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2024-06-16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1篇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既是奇山秀水、名胜古迹、风情民俗等传统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又是自然生态、田园风光等现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地。依托农村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的特殊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互相渗透融合,是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一条有效途径。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农业来说,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农业在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殊功能,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农村来说,有利于吸引城市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以旅助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对于农民来说,则有利于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实现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很大变化。如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旅游示范点给这些地区带来了新气象。位于西部地区的广西恭城县的红岩村,2005年,80万人次的游客给这个瑶族小山村带来了农户人均增收2000元的效益,一些家庭更是收入突破了10万元;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很高的鱼米之乡江苏常熟市蒋巷村,从2000年以来着手开发农业旅游,2005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达到1.5万元。据测算,该村经济增长中的15是靠发展旅游业实现的。很多具体事例表明,是乡村旅游将“三农”推向了市场,使其成为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从而与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了全面对接。用中国共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来衡量,大多数示范点基本达到了标准。

实践已经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新农村中的特殊功能和作用,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8年全国旅游的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国旅游会议期间,召开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座谈会,要求农业旅游示范点与时俱进,率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还要求各省区市旅游部门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2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

2.1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分布地区。目前,我国各地开展的乡村旅游目前主要分布在如下三种类型地区:①景区边缘地区。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均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我国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基本是三个发展方向:其一是,以农民自筹资金承包的山林地为资源兴办旅游业。其二是,在旅游农业(为解决物质供给问题,在景区周边农村围绕旅游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特种农业。如特菜种植业,特种禽、畜、鱼类的饲养业,商品花卉种植业,土特产品加工业和生产民族特色装饰物的工艺型农业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观光、学习、教育、参与等功能的乡村旅游。其三是,依托景区开展以家庭接待为主,融入一些乡情活动的乡村旅游。即称之为民俗旅游的“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②老少边贫地区。老少边贫地区的乡村旅游业是继景区周边地区之后,在国家旅游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这些地区多为山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原始的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景观、原始的乡情习俗,构成一个个特色浓郁,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乡村旅游地。③都市郊区。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来讲,不同性质的城郊在乡村旅游内容的构成上有其相同的部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郊区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等;除此之外,对都市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是一年一度的各类采摘旅游和务农旅游。目前,郊县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见眉目的如湖北随州市,这里是以我国传统农业文化为特色的农业旅游区。

2.2我国乡村旅游的现状与问题。乡材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国内市场上,表现出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的极大依托性。这突出表现在游客对乡村旅游部分活动项目的偏爱上。国内游客参加频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据调查发现,民俗旅游基本上只是提供家庭接待服务,而乡情民俗的意味并不浓。这些农家旅店均分布在旅游景区周围,为周末来郊野景区游玩的旅游者提供

食宿服务。为适应城里人的习惯,农家屋都布置得像城里的小旅店,正餐除传统的农家饭外,也为游客提供包桌及大菜烹调服务,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内容开展得并不多,甚至没有。白天游客在景区里游玩,农家乐本应体现在夜生活中,然而这里的夜生活多数是看电视,有的家庭学着城里人买回VCD机乃至组合音响和激光灯,开辟简陋的迪厅供游客享用。唯一有点农村野外风味的是晚间的篝火晚会。距离景区稍远的村庄便无人光顾,体验乡俗民情的成份很低。

秋季采摘旅游是目前这三项活动中参加人数最多,参加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的构成面最广的。这是观光、参与性均很强的活动。我国开展的采摘旅游不只是为体味收获果实的感受,同时享有所收获的果实,有相当数量的游客在采摘中,对果实的数量和质量的在乎程度远超过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感受。因此在各采摘点(特别是果园)均堆放着被旅游者摘下又弃之的水果。从而可以看出,国内旅游者对物质满足的需求多胜于对精神满足的追求。

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3.1乡村旅游应沿着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方向发展。明确这一发展方向是使之规范化、健康、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本来就是乡村旅游得以兴起的根基。乡村旅游开展所依托的资源,不是先人遗留下来的、死气沉沉的、被称作凝固乐章的静景观,不是靠恢复、模仿而再现的历史场景,不是失去原有自然环境的高度浓缩在有限空间中的民俗风情,而是世代伴随人类繁衍、进化,充满生气与兴旺景象的能将游人融于其中的环境、氛围和活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只有贴近自然的才是永久属于人类的。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正是在人们意识到环境的恶化将使人类失去栖息地,文化一体化将是人类最大的悲剧之后,乡村旅游成为城里人青睐、追求的新方向。我国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象繁荣上,必须走与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挖掘民族文化中丰富的营养,才能持久而兴旺地发展下去。

