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2024-09-12

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精选8篇)

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第1篇

三穗县农村中小学管理现状、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建议

前言

一、基本情况

三穗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北部,全县辖5镇4乡,159个村、5个居民社区,总面积1035.8平方公里。总人口21.22万,其中农业人口19.11万人,占总人口的90.06%;少数民族人口15.8万人,占总人口的74.8%。

全县有中小学95所,其中高中3所(其中职业高中1所,民办高中1所),初级中学10所,普通小学57所,教学点25所,在校生28708人。

二、中小学教育管理基本现状

我县实施“两基”工程以来,学校在硬件建设、软件设施、教育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整体面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随着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我县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仍然存在着一定得困难和问题,有的还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通过调查、分析、综合,我县中小学的发展不容乐观。

(一)“四制一目标”管理实施力度不强,存在一定失效性

1998年我县从湖南学习引进“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以来,对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我县中小学教育走出了低谷,各项管理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育教学质量在全州的排名不断提升,居于前茅水平;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逐步制度化、程序化。全州的“四制一目标”管理现场会曾经在我县召开。十多年来,我县积累了一些经验。然而,近几年来,我县的“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的实施力度有所削弱,有的管理内容难以实行下去。

(二)学校管理科学缺乏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我县有的学校没有对学校未来的发展做出如实科学的规划,即使有有野只不过是用作应付检查的一张“护身符”,并没有认真去实行。由于办学目标模糊,导致学校的办学水平不高,停滞不前;甚至于有极少数学校没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方案,在管理上往往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盲目应付现象,工作十分被动;更不要去谈积淀学校厚重的文化底蕴了。

(三)学校规章制度的执行,存在一定得随意性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实现既定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起着“组织”作用的“无形”领导,对学校师生有着共同的约束力。然而,由于有的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领导主观愿望强、不公平、以偏概全,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不能体现全体师生的共同一致,造成很大的难度,在再加之执行过程的随意性,管理者处理事务时存在“人凌驾于制度之上”等现象,许多制度长期处于“休眠”状态,因此,不遵守规章制度的也没有受到处理,大大刺伤了制度遵守者的心。

(四)学校的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一定失衡性

学校的评价是对师生的工作、学习的一种正确引导,是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可以激发师生超长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但是,我县有的学校制定的评价措施及评价过程往往出现一些失衡现象,挫伤了师生的信心和工作积极性。

(五)学校教师除了担任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外,还要承担大量非教学方面的工作,导致教师教学工作时间少,精力不足,常常因为一些非教学方面的事情被搅得焦头烂额,从而冲淡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一性。

三、原因分析

(一)“四制一目标”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教职工竞聘上岗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目标管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长在人事调整、岗位调整、工资分配等方面都没有实际的权力,因此,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取心,工作不踏实,竞聘落岗的教师无法处理,出现优秀教师体现不出优秀,落岗教师脸不红心不跳,一旦调整其岗位,又不愿干,甚至与学校领导对着干的尴尬局面。把情况向上级领导反映后,领导最多也只能将其调换一个工作环境了事,这种现象在边远的中小学比较突出。

(二)在学校的没有总体规划方面,究其原因:

1、除了极少数学校领导存在管理无方,目标不明外,大部分学校都存在“规划了,但难以实现”的想法,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学校只能根据其要求开展工作。

2、学校工作的延续性不强,一旦学校领导班子调换后,前届领导所规划的东西在实施起来就得大打折扣。

(三)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上,由于多数制度是学校少数管理者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制定出来的,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等级色彩和管理者的主观性,教师的共同意愿和心声得不到采纳或很少得到采纳,作为被管理者的教师就成了“弱势群体”,教师的权利得不到充分的保护,极大的挫伤了教师作为主人翁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受到“制度制定要严,执行要活”的观念影响,因而得不到公平公正的的执行,特别是一些管理者违反制度,往往会变通执行或不执行,这样,就出现一定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极大的造成学校教师抵制学校规章制度的现象。再则,有的学校只注重一些显性的制度执行,而对学校整体性的制度执行得甚少,这也是造成学校规章制度执行存在随意性的原因之一。

(四)学校的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对教师的评价有失偏颇。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的全面评价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在评价的过程中,只注重教学成绩的评价,而忽略其他方面的评价;只注重利益分配的评价,如评优选先、考核等,而忽视工作开展的具体基础和起点,造成担任好班级的教师工作永远优秀,担任容易做的工作的教师永远优秀,从而打击了一大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出现了一些“反正怎么干,优秀都不会降临到我们头上,随便一点吧”的言论。况且评价人员由于存在一些主观上的原因,也导致在评价上出现一些失衡现象。

(五)由于各单位的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很快,但随之而来的非教育教学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的加重。使得学校领导和教师应接不暇,疲于处理、应付,因此,在专心考虑学校发展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受到一些影响,分散了精力,冲淡了主题。

四、解决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四制一目标”管理的内涵,拓宽管理思路。

1、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四制一目标”管理模式的研究力度,不断丰富其在新形势下教育管理的内容,不断完善,充实,形成一套学校管理的特色。

