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2024-08-06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精选6篇)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1篇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陇东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8061412 丑军刚

摘 要:李白诗歌是波澜壮阔的盛唐诗潮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他的诗,“豪放飘逸”,诗人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才最充分地、最集中的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其饱满的青春热情,争取解放的蓬勃精神,积极乐观的理想展望,鲜明强烈的个性色彩,汇成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格外富有朝气的歌唱。而当时的盛唐文化氛围、社会习尚以及诗人自身鲜明的个性等因素,正式形成其诗歌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李白诗歌;英雄主义精神

李白的诗歌可谓“豪”矣,宋代人苏辙曾经说过,“李白诗歌类其为人,骏发豪放”;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说:“太白天才豪逸”;而《旧唐书·杜甫传》则说李白“词气豪迈而风调情深”;其他诸如此类说法如李白“才高气逸而调雄”等则有很多。李白自己在《赠韦秘书子春》中也表白说:“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李白的诗歌正是凭借这种“骏发豪放”的气势,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给人一种深广蓬勃的崇高美感。

一、李白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诗人李白,生活在唐代社会的鼎盛时期,受传统思想意识熏陶、生活环境的风气影响、时代精神的激励,与历史上大多数文人一样,毕生所求的并不是当一个诗人,而是做一位政治家。他自诩“怀经济之才”,早年就立下“愿为辅弼”“济天下”“安社稷”,而后“功成身退”的人生大志。

其《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云:“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浮四海,横八荒„„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赠韦秘书子春》亦云:“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李白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的管仲、晏婴一样,成为国家的重臣,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功成名就之后,像范蠡、张良那样“浮五湖,戏沧洲”。其人生理想定位是“为辅弼”、“济天下”、“功成身退”。“功成”是“身退”的前提条件;“身退”是“功成”的最终的目的。“居卿相”、“佐明主”、“安社稷”、“济天下”是他“功成”的标准,“功成”如不存在,“身退”“浮五湖,戏沧洲”就失去价值意义。

即使在遭谗毁、贬谪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的政治理想,而不是避

世隐居。对这种理想他是如此的执著, 不断地形诸歌咏,甚至在多次经历人生甘苦之后,作名篇《行路难》时,结句仍云“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惟其如此,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用充满时代理想的歌唱,写下了大量的歌颂古代义士英雄名臣的诗篇,同时也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一)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强烈的任侠作风的表现

李白少年生长于蜀地,但蜀地情况特殊,尚侠之风未息。李白也受其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 历抵卿相。”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这与他的任侠作风是分不开的。“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范传正《李公新墓碑》)”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汲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射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

1.李白在诗歌中歌颂了为人排难解忧、功成不受赏的古代英雄的高尚情操。如他的诗作《古风》其十中写道:“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这首诗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诗人的政治理想。鲁仲连是战国时齐人,策士。诗人一开始就引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歌辞·少年行》其一中云:“击筑饮美酒,剑歌易水湄,经过燕太子,结托并州儿。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因声鲁句践,争博勿相欺。”

李白的《少年行》刻画的是一个豪爽倜傥的少年形象,敲打着乐器喝着酒,背着宝剑唱着歌,经过旧时燕国的土地时,结识了那里的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燕国在现在的河北一带,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之士”的说法,那里民风豪放,正是李白所向往的生活。李白经过燕国的土地时,回想起了战国时代的荆轲,想起了荆轲为着一种大节大义,不计较鲁句践的争博之欺,却与高渐离击筑和歌于大街之上,旁若无人,而受托于燕国太子丹,悲歌易水,从容西去刺杀秦王,最后血染秦庭则传为千古壮举。诗人李白回忆起荆柯刺秦的历史故事,在这里强调的就是一种急之难,重节重义的英雄精神,和“人生贵相知, 何必金与钱”的知己之情。

3.李白在诗歌中赞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如李白在《行路难》其二中云:“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李白在诗歌中深情地歌唱了当时燕国君臣互相尊重和信任,流露出他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理想君臣关系的追求。战国时,燕昭王为了使国家富强,尊郭槐为师,于易水边筑台置黄金于其上,以招揽贤士。于是乐毅、邹衍、剧辛纷纷来归,为燕昭王所用,燕昭王对他们不仅言听计从,而且屈己下士,折节相待。当邹衍到燕国时,昭王“拥彗先驱”,亲自扫除道路迎接,恐怕尘土飞扬,便用衣袖挡住扫帚,以示恭敬。李白始终希望君臣之间能够有一种比较推心置腹的关系。他常以伊尹、姜尚、张良、诸葛亮自比,原因之一,也正因为他们和君臣之间的关系,比较符合自己的理想。回归现实,这时的唐玄宗已经腐化而且昏庸,根本没有真正的求贤、重贤之心,下诏召李白进京,也不过是装出一副爱才的姿态,并要他写一点歌功颂德的文字而已,这使诗人心中大失所望。“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一句慨叹昭王已死,没有人再洒扫黄金台,实际上是表明他对唐玄宗的失望。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顿中仍然希望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他向往像燕昭王和乐毅邹衍等人那样的风云际会,希望有“输肝剖胆效英才”的机缘。

李白对英雄的歌颂,既是盛唐昂扬奋进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又是诗人傲气、豪气的外化。而这种豪气又与游侠的关系较深,可以说任侠作风对李白的影响非常深刻,体现在诗作上,就是崇敬英雄、歌颂名臣贤相等,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时的名臣贤相一样建功立业。

(二)李白对英雄的礼赞是他自身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思想的折射

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抱负高远,“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生平最大的愿望,因此,大量的歌颂古代英雄名臣的诗篇出现在他的笔下。他对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无比羡慕,并表示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他深情地吟咏张良、谢安,他一方面又说:“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1.李白在诗歌中借对古代英雄的热情歌颂,表达自己的爱国热忱及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如他的《梁甫吟》说道:“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风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

这里两组“君不见”提出两个历史人物。一个说的是西周吕望,长期埋没于民间,五十岁在棘津当小贩,七十岁在朝歌当屠夫,八十岁还垂钓于渭水之滨,钓了十年,才得遇周文王,遂展平生之志;另一个是说秦末郦食其,刘邦原把他当作一个很平常的儒生,很看不起他,但这位自称“高阳酒徒”的儒生,不仅凭着雄辩使刘邦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以后还说服齐王率七十二城降汉,成为楚汉相争中的风云人物。诗人引用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故事,实际上寄寓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正如萧士赟所云:“‘君不见’段„„谓太公之老,食其之狂,当时视为寻常落魄之人犹遇合如此,则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也。”诗人不相信自己会长期沦落,毫无作为,对前途有着坚定的信念,坚信总有一天,自己会际会风云,建功立业。

他的另一名篇《独漉篇》则云:“„„雄剑挂壁,时时龙鸣。不断犀象,绣涩苔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神鹰梦泽,不顾鸱鸢。为君一击,鹏搏九天。”

沈德潜评笺曰“‘雄剑挂壁’以下,言豪士为国雪耻,当立大功以成名,犹鹰之不顾凡鸟,而击九天之鹏也。”别看李白只是一介文士,却从来就以豪侠壮夫自许。“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浮云在一决,誓欲清幽燕!(《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便是诗人之素志。这“龙泉雄剑”此刻就挂在壁间。它正与古帝颛顼的“曳影之剑”一样,当“四方有兵”之际,便震响“龙虎之吟”,意欲腾空飞击。令人伤怀的是,它却至今未有一吐巨芒、断其犀、象之试。这雄剑的命运,不正是诗人报国无门的写照吗?国之壮士,岂忍看着它空鸣壁间、“绣涩苔生”?一股怫郁之气在诗人胸中盘旋,终于在笔下化为雄剑突发的啸吟:“国耻未雪,何由成名?”笔带愤色,却又格调雄迈,显示的正是李白悲慨豪放的本色。此诗未解,就于宝剑的啸吟声中突然翻出了“神鹰”击空的雄奇虚境。从高高的云天之上,传来了多么自豪的巨音:“为君一击,鹏搏九天”!这是决心为国雪耻的诗人在天之东南所发出的、挟带着无限自信和豪情的啸声!这啸声应和着挂壁雄剑的“龙吟”之音,响彻了南中国。它预告着诗人漂泊生涯的终止——他将以“鹏搏九天”之志,慨然从军,投入平治“独漉”、驱除叛军的时代风云。

2.李白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化的非常时期,在历史的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

且与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不可分。如“自言管、葛竟谁许,长吁莫错还闭关”,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贤相管仲、三国时足智多谋、辅佐刘备三分天下的诸葛亮;“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楚汉相争中的张良、韩信两个人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两个人是楚汉战争中的决定因素;“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东晋时期的名臣谢安;“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亚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西汉大侠剧孟等,都在诗人笔下出现。又如他在赠酬友朋的诗作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左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阎正字对雪见赠》)。生在盛世的李白而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 当然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通过这类人物,诗人更能抒发自己“心雄万夫”的英雄气慨和热情,表现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

3.李白在诗歌中不仅描绘了往古侠肝义胆、功业显赫的英雄,对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或相互交往的英雄豪杰也予以热情礼赞。如他在诗《赠郭将军》中云:“将军少年出威武, 入掌银台护紫微。平明拂剑朝天去, 薄暮垂鞭醉酒归。”

诗中的前两句说郭将军从此地发迹,又晋升到银台门担任起护卫皇帝的重任,这两句主要是赞美郭将军不仅功勋卓著而且位高权重,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宠爱。

