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构成说课稿

2024-06-25

三大构成说课稿(精选9篇)

三大构成说课稿 第1篇

色彩构成说课稿

自我介绍

姓名、单位(现从事工作)、课题。

一、教材

(一)教材选用

选用专门为大专院校编写的色彩设计教材,从色彩的基础理论入手,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对色彩的理解。(这样针对性较强,学生更容易接受。更有效的指导高职院校的学生掌握色彩构成这门专业基础课,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资料:(1)色彩构成(科学出版社

韩勇)

(2)色彩构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黄缨)

(3)色彩基础

(辽宁美术出版社

马也)

(二)教学内容

一 色彩的基本原理 二 色彩的视觉感知 三 色彩的对比 四 色彩的调和 五 色彩的心理分析 六 色彩的应用

(三)课程地位和性质: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色彩构成教育的训练目的不是简单解决设计中的技术和手段的问题,也不是模仿式的学习。而是在注重开发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潜能的基础上的,训练学生严密的思维方法和灵活多变的创意技巧及较扎实的造型能力,引导学生在动手的实践中,拓展现代艺术与设计的表现语言。

(四)课程目标:

作为设计基础的主要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色彩的构成关系,重要的是使学生理解色彩之间的关系,并为今后的设计做好准备。通过理论与实践训练使学生懂得学习色彩构成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并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色彩构成的基本原理与视觉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视觉形象创造,从而培养学生对艺术视觉形态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为各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心理分析,色彩的合理准确运用。

(六)学生的实际情况:

高职高专的学生自学能力和主动意识较弱,专业基础不是十分扎实。因此,积极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此外,分组讨论和作业展示等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法与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设计,贵在创新。本课程采用的教法与学法有,讲述法与资料展示法结合,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结合:指导法和练习法结合等教育方法。

(一)讲述法和资料展示法结合

目的是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了解色彩构成的理论知识,同时辅助丰富的图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理性知识,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色彩学相关知识转化成直观的视觉图片信息,寓教于乐,提高了理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可接受性。

(二)任务驱动法和讨论法结合

目的是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让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大家积极动脑,敢于创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每次课后,老师布置作业和要思考的题目,学生需要把作业和讨论的题目结合起来完成(讨论的选题可以就是要完成的作业相关的内容),集思广益,对课题每人都要发表不同的看法,学生可以相对固定的分成4人或5人小组,小组由轮流的课题组长负责主持,并最终代表本小组做发言,把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问题进行思考,同时,对于不明白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最后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或老师导入新课前点评。要求小组成员每人发表的意见都以书面的方式记载下来,并上交指导老师。

每一章的内容学完,安排学生进行全班讨论交流的学习活动,这是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全班讨论,每小组课题负责人整理小组成员的意见并代表发言,由老师点评指导。学生在每次的课后作业和讨论中,总会有些收获或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各小组之间也会有些促进,从而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

(三)指导法和练习法结合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练习是紧密结合的过程,而且特别是后期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应用等章节的学习,更加突出了学生的练习和教师的点评指导之间的作用。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动手操作,直观的感受到色彩的性质,心理认知等学习内容,同时在练习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以更快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环节和课程考核方式

(一)教学环节:

1、讲评作业,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要求简明扼要),分析小组提出的问题;

2、引入新课

3、讲授新课(结合多媒体可以采用图片展示来进行,同时还可以是讨论小组的结果汇报并以此为契机展开新课程。)

4、示范、练习、指导(教师的讲解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片展示来进行,图片的来源可以是优秀的案例也可以是学生的作业点评,为了进一步的培养学生对构成的认识能力,使他们能在学会知识变为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尽量的去避免介绍知识,更多通过案例的展示和介绍,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学习知识。在实例的选取上,多选用实际的设计为例,为学生在理性的理解和感性的认识上提供更多的途径。同时力求在整体上提升视觉审美的层次。)

5、巩固小结

6、布置作业

(二)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期末考核

平时考核:70% 平时表现(考勤)与作业

期末考核:30% 实践考核(独立完成)

本教学模式的开展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所学课程的学科培养目标和重点而设计的,在具体实施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不充分等问题,这可以通过指定小组负责人,讨论纳入平时考察的范围内等方法来解决。

三大构成说课稿 第2篇

一、总述:

1、《平面构成》课程有什么用途?

它是设计的基础。

平面构成力求从点、线、面这些单个的视觉元素开始,通过构成训练让我们熟悉设计的“字”和“词”,然后用材料和质感丰富视觉的感受,通过构图、形式美法则、视觉心理等,去研究各种元素组合的形式和效果。构成的训练,为平面设计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2、《平面构成》课程的学习意义?

