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区域自主性

2024-08-19

幼儿区域自主性(精选6篇)

幼儿区域自主性 第1篇

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除了主要以教育活动或集体活动为主以外,孩子们还应该有充分的自由活动时间,即让幼儿有一定的自由、没有精神负担的分散活动,设置活动区就极大的解决了这一需求。每个孩子都爱玩区角活动,但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如果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区域活动就会成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没有目标的玩!孩子什么都学不到,而且会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因此结合我们小班年级组的“创设温馨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一课题,我班选择了“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这一子课题。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课题研究中教师通过设计、提供可供幼儿操作的环境特别是各种活动材料,让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地得到发展,作为幼儿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主动性和实践性品质,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分别从设置目标、投放材料、创设环境、指导与评价等几个方面阐明了如何使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自主性的发展。

三、探索与实践

(一)、围绕幼儿主体性作用的发展设置目标

设计教育目标的意义在于保证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使教师能根据预定要求来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因此很容易出现忽视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现象。因此我们在设计目标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亲亲我家”的主题活动中,我们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二)、帮助幼儿做好进区计划

区域活动是每个孩子都很喜欢的活动,一到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显得又忙碌、又快乐。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能让孩子体验到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他们可以自己选择和决定去哪个区,玩什么,和谁玩,可以自己决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自己决定与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就需要孩子们有一定的规则意识,而不是任意地活动。

一个良好、有序的环境是幼儿能够在区域中自由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进区域习惯,我们设计了“今天你进区域了吗?”这一板块,每个幼儿要持卡进区,把卡放在相应的区域标志里,这样后来进区的幼儿如果发现本区域中有5个小朋友时请选择别的区域,因为教师规定每个区域中的幼儿不超过5人,这样不但可以规范幼儿的良好进区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练习一一对应。教师也可以以同伴的方式参与到孩子的进区活动中去,作个“有指导性的合作者”。针对不同孩子的能力和特点有意识地吸引幼儿自主的到适合他的区域进行活动。

(三)、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由于教师设置的各个活动区以及为各个活动区提供的活动材料可以被看作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实际对象,被看作是幼儿教育内容的物化,因此,我们可以把活动区材料看作是幼儿主动活动的物质基础。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物质基础,幼儿的主动活动才能落到实处。

1、区域名称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在以往的活动区设置中,我们往往以文字冠名。比如,在区域中写上“娃娃家”“建筑区”等等。这样对于成人来说是一目了然了,可对于不识字的孩子们来说表示什么呢?尤其在小班,和一个只有3岁的孩子来讲“益智区”、“操作区”简直太难以理解了。孩子们常常会乱指一气,名字和区域根本对不上号。正如《纲要细则》中指出,作为教师应明确地认识到:3至6岁阶段,是幼儿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段,形象或表象影于是在这次布置活动区标志时,我们有意识地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理解语意的能力差等特点,选择了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形象贴在玩具柜上:如聪明的小猴代表“益智区”、乖巧的小猫咪代表“音乐区”等等。这样孩子们很容易记住各活动区的任务和性能,便于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区域进行活动。在分区活动中也不会再出现找错了活动区的现象。这样的布置,突出小班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区域的划分。我们要时刻记得,环境是和孩子互动的。要让环境成为无声的老师,让孩子自然地理解环境所要表达的意思。

2、环境的独特而富有情趣性。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都想看看、听听、摸模、碰碰、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如,小班幼儿的劳动热情很高,很喜欢模仿成人的各种劳动,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体力弱,知识经验少,不可能真的像成人那样地劳动,所以,我们就为幼儿设立了 “小小种植园”、“生活自理角”等,让他们在这新奇的环境中,把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愿望,通过特定的情景去实践或再现。这样的教育既能使幼儿获得大量的信息,又能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因人而异地提供开放性的活动材料。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激起幼儿对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主动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夏天结合“下雨的日子”我们给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环境让幼儿来探索、表现。首先在科学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容器作为盛水容器,幼儿在进行装水和倒水的操作,教师在几个容器底部钻孔,幼儿观察水

从孔里漏出的现象,还提供了不同材料,如冰淇淋盒、木头、勺子、泡沫纸等,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积累初步的经验。美工区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各种豆类制成”的“听雨盒”供幼儿表现。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角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路线曲折复杂,难度较大的走“迷宫”,而能力稍差的幼儿就选择稍微容易些,难度相对小些的“迷宫”;还有就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趣味性、可操作性、多功能性的材料,如娱乐角中的休闲钓鱼,美工角中的蔬菜水果切面印画,观察角中的自制饮料等等。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四)适时地帮助与指导,促进幼儿独立性与创造性

强调自主游戏中幼儿的主体活动表现并不是对幼儿游戏的放任,因此,并不排除游戏中教师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提供者,观察指导者。教师的指导目的不是为了干扰幼儿的游戏,而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教师主要是通过改变环境,投放不同的材料来影响孩子的学习,更好地开展游戏。

