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2024-07-24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精选8篇)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第1篇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摘要:随着新的全球经济,政治环境的发展要求的变化。各国政府展开了一股行政体制改革的浪潮。本文结合各国公务员的制度改革并从我国现阶段公务员制度的现状,浅析在全球化如何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全球化公务员制度改革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们不难看出西方的官僚之体制以力不从心。他们相机开展了“新

公共管理”的政府改革。而我国的公务员体制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公务员制度,亦所说的文官制度,指对政府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只能,退休,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

一西方官僚制度和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简述

西方官僚制度特征

(一)结构方面特征

1专门化。即各司其职,只能和职位科学分工分层,责任内容明确。

2等级制,行政部门为金字塔式等级结构,夏季必须服从上级的严格监督控制

3专门化和职业化。通过公开考试合格后加以任用,其权利受明确法律保护,非法定事

由不得被行政机关免职,为永久性职业。

(二)管理方面特征。

1.规则化。规则体系详尽,工作严格按章办事。成员间的职责,权限,相互间的关系,活动方式都做了具体的规定和约束。

2.非人格化。它以法律法规喂基础,无私秩序,公私分开,公事公办,一视同仁,不得搀杂个人情感。

3.纪律性。行政人员的纪律惩戒,落实严格制度。

(三)组织文化方面特征。

官僚制组织强调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排除感情、情绪等各种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使管理变得可预期、可精确计算和可控制。

官僚制度力不从心的表现:

1.官僚制组织的功能失调。(1)官僚制强调权力的集中统一、层级节制,这势必会造成政府人员规模不断膨胀浪费人才。其固定分工按章办事和等级服从会导致下属部主动工作,日趋丧失活力和创造力,导致跟不上社会的节奏。

2.应变能力差。官僚制组织习惯于例行公事,模式固定,墨守成规,应变能力差,处理事务能力下降。

3.损害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官僚制的扩张必然导致政府机构的膨胀和盛行,它的扩张实际上意味着人们私人领域的不断缩小,个人的权利与自由受限。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改革:

(一)调整结构,压缩层级,精简公务员。主要措施有:1.分权。成立了专门决策的主管部门,管理权转移到下级部门,使下级部门成为纯粹的执行机构。2.授权。让低层员工和公民更多地参与决策。3.弹性化。根据形势的需要,不断撤销现有组织,建立“虚拟组织”,任务完成后,组织自行解散。

二)改革人事管理方式,增强制度的灵活性。主要措施有:1.解除规制。在职位分类上实行品位分类和职位分类优势互补,使分类更具弹性和灵活性。化的绩效工资制。2.推行合同雇佣制和临时聘用制。3.以人为本。改变过去以事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推行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的使用与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以激发公务员的潜能,提高

其绩效。

(三)重塑组织文化。把管理主义理念引入政府管理,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即像商业中的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组织目标

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成效,政府绩效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提升。虽然改革中问题依然存在,但它也充分反映了新的进入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政府管理的新要求,一样的需要探索,寻求更好更高效的体制。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现状:官僚化不足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接受了除“两官分离、政治中立”以外官僚制的所有理念和方法。经过10多年的运作,我国公务员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公务员制度运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中国公务员制度“官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结构的非理性。1.权力过分集中。个别行政组织被长官的意志所左右,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用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任意专断。在这种情况下,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是服从于法律权力、职位权力,而是服从于人格权力。2.由于党政关系尚未根本理顺,政治侵夺行政,使行政机关难以自主发展其自身的合理结构和管理能力。3.由此也造成了职能分化和分工不明晰,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

(二)管理的非理性。1.法治化严重不足。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同时,又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严重现象。2.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国家公务员仅限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但对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又规定“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重犯过去那种“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的毛病。

三、应对全球化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对策思考

1.转变管理理念,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行政理念。民主是现代政治社会的基石,政府的一切公共行政行为,都必须符合和有利于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从根本上讲,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判断公共管理是否成功、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借鉴其他国家在处理政府与社会关系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对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寻找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合理界限,确立“执政为民”的服务行政理念,实现政府服务以社会公众为导向,并不断增强对社会公众需求的回应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更应该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出发,树立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这不仅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决定的。

2.转变管理职能,实现由全能型、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治理型政府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必须树立起“适度管理”的意识。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只能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控;只能去管那些政府必须管并且能够管好的事务,推行指导性行政。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总目标,必须将政府职能转变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上来。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政府职能要从生产经营、市场竞争和社会可以自主管理的领域有序“退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在个人或企业无力或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领域,尤其是核心公共产品领域,例如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科学领域的基础科学、社会领域的社会救济等,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真正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

3.转变管理方式,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实行新的管理方式。一是一改过去政府不讲

成本,决策缺乏民主化和科学化,浪费严重的现象,通过建立公共服务取向的政府业绩考核系统,实现由过去的强调投入和预算转为关注产出。二是放宽规制,实现从官僚化的程序型管理向刺激主动型管理的转变,充分调动一般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三是适度分权,将社会服务和管理的权力下放到基层、社区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公共管理新格局。

4.在管理过程中实现由人治向现代法治的转变。长时期以来,由于我国法制建设滞后和国人法治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不公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和部门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行政部门和垄断性行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职权或行业垄断地位助长权力进入市场和权力商品化,从而产生了以寻租为典型特征的权钱交易。这不仅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且也不利于政府自身的发展与完善。因此,在继续加强立法建设的同时,推进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各项公共事务都能依法进行,营造出依法治国的高度权威,就成为新时期深化我国公共行政管理改革、进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关键。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第2篇

