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2024-05-21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精选7篇)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第1篇

驻市精院护字【2015】007号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各科室:

为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切实加强基础护理,进一步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根据《河南省优质护理服务“十化”评价标准》的要求,按照护士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要素,对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现将医院“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分层级标准、能力要求和工作职责”下发给你们,望各科室接到通知后认真学习,并结合本科室情况,制订相应的护士分层级标准、能力要求和工作职责。同时,对护士的培养培训和绩效考核也按照层级要求执行,以此调动广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促进优质护理服务健康发展。

附件:

1、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2、护士分层级标准、能力要求、工作职责

3、护理人员晋级考核实施办法

二0一五年二月五日

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

1、建立临床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根据护理人员的不同能级,设置不同层级的护理岗位,给予护士不同的工作权限,履行不同的岗位职责,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疾病及病情的需要,确保护理质量。

2、分层依据及层级:护理部对全院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的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技术水平、工作年限、职称和学历等要素,分为五个层级,即N4级护士(护理专家),N3级护士(骨干护士),N2级护士(熟练期护士),N1级护士(成长期护士),N0级护士(培养期护士)。

3、护士长按照护理人员的层级,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护士进行合理分工,根据护士的工作经验、技术水平、能力,将不同病情轻重、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的患者分给责任护士。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负责患者数量不超过8人。保证责任到人,工作到位。

4、建立与护士能级相对应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和工作流程,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质控管理体系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和指导,体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5、实行护士分层级培训及考核制度。每年制定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计划,按计划落实培训及考核内容,并把结果纳入护士技术档案。

6、护士的分层级管理与绩效考核相结合,绩效考核侧重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护理工作数量、质量、技术难度、患者满意度等,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护士的收入分配、职称晋升、学习进修、评先评优等相结合,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

7、在层级管理体制中,满足等级护理、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需要,保证同一患者得到稳定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安全。护士分层级标准、能力要求、工作职责

一、分层级标准

1、N4级护士(护理专家):获得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期注册;获得主管护师及以上职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8年以上,且在本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

2、N3级护士(骨干护士):获得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期注册;获得护师及以上职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5年以上,且在本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

3、N2级护士(熟练期护士):获得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护士执业证书,并按期注册;获得护士及以上职称;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3年以上,且在本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年。

4、N1级护士(成长期护士):获得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护士执业证书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1年以上,且在本专业从事临床护理工作1年。

5、N0级护士(培养期护士):获得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专及以上学历;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或取得护士注册资格未注册的护士;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1年以内或试用期护士。

二、能力要求

1、N4级护士能力要求:(1)临床经验丰富。(2)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

(3)具有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能力。(4)护理技术操作规范。(5)医疗护理行为标准。(6)具有开展护理科研的能力。(7)具有撰写护理论文的能力。(8)具有组织指导危重患者抢救的能力。(9)指导护理大查房,参加护理会诊。(10)具有指导临床带教和讲座的能力。

2、N3级护士能力要求:(1)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有较强的病房管理意识。

(3)具有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实施护理质量管理的能力。(4)护理技术操作熟练、规范。

(5)有参与、配合疑难、重危患者抢救的能力。(6)主持护理查房,参与护理会诊。(7)有指导下级护士业务学习的能力。(8)有指导临床带教和讲座的能力。(9)有护理新技术革新的意识。

(10)有指导下级护士总结经验,撰写论文的能力。

3、N2级护士能力要求:(1)有一定的临床经验。(2)有病房管理意识。(3)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规范。(4)有参与疑难、重危患者抢救的能力。(5)有主持护理查房的能力。

(6)有指导下级护士及临床实习生业务学习能力。(7)有参加临床带教和讲座的能力。

4、N1级护士能力要求:(1)有一定的临床经验。(2)护理技术操作标准、规范。(3)配合医师做好疑难、重危患者抢救。(4)有指导护生工作的能力。(5)参与护理查房。

5、N0级护士能力要求:

(1)具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能力。

(2)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可完成一般的护理操作。(3)在上级护士指导下完成病情较轻患者的护理。(4)具备与患者进行沟通的能力。

