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的文化价值

2024-07-17

敖包的文化价值(精选10篇)

敖包的文化价值 第1篇

敖包的文化价值

——以鄂托克敖包为例

敖包是具有显著草原民族特征的原生型信仰文化截体。从相关的考古学资料看,早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在高山顶部或台地上建造圆形,方形祭坛祭典天地,祖先诸神的信仰习俗。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在“高处”设坛祭祀的天地崇拜,祖先墓冢崇拜习俗广泛影响后期草原民族文化,演化成北方游牧族群信仰文化的一大传统和特征。古代匈奴、鲜卑、高车、契丹、蒙古等北方民族均有过祭典“圣山”、“祖山”或以高山竣岭为祭坛祭拜天地祖先的“高祭”习俗和“五月大会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秋,马肥,大会带林,课校人畜”的夏祭秋祭传统。据考古发现,在长城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东至长白山,西到中亚的广袤草原地带相继出土建于山丘台地顶部的青铜器时代三重圆锥形石质祭坛遗址和为数众多的圆形石堆墓,石圈墓,石栅墓等古游牧人的墓葬和祭祀遗址。综观考古学、民俗学资料,敖包是源于原始氏族社会天地祖先崇拜的原生型信仰形态,与当时草原族群原始宗教信仰和萨满教文化有着诸多的渊源关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敖包和敖包祭祀不断吸纳不同文化因素,逐渐演化成集祭祀、娱乐、聚会、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从而其原有宗教祭祀功能被消弱,社会文化功能日渐突出。如今,除蒙古族外,鄂温克、达斡尔、锡伯、哈萨克、图瓦等阿尔泰语系民族仍旧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祭祀敖包的传统。当今的敖包和敖包祭祀不只是昨天的记忆,而且也是新时期草原文化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对草

原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传承,弘扬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到作用。

鄂尔多斯地区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保留较多的地方之一。尤其在祭祀文化方面,诸如成陵祭祀,苏力德祭祀,敖包祭祀以及成吉思汗八白室、白骏马、阿拉担嘎达苏(金马桩),夏季祭典等宫廷和民间祭祀,祭典较完整地延续至今,成为鄂尔多斯文化的一大亮点。其中,敖包祭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其它地区相经比较,鄂尔多斯的敖包和敖包祭祀无论数量、种类,还是保存、恢复状况都是首屈一指的。据阿日宾巴雅尔,曹纳木编著的《鄂托克敖包》一书,在鄂托克地区在历史上曾有过近600多座大小不同类型的敖包,是内蒙古地区敖包数量最多一个旗。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文化的一个综合载体和一面镜子。透过敖包,可以看到该地区文化的今昔和鲜明的地域特色。

鄂托克敖包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较多、较全。大至有行政区域性质的旗敖包、哈喇敖包、驿站敖包、村落敖包、官员敖包;有佛教性质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部族、氏族性质的部族敖包、氏族敖包、家族敖包;边界地界性质的边界敖包、标志敖包和诉祷牲畜平安繁生的五畜敖包、镇邪敖包、泉水敖包;祭祀神灵、旗纛的天神敖包,龙神敖包、苏力德敖包;与历史人物有关的英雄敖包、纪念敖包及妇人祭祀的可敦敖包(夫人敖包)等不同性质、特征的敖包。鄂托克地区拥有如此多数量和种类的敖包,应与其历史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鄂尔多斯蒙古族是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和陵寝的达尔哈特部族的后人。约在13纪世中叶起开始驻牧

于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十五世纪中叶北元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后,将鄂尔多斯部划入右翼三万户,并设“济农”官统领右翼三万户。由于他们世代守护成吉思汗“白八室”,奉命从事成陵祭奉事宜,所在鄂尔多斯蒙古人中以“白八室”祭典为中心的各种祭祀,祭典礼仪才能够传承到今天。在当今的乌审、鄂托克、杭锦、伊金霍洛等各旗蒙古族当中依旧保留和延续着不少有别于其它蒙古旗地区的祭祀礼仪和信仰习俗。就敖包而言,从外在的形制到祭祀的内涵、形式、时间,次数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原鄂托克旗地处内蒙古、陕西、宁夏三个省区交界地带,是当时内蒙古土地面积最大的牧业旗。由于这种地理特征在鄂托克旗与陕西、宁夏二省和乌审、杭锦、阿拉善等邻领盟旗的接界地带曾经有过近100处边界敖包和其它地界性标志物。此类边界,地界敖包是在清朝以后才出现的区域性敖包。一般很少有祭祀,只是在某一规定时间双边人员前来共同或各自添置石块进行修缮。此外,在陕西省靖边县,大马兴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陶尔胡县及内蒙古的乌海市、阿拉善盟、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杭锦旗境内还有近50座原鄂托克旗所属敖包。其中的部分敖包当年随鄂托克蒙古人北迁时被迁移到现在住地外,大多数敖包留在原建造地。这些遗留在外省、外盟、市、旗地界的敖包,如今已经演化成两旗蒙古族群众和两地各族民众共同朝拜、祭祀的圣地。尤其是对陕西、宁夏境内的部分敖包,仍有原鄂托克旗相关哈喇、氏族后人每年都前去祭祀外,所在地的汉、回民众按着蒙古族习俗在农历5月13日等规定日子举行盛大的祭典仪式。他们在焚香祭拜敖

包神、关老爷、财神爷、药王神等诸神的同时按着汉族传统开展占卜间挂,唱大戏、集市等活动。目前,在原鄂托克敖包中由蒙汉民众共同祭祀或当地汉族人继续祭祀的敖包约有近30个。这种有趣现象在乌审、杭锦等地的遗留敖包祭祀中也普遍存在。2008年6月我们在陕西省榆林市的榆林区、神木县、靖边县等地考察原乌审敖包时也看到两地蒙汉群众共祭敖包的奇特情景。蒙古族的传统敖包祭祀一般都禁止外地、外姓、外族等“外人”参加。而在鄂尔多斯边缘地区出现的这种两地民众和各族群众共祭敖包的独特现象,不仅与该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而且是与敖包文化本身的演化有关的新的发展动向。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和谐共存的时代音符。也是敖包文化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的研究课题。