爱国精神。如他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仲夏五月天山积雪,寒气逼人,边地苦寒可见一斑。“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则极写戍边将士军旅生活的紧张。如此艰苦的边塞生活,并没有退却将士的爱国热情,却化作了报国的信心和力量。最后两句引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借此表达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慷当以慷,把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英勇杀敌的爱国将士,怀抱着“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幽州胡马客歌》)为国献身的精神,与敌人浴血奋战,决心“挥刃斩楼兰,弯弓射贤王”(《出自蓟北门行》)“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从军行二首》),即使是“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幽州胡马客歌》)也在所不惜。

(二)李白的边塞诗还歌颂了英雄在战斗中的重要作用。这类诗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从军行》中云:“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诗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出现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对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领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和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和首句相对照,让人想到只不过是“百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才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歌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却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拼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像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写败仗,而从败仗中显出了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是写不出的。而李白恰恰是盛唐诗人中能写出充满豪气的诗歌的那个人。

综观李白一生,追求成功,渴望“济苍生”、“安社稷”是他终生贯之的追求。观其言行,他追求理想、积极从政并不是贪求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大唐之治做出有益的贡献。但李白毕竟又是一位诗人,当他的理想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时,便在诗歌中自由驰骋,借对古代贤贤志士和现实中英雄豪杰的热情讴歌,来体现自己的英雄气慨,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盛唐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的艺术主题。

三、李白诗歌中具有英雄主义精神的原因

李白诗歌中具有英雄主义精神是一个事实存在,问题不在于仅仅描述这一事实本身,而要透过事实的表象,追求诗人的心理根源,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作用。

(一)盛唐文化的氛围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唐王朝是中华民族最为骄傲的时代,而唐代更是人们公认的一个思想开放、经济繁荣、国力昌盛的朝代。他的一统天下,不仅融合了南北新兴的民族,而且有了总括中外种落的气魄和胸襟,显示出一种向外开放而豪情满怀,融汇中外而奋发有为的旺盛生命力。整个社会从高门大户到寒门庶族,从统治阶层到贫民百性,都弥漫着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尤其到玄宗时代,更是将盛唐文化推向了极峰。这样的一种环境也大大的激发了广大士人的用世之志和从政热情。而科举制的进一步推行使得许多士子得以登上政治舞台,于是积极向上,奋发有为,成为当时士人的主导趋向;而像李白那样不走科举之途,通过隐居与交游,也终于能得到皇帝的召见,以一介布衣而享受到极高的荣宠,这也只有在盛唐时代才有可能发生。

李白以“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与王公大人许与气义”(《与韩荆州书》),这就是一种强烈的自信心,充分的自我肯定与豪情横溢的精神表现。宋代李纲在《读四家诗选序》中云:“太白诗豪迈清逸, 飘然有凌云之志”。如果我们从“文变染乎世情, 兴废系乎时序”这种社会环境对人与文化的影响关系来看,时代与文化的氛围无疑给诗人以极大的影响, 李白诗中那种立功边疆的报国精神正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二)社会习尚的作用

初、盛唐有着浓厚的尚武之风,这与统治者的提倡有关。一代开国英主唐太宗,是靠“风尘三尺剑”马上得的天下;而后到了武则天时期,她以周代唐,自然靠手中的武力才能一举功成;唐中宗、玄宗也不例外,都是依靠宫廷武装政变夺得政权, 当然知道武力的重要性, 尤其是唐玄宗,更是把武力开边定为大唐的国策。唐朝前期的这几位皇帝,都很崇尚事功,强调文韬武略,王霸大业。上行下效,唐代的文士,且不说“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燕歌行并序》)、“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身在边塞幕府任职的诗人高适和岑参,就是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唐代的王维和孟浩然,也都高赞过“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有侠骨香”(《少年行》其一)的侠士,也唱出过“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送朱大入秦》)的壮词。而李白更是任侠尚武,轻文卑儒。他从不承认自己是个儒生,而以“壮士”自许,正谓“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淮阴书怀寄王宗成》)。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环境的大气候影响着李白,所以他在诗中屡屡立愿要做壮士,为国建功立业。他的那些热情洋溢、意气风发的英雄诗篇,也成为大唐盛世“青春奏鸣曲”中高扬的音符。

(三)与诗人鲜明的个性有关

李白自小就有侠义之气。在《与韩荆州书》中, 自说“十五好剑术”。《留别广陵诸公》中,李白回忆少年时,“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字里行间,透出一股豪气。《新唐书本传》则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李白好友魏颢,深知他的生平和为人,也曾说他:“少任侠, 手刃数人”,并对李白的精神面貌有生动刻画:“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时或束带,风流酝藉。”另外,李白所从游的赵蕤也是一位侠士。赵蕤在《长短经》中对太公、管仲、苏秦、鲁仲连、张良、韩信、诸葛亮和谢安等历史人物大加推崇。这都对李白的个性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蜀中学成后,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以后曾学剑山东,出入于长安金市胡姬酒肆之中,与扶风豪士窦滔结下了患难之交。在天宝三载,又与杜甫、高适二人相识相知,共同相伴在梁、宋一带交游。此一行不仅是三人的诗酒盛会,而且还是一次令人心胆开张的任侠之行。李白除此游侠击剑壮举之外,“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坦》)冒险探察安禄山军情的英勇行动,应邀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南奔书怀》)、“浮云在一决,势欲清幽燕”的报国壮举,都是他英雄精神的发扬光大。由此可见,李白的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的任侠作风;慷慨自负,不拘常调、“以当世之务自负”的英雄气概等,都是在充分吸收时代气息的基础上而形成的鲜明个性特征。也正是有其鲜明的个性,李白才有“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理想,才有精神飞扬、精血腾涌的英雄华章。

豪情横溢的盛唐气象,刚健勇武的社会习尚,加上其“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鲜明个性,构成了李白独特的浪漫精神,使其诗歌带有浓厚的英雄主义的理想色彩。孔子曰:“士志于道”,富于历史责任感的士,要立德、立言、立功, 传之后世。这就是古贤为今人所责备的汲汲于从政的原因,也是李白不忍离开这对他不公正的现世间的原因。尽管他有志难伸,却绝不悦世媚俗,绝不背弃理想。可以说建功立业是诗人倾尽心力终生以求的,他是诗人最高的人生愿望和目标的达成,是诗人情感上、价值上永远的眷恋,是诗人不老的心空中永恒的星光。形诸歌咏,则形成了富于展望的理想歌唱,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2]中国李白研究会、马鞍山李白研究编.中国李白研究[M].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3]葛景春.李白与盛唐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4]林庚.唐诗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7).[5]裴斐.李白十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1).[6]吕祥华.试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J].济宁师专学报,2005(5).

论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第2篇

紫金电大汉语言文学00级

肖信红

表达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抒发渴望个性解放的激越情绪,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主要特征。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最高度的统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具体体现在四方面:

一、他的浪漫主义诗篇,有着一股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种强烈的反抗压迫、批判现实的叛逆精神。

人说李白是“诗仙”,他也自号“谪仙人”。但是李白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神仙,而是一个十分关怀现实,关心祖国前途、民族存亡、人民疾苦的诗人。他似乎什么都很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但他那炽热的感情,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他要入京求官,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就大呼:“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曲,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就是:“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锋,就让“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他要求仙,就有“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就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从艺术效果来说,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读来感到热情亲切。

当然,这种主观色彩,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例如在很多诗篇里,鲁促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也往往被李白当作 愁”,本来是极度的夸张,却让人感到是最高的真实。又如《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发,突出无形的愁,夸张也极为大胆。其他如《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以五岳为轻来夸张侠客然诺之重。《箜篌谣》:“轻言托朋友,对面九疑峰。”又用山峰夸张朋友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北风行》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大家都很熟悉,但这首诗的结尾两句:“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恨难栽。”也同样是惊心动魄的。没有黄河可塞这样的惊人的比喻,我们也就不会懂得阵亡士卒的妻子那种深刻绝望的悲哀。大胆的夸张,永远离不开惊人的想象。特别是他那些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尤其是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的《蜀道难》:

噫,吁嘘,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沿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紫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见馋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胁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加旋的往复的基调。李白一生并未到过剑阁,这篇诗完全是凭传说想象的基调。正因为如此,他的胸怀、性格在这里更得了最分的表现。殷蟠《河岳英灵集》说这首诗“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还,鲜有此体”。正反映了同时代人对这首诗的惊奇赞叹。就在蜀道畅通的今天,它仍然是极有历史价值的不朽杰作。他的《望庐山瀑布》二首、《庐山谣》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后一诗中写他在庐山顶

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白居易《登香炉峰顶》诗:“江水细细如绳,湓城小于掌。”完全出于写实。把两诗互相比较,艺术价值的高下,不言而自明。

三、他的诗歌往往呈现感情充沛,瞬息万变的特色 我们前面引用过的《梦游天姥吟》等篇,已经可以看出这一点。他的名作《将进酒》也是这方面非常突出的例子。在诗里,他正在劝人开怀痛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好象他很安于颓废享乐的生活,但是,他那象黄河一样奔腾跳动的感情是这样变化莫测,他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强烈的信心转眼又代替了消极的悲叹。他的《梁园吟》也有这种类似的情况,诗的前段尽情地描绘痛饮狂欢,甚至沉吟流泪地感慨功名富贵的无常,但是临到结尾,他突然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诗人的感情在转瞬之间竟判若两人。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这样洒脱灵活,并且达到艺术上的高度完美,在诗史上只有极少数的诗人达到这个水平。从这种跳脱的特点继续发展,于是他在有些诗篇里就同时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创作方法。有的诗既写实,又想象夸张,象《北风行》、《关山月》;有时竟把抒写理想愿望和描写苦难的现实结合在一篇诗里,如《古风》

