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简报范文

2024-07-20

看纪录片简报范文(精选9篇)

看纪录片简报 第1篇

简 报

稿件来源:阿勒泰市二中团委 撰稿人:竺树君 2012年3月7日

阿勒泰市第二中学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

雷锋是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却助人无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于1963年3月5日亲笔为他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为了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学习雷锋品质,2012年3月6日下午,阿勒泰市第二中学团委组织全体团员在阶梯教室里观看了电影《雷锋》。

雷锋于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村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雷锋精神,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精神为基本内涵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他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精神文明的同义语、先进文化的表征。周总理把雷锋精神全面而精辟地概括为“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今天,组织全体团员观看《雷锋》,主要是想让团员们通

过这几个方面来学习雷锋精神,一是要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二是要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三是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四是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五是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目的是让学生更全面了解雷锋生平、事迹,教育学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同时要求学生要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看纪录片简报 第2篇

壹、時間:101年8月7日(星期二)上午10時 貳、地點: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前瞻廳 參、主持人:黃人事長富源

記錄:范專員妤瑛 肆、出席人員:詳如附件一簽到表 伍、頒獎:(略)

陸、致詞:詳如附件二致詞全文 柒、中心議題:

一、如何落實及提供關懷、體貼、溫暖、尊重的人事服務措施 結論:

(一)「廉正、忠誠、專業、效能、關懷」是公務人員核心價值,其中「關懷」正是我們要多所加強的項目。我在警察大學修社會心理學時,李光雄副局長、考試委員是我的老師,他在文化議題那一個單元上課時說過:如果人碰到文化與文化衝突的地方,會出現一種人,叫做「文化邊際人」(Marginal Man),亦即在過渡階段或是在組織變遷的過程中,有些人原本生活在自己的文化中,突然要融入到不同的文化、族群中,其內心感受和適應非常困難,非旁人所能體會。在組改過程中被裁併同仁一方面要接受新的變革,另一方面要領受舊的影響,而這些人往往是會被忽略的一群,請各位主管要去瞭解這些人的痛苦,在某些事情上尤其是陞遷方面,如果無法獲得公平的對待,這些人所受的傷害會特別大。行政管理學上有所謂的偏差團體(delinquent group),就是不管你做什麼事情,老是和你唱反調的人,所以在組改過程中,要特别花點心力去瞭解 這些邊際人,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成為delinquent group,如此才能減少阻力、增加助力。以人文的角度而言,他們也都是我們的同仁。還有一種落在時代跟時代之間交錯的人,就是所謂的遺老、遺賢、遺少,這樣的人叫「過渡人」(Transitional Man),他們對組織的貢獻很大,請在座人事主管要尊重這些前輩,協助機關首長去關懷他們,所謂利他主義就是最澈底的利己主義,相信你們會得到很多回報的。另外,雖然在座各位學盡所有管理的理論,包括X理論、Y理論、Z理論、權變管理、策略管理、個案管理、弱點管理等,但只要你這個主管不是真心誠意,同仁不信任你,所學的管理技巧都沒有用,所以我一再強調,請主管一定要付出。

(二)常聽到外界對人事人員或會計人員的批評是守舊、呆板、死守法律條文。學法律的人都知道,法律在於討論個案時常常是兩種價值的競爭(competing),無所謂「絕對」,法律的解釋或適用,是先看法律本身的條文規定,但一定要去細究法律本身的立法主旨。我並不贊成人事人員裡一定要有多少比率的法律人員,但是人事人員要有法律的觀念及對制度上的尊重,這是必要的,不過死守不合時宜的法律、制度則不需要,這就是陳院長所指示的用新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意思。我曾在考試委員任內對育嬰留職停薪相關規定提出建議,如有同仁工作5個月之後申請育嬰留職停薪2個月之後再回來上班,依考績法第3條規定,因為沒有連續6個月就無另予考績,而且當這些人回來復職以後,第一年休假是比照初任人員,相當不合理。另外,留職停薪辦法對於育嬰部分是規定「得」,「得」是 privilege,與「應」不同,育嬰是基本人權rights,而非機關對公務人員的恩賜,所以我建議修正該辦法。這就是心態問題,法規如果不太合理,我們也可以效法艾森豪總統,把草坪改成路、把路改成草坪的做法,讓法律更合情理。

二、如何貫徹「落實員額總量管理精實機關人力配置策略方案」 結論:

有關員額和總量管制部分,是政府既定政策,請相關單位配合,而執行的方法就是要用科學的方法訂定目標,用目標管理來達成,但是不要忘記人性的關懷。在此要特別提醒的是:組改過程中,一定要顧及同仁的心理狀態,諸如人事業務有一項是諮商輔導,其實它是人事工作的核心,以前陳前局長桂華曾經辦理白沙班訓練,就是以前彰化教育學院的白沙山莊,所有人事的重要主管在那裡上一個禮拜的課程,以前人事人員如此重視諮商輔導,因此,我希望人事主管對諮商輔導也要有所涉獵、瞭解。捌、提案討論:

一、建議提高參與救災及災後復原重建工作具高度危險性人員之意外險保險金額。(提案單位:交通部人事處)決議:保險是對當事人的事後補助,其旨在分擔風險,尤其是受到意外傷害時其情可憫,應用包容的心來處理,請給與福利處務必重視處理。現行規定仍有改進空間,請與交通部研商。

二、各機關辦理戶外研習、參訪等活動,可否為參加學員另外投保意外險?(提案單位:經濟部人事處)

決議:銓敍部是我國文官官制官規主管機關,本案本總處已請銓 敍部表示意見,將依該部意見審慎研究辦理,必要時本總處向該部表達建議意見,但總處將持支持之態度。

三、建議將申請請頒服務獎章時間點提前至退離職核定日起。(提案單位: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人事室)

決議:依現行「行政院與所屬中央及地方機關各機關(構)學校請頒獎章作業事項」之規定,得自退休案件經銓敍部核准之日起即可先行辦理請頒作業,毋須俟人員退離後始予辦理。

四、建議縮短增額錄取人員分配作業期程為1個月。(提案單位:臺北市政府人事處)

