中,教师首先应报出自己的姓名(书写出来)、电话号码、办公室位置、邮箱博客等;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的学历、工作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业绩成就、家庭情况等;提出自己的学科观念、学习理念、纪律要求等等。必要时,还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实物、照片。这种坦诚的推介,能帮助学生建立对教师良好的第一印象,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好感,进而产生独特的教育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信心和力量。

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 第4篇

教育劳动琐碎而复杂,学生的个性又千差万别,在教育实践中,常常会遇到难以预料的事情。如果老师善于保持心智健全和精神宁静,不管出现什么情况也能顽强地、耐心地、要求严格而又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从而实施有效的教育,那是相当理想的。遗憾的是,有的老师在学生不好好学习,不遵守纪律或班上出现某种偶发事件时,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而对学生大喊大叫,吹胡子瞪眼睛,甚至讽刺、挖苦、体罚学生。这样做的结果,学生可能暂时被压服,表面上遵守纪律和努力学习,但是,学生心里根本没有接受老师的教育,而认为老师是在压服他,甚至瞧不起老师,所以绝不会持久,甚至有更大的危机潜伏在后面。根据心理学分析,以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只能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使那种神经系统属于弱型的学生感到抑郁而失去自信和自尊,使那种神经系统属于强型的学生感到刺激而以同样的态度对人,造成师生情绪对立,激化矛盾。有的学生还会由于受到委屈、歧视而变得容易激怒或故意捣乱、说慌、做坏事,与老师唱对台戏。这就是由于学生经常受到指责、斥骂而出现的心理变化。可见,若教师不能自我控制,即使你有渊博的知识或通晓教育理论,也可能做出违背教育规律的事。

老师作为普通人,当然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但是,当你作为教师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就不能不顾及到自己的感情、行为对学生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就不能不预见一下自己的教育措施将产生怎样的教育效果。因此,就不能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做到既不因自己的不快而迁怒学生,也不能因自己的愉快而在学生面前忘乎所以。教师进了教室或者在学生面前就像演员进入角色忘记自己的喜怒哀乐,一切以教育学生的效果为最终目标来要求自己,这是相当重要的。

教师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而导致失去心理平衡的原因起码有以下四点:(1)教师本身就不喜欢教师职业,没有搞好教育工作的兴趣和追求,所以也就无心去探讨其中的原因,只能任性发挥,造成师生情绪对立;(2)不热爱学生,不能摆脱对“后进生”的先入之见和惩治思想,缺少人文关怀,没有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或者仔细分体原因去找突破口,只是简单粗暴处理事情;(3)在师生矛盾中,过分强调学生的思想行为太令人不能容忍,不能严于律己从自身寻找师生矛盾的原因,表面上是对学生严,实际上是没有去认识学生只是孩子,还需要教师去培养塑造;(4)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自身修养较差。如果老师不理解教育工作的意义,不认识教师劳动的价值,不刻苦学习教育科学加强自身修养,就不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当然,提高自制能力,也有一系列技术性操作方法,可以帮助你提高自己。比如,在你想喊叫之前,你就要想到,你是一位老师,不要喊叫发脾气,不要失态,失态于事无补,反而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这样会帮助你压抑一下当时就要发作的脾气,转而心平气和地跟你的学生说话,大大提高教育效果。总之,在学校、尤其是在学生面前,要时时考虑自己的的行为可能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这也是保持自我情绪稳定的基本方法。当然这要求教师平时加强修养,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心中对学生充满爱,要视学生如自己的子女,同时加强自我控制情绪的方法学习和不断的自我培养。

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第5篇

今天天气不好,早上来后孩子们就在教室里搭积木。由于有几筐积木消毒后还没有干,孩子们就拿了两筐积木在玩。羊羊来的特别晚,跑到全盛小朋友的旁边伸手要去抢他已经搭好的飞机,我急忙抓住羊羊的手把他一把抓到身边就是一顿训话:“你怎么又抢小朋友的玩具了!如果大家来抢你的玩具,你生不生气?”我原以为我的教育是很到位的,没想到羊羊的表情却若无其事的样子。这下可把我惹火了,我怒气冲天地对着大家说:“来,我们把积木全拿过来,不要给羊羊玩了。”当孩子们全响应了我的号召后,我才发现羊羊正拿着那个积木飞机瞪着眼看着我,委屈地眼泪含在眼眶里。我的脸霎时红了。