解决形的创造及视觉语言的运用的问题。

创造性与活力是设计人员的必备素质。要进行有目的的视觉传达和艺术创造,就必需掌握并应用视觉语言。学习习近平面构成的意义:

1、设计者对形态的认识与再创造。

2、学习和把握视觉语言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3、《平面构成》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作用及关联?

平面构成课程在平面设计学科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无论是将来进入设计行业还是现在技能大赛都要求十分重视本课程的教学。

平面构成主要是在进入专业设计之前对学生进行视觉语言的系统训练,掌握关于形象创造的原理、规则,掌握系统的形象创造思维方式。

4、课程地位如何?《平面构成》所处的地理位置

平面构成在平面设计专业中处于基础地位。

前面已经安排了素描课程,结构素描的学习使得学生掌握了一些透视常识、具备点线面的基础和造型的基本功及眼手脑协调等能力,为三大构成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具备了初步的点线面色形质构成知识能力与思维开发训练以后,学生借助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S AIIN3D等)就可以更高的效率开展初步的专项设计。

高年级的VI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对平面构成基本原理的运用和检验,也是对平面构成课程学习的深化与拓展。设计基础-基础设计-综合设计

5、《平面构成》课程安排意图、本课程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平面构成》的学习,要让学生掌握基本设计元素特性、骨骼与基本形、构成原理、创意思维训练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构成训练,发展学生点线面基本设计元素的运用,基本形的运用,骨骼结构的认识,质感运用等能力;建立爱岗敬业的情感、培养设计意识、养成设计师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积极锻炼抽象思维和理性思维;明白手绘的构成图形需要付出艰辛劳动,而新创图形是灵感的捕获与显现,是抽象劳动后的成果,是艺术天赋的展示和思维的纸面化形式,是劳动之后换来的喜悦;只有让学生体会到创作艺术设计作品的艰辛和喜悦,才能培养起懂得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侵权的价值观念,形成知识产权意识和积极创造精神财富的热情。

懂得设计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是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设计师的工作要求做事踏实勤奋,不拖拉,珍惜时间与人合作,开拓思维的领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要丰富全面知识并注重阅历的积累。

二、说“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1、说教材

《平面构成》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四个章节,涵盖平面构成发展简史、平面构成基本元素、图形构成位置关系、具象与抽象图形、思维练习等内容,结构图示如下:章节之间的关系明确,从发展史讲起,到设计基本元素点、线、面、质的分析,再到构成类型重复、对比、特异、等,对图形的类型抽象具象也做了介绍,还涉及思维练习。可以说本教材覆盖了平面构成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基础技能,从理论概念讲到构成方法,从技法训练拓展到思维训练,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大量图例有助于加深对理论概念的理解,并且对构成在设计项目中的运用也附上了一些图例,如构成类的海报招贴数量不少。

2、教学目标

根本宗旨:“解决设计语言和设计思维两个方面的问题 ”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并通过训练对今后更深入的研究专业设计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调通过教育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 , 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 , 为进一步的专业设计奠定基础 。

职业技能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试验,最后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开发,培养一种创造观念。设计过程是一种理性逻辑活动,创造的画面形式偏于数学的美次序的美。能够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构成形式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VI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领域的运用。

职业素质目标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职业拓展目标

能够突破创新,从某种构成形式中找出共性特征,然后举一反三。以理论为支撑,理论联系实际,积累审美和创新的经验。

3、教具准备

手绘用具:墨水、勾线笔、水粉笔、胶水、卡纸、棉线等材料和圆规、尺、剪刀;

上机实训: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投影仪、构成实训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何为重点,难点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知识,主要包含了核心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元素组合知识)、核心技能(点线面图形、设计基本形、构成方法技能和重像变像思维技能)和核心的构成原理(动势对比、密集韵律、对称均衡)等。这些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本身的.系统化,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设计能力水平的提升。

所谓难点,就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习难点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没有知识基础或者知识基础很薄弱;如骨骼与基本形的关系(2)学生原有的经验是错误的;如交错式幻象图、边洛斯三角形(3)内容学习需要转换思维视角(如矛盾空间);(4)内容抽象、过程复杂、综合性强。如想像形态的哲学思考、扩张型思维等,具有上述一个或多个特点的内容,都可能成为教学的难点。

四、说学情

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什么!创意与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学生缺乏的四种核心能力:开发原创图形、了解版面排列、启迪创意思维、懂得构成原理

