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2024-06-24

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精选14篇)

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1篇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为了更好地抓好我校劳动教育工作,根据《阿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寒假劳动教育指导建议》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明确教育目标,加强组织领导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统筹资源,构建模式,形成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把我校创建成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为了有序、有效推进工作实施,实现既定的劳动教育目标,决定成立胜利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二、坚持基本原则,发挥育人功能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思想引领。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坚持有机融入。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坚持实际体验。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抓住关键环节,开展教育活动

1、学习生活技能,提高自理能力。引导学生根据年龄特点,学习力所能及的生活技能,利用这个寒假学会1―2项,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2、协助家务劳动,减轻家长负担。引导学生结合疫情期间的特点,协助家长开展家务劳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习做好清洁卫生,消毒防疫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好孝老、敬亲、爱老等活动。

3、开展兴趣劳作,体会劳动乐趣,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兴趣劳动,创作各种手工作品,促进手眼协调、手脑协调能力,体会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

4、利用家访,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劳动成果展示,评选劳动达人

1、确立学生劳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把具体劳动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通过撰写劳动叙事作文,制作手工作品,拍摄劳动实践照片、小视频等方式展示交流劳动教育成果。

2、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召开劳动教育主题班会,评选班级“劳动之星”“家务劳动小达人”、“手工达人”“种植小能手”等荣誉称号,在全校进行展示评选出学校的“劳动小能人”。

3、把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和班级(劳动)管理情况与绩效考评相结合,有效增强老师们对学生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2篇

1、从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做到良好习惯的培养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

3、教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小学阶段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活动措施

一、创设校园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让学生在社会化、人性化和科学化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劳动教育。例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注意营造劳动教育氛围,精心设计“劳动教育”长廊,让每一个地方,每一面墙壁,每一处角落都能说话,使校园形成潜移默化和具有导向性的学习教育场所。在学校校门的宣传栏、教学大楼每层走廊墙壁上可以悬挂有关劳动的名人名言。校内黑板报等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大力地宣传,使全体师生了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和重要意义,形成“人人知劳动”的良好氛围,为“人人爱劳动”打下舆论基础。另外在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和运动会等集中性校园文化系列活动时,也要注意与劳动教育活动有机结合。如可以在学生的小品节目上表演、美术和手抄报作品的展示以及故事演讲中,进一步加强校园劳动教育的渗透性。

二、创设班级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

热爱劳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重点内容,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因此除学校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外,在班级也可以创设热爱劳动的环境氛围。如班级的布置上,班级黑板报、专栏、等都可以围绕热爱劳动的内容。班里可开展一些有关劳动的活动,如开展“每天一分钟家务”,“整理小房间”,“养出最美的花”、“我不甘落后”等活动。种种实践活动,会使我们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再也不娇气了,个个成了爱父母,爱班级,爱学校,爱劳动的好儿童。同时班上还可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中队会;开展“学习身边人,评点身边事”的演讲;评选“班级劳动之星”,使“热爱劳动、劳动光荣”思想意识扎根学生心里。

三、创设家庭劳动环境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世上的,是社会中人,因此他总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是家和学校,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外,家庭教育也很重要,有道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也是如此,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因此我们可利用家长会建议家长在家做到:

1、给孩子机会,让他们尝试劳动。当孩子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家长要及时引导,大胆放手,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会劳动。

2、给孩子一段时间,学会劳动。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学会劳动。开始会出现帮倒忙的现象,家长要接纳孩子从不会到会的渐进过程。

3、给孩子良好的物质空间,自主劳动。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很重要,所以家长要为孩子创造适合他们劳动的空间。比如低矮的家具放置孩子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取放收拾,充分发挥自主劳动的积极性。

4、给孩子良好的心里空间,享受劳动。要让孩子感受劳动的快乐,以鼓励为主。

5、给孩子一个方法,学会劳动。家长开始要教给孩子劳动的技巧,使孩子能胜任劳动。可以用游戏的口吻引导孩子进入角色。

6、给孩子一个要求,贯彻到底。提出要求和任务,成员要形成统一战线,坚持贯彻到底

7、给孩子一个规则,体味劳动。制定一个劳动奖罚规则,让孩子看到自己劳动带来的荣誉,也能体验懒惰带来的后果,促使孩子最终爱劳动,自觉劳动。

四、强化措施,规范劳动行为。

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3篇

灾难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无法回避的现象,对于灾难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灾难教育 (disaster education) 能减轻灾难对人类损害的程度,让我们更加珍惜生活和生命,充分调动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优化生存环境的自觉性和热情;同时灾难教育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防灾避灾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升其道德情怀。