3.2开发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带动、引导国内市场需求向高层次发展。什么样的产品是高质量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这一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原则在这里受到最严格的检验,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在现代科技农业观光产品中,应加强传知授教的教育内容,使游人通过旅游获得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开辟生态农业区,应为游人提供参与活动的充分空间,培养扶植生态农业接待户,以旅游经济的附加来保证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老少边贫地区,要加强开发区的文化含量,增加度假型、参与型旅游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扩大的需求。

3.3加强乡村旅游的研究。目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前景预测上都面临着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一是现代与传统的撞击问题,其二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结合的形式问题。现代文化已进入工业文化和后工业文化时期,而传统文化的保留区,基本还是停留在农业文化时期。两种文化时期,无论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还是社会意识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而最突出、最直观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这对于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环境中的人们是不可抗拒的诱惑。而作为有过这种享受的人又无权阻止、限制这些刚刚开放眼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追求。很多传统文化就是在这种自觉自愿的向往美好的心态下,由于无人继承而消亡的。旅游是文化交汇的窗口,乡村旅游又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汇的最前沿。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要使这种冲撞化解,使现代与传统得以交融。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2篇

727258199

【摘要】 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新农村建设 促进作用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4)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牢固树立“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坚持科学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坚持发展旅游与生态保护间的内在统一规律,先规划、后开发,使乡村旅游的发展成为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要避免资源的浪费和简单粗暴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义新农村作用,发展途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两方面的因素, 乡村旅游得到了飞速发展。因为乡村旅游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很有希望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所以, 发展乡村旅游备受社会各界和政府关注。“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的推出, 促使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 2007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 这些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赋予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任务。

1 乡村旅游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 “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 “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 “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 “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乡村旅游开拓了一个旅游的新领域,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提高农民收入,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新途径, 同时这也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1) 发展乡村旅游, 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抑制两极分化, 健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已经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为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有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不仅仅这样, 还是农民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 不用背井离乡为生活来源奔波。

(2) 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够改变农村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 促进生产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 既得益于经济规模的扩张, 更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现在不仅仅是产业结构调整。因为建设新农村也是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的投资小, 见效快和农村的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另外, 乡村旅游是凭借该地区的现有和潜在资源来发展壮大的, 它不仅仅可以直接改变农村现有的产业结构, 还可以给农民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 并且收入可以直接作为生产资本的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从而, 打动农村生产的整体发展。另外, 乡村旅游的方式多种多样, 乐趣横生。

(3)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必然要求加快当地的道路交通、电力设施、通讯设施、给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游客涌入农村, 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开拓了广大农民的视野, 使他们有机会接触新观念, 逐步改变落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提高自己本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为乡村旅游形成“门内文明化, 门外山水化”的大好面貌做好准备。乡村旅游改善了旅游点的基础设施条件, 促进了农村文化了发展,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要求的农村村容整洁的目标。

(4)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基础。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正是农村朴实的生活方式、恬静的生活环境和绿色自然的农产品。因此, 要想乡村旅游能够长远的发展, 需要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大量的游客, 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如:翻新农舍、整治环境、兴修道路、治理环境等等。这样一来, 农村的生活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给来的游客带来了好的生活环境。这样, 游客就更加愿意来此地旅游, 良好的环境给农民带来了好的经济效益。不仅仅激发了农民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还利于农村乡村环境和乡土风情的保护。

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

2.1 政府支持, 科学规划, 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机制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 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做一个有效可行的计划, 确保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另外,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实施旅游规范中, 要明确指出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性, 明确乡村旅游的地位, 制定和实施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管和乡村旅游的民主与法制建设等。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引导和推动作用, 确保资源的开发有规可循, 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在乡村旅游卡法过程中, 为避免资金短缺、市场开拓受阻、没有统一的政策, 缺乏合作、旅游旅游产品开发层次低、集约化经营程度不够等问题。政府可以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 与企业进行合作, 引导农村旅游业走向规模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共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2.2 农村居民积极参与,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是居民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且从中获得利益;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目标是增加农民的经济来源, 提高农民生活的经济水平, 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了一系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问题, 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根据我国现在农村的发展状况可以发现,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旅游管理的观念落后, 管理部门人员的知识水平低, 农民没有充分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 对此缺乏理解, 部分开发商只追求高额的经济效益等因素是制约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要保乡村旅游当地居民前面参与旅游开发和发展的机会。还有就是要对旅游地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和管理、加强他们的服务意识, 增强他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和市场竞争的能力, 提高他们增加经济收入的本领。

