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采蘩原文赏析

2024-09-06

诗经采蘩原文赏析(精选7篇)

诗经采蘩原文赏析 第1篇

诗经·国风·召南·采蘩原文赏析

题解:女子采集白蒿用于祭祀。

原文:

于以采蘩1,于沼于沚2;于以用之,公侯之事3。于以采蘩,于涧之中4;于以用之,公侯之宫5。被之僮僮6,夙夜在公7;被之祁祁8,薄言还归9。

译文:

哪儿采白蒿?去那洲与池。哪儿用白蒿?公侯的祭祀。哪儿采白蒿?去到山涧旁。哪儿用白蒿?公侯的庙堂。发饰多光洁,早晚在公庙。发饰已舒散,这才往家跑。

注释:

1.于以:问词,往哪儿。一说语助。蘩(fán繁):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2.沼:沼泽。沚(zhǐ止):水中小洲。

3.事:此指祭祀。

4.涧:山夹水也。

5.宫:大的房子;汉代以后才专指皇宫。

6.被(bì币):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僮僮(tónɡ同):首饰盛貌,一说高而蓬松,又说光洁不坏貌。

7.夙:早。公:公庙。

8.祁祁(qí其):形容首饰盛,一说舒迟貌。

9.归:归寝。

【赏析】

阅读此诗,先予判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也许有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

《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究竟把女宫人折腾成什么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究竟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不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如此看来,以《采蘩》为诸侯夫人自咏,固属附会;而认其为“家人”赞美夫人之作,亦属穿凿。穿行于诗中的,其实是夙夜劳瘁的女宫人而已:短促的同答,透露着她们为贵族祭祀采蘩的苦辛;发饰的变化,记录着她们“夙夜在公”的悲凉。诗写得很妙,读来却只觉得酸涩。古代的祭祀排场,原本就为鬼神“降福”贵族而设,卑贱的下人除了付出劳辛,又有何福可言!

诗经采蘩原文赏析 第2篇

先秦:佚名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名利场》原文片段与译文赏析 第3篇

《名利场》是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 也是他生平著作里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杰作, 是英国较著名的讽刺性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取材于热闹的英国十九世纪中上层社会。故事主角是一个机灵乖巧的漂亮姑娘, 她尝过贫穷的滋味, 一心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摆脱困境。她不择手段, 谄媚奉承、走小道儿钻后门, 飞上高枝。从贫贱进入富裕的道路很不平稳。作为陪衬的人物是她同窗女友、一个富商的女儿, 她懦弱温柔, 驯顺地随命运播弄, 命途亦多坎坷。两人此起彼落的遭遇, 构成一个引人关怀又动人的故事。小说中穿插的人物形形色色, 而且都神情毕肖。

萨克雷写小说力求客观, 不以他本人的喜爱或愿望而对人物、对事实有所遮饰和歪曲。人情的好恶, 他面面俱到, 不遮掩善良人物的缺点, 也不遗漏狡猾、粗鄙俗人的可取之处。

本文选取的是一个舞台领班在开幕前的独白, 他从领班的视角介绍小说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熙熙攘攘喧闹的集市, 里面充满了形形色色的人物。

二、审美鉴赏

结合《名利场》选段的主要审美特征, 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审美鉴赏分析:①节奏美;②结构美;③修辞美;④情感美。

1、节奏美

文章句子长短结合, 作者运用了许多动名词词组和片断句来表现名利场中应有的喧嚣, 呈现出的是喧哗的语言节奏特征。作者在选用动词时, 注重动词本身的发音, 使呈现出的声音铿锵有力, 显示响度。同时, 文中也有诸多复杂的长句, 来表达作者笔下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总之, 长短句结合的手法, 使文章的形式曲折变化, 跌宕起伏, 在节奏上张弛有序。