摘要为了适应新的全球经济、政治环境发展的客观要求,各国政府相继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从西方各国的公务员制度改革谈起,结合目前我国现阶段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浅析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关键词全球化公务员制度创新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发展,按照官僚制运作的西方各国政府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他们相继开展了以“新公共管理”取向的政府改革热潮。在此国际大背景下,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公务员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谓公务员制度,亦称文官制度,指对政府公务员的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待遇、培训、晋升、调动、解职、退休、保障以及分类管理等作系统规定的规章制度和体制。【1】

一、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特点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公共行政领域,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改革的浪潮,以使其各项制度能够很好的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具体来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试录用环节——公开招考和弹性的用人制度

公开考试:美国对公务员的考录制度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保持着功绩制中的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宗旨。弹性的用人制度:英国1995年颁布的《公务员规则》规定公务员的录用必须贯彻“公开、公平及功绩制原则。”这种弹性的用好人制度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二)任用管理环节——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的先进理念和技术

20世纪80年代法国在其公务员改革过程中除了贯穿其分权的基本思想外,也特别注重对公务员由静态的“人员管理”向动态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化。特别注重轮岗、服务培训等以提高公务员技能为目的的管理。各国还引入了绩效考核等,这些都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理念和技术的借鉴。

(三)推出机制的拓展和完善

日本在其公务员制度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国会通过的关于退休制度的法案规定,一般公务员的退休年龄,男为60岁,女为50岁,并且退休时如果本人愿意,政府人事部可推荐其重新就职。日本政府“再就职”制度的推行,极大地畅通了公务员的推出渠道,保证了公务员的年轻化。

二、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现状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和必然结果。我国公务员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国政府采用何种管理模式,由其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其政府文化背景所决定。中国正处于从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变的阶段,处于市场化和工业化、法制化、民主化的发展阶段。现阶段,我们最缺乏的是适应工业化过程的政府管理制度,而官僚制恰恰是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一种管理模式。但是我国政府官僚制本身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使其无法快速、及时有效地回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的时期,公务员制度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的不足,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公务员制度创新路径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全面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而现阶段,我国的干部管理制度由于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显得相对滞后。为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要求,很有必要对我国公务员制度进行完善,使国家公务员队伍的建设体现出科学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知人善用的能力,从而构建起既立足于现实,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

(一)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进一步加大公开竞争性选拔任用干部力度 公开是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平等公正地选拔任用干部的前提;竞争则是增强干部队伍活力、选贤任能的重要保证。通过加大公开力度进一步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做到干部政策让群众了解,程序方法让群众熟悉,资格条件让群众清楚,从而增强群众民主参与的热情和能力,促进选人用人的准确性和公信度的提高。

(二)实现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合理适度地下放干部人事管理权限

管理的层级和幅度直接决定管理效能。干部人事管理的层级多、幅度宽,效能相对就会低一些。我们可以探索性下放事业单位中层人员的管理权限,赋予事业单位对中层人员选拔任用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促进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进一步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科学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各级公务员自觉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干事创业的“助推器”。通过建立正常的公务员业绩考核运行机制,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充分调动被考核对象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公务员立足于岗位建功立业。【3】

(四)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突出能力建设的主题,增强干部教育培训针对性 当前,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已成为世界性任务。要提高公务员的能力水平,应进一步突出能力建设的主题,坚持以能力建设为中心;进一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高度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注重培训实效,引入市场化培训机制。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五)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因此,应进一步疏通公务员队伍的入口,结合实际,建立和完善以竞争择优为导向的公务员调任工作机制,架起党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人才合理流动的桥梁。坚持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积极探索建立促进公务员向企事业单位合理流动的机制。

(六)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合理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政府应健全公务员的权益保障机制,成立独立的工会组织,代表各类公务员权益等问题进行协商,维护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并注重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方面的建设。参考文献: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第3篇

(一)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面临的挑战

1. 对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挑战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国家的行政环境。国家与国家, 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对我国公务员队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适应竞争平台的改变, 竞争对手的强大, 游戏规则的多变。然而, 我国各级政府, 尤其是基层政府部门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当前总的来说还比较低下。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二是能力素质偏低。这种情况不仅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导致办事能力不足, 效率低下。具体表现为, 很多政府工作人员对我国加入WTO以后要熟悉和掌握的相关国际经济法律法规的无知, 对法定程序行使公共权力的无视。受传统官僚体制选材观念的影响, 我国各级政府机构中的工作人员, 普遍是“万金油”式的人物, 大量缺乏专业化人才。

2. 对公务员旧有的行政理念的挑战

长期以来, “公务员行使公权力是直接维护统治的工具”这种观念一直存在于公务员头脑中, 它片面强调行政管理对社会的管制功能, 而忽视了公务员行使公权力的服务性, 社会公众对行政活动的参与, 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的监督和制约, 以及公务员活动范围的有限性和依法性。由于历次政府行政改革只重视有形的公务员队伍的机构裁剪与人员合并, 忽视服务行政和法治行政的理念的转变与形成, 导致我国规模较大的几次政府机构改革均未能摆脱“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循环怪圈。

美国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一书中, 系统总结了转变旧的行政理念的十条思路:从划桨到掌舵、从服务到授权、从垄断到竞争、从规章到使命、从投入到效果、从官僚到顾客、从浪费到收益、从治疗到预防、从集权到分权、从政府到市场。

