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15课

2024-08-13

七年级语文上15课(精选6篇)

七年级语文上15课 第1篇

毓龙路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材料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十五)班级学号姓名评价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作者,原名,字,北京人。他是我国代著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话剧《》、《》等。

2.名句默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湖南岳阳楼对联:,杭州岳墓对联:,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山海关孟姜女庙联:,集句联:,方志敏卧室联:,二、诗词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

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一),回答后面问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

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

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用“日

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

2.文段中第④句描写了______和______相间的美景。

3.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

子用“________”标处,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5.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二)《好好活着就是爱》李 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③然而这

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

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④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

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⑤

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

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

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

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

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

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

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

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1.把握文意。简要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理解记叙的顺序及作用。文章第⑥⑦两段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3.品味词句。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达的感情。

4.概括主旨。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诗词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阅读

(一)1.jì kānxiānɡ

2.树尖上的雪顶着白雪的树。

3.雪色雪下草色

4.空间方位上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5.雪光雪色:

2、3,4句二分号前句;雪态;4句二分号后句,5

6.美丽羞涩而柔弱。

7.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阅读

(二)1.解题思路:着眼于全文,有中心句就抓中心句,没有中心句就自己归纳。参考答案:本文主要记叙海子自杀后母亲承受的痛苦。2.解题思路:先要明确三种记叙方式各自的特点,之后按先顺叙、再倒叙、最后插叙的顺序逐一审视。参考答案:不能删。这两段是插叙,这两段内容表现的是当年海子曾让母亲特别骄傲过,突出了海子在母亲心中不可或缺的位置。3.解题思路:既要关注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也要揣摩该句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那么早地结束生命,给母亲的内心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4.解题思路:先归纳出文章内容,之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参考答案:本文通过海子自杀后他母亲承受的巨大痛苦,表达了作者希望每一个孩子都珍惜生命、为母亲着想的思想感情。或者: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七年级语文上15课 第2篇

教学目标

一 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简历及主要作品;识记、积累字词。二 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梦想的内容及变化。三 学习作者坚强乐观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梦想的内容及变化情况。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学生实践活动:

二、导入新课:由展示奥运会冠军获得者图片以唤起同学们的激情,那种自豪感等等

三、讲授新课:

(一)走进作者和卡尔•刘易斯

(二)字词积累

譬如(pì)祈祷(qǐ)沮丧(jǔ)嫉妒(jí)炫耀(xuàn)须臾(yú)矫揉造作(jiāo)给予(jǐ)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

1、史铁生最初梦想是什么?

2、后来的梦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

1、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

2、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

3、是作者人生的感悟,升华了主题

第一部分(1—3段)点明自己是一个全能体育迷,最喜爱田径运动,崇拜刘易斯,梦想是拥有刘易斯那样健美的躯体。

第二部分(4—6段)刘易斯被约翰逊打败,自己改变了对“最幸福”的理解,梦想有了新的内涵: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

第三部分(7段)梦想得到了升华,希望给与灵魂残疾的人更多的同情与爱心。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体会作者坚强乐观的精神。

1、思考:史铁生为什么梦想有刘易斯那样的一副身体?

明确:双腿残疾;喜欢体育;喜欢田径;刘易斯跑得很快、很美、很有力量;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给自己宽慰与向往

①(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喜欢田径?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其实我是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第一喜欢田径”的特殊语序。)

②.因为刘易斯跑得很快。因为刘易斯跑得很美。从哪些语句中读到刘易斯的“快”“美”的?(诵读这些语句)

明确:“你会觉得他们是从人的原始中跑来,跑向无休止的人的未来,全身如风似水般滚动的肌肤就是最自然的舞蹈和最自由的歌”;“他身高一米八八,肩宽腿长,像一头黑色的猎豹„„动作也是那么舒展、轻捷、富于韵律。”

(三)、拓展延伸——挑战自我

常人都忌讳提起自己的缺陷,而史铁生却与众不同,不仅毫不避短,而且还热情的表白自己的梦想,“假若真能有来世,我不要求别的,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如果我来世能有那样一个健美的躯体,今生这一身残疾的折磨也就得了足够的报偿。”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敢于正视自我,坚强、乐观的人)

在生活中你曾经遇到过挫折吗?你是怎样面对的?

四、课时小结:每个人都有局限;直面人生,正视自我,挑战局限;为梦想而奋斗!

五、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文学常识在作业本上。

2、小作文:面对挫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梦想的内涵。

2、品味史铁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语言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从史铁生的人生苦难中感受人生,思索人生,品味人生。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和梦想的内涵。

2.品味史铁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语言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

品味史铁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语言。教学方法:讨论赏析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学生实践活动: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朗诵一首小诗)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这个梦可以是大,也可以是小。

但这个梦的成功与否,都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若你在途中放弃了梦,就失去了成功,若你在途中紧握着梦,便走向成功的彼岸,你将是成功者,勇敢者,你的人生,你的未来,都是由梦决定,而梦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要放弃梦,成功将在你手中。(这是一首抒发梦想的小诗,上节课我们已经初了解了史铁生的梦想,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

(二)回顾:

1、史铁生最初的梦想是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梦想呢?

