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2024-09-04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精选8篇)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1篇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论文

一、对特色课程的认识

特色课程,顾名思义,要有特色。在内容上,一般课程来自共性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经验;特色课程则是具有设计者个性特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停留在一般教学理论的泛泛议论上,而要有专题的深入研究。

这是笔者在着手酝酿特色课程建立时的两个基本认识。同时,笔者又认为:特色课程的建立,要考虑建设者主讲教师的基础条件。笔者作为“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特色课程的建设者,该考虑自身的条件,即要发挥自己的学术专长与教学特色。

二、特色课程内容的选择

笔者正在进行一个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建立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

“三化”指“作文内容生活化,技能指导结构化,教学序列网络化”。这个体系是笔者数十年的小学教学实践与研究积累,结合了1985--1986年的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小学教育研究班”的作文教学课题研究时,所学到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吸收全国各小学流派长处的基础上,在几位著名的教育家指导下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涉及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各个方面的专题,先后写成有关论文与经验文章发表在教育杂志上,并编写出版了十多册作文教学丛书,曾应邀在本市各区县,全国20多个省市交流讲学,反映较为强烈,认为:“三化”教学体系的观点,理论上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某些观点;优化的教学过程富有实用性,可操作,普遍推广的价值。更重要的是:“三化”教学体系的实践基础来自本区,是本地区土生土长的经验积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此,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

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教学过程”为主体内容的“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课程“个性倾斜”的作用在于让接受培训的学员能学有所用。这种性质的班,这种性质的课程不能采用讲座式或一 般性教学研究式。前者是听了很有道理,但缺乏系统,内容交叉重复,听了往往不知如何用之于实践;后者是目标太低,只是一个局部教法,缺乏与实践联系的理论体系。“个性倾斜”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参加培训的学员,在接触众多的流派个性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基础上,(倾向)专注于一个体系(流派)的研究,从而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个性体系教学观点支配下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促进教学改革,发展教学研究。当然,这个个性体系应该有坚实的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支撑的。“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体系与优化的作文过程”具备了这个条件。

概括地可以说,以此为特色课程的主体内容,一是内容有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二是迎合于青年语文骨干教师高一层次能力培训与创造教学特色的需要;三是主讲教师是个性内容的创建者,执教起来得心应手,富有情感地充分发挥专长。

三、特色课程的教学

1、从“入格”到“不拘一格”

特色课程置于青年骨干教师班,参加对象富有追求,渴望教学上有一定建树。但是,就作文教学来说,一般青年教师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上对小学生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结构,作文教学过程和优化等方面,都还未予深入探索与研究,对教学过程的操作,更不能驾驭自如,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特色课程教学,先得进行“入格”的培训。所谓“入格”,即是掌握基本的作文教学能力,从学科教学规律与儿童认识规律上探究,任何能力的形成,都要以知识为基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能力的形成,必须要在认识和理解作文教学基本理论,小学作文能力结构,作文教学过程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转化的。这个转化过程的速度与质量,是多种因素促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要具有厚实的知识。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谈到教育目标时指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包括三个部分;认知领域,情感倾向和动作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目标又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是指具体事物与普遍原理,对方法和过程或者对一种模式,结构或框架的回忆,包括具体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的方式方法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角概念的知识,以及理智技能。我认为,给于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科学性,规律性的作文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经验,就是给于掌握作文教学能力的一个借鉴。根据的模式或结构框架,以及辅导其有效地迅速地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人格”教学的思路,就是前面所述的,在认识与理解作文教学研究共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方法个性倾斜,使“入格”具有实践性与“个性化”。在基础上鼓励学员结合教学实践和教学环境条件,发挥创造才能,不拘一格地形成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当然,这一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也不是几十学时的培训所能形成的,培训,只是为其“不拘一格”创造条件打下基础。

2、探索“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教学思路

培训过程中的“入格”教学是手段,目的是“不拘一格”。这要反映在学员的教学实践上,即培训过程乃至培训结束后,学员是否运用“入格”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改革,发展培训学到的内容,从而达到“不拘一格”的培训目标。

为了实施“个性倾斜”,学者先“入格”再行“不拘一格”的教学目标,笔者在两期的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一条“培调、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思路,这思路的具体做法是:在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的“面”上,系统讲授以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为主体内容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纲要控制下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类型:区直属小学,镇中心小学,完小的不同的年级(低、中、高),选择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实验班,论证性地实施培训的不同专题的教学内容,积累该课程理论实施于实践操作中的第一手学资料。在这双相反馈过程中,促进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并完善与发展该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加富有实践性与针对性。参加培训的学员感到学有所得,学而能用,学而相长。两期研究班特色课教学实践与培训后的跟踪调查,证实了这条思路具有发展教育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的效果。

四、建立特色课程的思考

笔者在为期3年的两期青年语文骨干教师研究班教学过程中,有如下几点思考:

1、特色课程与教育科研

笔者认为,骨干培训班的特色课程内容应是教育科研的成果,是富有个性的,具有实践性,操作性的科研成果,“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课程就是笔者自身的教育科研成果,教学操作时运用自如,指导青年教师实践时也胸有成竹。

同时,特色课程的建立与教学实施,又是教育科研的发展。笔者在两期研究班的特色课程教学过程中,发展了教育科研课题。“小学作文‘三化’教学”与“实施作文教学过程的优化”课题在l993年被列为上海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就在这“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中得到突破性的发展,3年中,根据特色课程的需要,笔者编拟了若干可以操作的实验课题,分到各个教学实验班进行专题探究。如作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作文的认识事物能力对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作用;建立优化的作文教学过程,包括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几类教学手段,作文指导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及其变式,作后评改指导课的组织与设计;低年级起步读写训练的内容与形式;童话教学的组织与引导等课题,笔者通过指导教学实验班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和评课,自己上研究课,自己上示范作文指导课,亲自批阅学生作文,举行各个专题的小型研讨等课题研究手段,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然后,分析整理,研究讨论,完善了好几个专题的研究,如逐步形成了“优化的小学作文教学过程”的框架结构,完善了这个优化过程中的三个教学过程的三个控制:“作前准备指导过程”的选材控制,“作文指导过程”中的构思控制,“作后课改指导”过程中的语文运用控制;完善发展了“作前准备指导”的教学手段;创造了“作文指导”的两轮构思教学模式的“先行指导教学法”;提出了“发挥个别教学优势提高小学作文能力”的观点;探究了命题作文训练和童话教学的内容与思路……这些积累经过分析提炼,撰写成专题论文,在《上海教育科研》、《上海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等教学杂志上发表,?最终在1995年1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论》(22万字)。应该说,这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其有系统理论,实践操作手段的论著,是“师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思路特色教学的成果。