2、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管理力度,真正将“四制一目标”管理落到实处,对于那些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进取心,工作不踏实,落聘的教师除了要加强教育和再上岗培训外,还需要真正落实降级使用和解聘工作,以此作为反面教材教育其他教师,达到警示的目的。

3、适当放权给学校领导,使其在学校管理中有一定的主动性,特别是在学校的人事调配、资金调配等方面,真正做到“能者多劳、多劳多酬、优劳优酬”。

(二)教育主管部门在学校总体规划上,要加强调研,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满足各个阶段的教育需求。同时要从资金和人力资源方面鼓励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好发展规划,创造办学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做到一校一品,达到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打基础的目的。

在人事调配和培训上,要注意强调加强学校工作的延续性,使学校的规划得以充分的实现。

(三)教育主管部门除了对学校管理作出宏观的要求外,还要努力为学校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管理环境,拓宽学校的管理空间,经常性的教育学校领导在执行规章制度要以人为本,听取教师的心声,保护教师的权利,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化。并将此项内容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的标准之一。

(四)努力健全学校的评价体系,改变自上而下的评价方法。

1、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完善学校的工作评价体系,不但要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优选先、考核等比较显性的评价方案,而且要完善诸如后勤工作、教学常规过程和其他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隐形工作评价体系,使整个工作评价体系全面而完整。

2、领导对下属的评价要求实,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自己的下属。

对于来自各方面的信息,领导要做出多方面的理性的综合分析,不能草率的下结论,应兼听各方面的意见,将多方面的信息进行整合,实事求是的作出评价,达到促进下属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助于下属的发展成熟。

3、教师应成为评价学校领导的首席。单纯由上级评价和认定学校领导,必然会导致学校领导讲主要精力放在对上级领导负责上,却很少对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将学校领导的政绩交由教师去评价和认定,有教师担任学校领导政绩的见证者和裁决者,就会促使学校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想教师所想,干学生所需上,这样,学校的评价体系就会体现出一股浓浓的民主气息。

(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不断的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其他各部门应为学校保驾护航,解决困难和问题,共同营造一个安宁的育人环境,而不应该将一些非教育方面的其他事务分派到学校,分散学校领导、教师的精力,冲淡教育主题。

总之,学校管理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我县农村中小学的常规管理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经验,决策科学、管理民主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正在引领全县的教职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管理潜力,推进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八日

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第2篇

——关于课题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讨论: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两种倾向性

1、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是刻意追求遵循某种“模式”,构建或印证某种理论,还是关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取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成效?

2、在方法取向上,是刻追求科学性、技术性,使研究成果成为“理论剪贴”或案例之上套论点,成为教师难以读懂的“大论文”,还是从实际出发,推介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使研究成果成为中小学教师喜闻乐见的作品?

前言

我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的产物,也正在依靠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国家以政府行为将这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课题研究方式运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各级教研机构更充分地发挥了指导作用。至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方式仍在沿用。

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1、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2)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3)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4)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5)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6)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7)对学校学期或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主要教务与科研合一。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2)学期或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1)图书资料服务;(2)网上信息平台;(3)档案服务。如:教师专业成长档案、学校课题研究(行动研究)、重大教研活动档案库。

6、教研激励制度。

二、内容更新:围绕课改目标,全面展开

1、围绕课程功能的研究:从关注知识到关注人的发展。如落实三维目标,倡导学会学习。

2、围绕课程结构的研究:从学科本科,到研究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综合课程研究和学科关联、整合的研究。

3、围绕课程内容的研究:从注重书本知识,到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如关于“教教材”和“用教教材”的研究,对实验教材的评价研究。

4、围绕课程实施的研究:从单一接受式学习,到研究学生学习式转变和能力培养。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5、围绕课程评价的研究:从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研究。如学生学业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研究。

6、围绕课程管理的研究:从课程过于集中管理,到三级课程管理和学校课程开发的研究。如三级课程管理具体运行机制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三、倡导基于实践问题解决的教育行动研究

1、何谓教育行动研究(1)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教育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前者称“纯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普遍意义的各现象间因果关系理论,或改进已有的理论。后者又称“行动研究”。(2)教育行动研究的定义

教育行动研究是教育领域适合于实际工作者开展的应用研究,它强调以工作在学校第一线的基层教师为研究的主体,针对教师自己在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在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诊断和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解决问题的具体计划和方案,并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估。如此循环往复,使教师的教学和管理行为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

2、教育行动研究的特点(1)研究者——教师

教师既是研究者,也是研究结果的消费者。故教育行动研究又被称为“教师的研究”,是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生要“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研究性工作”。

(2)研究的起点——来自于教师自身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困惑和想法。同时校外专家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唤醒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

(3)研究的目的——改进和改善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行为,有助于教师养成反思的良好习惯,提高专业的敏感性和合作精神,更加有效地工作。

(4)研究者与专家的关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校外专业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专题性和技术性的咨询和指导,是一种新型的伙伴关系,是在“信息对等”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助于增强教师自信、自尊和自立的能力。

(5)研究过程——包含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归因、措施与行动和评估与反思四个循环往复的阶段。