2.3 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 注重对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发展

乡村旅游要想长远的发展, 最大限度的发展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就应该相应国家政策,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在开展乡村旅游的时候, 必须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和环境,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发展最基本的要素是好的环境资源。好的环境资源是旅游市场的最重要的卖点。因此, 各个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农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各级政府要引导、提高村民生态意识、环保意识、绿色旅游意识, 使乡村旅游新生事物能够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 使农民对环境被动保护变为主动保护, 实现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2.4 突出乡村旅游资源优势, 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品牌建设

在开展乡村旅游之前, 要对当地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整体合理的分析, 准确的掌握当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和特色。这样我们才可以合理的利用开发旅游资源, 为发展旅游产业做好准备, 这是推动农村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乡村旅游要红红火火的开展, 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抓住当地的特色, 因地制宜; (2) 打造精品, 使乡村旅游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 (3) 要树立品牌。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

2.5 科学营销, 城乡互动, 着力提升乡村旅游综合效益

目前乡村旅游大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营销观念落后, 因信息不灵而造成的经营被动, 严重地影响和阻碍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中国乡村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 从而促进乡村旅游业迅速朝健康有序的轨道高速发展。中国加入WTO使中国的旅游市场融入世界旅游市场竞争当中, 这就要求我们更要积极研究旅游市场营销, 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同时, 城乡互动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要相应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顺应城乡之间旅游的互动趋势, 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 为扩大旅游市场而不屑努力。只有这样, 乡村旅游才会蒸蒸日上, 与时代的发展齐步发展, 综合效益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孟铁鑫.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2]马继刚, 窦志萍.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产业观察.

[3]阚如良, 黄蓉, 鲁莉.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与对策.产业观察.

[4]张静峰.开发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师, 2007.1.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4篇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5篇

——我市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乡村游是农民利用自家院落依托周围的自然风光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城市居民来吃住、休闲、观光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游这种新的旅游经济形式突现奇效,“农家乐”就是乡村游的一种具体形式。通过对我市五个“农家乐”示范点的调查研究,现以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农家乐”旅游示范点的发展过程为例,试谈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展乡村游的作用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泾河源镇冶家村地处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龙潭的门户,是游客进入泾河源旅游区的必经之地,发展“农家乐”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是纯回族村,全村283户1306人。2005年7月份,冶家村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山洪袭击,村民住房损失惨重。泾源县委、政府利用危房改造的机遇对冶家村进行统一规划,拟建一处回族民俗村。2006年,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和市旅游局根据需要,审时度势,主动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把农村工作的帮扶对象从原州区张易镇石嘴村调整到泾源县泾河源镇冶家村,并且专门派出两名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帮助泾源县各级政府打造“农家乐”服务项目。

立“冶家村生态建设与民俗旅游协会”,制定《“农家乐”旅游接待管理办法》,通过协会的运作方式对旅游服务进行规范化管理和指导。

在市旅游局的大力争取下,市发改委、财政、旅游、城建等部门共同筹资50余万元,实施了“农家乐”服务区的道路硬化、自来水引流工程;市旅游局出资3万余元为部分经营农户配备了床、电视、桌椅等必备的接待服务设施;组织区内外各旅行社、固原电视台、《周末旅行家》、《宁夏日报》、《中国旅游报》等新闻媒体实地考察体验,发布专题报道,进行前期的宣传推介。使“农家乐”旅游服务在起步阶段就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路子,并使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实现了“开门红”。

一、乡村旅游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促进作用 ——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城乡统筹进程、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了“中国乡村游”主题年活动,2007年又进一步提出“魅力乡村、活力城市、和谐中国”新的内涵,给我市发展乡村游带来良好的契机。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以旅促农、城乡互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格局正在形成,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创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益。冶家村“农家乐”示范点农户参与服务人员80余人,可接待180多人住宿,供400

依托六盘山林区的优势大力发展苗木种植业;一部分人开始改进原来的养殖设施,兴建日光牛棚,发展圈舍养殖;一部分非“农家乐”经营户也主动投入到山野菜、野果的采摘销售、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等领域;一部分劳动力富余的农民外出打工。这样,改变了以往穷守大农业的困境,农业收入方式在不断改变,农民收入途径在不断增加,正在走向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的道路。

