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2024-09-14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精选9篇)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1篇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检测实施方案

(试行)

一、目的意义

通过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进行不定期的质量检测,及时掌握各学校的教学状况,引导学校总结经验,分析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调整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县教体局决定成立领导小组。

组 长:李连申 副组长:王子鲁 孔繁峰 成 员:徐世杰

三、组织实施

1、学科教学质量检测由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质量抽测的命题、制卷、确定检测学科、班级、学生、测试时间、监考、阅卷、成绩统计分析、考核计算等由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实施,学校协同配合。

2、实施范围是县内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2-8年级所有学生,所有国家课程计划中要求开设的课程。

2、实行不定时、不定学科、不定年级、不定学生的随机抽测方式。

3、抽测学校、学科由领导小组随机抽取,抽测样本班级、学生依据各学校学生学籍档案随机抽取决定。

4、抽测时间全县统一,由领导小组临时调派监考人员携带密封的试卷到达指定学校,按要求对被测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测试完毕,监考人员当场密封试卷,学校核查签字后,试卷由监考人员带回。

5、教研室抽样检测结果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分别从参考率、及格率、优秀率等方面予以综合评价,认真研究,诊断评析,研讨对策。

四、结果应用

1、抽测考核结果将作为县教体局对学校教学质量考核、校长绩效工资考核、职务晋升等的主要依据之一。

以不低于平均及格率、平均优秀率的5%为合格,不低于平均及格率、平均优秀率的10%为基本合格。第一次抽测达不到基本合格的学校校长要在全体校长会上说明原因;第二次再不能达到基本合格的中心小学校长行政降级使用,县直学校校长、中心校长扣发一年绩效工资。

实考人数/应考人数=参考率;参考率达不到98%的学校核减及格率、优秀率各一个百分点。

2、对监测考评得出的有关分析数据、材料,尤其是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等问题,县教体局将进行专项调研,切实解决存在问题,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指导,健全制度

县教研室要以教学质量抽测为抓手,经常深入学校指导,研究教学问题。教研室组建题库和监测数据库,提高命题质量,保证科学、准确地对抽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学校要加强教学质量管理,特别要加强和完善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和教师教学业务档案的管理,建立和健全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确保检测工作能有效实施。

2、狠抓管理,提高效率

各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学科课程计划,挖掘本校本区域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开齐开全各门学科。教学管理中,要认真落实教学常规,使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真正落在实处,特别要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有效教学课堂的形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严禁以抽测为借口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3、强化纪律,保证信度

教学质量抽测过程中,必须实事求是,严禁弄虚作假。涉及到的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若有违犯者,将按相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4、协同配合,有效应用

为促使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学质量抽测的结果不仅用于对乡镇学区、学校的教学质量考核,同时,也适用于学校对教师教学业绩考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模等。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2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科学内涵发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根本,全面落实市教委“减负提质”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常规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学校优质均衡发展。

二、工作目标

探索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机制,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专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进一步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到2016年,建成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和教育强区。

三、主要措施

(一)规范办学,落实“减负提质”双十条

根据教委“减负提质”双十条规定,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积极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和办法,依法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严禁任何学校采取考试或者变相考试形式选拔学生,严禁将各种竞赛成绩作为招收学生的依据;实行随机编班,均衡师资配备,严禁举办重点班、特长班;严禁随意增减课程课时,严禁利用节

成“数字校园”,中小学每百名学生配备计算机8.5台。开展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培训,每年培训3000人次。完善教育城域网资源库功能,免费向全区师生开放。

(三)强化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转变管理方式,将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促进均衡发展上来。分层实施“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卓越课堂”计划,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学基本要求,落实教学基本规范,增强备课、上课、作业等环节的一致性,做实教学环节。主动研究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努力使课程教学适合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师生关系。探索作业分层设计,提升义务教育学校作业品质。在全区小学推广“快乐活动日”,每周安排半天时间开展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并逐步向初中年级拓展。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和测试框架,将学生的责任感、幸福感、体质健康、学习负担、学习实践经历、学习兴趣、学业水平等作为考查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容。

(四)深化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1.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有条件的公办学校探索公办民助、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办学模式改革。加大与市内外优质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社会资本一次性投入200万元以上举办民办教育的,根据投入金额按不同比例给予奖

4.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高效课堂”建设计划,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区域性教研联合体,形成资源互补、成果共享的教研新机制。加快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完善质量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深化中小学招生制度改革,健全有利于促进机会公平、适合学生发展的多元录取机制。

5.深化特色学校建设。按照“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思路,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高质量的内在动力。鼓励义务教育学校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破解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难题,形成实施素质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创建一批办学思想先进、学校管理规范、“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到2016年,全区中小学特色学校覆盖率达80%。