我真后悔我当时的做法,我竟然小气的不如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为什么我要替孩子处理这件事情呢?为什么处理得这么不妥?连孩子都不能理解呢?我这才发现,有时我们老师应该理智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还应该把自由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一些事情,说不定他们处理得会更好。

教师要善于改变自己 第6篇

人生有没有作为,不在于你学了多么高深的学问,而在于你能不能应用所学的知识,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阻力是大是小,而在于信心足还是不足。每天的时间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管理, 有的人每天靠自己努力的工作,赚取或多或少的钱来养家或不能养家,而有的人却能利用别人的能力来帮助自己成就事业。项羽凭自己之力差一点得到天下,最终却失去了天下,刘邦能用他人之力却拥有天下,所以成功者不一定需要有特别的才能,而是我们想不想获得成功。要想成就事业,我们就需要改变:心态要变、态度要变、状态和观念要变。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就是改变。

世界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一种人总是认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总认为自己是环境的牺牲者,总是祈求老天爷把好运降临在他头上,总是想着,等环境许可了再做决定。等待、拖延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

而另一种人则相信环境是可以操纵在自己手上的,他们总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发现机会,制造机会。所以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最大的差别,不是才能,而是彼此的观念不同。

一个人想要成功改变的科学方法:

成功改变的方法一、改变从“心”开始

”一开始的态度就已经决定了你能否成功“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认识的一位年轻老总他的QQ个性签名。为什么我要把他这句话记下来,因为我也经历过成功,深谙其中的道理。其实很多时候,事情到了最后,如果说没有成功,那是因为一开始你对这件事渴望成功的程度是没有多强烈的,所以你最后还真的没有成功,因为你对它并不足够渴望,由于这个原因会导致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有百分百地投入,甚至没有足够坚持地去做,这都是因为你不够渴望。

所以这里面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你只是“想要”改变,却并不“认同”改变。

在我自己亲身的经历中就有这样的实例,回顾我的高考,为什么最后我能考出全班第一的成绩呢,那是因为我打从一进入到高三的一开始我下定了决心,我是无论如何都是要考上大学,并且是本A的,所以有了这样“心”的认识,我才能如愿以偿,因为这过程的确太不容易了,不然我很可能就会因为过程的痛苦而放弃了,当然最后就不会有这样想要的结果了。如果这一点还不足以让你认同的话,那么我再说说我自己的反例。我毕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献给了500强的平安。然而自己在平安工作的开始阶段是表现一般般啦,我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而且我当中曾努力地想要改变,但是一个月一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观!那当我思考过后,写下这篇分享的此时我就知道了,因为我当初进平安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或者说就算是希望能在500强混好,也是并不在内心产生了多大的认同,觉得没所谓,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想要改变,只是一种想法,想法只会影响行为;认同改变,则是一种价值观,而价值观则会决定行为,从而产生判断和行动;领导力大师约翰.科特曾经提出,行为模式的最有效改变不是“分析—思考—改变”,而是“目睹—感受—改变”,所以从想要到认同,需要我们去看、去感受、去体验,有时甚至需要承受一些痛苦,才能够真正的诱发改变。正是因为我去了平安之后,看到了,经历过感受到了,才从内心当中认识到必须改变的重要性,必要性。于是改变才真正地开始了!

