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2024-09-20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精选8篇)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第1篇

心理品质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昭苏镇吐格勒勤学校

斯红英

2013年1月5号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小学心理品质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奠基性教育,是培养造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的起点。小学心理品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它要在德智体诸方面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好基础,要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做人的基础。

为使学校的心理教学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提高全体学生共性的心理品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塑造良好的人格,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心理品质教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通过一学期的教育,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在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认识到做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光要在学习上优秀,而且更要在品德教育中健康发展,激发他们去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增强了学生以自身去看社会,以自身去反映社会的本质。总之这学期的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1、大多数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只有个别学生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教师家长的重视程度不高。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在全国尚处于初级阶段,在我校也更是如此。一些教师,家长对于开展学生的心理品质工作置若罔闻,持不支持态度;

3、与家长的联系不够

三、努力的方向

1、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教育方面都能健康的发展。

2、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3、加强人文环境建设,积极创设育人环境。学校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教育。

4、加强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品质。要使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发展,学校及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心理辅导工作,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5、从中延伸致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相信在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全校上下以及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我校的心理品质教育必然会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大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第2篇

――学习《课程标准》初中一年级部分的体会

国家教委已经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这一文 件,是由国家制定的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学习测量和考核、检查评 估的法定依据。课程标准的颁发,既是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改革的重要成果,又是进一步改革的新起点。 本文就学习《课程标准》中的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部分,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是学校德 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的课题之一。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初中思想政治课要在小 学的‘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教育、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法律意识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

把心理品质教育纳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在初中一年级开设以心理品质修养为基本内容的课程, 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既是对学校的德育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德育更具针对 性和富有实效性。

首先,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客观需要。联合国 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力”,把心理健康提高到人的必备素质的高度。这表明,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一 个基本要求。

其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实需要。国家重点科研项 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通过对随机抽取的3万余名中小学生科学检测, 发现约有32%的人 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另有一则心理测试结果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合格率,仅仅只有17%。这就意味 着,大多数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并不完全合格。所以,在基础教育中重视和加强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是青少年 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再次,进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把它纳入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是加强和提高 思想政治课实效的重要措施。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指出:近年来,一些大中城市学生中由于焦躁、偏执、自卑 、孤僻、懦弱等心理障碍造成出走、自杀等事故的比例有所增加,不少学生有学习恐惧心理。各级教育行政部 门和学校干部、教师必须意识到,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已成当务之 急。我们要使思想政治课“入耳入脑”和“深入人心”,就必须努力做到深入学生的心理品质中去,把心理品 质修养教育作为提高思想政治课和整个学校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应纳入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

心理品质修养,是指改善和发展人的内心世界所展开的一系列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 修养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运用心理的知识去认识、分析和解答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从而掌握自 己和他人心理发展的规律性,达到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目的。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有其特点,但是,不能因此 就把它拒斥于德育课程之外。从我国中学德育工作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应该把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纳入思 想政治课课程体系,使它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一门课程。这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第一,心理品质修养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德育的内容,二者本来就是合一的。以意志品质的教育为例。 它既是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基本教育内容之一。这是因为,意志教育是具有鲜明的 社会倾向性的教育,在阶级社会中是一种有着阶级倾向性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 开放事业,是空前伟大和艰巨的事业,需要我国各族人民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团结奋斗,这本身就是 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二者合一的教育。

第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特殊的矛盾,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相互结合来解决。在思想政 治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知”与“行”三对特殊的矛盾。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当然要懂得道理,“明理”才能“践行”,所以要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可是,在解 决这对矛盾的同时和解决了这对矛盾之后,还面临着另外两对需要特别地加以对待和解决的矛盾:一是需要解 决“信”与“不信”的矛盾。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 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方向性的特点,因 而影响教学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因素,就比其他学科要复杂得多,再加上学生年龄、阅历、知识水平的限制,就 会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和不信的矛盾。二是需要解决“知”与“行”的矛盾。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 这对矛盾,关系到学生能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即关系到学生思想、信仰、品格的塑造,因而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和行的统一 过程,其中间环节要多得多,也复杂和困难得多。正是因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和复杂 性,就特别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信念、意志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把心理品质修养的教 育纳入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就显得特别地重要了。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品质修养作为前提条件和心理基础。如,一个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 素养的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的人;相反地,自高自大、自 以为是、目空一切的人,缺乏优秀的心理品质,是难以成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政治思想素养的人的。显然, 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心理品质修养的课程是必要的。

第四,心理品质修养为德育过程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来自学 生方面的心理障碍,最为常见的是这样或那样的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教学和教育过程中的“顶牛”现象。这 种状况,既不是学生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的问题,也不是他们的道德品质问题,而往往是属于心理状态的问 题。毫无疑问,心理上的症结,只能靠通过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来解决,企图通过简单的说教、训斥去解决问 题,是行不通的,是无法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教育目的的,甚至还有可能产生新的负面作用。

作为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同心理学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二者是不能相等同的。心理品质修养 课是把中外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理、生活智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提倡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融化在心理 品质修养知识之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生动、浅显的心理品质教育,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初步的心理知识, 并使之内化为实现人格自我完善的心理需求,以及掌握心理品质修养的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 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达到提高品德修养的目的。简单地说,心理品质修养 课的宗旨,应该是教导学生做人和做怎样的人,所以,它是以德育的目标为目标,从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要求和 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教育。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修养课是德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顺理成章的。

三、心理品质修养教育的内容和框架

《课程标准》规定,作为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的心理品质修养教育,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 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学生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 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 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这门课重在心理训练和行为指导。它从德育的角度入手,以非智力因素的品质修 养为主,集学习心理知识和培养能力于一体,全部内容包括绪言和三个部分(十二课)组成。

“前言”部分:着重于说明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以及怎样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要求和方法,使 学生初步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和学习的基本方法。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课和第二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导论部分。

第一课“正确看待自己”,以个人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切入,使学生懂得个人是在不断地社会化的过程中逐 步地成熟。正确对待社会影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培养自己的心理适 应能力和调控能力,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

第二课“锻炼心理品质”,使学生初步理解心理健康的内容内涵,知道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和生活 的重要意义,了解锻炼良好心理品质的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