四、保障机制(一)学习宣传机制

“减负提质”工作的前提是减负,核心是提质。各中小学要进一步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学习教委《关于印发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十项规定的通知》、《关于印发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十项规定的通知》精神,进一步明确“减负提质”工作的各项要求和

提质”工作的督查,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建立经常性的督导督查机制。

各中小学要根据本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减负提质”工作实施细则,并制定相应的刚性规定和考核机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学校校长对“减负提质”工作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抓落实,要把“减负提质”具体工作要求分解落实到各处室和全体教师当中去,明确职责,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三)责任奖惩机制

把贯彻落实“减负提质”工作及成效列入学校目标考核、办学水平评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基础性指标和校长个人考核中,对“减负提质”工作推进有力、效果明显的学校和个人在评优评先中予以倾斜。各学校执行“减负提质”规定的情况要与学校的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教师落实“减负提质”的情况要同其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级等挂钩,凡违反“双十条”规定受到查处的,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责任追究工作力度,区教委和各教管中心、中小学接到实名投诉后必须及时受理并进行核实,凡查实确有违反“减负提质”规定的,一方面要责成行为方立即纠正,另一方面要根据行为性质和造成的后果影响,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属学校整体行为的,追究学校校长和分管领导的直接责任;属个人行为的,追究个人责任。

(四)督查通报机制

3.召开“减负提质”工作现场会; 4.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开展检查评比;

搭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 第3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向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只有学校和家庭统一战线,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学生才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要搭建好家校两者间的“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实施民主治理,吸引家长参与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校纪校规的制订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参与讨论制定与自己有关的规章制度,这样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意愿,减少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抗拒心理,得到学生的支持和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与家庭的合作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与挑战,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已成为当前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学生在校行为规范化,必须将手机管理问题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如何管理?第一,要建立健全家校合作协商机制。学校要尊重家长对学生在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当涉及学生家庭财产或数额较大的贵重物品的处置时,学校是没有绝对处置权的,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相关文件都指出:“家长委员会可以参与学校管理,对学校工作计划和重要决策,特别是事关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的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所以,当家庭在遇到问题或与学校意见有分歧甚至发生矛盾冲突时,首先需要协商。家长以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走进学校或班级,共同策划教育活动,管理班级。第二,建立班级决策的民主程序。学校要根据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决策机制,如果双方意见分歧,就要启动民主决策程序,如可以通过家委会共同商讨制定制度,确保绝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和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得到保障,制度形成后一定要让全体家长知晓并认同,通过学校和家委会的宣传,让家长明了学校对家长和学生的要求,明确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所以,关于手机如何使用、违反校规后如何处置,在制定规章制度之前就应该事先和家长沟通,取得家长认同。同时,要让家长明白由:经由一定程序决定的事情,大家要自觉遵守,这样教师在管理时才不会被动。经过民主协商以及走过大家都认同的程序所形成的决定,就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有利于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营造优良班风,增加家长对学校的认同与信任

家长对学校较强的认同与信任感是家校沟通与合作的基础。优良的班风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不仅能润物无声地影响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从而提高家长对班级的认同。案例中所描述的班级现象,也会不时通过学生之口传递给家长,在手机被老师收缴后可能成为其说服家长要回手机的理由。同时,班风、集体舆论自然会影响到家长对教师的认可度、信赖感和对事件的判断力,在事件处理时会对教师能力和做法产生质疑。所以,班主任不能将其作为一件孤立的事处理,可以围绕此问题开展如“由使用手机问题而想到的……”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共同思考这一事例折射的问题,带来的影响,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邀请玩手机现象较严重的部分学生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形成良好的集体舆论;此外班干部会议也必不可少,当班上发生了违反校纪校规、班纪班规的现象时,如果班干部默不做声,没有做出正确的评价,甚至自己也参与其中,会直接影响班风建设,使学生对班级管理缺乏信心。

健康的舆论、严明的班级纪律是巨大的精神力量。一是能给学生们创设一种积极的心理动力,增强学生自我教育的信心和驱动力,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此外还能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增强家长对学校和教师的认同感和信赖感。

三、科学指导,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案例中的母亲显然是一位“护短型”家长。在事件处理中,不仅表现出溺爱,还有心理恐慌,反映出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班主任有义务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首先,引导家长认识家校合力的意义。让家长明确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责任,家长应当是学校管理的参与者,是学校制度的维护者。小张母亲目前采取的教育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缺乏共识。

其次,引导家长认识到良好的习惯、健康的人格对孩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闵老师可以引导家长认识到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与手机由教师保管之间没有必然关系,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绩优秀、希望他们成才,这些想法与学校教育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如果双方教育不能携手一致,将会造成孩子茫然不知所措甚至“钻空子”。要家长明确不能只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发展观。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4篇