2、结构美

选段的选词用字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提炼, “开幕前的几句话”这一部分虽然不是很长, 但是却用很少的词语表现出了形形色色人物的举止神情。第一段中动词和名词词组的连续使用, 使读者在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熙熙攘攘、错综复杂的名利场画面。如:

动名词

eating and drinking, making love and jilting, laughing and the contrary, smoking, cheating, fighting, dancing and fiddling

a pretty child looking at a gingerbread stall;a pretty girl blushing whilst her lover talks to her and chooses her fairing

名词短语

some dreadful combats, some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ome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some of very middling indeed;some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some light comic business;

3、修辞美

选段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描述一个喧嚣的名利场, 表现了一种艺术真实。作者体验生活, 了解社会现实, 该选段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又通过作者的审美情感和想象, 对头脑中的生活印象进行艺术加工, 描绘出一幅市井风情画卷。文段行文流畅, 作者通过加工,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 同时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1) 选词用句

在文章中作家总是惜墨如金, 力求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如:

例1:a feeling of

“profound melancholy”虽然略显夸张, 但正是这两个词, 将领班的复杂心情体现了出来, 他既可能对这繁华的名利场有些厌倦, 但却不得不在其中维持自己的生存。

例2:He will be , and

这一句话是描写Tom在舞台上翻筋斗的, 用最平实的语言表现出在名利场中艰难生存的人们, 一句crying, “How are you?”, 让读者听出了Tom内心的苦涩和辛酸。

例3:A man with a turn of mind and such, with their servants and families:very likely they are right.

“reflective”, “eschew”两个词, 表达了作者对那些故作深沉, 故作清高的人的讽刺。

(2) 修辞格的使用

例1: dreadful combats, grand and lofty horse-riding, scenes of high life, and of very middling indeed; lovemaking for the sentimental, and light comic business

平行结构, 表现了名利场中各种各样的场面之多之乱之闹。

例2:and where it has been by the conductors of the public Press, and by the

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领班对那些大人先生的“感激”之情, 作者运用夸张, 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人物。

例3: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be in the joints, and lively on the wire;the Amelia Doll, though it has had a smaller circle of admirers, has yet been carved and with the greatest care by the artist;the Dobbin Figure, though apparently clumsy, yet dances in a very amusing and natural manner

作者在此处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比作木偶戏中的娃娃, 通过木偶的一系列拟人化的动作, 把人物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出来。即蓓基的心计和手段, 艾米利亚的善良和懦弱等。

4、情感美

文学语言是高度情感化的语言, 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感染其灵魂。小说语言的情感性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作者的情感体验, 作者在创造的过程中通过深刻的移情体验将深沉真挚的感情融入作品字里行间。二是作者对特定人物的情感态度和审美评价, 作者褒扬正面人物, 鞭笞反面人物, 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趣味对现实生活做出评价。三是作品人物的情感体验, 作家刻画人物的心理情感, 让读者直接透视其内心世界, 进入其灵魂深处。以上选段中, 作者通过领班对名利场的情感体验, 表达了作者自己对小说中出现的人物的褒贬:对弱者的同情, 对形形色色江湖人物的鄙视, 对大人先生们的讽刺, 对小说主人公蓓基这个一心想要进入上流社会而不择手段的人物的可怜以及对另一主人公艾米利亚的命途多荈的同情。

三、翻译与讲评

鉴于以上审美解析, 以此为参照, 试引杨必女士的译文来分析说明。杨必译文对原句的句子结构做了适当、灵活的变通, 运用拆句、合句、调整词序等手法, 忠实地保留了原文含蓄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意味。下面进行具体的分析比较。

1、时徐时疾的节奏

原文是一个舞台领班开幕前的独白, 领班最开始的时候心情是复杂的, 并陷入了悲伤之中, 因此, 写到领班的心理时, 作者用的是长句, 以呈现领班悲伤的情绪和复杂的心情, 第一句的节奏是比较缓慢的。同时, 第二句开始, 为了呈现闹市的喧嚣, 作者选取的是一系列的动名词短语结构。寥寥数语, 将这些人物的举止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另外, 在选段最后一段的开始, 为了表现领班对大人先生们的“感激”之情, 译者采用了句子拆分法进行翻译, 也是为了使句子节奏变缓慢, 用一种郑重其事的语气来进行讽刺。