优点:热情易于被激发、思维活跃------;不足: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不了解设计组成=创意+艺术+技术;动脑筋的事情做得少,对临摹感兴趣,探究心理不足,好奇心不强,,眼高手低,看得多,做得少,从绘画走向设计,角色转变难。

构成是从绘画走向设计的桥梁

五、说教法-如何搭建桥梁

教学设计

——课堂现场教学 采用学生自学与教师面授的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动手绘画为主,把理论教学融入学生的实践、练习中去。

——外出写生教学 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增强动手能力。吸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学思路、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把新的知识和方法贯穿到整个专业教学中去。允许学生在写生中见仁见智,充分自由地表达想法,开拓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特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

比较分析的方法示例---虚线的位置、缺乏活力的构图、有意味的构图

六、说过程

1、欣赏名设计师的作品 为什么看不懂?引入构成概念

2、奥运、世博的构成艺术

3、生活中的点线面

4、汉字再设计

5、变形的风景(留意周围)

6、有意味的图形创作(0801技师一班实习作业)

7、运用基本设计元素排列创造多彩的图形

8、讲述美的构成原理 规则 黄金分割等

9、欣赏设计师的作品(专业网站、美术设计院校教学、专业圈子)

10、走向主题设计

三大构成教学改革初探 第3篇

一、将概念与实际案例或场景相结合

平面构成传统的教学手法是将概念进行表述,然后进行几何元素的图示表达,但是没有设计基础的学生很难把图形精髓,更不能应用。所以在进行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应找一些与构成形式形近似的实际场景进行表示。如平面构成中的聚散构成,其要点是构成形式有集中和分散的效果,可以找一个与之相似的场景,如风吹过樱花树时,枝头的花瓣随风飘落,纷纷洒洒的效果,就与点聚散有异曲同工之处,学生对于这样的实际场景很熟悉,也能够感受这种氛围带给人们的感受,在学生对这个场景进行感悟的时候,就掌握了聚散构成的特点。

再如在色彩构成中色彩情感部分,色彩是有情感的,但是对于美术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很难体会色彩所带有的情感内涵,所以教学中首先要先让学生进入到熟悉的色彩环境中去感受色彩语言,体会色彩情感。以绿色为例,绿色有很多种,每种绿色有不同的情感内涵。如冬青树,当它刚刚生出嫩芽的时候,是嫩黄色,随着它的成长,绿色也在产生变化,慢慢的变成黄绿色、鲜绿色、油油的深绿色,还有落叶的灰绿。随着绿色的成长,生命越来越成熟,直至走向衰亡。这是学生所熟悉的植物,这样从现实中的案例出发,让学生从身边的色彩环境出发,相信能够感受到绿色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二、寻找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在将学生熟知的场景进行演示后,还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概念知识在设计中的应用。

如前面讲过的聚散构成形式,当学生通过观察场景并理解了聚散构成的特点后,可以寻找出聚散构成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如墙体彩绘中花瓣或树叶纷落的图案,或者产品设计上图案的排列,这样学生能够从案例中总结出其形式的实际应用。

再如平面构成中的特异构成,主要表现为某一个或几个元素特别突出,突出的可能是大小、颜色、形态等。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可以寻找现实中的场景,如姚明站在一堆球迷之中,身高特别突出,再或者一个装扮异类的人在马路上,备受路人瞩目的场景。这样的情况在设计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如超市或卖场的促销单,大部分的商品时按同样大小形态进行排列,少数几个特别优惠的商品会放大处理,这样消费者就会特别关注放大的那几种商品,这就是明显的特异在设计中的应用案例。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特异构成在实际设计中的应用技巧。

三、关于作业布置

在作业布置方面,传统的作业形式主要采用基础的几何图形进行组织,但是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只得其形式而不得其法,这样学生即使做了作业,也不一定能理解概念的内涵,更不能将概念应用在实际设计中。

在作业布置上,应打破传统,选择合适的命题,让学生在做命题作业的时候,可以将概念更好的应用在设计中。如发射构成,通过分析,发射构成是力量由某一点向四周进行放射,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常用在与活力有关的设计中。如动感地带、可口可乐的广告,都经常用到都发射构成的形式,画面冲击力强,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所以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将发射构成作业布置成为一个设计命题作业,如“我的青春我做主——校园街舞大赛”宣传海报,街舞本身就是属于与年轻人的舞蹈,且在青春无限的大学校园,是与青春有关的命题。作业要求用发射构成形式,这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能够从实用角度理解发射构成的实际应用。