优化认知模式。不仅仅只是通过听说和分析来获取知识和经验,也要通过看见和感受去了解这个世界,有句老生常谈的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其实已经概括的很好。

保持痛感。去医院看一看,你会更加懂得健康的含义;去敬老院看一看,你会更加懂得衰老意味着什么;去孤儿院看一看,你会更加明白亲情的可贵;去更牛的公司看一看,你会更加明白优秀意味着什么…保持痛感,才会让你不再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圈,从而保持清醒、诱发改变。

另外,NLP里面有一个叫“理解层次”的实用技巧,也可以很清晰地帮助梳理好想要和认同之间的关系。

这些方法或许能对你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真正认同的目标有所帮助,你最好能用文字写下来这个目标对你的意义,必要性,这样你才会真真切切地认同你所定下的目标。而且有必要提醒自己,有些时候说起来其实好像这不是很简单吗,但我自己的经历过后,有这样的感受 ,很多时候你可能要经历过时间、经历过痛苦之后你才有可能真正地找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当你可以不管任何困难都阻止不了你去完成这件事的时候,那这个就是你内心真正认同的目标的,那成功是必然的。

成功改变的方法二:你还要看清楚你适不适合

俗话说得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同样的目标有些人可能很快就能够达成,能够实现,而有些人却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时间长些这没关系,至少还是能够成功,而且可能会比快的人更成功,你要避免的就是选择你永远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或者说你根本不适合做的事情。

曾经看过一期电视节目,讲的是一个普通小伙小赵想要成为明星的故事:小赵家境一般,人也长的不帅,但却有一个成为明星的灿烂梦想,他想成为像梁朝伟、陈道明一样伟大的演员,为此他并没有去找一份固定工作,而是长期漂在横店当群众演员,但是在随后的职业技能测试中,小赵也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表演天分和潜力。节目快结束的时候,小赵的母亲哭着求他,希望他回归到正常生活,但小赵那无动于衷的表情,让人心惊,更让人心碎。

我丝毫都不怀疑小赵想要通过表演来改变人生轨迹的决心,我担心的是他从未真正去了解过自己。

人生就是赛车道,我们都是飞驰的赛车,在你拼命变道和加速以前,你首先要了解自己的车型和性能,否则一味的踩油门,不是容易跑错地方,就是容易损伤你的车,更严重点,甚至会发生车祸。

我们可以为了改变而试错,但不能把生活变成一个错题库。

所以在决定好之前除了你首先要自己认同之外,你要看看这个目标是否你能够完成的,可行性如何,否则事倍功半。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我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当初在高考分文理科时,我之所为会选择理科而不是选文科,可不是因为自己喜不喜欢,怕理科题目很难,很累就不去选择理科了,而是因为如果我选理科,可能会辛苦一些,但是我只要能够坚持努力,我成绩一定可以很高,而如果我选文科,我不努力成绩也不会太差,但是我哪怕很努力,拿高分那是要比理科拿高分要难啊,这是吃力不讨好,基于这一点的分析于是乎我选择了理科,而事实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对的。那说到现在,我为什么选择坚持在平安工作呢,当然我得承认我在平安可能要花长一些的时间才能优秀,但我清楚知道我不会是第三种情况就是花了时间却没有好结果的那种,所以我选择坚持下去,难道我会告诉你如果你想幸福,最好从最困难的事情做起吗?而事实上也证明至少目前的情况也符合自己的预期了,退一步说,支撑我继续走下去的另一个原因是如果说一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它最短的木板决定的,我去平安工作就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它将会决定我人生高度能否突破自己固有瓶颈的关键选择,所以我相信这一选择是有意义的。

让别人来帮助你认识自己。当然,这事儿得交给专业的人来干,比如找专业的生涯规划师或者你信得过也靠谱的前辈,让他们来给你一些建议。

如果你不想麻烦别人,网上也有很多关于性格和职业能力倾向的一些测试,它们未必准确,但却可以在你对自己缺乏了解的情况下,为你提供一些参考意见,从而减少盲目。

反馈分析法。这个方法是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的: 当你去做一些重要事情之前,提前写下预期的结果,等事情结束以后,将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反馈分析,从中发现那一部分做的好,你的长处在那里,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发现自己接下来还需要学习些什么,以及有那些习惯需要改。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认知自我的方法。

但是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对自己的了解,任何人任何方法可能对你有所帮助,但对你最有成效,能否真正起到实质性作用的还得对自己的了解。只有你清楚了解自己,才能知道是否真正适合自己,而你才是对自己最了解的那一个人!