2、建立特色课程与教学改革

教师职务培训包括青年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目的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特色课程的建立,应是教学改革的借鉴,也是教学改革的动力。“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研究”特色课程的内容因为来自实践,又在教学实验班中实践后充实,因而,从理论到实践操作,均可直接运用于作文教学实践中,而且富有实效。

两个班80多名学员,都在教学中运用了特色的教学内容。作为借鉴,切实改进作文教学,全区各中小学都有研究班的学员,因而,特色课的教学,促进了全区的作文教学改革。三皇桥小学几位学员,在学校行政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下,成立了研究小组,确定了发展小学作文“三化”教学的新研究课题:“小学作文创造性思维训练研究”,既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又促进了教育科研活动。不少学员在教学实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探究、研究班结束后,拟定了教科研专题,继续深入进行作文教学研究。

3、建立特色课程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特色课程的建立,直接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开拓教学研究思路,增强改革的信心,提高实践与研究能力。“培训、教(科)研、教改”三结合的特色课程教学思路,建立教学实验班,有利于两个层次的青年教师的培养,就研究班来说,是“面”上的培养,是一个层次的培养;实验班则是“点”上的培养,另一个层次的培养。两个班有20名教学实验班教师,有的成为区级骨干教师,有的在市级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有的应邀出席全国性会议和部分省市、地区上示范课与研究课。这些教师已成为我区作文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2篇

发布时间:2012-11-08 作者:王慧玲 单位:华油幼教中心科研小区幼儿园 浏览次数:1535

字号:T|T|T

更多 0

【摘要】《周易》里讲“蒙以养正,圣功也”,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幼儿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原则,我们把它们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特色课程。它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和,必将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本文作者根据所在园开展国学特色课程的实践探索,总结了在推行国学特色课程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反思,以期为促进国学进入幼儿园提供一些思路。【关键词】幼儿园国学特色课程;问题与对策;反思 一、实施国学特色课程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经济,军事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中国人在不断找回近代以来失落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是我们中国人的根”,目前“国学热”已经在神州大地上频繁出现并不断升温,从政府在海外成立百余所孔子学院到一些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从各种新闻媒体中不断出现的着汉服,拜孔子的画面和各种国学讲座到民间各种祭孔,读经活动的广泛开展,已经让我们明显感受到了国学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提升,随着对国学内涵的不断了解,国学本身释放的无限魅力也吸引了我们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所在,它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战略思想和人文智慧。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在国学中可以汲取先哲的历史经验和生命智慧,能提高个人的文史修养,道德修养和礼仪修养,进而克服浮躁,摆脱困惑,启迪智慧,涤荡灵魂,开阔心胸,充实精神。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一直在探索教育的真谛,在不断的学习国学知识后才发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感“打好国学根基,方能放眼世界”,尽管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发展迅猛,然而素质教育却长期徘徊不前。只有当我们扎根国学静心反思时,才蓦然发现:原来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脚踏实地将幼儿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德才兼备的人,而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素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宗旨及其博大精深享誉全球。它不仅具有“蒙童养正、幼儿养性、少年养志、成人养德”的巨大教育功用,更可进而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质。二十世纪上半期,即使在民族灾难频繁之时我们中华民族依然大师辈出,培育出鲁迅、老舍、李四光、齐白石、张大千、杨振宁、李政道、钱学森、华罗庚、林语堂等一批学贯中西的世界级中国名人即是明证。

从小扎根国学,让幼儿从上幼儿园阶段就逐渐开始感受国学,进而实践国学,逐渐从传统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并结合社会实践不断地进行新创造,在了解自己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和其他文化之间沟通、交流、整合。只有坚持不断沟通、交流和整合,我们才能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获得对自己文化的新的理解和反思,才能充分吸收其他文化发展的先进成果,才能为自己的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激发出传统文化的潜在生命力和勃勃生机,鉴于此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去推进国学经典进幼儿园、进家庭的进程。

二、实施国学特色课程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将国学特色课程从理论付诸实践,老师们最大的疑惑是:想要教好国学,教师要做好哪些准备?学习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做了有益的思考和尝试。

问题一:如何为开展国学特色课程做好准备?

首先是幼儿教师要做好哪方面的准备?国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有缺失的,可是做好任何一项工作关键是人的因素。要开展国学课程并产生良好的效应,幼儿园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是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其次是教育环境的准备,幼儿园的环境布置有着鲜明的教育导向作用,怎样运用环境的作用来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点。

我们在实践中逐渐总结:授课教师不仅要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还必须具有一定国学底蕴和与家长沟通的能力。授课教师要认真学习读经典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思想上进行导正。国学不是“死记硬背”,它涵盖了一切有利于幼儿发展的传统文化,教师首先要从学习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传统民俗、经典故事,了解国粹和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方面汲取国学的养分,其次还应掌握一些传统的琴棋书画的基本技能,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另外观摩国学课的示范教学能使老师迅速地掌握教学的本质,也是教师快速成长的途径。

环境方面,好的环境既能塑造一个人,同时也能改变一个人,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因此教师要利用中国特色的元素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布置班级环境和幼儿园的大环境,让幼在环境舒适具有国学氛围的环境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问题二:幼儿园国学经典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

幼儿园的国学课程主要是诵读经典,说文解字和知行合一。常规的教育可以教会幼儿各种生活的技能,但并没有足够重视教会幼儿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经典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其中蕴藏着先人的生活智慧与人生哲学,很多经典著作主要阐述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求学治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在教会幼儿怎么做人、做事、处世方面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方面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事实证明:学习经典后为幼儿的习惯培养奠定了根基。如:《弟子规》中“食不言 寝不语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物虽小 勿私藏 借人物 及时还”等关于个人卫生、礼貌、读书、等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让幼儿明白了“圣人的样子” 提高了幼儿在行为上的是非、美丑、好坏的辨别能力,巩固了他们已接受的道德知识,从而最终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习诵读经典的过程幼儿类似念唱,眼睛看经典文字,是透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大脑,开发智力,提高了幼儿的专注力。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词句也可以提升幼儿的记忆力、理解能力。幼儿能够熟练背诵,幼儿在幼儿园阶段正是记忆力发展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常读、常诵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诵读的兴趣就可以快速的增加幼儿的识字量。把识字变成简单的事情。

问题三: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渗透在一日生活当中?