四、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体现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窨,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关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梦游天姥吟留别》、《梁甫吟》等诗都是这样。《宣州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云者昨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短短的十二句诗,感情几次跳跃,若断若续而以一气呵成,痛快淋漓地抒写了胸中的忧愤。《古风》 追求和对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我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比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兮生烟。列缺霹雳,邱恋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昭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魂动,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时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年初年,唐玄宗日夜沉醉于“吴歌楚舞”之 中,把“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新起的豪族地主代表林林甫,口蜜腹剑,采取种种阴险手段垄断了政权。这首诗便是李白被豪门权贵排挤出京以后写的。

这是一首假托梦中游历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一开头,作者就以四万八千丈的丘台也要向天姥倾倒的拟人手法,展出了天姥山的崇高境界。接着以活泼的笔调叙述了他一夜飞渡镜湖,梦游天姥山的情景。可是正当他步步登上青云梯,看到海上日出、天际鸡鸣、路转花迷、心花怒放之际,却笔锋一转,出现了熊咆龙吟,雷电交作,岩峦崩摧的恐怖境界。这不仅表现他个人政治道路的所碰到的挫折,也暗示唐王朝在极盛后可能出现的危机。至于李白描写在天门訇然打开之后突然出现的浩荡天空,在日月照耀之下放射出金银光彩的楼台亭阁,披着彩虹的衣服,凤凰拉车,老虎奏乐的神仙世界,正李白朝思暮想的没有权贵,没有任何束缚的理想境界。但黑暗的政治现实使他热烈追求的理想境界很快就烟消云散了,他的“谋帝王之术”的政治抱负也成了泡影。在诗的结尾,李白以满腔的愤恨和苦闷喊出了“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呼声。这是一个旗帜鲜明的表态,表明他进下步看清了当朝权贵的丑恶面目,不向腐朽势力低头的可贵精神。

在他被排挤出长安的时候,心里极度愤满,写出《行路难》三首,集中表现了他的追求的幻灭。“欲渡黄河冰冻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现实总是和自己的理想作对,诗我悲愤地慨叹“行路难!行路难”但是他仍未失去信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坚信会有实现理想的一天,在著名的《将进酒》中,他庄严地宣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高度的自信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李白在创作上,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丰富贵产。他所继承的传统,首先是楚辞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他受屈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发扬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也继承了屈原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象熔铸神话传说,大胆地幻想夸张,重视民歌遗产等方面,他都和屈原完全一致。就具体作品来说,如《远别离》、《梁甫吟》、《梦游天姥吟》乃至《蜀道难》都在精神面貌以及题材、构思、句法上和屈原作品有接近的地方。他对汉魏六朝文人的作品也很认真学习。段成式《酉阳杂俎》说:“李白前后三拟《文选》,不如意,悉焚之。”这个传说想必有一定根据。他称赞建安诗歌,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的话,屡有所见。他仿效。化用这些诗人的诗篇和诗句的例子,更不胜枚举。杜甫赠他的诗,也指出他的作品有近似鲍照、庚信、阴铿的地方。没有对遗产的认真学习,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浅谈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 第3篇

一、李白诗歌对人生价值的肯定和歌咏

李白一生都在追求功业, 渴望为时所用。在对外在的物质财富与个人内在的创造潜力的抉择上, 他首先肯定后者。早年漫游维扬时, 轻财好施, 不到一年, 散金三十万。因为在他看来, “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人是应该有不平凡的创造的, 所以他常常以大鹏自比, 20岁就做《大鹏赋》, 临终前又写了《临路歌》, 以寄托他那“激三千以崛起, 向九万而迅征”之志。人不应该蹉跎岁月, 把生命销蚀在平庸的物质生活中。当他的生活理想受挫, 食不下咽, 茫然痛苦的心绪不知所以:“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在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抉择上, 他首先追求后者。“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功名富贵若常在, 汉水亦应西北流。”物质享受是过眼云烟, 犹如转瞬即逝的梦幻。他追求生命的永恒, 永恒的存在, 希望自己的创造与天地同寿, 与日月同辉。“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

●景刚

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日月。”“屈平词赋悬日月, 楚王台榭空山丘。”他追慕孔子、屈原, 渴望有不平凡的建树, 他称赞建安诗歌, 称赞阮籍、陶渊明、谢灵运、鲍照的话, 屡有所见。这些情愫, 使李白诗歌闪烁出耀眼的理想主义光辉。但是现实不能容纳他的个性和愿望, 因此, 不可避免要忍受苦闷, 忧愁和愤懑的折磨。他一生“傲岸苦不谐”, 这种空前的孤傲包含着世人对他的无法理解和他无法理解世人的“双重苦恼”。但他对理想执著追求, 对生命的极大热爱使他不肯屈服“耻将鸡并食, 长与凤为群”。杜甫也在诗中提到李白不被世人理解:“冠盖满京华, 斯人独憔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李白把不能被世人理解的愤懑, 体现在不入流俗的气魄和狂歌的坦荡上。他能把极度的痛苦表现为极度的超脱和非凡的气势上:“达亦不足贵, 穷变不足悲!”“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这种置身现实而又企图征服现实的态度, 正是积极浪漫主义所显示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诗人用全部心血、情感浇灌生命之花、理想之花、痛苦之花, 它深深地根植于盛唐的土壤之中。正如席勒所说:“试图用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现实”。

二、李白诗歌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李白不是一个“万事不关心”的诗人, 相反, 他似乎什么都关心, 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 表现过。尽管没有一种生活能永远使他满足, 但他那炽热的感情, 强烈的个性, 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处处留下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 这一特点集中反映在他的“以第一人称为视点”的歌行中。他要求入京求官, 就宣称:“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政治失意了, 就大呼:“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他要控诉自己的冤屈, 就说:“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他想念长安, 就

课堂教学环节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动、变化、发展在实践连续性上所需要经历的基本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一般有复习旧课— (预习)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布置作业 (测试) 等几个常规环节。在一节课中, 几个教学环节必须形成和谐的起伏有致、充满韵律的节奏。每个环节之间, 每个中心环节中各小环节之间, 都需要统筹安排, 例如读书、讲解、讨论、练习、测试等步骤都要科学地设置和衔接, 做到清晰合理, 层次分明, 使得环环相扣, 起承转合有序。我认为, 在中学语文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才能优化课堂教学节奏,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性和清晰化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 必须注意教学速度的张弛有度, 教学态势起伏有致, 教学方式的动静结合, 各环节才能清晰地进行, 达到教学节奏上的“韵律”。每一节课过后就应该像一章小小的交响乐。从整堂课各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把每一步骤设计得环环相扣, 又丝丝入理, 紧张与活泼相间, 学生思维的兴奋与停顿相连, 起伏有序, 层层推进, 师生互动和谐, 多种方式使用巧妙, 动静结合, 兴致盎然。各环节设计得清晰明了, 环佩有声, 内在要旨是教学环节设计突出目的性, 每个环节都是为了实现本课的多方面教学任务, 锻炼了学生听说读写等能力。

二、环节衔接的自然性和灵活化

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和安排好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和衔接的教学言语, 教学内容进度、情感、手段等都是需要慎重考量的关键因素。各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要尽力自然过渡, 而不可转折突兀。要根据教学中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情感发展态势, 结合现实情况的随时处理, 避免生搬硬套, 破坏教学节奏的美感和情感的自然发展。尤其是面对很多突发情况, 甚至处理学生违纪事件, 教师是:“狂风吹我心, 西挂咸阳树。”他登上太白峰, 就让“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他要求官, 就有“仙人抚我顶, 结发受长生”。他要饮酒, 就有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他悼念宣城善酿纪叟, 就问:“夜台无李白, 沽酒与何人?”这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色彩, 从艺术效果来说, 有的地方使诗歌增加了一种排山倒海而来的气势, 先声夺人的力量;有的地方又让人感到热情亲切。当然, 这种主观色彩, 并不限于有“我”字的诗句和诗篇, 例如在许多诗篇里, 鲁仲连、严子陵、诸葛亮、谢安等人的名字, 也往往被李白当做第一人称的代用语, 让古人完全成为他的化身。他能把外物随时随处为我所用,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无疑, 他的这种做法给作品带来不协调的成分, 或者说紧张感、跳跃感。而李白不受内心束缚的浪漫主义诗情, 只有通过诗的形式, 才会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世界里展翅遨游。

三、李白诗歌对国家, 对民族的热爱、忧虑的感情

从青年起, 李白就怀有“济苍生, 安社稷”之宏大抱负。他的大部分诗歌表达他对人民生活、命运的关怀、同情。《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俯视洛阳川, 茫茫皆胡兵。流血涂野草, 豺狼尽冠缨。”他低头看到被胡兵占据的中原大地, 一副血淋淋的图景, 迷迷茫茫地映入眼底, 人民惨遭杀戮, 血流遍野, 而叛贼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 坐了朝廷, 诗人李白的心在滴血, 他不能忘怀灾难中的国家、民族和人民, 他依然热切地关注现实, 在人民血流遍要沉着应对, 发挥教学机智, 既处理了事件, 避免教学进程被打断, 又要顺承过渡教学进程。教学内容安排用心剪裁和重点化:根据轻重、难易之分, 做到主次分明, 突出重点。教学内容上注意密度和速度, 做到疏密相间和快慢结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重点内容。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教师应该把教学内容做一番梳理, 把握每节课的时间安排和信息量大小, 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调节教学节奏。重点内容“浓墨重彩”, 次要内容“轻描淡写”, 教学内容在各个环节的分配, 要有难易、轻重之分。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 每一节课的知识容量要合理, 既不能过大, 也不能过小。知识容量过大, 学生无法消化, 知识容量过小, 学生无法提起兴趣。教师要通过巧妙设置多种情景和方式, 把握教学内容的节奏, 做到主次分明, 重点突出, 以丰富教学内容, 调节教学节奏, 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质量。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节奏, 但要注意讲授内容的密度要疏密相间, 讲授速度要快慢相宜。