決議:為加速各機關人力遴補,本總處培訓考用處已研議將增額錄取人員分配作業期程由2個月縮短為1.5個月,實已充分考量用人機關立場及考生選填志願權益,未來仍請培訓考用處敦請專家進行流程診斷,評估作業期程再予縮短之可行性。

五、有關公務人員於上班時間猝發疾病,是否核給公假,建議建立客觀審查機制。(提案單位:臺北市政府人事處)決議:請培訓考用處召開會議,邀集臺北市政府人事處等相關機關共商建立客觀審查之機制,並請臺北市政府人事處先預擬備案,提會討論。

六、有關查核考試錄取人員是否有停止任用或不得在其他機關任職情事,建議由分發(配)機關統籌辦理。(提案單位:臺北市政府人事處)

決議:本案因涉銓敍部權責,請顏副人事長先與銓敍部研究後,再由培訓考用處配合辦理後續作業。

七、為瞭解退休公教人員依志願服務法擔任志工之需要,建議協 洽內政部將「內政部志願服務整合系統」(http://vols.moi.gov.tw)與WebHR系統介接。(提案單位:新北市政府人事處)

決議:本案與趙考試委員麗雲於考試院院會時所提加強退休公教人力之運用意見相同,本總處給與福利處責無旁貸,另請資訊室協洽內政部系統整合介接事宜,並請內政部人事處陳處長適時提供協助。

八、建請修正「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第38條第7項除外規定及「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施行細則」第13條除外人員規定。(提案單位:臺中市政府人事處)

決議:在美國所談到的平等保護(equal protection)是年齡、種族、宗教、性別一律平等,其中種族及膚色在憲法上是第一層級的審查(scrutinizing),絕對是用最嚴格的標準,毫無疑問,但性別跟年齡在憲法保障層次則未必完全保障,所以很多人對所有有年齡限制之工作條件一律認為是年齡歧視,其實未必,法律上有所謂「善意工作條件」(Bona Fide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s,簡稱BFOQ)的除外規定。Bona Fide是拉丁文,BFOQ稱之為除外規定,必須要有特殊需求(special need)才能對抗equal protection,而且對抗要成立必須證明該項工作條件為善意,有助於公共利益且非「苛求」和「偏好」,要有連結的關係。美國BFOQ在性別、年齡方面,都是確立的,至於身心障礙(disability),可能未必是憲法上絕對保障的部分,但要確立善意工作條件之除外規定十分困難。我國比較特殊,在國家考試的原住民特考和身心障礙特考部分,是希望能夠彰顯到最大,如果要有除外規定,目前也沒有法律判決,也沒有相當引用 BFOQ,這其實是到了真正的法律層級,建議請相關單位來研究法制,以維護弱勢團體的基本保障人權和善意工作條件成立間之平衡。

九、建議整合公務網站人員資料庫,以確保個人資料保持常新案。(提案單位:臺中市政府人事處)決議:併第7案處理。

十:建請將網際網路版人力資源管理資訊系統(WebHR)與公文線上簽核系統的使用介面整合,避免一事多工的狀況,以提升行政效率。(提案單位:彰化縣政府人事處)

決議:本案合理可行,但工程請資訊室秉持容易使用(user friendly)、顧客中心(client center)及顧客導向(service oriented)三項原則協助改善,以利行政效率提升,並於軟硬體完備後加強教育訓練。

十一、針對當前地方政府總編制員額不足之困境,面對社工人力充實納編之任務,建請總處協助向內政部爭取研議將增置社工人力層級,由縣政府提升至整個縣(含鄉鎮公所),並請銓敍部修正鄉鎮市公所之職務列等表增置社工職稱。(提案單位:臺東縣政府人事處)

決議:照案轉建議銓敍部,另在政府人力精簡下,還能充實社工人力是相當不容易的,社工人力必須真正去照顧弱勢,而面對社工人力的高流動率,人事單位應提供必要的支援,例如協調警察單位提供安全協助,對於社工人力應有長遠的規劃及妥善的運用,請各機關共體時艱,不分彼此。

十二、應業務需要,建請於公務人員高等考試三級考試或特種考試地方政府公務人員考試三等考試增設社會工作類科,以利業務推動。(提案單位:嘉義市政府人事處)決議:涉及權責分工,請培訓考用處轉請主管單位考選部研議,以解決機關用人需求。

十三、應業務之需,建請修正各機關職稱及官等職等員額配置準則第5條之附表三「各機關組織編制之官等員額配置比率一覽表」所定縣市政府簡任、委任官等員額之配置比率,比照中央三級機關之行政機關簡任及委任員額比率各為15%、20%,以利業務推動。(提案單位:嘉義市政府人事處)

決議:本總處已函請各機關就「各機關職稱及官等職等員額配置準則」,有關機關編制職務配置員額比率之相關規定表示意見,俟相關機關意見回復後,請組編人力處即彙整函送銓敍部列入修法參考。玖、主席指示暨結論:

首先,謝謝大家來參加今天的會議,今天的會議是讓本總處及各人事主管有一個溝通平臺。以前我曾發現現在公務人員的論述能力有很多進步空間,因此特別請顏副人事長對於總處同仁講授論述技巧。身為人事人員,溝通能力是必備的條件,包括在開會時陳述意見、議會裡的答詢、組織之間的相互溝通協調,甚至於跟民眾之間的談判都必須要溝通。今天討論的13個提案都獲得決議、共識與進一步之處理,表示今天的會議是有效果的,也請各位主管回去儘快轉達給同仁了解。溝通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對別人的尊重,溝通可以是很堅持、內容很紮實,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但重要的是態度要良好,不可以給對方屈辱感。人或可以一直用威勢屈辱別人,但是很多事情沒有辦法以威勢折服別人,在內心深處依舊不服,那樣的工作不是我們人事單位要做的,同樣的,今天你做好人事上的工作,如有受到屈辱,可向 總處反映,總處一定會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有效的資源支持大家,但相對的我也請大家,在與別人交涉時,不要讓別人有屈辱感。