国学经典中许多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幼儿的大部分实践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国学的教育就很必要。

我们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的小细节教育幼儿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吃饭不掉米粒,自己事情自己做,拿空杯子也要用双手等等,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点,针对孩子的爱好来渗透,如:在幼儿的体操编排中把国学经典《弟子规》融入其中,朗朗上口的诗句,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孩子们参与间操的热情也提高了。为了将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固化,我们还将国学教育渗透在家庭生活当中,例如开辟主题墙“《弟子规》你今天做到了吗?”将《弟子规》提到的一百一十三件事掰开了揉碎了制定成周主题目标告诉家长,如经典中的“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主题,我们就要求幼儿做到自己独立做事之前要告诉自己的父母,出门前或回家后要和父母打招呼,每天回家后都要将自己在幼儿园学习到的内容跟父母复述一遍。每周家长都会根据幼儿在家的表现通过写纸条或者拍照片的方式反馈给老师,由老师再进行表扬。从而幼儿不但在园里知仪懂礼,在家里也变了,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行为表现也多了。

问题四:如何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在整个社会出现了人文精神缺失,精神家园荒漠化严重背景下,家长对国学有期待但是不了解,还有些家长对于孩子学《弟子规》等经典有所疑虑。其中最大的担心就是:学习经典的孩子,走向社会后会不会吃亏?会不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这种疑虑实际是家长并没有深入学习领会经典的内涵而产生的。对于幼儿来说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最失败的教育是让幼儿善恶不分。学习了《弟子规》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透过他对善恶的了知,明白怎样做人才是对的。自然对各种各样的行为有敏感而清晰的判断能力,能很好地把握自己和选择良善的朋友。学做《弟子规》的孩子是让家长放心、安心的孩子。另外细读《弟子规》文中的每一条,找不出与社会人心不符、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内容。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师要重视与家长的沟通,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家长观看一些国学专家关于幼儿教育的讲座,也可以让家长共同参与老师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老师经过教育理念的学习,能从容应对家长提出来的国学教育上的问题,而家长听了专家演讲了解了国学教育的精髓就更容易与教师的产生教育思想上的共鸣,会使得双方之间的沟通变得容易,家长以身作则、树立榜样,给幼儿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有益于幼儿园国学特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三、对国学特色课程实践的反思

虽然我们在国学特色课程的探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国学特色班学习的幼儿在行为规范,孝顺父母,学习习惯,识字量等方面都优于同龄班的孩子,国学课程的实施对切实督促教师提高文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也确实有很大帮助,然而教师仍处于不断的摸索当中,其教学的方案做的仍有待改善,在理论上还缺乏认识,或者在设计课程当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影响了幼儿园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将国学特色课程更深入的进行下去,推广开来是今后我们必须关注并着力探索的方面。它需要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特点与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幼儿实际,确定目标,选择内容与方法途径,设计出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并组织实施,以促进幼儿发展。只有这样,国学才能更好的做下去,而不是流于形式,是真真正正的利于孩子一生的学问。

总之,我园国学特色课程的实施,使幼儿的活动空间、教师的创造空间、幼儿园的生存空间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依旧只是刚刚迈出了第一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解决,许多方法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尝试和探索。著名哲人黑格尔曾经说过:“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地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确实如此,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国家的精神家园,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如何开展国学特色课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诉求仍需更多的幼儿园和研究者的共同努力,我们仅在此抛砖引玉,期待有更多的声音出现。

上一篇:浅谈学前教育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渗透与整合

妈咪爱婴网 2014年05月31日 22:12:16 [幼教互动社区]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关键词]国学教育 幼儿视野 国学经典教育 渗透与整合

[引言]《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国学经典教育有利于培养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因此,我将国学经典教育融合到幼儿的生活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快乐的成长。

[正文]国学经典教育只是幼儿园课程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幼儿教育和幼儿园课程结合,科学理性地开展读经教育。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如何与当下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如何体现现代幼儿教育方法与国学经典教育内容的融合,成为当今急需思考和改善的问题。《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5]我结合《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教育的基本规律,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有效地将国学经典教育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从而初步建立富有特色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孩子的一种乐趣。现将教学心得与同行分享交流。国学经典教育走进我园,与晨间音乐、早操活动、晨会活动、环境创设、领域教学、民间游戏等各个方面相互渗透和整合,走进了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各个角落,规范着我们的日常行为,为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塑造孩子健全人格,培育高尚德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传承文明是教育的重要责任。在国学经典作品中童蒙养正。良好生活行为习惯是健康生活的基础。我国古代文化典籍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开展幼儿国学经典活动时,我坚持古为今用,挖掘潜在的积极因素,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来童蒙养正,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班有一位孩子经常很晚才上学,家长生气的跟我说这几天早上起床他总是磨磨蹭蹭的,还闹着不洗手,不刷牙洗脸,于是我抓住契机,将《弟子规》纳入健康教育。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往往简短的几句话就包含了很深的意义。我将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语言教学活动与国学经典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也达到强化复习与记忆国学的效果。国学故事让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我借助蕴含中国经典文化要义的故事的叙述,让幼儿逐渐熟悉、理解和掌握中国经典文化。国学是一座丰富的宝藏,它蕴含有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而科学文化也正是其生命躯干上的一个有机活体。《三字经》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还包括着天文、地理等。在科学领域中,我将《三字经》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渗透到科学领域中,让幼儿感受优秀的文化精神和智慧结晶。孔子说:“思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为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将音乐教育与国学经典教育融合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情趣。节奏游戏变国学经典诵读为轻松的音乐教学。由于一些国学经典作品的句子很长,读起来拗口,影响幼儿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创编节奏,让幼儿在节奏中轻松学会诵读国学,感受音乐的美妙。在国际多元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这新一代国学人才的培养上,我认为:如何建立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国学经典教育实施体系,更好的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凝聚为幼儿持续发展的底蕴,真正做到立足本土、面向世界,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回避的前景问题。今后在实践中,我将锲而不舍,积极探索国学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感悟中创新,最终探索出符合国情和时代特点的国学教育理念,以促进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的发展。