因此, 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完成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的思想转变, 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动的根本宗旨。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普遍更加重视政府公务员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我国的国家公务员要尽可能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公共产品与服务, 争取公众的支持。

3. 对传统人事管理方式的挑战

传统人事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几个环节上都有一定的缺陷, 这是造成行政效率低的重要原因。

首先, 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 也不合理。以前规定的公务员范围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其他党政机关参照试行。现行《公务员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了公务员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依法履行公职, 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按照这三个条件, 公务员的范围包括了七类机关的工作人员, 比《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的范围有所扩大。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又规定“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重犯过去那种“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的毛病。

其次, 职位分类不科学。我国的职位分类仅是名义上的职位分类“并未按照职位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我国的职位分类至今未立法, 现行的编制法规也不健全。公务员不作政务类和业务类划分, 理论上讲不通, 实践上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再次, 公务员运行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有效的考核机制。如现行工资制度不能充分体现激励功能;考核制度流于形式;竞争上岗制度范围过小, 且透明度不高;监督机制缺位;等等。公务员考核机制中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例如, 考核评价体系内容不科学, 考核的结果缺乏客观公正性, 不能作为奖惩的准确依据, 不能充分反应公务员的真实情况。

4. 对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挑战

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也是我国融入全球化浪潮进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虽然2006年1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 标志着中国公务员管理制度日臻完善, 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 进有一部法律是不够的, 仍不足以约束和规范公务员队伍的行为和保障公务员的合法权益。

(二) 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展望与创新

1. 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管理基础, 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必须强化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职位分类, 职位分类是现代国家人事管理的基础。关于公务员的职位分类, 过去公务员内部不分类别。《公务员法》从实际管理需要出发, 根据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以及人才成长规律的不同, 将公务员的职位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 各个类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但这些笼统的规定, 并不足以使职位分类制度真正得以执行和细化。要解决实际操作上的问题,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应明确:职位分类, 必须尊重职位分类的规律性, 按照职位分类的原则和方法办事, 使我国的职位分类真正建立在以职能分解后所确定的“事”的基础上, 有多少事就设多少职, 真正做到一事一职, 一职一人, 人事相宜。其次, 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现任非领导职务与职位分类所设定的职数之间的矛盾。

机构是政府运行的载体, 但政府能否高效、协调和规范地运转, 还取决于机构中人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等。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使国家行政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走向正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它要求机关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 向社会提供优质、便捷和廉价的服务, 从而对公务员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途径是加强教育和培训,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忠于职守的道德准则;加强行政工作人员业务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训练;合理使用人才, 人尽其才, 扬长避短。

2. 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运行机制

(1)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指在公务员管理中, 政府把公务员的职位空缺和所需的资格条件向社会公开, 凡符合条件的志愿担任公职者一律机会均等, 任职取舍惟一听命于客观公正尺度的评价结果。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管理, 并作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核心内容,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 也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结果。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初任公务员的录用和现任公务员的晋升中, 因此要做到公开公布职位空缺、公开报名、资格审查、公开考试、全面考核、择优录用、竞争上岗, 其中的关键是要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2) 激励机制。公务员的激励主要是通过考核、奖惩、工资报酬等措施进行, 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广大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首先, 应该制定《考绩法》, 使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具有客观公正性, 成为奖惩激励的法定依据;其次, 应该完善奖惩的实施措施, 关键是要体现公平公正;第三, 制定《工资法》, 使公务员付出的劳动与报酬相一致, 在发展经济和精兵简政的基础上, 逐步提高公务员的工资报酬。

(3) 新陈代谢机制。新陈代谢机制又叫更新机制, 是促使公务员队伍保持生机活力的重要机制。首先, 应努力畅通“出口”, 实行任期制, 建立引咎辞职制度, 在完善公务员退休制度的基础上, 加大实施提前退休、辞职、辞退工作的力度, 推行年阶退休制, 按不同职级划分不同退职年龄, 一个人如果达到了本职级的退休年龄而未晋升道上一级, 便需退职, 坚决把那些不适宜或者不愿意在政府机关工作的人员分流出去。其次, 要为疏通公务员的“出口”做好配套工作, 减少阻力。其三, 严把公务员“进口”关, 坚持因职求人和凡进必考的原则。其四, 加强对现任公务员素质的更新培训。

3. 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1) 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可依。《国家公务员法》的制定实施将进一步明确中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精神、理念和原则, 清晰界定国家公务员体制和其内在运行机制, 阐明公务员管理措施的目的和走向, 完善公务员的权利、义务、责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并认真贯彻、实施。这必将推动中国国家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促进公务员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但是应该看到, 我国的《国家公务员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具体表现为:《公务员法》本身规定过于简单化、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立法不够全面, 缺乏一系列单项配套法律法规;各项法规之间不配套、不协调现象突出。因此, 我国政府要加强法制建设, 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 如公务员竞争上岗、调任、纪律等;同时对现有不全面不配套的单项法律, 依据现实发展的需要, 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做到法律规范明确、具体、衔接配套、易操作等优点, 实现公务员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同时, 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行政,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公务员制度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2) 公务员的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包括, 政治行为规范、工作行为规范、廉政行为规范、生活行为规范等内容。公务员的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和约束, 防止公务员手中的权力“越轨”和行为失范以至于侵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使公务员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始终为公共利益服务。