三、教学言语与非言语协调配合多样化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 要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言语和非言语表达的互相配合, 达到相得益彰为目的, 同时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方式方法增加学生积极性和知识的直观生动性。教学过程是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 但在运用有声语言授课的同时, 为增强表达效果, 要创造性地运用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非语言因素, 增强教学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更要利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具有形象性和生动性, 教学节奏也处于无限的变化中, 教师随时可根据教学的整体因素适时调控节奏。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激发互动和丰富化

在每个教学环节, 教师要注意以丰富的情感激发学生, 求得感情共鸣, 以和谐的情感渲染创设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

只要我们注意以上几点, 运用多种方法,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环节, 以作曲家的心态准备教学方案, 以演奏家的方式实施各教学环节, 以指挥家的情感引领各环节的起承转合, 才能切实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提高教学效能。

野的严酷现实面前, 他震惊、猛醒!在高洁、美丽与肮脏、丑恶的大幅度跌宕中, 诗人依然面对惨淡的人生。《远别离》中说, “日惨惨兮云冥冥, 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诗人对天宝末年黑暗、动荡的政局作了象征性的反映, 又在凄迷的气氛中站出来呐喊, 他是那样的忧心如焚而且无可奈何啊!《子夜吴歌四首》中, 李白倾诉出广大下层妇女渴望久戍边地的丈夫尽快归来的心声:“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这声音, 应是人民骚乱不安的心绪的反映, 李白将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思想融入他对人民生活、命运的关怀、同情上。这种忧患思想使他立足于现实而又不失其浪漫。显然, 这样的现实根本不能容纳他自由和率真的心灵, 他酒醉、求仙是力求解脱和自遣, 他对黑暗的现实非常不满。正因为这样, 他才会引吭高歌, 企图寻求另外超越现实的生活以慰藉他受伤的心灵。可以这样说, 李白的浪漫情怀其根源还是他对生命的关怀和同情, 参天绿树可以给人乘凉, 但他还是吸取根的水分。李白的浪漫主义是有其丰富生活为基础的, 他的浪漫情怀归结于现实。“所有诗人之伟大, 全是由于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株深入到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去。”

综上所述, 李白的诗歌, 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的魅力, 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是伟大的, 也是典型的。

摘要: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和豪放纯真的个性风采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他的诗歌, 具有最强列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精神特质 第4篇

关键词:李白诗歌 浪漫主义精神 特质 存在基础 现实意义

李白是盛唐这片文化沃土孕育出来的继屈原之后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创作,情满、才饱、神足,充盈着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天马行空的神奇想象,既雄奇奔放,又飘逸俊美,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发自肺腑的咏唱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顶峰,并以其积极浪漫主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李贺、苏轼、陆游、龚自珍、毛泽东等各个时代的著名诗人。杜甫概叹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评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長”;皮日休说“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陆游曾“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①一代伟人毛泽东也经常圈阅手书李白的诗歌,烂熟于心,口不绝吟,认为“李白的诗是登峰造极的,他是空前绝后的不朽艺术家。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超过李白、杜甫的诗才”。②针对前人注诗存在的轻李重杜的不公倾向,毛泽东晚年曾有扬李抑杜的想法,意在维护李白与杜甫双峰并峙的同等文学史地位。③好在我们今天正处在一个文学讨论自由、百花齐放的新时代,不管是“哭哭啼啼”的杜甫,还是“搞点幻想”的李白,④研究者们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力求将优秀的文学传统有效传承和发扬光大。作为“诗仙”的尊崇者之一,笔者试以有限的文字,从本质特征、存在基础、现实意义等角度初步论述其诗作的浪漫主义精神,以求正于大方之家,并期盼着对“诗仙”的研究有所启示或帮助。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耳伯麻姑游诗序》),情是诗歌创作的最大诱因,是诗歌直接吟咏的对象。李白作诗,总是经常放任内心炽热情感的流动,以奔放的气势纵笔挥写豪迈的气概和激昂的情怀。李白抒情是喷发式的,他的感情易于触动而又浓厚热烈,一旦兴之所致,便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无论抒写失意,追慕往昔,还是放眼未来,总能让人在一种大气磅礴、起伏跌宕的抒情格调中感受心灵的强烈震撼。《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诗人一开始就把浓烈的情怀抒写出来,接着便是情感浪潮的汹涌喷发:“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古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激越跳荡的情感喷薄而出,如天际流,莽莽苍苍,滚滚滔滔。以歌、行、吟、谣为题的纵情长歌如《扶风豪士歌》、《少年行》等固然体现了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的李白式抒情,而以饮酒放歌为言的《将进酒》、发蜀道难世道艰险的《蜀道难》等乐府古诗也处处有“我”,同样显示着李白跌宕舒展的独有抒情方式和把自己的个性气质有机融入诗歌创作的特征。李白“以历史上任何一个诗人都不可比拟的极其充沛和丰富的感情来铸造他的诗魂,编织他的诗歌”。⑤的确,以情纬诗,给情以超乎生死、冲决一切的强大威力,尊情而贬理,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一)抒发建功立业、自信乐观的豪情

对建立盖世功名浪漫理想的无限向往和矢志追求,以及始终保持的自信、自负、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是李白诗歌抒情的基调,也是其浪漫主义精神的起点。理想化的人生目标一旦与洒脱不羁的个性、傲世独立的人格和奔放沸腾的情感结合,在诗歌创作中便会释放出一种开合随意、一气贯之的狂放气息,好为大言变成了解决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一把金钥匙,浪漫主义精神所具有的那种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便会推动我们进入变幻莫测的神奇境界,让我们顿生“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陪侍御叔华歌》)的念头,为理想中的灿烂人生而百般感动,奋斗不息。济苍生、安社稷,救黎民、做宰臣,这是李白的政治理想。“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驾去温泉宫赠杨大人》),他的抱负是高远的,他常以循道而求的孔子、匡扶社稷的傅李、决胜千里的张良等出将入相或为王者师之类的贤人自比。他确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他深信“风水如见资,投竿佐皇极”(《酬坊州王司马与兰正字对雪见赠》),他自信“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梁园吟》)。他五次从政、五次破灭,每况愈下,虽然最后仍功未成、身未退,但他“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单华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继续以惊人的狂劲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呐喊着。甚至几乎掉了脑袋仍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给人强烈的精神震撼。

(二)抒发热爱祖国、关注民生的激情

李白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不会披着浪漫主义的彩衣在“象牙塔”里自慰地舞蹈。对祖国壮丽奇美的山河,他总是热情礼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面对如此壮丽雄阔的江山奇景,有谁能不产生强烈的审美共鸣,而学李白以如椽巨笔挥写奇思异想和壮阔情怀?诗中众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雄奇壮美的意象组合,充分体现了诗人宏大的气魄和驰骋天宇的丰富想象力,又给人以一种崇高感,激发出一种炽热的爱国情怀。“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为君谈笑静胡沙”,《塞下曲》、《永王东巡歌》等诗篇中奔涌的爱国情感正缘于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创建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望。诗人的爱国和爱家乡是统一的,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载名篇《静夜思》到“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的触景生情,哪一个远方游子读之能不凄然涕下?然而,浪漫色彩并未掩盖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和现实的关注。“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对安史叛军分裂国家、虐杀人民的罪行,诗人愤怒痛斥;“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书太守良宰》)诗人在提出强烈控诉的同时,深切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战城南》反映了不义战争给士兵造成的惨祸;《丁都护歌》深刻反映了拉纤船夫痛苦的生活;《北风行》表现了被压迫妇女的不幸遭遇。诗人以喷火的眼睛审视现实的罪恶和丑陋,使其诗作多了几分厚重和收获。

(三)抒发张扬正道、鞭挞丑恶的悲情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后人知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之》),“有时忽惆怅,臣坐至夜分。平明空啸宅,畏欲解世纷”(《赠何七官昌浩》),“长啸倚孤剑,目极心悠悠”(《赠崔朗中宗之》),大鹏折翅、天马含冤,理想破灭、壮志难酬,李白对自身的不幸遭遇提出了愤怒的控诉。“韩信羞将绎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美丑不分、黑白颠倒,诗人对同代辅国之臣惨遭迫害表达了强烈的抗议;“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五十九首·其五十一》)、“悲来乎!悲来乎!秦家李斯早追悔,虚名拨向身之外……”(《悲歌行》),李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上出发,挥斥幽愤,伤己感时,表示了对往昔仁人志士不幸遭遇的极度不平和压抑人才、陷害忠良的最高统治者的无比激愤。愁是千古愁,恨是千古恨,悲是万世悲,李白的苦情感天动地!