幼儿园里学习国学,应根据幼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掌握幼儿学习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开展培养与训练,主要在于通过听、读及直接感知来加深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听、读是基础,“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释,自晓其义也。尽管幼儿理解能力有限,然而通过听教师范读,幼儿跟读乃至自读,把经典著作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个过程还是有利于幼儿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直接感知是关键,也就是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国学学习环境,丰富幼儿对生活的感性认知。结合生活情境讲解国学,经典来自于生活,在教育工作中,要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增长幼儿知识,开阔幼儿视野,扩大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使幼儿更加喜爱学习国学,更深切体会国学的深意。故此,在幼儿园开展国学课程建设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可能取得成效,不然反而可能适得其反,使幼儿从小产生枯燥乏味的国学认知体验。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3篇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校商贸系根据科学教育发展观的要求, 开展了商务英语和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活动, 其中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等专业课尝试以建立实体实训平台的方式进行富有成效的课程改革。

自从商贸系校园网上超市开业之后, 本系市场营销等经贸类专业课教学实践又多了一种新思路、一条新途径和一系列新的方法, 以往经贸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一般局限于课堂情境模拟、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或实地参观考查校外相关的企业单位等, 这些实践教学手段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虚拟环境中的模拟操作行为或作为旁观者进行认知和评论, “纸上谈兵”的练习多于“真枪实弹”的操作。

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经营管理的商业实体——“校园网上超市”, 为经贸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搭建了真实的平台, 实现了专业课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网上超市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营, 其经营方针和管理方式已基本确定, 现在已经进入稳步发展壮大阶段。网上超市开办的过程其实也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实践专业理论知识的过程。

在超市筹划阶段, 由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负责网站建立、硬件设施的配备, 网站工作流程的制订等, 而之后的商品信息搜集、编辑、上传等具体工作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经过反复练习后就基本掌握了网站信息处理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了电子商务课的理论内容, 由于是在“做中学”“学中做”, 学生对这些专业技能掌握得十分扎实。同时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负责超市开业宣传方案的策划, 并指导学生实施。在方案制订阶段就与学生讨论, 听取学生的建议, 制订了网上和网下双重宣传方案, 进行立体宣传, 以达到造势的效果。由具有特长和技能的学生负责绘制手工海报和用Photo Shop软件制作电子海报。海报所要传达的信息由教师规定, 具体内容和形式都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来设计, 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电子海报除了在网上发布之外, 还大量印发, 由学生负责分发到每个办公室和教室。网上超市创办之初就有很多学生参与进来,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了专业技能, 锻炼了沟通、合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完成任务后有很大的成就感, 这充分体现了网上超市作为教学实训平台和学生创业平台的强大功能。

本学期开学以来“校园网上超市”经营步入正轨, 专业课实训平台的作用也真正发挥了出来。“网上超市”的店长、副店长和配送人员都从商贸系在校和实习学生中产生。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后, 结合所学的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和会计基础等专业理论知识, 都能较快适应超市的工作, 觉得虽然累一点, 但乐在其中。学生普遍因为网上超市工作能主动地去认知和了解市场和商业知识, 认为直接接触商品经营的内容及环节比起坐在教室里被动地听课, 接受间接的知识效果好。一方面, 作为网上超市的指导教师, 我在上市场营销和就业指导等课程中, 用网店经营过程中的实例, 进行案例教学, 生动而具体, 学生很容易接受。另一方面, 部分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对市场营销课程内容进行实践, 我们安排能力较突出的学生, 去实地推销网店的新品, 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品促销方案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商讨确定的, 采用人员推销配合价格 (数量) 折扣、免费品尝和网络广告, 展开立体宣传攻势。方案实施后, 新品销售量在短期内快速增长, 甚至引起了轰动效应, 提升了网店的知名度和声誉, 并逐渐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学生在上门推销商品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了其口才和沟通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的处理问题能力, 他们在推销的过程中被教师肯定, 同时也由于销售业绩优异, 自信心和个人价值感得到了很大提升。“网上超市”作为学生的专业课实训基地和“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十分显著, 并得到了领导、专业教师和广大学生的认可。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4篇

【关键词】壮乡;民族文化;掐丝工艺品;艺术设计;特色课程;实践、探索

在文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下以及强势文化的输出和主导下,民族文化正处于变革之中,特别是壮族少数民族文化可能被同化、改造,进而向西方文化观念贴近。当下不管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一種趋势就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放眼世界立足本土,才能在全球化的格局中保持自己有特色的位置。

一、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实践与探索的意义

如何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壮族文化的主体性,并内化为民族文化与现代手工艺技术融合发展的基础,进而张扬壮族文化个性,提升壮族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本论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壮乡民族服饰、壮锦、绣球、铜鼓等图案为例,探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文化涵化、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与弘扬等问题,指出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包括承栽其文化的旅游工艺品,要不断开发出新的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在保护中求发展。大规模的文化产品流通和文化市场形成,意味着文化产品在全球层面的流通。从而,文化全球化过程开始改变着人们的文化体验,改变着我们时代的文化状况,也给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实践与探索的意义深远。

二、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实践与探索的理念

民族工艺品是文化全球化这一概念本身的内在要素之一,地方性是增强民族工艺品的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壮乡掐丝工艺品以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为途径融入全球文化,把壮族的化元素融入到工艺品中作为主要的设计思路和主要设计题材,与壮族文化元素相融合的一种艺术作品。工艺品民族化是民族地区融入文化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发展民族掐丝工艺品,能够增强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在现实层面上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壮族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内化为民族掐丝工艺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基础,进而张扬壮族地区旅游文化个性,提升民族掐丝工艺品产业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我区工艺品今后重点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我校的民族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依托壮族的历史文化遗存、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打造出壮族服饰文化、铜鼓文化、民歌文化、生态文化、休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结合的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形成了以壮族文化为节点的工艺品板块,以壮族服饰为主体的传统历史文化板块,彰显我校壮乡掐丝工艺品课程在中职学校中的文化艺术特色。目前,民族文化与工艺品的融合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各种产品开发深度不足,特别是壮乡掐丝工艺品的研发几乎是空白。文化艺术与工艺品的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旅游工艺品、旅游工艺品、民俗包装文化等几个方面,形式尚显单一。缺乏创意和文化引导,使之成为工艺品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世界普遍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艺品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时代,意味着民族工艺品将渐渐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必需的消费品,只有引导形成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民族工艺品,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并借此来丰富民族工艺品的文化内涵,提升壮族文化艺术品软实力。

