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2024-07-28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精选8篇)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1篇

篇章阅读中先行信息通达的若干影响因素

采用实时窗口阅读技术,探讨在篇章阅读理解中,当读者在建构先行信息已能考虑其合适与不合适这一条件下,先行信息与当前信息的关系及距离如何影响对先行信息的通达.实验一采用以句子为单位的自控阅读,通过再认探测技术,结果发现,被试在加工含回指词的目标句时,回指词的不合适先行词也会得以通达.实验二以词汇为单位呈现阅读材料,通过命名探测技术,结果发现,与当前回指词关系合适的先行词会得到更快的通达,而先行词与当前回指词距离的`远近不会影响先行词的激活水平.

作 者:王穗苹 莫雷 肖信 作者单位:王穗苹,莫雷(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

肖信(华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刊 名:心理学报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ACTA PSYCHOLOGICA SINICA年,卷(期):200133(6)分类号:B842关键词:篇章阅读理解 先行信息通达 实时窗口阅读 回指词 先行词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2篇

1. 篇章中隐喻的应用

法国语言哲学家Paul Ricoeur (Ricoeur, 1978/1975) 曾指出, 我们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这句话从一个方面指出, 单个毫无上下文语境的单词是不会被赋予隐喻的含义的。只有在一定的篇章结构中, 单词才有可能被赋予一定的隐喻含义。如:

“The Euro zone is hurtling back into recession, economists declared after official figures this week portrayed a shrinking economy.But by some measures the downturn has been under way for years.”

在这段话中, “hurtling”和“portrayed”分别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的注解, “hurtle”可以被解释为“if something, especially something big or heavy, hurtles somewhere, it moves or falls very fast.”例如:“All of a sudden, a car came hurtling round the corner.”文中该词的应用表明欧元区衰退速度之快。再比如“portray”一词的用法, 大多数是以人、物等为主题, 用时间做主题, 构成谓词性隐喻, 因此此句话包含“Time can draw or describe something.”这样一个隐喻。再比如在“Titanic’s Legacy:a Fascination with Disasters”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And our obsession began a century ago, unfolding in just160 terrifying minutes, on a supposedly unsinkable ship, as more than 1, 500 souls slipped into the icy wat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同样, 这段话中的“unfolding”一词具有十分形象的含义。作者将人类在史诗般灾难事件面前的那种表现———哭喊、咒骂和人类的那种既迷恋又畏惧的心情, 描述成一个物体, 也许像一本书, 在Titanic沉没之时缓缓打开, 释放出人类在心底里不愿接受却又迷恋的那种心态。“unfold”一词将“obsession”映射到“object”上, 使句子读起来充满动感。以上两个例子所描述的为篇章中单词造成的隐喻障碍, 除此之外, 篇章中更多存在的是由段落隐喻造成的理解障碍。这种表现方式体现在句子、句群和段落中。由于篇章必须包含一定的语境才有真实意义, 因此在句子以上的单位中使用到的隐喻也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够解释清楚。如果读者不能完全体会篇章语境或者缺乏一定的背景知识, 就会形成阅读障碍。如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4 Text A中有这样两段话:

“After he passed away, I thought more and more about Tony’s career.He grew in statue in my mind.In the end, I think he stood as tall, and as proud, 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industrialists...Tony did not begin on the bottom rung of the ladder.He began in the basement...But, after all, the balance sheets were exactly the same.The only difference was where you put the decimal point.”

在这两个段落中, “He grew in statue in my mind”, “he stood as tall, and as proud, as the greatest American industrialists”, “the only difference was where you put the decimal point”都是具有隐喻意义的句子。结合上下文语境, 可以得知主人公Tony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从一无所有的社会底层, 奋斗成拥有自己梦想中的农场, 为家人安排好生活的一切, 并且在去世后没有外债, 孩子们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印证了普通美国人的梦想:一个幸福的家, 一份满意的工作, 一个温馨的房子。在作者的心目中, Tony和伟大的实业家一样高大。作者用“rung of the ladder, basement”这样的词汇暗指Tony的起点之低。句中的“decimal point”被隐喻为资产的数量。Tony和实业家的区别仅仅在于“decimal point”, 而在拼搏精神和成功的概念上他们则是一致的。

2. 隐喻在阅读中的理解障碍分析及其解决办法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隐喻在篇章中造成的理解障碍之一就是语境所造成的词汇及句子的理解障碍。孙启耀 (2011) 等在《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障碍及其干预机制研究》中的研究结果表明, 篇章阅读中隐喻理解障碍主要分布在感知阶段、解析阶段及使用阶段。在感知阶段, 读者主要的难点在于词汇量少, 难以辨别易混淆单词, 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会分神等;解析阶段的难点在于语法困难, 句子较长难以理解等;而使用阶段的难点则存在于读完段落后, 读者感觉明白了, 却不知道到底说了什么。下文主要分析隐喻在感知阶段和使用阶段造成的理解障碍。

在词汇的理解上, 由时代及环境赋予词汇的深层次含义是读者理解上的主要障碍。首先, 从语言的发展角度来看, 人类首先创造的词汇以实物和直观行为为主, 是人类对自然、生活的直观体验。但是, 随着人类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后, 对许多事物和行为有了一种概念, 由此概念产生了一些抽象的思维。这也是概念隐喻 (如:Life is a journey.) 从何而来的一个原因。例如, “dog-whistle politics” (狗哨政治) 一词, 该词来自澳大利亚英语, “dog-whistle” (狗哨) 是澳大利亚牧羊人呼唤牧羊犬使用的一种高频口哨, 其声音人听不到, 只有牧羊犬能够听到。“dog-whistle”被用来指政治家在看似面向普通大众的一般信息中加入对特殊人群的隐形信息, 即故意提供有暗含意图的信息、有争议的双重含义的描述或类似企图, 目的是取悦特定群体, 掩盖容易引起争议的信息。既然哨子是吹给狗听的, 那么隐喻意义下信息的接受者也就被比喻为动物。从这个词中读者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概念隐喻“Politician is animal.”除此之外, 在篇章中由于隐喻障碍造成的词汇理解也多半和语境有关。例如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的插曲I Dreamed A dream中有这样一段歌词:“But the tigers come atnight, with their voices soft as thunder, as they tear your hope apart, and they turn your dream to shame.”其中“tiger”一词所指并非是老虎, 结合小说和音乐剧来看, 此歌是由小说中的人物芳汀因为自己的悲惨遭遇有感而发, “tiger”一词暗指在年轻时抛弃她的轻薄男子, 另外也可以表示残酷冷漠的社会。“tiger”让人想到高大威猛的百兽之王, 在小说的语境之中, 被赋予了有权势、可以自由玩弄弱势群体的特定人群, 或者暗指当时冷漠的社会这样一层含义。对于没有《悲惨世界》背景知识的人, 想要完整理解这首插曲是很困难的。