中国是世界上灾害多发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我国开展灾难教育具有无比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与美日等国家相比,我国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明显滞后,2008年的汶川地震再一次提醒我们:灾难教育要从学校教育抓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灾难教育势在必行。

二、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

古人云“灾异之生,常出于人之所不意,诚素有其备,虽甚灾不足为忧也。”灾难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测性,灾难降临时仅靠“急中生智”与“随机应变”的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诚素有其备”,系统的、规范的常态化灾难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灾难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难教育完全被边缘化,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一些学校甚至把灾难教育看作是影响升学率的“包袱”,教师在课时上偷工减料,授课中“蜻蜓点水”,少数学校的灾难教育活动仅仅是为应付上级领导检查的应景之作。

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地震中却无一伤亡,被世人誉为“桑枣奇迹”。这一奇迹源于该校制度化、系统化的灾难教育。自2005年起,桑枣中学每学期都要组织全体师生进行一次突发事件安全疏散演习,演习预案的制定具体细致、周到全面,疏散演习中各班撤离的顺序,逃生的速度、路线,教师的站位甚至指挥口令内容均有明确规定。经过三年的演练,灾难教育内容通过行为细节的反复演练形成了每个学生的行为能力。当大地震发生时,全校师生仅用了1分36秒的时间,便井然有序地全部撤到操场上。

2. 灾难教育技术落后,“重知轻练”

灾难教育开展比较成熟的欧美、日本等国家非常注重灾难教育的技术手段,注重灾难教育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科技性。我国灾难教育的开展相对缓慢,多数还是停留在“课堂提醒、壁报展览”等这些老套的形式中,缺乏创新和技术含量。在课堂上,教师的灾难教育教学模式单一,照本宣科,缺乏最基本的课堂师生互动。

灾难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一个重要的议题是要把各项教育措施落实到每个学生个人层面。灾难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和信息,还要鼓励学生自我教育,了解灾害危险性,收集减灾情报,增强灾害意识,并躬身实践,掌握一定的应对灾难问题的实际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然而,我国现行的学科教学主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成,注重对系统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应对灾难的技能训练,没有学以致用,“重知轻练”的现象依旧突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38.1%的教师报告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2]。

3. 灾难教育缺乏学科整合,灾难教育雷同化

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关于灾害的知识点,都是散见于各科教科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孤立的、割裂的、缺乏有机的联系;学校各分支学科也是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授课,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的整合性,没有形成体系。

学校灾难教育也是千篇一律地围绕地震、火灾等开展,灾难教育的雷同化现象突出,甚至媒体对学校灾难教育的宣传报道,见得最多的也是学生在模拟火灾中逃生等少数几个镜头。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灾害种类多,因此,灾难教育既要注重共性,又要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灾难教育。比如我国西南地区,这里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同时地质灾害具有综合性、衍生性与连锁性的特点,因此这些区域的中小学灾难教育方案要突出本地域特色。

4. 把灾难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

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说过:“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通过灾难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生存教育、死亡教育和挫折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内涵,懂得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教师认为灾难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灾难教育的目的就是使青少年在灾难来临时保护生命,及时逃生。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把灾难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逃生教育。这显然不是灾难教育的全部,是对灾难教育的歪曲。

5. 灾难教育的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

笔者在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分别以“灾难教育””为题名或关键词,对近20年间与灾难教育有关的研究论文进行检索,发现有关灾难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仅有十几篇。可以看出,我国对灾难教育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有效开展。

另外,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此相关的教材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于我国灾难教育的现实需要,特别是灾难教育教师的缺乏、教师缺乏培训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我国的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普遍缺乏灾难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三、我国中小学灾难教育的解决对策

1. 建立学校灾难教育的长效机制

灾难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灾难教育应该成为持之以恒的常识教育。学校应制定灾难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难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难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的各种灾害演习模拟,应将其作为一项制度来实施。

汶川地震后,教育部曾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学校组织学生和家长收看央视经济频道9月1日播出的《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节目,倡议全国的中小学学生每年每学期都进行应急避险教育。这种倡议性的通知,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在实践中很容易打折扣。国家应将“倡议内容”以法规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把灾难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学校教学和对领导的考核范围,并加强对中小学灾难教育的监督力度。

2. 灾难教育要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

东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几个月后,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布了一款游戏名为“粮食部队”(Food Force)的视频游戏,游戏背景是名为Sheylan的虚拟岛,此地受到干旱灾难和战争破坏,数万居民无家可归,迫切需要食品。游戏教育孩子如何在重大人道危机中应对分发食物的挑战[3]。这是联合国组织首次发布的人道主义主题视频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很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灾难教育应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如教师编辑灾害演示多媒体软件、组织学生编写专题黑板报、观看灾难题材电影、写观后感、参观灾害遗址、参加校外防灾演习活动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灾害教育有着深刻的实践性和仿真体验性,应改变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达成的现状,强化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校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及时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练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

