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造句范文

2024-07-25

韦编三绝造句范文(精选14篇)

韦编三绝造句 第1篇

1、刘老先生读书有韦编三绝的精神,所以他对每一本书的内容都了若指掌。

2、这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浅的,《从优秀到卓越》今后将成为经理人和首席执行官韦编三绝的宝典。

3、老师总是告诉我们,如果读书韦编三绝,书本内容滚瓜烂熟,那么不管考什么样的题目都难不倒我们的.。

4、我们要效法孔子那种韦编三绝的好学精神,不应虚应故事,不求甚解。

5、以《红楼梦》为例,从班级书架上的一本连环画册开始,再阅读原着,到研读脂批,几近“韦编三绝”。

6、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7、哥哥读书总是习惯反覆研读,简直到了韦编三绝的地步!

8、《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年学易“韦编三绝”。他经常学习,把穿竹筒的牛皮绳翻断过多次。

9、对于读书,他有着极高的兴趣,非得韦编三绝,完全读懂,方肯罢休。

韦编三绝造句 第2篇

【成语】:韦编三绝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近义词】:悬梁刺股三绝韦编牛角挂书

【反义词】:偶一为之

【例句】:对于读书,他有着极高的兴趣,非得韦编三绝,完全读懂,方肯罢休。

【成语故事】:

孔子名叫孔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的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在孔子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母只好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去学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孔子在鲁国担任司寇一职,但是看不惯鲁定公整天不理国家政事,于是就辞官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并一路向列国推说仁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在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闲话正宁三绝 第3篇

漫步在甘肃正宁的田间地头, 常常会遇到一手拿着农具, 一手提着旱烟管的老农, 随意走进某个村落的小院深巷, 也总能遇见一些老人悠闲地“吧嗒吧嗒”抽着旱烟, 或独处或群聊, 那吞云吐雾的享受非我等一般烟民所能感受。

罗川晒烟俗称“早烟”, 又名“龙凤烟”“唐台烟”, 为茄科烟草属中的普通烟草。主要集中在正宁永和镇罗川村, 已有1200多年的种植历史, 唐以后历代皆为宫庭贡品。其枝杆高大, 叶宽肥厚, 色泽金黄, 易燃, 灰白, 味香醇, 风味极佳, 被视为珍品。

每到春天, 正宁人把晒烟种在地里, 到了秋天就把成熟的烟叶一片一片摘下来, 用绳子系好, 挂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晒干, 可供一年之用。

罗川晒烟具有气味浓香, 绵软顺口和养精提神的特点, 久吸此烟者, 一般香烟不能解瘾。未吸过罗川晒烟的人, 闻到气味就特别引人。罗川晒烟在西北地区颇有盛名, 吸惯旱烟的人都愿吸罗川晒烟, 因其质地厚实, 有劲道。因此, 罗川晒烟畅销甘肃、陕西、宁夏、河南、青海等地。

罗川晒烟的出名与唐肃宗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唐肃宗驻跸正宁县时, 曾携爱妃张良娣前往位于罗水以南的泰山庙拈香求子, 并经常在罗川城西门外一个有数亩大的土台上歇息。时值兵荒马乱, 肃宗一行数月间鞍马劳顿, 饮食不节, 久居深宫的张贵妃水土不服, 突患肚痛病, 而肃宗身边的御医百般施治, 竟然不见好转。足智多谋的郭子仪心知是水土不服, 便在当地请来了一位农夫诊病。农夫看了一眼张贵妃, 便用火点着手提的旱烟锅, 猛吸几口, 然后让给贵妃。张贵妃一锅烟吸完, 只觉得腹痛全消, 浑身通泰, 心旷神怡。肃宗闻知, 龙颜大悦, 也点上烟锅品吸一番, 良久, 脱口而道:“真乃龙凤烟也!”因此烟叶种在唐肃宗歇息过的城西门土台上, 所以当地人称其为“唐台龙凤晒烟”。肃宗回朝后, 对罗川晒烟念念不忘, 叮嘱地方官员作为贡品, 按时进贡。从此后, 罗川唐台龙凤晒烟声名大振, 四方远近, 竟相购买, 经千百年而不衰。

吸食罗川晒烟者多为平民百姓及农村庄稼人。黄铜质地的烟锅头、木质的烟杆、玉质或玛瑙的烟嘴、绣着花草的丝质烟布袋, 再加上烟袋杆上的烟钩, 这些就组成了一套比较齐全的烟具———“旱烟锅”。在农村, 上了年纪的人几乎人手一杆。“塬上来个铜猴子, 噼哩啪啦磕头头。”这个富有地方特色的谜语说的就是旱烟锅。抽烟时, 他们或蹲在墙角, 或坐在炕头, 或立于路旁, 将烟锅伸向烟袋, 在包里搓压一阵取出, 烟锅里就盛满烟末, 再摁一摁, 压一压, 然后点燃, 接着便吧嗒吧嗒抽起来。旱烟锅也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 假如乡邻间闹了点小矛盾, 无需多长时间, 只要彼此能蹲在一起抽锅旱烟, 矛盾就能化解了。