篇章理解感知阶段的词汇隐喻需要语境、背景知识, 同样, 篇章理解中使用阶段对段落隐喻的理解同样离不开语境和背景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 甚至比词汇的隐喻理解更加困难。学习者如果只关注字面意思, 而在理解段落时, 如果不能利用已有的客观世界知识和语言知识解析理解过程中的信息空白, 就会造成阅读障碍, 产生“读完了一个段落或篇章, 单词都明白, 可是不知道说的什么, 要表达什么意思”的结果。举例来说, 美国作家E.B.怀特的儿童作品《夏洛的网》的第21章“The Last Day”中有这样一段话:

“You have been my friend, ”replied Charlotte.“That in itself is a tremendous thing.I wove my webs for you because Iliked you.After all, what’s a life, anyway?We’re born, we live a little while, we die.A spider’s life can’t help being something of a mess, with all this trapping and eating flies.By helping you, perhaps I was trying to lift up my life a trifle.Heaven knows anyone’s life can stand a little of that.”

这段文字中并没有令人费解的词或词组。但是单独读来却难以领会其含义。如果放在全文的语境中, 可以得知Charlotte, 一只蜘蛛, 为了自己的好朋友———一只叫做Wilbur的小猪, 免受被屠宰做成熏肠的命运, 承诺一定会拯救它。Charlotte为Wilbur织出了一张又一张美丽的网, 使得Wilbur成为了一头“名猪”。Charlotte却因在生产后织网体力消耗过大而死。从隐喻的角度看, 本段文字中“I wove my webs for you”实际上被赋予了“I keep my promise”的含义。“A spider’s life can’t help being something of a mess, with all this trapping and eating flies.”实际上表明Charlotte的一生平凡而简单。从隐喻的角度说, “织网”和“遵守承诺”具有相似性, 这也是隐喻意义产生的基本条件。但这种相似性既不属于物理上的, 又不属于心理上的, 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 被称为创造相似性的隐喻 (similarity creating metaphors) 。 (束定芳, 2008) 。所以一个读者的逻辑知识, 百科知识和词汇知识就对这种相似性的理解起到了很大作用。

除了篇章内部的隐喻使用外, 还有一种篇章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整篇就是以隐喻的手法表达现实的。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巨作的《百年孤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标题中的“孤独”一词既指主人公布恩迪亚一家的处境, 又被隐喻为整个拉美民族的生存史。对这种整个作品就是一部隐喻篇章的阅读, 读者必须了解更多的关于作者及作品背后的知识。

克服隐喻造成的阅读理解障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深对词汇的纵向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 某些词汇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含义, 这些含义往往具有隐喻的概念, 因此不拘泥于词汇的原始意义, 对篇章理解有很大帮助。 (2) 扩大阅读的知识面, 丰富的背景知识对隐喻的解析及使用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3. 结语

爱德蒙森 (2000) 在《文学对抗哲学》中谈道:“文学批评论及艺术作品与所反映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有一套熟悉的术语:我们称之为隐喻、象征、寓言、再现……”由于相似性、冲突、映射等因素, 隐喻往往涉及不同的领域, 使得具有隐喻因素的篇章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 因此篇章中隐喻的应用可以为作品增色不少, 使作品更加立体化, 充满动感。对于读者来说, 由于隐喻造成的理解障碍主要体现在词汇所蕴含的隐喻含义及对段落的解析和使用上。解决这些阅读障碍可以通过对词汇的纵向理解及完善读者的知识结构得以实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其实隐喻在篇章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 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在某个部分, 读者克服隐喻造成的阅读障碍, 其实也是从更深层次挖掘, 理解篇章背后所蕴含的真正含义。

摘要:从本质上说, 隐喻就是语言的一种表现。隐喻所带来的在英语阅读篇章中的理解障碍已经成为英语学习的一大难题。其具体体现在词汇隐喻和句子及段落隐喻上。读者可以通过纵向扩大词汇的知识结构及依靠篇章中的语境克服阅读障碍。

关键词:英语阅读篇章,隐喻,理解障碍,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Seth Borenstein.Titanic’s legacy:A Fascination with Disasters[J].英语学习, 2012 (7) .

[2]Elwyn Brooks White.Last Day[J].英语学习, 2012 (7) .

[3] (美) 爱德蒙森, 马克.文学对抗哲学——从柏拉图到德里达[M].王柏华, 马晓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4]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3篇

关键词: 随机通达教学 高中信息技术 问题创设

在课堂观察中,有些教师在针对知识点设计问题时,根据固定答案设计,没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知识水平、不同角度主动学习知识。在实践中发现,随机通达教学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对随机通达教学的基本理解

1991年斯皮罗等人根据对高级学习的基本认识提出“随机通达教学”,也称为随机进入教学。随机通达教学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情景呈现、自由探索、开放讨论等环节,使得学习者随机切入知识点,比如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对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从多方面获得对同一问题或者同一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这样能使学习者更全面地了解事物,从而形成背景性经验,便于学习者在情境中解决问题。随机通达教学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环节对应关系如下:

二、以体验活动为载体创设问题,多角度随机进入感知知识

有些知识点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倾听与记忆,对于学生一时不能理解的问题采用“灌输”的方法,导致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体验活动,以此为载体精心设计问题串,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让不同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知识,进而主动分析、理解知识。

比如教学《信息及其特征》时我这样引入课题并设计问题。

实验内容:学生一名,闭上眼睛在机房按指定路线走一圈。对其他学生的要求:监督实验者是否闭眼;注意避让;注意保护参与实验的学生。

问题设计:

问题1:你有什么感受?(实验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方向感、害怕撞人、墙等;

追问1:为什么会害怕、没有方向感?学生:闭眼看不见。小结:缺乏来自视觉的信息。

追问2:你采用了什么方法辅助行走?学生:手摸、脚探。小结:利用触觉获取信息。

追问3:在你行走过程中有同学提示你吗?你利用什么感官获取到信息?学生:有。听觉。

问题2:你主要利用哪种感官参与这个活动?(非实验学生回答)学生:视觉。

追问1:仅视觉缺失就很不方便,那么多种感官丧失信息来源又是什么感受呢?学生:讨论、分析。(参考书本“感觉剥夺实验”内容)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1)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需求。(2)多种感官感受到的都是信息。

