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垃圾范文

2024-05-26

乡村垃圾范文(精选6篇)

乡村垃圾 第1篇

栾城镇2012年市容管理考评工作

实施方案

环境容貌整治工作是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农村面貌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为进一步提升我镇容貌水平,推动我县创卫工作步伐,特制定以下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镇严格落实栾考评【2012】3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栾城县2012年乡村容貌整治考评实施细则》,以村庄环境整治为载体,以农村垃圾治理为突破口,以建立农村垃圾整治机制建设为核心,以农村人口密集区和重要流域垃圾治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建设管理力度,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努力塑造清洁卫生、环境优美、文明向上的栾城镇新形象。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

各村要采取措施,广泛宣传,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垃圾整治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补充,社会力量多支持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二)分步实施,循序渐进,注重长效管理的原则

农村容貌整治工作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关键在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各村在组织实施垃圾整治的同时,要认真研究整治的长效管理机制,切实做好后续的维护和管理,配齐配足专职的保洁员队伍,完善垃圾设施、设备,建立健全各项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制定和完善有关农村垃圾整治村规民约。

三、整治计划

(一)整治目标任务

2012年:全镇完成47个行政村的容貌整治工作,并验收合格,从而使全镇容貌卫生管理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整治标准

1、基本要求:村庄容貌整治要求有“五个一”:即有一个垃圾整治的计划,有一支专职的环卫队伍,有一个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公约,有一套环境卫生保洁运行管理制度,有满足需要的垃圾收集池、箱(桶)、运输车辆。垃圾集中定点堆放,及时清运处理,道路两侧、河道渠沟无随意倒垃圾,“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1)主次街道路面整洁美观,无垃圾、积水,保持平整,无占道经营摊点、亭棚,无占道经营,店外摆放和建材占道,无不规范牌匾。

(2)路边20米内无成堆生活垃圾。绿化带、花坛、树下无塑料袋、碎石块等垃圾。

(3)街道及村居周围无建筑、生活垃圾死角。

(4)沿街房屋、墙壁、电线杆及其他建筑物无乱贴乱画。(5)穿境公路两旁有绿化、无垃圾、无粪堆。

2、具体要求:①每个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并制定垃圾整治计划。②每个村庄须配有专职清扫卫生保洁员,每个自然村应至少建2-3个垃圾池,垃圾池外观保持干净整洁,池内垃圾不外溢。每个村应至少配置一部满足要求的运输车辆,车辆必须保持干净整洁,并加盖明显标志。③垃圾集中定点堆放,及时清运处理,生活垃圾收集率达95%以上,群众门前实行三包制度。

四、整治措施

(一)大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动员会议,在村部周围显眼位置刷写固定标语,努力营造全民动手,人人参与的良好风气,教育群众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自觉遵守卫生管理门前三包制度,自觉做好房前屋后的环境清洁和绿化美化建设,形成“人人讲卫生、爱清洁”的整治氛围。鼓励群众对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回收建沼气池。

(二)突出重点,实施分类指导

我镇把3月份确定为卫生整治攻坚月,在全镇各村同时开展了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各村明确一名干部负责,每村派出10至20名环卫人员,组织铲车和拖拉机,对各村的房前屋后、亭台院落、道路两侧、河沟渠道、花池树下等积存垃圾利用两周

时间彻底清理,消灭卫生死角。重点对308国道两侧及沿线各村的各种生活垃圾、废弃物进行了彻底清理、清运。同时加强城区日常环境卫生管理,专门成立了15人的卫生保洁队伍,新建垃圾池7个,购置垃圾清运车1台。主要道路每日一次普扫,八小时巡回保洁。各村保洁员对清扫辖区范围内实行全天保洁,垃圾入池,及时清扫散落垃圾,清运车辆巡回流动,车走点净,垃圾日产日清。清运车辆加盖网罩,严防移洒,定点倾倒,池外关保持干净整洁,池内无积存,严格落实长效保洁机制。全镇实行“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集中清运垃圾至聂家庄填埋场进行处理;对住户分散的村庄,大力推行农家堆肥方式,就地处理垃圾,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

(三)强化考评督查,确保整治实效

各村要派出1-2名卫生监督员,实行卫生监督记录。农村容貌整治实行目标责任制,镇与村建立目标责任制和督促、协调工作机制,强化领导责任制的落实,制定《栾城镇容貌考评打分标准细则》,每周对各村的整治情况进行考评,月底排出名次。对整治成效考评统一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对考评好的给予表扬奖励,对整治不力的村予以通报批评。

五、此方案即日起开始实施

2012年3月7日

乡村垃圾 第2篇

八月的台州,充盈着盎然的绿色生命力。

毗邻城市,那藏在山海之间的美丽乡村,如月光下的渔光曲一般,打捞起一段盛夏光年,宛若一个铺展在大自然之间的画轴,有着看不尽的风景,有着道不尽的风情,绵延的苍山,摇曳的林木,朴素相连的农舍,定格在“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大画轴,焕发新的生机。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洁净美是第一大前提。

随着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不断纵深发展推进,台州市拉高标杆、争先进位,裂变发展、赶超跨越,市县联动,打造出独具本土特色的台州经验。在全省率先提出至2017年底基本实现全市建制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简称“三化”)处理全覆盖目标,并且着力构建减量化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处理模式,努力实现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多措并举,铿锵前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打造“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蓄了新的发展势能。创新机制 全民共塑美丽乡村

好的规划设计,让垃圾分类处理有章可循,其中更少不了老百姓的广泛参与。为了扎实有效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台州各地多措并举,创新工作制度和方法,更好地引领当地老百姓投入到垃圾分类的绿色行动中,从改变观念入手,引导农村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善,努力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相较于城市,农村是一个更讲究人情的社会,„比学赶超‟氛围很浓厚,因此以党员干部为联结点的网格化管理,能够很好地带动乡民们一起响应号召,参与到垃圾分类处理的行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台州市农办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网格化管理,让垃圾分类处理真正落到实处、落到个人。首先,台州市从乡镇(街道)层面,根据工作片区划分,专门落实分管领导挂钩联系辖区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其次,村级层面,按每10~15户为一网格单元,建立网格小组,明确专人担任网格长,由网格长负责监督农户实施,形成联系分管领导—村干部—网格长—农户的梯级监督体系。以此,层层开展业务培训,切实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的管理水平和分类质量。譬如,路桥区蓬街镇尚家村就通过实施“党员清单”制度,有序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村党支部严格落实支部主体责任,将工作合理分工到29名党支部每位成员身上,确保垃圾分类桶、垃圾分类处理场等已投用的各类村级公用基础设施有党员包干、跟踪、维护,形成党员参与、群众响应的和谐氛围,全民共同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与此同时,实行“源头追溯”工作法,进一步保障制度的实施。对分发给农户的垃圾袋或垃圾桶逐一进行编号,保洁员在收集过程中,详细检查农户源头垃圾分类情况,对于分类不科学或不彻底的,按照编号,追溯相应农户,并对其进行分类说明讲解和评价计分,切实提升分类的质量和标准。