2、后来的梦想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

1、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双腿残疾;喜欢体育;喜欢田径;刘易斯跑得很快、很美、很有力量相信他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给自己宽慰与向往。

2、我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了人生意义的灵魂。

(大家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史铁生的梦想,理解他对体育精神的认识;品味他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语言,从而思索人生感悟人生。)

(三)、重点研读探究文章的第二、第三部分,(一)讲读第二部分(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快速阅读文章4—6段)

1.我们知道史铁生是残疾人,身体有欠缺,正是因为这种不完美,不能拥有,所以才有了梦想。但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了他的梦想发生了变化,从“只要求有刘易斯那样一副身体就好。”到“希望既有一个健美的躯体又有一个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那么梦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刘易斯被约翰逊打败,被所有的观众和记者冷落。2.作者对刘易斯被约翰逊打败这一件事的反应极为强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4段找出表现史铁生心情的关键词句。

明确:(关键词句“难过极了、心里别别扭扭别别扭扭的一直到晚上,夜里夜没睡好觉,让我一阵阵心疼,一连几天我都闷闷不乐”)

3、作者如此痛苦和迷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我看见了所谓‘最幸福的人’的不幸,刘易斯那茫然的目光使我的‘最幸福’的定义动摇继而粉碎了。”

4.刘易斯健美的躯体和闪电般的速度使他成为史铁生心目中“最幸福的人”的偶像,然而“刘易斯时代”毕竟要过去。刘易斯被打败了,史铁生陷入了痛苦之中,他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那么他得到了怎样的感悟?请找出课文中相关的语句。

明确:“上帝从来不对任何人施舍“最幸福”这三个字,他在所有人的欲望前面设下永恒的距离,公平地给每一个人以局限。如果不能在超越自我局限的无尽路途上去理解幸福,那么史铁生的不能跑与刘易斯的不能跑得更快就完全等同,都是沮丧与痛苦的根源。假若刘易斯不能懂得这些事,我相信,在前述那个中午,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

5、齐声朗读“上帝 从来”至段末,仔细品味其中蕴含的哲理。四个人为一小组,一句话一句话地品味,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这些话的。交流时别人的观点新颖独特或者深刻的,别忘了动笔记一下。

明确: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或局限。而对这些局限和缺点,我们

就应该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6、在百米决赛失败后的第二天,刘易斯也“懂得这些事”,超越自我了吗?作者从中又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第二天,刘易斯获得了跳远比赛的冠军。因为“他知道奥林匹斯山上的神火为何而燃烧,那不是为了一个人把另一个人战败,而是为了有机会向诸神炫耀人类的不屈,命定的局限尽可能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

5、“人类的不屈”是指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在体育运动中这种精神的? 明确:因为刘易斯不肯服输的拼搏精神。

教师引导;说得很好,在比赛中,赢并不是最重要的,所以史铁生认为,在奥运会口号“更快、更高、更强”的后面还应该加上两个字:“更美”。他说,“更美”不仅指姿态的优美,而且指精神的美丽,这才是真正的奥运精神。正因为作者明白了这一道理,所以他的梦想才发生了变化,已不仅仅满足于“健美的躯体”。而是加上了“了悟人生的灵魂”。

7.“了悟”是什么意思?(明白领悟或懂得领悟)“了悟人生意义的灵魂”是指我们前面说过的什么精神?

明确:不肯服输的拼搏精神。人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点或局限。而对这些局限和缺点,我们就应该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

(二)讲读第三部分(我们知道约翰逊1988年获得了汉城奥运会的百米比赛的金牌,后来我们知道她因为服用了兴奋剂才打败了刘易斯的。)

8.请大家朗读最后一段,牙买加人民对约翰逊一事反应如何?作者态度如何?有何感悟?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宽容。作者被牙买加人民的宽容感动了。我们应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对肢体有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和爱。

(人自身的局限是不能轻易克服的,健美的灵魂“必须在千难万苦中靠自己去获取。”精神的“局限”比肉体的“局限”更可怕,更可悲,心灵的残缺比身体的残缺更需要人们关注和关心。)

教师小结:说得很深刻,你读懂了这句话的含义。史铁生更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他从腿残之初的渴望死中走了出来,他从身体残疾和肾病的苦难中坚强地挺了过来,他战胜了自己,“由那丑陋的蛹中破茧而出,变成了一只闪耀着诗性灵光的蛾子。”他在病榻上坚持写作,发表了代表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务虚笔记》,并在文坛上引起轰动;其散文代表作《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并选入新版中学语文课本。2002年获

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授奖词中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展示)

(三)拓展延伸——寻找梦想

提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或大或小)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想?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你曾经有过挫折吗?你是如何对待的?你现在的梦想是什么?你想怎样实现它?请你来谈谈你的梦想。