问题3:一位同学闭眼行走,全班同学都看到这个过程,而不是为每个同学表演一次,这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征?学生小结:共享性。

问题4:在拐角处由于你的及时提醒,同学立刻止步才没有撞到墙,说明信息具有什么特征?生小结:时效性。

追问1:你的提醒对同学有用吗?这应该是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小结:有用,信息具有价值性。

追问2:这个提醒对老师有用吗?这说明信息的什么特征?学生小结:没用,信息的价值具有相对性。

经过上述体验活动,不同的学生可能先后感受到不同的信息特征,从不同角度对同一知识点内容进行多次学习,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对信息的概念有所认知,并从不同角度自主归纳信息的特征。

三、以生活经验为载体设计问题,多途径随机学习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通常有一些基本概念、原理阐述等,知识太抽象,理解难度大,容易产生畏惧心理。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地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学中应使用生活中类似的活动为实例进行类比,同时设计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分析知识,把难点分解,降低理解难度。

如:学习OSI参考模型的数据传输时,采用生活中熟知的快递收货、发货来类比数据的传输教学。问题设计:

问题1:假设你在网上买玻璃杯,谁把包裹送到你的地址?生:快递员。

问题2:收到包裹的第一时间你会怎么做?生:打开包裹看看是否满意。

问题3:店家发货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分析:把货物包装好、快递员取货、派送货物。

问题4:你收货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分析:快递员送货、签收、拆开包裹。

问题5:快递员和你,你选取谁作为上、下级?(学生通常认为自己上级,快递员下级)

经过类比教学的问题串设计,学生很容易明白数据传送和接收的原理。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发现,灵活运用随机通达教学能够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以此为基础设计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相关问题,使得学生主动质疑、构建知识结构,从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发展,使得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态课堂。

参考文献:

[1]郑平.“随机通达教学”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9(9).

[2]邓湘文.随机通达教学策略在大学商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科学,2008(13).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4篇

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Krashen (2000) 曾指出, 其他语言能力都是意义阅读的结果。阅读, 是词汇知识、 写作风格、高级语法能力和拼写的源泉。因此, 阅读教学既是英语专业技能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也是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00年, 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英语阅读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分析归纳、推理检验等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包括细读、略读、查阅等能力, 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吸收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

目前, 比较常见的英语阅读教学是在教学中渗透预测、略读、寻读、推测等阅读技巧, 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然而, 这种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法在有效识别语法衔接、语义连贯, 以及对篇章的内容和形式框架宏观上的整体理解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而运用篇章策略, 对篇章策略进行提炼和分析, 能够让学生更迅速、更宏观地探求到篇章的功能、目的、谋篇方式、布局特点、语言特色, 掌握作者的写作特色。通过长期的训练, 这种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熟悉文章作者的思维特点、篇章构造特点, 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体裁、类型、模式、连续体的图式, 并促进学生其他英语技能, 尤其是写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关于篇章策略

丁维莉等 (2009) 认为, 篇章策略是篇章构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作者根据篇章的目的或功能而采用的谋篇布局的方法, 包括体裁、篇章类型、篇章模式、篇章策略连续体等的采用。在篇章阅读过程中对其篇章策略进行提炼不但能使读者逐步建立某一体裁的篇章策略图式, 即形式图式, 从而帮助读者借助作者的这一图式, 宏观、高效、准确地对篇章进行解码; 而且会为读者在构建某一体裁篇章时提供可资借鉴的篇章组织的模板, 从而使得读、写过程互促互动, 形成两种能力同步提高的良性循环。因此, 高师英语阅读教学应该注意从作者角度出发的宏观教学和以读促写、以写促学的教学 (侯福莉, 2002) 。而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的篇章策略进行提炼和分析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3篇章策略的运用

篇章体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密切联系, 同时, 学生对篇章类型的知识或多或少已经掌握一些, 教师只要稍微加以引导, 学生对英文篇章体裁和类型的认知就显得容易多了。根据篇章体裁和类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篇章模式, 掌握作者的思维特点和篇章建构的特点, 形成有效的篇章组织的模板,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高师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篇章不外乎四种基本类型, 即叙事类、描写类、说明类 (包括评价类、指导类、程序类) 和辩论文 (包括说理类) 。教师在英文篇章教学的阅读前阶段或阅读后的总结和归纳阶段 (多运用在阅读前阶段) 引导学生对篇章进行分类, 分析和提炼篇章模式和篇章连续体, 形成生动的写作图式, 这既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脉络和内容, 又有利于学生总结消化, 形成自己的关于此类篇章的写作模式, 进而实现读写互促。

3.1篇章体裁和类型

从交际目的层面来看, 篇章可以分为小说、演讲、指南手册、儿歌、商业信函等各种体裁。从内容和形式的层面看, 篇章可以分为说明类、描写类、叙述类、论辩类、评价类、说理类、指导类、程序类等类型。一般来说, 一种体裁往往拥有多种典型的篇章类型。如, 小说是描写或叙事性的, 说明书属于说明、指导、程序类篇章, 演讲为说理性或论辩类型的篇章, 书评具有描写、叙事和评价性且以评价为主。掌握了篇章的体裁和类型, 有利于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类型, 更容易地掌握分析篇章模式和篇章连续体。

3.2篇章模式

在篇章类型的基础上, 篇章又可以根据篇章模式进行分类。作为篇章构造的基本要素, 篇章类型对篇章表层结构的形成具有制约作用, 从而产生了篇章模式。篇章模式主要包括: 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主张—反主张模式、叙事模式、概括—具体模式。

1) 问题—解决模式

问题—解决模式通常出现在组织完好的科学论文、实验报告、新闻报道甚至文学篇章中。这类模式往往是先提出一个众所周知的棘手问题, 引起读者的共鸣, 再一步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一册第一单元“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的第一段就直接提出“Learning English is by no means easy. It takes great diligence and prolonged effort.”这个读者都认可却又很难解决的问题, 而后就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建议:“1) Do not treat all new words in exactly the same way. 2) Watch out for idiomatic ways of saying things. 3) Listen to English every day. 4) Seize opportunities to speak. 5) Read widely. 6) Write regularly.”