“正因为源头可追溯,才能监督老百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而这只是源头入手的第一步而已,我们还采用了„二次四分‟工作法,通过„农户+村保洁员(分拣员)‟的分类模式,先粗分、后细分,以更好地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一次分拣在农户源头将垃圾分成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分类投放进家家户户配置的两格式垃圾桶;二次分拣由村卫生保洁员或分拣员对一次分拣不到位的农户进行修正,同时将不可腐烂垃圾分拣为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其中可腐烂垃圾就地就近进行沤肥返田,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化利用,有毒有害作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可作填埋等处理。”台州市农办相关工作人员解释道。

全程追踪、全程跟进,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懈怠,台州上下齐心一致、戮力共为,让垃圾分类处理更加科学而高效。

同时,树立农村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从孩子抓起的理念,广泛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学生影响家庭、通过家庭影响社会,凝聚全社会共识。并且,充分发挥民间社团作用,结合妇女群体社会地位和家庭角色的特殊性,切实让家庭主妇引领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理念,发挥家庭主妇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譬如,在三门县沙柳街道曼岙村,村干部和党员纷纷登门入户宣传、村里大屏幕宣传跟进、文化行动相引导,通过“携手垃圾分类、共创美丽家庭”等主题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村民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了为社会承担一份环保责任的共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老百姓的参与激情,各地还广泛实施“积分兑换”工作法。积极探索“智能化+”技术,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三门县健跳镇盖门塘村等相继开发智慧垃圾分类系统,定制二维码垃圾桶,推行一户一码,根据农户分类情况,生成虚拟币,存于农户名下,农户可使用虚拟币到指定的超市购买商品,或到垃圾处理终端购买肥料,充分调动了农户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并且,在镇、村两级探索设立农村垃圾“三化”处理预算基金,乡镇(街道)预算基金从保洁员工资报酬中提取,约占保洁员工资报酬预算10%左右,专门用于分拣员二次分拣的到位率;村级预算基金从村级集体经济中提留,专门用于农户美丽庭院创建和垃圾分类的奖励。

“刚开始开展工作很难,老百姓不是很理解,但我们耐心讲解、家家户户去走访,讲方法、讲道理,如今,不再是我们扯开嗓子呼吁大伙儿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乡民们已经渐渐有了这样做的意识,主动贯彻执行起来。” 台州市农办相关工作人员补充道:“垃圾分类处理的好处,大家都有目共睹,谁不想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的环境里呢?” 全域联动 共同发展美丽经济

农村环卫保洁“六有”工作机制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包含了有健全的组织体系、有科学的治理设施、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长效的资金保障、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显著的治理实绩。随着“六有”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的清运体系巩固、深化,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得到进一步常态化、规范化,基本实现“日产日清”。环境好了,老百姓乐了,一大批美丽乡村在台州涌现而出,美丽经济也随之遍地开花。

在仙居县上横街村,这个重新改造修缮过的村庄,以古朴的乡村之气焕发出别样生机,移步换景,让人流连忘返。循着“八戒住那儿”的木制路标,绕过一户户旧宅子,可以看到山脚下有一个小院子,墙壁上悬挂着“人畜分离工程”的标牌,这里便是专门开辟用于集中圈养畜、禽的生态养殖饲养小区。

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态环境,村里共拆除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畜舍188间、3127平方米,见缝插绿,建设了这个生态养殖饲养小区。“通过这样的分离方式,村子里老百姓住得更干净卫生了,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饲养家畜产生的垃圾,统一在旁边的资源化利用站进行处理、加工,产生的沼气、有机肥还可以再次利用。”村里的张大爷如是说,“这样一隔离,人住的地方也没有了臭味,这环境好了,过来玩的游客也就更多了。”

仙居县淡竹乡下叶村仙山舍的女管家小芳展示了标示着五元的一张“绿币”。据了解,这是淡竹乡实施的一种“绿色货币制度”,通过以游客践行如垃圾分类、低碳出行等绿色生活方式兑换“绿币”的模式,鼓励游客、村民自觉肩负起环保责任,践行“碳补偿”“碳抵消”的消费理念,做好垃圾分类,将低碳旅游贯彻整个旅游全过程,有力营造了乡村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

酷热的季节里,在天台县雷锋乡却是一番清凉景象。青山连绵、绿树环绕、湍流急转的雷锋乡,是台州首批国家级生态县、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村镇。目前全乡共建成了机器处理方2个、生态处理房11个、生态处理池25个、垃圾分拣场12个,农产品销售平均价格比2016年提升55%,环境优化带来的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了230%。

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不仅深入当地村民,而且还通过他们再次传达给外来的游客。据雷峰乡黄家塘村支部书记介绍,这里的民宿都统一放置了连体式的分类垃圾桶,房内放有宣传手册,引导游客共同响应垃圾分类的号召,更好地爱护环境。

无独有偶,2016年玉环也依托美丽乡村精品村、农家乐特色村等载体,启动了35个村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工作,通过美丽经济倒逼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进一步提升发展,两者形成良性的互相促进关系。其中,玉环市鸡山乡为海岛乡,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需运送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年运费达50多万元。通过推进海岛垃圾分类“三化”处理,鸡山本岛垃圾运费明显减少,卫生死角问题也得到明显改善,各村垃圾减量普遍达到20%以上。如今,这座镶嵌在海上的城市,越发美丽动人,赢得更多人的青睐。全面“三化” 科学打造美好家园

人们常说,垃圾处理问题是美丽乡村建设“过不去的坎儿”。但在台州看来,农村生活垃圾只是“放错位的资源”,只要做好资源的有效利用,就能变废为宝。

一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的台州,紧紧围绕“全域景区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垃圾革命。自2014年省里部署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试点工作以来,按照“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生物堆肥”的要求,先后建成了326座农村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终端,其中安装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备87台,建成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房31座,覆盖了全市1959个建制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42.17%,其中仙居县在2016年底率先在全市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县域全覆盖。