例1:There is a great quantity of , and , and the contrary, and ;there are bullies , bucks the women, knaves pockets, policemen on the look-out, quacks (other quacks, plague take them!) in front of their booths

市场上的人有的在, 有的在, 有的就;有在的, 也有在的, 还有在的, 的, 的, 的, 的。有些是到处的强梁汉子;有些是对女人儿的花花公子, 也有扒手儿和到处巡逻的警察, 还有走江湖吃十方的, 在自己摊子前面扯起嗓子。 (这些人偏和我同行, 真该死!)

例2:To acknowledge the kindness it has been received in all the principal towns of England the Show has passed, it has been most favorably noticed the respected conductors of the public Press, the Nobility and Gentry.

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 多承各界惠顾, 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有好评, 又蒙各位大人先生提拔, 真是不胜感激。

2、符合人物形象的描述语言

译者的措词准确凝练, 语气相符, 符合人物的形象, 强化了生活的真实感。

例1:a pretty child a gingerbread stall;a pretty girl whilst her lover talks to her and chooses her fairing;poor Tom Fool, yonder behind the wagon, his bone with the honest family which lives by his tumbling;

译文:这儿有一个漂亮的孩子, 卖姜汁面包的摊儿;那儿有一个漂亮的姑娘, 她的爱人说话, 瞧他给自己挑礼物;再过去是可怜的小丑汤姆躲在货车后头带着一家老小, 这些老实人就靠他翻斤斗赚来的钱过活。

解说:选段中虽然没有人物的直接对话, 但是通过作者对他们的行为举止进行描述, 这些人物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小孩对姜汁面包的渴望, 漂亮姑娘对恋人的羞涩以及汤姆对生活的无奈。

例2:To acknowledge the kindness with which it has been received in all the principal towns of England through which the Show has passed, and where it has been most favorably noticed by the respected conductors of the public Press, and by the Nobility and Gentry.He is proud to think that his Puppets have given satisfaction to the very best company in this empire.

译文:他带着戏班子在英国各大城市上演, , 各报的编辑先生们也都, 又蒙各位, 真是。他的傀儡戏被英国最高尚的人士所, 使他觉得面上很有光彩。

解说: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表达了领班对那些大人先生的“感激”之情, 感谢他们的提拔, 领班的木偶戏被赏识, 所以他觉得很光彩。

3、精炼的措词

准确功在达意, 精炼功在行文, 隽美功在风韵。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对译作语言反复提炼, 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传达出原作的思想情感内涵, 再现出原作意境和风格。杨必的译文从人物形象的个性特色出发, 用词准确, 不仅表现在生动的绘形上, 而且深刻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在神情, 犹如画龙点睛, 使读者在头脑中再现出原作的画面。

例1:A man with a reflective turn of mind, an exhibition of this sort, will not be , I take it, by his own or other people’s hilarity.

译文:凡是有思想的人在这种市场上观光, 不但人家兴致好, 自己也会。

例2:An episode of humor or kindness touches and amuses him here and there

译文:他不时的会碰上一两件事, 或是, 或是显得出人心忠厚的一面, 。

例3:may perhaps like to for half an hour, and look at the performances.

译文:倒愿意在市场里消磨半个钟头, 看看各种表演

例4:The famous little Becky Puppet has been pronounced to in the joints, and on the wire;the Amelia Doll, though it has had a smaller circle of , has yet been with the greatest care by the artist;

译文:那个叫蓓基的木偶人儿非常有名, 大家一致称赞她的骨节特别的, 线一牵就。那个叫爱米丽亚的洋娃娃虽然没有这么, 卖艺的倒也费了好些心血她的面貌, 她的服装。

4、生动的语气

好的译者善于体会作者的用心, 善于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语言等, 恰如其分地用汉语来移植, 译出来的人物正是原作者笔下的那个人物, 甚至连讲话时的眉目神情, 语气声调也能如是再现, 可以说, 杨必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例1:Yes, this is VANITY FAIR; a moral place certainly; a merry one, though very noisy.

