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瓦尔登湖》读后感

2024-07-17

八年级《瓦尔登湖》读后感(精选12篇)

八年级《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1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八千字)

原创: 赵洪林

题记:2018年夏天,我偶然接触了梭罗的《瓦尔登湖》,且看且感且体验……眨眼之间快要开学了,我把它们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极简生活的快乐!

不管你的生活多么卑微,你都要迎接这个生活,都要过这个生活;不要躲避它,不要恶语咒骂它。它不像你那么糟糕。

早上在澄子河边散步,再打上两趟拳,就是不忘初心非常惬意的事情,但如果你坐在长椅上一边休憩一边想着约几个人喝酒,还想着换车、买房……这就显得邪恶了。梭罗借用莎士比亚的戏剧台词:人们所作的邪恶死后还活着。意在提醒我们:邪恶是很顽劣的,初心却很简单,很容易满足。扎堆儿攀比奢侈浪费就等于播种邪恶的种子。梭罗打了个比方:我宁可坐在一个南瓜上,一个人拥有那个南瓜,也不愿和别人挤在一个天鹅绒坐垫上。

三块钱能解决的早饭硬是要化三百块钱,竟然组团去买肥。梭罗说,现在的生活太放荡了。所以,他跑到瓦尔登湖边去过极简生活,哪怕早饭只吃一盘马齿苋。要简朴,简朴,简朴!

一早,刮东偏北风,一股臭蚕蛹的味道包围了我,那是来自国道附近化工厂的邪恶。顺着人民西路东行,空气渐渐纯净起来,路边的绿植、秧田让我心智开阔,仿佛“一切悟性都随着清晨苏醒”了。梭罗之所以到森林中去,是因为他想从容不迫地生活:鸫科鸣鸟在四周鸣唱,从一个岸边到另一个岸边都能听到……

工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像我们手中正在滚动的两个铁环,一刻也停不下来。你可以推平房子上城里待着,你也可以换上胶鞋锁门去乡下。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你在路边走的时候,突然之间会有一条狗狂吠不止,它怎么看你都不顺眼,十有八九是因为人类身上散发着甲醛油漆乳胶等数千成万种文明的异味。梭罗听说有这么一条狗,赤身裸体的乞丐能让它安静下来,为什么呢?我估计是因为乞丐身上没有那一层恶臭难忍的文明外衣。梭罗受到了狗的启发,心智忽然敞亮了,他远离尘世来到康科德镇边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想,他若是还活着,此时肯定在田里除豆草,然后去掰鲜嫩的玉米??

春天那会儿,同学贵子家来了一对鹧鸪,在窗台上筑巢安家,没多久俩小鹧鸪全身羽毛都长出来了,还每天跟贵子夫妇有眼神的交流,彼此都有了心灵的默契:一方有了安全的栖身之地;一方满足了回归自然的欲望。我想这就是拿金钱、权力都不能比的幸福感。印度史诗中说:没有鸟儿的住所就像没有加上佐料的肉。梭罗大早在瓦尔登湖畔推着车子,走在林中的小路上的时候,一只早起的画眉给了他一两声鸣啼……这时,梭罗、贵子以及我仿佛并肩走在一起。

“引领时尚,让芸芸众生趋之若鹜的,正是奢侈放荡的人。”梭罗批评了来到美洲大陆拓荒的新英格兰人的奢侈之风,他们为了发展经济砍伐森林,发展工业,和天朝做海上贸易。经济的极速增长导致环境的严重破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社会风气也甚嚣尘上……这是170多年前人类的邪恶,如今正像调皮贪玩的蒲公英种子一样到处扩散。

梭罗是哈佛大学高材生。他喜欢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古印度文化,对老子、孔子也极其熟悉。试想一下,不要说古希腊文、希伯来文、拉丁文、梵文之类,就连文言文中好多文字我们都要借助注释也才能一知半解,用梭罗的话说,我对人类种族的历史不可能有完整的认识了,我们从哪里来?这个哲学问题太模糊,但,我好像还清楚“我现在在干什么”,道德经、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围炉夜话,再加上一本瓦尔登湖,“坐着在精神的世界里驰骋,这是我从书中获得的优势。一杯美酒即令人沉醉。当喝下深奥的学说的琼浆的时候,我便体验到了这种快乐。(波斯诗人马斯特)”

我的居住环境充满人类智慧和力量,榉树就是很好的例证。它曾经也是流行的装修材料,家里用上红榉或黄榉是很时髦的。现在,板材加工企业都号称自己的品牌达到E0级环保标准,也就是等于告诉你:放心用吧,绿色环保!我倒真的想早日看到这些榉树能和樟树等树种一样蓬蓬勃勃地撑起一片绿荫来,就像梭罗居住的环境一样,“在我的前院里,长着草莓、黑莓、珠光香青、金丝桃和黄花、矮橡树和莎樱、乌饭树和野豆。”在“这个夏天的下午,当我坐在窗前的时候,一只鱼鹰使池塘的光滑水面起了一道涟漪,带出了一条鱼……”

家里搭火电还是在泥墙草顶的老屋,掐指算来已四十年有余了,记得火电第一次代替油老鼠的那天,老屋里亮堂堂的,连在墙上爬的蚰蜒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如今,农村又开始上风电、光电,乡村公路上,电动汽车??也可以见到!据说全球汽车生产商纷纷出台汽油机车停产时间表了。节能环保,低碳生活,这是人类最聪明的选择??.你聪明不聪明,自说自画不算数,得听老百姓的:这个季节你我都能啃上早酥梨??,聪明;这个季节你我都能呼吸到雨后的新鲜空气,聪明;这个季节你我都能随心所欲地下河游泳,聪明……总之,吃的、喝的、呼吸的都是绿色的才是王道!劳伦斯笔下的守林人梅勒斯雨天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冲淋;霍桑笔下的年轻英俊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一早就去幽静的山林扎进河里裸泳;考琳?麦卡洛笔下的梅吉可以在自家牧场的水塘里消暑降温……作家表达的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梭罗也喜欢在夏天的清晨洗上一把澡,幸福指数完美爆表:在松树、山核桃树和漆树当中,在未受打扰的孤独和寂静中,我坐在阳光明媚的门口,耽于幻想,从太阳升起一直坐到中午,与此同时,鸟儿在四周鸣唱,或者无声地从房屋里掠过,直到阳光落在我的西窗……