四、课时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感受和品味了史铁生含蓄深沉、耐人寻味的语言,我们更品味了作者对体育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作者对人生梦想的独特感悟。就让我们在兰斯顿•休斯的小诗《梦想》中继续回味吧。(配乐朗诵)

《梦想》 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亡,生命就像鸟儿折了翅膀,再也不能飞翔。紧紧抓住梦想,梦想若是消丧,生命就像贫瘠的荒野,雪覆冰封 万物不在生长

七年级语文上15课 第3篇

一、教材编纂体例比较

(一) 教材的组织架构比较

两版本语文教材的主要构成要素很相似, 人教版包括“插图”“扉页”“写在前面”“目录”“主题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七个部分, 康轩版包括“编辑要旨”“学习重点分布表”“目录”“主题单元”“图片来源及索引”五个部分。

人教版的“写在前面”与康轩版的“编辑要旨”相似, 但“写在前面”是写给学生的, 语言亲切自然;而“编辑要旨”则更有利于教材研究者了解编写理念、编写体例等。

人教版在附录中集中归纳了“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 而康轩版则将课外延伸阅读分散在每篇课文之后, 最后设计的“图片来源及索引”让教材编写显得更为规范和严谨。

两版本相同的要素有“目录”“主题单元”, 但康轩版“主题单元”的“课文构成要素”比人教版更加具体、翔实, 栏目也更多。还有, 康轩版教材在“目录”前排了一个“学习重点分布表”, 包括本册书的课次、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应用练习。这个“学习重点分布表”的设置使师生对全书的学习重点心中有数, 值得人教版教材学习和借鉴。人教版“主题单元”比康轩版多一个“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这应该是人教版教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栏目。

(二) 课文编写体例比较

课文体例是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所呈现的组织形式。每一篇课文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形式组织起来的, 不仅包括选文的主体部分, 还包括课文助读、知识呈现、作业设计等部分的编排方式。

人教版课文体例略显简单, 以选文为主体,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次、课题、作者”“课文导读”“课文及注释”“研讨与练习”“读一读、写一写”。在“读一读、写一写”之后若有适当空白, 则节选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或基础知识补白, 有时也会插入与课文有关的图片, 辅助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

康轩版课文体例较为复杂, 排列顺序依次为“课次、课题、作者”“语文补给站”“学习重点”“课前预习”“题解”“认识作者”“课文·注释”“课文赏析”“问题讨论”“应用练习”“延伸阅读”等十一大项。其中, “语文补给站”根据课文知识补充的需要, 在课前课后随机安排, 简要介绍文中修辞和文学常识。

在课文构成要素中, 康轩版教材的构成要素比人教版要多一些。

1.关于课文导读和作者简介的对比。

康轩版教材“课文导读”由“学习重点”“课前预习”“语文补给站”“题解”这四个部分构成, 用最直接的方式初步感知课文, 使“课文导读”更利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 课后“课文赏析”栏目的设计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教版的“课文导读”往往是对课文的一个概括, 例如鲁迅《风筝》的导语:“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 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又如《散文诗两首》的导语:“母爱, 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下面两首诗, 就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康轩版还专门设置了“认识作者”栏目;而人教版要么没有对作者的简介, 要么放在“课文及注释”的第一个注释里简略地介绍文章作者和出处。康轩版教材则将“认识作者”“课文·注释”分为两个部分, 将作者简介单独罗列出来。在康轩版教材的“题解”下方和“认识作者”上方分别附有课文选自书目的书影和课文作者的照片, 这样的课前导读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加深对作者和书目的印象,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课后去阅读整本书。作者的照片也拉近了学生和作者的距离, 增强了亲切感。

2.关于构成要素灵活性的对比。

人教版教材的构成要素一成不变, 康轩版教材的构成要素位置并不固定, 灵活多变。主题单元中“语文补给站”一栏目有时放在“课前预习”之后, 例如国文一册 (上) 第一课《雅量》中的“语文补给站”介绍的知识是关于律诗的“举例法”, 就放在课前预习后面, 有助于学生预习课文;有时放在“课文赏析”之后、“应用练习”之前, 例如同册第十一课《儿时记趣》中, 就在“课文赏析”之后介绍了“夸饰修辞”这一修辞手法, 后面紧跟着“应用练习”就是关于这一修辞手法的练习;有时课前课后都出现“语文补给站”。而且, 并不是每一篇课文都有这一栏目。可见“语文补给站”中有关知识要点的介绍, 是根据课文知识传授的需要补充的。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康轩版与人教版教材的课文体例相比, 前者内容更为详尽, 分类更加具体, 设计也更精细。人教版课文由五部分呈现, 而康轩版由十一部分呈现, 翔实的内容和具体的分类将课文全面地呈现给学生。康轩版在“题解”“认识作者”“注释”等栏目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 而人教版只采用了文字的形式加以介绍。可见, 人教版课文的设计形式稍显单调, 康轩版设计更为用心。同时, 康轩版的课文体例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因为每篇课文内容都呈现得非常清楚, 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材。