1、充分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通过观察,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如给幼儿提供的游戏空间是否合适,游戏行为有否发展,该丰富哪些经验,新投放的游戏材料是否被使用,是如何使用的,没使用的原因是什么等等;经过观察分析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重新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

2、采用开放式的指导方法。针对区域活动不同环节,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及幼儿的不同行为表现,采取充分尊重、信任幼儿的原则,尽可能让幼儿独立主动开展游戏;多观察,少干预;多放手,少包办;多鼓励,少指责。当幼儿需要帮助时,教师作为游戏的伙伴,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游戏,采用建议、协商的口吻,给予启发、点拨,依靠幼儿的积极活动帮助幼儿学习,但教师指导的语言应是开放式的,如“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了什么?”“请用它来试试,看看会怎样?”等,对大部分幼儿没有参与的结果,不做肯定或否定的评价,留给幼儿探索的空间,发散幼儿的思维、引起幼儿的联想,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发现、总结,耐心倾听幼儿的发现,并用欣赏的口吻夸奖孩子,以激发幼儿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发挥。但特殊情况下教师需有特定的指导,如,当游戏中出现不安全倾向,过激的行为,求助,遇到困难想放弃时,教师必须及时介入,进行制止或指导。

3、引发幼儿内在的游戏动机。游戏过程依赖的是幼儿对游戏活动的兴趣以及游戏活动本身的吸引力,而并非外在于活动的其它东西,如教师的奖赏。幼儿的主动性是内在的游戏动机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在选择区角游戏内容、材料投放时,应从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出发。例如:我发现我班有不少幼儿到认知区玩“摸箱”游戏,我就投放一些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物体来感知软硬、厚薄和几何形体,并投放一些纸片,让幼儿通过动手折、剪图形来感知不同形状(如三角形、棱形、圆形等)。通过开展这些幼儿喜欢的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望。又如:在科学区投放一些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皮球等,让幼儿自由摆弄,发现圆形物体会滚动,从而知道了为什么汽车轮子要做成圆形的道理。这样,通过设置容易让幼儿感兴趣、符合幼儿活动能力的区域内容来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动机。

4、积极的评价与自发交流。评价是发展幼儿自信的重要手段,幼儿往往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总是积极采用纵向评价使幼儿每次活动后都有一种成功感。自发交流是游戏同伴间对自己游戏的交流,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交流,通过自发交流,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的体验,探讨游戏中的问题,提高游戏水平。交流时我们多用谈话的方式,集思广义解决问题或推荐有创意的方法;还经常采用设问方式,作为活动的延伸,为下一次活动铺垫,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如在认识水果与干果时,幼儿边玩边感知,当他们得到一些有关果实的知识经验后,我们就让幼儿互相交流观察心得和发现,“你有什么好方法要向大家介绍?”“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么做呢?”等,再谈谈“是怎么发现的?”“你是怎么想的?”等,使幼儿了解别人的视角与思维方式,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然后引导幼儿归纳概括水果与干果的各自特征,这样当幼儿看到陌生的果实时,就能主动分辨出它们是水果还是干果,最后以“下次你准备观察什么”“你还想怎么玩”等设问方式激发幼儿参与下次游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反思与总结

区域活动由于提供了较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创造了较为宽松、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而且又能满足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通过自身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他们探究的动机,产生自豪感、自信心。教师充分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幼儿与环境的交往,通过自主地探索来获取知识,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摘要:区域活动是一种人为创设自然情景下的幼儿自愿、自发的游戏,是幼儿园教师现在普遍采取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那么,如何使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自主活动的一扇门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应注重在目标的制定、环境的创设、幼儿的活动、教师的指导等方面考虑。

关键词:幼儿 区域活动自主性

区域活动能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选择活动内容和方式,为幼儿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机会,它的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不断地挖掘出来,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

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 的最有效的措施。那么,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呢?

1目标的制定

设计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例如在“美工区”开展“我爱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投放纸张、橡皮泥、油画棒、剪刀、浆糊等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自由选择折(剪)纸、泥工、绘画、粘贴等不同的表现方法。这样,能力较差的幼儿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综合使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完成活动内容,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体性作用的目标。

2环境的创设

2.1创设新奇、动态的物质环境

幼儿对富有新奇、生动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会动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通过眼看、耳听、口尝、手摸,了解各种事物的特性。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季节变化不断创设新奇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更多的选择,从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2.2提供多样、有趣的操作材料

在选择、提供操作材料时,我们根据本班幼儿动作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进行投放。首先围绕同一教育目标,提供多种材料,如为了认识小动物,我们在饲养角进行饲养小动物、认知区设有图片、益智区进行动物分类等;其次,根据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提供适宜的不同层次的材料,如在益智区中,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颜色、图形两种分类法,能力弱的幼儿则可选择一种分类法。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幼儿的活动

3.1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

教师在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为幼儿创设广阔的探索空间,解放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在科学区中投放了“会变的颜色”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懂得不同颜色的融合会变出一种新的颜色的知识;“玩乒乓球”活动中,让幼儿在反复的练习探索中发现利用一张纸使乒乓球稳定的方法。