体育  教学资源  均衡配置

教育作为一种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实现人的发展的事业,提升教育资源的均衡性,获得教育公平,成为教育事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构建以人为本社会的必然途径之一。学校体育教学,是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和锻炼习惯,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实践,如何实现学校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带动整个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内容之一。学校体育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对我国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研究,为每一名在校的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学习和锻炼条件,这是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为研究对象,以期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均衡性和有效性,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

学校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阵地,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关键阶段。对于每个学生来讲,学校教育在其人生中占有很长一段的时间,接受教育的时间是学生综合素质不断获得提升的发展期。因此,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均衡性,成为影响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主要因素。相关的研究和实践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因为人口基数和区域经济的原因,体育教学资源的配置存在着不均衡的问题。

首先,在学校体育硬件资源配置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基本上都具备了标准的田径场、体育器材设施等。而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基本的体育设施都不能保证,先进的体育器材更是无从谈起。其次,在学校体育软件配置方面,一些重点学校、示范校等体育教师队伍配置合理,教师工资待遇等较高,而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配置不合理,体育教师缺少或者不专业的问题存在较多。再次,在学校体育经费保障方面,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其学校体育经费保障到位,为学校更好地发展体育事业创造了条件。而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其体育经费往往不能够按时或者按标准完成。第四,学校内部的体育学习与锻炼的不均衡,在基础教育阶段,主要表现在面临升学的六年级,其体育课的数量和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往往会因为升学任务的要求而打折扣。上述这些体育教学资源不均衡配置问题的存在,成为影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探寻这些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办法,成为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

二、造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1.制度层面的影响

首先,因为我国人口数量多,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基数大,这就使得有限的体育资源在配置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保证生均体育资源的拥有量。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使得学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校体育器材、体育场馆等,在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下,显得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开展学校体育的需要。同样,体育教师的上课数量和教学精力也在接受着学生人数多的挑战,无形之中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增加,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质量有所下降。

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目标分析,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要先于农村发展,这也造成了体育资源分配的城乡差异。在我国的一些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标准低,并且很容易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政府财政拨款方面,重点与非重点学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教育规划方面的差异,也是造成我国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因素之一。

在教育事业开展的过程中,教育公平是实现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享有完善的教育资源,进行更好的学习和锻炼。但是,因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发展能力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政策时,往往偏重于重点学校,这就造成了更多的体育教学资源倾向于这些重点学校,造成了学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

2.学校体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是教育资源的组成部分,其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均衡配置是实施以人为本教育的基础。但是针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政府在进行教育资源分配时,一般会向重点学校进行资源投资,这在一定的层面上使得非重点学校的学生享受优质学校体育资源的机会变得更少。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中,影响了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学校体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优秀体育教师资源的配置上,由于工资待遇等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不具备足够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教师。这就使得这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在开展体育工作的时候,其智力支持不具备优势,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质量。

在相同的学校里面,部分地区存在着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体育教师因为所带学科的原因,其重视程度不同。对于经济条件好的学校,往往受重视程度较高,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学校往往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这也造成了学校的不重视。在级别不同的学校层面上,对于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教学评比、专业培训等方面,机会的不均等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潜在的教育实践问题,导致各个地区的不均衡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大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的失调问题,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3.教育观念对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的影响

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学校领导存在着重视文化课,对体育课等重视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学生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不足。此外,因为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使得学校在进行教育资源补充和投入的时候,会优先考虑“语数外”等考试学科,而体育作为学校的副课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影响了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的投入。同样在我国学校体育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对学校体育教学价值的判断和认识不足,也影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使得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态度受到影响。这种重文轻体的思想,是学校、家长、学生多方的价值判断失调,如何调整和改变这些教育主体的认识,成为克服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重要内容。endprint

三、提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均衡配置的策略

1.以学校体育资源实际为出发点,科学配置学校体育教学资源

教育是提升综合国力和发展速度的基础,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要通过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方针来优化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对于学校人数较少的情况,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学的方法,按照学校的具体条件调整学校的师生比例。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强学校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条件优势较强学校同条件较弱学校的合作,共享优质的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加强学校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政策的科学化水平,对于不发达地区,要通过融资渠道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投资和科学化配置,最大程度上保证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

做好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调查,针对那些体育资源配置不足的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做好地方和国家学校体育投资的政策,对于经济薄弱地区的学校,通过科学的措施来加强对这些地区学校体育资源的补充和新建,无差别化地促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资源的建设力度。在学校体育硬件设施、体育师资队伍配置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等,不断地提升体育软、硬件资源的配置水平。通过专业培训等途径,切实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的成长速度,鼓励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策略的试验。在不断缩小地域差异的同时,强化优势学校和弱势学校的合作和共赢,以此来全面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性。