再如,色彩构成中关于色彩情感部分,传统作业形式是做色彩的酸、甜、苦、辣或者色彩的紧张、兴奋、消沉、积极等,学生虽然可以挑选出颜色进行组织,但是对于色彩在设计中的应用却很难把握。所以可以改变传统形式,如“辣”,在作业布置的时候,可以命题为“辣椒酱做包装设计”,这样学生既能够找出辣的颜色,还能够做从包装的角度,在创意、构图和色彩多方面,做完整的设计效果。

四、传统手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三大构成传统教学形式特点是“讲少练多”,主要靠作业来填补。随着多媒体进入了教学。可以更直接更充分展示授课内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制作高质量的课件,多搜集案例,运用案例教学,使“三大构成”课程中许多具体的内容可以用二维图片或三维动画的形式生动地进行演示。

当然学生的作业载体也要进行改革。传统的作业形式主要是在纸上完成,费时费力,且效果有一定限制,学生可以使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作业制作,一方面可以通过作业制作提高电脑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电脑制作手绘无法完成的特殊效果,同时可以通过命题制作完整的设计,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大构成作为从基础课程到设计课程的过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能很好的调动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但是三大构成具有理论性、逻辑性、高度抽象性,只有深入浅出地讲解,让理论知识具有鲜活性,才能使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构成知识。

参考文献

[1].《论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意义》.孙飞.艺术教育

[2].《对“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陈卓勋.论文发表网

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第4篇

【关键词】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艺术设计

一、三大构成课程

提起三大构成课程,从事艺术专业的师生都不陌生,因为整个艺术设计都承载着这三个部分。简洁的概括就是由平面、色彩、立体三个部分的设计组合而成的。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通过平面、色彩和立体的相结合,形成一种对于造型的新概念。在这其中,艺术设计既可以由以上元素共同组成一个新的形态,也可以由不同形态的物质来构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形态。总而言之,现代艺术设计的构成关键在于三大构成元素的相互结合,以及透过元素形态的变化,来组成一件新的艺术设计作品。

(一)平面构成

在二度空间当中,通过对于线条轮廓和图纸之间界限的情境描绘,是平面空间构成的最主要特征。平面构成也可以是图纸上的三度空间,没有实际存在感和立体感,但是通过对于图形的描绘来形成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

(二)色彩构成

在三大构成课程当中,学习色彩构成是学生逐步深化的基础,只有学会了对于基本颜色的认识和应用,才可以保证在今后创作过程中灵活运用,从而保证一个较好的构成能力的培养。颜色应用除了能在二度空间上加深立体感之外,还可以在立体构成上促使作品更加形象化,从而突出创作者的根本意图。

(三)立体构成

现代艺术设计,更多的应用在实践当中。随着人们对于个性化生活和品质生活追求的不断深化,立体构成在今后的艺术设计中,必然是蓬勃发展的。因此,掌握立体构成是艺术设计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功。通过对于点线面这些空间因素的把握之外还要考虑外观的比例、饱和度等,通过协调设计来营造出艺术设计的美感。

二、我国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三大构成课程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当中,是课程的基础。虽然该思路和课程引入我国多年,但是由于不是我国土生专业,在实际推广过程难免存在一系列问题,加上其他的原因,我国三大构成课程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简单介绍如下:

(一)教学内容单一

在我国的设计类专业当中,由于一些教师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上一些教师对于基础知识的忽略,使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从而导致学生在设计专业基础中没有学到更多的知识,导致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这个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三大课程在我国推广过程中,也曾经受到一些传统设计类专家学者的阻挠,推广道路并不算顺利。

(二)教学方式古板

纵观当下我国对于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学方式仍然沿用当代教师所学的那一套教学模式。艺术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是注重灵感、创新,但是古板的教学方式势必会对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当下我国三大构成的基础课程只在学生学习初期进行学习,对于后续巩固和深入学习并没有较深的联系。这样势必会导致学生学习系统衔接出现问题,由于教学漠视,过分重视形式化,没有充分站在学生立场来考虑,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三、三大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通过对于当下三大构成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在顺应艺术设计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必须通过革新来实现对于三大构成课程教学的优化。

(一)正确认识和设计三大构成基础课

对于三大构成基础课而言,可以说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精髓。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通过对于学生正确的带入,来实现课程互动的基础。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运用一些幽默诙谐的设计语言,来加强对于学生的代入感,由于艺术设计本身就是对于美的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语言美的特性,使它在设计课程中的指导性作用更加凸显,从而更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入命题性,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增强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例如让学生利用学习的点、线、面知识设计名片、手提袋、一次性纸杯上面的图形等等,既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课程的兴趣,也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艺术设计能力。这样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点线面、色彩、材质的认识和运用,同时也要注重整体的协调性,保证相互之间的练习,这样才可以加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拓宽设计思维的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二)加强师生互动,调动课堂氛围