二、以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合理定位,遵循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避免新农村式的农家乐遍地开花。我市最早发展“农家乐”是在彭阳县任山河村,但这里所依托的任山河烈士陵园每年所接待的游客数量有限,虽然起步已有三年多时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取得经济效益以后,今年相继又在泾河源镇金光村,乡水镇大庄村、沙南村,新民乡张台村建设“农家乐”服务点,隆德县在杨家店村建设了“民俗文化村”,泾源县乡水镇大庄村已有10户农民从五月份开始营业。从目前存在的这些服务点来看,都是把“农家乐”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载体,但稍加分析就能发现:冶家村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依托了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而且这里也正是游客食宿的空当区;杨家店除了具有像冶家村那样的区位优势外,它还处于312国道线上,地理优势更加明显,而且那里规划的经营户并不过多,只有13

6儿”、口弦等音乐舞蹈艺术,剪纸、刺绣、根雕、泥塑等民间工艺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长廊,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因此,文化、旅游部门应把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作为一项工程来抓,使之成为一个特色旅游产品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较低。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其对管理和服务水平的要求远远高于单纯的农业生产。而目前泾源县冶家村农家乐的经营人员,基本上95%以上是由农民直接转化而来,只有极少数人以前从事第三产业。虽然对他们进行过几次岗前培训,但总体上还是文化素质不高且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此外,由于地域的差异,这里的农民长期以来形成了散漫、不受约束的习惯,不容易接受别人的理念。因此,这一现象的转变还是一个长期过程。

——“农家乐”作为新型的农村经济形式需要各级政府的不断引导。冶家村从规划建设到稳步经营都离不开市、县、乡、村各级组织的大力支持和指导。目前虽已把发展“农家乐”与实现小康社会成功结合,但农民自身的发展局限性始终存在。要真正实现在旅游服务业带动下的畜牧养殖业、特色种植业三种产业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构筑农民稳定增收的既定目标,仍然需要各级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应继续把冶家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增加投入,全面培育,稳步发展,不能一蹴而就,“见好就收”。

综上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而发展乡村旅游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只有把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才能通过乡村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6篇

宁波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典型介绍-----村落型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湾底村湾底村位于鄞州新城区的东面。开发农业旅游是湾底发展迈出的大步。桑园、牡丹园、梨园,现代化的钢架大棚,尽现了湾底村植物园般的迷人风光。2004年,湾底村举办首届桑果节,从而走上了一条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路子。至今,湾底村已成功举办四届桑果节,“快乐农庄、紫色诱惑”--桑果采摘游名气渐响。根据规划,湾底村天宫庄园旅游区面积1200亩,突出蚕桑文化、红酒文化、乡村民俗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是集农林观光、科普教育、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都市里的村庄”。目前,旅游区已建成15个参观点、三条旅游线。曾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浙江省三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浙江省农家乐特色示范村、省市区基层先进党组织和文明村、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标兵等荣誉称号,实现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湾底村视察时,高度赞赏湾底村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居住环境”。

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海光明村光明村地处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庄市街道东北部,距宁波市区10公里,离镇海区7.5公里,由光明村、老应湾村和五星村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住房统一规划为农民别墅区,共有住户969户,人口2440人,区域面积32平方公里,务农人员205人,务工人员1452人,经商人员503人。全村共有大小企业27家,以华通、摩士为骨干企业,年产值7亿元,销售6.9亿元,利税0.65亿元,村民以企业三产为重要收入来源,2007年,光明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0600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收入将达到12000元左右。现有2000亩林带,已建成旅游观光果园700亩,新品种示范中心150亩,苗木、花卉基地50亩。曾被评为市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级卫生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7篇

乡村旅游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兴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扩大农村的开放度,使农民就地走向现代化,因而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俱佳的产业形式,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应用前景。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经济发展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重点放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大力发展村镇经济上。新农村建设重点是经济发展,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旅游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分散性,周期长,对气候条件依赖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收益极不稳定,而且农业附加值低,其比较利益低于其他产业,特别是在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地方,农业收入更受到局限。因此单靠农业很难保证农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旅游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非农就业机会,有利于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就业的一条好途径。