2.不断提升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

在学校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全面发展水平,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体育教学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健康意识的主要平台,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识、家长对学校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在提高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体育重要性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领导和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学校体育工作思路和方法,以更为有效的体育教学来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

3.构建科学的学校体育资助体系

构建科学的学校体育资助体系,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条件下,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策略之一。通过前期的调查,掌握所在区域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状况,积极开展学校与学校、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体育资源的相互支持和扶持。通过科学的资助机制,来完善我国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尤其是完善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配置。通过合理的配置,提升学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资助途径。

4.重视对学校体育参与主体的思想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加强对学生、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家长等学校体育参与者的思想教育。从学校体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学生终身健康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对学生优秀人格培养的意义等内容出发,不断地强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不断地增强体育教师教学创新性和责任意识,通过学校体育来增强学生的信心。提升学校领导的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重要性认识,以及学校体育工作对学校内涵建设和发展的意义。提升学生家长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意义的宣传,让家长认识到体育学习和锻炼带给孩子的乐趣、更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只有学校体育的重要性得到了学校、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完全认可,才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开展和创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才能够收获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学校体育成果。

5.做好地区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提升体育资源的丰富性

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条件的影响,需要我们在整合校内外的体育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改造和创新,在更大程度上解决体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通过因地制宜,实施体育项目创新和改造工作,有效提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降低地区之间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差距。我们从长远来分析,因地制宜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挖掘,是提升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水平,实现学校体育资源均衡配置的有效措施。在实施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需要遵循科学的开发原理,开发适宜学生使用和从事的体育项目,以此来弥补因为经济条件带来的影响,更好地提升我国学校体育资源的丰富性和有效性水平。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是提升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效果,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原因主要是由于学龄儿童人口基数大、教育政策倾斜、教育主体认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配置,需要从学校体育政策制定、学校体育主体认识等方面实施具体的策略,以此来提升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均衡性,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优质教育成果。

————————

参考文献

[1] 王振生.邢台市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09(4).

[2] 陈斌,李国泰.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3] 刘小平,陶玉流.资源配置理论下我国高校体育资源及其社会共享探讨.体育与科学,2007(3).

[4] 王小美,张翔.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对策研究.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4).

[5] 朱建清,丛湖平.华东地区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结构及其优化配置方式的选择.中国体育科技,2006(6).

[作者:万艳奇(1978-),男,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讲师。]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5篇

为了扎实做好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阶段的各项工作,根据《中共支部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现将学习教育阶段安排如下:

一、时间安排

2014年4月上旬--2014年5月中旬

二、主要内容和目标要求

紧紧围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根本要求、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强理论学习,广泛开展主题讨论,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师生及家长意见。通过动员部署、学习教育、主题讨论、调查研究和总结,要使学校全体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要性、紧迫性,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在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中广泛听取师生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下一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方法步骤

(一)搞好思想发动

先期召开班子会、行政会、党员会、教职工大会进行分层动员和安排部署,之后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

员大会进行集中安排和动员。邀请区教育局副局长、分管领导讲话,校长代表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作动员报告,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退休老领导、退休教职工代表参加大会。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同时,集中征求学校内外各方面对班子及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

(二)搞好学习教育

1、学习方式

本阶段采取集体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精学读本与多

种形式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主题实践相结合、自修学习与研讨交流相结合等形式进行。在确保学习时间和质量前提下,通过班子学习报告会、中心组学习交流会、党员学习辅导报告会、教职工观看红色影视片、警示教育片、记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和理论文章等多种方式,结合学校教学实际进行学习方式的创新,做到专题辅导学、重温经典学、交流互动学、典型教育学、主题实践学,力求提高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

2、学习要求

(1)严格学习纪律。每次学习不迟到、不早退,无非常特殊原因不得请假;学习期间认真做好笔记,不做其它与学习无关的事。

(2)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集体学习时间至少20学时,专题研讨交流6次,每人记录5000--10000字的学习笔记,撰写1篇3000字以上心得体会。党员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学习。自学期间,应将中央、省委和市委规定的必读篇目通读一遍。集中学习认真精读重点篇目,领会和掌握基本精神、基本观点,做到必读篇目普遍学、精读篇目系统学、选读篇目重点学。

3、学习内容

(1)学习经典理论

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论群众路线》、《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联系服务群众经验做法选编》、《教师法》、《教育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联系我校发展目标,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市、区委的统一部署上来,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活动各个阶段的工作。