凌晨四点左右,窗外有婉转的鸟鸣,时间很准,像闹钟一样。不远处公路上的马达声盖过了一声声鸟鸣,有时还会有几声调皮的鸣笛,仿佛是恶作剧少年冷不丁在你酣睡??的床头,往桶里使劲冲尿,故意搞得哗哗响,一夜的美梦被搅和得又响又骚。出门散步,百步以外的乡村水泥路上,通往镇内和镇外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拖农资的大货车、收龙虾的电摩已经突突突地忙碌起来,树桠上的知了撅起屁股死命地鼓鸣,要跟汽车喇叭??们一比高下。我绕过繁荣昌盛的康庄大道,绕过嘈杂而奔忙的市声,在老土灶上摊一块和谐的大饼蛮啃起来:三声夜鹰在整个夜晚唱唱停停,在黎明之前和大约黎明的时候还是一如既往歌声悦耳。在整个白天,小的苍鹰在挂着松萝地衣的云杉上空盘旋,无冠山雀在绿树当中口齿不清地歌唱着。这时我仿佛已经穿越到梭罗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的瓦尔登湖畔。

据气象部门预报要出梅了,也是,6月29号出的太阳,连续十天闷热阴雨,洪涝频发,老百姓损失惨重。今天终于又看到太阳??了!一早迎着晨曦散步,浑身的梅气逐渐被蒸发掉,挺胸阔步,好不自在!我们不拒绝现代文明,但一定要拒绝梅气。人性不能梅得太久,它是一定要复活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的就是这种日活日新的快感,梭罗说,如果我们真正想复活的话,自己就应该像大自然一样简朴和令人愉快,就应该驱散挂在我们额头的乌云,并把一些活力注入我们的毛孔里。

人生的乐趣到底是什么?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得看具体情境:口渴的时候能及时补上一碗水,这就是人生的乐趣;闲暇的时候,把自己圈在椅子里,翻上几页书,这就是人生的乐趣;坐久了,站起来活络活络筋骨,这就是人生的乐趣……如果要你回答,答案肯定也很多很多,我相信你的答案或许已经触及到了中国人的精神内涵。林语堂在《人生的乐趣》一文中这么描述中国人的精神内涵:“他对宇宙万物和自己都十分满意;他财产不多,情感却不少;他有自己的情趣,富有生活的经验和世俗的智慧,却又非常幼稚;他有满腔热情,而表面上又对外部世界无动于衷;他有一种愤世嫉俗般的满足,一种明智的无为;他热爱简朴而舒适的物质生活。”我们可以让视野再阔大一些,在这个地球上,人类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梭罗回答这个问题只用了两个字:简朴。用老子的话说叫“返朴归真”.因此,我们要勇敢地告诉别人:虽然我们现在还不在家里,但一定正走在回家的路上。正如梭罗所言:在一个可以计算出的时期之内,我们可能并不能到达我们的港口,但我们会坚持正确的航线。走着走着,梭罗也仿佛听到有人在喊:“梭罗哎,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哦!”

关于孤独,梭罗专辟了一章。他发现,大多数时间独处是有益健康的。与同伴在一起,即使是最好的同伴,也很快就令人厌倦,耗费精力。并进一步表示:他喜欢独处。他从来也没有找到像孤独这样可以做伴的同伴。接着他又解释:通过比较就会知道一个人究竟孤独不孤独,他说:“与在池塘里大笑的潜鸟相比,我并不孤独,我也不比瓦尔登湖本身孤独。”一天傍晚,梭罗遇到一个同乡,正赶着两头牛去卖,想大赚外快,同乡问:“你怎么能想到要放弃这么多的舒适生活?”梭罗不假思索地回答:“我非常确信,我是相当喜欢这种生活。”梭罗喜欢的极简生活对深居闹市的人们来说,若是肯把造孽的节奏放慢一点,或者干脆割断作孽的那根歪筋,也或者排空肚子里那盆邪恶的坏水,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你可以少参加聚会,控制过度的吃喝玩乐;你可以骑车或步行,寻一处僻静的地方呼吸新鲜的空气;你可以拒绝抽烟远离转基因食品……极简生活理念正在悄悄拯救我们自己,尽管这样做看起来比别人孤独。不喝酒有点孤独,但我喜欢啊??!

天漏村是归隐之处,生活在这里的人多是隐者的后代,山上有一个隐者,谁也不知道他来自何方,为何归隐,就连死了也不告知任何人,就这么和衣把自己安排到屋外的床上,往生去了,上山来的人不见尸体却见到满径的尸骨,狼群分享了他的尸肉。我不希望自己也具备这种极端的遁世态度,更认同“归而不隐”,即义无返顾地在乌盎乌盎的物欲军团中开小差朝后溜,回头过简朴的生活。前两天我沿着人民西路往卸甲方向一路骑行几公里,后轮慢跑气了,估计是套在气嘴上的橡皮管老化了,推去维修,师傅说橡皮管没有,随即又追问一句:现在都骑电动车了谁还用自行车?言外之意师傅对还在使用自行车的小众行为是不接受的,他更愿意为一支狂躁不息的庞大物欲军团服务。我请师傅帮忙把缩进进气口的橡皮管掏出来,掐去老化的一截再装上,我告诉师傅:我留着它是为了健身,这不,肚子上的大油薄多了,体重又回到了七字头,我拍拍自己松松垮垮的大肚腩笑着说,师傅也笑笑说,你简了多少行业却没饭吃了。天太热,汗珠沿着眼角往下滴,但师傅硬是不要我给的辛苦费。梭罗离开城市回到瓦尔登湖过极简生活的时候,大概也有多少人骂他神经病的吧?其实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验证一下过极简生活的可操作性程度。社会各阶层人士来湖边看望他的时候都带着一万分的好奇心和同情心,这逆种到底怎么活下来的呢?这里简朴到连一口热茶都喝不到,因为他都直饮瓦尔登湖里的水,随手拿一把长勺让来客自己去舀水喝……