农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而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在农村地区,旅游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其关联度很高,旅游开发具有整体效应。通过有效的空间布局,能够获取聚集效应与外部经济,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整个村庄、整个区县,甚至整个市的经济发展,达到区域共同富裕的目标。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带动相关的道路交通、旅馆、餐饮、娱乐以及手工艺品加工业的发展,产生投资的乘数效应。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可见,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增加农村经济总量,缩小城乡差距,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农村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核心要素,维护这一要素是乡村旅游长盛不衰的根本。建设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应立足于农村资源优势,并以开发和保护农村资源环境为前提。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极为有限,发展农村经济受到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农业旅游和生态旅游,立足于原有环境基础,实行低强度开发,能够使农业资源直接就地转化为旅游资源,节省了转移成本,有利于农村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达到资源的双重增值和循环利用效果。乡村旅游搞得越好的地方,乡村旅游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越强,因而,会相应地制定出台一些关于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政策以及措施,以此引导人们不断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消费理念,培养人们加强生态保

护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有利于加快建设环境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

三、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涉及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兼顾。乡村旅游在将非农生产方式带到农村的同时,也将现代文明的成果普及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首先,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乡村旅游产业,归根结底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不易获得市场的认可,更难获得经济的收益。因此,发展农村旅游,要培养农民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因为相对于传统农业,旅游业对劳动者的技术和文化水平要求较高,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农民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促使农民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技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促进了农村教育发展,从而带动了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其次,有助于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发展农村旅游,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带入农村,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使农村居民接受更多先进的科学、民主、文化知识,为实现农村移风易俗,抛弃陈规陋习,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风尚,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农民民主意识的觉醒,促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发展乡村旅游也为农民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机制。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乡村旅游业,建设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区域资源不仅十分丰富, 而且存在着较大差异, 尤其是各地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因历史等诸多原因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大量的资源均未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被闲置浪费, 令人惋惜。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各地农村社会发展的不断重视, 这一情况正在扭转, 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优惠政策, 乡村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也促进了新农村及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业是依托农村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风光, 以及当地所特有的具有地方特点、民族特点、民族风情等方面为资源, 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多方面的服务。虽然各地农村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但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 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农业生产设施、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活环境、休闲娱乐场所等, 与城市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使得广大农民没有充分享受到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丰硕成果。发展乡村旅游业, 就要有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 如道路、交通、水电、通信、服务等一些基本的公共设施作为发展的基础条件。否则, 一切则无从谈起, 则无法实现。近年来,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以及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下, 这一状况已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正在逐渐建设和完善, 不仅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环境、农业生产与生活条件, 还极大地提高了各地农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消费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用来娱乐休闲。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竞争愈加激烈, 造成了人们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 利用闲暇及假期, 人们需要暂时摆脱压力, 缓解情绪, 放松心情, 调整好状态, 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拓宽了各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 也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颖的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场所, 使人们能够利用工作学习之余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不同的风土人情, 既陶冶了情操, 又促进了经济的稳步增长。

发展乡村旅游业, 不仅可以加快农村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还可以为农村社会增加就业机会, 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一些头脑灵活的农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民风民俗、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 纷纷创办了农家乐、观光游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休闲旅游方式, 不仅使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也使城镇居民耳目一新, 放松愉悦心情, 更让人们充分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祖国的美景。尤其是一些年轻有为、勇于创新的年轻人, 放弃在大城市打工就业的生活, 纷纷返乡开始发挥潜能、自主创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 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 村容村貌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精神面貌、道德水准等方面都得到的一定程度的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逐渐缩小了城乡间的差距, 维护了我国社会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业, 可以有效减少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到城镇, 就近吸纳、安置更多的农民工就业。使农民离土不离乡, 农忙时节既可以从事农业生产, 农闲时节又能参与旅游经营,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 使农村社会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 享受到天伦之乐, 能够安享晚年:儿童能健康成长, 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同时,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无论从居住条件、生活环境、饮食着装、就学就医等方面, 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消除了农村人口的文盲率, 改善了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环境与条件, 使广大农民安心生产、愉快生活和轻松学习。

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业, 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众所周知, 发展乡村旅游业, 需要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业的核心就是广大农村原生态的自然资源与自然风貌。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城镇居民的重要原因就是源于可以更为直观地亲近大自然、接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是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前提和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业, 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民及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生态环境是农民们赖以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首要基础性环境条件。随着各级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监管、督导以及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广大农民会更加自觉珍惜农村自然生态环境, 并加以有效的保护。

上一篇:反风演戏计划下一篇:普通心理学期末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