(2)开展“六围绕六讨论”活动

在认真开展自学和集体学习的基础上,学校要召开党的群众路线专题讨论,充分认识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要求,全面分析和把握新形势下各自分管领域和个人在联系群众方面的体会和不足,切实增强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性和行动自觉性。主要开展“六围绕六讨论”活动,具体内容是:a、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光

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以及《党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

神等加强学习,开展“五好干部·怎么当”学习讨论活动;b、围绕《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等加强学习,开展“群众路线·怎么走”学习讨论活动;c、围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及相关规定加强学习,开展“改进作风·怎么办”学习讨论活动;d、围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委、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等加强学习,开展“深化改革·怎么做”学习讨论活动;e、围绕区委、区政府关于产城互动城乡共融宜居宜业新嘉陵建设的重要部署加强学习,开展“嘉陵发展·怎么干”学习讨论活动;f、围绕推进学校中心工作,开展“争当优秀教师·我该怎么做”学习讨论活动。

(三)广泛征求意见

着眼办好人民满意学校,围绕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

建设、新课程改革及校园安全管理、师德师风建设、优良学风建设等问题,紧扣作风建设,聚焦“四风”问题,自觉接受群众的评议和监督。

(1)深入社会调研。学校班子班子成员联系2名以上教

职工,每位教职工走访2名以上学生家庭,并分工深入到各村社及驻镇单位,深入了解情况,收集驻镇各单位、村社、教职工和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对各方面提出的意见进行汇总分类,并注意跟踪问效。

(2)召开座谈会。分别召开退休党员教师会,学生、家长及社会群众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3)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4)设置意见箱。学校设专用意见箱,设立校长接待日、校长信箱、校长热线电话,收集社会各界建议。

五月上旬前各类调研征求意见活动全部结束,对各种途径和方式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分领导班子、班子成员、党员个人及时进行梳理汇总,认真分析产生的根源,报督导组和区教育局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审阅后,分层反馈,即知即改,立行立改。

(四)搞好阶段总结

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在第一阶段工作基本完成后,要认真进行总结,及时对第二阶段做出具体部署安排。通过总结主要做法、主要成效、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为下一阶段对照检查和致力整改奠定基础。

四、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做好活动中各项规定动作的完成,同时,积极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载体,突出活动特色,确保本阶段各环节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对活动环节的协调与指导,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同时要充分运用各种宣传阵地,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深入宣传典型经验,努力营造

良好的活动氛围。

中共支部委员会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6篇

办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高我区中小学办学水平。根据《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和市教育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工程实施方案》,结合我区实际,现制定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义务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政策,以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为重点,按照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年推进的原则,全面提升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促进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抓住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利条件,加大投入,依托项目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工程,结合学区中心校建设,加快布局调整的步伐。通过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教育设施配备、现代信息技术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建设和校园环境规范整洁,设施设备充实完善,中小学办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2、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学校办学内涵。坚持远期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适度建设的原则,以“秉承传统文化,为生存和发展奠基”为主题,按照“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1

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思路,锻造和培育学校精神文化,努力把学校建成先进文化的传播阵地和广大师生的精神家园。

3、加强薄弱学校建设。采取政策扶持、加大投入、加强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以强带弱、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等措施,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通过规范义务教育管理、加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有利于教育改革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促进义务教育水平全面提高。

通过努力,到2013年底,全区义务教育阶段85%的学校完成标准化建设,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园布局合理、校舍安全、环境优美、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师生比合理。

三、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顺利实施,决定成立庐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人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主办科室:基础教育科

协办科室:计财科、人事科、信息中心、督导室、项目办、勤俭

四、整体规划

全区现有初中54所(含完中)小学172所。按照新一轮中小学布点规划的要求,初步按照我区中小学保留的校数,我区到2013年小学保留在123所,初中22所左右,计145所中小学。到2009年底,我区已通过36所,占2013年保留总数的23.4%,余下的76.6%的学校,每年的进度拟为: 2010年44.8%、2011年64.8%,2012年84.1%、2013年95%的的实施比例进行规划如下(见附表)。

2010年建标准化初中14所,小学51所;2011年建标准化初中20所,小学74所;2012年建标准化初中24所,小学98所。2013年初中25所,小学114所,2014年及以后,余下的小学、初中全部达标。即所有保留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或教学点均应达到《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办学基本标准》的要求。

以上规划是按照市教育局制定的目标,结合我区布局调整制定的,若国家省、市投资加大,可提前实现。

五、二○一○年主要工作

1、结合项目申报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2010年每个中心学校规划建设1-3所标准化学校,认真执行《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

2、加快城乡薄弱学校的建设速度,采取对口帮扶、支教、经费倾斜、自身发展,提高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

3、加快推进城区布点规划,项目学校的项目实施。启动合肥市二实小、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小学的教学楼建设。

