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2024-05-30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精选8篇)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1篇

四 年 级 科 学 下 册 复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

一、填空: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土壤中主要含有()、()、()、()等物体。

2、种子剥去种皮后,里面会有()、()、()三部分,为植物发芽提供营养的是()部分,以后会长成植物的根的是(),会长成植物茎和叶的是()。

3、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是:有()、()和()。

4、植物的根会向()的方向生长,这种特性叫做植物的()性,植物的根还会向有()的方向生长,这是植物的()性。

5、大多数向阳植物的茎在生长过程中具有()性,植物“喝水”是通过()吸收,再通过植物体里的()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6、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形状会发生改变,取消受力后又(),这种特性叫做()。

7、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滑行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产生一种阻碍滑动的力,这种力叫做()。

8、不同的纸厚度(),抗拉力(),吸水性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是用植物打碎后加工而成的,一般都可以燃烧、写字,遇水会变()。

9、木材和芦苇等植物是造纸的主要材料,植物体中的()是构成纸的主要成分。

10、杠杆能改变用力的()和(),还能传递()。

11、空气可以()空间,它是一种()、()、()的气体,压缩空气具有很好的()性,篮球、()球就是利用了空气的这种性质做成的。

12、要使降落伞降得慢,我们可以()、()、()。

13、潜水艇里面进入水的多少,决定了它的沉浮,进水越多,船就(),进水少,船就()。

14、声音由物体()而产生的,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对同一发音物体用力越大,发出的声音就越();对大小不同的物体,越细、越小、越短的物体发音音调就越()。

15、光是沿()传播的;声音可以在()体、()体、()体中传播,它在()体中的传播能力最强。

17、阳光是由()、()、()、()、()、()、()七色光组成的。

18、物体都有反光能力,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原理制成的。

二、写出下列各种声音的主要振动发音物体。说话声()

声()

流水声()吉他声()笛

声()

口哨 声()

声()敲门声()

三、判断下列物体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镊子是()杠杆

剪刀是()杠杆 火钳是()杠杆 斧头是()杠杆

锄头是()杠杆

园林剪是()杠杆

尖嘴钳是()杠杆

四、连线题:

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害有利,人们需要增大或减小摩擦力,请连线

减少摩擦力

在轮胎上增加花纹

在台球杆上涂滑石粉

在水泥道路上留条纹

在机器中加润滑油

在鞋底上加上花纹

增加摩擦力

在车轮上加防滑链

五、简答题

1、说说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

2、我们为什么要节约用纸?怎样节约用纸?

3、彩虹是怎样形成的?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由于太阳提供了生命的能量,所以地球上的生命才得以生存。植物通过阳光获取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则要靠吃植物或吃其他动物来取得能量维持生命,而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归根结底一句话:万物的生长靠太阳。因此让学生了解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教材从能量的两种形式(光和热),让学生了解与生命活动的种种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会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与生物关系的知识。

2、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与同学分享。

3、能与同学合作开展“太阳与动植物”的主题活动,意识太阳与 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搜集关于太阳影响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图片资料、多媒体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那么这节课我就继续来学习与太阳有关的太阳与动植物。(板书课题)

1、讲述:太阳虽然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它与地球上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提问:你们知道太阳与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怎样的关系呢?

3、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启我们的学习之旅吧!

二、讲述新课

(一)太阳対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出示植物一生的图片资料。对照图片,说一说太阳在植物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所起的作用。

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每个生命阶段中,太阳所起的作用。

3、讨论结果汇报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进行汇报展示。(教师板书)

4、根据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补充并修订,最终达成共识。

5、小结:太阳的能量方式主要有两种形式:光照和温度。

适宜的温度使种子发芽长叶,温度的高低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促使植物根部吸收水分,同时,植物受温度变化影响,形成了与此相应的发育节律(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冬季休眠)。

光照是植物不断地进行光合作用,自制生长所需的养料和释放氧气。

6、讨论:如果没有太阳,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为什么?(1)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如果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自己制造养料,并不能制造氧气,那么植物就会不断地消耗氧气,直到氧气用完,植物走向灭绝;没有太阳,地球上的温度会降低,那么植物将永远处于休眠状态。