3.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交往合作

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的交往空间,幼儿可以自愿参加,自主选择,自由活动,幼儿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乐趣,容易交流、沟通,他们之间也需要交往合作。活动中,他们喜欢模仿成人的劳动,扮演成人的角色,因此能主动地学习处理人际关系,解决矛盾纠纷等。幼儿也在活动中增强了怎样和同伴共同合作的能力。

4教师的指导

4.1平等交往中的隐性指导

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和分寸,以不干扰幼儿的活动为前提,进行隐性的指导。如幼儿用木筷夹弹子未有战果而准备放弃时,教师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以自身的行为带动他们继续努力,也可以用“自言自语”的方式道出幼儿的心声、给幼儿以暗示,教师可以这样说:“唉,这弹子这么圆,筷子也这么圆,真是太难夹了,如果筷子不是那么圆就好了!”这样的语言能启发幼儿尝试用其他材料来替代筷子。

4.2直接建议式的显性指导

当教师发现极好的教育契机时,可以直接点拨幼儿以建议和帮助。如:在科学探索区,个别幼儿拿着镜子把玩时,觉得没什么好玩,往往很快就放弃了,如果这时教师给予个别的显性指导“×××,我们到阳光下去玩吧!”这时幼儿通过自己“照来照去”这样的实际操作,对于镜子能反射太阳光的现象就会感到好奇,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一系列指导,如:“放到水里去试一试呢?”等,幼儿玩镜子的兴趣又会被调动起来,这样既获得了感性经验,又有效地激发了幼儿的探索精神。但应注意的是,这种显性指导必须以不影响幼儿活动为基本条件。

4.3特殊情况下的特定指导

这是指在活动过程中的一些意外事件,通常是指活动中出现的不安全倾向和过激行为,影响了幼儿的正常活动,这时就需要教师的介入和指导,这也是教师必须会的指导。

总之,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主动发展的环境,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自主性发展服务,仍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我们只有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并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尊重幼儿,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才能使自主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更具生命力。

幼儿区域自主性 第2篇

这则事例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是啊,过度的保护使孩子们无缘经历本该由他们经历的事情,变得过分的依赖,过度的引导使孩子们丧失了接受挑战和独立思考的机会、能力,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过度的压力抑制了孩子的天性,使他们丧失了太多独立运用和发展心智的机会。

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具备独立的人格,健康心理和独立自主能力的人已成为时代的要求,社会的需要。幼儿的自主性教育也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性是个性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即不依赖他人,自己主动负责的个性特征。我园以皮亚杰的认知论、布鲁纳的发现法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理论依据,把区域活动作为切入点,探索适合我园幼儿个性充分发展的课程模式。区域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幼儿的主体活动,它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主动的特点,区域活动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为幼儿自主习惯和能力养成发展提供了条件。中班幼儿虽然经过一年的幼儿园集体生活,但是在区域活动中,其所表现的游戏行为还是比较单调,重模仿,无明确而独立的操作目的和对事物的联想。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中班幼儿区域活动中自主性发展的研究,作了一些尝试性探索。

一、区域活动内容创设中的自主性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根据教育需要不断转换角色,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可见,在区域活动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区域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生成的,教师根据幼儿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设想,翻阅大量的资料,和幼儿一起共同创设。如:“信的旅行”这个主题,就是因为有许多小朋友看见老师收到信和明信片,不知道是什么,觉得很好奇,都跑来问“是什么?从哪儿来的?”我们从幼儿的问题中看到了幼儿对新知识的渴求,于是就有了这个主题。理解尊重孩子的要求。在幼儿的活动中,教师既是知道者又是参与者。参与幼儿的游戏,使他们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伙伴,与老师在一起感到自然、温馨、没有压抑感。

二、区域活动内容选择的自主性

幼儿每天在选择哪个游戏区域时,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主体,不受任何人的影响和控制,如王毅小朋友一连几天都选择了大排挡这个区域,我对其进行了个案跟踪,并以游戏伙伴的身份参与游戏,发现他在这个区域中玩得很开心,而且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试图让他参与其他的游戏区域,我对他说:“我们去糖果厂看看吧?”他摇摇头,我于是尊重他的选择,让他在大排档中尽情游戏。老师对孩子自主选择的游戏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每每看到幼儿停在那儿,或是无助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权利,让他更加投入的玩游戏。幼儿在游戏时,应当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过多的干预会限制他们,太高的期望会造成幼儿的压力,使得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发挥失常。

三、区域活动规则制定中的自主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区域活动是以幼儿自主活动为主,但幼儿年龄小,好动,而且各方面能力都极为有限,如果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则来约束,任幼儿想怎样就怎样,那么活动肯定是没有成效的。通常,游戏活动的规则基本都是由教师制定的,在执行过程中幼儿都不能很好的遵守,而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则让幼儿自己通过商量、讨论来自发的制定游戏规则,如在大排挡区域中,幼儿针对游戏制定了:(1)服务员要面带微笑,要说普通话,要使用礼貌用语。(2)顾客也要使用礼貌用语,要文明用餐等等,幼儿对他们自己制定的规则都能遵守,如有幼儿不遵守,其他幼儿都会向他解释制定这个规则的必要性,一直说到他心服口服为止,而且每天在游戏后小朋友们还会针对游戏中出现的新情况重新添加一些规则,以便以后游戏更好的开展。