第二部分:从第三课到第十一课。这是本门课程的实体部分,对学生具体地进行心理品质修养的各个方面 的教育。

第三课“善于调节情绪”,从学生最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针对初中学生的情绪特点――冲动、易变、肤 浅、强烈、不协调、不成熟,指导学生学会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合理地渲泄自己的情绪,以保持愉快乐观的 心情。

第四课“磨砺坚强意志”、第五课“能够承受挫折”、第六课“勇于开拓进取”,主要是进行意志品质的 教育,指导学生自觉磨练意志,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勇敢面对挫折的考验,积极地对待挫折,提高对于挫折 的承受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具有积极进取、不畏惧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第七课“增强自尊自信”,引导和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训练学生逐步具备正确的自我意 识,培养自我尊重、相信自己和自强不息的观念和精神。

第八课“塑造良好性格”,使学生知道良好性格和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了解性格的可塑性, 努力培养自己

[1][2]下一页

具有良好的性格品质,发扬自己性格中积极的方面,克服和改造消极的方面。

第九课“寻求真挚友情”,力求在人际交往方面给予学生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知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保持健康心理的意义,友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培养和发展同学间的真挚友谊。

第十课“陶冶高雅情趣”和第十一课“培养爱国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内容的展开。使学生懂得 生活情趣有高雅和庸俗之别,要在生活中培养和发展有益的正当的兴趣爱好;知道情操是高尚的道德情感,热 爱祖国是高尚的情操,要把个人的理想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做坚贞的爱国者。

第三部分:第十二课“增强自律能力”,可以说是本门课程的总结部分。诸多心理品质的修养,都是为了 达到完善自身,而个人心理品质的完善又必须注重个人的自觉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具有自律的能力。

上述的基本内容和体系的构思,体现了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教育的实 效性,反映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突出地表现为两大特点和优点:其一,把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正 确思想方法三者的教育,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现代德育的教学体系,其内涵包括了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四 个部分。在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体系中,纳入心理品质修养的内容,拓宽了学校德育的渠道,丰富了教学的内容 ,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对心理品质修养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其出发点和最终目 的,体现了该课程的德育性质和要求;在设计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的具体训练和培养上,注意用正确的思 想方法指导。这样,就使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思想方法三者有机地结合,收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其二,在心 理品质修养课程的内容安排上,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为一体。既有认知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又 有能力、觉悟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尤其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和提高其行为能力。显然,它并不是一般地进行 心理学知识的教学,更不是照搬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不囿于心理学的学科体系,而是力求贴近学生实际,从 初中学生最熟悉、最常见的一些心理现象入手,只讲那些最基本的和为教学所必需的知识,以培养学生的非智 力品质为主,把着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培养自己具有良好心理品质上。所以,《课程标准》把所有的知识点 ,按照要求分解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突出的是实际的训练和具体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把学到的有 关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的日常心理和行为上去,能够学以致用。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1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全新领域,是在20世纪末期才开始起源,并且受到人们的关注的。心理品质是个体的人生认知、情感等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在个体的各个方面已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率先提出积极心理品质的学者认为,积极心理品质的核心是美德和力量,是具有能够帮助人们战胜心理疾病,并且给人们生命活动以缓冲作用的品质[1]。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个体多方面的积极品质的集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品质。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联系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教育界为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专门开设的课程,涵盖了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2]。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的培养。

2. 1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主要的渠道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拥有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在高校中,有很多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的途径,如专门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程、增加团体辅导课程、进行心理实践活动等,这其中开设课程就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形式,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提高自我认知,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方式。

2. 2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和导向的,所以说积极的心理品质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价值取向。高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为了让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得到增强,从而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健康的、积极的心态以及处事做人的能力,并且通过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可以预防一般的心理问题。

3心理健康教学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作用

3. 1健全学生的认知

一个人的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和事物进行信息建构的过程, 这其中包括人的感觉、知觉等心理现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让学生通过认识心理学内容而将自己的认知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能够更加真切的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价值需求。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还能够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从而做到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积极看待。

3.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心理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利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心理知识延伸到课堂之外,使课堂和课外有效融合,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现实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只在书面上了解。通过实践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作用,明白培养自己积极情感心理的途径和方法[3]。

4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发挥积极心理学作用的途径

要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主要是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以及体验式活动等方式。

4. 1让积极心理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积极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如何让个人能够更加幸福的生活,如何能够让整个社会更加和谐。而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不仅可以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的多元化,还能够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特性,让大学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品质以及个体价值,并且能够让大学生产生心理品质培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借由另一个方面完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的丰富多彩。

4. 2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设置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内容

要设置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满意的回忆和对待过去,幸福的感受现在以及乐观的面对未来的课程,同时利用丰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培养出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构建个体在社会之中的积极作用,让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充分的实现自我的价值。

4. 3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要改变传统的心理教学模式,采用更加多样化,更加适合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心理行为的训练和测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好奇心发现培养自己积极心理品质的方法。并且这也是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一个新途径,能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教学主体,并且发挥主体的体验作用,具有 “发现”的功能, 能够让大学生不断地发掘自己的心理潜能。利用雷区取水、 无敌风火轮、穿越电网等一些具有刺激但是却充满安全性的心理训练和游戏,让学生对自我的分析更加客观,更加深刻,能够认识自我并且把握自我,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正视摆在自己面前的困难和挫折,并且积极的克服困难,勇往直前[4]。

4. 4高校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拥有的素质品质越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才能够更加顺利,更加有效。因此,高校要全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教师的积极力量,才能够让教师真正地将学生的心理潜能唤醒,加强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塑造。

5结论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能够让大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之中更加优秀,让学生更加幸福的生活,更加乐观的面对困难。 所以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中要从目标到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要全力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让大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海燕,宁淑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98-101.

[2]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3]李维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J].科教导刊,2015(22):180-182.