(二)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的影响

1、提问:太阳对动物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2、出示动物不同生命活动的图片资料,请同学分别说一说太阳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

3、小组内自由讨论交流,将结果汇报给小组长。

4、各组长汇报结果,教师补充并修订,最终达成共识。

5、小结:因为地球上有日照长短和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影响着动物的生活和生长发育。长期生活在这种昼夜变化环境中的动植物就形成了各自特有的反应方式。如:昆虫、鸟、鱼的繁殖,鸟、鱼的迁徙、回游活动是受日照影响;而动物的休眠、分布及形态行为则是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有哪些影响呢? 万物生长靠太阳

四、巩固练习

1、植物的生长经历了()、()、()、()四个过程;太阳为动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了()和()。

2、如果没有太阳,动植物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吗?

五、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必然有学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因此,在了解学生和分析学生的情况下,我做了一下反思:

1、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较高,整体课堂效果较好,但在学生发言阶段,我忽略了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

2、教学时间规划不全面不完整,重点强调不够透彻。

3、教师板书出现错字情况。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3篇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种良好的组织形式, 这样的形式满足了学生对归属感和影响力的需要, 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实践中, 小组合作探究的效果不尽人意。对于小学生合作讨论或操作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 有些观察讨论不得要领等, 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导学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实践研究, 希望寻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导学方法, 使小组成员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学会倾听、表达、讨论, 增强成员的集体责任感, 建立起小组成员之间信任、协作的团队探究能力。

2 研究模式:“两实践-两反思”模式

3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各种各样的岩石”

4 教学目标

1) 科学概念

(1) 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 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 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2) 过程与方法

(1) 在课堂中以小组合作形式, 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 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2) 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 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5 研究过程

1) 第一次教学。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你们的的岩石都带来了吗?把它放入盘中。看看这些石头都是岩石吗?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的岩石是从什么地方收集到的?它有什么特点?”

先在小组内说说再在全班交流。

环节二:观察岩石。

老师也带了6种岩石, 分别编上了1-6号, 请每个小组选择4颗岩石进行观察, 并填写两张“观察记录单”和两张“气泡图”。小组内可以分工。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各种各样的岩石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它们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你发现了吗?如果让我们给它们分分类, 你准备怎么分类? (按颜色、按形状、按透光性……)

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填在“岩石分类记录表”上。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教师能按照教材的要求设计教学活动, 提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达到的目标。

问题发现:

(1) “石头展览会”一开, 学生就兴奋地看自己和同学的石头, 有的忘记了老师提出的三点分享要求, 有的或者分享前两点, 而重点“说说它有什么特征”说得很简单。

(2) 观察岩石小组合作没有开展起来, 学生一人拿一块岩石自己观察, 怎样填写记录单也感到困难。

(3) 给岩石分类小组有讨论, 但是分类结果的表述记录不规范。有的学生对分类不太了解, 一个也分成一类。

自我反思:

(1)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比较喜欢玩, 对于老师的口头要求记得不很牢。

(2) 观察4颗岩石填写四张记录 (其中两张气泡图) 任务比较重, 学生不知具体该怎样合作。

(3) 孩子的认知水平为小学四年级上期, 对于完全空白分类记录表, 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分类情况, 有一定难度。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1) 将小组岩石分享的三点内容出示一张幻灯片, 对于重点的第3点改变颜色, 增大字号。

(2) 将观察4颗岩石改为着重观察2颗岩石, 合作的方法建议组内再分成两组, 3人观察一颗, 填写记录单, 然后再交换观察, 补充记录。

(3) 分类记录表改为填空式, 语言部分老师写出来, 学生主要填分类的关键字如:颜色, 和分类结果岩石的序号。

2) 第二次教学改进。

主要展示环节:

环节一:石头展览会。

那么这些天然的石头都有哪些特点?我们来开一个石头展览会, 老师让你们带的岩石都带来了吗? (屏显)

看看我们所带来的都是岩石吗?

你是从什么哪里得到的?