护理人员晋级考核实施办法

一、护理人员晋级每年第三季度进行,由符合晋级条件的护理人员本人提出申请,上交病区护士长备案。

二、病区考评小组负责审定护士晋级资格,护理部、人事科负责组织晋级考核。

三、护理部确认晋级人员名单,公布结果。

四、晋级标准

1、晋级N1护士标准(1)符合N1级护士标准(2)完成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3)年度完成院内继续教育学分≥6学分(4)年度撰写护理个案报告≥1篇

(5)理论考试年度平均成绩≥85分,护理技能操作年度平均成绩≥90分

(6)能够独立胜任病区的各种班次(7)年度参加护理品管圈活动≥1项

(8)年度病假累计不超过30天,事假累计不超过7天(9)任职期内无护理服务投诉及严重差错发生(10)年度个人综合素质评测≥90分

2、N2级护士晋级标准(1)符合N2级护士标准(详见附件1),N1级护士任职期内考核合格(2)在本学部工作年限≥0.5年(3)完成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4)年度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25学分,其中院内继续教育学分≥6分

(5)年度撰写护理个案报告≥1篇

(6)理论考试年度平均成绩≥85分,护理技能操作年度平均成绩≥90分

(7)年度承担责任护士班次≥60个(8)年度承担病区理论授课≥6学时(9)年度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活动≥3次

(10)年度病假累计不超过30天,事假累计不超过7天(11)任期内无护理服务投诉及严重差错发生(12)年度个人综合素质评测≥90分

3、N3级护士晋级标准

(1)符合N3级护士标准(详见附件1),N2级护士任职期内考核合格(2)在本学部工作年限≥2年(3)完成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4)年度完成国家级教育学分25学分,其中院内继续教育学分≥6分(5)年度主持完成护理质量改善项目≥1项,并撰写改善项目书面报告,通过护理部审核

(6)年度完成专科护士培训课程≥6学时

(7)专科理论年度平均成绩≥85分,护理技能操作年度平均成绩≥90分(8)年度承担责任护士班次≥90个

(9)年度主持护理教学查房≥4次,承担病区理论授课≥10学时

8(10)年度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活动≥6次(11)年度完成护理论文≥1篇

(12)年度病假累计不超过30天,事假累计不超过7天(13)任职期内无护理服务投诉及严重差错发生(14)年度个人综合素质评测≥90分

4、N4级护士晋级标准

(1)符合N4级护士标准(详见附表一),N3级护士任职期内考核合格(2)在本学部工作年限≥3年(3)完成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

1)年度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25学分,其中院内继续教育学分≥6分

2)年度主持开展护理品管圈≥1项,并撰写品管活动的书面报告,通过护理部审核

3)年度完成专科护士培训课程≥8学时

(4)专科理论年度平均成绩≥80分,护理技能操作年度平均成绩≥90分

(5)年度担任责任护士班次(责任班、责连班)≥120个

(6)年度主持护理教学查房≥6次,承学部理论授课2学时,承担病区理论授课≥12学时

(7)年度参与护理质量管理活动≥8次(8)年度完成护理论文或综述≥1篇

(9)年度病假累计不超过30天,事假累计不超过7天(10)任职期内无护理服务投诉及严重差错发生(11)年度个人综合素质评测≥90分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第2篇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良好的护理管理模式关系到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及资源配置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是将护士分为不同层级进行分工及管理, 赋予相应的职责、培训内容、考核标准、绩效方案、晋级标准以及人力配置等, 其目的是对所负责的患者提供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1]。本院2015年5月引入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护理人员共有183名, 年龄20~49岁;均为女性。其中, 8名副主任护师, 54名主管护师, 72名护师, 49名护士;52名工龄1~5年, 59名工龄6~10年, 72名工龄超过10年;66名本科学历, 71名大专学历, 46例中专学历。

