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2024-08-31

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精选4篇)

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第1篇

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2011-10-26 中国环境报

首先,北京密云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很有成效。可以概括为3句话: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成效显著。

领导重视主要体现在密云把创建生态县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载体,在创建过程中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共建的工作局面。成立了创建总指挥部,由书记、县长任总指挥,下设7个分指挥部。全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组织体系,层层分解和落实各项创建工作任务,纳入重大事项督察范围,列入各乡镇、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从而保证了创建工作各项指标的完成和不断深化。

措施得力主要体现在密云县在创建工作中加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编制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实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水资源保护、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造林绿化、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二是自2005年开展创建工作以来,每年都研究出台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实施意见,召开全县动员大会,对当年的创建工作任务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三是加大投入,设立生态县专项资金,制定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奖励政策,每年县政府拿出县财政收入的10%以上用于农村环境建设,鼓励广大农民投资、投劳,调动了各方面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以治理垃圾、生活污水、村容村貌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改水工程,解决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工程,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荒山绿化造林,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五是宣传发动全社会参与创建工作,培育生态文化,这些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密云的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是生态经济不断壮大,一产向三产转化,不断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休闲旅游业为龙头,整体带动了三产的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的6550元提高到2007年的8489元。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77.8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46平方米,这两项指标都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表水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空气质量在北京市名列前茅。三是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高。近两年来,密云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园林县城3个与环境有关的荣誉称号,18个镇中有17个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标准,全县334个行政村中有259个村通过北京市文明生态村验收,这些都为密云打造了良好的生态品牌,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第二,密云的创建工作为北京市、北方和全国的创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2006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对首批6个国家生态市、生态区、生态县进行了命名和表彰,在全国反响很大。这6个市(区、县)分别是江苏省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阴市,上海市闵行区,浙江省安吉县,尽管创建模式不同,但他们在地理位置上都处在南方。当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多年的实践证明,生态省(市、县)创建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载体,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目前,北京市部分区县在创建生态示范区的基础上,已经开展了生态县(区)创建工作,密云生态县创建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为北京市的创建工作开创了新局面,也为北方地区,特别是北方山区的生态县(市)创建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第三,希望密云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创建工作。

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把这项工作任务真正做成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做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工程,让群众完全认可,我认为要树立起生态县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观念,要不断完善生态县建设工作的机制和目标,继续保持生态县创建工作中好的做法和思路,不断深化创建工作。

一是生态县建设要不断创新,形成特色。在全面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密云自身特点,在一些优势指标上达到更高的标准;在生态县创建的机制、体制上不断创新,一些好的做法可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生态县创建工作的连续性。同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在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生态文化等方面继续扩大建设规模,深化内涵,多做探索。最近,环境保护部和中央文明办、中宣部正在商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密云可在生态县创建工作基础上研究制订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争取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

二要严格环境准入,率先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节能减排工作是国家的重点工作,密云的这两项指标虽然不高,但作为北京的生态屏障和水源地,也要自我加压,确保节能减排任务逐级分解,责任到位,措施落实。要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推进循环型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

三要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土壤污染防治,重点解决好农村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要继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维护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四要提高创建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以科技和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加强科教兴县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个层面,努力提高绿色科技的含量,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安全预警、预报系统,不断提高生态县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

五要继续广泛宣传生态县建设的意义和成就。加强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生态县建设的良好氛围。继续保持这样的良好势头,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为北京的绿色奥运做出贡献。

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第2篇

海域使用论证是海域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材料,是优化项目用海,合理审批用海的重要手段。在海域使用论证过程中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海洋部门及论证技术单位落实《实施方案》精神的具体体现。

1 海域使用论证中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含义说法众多,笔者认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在文明二字,所谓文明即人的意识形态要文明,要符合海洋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现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就是将保护海洋生态、海洋环境,创建人与海洋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在整个论证工作当中。在全社会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在用海项目中做到海洋生态文明、人与海洋和谐发展成为用海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分析的重点因素之一。