鄂尔多斯地区是受佛教文化影响最深的蒙古族地区之一。自土默特部安答汗于1578年在青海湖边的仰华寺与西藏佛教格鲁派领首索南嘉措会盟后右翼土默特和鄂尔多斯便成为格鲁派黄教的最早根据地和主要传播地。一时寺庙林立,喇嘛成群,对该地区的文化曾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在原鄂托克敖包中曾有过100余座与佛教信仰有关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甘珠尔敖包、尼姑敖包、经文敖包等名目繁多的敖包,约占敖包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查巴干其敖包(尼姑敖包)在别的地方很难见到。佛教传入蒙地后,对敖包祭祀等萨满教信仰进行竭力改造,使之最终演化成佛教与萨满教相互融合、僧俗共祭的综合性祭祀场所。敖包文化的这种佛教化演变在鄂尔多斯敖包中尤为突

出。一是,敖包的形制发生变化。蒙古族原生型敖包的外在形制一般都以三重圆锥形为主。这里的“3”和“圆”来源于萨满教的“天圆”宇宙观和生命宇宙“生—死—再生”运行理念。而在鄂尔多斯敖包中有不少方形、塔形敖包,与佛教的灵塔和西藏苯教的山神祭坛十分相像。并且这种方形、塔形敖包多见于寺庙敖包。二是,敖包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蒙古族原生型敖包以“1、3、5、7、9、13”等奇数敖包为主,很少有偶数敖包。在鄂托克、乌审等地的敖包中有部分“2、4、8”等偶数敖包,并多见于寺庙喇嘛敖包中。三是,敖包的祭祀时间和祭祀次数。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在畜群膘肥体壮、水草丰美的夏季、秋季进行夏秋季祭典活动,祭祀天地祖先诸神,祈求人畜平安繁生的传统。蒙古族地区的传统敖包祭祀同样都在夏秋两季举行,而且多数在农历5月、6月祭祀,很少有一年多季多次祭祀。但是鄂托克的敖包普遍有一年中多次祭祀习俗。其中,大部分敖包在农历5月13日举行“大祭”外,还在正月初3、5、8、13和农历5月25、6月21、8月13、9月13、10月13进行“小祭”,甚至有些敖包在每个季度的初月初

一、每月初一都要举行“小祭”仪式。鄂托克敖包的这种一年多祭现象与别的地方有着较大区别。可能与佛教的月祭、日祭理念和成吉思汗“四时祭典”传统有渊源关系。四是,祭祀形式、内涵的变化。佛教对敖包祭祀进行改造时首先将建造敖包时候以活人、活畜、兵器、铠甲等作“松”压于敖包底的萨满教殉葬式的“压松”仪式替换成以五谷、五宝、五畜鬃毛,佛经等作松的佛教化的“压包木”仪式,并将原来的血祭改变成为白祭,用喇

嘛的经文替代萨满的咒语,祝文。鄂托克的敖包中除极少数氏族敖包外几乎所有敖包在祭祀时都要请喇嘛主持或请喇嘛来念经做法,并按佛教教义僧俗共祭。其中的大型寺庙敖包、行政区域敖包、家族敖包还专门供奉佛教神仙,并在祭祀时举行3~5天的念经做法和修练“金钢经”、转“甘珠尔经”等纯粹的佛教活动。五是,在鄂托克敖包中不仅有为数众多的寺庙敖包、喇嘛敖包,而且还有与****和修行喇嘛、坐禅喇嘛故事有关的为数不少世俗敖包。由此可知,佛教对该地区文化的影响力之大,渗透之深。

由于鄂尔多斯蒙古人坚守鄂尔多斯高原,世代守护和供奉成吉思汗“白八室”圣地的特殊历史原因,在鄂尔多斯地区自古有诸多有关成吉思汗及其黄金家族的祭祀礼仪,禁忌习俗,神话传说和相关的历史文化遗存。在鄂托克敖包中有不少与成吉思汗征伐西夏时的战争经历及成吉思汗八匹黄骏马,成吉思汗哈喇苏力德(黑纛),哈撒尔阿拉格苏力德(花纛)相关连的祭祀敖包、苏力德敖包。在乌审敖包中也有诸如“金肯敖包”、“特木尔敖包”、“萨冈陵敖包”、“小坟滩敖包”等与成吉思汗及其后人有关的原生型敖包。再如“敖包”和“苏力德”结合成一体的现象只有在鄂尔多斯地区才能看到。敖包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祭坛。而“苏力德”则是古代的纛。在成吉思汗蒙古帝国时期曾拥有黑白两纛。其中的白纛为国旗,象征皇权和和平,黑纛为战旗,象征征服和战争。在鄂尔多斯地区的多数敖包中央一般都立置一个黑苏力德或酷似苏力德的铁制三叉矛状物。而在其它地区的敖包中央则立置一个叫做“陶克”的神杆,该“陶克”神杆是一个在

顶端雕有红色、黄色桃状物的木杆,类似满族、赫哲族的“索伦杆子”、“祖宗杆子”,具有明显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迹象。在敖包上立置黑苏力德,并将“苏力德”和“敖包”一同祭祀的这一鄂尔多斯地区独有习俗,应来源于该地区发达的祭祀文化,是敖包祭祀的一种地方变体。除此之外,在鄂托克、乌审敖包中还有与六世**,九世**,清末宁夏回民暴动,早期革命者希尼喇嘛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的部分敖包。这些纪念性敖包不仅是鄂托克地区历史沧桑的记忆,而且也是鄂尔多斯人敬重祖先,爱护和平,崇尚自然的特有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