灾难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灾害教育,应将灾难教育融合到课程计划和教学中,渗透到相应学科的适当章节中。比如物理课中的《重力》教学,可以引入山地滑坡的防灾减灾教学,《惯性》教学中,可以加入车辆驾驶安全相关的内容教学;另外,还可以通过版本优化来组织灾难教育素材,单以小学语文授课为例,目前,人教版、北师大版、上海版、苏教版等多种小语版本并行,其中关于灾难的课文大多不叠合,多个版本优势互补,能更丰富地、多层次地展示灾难教育的内容。

根据我国地域辽阔,灾害频发且地域性明显的特点。学校应加强灾难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根据学校周边存在的各种灾害和危险,编辑具有乡土特色的灾难教育教材。在韩国,各市地都有安全教育教师研究会,他们定期召开研讨会,组织灾难教育教师就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等进行切磋交流。

4. 在灾难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道德教育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其主要内容是帮助青少年重建对生命的神圣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协调好生命与生活的关系,正确处理现实中的一些问题[4]。上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面向二十世纪的教育发展趋势一文中就指出:教会学生生存,灾害危机意识教育是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的基础性教育工作。在灾难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是灾难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在灾难教育中应有意识地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从小知晓生命的可贵、意义和价值,懂得如何热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其次,灾难教育不仅培养学生灾害哲学意识、灾害心理意识、灾害思想意识,还可以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责任感、正义感,团队精神与爱国心。每一次灾难都是一堂道德教育课,教师应善于从灾难中挖掘道德教育素材,引导学生感悟真善美和灾难中展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像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到的多难兴邦,地震中的感人故事都可以成为教师进行道德教育的活材料。

5. 加强灾难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难教育素养

学校灾难教育的开展离不开灾难教育理论研究的支持,为促进我国灾难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国家应全面调研和分析我国学校灾难教育培训的现状与问题,研究有关法规政策和“发展瓶颈”,规范和完善相应的学校灾难教育制度。针对目前灾难教育研究不足的现状,举办国家级、省级等不同级别的灾难教育研讨会、设立各级灾难教育研究会,在相关学术杂志中开始灾难教育专栏等都是积极可行的举措。

灾害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教师身上,取决于教师的灾害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国家应该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在大学中开设灾难教育专业,为国家培养急需的灾难教育人才;同时,对学校中的灾难教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并将培训内容纳入教师的评价体系和学校领导的考核范畴。

参考文献

[1]Shiwaku, K., Shaw, R., Kandel, R.C., Shrestha, S.N., Dixit, A.M.Future perspective of school disaster education in Nepal.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2007 (16) .

[2]中国新闻网.灾害教育多停留在课本安全教育应是学校第一课.〔EB/OL〕http://news.sohu.com/20080604/n257274362.shtml2009-04-20.

[3]联合国推人道主义游戏教育孩子应对灾难.〔EB/OL〕http://news.chinabyte.com/70/1936570.shtml.2009-04-25.

小学教育教学中怎样实施创新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31-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对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应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基本指向。在创新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确立这样的观念:用创造来教会创造,用创造力来激发创造力。用发展变化来使学生适应并实现发展变化。用人类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来使学生懂得人类已有的一切都只是短暂的、相对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东西,懂得创新和超越已有的东西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只有用这样的观念来设计整个小学教育,才能达到创新教育的预期目的。

一、课前备课要创新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育的理念,打破传统的备课方式,不要完全按教案的设计思路和步骤进行备课。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学习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方法,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方法都可以采用。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打破以往先干什么接着再干什么的陈套旧习。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着,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教师要对课堂秩序的合理管理,避免课堂出现混乱现象因而影响教学效果。因为农村孩子平时这方面的训练比较少,缺乏自我约束力,所以教师不要急于求成,慢慢耐心引导。

二、课堂教学模式要创新

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主要是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越开放,思维就越活跃,思维发展也就越充分、越灵活。

1、预设创新情境。让学生感受在创新教育情景中学习的优越性。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激励学生探索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通过学生实践活动发展起来的。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不要认为潜在创新力城里的孩子具有,教师要尽量给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笔尝试、动口表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自己去发现规律,变学习过程为探索创新的过程。

2、运用问题解决,启迪学生开拓创新。小学生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已具有目的性、科学性,扶持学生的创新意识,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使学生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从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启迪,从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现在的课堂上学生与教师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教师不但不责备学生反而会鼓励学生:“就应该这样,有多种看法,才会有相互启发。”种种不同的看法,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而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也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3、加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协作创新。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作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三、作业设计层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

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小学劳动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第5篇