四、区域活动材料提供和增添中的自主性

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前,会先组织孩子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充分利用空间的角落,挖掘空间的潜力。区域活动所需要的材料都是由幼儿和教师共同提供的,根据游戏中的角色、场景等利用从家中带来的废旧物品设计制作,随着游戏的深入,幼儿会自发的增添,如在大排挡区域中,顾客点菜时觉得缺少个菜谱,不太方便,于是就向服务员提出,服务员采纳了顾客的意见,在游戏结束后他们就聚在一起商量开了,并且迅速赶制了两份菜谱,第二天大排挡的生意非常红火,光顾的客人都对菜谱很满意,使得参与制作菜谱的幼儿有了一种成就感。这些既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又使大部分幼儿都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幼儿区域自主性 第3篇

但学生很少参与。班队形式一成不变, 班团活动缺乏吸引力, 学生很快就会厌倦。上好班会课, 充分发挥班会课的作用往往成为每一个班主任追求的目标。下面介绍两种具体做法:

(1) 在班会上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比如, 笔者在一次“老照片”的主题班会中, 把学生准备的老照片 (一般记录了他的家庭成员的重要变故) 扫描后存入计算机, 并把他们的家庭成员对老照片的讲解录音也转化为声音文件存入计算机, 再与他们协商讨论, 选择一些合适的背景音乐, 利用powerpoint和flash等制作成一个完整的班会课件。班会上人机交融, 同学们积极主动参与, 加深了他们对长辈的理解, 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发展进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 树立起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 这样就圆满地完成了班会课的教学任务。笔者想今后若有条件, 我们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班级与班级之间在班会课上的交流讨论, 通过互联网实现家长、教师、学生在性地位。在学前阶段, 幼儿园对幼儿进行的教育应当加强培养并发展幼儿的自主性。

一、幼儿自主性发展

儿童自主性的构成主要包括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儿童的自主性指儿童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 不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能主动克制自己的不合理愿望, 调节自己的行为;能够相对地自

班会课上的实时交流、讨论, 甚至可以引入互联网上的任何一终端户进行实时交流、讨论。那样会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班会课的重要作用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2) 组织网上主题班队活动。其具体做法是: (1) 布置主题任务; (2) 学生根据需要进行任务分工, 教师则指导同学们写出计划、方案和实施进度; (3) 按照计划和方案, 学生借助因特网、电子阅览室收集资料, 进行小组讨论; (4) 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 观点力争创新性; (5) 学生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通过PPT课件、网页、内乡论坛等载体公开展示。

3.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好、开活家长会

对学生的管理, 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我们必须不断地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 而在诸种形式中, 开家长会是一个重要的手段。传统形式的家长会往往是以班主任口头介绍为主, 有时候发一些书面材料, 但其弊端显而易见:家长不易得到感性的认识。把多媒体技术己做主, 不受别人的影响和支配。自主性对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自主性的发展将影响到儿童社会关系的建立, 以及同伴关系的发展。[2]

对于儿童自主性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后认为, 幼儿的自主感将在其1~3岁这一时期萌芽并渐进地得以发展, 到达3~6岁阶段, 则将从自主感过渡到对环境的主动感, 此时儿童会“深信自己是一个能支配自己的人”, 他引入家长会则可以弥补这一缺憾。有一次家长会时, 笔者从家长心理、家庭环境等几个方面, 通过多媒体课件显示如下资料:广大学生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做到内紧外松;为孩子制定好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 不宜过高或过低等。由于观点本身有指导性, 且均有精美图片、背景音效, 主题报告结束后, 家长们纷纷反映讲得精彩。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学校现代技术装备的进一步完善, 多媒体CAI技术一定会在班级管理中大放异彩, 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薛文平.网络环境下的班级管理———

探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班级管理模

式[J].实验教学与仪器, 2007 (4) .

[2]王志军.职业教学———计算机辅助教

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 2004.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山县第四中学)

的活动变得越来越有目的性和导向性。自主性的发展表现出相当稳定的趋势。因此, 学前期是发展与培育幼儿自主性的最佳关键期。

二、区域活动的含义及特点

1. 含义

区域活动相较于我国传统的集体教学形式, 以自由性、自主性、指导的间接性和个性化为基本特征, 是一种发端于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组成形式。它以幼儿的需要、兴趣为依据, 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以及正在进行的其他教育活动等因素, 在教育活动场地内划分一些区域, 如积木区、表演区、科学区等, 并在其中投放一些适合的活动材料, 制定具体的活动规则, 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区域。幼儿在区域中常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进行自我操作、探索和学习。幼儿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 不断地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 以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区域活动强调了幼儿在活动中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协调、自由交往, 是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3]