“其实,在农村生活垃圾中真正是„垃圾‟的成分比例很低,其中易腐垃圾约占40%,有机物经腐烂发酵后产生的有机肥,可直接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剩余垃圾通过再次分拣回收,又可减少约60%。”在台州市农办相关负责人的眼中,农村生活垃圾的“三化”处理较之城市,更具天然优势,但也同样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甜蜜小镇”——澄江街道是黄岩蜜橘、东魁杨梅、蔗糖主产区,可腐烂垃圾较多,该街道从去年开始实施农村垃圾分类“二分法”,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垃圾和不可腐烂垃圾,并投入50多万元,建成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将可腐烂垃圾制成有机肥还耕于田,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通过几个月的运行,澄江街道凤洋村村民参与率达80%以上。如今一个个分类垃圾桶间隔着摆放在村子里,专业的清洁员定时定点来清运垃圾,整个街道都变得干净整洁、焕然一新,连空气中都漾着果儿的甜香。

在椒江区大陈镇,启动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理试点工作,购置了3套有机垃圾快速制肥处理设备;在城区的城中村开展了以城区分类模式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至2016年底大陈镇6个行政村和海门街道、白云街道26个城中村已基本建立垃圾分类处理运行工作体系。

在工贸发达的温岭市泽国镇,则通过强化设施配备,进一步确保垃圾处理的不断档。增设两台2吨生物发酵处理机器,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能覆盖9个村,收集运送方便且投入成本较低;因生活垃圾中的可腐烂垃圾有季节性,在淡季则可少开一台机器,运维成本随之降低;在机器出现故障时,另外一台机器可以照常运行,最大程度避免垃圾无法处理的状况。

在临海市,加大清扫保洁的智慧化管理。通过安放GPS智能定位器、车载智能一体机等方式,对保洁人员、车辆进行轨迹管理,科学规划区域线路和排班作业,对环卫人员车辆的工作成效进行量化考评。

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融入到乡村建设的每一个角落,在台州掷地有声,有序开展着。

据统计,2017年台州市各地预算安排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专项资金2.2亿元,重点用于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理设施、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设施等的购置与安装。至2017年底,全市各地将购置安装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理设施241座、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理设施78座,以及其他终端处理设施,辐射覆盖全市4000个左右建制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三化”处理。

垃圾分类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纵览台州,如今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共识,当地老百姓深刻认识到垃圾分类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他们热爱这方土地,也积极拥抱新的绿色生活理念,在每一个日常生活生产中践行垃圾分类处理,共同助力美丽乡村的转型升级。

有道是,最美是吾乡。

■ 数读

垃圾,从乡村到城市 第3篇

在古老和原始的乡村, 人们的用品常常被反复利用。衣服甚至可以被一代一代人接着穿下去, 父亲穿过的衣服可以给儿子穿, 哥哥穿过的衣服可以给弟弟穿, 弟弟穿过的衣服可以作为碎片来擦洗家具。这些物品, 在尽量地延长自己作为功能性用具的时间。在农村, 物品总是要把自己耗尽, 直至破旧的状态——这使得它们转化为垃圾的时间充分地延长, 从而将垃圾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 垃圾的数量也因此最小化了。在农村, 垃圾的主要成分是粪便和食物, 由工业制成品所构成的垃圾并不多见, 农村的工业垃圾和无机垃圾相对较少。而以粪便和食物为主的生活垃圾, 可以转化为肥料, 人们将它们搜集起来, 让它们发酵, 进而送到田野之中 (剩余的生活食物可以用来喂养家畜) 。在严格意义上, 这些粪便甚至不能称为垃圾, 因为这些粪便自诞生起就被看做是有用的, 是肥料的一部分, 是土地的食物, 是植物再生产的催化剂。这些生活垃圾, 一开始就置身在一个功能性的链条之中——是整个农业生产再循环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是促成大地上的植物四季轮回的一个肯定性要素:粪便养育了禾苗, 禾苗养育了身体, 身体诞生了粪便——粪便从来就不是无用之物。那么, 它们到底是什么?雨果回答说:“是开满鲜花的牧场, 是青青的草地, 是百里香, 是一串红, 是野味, 是牲畜, 是傍晚健硕的牛群发出的满足的哞叫, 是清香的干草, 是金色的麦穗, 是您餐桌上的面包, 是流淌在您静脉中的热血, 是健康, 是欢乐, 是生活。这是神秘的造物主的意旨, 它要用垃圾改变大地, 改变蓝天。把垃圾归还土地, 您就会获得富足。让平原得到营养, 人类就会收获粮食。”

但是, 雨果只说对了一半, 如果这些东西在现代城市中, 它们并不是“食物”, 因为在城市中, 大地消失了。由水泥构筑的城市无法消化这些“食物”。这主要是由于城市表面被水泥和砖石包裹起来。城市作为一个被包裹起来的整体, 因此具有强烈的排斥性。水泥砖石几乎同任何物质都无法融合。它如此的坚硬, 不可穿透, 容忍不了任何的杂质, 这是它和泥土的根本区别。城市中的物体一旦离开了它恰如其分的功能位置, 一旦溢出了自身的语法轨道, 那么, 它注定和城市的坚硬表面格格不入, 一定会成为城市的剩余物, 从而具有变成垃圾的潜能——砖石水泥表面同所有的物质都会发生固执的冲突。城市如此的硬朗 (城市中的人比乡村中的人更担心孩童摔跤) , 以至于它必须留出专门空地来栽种植物——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工化的绿化带。这些绿化带主要是为了保持对城市水泥砖石的平衡, 它们让硬朗的城市变得柔软一点, 让灰色的城市变得丰富一点, 让僵化的城市变得活泼一点。这些植物绿化带点缀在庞大的高低不一的混凝土结构中, 稀释了城市的硬朗和单调, 但是, 它们稀释不了城市的杂质, 也无法融化和吞没城市的垃圾。一个典型的现代城市, 就是在巨大的钢筋水泥身体上不时地抹一点绿色。但是, 这些绿色、这些植物, 也是被精心制作和培养的, 它们并非在城市中恣意而汹涌地繁殖起来。它们和城市中的建筑、街道一样, 也是被规划和被组织的。这是一些被设计的植物, 它们靠的是人为的喂养和修剪 (有一大批工人伺候它们) , 即便它看上去活泼欢跃, 具有植物本身的勃勃生机, 但是, 它们还是具有一种人造的总体性——这些绿化带被如此有序地设计, 它们的每个环节都得以构思和剪辑, 每个环节都有一种自主的饱满性, 而且每个环节依附于一个更大的绿化单元, 而每个绿化单元又依赖于一个更大的城市的局部。这样, 植物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 它完美无缺地镶嵌在城市的表面。这些植物带, 不像是长在城市之中, 而是像绘画一样被刻意地画在城市的表面。无论是这些绿化带内部, 还是绿化带和建筑街道的嫁接, 都是完整的——它们之间没有空隙, 也就是说, 没有垃圾生存的空间和土壤。水泥砖石接纳不了弃物, 同样, 绿化带也接纳不了弃物 (许多绿化带甚至不接纳人, 它们拒绝人的行走, 它们只是人的背景或者供人观望) 。现代城市将土地掩盖得如此的完满, 以至于让废弃物无处容身。也就是说, 废弃物不得不在这里以多余的垃圾存在。乡村土地可以消化的东西, 在城市中却只能以垃圾的形象现身。城市越是被严密地包裹住, 越是容易生产出剩余的垃圾;城市越是被精心地规划, 垃圾越是会纷纷地涌现。