夏日昼长夜短,饭后得午休,尽管小区里电锤的突突声,以及大马路上的滴滴声不绝于耳。人家为增加收入忙碌,我为再次的忙碌午休,各取所需,也希望互不碍事。李渔专门写一篇文描摹了午休之人生乐趣,“手倦抛书午梦长”,意不在书,亦不在睡。似在瞌睡,亦似在嚼书。在李渔那里,午休是一种生活的艺术,而我,玩不到这境界,躺下就一个“大”字,随即鼾声如雷,土包子,就图个实惠。更图实惠的还是梭罗,我午休的时刻,他却还在田里锄豆草,他的精力无比旺盛,整个大白天他都在豆田里忙活。夜鹰盘旋着一次次俯冲下来,仿佛在跟他逗着玩儿。

一早出西门后沿序贤路向西,再右拐上珠光路爬彩虹桥,来点蹬劲,上桥观光,下坡滑行,至路口右拐沿秦邮路东行,再右拐沿捍海路南行,爬大桥,然后滑行至序贤路,绿柳成荫,知了欢歌。也可以走另一条路线,直接从捍海路对面的水泥路北行,然后右拐走人民西路,穿过村庄、水稻田和一片树林,再右拐沿东园路南行至通湖路,到路口后再右拐上捍海路,一路绿色一路鸟鸣。路边常有村民锄豆草,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男的头上戴一顶草帽,女的搭一条方巾,都弯腰低头忙活着。问:拆迁了,地还种着呀?答:有得种就种种,种也种不长了。说完又低头锄草了,好像急着要和他的土地续上刚刚因为和我搭茬而撂下的那另一半话。他们清楚,离开了,这块地将永远不会再属于自己,他们不是在侍弄豆苗,而仿佛是在和已经出嫁的闺女谈家常。这就有了一种牧歌情调,梭罗也有这样的情调:“我栽培的豆子正在快乐的返回到他们的野生、原始的状态,而我的锄头则为它们吟唱一首瑞士牧歌。”但,老人是想永远留在土地上,留在闺女身边,而梭罗是离开一座座高耸的大烟囱,开辟一种全新的生活。愿我的航线上永远有满眼的新绿、纯净的空气和啁啾鸟鸣……

夏日,梭罗经常在锄完豆草之后,或者也许在阅读和写作之后,在池塘里洗个澡,以游过它的小湾为限。看到这里我只有羡慕加嫉妒了,大概在四十年前,这时节我们也在屋后的大河里洗澡的,跟本村上的小伙伴们以及生产队里的水牛们一起享受一处宽阔的水域,小伙伴们狗趴、踩水或扎猛子,执一根铁钩掏螃蟹。水牛们尽量把脊背埋在水里,急得牛虻嗡嗡闹。岸边的垂杨柳、老榆树、泡桐、香椿、柘树、桑树、老槐树上,黑蝉、金蝉使劲儿喊:热-死,热-死……吱……吱……叽……叽……

前一脚踩下去是现实主义,后脚提起的时候就是浪漫主义了,此谓“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人生就在这阴阳的奇妙变幻中慢慢成熟健壮。今天,我用脚步丈量在祖先的未来里,明天肯定也会有人拿脚步丈量着我的过往……梦,一直活着。想起了琼雪卓玛、次仁桑珠的歌:翻千山,越万水,只为看到你美丽的模样……我奔跑,我飞翔,只为心中那多彩的梦想……让你的大美映在我的目光,为你的幸福明天祈祷吉祥……

有一只虫卵,在一张实木桌子的板材里孵化出来,主人一家非常惊愕,一张桌传了几代人,这个虫卵就一直待着,条件成熟了,终于转世了。我们代它朝回头想想,它生在这人家多幸运多幸福啊!若是换的家主,恐怕老早已随着一堆被劈成的柴火化为灰烬了。梭罗给我们讲这个故事是告诉我们:抱朴见素,道法自然。这是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西瓜][西瓜][西瓜][西瓜]

安比正在过境,风贴着地面向着一个方向席卷而去,雨水从半空胡乱地洒下来,没有任何挡头。看来得让条道给安比走,户外运动终止,室内照常,打开音箱,声音开到可以一个人听清,牵一条浴巾随音乐的节奏做干搓澡,直到颈部、肩背以及腰部酥热,倾听遥远的梭罗讲讲一个更加遥远的故事:古时候,印第安人在那里的一座小山上举行一场帕瓦仪式,那座山高耸入云,就像现在这个池塘深陷大地一样。据说他们说了许多亵渎神灵的话,尽管这是印第安人从未犯下的邪恶行为,而当他们在说亵渎的话的时候,山摇动了起来,突然下陷,只有一个印第安老女人逃脱了,她的名字叫瓦尔登,而这个池塘也就用她的名字命名…

折回极简一把,超过七十天滴酒不沾了,全身没有了酒精的作用,哪儿疼哪儿不疼都清清楚楚地现出来了,该休息休息,该调理调理,该医治医治。这就有某种隐喻的意义,庞大的社会肌体正在遭受类似酒精等物质的医学专用,根本就不知道哪儿出了毛病,处于极度透支状态,有些肢体或脏器都已经快“尽上来”了,它们却一直被麻木地遮掩着,哪天突然山崩地裂般倒下了,一切都无可挽回……

所幸的是我所在的生活区域,在捍海路以东,一直往京沪高速方向还有一大片绿。骑车东去,一头扎进清清的空气翠翠的绿里,任漫起的扬尘和巨大的声噪在省道、国道上撒野。在通向村庄的水泥路边,一对一对的黄嘴白鹭在秧田里静静地觅食,偶尔在空中滑过,又落到了另一块秧田里。东西走向的人民西路,向东一直往飞达西路,朝卸甲、汉留、汤庄方向延伸而去;南北走向的绿杨路,向南达邮汉公路龙奔段,再到十里尖,并一直通向车逻。无论东去还是南行,一路上,喜鹊、鹧鸪、野八哥们都在呼朋引伴,共享鲜美可口的早餐,完全不是人过的日子啊!