(3) 公务员的权益必须有法律保障。为了使公务员忠于职守, 国家必须对公务员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包括:第一, 职业保障。“非因法定是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退职或者行政处分”。有了职业保障, 公务员才能安心工作, 认真履行职责, 无后顾之忧。第二, 经济权益保障。公务员“有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的权力。除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外, 何机关或者领导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或克扣国家公务员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待遇。第三, 政治权益保障。公务员有“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有对国家行政机关及领导者提出批评建议的权利;有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的权利;有参加政党及工会的权利。第四, 法律救济保障。国家公务员对于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可向上级行政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提出申诉或控告。受理机关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做出处理。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对公务员处理错误的, 应该及时予以纠正;对公务员名誉造成损害的, 应该负责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对公务员造成经济损失的, 应当负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张觉文.现代政府与公务员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和中.挑战与创新: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的发展方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5, (2) :12-131.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第4篇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建设;全球化;竞争优势

全球化的到来,深刻改变了我们国家的行政环境,以至于包括公务员制度建设在内的众多领域都无法回避这一影响。因此,应该基于全球化的视角下,以国际化的视野来思考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对全球化的理解

本文将“全球化”描述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政治、文化以及意识形态等领域,各个国家和地区跨越原有疆域,相互影响、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

二、全球化与我国公务员制度

(1)成果。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的不断深入,公务员制度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以《公务员法》的实施为例,一是用“公务员”概念取代了原来的“国家公务员”概念,有利于从制度上对公务员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建立了分类制度,便于分类管理,从制度上建立了多元化的公务员职务发展途径。三是实行选任制、委任制和一定范围的聘任制,有利于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四是“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引入公务员管理话语体系。五是明确了下级对上级的错误命令有抗辩权和抗拒权。六是以人为本,强调公务员权益的保障。(2)新的要求。一是全球化要求公务员转变行政理念。重视公务员行使公权力的服务性和社会公众的参与、监督和制约。没有实现以下转变:“从划桨到掌舵、从服务到授权、从垄断到竞争、从规章到使命、从投入到效果、从官僚到顾客、从浪费到收益、从治疗到预防、从集权到分权、从政府到市场。”二是全球化要求变更人事管理方式。传统人事管理制度不完善,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在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等几个环节上都有一定的缺陷,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首先,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对于党的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却又规定“参照”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重犯过去那种“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的毛病。其次,职位分类不科学。我国的职位分类仅是名义上的职位分类,并未按照职位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公务员不作政务类和业务类划分,理论上讲不通,实践上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三是全球化要求公务员队伍的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全球化背景下对公务员素质的新要求,不仅表现在文化素质和业务能力上,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上。全球化在带来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个人主义价值观将伴随着利益驱动机制更加恶性膨胀,荣辱与共的集体主义原则无疑会受到冲击。如果我们不能给广大公务员提供一个能驾驭多元价值取向的主流文化,广大公务员势必会陷入价值选择上的两难和思想人格追求上的迷茫,公务员队伍的思想阵地就有被功利主义、拜金主义、颓废主义占领的危险。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加强公务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这方面的素质。四是全球化要求公务员制度具有更强的人才吸引力。一方面,全球化为人才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条件,企业通过提供优厚的报酬、远大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培训等吸引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量的国外公司等进入中国,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人才经营机制,争夺国内稀缺的人才资源。而现行公务员的工资报酬、职位安排等缺乏灵活性,人才吸引力低,因此,留住和吸纳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公务员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三、全球化竞争视角下公务员制度的建设

全球化使行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何在全球化的竞争中构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竞争优势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现实课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学习+完善”的路径来建构竞争优势。(1)学习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第一,更新公务员制度改革理念。政府只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多元主体中的一个重要主体,但不是必不可少的主体,社会、企业、公众组织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第二,扩大公务员选材范围。公务员的选用向整个社会开放,高级公务员的选拔也实现全面开放。第三,多样化的考试方式和任用形式。第四,分类制度的互补。实现品味分类制度和职位分类制度的互补。第五,培训制度的终身化和制度化,培训内容强调综合培训。(2)借鉴各国经验时要坚持中国特色。首先,厘清思想认识,既不能盲目崇拜西方发达国家,也不能盲目排外,要吸收它国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凸显后发优势。其次,要寻找共性,求同存异。一是由于共同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人事管理的共性,要求公务员制度的建设要寻找共性;二是国情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与发展存在差异,比如战略目标及具体措施的不同。最后,比较甄别,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3)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一是借助市场竞争机制,扩大公务员的培训规模,创新培训方法,提升公务员的能力。首先,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来开展培训,围绕政府的工作,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和需要办学。其次,在培训内容方面要突出公共管理这个重点,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最后,创新培训方法,通过专题研讨会、案例教学、基层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培训质量。二是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档案制度等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三是拓宽公务员系统的入口,疏通“出口”,加大辞职与辞退制度实施力度。一方面,完善公务员录用制度:消除地域观念,保证录用的公平公正;提高面试官的专业水准,加强面试环节的监督;注意“通才”与“专才”的选材标准。另一方面,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完善公务员辞职、辞退及退休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完善公务员引咎辞职制度,界定引咎辞职的条件、程序,加强辞职后的人事管理,完善对引咎辞职的监督。四是完善公务员管理的配套供给力度,健全公务员管理的规则体系。抓好制度的精细化建设及其执行和检查,提高制度效能。公务员的管理必须有法可依,公务员的行为必须用法律加以规范,公务员的权益必须有法律保障。