译文:是了, 这就是我们的名利场。这里虽然是个热闹去处, 却是, 有什么快活。反说正译, 体现作者的无奈之情。

例2:A man with a reflective turn of mind, walking through an exhibition of this sort, will , I take it, by his own or other people’s hilarity.

译文:我想, 凡是有思想的人在这种市场上观光, 不但人家兴致好, 自己也会。

反说正译, 表达作者对这些“有思想的人”的讽刺。

5、形象的构建

从以上几个小节的翻译分析中, 可以看出译者从语言节奏、选词造句、语气表达等角度较为成功地勾画了一幅争权夺位、争名求利的画面, 真所谓“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 皆为利来”。就领班而言, 他可能对这繁华的名利场有些厌倦, 但却不得不在其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就汤姆而言, 内心的苦涩和辛酸是不能对外人道的。就形形色色的其他人物而言, 有的或许也是处于无奈, 但也不乏一些乐在其中的人。而就木偶人蓓基和艾米利亚而言, 她们虽然极力想要摆脱自己的现实状况, 与现实斗争, 但最后仍然失败了, 她们都是形象非常丰满的人物。

四、结语

译文既准确恰当地把握了原作的风格, 又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而其语言轻快生动, 含讥带讽, 一如原文。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杨必驾驭英汉两种语言的超群能力以及运用英汉文学翻译的熟练技巧。

摘要:本文介绍了英国十九世纪小说家萨克雷的成名作品《名利场》, 并对其原文片段与译文进行了赏析。

《诗经·周南·汉广》之赏析 第4篇

摘 要:本文以《诗经·周南·汉广》为分析对象,从其题旨、艺术手法、结构三大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明确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情诗,同时又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通过一唱三叹的叠咏,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经·周南·汉广》 题旨 情景交融 叠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篓。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周南·汉广》

一、关于《周南·汉广》题旨的理解

关于《周南·汉广》的题旨,历代论诗者各有所释,说法各异,现录几种,略谈笔者的看法。

(一)“德广所及”说

《毛诗序》:“《汉广》,德广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无思犯礼,求而不可得也。”

东汉郑玄《毛诗笺》说:“纣时淫风于天下,维江汉之域先受文王之教化。”

宋代朱熹《诗集传》说:“文王之化,自近而远,先及于江汉之间,而有以变其淫乱之俗,故其出游之女,人望见之而知其端庄静一,非复前日之可求矣。因以乔木起兴,江汉为比,而反复咏叹也。”从此这一说法,为人尊信,成为正统的说法。

从诗歌的内容入手,第一章以乔木下无法休歇起兴,点明诗的主题“求女不得”,接着以江、汉难以渡过作比,抒发自己失恋的苦闷之情。第二、三章写男子想像和他所爱的女子结婚,从而有砍柴作炬、喂马迎亲的联想,但这只是男子一厢情愿的单相思,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诗人反复吟唱“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这四句,在余音袅袅中悲伤失落的男子形象突显而出,留给读者无限的想像空间。正如陈启源所说:“夫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悦益至。”[3]而持“德广所及”说的人,把一首江、汉间男子爱慕女子,而又求之不得的民间情诗,说成是统治阶级的“教化诗”,把《诗经》纳入了“厚人伦、美教化”(《毛诗序》)的轨道,体现了汉代孺家学者们的政治偏见和文学观点,是对《诗经》穿凿附会的典解。这是不能成立的。