没有底线伦理,社会会崩溃的,北大教授何怀宏说。小而言之,没有底线伦理,躯体也会崩溃的。所以,控制崩溃的进程,提升生命的质量,对自己狠一点。吃猪食,徒步;上计划,穷过。可以有荤腥,但,两指宽的切肉不超过三块;如果吃腥,三指宽的鱼一条就行。以时令蔬菜为主,豇豆、茄子、西红柿、番瓜可以混搭;大椒、韭菜单独炒,保留它本色的味道。如果能吃到山芋藤、番瓜藤、秋葵,或者马齿苋、车前草等野菜就更好了。学者余世存有一句话:“我们离做人还很远,我们处在人类的前夜,只不过是类人孩而已。”吃控制住,早晚再能步行或骑行一两个小时,那不完全是个人样了嘛!

在无限折叠的现代城市的一隅,有一处人工池塘,菖蒲的叶扁平而修长,叶尖直指蓝天,就像手持冷兵器的士兵在列队待命。夏荷高举着一柄绿,也仿佛持盾的勇士。它们都想以蓬勃的生命力本能地对抗着现代城市这一疯狂的怪兽??.一侧是池塘里的浪漫一族,白色的睡莲花则充分展示出它的阴柔之美,在中伏的晨曦中优雅地开放,宛如丹泉二八芳龄的鹿女,蜜蜂??在它金色的花蕊里觅食、休憩,俨然是楞叔的毛脚女婿。倏忽间,平静的水面泛起一阵微漪,那是水蝽调皮地划动黑胶唱片,就像一位DJ在有节奏地搓盘,特意为我点播一首班得瑞的清晨……

原单位东侧的院墙内有一片竹林,每到下晚鸟声一片,估摸着有上千只鸟来栖。在有月亮??的夜晚,竹林更增添了一种浪漫的神秘感,鸟儿们停止啾鸣进入了梦乡,寂静悬停在银色的月光里。这是一方和谐的生态环境:翠绿、静谧、温馨。更值得一提的是竹林完全免费观光,鸟鸣也免费倾听。而有些景致,人工雕琢得极其粗劣,想进去玩玩还得掏银子。前几天的一个下午,我跑到邻县的荷花荡风景区玩,一到门口就被拦下来,说不好直接进,得买票跟游客们一起坐大巴玩。本为荷而来结果在门外转一圈就撤了,兴致却丝毫不减,一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荷塘,虽然已错过了赏花的时节,但空气里还是始终弥漫着清纯的荷香。在一条僻静的田间小道上,居然还看到几只刚出窝的秧鸡小跑着路过,好幸运!

今夏不远游。路远迢迢地到别人呆腻的地方凑趣是很不错的,在自己的地域转悠直到玩腻也是可选套餐。不管在哪儿玩,目的只有一个——寻开心。或午休之后,头顶三伏流火,脚踩两轮单车??,直达龙虬庄,穿越七千年时空,和先民们一起制陶、舂米、薅秧草……

“我不喝茶,不喝咖啡,不吃黄油,不喝牛奶,也不吃鲜肉,因而不必为了获取它们而工作。”梭罗说得有道理,把生活模式切换到极简模式,对于身居闹市的中年人来说就更为迫切了,我不必殚精竭虑通过各种渠道让手里的积蓄保值,手里没铜板,即使省吃俭用积攒了几个也不够央妈一次次放水。也不必为照顾老人或小孩而耗神费力。托老天爷的福,老人目前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平平安安;下一代也正走在可持续发展的路上,为实现人生的梦想而奋斗着、收获着。人在中年的我们正处在“既往”和“开来”的中间环节,不能因为自我作贱掉链子,给家庭、社会带来负担。现代社会这一庞大的转基因怪物就像一具高耸如云特洛伊木马一样,我们随行其内是将获得全面性的胜利还是彻底的溃败,谁也给不了答案。我们且行且珍惜吧!

再登文游台却增添了几分感慨,当年的秦观在读书之余,扶西窗可以“湖天一览”,扶东窗“稼禾尽观”,尤其是在春天的时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游春的豪兴恰似“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如今,登临文游台,朝西看一览无余的是钢筋混凝土丛林,朝东看仍然是钢筋混凝土丛林……

不抱怨肆无忌惮的扬尘,也不抱怨炸耳的鸣笛??,只要你屏蔽这两个频道一路上总有让你惊喜之处:夹竹桃花开出一片纯粹的白或红来,叶杨举起绿伞及时撑起的一片阴凉,几声啁啾的鸟鸣,碧绿的水稻田……不要急躁,穿过一片浮躁的空间,你就会发现天然氧吧在等你去深度呼吸。

大家都把自己放在“养正”的模式上,这个社会的正能量就会俯拾皆是。而事实上,你一眼看过去,好像啥都不在正位了。人是有记忆的,“不正”的视觉感受久了就会“被接受”,哪天你突然邂逅“中正”俩字,倒不适应了。在“人间娼妓”霸道横行的时代,我们都病了,偶尔清醒的时候却发现自己不在“人”的位置上已很久很久。

