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第三章答案

2024-06-23

马克思第三章答案(精选6篇)

马克思第三章答案 第1篇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2.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阶级斗争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A.集体主义的产物()B.个体意识的总汇()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D.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B.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D.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B.它有相对独立性()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B.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B.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D.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B.人口因素()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劳动对象()B.科学技术(√)C.劳动者()D.管理方式()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者()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D.生产工具(√)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B.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B.哲学()C.艺术()D.语言学(√)

28.道德是:()A.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B.最抽象的意识形式()C.上层建筑的核心()D.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生产力中(√)B.生产方式中()C.社会形态中()D.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封建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社会主义社会()D.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经济基础(√)B.政治制度()C.国家政权()D.意识形态()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B.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B.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人民群众()B.阶级斗争()C.社会基本矛盾(√)D.科技革命()

38.社会基本矛盾是:()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B.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39.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展()C.经济基础的发展()D.上层建筑的发展()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

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政治权力()B.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D.阶级斗争()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社会标准()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D.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A.吃喝穿住()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C.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D.社会关系的形成()

49.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

50.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

A.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B.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51.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

A.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B.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D.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5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B.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D.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53.“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

二.多选题

1.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B.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不平衡性(√)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表明:()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4.下列各项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社会规律之间关系的有:()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社会规律(√)B.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改变社会规律()D.社会规律就是人的活动的规律,人的活动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5.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6.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7.以下属于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有:()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下列各项属于社会革命的是:()A.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统治的斗争(√)B.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斗争(√)C.各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D.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B.人是社会的主体(√)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10.历史杰出人物的产生:()

A.是适应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C.是偶然的机遇()D.与杰出人物自身特点相关(√)

11.从历史发展的主体选择的角度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A.社会主义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B.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人民的历史启示(√)

C.中国共产党对于历史必然性及本国国情的正确把握(√)D.历史进程中并无多种道路可供选择()12.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

A.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B.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C.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D.人的本质是自由和理性()

13.“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三.判断题

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宿命论观点:()A.正确(√)B.错误()

2.人民群众的生活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A.正确(√)B.错误()

3.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的自由。A.正确()B.错误(√)

4.主体选择是指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从自身的需要和知识结构、经验、技能出发,根据历史的客观条件和发展趋势确定自己行为的方式和方向的行动。这种观点意味着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必须否定历史决定。A.正确()B.错误(√)

5.资产阶级人性论最根本的缺陷是从抽象的人出发。A.正确(√)B.错误()

6.人性决定于遗传因素。A.正确()B.错误(√)

7.人的最根本特性是其自由属性。A.正确()B.错误(√)

8.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决定性因素是人的劳动。A.正确(√)B.错误()

9.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A.正确()B.错误(√)

马克思第三章答案 第2篇

一、单项选择题

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

B.社会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划分生产关系类型的基本标志是 A.产品的分配形式 B.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性质 4.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A.纯粹是必然的 B.纯粹是偶然的

C.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

D.有些人是必然的,有些人是偶然的 5.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是 A.客观的物质世界 B.脑力劳动者的集体智慧 C.思想家们的创造性思维 D.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6.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A.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7.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科学技术 B.劳动对象 C.劳动者 D.管理方式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 A.社会意识形态 B.政治法律思想 C.国家政权 D.政体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 1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1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3.“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 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参考答案: 1-5 DCBCD 6-10 CACAA 11-13 ABD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社会生产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产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 D.历史是人思想发展史 4.“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相互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5.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是“合力”的一部分

6.“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安排它的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认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参考答案: 1.ABC 2.ABCD 3.AB 4.ACD 5.CD 6.AB 7.ABD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个概念? 5.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6.什么是经济基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一概念的内涵? 简答题1、2、3、4、6参见教科书。

简答题5答案要点:回答时列举几个方面即可。如(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4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5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6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9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10时势造英雄等。

四、辨析题

1.经济基础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思想发展的历史。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

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存在着不平衡性,可能滞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4.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上层建筑。

5.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一】“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二】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人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