这样, 在乡村中, 粪便并不构成垃圾, 但是在城市中, 粪便差不多是垃圾的代名词, 包含了垃圾最大、最深邃和最意味深长的语义。它不仅无用、累赘、肮脏, 更重要的是, 它对身心和健康充满着威胁——这或许就是垃圾的全部语义。在城市中, 人们对于粪便避之唯恐不及。事实上, 在农村, 不仅粪便被归纳到事物功能性的链条之内, 而且有关垃圾的意识非常淡薄, 农村不仅缺乏工业机器制造出来的无机商品, 也因此缺乏这样足够的商品耗尽之后的无用垃圾;另一方面, 农村少量的人口却占据着广阔的面积, 这使得有限的垃圾很容易被无限的田野所吞噬和利用。垃圾不会形成一个庞大而又令人触目惊心的形象——巨型的垃圾场只能盘踞在大城市的四周。除了粪便、剩余食物这类生活垃圾之外, 在很多城市中被视作是垃圾的东西, 在农村中却从来不被看做是垃圾, 比如泥土、树叶、菜市场的残余物以及所有死掉的动植物——城市平滑的水泥地面无法吞噬它们, 只能将它们作为异质物排斥掉。相反, 它们却可以自如地渗透进农村的土地之中——落叶在乡村从来不被看做是垃圾, 但在城市中却总是环卫工人的目标。

因此, 垃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城市自身制造出来的, 是城市排斥性的硬朗表层结构所创造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 城市庞大的人口密度, 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垃圾——垃圾总是人为的, 总是与人相伴生——有多少人, 就会产生多少垃圾。人口密集的地方, 垃圾也会密集。这就是为什么垃圾总是困扰着城市的原因。就此, 我们甚至可以说, 垃圾的问题, 就是城市的问题。

我们已经表明, 许多的自然物质 (泥土、树叶等) 在乡村实际上不能算作是垃圾。如果我们忽略掉这些垃圾, 那么, 在城市中, 人们可见到的垃圾大多是商品制造出来的。如果说, 物有一个传记的话, 那么, 垃圾则是这个传记的最后尾声。我们来看看这个物的大致传记:最开始, 物质以它们的初始形态存放于地球的各个不同角落, 它们是地球的有机部分, 它们是地球而不是任何物品的要素, 这些物质要素被人们抽取出来, 进行改造、加工、提炼和培育, 最终将它们进行重组, 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性的有用物品。这个功能性物品, 在晚近的几个世纪逐渐演化为商品的形式, 在世界各地来回旅行。在今天, 绝大部分的功能性物品都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就今天而言, 垃圾的前身是商品。马克思已经表明, 商品凝结着工人的劳动时间, 但是, 这个劳动时间, 以及这个时间所表明的剥削关系, 已经被商品的外貌掩盖了, 人们在商品身上已经看不到这种深层的剥削。这是商品拜物教的秘密, 也是商品诞生和到处旅行的一个市场动力。但是, 这些商品总是有耗尽的时候, 也就是说, 它的实用功能总有枯竭的时候, 一旦功能枯竭, 它就会以垃圾的形式存在。在这个意义上, 可以说, 今天的垃圾, 正是商品的残余物, 是商品的“尸体”。

商品就此构成了垃圾的前身。商品和垃圾, 这是物质的两段命运。如果说, 商品的诞生, 就是将各种物质要素费尽心机组合起来, 从而具有某种功能性, 那么, 垃圾则意味着这个功能组合可能失效和散架了。这是物品变为垃圾的前提。但是, 商品的功能失效, 并不意味着它立即就会转化为垃圾的命运。人们经常保存着无用的商品, 或者是出于同物品长期相处而导致的情感, 或者是出于一种固执的俭省 (许多穷人和老人不愿意丢弃一些毫无用处的东西) , 或者是出于一种遗忘、懒散和习性, 或者是出于一种隐隐约约的修补期待。总之, 商品一旦没有丢弃, 一旦没有离开主人, 一旦没有改变它的空间处境, 就并不意味着它直接变为垃圾。尽管如此, 作为物质的商品, 一旦剥离了使用功能, 就有可能变成物质的垃圾。一部手机无法传递声音, 一个眼镜摔成碎片, 一个香烟的主干部分被吸完了, 它们就失去了手机、眼镜或者是香烟的语义, 或者说, 它们不再被当做手机、茶杯或者香烟, 而可能作为垃圾对待。

在获得垃圾的身份后, 这些商品的物质性才被再次显露出来。对于商品而言, 人们通常强调它的功能性, 而对它内在的物质性并不了然。事实上, 一个眼镜只要能让眼睛看得更加辽阔和清晰就可以了, 人们通常忽视它的构成, 但是, 一旦这个眼镜被摔坏了, 人们会发现, 这个眼镜是由玻璃构成的——眼镜的物质性放大和暴露了。商品不再具备功能的时候, 它就回到了一种单纯的物质性本身。但是, 这种物质性还不是商品诞生之前的物质性, 尽管商品将地球上物质元素的自然状态改造为人工状态, 商品对物质进行了异化实践, 而且商品变成垃圾之后, 物质并非返归到它的初始状态, 物质并没有获得它先前的自由和自发状态。它是回到了单纯的物质性, 是一种在商品化实践中被人为改变的物质性, 一种从功能中解脱出来的物质性:眼镜回到了玻璃, 但不是最初的玻璃, 而是被加工过的玻璃。这种物质性最后以垃圾的形式返回了大地, 就如同它当初是以功能要素从大地那里被攫取一样。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商品从大地那里否定了物质性, 垃圾又从社会中否定了商品, 重新返回到了大地中的物质性, 这就是物的轮回宿命。

在社会状态下, 每一件物品, 必须存在于一个功能性的语法链条中。也就是说, 物一旦没有恰当的社会功效, 一旦在社会结构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它就可能在垃圾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垃圾就是社会的剩余物, 也可以说, 人们以垃圾来命名社会的各种剩余物。严格来说, 在动物的世界, 并没有垃圾。垃圾只有在社会中存在——也就是说, 物, 只有披上社会外衣的时候, 只有闯入人的世界的时候, 才有转化为垃圾的资质。物的社会进程被中断了, 才转化为垃圾。但是, 物在什么时候中断它的社会进程?