一块湿地,长了数十年的毒瘤,如今终于割除,确实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我也听说,临泽镇要把东荡邵家厍连接的高宝兴盐四县交界的一大片湿地还原出来,内心升起一种莫名的归属感,记得我在一篇回忆性散文里写道:歪歪滩四周是一片大水,大水上浮起一层芦絮,芦苇成熟了,在西伯利亚寒风吹来之前,它们就已经吐出白絮,准备过冬了。丹顶鹤、白天鹅,还有其它成千上万来来往往的候鸟,途中在这里休憩、觅食,然后再继续徙行。几阵寒风刮过,歪歪滩上来了一班收割芦苇的人马,他们在滩上安营扎寨,要在这里干个把月。每天天刚亮的时候,他们就披上厚实的坎肩。为了防尖锐的芦苇茬戳脚,他们还得套上用轮胎做起来的橡胶鞋,鞋跟上系着的两根绳子在脚踝处绑牢。准备完毕就挥舞着锋利的镰刀开始了辛勤的劳作,到太阳落山了,他们才收拾起家伙踱进营地,燃起阵阵炊烟。他们把割下来的芦苇拿草绳一抱抱捆起来,再一捆捆扛到大船上堆成堆,送到草王。家家户户都拿它打箔子,编席子,一个冬天能赚好些个外块呢!等芦苇割完了,滩上又来一班人马,他们是附近芦花沟的村民或是沿着田螺河远道而来的客人,都扛着竹筢子来筢枯芦叶,趁早上还有一层明霜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筢草了,寒风呼呼地吹,围巾里呼出一阵一阵的热气。干到日落也能有一船的收获了,他们默默地撑着草船回家,也撑起了一篙冰冷的河水。有的一家几口筢了一天,大船堆得漫悠漫悠的,一个人撑不动了,几个人就在岸上拉纤,那大草垛子就在水面上漫不经心地跟着一家人走,掌灯时分,马灯的光亮照在草垛上,呵,又蒙上一层霜了!

一直在寻找一块净土,它没有扬尘,没有噪音。它没有工业污染,也没有农牧渔业污染。湖滨湿地摘掉了助剂厂这个巨型毒瘤,但穿过湿地的两条公路仍然有扬尘噪音;北开发区村庄有树林、水稻田、养殖池塘,但钢厂扬尘四起,农药污染严重;东线有万达等开发项目,还有国道233、G2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正在铺设的连镇铁路??;南开发区小微化工比较集中,异味重……我想要的净土在哪里?继续寻找……

5月12日开始戒酒,到今天已经3个月了。一直存在2种抗争:跟高频的社会生活节奏抗争,简约大方,不忘初心;跟自己放纵的惯性抗争,粗茶淡饭,抱拙守真。需要超越自我的匠心,更需要收放自如的坚守。

八年级《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2篇

——梭罗与梦中的瓦尔登

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梭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对这寂寞乐在其中。梭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年仅45岁。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然地等待了一个世纪,依然不倦怠的孤独的不紧不慢的对每一个读者叙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阴。

梭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生机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落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他就这样“活过每一个季节;呼吸空气,喝水,品尝水果,让自己感受它们对你的影响”。《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木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味道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中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梭罗的一生是智慧的。隐逸的生活中,梭罗总沉心思索。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梭罗并不排斥,只是批评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并未用它交流人类的思想。我们建成了铁路,却坐着它去城里消磨时光。”但是,梭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判,而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他多余的东西摒弃,全然不顾同时代人如何对我们指手画脚。《瓦尔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社会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梭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中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如何

寻觅内心的平和与从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乐,如何从杂乱的人际网中脱身,重新审视自己,也许从《瓦尔登湖》中,你会得到启发„„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3篇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这是一本静静的书,是一本能让你心灵浮躁变得静寂下来的书,是一本恬静、智慧的书,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梭罗在那里一个人生活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

梭罗在这本书中写出了他对瓦尔登湖的理解与对人生的思考。也写了对现代人们的生活物质及人与自环境的和谐作发展出了反思,梭罗写了湖边的森林的浓郁、苍翠;写了湖上的鸟叫声的甜美、高亢;写了潜水鸟的活泼与调皮,写了松鼠以及各种动物种种可爱的动作……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4篇

《瓦尔登湖》是梭罗的作品。

梭罗竭力描述了瓦尔登湖不同于世俗的美丽,歌颂那一种与世隔绝的安宁。他试图让大家相信,瓦尔登湖正是他想要的宁静和温暖。

然而,我作为一个读者,却明显地感觉到文字背面的另一种真实,那就是:他的心灵并没有真正安放在这片深邃的蓝色里。这儿不是他的家,而是一个躲风避雨的凉亭。瓦尔登湖的水融化了洁白的雪花和金色的阳光,却并没有化开这颗对现实世界充满了愤怒和失望的心。

梭罗和他的思想,是瓦尔登湖来自远方的真挚的朋友。瓦尔登湖于梭罗而言,是一种深刻的思索,无奈的超脱。正如一个企业家从高空跌落时,离开家而躲进了月亮湖。睡不着觉的时候,躺在草地上数星星,一颗,两颗……

而梭罗则数着第一块冰下面的气泡,一个,两个……

虽然瓦尔登湖的每一滴水,都被梭罗细细地研究过了。但,我看见的,却依然是一个没有家的孩子,他试图尽自己的全力皈依瓦尔登湖。

只有瓦尔登湖的儿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

发自内心的爱,是大自然的音乐。

瓦尔登湖读后感

这是一个好地方,去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它。再次翻读《瓦尔登湖》时窗外的绿叶已经淡淡泛出一点秋意,近段时间突然疯狂地喜欢上了大卫.梭罗,那距离康科德两公里的瓦尔登湖畔,那独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里渔猎,耕耘,沉思,写作的简朴生活。从1845年到1847年,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畔一个孤单的灵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与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静静地躺在电脑桌旁,因了翻译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笔,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环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后感 )也许当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最后的财产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满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这些属于作者自己的经历,一段从生活必需品如何获取作为起点,然后才开始启程前往梦中胜境的旅程。而当这求索着的灵魂将故乡的牌位轻轻供奉在宁静的瓦尔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为迎风铺展的画布,一点一滴圆润丰满,最终造就了这部包括结束语在内分为二十个篇章的自然随笔被后人赞誉为“能够塑造读者的书籍”。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欧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当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讨了这个命题,其实他没有给出我们答案;然而大卫.梭罗却在他描述瓦尔登湖的美丽文字中,宁静又雄辩地给出了自己的一种回答。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5篇

——关于人与自然的反思 合上《瓦尔登湖》蓝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像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时阅读,静静地读,静静地思考。我想,从这个书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大自然那纯净的心灵的。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由此,《瓦尔登湖》在阅读空间中占有两个起点和终点,那就是心灵和现时代。梭罗在一八四五年春天,放弃了繁华的城市生活,在一个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的丛林中建造木屋,自耕自食,一人过着寂寞的生活在湖边,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来自谋生路。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生活、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这真是有一点像《鲁膑逊漂流记》中的故事情节。梭罗想以他的漂流经历来证明,人可以生活的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瓦尔登湖》这本书便是对自己闲云野鹤般离群索居的生活的真实描写。现如今,梭罗再次成为了文明生活的旅行人了。