高中语文心理品质教育 第4篇

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类:勤奋向上的教育、谦虚谨慎的教育、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增强意志力的教育、心理承受力的教育、正确人生观的教育。高中学生心理正处于由稚嫩到成熟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更需要对他们及时引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实验版中有许多这样可供利用的因素。将其归类,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勤奋向上的教育

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渴望了解未知的东西。在对新知识的追求过程中,勤奋是必不可少的。荀子的《劝学》一文就是劝勉大家要勤奋学习,锲而不舍,以量变求质变的。

二、谦虚谨慎的教育

谦虚使人进步,只有时刻保持谦虚的胸怀,才会更容易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取得进步。《伶官传》中指出"满招损,谦受益",提倡谦虚的精神。

三、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那么如何面对新事物呢?是像《断魂抢》中的沙子龙不肯传艺,只在回忆中生活呢?还是像《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那样,战战兢兢,怕出乱子,顽固地维护旧事物呢?还是像《宽容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对新事物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呢?

四、增强意志力的教育

只有决心而没有毅力,做什么都不会成功。勤奋+决心+意志力=成功。古人登山“入之愈深,见之愈奇”,他们乘风雪,登滑石,攀高峰,终于领略雪中泰山之趣味。这些都启示我们:拥有非凡的意志力,坚定的信心,就有可能收获到更多更好的麦穗。

五、心理承受力的教育

要教育青年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正视失败。在困难面前,不能丧失信心,而应该勇敢地在失败中崛起。这时,一颗能够承受挫折,坚强的心灵就极为重要了。历史上,伟大诗人屈原数次被陷害,罢官,放逐,但他仍旧不改初衷,提倡“美政”;《指南录后序》中文天祥十八次面临危险境遇,仍矢志不移:这些都是直面惨淡人生的范例。

六、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高中学生已经在思考人生目的,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对他们今后走入社会大有裨益。《项链》中玛提尔德的人生观是不可取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海伦·凯勒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态度才是正确的。

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使之“润物细无声”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而努力。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第5篇

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其中就有心理素质的教育。当然,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心理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也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语文教材所选用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思想艺术性都比较高,通过语文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起其他一些学科来,要直观或更形象一些。按我国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的观点,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有三个:“一是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与熏陶;二是让学生有一些文学素养,逐步具有一些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三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技能,特别是读、写、听、说的能力。”[1]所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通过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其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现实生活中有真也有假,有善也有恶。世界就是以这种矛盾的对立面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对于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要充分认识这一矛盾的世界是有一定困难的。学校的教育不会培养学生去从恶或从假,但必须培养学生具有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具有应对假恶丑的能力。语文课就具有这一功能。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出自古今中外名家之手,文质兼美,风格各异;从语言的锤炼到表现的技巧等方面,都凝聚着作者的艺术匠心。语文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的品味和对富于色彩的词语的品味,体会诗歌的色彩美,以及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通过鉴赏这首诗句式排列的特点,品味诗的音乐美及建筑美,进而感受作者在写离情别绪时与一般别离诗相比的独特之处——清新飘逸。教闻一多的《死水》这首诗,让学生理解20世纪20年代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就像“一沟绝望的死水”。通过品味诗中冷嘲热讽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愤激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对一些古代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更要注意加强引导。《孔雀东南飞》这首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采用排比铺陈的手法和细节描写,记叙了刘兰芝这样一个勤劳、聪明、有教养的女子,却活生生地被婆婆(焦母)逼休了。作者在写到刘兰芝离别之时,用夸张的语言着意刻画了刘兰芝装束之精美、衣饰之华丽:“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着流纨素,耳著明月挡。指如削葱根,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另外,本诗写兰芝与婆婆拜别时,做了一番“检讨”:“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而与小姑相别时却“泪落连珠子”。两者的鲜明对比,又表现了兰芝什么样的性格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发现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精妙无双”以及对小姑的深情,对焦母的从容镇定、不亢不卑。一方面反衬了焦母这个封建家长的残忍狠毒、专横刁蛮;另一方面显示了兰芝的行为美、外貌美、心灵美以及自爱自尊,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之美,激起学生对兰芝的同情与怜爱,对焦母的憎恨与厌恶,让学生充分认识封建社会家长制的罪恶,进而认识到今天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表达对光明的渴望之情是何等的强烈,对生命采取的态度又是何等的积极。教学中抓住作者在这三天里虚构安排的主要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爱人生的热情,这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是多好的教材。

二、从文学作品中汲取其精髓,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前面提到,语文教材所选作品,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设置的艺术情境中,特别是通过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身上汲取其人格力量。《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文刻画的是烛之武这个鲜明的艺术形象。他在大军压境、国家万分危急之际,不顾个人的安危,接受国君郑文公的嘱托,身负救亡重任,夜赴秦师,对秦穆公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不仅劝退了秦师,还使秦师自动派强将留下来保卫郑国。挽一个即将危亡的国家于狂澜之中,表现了其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严厉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批评了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的错误。从孔子的言论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这个儒家学派创始人那一份仁爱厚道之心。在《离骚》和《涉江》中,屈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即使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君王赏识,甚至被放逐,他还是始终保持着高尚的节操、对祖国的眷恋与挚爱之情,谁读了能不对其产生崇高的敬意?古文如此,在现代文学作品中,表现的英雄人物、高尚人物就更多了。正如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通过这些高尚的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自觉地意识到人性的力量和做人的价值,并从这些艺术形象中比照认识自己,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他们对人生、对社会、对人类的热爱,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三、通过作文训练,培养学生求真求美的心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鲁迅先生在《作文秘诀》一文中说过,作文若真有秘诀的话,那就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这些大师的话,告诉我们在做人作文中“真”的重要性。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教育学生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生活,发现美,感受美,并将自己真实的感情世界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也要显示自己高尚的审美理念,不能为追赶新潮,标新立异而对事物不作理性分析,缺乏辩证思维,以偏概全,强词夺理,夸张失实。否则,不仅会使文章丧失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人文力量,也会使学生变成一个虚伪的人。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害的。

四、发挥语文课的功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提高文化修养

我国现在的教育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时代,现代教育培养的学生,要具有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与处事等等。传统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方略,修身做人的教诲,对父母、兄弟、夫妻、朋友、别人以及对自己等应采取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告诫,对现代的中学生仍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普读物也越来越丰富。我们应抓住中学生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涉猎当今先进的科普知识,既丰富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又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为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第6篇