在商品诞生之初, 有一个大规模的标准范式。同一类商品长着同样的面孔, 同时诞生于某个确定的工厂空间, 在某一个特定时刻同时千辛万苦地来到了人世间。它们被运到城市中的各种商场, 被呵护、被专人看管、被反复地宣讲、被灯光照耀, 熠熠生辉。这是命运的宠儿, 需要用血汗金钱来购买。人们将它小心翼翼地搬回家, 看管、使用、榨干了它的潜能。然后将它抛弃——这就是垃圾的诞生。一旦成为垃圾, 这些商品就被随意倾泻、搬运、混淆、蹂躏、侮辱, 人们像眼中钉一样避之唯恐不及, 似乎它亏欠了所有人!最后, 它们作为一堆废物聚集起来, 在一个荒野的垃圾山上搅拌在一起。这和它们前半身的命运有一个何其巨大的对比, 它们出生的时候, 何其珍贵!它们“死亡”的时候, 何其不堪!先前体面的、一模一样肩并肩地耸立的商品, 最后却面目全非地屈身于垃圾之中, 互相不能指认。或许, 它们当初出现在同一个商场, 但收容在不同的垃圾山上;或许, 它们不出现在同一个商场, 却收容在同一个垃圾山上。但是, 它们注定是要从现代超级商场走向巨型垃圾山的。现代商场是物的盛世王国, 而垃圾山则是这个盛世王国的倒影。超级商场和垃圾山, 这是现代城市的两个极端, 它们在城市内外遥相呼应:一个如此的光洁和优雅, 一个如此的凌乱和恶臭;一个如此的人头晃动, 一个如此的鸟兽盘旋;一个如此的辉煌和丰裕, 一个如此的荒凉和寂寥。人们很难想象, 后者是前者的归宿, 人们在商场中断然想不到那些像神像一样供奉的物品, 最终会在腐臭的垃圾场中重新聚首;同样, 人们也想象不到, 这个发出恶臭的垃圾场, 曾经有它众星捧月般的辉煌前史。商品的王国和垃圾的王国在城市内外的并置, 是现代都市的奇观之一。在某种意义上, 现代城市的节奏, 就意味着, 物品从前一个王国向后一个王国的喋喋不休的转移。

在现实中, 垃圾总是要被掩盖的。我们已经指出了商品转化为垃圾的条件。但是, 垃圾到底是怎样被处理的?或者说, 垃圾到底是怎样被秘密掩盖的——对垃圾的清除过程, 就是对垃圾的遮掩过程;商品总是被展示, 而垃圾总是被掩盖。那种体量惊人的垃圾山, 也被搬到了城市遥远的外部, 逃离了城市人的目光。同样, 作为垃圾的重要来源地之一的工厂也被迁到城市的外部。现代城市, 一方面在源源不断地生产垃圾, 另一方面, 则是要拼命地掩盖垃圾。城市的隐秘愿望, 就是似乎不存在垃圾这样一种东西, 似乎城市中只有商场和饭店的人头攒动, 只有汽车和街道的忙忙碌碌, 只有购买、积累、进食和生产的滚滚热浪——无数以城市为主题的照片都是将这类场景定格, 似乎这就是城市本身。城市似乎不消化、不排泄, 似乎没有剩余物——光洁、整齐和繁华是城市的理想形象。也就是说, 城市的理想, 就是让所有的垃圾消失于无形。

这就是城市对垃圾的千方百计的遮掩。如何以一种遮掩的方式来清除垃圾?实际上, 垃圾总是倾向于聚集的, 也就是说, 垃圾总是倾向于根据体量来炫耀的, 垃圾有一种聚众喧哗的品格。因为, 垃圾总是在寻找垃圾, 垃圾总是愿意与垃圾为伍, 垃圾总是在垃圾群中寻求安全感, 垃圾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垃圾。垃圾堆的体量越大, 吸引力也越大, 就此, 垃圾总是很容易形成垃圾堆——这也是垃圾山最终形成的原因。垃圾很少躺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形单影只, 它总是在执著地寻找一个既定的垃圾群体——垃圾具有群居性, 单个垃圾总是倾向于涌入垃圾堆中。事实上, 人们在户外, 很少将垃圾果断地投置在一个洁净的场所, 这种对洁净场所的污染, 会冒着自我谴责和受别人谴责的双重道德风险。然而, 一个户外的没有合法性的垃圾堆, 会让投放垃圾的人心安理得。将垃圾投放在垃圾堆中, 似乎并没有给整洁的城市添加麻烦, 似乎扔掉的并非垃圾, 似乎垃圾找到了一个它最应该去的地方, 似乎垃圾回到了自己的家宅。无人管理的垃圾, 总是这样自发地自我堆积起来。

现代城市, 作为一个运转的机器, 其基本功能之一, 旨在消除这些非法的垃圾堆。如果说, 城市是一个身体, 每天要从外部吞食大量商品的话, 那么, 垃圾就是城市每天排泄的东西, 是这个城市身体的赃物, 城市要将它隐秘地排斥掉, 就如同一个身体必须要有一个流畅自如的消化器官一样。城市设置了一套严密的管理和搜集垃圾的程序。它遍布着垃圾箱。垃圾箱整齐有规律地布置在街道的两侧, 渗透城市的角角落落, 它们如此的密集, 如此的广布, 总是能够随时像一个忠实的仆人那样接纳和吞噬户外的行人要随手扔掉的东西。在白天, 这些垃圾箱被嘈杂的城市所湮没, 只有在投放垃圾的时候, 它才从人们的目光中闪现。但是, 在深夜, 城市归于寂静, 这些垃圾箱则在夜色中整齐地出没, 仿佛是街道沉默的哨兵。垃圾箱是城市消化垃圾的第一个器官, 它们吞噬了城市每天浩如烟海的碎片般的垃圾, 这是最小的消化垃圾的单元。接下来, 城市的环卫工人将单个垃圾袋搜集起来, 投放在一个临时性的垃圾堆中, 然后, 又将这个垃圾堆搬运到更大的垃圾站中, 最后, 又将这个垃圾站搬运到更大的垃圾山中。垃圾, 就这样逐渐地从小的单位转移到更大的垃圾单元中, 从单个的垃圾碎片卷入到累积的垃圾集体中。垃圾在逐渐和逐层地叠加、增长、扩充和繁殖。室内的垃圾搜集, 比如家庭中的垃圾, 同样遵循这样一个递进逻辑。人们在室内存放着垃圾桶, 然后将它转移到社区中的垃圾群中, 最后被转移到一个更大的社区的垃圾堆中, 直至垃圾庞大的终点站。