香飘西北的宫河大葱

每年一进入秋季, 正宁县宫河塬乡间的道路上奔驰着满载大葱的大小车辆, 熙熙攘攘, 络绎不绝, 热闹非凡。一阵风儿吹过, 葱香沁脾, 令人陶醉。

宫河大葱也叫“鞭杆葱”, 是正宁县有名的土特产。宫河大葱耐寒抗热, 适应性强, 四季均可上市。其特点是:茎粗肉厚、质地细密, 葱白柔嫩洁白、不易抽苔和分蘖, 含有较多蛋白质、维生素, 硫、磷、铁等多种无机盐。炒汤漂而不沉、辛辣芳香, 是绝佳的调料食品, 可鲜食、生食。加之久煮不烂, 久藏不干, 耐贮藏耐运输、延长供应, 倍受消费者青睐。2004年获得“国家绿色认证”, “宫河”牌大葱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商标注册, 并获西部交易会金奖。

宫河大葱嫩时连叶带颈均可吃;葱长成时, 叶黄了不能吃, 只能吃颈部。本地人觉得葱生吃过瘾, 每临饿了, 剥一根又长又粗的葱, 拿一个馍, 蘸一点酱, 吃一口馍, 咬一口葱, 然后从头到尾“喀哧喀哧”一气把整根葱吃完, 吃得津津有味, 使观者涎水欲滴, 饥不能忍。

宫河大葱是为数不多的被采摘后还可以复活的种类, 它一年四季都可上市、三季里都能播种。而且宫河大葱可以抵御寒冷, 次年照常复活。也许正因为生命力顽强的缘故吧, 当地人对于大葱的依赖也很强。按照当地老中医的说法, 大葱有杀菌、通乳、利尿、发汗和安眠等药效, 主治风寒感冒轻症, 痈肿疮毒, 痢疾脉微, 寒凝腹痛, 小便不利等病症。按照现代营养学的解释, 宫河大葱的主要营养成分是蛋白质、糖类、维生素A原、食物纤维以及磷、铁、镁等。主要功效是增进食欲, 提高恢复疲劳速度;葱叶部分能舒张小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血压升高所致的头晕, 使大脑保持灵活和预防老年痴呆, 以及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的作用。经常吃葱的人, 即便脂多体胖, 但胆固醇并不增高, 而且身体强壮。葱含有微量元素硒, 能降低胃液内的亚硝酸盐含量, 对预防胃癌及多种癌症也有一定作用。“香葱蘸酱, 越吃越壮”“葱白一虎口、伤寒不觉痛”、“一碗葱椒泥、赛过好中医”“孕妇吃大葱、娃娃好灵醒”等当地民间谚语就是最好的佐证。

宫河大葱产地主要在宫河镇彭姚川。彭姚川地处四郎河畔, 川台地少, 山地多, 而山地土质好, 葱偏偏喜阴湿洼地, 所以山地栽葱, 两者相宜, 占尽天机。当地人栽葱时, 先是平整小畦子, 把畦子四周堵高, 内面搞得平平整整, 上足农家肥, 把葱籽均匀而又稠密地撒在里面, 然后拿薄塑料拱上, 这叫“漫葱娃子”。按时放风、浇水, 等小葱长到三四寸时, 即行移栽。移栽要扒葱行子, 葱行子因地形而定, 行距要规则, 这样才利于上土。收获的季节里, 留作打种的大葱葱叶像剑麻一样变得坚挺已不能食用, 孩子们会把葱籽去掉, 用葱叶杆作为“兵器”来玩耍。一般地, 为了防止“七月葱八月空”, 人们会在刚入秋的时候就开始储存大葱, 等大葱叶子晒蔫后, 把大葱捆成把, 大葱根朝下放在不太干燥的阴暗处, 或把它晒干后挂到房檐等处, 然后冬天随便拽几根进房“缓”开后食用, 不影响大葱口感!