现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却值得我们的反思。由此我想到了在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贪得无厌的资本家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本,不惜大肆开山采挖矿石,大肆砍伐树木,毫无顾忌的向大气中排放废气,使得一座座山变成了一个个巨坑,一片片森林变成了浩瀚无垠的沙漠,成片成片的水域变成了难闻的臭水沟„„这不能不算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资本主义走过的这条肮脏之路理应值得我们反思,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巨大的物质利益面前,却冲昏了头脑,仍然不顾一切地走这一条老路,结果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确应该值得我们反思。探究这其中缘由,我认为人性中确属不治之痼疾无非有二:一为贪婪,一为自大,即佛家所言之“贪”与“慢”,文明之飞速发展与人类面临之深刻困境皆源于此二者。我们早已习惯以地球生命的统治者和掠夺者自居,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在我们眼里只如壁橱里的物件班随用随取,并无其他价值,怎么可能屈尊降贵去和他们谈什么平等呢!然而不彻底卸下人类中心

主义的沉重盔甲,放下我慢,不带任何功利之求与先人之见,尊重每一个物种,欣赏美一个生命,到存在的源头去找寻存在的意义——非此不足以拯救人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6篇

墨绿色的封面中,一片湖,一只船,一位老人,我就这样被它的清新淡雅给迷住了,徐迟先生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适合在黄昏时分,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时候去品读,只有寂寞的人在寂寞的时候才能读出它的深味,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更为之神往。是的,《瓦尔登湖》就是这样一本扰人寂寞,却沁人肺腑,动人衷肠的书。

1845年,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羁绊,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自建的一个小木屋,自耕自食,自娱自乐,撇开一切尘世的烦恼,回归本心,亲近自然。本书则算是他自己对在这个小木屋生活的所感所思所悟的记录。每当我寂寞无聊之时,就会情不自禁的拿起《瓦尔登湖》,应情应景,远离尘嚣,永远只属于一个人的空间。

有一追求完美的艺术家,为了做一根手杖,他锲而不舍,他心无所想,坚定而又高度虔诚,他的朋友都死去了,而他却保持着青春,当他的手杖完成的时候,成了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件艺术品。专心致志的做好一件事,是他告诉我们的,以为人生一辈子或许只是一件事。

现实,让很多的人不在单纯,一谈到金钱或名利,就两眼泛光,欲望膨胀。追名逐利让人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坚持,而内心却终究空虚。“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整个身体就只有一种感觉,每一个毛孔都呼吸着快乐。我奇异的在大自然中自由来往,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简单,是一种生活态度,你简单,生活就简单。生活得简单,世界就简单。不要以复杂的方式来解决简单的问题,不要以多余的金钱和精力去购买多余的东西,学会知足,学会简单,这是梭罗告诉我的。梭罗是孤独的,《瓦尔登湖》是孤独的,《瓦尔登湖》读者是孤独的。书中一字一句无不透露出孤独。“我只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的人,可以说是在产生思想和感情的现场,我意识到自己具有某种双重性,因此我对自己可以像对被人一样超然”或许是这种双重性使人交不了朋友,但孤独不能以一个人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

《瓦尔登湖》让我感受到了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宁静淡远,让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7篇

读了《瓦尔登湖》一书后最大的感想就是梭罗对“孤独”和“寂寞”的喜爱与“只需生活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的生活主张。我自然也被梭罗对瓦尔登湖五光十色的描写所折服,也惊叹他对雨中的瓦尔登湖观察的细致入微。当然还有他笔下那冬日的生灵与景色同样吸引着我。不过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他对独处的情有独钟和个性的生活主张。

只需生活的必需品,不为世俗而劳心。去热爱自然享受自然。既使在现在吧、社会中,也可以去发现乐趣,寻找幸福。活在现在的社会中,就有现在的活法。我认为,本质上都应该是提高自身,使自身不低俗的娱乐。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总是会跑偏的。有整日忙碌却不知为何的人,有追名逐利的人而忽视身边美丽的人,有得到财富却没有机会再去享受的人。有时候,社会大多数人的思想太浅了(个人观点),人们做事生活太浮于表面,去追求与自己不相关的东西。

还记得,在我初中的时候,那时周末在家看电视。村里的一位30几岁的阿姨来找我爷爷。找我爷爷干什么呢?帮忙杀鸡。我心里就纳闷,都那么大的人了,居然鸡都不会杀。我虽然没杀过,但是要我动起手来,稍稍摸索一下还是能杀好一只鸡的。我当时在场,不知道是笑好,还是去帮忙杀鸡。

杀鸡这等小事里面也有着学问。课余时间在外兼职时,和一位师傅聊天。得知杀鸡如何杀的快。师傅说杀鸡的时候口子要小,血要慢慢的放,鸡是不会挣扎的。连鸡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我惊叹:“蔡师傅,厉害,不愧是师傅啊!”蔡师傅低调地说。着也是杀多之后的感悟出来的。

从普通的杀鸡到到快速杀鸡,对厨师来说是一个飞跃。作为一名物理系的学生,从物理学角度看,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以及其深远的意义。这样的一个过程可能所包含的甚至有改变世界的潜质(很多时候人们没有注意或者坚持下去)。在这里不得不说明一下,我是始终充满着幻想的。正是从这样的小事中得到升华,而不是去思考有哪些事然后抱怨怎么有那么的多的事,再草草了事,或者直接照搬照抄其他人的。总之,他们是不情愿去做的。不愿意去做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不会解决困难。现实中,不是所有的困难都是像游戏里的一样符合你的人物等级的。更多的时候要知道如何解决困难,一步一步的不停的做。有一个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吧。有两只青蛙同时掉入一个坑中,那个坑太深了,它们跳不上来。一只是正常的,一只是耳聋的。其它青蛙都说你们不可能跳上来。那只正常的青蛙果断的放弃了,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死亡。耳聋的那只在不断的努力,最终它跳出了深坑。聋青蛙不断尝试去找到方法,于是它不停的跳,终于它的弹跳得到了提高,跳出了那个深坑。