可以说第一第二点这是本质性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你花不少时间并且要经过一个痛苦挣扎不断推到重来的一个过程,但是如果你搞清楚这些问题了,你走接下来的几个过程才有意义,否则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的!除非你只是“想”改变!

成功改变的方法三:想得多,做得太少。

好几年没见的朋友大头,一次偶遇,就一块吃饭,大头说他酷爱足球,他说他从十五岁开始最喜欢的球队就一直是恒大,他说他想要用足球踢出一个未来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说他的人生梦想之一是加入恒大,他说他可以为了自己的梦想省吃俭用……

就在我快要被大头的梦想感动到热泪盈眶的时候,我问了一句:那你平时应该参加很多足球比赛吧?

“没有。”大头说。

“从来没有吗?”我问。

“嗯。”大头应了一声。

“那你有买过一个足球吗?”我又问。

大头说:“没有。”

然后,我就不知道说什么了。

理查德・贝克哈得曾经提出描述组织变革条件的变革方程式:D*V*FS>RC,其中,D代表对现状的不满,V代表对未来的远景,FS代表进一步实践(行动),RC代表变革阻力,这个方程式同样适用于个人的改变。当D、V和FS三者的乘积大于阻力RC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而且它们的乘积一定要大于0,因为基本的数学原理是X*0=0,不管其他数值多高,任何一个因素等于0或者接近0,改变就不可能会发生,通过这个公式我们也就更容易明白为什么大头的改变是无效的,因为他的行动项是0。

不要把你的改变,变成一场华丽丽的意淫。

对此我的感受是要想把改变变成事实你就得必须要有行动,这里也再一次说明第一二点的重要性了,因为第一二点弄清楚明白了,你才有动力才有力量去不断突破自己,促使自己付诸行动,自然而然去做,不然,你是很难有所真正的行动的。

行动,是判断改变到底是“真正改变”还是“虚假改变”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你只是想要改变,却迟迟没有任何改变的行动,那就要去重审改变本身,是不是它并没有你所认为的那样重要?

简单一句话,没有行动,改变那只是空话!

成功改变的方法四:用对方法

没有用对方法的最大坏处,不在于它会让你失败的次数增加,而在于时间久了,它会让你产生“习得性无助”,从而丧失了改变的勇气。那么在我个人经验来说,检验方法是否正确的最有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前面讲到了德鲁克的反馈分析法,如果说你这个方法是对的,那么一定很快就有看得见的改善结果出来,比如说成绩分数的提高了,比如说同样的问题我已经能够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不再是难题,问题了,而如果还是让同样的问题出现没能解决,那你就的反思方法是否不对了,然后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行策略的调整,喜欢把方法称作策略,因为这是我完成改变这一任务的有效手段,所以我喜欢把方法称作策略。

你得确保你在用对的方法改变;在那些在改变中出现连续性失败的节点上,更要去反问自己:我有没有用对方法?

当你没办法找到正确方法的时候,求助是你的最佳选择,不管你是通过咨询别人还是通过报培训班充电,或者采用其他形式,一定有更好的方法,在前方等着你。那拿我自己来说,幸亏自己是擅长找到适合自己方法的人,所以对于做很多事情,都能够很快找到适当的方法去改变,方法对了就好比一下子掌握了它的诀窍一样,把事情做成那是一件多么简单轻松的事情了。

成功改变的方法五:坚持去重复去做

小时候学游泳,父亲教会我基本要领和一些细节,并辅导我一段时间之后,就留我在浅水区自己练习。虽然知道要领和方法,自己仍旧不入门,但是因为喜欢,于是就拼命练习,那时候也不知道晒了多少太阳、喝了多少游泳池里的水。一天中午正练习,突然地,一瞬间,我就可以游起来了,那种感觉就像飞翔一样,我知道我学会了。