当然有些篇章不像上面的例子这么直接就提出问题和解决措施。例如, 在《大学英语 (泛读) 》第三册第二课“Why not Speed up Your Reading?”中, 作者就先提出阅读速度的快慢会影响求职或职场升迁这一热门现象, 然后通过举例子, 列举出The executive Dr. Emmett’s reading problem is inability to“shift gears”. 和The vice- president is“a word- by- word reader”这两个阅读速度方面的问题, 描述问题的严重性, 引起读者的足够重视, 然后又分析这些问题存在原因, 最后再根据各个问题提出十一个解决措施,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和提炼, 学生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阅读线索, 从而更有效地掌握篇章的脉络, 提高了阅读效率。

2) 提问—回答模式

提问—回答模式在说明类的篇章中比较常见, 其意是指在篇章的开头设置一个明显的、用提问方式表达的问题, 篇章的发展主要是寻求针对这一问题的满意答案。例如, 在《大学英语 (精读) 》第二册第六单元“The Making of a Surgeon”的第一段, 作者就提出了“How does a doctor recognize the point in time when he is finally a‘surgeon’?”这一问题, 然后作者就给出了 “self-confidence”这一总的答案, 接下来就一一说明having self-confidence in sleeping, operation and making mistakes, etc. 而本册第八单元“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 作者在题目中就提出了问题, 然后文章开头就考试作弊增加这一现象, 分析其历史及社会原因, 最后才表明“Honesty is not going out of style.”

3) 主张—反主张模式

主张—反主张模式又称假设—真实模式, 通常可见于辩论类和说明类的篇章。在这种模式下作者先提出一种普遍认可或某些人认可的主张, 也可以是假设的观点, 然后进行澄清, 说明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或提出反主张或真实情况。主张部分可包括内容、论据和争论, 反主张部分包括论据和实例。如《大学英语 (精读) 》第四册第二单元“Deer and the Energy Cycle”的第一段就先提出了某些人的主张:Some people say that 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Others of a less romantic and more practical turn of mind say that it isn’t love; it’s money. 紧接着就提出反主张, 即真实情况:But the truth is that it is energy that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如果要细分的话, 这一主张—反主张模式的主张部分又可以分为一个主张—反主张模式。

4) 叙事模式

叙事模式包括摘要、定位、叠合事件、评价、解决和结尾。 其中, 摘要是叙事之始对要讲内容的简要概括, 即引出故事或事件;定位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确定;叠合事件指的是按一定时间序列排列的事件;评价指叙事者以直接或间接方式告诉读者或听者故事的可读、可听性;解决指叙事者对情节、人物、 事件等所做的评议;结尾是故事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一种联系。简单地说, 在叙事模式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情节这几大要素, 可以指导学生用人物连续体和行为连续体来分析提炼事件的情节。如《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一册第七单元“The Sam- pler”就是一篇叙事模式的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时, 就应该从叙事的几大要素着手, 分析事件的时间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地点 (In a pudding store) 、人物 (the old man, the shop girl and the narrator) 的性格以及情节——起因或开端 (Some people took advantage of free sampling) 、发展 (how the old man sampled the pudding) 、高潮 (I wanted to help the old man but that hurt his dignity and I was embarrassed too) 和结局 (That was the last I saw or heard of the old man) 这样, 学生就对整篇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明了, 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 进而在自己写叙事性的文章时, 不至于记流水账, 写出索然无味的文章了。

5) 概括—具体模式

概括—具体模式又可以称一般—特殊模式、综合—例证模式、预览—细节模式或总说—分说模式。该模式可出现在各段的主题句中。而在实际篇章中, 一种模式可独立出现, 也可能与其他模式结合在一起构成更大篇章, 又可能互相交错和嵌入, 因此一个提问—回答模式篇章可能包含概括—具体模式, 也可能再包含一个主张—反主张模式。例如上文所举的例子 《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一册第一单元“Some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English”就首先是问题—解决模式, 但是第一段作者先总说“ It takes great diligence and prolonged effort.”然后下文就具体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这每一项具体建议又是一个概括—具体模式。

3.3篇章策略连续体

侯福莉 (2002) , 认为篇章策略连续体是作者根据交际目的, 以获取最大限度有利于篇章接受者的篇章组织模式为目的, 做出主位或主题一致性篇章建构的定位或倾向。连续体作为主位性篇章连续线索, 通过语言特征在篇章表层展现出来, 纵向贯穿于篇章或篇章片断。连续体成分常出现于句子的开头, 体现句子的主题。连续体的类型大致有时间连续体、空间连续体, 人物连续体、主题连续体、行为连续体。比如《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三册第五单元“The Day Mother Cried”就可以从时间连续体出发来分析, 而《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一册第二单元 “Sailing Round the World”则既可以引导学生从时间连续体, 又可以从空间连续体来分析。

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时不能也不必拘泥于某一项篇章策略, 也不能将所有的篇章策略一股脑儿堆叠分析, 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篇章特点将有效的篇章策略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合力, 引导学生先应用自己所掌握的篇章策略, 自主分析归纳, 适时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篇章策略图式, 并且通过合适写作任务在巩固这一图式。

例如, 笔者在执教《大学英语 (精读) 》第二册第二单元 “Lessons from Jefferson”时, 在课前热身和引出课题“Lessons from Jefferson”之后, 教师让学生围绕这个课题, 猜测这篇文章的写作模式。学生先从Jefferson猜测这篇文章可能是个人物描写文,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关注Lessons, 讨论出“Lessons”的意思就是“what people learn”, 这个题目是让读者向杰斐逊学习, 最后得出结论, 这是一篇人物说明文。接着, 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假设, 如果自己写这篇文章, 会如何去写, 结合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总结出要写“what people learn”, 就要先考虑“why peo-ple learn”, 学生说因为“famous”, 接着考虑“why famous”, 然后总结出因为他的“famous ideas and examples”。最后学生自主总结出“Introduction of Jefferson— (Body) his ideas— (Conclusion) more to learn”的写作结构, 为接下来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打下基础。

阅读篇章时,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 让学生根据分析的写作结构去给文章分段, 并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 有了这样的铺垫, 学生很快就能给文章进行分段, 并且抓住了各段的主题句, 总结出这篇文章是概括—具体模式。作者先概括Jefferson之所以至今仍深受青年人爱戴, 是因为“Although Jefferson lived more than 200 years ago, there is much that we can learn from him today...Here are some of the things he said and wrote”;然后再具体说明Jefferson的所作所想:1) Go and see.2) You can learn from everyone. 3) Judge for yourself. 4) Do what you believe is right. 而学生在阅读了Jefferson的每一个思想之后, 发现作者对Jefferson的思想也都是用了概括——具体模式, 大多数思想用了主张—反主张模式。