(四)抒发傲岸不羁、粪土权贵的狂情

李白是狂傲的,“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与韩荆州书》)。对理想自由的苦闷炽热和呐喊呼号,时刻激发着诗人傲岸不羁、粪土权贵的叛逆精神。他轻王侯、戏万乘:“黄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杜甫《饮中八仙歌》)。他不肯屈尊、不慕权贵:“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挂颐事玉阶”(《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对现实人生的奋力抗争、对独立人格的执著追求、对自由生活的强烈渴望都使李白的诗歌更具“胸中一喷即是”的神奇力量,以“吾手写吾心”的强烈主观抒情色彩彰显浪漫主义的艺术魅力。

“有性灵者自为龙”(汤显祖《张元长嘘云轩文集序》)。灵性是作者个人的文学才能、真知卓识和奇情异气,即才情。李白创作,天道自然,豪放不拘,目空一切,物我两忘,在浩大的宇宙间将生命意识推至极致,将人格精神推至极致,以对现实人生的执著追求完成天才的创造。以才赋诗,发乎灵性,自出机杼,反对规则、格法的束缚,以广阔的视野、卓越的思想,驰骋其心神于天地万物之中,从而创造出超凡脱俗的作品,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又一显著特质。

“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王世贞《艺苑卮言》),才思是作品意境构成的重要因素,艺术构思取决于作者的才气学识。李白是中国诗坛最富有才气的诗人,他凭借非凡的才气开创了一代诗风。杜甫说“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不见》)、“才高心不足,道屈善邻”(《寄李十二白十二韵》),足见李白高出众表的诗才是当时所公认的。李白是天才,“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岁时,已经“作赋凌相如”了。及至成年,“天才英丽,下笔不休”。但他并不完全依赖天分,而是十分注重后天丰富知识和阅历的培育。他形容自己“书秃千兔毫,诗裁两牛腰”、“常横卷籍书,制作不倦”。即使被捕入狱,“犹读留候传”。读书专心致志,写作勤奋不倦。李白很相信自己的天才,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古来万事贵天生”,充分激发了主观能动性和创作灵感,勇于奋进而至老未衰,他的诗才气吞一代,目无千古,使读者兴会激扬;李白又是奇才。他的诗作总充满着奇思构想、奇特夸张和奇异意蕴。汤显祖认为:“天下文章所以有生气者,全在奇士。士奇则心灵,心灵则能飞动,能飞动则上下天地,来去古今,可以屈伸长短生灭如意,如意见可以无所不知……彼其意诚欲愤积决裂,拿戾关机,尽其意势之所必极,以开发于一时”(《序丘已伯稿》)。李白正是这样的诗坛奇士,古人论著称他的诗“奇放”、“奇特”、“出奇”或“奇之又奇”,都是指他以才赋诗的异乎寻常、不同凡响。《蜀道难》、《将进酒》等即为典型之作,放荡不羁的狂想、悲愤难申的遭遇和上下求索的坎坷结合成旷世奇才的深沉呐喊,给人长河奔腾、惊涛拍岸的气势和力量;李白也是一个仙才。他口吐天仙之辞,笔写仙翁之语,身在人间,却与仙人对话,与神仙交友,仙风飘飘,道骨嶙嶙。太清幻境,天极西海,他都能跋涉登攀;白鹿仙鹤,鼎湖飞龙,他都能够驱遣乘坐;赤松安期,麻姑精卫,他都能妙笔点化。李白诗歌所创造的神仙氛围令人心旷神怡,“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的意蕴异常深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唐人范传正说他“受五行之刚气,叔夜心高;挺三蜀之雄才,相如文逸。瑰奇雄廓,拔俗无类”(《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他学习传统,但不效法俗文,而是以其才气活用法度,自创体格。正由于此,李白才能以其清水芙蓉之态、天然雕饰之姿及无法之法创造出自由脱俗、飘逸奇美的诗歌极品,成为诗国最光辉灿烂的代表。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表现客观世界的奇情异气,绝不能局限于现实生活中仅有的表象,不能拘泥地“以理相格”,而应借助大胆的夸张、想象和幻想,“虽理之所必无,然情之所必有”。以神取胜,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取出人意表之法写“人世之事”,表“不可一世”的积极精神,这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另一基本特质。

倾泻恣意喷发、无拘无束的狂热激情,展示强烈的自我意识、率真的自命不凡和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就必须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大气表达方式。浪漫主义神奇的比喻、夸张等手法的运用和神话、传说等想象元素的进入,就为淋漓尽致地描画瑰丽的现实世界和情感世界提供了最有效的帮助。当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运用大胆的比喻、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难以表达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传说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这正是李白诗作给人以“笔下有仙气”的原因所在。“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以有形喻无形,大胆的夸张让人突感生活的沉重和现实的无奈;“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惊心动魄的比喻细致刻画了阵亡士卒妻子内心深处的悲哀和绝望;“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以五岳之轻言侠客然诺之重。此外如“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桃花潭水深千尺”等一系列奇特的比喻和夸张,都鲜明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信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和醉人的审美愉悦。

然而,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比喻永远离不开出人意表的想象。以奇情壮采的《蜀道难》为例:“噫,吁嘘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一开篇就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吸引住读者的注意。紧接着,从蚕和魚凫说到五丁开山、文龙回日,全凭虚无的神话传说落笔,驰骋想象,烘托奇险的山势,并通过黄鹤、猿猱、悲鸟、子规鸟的夸张点缀和胁息、抚鹰、凋朱颜的叙述,完全摆脱时空界限的束缚,在人们的惊奇赞叹中完成“蜀道难”这一主题的提示和深化。《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诗人想落天外的名篇。沿着一条与天地星辰同呼吸的心路,诗人的梦境从幽美宁静的湖月飞升到奇丽壮观的海日,又从千岩万转的道路飞升到惊恐战慄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真。最后由梦境进入仙境,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奇特的想象,展示了梦境的自由美好,也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扣人心弦,魅力无穷。诗人在超越天际、神鬼难及的想象中,总能让人感受到一个个鲜活而富有力量的奇丽意象。李白诗中最突出的意象群当属大山、大川以及天、月。“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崔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俯窥天目松”、“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山是奇险大山,高耸入云,飘然如仙境;“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的大川是诗人胸中的力量之源,激荡不已,生生不息;“何用孤高比云月”、“举杯邀明月”,与月对饮,目及天外,将生命的激情、伟岸的气质外化为奇美的意象,浪漫主义精神便有了全新的诠释。

李白作诗,以情赋诗,以才赋诗,以神取胜,以诗家之心去张扬诗歌的生命力。李白是卓越的和空前绝后的,他以发自肺腑的豪情咏唱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顶峰,成为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继往开来的第一人。和屈原相比,他少了点哭腔和悲情,多了点乐观和豪迈,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他才能以其豪迈热烈的个性、强烈的反抗精神弹奏出积极浪漫主义的最强音。

(一)儒、道、侠思想有机统一

李白是一个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善于从不同的思想流派中吸取养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求大同存小异。从表面看,儒家、道家、游侠的思想有许多矛盾对立甚至水火不相容的地方,但李白能主动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巧妙地加以“扬弃”,从而“为我所用”。追求功名、寄情山水、求仙学道伴随了诗人的一生。与大多数盛唐时期的士人一样,李白也醉心于功名,时刻幻想着和古代策士一挥“编干诸侯”、“历抵卿相”,寄希望于风云际会,一鸣惊人;或如豪侠之士平交王侯,行侠仗义,建立盖世功名后归隐山林。所以,他一方面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欲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蔑视世间的一切。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要平交诸侯,长揖万乘。这样,他就得以将本不相容的儒、道、侠三家思想结合成“功成身退”这一人生理想,并成为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虽然他的浪漫理想经常被现实的坚冰撞得粉碎,但他的执著又使他始终保持着自信、自傲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将对功名的追求升华为积极进取的高风亮节,并进入具有侠义气概的理想化境地。这种思想反映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其浪漫主义精神就更加异彩纷呈。

(二)时代精神与个人气质完美契合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是唐王朝国力鼎盛、人民生活富足、百业兴旺的黄金时期,民族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都得到了高度膨胀,张扬个性、奋发向上、追求自我价值成为时代主流,尚武任侠、求仙学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并盛行一时。盛唐文化以其博大、浪漫、开放、创造、包容雄居当时的世界文化之林。一个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时代与李白热情、自信、天真、狂傲、仗义的个性气质相契合,引领诗人满腔热情地投入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去。袁行沛先生说得好:“盛唐文化的乳汁已经化为李白的血肉、骨骼、灵魂、精神。他整个儿地就属于盛唐。也只有盛唐这样的母亲才能培养出李白这样的儿子。”李白诗歌所表现的强烈功业心、顽固执着的自信、自我力量的高扬、超拔群芳的创造、诗韵回旋的动感和对自由精神的热爱、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无不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和诗人的个性特征。这种契合为浪漫主义诗情奔流开凿了一条壮阔的运河,让其滚滚向前。

(三)诗人合一与天人合一

在浪漫主义诗人的眼中,人生应该是诗意的人生,诗意则应该是人生的诗意,诗歌与人生合一才是完美的。作为李白人生三大主题的追求功名、漫游山水和求仙学道,无不被炽热的诗情笼罩住。在诗的王国里,他从容编织不同凡响的理想,轻松排解“人生在世不得意”的烦恼,挥刀斩断束缚自由的绳索,放纵真我的情感。所以,李白选择了以诗记录历史,以诗演绎人生,以诗歌唱大我。他以整个生命的神奇力量,展开“无往不到的想象之翼”,执着地追求理想,顽强地表现自我,“笑傲万古空无人”。直至大限之际,“入水中捞月而死”,追思人生的最后诗意。基于对诗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认识,李白自觉地拥抱自然、融入自然。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失落,都可以在与自然的对话中得到补偿。这种与自然泯一的思想正是他自由性格和浪漫诗情的生发点,他由此向往山水、寄情山水,从自然与求仙中获得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逍遥境界,一种使心境得以恬静和自我得以充分提升的人生境界。无论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上来”的“黄河之水”,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诗人都倾注入无限的激情。