四、结语

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格局中,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客观上加速了我国现阶段的制度改革,为了能保证经济和各项事业的稳步前进,健全完善良好的公务员制度显得尤为必要。当前,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公务员制度的建设都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但这些可以通过学习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再加上结合本国实际的创新来克服这些不足,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赢得竞争优势。

参 考 文 献

[1]周敏凯.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改革与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理论思考[J].政治学研究.2006(2)

[2]李爱红.《公务员法》:创建现代化的公务员制度[J].求实.2006(1)

[3]罗自刚.公务员制度创新的公共选择路向[J].长白学刊.2010(4)

[4]廖雪泓.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7)

[5]李凌云.论我国公务员选拔录用制度[J].企业导报.2010(2):205

[6]杨莹.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的制度建设[J].学术探讨.2010(7)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第5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 者:王东星 李文孝 Wang Dongxing Li Wenxiao  作者单位:王东星,Wang Dongxing(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李文孝,Li Wenxiao(齐齐哈尔第四十二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G0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经典美文

★ 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作文

★ 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作文

★ 母亲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创新路径分析 第6篇

建国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财富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由过去单一经济结构的农业国,逐步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综合国力排名提升到了世界第六位。我国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符合国情的经济政策的实施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得益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21世纪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我国应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实现国家经济实力的整体跃升。

一、21世纪全球经济科技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

1.科技进步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活动的时空距离大大缩短,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比过去更加快捷,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跨国公司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在世界友好合作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2.以高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经济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展开了一场以提高国家综合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竞争,由此带来了三大成果:一是知识产业迅速崛起;二是高科技产品大量涌现;三是知识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提高(知识经济的构成总量在发达国家的GDP中已占到50%以上)。21世纪是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发展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已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主流,并成为新世纪经济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

3.新兴学科层出不穷,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

当今,科学技术知识成爆炸性增长,据统计,最近30年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渗透,互相交叉,不断诞生出新的学科、发现新的成果。近几十年,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学科的分支已从上世纪初的600多门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门。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周期不断缩短,科学发现很快地转化成为专利和产品,像近几十年的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的科学成果,已不断形成产品并逐渐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经济技术合作加强,世界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科技活动的全球化也在不断深化。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资本、信息、技术和人才诸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同时,全球市场、资源和科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本国面对的所有科学技术问题。任何一个国家,谋划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都必然要考虑全球化趋势,根据本国的优势和需求,在竞争与合作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

二、全面应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它既给我国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新格局,我国应认真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应对措施,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制定我国21世纪的经济技术发展战略。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的今天,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大大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在世界工业化进程中,世界经济中心伴随着科技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第一次产业革命后,英国借助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使得经济迅速崛起,成为了世界工厂;19世纪中叶,德国掀起科技革命高潮,利用煤化学成果迅速发展了合成化学技术和工业,很快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科技和经济中心;20世纪,美国利用电力技术成果,率先建立和完善了钢铁、化工和电力三大产业,昔日的煤化工产业很快被以石油化工为新能源的电气时代所取代,美国也因此发展成为了世界的科技中心和经济强国;二战以后,日本提出要“技术立国”,通过技术引进和二次创新,促使经济快速增长,一举进入世界经济强国之列。根据统计和测算,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5%~20%,上世纪中叶上升到50%左右,80年代达到了60%~80%。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6年报告估计,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了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大大超过了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率。为了能使我国在新世纪经济科技全球化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平稳的发展,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制定正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从跟踪研究向自主创新转变,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力争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科技成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我国应充分利用加入WTO所带来的机遇,尽快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抢占世界经济科技的制高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研究开发力度,加强国际间的经济科技交流合作,寻求创新和突破;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和投资等有关的配套法规和制度,强化工商、税务和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三、坚持科技创新,发展前沿技术,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0世纪,全球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1世纪,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更明显。

新世纪中国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局面,我国要在未来的经济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所制定的宏伟目标,必须提高科技开发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不断寻求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经济和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在当今高科技时代,谁在技术上领先,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谁失去科技创新,谁就将遭到淘汰。英特尔、微软等世界著名公司,长期坚持科技创新,计算机产业霸主的地位才得以保持;而趋于保守的王安,没能及早意识到兼容性软件的重要性,使其在个人计算机问世之日起便惨遭淘汰。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科技知识的快速传播和转化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认为,世界科学技术正在酝酿着新的突破,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在未来30~50年里,世界科学技术会继续出现重大原始性创新突破,很可能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环境科学等交叉领域形成新的科学前沿,产生新的突破。这必将引发人类社会新的变革,也将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为此,我们应紧紧抓住未来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科技先导作用,重点发展以下四方面的前沿技术:

1.信息技术

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正在成为各国综合国力重要的衡量标准。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我国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纤通信技术、感测技术、网络技术和软件开发技术,研发基于新概念的CPU、网络计算机和网络软件核心平台和安全电子金融平台,改变目前我国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大部分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局面,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分子或原子结构揭示生物的奥秘,这对于促进人口与健康、农业高新技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国应进一步加强生命科学的研究力度,尽快开发出一批新型生物医药产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农业新产品接替、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等问题;应用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培育和发展一批相关的技术产业。

3.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

21世纪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将更加密切。环境科学与绿色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正成为新世纪的主流。为此,我国应加大对环境研究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在继续重视末端治理以减少污染的同时,更要研究生产工艺、产品结构、资源循环、原料替代和生产运营全过程的环境保护,大力开发洁净能源和新的替代能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新材料技术