当然, 仅仅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这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再进一步从微观上运用预测、略读、寻读、推测等阅读技巧处理篇章内的具体信息, 将篇章的形式和内容先分再合, 相互依托渗透, 以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有利于学生对篇章策略的功能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执教该篇章时, 正值三月初期, 学雷锋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笔者布置学生收集雷锋的思想和故事, 运用所学的篇章策略, 写一篇文章“ Lessons from Lei Feng”。事实证明, 学生们掌握了写作模式之后, 首先不再怨声载道, 不惧怕写这篇文章, 积极地去收集材料, 从雷锋语录到雷锋所做的桩桩件件好事, 内容十分丰富。再运用所学的技巧, 先列出雷锋的思想, 然后用鲜明的事例来证明。最后, 学生在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高质量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进步非常明显。这完美地诠释了输入—输出理论, 证明了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

4结语

对篇章策略的提炼和分析是英语阅读教学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有了明确的篇章策略作为阅读线索, 既能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 提高阅读速度, 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篇章意识及有效分析和理解篇章的能力。但教师也应该注意, 篇章策略不能独立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应该与其他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作为高师英语专业技能教学的重点和核心, 是英语教师阅读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该文从篇章策略的角度出发, 讨论如何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某些体裁、类型、模式、连续体的图式, 让学生更迅速、更宏观地探求到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写作特点, 并从而促进学生其他英语技能尤其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英语阅读,篇章策略,体裁,类型,模式,连续体

参考文献

[1]侯福莉.语篇阅读中篇章策略的提炼及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2) .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S].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丁维莉.篇章理论与英语阅读教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4]董亚芬.大学英语 (精读) 第一~四册[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

浅谈英语篇章分析在阅读中的应用 第5篇

关键词:英语篇章分析阅读应用

大学日常学习过程,关于英语阅读,根据不同的目的,阅读方式分略读和详读。略读虽进行句子处理,但对不完全理解的东西不再重读,对读过的东西也无意吸收或记忆,一般只注意相邻句的关系,而不注意非相邻句的关系,仅仅寻找Winter( 1976)所描述的篇章组织类型的宏观模式信号。详读则常常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重读,这时读者试图对所读篇章进行吸收或质疑。Buzan和Chibnell(1973)主张在这种阅读中要做非线性记录,也就是说详读在篇章解读过程中要确认构成粘结的成对句。因为粘连为寻找相关句提供了可靠的线索和依据,是衡量句子间关联性的一个重要标准。这里且不谈线性与非线性,也不谈粘连性,仅就语篇本身而言,谈语篇分析在阅读中的应用。

注意语篇也是一种社会行为,所以分析文章时就要考虑语篇中社会互动参与者之间的人際关系,这其中就包括语篇中人物之间的人际关系。我们都知道,语篇的社会意义首先反映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上,因此语言上首先由语气结构体现,但不能由其完全体现。Martin曾提出评价系统这一观点,这是对Halliday语篇语法系统的补充,其中心是“态度”,而“态度”的中心是“情感”。有这样的句子:That stupid bloody cretin is really giving me the bloody shits作为主语的名词词组中修饰语stupid,bloody和名词cretin都带有贬义,剩余部分的隐喻性动词词组giving…the bloody shits也带有贬义,所以全句表现出了说话人的否定态度。当然就语言体现而言,不仅名词、形容词、副词可用以评价,动词也可以用以评价。试比较:She rushed into the middle of the ball - room and shouted-和She went into the ball - room and spoke-用went代替rushed,spoke代替shouted,我们就会觉得少了一点意义,而这个意义增强了语势,但同时又是作者对she迫不及待的心情和态度,是人际意义的一部分,一方面体现了评价系统在体现人际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语篇在其社会性方面所体现的人际关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应用。

培养和提高学生语篇能力的途径,可以通过下面我们对《大学英语》第一课“How To、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为例进行的分析加以体现:

1抓住灵魂,放眼语篇。主题( thesis)是语篇的灵魂。主题可以以定义、解释、告知、说明、叙事、比较、对比等为目的,从而确立语篇的存在,并且给段落如何安排和发展确立方向;而方向(onenta-tion)则有它的惟一性:一切都指向中心思想。如何找到中心思想?如何抓住中心思想?这就需要我们在分析文章的时候弄清各个段落的主题句。教学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语篇都有主题句,它出现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①主题句在段首:第一课作者在讲到“How canstudents of average intelligence be top students without addi-tional work?”中所讲的六条,其每一段的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主旨所在,非常具有代表性。②主题句在段尾:本课最后一段“Improving your study habits will improve your grades”该句既可以看成是对本文最后一段的总结,即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归纳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从而改进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成绩,也可以把这句看成是对全文的总结,即:遵循了上面所讲的方法,改进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了学习成绩。 ③主题句在段中:本文第一段“Yes,even students of av-erage intelligence can be top students without additional work”该句既是作者提出的本段甚至是本文的观点,指出主旨之所在,又引出“hereshow:”,可谓水到渠成。④无主题的段落:有些语篇没有主题句,它的主旨大意暗含在字里行间,要求学生能放眼整个语篇,带着问题对文章加以分析,准确地把握语篇的主旨。

2明确发展,实事求是。主题思想是语篇的灵魂,只有以事实做基础的主题思想或论点才具有说服力、生命力。这些事实在语篇结构和意义上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连接在一起并发展下去的进程,称为语篇的发展。一个完整的语篇都有一种起主导作用的发展方法,这里有诸如时间链( the temporal chain)、空间链( the spatial chain)、因果链(the cause - effect chain)、比较对比链(the comparison - contrast chain)等。

3归纳总结,瓜熟蒂落。这是语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进行语篇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互动后,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化知识,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并作出正确的结论,能准确表达出篇章的主旨和寓意,加深对语篇的理解。这在课后的阅读理解测试中常有体现,这也是对学生在做四、六级时能做出正确判断并得到好成绩具有很重要的辅助作用。

4由表入里,准确判断。语篇能力的另一层内涵在于:学生必须能够由表入里地根据上下文对语篇中的隐性内容或问题做出合乎情理的推断。而所谓推断(lnference),就是从已知事物出发,论述未知事物存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可能性,它是达到透彻理解语篇的重要手段。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分析语篇的已供事实,能够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故事发生的文化背景,以及用词造句的特点,特别是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在阅读和思考时必须透过表面文字讯号,抓住深层结构和语义,进而推断作者的立场观点与写作意图,这在平时的阅读理解中就能有所体现。