2. 特点

区域活动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取向的活动形式, 强调关注活动中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相对于其他幼儿园教育活动而言,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自主性活动。区域活动是教师有意识地通过创设活动区来影响幼儿的游戏和学习活动。

(2) 指导的间接性。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更多是作为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而出现的。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创设适宜的区域环境, 投放能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活动材料, 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 而较少进行直接指导。

(3) 幼儿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通过自由地选择活动区域、活动材料、活动伙伴、活动方式, 能够在自己固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经验的建构。区域活动不仅关注了幼儿个别差异, 也促进了个性化学习与探索。

三、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1. 名存实亡的区域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仍然没有充分利用和挖掘区域活动所蕴涵的教育价值, 有些幼儿园虽然也创设了一些活动区, 在其中投放了一些材料, 偶尔也会开展一些区域活动, 但没有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作用。幼儿园更多的是将精力集中在组织和开展正规的集体教学活动上, 区域活动仅仅是集体教学的补充。区域活动的开展目的也往往是配合集体教学的内容。

2. 区域活动中教师作用发挥不完善

在区域活动中, 要求教师能够细致地观察幼儿在区域中的活动, 判定幼儿在活动中体现出的个体能力发展状况, 以确定接下来区角的环境设置以及材料的投放和更新。但是, 笔者在阅读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区域活动的观察日志中发现, 教师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无目的性, 记录内容庞杂而不系统, 尚未掌握良好的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同时, 由于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指导还具有临时性、现场性,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观察中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 并帮助幼儿自行解决问题。这种在区域活动中自身角色的不明晰, 导致教师不能给予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真正有意义的指导。

3. 材料的投放不合理

区域活动开展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师能够精心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过程中得以发展。而在实际的活动环境创设过程中, 材料的投放往往忽视了不同发展阶段幼儿的特点, 投放材料缺乏层次性。在材料的选择上, 忽视废旧材料的利用。这使得材料在区域活动中的重要性没有很好地发挥, 幼儿在活动中不能切实地与材料产生互动。

四、如何开展区域活动以促进自主性的发展

1. 合理投放材料, 促进幼儿主动参与

材料既是幼儿活动的对象, 也是“无形”的教师。对幼儿而言, 知识的获得, 不只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 更多的是在与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的。所以, 教师在向幼儿提供适宜并具挑战性的材料的过程中, 应该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只有相适应的材料, 才能激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不同需要进行投放。在活动中适当地投放高结构和低结构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注意的特点, 低年龄的幼儿由于受无意注意的影响较大, 故活动区的材料不宜过量。

2. 儿童为本位, 在区域中营造轻松的活动氛围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到幼儿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活动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的。对幼儿的行为需要适当地尊重, 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美国课程学家多尔在现代课程中曾经提到,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不能再以一个“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的角色出现, 而应该是一个观察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在具体指导活动的过程中, 要留有让幼儿自主思考的空间, 做到“导而弗牵, 开而弗达”。

3. 甘当区域活动中的支持者而非干预者

教师作为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者、支持者。在指导幼儿的活动中, 不仅要观察幼儿的活动与兴趣点, 同时也要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 掌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时的帮助。但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学会等待, 不要急于介入幼儿的活动, 要给幼儿以充分操作和探索的空间, 使其尽可能地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形成自己独有的经验。

摘要:自主性是主体最为主要的内在规定性。幼儿期是人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的重要奠基阶段, 因而拓展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区域活动是一种开放、自由、自主的教育活动组织形式, 为幼儿活动提供了一个自主发展的环境, 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自主性,区域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火林, 黄小平.对自主性的一点思考[J].理论前沿, 1992 (21) .

[2]秦元东, 王春燕.幼儿园区域活动新论:一种生态学的视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区域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自主性 第4篇

(一)提供开放的区域游戏空间。

根据埃里克森的个性发展理论,大班阶段是培养自主性的一个好时期,这一年龄孩子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活动范围扩大了,喜欢尝试探索,有较强的求知欲。加之处于幼儿园中大哥哥、大姐姐的特殊地位,他们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产生较强的独立愿望。在区域游戏设置时,要尽量利用教室空间设置区域与时间,丰富区域游戏内容,促进大班孩子兴趣多样化的发展。

1.空间的安全性。虽然大班孩子具有一定的自我保护的能力,又有小中班参加区域游戏的经,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不需要时时处处在教师视线范围内。但减少和消除环境中不安全因素还是最基本要求。

2.空间的方便性。区域活动具有动态性。孩子在自然状态下由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增设的空间必须方便幼儿进出。