3、教育行动研究的工作流程与方法(1)问题的提出(2)问题的发现

教师从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做教育行动研究,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要善于提出问题,然后,把“问题”转化为“课题”来研究。

怎样让教师找到问题?首先教师每次上完课后要进行反思。优秀教师常做“教历”,“教历”是陈述性的,讲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自己的体验,并做一些分析。每个星期要让教师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特别是要记录那些处理不了的事情。所做的“教历”要进行定期的交流。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对于个别的情况可个别交流。

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新理论。养成阅读最新教育理论著作和相关教育报刊杂志的习惯;

学习新课程标准。教师应学习并领会所教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和精神,提高标准意识和对标准的敏感性。与同事交流。养成同行沟通与交流的习惯。

与专家互动。积极参加校外专家的各类专题教育讲座,了解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开阔专业眼界。好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但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必须有现代的教育思想、新的思维观念和思维方式。一个好教师应该是头脑当中装满问题的教师,假如教师觉得自己在教育、教学上什么问题都没有,绝不是一位好教师。(3)研究的选题

教师平时记录下来的自身工作中的想法和困惑,依据一定的专业判断,通过校内外专家和同行的协助,将一些也许是模糊的、不成熟的想法转化成自己教育行动研究的选题。研究课题的选定应遵循三个标准:

问题的重要性

选题强调有理论依据,更强调对改进工作的实际意义,应分轻重缓急,将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优先作为选题。

过程的可行性

应该选择那些从时间、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等方面看比较可行的选题,树立“小课题”的研究意识。如“改进期末评语”。

结果的可行动性

应该选择自己认为可以根据研究结果自主采取行动的选题,尽量避免需要许多外部因素发挥作用而自己无法控制的选题。(4)问题的归因

在经过问题的初始调查确定问题的存在和严重程度之后,研究者应该着手分析问题产生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为下一步制定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提供基础。正确和有效的归因,可以使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和行动更加具有针对性,也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般而言,研究者对问题的归因,主要有三个来源。

理论的来源

应该指出的是,理论或书本的来源,更多的是从一般的角度对导致某一问题的可能原因进行阐述,未必就切合特定学校、特定班级、特定学生的实际,但是它为研究者反思自己的实践,确定归国调查的重点,提供了可能的思路。

经验的来源

对于研究者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而言,同行的经验也许更加具有直接性和解释性,因为这些经验大多来自与当前问题相近的学校和班级环境。

当然,经验在问题的归因过程中也只是起一种启发和参考的作用。

实证调查的来源

根据书本和经验,通过实证调查去分析和发现问题的原因,是当前教师所欠缺的归因分析方法。实证调查方法重视从当事人那里直接获取导致问题的原因,因而使得归因分析更加直接和有效。如果说前两个来源为归因提供了可能的思路,那么调查的来源应该成为日后措施与行动的主要依据。(5)措施与行动

措施与行动,是教育行动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行动研究的核心部分。在措施和行动部分,研究者应该注意下述一些原则。

措施应该与归因的结果相对应

研究者为了解决问题而采取的任何措施,必须有对该问题的归因结果,特别是实证性的归因结果的支持。教育行动研究中“问题的归因”和“措施与行动”之间应有一致性和连贯性。

措施应该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要有操作性。

研究者所制定的措施不应该只停留在观念的层面,如果研究者的教育行动研究涉及学科教学的问题,就应该将措施结合到自己的备课、教案和课堂教学中去。措施与行动是否到位,是检验教育行动研究真实性的主要指标之一。

措施与行动应该密切结合在一起,否则,很难确定研究者制定的措施是否真的落实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如没有落实,就很难体现教育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的理念。(6)评估与反思

评估与反思,是循环往复的教育行动研究过程的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它不仅是现有一轮教育行动研究的结束,也为新一轮教育行动研究孕育着的新问题。

致谢

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报告中,基础教研室的各位参与调查与讨论的各位老师,他们利用暑假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各自在所圈定的调查对象(五邑地区的中小学)进行这项调研报告;对在研究过程中提供意见、协助和经费支持的机构、校外专家和同行特别表示感谢。

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第3篇

首先,看看我们从市区及城镇两批收上来的近600份调查问卷中,关于“何时开始学习英语”的问题,获得的这样一组数据。如下表(表一,表二):

表一中,市区学生有49.3%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而表二中,在幼儿园开始学英语的学生仅有8.7%,占市区学生比例的17.6%。从表一、表二的对比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中小学英语教育在城市与农村的情况是非常不均衡的。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看个究竟。

一、起步时间不同,教材衔接断层

由事实出发,从上表中,城市学生在三年级以前就学过英语的累积有77.0%,而农村只有16.2%的学生是这样。大家都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这种起步上的差异,造成了农村的许多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感到陌生和吃力,今后只能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而非自己的“第二语言”。

不仅如此,在教材的设计上,学生在小学学过的所有内容,到了初中,一切又要重新再学一遍,而在小升初的考试中又未明确规定英语必考,这就使得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放松,不能予以足够的重视。