在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感受

一七三中学 潘环芝

一、心理品质教育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几十年来,我国教育历经多次改革,学生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也能具备较高的自获知识的能力,但在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上则出现了极大缺陷。媒体上曾登载过多起学生因承受不了升学的压力而自杀,因无法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幸而离家出走等恶性事故。这一切都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面对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要尽快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防止学生发生心理偏差,促其心理健康发展,这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有许多学生,他们由于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而表现得极为抑郁、偏执、孤僻或狂躁,这些心理偏差无疑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消极影响。而初中生的年龄又恰是他们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青春期小小的过失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因此,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必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教材一经采用,其贴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生动的形式、活泼的版面,立即受到普遍欢迎。

从我国整体教育目的来看,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提出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只有心理健康,我们培养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未来社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心理负荷,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未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初一思想政治课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简言之,就是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建立合理人际关系,促进高教学习。再简言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完善自我,促其成长。作为心理品质教育课的任教教师要以此为依据,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为培养合格人才作出努力。

二、教师要在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学中发挥疏导作用

“只有教师的.活动,而没有学生的活动”这种方法,不是什么教学方法,只是“教书匠”混饭吃的伎俩而已。早有教育者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提出异议。而多年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知识的传授,这只是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其中一方面的要求。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课其修身课性质又决定了自身具有特殊的教学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每一个观点,都要经过学生原有“意识结构”进行筛选,相同的欢迎,不同的排斥,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由于心理品质教育的教材在编写上有意选择了与初中生有紧密关系的题目,在课上,教师可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尽全力创造机会,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调控,让学生达到自我辨折,自觉提高的目的,这一方法也是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比如,在讲“友情”一课时,这一题目是学生的热点的问题,教师不妨结合课文内容,有层次地每堂设置一个话题,事先布置下去,随着课程的展开,“说说我的好朋友”、“友情伞――我最难忘的一个件事”、“我理想中的好朋友”、“朋友,我想对你说”一个个题目调动着学生参与的热情。每堂课上,学生把自己的发言与同学的发言相比较,补充了不足,把自己的发言和书中理论相比较,找到了差距。再比如,我在上“交友要讲原则”一课时,提问过后,我先让学生谈谈“我理想中的好朋友”,大多数学生都说:我的好朋友要有与我相似的性格,共同的爱好,要能同我说知心话等。这些发言完全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感性强而较缺乏理性。发言结束后,我设问:“我们的同学说得都很好,可是,有一个重要方面大家没有注意到――你在不在乎你的好朋友的品质呢?”学生一愣,然后纷纷说“哎呀!忘了!”一个小男生还不自觉地用手拍了拍头,一幅恍然大悟的样子,这个时候,教师因势利导,便可翻开教材,将书中观点娓娓道来。引导学生补充和筛选原有的择友观。这样的教学效果,要远胜过教师在面前师道尊严地讲授,那样做,只会引起学生心理上的反感和冲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随时通过学生外显的行动特点,把握其心理上的发展变化。及时予以肯定暗示和否定暗示,避免直接的批评,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甚至要允许学生有滞后于讲授知识的表现。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的工作是设题,疏导,补漏,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引导,而无法强迫改进。?

三、心理品质教育课的开设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上好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教育能力和一般人所有的心理状态,还要有心理能力。达到这样的特殊心理素质要求,才能将自身优秀素质内化为学生素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要热爱这门课程,对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意义有深入了解,充分认识到开设心理品质教育课的重要性、迫切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对教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动机,要懂得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教师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性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本人的情绪变化、意志情况及其创造力,无时无刻都在对学生发生着作用。因而,心理品质教育课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善于调控消极情绪;要有毅力,了解心理品质教育的长期性、缓慢性,不急于求成,勇于知难而上;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有洞察学生心理的直觉思维,善于发挥创造力,善于抓住心理教育的机遇,使学生获得心理发展的成功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自身人格魅力,用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令人钦佩的人格力量,影响和陶冶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人。?

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学理论修养。毕竟,心理品质教育在中学尚避新设教学内容,一线教师对心理学理论只是在职前接触过初级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还需随着课程的不断发展,增加自身知识积累,要成为富有责任心、合格的心理品质课教师,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学边教,利用各种书籍,进修培训的机会,提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

第二课 锻炼心理品质 第7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以及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性。明确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内容和途径、方法等知识。为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完善个性打下良好基础。具体要求 1.知识方面

(1)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基本概念:心理健康、心理偏差。(2)通过学习,知道并了解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3)懂得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4)知道心理不健康危害大。2.能力方面

通过教学着重帮助学生掌握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以及优化心理品质的锻炼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不断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3.觉悟方面

通过教育使学生着重理解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青少年的重要意义。提高对不健康心理的认识水平,自觉地纠正“心理偏差”。在社会生活中,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教育重点

(1)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是什么?(3)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是什么?

(4)青少年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掌握锻炼心理品质的方法。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性格良好”。

(2)为什么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具有重要意义?(3)为什么心理不健康对青少年成长具有危害性? 课时安排:

4课时。原则上一框题一课时。本课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如展开讲,或加上学生讨论等活动有可能超出4课时。为了便于说明教法,本教案按一框题1课时阐述。知识结构

第一课 时 复习提问

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导入新课

通过前言和第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并懂得正确认识自己,加强心理品质锻炼对青少年成长是非常有意义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心理健康是紧密相连的,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在第二课中我们来学习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益处?以及心理不健康的危害是什么?锻炼心理品质的方法是什么?

一、健康新观念———心理健康(板书)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什么是健康?(学生回答后,教师请学生做选择说明题。)下面的人谁最健康?为什么?