因此我通过腾出午睡室空间设置了江南人家、科学探索区和手工坊等游戏,还利用室外走廊,楼梯口和室外活动场地,设置了江南小吃、民间大舞台、阿婆茶楼、江南私塾等游戏,在活动室里设置了渔家灯火、江南书院、江南棋社等游戏区域。空间的开放,使幼儿可以自由进出,固定在教室、午睡室,走廊的游戏区,不受干扰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也便于教师观察。一方面,我将完成新游戏的自主权交给幼儿,让幼儿自己讨论决定一周内完成新游戏的时间;另一方面,除每天安排的集体区域游戏时间外,课间、饭后、晨间,幼儿都可以自由进出各区域,继续进行自主探索游戏。

3.根据需要增设区域。自信来自于成功的体验,体验来源于经验的获取。过去只重视学习经验的获取,而忽视幼儿生活經验的习得。教育家陈鹤琴早就指出:凡是幼儿能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据此,我在手工区中增加了绣坊,提供了针、线、绑架等工具,让幼儿尝试自己穿针引线绣出自己喜爱的图案,大班下学期增设了学做小学生的游戏,提供了书包、削铅笔刀、写字本、铅笔等,让幼儿学习整理书包、削铅笔、学写字等,为入小学作准备。使幼儿在生活上减少家长的包办,逐步走向独立。

二、丰富区域游戏材料,为自主游戏提供物质基础

(一)围绕本阶段幼儿的发展目标,多层次,多侧面,提供相应的各种材料,根据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较容易产生兴趣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为完成某一教育目标时所设计、提供的材料力求做到角度不同,充分多样,以满足幼儿反复操作的需要。

如在江南小吃里提供周庄万三糕、千灯粽子、正义青团子和锦溪袜底酥等,还投放了一些长条形的纸、橡皮泥和硬板纸等。春暖花开时节,正值正仪青团子上市。我们就让幼儿自己做青团子;端午节到了,又让幼儿用长条形的纸折粽子和用硬板纸剪袜底酥。材料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幼儿始终保持很高的游戏兴趣。

(二)根据不同教育内容、知识层次,及时变换与之相应且更具有挑战性的材料,在活动中幼儿既保持新鲜感,有乐于动手动脑,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适应幼儿不断发展的需要,开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如端午节到了,我在民间大舞台里投放了用废旧材料制作的轿子、龙船、舞龙等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每天都有小朋友敲着锣,打着鼓在大舞台里舞龙灯、划龙船、抬轿子。

(三)根据幼儿不同发展水平的需要及个体发展差异,为幼儿设计提供不同要求的材料,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例如江南棋社游戏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棋,有围棋、象棋、飞行棋、动物棋、环保棋、跳棋等等,能力强的幼儿可选择围棋,两两对弈刺激而又具有挑战性,而能力弱的幼儿就选择比较容易的象棋、飞行棋、动物棋等。

三、有目的地观察指导,是提高自主性的必要条件

第一,在区域游戏中,教师要成为幼儿的好朋友、好伙伴,将教师是“传授者、维持者、调解者”的角色转向幼儿活动中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如在手工坊《串项链》活动中我发现让大班幼儿有规律的排序串项链已不能满足于他们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时,于是就在游戏中设置了“如何给串珠项链加上坠子”这样一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认知冲突和探索兴趣。他们要迁移生活经验:妈妈、姑姑的坠子是什么样子的?位置在哪里?如何让坠子处于项链的中间位置,他们甚至画出设计图俩俩合作,他们经历了提出问题,探究、想象、假设、发现、交流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从而在单纯的操作学习中自然的整合了迁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观察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在这一系列的自主学习中,孩子们真正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

第二,在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

如:大班刚开始游戏比较混乱,总是为扮角色而争吵,后来我们采用固定式插牌意愿选择游戏。到时间幼儿根据插牌进入游戏区,如此同伴间变得友爱了,慢慢地还学会了互相协商分配角色,整个游戏井然有序,老师再不必再为幼儿的角色分配而烦恼了,使孩子真正做到了我的游戏我做主。

目标是行动的方向,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区域活动目标,才能有效保证区域活动的质量。

1.首先充分认识自主性区域游戏的性质与特点,使幼儿在各种操作活动中探索学习,反复感知经验,学习掌握粗浅的知识,技能,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并使幼儿在各类表现与创造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其次要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来确定区域游戏的目标,该目标充分体现整体性、层次性、发展性及主动性等特点。

3.在制订目标时联系教学活动,与非正规性活动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不是勉强,也不是形式主义,而是自然的结合。同时在活动过程中根据幼儿发展情况适当调整,逐步修订,编制出比较科学的区域游戏目标。 (编辑李沁)

幼儿区域自主性 第5篇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给予幼儿选择的机会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在活动中要给幼儿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去哪个区角,玩哪些材料。在活动前,我们准备好各种丰富的材料和工具,开设多个有意义的区角,让幼儿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幼儿做每件事都会有新鲜感,但如果反复去做,就会失去耐心。因此,每次活动后,针对幼儿活动的情况,及时为幼儿添置、更换材料,便于下次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幼儿始终以良好的积极的态度参加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能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活动,从而给儿童提供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愉快的机会。如在益智区中,我让能力强的幼儿可以选择较难的迷宫;让能力弱的幼儿就选择比较容易的迷宫。又如在美工区,我让幼儿自己选择,发现有的幼儿选择用蜡笔装饰服装,而有的.幼儿则选择皱纹纸贴上去装饰服装,这样的话,难度不同,效果也各不相同,能使大部分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也有利于幼儿自主性的发展。