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其实对于中小学生的英语教育,适时的起步和规范的教学,就是孩子英语之路上的良好开端。

二、课外延伸不同,听说能力有差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发挥着信息技术在英语教育中的潜能,各类电教资源已在中小学逐渐普及,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使用的教学设备,如录音机、语音室、视听室等多媒体,正日趋统一。可以说,课堂上,无论是农村的英语教师还是城市的英语教师,都在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多媒体,让学生领略英语文化,训练英语听力及模仿表达能力。

然而,在课堂之外,英语学习的延伸就出现了巨大差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电脑的普及让城市家长更好地帮助孩子英语学习。

在城市的现代生活中,电脑、互联网已经深入每家每户,成为必需的生活工具,这为家长帮助孩子学习提供便捷途径。调查中,有78.5%的城市家长曾使用电脑为孩子下载英语习题和听力练习。这样,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的课堂教学后,在家里亦可以获得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源,更全方位地巩固了已学知识。更为突出的优势,还在于听力的有规律训练。家长利用电脑下载系列的听力材料,一方面,弥补了孩子在课堂听力训练不足量,利于孩子英语听力的短期进步;另一方面,还帮助了孩子形成英语听力训练的良好习惯,为孩子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面对中国现实,多数的农村家庭是很难拥有这样的网络资源。即使少数家庭给孩子配备了电脑,但也因家长自身难以熟练操作,孩子又缺乏成熟的心智自控,致使电脑的学习用途被搁置,英语学习的课外延伸也就无从得来。

2. 不同于农村,城市居住更接近高校,方便家教的进行。

许多城市中小学生家长为孩子请家教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孩子利用放学或者周末,跟着家教进行英语学习,能及时预习和巩固教材知识的重难点,并对课堂一些语法知识查缺补漏,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这些从高校学生中请来的家教,都是中小学生亲切的大哥哥、大姐姐,容易与孩子形成好朋友,他们结合自己的英语学习经验,还可以提高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孩子的英语成绩渐渐也就会有进步。

3. 城市里的老外较多,这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实际交流机会。

近年来,外企的纷纷落户,让更多的外国朋友来到中国。许多城市的中小学生,走出校园和家门都会“偶遇”老外,并进行一些直接交流,还有些学生与他们形成了朋友。这样,面对面的实际交流,让孩子更为鲜活地了解异国文化,提高了口语表达的胆量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帮助了他们真切认识到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提高学习英语的主动性。

这些课外延伸的不同,是导致中小学生英语听说能力差异的重要原因,这一差异最直观的就呈现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在中考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这30分中,城市学生的优势非常明显。

三、农村师资薄弱,教学不够规范

直面现状:农村的小学英语教育未能很好地规范,一些英语教师并非英语专业毕业,教师自身没有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不能熟练运用语言学的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教学中使用标准纯正的语音、语调和语感。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及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一旦在这一时期基础打不好,性格内向,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致使到了初中对口语有惧怕感,突破不了口语关,影响了进一步的学习。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缩小城乡中小学英语学习方面的差异,必须向农村中小学补充大量优秀的英语教师,加强资源配备,均衡教育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摘要:本文作者作了一次关于城乡中小学英语学习的问卷调查, 旨在找到城乡中小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的差异及形成的原因, 以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加强农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及资源配备,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以免出现孩子因为英语成绩差而被拒之高中和大学门外的现象。

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调研报告 第4篇

一、取得成绩

近几年,镇中心初中把中小学法制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强化教育,配备法制副校长,全镇学校法制教育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小学法制教育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育效果明显增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学校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落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体现在组织保证上。层层成立学校法制教育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任务,落实了“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责任,建立了责权明确的工作制度。其次是体现在工作落实上。镇中心初中把法制教育纳入工作总体规划,同业务工作一起研究部署,一起检查考核,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保证了法制教育各项任务的较好完成。特别是在文明校园、示范中小学、管理规范化学校创建验收和中小学“两项常规”检查中,将法制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使法制教育由软任务变成了硬指标。

(2)学校法制教育得到广泛开展。各学校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全镇中小学平均每周开设0.5个课时法制教育课,做到了“三有一进”,即有计划、有教材、有师资、进课表,保证了法制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同时,在政治、语文、历史等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法制教育内容,使相关课程的法制教育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和利用。二是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得到较好结合。各学校充分发挥校园广播、墙报、宣传栏、黑板报、手抄报等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作用,举办法制节目,开办法制专栏,宣传法制知识,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法制教育环境。

(3)学校法制教育的空间不断拓展。一是向家庭延伸。在法制教育寻求与家庭的沟通上建立了多种渠道。全镇中小学基本都成立了家长学校,有计划地对家长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大多数学校通过家长会及时与家长特别是与“问题生”家长沟通情况,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帮教转化。二是向社会延伸。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配备了兼职法制副校长,在推进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综治、公安、文化、工商、教育、团委等部门每年都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维护了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有效地净化了育人环境,使学校法制教育延伸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法制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存在的问题

我镇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新世纪、新形势、新要求相比,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