互动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更灵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下的课程已经不是当年教师“一言堂”的时代了。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现在需要的是教师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我们也可以说,教师能否在课堂中最大程度的吸引学生是判断一个教师是否成功的因素。教师可以通过出示大量的实例图片,来更加协调的和同学互动,在采用教师与学生交替分析图片构成组织的方式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师生之间的和谐交流。这样才可以保证在增强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后的作业设计来增强学生课后对于课程的复习,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下搜集相关图片资料的作业。在作业观摩的过程中,不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设计思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动手设计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增进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做到有的放矢的实现艺术课堂改革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

(三)积极选材,全面转化授课方式

艺术设计课程可以说是思维创意碰撞的课程。课程独特性决定了它可以用更加多样化的材料,从而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因此,教师可以选取多样的媒介和载体,可以是图形、可触摸的立体物质材料等等,这样既生动,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理解。学生也可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增强对于世间万物形态美的认识和审美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不同的材料,选择采用合适的表现技能,感受各种不同材料的肌理传达出来的美感,自由、感性去创造美,理性的组织美,这样才可以全面实现教师对于学生积极性的引导,从而保证他们能有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这样对于他们日后的自主艺术设计,提供许多有益因素。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观察管理,从而提升他们对于艺术设计的新认识,保证他们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的发展,让他们在探寻材料中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岑雪静.论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三大构成课程的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0)

[2]应琦.关于构成设计教学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7(07)

[3]吕焕琴.艺术设计专业中三大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10)

[4]吴丽..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2(17)

[5]范静静.浅析三大构成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J].美与时代(中).2012(09)

[6]马利广.三大构成教学存在问题及教改建议——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1(02)

[7]郝琦.高震.“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轻工业.2010(06)

[8]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05(03)

作者简介:

迟静,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信息与艺术设计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师,助教,文学硕士。

4.1物质的构成说课稿 第5篇

〖说理念〗

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学习过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说教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第二章中学习了有关细胞学说的知识以后,从更深得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分子观和分子运动观,并用以解释物质三态转变的实质和物质的某些特性。分子是化学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处于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至关重要。〖说学情〗

通过学习,学生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组成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但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粒子,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让学生经过多次的分组实验、自主探究;教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全面观察和总结,并借助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建构对分子的正确认识。而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并须有一定的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3、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描述和解释现象的综合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和交流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运动论的有关内容

教学难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说教法〗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分子的抽象定义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要真正在他们头脑里建立分子的概念,需要一个过程。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而教师只是一个好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多采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使学生的认识更形象。在本节课中应尽量体现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观察、分析能力。〖课前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一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碾碎的方糖、放大镜、烧杯、量筒、滴定管、水、染红的酒精、针筒、黄豆、芝麻 〖说过程〗

由沙雕引入,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接受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这一观点比较困难,这里利用沙雕作品做类比,为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提供基础。

整节课通过三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的乐趣。第一个探究物质的构成,从自然界众多物质到探究蔗糖的构成,目的是要告诉学生材料的选择是从身边容易得到的材料开始的。通过三步就行蔗糖构成的实验,让学生一步步考虑,最后根据水变甜的事实,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存在,从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结论,把学生引入微观世界。学生得出蔗糖由蔗糖分子构成后,再次让学生回答一块方糖和一粒蔗糖粉末是由什么构成,强调大量是为了过度到分子的小。然后通过对比与比喻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通过指出水是由水分子构成,同时指出酒精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进而指出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第二个探究分子之间存在空隙,通过学生自己上黑板进行猜想,到自己动手做两个实验,在进行分析黄豆和芝麻的混合,体积减小到分析酒精和水混合体积减小。通过实验的类比,引导学生思维并使之发现分子之间有空隙,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空隙后,又接着提出是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目的让学生能清楚类比只能帮助我们理解知识,不能作为建构知识的直接证据。

第三个实验探究分子之间空隙的大小,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预测实验现象。目的是在平时教学中就可以慢慢渗透科学探究的素养!