敖包和敖包祭祀作为草原民族特有的信仰文化载体,随着历史的脚步走到今天。鄂托克敖包是鄂托克传统文化的一个典范和标志。丰富多彩的敖包文化是该地区宝贵的历史财富和精神文化资源。对敖包文化的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将对鄂托克地区社会文化建设,尤其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事业的全面建设和不同文化相互融合,共存共荣的和谐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等都具有独到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作用。

敖包的文化价值 第2篇

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民族都有敖包信仰和祭祀的习俗,千百年来历经世代传承,从远古走到今天。始终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心理意识产生着影响,也折射出各民族社会生活与自然和人文生态变迁的基本情况。本文结合对达斡尔族敖包信仰和祭祀习俗的传承演进所做的相关探讨,对此加以具体理解和认识。

一、敖包:以自然崇拜为内涵的文化符号

达斡尔族学者鄂.苏日台先生认为,敖包信仰和敖包文化是前萨满教文化形态之一,对北方民族的萨满教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甩傲包、敖包祭,就其本质而言,是以崇拜狩猎自然环境为特征的,是以山石树木崇拜为主体的大自然崇拜意识的直观反映。萨满教的思想核心是“万物有灵论”,萨满教的发展大体上经过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始祖崇拜三大阶段。所以说萨满教的形成首先与自然崇拜有关,而自然崇拜又与“敖包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敖包信仰和敖包文化是萨满教及萨满教文化形成之前的一种过渡形态的更为原始的信仰意识及信仰习俗。

任何一种信仰意识和行为的产生,都是远古时期人类面对自然界时的自感无能为力及想象力的高度发展的结果,以大自然崇拜为目的的敖包信仰亦是如此。从敖包文化较为典型的蒙古族的情况来看,无论早期山林狩猎生计还是后来的游牧生计,都让他们深切体会了季节和气候变化给生存带来的严峻考验。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们深感人力渺小的同时,逐渐对生存环境中体现坚固、力量和永恒的事物产生由衷的崇敬,石崇拜的形成就是基于这样的心理基础。人们通过将石块堆积到高处瞻仰和祭拜来表达对岿然不动的石头的崇敬心意,并且由对石的虔敬和膜拜,又扩展为对山和山神的崇拜,他们把敖包看作是山的缩影,认为山神栖居于此。在以后的发展中,又在外观形制上加入了一些象征饰物,如石堆最高处插上葱郁的树枝,并在枝叶间缀饰红、黄、蓝三色饰带,分别表示对火、地和天的祭祀。可见,敖包的文化内涵不断被扩充和泛化的同时,祭祀活动也在不断强化着其神圣性。自然崇拜既是观念形态的产物,也体现了人类生存环境的具体影响。从崇拜对象到祭祀形式都折射出所处环境与生计条件的规定性和制约作用。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的自然崇拜呈现一定差异和特点,但被崇拜的核心无一例外都是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影响最大的或最直接的自然力和自然物。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早期也经历过对山林怪石和巨树古树加以崇拜的原始信仰阶段,在他们的想象中,这些山石树木就是主宰山林的神灵的寓所,猎人进山狩猎都要对它们虔诚膜拜,以求神灵佑助他们行猎有好的收获。而他们的敖包信仰和敖包文化正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生计方式,使这些狩猎民族以堆石膜拜的方式表达他们对从事行围狩猎的山林和猎场的敬畏之情。在狩猎活动的范围所及之处,堆砌起一座座在他们心中无比神圣的石堆。鄂·苏日台先生将这一时期称为“崇石文化时代”,认为此即最原始的敖包和“敖包祭”之发端“而后这些原始狩猎者进山遇到有堆积石头的地方,都很自然的捡些石头块堆放到敖包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堆越大,形成闻名远近的敖包。又加上以各种神奇的传说来渲染敖包的神奇作用,最后敖包由原始狩猎者小群体的信仰形式发展到原始部族大的群体性的信仰形式,最终形成了‘敖包文化’现象”。与蒙古族的情况相类似,当生存的地域空间和生计方式发生改变之后,达斡尔族的敖包文化得以承续下来。历史上蒙古族在从事畜牧业之前曾作为森林民族之一从事狩猎生计,后来,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走出森林向草原发展,敖包信仰观念和意识以及敖包祭祀习俗也随之向草原地带发展。达斡尔族由狩猎经济过渡到定居农耕生计方式,同时兼营牧林渔猎等业以后,仍保持着敖包信仰和祭祀的文化习俗。只是从这时起,敖包信仰与农业文化建立起紧密的联系,祭祀中也汇入更深切的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盼的心愿。据文献记载,达斡尔人居住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时,在许多位置醒目且被认为风水好的地方,如山顶高坡之上,或土丘漫岗、河岸湖畔,到处建有用石头堆起来的圆锥形敖包,在找不到石头的地方,就用沙土垒成土堆。17世纪中叶迁居嫩江流域之后,又将敖包文化带到新的居住地,此后历经数世纪一直延续至今。尽管在习俗的传承中,敖包信仰和敖包祭祀较之原生形态的“敖包文化”已在形式、观念和文化特征等方面发生了不少变化,但贯穿其中的自然崇拜意识却是一脉相承的,敖包仍然作为基于对生存现实的关注而产生的精神世界的文化符号而存在。

二、春祈秋报,感恩自然:春祭、秋祭与官祭、民祭

敖包信仰的历史久远,达斡尔族的敖包祭祀也由来已久。祭祀活动有在平时随时进行的,当行路者在野外经过敖包时要下车马,在石堆上添加石块,有时还献上钱币,以示崇敬;狩猎者和伐木者进入山林时,也一定要向设置在此的敖包添垒石块或插草木行祭,以祈佑平安顺利;也有选择季节、时日进行的较为正式的祭祀活动。在传统的聚族而居时期,敖包是以莫昆为单位设置的,并且由莫昆组织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敖包活动。后来由于迁徙和移民的移入,达斡尔人居住形式变成按地域杂居,于是开始以屯为单位设置敖包,由杂居的各莫昆共同祭祀。自清代以来,随着在达斡尔族地区实行八旗制,在今莫力达瓦地区设置了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敖包和旗敖包这两个官方敖包,通称为官敖包,敖包祭祀由此还出现了官祭和民祭之分。