二、教师是环境的创设者,条件的提供者,观察的指导者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来影响幼儿的学习。材料投放是否适宜直接影响游戏的质量。在幼儿长期的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那些比较贴近生活的事物、材料感兴趣,在收集材料时,我选择一些废旧物品,如纽扣、可乐瓶、废旧的纸箱等等。同时我也让幼儿自己去收集材料,从而使幼儿提高自信心,并感到劳动的愉快。材料丰富多样,以备不断更新。如果发现活动区的内容幼儿掌握了,或是太简单了,幼儿不感兴趣了,应立即投放新材料,提高操作的难度。也不能一下子把材料全换掉,而是应该有一个新旧交替的过程,让幼儿慢慢适应,这样才能不断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对游戏始终充满热情。

教师作为观察指导者,一定要把握好度。既不能放任自流,完全让幼儿做主。因为幼儿毕竟年龄小,有时是非观念分不清,这时就要教者加以正确的引导;也不能高强度的监控,让孩子不知怎么才好,一点自己的想法都不敢有。教师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解决,在孩子分不清是非时指明方向,在孩子成功时给予鼓励,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会提高,从而促进自主性的发展。有时,我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们一起玩。如在”建筑区“,我和孩子们一起”建高楼“,又如在”手工区“,我们一起”做蛋糕“为小熊庆祝生日。在活动中,我始终把自己当成一名游戏的参与者,积极参与活动。疑惑时给予一定的建议指导;困难时给予一定的帮助,但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作为幼儿中的一员,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感。老师作为幼儿的游戏伙伴,以自己饱满的情绪感染影响幼儿,并对幼儿表达支持、赞美的态度,有助于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自己作主,自创玩法,因而活动中较少看到幼儿依赖老师的行为,幼儿的主体地位十分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三、通过自身实践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认识和评价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活动中,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经常受到别人的关心,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要开展区域活动了,幼儿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因为这是他们最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开展活动时,全身心投入,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做。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这样,有一次,我发现有几个胆小的幼儿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一开始,我过去对他们说,快去找一个喜欢的区域活动呀。他们就走到最近一个区角,还是不那么高兴。我想他们怎么了呀?针对平时的观察,我了解这几个孩子的个性,很快想了办法。走到他们身边,低下头在他们耳边轻声说:”我知道你能行的,来,我们一起干,一定能干成!“于是,我引导他们一起干了起来,先是被动地递个小棒,搭个小台之类,慢慢地,他们就会情不自禁,不知不觉地参与了进来,并渐渐主角与配角易位,幼儿成了活动的中心。而每次活动结束评价时,我会特别表扬一下他们,”你干得好,真棒!“几次下来以后,我再看他们的座位上,早已没了身影了,他们正忙于各个活动区域,与小伙伴们开心交流、探讨、合作呢。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在区域活动中,可以与同伴交往,在活动中相互了解,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了解自己的,从而产生自信心,促进自主性的发展。

在活动中,幼儿大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涌现出”小发明家“、”小创造家",有的幼儿做出来的东西,经过他的介绍之后,真是有点意思。通过动手、动脑、手脑并用,幼儿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有一次,我请幼儿为小熊过生日,做一个生日蛋糕。幼儿把做出来的蛋糕放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蛋糕,色彩鲜艳,形状各异,还真是很漂亮。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挥、展示才能的机会,活跃幼儿的思维,增长幼儿的知识,体现幼儿自身的价值,从小培养幼儿发明创造的能力,在点点滴滴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

区域活动不但让幼儿建立主动参与的意识,还增加了教师直接接触、了解幼儿和与幼儿交往的机会,孩子也更多的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认清自己与幼儿所处的地位,注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要注意自己在活动中应给予幼儿如何指导,尊重幼儿的自主权。细心发现孩子在活动中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让孩子体验到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从而更加有利于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区域自主性 第6篇

摘要:

为幼儿活动创造宽松的家庭式区域环境,让每个幼儿都主动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和引发幼儿在平等、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参与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这也体现了师幼互动、生生互动、生境互动的价值所在,因此幼儿区域环境创设需要切实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关键词:

区域环境

宽松

主动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

(一)小班幼儿的情感需求

对4岁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进入幼儿园,是离开父母、离开单纯、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进入了一个复杂、陌生的全新社会性集体环境,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一个重大的环境转变,这种无形的环境压力对小班幼儿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环境应最大化地与家庭接轨,营造一种轻松、方便、安全、家庭式的环境,并帮助孩子尽快地喜欢、适应这个新“家”——幼儿园,因此“亲爱儿童,满足需求”,首先要重视幼儿的情感关怀,强调以亲为先,以情为主,关爱儿童,赋予亲情,满足幼儿成长的需求。