形块的分割与构成说课稿 第6篇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美术课本第二册第3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本课内容分两课时完成。

a)本课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听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初一学生比校难理解,通过演示创设情景把题目改为木散为器,帛裁成衣较易理解)其实也比较容易,指是将原有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全新的形态。这两个看似独立的步骤却是现代图案设计中的一个统一的过程叫变异过程,是现代图案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这个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的练习能基本了解图案设计过程,为后面学习图案设计打下基础。

b)前后知识联系:本课内容是在第一章人类生活需要美的装点--基础图案中学习图案设计的一个重点,从第一课的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欣赏,到第二课图案设计的基础点、线、面的构成,再从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转入本课内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结合后面的色彩的调配与运用原理,为最后的写生、变化与构成图案设计作铺垫。(形成一个简单而又完整的学习图案设计过程。)

c)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分割和构成的概念,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先临摹,再通过分割与构成独立完成一张作品。

d)至开本课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分割与构成,以及它在图案设计中的意义。②通过分割与构成练习,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成能力和创造能力。③同时培养学生对图案的装饰美的审美能力。

e)我认为教学重、难点最能体现课题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掌握分割与构成的规律,为构成图案的需要而进行合理的分割。

教学难点:形块的分割与构成,分割的规律,构成的方式。

二、说教法、学法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心理刚开始成熟但又不成熟,思维习惯于对客观事物进行摹仿、再现。而且对图案在头脑中还没有正真形成图案设计过程的观念。为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实现从再造思想到创造思维的跃进,尝试着用分割与构成的创作练习,使学生体会到创造过程的甘苦。为了使学生激起更大的兴趣与热情,由被动变为主动,既锻炼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脑),构成能力,创造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手);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眼)。真正体现眼脑手的协调并用的原则。根据学生情况,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教学法:学生总是在一种情境氛围中接受知识效果最好,通过创设与教材情感相符合的情境,使学生轻松的掌握知识。在导课的时候创设桌面整理的活动,看谁分块布置合理,使桌面既美观又便于使用,使学生初步了解分割与构成的观念。

2、观察、发现法观察、发现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思维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体会象科学家那样探索发现真理的滋味。让学生观察花瓶与人头的图案画,使学生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画面,激发学生进行分割练习的欲望。

3、演示、练习法这是在美术课中最常用的方法,演示人的图案分割构成,教师演示只是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分割构成的方法,而不是让学生抄袭教师的想法,给学生建议,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生练习,根据教师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用实际,先选定要构成什么图案,再划分为几块,概括成几个几何形或自然形,分割裁剪,最后拼合成预定的图案。可以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有三个高潮一开始导入和中间讲解(以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引入)师生问好后,教师巡视学生桌面上的用品,桌面上只有书、作业本、文具盒、尺、笔、圆规等用具,让学生在再短的时间内整理好,使桌面上即整洁、美观,又要便于使用方便,看学生怎么布置这个桌面。(学生准备教师巡回指导讲评)这是桌面的分块与布置,再结合教室的布局,最后引申到课桌以及家具的制作方法和衣服的裁剪与缝纫。

同时板书:木散为器帛裁成衣(5分钟)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割与构成。

板书:--形块的分割与构成1、请学生先自己来说说什么是分割,(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分割是将一个形分成若干等分;结合事例:如田地的分割、教室内部的分割,房子的空间分割,关键是怎么分,)分为随意分割也就是--自由分割(出示范画讲解,分割成自然形、几何图形。)相对应的还有规则分割(把形按一定的规律分割,等量分割、等比分割等等),再是功能分割(就是刚才作的练习按各自的功能分割)。

2、构成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指将各分散的元素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形态。

把这两个的步骤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现代设计中的过程被称为是变异过程,它是现代设计中的一个基本原理。

板书:分割与构成指将原来的形象打散成一个个美的、单一的变象的设计元素,然后将这些元素组合成新的形态。

3、出示几个简单的构成图形,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得出它们的构成方式:

①衔接的构成方式,几个相同或相似的单元形左右或上下相接。

②重叠的构成方式。

③减缺的构成方式。

④错位的构成方式。

⑤转换的构成方式。

⑥渐变的构成方式。

⑦分离的构成方式。

让学生能通过自己创造思维,通过自己的想象,创作出全新的一幅构成力案,采用剪裁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眼、脑相协调并用。

教师以课堂直接示范:

1、先让大家来回忆一下牛的头部大致有几个部分,角、眼等。再进行简化为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有计划的在一张方块的纸上表示出来,教师示范在纸上画出牛头的几个部分的几何图形,然后直接剪裁,最后构成一幅完整的牛头的形象。

2、其次出示知了和狗的头部图案,教师要强调的是:先确定好你所要构面的是什么图案,再在纸上进行有规律的,合理的分割:要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有目的地分割。