过渡到农耕生计方式之后,达斡尔人对每年春季种完地之后的春祭和秋天收获时节的秋祭都按时举行,倍加重视。一方面,体现了自然崇拜的信仰意识对其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农业之于达斡尔族经济生活的重要性在其观念领域中的反映。笔者认为,达斡尔族敖包祭祀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联性,与一切农耕民族自古以来祀天礼地,祈求并报谢自然的养育之恩的信仰意识有类似之处,本质上是相一致的。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原始农业发生之初,就已经形成了向神灵祈求丰收的宗教观念和信仰习俗。在国外的一些农业考古遗址中,不仅出土了农作物籽种、石制农具、骨器、陶器等,还发现了一些象征丰产丰收的女神雕像,这正是人类早期即已存在农事信仰的佐证。我国的农耕先民很早就对滋养作物生长,使人类得以操持农耕生计谋生的神奇土地产生深深崇拜之情,在对土地、地神的祭祀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社日”的习依“社”即为土地辛电“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将土地神称之为‘地抵’或曰:‘社’。据记载,我国早在夏朝就有祭祀土地社神的信仰活动。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社日’,是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人们在这一天聚集起来,宰杀牛羊,向地神献上祭酒。渐至后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土地神的崇拜更多地与农耕生产与祈祝丰收的活动结合起来”。在春、秋社日开展的对土地的祭祀活动旨在“春祈于社,秋报于社”。春祈,是祈求社神保佑庄稼旺盛,谷物丰稳。是日,人们除了祭祀土地,还共饮“社酒”,演社戏等,以欢快的节日活动娱神,以此激发土地滋养万物的繁衍能力,并预祝当年作物生长时期风调雨顺,农事顺利;秋季作物收获,此时在喜庆丰收和谷物安全收藏的庆祝活动中,更主要是体现秋报的主旨。人们要通过祭祀来报谢神灵的佑助和恩赐,并对祖先给予的庇护表达感恩之情,同时也藉此机会祈求来年再获丰年。

信仰萨满教的达斡尔人历来供奉多种神灵。达斡尔人称其为“巴尔肯”,共有几十种。其中山神(白那查)、土地神和狐仙等在达斡尔人的信仰观念中一定程度上起到农事保护神的作用。他们将土地神视为掌管天气顺调,五谷丰饶和家畜兴旺的神,仅是为保农事顺利加以供奉“达斡尔人每逢新开荒时,在野外临时堆成草皮堆,在动犁前,向土神(巴拉格巴日肯)点酒叩拜”。不少人家还在庭院的角落设置小祠堂加以供奉。笔者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及其所辖的几个民族村做调查时,了解到这些信仰和习俗在达斡尔族的农耕生活中已经消失近六七十年,不过仍能从当地人的记忆中寻踪和钩沉。达斡尔族学会的先生(62岁,阿尔拉村人)回忆其父(年近九旬)曾一直供“白那查”的往事,至今记忆犹新地里遭虫灾时供,连续几年风调雨顺。供奉得很虔诚,他自己也觉得种地总能得到雨水,也很少遭受雹灾。他就是在地头上供的,每次祭时,跪在那里叨咕(当地方言,念叨的意思。)求‘白那查’保佑庄稼平安丰收。还对‘白那查’的关照表示感谢,有时杀牛来祭。达斡尔人对土地神的信奉,没有像汉族信仰观念中“地抵”、“社神”的概念,也没有大规模的、隆重的祭祀活动。但他们传统上按春祭、秋祭定制举行的敖包祭祀,则是向他们信奉的神灵表达类似于“春祈秋报”的期待与回馈的心愿。特别是过渡到农耕生活以后,对农事顺利、作物丰收的祈愿和报谢心理更加强烈。因为春季播种之后,即种下了一年的希望。达斡尔人带着对风调雨顺,免受灾害,农事太平的由衷祝愿,以祭祀敖包的形式,希望将自己的主观意愿通过影响和作用于自然力而得以实现。秋季收获后,又虔诚地祭祀敖包,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之情。自清代开始还有了官祭和民祭敖包之分,但诉诸的心愿和目的则是相同魄春祭通常在五月,祈求天地山河、白那查诸神保佑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保障五谷丰登,各业兴旺。秋祭则多在八月,感谢天神恩都日和白那查诸神恩赐丰收。可见,春祭的日期通常选在农事开端的5月,秋祭则多在作物丰收的8月举行。每年安排在特定时节并以特定的目的举行的两次祭祀活动,不仅在祭祀时节、重视程度和仪式规模上与汉族等农耕民族的“春祈于社,秋报于社”很相近,而且其中所寄托、包含的信仰意识和文化心理与“春祈秋报”也是一致和相通的,这在官祭敖包和民祭敖包中均得到体现。