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和《精神现象学》

【材料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

根本区别。……八十年来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你如何评价这些观点?(2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答案要点:(1材料一的观点是认为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是错误的。材料二的观点认为历史是客观精神决定的,英雄人物是代理人,同样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材料三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坚持群众史观,将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确立为党的宗旨。建党八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创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与党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分不开的。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依然离不开人们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应当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这是立党之本,也是力量之源。

2.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一】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材料二】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三】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能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人类可以依靠自然科学会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1材料二与材料三在本质上是否相同?(2材料一与材料

二、材料三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3比较材料一、二、三,请回答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材料一不同于材料二和材料三,材料一是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埃马克举办第三届技术博览会 第3篇

德国埃马克控股有限公司亚太区总监何皓然在致辞中说, 智能制造、高端设备、节能趋势将塑造中国未来的制造业, 尤其在汽车制造业, 轻型的零部件将会满足先进甚至全新的加工技术需求。总体来说, 自动化将成为未来制造方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博览会将概述这些重要的发展趋势, 并呈现埃马克如何帮助客户获得在机床上最大的投资回报。

据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调查, 2017年全球汽车的年产量将从2011年的7500万辆提升至9700万辆, 其中约75%的车辆仍将使用汽油和柴油发动机, 25%则采用新型混合动力或电力驱动系统。这三种驱动方式的共同目标是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量。低能耗发动机以及新的驱动方案对动力系统部件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机床制造厂商而言, 只有持续提高机床加工精度, 提升设备生产能力并增强加工工艺的可靠性, 才能应对汽车工业不断涌现的新挑战。埃马克集团作为汽车工业的合作伙伴, 致力于为大批量高精度零件提供创新的高标准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多年来一直卓有成效地支持着汽车工业的发展, 开发了许多标准化、个性化的创新型生产系统, 实现有针对性的自动化, 实施适应新发展的生产解决方案。埃马克最新推出的特别为大、中批量产品加工打造的高效倒立式车削中心VL2P和VTC100-4, 正是应对汽车工业自动化趋势的经典产品, 新机型实现了高生产力和低成本的完美结合。VL2P型车床采用钟摆技术双主轴加工, 配备两根主轴一个刀塔, 加工和主轴上下料同时进行, 上下料时间为1s左右, 大大减少了非加工耗时, 针对加工节拍短的工件, 理想情况下可达到两台设备的加工效率。VTC100-4型四轴立式车床配备一根主轴两个刀塔, 两刀塔同时加工, 实现快速上下料, 降低了自动化设备和外围设备的成本, 大大提高了效率。VTC100-4型车床另一创新之处是操控终端, 独立的控制系统使操控界面保持不变, 既简化了机床的调试过程, 又节省了培训费用。

马克思第三章答案 第4篇

“北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第三次研讨会于2013年12月6日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杨静副研究员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樊建新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原理部主任胡乐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邱海平教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张旭教授分别向论坛组织结构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寄语。此次研讨会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经济危机、劳资关系与收入分配等主题进行了马克思主义分析,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研讨会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展现风采的平台,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

一、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徐丹丹对我国1998—2012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联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她认为,中国当前的问题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缺乏联动效应、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没有起到有效支持效应。其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的货币化进程不断深入,使得高额的货币供应量多滞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而间接融资是中国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金融资源在地区和企业间的配置失衡,使我国尚不发达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另外,固定汇率制度下外汇占款所导致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的下降等也是我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缺乏有效联动的重要原因。为此提出了完善货币、保险与资本三大金融市场、重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与升级、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的具体政策建议。

清华大学王生升就危机的克服和资本主义的走向问题发表了见解。他认为,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三大重要变化:首先,新自由主义改革改变了福特式劳资关系,雇佣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程度急剧加重;其次,金融化过程改变了工业资本主义模式,金融垄断资本成为美欧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宰;最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出现新的不平衡,美欧发达国家的全球统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基于这三大变化,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基本矛盾不断累积和加重,最终导致为全球性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以及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和债务化趋势。本次全球性经济危机正是生产过剩、金融投机和债务消费的直接结果。但资本主义不会立即走向终结,因为资本主义企业仍是目前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而且,全球化与信息化不但增强了资本空间布局和弹性生产的能力,也造成了全球工人阶级的利益分化,削弱了工人阶级以集体行动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将通过贸易冲突甚至军事战争来打垮竞争对手的经济势力,为国内资本的新一轮积累抢夺外部空间,这是其走出危机的现实途径。