一、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二、活动时间:xx年4月23日下午1:30开始

三、活动地点:xx中心小学校园

四、参加人员:全镇教职工

五、活动内容:文艺表演

六、活动主持人:

七、活动要求:

1、各校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精心准备,确保活动效果,学校校长、工会小组长要亲自组织排练活动,各校工会小组长请于4月15日前交本校节目报名表及有关节目音源发送到邮箱,以便于活动节目编排。

2、全镇所有工会会员都要按时参与(要求4月23日下午1:20前到会场),如无十分特殊不能缺席。除白沙、满堂、新龙、新成、景乐学校准备两个节目外其他每间学校准备一个节目,参加表演的队员要准时到位参加表演。

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6篇

贯彻党的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要求,响应学校弘扬劳动精神的号召,创新思政教育形式,引导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二、总体目标

结合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特色,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具体的劳动实践,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会、在劳动中学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原则

1、与第二课堂活动结合。

2、自觉培养劳动获得感和自豪感。

3、全员参与提升活动影响力。

四、时间安排

20xx年3月-20xx年12月

五、实施过程

1、三月至四月学习雷锋活动月

(1)美化校园系列活动——校园道路落叶清扫。

用实际行动弘扬雷锋精神,积极做好事,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志愿开展清扫校园落叶活动。清扫各路段落叶,美化校园环境。此次校园落叶清扫活动不仅为校园的环境保洁出了一份力,同时也增进了班级同学的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弘扬雷锋精神一直在路上。今后生科院全体师生将继续从我做起,以劳动为荣,继续用自己的行动为和谐美丽校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美化校园系列活动——种下一棵树。

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方案 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劳动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总体素质的基本途径。为深入做好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工作,制定本方案。

二、教育活动安排

1、保护花草树木

(1)学校在国旗下讲话中向全体老师和学生发出号召:人人参与植树节护绿、养绿系列活动,为美化、净化环境尽一份力。

(2)中高年级可开展“我给小树写首诗”活动。

(3)组织开展在校内植树、除草、松土、浇水、修枝等活动。

(5)各班开展“种植区”的实践活动。

2、自理劳动、家务劳动教育:

(1)各班将劳动教育纳入“班级主题教育”,并和“家校一体”教育评价工作结合起来,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建立“学生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2)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能力,通过“四项评比”等形式开展:不要大人喂饭,自己叠被整理房间,“认菜名”,拣菜洗菜,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实践活动。

(3)做好定期进行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的情况调查工作。(调查表各班根据班情自制)

3、班级劳动

(1)做好班级值日等日常劳动指导,确保每位学生参与班级劳动,劳动到位。

(2)开展每月一次的学校大扫除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对学生进行劳动技巧的指导。

4、课堂教学

三~六年级综合与实践教师认真落实《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开展必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积累活动材料并上交学校。(学校根据种植实践区情况,进行“劳动实践活动”评比。)

5、节日教育

各班在五一劳动节期间,开展“谁是最可爱的人”主题班会,学唱《劳动最光荣》,诵读《粒粒皆辛苦》等活动。

三、家庭、学校教育做到“八不要”

1、不要把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如“不按时交作业,罚做清洁”。

2、不要用“免劳”来奖励孩子,如“今天作业全对,扫地任务免了”。

3、不要再孩子面前蔑视劳动,如“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要捡垃圾”。

4、不要因为干不好就“不用”,如“你洗不干净,不用你洗”。

5、不要因为一次失误而训斥,如“怎么把碗打破了,真够笨的”。

6、不要用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如“10分钟了,一件还没做完,我都做3件了”。

7、不要否定孩子的劳动成果,如“看你洗的袜子,跟没洗有啥

两样”。

8、不要在孩子面前说一些“厌恶劳动”的话,如“居委会让大家扫雪,我才不去呢”。

四、总结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

根据总结情况,学校处评选“孟海劳动好少年”。

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8篇

2008年12月, 全国小语会学术委员会对各地小语会上报的第三批教育科研成果进行了评奖, 下列课题被评为第三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特此表彰, 并由全国小语会颁布获奖证书。

课题名称

探究学习实效性的研究———建构知识、能力、方法三条链,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习作教学与提高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农村小学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与生活资源的整合研究

课题负责人 (单位)

翟京华 (北京市西城区育民小学)

刘文新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苏丽萱 (福建省福安市逸夫小学)

胡和春 (福建省龙岩市普教室)

吴兴群罗珊 (海南省儋州市那大第一小学)

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策略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要求我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融于教师个人的情感,从而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感受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真情实感,让教材的人文思想内容化为春风甘露,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教育特点