(二)“神女遗佩”说

《齐》、《鲁》、《韩》三家诗均用此说,虽叙述文字不尽相同,但都向读者展示了这样一个美丽神奇的故事: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辱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日:“桔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日:“桔是柚也。我盛之以莒,令附汉水,顺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刘向《列仙传》

齐鲁韩三家诗,用汉上游女的传说来注解《汉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对神的崇拜,但笔者认为这种解说是不足为信的。《诗经》是一部真实全面地反映周代社会各个方面的百科全书,其主要创作特色是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的核心即运用写实的方法再现客观世界”[1]。“三百篇言取妻者,皆以析薪取兴,盖古者嫁娶必以燎炬为烛,故南山之析薪,车辖 之析柞,绸缪之束薪,豳风之伐柯,皆与此错薪、刈楚同兴。秣马、秣驹,即婚礼亲迎御轮之礼。”[2]由此可见,诗作是反映周朝人礼仪风俗、婚姻恋爱的,而并非人神关系的。

(三)“樵歌”说

清人方玉润《诗经原始》云:“‘翘翘错薪数语终无着落,岂虚衍哉?夫错薪非游瞩地,刈楚亦与女子无关,乃不言采兰赠芍,而云担柴刈草,岂不大煞风景?”据此可知,他认为这是一首樵歌:“此诗即为刈楚刈萎而作,所谓樵唱是也。近世楚、粤滇、黔间,樵子入山,多唱山讴,响应林谷,盖劳者善歌,所以忘劳耳。其词大抵男女相赠答,私心爱慕之情,有近乎淫者,亦有以礼自持者。文在雅俗之间,而音节自然天籁也。”

方氏的“樵歌”说较前面两种而言,能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情感出发,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是也有局限之处。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对“错薪”、“刈楚”、“刈萎”等含义的理解不甚清晰。如笔者在第2点所述,在《诗经》中“采薪”、“束薪”、“析薪”等词语,大都是作为恋爱婚姻的隐语或象征的,与当时的嫁娶迎娶有关,正如吕祖谦《家塾读诗记》云:“析薪者,以喻婚姻。”由此可见,方氏“樵歌”说是不够准确的。

(四)“情诗”说

近来不少学者突破前人桎梏,从诗之本意出发,提出这是一首“男女相悦,求女不得”的爱情诗,如:

陈子展《诗经直解》认为:“《汉广》当为江汉流域民间流传男女相悦之诗。”

高亨《诗经今注》云:“一个男子迫求一个女子而不可得,因作此歌以自叹。”

佘冠英《诗经选译》认为《汉广》一诗“写出求女失望之情”。

蒋立甫《诗经选注》认为《汉广》诗“是江边人民的情歌,抒发男子单恋的痴情”。

《汉广》与《关雎》主题相类似,都是写男子钟情于女子,但又求之不得的情形下,只能想像和女子在一起时的欢乐场景,最后仅能化作一唱三叹式的吟咏,借以抒发诗人的无奈失落的情感,所以笔者同意这种说法。

二、关于《汉广》情景交融的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在情感表达上,不主张情感的纯粹宣泄,往往要通过一定的形象、景物来表达,因而特别重视情与景的关系,“情”与“景”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对重要范畴,诗人在文学创作时总在力求达到一种以物表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周南·汉广》也不例外。

诗歌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凄清迷惘的境界:一个静寂的早晨,天色微明,大地欲睡还醒,一切都笼罩在晨曦之中,汉水源远流长,江上烟雾缭绕、浩渺迷茫,滔滔江水默默流向远方,不知带走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离分,在这幅迷离恍惚的背景下,一个孤独的身影出现了,他面对着水天一色的江面,耳边传来虚无缥缈的樵唱及潺潺的流水声,所见所闻触动了他心底的伤痛,使他在江边徘徊着、踌躇着,怅望着远方迷茫的烟波,我们似乎清楚的听到他对爱情的渴望与呼唤,清楚的看到他双眼的惘然和失意,心上人就近在眼前,但却可望而不可及……