1.2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本院2015年5月引入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1) 构建层级管理组。组长由组织能力强、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8名担任, 按照分层级培训要求制定护理人员技术培训计划、技术培训内容及注意事项, 根据护理管理工作规范进行护士分层级选拔及考核等工作。 (2) 设置层级。根据科室具体情况设置护士长-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层级制度。层级的设置根据“能力优先”的原则, 根据护士的学历、临床经验、专业技术及个人能力等, 合理设置、安排, 形成阶梯式的层级护理队伍, 满足患者不同需要, 确保护理质量。每个层级制定明确的职责分工, 建立层级护士岗位职责、流程、工作内容, 以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标。 (3) 不同层级职责。护士长职责:管理、协调全科的护理工作, 并监督护理质量;组长职责:协助护士长协调、管理护理工作, 带领高级责任护士以及初级责任护士制定护理计划, 进行护理查房、会诊、处理疑难病历, 执行难度较大的操作, 监督、检查、指导下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高级责任护士职责:全面评估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情况, 根据患者病情、存在的护理问题及社会心理需要等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 负责患者的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心理护理等, 指导、检查及监督初级责任护士的各项护理操作情况;初级责任护士职责: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全方位的护理工作, 包括健康教育、病情观察、基础护理、生活护理、治疗操作、心理护理及康复护理等。 (4) 不同层级培训及考核方法。护士长根据本科情况, 结合专科特点, 制定不同层级护士的考核计划及考核方法, 并根据计划, 监督落实情况, 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培训方式包括定期专人培训、现场示教、专题讲座及自学等。 (5) 将护士层级与将近分配、职称晋升等相结合, 根据护理人员具体分管的患者量、满意度及工作质量等确定绩效。

1.3 研究方法

本院2015年5月引入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以此为界, 2015年1月‐2015年4月为实施前, 2015年5月‐2015年8月为实施后。每个月选择100名患者作为调查对象, 出院时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 实施前与实施后各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回收400份, 合格率100%, 调查护理满意度。观察期间, 对护理工作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包括病室管理、整体护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评价。分别与2015年4月底及2015年8月底对护理人员的各项操作技能及对病情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则掌握情况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工作质量

实施后整体护理评分、病室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护理文件评分及健康教育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实施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患者护理满意度调查无不满意患者, 满意率达到100.0%, 显著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实施前后考核结果比较

实施后护理操作技能考核得分及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考核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护理管理的目标是对护理人员资源做到最佳的管理和配置, 使每位护理人员都能够发挥才能, 形成合力, 共同完成目标, 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层管理模式是管理者将每个人安置在相应的岗位上, 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专长, 达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职能对应, 职责明细, 使各层级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挥高效能护理服务, 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宗旨[2]。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 加强护士队伍的设置, 建立合理科学的护理专业人才梯队, 促进护理的垂直有效管理, 创建互助、平等及竞争的工作环境, 从而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以及护理管理水平[3]。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有限的护理人力发挥最大的潜能, 从而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提高护理专业技能, 明确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要求, 充分调动各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护理工作水平, 保障护理安全, 进而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本次研究中, 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后, 整体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 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 对护士进行专业技能考核以及对患者病情掌握情况考核, 结果也显著改善。

综上所述,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提高整体护理质量, 进而提高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孙雪雁.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4, 8 (11) :163-164.

[2]方芳, 程云, 周剑英, 等.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础护理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56 (2) :114-117.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第3篇

【摘要】目的: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在妇产科护理管理上的效果。方法:选择来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本院妇产科护理人员与病患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期间护理分层管理模式运用前后护理人员业务质量与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评估情况变化。结果:在护理人员业务质量评估上,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了解情况和实操能力均优于实施前;满意度从实施前的66%提升到实施后的94%。结论:护士分层级管理可以有效的提升妇产科护理人员业务质量,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妇产科护理管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2-0314-02

护士分层级管理主要是将护士等资源进行有效的合理化分配利用,从而提升护理工作的操作效率,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护理质量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也会显著提高,降低护患纠纷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来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本院妇产科护理人员与病患情况进行分析,其中护理人员为32人,评估患者为100人。患者中年龄范围为18-53岁,平均年龄为(34.6±3.2)岁;其中小学文化者23例,初中文化者43例,高中文化者23例,大专及以上者11例。护理人员中年龄范围为18-53岁,平均年龄为(30.7±4.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为2例,主管护师为3例,护师4例,护士22例。将病患分为实施前和实施后各50例,两组病患在基本情况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具体情况如下:

1.2.1建立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系统

由副主任护师成立专项管理的督导培训队伍,对相关人员进行专项督导、培训、考核,建立完善的考评制度,完善分层级管理制度的细节执行管理规范。对护理人员的理论与实操能力进行培训与相应考核,同时针对考核结果来对护理人员的开展层级选拔工作。对临床护理工作进行定时的监督,同时将临床问题进行反馈总结,对层级管理制度、流程进行完善、调整,让护理工作更加的流畅、规范,有利于实际情况的开展和护理质量的提升。定期进行情况的总结,临床工作分享交流,让护理团队的执行能力最高的贴合临床实际需要,甚至将临床护理工作得到预见性的准备。