民祭敖包之日,“屯人咸集敖包前,用牛或猪、羊祭之。巴哈奇祝祷者,以祷告词祷告,祈求天地、山川、神抵威灵感格,风雨以时、灾痈以消、五谷丰登、大畜繁殖等词。祷毕宰牲,分节煮荐,巴哈奇仍祷告一次,此时众皆焚香叩拜祭毕,生熟肉按户均分之,此民祭敖包之俗礼”。主祭人由巴哈奇(萨满的助手)担任,过去只允许男性参加祭祀仪式。祭祀时有时还事先在敖包上插上带有青枝绿叶的柳树或桦树,用以象征五谷茂盛和六畜兴旺。祭毕,通常在进餐之后,举行射箭、赛马、摔跤、打曲棍球等多种形式的民族游艺比赛活动。清代康熙年间在今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境内设立了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敖包和旗敖包两处官敖包,这两座敖包分别设在宜卧奇后屯(今宜卧奇村)之北约五里许的山顶上和尼尔吉屯(今尼尔基镇)东山头(即下文提到的.“老山头”)。从这时起,敖包祭祀习俗中又出现了官祭形式。莫旗达斡尔学会先生告诉笔者,衙门敖包的祭祀活动自从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于光绪八年(1882年)被撤销后就停止了,到2001年之前旗里已有一百多年没有到此行祭。而旗敖包的祭祀则一直香火不断,旗里每年都组织祭祀这座敖包。据记载,衙门敖包由总管主祭,旗敖包由副总管主祭。祭制仍用牛、猪、羊等牲畜献祭,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衙门敖包时,总管率领官兵全体临场烧香,读祝文,所祷之词与民祭同。秋祭主要是报谢神灵佑助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仍祈加惠施恩,免除一切灾害。旗敖包的祭法与衙门敖包相同。公祭仪式后还要举行射箭、赛马、角力或舞蹈等游艺活动。

无论官祭敖包还是民祭敖包,都出于祈盼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各业兴旺的共同心愿和目的,并且都选择于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寄托了达斡尔人对大自然深深的仰赖与感恩之情。敖包祭祀过程中敬神娱已的仪式和活动,体现的则是那份人与自然之间原初的默契与和谐。

三、现实迫力与敖包祭祀文化心理及民俗形态的变迁

敖包祭祀这一古老的文化习俗也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从民祭的情况来看,过去除了为祈祝丰收和报谢神灵而举行的春祭和秋祭以外,每逢夏季干旱时,还要祭敖包求雨,其仪式过程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只是祭祀活动之后,人们要用事先准备好的水互相泼洒,以示天降雨水。祭敖包习俗在后来的传承中,已逐渐将多种祭祀目的合并起来,祭祀仪式也逐渐改为集中举行。笔者对莫旗阿尔拉村、马当浅村等几个村落进行了调查,从敖包祭祀的主祭人、组织和参与活动的村干部等几位角色和身份具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访谈对象那里了解到现在各达斡尔族村落的民祭主要是以求雨为目的而举行,而且是天旱时才祭,不旱则不祭,因此,各村现在不是每年都举行祭敖包活动。过去祭祀时向神灵表达类似于“春祈秋报”的期待与回馈的心愿,现在则在祈祝的心理之上叠加了向大自然寻求消除灾害,以获得安康太平生活的现实要求。此外,通过这些“文化持有者”的叙说和描述,我们还了解到求雨的仪式、场景和特定规制等在传承中对(敖包祭祀)传统的因袭和发生变迁的情况:祭敖包求雨的时间不固定,一般都在五六月份祭。天旱时,由村里的老人们商定求雨的日期,然后告知村民。以前由各家集资买供品,主要是献祭所用的鸡、猪、酒和点心等。近几年基本上都是村镇出钱来买,特别是村委会对求雨活动也越来越支持,村里不仅给活动出资,而且村干部有时还直接是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每次求雨活动一经提议和初步安排,都会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这其中除了对长辈和村落权威的服从之外,更主要是信守一份其内心世界中来自世代相沿的精神信仰的规约,同时也是出于对村落社区共同利益的高度重视。过去祭敖包求雨不允许妇女参加,如今禁例已被打破,不少妇女也前去参加,集体参与的程度大为提高。祭祀已不再由“巴哈奇”主持,而是请村里年纪大、有经验且口才好的人来担任主祭人。与阿尔拉村相邻的哈利村(现已与村合并)村民, (79岁,2008年担任村里的祭敖包求雨仪式的主祭人)告诉笔者:“主祭人一般都选岁数大的,还要会说求雨词的,有时几年连续由同一个人担任,有时也每次更换。求雨活动一般(前后)要用大半天的时间,主祭人说求雨词大概半个小时,有的也用不了半小时,关键在口才。”祭祀时供品摆放在敖包前,主祭人念诵求雨词。主要是祈求上天降下宝贵的雨水,消除旱灾,也同时攘除虫灾、涝灾和人畜的病疫等,保佑人畜太平,庄稼丰收,大家都跟着祈祷。念毕求雨词,众人要围着敖包按顺时针方向绕三圈,并把上山时捡的石头添放到敖包上,还要向敖包上洒酒。接下来围坐分享祭品,之后活动即告结束。

今天,民祭敖包活动较之传统形态发生了一定变化,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但最根本的变化在于文化心理方面,而这与达斡尔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生态破坏所致的自然灾害,尤其是旱灾频繁,不仅使农业生产受到直接的影响,甚至导致农民的生活重陷困境,因而敖包祭祀中必然会带有明显的农事攘灾的心理寄托,求雨是其鲜明的目的指向。显然,环境因素已成为敖包祭祀中农事攘灾的心理愿望得到显著强化的现实迫力。