“情”由“景”而发,“景”借“情”而存,正如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云:“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用描写景物的形象来传达感情,那么内心只有自己能体验到的微妙之情,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表现出来,即当某种审美感情产生之时,眼前之景就是某种审美感情之眼中的景了,乃至心中的景了,诗人以汉江的广阔无垠、烟波的浩渺迷茫,而想到心上人的难以接近,不得接触,由此越发觉得汉江缥缈遥远,这时诗人将自己主观的无形的思念用客观的广阔江水来表现,寓抽象于形象之中,江水已不是客观的江水,乃是充斥着男子思念和哀怨之情的载体,充盈着主体精神的物我混融,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灵投射和包容。“诗歌之题目,皆以描写自己之感情为主。其写景也,亦必以自己深邃之感情为之素地,而始得于特别之境遇中,用特别之眼观之。”[4]

而诗人眼中这类带有情绪色彩的事物,又可以反过来加深诗人已有的情绪,使之更加强烈,从而形成由情到物,由物到情的往复循环,而产生物以情现,景以情生的审美移情效果。

诗人正是把主人公对意中人的一往情深通过反复的咏唱,通过心里暗示,不知不觉中注入到了景物中,注入到了读者心里。反复诵读这首诗,映入我们脑海的便是那一望无际的汉江江水,以及江上虚无缥缈的烟波,虽然心上人就在对岸,却怎么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就在这种可望而不可得中,我们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骚动和压抑,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流向,思绪徘徊。诗中的景物,乔木、江水、烟波、樵歌,都被注入了感情和思绪,并且带着这种感情和思绪而摇曳动荡,它们因感情的作用而意象化了,那滔滔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哀怨的心曲,那袅袅的烟波仿佛凝聚着失落的目光,那深远的樵歌仿佛吟唱着主人公绵绵不尽的愁思……我们仿佛感觉到整个天地都是如此的苍茫和令人伤感,我们由此进入一个极美的艺术境界,在这种醇美的的境界中把自己也消融了。“景乃诗之媒,情乃情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流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5]

三、关于《汉广》结构的分析

国风中的诗篇大多是叠咏体,即语句反复、排比,读来不但不觉其烦,反觉有无穷的余味流于齿间,有一唱三叹之美。重章叠句不仅表现出音乐的节奏韵律,同时还具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汉广》每章末尾的四句叠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通过反复的咏叹,将游女迷离恍惚的形象、江上浩渺迷茫的景象,以及诗人心中思慕痴迷的感情,都融于长歌浩叹之中。感情不能自己,所以诗词也不能不反复。通过反复的吟咏,总觉得烟波满眼,樵歌在耳,诗境深邃,余音袅袅。

注释:

[1]鲁洪生:《诗经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年版。

[2]魏源:《诗古微》,湖南:岳麓出版社出版,2004年版。

[3]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上海鸿宝斋,清光绪17年(1891)。

[4]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诗经《采蘩》鉴赏 第5篇

《采蘩》,《诗经·召南》的一篇。全诗三章,每章四句。这是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主人公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此诗主人公即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争议,或说宫女,或说夫人,或说奴仆。全诗三章叠咏,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末章写其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采蘩者之仪态神情可现。《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采蘩

【题解】写妇女采蘩供奉祭事。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1、蘩:白蒿。

2、沚:小沙洲。

3、事:祭祀。

4、宫:宗庙。

5、被(皮pí):妇女的假发。僮僮(童tóng):高耸状。

6、夙:早晨。

7、祁祁:极言其多。

【白话翻译】

何处可以采白蒿,湖泽之畔和沙洲。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祖宗。

何处可以采白蒿,山涧之中路迢迢。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宗庙。

夫人假发高又松,早晚忙碌在后宫。夫人发饰多又密,忙完一天才休息。

【讲解】

阅读此诗,先予判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也许有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