后来我看了看身边一起学游泳的小伙伴,有些比较慢地才学会,而有些竟然真的没有学会,说到底,是因为他们在掌握正确方法的同时,并没有去坚持练习。

《异类》一书里提到,想要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都需要不下一万小时的练习。虽然一万小时是一个过于绝对的数据,但它的确提醒了我们积累的重要性。改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当你量的积累达不到,就很难实现彻底改变,并找到改变成功的顿悟感。我个人的感受是如果前面几点都做好了,那么你成功就只差这一步了!可以恭喜你了!就像当年我高考复习一样,虽然这个过程很痛苦,很累,但是因为目标清晰,方法正确,在复习过程当中是实实在在地看到自己是越来越好的,正因如此,才给了我坚持下去的理由。很多人很可能会觉得可能顶多就这样了,所以可能中途会放弃,而我自己是这样的价值观:只要我看到了哪怕是一点点的希望,只要是有希望那么就行,没问题,我会一直坚持到我还能坚持的最后一秒,除非客观原因确实职能终止了。那么虽说坚持不容易,但是这里面有一点我的个人感受是如果前面几点是正确没有问题的,其实你还是能够可以做到坚持的,稍微你的意志坚强一些都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而如果前面几点是有问题的,那么我相信只要你是清醒的,无论是任何人,都是不可能坚持下去的,因为那是无谓的坚持。

将长期目标和短期刺激相结合。比如你想让你女儿坚持跳舞,你不能只是跟她说“坚持练习你长大就可以成为舞蹈家”这样的长期目标来画饼,而是也要告诉她“你练到熟练,下周就给你买你喜欢的那条裙子”,结合短期刺激来激励她,这样她才更容易坚持。

不要把自己当成超人。我见过一些人的日程表,排的满满当当,根本不给自己留空间,那阵势好像要把自己变成超人一样,但这里面矛盾的地方在于: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永远是无限的,但我们的精力永远是有限的,而当你耗干你的精力以后,你在你想要改变的事情上就未必有足够的精力去坚持了。不把自己当超人,管好自己的精力分配,才能更容易坚持。当然如果你真的是超人,那就另当别论。

精力的确也是我需要讲到的一个感受。其实要判断一个改变能否真正实现,那就是看如果你的精力到达极限了也没有效果的话,那么你真的不要再坚持了,因为这说明前面几点有问题,当然这是最后的底线,而我建议就是如果前面几点真的没有问题的话,那么你的精力其实是完全能够应付得来的,虽说有压力,会吃力,但是是没问题的,否则,那就要认真看看是哪里的问题了,因为你的精力是支撑你坚持的基础。所以这也说明了要学会调整自己的方法和策略来保证自己的精力能够持续地走下去,通过这一思路也可以帮助你找到适合正确的方法。就好像在高考复习阶段,我是通过排除一切多余或者说跟高考无关的其他事情来让自己保持注意力和精力的,比如说减少娱乐活动,任何个人兴趣的事情暂时放一边,其他人的事情都先不要去关注等等来减少精力的浪费和损失,而保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去坚持!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如果你真想改变自己的现状,并且要把改变变成事实的话,那么一下几点是必须做到的:

1找到自己内心深处真正认同必须要实现的目标(对自己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

2分析这个目标的可行性,看看是否适合自己去完成它。

(如果你这个目标经不住这两点的检验,那么你可以放弃它了)

3必须行动起来,脚踏实地地付诸行动(没有行动,改变是绝对不可能的)

4找到对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

5坚持,足够的坚持地走下去,坚持不懈。

要善于开掘自己潜力美文 第7篇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善于另辟蹊径,如果只会踩着前人的足迹前进,是无法找到世外桃源的。

从没路的地方走出的路,才是新路。敢于向荆棘丛生处迈出第一步的人,才是值得敬佩的人。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粒沙子。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

人与事皆如此。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生活在矛盾中,既要看到彼此间的异,又要看到彼此间的同,同中有异,异中也有同。

善于求大同存小异的人,生活中就会少些无谓的冲突,多些欢乐。

信心之火,信念之火,信仰之火,是需要助燃的; 即使燃起之后仍需要不断地加油; 听一支美好的歌曲, 读一首好诗, 听一次激发前进的演讲, 就可能把火燃得更旺。

自私、嫉妒、颓丧、失意,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它们如精神的细菌,侵蚀人的心灵。