和同学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环节二:观察岩石。

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你的岩石收好, 我们来观察老师给大家带的6种岩石 (屏显:建议合作学习方法) 。

–小组先选择2颗岩石。

–3名同学观察一颗, 完成记录表, 另外3名或2名同学观察另一颗, 填写气泡图。

–记录完成后, 组内关键交换岩石和记录单, 进行补充和讨论。

环节三:给岩石分类

虽然每块岩石都有各自独特的特征, 但是不同的岩石之间还是有些相似之处, 如果把这六块岩石分分类, 你们准备怎么分? (按什么标准分, 分成哪几类)

主要观察点:

【课堂发现】

可取之处:

(1) 小组内学生分享自己带的岩石知道该说的要点了。

(2) 小组观察岩石有了合作的气氛。

(3) 分类记录表填得也比较快了。

问题发现:

小组观察岩石活动时小组合作是有了, 但是探究性比较少, 就是按照老师板书的颜色、花纹、透光性等观察方面去观察, 再记录。主动发现的意识不明显, 不强烈。

自我反思:

老师包办得比较多, 怕学生没有想到一些观察方法 (如刻划) 和观察方面 (如岩石是颗粒状还是层状) , 因此在介绍观察方法时就尽可能地告诉了具体的观察方法, 和每种观察方法下应观察到哪方面的特征。

教研组讨论后改进办法:

引导观察方法时不将观察的方面写出来, 只是引导一下,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看哪些组观察得多, 记录得多。然后小组汇报时再全班补充, 老师写出观察的方面。并进行表扬评价。

6 总体小结与反思

经过两次实践两次反思和对“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导学关键问题”的初略研究, 我对科学课的小组学习教师导学方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第一,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教师设计教学、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活动, 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不甚了解, 因此教师不仅要思考整节课的教学设计,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出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 这样在小组热热闹闹的背后才有实质的活动过程, 学生才有合作的体验和收获。第二, 科学课小组合作还要体现探究的特点, 因此在思考小组合作的内容方面要设计探究的内容, 活动既有老师要求的程序, 又有过程中的探究。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更有兴趣。第三, 为了激励学生的探究能力, 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换为小组之间的竞争, 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4篇

关键词:提出问题 大胆假设 认真验证 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摆动的次数。3、能对实验过程中测量搜集、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的结论。4、通过反复实验,让学生意识到经验可能是错的,正确的实验结果是需要反复测量的。

科学知识: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3、继续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探究: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学生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与教师给的次数一样。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架台、量角器、秒表、米尺、摆绳若干、钩码。(2)教学课件:①幻灯片:各种各样的摆钟。②幻灯片:实验设计方案模板。③幻灯片:温馨提示:④幻灯片:《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⑤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1、幻灯片出示各种各样的摆钟。2、提问:摆钟靠什么来计时?3、板书:摆

二、探究新知: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引导提出问题

1、实物出示:一个单摆,拨动、介绍、并板书摆的各部分:摆线、摆锤、摆角:2、教师:要了解摆,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3、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4、实物出示,引导提问。一组单摆,(摆线长短不一,摆锤轻重不一,)同时让它们摆动起来(摆角大小不同)。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

5、小结板书:摆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把课题板书完整: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和假设

1、请同学们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摆.

2、小组内动一动摆,大胆猜测和假

设: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1)、同学们小组里讨论讨论,你们觉得摆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这么想的根据是什么?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根据。

(3)、生答,师板书:

(三)、小组内制定实验计划

1、师:刚才,同学们对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进行了大胆的猜测和假设,这些猜测和假设是否都能影响摆的快慢呢?我们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2、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建议各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你们小组最感兴趣的一个猜测和假设进行研究。下面请各个组长带领组员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纲讨论实验计划,并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3、幻灯片出示实验设计方案模板。3、学生小组汇报本组的设计方案,其余小组补充或提出修改意见。

4、小组完善实验方案。

(四)、小组认真实验,仔细验证

1、幻灯出示:

温馨提示: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老师还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①实验过程中计时、计数、量长度、量角度,无论哪一次稍微有误差,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因此一定要学会认真、仔细地测量、记录。一丝不苟地做实验。② 注意每次实验测算时间都定为15秒,在实验中要精确测量,每个实验至少要重复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还要注意掌握好实验中的不变量。③实验结束后,各组要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并分析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2、小组各自选取桌上的实验器材,开始实验,并及时完成好实验记录单。