对危机后资本主义的去向问题,清华大学蔡万焕则从阶级分析的视角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危机前的阶级结构是:以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阶级力量膨胀,劳工力量被削弱,中产阶级被挤压;危机后的阶级结构是:金融资本家未受到实质性打击,力量继续膨胀,中产阶级继续萎缩,民众在觉醒,劳工力量在壮大,但是还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挑战资本的力量。信息技术革命极大提高了生产力的同时,也导致工人“去技能化”、劳动对资本的隶属程度进一步加深,劳动力受剥削程度加深,相对贫困化趋势更加明显。危机后中产阶级被挤压滑落到工人阶级,进一步壮大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橄榄型”社会向“沙漏型”社会的转变,意味着阶级结构的两极都在不断壮大、阶级矛盾在不断尖锐化,只要工人阶级意识觉醒,由自在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就会成为现实。基于此,他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短期内不会走二战后的社会民主主义之路,大资本将进一步右转,但是超越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大趋势,社会主义运动将最终壮大。

就我国应如何应对危机,中共铁道部党校邱少明认为,首先我们必须充满信心,从多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拉动内需,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这是造成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他还指出我国应忧思这次危机而“计深远”,一方面,在金融工作上要关注五点:一是房地产价格的暴跌有可能引起金融风险;二是抵押贷款债券化可以有效地转移银行的风险;三是应该防止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过度投机;四是应该逐步推进金融监管和混业经营;五是要关注金融创新的隐患。另一方面,我国今后要扭转四种危险的局面:一是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二是中国经济不少领域被外资介入过深;三是一些政府投资是为外资作嫁;四是内需能力被房产、股票等大量消耗。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左翼学者的研究进行解读是本论坛的一大特色。对此,天津财经大学马国旺从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对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进行了评析。他认为,尽管明斯基的分析对深入理解金融结构和经济周期的性质与演化具有重要启示,但明斯基的分析仍具有很大的理论局限性。马克思对危机所做出的解释至少在两方面超过了明斯基。首先,大衰退的结构性根源并不在美国金融部门而在全球化的生产系统之中,并通过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资本积累的不平衡表现出来。第二,通过对货币金融体系调控来解决金融危机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因为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已经证明了传统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确保资本积累的平衡性。他认为,如同明斯基的理论一样,马克思也只说明了问题的一部分,需要进一步发展。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和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等理论可以整合起来,构建一个解释金融危机的一般理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彭五堂向大会介绍了海因里希的一篇文章——《危机理论、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和马克思1870年代的研究》,该文有三个核心观点:第一,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第二,马克思的危机理论是未完成的理论,他并没有系统完整的危机理论;第三,以利润率下降规律为基础的危机理论是错误的,马克思在后期放弃了以利润率下降规律为基础的危机理论,转而从信用问题进行研究。对此,中国人民大学谢富胜教授发表了他的见解,他认为,首先,马克思的危机理论确实没有完成,但其基本的理论体系是完成的;其次,马克思并没有取消利润率下降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张建刚向大会介绍了古里尔莫·卡尔凯迪和迈克尔·罗伯茨的《论当前危机的长期根源》一文的主要观点:第一,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仍然主宰世界;第二,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不足是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紧缩主义认为,引发危机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工资太高,紧缩主义的政策建议实际上就是各种资本的再分配;第四,马克思主义认为,危机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利润率的持续下降,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只能延迟、缓解经济危机而不能消除危机产生的根源,紧缩主义的政策只能使危机更糟,他们把使危机变得更糟的东西当成了危机的原因。对此,张建刚认为,资本和劳动在分配价值中的比例失衡是产生危机的根本原因。劳动所得过少,必然会导致需求不足,商品价值难以实现,利润率会持续下降,最后引发危机;相反,如果劳动所得过多,也会导致利润受挤,投资乏力,增长缓慢,最终陷入衰退。因此,保持劳动和资本在价值分配中的适当比例对于避免危机是非常重要的。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罗贝尔·布瓦耶、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伊藤诚和美国共产党经济委员会委员瓦迪·哈拉比都对2008年的经济危机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中国人民大学沈尤佳对三位学者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她认为,三位作者的不同点在于:布瓦耶将危机归咎于金融资本,他认为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将提供危机解决的方案,但他认为民主化规制是无效的,因为美国的政治权利是控制在金融资本家手里的;伊藤诚则将危机归咎于产业资本脱媒,导致了金融资本针对劳动大众的住宅需求进行攻击型贷款,虽然他与布瓦耶一样认为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将提供危机解决的方案,但他认为民主化规制是有效的;而哈拉比将危机归咎于大资本对金融和产业的控制,他认为唯有社会主义才是解决危机的最终方案。三位学者分析的共同点在于:首先,布瓦耶和伊藤诚都认识到了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都谈到金融利润的来源发生了历史性的逆转;其次,布瓦耶和哈拉比都谈到了政治和经济的联盟,即资本控制了美国政治;最后,三位作者都采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金融危机的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张开进行了总结分析。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是否存在危机以及如何理解危机是截然不同的。在经济学理论史上,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会不可避免地周期性爆发经济危机。在马克思逝世后,主要有四种危机理论:“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利润率下降论”以及“利润挤压论”。而对于当前的金融危机,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也有不同的解释,他重点介绍了“积累的社会结构”(SSA)学派对危机的解释。该学派认为,要想理解资本主义的周期性长期经济危机,就必须把资本主义的某种制度形式(视作一个积累的社会结构)考虑在内。某个社会积累结构SSA,它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度因素,它在该期间内会促进资本主义的盈利和积累,但最终其矛盾会瓦解这个SSA的持续存在。这是一种结构性危机,它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无法自动消除,它要求资本主义进行大的制度调整,重新建立一个新的SSA。