(1)认识不到位。个别学校特别是村小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落实不力,疏于管理,致使一部分中小学生主要是一些“问题生”的法制观念淡薄,打架斗殴事件时有发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影响了学校治安稳定,损害了教育形象。

(2)法制观念淡漠。个别教师法律意识不强,违反师德要求,教师因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不尊重学生受教育权、不尊重学生人格,不仅是违背师德要求的错误行为,而且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3)法制教育脱节。我镇目前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60%多,约有30%多的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入高一级学校,这些学生步入社会后,如何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和管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4)家庭教育片面。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重视文化课教育轻视其他方面教育包括法制教育的倾向,在转变家长这种观念上还要下更大功夫。

(5)社区教育空白。学生课外和假期教育得不到很好组织,基本处于自发状态,特别是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还不尽人意,不健康的书摊、网吧、游戏厅等整治难度大,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难以得到保证。

三、对策与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学校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觉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真正摆正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法制教育领导小组,建立以班主任、政治教师为骨干,以党、团、队等组织为依托的法制教育工作队伍。要增加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必要投入,在人、财、物等方面提供切实保障,确保法制教育正常化。

(2)精心组织,确保法制教育规范化。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教育,努力形成渐进、科学、法制教育体系;利用校园网、校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等,有计划的定期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剖析法律现象,用事实教育学生;另外,各学科教师有计划地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遵纪守法的必要性。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 第5篇

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2010-06-29 18:43:20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调研思考(2)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三中全会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决定精神,全面准确掌握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布局、办学规模、师资结构、教职工配备等情况, 以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为重点,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提高质量,减轻财政负担。我办于今年11月份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

基本调查的通知》(泉委编办〔2008〕134号),组织开展了对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基本情况及机构编制管理专题调查研究,并深入到基层和中小学校进行实地调研,听取基层学校对中小学核编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 基本情况

(一)全市中小学机构编制现状。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市共有中小学1617所,其中中学328所、小学1289所、教学点76个。共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57516名,其中高中部教职工编制12269名,初中部编制19852名,小学编制255名。

(二)全市中小学在校生情况。截止2008年9月底,全市中小学在校生共980568人,其中:高中部在校生150320人、初中部在校生312534人、小学在校生517714人。

(三)执行编制标准情况。自2002年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委编办、省教

育厅、省财政厅关于**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文[2002]121号)文件下发后,各级编办高度重视中小学教职工核编问题,每学年开学后牵头组织教育、财政等部门,深入到各中小学校,详细核查在校生数、班级设置、师资队伍结构及学校教职工配备等情况,认真了解基层学校在核编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准确、合理地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几年认真、细致的核编工作,全市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编制数根据在校生逐年减少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核定,编制数由2001年底的70170名,降至2007年底的61654名,共精简编制8516名,有效地减轻了各级财政负担。

(四)全市中小学校撤并情况。根据省委编办、省财政厅《关于清理整顿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通知》(闽编办[2001]61号)精神:“教育事业单位要继续做好结构和布局调整,适当撤并大中

专学校和中小学。”我市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因地制宜调整学校布局,结合事业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积极稳妥做好撤点并校工作。几年来全市共撤并中小学573所(2008年全市共撤并中小学71所),其中:中学17所、小学556所。

二、中小学校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从调研和分析中小学机构编制的变化情况上看,全市中小学校在校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且地区分布不均,而现有中小学校教职工超编现象仍然居高不下,学科缺额仍按各校需求继续补充,造成了超编人员难以调整分流、教职工队伍仍呈上升的态势。究其原因,除在校生数减少和定编标准由原以班生数定编调整为以学生数定编的客观原因外,在管理上缺乏总体布局、规范管理,其主要表现在:

(一)中小学教职工管理不规范。从政策层面上来讲,尽管对中小学机构

设置、教师编制核定与管理等机构编制有专项的政策规定,但对中小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职工队伍素质及教职工补充、转岗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造成了中小学教职工队伍管理工作无章可循。一方面中小学校超编,另一方面学科缺额又继续补充增加,已经超编的教师没有及时的调整分流安置,造成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仍然自聘雇用临时人员。

(二)中小学落实核编制度不到位。市委编办早在1999年就已出台《关于教育系统全面实施核编制度的通知》(泉编办[1999]18号),从调研的情况看出,我市部分县(市、区)目前仍停留在“编办只管数字增减”的方式上。编办对中小学撤并、教职工调配等实际运转情况难以及时掌握,有的县(市、区)并未按照规定的核编程序执行,缺编学校继续对外招录,超编学校人员难以调整分流,中小学校整体用编计划缺乏统筹规划、合理流动调剂的办法措施,把“先办理核编手续、后办理招考调配手续”执行为“先补充录用、后补办核编”。造成了对中小学机构编制管理不够到位,超编人数逐年累积上升。

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调研报告 第6篇

为全面、准确掌握全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现状,总结分析各校开展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特色作法和先进经验,发现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带共性的突出问题、难题与困惑,并研究探索有效的破解途径与策略方法,进一步整体推进全乡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迈向新台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均衡、整体、大幅度提升。通过各校的调研情况,对我乡教育教学教研作如下报告。