3、幻灯片出示《摆的研究》实验记录单模板。你们研究的是哪一猜测就填写哪一项。

(五)汇报总结,得出结论

1、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

(1)你们的假设是什么?在实验中需要改变和不改变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2)通过对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教师根据学生实验后汇报实验探究情况进行小结,

①摆线的长度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锤的重量。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②摆线的长度不变,

摆锤的重量不变,改变摆的角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摆的快慢与摆的角度无关。

③摆锤的重量不变,摆的角度不变,改变摆线的长度,记录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验证了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度有关,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3、汇总得出结论,并完成板书:

摆的快慢与摆线的长短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三、实践活动:研究摆摆动快慢的内在规律

(1)出示幻灯片:15秒内摆动的次数表,并分派任务:全班十组,每组设计一个摆,使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结果记录下来,便于修正。

(2)小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组把摆挂到黑板相应次数的钉子上。

(5)观察挂在黑板上的摆,有什么规律?(6)小结:摆的快慢只与摆线的长短有关;而且摆线越长,摆得就越慢;摆线越短,摆得就越快。

四、总结交流

1、教师:这节课,我们又一次运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方法研究了摆,你们获得了有关摆的哪些知识?

2、学生交流。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5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在热闹的夜晚带去了闪亮的灯光,家家户户在温暖的家庭里赏着月亮,小朋友们提着小灯笼开心玩耍。

在一年一度的中秋里,大家手中都拿着美味的月饼,在月亮下咀嚼着,发出甜蜜的赞叹声,我们在阳台上有说有笑,月光照亮了整片大地,仿佛大地上有着月亮的精华,吃月饼,团圆饭,真是一种梦寐以求的事情啊,中秋帮我们实现了这美丽的愿望,我们在月亮下吃着美味的食物,仿佛月亮把这些食物加了美味剂,这些食物变得细嫩顺滑,吃完美味的团圆饭后,月饼在呼唤着我们,咬一口月饼,仿佛身体充满了精神,在回味着,这美味的月饼。

中秋,真是一个难忘的节日啊,希望在下一年里中秋更加辉煌。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6篇

课题

2谁先看到日出

年级及学期

五年级下学期

相关领域

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教学分析

《谁先见到日出》在《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课程标准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是:13.在太阳系中,地球、月亮和其他星球有规律地运动着。具体的学习内容为:13.1地球每天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等有规律的自然现象。5~6年级的学习目标为: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昼夜与四季》中的第二课。首先引导学生对北京、乌鲁木齐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进行思考,在前一课《白天与黑夜》的基础上,根据昼夜交替与地球自转之间的关系,对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提出猜想;然后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最后通过交流和了解资料认识到地球是围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的。

在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比较中培养了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在探究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日出时间不同并设计模拟实验验证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空间想象、模型思维和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知识:

1.通过模拟实验能说出地球围绕地轴西向向东转,能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日出时间早的原因。

科学探究:

1.能根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对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解释。

2.能根据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不同的猜想设计模拟实验,通过对比、分析等思维方法进行验证。在实验的过程中根据实验的情况修正自己的解释,发展模型思维能力。

科学态度:

在探究过程中积极与同伴交流和合作,能尊重事实,勇于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学生基于生活体验,了解人类通过认识地球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能够对北京比乌鲁木齐时间早的原因进行猜想,并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难点:能够对北京比乌鲁木齐时间早的原因进行猜想,并设计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课件。

2.教师演示材料:地球仪、电灯(手电筒)。

(二)学生准备

学生活动手册、铅笔、地球仪、电灯(手电筒)。

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为什么北京和乌鲁木齐的日出时间不一样?

了解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关系

讨论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并提出探究方法

开展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解释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

意图

提出并聚焦问题

1.出示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图像资料。问:你知道这样的现象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2.为什么两地的日出时间不一样?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谁先看到日出

》。

板书:谁先看到日出

学生观察现象,联系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说一说,并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

通过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联系已有经验和认识。引出本课研究主题。

科学实践

一、了解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

(一)在地球仪上找到两地的位置。

1.提问:这两个城市在哪里呢?