另外,口試甄選也是溝通過程中很重要的一環,人事人員在辦理甄審的過程中,口試的技巧必須提高,如果不能對這一個人的才、德加以有信度、效度的甄選,這是失敗的人事甄選。更重要的是不能讓參加口試的人員感受羞辱,這是基本原則。如果口試的時候給對方壓力,對方的實力是展現不出來的,很可惜我發現當前很多人事甄選卻是如此,也就是透過這樣的口試過程的信、效度是不能提升的,因此,本總處亦將口試及溝通列入人事人員的訓練項目之一,我也籲請所有的人事主管在甄選人才時,要事先研閱相關資料,這是對當事者的尊重,不錄取沒什麼關係,不要讓對方受到傷害。

第二件事情,做事情不用怕麻煩、改變,只要大家所提的意見是足供興革的,人事行政總處都會去做,也希望所有人事主管把這種精神帶回去,如果有同仁提意見,請你要去傾聽。我在美國讀書時,老師跟我說一句話:他說「Frank,假如有人反對你,你要聽聽他的意見,因為裡面一定有你不懂的東西」,我回國以後已經快20年了,奉行這句話讓我得到很多益處,也請在座的同仁們,假如有人反對你,也可以聽聽他的話,裡面或許有些是你不懂的東西。

最後一點,是希望能夠貫徹人事一條鞭,人事一條鞭的貫徹,不是為了個人,也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是對制度的尊重,要貫徹考試用人,非得透過人事一條鞭無以致之。有些人誤解一條鞭人事制度,比如地方人事人員擔心會不會因此影響地方的人事工作,事實上我們會在實施人事一條鞭的過程中,會保有適當 的彈性,我在好多次的致詞裡面引用錢穆先生所寫的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一再的強調地方政府的施政成功就是國家的希望,這一點我不會改變,所以貫徹人事一條鞭,維持人事專業,只要大家恪遵人事法制,對地方自治的尊重,我和人事行政總處一定說到做到,相對地也請地方全力配合。以上,謝謝大家參與今天的活動,謝謝大家。

看纪录片简报 第3篇

无论对于纪录片的定义有多少种说法, 几乎每种定义都是与“真实”挂钩的。“记录真实”是纪录片的本质, “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和核心。然而纪录片的“真实”有着极其复杂的深刻的内涵, 不能单纯把它与“事实”本身划上等号。从媒介特性上看, 纪录片的真实是见证的真实, 实际上就是强调它所表现的对象应该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事物;从操作层面上看, 纪录片不可能等同于“真实”, 它只能培植一种“真实性的效果”;从叙事文本上看, 纪录片的真实是事件客观性与作者主观性的统一。既然纪录片的“真实”是多层次多涵义的, 与之相应的便是艺术的假定性。

假定性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是在戏剧中“约定俗成”的“以假作真”的表现方式。广义上看假定性是所有艺术的固有本性, 为了与各类艺术共有的假定性相区别, 本文从狭义角度分析纪录片的“假定性”, 即导演出于艺术、商业需求或吸引观众等目的而采取的电影化、故事化的假定性手段, 这是一种主观的主动的假定, 对纪录片原本的自然素材做出了主观上的再创造。因此对于此类纪录片而言, “真实”与“假定”的问题显得更为敏感, 导演需要以不易察觉的假定手法最大程度地再现真实, 给观众真实感, 从而模糊了“真实”与“假定”的边界。例如近年来《华氏911》《海豚湾》《KJ音乐人生》等记录影片, 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全程, 而是充分利用了剪辑、音乐等全方位的叙事手法加工原有事实, 既保留了真实特征, 又使影片获得更大的观赏趣味, 同时赢得了口碑与大量观众群。

二、《海豚湾》的假定性叙事

既要能够再现真实, 又免不了经过多重加工, 纪录片是内部的真实性与外在的假定性的统一。与电影电视等相比, 纪录片假定性的特殊性在于, 既让观众感受到假定的趣味, 又不能让他们意识到假定的存在, 从而引发对影片真实度的怀疑。

摘得第82届奥斯卡最佳记录长片后, 《海豚湾》得到了全球观众的关注, 甚至很多不爱看纪录片的人也饶有趣味看到了最后, 不少观众认为像在看一部大片似的, 既有启示性又充满了观赏性。这是导演围绕大量素材进行了叙事层面的重构, 获得了很大成功。

1. 时空假定与风格化叙事

首先在片子的时空组织形式上, 《海豚湾》使用了电影艺术经常使用的时空假定手法。制作电影实际上就是利用假定性通过“银幕上放映时间”来处理“生活中的时间”, 以期控制“观众心理上感受到的时间”。[1]《海豚湾》的放映时间与发生在太地的整个事件时间是不吻合的, 导演利用内外倒叙交替的方法, 在叙述太地调查情况的同时不断穿插相关背景资料以及探寻太地真相的动机与准备等, 同时还在一些场景后面补充参与者事后的采访镜头, 对此进行更详实的补充乃至追溯。整个故事采用了碎片化叙述下波浪式前行的线性结构, 总体上时间是往前行进的, 但是线性时空不停被打断, 观众在了解事情经过的同时也得到了更多内涵与信息。无形之中叙事时间被扩张了, 叙事空间也得到拓展。

《海豚湾》开头是在一辆行驶中的车上, 一个知情人提议主人公带上面具, 遇到警察要弯下身, 还很警惕身后车辆认为他们被跟踪了。导演刻意选择了这样一段对话作为叙述的开始, 一开始就营造了一股略带悬疑的戏剧风格。在这样一个剑拔弩张的氛围里, 影片开始追溯调查背景。偷拍本身就如一次隐蔽的揭黑运动, 注定会不断发生各种状况和冲突, 这样便有了大量有矛盾有情节的故事性很强的素材。导演在处理素材的时候, 既有太地破费周折的调查经历, 也不忘用大量抒情镜头表现海豚的美丽与珍贵。这样松弛有度的叙事节奏, 符合了强调小高潮与大高潮的戏剧叙事规律。影片里每到夜晚, 工作人员就全副武装, 穿着迷彩服, 脸上涂抹着彩绘, 在夜色的掩护下秘密地在太地进行作业。他们使用的全部都是只有在军事领域中才会用的到无热源的高清摄像机。既有戏剧冲突, 又有调查悬念, 还有好莱坞电影里的高科技设备, 影片在叙事风格上的假定色彩显得较为浓厚。