《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作品鉴赏】

《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把女宫人折腾得不成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采蘩 诗经 第6篇

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

【注释】

1、蘩:白蒿。

2、沚:小沙洲。

3、事:祭祀。

4、宫:宗庙。

5、被(皮pí):妇女的假发。僮僮(童tóng):高耸状。

6、夙:早晨。

7、祁祁:极言其多。

【白话翻译】

何处可以采白蒿,湖泽之畔和沙洲。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祖宗。

何处可以采白蒿,山涧之中路迢迢。采来白蒿作何用,公侯之家祭宗庙。

夫人假发高又松,早晚忙碌在后宫。夫人发饰多又密,忙完一天才休息。

【讲解】

阅读此诗,先予判明诗中主人公的身份,也许有助于把握全诗的情感。

《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

诚然,古代贵族夫人也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究竟把女宫人折腾成什么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究竟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不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诗经风雨原文赏析 第7篇

原文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凄凄:凄凉冷静。

喈喈( jiē):古读如:“唧”,“喈喈”犹“唧唧”。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上两句是兴。它创造了一个孤寂悲凉的气氛,烘托出女子思念丈夫的凄苦心境。

既:终于,用在这里颇有“突然”的意味。君子:妻称丈夫。

云:语助词。胡:何,怎么。夷:平。指心情由焦虑到平静的变化。

潇潇(xiāo):形容风雨声猛烈而急促。

胶胶:古读如:“鸠”,胶胶:《广韵·五肴》引作“嘐嘐(交jiao)”象声词,鸡呼伴的叫声。

瘳( chōu):愈,病好了。这里指心情一下子变得愉快了,如陡然病愈。

晦:夜晚。这句说,风紧雨急,天色阴沉,就象夜晚。

译文1:

风吹雨打多凄凄,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宁静 ! 风吹雨打多潇潇,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病怎能不治好! 风吹雨打天地昏, 雄鸡啼叫声不停。 既已见到意中人, 心中怎能不欢喜!

译文2:

风雨凄凄透寒意,鸡鸣声声天将亮。既见君子来相会,心情哪有不平静。

风雨潇潇寒意透,鸡鸣声声音骄骄。既见君子来相会,还有什么病不好。

风雨晦暗天沉沉,鸡鸣声声不停息。既见君子来相会,还有什么不欢喜。

译文3:

风凄凄呀雨凄凄,窗外鸡鸣声声急。 风雨之时见到你,怎不心旷又神怡。

风潇潇呀雨潇潇,窗外鸡鸣声声绕。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病怎会不全消。

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 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赏析:

这是一首风雨怀人的名作。在一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早晨,这位苦苦怀人的女子,“既见君子”之时,那种喜出望外之情,真可谓溢于言表。难以形容,唯一唱三叹而长歌之。三章叠咏,诗境单纯。而艺术的辩证法恰恰在于愈单纯而愈丰富。从诗艺、诗旨看,《风雨》都具有丰富的艺术意蕴。

蕴涵性的顷刻,包前启后。在情境的选择上,诗篇不写未见之前绵绵无尽的相思之苦,也不写相见之后载笑载言的欢聚之乐,而是重章渲染“既见”之时的喜出望外之情。而这一顷刻,正是最富于蕴涵性的顷刻。读者透过这位女子难以形容的望外之喜,既能想见她在“既见”之前,白日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和夜间的“耿耿不寐,如有隐忧”之情;也能想见在“既见”之后,夫妇间的“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的融融之乐。以少许胜多许,以顷刻蕴过程,这是构思的巧妙。