2.在地球仪上找到两地的位置并标记。

(二)明确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

1.提问:北京和乌鲁木齐那个在东边?哪个在西边?

2.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二、讨论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提出探究方法。

(一)将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与地球自转建立联系。

1.提问:哪些现象能说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日出时间早?这个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运动有关么?

2.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就,全班汇报。

(二)设计模拟实验

1.怎么通过模拟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

2.先请一两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分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3.全班交流,适时引导提问:

如:模拟实验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日出的先后?

要观察什么?

什么现象能说明与自己的猜想相符等等。

(三)进行模拟实验

(四)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解释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1.汇报实验现象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学生思考。

在地球仪上找到两地的位置并标记。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则判断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学生根据现象联系已有认识和经验进行思考。

分组交流讨论。

预设:学生的观点

1.太阳是从东边升起的,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所以先被太阳照到,2.因为地球是不停自转的,北京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先转到了太阳能找到的地方所以就先看到日出。

学生思考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畅所欲言,通过质疑和提醒的方式完善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规范操作,认真观察并及记录。

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将观察到的现象与事实进行比较,并最终确定与事实相符的模型,只有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才能出现北京比乌鲁木齐先到太阳的情况,与实际情况相符。

学生通过实验已经知道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此基础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不同。进而思考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引导学生将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猜想转换成地球自转方向可使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先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自己的想法,目的在于立足于学生思维,通过教师引导,为学生设计模拟实验搭建脚手架。

学生基于经验做出各种猜想,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建立日地关系模型,并明确模拟实验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模型思维能

学生以实验现象为基础,在分析、比较、推理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在比较、排除的过程中筛选出符合实际的日地关系模型。

拓展

应用

阅读资料,对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

1.组织学生阅读教科书第7页的课文和小资料。

2.引导学生阅读后与自己得出的结论相比较,再次解释两地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

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地球自转以及地轴的相关科学解释。

通过完善对地抽的解释和地球自转方向的认识,进一步完事自己的解释。

将学生的发现与人类2000多年的研究相比较,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完善学生上节课得出的日地关系模型。

板书设计

1.谁先看到日出

为什么北京和乌鲁木齐日出时间不同?

自转方向?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7篇

第四单元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

导语统领本单元内容主题以及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富有亲和力。共有3篇课文,《黄河源》是按游览的顺序,以精练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寻找黄河源头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作者对黄河源头景色的神往与迷恋。《藏北草原》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藏北草原的“温柔恬静的自然景色”和“充满生活气息的动态之美”。《索溪峪的“野”》以一个“野”字贯穿全文,然后从山“野”、水“野”、动物“野”、游人“野”等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描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大自然鬼斧神工下的“野趣盎然”自然风光图。

《语文乐园》中包括读一读想一想、读一读记一记意在让学生积累经典诗文,感受诗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习作以“美丽的校园”为题,让学生寻找、观察、感受身边熟悉的环境,从中寻找美、发现美。在习作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合理用本单元三篇写景的文章的写法,按一定的顺序展开描述。

知识与技能:

1、会认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积累并理解重点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诗文,练习复述课文大意,摘抄、积累好词佳句。

5、在朗读、背诵、抄写课文中精彩片断、好词好句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读课外书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每篇课文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单元教学重点:

1、会认会写3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语感。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怀。

单元课时安排:11《黄河源》 2课时 12课《藏北草原》 2课时 13课《索溪峪的“野”》 2课时 古诗诵读《观书有感》 1课时 语文乐园一 4 课时

11、黄河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准确地运用词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

4、了解黄河的变迁,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母亲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想象黄河源头的美丽环境,体会作者对祖国如画江山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段画面,请猜一猜,画面中出现的河流是我们国家的哪一条河? 师板书课题:黄河

师:你对黄河有哪些了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现在,你对黄河有了怎样的认识?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着作者一起去寻找那令人神往的源头。(补充板书课题“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重要内容。

1、大家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要注意“缀、澈”是翘舌音,“恋”是边音。注意“辩”和“辨”的区别。