(投影)

A.小明除了心律不齐外,其他身体部位都非常健康

B.小萍身体非常好,是校田径队队员,但她与同学关系总处不好,常感烦恼 C.小强身强体壮,学习时一遇难题就发休,大家说他缺乏自信心

D.小兰身体健美,善与人交往,情绪比较稳定,自制力强,意志坚定,大家都喜欢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小明心律不齐,说明身体部分不健康。小萍、小强虽然身体不错,但由于他们不是与同学搞不好关系,就是学习自信心不强。这都会阻碍他们成长进步,我们说,他们心理素质水平有待提高。小兰不仅身体好,而且心理素质也不错,这就会促进她的成长进步。所以我们说小兰最健康。可见人的健康包括两方面: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1.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板书)什么是健康?(板书)

(引导学生看书第28页,将“健康”定义划出来。)

人的身体健康可通过一系列体能测试来判断,而心理健康也是有衡量标准的。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引起。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板书)

(组织讨论。将同学4~6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讨论内容:心理健康的表现是什么?为什么?学生讨论5~7分钟后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发言。老师简明扼要地将讨论内容写在黑板上,着重分析几项内容。)

(1)心胸开朗,乐于交往。(板书)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填表,并举例说明。)(投影)

项目 内容 含 义 益 处

害 处

开朗

心胸开阔,不斤斤计较

①与人关系和谐、个人情绪愉悦 ②交往中互补优缺点 ③与他人、集体相融,促进

学习、工作更快进步

不开朗 不善于 交往

①与人关系冷漠、不够和谐、个性孤僻、烦恼②与他人、集体有距离,失去学习进步的一些外部力量

乐于 交往

在与人交往中主动、热情。不羞怯,不冷漠

(教师归纳。)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离群独居。孤独对于青春期的少年是难忍受的,它会给人带来烦恼,影响身心健康。在社会、学校、家庭、班集体中如果我们开朗、乐于与人交往就会使自己开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习、工作更快进步。人的交往包括同龄人之间、异性间,与师长、与父母、长辈及社会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交往。学校是我们学会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同学们应该在交往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情绪健全、情感丰富。(板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填表,并举例说明。)(投影)表1 情绪健全的含义

要求或作用

第一层

一个人的情绪是喜还是怒,应该同他所处特写的情境相一致、相谐调 “情”与“境”相一致

第二层

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

①积极情绪使人有好心情,给生 活和学习带来有益影响

②消极情绪会对身心产生不利作 用

表2

情感

定义

持续、稳定的情绪就是情感

情感丰富且健康的作用

①待人热情、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和谐

②对祖国、家乡、亲人、集体、他人充满爱心,易被人接纳 ③对自己、他人,学习、生活有责任感 ④善于想象、思考,促进思维能力开发„„

(作用不只局限这几点,只要合理,学生说出来,即给予肯定。)(教师归纳。)每人都有情绪和情感,它是丰富多彩的。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丰富且健康、情绪积极且稳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快乐、自信、事业易成功的人。我们每个人要做自己情绪、情感的主人,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快乐、充实、美好。(3)性格良好,有自制力(板书)

(在学生讨基础上填写表格,并举例说明。)(投影)

被多数人接受的性格特征是

诚实、友善、富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自尊自爱、理解、可信、可靠、关怀、体谅、热情„„

自制力定义

是指人自觉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情绪、举止、言行的能力

自制力强的意义

①能自觉支配自己的行动,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很好地控制、驾驭自己 ②完善个性 „„

(教师归纳。)

每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性格与先天遗传有一定关系,更是后天环境影响的结果,尤其是个体参加社会实践不断社会化的结果。性格有内外向之分,但谈不上好与坏之分。不论什么性格的人,只要他具有诚实、友善、富有同情心等因素,就称其为具有良好性格。每个人不可能具有所有的良好性格特点。性格是可以通过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途径来不断趋于完善的。在完善性格中,自制力是一个很强的推动力,在青春期加强自制力是非常重要的。(4)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板书)(在学生讨论基础上填表并举例说明。)(投影)

意志 坚强的

表现

①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果断行事

②有控制自己的情绪、言谈、行为 的能力 ③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感情用事 „„

意志坚强 特别表现 在对待困 难上

①能够正视困难,知难而进,寻找克服困难的有效方法 ②失败了也不气馁、不退缩,继续努力,直至成功

(教师归纳。)

意志力是人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催化剂,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尤其需要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5)智力正常。(板书)(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填表。)(投影)智力包括的内容

观察、思考、记忆、想象„„

智力正常的作用

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最基本的条件之一

(教师归纳。)

智力正常是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智力是发展的,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不断开发智力,提高水平。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同时又探讨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回忆。)其中第五是智力因素,第一、二、三、四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我们平时不仅要重视开发智力因素,同时也要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课堂作业

(1)什么是健康?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根据心理健康的五种主要表现,分析一下自己的情况,并制定出发扬优势,完善自我的具体措施。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什么是健康?

(2)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又懂得了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那么,心理健康对我们青少年成长进步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锻炼和培养心理品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心理健康有利成长(板书)

提问:同学们,大家知道张海迪这个人吗?请了解张海迪的同学谈谈她的事迹。(学生一般知道的不全,教师组织学生听张海迪事迹。)

(事先录好音播放或找材料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张海迪心理健康水平如何,这对她成才有什么作用?

下面我们结合张海迪的事迹来具体分析一下心理健康对人成长进步的有利作用有哪些。1.心理健康,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生活的美好(板书)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张海迪对生活的态度。

提问:张海迪认为生活美好吗?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当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时对我们个人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看到大自然的美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可使我们心情愉快,无形中可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力量„„

提问: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吗?什么样的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抱着消极态度的人,他们心情不舒畅,不会积极主动去感受生活的美好。而对生活抱着积极态度的人,他们心理健康,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实事求是地评价事物,感受人生。美好的生活又会促进他们更加积极进取„„

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事物。像张海迪这样心理健康的人,能积极主动发现、感受生活的美好。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能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获得向上的力量。张海迪身残志不残,不断进取,这与她时时感受生活的美好是分不开的。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看待、评价事物,因而能感受生活的美好。

2.心理健康,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掘聪明才智(板书)

提问:张海迪到目前为止有哪些成就?她这样一个重度残疾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成就?(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因为她具有健康心理。一般来说心理健康的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获得有务帮助。心理健康的人,开朗大方少烦恼,常能感受生活的美好,获得积极向上的力量,不断开发智力。心理健康的人有顽强的毅力和自制力,能够克服困难,朝预定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