(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1、创设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和谐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4岁左右幼儿发展特点是生长发育快,直觉行动思维,但动作协调性差,有较深的依恋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小班孩子的这一年龄特点,决定了小班幼儿的生活、游戏、运动、学习是融合在一起的,而良好的、适宜的环境是孩子喜欢的环境,也是激发孩子行为的主要动因。孩子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才会有相应的行为跟进,而后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积累经验,快乐成长。因此创设家庭式的区域环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是孩子喜欢的,能够更大程度上促进小班孩子身心和谐发展。

2、运用符合小班幼儿学习特点的教学手段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在我们用《纲要》的精神审视幼儿园教育现状后,发现了原来习以为常的一些做法的弊端。

(一)营造温馨、宽松的家庭式氛围

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他们最早接触、最熟悉的环境就是家庭。由于年龄小,对家人非常依赖,因而从家庭中走出,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会有一个害怕——焦虑——稳定——适应的过程。因此要从孩子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营造安全、温馨、动态的家庭式环境。

1、创设温馨、安全、自由的家庭式区域环境(物质环境)

在班级环境创设上,我尝试营造一种家庭式的氛围,宽松、安全、和谐、温馨,让孩子能自由随意地活动,体验“家”的快乐,感受情感的温暖。像新进小班的孩子,初次与家人分离,从家庭到幼儿园,大多数要经历或长或短的分离焦虑过程,他们大多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哭闹,来宣泄。而小班的孩子刚从一个小家庭的环境转入陌生的大环境里,对于陌生的环境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就容易“沉默寡言”,不愿意参加活动。

案例:张梓嫣刚入园时,情绪很不稳定,可是每次只要让她到区域里去玩,张梓嫣马上就不哭了,在娃娃家里坐坐、抱抱小靠垫、抱抱娃娃还对着娃娃安慰自己:“我不哭,外公会早点来接我的”慢慢地张梓嫣在区域里玩的时候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说说、玩玩了。因此,创设一个温馨的“家”的环境,对于小班的孩子尤为重要。

分析:班级里的区域设置是开放式的,像“家”一样有床,有靠枕,有餐厅,区域与区域之间相互打通,就像“家”一样的可以随意走动、玩耍,能让幼儿感到像家一样的熟悉,自然而然能让幼儿产生安全感。而且温馨、自由的区域也能帮助幼儿更好的适应幼儿园这个新环境,减少幼儿的分离焦虑。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也就乐意与同伴相互交流了。

2.营造亲近、温柔的交流方式。(心理环境)

小班孩子刚从妈妈的保护伞下出来,尤其显得稚嫩。这就需要教师充当妈妈的角色。

首先,注意要轻声地对孩子讲话,让孩子逐渐感到一种亲切感。与孩子交流时,可以蹲下来搂着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并且与孩子轻声细语地说话。

其次,注意说话要慢节奏。小班孩子注意力不易集中,理解能力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慢慢讲话,让孩子仔细听,让孩子听得清,听得懂。

面包袋包糖果

糖盒包装饼干

2、材料层次分明:材料投放层次分明能够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能力程度选择活动操作材料。

案例:快乐手工区里,小朋友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剪了很多的面条、薯条,在此基础上,老师把幼儿剪的薯条、面条投放到礼品包装店,让小朋友开始包转面条、薯条。在包装店里老师根据能力的不同,投放了两种不同的包装盒,一种是按颜色一个维度包装的;另一种是按照颜色和数量两个维度来包装。

按颜色一个维度

按颜色、数量两个维度

3、材料调整及时:区域材料的调整可以及时跟进幼儿能力的发展,促进幼儿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也能够让幼儿对区域活动始终保持兴趣,乐意自己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区域活动中。在此过程中感受到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进步,体验其中的成就感,进一步刺激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意愿。

案例:学期初期根据幼儿的能力水平和发展要求,我们在快乐手工区投放剪薯条(剪长短直线)、剪面条(长短曲线)的区域活动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幼儿对于剪长短直线、曲线的能力已经明显提高,有的幼儿已经剪的很好,小朋友对活动的兴趣也慢慢减弱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及时调整区域内容,把剪薯条调整成剪饼干(各种不同的形状),幼儿的兴趣马上又被调动起来,大家都主动要求去快乐手工去做饼干师傅。

使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

2、在家庭式区域活动中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的学习兴趣、尝试、探索的欲望得到充分激发。

3、同伴之间形成良好的交往氛围和交往方式,在此基础上幼儿的交往能力得到发展。

4、通过各种不同的角色体验,幼儿角色意识得到的发展。

二、教师层面:

1、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小班区域活动创设的形式和方法,对小班家庭式区域的内涵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成为培养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2、积累了小班区域创设的实践经验,对于小班区域活动的创设、材料的投放有了更多的教学经验。参考文献:

1.《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能力》焦婷.[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2.《上海市0——3岁教养方案》

沪教委基〔2003〕66号文件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一版

4.《 学前教育学 》

阎水金

上一篇:做金工作文下一篇:个人防汛救灾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