官祭敖包的惯制也并未一直得以完整地延续,前文提到旗敖包自设置以来,每年由旗里组织祭祀,而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敖包的祭祀活动自1882年随着总管衙门的撤销而停止。2001年这一敖包因一个特殊的历史机遇又得以从历史中重返现实。笔者从莫旗达斡尔学会了解到,由于2000年莫旗要兴建尼尔基水库,位于旗东部尼尔基哈达(当地人称老山头)一带规划为库区占地,设置在此的旗敖包也将被迁移。学会的先生讲述了最终将旗敖包与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敖合并的经1942年原先登特科努图克祭过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敖包,因为它当时属于登特科努图克(辖区)范围。那时候我上小学,也跟着去了,对那里壮观的山峰和敖包印象很深。于是我就建议把旗敖包和那个敖包合并,因为它们都是旗的祭坛。我提出这个建议后,学会理事长和旗里相关领导分别去看了,都感觉特别满意,一致同意往那里搬迁合并。搬迁合并那天举行了祭祀仪式。当时这座总管衙门敖包都300多年历史了,竟还有2米多高,那石头长期被太阳晒都成红色的了。现在外层的石头都是合并以后祭祀时加上去的,原来那红色的石头几乎看不到了。从搬迁合并那年,我们这里的敖包节就定下来了,每年都要到那里祭敖包。”根据资料提及和访谈对象讲述,今天重温于2001年8月1日搬迁合并当天举行的敖包会上庄严的祭祀仪式,仍可以体会到历史跨越时空与现实对接带给人们的欣喜与感动。祭祀仪式由达斡尔学会的乐志德先生主持,主祭人为八旬老人敖寿昌,另外请8位达斡尔族老人、一位鄂温克族人合祭,他们将代表民众之意,向苍天祭祀。祭词饱含虔敬之情,向他们所信奉的母天、父天和敖包神等诸神灵祷告和祈求:通享本次祭祀的参与人众、献祭和祭奠形式、感赞神灵的护佑、诉说旗敖包迁址的原因和拟与布特哈八旗总管衙门敖包合并的事宜,等等,恭谨而周全。而最为核心的诉求则是祈愿继续获得神灵的佑助,使地方和民众永享兴旺康乳“今天,巴特罕达斡尔人们、鄂温克族和各族群众,共集在此,欢聚一场,为旗斡包喜迁送行。祈求神灵,继续保佑平安、幸福地生活。保佑繁衍,消除灾害,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祝愿巴特罕繁荣昌盛吧”钧神圣的祭颂回响在山野之间,这既是达斡尔民众对自然的祈望和感恩之情的表达,也是人与自然的真诚对话。这一天所确立的一年一度在此祭祀敖包和举行敖包会的定制,实质上也确立了官祭敖包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形式,它可以有意识地强化民众尊崇自然、保护环境的心理意识,使人与自然之间互通互融的情感联系得以接续并维系下去。

达斡尔族敖包信仰和祭祀习俗在传承中体现出稳定性和变异性的特点,我们感悟到其中世代相沿的人对自然敬畏、依赖和感恩的观念与情感的同时,也对其所关联的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适应状态和互动关系及其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作为达斡尔族文化传统变迁的动因,现实条件和环境因素应通过自身的不断改善和优化来赋予该传统文化形态以当下的价值和功能,从而使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信仰及相关习俗在当今更好地为民众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秩序与意义。

★ 论文阶段工作小结

★ 浅谈生态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论文

★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机遇论文

★ 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论文摘选

★ 教学设计论文特点

★ 资源配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论文

★ 当前国际形式特点的论文

★ 生态环境变迁对民族情结的影响论文

★ 三对角线性方程组算法特点论文

蒙古族传统的敖包文化 第3篇

敖包的形式,各地区大体一样,即在圆坛之上,积石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三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一白垩,使之坚固。形似烽火台,高约十余丈。遥望如尖塔,直入云霄。平时任风雨吹淋。设有敖包的山陵或山丘,一般都是地势宽广,风景优美的地方,而且便于举行文体游艺活动。

敖包的数目,各地不等。有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有的是群敖包,即7个敖包并列,中间为主体,两旁各陪衬3个小敖包;也有一个大敖包居中,东、南、西、北各陪衬3个小敖包,成为十三敖包群,汉人称为“十三太保”。

敖包的种类也很多,按年代分,有的地方有成年人崇拜的敖包;按地域分,有的归一屯所有,有的归数屯所有,或一家所有,或一旗共有之。

蒙古族祭祀祭敖包,有各种传说。有的说,敖包就是神的化身,是什么神说法不一。有说是代表山神的,有说是代表水神、龙神,也有说是代表庙神或祖先的。

崇拜、祭祀、赞美的诸神,首先是天神腾格里,然后才是其他诸神。而祈求神灵的是:赐予幸福,消除恶魔。

那木吉拉在《浅谈蒙古族的敖包祭奠》一文中介绍的敖包赞词写道:

在蒙古族传统信仰中,天神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他们坚信是天神赐予了其赖以为生的牲畜。据宝斯尔《鄂尔多斯风情录》:在蒙古民族的传说中,马是天上的仙女头上落下的宝钗变成的,因此马是天上降下来的神骘。

生育万物的天神当然关系到人类的繁衍,蒙古牧人认为是天神赐予了人类以生命。为了牲畜的繁衍和人类生命的诞生和延续,人们祈求天神攘除各種灾难以保障作为其食物来源的动物的丰盛富足和人类自身的繁衍无尽。而崇拜高山成为蒙古族崇拜天的同义语,在戈壁草原上,高高耸立、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蒙古族对地神的崇拜是在对天神的崇拜下产生的。古代蒙古人认为,每个地方都有专管该地的神祗,叫乃布达克、沙布达克,译为风水,此为主管该地的灵魂。

对地神的祈求与对天神的祈求是同样的。而且,蒙古族对地神的崇拜也与山神的崇拜联系在一起,认为高山是地母的乳房。

敖包是由土石与树枝组成的,关于这一点,邢莉在《草原文化》一书中认为,这与蒙古族崇石崇柳的习俗有关。蒙古族有“人自石出”的神话传说,在阿勒泰的史诗里有“孤儿英雄,你的生父是硕大的石头”的描绘。在英雄史诗《江格尔》里写道:“白音查干巴特尔,他的父母都是石头”。并且很多英雄的脐带是用火镰石割断的。

敖包祭祀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

血祭,就是把自己家最好的肥牛、肥羊宰杀之后,恭恭敬敬地供奉在敖包前。如今,这种祭法是很少见了。

酒祭,就是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地洒在敖包前,祈求幸福。在蒙古包做客,常见主人在喝酒之前,要以手指蘸些酒,弹向东、西、南,表示敬神。