(三) 图像系统比较

图像指教科书中为课文所配的画图, 对于增强学生对文字内容的形象理解和记忆, 发展形象思维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图像系统是配合文字系统的一个独立的符号系统。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恰如其分的图像, 不仅能够弥补文字由于概括性和抽象性所导致的形象和审美的不足, 而且能够以直接的视觉形象辅助文字,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康轩版和人教版教材都配有图像。康轩版采用彩色印刷, 封面和扉页都是一幅田园山水画, “编辑要旨”“学习重点分布表”“目录”四周都环绕着一些动物、人物的图片, 每个单元介绍页都配有一整页卡通画, 其他背景图片和小图片都与文章文字紧密结合。人教版除了四封和书前四页扉页是彩色印刷, 其他都是黑白印刷;除每个单元介绍页是一整页的背景, 其他都是配合文章的小插图。康轩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图像系统让人赏心悦目。虽然人教版教材也配有图像, 但是远达不到康轩版给人的审美感受。下面就图像数量、质量等几个方面对两版教材加以对比分析。

1.从数量上看。

康轩版插图数量占绝对优势。康轩版七年级教材共有336页, 26篇课文, 有237幅图片, 平均每课9.1幅, 每页0.7幅。这就意味着, 每翻到一页, 都可能看到一幅图片。人教版共有271页, 60篇课文, 有81幅图片, 其中前四页的彩色图片共有32幅, 文中仅有49幅, 平均每课0.8幅, 每页0.18幅, 这就意味着, 平均要翻6页才可能见到一幅图片。

2.从质量上看。

人教版教材文中插图类型有以下几种:课文作者的肖像、文中人物的肖像、情节图、风景图、物象图、地图、示意图、题词。康轩版教材中不仅有人教版教材中的插图类型, 还有书影、卡通漫画、照片等插图。

初中教材中插图的编制和选择有以下几个原则可供参考:多元表征原则——同时呈现语言解释和图片比单纯呈现语言解释效果要好;临近性原则——同时呈现图片和对应的语言解释优于分开呈现;一致性原则——宁可不用也不能滥用无关紧要的图片。以上三条原则为教材中图片的选择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参考。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插图, 只有符合以上三项原则, 才能选入教材。而配合语言文字的图片是否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合, 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 匹配的科学性、技术处理等, 都是比较分析康轩版和人教版中的插图质量需要考虑的方面。

⑴在与学生心理的适合程度方面:课文插图的设计要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七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和发展, 但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思维。这些特点决定了七年级语文教科书课文插图与小学阶段相比, 数量不能迅速减少, 而要提高质量;要耐人寻味, 不能太幼稚;要能激发想象思考, 不能简单再现。康轩版教材充分发挥了图像对课文的辅助作用, 插图的配置更多一些, 也更活泼, 有一些生动活泼的卡通漫画和栩栩如生的照片。人教版教材中图片数量相比而言本就非常少, 形式也略显单调, 仅扉页四页为彩图, 其他都是黑白图片, 缺乏形象生动。

⑵在与学生生活的贴近度方面:七年级学生的视野范围和人生阅历都受到了生活体验的限制。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出自成人作者体验生活之后的真实感受, 而这种感受也在经过作者的深加工之后蕴含了人生的哲理, 这种难以逾越的距离便可以通过将课文中的插图生活化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康轩版教材中的插图便充分注意了这一点, 配合文章情节的插图人物都是卡通人物, 插图情节也更梦幻。例如七年级上册《那默默的一群》所配的两幅环卫工人扫街图, 第一幅 (见图1) 是三个环卫工人在低头清扫, 第二幅 (见图2) 是一个环卫工人丢下扫帚, 正在追赶一个被风吹跑的空塑料袋的情景。可让学生联想到童年的自己, 顽皮地追赶着大风刮跑的树叶或玩具的情景, 充满了童趣, 又贴近他们的生活, 活泼可爱, 生动有趣。而人教版教材配的插图大多都是粗糙的简笔图, 尽管也是人物情景图, 但是缺乏生动活泼, 更谈不上梦幻。

⑶在与课文匹配上的科学性方面:插图的配置与课文匹配的科学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科书以课文为出发点, 配置与课文内容相符合、有助于对课文理解的插图;二是插图突出课文的关键特征, 有助于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把握, 从而产生较好的效果。康轩版教材中的237幅插图并不都与课文有关, 但是至少有200幅对于课文的理解有帮助。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盒子与生活》以课文为出发点, “题解”栏配有该文选自《800字小语》一书的封面书影, “认识作者”栏配有该文作者许博允的半身照, “延伸阅读”栏配有课外推荐阅读书目《小房子——全球37个最具创意的小型住屋设计》《日常设计经典100》的封面书影。这些配置在课文前、后的插图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课文·注释”一栏配置的两组插图, 形象地描绘了我们四周四方形的环境:第一组 (见图3) 中的小插图是各种被压缩在四方形所构成的盒子当中的生活缩影, 紧紧围绕课文的关键特征, 将课文内容描述的生活具体化, 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第二组 (见图4) 插图的下半部分是根据课文内容, 充分发挥神奇的想象:孩子拿起剪刀剪断正方形的框架, 用锯子给糊上的正方体墙面开窗, 与大自然中的鸟儿亲密的接触;插图上半部分是一幅打破了四方形的规则, 跳出盒子到另一个没有压迫的世界中的画面:在欢乐的树林里, 有躺在云朵上思考的男孩, 有靠在大树底下甜蜜的看着书的女孩, 有追逐蝴蝶的小朋友。插图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突出了课文主题的重点情节。人教版教材中的情节图更注重场景的再现, 对想象的空间和余地都有所限制。例如上册中《山市》配的插图就是将蒲松龄所见海市蜃楼中的画面还原, 虽也结合了课文的内容, 突出了课文的关键, 但与康轩版教材中的插图相比, 所起的作用和效果都很有限。