4、进一步完善2009年底已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学校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巩固标准化建设成果。

六、保障措施

1、宣传发动,提高认识。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区政府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出发,精心组织实施好每一所学校的建设内容。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化建设,是我区近几年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区成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过程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正确处理好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到全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之中,采取有效措施,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办学条件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要求。各中小学也要成立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配备专门的具办人员,认真对照标准,找准工作的重点。

3、制定具体实施计划。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分实施计划,加强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各学校也要从长远发展,科学制定标准化建设规划和措施,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管理,讲求实效。

4、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根据学区中心校建设方案,加大对保留学校和扩大规模的中小学的投入力度,集中财力、物力打造一批标准化学校。对地理条件差,人口较少的学校,通过学

区中心校建设,按照“六统一”的要求,通过资源共享调整校舍使用功能等措施实现办学条件改善。

5、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将标准化建设经费纳入中小学预算编制范围。从2010年到2013年,区财政要加大资金投入,除上级下拨的公用经费、校舍建设专款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不断拓展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经费支持;要进一步完善教育资产管理机制,通过土地置换和重新盘活被撤并学校资产等,多渠道筹措建设经费。

6、加强对现有校产的管理,确保教育资源不流失。针对我区多数农村中小学未办理土地使用证、房屋所有权证这一历史遗留问题,教育、财政、国土、建设等有关部门要相互配合,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尊重使用事实和现状简化手续,及时办理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工作。

7、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新的义务教育管理机制下,区政府担负着全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责任:一是要加大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区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做到“三个增长”,一是保证全区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二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按将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同时在预算外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标准化建设。三是要合理使用好转移支付以及国家和省下拨的危房改造资金、中小学布局调整资金等专项资金,使其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中充分

发挥作用。四是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教育,促进民办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推进标准化建设。

8、加强督导检查。根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庐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加强对规划编制、经费投入、办学标准、项目审批、工程质量和安全、工程预决算和工期、建设档案及常规管理等方面的专项检查,保证《庐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区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验收方案》,将标准化学校建设与“两基”巩固提高监测工作相结合,确保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把标准化学校建设纳入对镇办党政干部教育工作督导内容,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对标准化学校建设的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人、财、物的支持。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7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精神,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计划”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从2006年起,用5年的时间实施。特设岗位教师聘期3年。

二、“计划”的实施范围和资金安排

3.“计划”的实施范围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为主(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部分团场),包括纳入国家西部开发计划的部分中部省份的少数民族自治州,适当兼顾西部地区一些有特殊困难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

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安排特设岗位时,要注意重点向藏区、“双语教学”区、少小民族聚居区倾斜。

4.“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

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并按人均年1.5万元的标准,与地方财政据实结算。特设岗位教师在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各地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中央补助水平综合确定。凡特设岗位教师工资性年收入水平高于1.5万元的,高出部分由地方政府承担。

省级财政负责统筹落实资金,用于解决特设岗位教师的地方性补贴、必要的交通补助、体检费和按规定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待遇(政府不安排商业保险)应缴纳的相关费用,以及特设岗位教师岗前集中培训和招聘的相关工作等费用。

三、“计划”的实施原则和步骤

5.事权不变,创新机制。“计划”是中央对西部农村贫困和边远地区解决教师问题的支持,不改变事权划分。纳入“计划”的县(市),必须是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突出,财力比较困难,但工作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县(市),“计划”实施期内不得再以其他方式补充新教师。

各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招聘特设岗位教师。

6.中央统筹,地方实施。教育部、财政部牵头制订总体规划和计划,提出特设岗位教师总量指导性意见。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订实施“计划”的具体政策和落实办法,并精心组织实施。受援县(市)负责教师的日常管理和考核,并向省级有关部门报告。

7.相对集中,成组配置。特设岗位教师的安排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按照学科结构,科学搭配。岗位的设置要相对集中,避免过于分散。一般在1个县(市)安排100个左右,1所学校安排3-5人。

8.侧重初中,兼顾小学。特设岗位教师原则上安排在县以下农村初中,适当兼顾乡镇中心学校。人口较少的边境县、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少小民族县可安排在农村生源占60%左右的县城学校。

9.先行试点,逐步扩大。“计划”的实施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办法。2006年拟安排2-3万个特设岗位教师。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精心选择部分教师紧缺、工作基础好的“两基”攻坚县作为试点县,并认真抓好试点工作。

2007年至2010年在不断总结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中小学生数量变动情况,每年另行确定招聘人数。中央财政视实际招聘人数据实核定经费。