1.2.2分层级管理设置与工作安排

对护理人员的能力、资历进行分级界定,从护士长、护士小组长、高级护理、初级护理,同时按照級别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任务的分级量化、规范,保证各级人员在工作上能够充分展现自身能力,同时做好相关工作的整体配合,保证护理工作之间完好的协调,没有缺漏,而护士长则对整体的工作进行统筹管理。

护士长主要统管整体护理人员资源的调配,督促和协助护理人员做好护理临床工作,对整体的工作任务做协调安排;护士组长对整个护理工作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保证整体工作方向的明确性、准确性,协调各科室资源的协作;高级护士主要与护士长配合做好病患护理计划的协助工作,对患者情况进行综合全面评估;初级护士主要负责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的执行,覆盖到患者在院期间全程的护理具体执行工作。

排班上,从传统的二班制度改为三班制,避免了二班制强大的工作压力,让护理人员保持较好的精神状态,减少疲劳工作而引发的护理质量下降,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和护理人员工作热情。

1.3评估观察

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和实操的考核,以及对相应时期对应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两项考评均为100分,满意度调查中60分以下为不满意,60-85分为基本满意,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将护理与患者调查评估结果经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来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来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结果

在护理人员业务质量评估上,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了解情况和实操能力均优于实施前;满意度从实施前的66%提升到实施后的94%。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讨论

随着临床医疗工作的不断深化发展,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要求,不仅是医疗团队对医疗效果的自身要求,同时也是外在患者因素的要求,只有护理质量管理不断提升,才能更好的提升临床医疗质量,减少因医护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护患纠纷,特别是在当下护患关系较为敏感的情况下,管理合理规范的护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技术水平、服务意识上的缺陷,从而提升护理工作专业意识,提供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逐步完善临床护理整体工作质量。在服务态度上,护患沟通能力较为突出,大多数是护患纠纷都与临床护理工作的沟通不完善、不当所致,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对于患者心理评估和沟通技巧的能力培训。临床护理管理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疏漏和管理的局限性,因此采用分层级管理可以将所有工作进行明确分工细化,而后让所有工作都有相关人员进行负责,采用最合适的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可以提升护理质量的专业性。

本研究中,在护理人员业务质量评估上,实施后的理论知识了解情况和实操能力均优于实施前;满意度从实施前的66%提升到实施后的94%。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现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提升临床护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升护理理论与实际操作水平,从而降低护患纠纷,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西宁,赵自力,连初秋,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106

[2]周宪群,顾培钰.护理层级管理在提高医院护理质量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38-39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选取本院76名护理人员, 按照管理模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 (38名) 与研究组 (38名) , 所有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对照组人员年龄18~35岁, 平均 (22.56±5.26) 岁, 工龄2~15年, 平均 (6.06±2.68) 年;其中, 中专12名, 大专10名, 本科及以上16名。研究组人员年龄19~34岁, 平均 (22.67±5.06) 岁;工龄1~16年, 平均 (6.12±2.53) 年;其中, 中专13名, 大专12名, 本科及以上13名。两组护理人员在年龄、工龄、学历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按照轮班制度, 采用职称结合量化考核模式进行岗位管理, 通过护理质量考核标准, 定期进行工作量、质量的考核。实行工作量、工作质量与职称相符合的制度。

1.2.2 研究组。

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1) 成立层级管理小组, 由18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长组成, 并制定对医院整体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等, 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选拔。 (2) 岗位管理。将病区划分成小组, 采取小组责任制, 并设定责任组长。由护士长层层把关, 将护理人员按照能力、学历分为4个级别, 每位责任护士按照不同级别负责不同程度的患者。 (3) 职责管理。由护士长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统一管理, 并划分各小组相应管辖区域, 责任组长主要负责危重患者, 其他人员根据不同患者进行相应护理管理, 所有护理人员均须按照分级要求完成个人所管理的相关护理工作。 (4) 工作安排。根据工作量合理排班护理人员, 当工作量不大时, 可适当减少护理人员数量, 安排夜班时可根据护理人员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实现人性化管理。 (5) 培训及考核管理。由护士长根据各科室具体情况及分层制度, 为不同层级护士制定不同计划, 同时根据计划进行培训, 培训过后, 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护理人员满意度、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成绩, 并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