2. 内部聚焦与构图、修辞叙事

《海豚湾》是以多位参与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展开叙述的。宏观上看, 故事的叙述者=参与者, 也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参与者知道的一样多, 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 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这是一种第一人称的内视角, 影片中多级参与者兼做叙述者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 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而向观众进行描述和评价。影片里除了大量现场采集到的视频, 还有征对不同对象的访谈, 大多采访者都表明了对杀戮暴行的抗议以及对动物生命的热爱。内部聚焦的叙事视角与“全知全觉”的纪录片叙事相比, 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 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纪录客体对象的“原生形态”, 反映事物的“纯真面貌”, 是许多纪录片作者遵循的创作原则和追求的目标。但任何理论一旦走向极端, 就会带来偏见, 就会束缚自己的手脚。纪录片如果一味排斥创作主体的作用和其他表现手段的介入, 就会流于“自然主义”, 使纪录片的艺术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海豚湾》在构图上十分注意以细节动人, 无论是看似带着微笑的海豚面部特写还是海洋里海豚与人类一同遨游的空镜头, 都赋予了海豚拟人化的特征。采用了柔光处理的饱含情感与美感的镜头下是带有灵性的海豚在欢笑, 影片高明的地方在于不仅将这些镜头与海豚遭到杀戮时的残忍画面做对比, 同时表现了海豚通人性的一面, 暗示出仅仅赋予它们生存的权利是不够的, 它们需要的是回归海洋的真正的自由。导演通过突出细节、象征拟人等主观手法将影片立意拉得更高更深远了。利用对比蒙太奇、交叉蒙太奇等, 影片将太地当地居民的安逸生活与海豚被屠杀的场景做了平行对比。也许捕杀海豚只是太地经济来源的一小部分, 但通过两组镜头对比, 观众在感知上获得的强烈讯息是“太地人的财富都是用海豚的鲜血换来的”, 这样无疑再次把太地当地的猎杀海豚行为放在了道德高地进行拷问, 批判色彩十分强烈。

3. 特效与内涵

作为讲究“原汁原味”的纪录片, 《海豚湾》并不排斥制作特效的使用。片头最开始字幕部分是用特效加上了蒙板, 故意只留下模糊动态的影子, 既大体交代了故事主题, 又给故事增添了神秘感, 暗示这一切都发生在黑暗之下。电影基本上是靠压缩生活中真实时长来构成的, 无论从整个故事, 还是从某一个繁琐的动作来看都是如此, 但压缩时间有时更为意味深长。压缩时间的一般性手法实际上有两种, 一种是把真实生活时间缩短, 这是一种绝对压缩时间法;另一种则是通过在单位时间内增加超过一般感知经验的信息量, 这是一种相对压缩时间法。[2]故事结尾, 老人挂着液晶屏走在人群里, 导演使用降格镜头将来往人群做快动作处理, 过往人群来来去去, 只有老人一直坚定地站在路口, 将太地真相公之于众。这是一种相对压缩时间法, 在有限的时间内导演将老人为之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呈现给观众。影片由此戛然而止, 老人坚定的身影与周边变了又变的人群形成一种对比, 不禁让人深思在如此快节奏的社会里, 有多少人能够静下心来关注真相关心生命。或许发生在太地的一切就像那块电子屏一样很快被人潮掩盖。

《海豚湾》无论是在时空组织、叙事视角、叙事风格还是构图造型、剪辑特效等方面都利用了大量故事化、影视化的假定性叙事策略, 各种修辞和音效、音乐的加入也成为叙事的一部分, 共同成就了这样一部富有新意与深度的记录长片。

三、以真实性为灵魂——《海豚湾》假定性叙事的底线

纪录片在严格的语义上不是纪实资料, 但是它的基本要素却是纪实资料当中的纪实特性, 因此真实性始终是纪录片应当坚守的灵魂与底线。但是纪录片的纪实又不能是毫无目的的自然主义的表现, 作为观众, 既期待在所看到的影像和在摄影机前所发生的现实之间有指示性关联, 也希望能够对这种关联中的诗意的或修辞性的艺术转化进行评判, 从而对我们所处的现实形成评价或看法。

《海豚湾》的确存在导演主观引导的倾向, 在摄制组视野下的日本太地并不等于真实的太地, 当地的采访对象也是经过挑选与把关的, 影片本身也采用了大量假定性叙事, 但是影片还是在真实与假定之间找到了边界, 至少观众对太地海豚被杀戮的事实坚信不疑。

首先, 《海豚湾》坚持题材、创作过程的绝对真实。在太地海豚被屠杀这一既定事实下, 影片的工作团队包括很有影响力的驯兽师奥巴瑞联同电影人路易·皮斯霍斯以及一个由社会活动家、电影人和自由潜泳者所组成的强大的精英制作团队。这样的人员选择具有相当的权威力和公信力, 便于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和影响力保障影片拍摄过程的真实。

《海豚湾》的叙事呈现出某种故事化的特征, 但是与故事片相比又有着更多完全不同的镜头和场景。影片较少围绕一个中心人物、以戏剧结构组织在一起, 大多是围绕被操控着的逻辑或主题, 用纪录语言组织起来。影片中人物或演员反复出场, 为影片提供信息、发表证言以及给出证据, 地点和事件可能忽然出现或消失, 它们都被用来作为支持影片的观点或看法。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 从一处地点到另一处地点, 但是始终有某种意义逻辑 (对海豚屠杀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生命的反思) 为这些跳跃搭建起相互连接的桥梁。《海豚湾》与纪实类电影在“真实”与“假定”的处理上有所交融, 但还是有着本质区别。

在拍摄现在时事实的情况下, 摄影机和制作者应该将干预度减小到最低限度。诸如运用偷拍、无引导性采访、和拍摄者建立互补关系、减少自身注意力等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 不能进行搬演或者摆拍等手法来影响事件。[3]由于立场对立以及利益冲突, 《海豚湾》大量素材几乎全部来自隐藏身份的偷拍甚至是抓拍、抢拍。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个高速的马力系统, 维持摄像机最大限度地运转, 另外还制作了无人驾驶的遥控飞机模型, 提供的是天线的支撑和摄像功能, 模型下方装着一架同样能够远程控制的高清摄像机。导演将这些准备过程以及其中遇到的困难完整地展现给观众, 使观众相信拍摄素材的可靠性以及真实性。