3、通过教师的演示,范画的出示:打开学生的创作天地,都事先定好了图案,鱼、树、狮子、小丑,再确定为几个体块,概括成几个图形,合理的分布到一张纸上,这有一定的难度。

4、之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分割的几种方法:

①两等形分割,产生正负形。

②多等形分割,产生对称群。

③不等形分割,组成意象形。

自由分割--自然形、几何形

1、分割规律分割+功能分割

2、构成--重新组合现代设计的基本原理,变异过程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第7篇

本课题是学生在学习分子和原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物质的微观构成。本节课包括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排布两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三个方面的内容(原子的电性、电量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不同种类原子的差别和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第二部分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元素、离子、化学式等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对学生的准确把握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已经初步知道原子的构成,对原子的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观察分析水分子、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从感性上认识原子是一种实心球体。因此,本节课将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学生这两个认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原子的微观形象。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以及原子中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2、初步了解相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学会画原子结构示意图及表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探究学习的历程,树立学习的自信心。2、对学生进行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三、教法、学法

针对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本课题内容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显得尤为重要。以探究讨论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分析比较法,从原子模型的发展史、模拟动画、图表等这些形象可感的材料中分析、归纳,用于解决相关的问题;以上这些方法再与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促使了学生用眼看、动嘴说、用脑想,主动以多向交流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评价。

三大构成说课稿 第8篇

构成艺术是现代视觉传达的基础理论,是现代应用设计的基础。随着自然科学和哲学认识论思想的发展,人们对于事物内部结构探讨更加知识化、社会化、科学化、秩序化。二十世纪初,科学自然形态构成观的产生,带来了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设计教育体系。通过事物发展变化现象,认识掌握其内部结构因果关系,从结构的整体上分析其内在基因,从成分之间的关系中发现规律,研究形象的创造、形象的关联与形象的排列方法;在艺术范畴中,其构成的实质性内容遍及现代应用设计,逐步以客观存在中平面形象的创造归纳、色彩形象的创造归纳、立体形象的创造归纳为主要视觉传达体系,形成科学化现代艺术设计的思想理念。

1919年4月创建的、以建筑家华尔特·格罗佩斯为校长的德国包豪斯学院,和被后人称为艺术改革与艺术教育先锋派的画家、雕塑家、哲学家、建筑师、工程技师、教授组成的“包豪斯”新的教学体系的诞生,特别是当荷兰“构成主义派”代表人物杜斯伯格来到之后,在象康定斯基、保罗·克利、那基及校长的支持下,初步确立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之“三大构成”现代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构成教学所占据包豪斯现代艺术设计课的主要地位,极其深远地促进了设计教育和工商业设计理论的变革,影响着现代应用设计的革新。

一、不同艺术概念而同等艺术地位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关系

构成艺术的基本规律适用于所有的构成设计。平面构成亦为二次元构成,即平面设计中基本要素的构成及其形式规律,是在二度空间平面内用简单的、抽象的形体来构筑复杂的变化结构,并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培养形象思维的敏感性,反映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平面构成,作为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方式,主要研究在平面设计中如何以最基本的点、线、面形态要素与其大小、方向、明暗、空间、色彩、肌理等构成要素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间的联系;而又如何运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最基本形态要素与构成要素去排列所创造的艺术形象。

二、立体构成的过程是一个分割到组合或组合到分割的过程

包豪斯构成课的主要教师那基,在他《艺术家的抽象》中是这样解释构成的意义:“我们发现了废弃的金属零件、螺丝钉、插销和机器,我们将它装钉在木板上并使它们和图画结合,在我们看来似乎只有运用这种方式才可能真正创造出空间语言,创造出正面和侧面感觉,创造出更为强烈的色彩效果。”相对平面构成而言,“三大构成”中的立体构成则揭示了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和立体设计的基本原理。由此,立体构成这门研究空间立体造型的学科,便成为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基础;而形成立体构成的“点”“线”“面”“体”四种要素,则属于相对连续的、循环的关系,它们没有具体严格的区分,却与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有着很大的差异,所属的“点、线、面”要素与“体”要素一样由二维空间成为三维空间,增加了相应的厚度或高度,因为它们是把属于概念性的几何学上的点、线、面、体变成了既视觉化又触觉化了的东西。