风味独特的山河老豆腐

正宁黄豆出粉率高, 豆腐也很有名气。风味独特的山河老豆腐具有白嫩细腻、味香可口、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特点, 是正宁地方第一名菜。远方来客, 都以品尝正宁豆腐为佳趣。

“去过正宁, 没吃过正宁山河老豆腐, 你就是白到正宁。”每当招待外来的客人和朋友, 正宁人就会把家乡的豆腐炫耀一番。吃过正宁山河老豆腐的人都认为正宁豆腐细腻, 滑嫩, 没有豆腥味, 嚼起来是喷香而筋道, 令人百吃不厌, 回味无穷。正宁曾经有过家家户户做豆腐的历史, 山河老豆腐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丰富的营养价值一直流传至今, 堪称一绝, 有“王中王”的美誉。

山河老豆腐有悠久的历史, 始创年代有待考证。相传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是正宁罗川人。一次, 他想去看看木工鼻祖鲁班, 但一时不知带什么作见面礼好, 他看见自己案头的豆腐, 心想, 带一块自家做的豆腐去, 鲁班一定喜欢, 但怎么带?他想, 人都说“马尾穿豆腐——提不起来”, 我偏要用马尾提着去。于是, 他从毛驴尾巴上揪下来几根长尾毛, 穿过一块豆腐提在手里, 竟然提了起来。他坐在毛驴背上, 一手抓缰绳, 一手提豆腐, 来到了鲁班门前, 鲁班一见, 惊得目瞪口呆……

传说归传说, 正宁豆腐的质和味的确是名不虚传。正宁的豆腐、细腻、有韧性。看起来洁白细嫩, 吃起来柔中含刚, 嫩滑若脂, 鈊香入胃, 咽之清爽, 宜于烩炒, 翻卷不碎, 入汤不烂, 千煮不变形, 万炖不会化, 极易做烩炖之菜品。

尤其是山河老豆腐好吃远近文明, 它的出名是得益于正宁的水、优质黄豆和精湛工艺。正宁地下水质清冽甘醇, 含有丰富的钙、铁、镁等矿物质, 水的矿化度、总硬度非常适合豆腐加工, 可以说, 没有正宁的水就没有正宁山河老豆腐。正宁豆腐的原料选自当地绿色农产品基地的优质黄豆。黄豆不仅品种优良, 而且富含铁、磷脂、纤维素和植物雌激素, 与正宁的水配合加工豆腐, 可谓造化使然。而且, 正宁豆腐是用黄豆完全蛋白制作, 不提豆衣 (豆浆煮熟以后, 浆面凝结的豆油、就象蜂蜜中的蜂王浆一样珍贵) , 豆腐豆香纯正, 味道独特, 营养丰富。

“韦编三绝”与艺术之路 第4篇

韦编三绝成语解析 第5篇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简拼】:wbsj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示例】:我们提倡~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近义词】:三绝韦编

【语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 成语接龙

【顺接】:绝不护短 绝不轻饶 绝世佳人 绝世出尘 绝世无伦 绝世无双 绝世独立 绝世超伦

【顺接】:哀哀欲绝 哀痛欲绝 悲痛欲绝 才艺卓绝 才貌双绝 称奇道绝 传诵不绝 词穷理绝

【逆接】:黄头室韦

历史典故:韦编三绝 第6篇

韦编三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释义】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三:表示多次;绝:断。孔子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形容读书勤奋。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第7篇

成语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故事:韦编三绝 第8篇

孔子年轻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公元前5,齐国的齐景公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作“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到齐国后,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想把孔子留下来。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

但是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对这件事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这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采纳了孔子宣传的政治主张。

最后,孔子回到鲁国,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等,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改,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在认识论和教育方面,它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主张。他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门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了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的学习精神非常好。相传,在他晚年攻读《周易》的时候,曾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联《周易》的绳子断了好几次。根据孔子苦读《周易》的故事,后人引申出“韦编三绝”这句成语。形容勤奋读书。

成语韦编三绝的历史典故 第9篇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后人用“韦编三绝”这个成语加以概括。用来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故事: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编三绝造句 第10篇

临安三绝 锦溪

作者:苏轼朝代: 楚人休笑沐猴冠,越俗徒夸翁子贤。

韦编三绝造句 第11篇

临安三绝 石镜

作者:苏轼朝代: 山鸡舞破半岩云,菱叶开残野水春。

韦编三绝造句 第12篇

慧和尚三绝

作者:文天祥朝代:南宋 画我郎潜先帝时,而今白发渐参差。

若交传入都人眼,疑汝前身妙善师。

风雪衡山涕满膺,懒残不管自家身。

殷勤拨火分煨芋,却有工夫到别人。

花光老矣墨婆娑,无赖梅花一白何。

韦编三绝造句 第13篇

和侃法师三绝诗 三

作者:庾信朝代:南北 回首河堤望。

眷眷嗟离绝。

谁言旧国人。

韦编三绝造句 第14篇

奉和景纯十四丈三绝

作者:王安石朝代:北宋 身先诸老斡枢机,再见王门阖左扉。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韦编三绝造句】相关文章:

用造句造句范文05-26

往往怎么造句_造句07-04

智慧的造句是什么 智慧怎么造句08-15

造句练习06-08

勤勉造句05-10

如何造句05-13

调度造句05-14

宛转造句05-15

危险造句05-16

攀谈造句05-21

上一篇:优化创新发展环境下一篇:路上的巧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