另外, 采访、照片、视频资料、新闻报道等具有纪录性质的素材也在《海豚湾》中得到了适当地利用。参与者声情并茂的受访视频, 历年来日本对于海洋生物的政策数据, 日本水俣汞中毒事件的视频资料等内容翔实的多媒体素材都穿插在影片中间, 对太地真相进行了有力的补充与鞭挞。这些具有纪录性质的素材, 是为了削弱那些戏剧化场景对于观众的干扰, 同时增强了真实结论的说服力。

四、小结

纪录片叙事的假定性运用更能体现作者的主观意图与艺术追求, 同时使影片更具有商业价值。生活百态、人物事件无一不是生动具体的, 仅仅将其“反射”到镜头上便会失去生机和灵气。纪录片要真正拥有审美的价值和艺术的价值, 离不开“假定”与“真实”的合理把握。但无论何时, 纪录片的首要责任是以“真实”为内核, 以呈现事实给观众为己任, 这样才能坚守住纪录片独立的艺术属性, 保持其独立的艺术品格。

参考文献

[1][2]王红进.《电影叙事的真实性、假定性与可接受性》.

纪录片这样看更好玩 第4篇

今年春节,我和儿子每天都守着CCTV-9的《冰冻星球》——哪怕地球都放进冰箱了,企鹅、海豹、海狮们还在坚持卖萌啊,这些天然呆的生物,完全把他吸引住了。看到北极熊宝宝被活活饿死的场景,我和儿子双双落泪,很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想,其实在小孩眼里,这些纪录片也就是动物本人出演的动画片吧。他们才不会像大人一样,为自己设限。关键是,看什么动画片,要投其所好。

儿子从1岁多开始,就对火箭、宇航员、星球等一切与太空相关的事物特别迷恋,所以,我和他特别喜欢的一套纪录片,就是CCTV-9播放、Discovery探索频道制作的《走进霍金的宇宙世界》,听上去很高深莫测吧,连谢尔顿·李·库珀(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都无比崇拜的霍金来阐释宇宙,4岁小孩能看懂吗?

这个纪录片确实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虫洞、太阳黑子、时空旅行,但是,家长可以为孩子做“现场讲解”,把他最好奇的部分提炼出来,用他可以接受的语言解释给他听,他会随时提问,我们随时探讨。每当画面上出现宇宙飞船以及一切太空飞行器,儿子就无比激动,因为他的一大心愿就是驾驶宇宙飞船带我们全家去别的星球玩。

霍金假设:人类已经发明了一种超高速的太空飞行器,但即便如此,我们搭乘它搬去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路上也要花73年。

儿子问:“73年是多久?”

我说:“73年非常久,宇航员可能还没有到目的地,就死掉了,需要再换一个宇航员。”

对此,儿子非常焦虑,觉得人类科技发展得太慢。他说,这样吧,我来发明更快的宇宙飞船!妈妈,我等不及了,我觉得上幼儿园太浪费时间了,我现在就去上大学,赶紧学习怎么发明宇宙飞船吧!

那几天,他每天都在想各种办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他问我:“那个特别远的,我们可以去住的星球叫什么?”

我被他问住了,我们立即去网上查,原来是葛利斯581D星球,在太阳系之外,上面有海洋、有云层、有雨水。从此,他的星际旅行目的地从火星改成葛利斯581D,这颗行星的唯一问题是二氧化碳太多……儿子问:“什么是二氧化碳?”我去买了一瓶可口可乐,请他喝几口,说:“有没有感受到里面有奇怪的气体,你看我们喝了可乐会打嗝,如果空气里很多很多二氧化碳的话,我们就没法呼吸啦。”

如何解决葛利斯581D上的二氧化碳,这是他的下一个人生难题。我愿意陪着他一起去找答案。我们一起研究幼儿百科全书中跟太空有关的部分,一起去香港太空馆用游戏的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看纪录片只不过是其中一个环节。

我觉得,只要家长愿意,纪录片真的可以变得比动画片还好玩。你的小孩喜欢什么?如果他关心环境,可以陪他看法国纪录片《家园》,讲气候变暖、资源枯竭,人类如何破坏自己栖息的地方;如果他喜欢海,可以陪他看德国艺术家莱妮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制作的《水下印象》,珊瑚、海龟、热带鱼,美得像一组史诗。

看纪录片信仰后果 第5篇

最近,我观收看了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它分三集,第一集只要主义真,第二集壮志换新天,第三集时代先锋行它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通过讲述、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人的核心价值观。 看完影片,我感触很多。我们的党从初期以马列主义为信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了毛泽东思想,通过人的努力,建立了我们的国家。也是这种信仰支撑着我们的、建设、改革,走过这90多年,直至今天。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富裕的社会里,员们仍然在平凡的生活中做着平凡的事,但它是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是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是有益于人民的事。这是因为员的信仰没有变,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信仰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表现出来,一个时代的前进,靠的是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民族的发展,靠的是积极进取的意志;一个带领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更需要在各个领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创造一流业绩才能把自己的理想逐步变成现实,在新时期人信仰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践共同富裕的理想。不同时期的优秀员代表雷锋、黄继光、王进喜、华罗庚、郭明义、吴孟超、孔繁森、李林森、杨善洲等激励着我们积极向上,牢固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思想上的先进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顾大局,守纪律,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改革创新,自觉奉献,创先争优,坚持廉洁奉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时刻牢记员的宗旨,坚持心中的信仰,积极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作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为把我县建成文明和谐的新五华而努力奋斗。