人都是具有潜能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潜能开发的程度。心理健康对学业和成功起推动作用。心理健康的人,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所以能促进潜能的开发、事业的成功。3.心理健康,能使我们在困难、失败和挫折面前更有勇气和信心(板书)

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常有的事。人的一生顺利的时候是少数,更多的时候是与困难作斗争。

提问:对待困难有几种态度?而各种态度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请学生结合张海迪事迹回答,教师归纳。)

人们对待困难的态度,大致有二种。一种是有信心、有勇气,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另一种是气馁、退缩、无信心、无勇气、回避困难。前一种是取得成功的态度,后一种将一事无成。人们要想战胜困难,必须在精神是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勇气,二是信心。只有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有目标、有毅力的心理健康的人,才是精神上的强者。让我们再听听张海迪怎样说,她说:“我们的世界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越来越强大的病魔,二是更加强大的意志。我每天都在这两者的较量中度过”。“人们常看到海迪穿着红毛衣、剪短发,总是带着微笑,眼

睛里闪着逼退一切的光芒”。(可制成投影。)通过张海迪的事迹,我们进一步懂得: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需要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健康的人会产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成为生活中的强者。

4.心理健康,有助于我们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板书)提问:道德高尚的人有哪些表现?(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张海迪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张海迪做人的准则“活着,并且对别人有用”是高尚的。她把5万元稿费捐给贫困地区尚楼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残疾少年杨晓霞、杜秀秀都得到过张海迪的资助;张海迪常到福利院看望老人。这些事迹都说明她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提问:她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有没有思想波动呢?如果有人不理解她,她又会怎样做呢?(组织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她一定会有思想波动的。但她会坚持正确的想法,排除消极因素,以顽强的意志去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因为,张海迪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她性格良好、意志坚强、善于自制,这使她能抵御不良社会影响。另外她开朗合群、乐于交往,这样她就会尊重别人、关心帮助别人。高尚的道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是培养优秀道德品质的重要条件。

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张海迪的事迹重点了解了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张海迪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成为生活中强者。巩固新课

(1)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进步有哪些作用?

(2)为什么在国外体育运动队中大部分都没有心理健康医生?请结合本课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三课时 复习提问

(1)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心理健康对青少年成长进步有什么意义?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进步。心理健康是通过待人接物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是培养优秀品德的重要条件,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每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在社会发展中,在竞争中,在人成长过程中这是非常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用健康的心态来调节自我,使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了解不健康心理的危害性,从而自觉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不健康心理危害大(板书)

心理上的人不健康,人们通常又称之为“心理偏差”。

(活动)①每个学生写五条中学生常见的不健康心理表现。(提示学生:可参考心理健 康的主要表现来对应着写。)

②学生写完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发言。老师可简明扼要写在黑板上。③请同学们看书:中学生心理偏差的主要表现。1.心理偏差的几种现象(板书)(让学生看教材第38页。)

心理偏差是不健康心理,它对青少年的成功有危害。我们只有了解它的危害性,才能更好地克服它,提高健康心理水平。

2.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成功带来的危害(板书)⑴危害之一:有损身体健康。(板书)①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相互影响。(板书)

填空(中医七情与疾病的关系)(可打投影)喜──则 气缓 喜伤 心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 恐 怒——则 气上 怒伤 肝 肝气虚则恐,实则 怒 惊——则 气乱 思伤 脾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 休 思——则 气结 忧伤 肺 恐——则 气消 恐伤 肾 劳(累)——则 气耗(教师归纳。)

人的七情如果过度,就会影响肌体的健康。反之身体不好也会影响人的情绪。可见,身体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

②不健康心理影响身体健康。(板书)(让学生看书第38页最后一段,教师归纳。)

乐观、开朗、心情舒畅,可以各种内脏功能正常地运转;忧郁、烦恼、焦躁不安等则可能会导致内脏功能受阻和紊乱。长期被不良心理笼罩,就会致病。

情绪是日常生活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与人的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同时它又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情绪是通向健康的必由之路,为了个人的健康,为了他人的健康,每个同学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⑵危害之二:有碍才能的发挥和发展。(板书)①不健康心理影响已有才能的正常发挥。(板书)

大家都知道节目主持人杨澜,她曾是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的主持人。当时她是在一千多人应聘的情况下,在相当激烈竞争中获胜的。她获胜与她的实力分不开,但更与她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胆怯、不自卑,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尤其是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分不开。另外,结合同学们的学习我们来谈一下。当你复习功课参加考试时,你特别紧张。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当考卷一发下来,脑子里一片空白,将复习内容全忘光了;也有可能考试时做不出来的题一出考场就想起来怎么做了。这实际上是紧张、焦虑不安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运转,必须会影响考试的情绪,影响学习水平的正常发挥。

②不健康心理妨碍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板书)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即使到了晚年,仍需与社会接触,投身于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假如心灰意冷,整日闲在屋中,势必孤陋寡闻,逐渐对社会冷漠起来。闭目塞听不管事、装聋作哑的人,毫无生活乐趣,心理必须会因此而产生种苦闷,这些对身体是不利的。

生活学家指出,脑的特点是“用进废退”,即越用越灵,不用则衰。常用脑的人,脑血管才能经常处于舒展状态,血液流量才能较多,神经细胞才可得到充足的营养,大脑才会健康。大脑的开发程度如何,因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异,心理不健康影响潜能的进一步开发。提问:在学习上有几种因素影响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看书第40页最后一自然段后回答,教师讲解。)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提问:这二种因素各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智力因素是我们搞好学习的基础,而非智力因素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非智力因素包括我们说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好,会直接促进智力因素的提高,反之出了偏差就会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非智力因素水平,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3)危害之三:难以融入群体。(板书)①人不能离开群体。(板书)请同学做判断题,并说明原因:

青少年独立性不断增加,他们渴望离开群体享受孤独。(组织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此话前半句是正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独立性不断增强,但是青少年独立意识增强就渴望离开群体。青少年希望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性,独立地处理问题,他们渴望同伴的友谊和认同及心理支持,在集体中与人愉快相处,并且健康成长。绝大多数青少年害怕孤独,一旦被大家孤立,心理会感到非常的痛苦。