以上从四个方面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做了具体的探讨。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上下 文来揣度词义:

1利用句子的结构来推测词义:第一课中有这么一句:“If you know what the teacher will discuss the next day,skim and read that material too”也许学生对skim这个词不是很熟悉,但是大家能发现skim是和read通过and这个连词连在一起的,所以说它们的意思应该是相近的。我们知道read有“阅读看懂”的意思,所以skim肯定与读有关,在没有看懂之前读的是什么?当然是粗略的浏览一下了,即:略读。

2从上下文的对比中猜测词义:语篇是由多个单句组合而成的,而英语句子中的每个词都处于一定的逻辑关系中。弄清这个关系,有助于推断词义,也便于理解语篇。如在“How to Improve Your Study Habits”一课中:even students with average intelligence can betop students without additional work有average student,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对于大一新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文章中top大家是认识的,是best的意思,而句子通过对比关联词even来构成一个对比结构:一种是best students;不难想象另外一种就是“ordinary students”了。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6篇

The health agency said in a report that it would rendernecessary support to the countries where animal or human bird flucases were found and those who were making flu vaccine researchor prepare to produce vaccines (疫苗) , a poisonous substancecontaining a virus used to protect against disease.

一、从实际入手, 了解学情

这是一篇关于禽流感的说明文, 其特点是专业术语多, 生词量大, 句子复杂, 当学生遇到这样的句子时, 很容易害怕, 感到无从下手。如果学生一个一个词语查字典的话, 一定会浪费大量宝贵的时间, 也会让学生觉得非常枯燥乏味。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 笔者让学生把他们不认识或者猜不出来到生词都圈了出来, 这样, 笔者先对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有了一个很好的了解, 从而在讲的时候更有针对性。

二、从整体入手, 把握结构

我告诉学生做阅读的时候, 一定要注意一个重要的原则——整体性原则。如果我们拘泥于一个一个的字词, 我们反而不能够正确地对文章进行把握。在做这篇阅读之前, 学生刚刚学了定语从句, 这正好是应用的好机会, 于是我让学生把第二段里面的定语从句用括号括起来。

The health agency said in a report that it would rendernecessary support to the countries (where animal or human birdflu cases were found) and those (who were making flu vaccineresearch or prepare to produce vaccines (疫苗) ) 1, a poisonoussubstance containing a virus used to protect against disease.) 2

大部分学生第一个定语从句都能够正确地找到, 但是就第二个而言, 很多学生不能确定从who开始在到上文中1的位置, 还是到2的位置结束。在讲定语从句相关练习时候, 我们讲过同位语的定义, 并且举过一个例子“Xiao Ming, a good boy.”笔者就问学生, a good boy是不是就是指代的Xiao Ming啊?学生都回答“是!”“那么, 请同学们看看, 是不是这个句子和我们先前讲过的同位语很像啊?”学生都表示赞同。于是, 我们假定修饰those的定语从句是从who到vaccines。于是句子的主干基本拎出来了, 那么段落大意也就比较明显了。

三、从简单入手, 逐一攻破, 树立信心

在第二段的第一句中, 最好猜的一个单词是render, 因为support是“支持”的意思, 那么肯定是把支持提供给某人, 所以可以猜出render有“给予”的意思。那么能够给一些国家提供帮助的定然是一些有影响力的人或者国际性的组织, 句子的主语是“the health agency”, 既然有“the”这个表示特指的冠词, 并且这个health agency没有后置定语, 那么极有可能, 此主语所代指的事物在上文已经提到过了。于是我们到第一段去核对, 果然发现了“The World HealthOrganization”, 世界卫生组织。于是, 我们的假设得到了证实, 那就是世界卫生组织给各国提供帮助。

四、分析层次, 揭开面纱

文章的第二段, 在“vaccines (疫苗) ”这个单词后面出现了一连串的单词, 但是,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used toprotect against disease”是“用来抵抗疾病的”, 那么它修饰的肯定是前面的一个单词virus, 由此可见, virus是一种用来抵御疾病的物质, 而包含这个物质的a poisonous substance, 肯定就是疫苗了。由此可见, “vaccines (疫苗) ”后面跟着的就是它的同位语。那么, 我们也就验证了我们分析句子主干时的假设。

经过以上四步骤我们就得出了这段话的大体意思。那就是:“世界卫生组织建立了一些工作组来给各国提供抵御禽流感的建议。在一个报告中, 世界卫生组织声称它会向发现禽流感和研制并准备生产禽流感疫苗的国家提供帮助。”面对一篇充满生词的文章, 由于学生自己的心理因素, 以及不同学生本身基础的差异,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都能够像我们这样分析, 但是, 我们英语教师所能做的, 就是培养他们这种主动分析的意识, 从而能够使他们在以后的英语阅读中能够有信心读下去, 使他们能够知道词汇在篇章的框架下是可以部分解决的。

当然了, 我们解决阅读中的词汇问题, 仅仅通过迂回的方法是绝对不够的, 这只能算是一种进行泛读时, 帮助我们理解的手段, 或者说是一种阅读的技巧, 并不能代替学生实际词汇的积累。如果要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必须还要经历词汇习得的过程。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根部途径, 阅读理解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能是语言学习评价的重要考察部分, 可是词汇经常成为外语学习者提高阅读能力的障碍。尤其是很多高一学生面对比初中更长的英语阅读文章和文章中更高的词汇要求而变得不知所措。

关键词:高一英语,阅读理解,词汇

参考文献

[1]王月华.语篇分析在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湖北大学.2015 (5) .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7篇

关键词:篇章语言学;英语阅读;应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英语成为了各国之间沟通的主要语言,然而,不少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只注重句词教学,不注重篇章的解读等,篇章语言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论篇章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学了几年英语的人虽然掌握了语法知识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词汇,但却不能写一封完整的英文信件或不能和外国人进行对话;不能对一篇没有多少生词的英语文章及时做出理解和反应。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只注重句子和词语的掌握,不注重篇章生产与解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我国课堂教学中英语的学习评价都是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因此,学习者现在仍将语法作为优先学习的东西,忽视了英语整体的阅读技能。

二、篇章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目前,语言学理论被广泛运用到语法、词汇、写作、阅读及翻译教学中。从篇章语言学理论成果中选取可以指导我国英语教学的那部分成果,以浅显易懂的方式探讨这些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及对教学的启发,使英语教师的注意力从单一的句子教学法转移到篇章层次上来,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1.篇章主位结构对阅读的启示