我们要善于用精神之友来驱除精神之敌。

人之初,性本善。然而,社会往往把相反的东西也教给了他,使人在成长过程中增添了某些恶习。

在这里我要告诉人们: 行善虽然未必得到幸福,但作恶肯定没有好结果。

在遭到厄运的时刻,回忆幸福是一种痛苦; 在幸运到来时,回顾过去的不幸遭遇,会感受到更大的幸福。

生活在幸福之中的人,很难理解别人的不幸; 遭遇过不幸的人,往往更加同情他人的不幸。

帝王宫廷的歌舞欢乐,往往是表面虚伪的,忧愁却是隐蔽而真实的。

穷人家,展开笑颜时倒常常是真情实感。

从来都没感受过幸福的人,或许并不是真正的不幸; 只有那些曾经幸福过,却又失去了幸福的`人,才真正感到不幸。

当你身处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世上还有许多不幸的人。

有些人直到死神将降临时,才想到用自己的财富去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其实,这是用别人的财富去施舍,已经失去了助人为乐的本来意义。

当你自己得到幸福时,我要告诉你:不要忘记那些把心献给你的人。

我还要提醒你:当那些把心献给你的人的心都冷却了的时候,你将失去一切。

遭遇到失败的痛苦,不一定全是坏事,坏事往往能生出好的结果。

经历失败与痛苦后,你将更明白事理,这也许是值得珍视的规律。

战胜了困难,实现了理想目标,是值得庆幸的,但决不能停滞不前。

因为,在竞赛中达到第一个目标,仅仅是第二个目标的开始。

人是有巨大潜力的,当遇到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时,善于开掘自己潜力的人,方能展示自己的才华,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正如璞玉经过锉削琢磨之后才显示出内蕴的光华。

教师要善于合作 第8篇

所谓合作,是指“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一确定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参与者须具有共同的目标,相近的认识、协调的活动、一定的信用才能使合作达到预期效果。”[1]提倡教师合作主要缘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1. 时代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和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工具,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越来越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个人想要孤立都是不现实的,他必定被卷入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扩大深化,知识更新加速,对教师而言,还停留在以往的角色势必被淘汰。多元化的客观现实使人们趋向于承认各种文化的平等性,即各种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理解、尊重、掌握不同类型的文化。合作,就是最好的途径,教师的合作就是促进不同文化交流的最快捷的方式。只有学会合作、善于合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2. 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在新世纪,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所谓学习型社会,就是指参与社会运行与创造的各类主体,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与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社会动力。[2]简言之,学习型社会就是指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人人均能学习的学习化社会。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建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转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师的那种“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点已不复存在,教师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学习型社会中,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具有合作意识则成为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学习型社会成员的必备素质。

3. 新课程的要求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几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以前的课程体系偏向于模仿、借鉴苏联的课程模式,课程计划较为强调课程的分科性,在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层面上考虑得较充分,导致了学科门类过多,相互较为独立的局面,教师也被描写成了“孤独”的职业,一味追求独立、独干,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合作的动机和愿望。针对此弊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纠正,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着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教师与他人的有效合作就成为实现课程综合化的前提和途径。

教师合作的层面

合作必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合作范畴具有多层面性。

1.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在任何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处于核心地位,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支柱,教师与学生合作具有必然性。教师与学生作为教育中的两个主体,其主体性也说明了他们进行合作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教师与学生只有进行有效合作,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传统教育观念往往把教师作为知识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只能全盘接受,完全不能质疑,更谈不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性的激励了。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也即意味着改变上述的这些对教师和学生的狭隘看法。把教师与学生视作完全平等的两个个体,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学生应该对教师充满爱戴和尊敬,但不是畏惧和臣服。在平等地位的前提下,学生与教师应交流、应合作,学生可以质疑,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

其次,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为了教学合作顺利开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包括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规律、每一个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等,以便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教师还应该课前多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的思路,激起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除此之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还应包括情感上的合作,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精神饱满、高昂,对学生的合作充满期待。这样,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才不是徒具形式,而是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合作中,促进学生进步的同时,教师也打开了思路,拓宽了思维,以学生的独特视角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漏补缺,有利于自身的发展,有利于“教学相长”。