这个垃圾逐层累积的过程并不奇特——这是搜集垃圾的一个最妥当的举措。但是, 在这个搜集和转运垃圾的过程中, 垃圾总是隐蔽的。垃圾箱留下了一个细小的入口, 上面有时候加上了一个能够轻易转动的盖子, 垃圾一旦投放进去, 就被牢牢地遮住了, 并且被黑色的塑料垃圾袋所包裹。垃圾箱越来越精制, 就外表而言, 有时候甚至非常整洁, 以至于人们根本不会躲避它们, 似乎这根本不是存放垃圾的箱子, 除了有时候实在无法遏制的气味在表明它的垃圾身份之外, 从视觉上看, 人们对垃圾箱并不产生反感。垃圾箱沉默而固执地掩盖和收藏了垃圾。即便在搬运的时候, 人们看到的并非是垃圾, 而是一个个神秘的黑色塑料袋。塑料袋将垃圾的所有负面形象——它的丑陋、肮脏、污秽甚至是臭味——裹住了。似乎搬运的不是垃圾, 而是货物。在大街上, 在城市的卫生理想中, 人们总是看到了垃圾箱, 而没有看到垃圾。反过来, 如果看不到垃圾, 人们对垃圾箱也视而不见——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可能每天都会穿过垃圾箱而毫不留意。垃圾和垃圾箱互相掩饰。同样, 大街上的公共厕所, 在竭尽全力地抹去它的厕所身份, 有些厕所修建得如此的精制, 如此的讲究, 甚至看上去比住宅还讲究。如果不是它的提示性的标志符号, 人们可能会在厕所面前迷失:人们在厕所面前找不到厕所。一个现代城市, 就是将公共厕所变成街头的一个普通建筑, 它要自然地融于公共建筑中, 而不是从公共建筑群中醒目地独立出来。也就是说, 一个处理垃圾的地方, 至少从建筑的角度看上去要与垃圾无关, 或者说, 消化和处理垃圾这样一件工作, 就像一个公司、一个机构、一个商店的普通工作一样。垃圾被厕所内化和隐形化了。在厕所的反面——饭店中, 人们也在隐藏垃圾。饭店是生产食物垃圾最密集的地方。但是, 诡异的是, 人们在饭店看不到垃圾。只要客人还在, 桌上的饭菜就还是食物, 客人一旦离开, 桌上的饭菜立即就由食物转变为垃圾, 客人离开之后的杯盘狼藉的场景以最快的速度被整理, 桌上剩余的饭菜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想想有时候不免令人惊讶:一个如此之多的人集中进食的地方, 居然看不到食物垃圾。最后, 垃圾总是在夜晚被搬走, 总是在城市沉睡的时候被搬走, 总是避开了人们的目光和身体被搬走。搬运垃圾的汽车披着夜色的帷幕来回穿梭于城市的内外, 洒水车的缓慢节奏应和着闪烁的朦胧街灯, 而清扫垃圾的工人在晨曦中佝偻着他的身影——垃圾的清扫和处理总是在太阳隐没的时候悄悄地进行。

另一方面, 人们将垃圾转移到了地下。“与一个现代城市的地面建筑相对应的, 便是地下的城市, 一个由管道、下水道、水槽和坡道构成的城市, 可以让垃圾和水变得无影无踪。”正是垃圾使得城市向纵深开拓。一方面, 人们的生产空间和居住空间越来越向高处生长;另一方面, 为了排放和处理液体垃圾, 城市不得不向地下开拓。如今的城市, 除了进行水平面的扩张外, 还有一个垂直的上升和下坠:城市不仅一再扩张它的面积, 还扩张它的体积。事实上, 这个地下的管道世界异常神秘, 如果人们能够用肉眼看到这个世界的话, 或许, 他会被那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场景所震惊。我们无法目击这个非凡的管道建筑, 我们只知道, 它将先前的城市中的垃圾所发出的臭味紧紧地包裹住。这样, 在地面上的城市中, 汽车尾气的刺鼻味道代替了人为的粪便恶臭。现在, 机器的污染取代了身体的污染, 气体的污染取代了液体的污染。液体垃圾的发源地在室内, 因此, 这些管道, 从地底下盘旋到室内, 盘旋到垃圾的起源地:厨房和卫生间。这些潜伏着的管道只有在厨房和卫生间隐约地透露出它的微末踪迹。厨房和卫生间, 这是现代家庭住宅必备的结构。如果说固体垃圾是通过汽车从晚上搬出城市, 液体垃圾则是通过地下管道不舍昼夜地流出城市:液体垃圾的后半程, 经过地底下的技术处理, 转化为河水, 堂而皇之地穿过城市。城市, 就这样使垃圾隐形了, 让垃圾从人们的耳目中消失了。似乎垃圾从来没有大规模地积累过, 从来没有成为一个负荷累累的事件——似乎垃圾并没有大规模地侵犯城市。

城市要固执地将垃圾清除出去。将垃圾以最恰当的方式清除出城市, 是城市的一个长久梦想。城市的历史, 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争的历史。为此, 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 逐渐将垃圾的清除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 它的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大体上, 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 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我们可以说, 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垃圾最少;反过来,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垃圾最多。如果我们认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 那么, 还可以说——这一点有些吊诡——商品的饱满地带, 垃圾最少;商品的匮乏地带, 垃圾最多。显而易见, 是商品及琳琅满目的橱窗置身于城市的中心地带, 它们耀眼夺目, 其光辉逼走了垃圾;反过来,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垃圾猖獗, 让商品望而却步。尽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 但是, 在空间上, 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 水火不容。城市的结构就此出现了一种波纹形:最中心是商品的聚积地, 最边缘是垃圾的堆积地。从中心到边缘, 商品的配置呈现波浪般的散布状态;反过来, 垃圾则呈现递增的积累状态。城市总是要将商品往它的中心处聚集, 而要把垃圾向它的边缘处驱赶。就此, 人们可以根据城市中的垃圾配置, 来确定城市空间的等级和价格, 甚至可以确定城市的界线。一个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终止?如果说, 以前有一个高墙或者一个护城河将城市包围起来, 现在, 则是一个隐隐约约的垃圾带将城市包围起来。垃圾在城内和城外之间拉起了一条绳索——城乡结合地带, 垃圾积累到了一个高峰。在垃圾的一侧, 是城市;在垃圾的另外一侧, 是乡村。