1.渗透性

所谓渗透性,就是通过语文课潜移默化地把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成为健康情感的拥有者。若教师没有健康情感,在情感渗透中学生就不能有意识地分辨教师的情感取向。如果教师的情感出现偏差,是非、善恶、美丑态度不明确,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

2.形象性

语文课中的情感,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承载的。那么,教师在分析形象的时候,就要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情感世界,客观理解作者的情感意图,以合乎情理的再创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普遍性

每一篇课文中的情感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说明文、应用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情感因子,只不过不以直接的情感方式存在罢了。譬如,在说明文中作者也在运用形象简洁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就是不动声色的应用文的―留言条、写信等也不可能不打上或多或少的情感烙印。

4.启发性

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这就是说,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不能像思品课那样直白,它的任务是不露痕迹地启发学生的灵性,唤起学生的爱僧情仇的健康意识,从而使其善的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二、小学语文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1.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2.品赏词句,学语知情

情感是深深地渗透在文章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之中的。在品赏词句教学时,我们要抓住文中关键句,讲清深层内涵和蕴意,让学生“披文人情”,体会文章的“味”,与作者感情共鸣。如抒情散文《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实意是什么?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海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海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饱含激情的笔触,激发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大海有激情喷薄的一面,也有柔和秀丽的一面。

3.抓动情点,以情激情

作者动情缀文,学生读文动情,这就决定了教师在阅读中必须架起一条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之间的桥梁。作者的情感是否能被读者感受,进而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老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把作者的感情波澜传导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高层次地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如袁鹰的《白杨》这篇以大戈壁白杨为印象的借杨喻人的文章,其动情点是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在那大戈壁风沙雨雪压迫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白杨“这么笔直,这么高大”,使作者看到了“正直、朴实、伟岸”的品格;“生根、发芽,长出租壮的枝干”,又使作者看到了建设者们哪儿艰苦哪安家的积极乐观的精神。大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满目荒凉,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见到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作者以“出神”唤起人们的思索,正是这一行行的白杨,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向往,使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正是这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唤起了人们对大戈壁的无尽的遐想和坚定的信念。至此,作者为什么要赞美白杨的感情已跃然纸上,正是这种感受引起了作者感情上的爆发,这深深埋藏着作者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所寄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实施方案 第10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义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统筹区域多样化劳动教育资源,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推动创建一批区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达标(示范)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常态深入开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普遍重视劳动的教育氛围。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二)各学段基本目标

1.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

2.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初步养成手脑并用的劳动习惯,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体会到劳动光荣。

3.初中年级:注重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承担校园和社区的部分劳动任务,培养服务集体、服务社区责任意识,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

4.高中年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三、主要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课堂是传播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感,形成劳动能力的主渠道,是实现有效劳动教育教学的主战场。

1、五育融合,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中,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画”劳动、“唱”劳动、“写”劳动、“演”劳动、“算”劳动等活动,提高学生劳动素养。

2、保证课时,分类分段实施。落实课程设置要求,优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构,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确保劳动教育课时每周不少于1课时。按照《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要求,分学段分年级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等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程;同时利用道德与法治、语文、科学、历史、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少先队活动课等课程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观念和技术教育。

3、开发课程,凸显时代特色。充分利用学校和实践基地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大力开发校本劳动课程,组织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

(二)以实践体验为主方向,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1、丰富活动,培养劳动观念。各学校根据自己独有的特征,因地制宜一校一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育人体系。精心设计开展好劳动教育“十个一”活动,为学生提供体验劳动教育的平台,以“上好一节劳动课、建设一个劳动基地、种(养)好一亩三分地、学会一门劳动技术、实施一张校园服务作业表、开展一场劳动分享会、组织一期手工劳技展演、建立一支劳动志愿服务队、参加一次劳动社会实践、争当一次劳动之星”等为实施路径,积极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安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2、集中体验,培育劳动精神。推进家校携手“四步走”,即学校发布清单—家庭完成—校园比赛—家校共评。家长指导家务劳动,学校赛事互学互鉴。各学校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精心组织,以集体劳动为主,创造性开展劳动周活动,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3、拓展基地,奠基劳动能力。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开辟校园小农场,进行种植劳动,使劳动教育日常化、常态化、系统化。区教体局将命名一批义安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各学校要组织学生参加区级劳动体验基地、研学实践基地等劳动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主渠道,合力实施劳动育人。

围绕“自己的事自己做、学校的事争着做、家里的事主动做、社会的事帮着做”“定岗位、定任务、定目标”,在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开展。实现校内公益劳动日常化、小区劳动经常化、家庭劳动清单化、社会劳动多样化。

1、家庭劳动清单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日常家务劳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制定家庭劳动任务清单,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以孝亲、敬老、爱幼等主题家庭劳动日活动。每年学会1至2项衣食住行日常生活技能。