2 海域使用论证中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落实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根本作用在于对项目用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评估,为行政审批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1]。同时,在论证过程中对用海平面布局、用海类型、用海方式、用海面积等进行优化分析。海域使用论证对于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广大用海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图1)。

2.1 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为主线,确定海域使用论证重点

海域使用论证重点的确定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确定了论证重点就确定了论证工作的主要方向。

海域使用最直接的海洋资源影响就是对海洋空间的不可逆的占用,该种影响在局部或单个项目中往往很难体现,随着地区发展及时间推移,用海项目对海域空间的占用可能造成海域水动力和冲淤环境的变化,进而影响海域生态环境。海域使用论证应本着集约、节约海洋资源的原则,将项目用海面积、平面布置合理性作为海域使用论证重点。

用海项目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于项目施工期。挖泥、抛石、疏浚、炸礁等等施工方式都会造成海洋生态资源的直接损失。因此,在涉及施工内容的用海项目中应将资源环境影响分析作为论证重点。

根据《实施方案》对围填海活动的控制要求,针对围填海项目应就用海方式进行深入论证,将其作为论证重点,从项目定位、产业类型、产能效益等方面分析项目是否仅为单纯获取土地而进行填海造地。对于涉及重点海湾、重要河口、重要滨海湿地、重要砂质岸线及沙源保护海域、特殊保护海岛等区域的围填海工程[1],海域使用论证中应明确该工程不准建设或重新优化用海方式。

2.2 提高对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重视度

资料收集与现状调查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前期资料获取的重要途径。通过研读有关资料,初步了解项目周边海域环境与开发利用现状,确定现场勘查重点。在现场勘查中通过现场观察、拍照、取样、走访、调研等形式,确定项目建设可能影响到的敏感目标。在此过程中提高对生态环境敏感目标的重视程度,确保在海域使用论证过程中对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敏感目标影响有深入的分析,从而达到落实《实施方案》中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宗旨。

2.3 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落实红线管控

海洋功能区是项目用海可行的基本条件,用海项目本身应首先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对项目所在海域的自然、区位、社会发展和海洋经济条件的约束。《实施方案》中明确发挥海洋功能区划的约束性作用,严格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开发保护方向和用途管制要求[2]。落实在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就是在“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分析”中要坚持从用途管制、用海方式控制及海洋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项目用海的海洋功能区划符合性。

2012年国家海洋局印发了《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意见依据渤海海洋生态特点和管理需求,分区分类制定红线管控措施[3]。海洋生态红线是最基本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要求,是维护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必须坚守的防护底线。

《实施方案》在主要任务中提出要在全国建立海洋生态红线制度,将重要、敏感、脆弱海洋生态系统纳入海洋生态红线区管控范围并实施强制保护和严格管控[2]。在已确定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沿海省份用海项目海域使用论证分析中,应分析项目选址,施工期、运营期污染物排放影响,以确定是否对海洋生态红线控制区造成影响。

2.4 引导沿海产业的合理布局

海域使用论证中 “项目用海与相关规划的符合性分析”主要内容是阐述国家产业规划和政策,分析论证项目用海与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港口规划,以及养殖、盐业、交通、旅游等规划的符合性[4]。在促进涉海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优化海洋空间开发布局的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海域使用论证中应逐步引导用海项目根据海域资源配置向产业集群、高质、节能方向发展。对不符合各类产业用海面积控制指标的项目从项目用海论证阶段即提出重设方案或优化方案的建议。

2.5 落实海洋开发保护空间合理布局

海域使用论证中用海合理性分析章节是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的主要部分,该部分内容从项目选址、用海方式、平面布局、用海面积、用海期限等几个方面分析项目用海的合理性。可以说该章节内容集中体现了海域使用论证单位对用海项目的技术分析成果。