三、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实践与探索的实施

从壮族文化艺术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中找出适合掐丝工艺品制作的壮族文化艺术图腾图案,作为我们实施课程行动的向导。因此,本特色课程项目实践活动将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以理论研究为辅,从实地调研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壮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弘扬中出现的现象和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文化学术交流,以制作壮乡掐丝工艺品为手段,结合古今中外经典掐丝工艺品制作案例,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炼的理论依据,找出制作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性、代表性和示范性的切入口,建立可行的方案,从而对我们的壮族文化艺术传承与弘扬落到实处。项目具体实施过程如下:(1)调研、准备阶段。一是调研壮族民族服饰的种类、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等,到民间考察民族特色工艺品市场情况;二是调研研讨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之间的切合点;三是到广西民间采集民族服饰(重点壮族服饰)设计流程与制作技巧,提高对壮乡文化的认识及了解。(2)项目执行阶段。一是制定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建设专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召开项目研讨会;二是经多方研究探讨、论证,建设以壮乡工艺品特色课程的标准、课程考核方案;三是编写壮族壮乡掐丝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培训教材并实施在教学中;四是结合壮族文化特色,建立乡掐丝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实训中心,并按严格按工艺流程要求进行教学实训,同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必要的创新,使之成为生活中的艺术装饰品。(3)完善、总结阶段。一是对照壮乡掐丝工艺品设计与制作要求,对学生的传承与发展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并找出存在问题,解决问题;二是对修改完善后的课程标准及考核方案,进一步在2013年级艺术类专业学生中实践;三是通过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及反馈意见对原来的方案和培训教材进行修改完善;四是撰写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中相关教学、科研论文,进一步完善培训特色教材、评价标准、特色课程标准、特色授课计划、特色课程考核方案、特色PPT课件、特色教案等。(4)推广阶段。尝试在全校各专业中开展学习壮乡掐丝工艺品的热潮,让更多的人传承壮乡文化。积极参加全区全国的学生技能展演比赛活动。为下向全区和全国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实践与探索的成果

我校的美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建筑装饰专业、木加工专业都开设有民族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壮族文化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的学生会、手工艺社团等都有同学在手工兴趣班做民族掐丝工艺品,如今取得了以下的成果:(1)建立一套适合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效果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2)结合艺术类专业学生对传承壮族文化艺术的要求,建设适合发展制作壮族文化艺术工艺品的创意实训中心,让学生实践操作,实现壮族文化的全面传承及制作壮族工艺品的完成;(3)将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效果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PPT课件、教案、工艺流程等建立特色课程资源库,同时编写成工艺品特色的校本教材;(4)2013年陈良老师、伍忠庆老师指导12装饰3班宁玉娇和莫传翠同学创作的民族掐丝工艺品《壮乡少女》在参加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演比赛中获一等奖:2014年伍忠庆老师陈良老师指导13美术班刘胜光、钟宇英和梁汉成同学创作的民族掐丝工艺品在参加2014年全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展演比赛中获一等奖的好成绩。

五、校企合作

(1)以“蓝雀工坊掐丝工艺品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才;(2)聘请韦龙飞民族文化企业专家到学校指导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教学工作。总之,这几年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同行学校的认可,来参观的学生都非常喜欢,都认真了解民族掐丝工艺品的创作流程。借助每年全国全区的学生技能作品比赛展演,进而把壮乡掐丝工艺品特色课程推广到全校、全区、乃至全国。让壮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落到实处。(作者单位: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①邢至晖,韩立芬.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04.01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5篇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企事业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与服务岗位工作的应用技术型人才。“财务流程与实务”是该专业为培养学生在了解财务信息的基本理论及财务工作的管理流程的基础上,掌握用友ERP软件管理与维护技术、进而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岗位能力而开设的特色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整合了“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编写了突出理论够用、重视实践、针对岗位能力的对应教材和课件,并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改革与创新。

一、课程改革目的

“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在课程改革之前叫“会计基础”,由会计专业的教师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理论、业务流程和基本技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大二的学生在前三学期学的是计算机软硬件的专业知识,不了解会计学科。会计术语与会计技能对他们而言是生僻的知识,又因为会计知识和该专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融合点,因此,他们缺乏兴趣,考核成绩不理想。针对上述状况,通过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财务工作岗位分工及工作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工具的格式、填制内容及相互关系,直至掌握计算机技术如何应用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对会计数据的收集、加工、存储和输出,最终实现开发与管理会计软件。这门课程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设计能力及软件的售后管理服务能力,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前三个学期所学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设计对象,是后面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铺垫。“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显然已不能满足课程目的,因此,应当在会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把“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整合到一起,设计“基础篇”、“实践篇”、“设计篇”三个模块。这三个模块的有机结合既说明了跨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明晰了课程设计目标。

二、教学内容整合

在定位了课程的培养目标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在会计专业的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调整,把“会计基础”课程更名为“财务流程与实务”,并把“会计基础”的课程内容整合到“基础篇”模块中。区别于会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掌握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填制、查询、审核及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岗位能力,要求学生在基础篇了解会计的基本术语与相关概念,熟悉会计工作的业务流程,掌握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格式、填制要求和相关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本着这个目的,贯彻“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课程在理论教学内容对于会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财产清查方法等基础内容进行删减,对于编写会计分录,填制会计凭证、账簿的登记、报表的编制等内容降低了难度。以“用友ERP8.72”会计软件应用作为“实践篇”模块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熟悉会计软件的安装与启动,掌握软件的系统初始化、总账的日常操作和期末处理及UFO电子表格操作,学会数据的备份和管理,了解软件的界面设计风格、安全管理机制设置及会计软件的维护。学生在使用会计软件时,把会计理论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更能深入地理解会计工作流程的前后关系及环环相扣的制约机制。以设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为主线,模拟“用友ERP8.72”会计软件设计方式作为“设计篇”的教学内容。以“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让学生掌握家庭理财软件项目设计规划、系统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评价等项目设计流程和方法。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通过会计软件加以实践,了解会计软件的设计风格和基本功能模块,并优化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小型管理软件,这就是本门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后的成果。