二、劳资关系与收入分配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南开大学刘凤义、尚文以及中国人民大学许准就劳资关系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刘凤义等从模块化分工的角度对劳资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模块化导致分工上的网络分层,进而使劳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这种新变化主要体现在:没有具备掌握标准引领行业升级能力的企业和国家,只能以底层供应商的身份参与模块化生产网络,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赚取微薄的收入,成为大资本控制和大资本竞争绞杀的对象。模块化带来的产业内分工和由此导致的供应商分层,强化了资本的领导和控制地位,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提供了便利。为此,他们提出了如何运用模块化分工摆脱大资本控制的思路。具体包括:首先,通过控制核心技术抑制大资本的控制,其中有两条路径,一是依靠突破式创新自建模块化生产网络,成为网络旗舰。依靠国内足够规模的市场,采取适当的国内市场保护措施来自建平台和标准,利用标准开展竞争,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二是依靠流程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成为网络旗舰的一级供应商,通过细分市场的横向和纵向的一体化来实现对下层模块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的控制,实现价值链的升级。其次,设计制度安排提高工人的工资、福利等待遇。最后,在公有制企业中利用模块化分工再生产出社会主义劳动关系。

许准认为,近年来我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工人阶级诉求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讨要和增加工资,而是有了新的诉求,如要求最低工资达到社会平均工资的60%,这相对于十年前或是五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其次,全国工人罢工的频率不断增加,这一方面是受国际资本主义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工人斗争方法越来越成熟、工人越来越有组织的结果。第三,越来越激烈的工人斗争的结果可能是劳动者在整个分配过程和阶级结构中的地位的提升。这可以从劳动份额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中看出来:该比例在2007年以前的数十年中不断下降,而在2007年以后,劳动份额几乎维持不变。另外,考虑到我国“产业后备军”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以前,我国的产业后备军是不断增加的,从而使得资本在劳资关系上占优势,但在2007年以后,“产业后备军”不断缩减,这对工人增加谈判力及其他斗争力量是极为有利的。