对艺术上的浪漫主义,毛泽东1938年4月在鲁迅艺术学院所作《怎样做艺术家》的报告中曾有过精辟论述:“艺术上的浪漫主义并不是没有道理的……殊不知积极浪漫主义的主要精神是不满现状,用一种革命的热情憧憬将来,这种思潮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的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在现状中看出缺点,同时看出将来的光明和希望,这才是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有这种精神。”伟人的论述对我们解构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内在蕴含和现实意义很有帮助。李白终其一生,都以其灼热情怀热烈地追求光明理想,纵情地歌唱祖国的壮丽河山,猛烈地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严肃地关注现实人生。他以勇敢的精神想人所不能想,歌人所不敢歌,创导了一种全新的诗风,开阔了诗歌的美学境界,把屈原以来的浪漫主义诗风推向一个崭新高峰,具有锐不可挡的气势和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李白那种追求自由与理想的执着精神对心灵矮化的中国文人来说,都能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撼动,并永远鼓舞着积极向上的人们昂首前行。这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最大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歌手

李白是盛唐时代的骄子和伟大歌手,他的诗歌充满了盛唐时期奋发向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万众一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新时代,我们正需要无数象李白这样胸怀远大理想而又胸襟广阔的诗人,礼赞我们伟大的时代;需要像李白一样英勇无比的斗士,来荡涤社会的污垢;需要李白这样富于创造精神的先进人物,来建设和创造重要发展机遇期的先进文化,鼓舞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提升民族自信心与战斗力。

(二)独立的人格永放光芒

后人推尊李白,不在于他天才式的想象和磅礴的大气,而在于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风采。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风骨,与自然合一的潇洒,狂放不受约束的禀性以及清水芙蓉的真我,都是他独立高尚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以其精彩引领我们阔步前行。在市场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的今天,始终保持一份天真,矢志坚守一份净土,拒绝形形式式的物欲诱惑,就显得更加难得和宝贵。而这,正是李白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食粮。只要我们努力从中汲取养分,我们就一定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走出心灵的阴影,大踏步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三)永不言弃是走向辉煌的保证

李白狂放的一生,都在为理想歌唱。虽然五次出山都遭受失败的沉重打击,但他却永不言悔,始终保持着乐观和自信,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直至完成“水中捞月”的壮举,他仍未实现“功成身退”的美好愿望,但他早已以其坚韧和执着竖起了另一座人生丰碑——一座闪烁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高峰。就此而言,他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坚持和永不言弃。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坚持和执着。只有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定地向着既定的目标阔步迈进,我们才能登上精神的新岸,用成功的喜悦拥抱灿烂的明天!

注释:

①姜亚林,《阅读大师·文学艺术卷》,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5月。

②龔国基,《毛泽东与中国古代诗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6月。

③孙琴安,《毛泽东与刘大杰谈古典文学》,《文艺报》1991年12月28日。

④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

⑤康怀远,《李白批评论》,四川出版集团,2004年9月。

⑥《文学论集·第六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年3月。

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第5篇

姓名:

摘要: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而李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继庄子、屈原以后中国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他的光芒映照盛唐,映照了整个古代诗坛。” 他的诗,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豪迈飘逸,“气吞万里如虎”,构建起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李白 诗歌 浪漫主义

豪迈飘逸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当发展到唐代时,就如同奔流到海的黄河之水,云涛激荡,千帆逐浪,遍地风光。“唐人开阔的胸襟,不尽的语言”通过诗人的笔端得到了最大的舒展释放,“唐人轩昂的气宇、鲜活的风采”通过诗人的歌唱得到最大限度的演绎和凸显[1]。李白则是这诗唐帝国中最耀眼的明珠。他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奇幻,语言清新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之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精华,加以锤炼而形成他独特个性的语言,他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李白的诗歌今存900多首,诗歌题材广泛,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杜甫这样赞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选自《寄李十二白二十韵》)[2];他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就是最好的写照(选自杜甫《春日忆李白》)[2];他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贺知章赞其为“谪仙人”。李白的诗作,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李白诗歌总的特点,前人论述为“飘逸”。在中国古代美学范畴论发展史上,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 正式确立了“飘逸”的审美范畴:“落落欲往 ,矫矫不群。缑山之鹤 ,华顶之云。”[3]“飘逸”呈现的是疏落不群 , 豁朗大度 ,矫健高举 ,不流于俗的审美品格 ,像王子乔在缑山乘鹤登仙 ,又如太华山顶上的云 ,舒卷自如 ,是生命赋予艺术品格的自由意象。杜甫评李白为“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到了宋代,王安石、苏轼、严羽都用“飘逸”一词来概括李白的诗风。如<<渔隐丛话>>引王荆公的话说“白之诗歌,豪放飘逸”,苏东坡也说“太白诗飘逸绝尘”,严羽则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可见,“飘逸”是前人公认的李白诗风的总特点。

而我认为,李白的诗歌还应该加上“豪迈”二字。因为读李白的诗歌,好像被一阵清风吹进了蓬莱仙境,铺在你眼前的是前所未见的雄奇景色,到处是壮美,遍地是奇丽,感受到的是高朗出尘,飘洒闲逸,胸无蒂芥,意趣清远,不为名利所累。他的诗中始终有清远飞动之境 ,体现出飘摇无迹、清新纵逸、跌宕自由、势若凌空的风格。这种美感,概括起来就是“豪迈飘逸”。

李白是怎样表现出“豪迈飘逸”的呢?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有哪些呢?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豪迈飘逸志高远———李白诗歌中浪漫主义体现

(一)以诗言志,也传情

李白率真豪放的精神品格是决定其诗歌飘逸之美的首要元素。李白天性狂放不羁,无拘无束。《旧唐书文苑列传 》中说李白“少有逸才 ,志气宏放 ,飘然有超世之心”。失意时 ,他大喊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得意时 ,他“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同于一般文人的拘束、隐晦 ,真性情展露无忌。

他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的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黑暗政治时,愤怒地斥责“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其四十六);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

李白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他的《蜀道难》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采的山水诗。这首诗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蚕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奇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然后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最后才叙述正题;在诗的开头、中间、结尾处三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回旋往复,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整首诗蕴藏着李白豪放的性格和激昂的感情色彩,使人读后精神振奋,想去迎接和征服这大自然的艰险。

在李白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 , 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平易自然,抒胸臆

说到“平易”,大家都会想起白居易的诗歌,平易到“老妪能解”,被传为千古佳话。如果把李白的诗和白居易的诗相比较便会发现,青莲居士诗歌的平易处并不逊色于香山居士。李白的诗很少用生僻字,所用的典故绝大部分是人们熟知的,组句口语化,思路很清晰,读者容易理解。

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说这样的诗明白如话,完全不是夸张。任何一个大诗人,找出几首这样平易的诗来都不是困难的事。但李白这样平易的诗歌简直多得不胜枚举,连诗文如“行云流水”的苏轼竟说李白的诗歌“伤于易”。但在李白诗歌中,平易却让人觉得抒情自然,情真意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关山月》,自然晓畅,如出常人之口,细细品鉴,而又韵味无穷。

李白追求自由、热爱自然的美学思想深受道家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点的影响,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以天合天”、“天人合一”,提倡自然 , 反对人为。在其诗歌中则表现为清新,质朴,追求自然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放夜郎》,是他对诗的语言自然着力追求的目标。他追求的理想诗句,就像刚刚露出水面的芙蓉一样,保持天然的姿色;诗歌的语言,大多明丽天然,具有朴素纯真的自然美。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的普通的景物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意极其真挚自然。他努力向古今的民歌学习,特别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他的诗歌很有民歌风味,“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大子夜歌》),表现出了诗人的天真与兴致。《秋浦歌》、《江夏行》、《妾薄命》、《子夜吴歌》等,极富民歌风味,语言质朴醇厚,而人寻味。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新俊逸的风格。

再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石门流水遍桃花,我亦普贤到秦人家。不知何处得鸡豕,就中仍见繁桑麻。”(《下途归石门旧居》)这些诗都是脱口而出,很少典故雕饰,朴实无华,纯乎天籁,已达到了“大巧自然,人力何施”(曾巩《代人祭李白》)的地步。就连押韵也不肯汲汲以求,怎么合适便怎么押。这就使得读他的诗,就像和一个胸怀坦荡、文采非凡的朋友谈天,无拘无束,如沐春风,文思飞扬,飘飘欲仙。因此,自然平易,是李白飘逸诗风的重要元素。

(三)青松白鹤,志凌云

李白的诗歌中许多动人的形象,光怪陆离,寓意深刻。既有人的,也有物的。人物形象有作者自己的形象,有现实中他人的形象,有古代真人的形象,也有神话传说、审议故事中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共同特点是高洁,即高尚,热情,达观,坚强,如振翅的大鹏、高飞的仙鹤,不为尘世所污浊,不为尘网所束缚,不为荣辱所动摇,永远向着高远的目标奋飞。

他在《梁父吟》一诗,把“我”置身于鬼怪纵横、天门关闭、天神震怒、雷雨交加的险恶环境中,但李白却“我欲攀龙见明主”,在“阊阖九门不可通”的时候,竟要“以额叩关”,这是何等的气势!再看他和友人的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挥手再三别,临歧空断肠”;李白诗中塑造的自我形象,就是这样的高洁达观和血肉丰满。

李白笔下的孟浩然是个“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迷花不事君”的高人。李白笔下的“扶风豪士”是一个“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的义侠。