2、校园劳动多样化。坚持学生值日制度,合理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通过手工制作、非遗传承、团队日活动、主题教育、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方式加强劳动教育。

3、社会劳动志愿化。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要积极搭建平台,与社区、农场等场馆和教育基地开展合作,大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劳动研学、职业体验活动,拓展劳动教育的途径,让学生在劳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提高认识。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建立健全劳动教育制度,制定详细的劳动教育方案,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2、多措并举,强化师资。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学校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兼任教师,聘请行业专业人士实施劳动教育,进行专项培训,强化每位教师的劳动意识、劳动观念,提升的自觉性,提高劳动教育专业化水平。

3、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橱窗、校园广播站、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大力宣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不劳而获、贪图享乐、崇尚暴富的错误观念,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小学美育教育实施方案 第11篇

一、指导思想

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美育自身的开展方向,牢固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的宗旨,为了到达让每一位学生沐浴阳光的办学理念,我们必须坚持走内涵开展式道路,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为阳光教育,美在绽放的目标方向做出应有的努力。

二、总体思路

以学校美育为特色,以打造校园文明建设、校园文化为切入点;要坚持以环境美育为根底,以艺术教育为重点,以自我教育为途径的根本思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着眼点;以学科特色课程的实施和社团活动为亮点;以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为载体,通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学生确立自己美的追求,建立自己美的品质。

三、根本情况分析

美育是使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到外在表征都符合美的要求的教育,使受教育者在心灵、语言、体态、仪表等方面得到美化而成为美的.人。本校是一所新办学校,是包河区着力打造的又一所名校,学校两年来重视以丰富多彩的社团和第二课堂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德。学校合唱团等美育艺术社团活动深受全体师生的欢送,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热爱活动,具备创立美育特色的优势。

两年多来在省市区组织的合唱、艺术节、朗诵、读书节、中小学生运动会及社会大课堂实践等活动中,师生积极参与,同时取得优异的成绩,初步形成学生特长并受到上级领导与社会各界的认可良好气氛。

学校重视环境教育,现在,在原有的根底上,校安工程又为学校新建一座综合楼,为学校美育特色建设增添了物质保障。另外,学校注重美化校园,美化了环境,启迪了学生美好的心灵。美育在学校具有良好的现实根底,是基于优势的更长足发挥,在总体规划和明确思路指导下,整合资源,可以使学校美育建设更上一层楼。

四、具体措施

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促进美育与其他四育的整合。重点围绕艺术教育、学科美育、环境美育、活动美育、教师形象、特色课程等六个板块深入探索,实现环境美、行为美、仪表美、语言美、艺术美、心灵美的培养目标。

1、艺术教育:开齐、上好艺术课程。美术教育和音乐教育是实施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所以,学校要开齐开好艺术课程。并且,在向学生传授根底知识、根本技能的同时,着重表达美育功能。

2、学科美育。根据不同学科教学的不同特点,用审美原那么审视教材,挖掘教材内容中的闪光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时充分突出美育的功能,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实定更应充分关注审美的感染和熏陶。

3、环境美育。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在校园内设立宣传橱窗,展示特色活动内容。设立播送站,负责宣传美育内容。加大新校园绿化力度,保持校园、教学楼的环境卫生。

4、活动美育。加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指导,使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组织适当公益劳动、兴趣活动、远足锻炼,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让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好品质。

小学书法教育实施方案 第12篇

关于开展书法教育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好洋教体发[2011]150号《洋县关于开展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深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推动广大青少年热爱书法、学习书法活动开展的长效机制,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实施目标

1、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能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能规范、整洁的书写汉字,具有熟练的写字技能;具有初步的书法鉴赏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初步建立完善的书法教学评价制度,调动师生书法教与学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书法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书法教学质量。

3、锤炼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书法教学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书法爱好的“小书法家”,创作出拿得出来,走的出去的优秀作品。

4、创建书法教育示范学校,争创省市级书法教育名校。

5、努力做好书法教育教学研究,争取在书法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中做出成果,创出特色。

三、具体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为加强领导,确保书法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特成立书法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全校的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评价操作、组织活动等工作。

组长:李宏兴

副组长:杨建波魏桥安

成员:张文勇何甜张继峰彭娟各书法教师

2、组建书法教师队伍。为确保书法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特组建书法教师队伍。

李宏兴(书法教学带头人)彭娟刘义军李阳庆杨发武 马志林蔡文学李厚朴

3、加强教师队伍培训。教师的书法基本功和教学水平是决定书法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要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力争通过各种有效的培训,使书法教师具备三方面的素质:能写一手好字,成为“活字帖”;有较强的理论水平与教学艺术,具有较强的“读帖-临摹-创作-评价”等书法教学能力;能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书法教学。