一个句子从功能角度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主位和述位。主位是说话的出发点,述位是围绕主位开展的部分。主位是信息安排的纲,述位则是负责传达信息的目。篇章生产中,作者无论以什么作纲都要有序,不能随心所欲地传达同样命题意义的句子或将信息聚拢起来。可见,篇章的主位结构安排是为了一定的目的服务,为一定的体裁服务的。由于篇章主位结构能够为作者提供描述事件的特殊角度,凸显篇章的文体风格,限制阅读者的解读方式,那么就有必要将主位结构理论引进英语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对篇章作出最符合作者写作目的的解读。

2.图式理论对阅读的启示

篇章语言学非常重视宏观层次的解码,已补充微观层次的教学方法之不足。在宏观层次中,出现了“图式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阅读理解就是用读者的现有知识和作者的线索来推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现有知识是指一个人所有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人所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积累,在阅读过程中,要利用现有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加工。在阅读理解中起作用的现有知识被称为图式。根据图式理论,信息加工过程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自下而上,从字、词、句到语篇的语言理解过程;第二种是自上而下,从语篇到词的认知过程。两种结合出现的阅读是最有效的。在阅读中,学生应从宏观到微观自上而下地去认识篇章,即使阅读中出现很多生词,也不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一词一句自下而上地读文章就会忽略文章的整体结构,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3.语境对阅读的启示

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有一定的语境。整个阅读的过程就是对篇章的理解过程,不能对篇章的语境进行正确理解,就不会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语境是指对篇章生成和理解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也指认知语境,比如提到某一个场合,自然而然的就联想到在这种场合所应用的语言。有时,文章比较简单,但没有具体的语境,读者就无法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可见语境在英语阅读中非常的重要,在阅读中掌握文章的语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平时接受语境的训练,习惯利用语境知识积极构造语境统一体,在阅读中就不会被几个生词扰乱,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词汇重复模式对阅读的启示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重复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阅读等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词汇重复是词汇衔接最直接的方法。在一篇文章中会出现许多词语的连接,不同的读者会对其有不同的认知,一旦出现不能认知应该认知的连接,就会影响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使用这个方法时,如果不需要全文理解,学生已经掌握篇章的中心句中的词语,教师就应让学生在篇章中寻找相同意思的句子,把这些句子集中起来,就可以运用词汇重复模式理论进行指导。往深层次讲,词汇不仅具有语篇连接意义,还能表达情感,一般在文献中,为了强调概念的正确性,也会重复词语,可见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

总之,在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篇章语言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教师若将其正确地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在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更有效的方法对阅读进行分析,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J].上海教育报,2001(3):56-58.

[2]朱永生,康刚明,卢凡凡.系统功能语言多维思考[J].上海外语教学报,2008(4):1-4.

[3]胡壮麟,黄斌兰.大学英语短文写作与范文赏析[J].广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1):42-55.

篇章阅读理解中背景信息的通达 第8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篇章词汇,逻辑,段落,篇章

1 概述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题由写作、听力理解、阅读、完形填空和翻译构成。其中, 阅读分为快速阅读和仔细阅读两部分。仔细阅读里的Section A——篇章层次的词汇理解是改革后出现的新题型, 是对原有仔细阅读理解的一个补充, 也是将词汇练习放入到篇章中考查的一种方式。该题型的目的在于测试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即考生对篇章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能力。篇章词汇理解题有10道题, 要求考生从给出的15个不同词性的单词里面挑选出10个合适的单词填入长度在250个词的文章里 (这篇文章留有10个空格) , 使文章意思和结构完整, 并且整篇文章能通顺得体。所以, 考生能不能看懂文章的大意、清楚不清楚所列单词的意思以及这些单词的词性和基本搭配熟悉不熟悉是赢取这个题的高分的关键。但是, 对于这个新题型, 考生坦言难度太大, 一般会在考试中放弃, 即便选择了, 也是在考试的最后几分钟里胡乱猜测的。究其原因, 学生的词汇量匮乏 (对于单词的词性, 、单词的基本搭配和单词的用法都是模棱两可, 甚至完全陌生, 束手无策) 、对语法不熟悉、无法理解句子结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唯有坚持不懈地加强语言基本功的巩固和提高。

2 案例分析

下面以2011年6月真题为例谈谈如何应对此题:

The popular notion that older people need less sleep than younger adults is a myth, scientists said yesterday.

While elderly people to sleep for fewer hours than they did when they were younger, this has a (n) effect on their brain’s performance and they would benefit from getting more, according to research.

Sean Drummond, a.psychiatrist (心理医生)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said older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suffer from broken sleep, while younger people are better at sleeping straight through the night.

More sleep in old age, however, iswith better health, and most older people would feel better and moreif they slept for longer periods, he said.

“The ability to sleep in one chunk (整块时间) overnight goes down as we age but the amount of sleep we need to well does not change, ”Dr Drummond tol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conference in San Diego.

“It’sa myth that older people need less sleep.The more healthy an older adult is, the more they sleep like they did when they were.Our data suggests that older adults would benefit fromto get as much sleep as they did in their 30s.That’s from person to person, but the amount of sleep we had at 35 is probably the same amount as we need at 75.”

A.alert B.associated C.attracting D.cling E.continuing

F.definitely G.different H.efficiently I.formally J.function

K.mixed L.negative M.sufficient N.tend O.younger

在读文章之前, 首先将这15个单词按照不同的词性进行归类:名词 (n) 有:J.function;