就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北京科技大学李红梅认为,积极探索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老百姓之间打造血脉相连的脐带,有了这种血脉联系,当社会主义遇到任何外在的危险和挑战时,不用共产党号召,老百姓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捍卫代表自己利益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按劳分配的实质应该是按劳动者的劳动份额比例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无论在公有制企业还是在非公有制企业都可以进行。国有企业对于13亿人而言,应该具有一种集体保障功能与重点人群的特殊保障相结合的功能。分配首先应保障全体人民共同的基本需要,即老百姓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基本生活保障,都应该由这份共同资产来兜底。在非公有制企业中,除了按劳动力价值进行分配,每个劳动者还应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作为国家的主人,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不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还能发挥同样作为国家主人的生产资料拥有者的积极性。

中央民族大学王润球针对魏丽萍的《分享经济视角下的马克思工资理论拓展》一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该文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受时代的限制,马克思当年没有明确提出分享经济的思想,但历史发展到今天,劳动者收入的组成部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应当以分享经济观来对马克思的工资理论进行拓展,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分享经济观。对此王润球认为,首先,此文缺乏对主体性的认识,作者没有认识到劳动者利益的实现最根本的是其主体地位的实现,员工持股与以劳动力为核心的权利体系在主体地位的实现是有本质差别的;其次,此文对马克思的工资理论的理解是割裂式的,不能孤立地看待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应将工资看做劳动者争取社会主体地位过程中利益实现的外在表现,是按劳分配实现的一部分价值;最后,作者在方法上的错误导致了其结论的错误,其方法实际上是西方经济学的现象描述法,从现象到现象使得作者只看到了分享经济带来了工人工资的增加,以至于作者片面地认为如果我国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也会增加工人的工资,但她没有认识到工人最终利益的实现不在于增加工资,而在于工人要最终争取到收入分配的主导权,但员工持股计划并不能改变资方主导分配的事实。

就如何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河北经贸大学习亚哲认为,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以及“权力寻租”行为扭曲收入分配格局。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显著;收入分配体系不健全、制度缺失,国家调控不力;个人能力、财富占有不同,导致收入差距加大;国家对不合理收入缺乏有效的监督。为此,她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收入分配改革规划,规范、调整分配秩序,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工资制度,规范初次分配秩序;加强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控制垄断企业过高收入;完善税收体系,加强税收调节;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保障水平;遏制灰色收入,加强廉政建设;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充分发挥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

就全球财富分配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肖斌认为,全球财富分配失衡是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一方面,全球财富在南北国家之间的分布极不均衡,根据瑞信银行所发布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欧洲、北美和亚太国家(不含中国和印度)依次拥有世界总财富的34%、28%和22%,相比之下,拉丁美洲国家拥有4%,而非洲仅拥有1%。拥有世界人口总量58%的这部分发展中国家,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仅仅拥有全球财富的16%。另一方面,全球财富分布的两极分化程度比收入分布更为严重。以安大略大学经济系大卫·詹姆斯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购买力平价估算的情况下,2000年全球财富的基尼系数为0.804;倘若使用国家间的官方汇率估算,其财富基尼系数将会进一步攀升,达到0.893。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域中,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财富分配根源取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扩张。按照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可以将财富分配划分为资本原始积累驱动、资本积累及其一般规律作用和资本主义新变化强化等三个阶段。对于全球财富分配问题的研究对当代中国也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当今中国的财富分配现状直接决定着收入分配的基本格局,因此必须十分重视财富分配问题;但同时必须警惕各种打着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旗帜试图实现财富分配领域颠覆性变革的错误思想和措施。