4、落实书法教学内容,做好教学安排。每周每班安排一节书法教学写字课,一、二年级,练习写硬笔字。主要依托书法写字课进行,加强正确写字姿势的指导,注重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

三、四年级,用毛笔临摹名家名帖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以选择楷书、隶书中一种字体进行练习。

五、六年级,用毛笔临摹名家名帖书法,进行初步的毛笔书法创作练习,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5、构建校园的文化氛围

学校学校利用班级黑板报、学校黑板报、橱窗栏、校园网页、走廊墙壁等多种形式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6、以常规考核和学校组织书法类活动平台为依托,做好书法教学的检查考核,调动广大师生的书法爱好和热情。

7、加大书法特色建设的投入力度。向书法特色建设适当倾斜,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提供后勤保障,确保目标的实现。

黄家营镇中心小学

72-2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第13篇

一、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界定

在心理学上, 意识一般指自觉的心理活动, 即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阶段, 一经产生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 在人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能动作用。所谓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 目前在理论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是指教育技术成为中小学教师学习和思索的对象, 在中小学教师心理层面形成一种理解、接受和热爱教育技术, 并且乐意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探索与应用教育技术的心理状态。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是他们对教育技术基本规律的认识和合理的应用, 产生于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本质和发展规律的高级认识过程。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不但能激发中小学教师强烈的学习、探索和应用教育技术的愿望, 因而积极主动地参加教育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实践,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勇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教育技术意识, 中小学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应用教育技术, 也不可能自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更不可能关心和思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可见, 教育技术意识是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这一系统的重要动力系统, 不仅是能力建设的原动力, 而且是培养反思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长期动力。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充分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 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应用教育技术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中小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准确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 才能明确教育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及培养创新人才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2. 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教师, 培养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创新人才, 关键也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既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 又是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以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所以, 教育技术能力是现代中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之一。

3. 具有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学习、应用教育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正在引起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 中小学教师要敢于直面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消除在新技术面前的迷茫、焦虑和恐惧感, 在教学实践中, 积极主动地探索、研究教育技术的应用规律, 通过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等方式, 不断提高教育技术理论水平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4. 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现代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教师职业的特点, 要求中小学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价和反思, 评价和反思已成为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具有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就能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 与他人合作, 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 就会用新的教学理念对照自己, 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行为, 善于发现和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 分析其中的不足, 提出整改的方案, 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找准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使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反思、反省中不断成长。

5. 具有应用教育技术促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信息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 不仅给人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 而且给人们提供了实现终身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学习的终身发展过程, 教育技术既是教师专业持续发展中的学习“对象”, 又是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有力“帮手”。中小学教师必须具有应用教育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 促进自身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意识, 才能成为一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高素质的教师。

6. 具有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意识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必备素质之一, 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小学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课程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具有潜移默化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的意识。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培养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 意识支配行动。根据笔者多年从事专职教育技术工作的实践发现, 凡是能够从思想上认识、理解教育技术的重要作用, 在心理上认同、接受教育技术的老师, 他们就会乐意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教育技术, 并且关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对各类教师培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对各种应用于教育中的新技术都有一种尝试、应用的积极性, 反之则不然。所以, 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是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有效的切入点, 探索中小学教师如何形成和培养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 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其专业素质是一项非常现实的紧迫任务。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

1. 经常、持续地开展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以中小学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基本的培训单元, 培训目标、内容可以根据受训教师的工作实际、知识背景、个人需要及各学校的实际等方面自主确定, 培训形式、方案灵活多样, 与教师教学融为一体, 学用结合, 可以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亟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有效避免培训与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因此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根据心理学的一般原理, 认识过程在意识中占有核心地位。所以在校本培训中, 首先应着重提高教师对教育技术重要性的认识, 使他们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但纯粹的“理论灌输”或“技术传教”方式不适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培训前, 组织者要与受训人员共同协商培训的计划、内容及方案, 尽量考虑个体的实际需求, 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训中, 要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通过优秀案例的观摩、研讨, 合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种教育技术资源, 创设应用教育技术的教学情境, 让教师们亲身体验、感受教育技术给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尝到应用教育技术的甜头, 从而从内心深处认可、接受教育技术, 着重培养他们从心底深处热爱、喜欢教育技术的情感。培训后, 要及时总结、评价, 推广应用, 以便推进下一轮的培训。实践证明, 经常、持续地开展教育技术校本培训, 把其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计划, 让教师在参与中体验与行动, 分析教师的培训需求, 尊重教师的学习特点, 运用多种方法将短期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为一体, 客观上起到了营造、渲染重视教育技术氛围的作用, 使教师们在不脱离教学岗位的在职培训中对教育技术产生深刻的认识, 形成内涵丰富的教育技术意识。