⑷在技术处理方面:插图的技术处理包括图像比例的大小、色彩和线条的明暗以及排放的位置等。康轩版和人教版教材总体上都是比较妥帖、适当的, 但是相比起来, 两版教材技术性还有很大差别。

首先, 从图像比例的大小看, 人教版是32开本形式, 康轩版是16开本形式, 康轩版图像比例大小配置要优于人教版教材。根据需要, 康轩版教材中为了辅助理解课文内容的情节图比例在1/2个版面以内。人教版教材图像比例则不太合理, 如上册《古代诗歌四首》中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两首古诗配的两幅插图便占了整整两个版面, 又如《散文诗两首》中配有一幅文中人物肖像图片, 也占了版面的1/3以上。在大部分版面都没有插图的人教版教材中, 这种图像比例大小的设计就显得很不合理。

其次, 从视觉和审美上看, 康轩版教材采用的是彩版印刷, 人教版教材仅四页扉页是彩版印刷。康轩版插图色彩鲜艳、明亮, 视觉感官和审美感受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人教版四页彩版扉页很集中, 无法提高全书的整体色彩。康轩版教材插图线条明暗分明, 给人的感觉画工精细;人教版教材配的插图极少数有明暗之分, 简笔勾勒图片居多, 显得非常粗糙单调。

再次, 从排放的位置看, 康轩版文中人物的肖像、情节图、风景图、卡通漫画等一般排放在“课文·注释”的“课文”中;“注释”中排放地图、示意图、物象图;课前导读的“题解”“认识作者”排放有课文作者的肖像、课文所在书目的书影、作者题词手记等;“延伸阅读”中有相关课外阅读的书影。图片和每一篇课文都紧密结合在一起, 排放的位置很有规律, 对辅助对课文的理解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人教版教材中的插图分为书前扉页和文中插图两部分。书前扉页中的图片个别不易看出所配的是哪篇课文;且书前扉页的图片与课文相距甚远, 产生的助读课文的效果就没有文中插图好。人教版文中的插图数量很少, 但有插图的课文有时又不只一幅图片, 插图还往往放在一起, 给人一种很不协调的感觉。比较而言, 康轩版教材图片排放的位置用心规划了, 因而更科学合理。

二、教材内容的比较

中国语文教材内容的显著特点是复杂、丰富。选文系统和知识系统是语文教材内容构成要素中最核心的两大系统。人教版教材和康轩版教材中的选文系统和知识系统都特别注重编排顺序的逻辑性。

(一) 选文系统比较

从目前来看, 众家语文教科书均未摆脱范文编纂的套路, 即“文选型”的教材, 选文系统是文选型教材的核心。文选型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 是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主体, 学生进行学习的范例, 是传递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凭借。

(表中凡作者前标“⊙”的课文, 表示该文为两版重复的选文。表中凡作者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 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表中凡作者前标“⊙”的课文, 表示该文为两版重复的选文。表中凡作者前没有标“*”的是精读课文, 标有“*”的是略读课文。)

人教版与康轩版的选文系统可以分为两部分:课内学习选文系统和课外阅读选文系统。课内学习选文系统即人教版单元组合中的每篇课文 (包括精读与略读) , 康轩版的范文课文;课外阅读选文系统即人教版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与课外名著阅读, 康轩版的“延伸阅读”。

1.课内学习选文系统。

⑴从选文的容量看:人教版选文总篇目为60篇, 康轩版选文总篇目为26篇, 课内选文数量人教版与康轩版的比例为2.31:1, 人教版课内选文篇目是康轩版的两倍多。人教版课文类型分为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两类。精读课文一般安排为教师教读课文, 略读课文则安排为学生自读课文。康轩版课文类型没有精读、略读之分, 都统一为范文。人教版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 即使将略读课文全部舍弃, 完全交给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作为学校阅读教学本质和核心的30篇的精读课文, 也比康轩版26篇范文的教学任务要重。而实际情况是, 使用人教版教学时不可能将略读课文完全舍弃, 这不仅违背了教材编写者的初衷, 也达不到语文能力测试的要求。因此, 略读课文必定会占用教学课时, 即使每篇课文只占用一个课时, 30篇略读课文也必须占用30个课时。由此可见, 对于一名刚从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而言, 大陆的学生比台湾的学生学习任务更重, 而对于语文教师而言, 大陆的语文老师教学压力也明显更大。