看纪录片六人的影评 第6篇

影片主要介绍了泰坦尼克号遇难迎救中发现了六名中国的幸存者,但相对于其他遇难者来说这六名中国幸存者可没有遭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而是遭到异国的冷漠与无视的存在,同时也间接的说明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显而易见了,弱小的国家不仅没有外交,更是没有说话的权利。所以我们只有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在这个世界上有立足之点,而最为的精彩的地方个人认为的是在泰坦尼克上遇难的时候,船上的六名中国幸存者不但没被记录,反而是通过一些借口来欺压那六名中国的幸存者,而这背后是典型的给中国人抹上一层黑皮,据说在报道下,这些中国人为了活下去,实现了各种手段,有的甚至化妆成了女人,在当时的西方报纸上,将一处美好的舍生取义精神写得颠倒是非,给世人蒙上了一层灰暗的面纱,为此说明只有自己强大,才能不被欺负。

面对当时的环境下,那六名中国幸存者不但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通过一步一脚印的顽强活了下去,正因为是这份精神才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民的一份骄傲吧,而影片也是在清明节后上映了,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清明节时期来对逝去同胞的纪念。他们在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海难中不平凡的经历值得所有人牢记。

看纪录片六人的影评 第7篇

在194月14日泰坦尼克号沉没后,大部的幸存者被送至纽约港口,都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而只有六个中国人在24小时之内就被美国驱逐出境。不仅如此,他们的逃生经历还遭到当时媒体“污名化”的诋毁报道。此后的一百多年,泰坦尼克号相关的记载中几乎不见六人的踪影,世人也从未得知他们获救后的去向。

当时遇难时,8位中国人中,有两位在三等舱闸门打开之前就被活活踩死;五位中国人发现了一艘被弃用的小破船,趴在破船上遇到了救生艇逃生;还有一位据记载叫Fang Lang的小伙子在失去意识前,把自己绑在了铁达尼号的一片残骸上,很幸运地被唯一返回搜救的14号救生船发现。而他醒来恢复体力后,就主动帮当时体力不支的水手划救生艇,直到被大船救起,全艇的人都视之为英雄。然而因为不懂英语,他们也无法辩解,而且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也根本不会有人找他们追问真相。

泰坦尼克号几乎每个幸存者的故事都有记录,唯独这六位中国幸存者的经历无人知晓,他们理应和其他幸存者一样被记录下来。就有很多网友在网上看到了有关“六人”的新闻后,主动联系到调查团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帮助。大众层面对于泰坦尼克号上六位中国幸存者的关注,更加坚定了调查团队要将这六个人的经历公诸于众的决心。

看纪录片简报 第8篇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历史碎片信息

《 我的抗战》 是一部大型抗战历史纪录片,由崔永元团队采访、 拍摄制作而成,前后历时八年,收集和记录了大量历史资料,全片共32集[1]84。 纪录片每集表现的主题均是以国际援助、关键战役、武器补给、人民武装、战俘和战时情感等细节或侧面来还原战争及历史全貌。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对其呈现的历史信息的碎片化进行论述。

一、历史信息形态的碎片化

1“. 口述”方式及其主体。 个人口述是《 我的抗战》 纪录片的主要叙述方式,也是该纪录片的影像主体,使其成为不同于其他纪录片的独特影像风格。在这里口述历史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播媒介的表现方式,而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手段,即是对历史的口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设立了专门的口述历史研究室,成为口述历史学的发端。 口述历史学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访谈、录音的方式对口传记忆和具有历史价值的个人观点进行搜集记录,此方法可以将历史同现实密切联系起来,并将其恢复成大众化普通人的历史。也就是说, 在口述式的纪录片中,其主题是许许多多的普通群体。 电视纪录片 《 我的抗战》 的叙述主题是三百多名抗战老兵,他们都参与了那段抗战历史,是当时的普通士兵,是重大历史的当事人,或是当事人的直接关系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或亲闻者,正是因为其生命与历史的紧密性,才使得纪录片中的他们具有特殊的战争符号[2]99。

2.口述历史信息叙述的碎片化特点。《 我的抗战》 采用个体生命故事的叙述方式,将叙述者自我人生经历同战争的时代背景及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通过对其碎片化信息进行整理,使其成为相对完整的不同个体的生命故事。 在《 南京保卫战》中,利用小人物的口述及其命运来讲述此场屠城战争;在《 姐妹》 集中,叙述了日军对中国女性犯下的暴行及残忍性。这些鲜活的生命个体将其特定历史时期的故事展现出来,以记忆的碎片化形式来讲述每一个故事。《 我的抗战》 通过这些生命个体故事的讲述,从细微处来展现抗战的宏大历史,并以其碎片化的形式将宏大的历史更具体化,进而了解抗战时期历史的真实性,由碎片化的历史信息共同组合成宏大的历史[3]137。

3.口述历史信息记录的碎片化特点。《 我的抗战》 采访的老人有三百多名,历史中,他们有的是普通士兵、有的是军官、有的是教师、 有的是电影明星、有的是孩子,还有外国人,这些老人的身份不同, 职业不同,大多是军人。但抗战经历是他们人生中最难忘却的,正是这些普通士兵、普通文艺工作人员、受害的民众、慰安妇、伪军、战俘和侵华日本士兵对历史的回顾与口述,为《 我的抗战》 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支撑,通过这种碎片化的记忆和记录,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展现。如对中国正面战场中的二十二次重大战役、敌后战场的著名战役的历史讲述,以及战争中人民的心态、当时的文艺、教育、人民生活、医疗、战俘、劳工等问题进行了展示,并从拷问人性和反思战争等角度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进行重新展现和溯源。如:群众对卢沟桥事变前后的南苑兵营的印象; 伪军的多面性;小战士在首战时的恐惧心理和被报仇心理激发出来的勇敢等,这些细节性的搜集和记录,从侧面和心理方面反映出历史中中国民众及社会的形态,而正是这种复杂心理、人情的本色和多样人生的选择使得历史更具真实性,也正是这种碎片化的真实历史将整个抗战历史原貌进行了还原。