中国公务员制度创新的路径分析 第7篇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立了以官僚制为基础的公务员制度作为政府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 并于1993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国接受了除“两官分离、政治中立”以外官僚制的所有理念和方法。其预期目的是建立起专业化、官僚化的公务员队伍, 以实现政府行为的规范、廉洁、高效。经过10年的运作, 我国公务员制度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由于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 公务员制度运作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西方各国的问题有共同之处, 如机构膨胀、人浮于事, 衙门作风, 不负责任, 腐败, 低效等, 但两者也有着极大的差别。

二、中国公务员制度“官僚化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 结构的非理性。

1、权力过分集中。

权力过分集中使得“家长式”人物层出不穷。个别行政组织被长官的意志所左右, 机构的设置、人员的任用完全取决于领导的任意专断。在这种情况下, 下级对上级的服从不是服从于法律权力、职位权力, 而是服从于人格权力。

2、由于党政关系尚未根本理顺, 政治侵夺行政, 使行政机关难以自主发展其自身的合理结构和管理能力。

3、由此也造成了职能分化和分工不明晰, 结构和功能交叉重叠。

而专业化分工的欠缺又造成了我国公务员系统普遍缺乏专业化人才, 更多的是“万金油”式人物。

(二) 管理的非理性。

1、法治化严重不足。

首先, 法律体系不完备。其次, 在法制不完善而导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同时, 又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严重现象。个别行政组织不是依据法律, 而是依据稳定性较差的政策和长官意志来进行管理, 呈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2、制度本身的不完善, 规范化、科学化程度不高。

再次, 公务员运行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如现行工资制度不能充分体现激励功能;考核制度流于形式;竞争上岗制度范围过小, 且透明度不高;监督机制缺位;等等。制度的不完备带来制度运行的某种程度上的无序、混乱和低效。

三、解决公务员制度“官僚化不足”的创新路径

(一) 理念创新:

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动的根本宗旨。但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和高度集权的计划体制影响, 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更多的是权力本位、官本位的观念, 习惯的是控制而不是服务。政府改革应重新检讨政府存在的目的, 彻底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导向”的新理念, 应以“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政府的施政目标和考量,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它意味着政府应该“把公民的需要和价值放在决策和行动的首要的位置上”, 而不是把国家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必须更加关注市民的需要和利益, 并对这些需要和利益做出回应”。

(二) 制度创新: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

1、从强化公务员服务意识出发,

公务员制度改革有必要借鉴英国公民宪章的有效经验, 在全国政府部门推行“公共服务持续改善运动”, 以法令形式, 明确确立服务的内容和工作目标、服务标准、服务程序和时限, 以及违诺责任。更为关键的是建立践诺机制以确保承诺能得以落实。为此, 需要加强对外部监督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和内部保障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2、加强法制建设, 实现公务员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3、加强制度建设, 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第一, 重新科学界定公务员的范围和分类。将公务员范围扩大到权力机关、司法机关、检察机关中除工勤以外的工作人员;将公务员划分为政务类和业务类。第二, 完善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

(三) 管理方式创新: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到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西方各国无不将公务人力再造作为一个重点,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家式管理模式转向以人为中心的民主人道的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该模式将人视为组织的第一资源或说是最重要的资源, 重视营造良好的有利于人成长的工作环境来激发公务员的潜能和创造力, 使公务员有良好的绩效表现以及较高的服务品质, 进而促使政府目标的达成和效能的实现, 同时也促进人的充分发展。第一, 授予权能, 重视营造令人愉快的工作环境, 并给成员更多参与组织决策的机会。第二, 重视对公务员的培训, 倡导学习, 不断提升公务员的素质。第三, 实现公务员管理的电子化。第四, 实行绩效管理, 建立结果导向的机制。

参考文献

全球化背景下商学院的创新路径 第8篇

一时激情千层浪,这则新闻印证了商学院教育繁荣的同时,也正卷入沙里淘金的浪潮中。基于这一趋势,越来越多的商学院领袖开始着手探讨未来商学院教育的成长路径。

商业世界一直在迅速地变化,我们必须确保商学院的教育跟得上节奏。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学院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国际背景之中。商学院面临的另一项重大挑战是国际化。

寻找新机遇:私营部门的创新

沃顿商学院是全球历史最悠久,有130年历史的商学院。这家商学院面对未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该如何规划它的成长路径?

沃顿商学院院长吉尔菲·盖瑞特认为,目前主要是两个趋势,一个全球化,另外一个是技术。全球化在90年代一直是主题,技术在2000年之后成为了主题。

他认为,目前机会非常好,对于私营部门的企业来说他们是主导力量。“由于我们现在的环境,大家的社会需求在不断增长,尤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全球很多国家的政府能力在滞胀,所以在需求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私营部门来说,就会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来填补空缺。”

对于私营部门来说,未来几年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私营以及公有部门之间,在私营部门的利益和公有的产品之间,的确存在两级性。但是对于西方大学来说,例如斯坦福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有很多基金,这些基金主要是用于让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很多很好的大学里面都有很多私人赞助,如果看一下整个市场上的投入回报,你可以看到商学院的资金的确是需要金融领域的创新,这样才能够让我们有比较好的回报,使得学校能够继续让一些穷苦的学生,包括来自中国的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

对于医疗基金还有养老基金来说也是这样,很多人认为创新需要包括PE还有对冲基因,它最终的可获取性还有医疗保险等,两者距离比较远。但这对新兴市场来说存在巨大机会,中国就是关于基础设施的投资。