⑵从选文的组元方式来看:两套七年级教材都是以主题为组元来组织单元的, 也就是根据某一个鲜明的主题来组织选择课文, 课文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依据“主题”来组织单元, 能够突出教材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作用, 体现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同类主题的文章集中编在一个单元里, 学生更容易掌握课文的主旨和意涵, 有助于对同类文章的理解与吸收, 获得同类文章的品评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⑶从选文的时代看:两套教材采取的都是文白混编的编排方式。人教版的每个单元都是按主题划分, 分为六个单元, 每个单元五篇课文, 其中每个单元的前四篇课文是现代文, 最后一篇课文为文言文。康轩版选文也是以主题组元, 每个单元采用现代文和文言文组合的方式, 七年级教材中每个单元至多有一篇文言文。现代文在两个版本教科书中都占有主体地位。七年级教材中, 人教版现代文有48篇, 占总篇目的80%;康轩版现代文有18篇, 占总篇目的6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 现代文在教材中的选取量占了绝对优势。文言文所占课内选文的总体数量, 从横向比较, 无论是七年级整个学段, 还是七年级上、下两册教材中, 康轩版比例都明显高于人教版, 可见康轩版教材更重视文言文的教学;从纵向比较, 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文言文比例没有发生变化, 而康轩版文言文所占比例增加了15.4%。从数量上的改变可见, 康轩版根据学生程度与基本学力提升趋势增加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教材文言文编排, 则没有通过增加比例来强化学生日益增长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⑷从选文作者的地域性看: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共选入现当代作家作品共计39篇, 康轩版选入现当代作家作品共计18篇。其中, 人教版选入了大陆现当代25篇文章, 港台4篇文章;康轩版选入了3篇大陆现代文章, 其余15篇文章都是台湾本土作品。可见, 人教版更注重选文的多元化, 有助于学生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全球性文化视野, 培养吸纳人类优秀文化的态度和意识;康轩版教材受本土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影响比较大, 更倾向于通过教材反映台湾本土现当代的生活风气、文化氛围、社会环境, 更注重选文的本土性。

2. 课外阅读选文系统。

课外阅读选文系统即人教版附录中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与课外名著阅读, 康轩版的“延伸阅读”。

(1) 人教版。人教版教材每册后面都编选了10首“课外古诗词背诵”和两篇“名著导读”。在“课外古诗词背诵”里, 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 以唐宋诗词为主, 同时涉及其他朝代名家名作。与选文系统课文中的古诗词不同的是, 为方便学生自主诵读古诗词, 每首课外古诗词前都有一段导读文字, 导读文字包括对诗中具体词句的分析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引导, 用以帮助学生自学时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提高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在“名著导读”里, 推荐的名著中不仅有国内作家冰心的《繁星》《春水》, 还有世界名著篇目《伊索寓言》, 能开阔着眼于世界, 丰富学生的文学修养。且名著导读篇目与课内选文相对应, 与课内选文的单元主题关系密切, 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丰富课内的学习内容, 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名著导读”由“指导文章”“阅读建议”“精彩片断”“点评”“探究思考”等几个板块组成, 相比课内选文体例显得实在而又丰富。“导读”对课外名著进行了内容介绍、章节分析、特色赏析, 并提出阅读建议;节选了书中“精彩片段”, 并作适当点评, 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全书的阅读兴趣;文后的“探究思考”也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 康轩版。康轩版教材在每一篇课文最后都提供了2~3本图书作为课外延伸的读本。七年级上下册共有63本读本为延伸阅读内容, 其中七年级上册有31本, 七年级下册有32本。每课的课外延伸阅读内容均与范文相关。文学体裁形式多样, 有小说、散文、名人传记等。题材范围非常广泛, 有青少年读物、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等。作品有现代作品、古典作品和外国作品。课外延伸阅读读物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时代感。例如《论语》创作的年代虽久远, 但是延伸阅读选择了王均林的《最想问孔子老师的101个问题:人人都要学的三分钟国文课》, 用初中生的语言理解孔子语录。胡适的《差不多先生传》的延伸阅读读物是中学生读物《晨读10分钟:中学生系列——人物故事集》。“延伸阅读”栏目还列举出了推荐书目的名称、出版社、版本年代, 并附有书目的内容简介和书影。延伸阅读提供了详细的版本介绍供学生课后查寻, 并且用照片拍下书影, 方便学生课后查阅相关书籍。例如, 《匆匆》延伸阅读的著作就有两本:《朱自清全集》和《时间的秘密》。第一本专著是作者所创作作品的全集, 第二本则是与文章“时间”主题有关的书。