三、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进行是包豪斯设计思想和价值理念

“构成”是设计教育的主要基础课,是设计和造型的基础之一,不但可作为其它造型艺术的课程来实践,而且对于普通教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与素描课相比,构成不以客体的模特进行写生,而是将客体推向原始点,找出其各种要素,然后按照美的原则渗入作者的主观愿望和感情,由此组合成一个新的形态。构成的形态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反映出一定的生活节奏,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情绪,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间接联系。构成所涉及的问题广泛,它包含纯造型艺术所需要的营养,更具有独立的形成原理、基本要素、结构方式,并且向造型艺术之外的、更为广阔的领域渗透,包括数学、力学、材料学、光学、心理学等等,使造型艺术的基础原理更为明确和发展,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各类造型艺术家的素养。

四、包豪斯宣言的宗旨之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

现代设计学的可变原理告诉我们:现代科学、物质、技术和艺术的发展、功能和艺术、物质的第一性和审美的从属性,都是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变革而转化的。由此,现代设计在产品的功能和技能问题解决之后,特别强调了审美的重要性,即“首先满足人类的生理需求,其次满足心理需求”的两个重要成分。包豪斯把“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作为宣言的宗旨之一,明确了设计的概念,完美和发展构成设计的观念,逐步从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美学观念建立起一个新的造型原则。

鲁教版原子的构成说课稿 第9篇

一、说教材

《原子的构成》是鲁教版八年级全一册第3单元《构成物质的奥秘》第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是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前面已经学过了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可分性、原子的不可分性,本节课立足于此继续发展对于原子的认识:除去“化学反应”这个前提的约束,原子也具有可分性。由此“打开”原子,步步深入了解原子的构成,辩证认识其中各种粒子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相互关系。探索原子结构的化学史料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涵,藉此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和质疑、反思、严谨等科学态度的重要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从微观角度认识了水的三态变化、水的电解、氢气燃烧等变化事实,并且以此为载体形成了对于分子、原子的一些基本认识。本节课帮助学生进一步发展上述认识,但鉴于目前的实验条件还难以让学生直接看到微观真相,而学生本身又处于化学启蒙阶段,缺乏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因此适宜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史料及微观模拟动画或者示意图,变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的想象、推理,促进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根据“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结合质子、中子及电子的电性、电量和质量数据,推证“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以氯化钠的形成为例,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通过对分子、原子、离子关系的梳理,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原子更“基本”。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推证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论证原子模型的合理性,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跌宕起伏的,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利用对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的分析,培养质疑、反思精神。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以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和卢瑟福α散射实验事实为基础,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通过对原子结构的探索,对原子的“基本性”加深认识。

【难点】

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初步认识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表现。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投影电解水的微观模拟图,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再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紧接着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几个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原子的结构。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师播放汤姆森阴极射线实验的录像以及粒子流向正极偏折的微观模拟动画,让小组讨论后交流共享:①如果你是汤姆森,如何得出“被激发的粒子不是原子,而是一种带负电的粒子,存在于所有原子中”这一结论?②原子中能只有电子吗?通过分析讨论,经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验证—推出结论—反思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实证意识。然后展示出汤姆森的“葡萄干布丁”模型。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新的原子模型,经历科学假说的建立过程,增进科学体验。

(2)学生自主学习教科书中有关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假如你是卢瑟福,猜想原子内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自学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论物质的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质量大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发展学生的深层次思维,增进成功体验。然后展示出卢瑟福的“有核行星”模型,对比原子核和原子的体积,如同小蚂蚁与足球场之比。以学生熟悉的宏观事物作比,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体会原子核的“小”。同时也衬托出α粒子散射实验的巧妙和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热爱。然后给出信息:原子核又可以分为质子和中子。质子、中子、电子的带电情况和质量数据,并提问:①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有什么关系?②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意在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推证: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质量≈中子质量(远大于电子质量)。

第三环节: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教师提出问题:核外电子到底是如何排布和运动的呢?可以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交流自己想像的样子。然后给出氧原子结构示意图,并讲解: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点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课本回答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遐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圆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面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然后以氯原子为例,让学生互相练习说出氯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教师提问: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会带来什么规律吗?在化学变化中有什么影响吗?然后引导同学看课本并共同总结规律。然后投影演示钠与氯气发生氯化钠的动画。引导学生探究: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氯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学生可能会设计: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是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7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层层递进,生动的情景、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较好地暴露了学生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

教师进一步提问: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离子是怎样形成的?什么叫离子?如何区别阳离子和阴离子?离子符号的书写应与原子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并交流讨论。最终总结并投影到大屏幕上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的表格,使学生一目了然。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1)原子的构成以及各个粒子之间的数量和质量关系。(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意义。(3)离子的形成。

上一篇:中式服装教案下一篇:最新工程质量整改完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