李白还把我国历史上建立了不世之功的人物裁剪入诗,如鲁仲连、屈原、诸葛亮、谢安等等。李白把这些历史人物写进诗中,却有他独特的视角。看他写鲁仲连 “意轻千斤赠,顾向平原笑”。写谢灵运,则写其客散时的情景:“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头上青天朗月,脚下水碧山空,谢公独立其间,看着佳宾远去,是何等的潇洒雍容。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李白笔下的形象,无论今人古人,都是李白化了的,无不具有豪迈飘逸的性格和风姿。

物的形象有时表现在自然景物、山水风光的描摹中。他笔下的大自然洗尽人间污秽丑恶,处处表现得圣洁明丽;有时则表现为仙境,那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一片光明,体现诗人摆脱一切羁绊、追求精神解放的强烈愿望。例如,诗人在诗歌多对“松桂”进行描写:

松柏本孤直 ,难为桃李颜。(《古风》其十二)苍苍云松 ,落落绮皓。(《山人劝酒》)

太华生长松 ,亭亭凌霜雪。天与百尺富 ,岂为微飙折。(《赠韦侍御黄裳》)讵知凌寒松 ,千载长守一。(《感兴八首》其四)松寒不改容。(《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松柏虽寒苦 ,羞逐桃李颜。(《颖阳别元丹丘之淮 阳》)讵知南山松 ,独立自萧瑟。(《古风》其四十七)诗人笔下的这些“松”的形象 ,形成一个个颇具个性色彩的意象 ,它们是硬直不弯的 ,是高洁鲜亮的 ,是不怕严霜侵凌、狂风摧折的 ,是本性难移、长守如一的 ,当然也是傲岸孤独的。我们不难体会 ,诗人这每一种对“松”的意象的描写 , 无不浸透着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感想。

(四)妙笔生花,巧修辞

李白很少对生活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驰骋于广阔的想象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盥洗室同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表现自己跌宕起伏的感情,如梦如幻,出人意外,使读者仿佛进入了神山仙境,处处耳目一新,浮想联翩,产生“恍恍与之去,贺鸿凌紫云”的感觉,达到了“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境界。正像巴尔扎克所描绘的: “他的心灵飞 翔在高空, 他的双脚在大地上行进, 他的脑袋却在腾云驾雾。”李白自身的那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 那种“安能催眉折腰事权 贵”的独立人格, 都使他能够受世俗的束缚, 充分发挥其想象才能。他以其丰富的想象艺术创造了无数不朽的艺术珍品。

李白诗歌中的比喻十分精彩,不论描述重大事件,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运用得自然贴切、形象生动。例子不胜枚举,如:《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是李白出蜀初游楚地时的诗篇。它以清新飘逸的妙笔,描绘了沿江东下时所见的开阔形势和新奇景象,抒写了诗人初到平原的喜悦心情和宽广胸襟。末联鲜明地反映了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时的乐观向上精神。此诗中的五、六句写江中所见,以天镜喻月之光明,以海楼喻云之奇特,这一比喻,使江上月色云影跃然纸上,十分形象、生动、贴切。

在李白的诗歌中,与比喻竞相生辉的是大胆而极度的夸张。李白的诗 , 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诗人往往通过极度的夸张,既表现了大自然磅礴的气势和内在跃动的生命抒情力,又表现了诗人自己热情豪放的个性特征。他的想象丰富,感情奔放,善于用生花妙笔自由挥洒,点染出各种富于艺术魅力的意境。如《蜀道难》一诗通过艺术夸张所构成的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形象,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的奇险景色,不仅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山河的壮美,而且在富于浪漫主义的描写中,处处流露着他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突出表现了诗人那种宏伟的气魄和豪放不羁的性格,因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其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句,笔势奇崛,夸张大胆,形象地描绘了山高路险之情况以及诗人深沉焦虑之心情。

除了以上修辞手法之外,强烈的对比也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色。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燕昭延郭隗》,《古风五十九首》之十五)诗句将朝政颠倒的作法做了鲜明的对比, 控诉了当朝权贵对人才的践踏。“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昔时红粉照流水,今日青苔覆落花“(《送祝八之江东赋得浣纱石》)等,时间前后的巨大差异,给读者心灵造成巨大的震撼。又如《玉阶怨》描写宫女的哀怨, 全诗却无怨字, 而是用幽雅的环境与华丽的衣着同人物的怅恨相对照, 很巧妙地表现了寂寞幽居之怨。

(五)绚丽飞动,呈意象

在李白的笔下,他的诗架起了一座座彩虹桥。如“樵女洗素足,行人歇金装”“白沙留月色,绿竹助秋声”“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红肥花落白雪霏。”“荷花初红柳条碧”“赵女长歌入彩云,燕姬醉舞娇红烛”“远山积翠横海岛,残霞飞丹映江草”。诗句里中的素、白、绿、红、紫、碧、丹、彩等表示色彩明丽的词,金、月、竹、湖、涛、雪、草、残霞、积翠等有鲜明色彩的物,使得读者读到这些诗有春风拂面、满眼生机的感觉。再如《子夜吴歌·春歌》: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他在四句诗中就用了绿、素、青、红、白等五个颜色字 , 出现了光彩照人的多种意象,人物形象便从光彩中走出来。古代诗人喜欢使用叠词,李白也不例外,在他的很多诗作中就可以发现。叠词可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如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诗的前四句分别用叠词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

叠词运用得恰到了处,就能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中形象。如“杨花茫茫秋杀人”、“碧水浩浩云茫茫”、“大江茫茫去不还”、“忆君迢迢隔青天”、“飒飒芦花复益愁”等等。无论是自然景色,还是人物心理,在这些叠词帮助下不仅富有韵味,而且造成了滚滚东去的气势,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综上所述,李白的诗处处体现了豪迈飘逸诗风,他的诗中豪迈飘逸之美,是清刚之壮美中蕴涵着轻灵飞动,可谓“千载独步 ,唯公一人 ”(李阳冰《草堂集序》),用司空图的话来讲就是 :“体气轻扬,志向凌云。形影砚忽,派落不群。风姿洒脱,神情闲逸。李白之诗,足以当之。” 这种特质介于可意会、可领略却不可言传强取之中。

二、怀志入世,追求一生——造就李白诗风的原因

(一)政清人和的唐朝盛世

唐朝的初盛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在经历了“贞观之治”、“武周革命”之后,唐朝的国力推到了极盛的顶峰时期,杜甫《忆昔》中描述的开元盛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也是李白笔下所夸耀的焕赫风光:“鱼盐满市井,布帛如云烟。”(《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政治的清明,社会的安定,经济的繁荣,国家的强盛,使得大唐帝国广袤的国土上呈现出一种阳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景象。诗人们包含远大的理想,饱满的激情,开放的胸怀,美丽的幻想,走向政治和历史的舞台。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环境使得诗人们朝气蓬勃,充满了理想和希望。他们怀着“欲上青天览明月”的浪漫情怀,做着“致君尧舜上”和“立登要路津”的卿相之梦,实现他们安社稷、济苍生的报国理想。李白就是他们这种浪漫精神的杰出代表。李白像盛唐其他诗人一样,胸怀壮志 , 致身报国。不过他的理想更高,气魄更大,幻想更浓。他要做管仲、姜尚、诸葛亮和谢子安为帝王之师那样的宰相,建立“寰区大定、海县清一”那样的盖世功业,想通过用帝王之术,游说人主,立谈知我,顿为卿相的一鸣惊人的非常之举,来实现他政治理想。他那追求理想、反抗权贵、要求自由的精神,个性张扬的气质,高亢豪迈的性格,雄奇飘逸的诗风,特别是他那吞吐天地、囊括寰宇的气势,无疑就是唐朝政治、经济全面繁荣昌盛在精神领域的真实反映。

(二)广纳百川的文化氛围 盛唐文化以中国本土文化为母体,广纳其他精华而蔚为大观,这种广泛的文化空间和自由的文化氛围对盛唐诗人的李白影响很深,他尊重传统,学习前人,又勇于创新,善于从多方面来学习并吸取精华,这不仅对他的诗歌的思想内容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他诗歌的语言风格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子昂扫荡齐梁诗风的文学改革对李白影响极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文学主张正是陈子昂文学革新的深化。所有这些李白都是兼收并包、广为接纳,并加以批判地继承,转化为自身积极浪漫主义诗风吸取不尽的给养。因而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诗里有一股与云天比高、与历史等量的豪气回荡着,反映出自身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三)儒道影响的复杂思想

李白思想意识的丰富复杂,龚自珍 《最录李白集》云:“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极其经典地概括了这种复杂性。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意气风发,豪情满怀,有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抱负。李白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对前途充满了信心。《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南轩松》等,表明自己远大的政治思想,抒发自己要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志向。

但“穷则独善其身”思想不免与道家厌世的思想合流,游侠的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追求一种个性的张扬,养成狂傲不拘、飘逸洒脱的气质和豪迈旷达的作风。李白也深受道家“无为”、“无用”的思想,厌世、孤傲的风格在李白身上可找到影子。这种道家思想影响又有着双重作用。积极的一面是狂放不羁、大胆追求、热切的寻求个人自由与解脱。消极影响是表现颓废避世的一面,一味地求山访道、喝酒取乐、脱离现实,将道家那种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消极因素代入到他的诗中,无形中消弱了他的浪漫主义表现力和感染力。