(3) 对比。对比人教版和康轩版的课外阅读选文系统, 两者在内容的选择、编辑的体例、教育的观念等等方面体现出了一些共性, 但表现得更多的是个性。

其一, 康轩版教材在“延伸阅读”中推荐的全是以书本为单位的作品, 而人教版推荐的却是要求背诵的10首“课外古诗词”和两篇“名著导读”;康轩版是从一篇文章到一部作品, 人教版则是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 甚至一个片段。

赵镜中认为, “课文教学是以范文为主, 一篇一篇地教。这些文章都经过了专家的修改调整以及审查, 所以在结构和手法上都比较单纯一致。阅读教学会希望孩子去读真正的读物, 是以书本为单位, 一本一本地读。读物是完整的, 保有作者个人的风格, 所以在立论观点以及结构、情节上, 具有相当的差异。”从这个角度来看, 康轩版的课外阅读更关注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方法的学习。

其二, 康轩版的延伸阅读紧随每一篇课文之后, 与范文联系紧密;人教版的“课外古诗词背诵”与“课外名著阅读”则放在教科书的附录里, 与课文联系不太明显。

康轩版的延伸阅读体例的设置与人教版有很大的区别。尽管康轩版课外延伸阅读和人教版课外阅读名著内容都与课内选文主题相关, 与课内相对应, 但是人教版课外阅读名著数量少, 七年级总共只推荐了四本, 这种关联不易被学生发现。康轩版推荐的阅读书目都分散在各课之中, 与范文联系紧密, 适合学生平时阅读积累;人教版推荐的课外阅读选文虽然集中在附录中, 但是一次不能完成所有阅读量, 需要化解到平时来分担阅读量。康轩版延伸阅读放在每篇范文之后, 是课文体例的组成的一部分, 学生每学一篇范文都可以拓展阅读;人教版课外选文则放在附录中, 不能引起师生的足够重视, 往往被忽略。

此外, 通过统计两版本 (七年级) 课外阅读的选文数量, 发现康轩版共推荐了63本课外阅读书籍, 而人教版仅有20首诗歌、4本名著。可见, 康轩版课外阅读量明显大于人教版。

(未完待续)

摘要:语文教材是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载体, 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不断改进以适应发展和变化的教学形式与学生学习的需求非常必要。处于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同宗同源, 使用共同的语言, 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 而在教育领域中, 具体到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 也同样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当然, 两者还是有不少区别, 尤其体现在细节当中。本文以大陆人教版与台湾康轩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为实例, 就其编写理念、编纂体例与教材内容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的比较与分析, 细致呈现了两地语文教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使各自的优缺点一目了然, 并在思考之中得到启迪。

关键词:大陆,台湾,初中,语文教材,比较

参考文献

[1]蔡美惠.台湾中学国文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

[2]王娟.大陆与台湾初中语文教材的比较研究——以大陆人教版、台湾翰林版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3]许秀如.大陆台湾两地初中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杨丽丽.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以台湾翰林版和大陆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5]彭红林.江苏 (苏教版) 与台湾 (康轩版) 初中教科书文言文编选比较[D].苏州: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七年级语文上15课 第4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归纳认识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建文帝和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②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史实的能力;能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阅读课文、史料,观看视频,正确地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提炼、处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③采用创设情境,启发式与比较法相结合,感悟内化,激励践行等教学方式落实课标要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是八股取士。

教具学具准备: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朱元璋》的主题曲,直接点明主题。

2.落实课标

(1)明朝的建立

播放动画评书版的《明朝那些事儿》。学生看动画评书,总体认知朱元璋。

师:说说评书中朱元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积极发言,了解朱元璋虽出身贫寒却终成大业建立明朝,并掌握明朝建立的史实。

师:创业不易,守业更难!朱元璋是用什么措施来巩固明朝统治的·

(2)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第一,自主探究。出示学案引导学生标注知识点。

第二,初试身手。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抓重点词总结归纳并展示成果,之后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第三,创设情境。走近明朝一位官员的生活,了解一下明朝那些事儿。

第四,举一反三。教师出示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示意图,学生根据秦朝示意图小组合作制作明太祖加强君权的示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明太祖加强君权示意图。学生看图回顾明太祖在地方和中央的各项措施,认识到其一步步把军政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君权。

第五,图说历史。展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元世祖、明太祖”图片。说说他们为巩固统治分别采取过哪些措施·学生选择一位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的皇帝,說说其统治措施。先组内分享,再展示。

(3)明成祖统治的措施

出示“靖难之役”视频,了解朱元璋的继承人如何加强君权的。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知识归纳总结:①视频中介绍了哪几位皇帝·②建文帝为加强君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果怎样·③明成祖采取了哪些措施·

3.反思完善

(1)“朱”联璧合。出示本课学习的明朝三位朱姓皇帝及其采取的加强君权的措施,让学生连线使皇帝与其措施结合,巩固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的统治措施。

(2)知识整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形成结构。学生根据课件内容,先自主回顾明朝统治者对各个阶层采取的措施,再小组交流,然后在老师引导下回顾各项措施,形成结构,加深印象。