三、其他若干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

中央民族大学张春敏就“经济人”假设的阶段性进行了评析,他认为,“经济人”假设在西方经济学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内涵,“经济人”假设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有机化阶段,这个阶段可追溯到斯密,斯密的“经济人”与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是两个有着本质区别的概念,斯密是从人的自然属性拓展到人的社会属性,进而又回到人的自然属性来谈“经济人”的,斯密的“经济人”是具有进步性的;第二个阶段是概念化阶段,“经济人”的概念是由约翰·穆勒提出的,但“经济人”概念被穆勒进行了倒退性的抽象,即他将内涵十分丰富的人简化成了简单的趋利避害的人;第三个阶段是工具化阶段,在这个阶段,“经济人”成了模型的数据,成了与工具别无两样的东西,这个阶段的典型代表就是瓦尔拉斯,在这个阶段,数学语言取代了日常语言,数学方法成了唯一科学的方法;第四个阶段是裁剪化阶段,它有两个极端,“经济学帝国主义”是其中之一。

就中国区域间外贸发展战略差异性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尹栾玉认为,由于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自然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区域间在外贸发展整体水平和外贸产品结构方面有较大差异。我国应根据各地区不同的外贸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特征,采取差异性外贸发展战略。如东部地区,因其外贸依存度偏高、经济风险较大,所以应该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契机,尽快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摆脱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状态。与此相对,西部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高依存度带来的高风险,而恰恰相反,是开放水平太低,对外贸易的拉动作用未能充分体现。因此西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利用地缘与口岸优势,拓展加工贸易与边境贸易;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贸易,同时也要加快对外贸易人力资源的开发。

就生态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李玉峰认为,有学者提出的要让市场在生态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决定作用是不正确的。他认为,虽然部分西方国家在解决生态问题时确实是利用了市场的作用,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并不意味着此解决方案对世界各国都有用。相反,从某些方面来说,落后国家生态环境的恶化正是西方国家利用市场方案解决生态问题的结果,因为这些国家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案是以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为前提的。所以仅从这种意义上说,私有产权的界定是有利于生态问题的解决的,但如果没有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结果就不同了。

就农民城市化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刘云喜认为,中国的城市化不能再继续实行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以农民进城为主的城市化,必须实行农民的就地城市化,以避免和解决农民进城城市化的局限性及其引发的“城市病”和“农村病”。“就地”城市化包括“就近”城市化,并且农民就地城市化并不完全否定进城城市化,对于有主动意愿进城的农民则可以实行进城城市化。农民就地城市化的本质在于农民身份的转变,以及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即在地域不变的前提下,由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工业生产方式,由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市生活方式。他认为农民的就地城市化具有现实性,首先,农民素质的提升是农民就地城市化的根本动因;其次,农村的工业化为农民就地城市化提供了依托;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是农民就地城市化的先决条件。

就国企改革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道一认为,国有企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缺陷,是公共占有权的行使机构不能被作为所有权主体的劳动者个人所控制。这有悖于劳动公有制经济的本质——保障并落实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和文化权利。并且,劳动者的雇佣化又将国有企业职工外在化于国有企业的权利体系,进而使得劳动者完成身份置换,以一种“资源”成为劳动力的出卖者。因此,创新民主机制,使得国有企业投资、生产、积累、收入和分配的全过程均能贯彻所有权主体的利益和意志,进而使得国有企业的全部权利体系真正反映所有权主体的利益和意志,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环节。就现实而言,通过民主法制的途径把所有权派生出的占有权和经营权等一系列权利,委托代理关系置于所有权主体的掌控之下,使得作为所有者的劳动者名副其实地成为所有权的主体,是中国国有企业的必由进路。

马克思第三章答案 第5篇

本套单元测试共 27 题,共 32 分。答题得分:32 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 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语言学 逻辑学 数学 哲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 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产品的分配方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题型:单选】【分数:1分】 [3] 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折中主义观点 相对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 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题型:单选】【分数:1分】 [4] 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 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

【题型:单选】【分数:1分】 [5] 生产方式包括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

【题型:单选】【分数:1分】 [6]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渗透性因素是指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教育 管理 生产资料 自然科学 【题型:单选】【分数:1分】 [7] 下列各项中,属于经济社会形态序列的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渔猎社会 封建社会 工业社会 信息社会