三、教学资源建设工作

在明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整合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课程的教学、实践工作,本课程加大了教学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一)教材建设工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是“会计基础”、“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三门课程的内容有机整合,因此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的教材。任课教师就在教学实践中联合会计专业的会计电算化教师共同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的`校本教材。该教材由于是任课教师编写,在每一轮的教学完成后,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接受情况,进行修改与升级。此外,为了配合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的练习,还编写了《财务流程与实务课程实验指导》讲义,提高学生财务软件的应用能力与管理维护能力,充分体现了“学中练”、“练中学”。(二)网络教学资源为了方便学生课后学习,本课程在学院网站教学平台上传了“财务流程与实务”授课重点录像、课件、实验资料、教案及项目开发案例,并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会计、软件开发网站等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与使用。(三)校内实训室建设根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利用校内丰富的教学设施,我们将会计学院和信息工程系的实训室有效利用,将“学中练”、“练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现在学院内建有财务会计实训室5个,计算机信管实训室1个。财务会计实训室配备用友ERP8.72正版的教学软件和上机考试软件,计算机信管实训室配备VB、PHP、JAVA、JSP、数据库等各种软件开发工具,学生可以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财务软件的上机应用实验,在软件应用管理的基础上进行软件开发。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融合后的“教、学、练”一体化。(四)校外实训基地学院与系部注重校企合作工作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用友公司、沈阳天九集团、沈阳天创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校外的学生实习基地,聘请实训基地的技术骨干来学院以授课、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参与教学、教材建设、实习指导工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有效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水平,锻炼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了解授课对象,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是高职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不具备任何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素养;计算机水平较高,查阅资料能力较强;好奇心强,做事耐力差。针对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扬长避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教学任务。(一)角色扮演法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以前没有任何会计专业知识,对于会计的专业术语和会计流程陌生、不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非常重要。在教学中,把会计筹集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等业务流程制作成案例,把案例中的角色让学生分组模拟扮演,比如学习采购业务,采购员、供货商、库管员、出纳等在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了解业务的流程和涉及的业务知识。(二)实物演示法配合课程任务与会计业务,课前准备好与本次课程有关的教学实物,例如:发票、会计凭证、入库单、会计账簿等。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向同学展示实物,以此为依据配合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三)小组分工合作法在用友ERP的软件学习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把软件的安装、初始化、记账、查账、对账、结账、报表等工作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分工完成。(四)讨论法把学生生活中涉及与会计有关的事项及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与财务相关的业务列举出来,课前布置下去讨论的题目,根据本专业学生计算机网上收集资料水平较高的特点,让他们课下查阅资料,分类信息,让学生课上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找到解决的办法。(五)现场指导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会计业务模拟实验,围绕学生在模拟工作现场遇到的问题,由教师或学生代表加以指导与现场演示,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五、考核测评

考核测评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实施的重要保障。由于财务流程与实务是分成三大教学模块来完成的,三大模块代表三个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考核评价就要分阶段、分方法进行,在对学生考核时,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上机操作与项目作业三部分,每部分分别占30%、40%、30%,体现“学、做、训三合一”的教学理念。而每个模块的考核中,出勤情况、课堂讨论、平时作业、课堂实训等方面的平时考核,计30%的平时成绩到模块考核总成绩中。第一模块会计基础篇的考核,以开卷笔试的形式在第一模块结束后随堂进行。本模块主要考核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会计业务的核算、会计报表等会计基本技能。第二模块会计软件的实践篇以小组为主要评价对象,以上机实操的形式在第二模块结束后随堂完成。考核时,根据给定的不同的会计业务资料,组内分工分别完成建账、分角色、记账、查账、对账、结账等业务。根据小组对整个业务的完成程度给出小组总成绩,组员根据自己承担的分业务完成情况由考核教师和小组长共同打分给出个人成绩,但小组成员的最高分不得超过小组的总成绩。第三模块软件设计篇,以项目小组提交的项目作业的形式,上交设计报告。这一模块是边学习,边完成设计任务,在期末上交设计报告,以项目小组答辩的形式由教师和项目小组共同给出测评成绩。考核形式、考核人与考核所占分值的说明见上表。

六、结语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6篇

一、对区域特色课程图谱的界定

1.课程图谱的定义

课程图谱的定义目前有两种。一是澳大利亚课程编制中心的马尔科姆·斯基尔贝克提出的课程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丹尼斯·劳顿认为,课程设置分两种类别:“行为目标模式”和“文化分析模式”。在文化分析模式中,斯基尔贝克设计了课程图谱的课程设计方法。他强调课程图谱如同绘制地图,绘制的不是过去事物的静物画片,而是有关现在和未来的一组特色和标记。二是唐盛昌提出的学校课程体系。唐盛昌提出:所谓课程图谱,不只是着眼于现在,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从学生、学科、学校、社会发展四个角度来分析社会与学生的需求,从而架构起有利于学生志趣聚焦、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2.区域特色课程图谱的定义

区域特色课程图谱主要是指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需求,能够体现黄浦区中小学特色课程共建共享特点、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特色课程体系。

3.课程图谱的基本特征

课程图谱的基本特征具有发展性、共建性、区域性、独特性和系统性。关于发展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认为,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慎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在个体的终身发展中,每个人都需要各种素养来应对复杂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学生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面对未来生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需求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承载学生学习成长的课程建设也具备了这一特征。

关于共建性。这是指区域与学校共同建设的一个过程,既是“由下而上”的课程建设,又是“由上而下”的专业指导,是区域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实践活动。

关于区域性。课程图谱的建设应扎根于地方,具有区域资源显性利用特点的表现,这也是课程“在地性”的表现。

关于独特性。课程图谱中有分门别类的课程,有具备独特性、典型性、前瞻性等特点的教学科目和活动,这些都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

关于系统性。课程图谱建设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的大环境是区域,小环境是学校,区域的任务是建“谱”,学校的任务是建“图”,“谱”指向系统,“图”则指向特色课程,“图”与“谱”相结合就是具有区域特性的特色课程图谱。

4.课程图谱的构建价值

区域特色课程图谱的建设,是为个性迥异的学生提供喜欢的课程,从而创设自主发展、社会实践、勇于探索的课程文化环境,培养具有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区域特色课程图谱的建设,是培育更多的教师成为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成为新时期有特点的教师。与此同时,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课程理解与课程创意,在课程实践中收获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

区域特色课程图谱的建设,是从区域层面,以一定路径与策略引导学校将办学理念融入学校的课程内容与实施评价之中,落实到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之中,引导学校对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课程管理等遵循一致性原则进行扎实建设,推动学校课程呈现个性化、多样化的内涵发展。

区域特色课程图谱的建设是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提高区域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微观层面衡量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的三个基点。特色课程把三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因而推动特色课程建设就是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而通过某些微观个体的变化带动整个宏观区域教育发展;而区域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审视、传播、评估等外部活动,往往也能展示区域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二、区域推进课程图谱建设的做法

十多年来,黄浦区以推进学校课程建设带动区域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内涵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提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仍然遇到一些现实问题,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将是区域推进课程改革长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1.以核心素养引领学校课程建设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为区域特色课程图谱构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支撑、提供了新视界。如“自主管理、文化基础和社会实践”“学会学习和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等清晰地将核心素养的框架、内涵、表现及其落实途径呈现在教育工作者面前,让构建学校特色课程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更加聚焦。组织学校、教师学习核心素养理论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先后组织学校校长、全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中小学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教师专题学习“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邀请华东师大等相关理论研究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