而现在,有些方法前人已经总结出来,甚至有些还被人们所熟知,只要一步步踏踏实实的去做,成功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人们往往在随波逐流,无法静心去阅读,任凭感觉左右自己的思想。这正如那只死去的小青蛙。

这与梭罗的喜欢独处时恰恰相反的。

梭罗喜欢观察周围、享受周围的环境,也喜欢阅读。当阅读他在林中生活带、的那一节时,我感觉,他的世界如同童话一般纯洁,有生机。可以说梭罗像个孩子。他说:“我从未感到孤独和寂寞,也丝毫没有承受到寂寞的压迫和负担。”显然,在他的字典没有“孤独”和“寂寞”的贬义。想必他的内心是十分充盈的。有时候我独自坐在图书馆里还会时常的刷手机朋友圈,空间。那是是对书厌倦了,感到了孤独,没有和书本产生交流。这是十分恐怖的。这样的情况让我失去了大把的时间。梭罗他也曾发生动摇。这动摇发生在独自踏入丛林的几周后。他思考是否该有些近邻、独处是否快乐的想法。当这思绪还侵占着他的身心的时候,雨突然飘落下来。梭罗蓦然觉得和大自然相依为伴,竟是如此甜美、陶醉和受惠。反观自身,在看书时遇到的孤独,想必是没有发现书中内容的美妙之处。没有一双可以发现没的眼睛。对克服困难找方法也是如此。遇到困难若能提前感受到客服困难的巨大成就感,那动力是十分强劲的。心不能静下来,也或许是没有发现身边的、手下的美。美可以让人沉醉其中,忘却时间。

关于隐居之乐中,他提到,“真正好学的学子,即使在剑桥大学很拥挤的蜂房内,也寂寞的像沙漠里托钵僧一样。”看到这句,我就深深的感到脸红惭愧。还记得在高中时候对物理一直在看在想,有时候会4-5小时去看资料或者是计算。而现在,大学以来从未感到如此,有时候心就是静不下来。不得不说,大学把我的人生重新摧毁了。作业不能像高中那样做的飞快,对于知识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手机没有那么重的依恋。匆匆忙忙中忘记了感悟生活,发现乐趣,只知道完成任务,早日休息;早起贪黑中遗失了对朝阳的喜爱,遗忘了寻找幸福的目的,只知道加快进程,完成工作。人生需要重建。幸运的是《瓦尔登湖》提醒了我,让我想起最初的上大学的目的——研究物理。物理大厦高大而美妙。光、电磁、力、热、量子五大基础,就已经让我目不暇接的,高兴不已了。现代物理又是那么生动具体,可以回答很多我苦苦思索而没有结果的问题。面对高大的物理大厦,我已经感受到了站在楼顶,俯瞰世界的喜悦了,我正跃跃欲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8篇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物,这些注释也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这个暑假又一次翻开了它,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可是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很佩服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隐居了3年,房子是自己造的,东西就地取材,他还自己钓鱼填补肚子,自己种菜拿去卖,这3年他孤独,可他也是自由、快乐的。其实一直很羡慕中国隐士们,同时我又为他们可惜。他们抛开世俗,隐居深山中,不为考取功名烦恼,不为尔虞我诈厌倦,很悠闲,很自由,可我认为,他们会隐居也是十分无奈的,虽然他们不把这些表现在诗、画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隐士们会隐居都是因为仕途不顺,想要报效国家不成,然后才会隐居,那他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抑郁的吧!可是,羡慕归羡慕,如果真的让我去过隐居的生活,我还是不愿意的。因为我已经太依赖于城市生活了,生活虽然紧凑但很丰富,隐居生活虽然悠闲、自由,可在我看来,那生活还是有些过于单调了。所以真的觉得他很厉害,能过这种生活整整3年,并且还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因为他是真的热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种小动物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吧,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明确的感受到。又一次读《瓦尔登湖》我明显感到原来书中的那些注释用作比喻原来是那么的贴切!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9篇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 林江彩

2016年的暑假,天气格外的炎热,即使在北方的老家持续高温的天数也达到了历史之最。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焦虑、烦躁,担心太阳随时会把他们烤化了一般。在这个烦躁、炎热的暑假,我触手翻到了《瓦尔登湖》这本巨著,它犹如一股清泉清凉了我的心田,滋润了我的心扉,让我在这纷繁的尘世中获取了片刻的宁静,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甜适。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传世之作,写于19世纪40年代,这时美国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整个社会都进入了追求物质的极度狂躁的情绪之中,毕业于哈佛的梭罗特立独行,没有去随波逐流而是隐居于瓦尔登湖去探寻人生的真谛。此书主要记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的所做所思所想。瓦尔登湖位于康科德镇南边大约一英里处,虽然工业革命的产物之一费奇堡铁路紧贴着湖边经过,但是由于人迹罕至,依然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在这里他过的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洁,最为朴素的生活,远离人世的纷扰,每天与百鸟为伴,与自然为邻。

他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靠着借到的一把斧头建起了自己简陋的小木屋;他是出色的农夫,通过种植土豆、豌豆等满足了自己一年四季的食物需求。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居室,没有髫餮大餐,但他并不觉得生活是清苦的,反而享受到了其他人没有体会过的富足与宁静。在这里他可以进行更严肃的阅读,与希腊罗马的先哲们对话;在这里他可以静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可以思考人生哲学。在这里他成了世上最富有的人。