1.4 评价标准

采取本院自拟的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护理工作质量调查, 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整体护理、基础护理、病室管理、整体护理、优质护理等。其临床护理满意度总分10分。非常满意:10分;满意:7~9分, 一般:5~6分;不满意:<5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包括技能成绩 (护理专业技术、护理基础操作、操作流程) 和理论成绩 (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知识、预防疾病相关知识) , 各100分, 70分及格。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 满意程度以n/%描述, 差异比较用χ2检验, 整体护理、病室管理、优质护理、基础护理、技能成绩、理论考试等计量资料以x軃±s描述, 组间比较均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在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比较

实施前, 两组整体护理、病室管理、优质护理、基础护理总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 两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 (P<0.05) , 且研究组的上述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成绩比较

实施前, 两组护理人员技能成绩、理论考试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后, 研究组护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施后, 患者对研究组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为97.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注:与实施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在逐渐增多, 护理服务质量已成为评价医院形象的重要指标[3]。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中存在人力资源分配不合理, 特别是护理人员职责履行不到位, 积极性差等缺陷, 导致护理纠纷发生率较高, 致使护理操作多流于形式, 无法真正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指的是对护理工作进行模块式划分, 根据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 从而确保护理工作做得更细致, 护理工作人员能够明确自身职责。并且通过制定相应的惩奖制度, 促使传统被动服务模式转换为主动服务模式, 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实现护理人员的自身价值[4]。应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 减轻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盲目性, 使其合理地安排时间, 提高了工作质量。本研究结果表明,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成绩, 缓解护患关系。本研究中, 患者对研究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有效地提高临床护理管理质量, 提高护理满意度, 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知识考核成绩, 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综合护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卫丽, 吴帆, 郭颖, 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 (10) :1401-1403.

[2]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0) :1836-1838.

[3]王洪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探析[J].世界临床医学, 2015, 9 (11) :120-121.

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实践与效果 第5篇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547-01

随着优质护理不断深入,护理行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护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护理人力资源严重浪费,其原因之一是简单的“平台式”管理模式所致[1]。如何就目前短缺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组合,科学管理,以达到稳定和发展护理专业队伍、培养专科人才的目的,根据管理工作要求,医院护理人員具体情况,建立了一套护理实际情况的护士分层级管理机制。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在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该科的实施经验介绍如:

1、护士分层级管理的方法

1.1?按照结构对队伍进行分层,护士按能力上岗

通过将护士按能力、职称、学历、年资分为N0~N3四个层级,并赋予其相应的职责、标准、培训,制定相应的绩效考评方案,从而全方位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提升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1.2技术岗位分层管理

1.2.1护士层级的划分及基本任职条件。依据护士的能力、职称、学历和年资将护士分为4个层级,即N1~N4,其中护士的工作能力是层级划分最主要的参考依据。N0级护士为成长期护士,主要由工作1年及以下的护士和轮转护士承担;N1级为熟练期护士,主要由工作2年以上的护士承担;N2级为专业精通型护士,主要由2年以上护师和;N3级为较高层级的护士由主管护师承担;N4级相当于临床护理专家,主要由高级职称的护士和专科护士来担任。通过护士层级的合理划分,构建了科学的护理人才梯队。

1.4?制定各岗位任职条件。医院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要求,在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管理经验、教学水平、外语水平等多方面制定并公布相应的任职标准,使各岗护士在晋升过程中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以保障岗位管理科学有序的进行。

1.5?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

各层级护士的职责与使用。与责任制整体护理相结合,制定每一层级护士的工作职责,不同层级的护士依据其能力的不同承担病情轻重、复杂程度不同病人的护理,充分体现了各层级护士的价值。N1级护士主要负责病情较轻病人的护理、一般专科护理和病人的健康指导等;N2级护士主要负责较重病人的护理,完成特殊专科护理,进行病人健康指导,参与危重病人抢救等;N3级护士主要负责重症病人的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专科护理指导、临床带教等;N4级护士主要负责危重病人专科护理,咨询会诊及,临床专科指导,危重疑难查房,护理科研,持续质量改进等工作。