(3)重点提示。明初统治者的措施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采取的“非常”手段,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表现,给明朝的统治埋伏了危机。

4.巩固拓展

(1)自主闯关。让学生自主选题,集体动脑,完成练习,巩固知识。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题,检查学习情况。

(2)感悟历史。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认为怎样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七年级语文上15课 第5篇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分析课文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B、背诵全文。

七年级语文上15课 第6篇

第14课《驿路梨花》巩固练习(附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给下面加红字注音。

驿路()

竹篾()

麂子()

简陋()

悠闲()

陡峭()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喷┨

菌┨

┕()

┕()

3.填空。

(1)《驿路梨花》一文的作者是,江西萍乡人,作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鹿衔草》等。

(2)《驿路梨花》是一篇,通过记叙云南哀牢山中路边一个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_______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递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民群众助人为乐的高尚道品德。

运用能力提升

4.关于小茅屋的主人,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军是建造者,是小茅屋的主人。

B.梨花是小茅屋的照料者,是主人。

C.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照料小茅屋,她才是主人。

D.建造者和所有照料者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5.下列句子中没有互为反义词的一项是()

A.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B.老余用电筒在屋里上上下下扫射了一圈,又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

C.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D.一根白羽毛钉在红布上,红白相衬很好看。

6.根据文章的主旨,请你试着给“驿路梨花处处开”对个下联。

上联:驿路梨花处处开

下联:______________

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驿路梨花》选段,回答问题。

第二天早上,我们没有立即上路,老人也没有离开,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一个哈尼小姑娘都能为群众着想,我们真应该向她学习。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

“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7.选文对哪些人物是直接描写?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间接描写的人物都是谁?

8.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选段插叙的是一件什么事?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9.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红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2)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10.文章结尾引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作用是什么?联系全文看,文章以“驿路梨花”为标题有怎样的含义?

11.作者前后把十几年的人和事组织、串联到一个故事中,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外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小题。

荷花淀(节选)

孙犁

①大船追得很紧。

②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

③后面大船来的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④“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

⑤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⑥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地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

⑦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⑧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准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⑨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好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⑩妇女们带着浑身水,又坐到她们的小船上去了。

1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发生的事件。

13.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14.第⑦段中的“荷花变成人了?”是什么意思?“啊!原来是他们!”又表达了妇女们什么心情?

15.第⑧段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

16.文章在写战争场面时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附加题

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下面是“经典阅读”活动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17-19题。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________。

17.标序号的四句话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提出修改意见(不必抄录原句)。

(1)第句,修改意见:

(2)第句,修改意见:

18.仿照画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语句。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手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

19.为配合“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校刊《萌芽》将开辟专栏介绍这四部名著,请为该专栏拟一个能涵盖四部名著主题的名称。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识记

1.yì

miè

lòu

yōu

qiào

2.pēn喷射  pèn喷香  jūn细菌  jùn菌子

3.(1)彭荆风

《边寨烽火》

《芦笙恋歌》(2)短篇小说

雷锋精神

运用能力提升

4.D

解析:不管是建造小屋的解放军战士,还是照料小屋的哈尼小姑娘、瑶族老人以及“我”与老余,他们都对小茅屋作过贡献,都是小屋的主人。

5.D

解析:反义词就是两个意思相反的词,分为成对的意义相反、互相对立的词,或成对的经常处于并举、对峙位置的词。如A项中的“明”和“暗”,B项中的“上”和“下”,C项中的“前”和“后”。

6.雷锋精神代代传

解析:答案不求统一,对仗不必很工整,只要能表现本文主题思想就行。

课内同步阅读

7.“我”、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对他们的语言、行动、神态等作了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的人物有梨花、解放军战士。

8.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到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到并且给过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个小茅屋。插叙的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9.(1)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很受感动”表明了梨花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料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10.引用陆游诗句,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主题,人花相应,完成了主题的升华。“驿路梨花”的标题一语双关,表面指驿路上的梨花,实指梨花其人、梨花精神。这是以物喻人,自然梨花与小茅屋的主人相互辉映,点出了雷锋精神之花像梨花一样处处开放,从而深化了主题。

11.这样安排体现出了作者构思谋篇的匠心,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有力地表达了赞美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课外拓展阅读

12.军民在荷花淀上共同巧妙歼灭鬼子的战斗场面。

13.比喻

暗示这些“荷叶荷花”之中会有“天兵”出现,这些鬼子将葬身于荷花淀之中。

14.荷花下面隐藏着我们的战士;

转惊为喜的愉快心情。

15.激烈的战斗场面。

16.具有散文的笔调,情趣横生,富有诗意。

附加题

17.(1)第③句,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中”改为“我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

(2)第④句,删去“为宗旨”或将“为了”改为“以”。

18.示例l: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示例2:会像弯月一样,点亮你夜行的灯盏,停泊你漂泊的心灵。

19.示例1:梅花香自苦寒来;示例2:在磨难中成长

上一篇:关于创新的新闻稿下一篇:养老院活动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