一、教育教学质量现状

我乡共有12所村小学、1所中心小学和2所中学,就综合情况来看,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县中上水平,就本乡而言,中心小学成绩远比村小好得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全乡教育教学质量一年迈上一个新台阶。历年小学质量评估都居全县前十名左右。唯有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县中等水平。

二、取得良好成绩的经验

1、完善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减少工作的随意性。

2、及时调整、充实学校领导班子,加强班子队伍的建设。

3、加强校本教研,特别是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增大教学的有效性。

4、严格工作考核制度,坚决实行教师工作考核与各自津贴工资挂钩。

5、严检学校常规工作,加强质量的监控,全镇上下理直气壮地抓教育教学质量。

6、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师生展示的舞台。

三、存在的问题

客观方面:

1、学生逐渐减少,学校分散,教师编制有限,用人紧张,造成部分学校出现包班现象。

2、留守儿童逐渐增多,监护人关心不够。大部分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只停在表面上,表现在:不了解自己的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回到家里对孩子的监督也不够,更不用说辅导了。

3、学校教育教学用房紧缺,经费紧张,像样子的图书阅览室、多媒体、语音室等对我们来说也许太奢侈,制约教育活动的有力开展。

4、教师专业学科不全,部分科目质量平平。

主观方面:

1、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1

没兴趣,缺乏上进心。

2、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彻,不能很好的运用新教材来进行教学,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果低。平时练习不到位,辅导的深度及针对性不够,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且逐级聚积差生人数。

3、代课老师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她们多少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影响了工作的热情

4、校本教研深度、有效性不强,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滞缓。

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校本培训中体现)。

学校质量说到底其实就是教师的素质。教师教学观念的新旧,素质的高低制约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制约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如果教师没有转变教学观念,没有高深的文化素质,就很难做到与新课程同行,会被改革的步伐远远抛在后面。“教育成败在于教师”,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要转变观念,认真学习各科《课程标准》及现代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努力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种教学法,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派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回来上“汇报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教学的点滴经验,勤思考,常总结反思,苦练基本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为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铺好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中抓)。

教学要重视课堂教学,只有增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少甚至是拒绝无效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以往,教学停留在旧的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课堂教学变成机械乏味。教师总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什么都要学,因此课堂中教师讲得非常多,讲得非常细,“满堂灌”教学方式成为教师普遍运用的手段。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所以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是关键。

首先,教师要备好课。一堂优质的课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还可以培养能力。备课要做到以下两点:

1、备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掌握教材编排体系,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教法及学法。

2、备学生,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课堂上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应如何处理等都要充分设想。知道了学生该如何学,自己该如何教,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轻松自如,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成绩才能得到提高。

3、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感悟,去思考,去质疑和明辨。要做教学的有心人,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合作交流的空间、时间和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能以教师行为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在观察、倾听和交流中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再次,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好40分钟。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的兴奋程度和思维活动的水平在不同的时间有着明显的起伏。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分配时间,复习旧知、新课探究、积累巩固、拓展延伸,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理使用时间,详略得当,张弛有度,讲练结合,使课堂教学结构达到最优化。做到这样,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了,学生学习负担减轻了,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以活动为载体,搭建师生展示的舞台

教师方面:

1、展示老师的学习笔记。

2、展示老师的教学反思和精彩的课例。

3、展示老师的教学技能。

4、展示老师的教学成果。

学生方面:

1、展示学生的作业、试卷。

2、展示学生的特长。

3、展示学习成果。

(四)抓牢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而学习习惯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我们要把提高学生的基础落到实处。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基础知识教师往往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而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和教学的必要性。想提高成绩水平,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新课程的实施,我们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理念,但教学绝不能脱离基础,从基础知识抓起,才是结合实际的教学行为。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实践证明,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学习的。对于学生,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学生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主体的发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起促进作用。

(五)加强对学校校本教研的指导。

为了确保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我们将建议学校从以下方面选择符合本乡学校实际的课题展开研究:

1、教师如何备课才更有效?课后应反思些什么?

2、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3、如何组织学习小组,发挥小组组内帮扶、组外竞争的作用?

4、如何检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上进心?

5、学生厌学的外部原因及内部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对策?

当然,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学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保证,教学常规的稳定、有序、落实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是分不开的。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必须有一整套完善的教育管理措施,使我乡学校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为此,我们将加倍努力。

XXX乡教育管理中心

对中小学管理工作的调研分析 第7篇

一、师资建设载体“新”

各学校深知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强化以人为本理念,积极创

设载体,激励教师勤奋工作,争创一流。一是奖励驱动。建立健全了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教师奖励机制,中心每学期除对工作优秀、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外,特别增设了进步奖,使每一名教师工作有动力、有成就感,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了逢一必争、不甘落后的良好氛围。二是课题引领。开展以“如何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如何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探索新课程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整合应用”为内容的4次专项课题研讨,逐步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效果。在专项课题研讨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在教研方面的核心带头作用,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教研活动,让教师们在活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三是科技带动。中心采取集中培训和自学相结合,举办信息技术知识讲座。每学期集中培训 4次,培训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知识、课件辅助教学基础知识等,结合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等活动,提高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鼓励中心教师登录进行网上交流,提高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四是反思提高。各中心要求每位教师每节课在教案本上书写“教学反思”,记录每节课的得与失,每月至少写一篇教学随笔,记录自己教学感想,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五是搭建平台。中心创建了《教师之友》期刊,为广大教师开辟了切磋技艺、展示才华的新天地,对促进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育管理手段“新”