2. 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传统课程体系对分科性的强调导致了教师之间的孤立;市场经济背景下的残酷竞争导致了教师之间不愿意互相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成果,即使迫于上级的命令,在各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会上,也只是泛泛而谈,大多“留了一手”;由于中国封建传统遗留下来的“文人相轻”思想导致了教师之间互相敌视对方,“老死不相往来”,保守性非常强。这些状况对教师本身的发展是不利的,对学生的影响更是弊大于利:导致了学生知识孤立、分化,思维死板、僵化。因此,我们必须着眼于教师集体的改革。由于教师集体劳动的特殊性,各个教师具有共同的教书育人目的,具有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他们之间的合作是可行的。而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无论从教学效果还是从对学生的影响来看,成效都是巨大的。

首先,同科教师的合作。同一科目的教师具有共同的具体教学目标,合作的意义最大,合作的效果最突出。同一科目的内容相同,教师们的理解相近,合作的可能性最强。但又由于他们的个性差异,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上,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教学评价的实施上,同科教师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应该进行坦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效果,从学科整体出发,为了学科的发展,在促进“大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小我”的发展。

其次,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多元文化的客观存在,课程综合化的要求需要跨文化、跨学科的交流发展,跨学科教师的合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有多种途径,较为流行的是组建跨学科教学小组。跨学科教学小组是指教同一批学生的不同学科的教师组成小组,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定期设计跨学科课程单元,围绕共同的主题开展教学。[3]跨学科教学小组的组建有利于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能够弥补各自学科中的不足,了解其他学科的动态,借鉴其他学科的优势,完善本学科,在合作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取缔学科界限,真正做到课程的综合化。

第三,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教师作为学校中的一员,其发展要依托和附属并受制于学校,教师只有与教育管理者进行合作,支持管理者的治校方略,遵守制度规章,才能为自己的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又由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理应受到教育管理者的关注,教育管理者也只有寻求与教师的合作,在工作与生活上对教师进行关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好的环境条件、设施设备,得到教师的理解,争取团结教师,才能顺利地开展管理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四,教师与教育专家的合作。这里的教育专家是指与亲临教学一线的教师相对应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师范大学里的教授等等。新课程要求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要求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变教师只是课程的机械执行者为课程的开发者与设计者,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与教育专家进行合作,在教育专家的帮助下,对自身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总结,把教学实践上升到教育理论,进行反思与推广,并与他人交流经验成果。

3. 教师与社会的合作

传统的教师自命清高,居于“象牙塔”的学校,寻求与外界社会的隔绝,根本谈不上与社会展开合作。出于对传统教师权威的认同,外界自然也不愿意插手学校内部的事情,并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教师理所当然的职责,不用自己操心。现今社会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人们日益认识到了这种看法的错误,教育应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社会(包括家庭)的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围墙推倒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主动地关心孩子的教育。教师寻求与社会的合作就成为必然,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在各种社会力量中,家长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类,教师要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家长较之其他人更关心教育,心理上有与教师接触的愿望,这为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准备了条件。以往教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一般限于召开家长会,教师直到发生了比较严重的事件才会想到与家长联系,在这种交往形式中,教师一般是权威、是主动者,家长是被动者。有效的合作要求两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与家长是以学生为中介而建立的伙伴关系,没有孰优孰劣的偏见,他们要定期进行交流,就他们所关心的学生在家与在校的情况相互交流信息、意见和建议;他们要定期见面,建立稳定持续的长期合作关系,不要“临时抱佛脚”。在有效的合作机制中,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家长在养育孩子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4]

其次,教师与社区的合作。学校、家庭、社区是教育上的联合整体,缺了任何一方的协作都会使教育产生负效果。在与社区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深入社区,融入了社区,能从人们的实际需要出发,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使教育真正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使教育服务社区,更使教育成为改造社区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辞海 (上册)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912.

[2]韩振峰.建设学习型社会奔小康[N].中国教育报, 2003-03-01 (2) .

[3]上海师大教科所/上海市实验学校“高中课程综合化”课题组.课程综合化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 1996 (9) .

上一篇:学习宣传《准则》和《条例》实施方案下一篇:南昆山一日游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