3、指名说说课文重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抓住在第一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向往已久的黄河源头就要到了”。来体会作者对黄河源头向往的程度之深,要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

第二自然段要抓住“飘舞、游荡、裹”来引导学生去想象,根据文字来相信黄河源头的美丽,并与朗读结合起来。

四、练习本课生字的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全班一起朗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1、师:黄河源头的景色为什么使人迷恋?请自由读课文。

2、指名学生回答,并读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3、师相机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抓住重点句子“啊!令人向往的黄河源竟是这样有趣。”朗读品味作者的情感,同时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染。

另一个重点句子“啊!这就是黄河源头吗?捧起水,洗洗脸吧!这是多么值得纪念的呀!”,请联系上下文,“啊!”包含了哪些情感?看看那一股股涓涓细流,那如棋子般的小石头,我不禁赞叹:“啊!……”指名补充完整。欣赏课文插图:这就是黄河的源头,作者是怎样去亲身感受的呢?学生自由读本段,谈文字体会。师:是啊,值得纪念的太多了,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黄河源的奇景会成为真实的永恒。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情感来读吧。

三、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作者对黄河源如此的向往,它不仅美丽,而且它是我们炎黄子孙母亲河的发源地,更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象征,可是今天母亲河却在哭泣。

2、播放关于黄河的录象,同学们,说说看,你们有什么想法?

3、发起保护母亲河的倡议

4、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12、藏北草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写10 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藏北草原的景美,人美,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藏北草原之“美”,体会作者对藏北草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藏北草原。

2、你们对“藏北草原”了解多少?

3、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收集的相关信息。

4、再让同学们谈体会。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些什么?注意读准字音。

2、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3、说一说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4、整体感知,师相机板书。

5、请你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

6、指名回答:

7、师小结:第1自然段、2——6自然段、7——8自然段。

三、深入学习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第一段,体会情感。

2、指名读,师相机指导。

3、采取多样的读书方式要读,读中进行体会。重点句子“这就是我的故乡,我深深爱着的藏北草原”。

四、练习本课生字,进行书写。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

一、通过朗读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齐读第一自然段。

2、师:“我深深爱着藏北草原”,那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藏北草原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只有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地方划下来。

二、深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指名读2——6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集中写了藏北草原的什么特点?

2、再读,把能表现草原“温柔之美”的语句和词语圈出来,并批注自己的感受。

3、同座位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4、指名反馈。

5、指导朗读“阳光下,绿绿的草地闪着迷人的色彩。最吸引人的是那雪白的羊群……吃着嫩草。”

“绿色是大自然的生命,在这绿的生命中……在草地上飞舞。” 再引导读重点语句。

6、小结:是啊,这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飘香的酥油茶构成了这藏北草原独有的美景。难怪作者不禁心中赞叹“美啊!实在令人兴奋”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读。

7、师:“我欢呼、我兴奋、为故乡,为我的藏北草原”藏北草原不但自然风光美,草原上的人们更美。他们勤劳好客、勇敢善良,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师和同学们齐读7——8自然段。

13、索溪峪的“野” 知识与技能:

1、认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重点语句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

4、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孕育了许多迷人的天地,有胜似 仙境的西湖风光,有妩媚秀丽的桂林山水,无不让人称道,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段录象,(播放九寨沟的录象画面)看完后,简单的谈谈你的感受(学生自由的谈)是啊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真是举世罕见,如此美丽的景色,让人留恋忘返,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大自然所赋予的动态之美和形象之美21《索溪峪的野》板书课题

3、看完这些景点,你有什么感受呢?

4、是啊云雾缭绕,森林茂密,溪流清澈,真是举世罕见。真有想走近它的感觉,那我们就随作者曹敬庄一起去索溪峪看一看。

5、读课题《索溪峪的“野”》,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认为这里的“野”指的是什么?

二、自由读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文字写出这种野性的美的?把你觉得美的地方多读几遍。

1、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名读易错的字,区别多音字

2、同桌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3、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些什么?