当前,黄浦区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市课程领导力研究的学校有43所,各自在教育哲学思想引领下,基于本学校学生实际情况,经过长期的探索与研究,现有五十多所学校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如大同中学的“CIE课程”、格致中学的“融课程”、卢湾中学的“无边界课程”、中华路三小的“百草园课程”等,教师参与自主开发特色课程科目有一百六十多个科目,这些都成为全区共享的课程资源。这些特色课程的最大特点是跨越了学科边界,跨越了学段边界,跨越了行业边界——凸显特色课程的综合性和融合性,让核心素养在课程领域“落地生根”。

基于核心素养的特色课程建设与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相一致。党的十八大将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定位于立德树人,新一轮高考招生制度的核心就是充分尊重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这种背景下,结合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结合学校文化与特色,从区域层面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引导学校整体规划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持续提升学校的课程思想力和课程设计力,让特色课程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特需课程,是值得长期实践研究与探索的一项内容。

2.立足学校文化指导学校课程建设

黄浦区的百年老校、文化名校众多,每『一所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学校文化有着多元性和独特性等特点。“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是特色课程建设的沃土”……这些办学理念日益凸显。例如,敬业中学是一所建校二百七十多年的名校,“敬业乐群”文化伴随着每一届学生。如今,这所学校以“商科课程”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自主管理、职业体验等核心素养,百年老校在课程建设中焕发新的活力。

特色课程既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阵地,也是形成办学特色、丰富学校文化的优质资源。例如,黄浦区回民小学构建“民族融合课程”图谱,落实民族融合教育。“民族融合课程”,是一个充满诗意,用温润的民族精神浸润的文化课程;是一个充满民族多元色彩,让人赏心悦目的实践课程;是一个增加亲近感,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魅力课程。回民小学以课程育人: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信的民族娃,让每一个孩子成为独特的民族娃,让每一个孩子成为快乐的民族娃。“民族融合课程”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按照学校的独特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和课程实施路径的重构,结合学校校情校本化地实施课程。

区域教育部门应致力于指导学校建设特色课程,构建学校课程图谱,用“匠心”锤炼课程品质。为了更好发挥区域课程指导作用,我们编著《特色课程>系列丛书,推出“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十条建议”,构建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机制,“由下而上”总结提炼学生喜欢的课程要素,即“贴近生活、自主参与实践探索、提升气质与修养、展示个人才能”等,主张“建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等。借助特色课程图谱构建,促进学校课程丰富多样地发展,逐步提升课程领导力。

3.为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供技术图谱

利用特色课程图谱构建与推进学校多元发展的重点在于探索特色课程图谱建设共建共享的行动策略,将社会优质课程资源吸收进来,构建全区特色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建立区域特色课程共享资源库,为全区中小学学生提供多元、多样、多种课程选择的可能,特色课程图谱的区域推进将这种可能变成现实。在特色课程开发培育环节,黄浦区进行了多年实践与探索,长期坚持组织多所学校、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特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炼“特色课程开发的7项核心技术”,并且应用此技术组织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

4.促进校际合作研究,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

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最根本的是使学校课程更加适应育人的需要。学校靠一己之力很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很难为学生提供多姿多彩的品质课程。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先在学院内部开展跨部门合作,课程研究中心与干训部联合开发“提升课程领导力”主题课程,为“分管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干训班提供专业服务,让更多学校加入提升课程领导力的研究队伍。

与此同时,黄浦区课程研究中心还以项目为载体,组织和创建研究共同体,将黄浦区参与上海市第二轮课程领导力行动研究的10个项目,与参与整区推进的33个项目进行有序组合。研究共同体的组建原则是依据研究内容,跨越学段,让8~9个学校课程团队凝聚在一起,定任务、定时间、定人员开展研究活动。

总之,区域推进特色课程建设与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是一致的。特色课程图谱的应用与区域推进学校发展的重点就是探索特色课程图谱建设共建共享的行动策略,建构区域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思想与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模式。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就是要充分尊重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已在路上。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7篇

我校的课程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鉴于此,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心也为教师的学习不断创新载体,创设情境,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今后仍然需要积极开展专业培训和校本培训,选派优秀的教师赴企业或科研机构进行培训和学习,开展专题讲座和经验交流,从而提高教师对通识教育选修课的教学能力,打造精通业务的教师队伍。

2.关注学生、激发兴趣、提高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特色化效率

课程特色化建设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上应增强互动性、参与性、扩大普及面、提高吸引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当主角,展现才华、享受实践课程带来的乐趣。

3.关注内容、丰富内涵、提升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特色化层次

实践教学的宗旨不仅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更深层次的需求是希望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所以如何将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课程的特色,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可以通过校企联合的合作方式,获得最新的专业技术需求,作为教学和科研的追踪方向,将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创造机会深入企业参与调研,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使理论知识通过实践与实际工程背景结合,形成科研和教学成果。

4.关注发展、长远规划、打造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特色化品牌

工程训练中心始终倡导科学教育与综合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我校在不断丰富课程内涵的同时,应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有的特色,不断超越自我,给特色赋予新的价值定位,精心打造,形成品牌。

第一,重视基地建设,使特色教育手段阵地化。目前教育创新基地已成为本科生科技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我校成立了E唯协会,创新论坛为学生搭建了创新实践的平台,为了能更好的服务于学生,同时提高教育创新基地的知名度,有必要提高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吸引更多的学生。

第二,重视教材编写,使特色教育项目课程化。实践教学往往没有指定的教材,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素材的积累,积极编著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教材。

第三,重视科技活动创新,使实践活动时代化。积极开展和组织电子类、机械类、控制类的各种竞赛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推广教育创新基地的知名度,在学生中赢得好口碑,有益于获得长期稳定的生源。

第四,重视教育资源的挖掘,使课程特色化建设多元化。要充分利用好中心现有的设备资源,充分发挥其功能,同时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

四 结论

目前,我校所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具有多元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创新性、合作性和主体性等特点。这是对以前综合课程的突破,也是对实践课程的升华。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面对各种新的挑战,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特色化建设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我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谢韶旺、朱晓明、董慧卿等.项目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J].中外教育研究,2009(9):13~14