根据《实施方案》中对“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的管理要求。用海项目将自然岸线占用长度作为项目用海审查的重要内容,引导围填海向离岸、人工岛式发展,限制顺岸式围填海[2]。海域使用论证中应就项目用海方式、平面布局、占用岸线长度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不符合 《实施方案》指导精神的用海项目方案,建议项目单位联合设计单位、可行性研究单位和海域使用论证单位一同对用海方案进行优化,保障各级政府落实自然岸线保有率指标不被突破。

2.6 海域使用论证依托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公众参与度

根据《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公示工作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目前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公众参与程度较高,在评价阶段均采用网上公示,并结合现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公众调查。但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中的调查内容主要针对海洋环境影响,针对海域使用论证中的重点分析内容,如用海合理性分析、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开发利用协调分析等内容均少有涉及。《实施方案》中要求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落实到基层工作中如何实施,笔者认为在具体用海项目中落实公众参与是加强对公众宣传教育的绝好切入点。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可以结合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公众参与环节,在公众参与中说明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落实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生态红线制度、优化沿海产业的合理布局、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控制等方面所做的具体工作,让公众参与到用海可行性的论证阶段。从而提高地方民众对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认识,了解技术单位、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等的具体工作,提高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认知程度。

3 结论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大局,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海洋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义务。海域使用论证做为各类用海项目用海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性分析工作,在论证工作中引导用海项目贯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极具现实意义。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要把好用海项目的第一道关,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摘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域使用论证作为各类用海项目用海可行性分析的技术性分析工作,在论证工作中引导用海项目贯彻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极具现实意义。文章按照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流程,依据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方案,按阶段分析了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具体工作内容,以求通过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落实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对用海项目的具体指导。

关键词: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生态红线

参考文献

[1]海域管理培训教材编委会.海域管理概论[M].北京:海洋出版社,148.

[2]《国家海洋局关于印发〈国家海洋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设施方案〉(2015-2020年)的通知》[Z].国海发[2015]8号,国家海洋局,2015年6月19日.

[3]国家海洋局.《关于建立渤海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若干意见》[Z].2012年10月.

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第3篇

“绿色生态医院”是党组织近年打造特色服务的主要抓手,并融入到市级文明单位创建中。通过加强思想教育和别开生面的形式,组织医务人员、病人、孕产妇和儿童亲身体验,提高该院的竞争软实力。活动要求是:“人人参与,开拓思维,积极行动,客观评价”。党组织认真组织医务人员知识培训、上报计划、讨论分析、确定方案、切实推进。整个过程,注重科学方法,鼓励创新,针对新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改活动方案。每位医务人员利用自身岗位和院内健教宣传栏、电子宣示屏等,向保健就诊的妇女、儿童及家长宣传健康知识,让大家建立社会责任感与荣誉感,提升整体环境保护意识。