火祭,就是在敖包前,烧一大堆干树枝,或一大堆干牛马羊粪,祭祀各户走近火边,排列成队绕火三圈,并念着自家的姓氏,供上祭品把全羊肉投入火堆里一同燃烧,烧的越旺越好。

蒙古族的萨满教认为火是最圣洁的,因而以火祭敖包。

玉祭,在古代玉是很贵重的,它常常是奉神的供献品。在远古的祭祀和招魂中成为仪式法器,是人神相同的桥梁。蒙古族在祭敖包时,也有这种礼俗。祭敖包的时间一般选择在农历五月或七月,这正是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时刻,是草原上的黄金季节。这个季节,草原上绿草繁茂好似给大地铺上了地毯;牛羊成群,就像大地洒满了珍珠。鲜花开放,鸟语花香,沁人心脾。蒙古牧人骑着骏马从四面八方赶来,祭祀敖包一般要在红日初升之时,牧人认为这是吉祥的时辰。

祭祀时,敖包上插上树枝或栽一根木杆,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牧人有的行跪拜礼,有的行躬首礼,献上哈达、美酒、奶食、肉食等,默默地祈愿。向诸神表达牧人的生存欲望与精神需求。祈求天神赐予雨水,祈求地神赐予丰草,使牧人的生活平平安安,人畜两旺。牧人把最鲜美的食物献给了自己的保护神,把最美好的祝福带回了自己的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蒙古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历史积淀的敖包文化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敖包的文化价值 第4篇

(2011年6月1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在这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瓜果飘香的美丽时节,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乌拉山镇呼日业敖包祭祀活动。在此,我代表敖包组委向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广大农牧民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组织筹备这次活动的单位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祭敖包”是蒙古族传统的祭祀神灵的活动,祈望草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牛羊兴旺、吉祥安康。我们乌拉山镇所处的地区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半农半牧地区,祭敖包活动在蒙古族人民群众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各族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团结进步,共同发展,使我们一直保持着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在这万木葱茏、气候宜人的季节,我们举办这一蒙古族最为隆重热烈的祭祀活动,既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弘扬中华民族多元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为展示、拉动我们旅游开发、扩大经贸交流合作、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诚挚地欢迎各位来宾和朋友们在活动期间尽情欣赏草原、黄河雅趣天成的生态风光,体味边陲草原淳厚质朴的民风民俗,领略独具魅力的地域民族文化,感受内蕴深厚的投资开发环境,使这次活动成为发展延黄河地区经

济的良好平台。呼日业敖包坐落在黄河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河套文明作为黄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而且具有进取的时代精神。乌拉山镇塔布村敖包(原杭锦旗呼日业敖包)始建于1668年,史书记载每三年祭祀一次,后来每年祭祀一次。文革期间,敖包祭祀也一度中断。九十年代初蒙古族自发组织进行过维修,并举行了祭祀活动。我们由修建沙堆开始到今天的石堆,由几个人开始祭祀到几十个人以及几百人,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尊重广大蒙古族群众的民族感情,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曾我们进行多次修缮,去年我们对敖包进行了一些修缮,并举行这次隆重的祭祀活动。

在这里我们衷心的感谢鄂尔多斯乌审旗养殖公司、内蒙古益得矿业公司、乌拉山镇党委、政府、巴彦淖尔市柏晨房地产有限公司、内蒙古融信房地产有限公司、内蒙古融信房地产有限公司二项目部、内蒙古大杨房地产有限公司关心和支持;感谢杭锦旗独贵镇道图村、乌拉山镇塔布村、水桐树村关心和支持;感谢从呼市、包头、锡盟、鄂尔多斯、乌海前来参加敖包祭祀活动的贵宾、朋友的支持和光临。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绿色的草原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我们这个地区,各族人民正向着新的征程迈进。

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事业有成!

词语敖包造句 第5篇

2、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敖包的种类逐步增多,并且其功能也发生了演变。

3、成矿流体在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后在大石寨组的构造薄弱破碎的的部位沉淀析出,形成敖包吐萤石矿床。

4、您可在这里参加祭敖包活动,那盛大的场面,真切的感受,会使您对草原和草原上的人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5、蒙古人对格斯尔英雄的信仰崇拜,集中体现在风物传说、寺庙、敖包、祭祀、那达慕、家教等诸方面。

6、本部分记述了吉祥的苏鲁台敖包牧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参观**寺庙的详细情形。

7、导游正在介绍敖包的`来历。

8、从沙湖向西约3公里处,有一高出沙漠的高地,海拔1486米,上面有著名的库布其银肯敖包。

9、祭敖包原本是萨满教的一项图腾祭祀活动,后来喇嘛教取代萨满教后,这一祭祀活动也被纳入到喇嘛教,同时增加了宗教色彩。

10、蒙古族在“敖包文化”发展过程中,在原始崇拜意识支配下,创造了他们的原始美术。

11、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12、主要景观有草原人家、草原古城、草原部落、草原集市、草原牧场、草原敖包、茶马客栈等。

敖包相会歌词合唱版 第6篇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女: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嗬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男:十五的月亮升上天空啊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哟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女: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你耐心地等待哟嗬 你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合:只要哥哥(妹妹)你耐心地等待哟喂

心中的敖包 第7篇

然而草原人心中的敖包,是他们对自然馈赠的热爱,对于武汉外度假酒店董事长黄彩霞、迟海涛和帅建平三位创始人来说,武汉外牧人之家就是这份热爱的载体。

拥有鲜卑血统的迟海涛,早年在上海从事医疗行业,收入丰厚、衣食无忧、家庭美满,然而在3年前,他不顾身边所有人的反对,只身回到内蒙古,养殖羊驼回馈家乡,如今,迟海涛的羊驼牧场已经是中国最为专业的羊驼养殖基地。