为什么将垃圾不断地往城市的边缘地带驱赶?事实上, 直到19世纪, 垃圾总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带, 垃圾越是兴旺。如今, 人们为什么要清除垃圾?是因为人们发现了垃圾的致命威胁。垃圾不仅让人们不快, 最重要的是, 它是疾病的催化剂。这就是人们根据垃圾来安排城市结构的原因, “各个居民区及其湿度和方位的安排, 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及其污水和下水系统的疏通, 屠宰场和墓地位置的确定, 人口的密度——所有这些都是居民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关键性因素”。这样, 城市除了设置一套整体的清除垃圾的机制之外, 它还要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 让人们自觉和主动地清除垃圾。人们应该获得一种有关卫生和垃圾的知识:垃圾之所以要清除, 是因为它对健康和身体产生危害。垃圾是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清除和拒绝垃圾, 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律令, 同时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对垃圾的排斥和拒绝, 既是纪律的结果, 也是教化的结果。人们已经发现, 卫生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要素。卫生的程度, 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就此, 也可以说, 城市的现代进程, 就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地清除垃圾的进程。现代, 意味着垃圾将一扫而空。

乡村的垃圾与建筑 第4篇

我知道,他说的乡村是指中国的乡村,不是美国的,不是法国,意大利的,这些乡村我都去过,很美丽,比你能想象出的画面美,私以为比陈丹青本人画的画还要美。记得当年坐在大巴车上,那时我正在法国,看着大片原野上的草,那草上有蓝天,白云,阳光通透,还有牛在小溪边晃荡,在这些畜生背后是满眼的绿色,当时我身后一女孩儿说:下辈子变个牛,也要呆在法国。

乡村早就没有了,曾经不止一次地想念过晏阳初,他当时从国外回来,在离北京不远的河北进行乡村教育,那儿有水,有树,有纯净的天空,有穿着布衣的、贫穷的农民,没有垃圾的土地上,人们的念想简单,农民们相信这个从国外回来的博士说的话都是真的,他们看着这位先生,朴素的内心里没有恶意(我是说那些当年的农民们内心里没有恶意),他们还真的以为只要是自己扫了盲,有了那种叫作知识的玩艺儿,就会让世界更加干净。

晏阳初是幸运的,他至死也没有想到:那些早就扫了盲的农民们竟然把那个安静的小地方侍弄的尘土飞扬,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而且,有部分人充满愤怒,非常缺少理性。我是因为羡慕晏博士才去那儿的,当时想,为什么要让他们扫盲呢?他们永远不识字该多好?为什么要让他们富起来呢,他们永远贫穷该多好。穷人不会去买塑料包装食品,也不会乱扔,一张纸、一块木头都会捡拾回家。为什么要让他们有文化呢?那文化是让他们专门在网络上骂人的。是不公平产生愤怒,还是文化产生愤怒,我过去总认为是前者,现在我发现是后者。

母亲的家乡是在湖南湘潭,都知道出了伟人。两年前突然听她说,她的姥姥是曾国藩曾家某人的侄女,也姓曾,当时非常惊讶,过去她为什么从来都没有对我说过?然后喜出望外:原来也是名人之后。少年时代曾经随母亲去湘潭,已经有多年没有再去。我的思维,情绪都随母亲,既然有了曾家血液,当然要看看另一半祖宗,所以去年从长沙借朋友的车去湘潭。走在青山绿水之中,竟然也是四面垃圾,真是唯楚有才有垃圾,这些曾家的后人们呀,一点也不消停,在全民有文化,致富的过程中,他们把青山的树叶上沾满尘灰,路边五颜六色不是鲜花,是那些我们最熟悉的东西—垃圾。

最可怕的是建筑,我始终不明白,中国人的建筑传统真的就一钱不值?意大利人不光保留建筑,还保留废墟,甚至还保留墨索里尼时代那些最难看的房屋。我们的民房,全是厕所砖,那是富裕的标志,在民房的四周,是永远也不会有人收拾的建筑垃圾,乡村的建筑样式早就抛弃传统了。所以,母亲家乡的山水是无法看的,管你是曾家的后代,还是左家的后代,还是毛家的后代,人人有份,拆了盖,盖了拆,共同把个山水景致弄得颓废。只有一幢建筑与山水和谐:毛泽东故居。它掩映在山林中,面对池塘,背靠天空,跟意大利有一拼。没有人拆它,改它,没有任何人以自己的审美重新建设它,于是美丽留下来了,我已经完全不相信母亲家曾经有过那种几进的大院落,不相信有干净的池塘,我认为那是母亲的幻觉,我对母亲说:中国的人,你们湘潭人因为别的原因留下了一栋与山川相配的建筑—毛泽东故居。

中国的河流很多,想找着一条清澈的河流,很难很难,中国的道路很多,想找着一条没有垃圾的道路,很难很难,中国的人很多,想找着不愤怒的,很难很难,中国的建筑很多,想找着与当地山水相融的,很难很难。

没错,补充一下陈丹青,是建筑和垃圾让中国的乡村成为渣子。走过许多乡村,富裕的总是很脏,贫穷的总是干净。建筑样式也是一样,富裕的在屋外贴满厕所砖,人们通常叫它磁砖,穷困的总是保留老样式,青砖,泥巴,石头。

我们需要乡村吗?还有乡村吗?我们还有希望看到没有垃圾环绕,建筑与山水一体的乡村吗?

乡村垃圾 第5篇

垃圾池,长4米,宽3米,占地面积12㎡。二:前期准备

1、材料要求及机具 a、水泥:

普通硅酸盐32.5R袋装水泥,运到现场时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和出厂质量验收单,方可验收入库,水泥运到工地后,必须通过国家质量检测机构检验,其品种强度,性能必须符合设计要求。b、砂浆:

采用M10(砌筑)及1:2水泥砂浆(勾缝),机械拌和。砂浆有良好的和易性,保水性和水透水性,稠度一般为4-6cm;砂浆采用当地机砂,砂料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最大粒径不超过5mm,平均料径不小于0.25mm。砂的含泥量不超过5%。c、片石:

砌体所用片石采用当地青石片石,坚硬、密实,无风化无裂缝,无粘附物质,清洁的石料,其强度须满足设计要求(MU30)。b、木材 该工程施工所用木材,应选用当地杉木。

2、施工准备:施工前认真熟悉施工图及相关的规范、规定。依据施工图要求提出各种木构件的材料、规格、数量,并逐项核实。

3、常用工具、机具:木工圆锯机、木工平刨机、手工锯、手工刨、锤子等。

4、作业条件:(1)施工图及会审纪要、施工方案齐全,并向施工班组进行技术交底,做好各种施工交底记录。

(2)按施工图要求分类材料、材质、规格、数量已运到现场。(3)施工暂设用水、电已具备。(4)基础工程已验收合格。

5、施工注意事项(1)、根据土方工程开挖深度和工程量的大小,选择机械和人工挖土或机械挖土方案。(2)、开挖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坡度,以保持开挖边坡部位的稳定,如现场条件不满足要求,应采取边坡支撑加固措施。并在施工中进行沉降和位移观测。(3)、弃土应及时运出,如需要临时堆土,或留作回填土,堆土坡脚至坑边距离应按开挖深度、边坡坡度和土的类别确定(应考虑堆土附加侧压力)。(4)(4)、土方开挖工程完成后要尽量减少暴露时间,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如不能立即进行下一道工序。要预留20~30cm厚覆盖土层,待基础施工时再挖去。(5)(5)、工作前应查明施工场地明、暗障碍物(如电线、地下电缆、管道、坑道等)地点及走向,保证机械安全作业。三:木结构施工工艺:

材料准备: 砌体施工 木构件加工制安 木构件组装 木构件涂饰 施工要求 1砌体施工:

砌筑时,石块上下皮应互相错缝,内外交错搭砌,避免出现重缝、干缝、空缝和孔洞,同时应注意摆放石块,以免砌体承重后发生错位、劈裂、外鼓等现象。片石每日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2m,正常气温下,停歇4h 后可继续垒砌。每砌3~4 层应大致找平一次,中途停工

新市场营销法则 助推企业成长

电子商务营销

食品餐饮营销

建筑房产营销

消费品营销

时,石块缝隙内应填满砂浆,但该层上表面须待继续砌筑时再铺砂浆。片石墙勾缝应保持砌合的自然缝,一般采用平缝或凸缝。勾缝前应先剔缝,将灰浆刮深20~30mm,墙面用水湿润,再用1:2 水泥砂浆勾缝。缝条应均匀一致,深浅相同,十字、丁字形搭接处应平整通顺。

2、木料准备:

木材品种、材质、规格、数量必须与施工图要求一致。板、木方材不允许有腐朽、虫蛀现象,在连接的受剪面上不允许有裂纹,木节不适过于集中,且不允许有活木节。原木或方木含水率不应大于25%,木材结构含水率不应大于18%。防腐、防虫、防火处理按设计要求施工。

3、木构件加工制作:

各种木构建按施工图要求下料加工,根据不同加工精度留足加工余量。加工后的木构件及时核对规格及数量,分来堆放整齐。对易变形的硬杂木,堆放时适当采取防变形措施。采用钢材连接件的材质、型号、规格和连结的方法、方式等必须与施工图相符。连接的钢构件应作防锈处理。

4、木构件组装:

A. 结构构件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堆放或运输中无损坏或变形。B. 木结构的支座、支撑、连接等构件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连接必须牢固,无松动。C. 屋架、梁、柱的支座部位应按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作防腐处理。

D.平台、木栈桥、景观亭等园林小品应按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作防腐处理。连接体应为不锈钢或镀锌铁件。

E. 架和梁、柱安装的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下表: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检验方法)1 结构中心线距离 ±20 钢尺量 2 垂直度

H/200不大于15 吊线量(H为构件高)3 受压或压弯件纵向弯曲 L/300 拉线或吊线尺量(l为构件长)4 支座轴线对支撑面中心位移 尺量 5 支座标高 ±5 水准测量 6 木平台平整度 ±2 2m 靠尺和塞尺量

4、木结构涂饰:

A. 清除木材面毛刺、污物,用砂布打磨光滑。B. 打底层腻子,干后砂布打磨光滑。C. 按设计要求底漆,面漆及层次逐层施工。

D. 混色漆严禁脱皮、漏刷、反锈、透底、流坠、皱皮。表面光亮、光滑、线条平直。E. 清漆严禁脱皮、漏刷、斑迹、透底、流坠、皱皮、表面光亮、光滑、线条平直。

F. 桐油应用干净布浸油后挤干,揉涂在干燥的木材面上。严禁漏涂、脱皮、起皱、斑迹、透底、流坠、表面光亮光滑,线条平直。

5、施工要求: 所有木结构应结合当地传统做法,可对施工图进行适当调整,整体风格不得偏离当地传统建筑风格,实施前应予设计方共同协商处理。四:计量与支付

1、计量 工作内容包括: 当承包人按设计完成垃圾池工程并经监理验收合格后,按设计图示尺寸计算,以平方米计量。承包人因自身需要多修建垃圾池将不予计量。超过设计文件要求的超挖工程量不予计量。

2、支付

乡村生活垃圾长效的管理方案 第6篇

各村:

为切实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促进村庄环境建设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保障农村生活垃圾收取及时性;努力提升和改善我镇居民的人居质量和生活环境;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相关要求,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人员配备

各行政村以现有村民小组为单位,每单位至少配备1名组保洁员,负责本组范围内垃圾收集、转运的保洁工作;村安排专人分管进行督查、考核;专人将集中收取垃圾分类、转运。

二、基础设施投入

各行政村根据居民的垃圾投放需求,配备相应数量的垃圾箱(桶),每名保洁人员配备一辆人力三轮车,同时各行政村以合并之前村为单位每村至少建一座垃圾中转池负责村民小组垃圾收取、分类、转运工作。

三、资金的投入

㈠保洁人员的工资:各行政村保洁人员的`工资由基本工资和考核工资两部分组成,资金来源一是财政统筹,市财政整合农村公路、水利等养护资金,按照每年每村3万元标准实行以奖代补拨付到镇,镇根据管护工作量和考核结果统筹分配,三是社会筹资。动员鼓励农村富起来的能人、民营企业家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提供捐助;三是一事一议筹资。

㈡生活垃圾转运处理补助资金

1.补助方法和标准

⑴补助方法:根据各村人口生活垃圾的标准测算日产垃圾总量,以及各村送镇中转站的实际数量,计算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详见附表1,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含)以上的村;镇财政对各村送达垃圾中转站的转运费用给予补助;低于90%的村不予以补助。

⑵补助标准:镇按实际垃圾处理量补助处理费的50%。

四、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中转和填埋

村级保洁人员应在每日上午7:00前将本村范围内的生活垃圾收集到指定地点,并负责分类、填埋;村中转车应在每日上午8:00—11:00前将各行政村的生活垃圾转运到镇垃圾中转站,镇中转站安排专人进行杀菌、消毒和转运,并形成记录。

五、考核办法

上一篇:做个健康的孩子读后感下一篇:创业大赛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