二、主要做法

成立的“绿色生态医院”活动领导小组与创建市级“文明单位”组织体系相统一,由院党支部书记和院长任组长,并设立创建办,具体抓好宣传教育、创建模式、组织管理、督导检查等工作。各部门负责人为小组成员,所有工作人员参与创建活动全过程。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统一思想认识。活动目标确定以后,创建办通过领导小组会、座谈会、职工大会等形式,宣传国家重视环保,“低碳”工作和生活的相关要求,阐明该院融入时代主题,开展“绿色生态医院”服务活动的设想。邀请相关专业人员上门授课,组织观看主题宣教片,让大家了解开展此项工作的时代性和必要性。二是服务活动形式多样。草拟活动实施意见讨论稿,发放到科,征求大家的建议;召开由院领导、科室负责人和职工代表参加的专门会议,讨论问题,形成共识,确定工作实施方案;召开部门人员阶段性工作汇报会,听取中层干部、部分医务人员、行政后勤人员的工作做法、体会和想法;将活动要求、计划安排、阶段性工作公示于“院务公开栏”,让职工及时了解活动开展情况;组织全体中层干部、部分职工到省级妇幼保健院专门学习,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提高活动效果;我根据门诊、病区的不同特色,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橱窗、警示牌、禁烟标记等,内容定期更新。要求医务人员抓住服务对象入院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宣传教育,导医护士为每位前来服务的人员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医生、护士根据不同病人和保健服务对象,发放不同的健教处方和环保知识问答卡,不仅提高了大家的卫生保健能力,而且提升了环保意识。三是加大环境基础建设。按照该院总体规划,搞好环境美化,在院内种植花木,各科室内摆放盆栽。拆除院内不合理建筑,新砌了长廊,新建假山,安装喷泉,种上植物,放养观赏鱼,全院绿化覆盖率达到65%;重新招标物业公司,24小时循环工作,保持院内外环境整洁卫生;投入200多万元建立污水处理系统,将生活用水和污水分管道处理,污水进入废水处理系统排出;定期对锅炉、厨房等油烟排放设施进行检查,严格控制污水和烟煤排放数值;有效回收利用雨水,努力节约水资源;将医疗废弃物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医疗废弃物由专人管理,委托专业机构上门回收,避免“二次污染”;将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置了废旧电池回收箱;严格按照有关部门规定,规范使用X光机,对放射源进行“围堵”,废液按规定回收,避免对人员和环境造成辐射污染。

三、实际效果

党支部推行的“绿色生态医院”服务活动,成为该院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一大亮点,对单位精神文明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一是找准了切入点。将富有时代特征的环境保护工作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相结合,通过抓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并利用医务人员和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用最简短的时间、最精练的语言、最朴实的形式对服务人群进行教育,在有形和无形中宣传了环境保护意识,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融入日常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二是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以往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都是“上面热、下面冷”,靠组织上的强拉硬推,职工敷衍了事,实际效果不够明显,更别提一般公众了。开展“绿色生态医院”活动,抓住了主题、贴近了实际、贴近了生活,让医务人员从“幕后”走向“前台”,使他们从工作中的一个“点”,参与到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中,并且带动了广大服务对象共同提高。三是丰富了创建工作形式。医务人员和公众对此种方式喜闻乐见。过去文明单位创建工作自我封闭,体内循环,闭门造车,形式上只是开大会、念文件、听讲座、读报纸、整资料,职工对此已无兴趣。党支部通过“绿色生态医院”服务与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的挂钩,让大家掌握了许多环保知识,避免了保健医疗服务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还把相关知识传授给服务对象,形成整体环保意识,这是文明单位创建的升华,体现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从“枯燥”转向“趣味”,得到了职工和公众的拥护和支持。

四、工作体会

吴晓青生态县创建工作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 第4篇

一、生态经济理念的提出

生态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变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场革命不仅是生产技术领域的革命, 同时也是社会生活领域的革命, 是环境伦理道德的革命。它要求人类用生态经济的思维方式来重新选择自己的行为, 用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 生态经济的含义

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代, 譬如《逸周书·大聚篇》中, 记载了公元前21世纪大禹关于环境资源保护的思想:“春三月, 山林不登斧, 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 川泽不入网, 以成鱼鳖之长。”[1]在西方, “生态”一词原有住所和栖息地的含义。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生万物, 万物有灵”;德谟克利特认为, “没有任何东西从无中来, 也没有任何东西毁灭后归于无”。这些中外学者的观点, 都具有生态的意识和理念。