在印度还有其他一些国家里,政府希望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但是没有足够的投入,如果说基础设施是新兴市场的核心,能够释放潜力,那么这个解锁的钥匙应该在私营部门的手里。如果从宏观角度上看全球的话,企业角色的拓展将会是未来几年的主题之一。

对吉尔菲·盖瑞特来说,这是非常好的时机,商学院在其中扮演着催化剂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商学院能够确保社会或者说私营部门的创新,社会创新就能够最大化的得到应用。

但是,就拿企业创业来说,创业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很多时候只是停留在理论和原则上,无需商学院教育同样可以创建成功企业。

面对这样的巨大市场和强烈的需求,商学院该如何发挥创业教育在个人创业需要的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更好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模式和创业热情,是很多国家的商学院都面临的挑战。

探寻新价值:将目光放在应用领域

斯坦福商学院院长加思·塞隆纳认为,商学院的管理在过去10到15年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商学院所教授的内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广泛的可以接收到的课程和教育,比如说金融、营销等这些核心课程,在大学里面都有教授。这些所有的材料和教程已经非常标准化,而且到处可以获取。换句话说商学院将在应用领域会有更多的价值。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学到的知识都是10到15年前商学院教授的课程,现在商学院的课程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对于商学院院长来说,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挑战性更加活跃。”

“举个例子,在我们的课程大纲中,可以看到选修课里面,28%的学生所提供的课程在去年是没有的,所以大家如果考虑一下创新的数量尤其对于我们员工做的创新已经有了很大努力,商学院对于当前的商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如何发展都做了思考。就必修课而言我们必须要灵活,尤其是对于学生和针对学生进来的时候既有的知识储备。因为很多学生到我们商学院之前已经读过这些材料,所以应该给他们一些其他的材料,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课程。课程调整非常重要,尤其是和7、8年前相比。”

全球化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来说,学生越来越全球化,所以学校要在他们毕业之前做好各种准备。

“技术增加了商学院越来越多的技能,让我们能够做5到10年前无法想象的事情,所以现在商学院非常关注怎么能够把自己的教育通过技术向其他的领域传播。如今,商学院的知识回报更高,因为一旦建立了知识之后可以把知识放在成百上万的人手里,内容可以在社交媒体上进行传播,这个速度难以想象。”

另外会继续加速的事情是课程的核心内容的变化,在线的内容将越来越多,包括各种各样的主题,全球商学院都需要这样的主题,商学院需要把主题的相关内容向全球传播。“因为你可以考虑5到10年之后,不管你在全球哪个地方,你可以回到宿舍里面,就可以找到当地教授讲述的一个课程的五个不同演讲,有一个可能是本地教授,其他是世界其他的教授做的。”这个在网站上将会免费获取,对于这个教授来说将有比较大的挑战。“当然我们可以做一些实验性的工作,比如说有些课程必须让学生课堂面对面,有些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例如技术进行广泛的传播。教育市场将非常活跃,对于整个商学院的结构将会产生巨大的变化。”

有人提出,商学院要思考的是,未来究竟应该像一个餐厅那样,让学生进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喜好,买“菜单”上有的“菜”,还是像会所那样,学生来了以后可以获得很多定制化的服务。

捕捉新变化:创新的理念改变商学院

“大多数商学院一直以来都在提供类似的服务,把同样类似的商学院理念介绍给同样的一批人,但是在大学当中,你必须要有某些人专门负责某些东西,负责某些特殊的领域。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希望做到与众不同。”院长大卫·施密特雷恩表达出他对商学院教育的看法。

nlc202309042032

比如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创造了金融硕士的商学院的课程,它与麻省理工学院工学院共同完成了课程设计。“不是每个商学院都有这个能力做到这个事情,必须是斯隆管理学院这样有强大工学院在后面做支柱的学校才能做出来。”

“各个管理学院在渐渐地变化,不仅是项目本身的变化,当然交互方式的变化也很有意思。会有网上教学、会有体验式的教学,但是更重要的是里面所涉及的内容和概念,里面的新颖概念根本性的改变了商学院的管理方式或者运营方式。”

比如斯隆商学院教职员做了一个项目,来自网上的物价标价,然后追踪各个国家这一百万个价格的波动,目的是让大家了解,在阿根廷通胀到底意味着什么,因为用其他的数据可能并不是十分的准确。三个月前日本才推出新的附加增值税,结果这个教授在他的模型当中,可以告诉他们日本新加的增值税,其中多少转加到消费者身上。由此看来,如果商学院能够与公共政策,或者是市场当中的相关政策相结合,就可以发挥更大的效用。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还有一位教授负责设计一个模型,假设在海岸建了一条路,是如何影响农产品或者食品的产出的。或者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可靠的银行体系,又可以有些哪些途径帮助他们满足金融需求,包括通过一些赠款改善当地的教育,还有一部分赠款鼓励当地人想出一些创造价值的点子,这些都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新做的项目尝试以及模型实现的目标。

本土商学院要做三方面创新

中国的商学院教育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商学院、管理学院教学质量在不断地进步,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国内(不包括港澳台)目前共有1082个商学院,还有相关的商学院项目。商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超过100万。

但是在全球化时代,本土商学院的发展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在经历了商学院的教育后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成为有竞争力的人才?能够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发展?