1.6?采用分层次培训

1.3建立护士分层培训

护士在职培训是继护理教育之后,以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教育[2]。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为各岗位护理人员提供针对性培训。教学老师层面的培训内容主要是教学方法、授课技巧、科研设计等;N0级护士的培训内容丰富主要侧重于基础护理;N1级护士主要侧重疾病各种疾病常规;N2级护士主要注重危重病员的观察护理;N3级护士主要侧重专科技术知识。如此有重点,各有特色,循序渐进的进行培训。

1.7各岗位绩效及晋升制度

在绩效考核方面,结合各岗护理风险及责任程度、工作质量、工作量、教学科研管理水平、执行力及出勤情况等各方面因素,最终进行综合评定。在各岗位的聘任方面,以公开公平的方式进行进级,并每两年进行一次,为更多的优秀人才提供机会。

2.总结

护士分层管理是护理管理工作的一项改革,是一项涉及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的多方位改革,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

2.1明确分层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促进分层管理办法的落实;另外一方面,公布分层护理管理办法,规范了各层级护士的表现并帮助其明确了努力方向,规划了职业发展路径。

2.2根据病房情况实施护理人员动态管理各病房根据其特点配备不同层级的护士,同时结合责任制整体护理,根据每日病房实际情况,有序调配统筹使用现有人力,实现对护理人员的动态管理。

2.3强调业绩能力,绩效分配合理在绩效考核和岗位聘任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前重年资、重职称的管理模式,以护理人员的工作成绩为主要依据,并通过竞聘上岗等形式,实现岗位聘任,真正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切实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2.4与优质护理服务有机结合,推进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其内涵是将护士安排在其最适合的岗位,充分发挥其能力与水平。

综上所述,护士分层管理是护士岗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理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护理人员在“病员为中心的”的护理工作中承担多种角色,这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3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明确规定了各层次护士岗位职责,完成了护理岗位描述,有利于规范护理工作,合理有效的使用护士;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利于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工作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护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不同层级的护士均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大大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毛燕君。叶文琴,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及展望.现代护理,2004,10(8)8:762‘763.

[2]罗永梅,张秀花,洪雪,等。我院护士对继续教育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5):352-253。

关于对临床护士实行分层级管理的通知 第6篇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作用

资料与方法

2013年9月-2014年8月选取护理人员134例, 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常规护理和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研究与分析。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7例, 观察组年龄20~52岁, 平均 (34.5±3.5) 岁, 其中副主任护师3例, 主管护师10例, 护师13例, 护士41例。对照组年龄21~53岁, 平均 (34.5±5.5) 岁, 有副主任护师4例, 主管护师10例, 护师10例, 护士43例。两组护士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护理主要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进行基本护理, 主要采取的制度是轮岗制和轮班制。 (2)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首先是岗位设置, 根据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技术水平、职称、学历和工作年限等分为不同的层级, 依次为一级护士、二级护士、三级护士、四级护士。一级、二级和三级护士应该在护士长的领导和上级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工作;一级、二级护士都应认真执行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程、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 正确、及时地按照医嘱完成各项护理工作, 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及安全输血制度, 防止各类护理差错、事故;此外, 一级护士还应该做好所分管患者的护理工作, 落实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负责办理入院、出院、转科、转院手续, 做好有关文件的记录工作;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 出院时为患者做好出院健康指导工作;参与夜班值班;完成医院授权的其他工作。二级护士负责做好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 负责科室内各类药品及器材的使用及保管工作, 提前准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及药品;做好所分管一般患者的护理, 并在上级护士指导下, 做好所分管危重患者的护理;做好患者健康宣教, 及时进行解释工作和改进措施, 做好患者的出院健康指导;办理入院、出院、转科、转院手续, 做好记录工作;参加护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撰写护理论文, 以提高护理水平;参与并指导护生临床带教工作;完成医院授权的其他工作。三级护士参加或主持本科室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组织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和护理病例讨论;负责危重、疑难及一般患者的护理;协助护士长拟定病房护理工作计划, 参与病房管理工作;协助护士长对病房出现的护理差错、事故进行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协助护士长制定本病房的科研、技术革新计划, 提出科研课题, 并组织实施;协助护士长负责本病房护士和进修护士的业务培训, 制定学习计划并组织实施;承担教学理论授课任务;完成医院授权的其他工作。四级护士在护士长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协助护士长把好病房护理工作质量关,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负责危重、疑难及一般患者的护理;协助护士长解决本科室护理业务上的疑难问题。负责指导护理业务查房、护理疑难病例的讨论和护理会诊。协助护士长分析鉴定本科室发生的护理差错、事故, 提出防范措施;协助护士长组织本科室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业务培训, 拟定培训计划, 编写教案, 负责讲课;协助护士长制定本科室护理科研和技术革新计划, 并组织实施。指导全科主管护师、护师、护士开展护理科研工作, 每年至少撰写1篇护理学术论文;协助护士长做好行政管理和队伍建设;承担教学理论授课任务;完成医院授权的其他工作。各级护理人员均按照医院相关要求进行护理, 履行各自的责任, 按照要求内容对患者进行护理, 主要根据护师分层级管理模式,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护士培训计划和组织方案, 不断完善护士考核制度, 实现考核制度和护士绩效制度的有效结合, 把护士所护理患者的满意度纳入到绩效考核当中去, 以此来提高护士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善患者和护士之间的关系, 避免医疗事故发生, 另外在护理时间的合理安排上, 主要采用排班制度, 根据护理患者的人数量, 适当增加或者减少护理人员。