4“. 隐形叙述”之线串联起碎片信息。 不论是历史记录的碎片化还是口述历史内容的碎片化, 都是以一个隐形的叙述者来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统一体[4]59。 如在《 我的抗战2》 中,《 打鬼子1943年》这集中,纪录片将四个主要人物分别进行展示,其中, 山东蓬莱救国会会长同“ 棺材仗”对应“, 血战双黍子”同河北八路军杨天恩相对应“, 臭狗镇”同海军七团王守菊相对应,“ 雁翎队”对应河北白洋淀的赵波。在此历史记述中,人物之间、战斗之间和段落之间均无独立的表述,没有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纪录片的完整叙述和和谐呈现则是通过其相关性的隐形叙述来实现的, 即都发生在1943年。 在纪录片的解说词中,分别使用这样的表述:在“ 臭狗镇 ” 一节,解说表述为“ 同样是1943年……”;在“ 血战双黍子”时,解说词仍表述为“ 同样是1943年……”可见,是隐形叙述者将各个碎片化的历史信息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时空统一体,并使各个碎片化的信息各具特色,自成故事,然而又不失其统一性。

二、历史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作用

1.记忆的碎片化再现了历史面貌。 《 我的抗战》 中,通过一系列老人记忆中碎片化的记述,还原了历史原貌,再现了历史。 在《 我的抗战2》中,不管是“ 南京大屠杀”,还是“ 731细菌部队”,或是惨烈的滇缅战役等沉重历史的回忆和记述,均是通过回忆来再现当初的历史的,并成为那段历史的有力证据,对正统历史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质疑或补充。 在众多老人的回忆中,我们能够从中捕捉到许多历史条件下的生命细节。 像小战士在第一次执行任务时,感觉夜晚的枪声非常好听及战士们不打仗、不穿鞋子的情景等。 在《 我的抗战》 的《 在延安长大》这部分中,任志远在十五岁时首次见到父亲任弼时的细节描写等,通过无数个人独特的经历,共同构成抗战史。这些独特的个体回忆,也成为了一个独特年代的集体记忆。在纪录片中,将多个个体记忆和故事细节呈现给了观众,让观众来评判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也正是这种没有说教意味的历史再现,能够让观众更加主动地去感受和认识历史,并去思考历史[5]51。

2.记录的碎片化充实了纪录片的内容。 不管是在《 我的抗战》 中还是《 我的抗战2》 中,大量历史信息的记录都使用了一定的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的使用,对纪录片的内容进行了充实,使其更具血肉。《 我的抗战》中,大量的历史碎片的记录中,都配合着历史的口述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 像在《 我的抗战2》和《 我的抗战》中均使用了动画,这不仅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历史,也为观众感受历史、还原历史提供了视觉支撑。 同时个体口述和影响资料的使用,也使人物个体命运同国家历史大环境统一起来,二者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个人命运同历史背景的紧密性,也使个体人生经历显得更加典型和有意义。 每一个独立的口述故事,均与历史时代紧密呼应。《 白山黑水》 中,抗联战士李敏突遇抗联队伍中有人叛变而带来的生死厄运,115官兵在平型关大捷中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也同太原会战紧密相连。个人命运同历史时代紧密相连,相互依托,让个体生命的故事引导我们不断进行思考。 《 金陵永生》一集中,我们看到美国女教育家魏特琳置个人生死于不顾而奋起保护中国妇女,日军雄踞南京后,受到日本人的恶意扭曲和中国人的排斥,以至于被迫回国,并在回国后不久自杀。 在纪录片中,魏特琳这一个体故事是该集的叙述线索,不仅向观众展示出日军疯狂奸淫、血腥屠杀的残忍性,也呈现了人类的博爱、懦弱及感恩兼有的复杂心理。 而这种对人性及其复杂性的认识和思考正是人类认识历史、反思历史的基石,纪录片则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使这种人性的展现更加生动化和形象化,使历史记录的内容更加充实[6]100。

3.历史碎片信息的传播使历史趋向于大众化。《 我的抗战》 中搜集了大量的口述式历史资料,在宏大历史叙述中,呈现出了大量历史背后的细节,也使历史成为了底层的、普通民众的历史,进而改变了人们认识和表述历史的方式。 比如,对著名的美国援华空军飞虎队的认识,其给人以国际人道援助、战斗力十强的感觉。 而事实上, 他们来中国的目的是各种各样的,有的是想拯救华人,有的是带着开战斗机的梦想,当然也有的是为了赚钱。 他们都没有体味到战争的残酷性。在当事人的口述中,对宏大的历史记述进行着消解,向观众展示出一个真实的飞虎队。 观众看到的飞虎队既是有血有肉的, 又是存在弱点、缺点的,他们经历了由普通人向英雄的转化,但也感受到了其悲凉晚景。

看纪录片简报 第9篇

罗浩:透过纪录片镜头,看西藏变迁

老酒

罗浩

2016年,中国国家地理风景评审师

2015年,CCTV9《大草原》西藏一集导演

2014年,《雅鲁藏布的眼睛》、《藏东南的精灵》、《山湖之灵》、《莲花秘境》环喜马拉雅生物影像生态观测丛书主编

2013——2015年,任西藏户外协会执行会长

2013年12月,任西藏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2013年,首届环巴松措山地自行车越野竞速赛总策划、总指挥,至今连任三届

2012年,鲁朗、苯日神山生物影像调查负责人,西藏生物影像调查机构创始人

2011年,巴松措生物影像调查负责人,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影像调查负责人,西藏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战略部总监

2009年,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藏馆前期策划,民俗顾问

2007——2010年,《西藏人文地理》杂志社执行主编

……(更早履历查阅网络)

雅鲁藏布江漂流历险,世界首次

陌路征途——生理与心理的挑战

雅鲁藏布江系世界最高河流,据称当年国外探险队有意探险。在如是背景下,一支民间探险队“捷足先登”,全队十八人(老罗任副队长),囊括多重身份,颇具戏剧性,被称为“十八罗汉”。

那已是1998年。

旅行比旅游虐心,探险比旅行遭罪,甚至落魄。这支漂流五月有余的探险队在资金不足、险途丛生的条件下承受生理与心理上的双重挑战,老罗一句“环境艰苦、前途渺茫”轻描淡写道出当时处境。

但那史诗般的事实却是如此悲壮!