李白是一位主观性极强的诗人,他纯任天心,不耐拘束,崇尚自然的个性特征也正是古代侠士洒脱飘逸,不受羁绊的性格气质的体现,是尚侠思想在诗人身上的自然流露.而这种个性特征在其山水诗,游仙诗和饮酒诗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李白“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豪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制约着他的审美观念,使他更喜爱壮美的景物.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山河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浑洒如皴,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所以说,尚侠思想在李白的许多诗作中都闪耀着光茫,它对李白本人的性格形成及其诗歌的思想内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独特的经历造就了独特的思想,而独特思想又造就了诗人独特的性格。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思想 性格和气质中,这种独特的思想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地批判现实力量。

(四)漫游山河的豪放气质

李白生性好游名山大川,他的一生经历青年、壮年、晚年三次漫游,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只有短暂的时间在某地定居。一是青年时代仰慕与效仿侠士,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东严子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二是远游求仕。二十六岁以后,李白为实现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仗剑辞亲远游。游经江陵,洞庭,庐山,扬州之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在东鲁,曾与孔巢父等人隐居山林,号“竹溪六隐”。十几年间的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虽然从政愿望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气势奔放的诗歌。天宝元年,李白应诏人京,三年后因受奸侫的馋毁,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再次漫游。先途东游梁宋,接着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遁,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复杂地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

李白因三次漫游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其诗歌也独具浪漫主义特色,以磅礴的气势赞美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并把自己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和大好河山中。在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五)不屈己,不干人。

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理想,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便事也愿违,玄宗只让他入翰林院待诏供奉,做个御用文人。其间,他也写过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遇到高力士等人的馋毁。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在天宝三年被“赐金放还”,离开了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如表现李白这一反抗精神的诗《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对黑暗现实的愤懑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崇高精神,暗示出自己那种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馋沦落的苦闷,只有到大自然才能得到暂时的安慰和解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名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图画。诗中以“众鸟”“孤云”暗喻诗人的独坐,传神地衬托诗人的孤独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两句,把敬亭山人格化,通过相互间的欣赏,倾慕显示了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暗示了诗人的那种不屈不挠,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综上全文,李白的诗歌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又一高峰,他继往开来,求实创新,是无与伦比的诗歌领袖。他是一个开拓者,是中国文化长期沉淀孕育出的旷世奇才。他思想自由,品格坚贞,才华绝伦.在中国五千年来滔滔的文化长河中,他无时不刻影响后世子孙,无论从哪能个方面衡量,他都是中国文化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伟大诗人。总之,李白诗歌的“豪迈飘逸”美 , 充分显示了李诗所独有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构成了李白诗风的精髓,也契合了千百年来人类挣脱各种羁绊、追求自由的共同理想,所以太白诗歌能代代相传,长咏不弃。他矗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历史上永恒的丰碑,受到后人无限的敬仰,因此,李白无愧于“谪仙人”之称。

参考文献:

[1]屈小强《侠心剑胆--唐代诗人的文化人生意趣》 [2]《杜甫诗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李阳冰《草堂集序》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郭晓凤《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傅振宏《论李白的咏侠诗》

王键《调动多种感官开展想象——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本文所选诗歌出自出此)李白研究学会编:《李白研究论丛》 左刚强 姚忠泰《世界名人传记--李白》 谢楚发《李白--诗酒人生》 薛天纬主编《中国李白研究》

致 谢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回顾紧张但又充实的学习过程,本人在此向所有关心我的及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最真诚的感谢。

在本次毕业设计中,我从指导老师-----何宗美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助,使我得到很大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助,在此感谢他耐心的辅导。在写论文阶段,何教授几次审阅我们的论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没有他的指导,我们就不能较好的完成课题设计的任务。

浅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 第6篇

摘 要: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洋溢着火焰般的激情,具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构建起古代浪漫主义的新高峰,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中国古代乃至现代文坛、诗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李白存诗九百九十多首,这些诗歌,或以奔放的激情表达对理想政治的热烈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或以犀利的笔锋揭露政治集团的荒淫腐朽;或以善描的画笔点染祖国壮丽的山河。他的诗篇,无论五言七言,无论古体近体,无不别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征

一、浪漫主义的含义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二、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特色的内涵

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以天才的艺术创造,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运用多种手法,扩大了浪漫主义的表现领域。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李白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细致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于抒发个人炽热的内心情感,他以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表现出自己鲜明的独创性。比如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叛乱时,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他的强烈愤怒。他在抒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而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搏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特别是当他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发生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的诗歌主观色彩就更强烈了,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陡然的发端,直抒内心郁结,可见其精神苦闷的强烈。接着转入描写登楼所见所感,酒酣兴发,飘然欲飞,似乎所有的烦忧一扫而空。然而现实的黑暗依然存在,感情也未平静。所以,后面的诗句反跌入更大的苦闷,希望在消极避世中寻求解脱,“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就是这样抒写自己内心苦闷、抑郁以及追求与希望。上述这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的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

(二)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抒写情感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还体现在善于运用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写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登超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已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著名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迭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难的艰险。接着又以悲鸟哀号,子规夜啼等苍凉气氛,烘托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殷蹯称赞这首诗“奇之又奇”,并说“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凋”(《河岳英灵集》)。晚唐诗人皮日休说李白诗歌“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入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累累落落,莫非世间语者”(《刘枣强碑》),指的正是这类诗篇。

(三)巧妙地运用修辞抒写炽热情感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浪漫主义情怀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时他既用夸张又用比喻,“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入席”(《北风行》),都是夸张中有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奇特的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坠酒楼前”(《寄东鲁二稚之》),思念儿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他又善于拟人化手法使大自然具有个性,为抒写感情服务,“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把无知无情的春风化为有知有情,他更善于以月拟人寄托情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有山月写成有情的同伴;“青天有月来是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把明月当成可以解答问题的挚友。《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简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怀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同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月影化成知己,以寄托自己的感情。

(四)语言通俗直白,直抒胸臆

李白的诗歌语言直率。即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那些直抒胸臆的抒情诗句,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斤散尽还复来”(《将进酒》),都是直率自然而又豪气通人的语言,有助于展现其浪漫主义激情。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还体现在其不拘于格律,不雕琢句子,一切统一于自然,一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思流夜郎忆就游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如《子夜无歌》“长夜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又如《早发白帝城》“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都是用极其单纯自然而又豪放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感情。

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难》)“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这一切对其浪漫主义精神的体现都很有帮助。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

“文如其人”,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其独特的人生经历造成的。

(一)时代的孕育

李白身处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繁荣的盛唐时期,此时的唐国家安定统一、经济繁荣昌盛、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不仅是唐朝的高峰,同时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过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唐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国势之强,曾令“四夷皆服,万国朝拜”。这样的社会背景,激发了整个民族的自信心,激发了李白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李白的诗歌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博大的胸襟,浪漫的情怀,雄浑、深远的“盛唐气象”。

在中国思想史上,唐朝是一个兼容并存,活跃开放的时代。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中,李白才敢冲破旧的藩篱,无拘无束的宣泄内心的情感。唐王朝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在天宝、开元年间,大量的外国人及周边各少数民族汇集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出现“胡化”,引起世人担忧。然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为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李白自幼受到异域文化的熏陶,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李白的眼界,开阔了李白的胸襟,这对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二)漫游山河形成其奔涌豪放的气质

李白生性豪放不羁、好游名山大川。在其六十一年的人生旅程中,大半生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他的经历对其诗歌创作,尤其是诗风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他在漫游中饱览了祖国的壮美河山,由此诗兴大发,用他那饱含深情的妙笔,描绘了蜀道的险峻,长江黄河的壮阔和磅礴,留下众多脍炙人口的名句。李白的诗歌富有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长大胆的手法,他还善用神话传说,使得他的诗具有非常浓郁的自我表达主观色彩。除此之外,李白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对自己的政治才能十分自负,总想凭借自己的才能获得帝王的赏识,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在求仙访道中,他又深受道家思想的的影响,崇尚自由,蔑视权贵。为表达这种矛盾所造成的强烈感受,李白在其诗歌创作上必然会选择易于表达自我主观色彩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三)李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

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萌芽是远古时代人民口头创作的神话传说。战国时代的屈原创造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第一个高峰;庄子的许多幻想绮丽的寓言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有重要贡献;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部分作品和当时进步文人的某些诗篇以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优秀传说,都对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有所丰富。李白在诗歌创作中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的影响较大。

李白继承了屈原诗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创作了《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著名诗篇。在这些诗篇中,神话传说的熔铸,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和对现实的高度关注,都是和屈原的诗篇一脉相承。李白对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也借鉴颇多,他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的诗人。乐府诗自初唐以来没有多大进展,李白则熔古朴森茂的汉魏乐府和清新明丽的六朝乐府为一炉,以其俊逸的才气创造了新鲜的诗歌语言,如《《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波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保持了率真自然、明朗流转的特点,深得乐府民歌韵味。这种语言更突出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征。总而言之,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前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许多成就,并和他纯任天心、追求自由个性和气质相融合,形成了其诗歌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

四、李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及其影响

李白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贡献首先是把积极浪漫主义创作推向高峰,他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在诗歌创作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热爱祖国,批判黑暗,蔑视权贵,鄙视尘俗,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扩大了浪漫主义诗歌的题材范围。他还以自己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形成飘逸、豪放、雄壮的艺术风格,开拓了诗歌的艺术境界,丰富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李白的诗歌,“往往风雨争飞,鱼龙百变,又如大江无风,破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使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得到发扬广大。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这是对当时李杜的总结性评论,从中可以充分看出李白对唐代后起诗人的广泛影响。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代的高启、杨慎,以及清代的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李白的影响。陆游赞美李白的诗“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充分说明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具有不朽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第二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

[3]葛晓音,周先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上一篇:2024营销模式升级下一篇:销售转正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