“经济”一词, 在古汉语中具有“经世济民”、“经国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后西方的“economy”一词传入中国, 翻译为“经济”, 才具有了现代“经济”的含义。而在西方, “economy”原有住所和栖息地的含义, 引申为家庭日常活动的场所, 后来演变为管理家庭成员和家庭事务以及对一个社团资源的管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 美国经济学家尼斯·鲍尔丁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目前世界上对“生态经济学”最权威的定义, 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Robert Costanza提出, 他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从最广泛的意义上阐述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的学科[2]。但在解释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关系之时, 由于不同学科的学者出发点不同, 他们也具有某些分歧, “经济学家把环境看做经济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学家则与之相反, 把经济看做环境的一个子系统”[3], 尽管存在分歧, 他们大都认为生态经济需要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中国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 也对“生态经济学”的含义提出了各种表述:马传栋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4];王东杰、姜学民、杨传林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5];吴玉萍认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运动发展规律及其应用的经济学分支”[2]。

(二) 生态经济理念的演进

生态经济学“要求经济增长要与生物资源的持续力为依据,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总原则”[6]。生态经济理念的演进发展,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矛盾调和:萌芽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是生态经济理念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强调,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系统, 人们关注的焦点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问题, 以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任务是解决人类发展的困境。学者普遍认为, 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类社会要想避免环境的衰退, 就必须自觉遏制经济的增长,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尽量调和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的矛盾。

2.协调发展: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 是生态经济理念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强调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 人们关注的焦点, 开始从不可再生资源扩展到可再生资源以及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等问题。学者意识到通过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努力,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可以实现协调发展。这种观点标志着人类对生态经济问题认识的深入, 推动了生态经济理念的发展。

3.可持续发展: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是生态经济理念的创新阶段。这一时期的理论认为, 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发展, 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人们关注的焦点扩展到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 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概念最为重要之处是将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当做人类发展的目标和人类行为的准则”[7]。

二、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生态经济是生态和经济的复合体, 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形成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新兴发展理念和经济模式, 生态经济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系统性。生态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环境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人类虽然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但并非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人。因此, 人类在进行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时, 不能置身于生态经济之外, 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而应当主动将自己视为生态经济系统的一部分, 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只有这样, 生态经济的系统性特征才能凸显出来。

2.循环性。传统工业经济社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做法, 超越了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并且最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究其原因, 是因为生态经济是一个由客观规律支配的、循环的大系统。生态经济理念要求我们, 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指导经济活动, 将经济活动限制在资源和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实现经济的合理、健康发展。

3.协调性。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社会, 无论经济活动还是社会活动, 都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 要保证整体系统的良好运行, 必须实现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只有实现协调, 才可以表现出整体效应。生态经济理念要求我们, 在考虑经济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同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 要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维持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内要素的整体效应。

三、生态经济的多维指向

生态经济要求我们彻底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发展理念, 建设新型的生态经济, 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经济发展观, 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的必要前提。要摈弃传统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总量增长而忽视经济效益质量, 或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片面追求GDP产出而不计资源环境成本投入、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不顾及后代人的发展理念, 坚持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 对资源的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同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以自然资源是无限供给为假设前提, 以资源的大量损失和严重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正在和已经严重制约着经济持续发展。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 选择有利于生态改善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 必须建立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建立在自然的两个承载力上, 即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生态承载能力。

3.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是相互联系、互为制约的两个方面, 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增长方式粗放、增长成本过大的重要原因。由于传统工业社会错误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使人类在享受着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也在承受着传统工业时代产生的严重的全球性生态问题。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是目前生态系统功能弱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优化产业结构, 构建生态经济体系, 是实现可持续生态经济模式的必然要求。

4.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 要求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良性循环的同时, 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因此, 经济高效是生态经济的显著特征和内在要求。而要实现经济高效, 必须充分利用并完善市场机制。建设生态经济, 必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充分利用和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刺激经济效率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钱永苗, 竺效.试论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的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C].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周立华.生态经济与生态经济学[J].自然杂志, 2004, (5) .

[3]莱斯特·R.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M].林自新, 等,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1-21.

[4]马传栋.生态经济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6:2.

[5]王东杰, 姜学民, 杨传林.论生态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J].生态经济, 1999, (4) .

[6]李建龙.城市生态绿化工程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358-359.

上一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补偿下一篇:民事诉讼法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