然而这三年,如何从无到有经营的牧场,如何突破贸易壁垒引进纯种羊驼,如何让来自安第斯山脉的这些可爱家伙适应内蒙气候,背后的忙碌辛酸,只是在迟海涛的一笑之中,用他的话来讲:“我想念家乡的敖包了”。

帅建平是在草原长大的年青一代牧民,他的牧场和羊,在草原都很有名气;与老一代不一样的是,他思维活跃、开着越野车奔波于各地开发市场;但他也与所有草原牧民一样,骄傲的坚守着草原羊的美味,他说:“我会选择(羊肉)仓库,如果这个仓库会收饲料养殖的育肥羊,那么再高的价钱我也不卖。”

每年秋冬季节,武汉大街小巷也开始弥漫着烤全羊的味道,这是这座爱吃的城市每年的“烤羊季”,然而在黄彩霞的眼中,烤全羊不是唯一的目的,而是一个窗口,她和她的团队一年内多次往返草原和武汉之间,精心筹备,在十月初的“苏尼特·蒙羊美食节”中,他们将延请蒙古正宗厨师主理,大到蒙古包、小到切羊肉的刀具、餐盘、服装都自草原引进,务求让江城饕客在武汉也能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草原风情。

“如果把‘烤全羊’仅仅看作是一门生意,我们大可不必费此周章,但自然的馈赠,不可辜负。”黄彩霞说。

敖包山上电视塔散文 第8篇

我说过无根者的故乡,是故乡没有感动的力量。过后也曾问自己,什么是心中故乡的标志,看到这个标志就知道是故乡,想起故乡就会在脑海呈现它的形象。

敖包山上耸立着高高的电视塔,钢索组成的由小到大的三角似数根弓弦拉住高塔箭指青天,就是我印象中最熟悉鲜明的故乡标志。战备时遗留的碉堡荒废在山腰,山中有地道相连,迎接了几乎所有小镇的孩子来探险。山顶上的几块大石头,能让或站或坐或蹲在上面眺望思索的人自然呈现出最酷的形象。

正月十六是敖包山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这座小山上早早就会聚满人。这是一个我不曾在其他任何地方再见到过,似乎只属于这个小镇人民的`习俗——十六溜百病。传说这天登高会一年不生病,这习俗的来源还需喜欢民俗的人考察,我周围的人好像没谁能说得清。寂寞一年的敖包山在这天是圣地,成了健康之源。我稍稍长大后,在家乡的每个正月十六都同大家一样如约而至。小镇的居民聚在山顶,溜掉百病,眺望自己生活的地方。高高的电视塔就在旁边,四面拉住它的钢索在风中拨动,就像个巨大的竖琴,无声演奏着最终走出小镇,走出草原的曾经的孩子们在数年后才听得到的揪心不舍。不舍永远留在家乡带不走的童年。不舍那时的天,那时的人,那时的自己,还有人之初最早的爱,不舍也难再拥有---深埋入感情细腻的人灵魂中的揪心结。

白音敖包学校考核验收总结材料 第9篇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普及程度及幼儿教育

1义务教育领导组织、管理制度健全,各种档案资料齐全整洁。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无残疾儿童。

2、重视幼儿教育,在幼儿教师培训、岗位责任制评估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做得很好。学前一年入园率100%,学前三90%以上。

校园校舍及校园文化

1、校园整洁、卫生,各功能区划分合理,主要通道硬化,做到常青树、灌木丛、花草相结合。

2、各功能库室管理有序,远程教育、多媒体、计算机室使用管理好,四年级以上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3、班级文化建设做得好、有特色。布置新颖、栏目多、教育性强,名人名言、学生制作、评比台、读书台等,时时处处发挥着育人作用。

4、学生餐厅墙壁四周悬挂着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发挥了对学生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办学条件

1、购买图书830多册、订阅教育报刊30多种,投入资金1.5万元,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师生阅读的需要。购买树苗绿化校园,投入1500多元。

后勤服务与管理

1、编制了《学校总务管理手册》,完善了后勤管理各种规章制度,明确了个岗位人员职责,制定了后勤人员考评细则。

2、勤工俭学、劳动生产实践基地育人创收工作做得很好,解决了师生大部分用菜,创收育人效果好。2009年,被评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先进单位”。

3、舍间教师认真做好服务与管理,宿舍整洁、床被整齐,经常开窗通风,卫生、无异味。安全工作

1、建立健全了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狠抓安全管理工作。

2、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开展安全演练,提高学生的自救、避险逃生能力。

3、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存在问题:

1、幼儿园及教育管理要加强。

2、校园文化建设好有待加强。

三、建议:

1、要对幼儿园的外部环境进行美化、刷新。做好幼小衔接的同时,避免小学化倾向。

2、要把墙壁报利用好,校园内是否增加宣传橱窗。

家长座谈会:

1、学生宿舍取暖问题,家长普遍关注,要做好取暖保温工作。

京城家庭聚会绝佳之选——敖包会 第10篇

京城家庭聚会绝佳之选——敖包会

推荐理由:悠扬的马头琴,精彩的民族舞,感受那来自草原的祝福;斟满美酒,戴上哈达,让草原的清香尽情流淌,这一刻您也是一个蒙古人。

正宗大型蒙餐厅在北京真不太多 位于魏公村这间招牌门面就很蒙古很吸引人 加上由原来的一座音乐厅改造而成,看蒙古舞蹈灯光音响都非常上档次,爱蒙餐爱羊肉的亲们千万别错过这间餐厅,而且它家的奶茶在厅堂熬制,热香。将烤炉用沙漠植物“索索材”烧热,整羊撒 入特制调料,入炉烤制四小时左右。出炉时色泽金黄,浓香四溢。#创意私房菜馆#家庭聚会#。

爱乐活美食特色民族风。

腊八蒜烧牛肚

大葱烧驼掌

红烧肉

好吃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上一篇:用心浇灌 让花儿开得更艳下一篇:2022年社区党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