4、谁能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把文章讲了几个方面概括起来。

5、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三、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山的野性之美: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 师知道朗读,从中体会。联系上下文来体会“惊险、磅礴、随心所欲” 通过看图片来感受索溪峪的山之野。教师相机范读,学生有个性体会的去读。

四、作业: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索溪峪的山“野”,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请一名同学读这一部分。

二、继续学习品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师:“这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的美”,那索溪峪还有哪些地方是野的呢?你最喜欢哪个部分?

2、指导理解重点句子:

“水的野性之美:像是一个野孩子,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

引导学生去想象“野孩子”是怎样的?山怎么像野孩子? 从中体会出索溪峪的水的乐趣。

指名学生读,像可爱调皮的孩子。同位相互读一读。

野物的野性之美:猴子难以言状的亲热,恶作剧后的得意。

游客的野性之美:返朴归真,嘻嘻哈哈,亲亲热热“戴眼镜的姑娘,年过花甲的老叟……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这种野性的美)

五、自选段落,深入品味。

1、索溪峪真的很美,你们喜欢吗?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你们的喜爱之情呢?

2、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先自由练一练,再进行赛读。

六、总结延伸,练习表达。

1、索溪峪的山,奇峰起伏,交错成趣;水,泉清瀑美,千姿百态;洞,幽深神秘,其妙无比。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令人留恋往返的美丽山川。(多媒体演示)

2、你现在看到的山还只是山吗?你看到的水还只是水吗?它们是充满灵气的孩子,是充满朝气的青年,它们率真而自然,用自己的纯真荡涤着游客的胸怀,使人感到快慰,感到清爽。怪不得远在明代中叶,就有人在岩壁上题诗赞曰:“高峡百丈洞云深,要识桃源此处寻。”

3、你是否也想来赞美一下索溪峪呢?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的赞美之情。

喜欢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

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

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张家界设计旅游广告词

古诗诵读 观书有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教学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设计

语文乐园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语感,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比喻句、拟人句,感受比喻句、拟人句的优点。3 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的来历,理解故事内容。从故事中感受道理。

(二)过程与方法:

给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时间,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语言训练。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和探索语言规律的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并运用。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名词短语。

2、指名读。

3、在小组中说说这些短语的含义。

4、全班交流,理解短语意思。

5、再次齐读词语,仿造着再说几个短语。

二.学习“读一读,体会下列句子的形象、生动”: 1.学生自由读句子,自读自悟。

2.说说下列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3.自由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小组评读,体会比喻句、拟人句的生动和形象。5 自己也试着说几句这样的句子。三.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读句子,指名读。

2.你知道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学生交流。3.回想句子的意思,尝试背一背。四 学习“成语故事”。1 自由读短文。说说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 学习了短文给你什么启发?

作文

习作的主题:校园的风景习作的目的:

1、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注意观察的习惯。

2、练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

3、学会运用本单元课文中的一些写法写景。

第一节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每天,你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度过。校园已经和你的童年生活融为一体,一提起校园,你一定会感到格外的熟悉和亲切。你可以把校园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

二、出示要求,讨论理解 1.出示要求

 大家读题,想想习作有哪些要求? 2.小组讨论,并完成填空 我最喜欢校园的(),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

下课了,同学们都想小鸟一样飞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3.大组交流 通过这一个环节,让学生理解本次习作的要求:写作要有顺序,注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



三、导航,打开思路 

1、你可以按照方位顺序。先逐一简略介绍校园的景物及其特点作用,再祥写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最后由景及人,略写一下校园里同学们的活动。

2、你还可以仔细观察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写出它的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或一天中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

四、自拟题目,下笔成文 根据刚才的学习讨论,大家可以更好地条理自己的“构思”。题目自拟,但要认真给自己的作文起个题目,老师也提供一些题目,但仅供参考。(《我爱校园》《校园一角》《校园的四季》)

第二课时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四、把修改定稿的习作抄写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年级鄂科学工作计划 第8篇

一、师生交流, 引入新课

儿歌导入:一只青蛙, 一张嘴;两只青蛙, 两张嘴;三只青蛙, 三张嘴;四只青蛙, 四张嘴;五只青蛙, 五张嘴;六只青蛙, 六张嘴;七只青蛙, 七张嘴…… (说得完吗?)