无论是青年,还是成人,才华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挥,情感才有寄托。生活充满了阳光,生命就会更有意义。

②心理偏差会使融入群体发生障碍。(板书)

请大家写出自己在同学交往中最不喜欢的五种表现。(如:自私、贪财、冷漠、不诚实、懒惰、孤僻、虚伪„„)(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所列举的表现中,一部分是人的个性特征,应给予理解。而大部分是心理偏差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不易被别人接受,不易融入群体。因为,对这些表现,我们往往采取不理睬或不与他交往的态度。所以,我们应尽力避免并且克服这些表现。同时同学间要更多一些理解和互助,增强友谊。

③有心理偏差的同学难以融入群体的原因。(板书)请同学们说说为什么不愿与有心理偏差的人交朋友。(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一般有心理偏差的人,不善于与别人交往。对别人理解不够,他们有时考虑自己比较多,或者对别人进行伤害。这些问题,有些是性格问题。他们不大开放自己,不善交往,在交往中缺乏主动性。这样会使别人很难接近和接纳他们。另外,有些问题是品德问题,有些人由于心理偏差,导致道德水准较低。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因而不易被大家接受。可见,我们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与集体相融,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⑷危害之四:易酿道德之错。(板书)

①心理偏差对塑造高尚道德有消极影响。(板书)(请学生完成下列句子。)

缺乏自制力的人。意志涣散、不坚强。情绪不稳定、易变、多变。纪律松懈、缺乏自 觉性。

有忌妒心理的人,对自己比较宽容、放松。对别人的长处看不见,不承认。对别人的 态度冷漠、诋毁。

有心理偏差的人表现不同。容易对工作、对自己、对别人产生过冷或过激的态度,心理失衡。这对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有消极影响,使他们道德水准下降,很难成为道德高尚的人。②任不健康心理长期发展,可酿成道德大错。(板书)

1998年4月2日,牡丹江市某金融单位办公室主任李富春及妻子金霞被杀死在家中,李富春身中55刀,金霞身中十余刀。人们惊讶地发现,死者的儿子——16岁的李非,这个文静而沉默的少年竟是凶手。

李非平时沉默内向,各方面默默无闻。因学习成绩从初一到初三每况愈下,常遭到家长责骂,他的心理承受力越来越差。4月1日决定不活了,逃学去市场买了把尖刀。打算4月2日去大连看海,然后死在海边。4月1日晚回到家中,母亲见他神色不对,追问他,不见回答就生气地说:“明天让你爸去学校看看,回来有你好看的”。李非当时有点糟了,他怕逃学的事被父母知道,自己也就看不成海了,于是便掏出刀子在母亲身上刺了十几刀。4月2日凌晨李富春回家,寻问金霞去哪儿了,李非扑过去一刀刺下去,父亲惊愕了:“我是你爸爸,你这是干什么”?李非颤抖着说:“爸,我对不起你。”但手去没停。

这一事例令人痛心疾首。李非之所以能这样做,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他心理承受力极差。在孤独和寂寞中、在学习的压力下、在家长的责备中他心理扭曲到了极点,酿成杀人罪。可见心理不健康,常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违反做人的行为规范。一旦当其失去理智时就会酿成大错,后悔莫及。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了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危害性。即第一,不健康心理有损身体的健康;第二,有损才能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第三,使人难于融入群体;第四,易酿成道德大错。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成为身强体壮,有聪明才智和道德高尚的人。第四课时 复习提问

(1)健康包括哪两方面?(2)不健康心理危害性有哪些? 导入新课

心理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益,而不健康心理对青少年在成长有害。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强,个性趋于完善。然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并不是天生的,除了环境和教育的因素之外,它更是个人锻炼的结果。锻炼心理品质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它可使心理不健康的同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它可使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同学继续保持和一进步提高。那和如何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四、锻炼心理品质、培育健康心理(板书)1.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板书)

“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这句话不全面。心理学家认为,自己并不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普遍的情况,只是不同的人不了解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不完全了解自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过高估价自己。这种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产生嫉妒心理,因而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易出现心情沮丧、牢骚满腹而导致身心疾病。二是过低估价自己。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有羞怯、畏缩的表现,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的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长期的不良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危害极大。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建立起符合自身情况的抱负水准;才能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接纳自己,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不做无谓的自责;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并不断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那么,怎样才能尽可能客观地、正确地了解自己呢?(1)通过比较来了解。(板书)

(活动:当一个同学病了,你会对他采取什么态度?请每个同学结合自己平时的情况真实描述一下。)

在同一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有各种态度。我们在情感、人际交往上各有特点。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学习上经常有意识地观察别人,并将自己的行为、心理感受与别人进行比较,从事更好地了解自己。通过比较是了解自己的重要途径,比较时不要味以已之长比比因素,在可比因素中进行比较,才能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平时还要经常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从而摆正自己的位置。

(2)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板书)

(活动:与同桌同学互相评价对方的某些心理特征。)

同学们各自看一看:同学对你的评价一致吗,哪些比较符合你的情况,哪些评价使你对自己有了

新的认识?人常说“旁观者清”,这就告诉我们旁观者比较容易客观地看待别人,这比自己带着某种看自己要准确得多。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听别的评价,结合自己情况客观地分析自己,像照镜子一样更多更科学地了解自己。(3)通过心理水平测试了解。(板书)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不但物体的长度、重量、温度以及时间、空间、运动等物理特性做出了越来越精确的测量,而且不断地尝试着对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绪以及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性进行测量,并摸索出了一些方法,加深了对人类心理现象的了解。根据实际的需要科学家们还编制出有关中学生心理特点的多种量表。通过使用心理量表进行测试可粗略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水平。使用此种方法快捷、简便。我们在教学中会采用此种方法让同学们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

我们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的目的是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掌握正确的方法来锻炼心理品质。

2.要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板书)(1)多读好书,优化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每人写出三条读书的益处。写完后交流。)

书用生动、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去反映生活,以潜移默化的力量去感染、鼓舞和教育人。书给我们知识,书给我们力量,书给我们享受,书与我们的心灵相通,激励人们树立进取精神。读书使人受益匪浅。在读书中要注意“广读书、读好书、记笔记”等。(2)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板书)

我们是学生,平时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学校、家庭,不了解社会。只有走出校门,多参加社会活动,扩展视野,才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参加社会活动中,会更多地感受到社会中的“真、善、美”,也会更痛恨“假、恶、丑”,心理承受能力会增强。所以要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锻炼心理品质。(3)参加美育活动,陶冶心理品质。(板书)

(活动:请同学思考问题:“音乐、美术、书法、棋类、体育等活动,你最喜欢哪种?它对陶冶性情起什么作用?”)