[2]朱晓明、谢韶旺、赵晓丽等.综合性实践类课程中轴心式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10(6):14~15

[3]徐岩、谢韶旺、赵晓丽等.自主学习模式在三维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J].中外教育研究,2010(7):17~18

[4]赵晓丽、朱晓明、徐岩等.“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构建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09(12):15~16

[5]谢韶旺、任正义.基于校企联合的“科研与教学一体化模型”研究和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09(8):11~12

建立特色课程的探索——特色课程小学作文 第8篇

学校秉承“启发智慧,多元发展”的理念,课程设置关注学生的发展,力求呈现多样化、系列化;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将学校的德育、教学、和社团等一系列活动统一纳入课程管理范畴,从而构建了以“童心飞扬”为总主题的学校的大校本课程体系。根据课程的特点和价值取向,设置了以“自然之谜”“生命之韵”“社会之窗”领域为主,以“民族文化、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的探究为辅的学校课程框架。从课程类型来看,有学科延伸课程、特色活动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构建了具有拓展性、体验性、实践性、动态性、校本性的特色课程体系,截至目前,学校为学生开发的校本课程已达50多门,这些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一、课程类型多样化

1. 学科延伸课程

(1)语文———阅读课(各年级)、经典导读(1~3年级)、国学(各年级)。

(2)英语———快乐口语(3年级)、动漫英语(3年级)、电影欣赏课(4~6年级)。

(3)数学———少儿速算(低年级)、趣味数学(中年级)、数学思维训练(高年级)。

(4)体育、艺术———跆拳道(男生)、舞蹈(女生)、合唱(四、五年级)、口琴(中年级)、口风琴(低年级)、各种棋类、绘画及小主持人等语言类艺术班(各年级)。

(5)心理———心理咨询、心理游戏、心理讲座(针对特殊需要学生开设的课程辅导,如五六年级的生理卫生讲座、六年级的青春期心理讲座等)。

(6)书法课(各年级)。

(6)科学———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培训、创意机器人、电脑绘画。

2. 特色活动课程

面向各年级全面开设的红领巾社团活动课程(每周四下午)。

社团活动课相当于中学或大学的选修课性质,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自由,低年级在老师和家长的辅助下尊重学生意愿报名,高年级完全由学生自己选择,老师给予时间上的调整。

3. 综合实践活动

(1)校内综合实践活动———如思品组组织开展的“小义工在行动”、科学组和语文组共同组织的三年级养蚕日记活动、大队部的大型“六一”主题活动等。

(2)校外综合实践活动———每年度的“春游活动”、寒暑假的考察活动、根据节日举行的节日活动、和特殊学校建立的“手拉手”活动等。

(3)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各种学科特色举行的活动,如语文的“啄木鸟行动”、品德与社会的“民俗探究”活动、英语的“口语考级”活动、数学的“数学与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

二、课程设置整合化

组成了一到六年级36个教学班多样化、整合式的社团课程设置形态,保证课程有效实施。所谓整合式课程设置就是学校为保证教学和社团活动的有效实施,将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课时打通使用,根据教学和社团主题活动的内容、特点及实施周期的要求,由不同的任课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在同一年级集中授课的一种课程设置方式。其特点在于打破了一名教师在一个学期中任教同一学科的传统,学生在同一学科的课堂上能够在多位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教师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和社团主题活动得到了有效实施,同时也较好地完成了三级课程的教学任务。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整合起来,丰富课程资源,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要素,确保课程设计的整体性、阶段性及连续性,对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现实意义。为使多样化、整合式课程设置有效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学校从课时、教学内容、教师等方面入手,将教学资源进行了有机整合。

1.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时

学校在课程计划上大胆创新,根据课程课时数的多少和课程内容,有机地把地校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课时,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探究时间,同时也丰富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校课程的内容。

2. 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课程内容,但有课程纲要;地方课程有较为固定的课程内容,它是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校本课程没有纲要也没有教材,立足学校实际,形式灵活,内容多样,但目标不容易把握,那我们就把地校课程的课程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整合,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标准来规范。这样,在课程实施中,既使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有了补充与丰富,也使地校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了依据。学校根据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以综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将三者融合在一起设计和实施,使三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

3.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教师资源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 教师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宣称:“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可以说学校教师是决定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们丰富多彩的特长是课程开发的根本资源,多样化的教师队伍结构为学校走好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校课程的整合之路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三、社团活动课程化

学校基于整合式的课程设置形态,走“课程”与“社团”双轨并行之路,让社团进课程,让“课程”与“社团”双轨并行,齐头并进,让“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借助“社团”这一平台进行有效整合,让社团成为我校素质教育、课程建设的载体和校园文化的支撑。和平小学现有学生社团36个,有灌篮团、旋风足球、趣味体育等体育社团;有动感健美社、奥尔夫音乐社、金手指工作室等艺术社团;有布老虎课本剧团、国学启蒙社、绘本之旅等文学社团;还有实践天地、指尖上的科学、生活小能手等综合实践社团……这些社团根据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班级特色创建,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令全校学生目不暇接。每名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从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目录中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课程。社团课程化的转变形成了“自选、参与、互动、创新”的新型课程模式,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校办学特色得以充分彰显。

每周四下午是社团活动时间,学生们纷纷参与社团活动,学校里到处都能看到孩子们活动时的快乐身影。操场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跳健美操、进行各种球类运动;美术室,孩子们用画笔描摹多彩的世界、用巧手创作着各类手工作品;国学启蒙班传来“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的琅琅书声……

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家长们都说:“小小的社团成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大舞台。”社团活动让宁静的校园充满了生机,为新课程改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四、校本课程特色化

学校特色必须用课程作支撑,才具有生命力。校本课程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彰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校内涵的基础工程。

在注重加强课程管理,倡导“开好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丰富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学校着重提出“打造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特色发展”。那么,什么是特色校本课程? 特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开发的、体现学校办学思想和特色、可供学生整体实践或个别选择的一门或多门课程。

在过去几年中,学校不惜投入大量的经费与人力,鼓励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历史文化、师资潜能、家长资源、社区自然与人文资源等,来建设校本课程。目前,一批具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开始凸现,并已经成为了学校的名片。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学校开发了经典诵读、国学、书法、机器人、心理健康、数学与生活、摄影、微电影、手工制作、科学实践等特色校本课程。我们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需求来设置课程门类,使每名学生都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生们无论是期初选课、期中上课还是期末展示考评,都显示了极高的热情。课程的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每一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上一篇:民族工作计划下一篇:暑假中的一件事优秀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