T:你能用一句话表示儿歌的意思吗?

S1:无数只青蛙, 无数张嘴.

S2:青蛙有无数只, 就有无数张嘴.

S3:a只青蛙, a张嘴.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刚才这名同学的话的?你们有怎样的感觉?这里的a可以取哪些数?

S:数不清的自然数.

入题:用字母表示数

T:摆一只⊿, 用3根小棒;摆两只⊿, 用2×3根小棒;摆三只⊿, 用3×3根小棒;摆四只⊿, 用4×3根小棒;摆五只⊿, 用5×3根小棒;摆六只⊿, 用6×3根小棒……摆a只⊿, 用 () × () 根小棒.

T:这里的a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S: (学生汇报) a表示⊿的个数, 3表示一个⊿摆小棒的根数.

T:表示50呢?100呢?甚至更多, 有多少根小棒呢?

T:a可以是哪些数?可不可以用其他的字母表示呢?

S: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 如s, b, c, x (s×3, b×3, c×3, x×3) , 字母既表示数, 又可以表示数量关系.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T:知道老师的年龄吗?

T: (小提示) 你们11岁, 老师比你们大22岁. (穿越时空隧道) 当你们多少岁时, 老师多少岁?

当你们11岁时, 老师11+22岁;当你们15岁时, 老师15+22岁;当你们22岁时, 老师22+22岁;当你们30岁时, 老师30+22岁……

师:举得完吗? (举不完)

用一个字母表示你们的年龄. (x)

x表示什么?x+22表示什么?

用一个字母表示老师的年龄. (x)

x表示什么?你们的年龄该如何表示? (x-22)

再读儿歌:1只青蛙, 1张嘴, 2只眼睛, 4条腿;

2只青蛙, 2张嘴, 4只眼睛, 8条腿;

3只青蛙, 3张嘴, 6只眼睛, 12条腿;

4只青蛙, 4张嘴, 8只眼睛, 16条腿;

5只青蛙, 5张嘴, 10只眼睛, 20条腿;

接着说, 学生想到了说不完, 就用字母表示:

a只青蛙, a张嘴, 2×a只眼睛, 4×a条腿.

师:其实用字母表示数,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都已经开始应用了.

师:字母不仅可以表示数, 而且可以表示数量关系.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 (边长a, 周长c, 面积c) :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a×4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

[设计意图:首先引导学生推导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然后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用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T:数与字母、字母与数相乘也可以简写. (请自学教材)

T:自学完教材, 把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好吗?

S:“×”可以写成“·”, 也可不要.4×a可以写成4·a, 也可写成4a.读作4乘a, 不能读成4点a.写法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前.a×a通常写成a2, 读作:a的平方, 表示2个a相乘.当字母与字母相乘时, 省略乘号, 用点表示, 相同字母的话就写一个字母, 再在字母的右上角写上2, 是谁就读作“谁的平方”.

三、巩固练习, 深化新知

T:1×a你会简写吗?a×a你会简写吗?

(1) 把下面的字母表达式写成简略式.

(2) 看谁是称职的小大夫.

四、拓展应用

(3) 看谁选得准.

(1) 比f多8的数. (2) 比t少12的数. (3) 比28少x的数.

(4) 3个w的和是多少? (5) 2个x的乘积是多少?

(4) 生活小问题.

(小丽家) -350米——— (学校) -x米——— (小明家) ———y米——— (少年宫)

小丽家到小明家有多远?学校到少年宫有多远?小丽家到少年宫有多远?

(5) 小朋友们看连环画, 一人一天看a页, 一星期看几页?一件背心y元, 一条短裤比背心便宜8元, 一条短裤多少钱?

公共汽车上原来有l人, 公共汽车到站时, 下了5人, 又上了x人, 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补充的练习题都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知识的延伸, 不要求全部学生都掌握, 对于学困生不能强求.每一道题都要让学生说说要求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五、课堂小结

T:今天, 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新课程十分强调“情景性”“过程性”和“思考性”, 在学习方式上强调“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本节课基于新课程的这些理念, 设计并实施教学, 注重价值观和情感教育,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上一篇:保护绿色家园演讲稿下一篇:高清视频会议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