观察指标: (1) 患者满意度 (%) :非常满意, 满意, 不满意; (2) 不良事件发生率 (%) :护理纠纷、护理安全事故[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对收集的所有患者资料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对照组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经检验, 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已经被运用到了医院的护理管理当中。相对于常规管理模式来说,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高, 服务态度也更好, 各科室施行分组管理和分层管理, 实现了考核制度和护士绩效制度的有效结合, 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 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和卫生问题, 及时发现护理的不足之处, 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 还可以增强护理人员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 为医院树立了很好的形象[3]。

参考文献

[1]林海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20) :1836-1838.

[2]刘琴.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2 (4) :67-68.

浅析儿科护士分层级管理 第7篇

关键词:儿科护士,分层级管理,执行力,满意度

2010年初, 卫生管理部门做出了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部署, 2012年我科作为医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三批试点科室, 以“优质护理”为载体, 以基础护理促进专科护理落实、专科护理提升基础护理内涵为基础, 着重于护士分层级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护士执行力、激发护士内在潜力、提高护士满意度及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1,2]。本文就儿科护士分层级管理进行探讨。

1 我院儿科病区现状

核定床位115张, 床位使用率116.66%, 病床周转次数67.5人次;设立三个病区为新生儿病区 (无陪护) 、普儿一区、普儿二区;护理部成员为病区护士长1人, 病区护士30人, 助理护士18人;护理人员职称、学历、工作年限、儿科工作经历:主管护师5人, 护师6人, 护士20人, 助理护士18人;本科学历3人, 大专学历40人, 中专学历6人;工作年限1~24年, 平均工作年限4.9年;10年以上儿科资质3人, 5~10年儿科资质6人, 5年以下儿科资质41人。

2 我院儿科护理现状

(1) 儿科的临床治疗对象包括从新生儿到青春期儿童, 各个年龄段的患儿发病特点各不相同, 治疗方法和护理策略也不尽相同。由于儿科患儿年龄小, 大部分难以用语言将自己的症状描述清楚, 且一般有多位家长陪护, 家长对医务人员要求高, 琐碎事务较多,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护患纠纷, 这对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3]。 (2) 儿科接诊的病种较多, 除新生儿、新生儿重症监护以外, 还涉及呼吸道、心血管、神经、泌尿等疾病, 项目繁多, 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提出了严格要求。 (3) 儿科病床周转快, 周转次数明显高于我院其它业务科室。 (4) 护士从学校毕业后完全进入临床工作, 需要经过3~5年的临床护理实践和至少5年的专科护理训练, 我科49名护士具有5年以上儿科资质仅9人。

3 护士分层级使用方法

3.1 护士分层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科于2012年以“优质护理”为载体, 以基础护理促进专科护理落实、专科护理提升基础护理内涵为基础, 着重于护士分层级管理。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工作态度、专科能力、专科资质将护士分为三个部分四个层次 (N4N3N2N1) 。5年以上儿科资质的为一部分[4], 5年以下儿科资质的为一部分, 助理护士为一部分。N4级责任护士为工作10年以上主管护师;N3级责任护士为工作5年以上护师或低年主管护师, 担任护理组长;N2级责任护士为工作3年以上护师或护士;N1级责任护士为工作3年以下护士或助理护士。