动词 (v) 有:B.associated、C.attracting、D.cling、E.continuing、J.function、K.mixed和N.tend (其中原形动词有D.cling、J.function和N.tend;分词有B.associated、C.attracting、E.continuing和K.mixed) ;形容词 (adj) 有A.alert、G.different、L.negative、M.sufficient和O.younger (其中O.younger是形容词的比较级) ;副词 (adv) 有:F.definitely、H.efficiently和I.formally。在确定了词性的同时, 要积极高效地调动大脑的记忆, 搜索相关单词的基本搭配和用法。比如动词B.associated, 其搭配有be associated with;动词E.continuing, 其搭配有continuing sth./continuing to do sth.;动词K.mixed, 其搭配有be mixed with;动词N.tend其搭配有tend to.所有15个单词全部归类并标记好之后, 我们就可以运用语法和搭配知识以及词的具体含义来进行选择了。下面我们来回到文章中来解析如何进行选择和甄别。根据结构来判断, 第1空需要填入一个动词作谓语。根据句意, 这个词应该使用一般现在时态, 而且要和空格之后的to搭配。因此可供选择的单词中, 从搭配和意义两方面来考虑的话就只有tend才适合, 故正确答案是N.tend。第2空从结构上看, 此空需要填入一个形容词, 用来修饰effect。根据上下文中的fewer和more的对比, 所填的单词应该和后句中的benefit意义相对。在所有可供选择的词中negative为正确选择, 故答案为L。第3空根据结构判断, 本空在动词后介词前, 应该填入一个副词。在三个可供选择的副词中, 只有efficiently从语义角度可以说得通, 故H为最佳答案。第4空, 空前是be动词, 空后是介词with。be动词后面要么出现形容词, 要么是名词, 要么是分词。进行一翻筛选和甄别后, 发现只有be associated with从语义上来说是合理的, 即“睡眠越多和越健康的身体是息息相关的”, 故答案是B。第5空, 根据空格前的more可以判断本空应该是填入一个形容词, 与more构成比较级形式。在所有可作形容词原级单词中, 意思比较通顺的是alert。这里的alert意为“机灵的, 机敏的”, 故答案为A。第6空根据结构判断, 本空前面是不定式to, 故需要填入一个动词原形。在可选择的两个词 (J.function和N.tend) 中, 只有function和副词well搭配, “function well”意为“功能正常, 运转正常”。其实, 何况N.tend已经在第1空被用过了, 根据“You may not use any of the words in the bank more than once”的题目要求, 所以J.function必为正确答案。第7空, 从结构上看, 本空需要填入一个副词。在剩下的两个副词 (F.definitely和.formally) 中, definitely从语义上更符合, 故正确答案是F。第8空, 从结构上看, 此处需要填入一个形容词作表语。从意思上说, 这里是与老年时进行对比, 在结合空前的过去时态系动词, 这里显然指的应该是年轻的时候, 因此选择.younger比较合适, 故正确答案应该是O。第9空, 从结构上看, 此处很明显应该填入一个动名词形式, 同时该动词还要与to搭配。两个可选词 (C.attracting和E.continuing) 中, continuing用在这里语义比较合适, 表示“像年轻时一样继续保持充足的睡眠”。

故E是正确答案。第10空, 根据结构判断, 本空在系动词之后, 需要填入一个形容词。再根据后句中的转折词”but”, 可以填入的形容词应该从意思上来说与“the same”是相反的。在剩下的可选词中, 符合条件的词就是“different”。故正确答案就是G。

回顾整个答题过程, 笔者本能地经历了以下三个解题步骤:

第一步:将所列单词按词性归类;

第二步:分析文章空格处填入词的词性及其搭配;

第三步:根据句子结构, 搭配、文章的逻辑意义选择正确的答案;

该题强调对文章部分中的字、词、句法、长难句的理解, 是一个由字到词, 再从词到句, 然后再从句到整篇文章的构建过程 (吴永红2012:59) 。这种新题型的阅读题是对学生基本功的一个全面的反应, 要想成功赢得该题的高分, 必须掌握足够的四级高频词汇, 具备良好的语法知识, 才能从容面对该题。然而, 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 由于词汇的匮乏, 语法知识的薄弱, 学生对该题“谈虎色变”:认为该题难度太大, 单词不熟悉, 不熟悉单词的搭配和基本用法, 对长句难句的句法结构没法理清。直接导致阅读速度减慢, 时间紧张, 做题的效果极不理想, 得分率相当低。面对学生这样的局面, 学生一定要掌握““瞻前顾后”, 灵活选择”的解题技巧, 即词性分类好之后, 回到原文中, 根据原文中空格前后单词或者前后的语句确定所要填的词性, 然后从分类好的单词中挑选出词性、意思、语法都符合要求的最佳选项。选过的单词要划掉, 为后面的选择缩小范围, 这样会降低做题的难度。其次学生还要做到“复核检查”, 因为该题不仅要求考生迅速确定答案, 还要在确定答案后迅速检查, 检查上下文是否通顺、逻辑结果是否正确、文章的意思是否出现偏差等, 复核无误后即可确定为最后答案。有了这样的解题技巧, 就这样高枕无忧了吗?事实上,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反复介绍和强调了这样的解题技巧, 做题效果依然不好。原因在于, 只有具备了扎实基本功的人才能自如地运用解题技巧, 否则只能算是“投机取巧”。所以, 学生在平时要勤学苦练, 加强练习, 夯实基础, 不断总结, 螺旋提高。在练习的过程中, 注意以下几点:

1) 词义辨析: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识别生词和辨析词义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辨析意义相近的词、用法相近的词。所以这部分考试往往会以同意词、近义词、反义词或形近易混词的形式出现。主要表现为下列几种形式“意思相近的词的辨析;拼写相近的词的辨析;用法相近的词的辨析

2) 固定搭配:固定搭配以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构成的居多, 在选词填空中, 主要以副词和介词为考点。这要求考生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 掌握主要的固定搭配和习惯用法, 重视结构和语法的掌握。

3) 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篇章词汇理解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考查学生对某一段落或者某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和把握, 尤其是对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理解。这要求考生熟记表示列举、原因、结果、让步、转折、对照、时间顺序、目的、条件等不同逻辑关系的连接词。

4) 词汇的复现:词汇的复现是指一个词以原词、指代词、同义词、反义词、概括词等重线在整篇文章的前后, 整个文章因为它的出现而得到了前后衔接。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因此, 有时一个空格出现要求所填的单词往往在该空格之前或之后出现过, 但大多数是以复现的方式出现。其中, 使用指代词是词汇复现中最经常发生的。指代关系不明确可导致理解偏差, 找出指代词, 并搞清该指代词所指代的对象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考生通读全文, 在理解全文和句子前后含义的基础上, 找准复现词汇, 正确填空。

5) 语法结构:语法结构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语从句, 怎样考连接词, 限定与非限定定语从句的区别, 定语从句的判断;

(2) 主谓语一致

(3) 逻辑主语, 在句法上不是主谓关系, 但在语义上为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

(4) 句型句式, 如何区分并列句, 对称结构或省略, 倒装等复杂句子

(5) 词类之间的搭配要求

3 结束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进步都不是一蹰而就的, 英语的基本功的提高更是如此。需要每天不断地坚持, 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坚持的过程中, 遇到困难或暂时没看到明显的进步, 切不可泄气半途而废。要知道, 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只有平时的勤学苦练, 加强练习, 夯实基础, 不断总结, 才会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吴永红.略论如何提高大学英语四级与片层次词汇理解的正确率[J].高校研究, 2012 (5) .

上一篇: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下一篇:策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