哀景写乐,倍增其情。每章首二句,都以风雨、鸡鸣起兴,这些兼有赋景意味的兴句,重笔描绘出一幅寒冷阴暗、鸡声四起的背景。当此之时,最易勾起离情别绪。赋景之句,也确成写情之语。风雨交加和夜不能寐之无聊;群鸡阵啼和怀人动荡之思;鸡守时而鸣与所期之人盼而不至,可谓契合无间,层层映衬。然而,正在这几乎绝望的凄风苦雨之时,怀人的女子竟意外地“既见”了久别的情郎;骤见之喜,欢欣之情,自可想见。而此时凄风苦雨中的群鸡乱鸣,也似成了煦风春雨时的群鸡欢唱了。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王夫之所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董斋诗话》)。这一手法,确实不唯见诸《小雅·采薇》,而是《诗经》中诗人的常用之法。

炼词申意,循序有进。诗篇的结构是单纯的,三章叠咏;诗人的易词写景却是讲究的,它细腻地表现出了人的不同感受。凄凄,是女子对风雨寒凉的感觉;潇潇,则从听觉见出夜雨骤急;如夜的晦冥,又从视觉展现眼前景象。易词写景的这种微妙性,姚际恒《诗经通论》曾有精到的分析:“‘如晦’正写其明也。惟其明,故曰‘如晦’。惟其如晦,‘凄凄’、‘潇潇’时尚晦可知。”诗篇在易词申意的同时,对时态的运动和情态的发展,又有循序渐进的微妙表现。关于时态的渐进,姚氏说,“‘喈喈’为众声和,初鸣声尚微,但觉其众和耳。‘膠膠’,同声高大也。三号以后,天将晓,相续不已矣。”民间尚有“鸡鸣三遍天将明”之说;《风雨》的三章相叠,或许正是以此习惯规律为基础的。随着时态的发展,怀人女子“既见君子”时的心态也渐次有进。“云胡不夷”,以反诘句式,语气热烈,言其心情大悦;“云胡不瘳”,言积思之病,至此而愈,语气至深;末章“云胡不喜”,则喜悦之情,难以掩饰,以至大声疾呼了。天气由夜晦而至晨晦,鸡鸣由声微而至声高,情感的.变化则由乍见惊疑而至确信高呼。方玉润说:“此诗人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秋绝调。”(《诗经原始》)实当此之谓。

象征意象,一诗多解。《风雨》的诗旨,今人或主“夫妻重逢”,或主“喜见情人”;联系诗境,前说更合情理。然而,汉代经生的“乱世思君”说,却在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毛诗序》曰:“《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郑笺申发之曰:“兴者,喻君子虽居乱世,不变改其节度。……鸡不为如晦而止不鸣。”这样,“风雨”便象征乱世,“鸡鸣”便象征君子不改其度,“君子”则由“夫君”之君变成为德高节贞之君子了。这虽属附会,却也有其文本依据。因为,“君子”,在《诗经》时代,可施诸可敬、可爱、可亲之人,含义不定。因此,把赋体的白描意象理解为比体的象征意象,就可能生发“乱世思君”的联想;而把“风雨如晦”的自然之景,理解为险恶的人生处境或动荡的社会环境,也符合审美规律。故后世许多士人君子,常以虽处“风雨如晦”之境,仍要“鸡鸣不已”自励。南朝梁简文帝《幽絷题壁自序》云:“梁正士兰陵萧纲,立身行己,终始如一。风雨如晦,鸡鸣不已。”郭沫若创作于五四运动退潮期的《星空·归来》中也写道:“游子归来了,在这风雨如晦之晨,游子归来了!”从现代接受美学看,这种立足本文的审美再创造是无可非议的;而《毛序》的这一“附会”,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字。三章诗的内容基本相同,皆以“风雨”为其背景:“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凄凄”,形容风雨凄寒;“潇潇”形容风雨急骤;“如晦”,形容昏天暗地如黑夜一般。由此可知,风雨不是在夜晚,而是在白天发生的。风雨交加之下,鸡群骚动,叫个不停。此景此境,孤独凄凉的女主人公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这就为接下来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作了氛围上的烘托。

上一篇:竞选班级“服务员”作文下一篇:新产品执行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