他的这段隐居生活带给我很大的触动,犹如岸边的灯塔指明了我人生前进的航向。当前的中国社会和150年前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时的社会状态异曲同工,同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当前的社会变得异常地浮躁,太多的人过度地追求物质和物质享受,永无止境,没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来好好地品味生活或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整个社会就像暴发户一样缺少了她应该有的深度,我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浮华的世界让我的内心不在平静,太多的达不到的物欲追求让我痛苦不堪,曾一度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读罢此书,我的心灵得到了解放,终于找到了灵魂归处。在书中,梭罗指出:“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朴素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是的,身外财富追求的越多,越证明我们的内心财富越少。内心丰富的人很少去追逐外面的繁华,他们内心的富有已经远远超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钱钟书等一代大家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正是因为他们较多的关注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富有而没有过多的追逐外界的物质生活。

当然,当今社会我们无需风餐露宿,无需枝叶遮体,无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简单一些就好,及时给自己减负。梭罗在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符合当今现实,当今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在政治上虽为自由身却都成为房子的奴隶,无暇去享受原本美好的生活。至此,我的枷锁也得到了解放,人生何必去自找烦恼和进行多余的劳役,给自己戴上束缚的枷锁。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10篇

当时,我对梭罗的行为不能理解,对他书里的思想更不能去认同。而在多年之后的一次初夏的夜里,我在给麦田浇灌的时候,我却突然地体验到了自然田园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让我深深地认识到了梭罗以及他的《瓦尔登湖》所包容的的丰富而伟大的田园意蕴。

当时已近子夜,孤云独去,月澄无影,麦草青青,流水灵动。初夏的凉风携着泥土的芳香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道路两旁的白杨熟睡一般地静默着,仿佛是多情的少年陷入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与沉思,使让我自然联想到几千年前的《诗经》所描绘的“月出皎兮,杨柳依依”的情景。脚下的流水潺潺,间或还有不知名的昆虫的吟唱。天空中偶尔留下的几声鸟鸣告诉我已有几只鸟儿飞过,在苍凉的月色下却有几分秋雁的味道。这样的天籁和弦之音连同不远处宛如浮在海面上一般的村庄里的几点灯火,与无边的夜色融合在一起,一切仿佛充满了无穷的哲理,不由得使人神与物游、身境两忘,甚至连带来小睡的衣物被雾气打湿也浑然不觉。而这些不也同样具有“微风吹解带,山月听弹琴”“天凉月又满,城阙夜千重”的古典韵味吗?也许缺少的只是几声远寺的钟声,否则不也就构成了一幅“一枕清霜、两行秋雁、半江灯火、几杵疏钟”的写意山水画吗?当时它让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提升,自己的心境得到了开拓。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片自然的田园简直就是曹雪芹笔下的“红尘中一二等的富贵风流之地”?而此情此景只能存在于这样的月色下的麦田,决非喧嚣的紫陌红尘所能具有。当时,更深深地理解了何以能有魏晋时遗世独立的竹林七贤与北宋时梅妻鹤子的梅尧臣,为什么甚至连曾国藩也会用“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耕半读”的联句来劝勉自己的子孙,更深深理解了远在异国的亨利・梭罗以及他的那本被称为“寂寞的、一个人的书”――《瓦尔登湖》。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四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奥地利学者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我想这后面还应再补充一句:那流浪的去处,必定是找一个有着宁静湖泊的田园,停下来,作为最后的归宿,在那里做一名樵夫舟子、山野农人,然后,就这样,慢慢地老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11篇

该书出版于1854年,梭罗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又两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瓦尔登湖地处美国马萨诸塞州东部的康科德城,离梭罗家不远。梭罗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美国的19世纪是个辉煌的时代,一大批作家都深受超验主义【先验论】的影响,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梭罗也不例外。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梭罗对超验主义更是身体力行,《瓦尔登湖》就是他这一思想的体现,它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虽然每次读这本书,我都想吐槽一下在复旦大学对面小路里买的英语版!

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很好。这,本不是一本适合我的书,我也永远写不出那样的文字,它安静孤独的让人无法接近。

刚开始读的时候,它就是躲在迷雾森林深处的湖,越往深处前行,能见度越低,脚步也变得很艰难,当你心理有一丝厌烦时,就会一瞬间被弹出森林之外,它拒绝那些无法安静的人。

在不屑的努力四五个月后的某个上午,用了2个多小时,安静的阅读梭罗是如何开始在湖边生活,才开始和他一起慢慢入住在这一片森林和湖泊。

现在,这片湖总是欢迎我的来访,只要我想去,翻开书,眨眼就到。这本书会给读者一种很奇妙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告诉你什么是安静。那种安静是绝对的,就好像身处于湖中,湖底很暗很静,离开湖面越来越远,你可以自由的呼吸,却四肢无力,在不能为所欲为的时候,剩下的只有思考或者什么都不思考,就慢慢的下沉,看着亮的湖面慢慢远离。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12篇

没想到在我的人生里能认认真真读完的一本文学作品不是四大名著之一,也不是唐诗三百首,是孩子留在家里的一本书,起先对它并不感兴趣,所以让它在家的一个抽屉里面沉睡了快一年之久,后来出于好奇翻开看了几页慢慢的就对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这本书让我感悟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纵观现在浮躁的社会,原生态严重破坏,环保意识是靠强制的时代里,能在静静的时间里翻阅它和160年前的梭罗一起感受他所写的一切原生态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的故事,读着读着它会感染你的灵魂,好像把你的灵魂在瓦尔登湖里一点一点地慢慢清洗慢慢清洗……

限于人生阅力和学识浅薄,我不敢说这十几万字的书我能读透,更何况它囊括了太多的内容。然而无论如何,每个人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只不过理解的程度深浅不一而已。的确这本书对我来说很难读,尤其是浮躁的时侯是跟本看不进去的。不过,一旦沉静的心读这本书,必获益匪浅。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

梭罗喜爱东方文化,阅读了大量东方著作,他很赞赏道家思想,这也与古人相似。古人的隐逸生活与梭罗相似,都是为了寻找遗失的纯净美好。不同之处在于古人是历经沧桑后的看破红尘,梭罗却是与生俱来的超然。千年之前陶渊明笔下的那方神奇的水土DD桃花源。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渴望的精神圣地,又在另一个国度重视了,是不是每个文明都是需要一个用以升华的场所来凸现实呢?

上一篇:建筑给排水下一篇:(一)保健食品索证索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