3.2 排班方法

采用APN制为主、白班制为辅的排班模式和护士全程管理患者制。白班为8:00~12:00、14:30~17:30, A班为8:00~16:00、8:0~16:30两个时间段, P班为16:00~00:00, N班00:00~8:00, 白天设14个A班, 9个白班, 根据各病区情况实行当日分管患者制, 平均每名护士管理6~8例患者;实行双P双N制, 每名护士管理20例患者。

3.3 设备及人员配置

每个病区设单独的治疗室、办公室等辅助用房及用品, 专门为护士所用的6台电脑, 接收医生输入的医嘱, 由专人负责医嘱的核对、记录, 并做好和药房、检验科、收费处的联系, 设病区组长1名, 护理组长2名, 护理人员9名, 助理护士6名。

3.4 各层级人员职责

N4级责任护士担任病区组长, 主要承担疑难危重护理病例指导及病区物资、安全、护理安全、纠纷、人员等管理;N3级责任护士通过竞争及考核产生护理组长, 轮番担任, 主要负责危重患者的护理及指导, 分管一定数量的患者及护理人员, 护理危重患者, 负责分管护理人员成长, 指导下一级护士工作, 帮助解决疑难问题、护理安全检查。N2级责任护士主要负责病情相对稳定患者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等工作。N1级责任护士侧重轻患者的生活护理、一般专科护理, 目前助理护士18人, 为新毕业护士。已考过资格证并注册, 主要担任加药等辅助工作, 并根据能力配合N3级护士参与P、N班的轮转。其余A、P、N班护士根据工作要求完成自己分管患者的护理。

3.5 提高执行力

制订护士长——病区组长——护理组长——护理成员的组织结构, 梳理管理流程, 细化各级各班职责及考核标准, 将任务层层分解, 使每一层级的护理人员清楚自己权利的范围及职责, 执行起来有章可循。

3.6 辅助支持

院内为保证护士分级使用管理的有效实施, 对护士每月工作做绩效考核, 优秀护士予以一定的奖励、相关工作人员给以鼓励, 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对各个病区的仪器设备清洁的工作配置3名护工, 定期进行系统培训, 做到垃圾及时处理, 定时消毒。给病区提供一个干净、舒适的就医环境。使护理人员建立健全辅助支持系统[5]。

4 护士分层级使用实施效果

4.1 儿科运营情况

2012年儿科入院患者6654人次, 比2011年增长67.41%。出院患者6569人次, 比2011年增长66.32%。

4.2 护士满意度

实行分管患者制护理模式护士分层级使用后, 使家属有问题可直接找到管床护士及上级护士, 使问题可以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 护患纠纷人次数由2011年的28人次, 下降为2012年的12人次, 护士普遍可以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工作质量较好。

4.3 患者满意度

2012年各季度患者满意度与2011年同期相比, 均有一定提高, 增幅为1.5%~11.5%, 其中2012年第四季度患者满意度提高幅度最大 (11.5%) 。

5 护士分层级使用管理的不足及建议

目前大多数基层医院的儿科护士构成问题、儿科护士工作压力、儿科护士绩效比例等影响了儿科护士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管床效果, 因此仍需要医院领导层面的大力支持。儿科是综合医院的一个特殊科室, 要求分管患者制度落实, 使患者满意。管床护士院内定期培训专科知识、专科技能。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 积极参加儿科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 提供最好、最优质的护理模式。

6 总结

2012年我科作为医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第三批试点科室, 以“优质护理”为载体, 以基础护理促进专科护理落实、专科护理提升基础护理内涵为基础, 护士分层级管理, 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护士执行力、激发护士内在潜力满意度及工作效率, 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实践证明其有利于发挥各层级护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朱卉敏, 蔡萍.ICU护士分层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32) .

[2]丁慧芳, 王蕾, 张金萍, 等.护士参加科主任查房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12 (06) .

[3]易言群, 谷钿山, 唐绍珍.排班模式对外科护理质量影响探讨[J].医学信息 (中旬刊) , 2012 (05) .

[4]秦洁, 姚娴凤, 杜菊娣.设立通科护士长夜班制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J].护理学杂志, 2011 (03) .

上一篇:快乐的高一850字作文下一篇:会计老师毕业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