这些活动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可以修身养性,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健康„„今后我们要多参加美育活动,塑造健康的心理。(4)经常亲近大自然,有益心理健康。(板书)

走进大自然,使自己与其融为一体,充分感受大自然的博大、有序、神奇和多彩。大自然使人心情舒畅,心胸开阔,情绪放松,精神振奋。在大自然中还常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大自然是我们生存的环境,在锻炼心理品质的时候,努力去亲近它,效果奇特。在生活中我们要增强环保意识,让大自然更加绚丽多彩。

(活动:可观看风景画展,尤其是油画展,或者看有关风景胜地的录像片,看后谈感受。)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人锻炼心理品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锻炼心理品质。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方法有比较法、他人评价法、心理测试法。锻炼心理品质是了解自己心理特点的目的。锻炼心理品质的途径有读好书、参加社会活动、美育活动、亲近大自然等。每个人可针对自己的特点和具体的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了解自己,锻炼自己心理品质,成为心理健康的人。课后复习

(1)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哪些方法?你用过哪些?感受如何?

心理品质教育工作总结 第8篇

一、心理品质教育的作用

心理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品质教育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教育密切联系, 相互促进, 辩证统一, 加强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 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代科学研究已经揭示出, 心理健康与身心健康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 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之中。人的躯体性疾病, 生理缺陷等都能影响人的心理, 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和人际关系, 形成不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心理的长期和严重的不健康状态, 又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和病态。因此, 加强心理品质教育, 促进其心理健康, 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其次, 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心理品质教育的目标是调整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 使之适应社会, 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格。最后, 心理品质教育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众所周知, 稳定而快乐的情绪, 健康的性格, 良好的人际关系, 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而它们又是提高智力活动效率, 促进智力发展的条件。相反学生若在不良情绪状态下学习、则会压抑他们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阻碍智力的发展。

二、中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通过心理品质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是可以预防的。而预防心理障碍产生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和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 提高适应能力。培养健康心理应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疏导: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是防止心理异常的根本条件, 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外部与个人的关系, 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和能力, 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 保证心理反映适度, 防止异常。如果一个人的需要, 观念。理想。行为违背了社会准则, 自然会到处碰壁, 遭受挫折, 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导致心理不健康。可见, 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思想基础和心理基础。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期望心理。

引导学生把期望与可能, 期望与现实结合起来, 把期望建立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主观、客观条件, 充分认识和了解现实, 适应和改造现实, 避免脱离实际地去提高期望和要求。如果脱离实际, 遭受挫折, 陷于烦恼与痛苦之中, 就会导致心理不健康。

3、帮助学生了解自我, 接受自我, 俗话说:

知人容易, 知己难。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往往是形成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保持心理健康, 教育学生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 又要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陷, 并要正视它们。如果对自己不了解, 不接受, 就有可能感到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或是过分自卑焦虑, 导致心理失衡。调查研究表明, 智力超常和智力特别低下儿童各占千分之二, 其余人均属正常, 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我, 坦然地接受自我, 减少心理冲突, 保持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条件, 又是心理健康的表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靠诚实友善, 严于律已, 乐于助人等高尚品格。因此要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锻炼自己的良好品质, 要自信信人, 自尊尊人, 自助助人。妥善处理好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的关系。其中处理好朋友关系尤为重要。据调查, 当学生产生苦恼时, 有60%以上的人以朋友为第一倾诉对象。

5、选准目标, 持之以恒。

一定的学习压力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对心理健康发展大有裨益。因此, 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潜能, 确定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并帮助每位学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和实施方案。使学生懂得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样使学生每一阶段充满自信和活力、保持身心健康。

6、保持健康情绪, 掌握克服不良心境的方法。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因此, 要使身心健康就要保持健康的情绪, 学做情绪的主人, 用理智的力量去抑制情绪的冲动,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疏导已形成的消极情绪, 解除精神的压力。情绪疏导常用的方法有:

(1) 释放。心中有烦恼, 不痛快、伤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而要找有关的人、朋友或亲人倾诉。倾诉“衷肠”是一种释放, 有益于身心健康, 在倾诉中消除烦恼。

(2) 转移。转移是把注意力从消极的心理紧张和焦虑转向其他事物。以淡化或忘记那些令人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如心情不佳, 忧愁、郁闷或发怒时, 最好去江边散散步或听听轻松愉快的音乐, 或去参加公益活动, 或去郊游等, 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排遣个人内心的不快。

(3) 同情。同情可以解除人的消极情绪, 化干戈为玉帛。因此, 要培养爱心和同情心。当生活中有时触怒了你, 只要你能体谅他人的处境, 认为事出有因, 情有可原, 就可以淡化自己的愤怒和不快情绪。

(4) 自我安慰。自我安慰又称酸葡萄和甜柠檬作用。酸葡萄作用是指人们得不到某物或不及某物的做法, 以此来安慰自己。如未考上某重点中学, 便列举这所学校的一些不足;有的人相貌一般, 便自我安慰说, 漂亮又不能提高成绩等。甜柠檬作用与酸葡萄作用正好相反, 是将原本不满的某物大加赞赏优点的做法。如分到楼下较暗的教室, 大赞其安全方便等。自我安慰法看似消极, 甚至可笑, 但在个体心理苦恼和不安时, 却可以进行心理自卫, 以求得心理平衡。对个体心理健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7、寓心理品质教育于课余活动中, 认真开展课余活动。

上一篇:大学文艺部活动工作计划下一篇:高考作文善用句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