管理出质量,创新出效益。各学校领导深谙这一点。一是制度规范。出台《教师备课基本要求》、《教师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教师批改作业基本要求》,对常规教学各环节做出规定,做到有统一有差别。特别是在批改作业方面,改变过去对错题打差号的做法,不再用刺眼的红叉伤学生的心,而是教师对做对的作业打红勾,做错了的不批改,学生改正后,教师再打红勾,对增强学生自信心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推门听课。为有效消除个别教师“备课一套,上课一套,备课为应付检查”现象,实行推门听课制,课后查看教师备课本,看是否与上课同步,并从优化教学方面与授课教师进行随堂交流,总结得失,有效督促教师开展教学。三是典型激励。积极发挥优势小学的辐射作用,带动其它学校发展。南壤坝小学教学设施先进,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势,下载优秀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卫星接收室、光盘播放室上优质课,拓宽教学渠道,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中心鼓励其它学校教师到该校参观,并在全中心推广该校的先进经验,以点带面,带动全中心教学质量的提升。四是建档跟踪。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内容包括学期初寄语、学期末评价、学生日常表现、学生性格变化等,这项工作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还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树立了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三、德育活动方式“新”

中小学教育管理调研 第8篇

1. 科学总结全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基本经验。2011 年, 在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的指导下, 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开展了全市中小学陶艺教学现状的调研工作, 经过近5 年的发展,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取得了哪些成绩和基本经验。通过本次调研进行科学系统地总结。

2. 正确认识陶艺教育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为进一步掌握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现状, 了解中小学陶艺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下存在问题和发展瓶颈, 以期进一步明确今后我市陶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任务, 加强和改进我市陶艺教育工作, 提高陶艺教育的整体水平。

3. 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陶艺是我国的传统艺术,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是“立体的美术”,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 健全人格的有效载体, 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将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研究, 提出相关的改进措施和对策建议, 为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从而促进我市陶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调研的方法与范围

1. 调研主体。以上海市校外艺术教育陶艺中心教研组为调研活动召集人, 由市中心教研组对调研情况和各县区汇总上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 对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现状有了比较清晰了解的基础上形成总的调研报告。

2. 调研方法。调研方法采取深入基层学校现场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进行, 通过研讨、访谈、问卷等形式进行调研; 现场调研结束后, 各区陶艺调研工作负责人根据本区情况完成调研报告。各区县分别开展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 其中回收教师有效问卷58份, 学生有效问卷715 份。分别来自普陀、闸北、杨浦、长宁、虹口、黄浦、静安、徐汇、金山、嘉定、闵行、崇明、宝山、奉贤、青浦15 个区县。

3. 调研范围。调研范围包括普陀、嘉定、杨浦、闵行等15 个区县的中小学校、幼儿园、特殊教育以及校外教育机构。调研组共深入7 所学校和部分校外教育机构, 开展访谈研讨和问卷调查。

三、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1. 陶艺教育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随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以及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活动的深入开展, 陶艺教学不仅在美术、劳技学科中扎实开展, 更在拓展、探究课程中得到推广。随着各校少年宫的建立, 陶艺作为少年宫学生社团活动得到较大面积的开展。截至2015 年6 月, 各区县中小学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概况见下表。

2. 教师科研意识不断加强, 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陶艺教师的科研意识在不断加强, 下表显示的是接受问卷的教师对科研课题立项情况的反馈数据百分比, 已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开展了陶艺课题研究。数据显示, 获批立项的课题中, 国家级课题数量达立项课题总数的两成, 比2011 年有较大的提升。

教师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 还著书立说, 发表论文, 呈现陶艺教育科研成果。各区县中小学根据各自学校特点编写的《陶艺》校本教材大都印刷成册, 并已进入课堂使用。陶艺教师的论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的10 余篇, 市级刊物的40 余篇, 区级刊物的100 余篇。

3. 陶艺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探索适合校内外 ( 课内外) 陶艺教师专业提升的各类研训形式, 除传统的聚焦课堂等教研活动形式外, 陶艺教研还在积极探索各种适应时代要求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需要的新形式和新内容。

目前, 陶艺中心组开展的教研内容,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看出, 教师对于拓展专业视野的需求最高。这反映了当下陶艺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取向和教研活动内容比重的新关系。

4. 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拓展和丰富。陶艺教育活动除在美劳拓探课程中开展外, 更多的是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校外活动中开展。因为校外 ( 课外) 学习形式的灵活和多元, 形成了学生体验陶艺活动的多元化和立体化。