四、特设岗位教师的招聘

10.特设岗位教师实行公开招聘,合同管理。合同中应详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11.招聘工作由省级教育、人事、财政、编办等相关部门共同负责,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择优”和“三定”(定县、定校、定岗)原则,按下列程序进行:(1)公布需求。(2)自愿报名。(3)资格审查。(4)考试考核。(5)集中培训。(6)资格认定。(7)签订合同。(8)上岗任教。

招聘可采取组织专场招聘会、网上招聘会、组织设岗所在地有关部门到高校招聘等多种方式进行。

12.招聘对象和条件:

(1)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2)取得教师资格,具有一定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年龄在30岁以下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往届本科毕业生。

(3)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有从教经历的志愿者和参加过半年以上实习支教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同等条件下优先。

(4)报名者应同时符合教师资格条件要求和招聘岗位要求。

五、“计划”的相关保障政策

13.特设岗位教师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5]18号)和人事部等部门《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16号)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制定具体落实政策和措施。

14.“计划”的实施可与“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相结合。符合相应条件要求的特设岗位教师,可按规定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特设岗位教师3年聘期视同“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要求的3年基层教学实践。

15.特设岗位教师在聘期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其进行跟踪评估。对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的,给予表彰;对不按合同要求履行义务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督促改正;对不适合继续在教师岗位工作的,应及时将其调整出教师队伍并相应取消其享受的相关政策优惠。

16.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要研究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设岗位教师在3年聘期结束后,继续扎根基层从事农村教育事业。对自愿留在本地学校的,要负责落实工作岗位,将其工资发放纳入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保证其享受当地教师同等待遇。

实施“计划”的地区要进一步创新教师补充机制,今后城市、县镇学校教师岗位空缺需补充人员时,应优先聘用特设岗位教师。

对重新择业的,各地要为其重新选择工作岗位提供方便条件和必要的帮助。

西部地区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实施“计划”的同时,要研究制订具体可行办法,将“计划”的实施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代课人员问题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六、其他有关事宜

17.聘任期间,特设岗位教师户口和档案关系的管理,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档案关系原则上统一转至工作学校所在地的县级政府教师人事档案管理部门。

18.各受援县(市)和学校,要为特设岗位教师提供相应的周转住房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19.西部地区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应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细则,报教育部、财政部备案。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8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协调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现状

目前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13.08万所,比上年增加1.26万所;招生1400.88万人,比上年增加100.43万人;各类教育在校生达37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320.94万人。其中民办普通高中数量达到2394所,民办普通初中数量达到4282所,民办普通小学数量达到5186所。就成都市来说,近几年来民办学校的数量明显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各类外国语、实验学校、国际学校等高端民办学校22个(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这些学校的学杂费平均每年在4万左右,其他为解决外出务工子女就读的低端民办学校(仅涵盖小学、初中)就更多,仅郫县就有11所,这些学校的学杂费平均每年在5000元左右,民办学校的学杂费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的原因分析

国家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但不少家长每年还要花费几万送孩子上民办学校,有些家长缩紧其它开支也要送孩子上民办学校,原因主要是:就业的压力使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接受教育是获取就业岗位的最重要途径,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与他将来的就业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孩子的将来,许多家长把希望寄托在素质教育上,催生了民办特色教育,这也是教育体制改革适应市场需要的必然结果。一是民办学校的出现,提供了满足不同个性化需求的教育资源,一些收入较高的企业管理者或文化程度较高、收入也较高家庭,是高端民办学校的主要消费者。在流动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地方,民办学校就读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满足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入学需求。二是民办学校管理方式灵活,可以自主招生,自选教材,自聘教师、自主分配,自主用人,这种体制的优越性使得民办学校能够吸引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而这些教师正是民办学校吸引学生的主要因素;三是民办学校的家长是教育的消费者,他们对学校的教育条件、教育方式不断地提出优化的建议意见,学校和家长都能及时沟通,并及时改正,更有利于学校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特色定位更加明显。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民办学校大多是企业主和社会集团举办,办学目的过分追求营利性,这与国家为了减轻家长的负担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原则相背离,办学投资者为了得到回报,在学校的招生、收费、管理上经常干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二是一些民办学校依附于办学声誉好的公办学校设立分校或与公办学校联合办学,民办学校主要骨干教师和管理团队从主校派驻,这些学校大都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在小升初或中考进入主校的几率要比其他学校的学生大,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公平;三是内部管理亟需改善,在与公办学校和其他民办学校竞争的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如“挖教师”、“买优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健康发展。民办学校要想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加强规范管理。

四、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协调发展的思考

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现存的民办学校大都呈现强大的生命力,一些富有特色的民办学校还在不断涌现,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体制改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在良性竞争的引导下,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协调发展,有如下思考。