2. 学校教育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指导

近年来, 各类中小学校尤其是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稳步推进,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各学校最重要的是要加强管理, 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摒弃过去“重建轻管”、“重管轻用”、“重硬轻软”和“重物轻人”的观念, 改变过去过分依靠制度、条文管理的冷冰冰的模式, 构建高效灵活的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模式, 尽量消除技术与教学之间的“鸿沟”, 使教师们在新技术面前不是感到迷茫、恐惧、烦琐、无所适从, 因而放弃使用, 而是感到亲切、便利、简单、实用, 因而不使用则不能。通过学校教育技术人员的技术支持、服务和指导, 把人文精神与先进技术融合起来, 使教师们在实际应用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体验、理解、认可教育技术的价值, 使教师们在自我反思中体会到教育技术并非高不可攀, 从而获得教学成功的愉悦。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会不断得到增强。

3.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交流是心灵的沟通, 思想感情的纽带。在多元化的信息时代, 虽然人们可以运用诸如E-mail、BBS、Blog等数字化方式进行高频度的信息共享、交流, 但中小学教师之间的直接互通与交往更有助于拉近心理距离, 形成“同伴互助”的人际关系, 这样极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态度和意识。学校要通过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互相听课、评课、开展专题讨论和课题研究、合作开发制作多媒体课件、加强与其他学校教师联系等形式, 以促进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合作, 使教师们把关于教育技术的正确理念内化成他们个人化的观念, 形成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每个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肯定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但这些“看法”、“思考”有的可能是正确的, 有的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如“技术无用论”、“技术万能论”、“唯多媒体论”就是当前中小学教师中存在比较普遍而又带有片面性的对待教育技术的态度。因此, 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 以纠正片面、错误的观念, 强化正确的观念, 形成共识, 这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4. 学校的各项评比、竞赛活动及奖励措施

心理学基本理论认为, 意识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服从、同化和内化几个阶段, 是一个长期、持续、反复的过程。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评比、竞赛活动, 如多媒体课件制作评比、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等, 紧密结合学校教学实际, 并给予相应的物质、精神奖励, 促进教师教育技术意识的形成。各种活动都要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为出发点, 做到既有计划、有指标, 又有总结、有奖励。要充分发挥好教育技术骨干的典型、示范作用, 使各种活动都能吸引广大教师参加。要把参加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成绩与教师晋级、年度考核、评优及待遇分配适当挂钩, 探索形成适合各校教师教育技术意识培养的长效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教师职业的特点, 决定了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受到教师本人内在的、内隐的个人化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影响、决定着他们的专业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教育技术意识的内涵也会不断变化发展。任何一种态度、观念、意识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我们要不断探索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意识形成的途径和规律, 培养中小学教师良好的教育技术意识, 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形成, 促进教育技术的应用和普及, 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1979年版) 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

[2]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中国电化教育, 2005 (2) :5-8.

全面实施小学素质教育 第14篇

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需要相关的人员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是极为重要的。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语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语文素质是决定一个人素质品格的重要因素。只有确保小学语文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符合国家建设、发展的人才。

一、小学语文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基础阶段。为此,做好小学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掌握教学的重点,根据相关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提升。只有做好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才能够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才能够凸显出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升人的素质品格,也能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出合格的建设接班人。因此,只有从小学教育阶段抓好素质教育工作,才能够

更好的进行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也才能够完成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素质教育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学生,有利于小学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未来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可以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及行动能力。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受教育的人较多、面广,这样才有利于面向全体的学生。素质教育是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发展需要合格的人才,素质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各种素质,并且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以对人的深刻认识为基础去探索教育成功之路,从而促使人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的繁荣,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总而言之,小学素质教育是教育事业中的重点,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相关的部门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三、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

素质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需要进行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素质教育需要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态度和能力为出发点,结合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全面贯彻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传统的应试教育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文化水平,没有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不同的。素质教育的目标则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及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着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进行教学工作。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重视学生的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重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对于课文的讲解,教师只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对于一些较难的文章,教师可以讲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

3、英才施教,重视个性化的教育

由于个体的差异性,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能够接收知识的能力是不同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英才施教。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接收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对于一些有特长的学生需要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在保障素质教育实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教育。

4、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小学语文教育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语文课程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只有在实际活动中才能够得到更好的诠释,学生也才能够更好的掌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组织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素质教育道德目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更重要的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品格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对象。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教师在提高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需要你注意素质教育的渗透。不仅要注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需要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全面的实施和落实小学素质教育,才能够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才能够培养出合格建设接班人。

上一篇:扑克牌全套英文名字下一篇:学校临时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