根据陶艺教育活动在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中开展的情况, 从中可以反映出陶艺教学在拓展型课程中开设率最高, 这反映了陶艺教学与拓展型课程相对灵活的课时设置和教学安排相适应。同时, 陶艺在教学时间相对固定的基础型课程中开设率也较高, 这得益于陶艺在美劳等学科的渗透。随着城市 ( 乡村) 少年宫中陶艺项目在部分学校的开展, 陶艺教学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良好趋势。当然,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也存在问题与瓶颈。具体分析如:

1. 陶艺课程体系建设缺少政策支持。受传统学科观的影响, 陶艺教学单元在美术、劳技等学科中已经出现, 并在一定范围得到开展, 但开展的效果和质量不容乐观。由于中小学陶艺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完善, 陶艺教师参加学科教研活动时, 常常困惑于美术与劳技学科间的差异性, 它直接造成陶艺教学的目标与教学成果的评价形式的不同。

半数以上的受访者认为, 制约陶艺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因此, 陶艺课程体系的建立, 仍需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 而推动陶艺课程建设的政策制订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向有关教育政策制定部门持续地呼吁和推动, 也需要广大陶艺教师在立足一线教学中的不懈探索和追求。

2. 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通过调研反馈数据看出,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的发展不平衡, 在开展调研的区县中, 仅普陀、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建立了区级陶艺教研组, 定时定点开展陶艺教研活动, 大部分区县未成立区级陶艺教研组, 而崇明、宝山、静安等区县仅有一至两所学校在开展陶艺教学, 陶艺教育的普及和推广任重而道远。

3. 陶艺教育活动尚未形成有影响的品牌项目。调研中我们发现,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相对其他艺术教育形式比较缺乏, 竞赛、展览、评比、交流等陶艺主题展示活动较少, 尚未形成有影响的陶艺活动品牌。

造成陶艺教育活动形成上述状况原因是多方的, 一是开展陶艺教育活动投入成本较高, 材料和设备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从客观上影响和阻碍了陶艺教育活动的普及和推广。二是外界对陶艺教育活动形式认识的单一性, 普遍认为陶艺教育活动无非就是组织学生捏泥玩泥而已, 缺少对陶艺教育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认识。

4. 陶艺教育教学师资匮乏。通过调研可以反映出, 目前我市中小学陶艺师资配比情况不容乐观, 尤其是中小学专职陶艺师资比例较低。部分开设陶艺课的学校师资一般由美术、劳技或拓展探究课程教师兼上。由于开展陶艺教学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非专业院校毕业的教师或没有参加陶艺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陶艺制作辅导、作品烧制等方面将面临较大的困难。

目前, 已开展陶艺教学的中小学中, 主要由专业和非专业两支陶艺师资队伍构成。以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部分艺术院校陶艺专业为主的专业师资队伍, 他们的专业基本功扎实, 理论实践能力较强, 但普遍缺少教学实践的积累, 还未形成一支专家型的教师队伍; 非专业师资队伍主要由毕业于师范院校艺术专业的师资组成, 他们具有教育教学理论扎实、审美能力强的优势, 但由于缺少陶艺专业培训, 难以独立承担整个陶艺教学的重任。

四、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管理机构。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处于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关键阶段, 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加大对陶艺教育教学的管理力度。建议在现有市陶艺教研组的基础上, 进一步构建市级中小学陶艺教育活动管理机构, 行使中小学陶艺教育教学及活动统一规范管理以及区县协调的职能。

2. 促进陶艺教育发展的制度化建设。目前,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不平衡, 不仅开展陶艺教育的学校间存在差异, 不同的区县在推动陶艺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 诸如经费保障、人员配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不仅影响陶艺教育的规范化管理, 还会影响陶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推出促进中小学陶艺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制度, 统一制度保障, 为陶艺教育的开展保驾护航。

3. 规范课程建设, 促进均衡发展。陶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课程的规范建设。建议有关课程管理部门对我市中小学陶艺课程的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建立规范的中小学陶艺课程实施标准 ( 指南) , 并开展相关的课程培训指导。

我市中小学陶艺教研活动机制建设已具有一定的基础, 但区域层面尚存在空白。部分没有建立区级教研组的基层学校表现出强烈的“建组”愿望, 建立健全市区联动教研机制, 成为陶艺教研规范建设的重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响应有关方面的需求, 根据区县特点, 设立区级教研组, 提升和推动各区县陶艺教研的全面发展。同时, 加大对陶艺教育开展相对薄弱区县的帮扶力度, 积极促进我市陶艺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良好局面形成。

4. 创设活动平台, 促进交流合作。目前, 我市的陶艺教育活动缺少较好的形式和内容, 展示的平台单一。解决途径就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 通过与各类艺体活动形式进行整合, 设计推出形式多样的陶艺教育活动, 搭设陶艺展示交流的平台。

目前, 一年一度的市学生艺术单项比赛陶艺专场就是一个全面展示我市中小学陶艺教育水平的平台, 但这样的展示活动平台较少, 建议有关部门推出诸如教师专业比武、教育沙龙、课题交流、专题讲座、参观学习等形式多元、内容多样的教育交流活动,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陶艺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上一篇:大型运动会策划方案下一篇:学校的开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