一、合理引导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的发展。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慎重的态度,鼓励社会资金更多地投放到贫困地区,并从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出发,考虑民办义务教育实行减免税收等更优惠的政策,投资者在享受国家相关信贷、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发挥了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兼顾了教育公平。

二、规范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的管理。教育主管部门要完善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管理。一是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扩大和拓宽民办学校的生存发展空间。二是健全外部监督机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使办学质量进一步得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认可。

三、加强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通过校际联合,鼓励名校名师到薄弱学校定期任教,使义务教育段公办学校教学质量均衡发展,减少因择校而造成优生的流失;二是公办学校实行法人治理,在不改变公办学校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学校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增强公办学校校长的法人地位,提高公办学校的创新能力,形成有特色的学校;三是建立教师无校籍管理制度,在同一教育行政区域内,老师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学校的岗位设置将教师派遣到各个岗位,教师的日常教学管理由学校负责,邀请家长和学生参与教师教学工作考评,建立教师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加强对公办学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逐渐发挥公办学校的优势,推进义务教育段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协调发展,实现人民满意的教育。

赵明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评估实施方案 第9篇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XXX省“双减”工作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部分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现就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彰显作业育人导向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业设计须基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体现课程性质,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明确作业学习功能

作业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学习任务,要注重作业与教学的配合,将作业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一部分。教师要把握预习、课堂、周末、单元等不同学习时间(环节)的作业功能与特点,设计适宜的作业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探究,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

三、合理把控作业时间

要严格控制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一-2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3-6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7-9年级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各校要建立作业统筹机制,平衡各学科书面作业,3-6年级每天布置书面作业的学科控制在3科及以内,7-9年级控制在4科及以内。

四、提升作业设计水平

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关注学教评一致性。强化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过程的整体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作业设计要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注重思维发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挑战。

五、丰富作业类型方式

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注重做中学,努力开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鼓励设计跨学科作业,探索项目学习作业。学校要根据年级、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作业,要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六、发挥学习指导功能

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设计知识、方法、程序等多种类型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借助学习支架,尽可能自主地完成作业内容,既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又能将这些知识或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素养。

七、提高作业选编质量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水平等多因素来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亲身解答、分析比较后,从一些现成的辅导资料中选编或改编优秀的作业题目。教师应成为作业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学校可定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抽查督导。

八、体现个体差异原则

作业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要让不同层次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设计可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的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九、加强作业批改反馈

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及时地全批全改,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检验是否达到布置作业的教学目标,并将作业情况作为下一次备课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学校要改变“有批改无分析”现象,发挥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功能。

十、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各校要设立作业每天公示制度。要选用经过“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作业资料,研究并使用好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各学科《作业本》。学校只能要求家长协助而不能代做学生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学校要将作业设计与运用、批改与反馈作为校本教研重点,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教研机构要加强对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与指导。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XXX省“双减”工作有关要求,进一步规范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扭转部分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现就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彰显作业育人导向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业设计须基于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体现课程性质,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明确作业学习功能

作业是承载学习内容、体现学习方式、实施过程性评价的学习任务,要注重作业与教学的配合,将作业作为学习活动设计的一部分。教师要把握预习、课堂、周末、单元等不同学习时间(环节)的作业功能与特点,设计适宜的作业来促进学生的思考、理解和探究,切实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的练习。

三、合理把控作业时间

要严格控制每天书面作业时间,一-2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3-6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7-9年级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各校要建立作业统筹机制,平衡各学科书面作业,3-6年级每天布置书面作业的学科控制在3科及以内,7-9年级控制在4科及以内。

四、提升作业设计水平

教师要提高自主设计作业能力,关注学教评一致性。强化基于学生立场和学习过程的整体来设计作业,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作业设计要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注重思维发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挑战。

五、丰富作业类型方式

促进学生高质量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注重做中学,努力开发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鼓励设计跨学科作业,探索项目学习作业。学校要根据年级、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不同类型作业,要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经历与体验多样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六、发挥学习指导功能

作业设计要根据学生已有学习经验,设计知识、方法、程序等多种类型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借助学习支架,尽可能自主地完成作业内容,既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又能将这些知识或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素养。

七、提高作业选编质量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水平等多因素来进行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在亲身解答、分析比较后,从一些现成的辅导资料中选编或改编优秀的作业题目。教师应成为作业质量管理的第一负责人,学校可定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抽查督导。

八、体现个体差异原则

作业要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布置,要让不同层次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设计可供不同类型学生选择的弹性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兴趣爱好等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

九、加强作业批改反馈

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及时地全批全改,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检验是否达到布置作业的教学目标,并将作业情况作为下一次备课和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学校要改变“有批改无分析”现象,发挥作业的形成性评价功能。

十、提高作业管理水平

上一篇:产科分级护理细化标准下一篇:文明绿色出行的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