北大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指出,目前,中国的研究生教育的处境是:第一,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念存在问题,以赚钱为唯一的目标;第二,现在很多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就只想尽快找到工作,而无心学习;第三,中国正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的经济格局。汇丰商学院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对各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尝试应对这些复杂的状况。他进一步指出,汇丰商学院尤为强调责任感、荣誉感的培养,有常态化的军事训练。同时,北大汇丰作为中国本土最为国际化的商学院,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且通过多样化的双硕士学位项目让学生具备复合知识背景,以应对复杂经济环境带来的挑战。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撰文指出,如何真正深入中国经济实践,揭示中国过去30年间商业蓬勃发展的真正动力,贯通中西方管理学的融合与发展,是本土商学院未来更重要的使命。

在2014年10月公布的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名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四大参评项目均入百强,其中复旦—华盛顿EMBA项目多年稳坐前十,中文EMBA项目2012年首次参加排名以来连续3年榜上有名,成绩稳中有升。

今天西方的管理学界和商学院定义了管理学的主要哲学命题和理论方法体系,中国学者从事科研的理论框架和中国商学院所引进的MBA、EMBA课程,都是对西方管理学框架的复制。商学院的使命是培养具有中国传统士文化特征的学生。我们的学生既要懂得中国,也要懂得世界,在全世界任何角落都能够生存发展,都能够在当地组织里面扮演领导角色。

陆雄文认为,从趋势上讲,东西方管理思想需要相互交流和借鉴。对于一些最基础的管理命题,世界已经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共识。商学院应该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背景,兼容并蓄东西方管理文化成果,构建具有东方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管理实践模式。

他进一步提出,新的人才要求给商学院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更新管理理论,更新教学案例、更新商业实践固然重要,但这些都是传统的做法。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价值,本土商学院还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创新。

首先,充分分享教学资源。不仅仅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还要充分参加课外活动,比如协会、论坛、讲座,商业计划比赛等等。通过课内课外的学习,将知识变成能力。同时开阔视野,改变思维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超越书本、老师学习。

其次,要重视国际学习经验,为学生提供海外游学的机会。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能能够混合在一起上课,这种跨文化学习和生活经历是非常有益处的,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我们的责任是培养国际化的一代管理者,无论他们在国内还是国外工作,在全球化的商业环境里都能生存,并且拥有强大的竞争力。

最后,新的技术革命即将到来,商学院教育也要与时俱进,适应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我们要在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方面建立价值观。同时,思考产业新技术革命对现有产业带来影响,为新兴产业发展做规划。此外,还要培养创业精神,不仅帮助年轻一代做好创业的准备,同时也帮助公司改革治理结构,优化商业流程。成熟的企业也要有创业精神。

当然,还有其他学者也陆续对商学院教育的发展路径作了点评,例如香港大学杨介教授提出,未来的商学院教育模式应该从单纯的教授知识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学习能力转变,即要从“授人以鱼”发展为“授人以渔”。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学术院长Chen Ya-Ru教授认为,由于现在的全球经济局势具有动荡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因此商学院应当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尝试解决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并且锻炼整合知识的能力。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Hellmut Schutte则特别强调了商学院不应仅仅依赖于其所在的国家,而应当拥有国际化的师资和学生,从而培养出既了解本国经济,又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

多方机构共建创新管理平台

全球化的趋势带给商学院不同的变化。

nlc202309042032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认为,清华也面临着同样的变化,那么,商学院在清华碰到了一些什么特殊的挑战和问题呢?

“首先,我们比较年轻,只有30年的历史,但是很多知名商学院动辄就有百年历史。”1991年,当时商学院在中国是很新的概念,清华经管学院领导决定,首先必须向前辈学习,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商学院,但前提是必须要很快的跟行业、跟商学院当中最优秀的商学院学习。其实在中国的众多商学院中都有这种现象。

“其次,清华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有中国的特殊经验。在过去30、40年的经验中,中国所处的经济环境是快速增长的,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经济体,很快就会成为最大的经济体,所以包括清华经管学院在内的中国商学院面临着许多的机会。”

“中国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越来越全球化。在某些领域我们可以有跨越式的进步。”

“过去几年中,我们在经管学院里面,所面临的一个思考就是我们要了解自身的现状,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然后才知道往哪里改进。于是我们做了课程调整。”清华经管学院开始关注关于软实力以及领导才能的内容,其他商学院也在做这种转型。

除此之外,清华经管学院还试着做一些别的商学院没有做的事情。用钱颖一的话来说,“正因为我们是这么的年轻,我们才有勇气承担更多的风险,做别人没有做的事情。”他介绍,两年来清华经管学院先推出了一个本校的项目,去吸收其他商学院的经验,同时希望建立起一个教育平台,让不同学科以及不同学校的人在这个项目下一同想象一同创新,这就是清华经管学院谈到的跨学科的一个研究项目。

在这一年的教育平台的实验当中,清华经管学院已经与14个不同的院校达成了合作,其中包括与清华大学设计学院、电机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等的合作。这就表明清华经管学院可以在清华大学整个校园的跨学院平台上面进行创新,在一年中他们就促成了将近八百个不同的项目。差不多一百多家公司注册进入这个创新学习的平台。“这个也是我们从别的学院里面所学到的一些做法。”

从2013年5月开始,清华经管学院就把四分之一的精力投入到这个平台上。“这个平台上有我们的会计学院的支持,我们设计了五个不同的课程,之后有上千名的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的设计。”

另外,学院针对工商管理学生有设计特殊的课程模式。对于数据建模以及统计数据等,成为工商学院核心课程的有力支撑。清华经管学院希望能够继续通过这几种做法,能够跟进创新的脚步。

上一篇:开发区建设情况汇报下一篇:元宵节趣事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