【题型:单选】【分数:1分】 [8] 社会改革和社会革命都根源于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创新意识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9]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统一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统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统一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0]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其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1] 划分经济社会形态所依据的标准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生产力的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 社会意识的内容 政治制度的状况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2]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多种,但最基本的动力是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阶级斗争 社会改革 科学技术革命 社会基本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3] 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由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 由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 由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 由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4] 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劳动工具的状况 劳动对象的广度 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产品的质量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5]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是 得分: 1分 答: D A B C D 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6] 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得分: 1分 答: A A B C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7] 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8] 划分阶级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社会集团的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政治立场 经济地位 思想观点 文化水平

【题型:单选】【分数:1分】

[19]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得分: 1分 答: C A B C D 社会关系 交往关系 经济关系 竞争关系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0]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1] 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得分: 1分 答: B A B C D 和平发展 暴力革命 渐进改革 文化宣传

【题型:单选】【分数:1分】 [22]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得分: 1分 答: D A 具有自我意识 B C D 具有宗教信仰 具有语言文字 制造使用工具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3] 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 得分: 2分 答: AB A B C D 历史主义的原则 阶级分析的方法 实用主义的原则 精神分析的方法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4] 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得分: 2分 答: BD A B C D 军队和政府机关 哲学和政治思想 数学和思维科学 道德和法律思想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的有 得分: 2分 答: ABD A B 劳动是人的本质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C D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部属性的总和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题型:多选】【分数:2分】

[26] 下列选项属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有 得分: 2分 答: AB A B C D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革命推动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第三章答案 第6篇

三、辨析题

1.“宿命论”不是英雄史观。

答:错。因为:“宿命论”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它与唯意志论构成了英雄史观的两种典型形态。只不过,宿命论把决定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的意志看作是一种神秘精神力量的体现而已。

2.“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答: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处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如18世纪末的法国之于英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德国之于英、法两国,前者的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及后者,但在思想领域内的发展却是领先的。

3.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4.劳动是财富的惟一源泉。

答:错。因为:首先,劳动的主体和客体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主体来看,劳动离不开人的肉体组织的作用,而人的肉体组织是受自然制约的。从劳动的客体即劳动对象来看,无论是天然的劳动对象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都来自自然界,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其次,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离开自然界劳动便无从发生。劳动不能创造物质自然界本身,它只能改变自然物的形态,而且在改变自然物形态的过程中还要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劳动并不是超自然的力量,自然界的存在是劳动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可以说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界是财富之母。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惟一源泉,劳动和自然界加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5.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答:劳动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形成中起了决定作用。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全部社会关系的物质根源,它孕育着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因此,恩格斯说: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如何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答: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为什么说生产力可以跨越发展?

答: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是单线的,可以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有条件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通过利用生产力的已有成果,从而打破生产力的单线发展,实现跨越。

在当代中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特别重要。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生产力比较落后,如果不实现跨越式发展,就会始终落后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是当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江泽民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正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特点的反思。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答: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两者关系构成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第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也要或迟或早地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三,在阶级对抗或有阶级斗争存在的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起着阻碍或破坏作用。

5、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6、简述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答: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一个强有力因素,它比任何其他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远得多。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做了很多有利于生态平衡的事,也做了不少破坏生态平衡的事。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称之为环境问题。人类先后经历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是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环境问题的历史发展和集中表现。主要是:(1)空气污染严重;(2)世界性水源危机;(3)森林惨遭毁灭;(4)物种不断减少;(5)臭氧层变薄;等等。环境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认识、正确对待、认真解决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7、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吗?为什么?

答:经济基础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

8、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吗?为什么?

答: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9、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人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10、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答: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五、材料分析题

1.分析下列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的不同观点:

[材料l]孟轲说:“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是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摘自黑格尔:《历史哲学》)

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答:(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肯定、重视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的统治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一边;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的,十分狭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而且还表现了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2.用历史发展规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们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上一篇:医院思想工作总结报告下一篇:励志英文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