十八罗汉,每人带着5000元和50万保险,身穿泡沫救生衣,搭乘初级漂流艇,便开始雅江征途。

出发时,众人签好生死状:危急关头若有落水者,为顾及全局只能拉一次。

从藏民手中换来的肉舍不得一次尽情享用,却在半夜被狼叼走。

夜宿树林,一队员拉船径直走向河里,被发现拉回。原因是他想通过“他认为正确的方式”为队友争取那50万保险费。

……

只是,老罗已不愿提起往事里的细节。

你若想问攀登过世界多座高峰的人“攀登珠峰是怎么回事”,他们或许也是类似老罗的回答。因为当时的命悬一线在事过后化作风轻云淡,方能再攀奇峰。

那场轰动世界的漂流过后许久,税晓洁在回忆录中写道:雅漂之后,我患了好几年的“失语症”,直到写完《雅鲁藏布江漂流记》才稍有好转。在税晓洁心里,雅漂是他放不下的结,他身体回到了城市,但魂却淹在雅鲁藏布江,波澜起伏,无处安放。

问起老罗漂流后心路时,老罗称并无太大影响,因为在那之前,他已工作西藏多年,包括之后也一直从事西藏方面工作。对于雅漂的事,他很少跟人提起,只是问及时聊上几句。

当时是否果真平静如斯,无需多问,正如老罗重复的那句“我这个年纪,只想活得简单些,把最想做的事做好就行。”

雅鲁藏布江漂流十周年,再续前缘

2008年,雅鲁藏布江漂流十周年,当时老罗任《西藏人文地理》执行主编,于是策划了“雅漂十年”专题——老罗邀请其他队员每人写500字。

每个人都知道:500字是个笑话。要么不写,一旦提笔,心中激荡岂是500字能结束的,于是一篇篇洋洋洒洒的文章再次诞生。

采访完老罗后,我从网上翻了翻还能找得到的文章。

印象最深莫过于,有队员在雅漂十年回忆中写道:当时税晓洁给每人照了一张相,我们都知道那是干嘛用的。

影像拍摄大灵猫,西藏首次

摄影师的坚持终落地

老罗出身新闻学专业,1984年已是西藏摄影家协会秘书长,纪录和保护西藏生物是他摄影师身份和西藏情感所能孕育的最佳表达方式之一。

西藏物种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但在纪录史上却是一项漏洞,其缘由不一:高原危险性的心理状态和政府方面的项目管制导致专家学者无法介入,除此之外还有资金欠缺等问题。

2010年,TBIC项目(西藏生物多样性影像保护,原名TBIS西藏生物多样性影像调查)成立,开展至今。2014年,项目开始有了突破性进展,老罗时任西藏户外协会会长。

当时考察团队深入吉隆沟、雅鲁藏布大峡谷、巴松措、阿里神山圣湖区域、墨脱、察隅等地,人迹罕至处易生惊喜,但此中险阻只能自知。包括新书《莲花秘境》在内的所有TBIC系列丛书,读者可从中领略从未见识的藏地生物,但却容易忽略幕后团队所面临的困境。

植物种类尚且需要在复杂的地形和合适的季节里勘察剖析,何况可遇不可求的罕见动物。动物的警觉性迫使摄影师只能在专家学者的分析下,选择动物可能出现的场地安置红外拍摄相机。

TBIC系列丛书中所收录的动物资料大多得益于当时“默默劳作”的红外拍摄相机。

西藏动植物的历史性发现

TBIC项目喜马拉雅一带展开时,本计划2015年5、6月份再次深入吉隆沟等地,但因为地震灾难缘故暂时取消。

截至2015年底,TBIC项目共获七大奖项,更是创下多个“第一次”。

行摄吉隆沟,完成康顺绿绒蒿首次影像纪录,为世界绿绒蒿研究提供了新标本;墨脱考察,捕捉大灵猫画面,在西藏为首次……

关于墨脱一带,老罗曾说,他最想拍摄的是豺,想通过纪录的方式达到保护豺的目的。

老罗说,当地一些村民因为豺偷吃牦牛而造成损失,所以但凡发现立即打死吊在村头以示震慑。但这样的方式使得豺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当地已不足2000只。

nlc202309081354

旅游该如纪录,重在保护

TBIC纪录西藏生物的同时也在保护物种多样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引起大众关注,而对于西藏旅游,老罗的态度同样如此。

多年来,西藏旅游一度都是热点,但在走马观花导向的开发下并非尽如人意,显得操之过急。世界早已提出充分保护环境与物种的生态游,但西藏做得还不够,至少不够深度。部分游客旅游西藏,一眼风景震撼心灵,除此别无所获,实为遗憾。

提起西藏之行,似乎除了神秘与虔诚,以及无止尽的心灵净化,他们再想不出更好的词语来形容这趟高原之旅。关于真正的人文与地理,岂能是观光旅游所能满足的?况且,只有当游人真正了解当地生态,才可能自发性尊重习俗,保护环境。

好比观鸟:第一眼,看客说声,这鸟儿真漂亮!再看两眼,心里会想,原来它们喜欢栖居湿地。找当地老人聊上几句,得知,原来这是种候鸟,而且一年年在减少……

或许,这才能称之为生态游!

纪录——服务后人的方式

2015那年,老罗领导的团队最终提供了对于西藏甚至全世界极其珍贵的影像和文字资料,填补了专业领域的欠缺。纪录的意义之一恰恰美在此处,它会随着世界的变化而越发重要。如果有一天,大灵猫在自然中消失了——这不是没可能,毕竟已发生了太多类似的悲剧。那时,纪录资料将会成为唯一的考究依据——纪录必将服务后人。

尽管TBIC纪录物种如此之多,但深藏在那片辽阔高原里的宝贝儿又岂止这些,上天入地、钻林藏湖的未被发现者究竟有多少,谁也不知道。

老罗说,现在这些还不够,TBIC他得继续做下去。

纪录片就像某种生活态度

开始独立纪录片

而今,老罗已离开西藏户外协会,在着手西藏昌都等地区的风景人文纪录片拍摄。

纪录片拍摄制作是件费神费时的工作——一年实地拍摄,三到五个月的后期。对老罗来说,时间有限得无法再像年轻人那样尝试所有,他现在最想做的是“成立一间后期工作室,摄制独立纪录片”。

当然,还有一特现实的问题必须面对,即便再牛逼的项目也不例外——尤其那些伟大到造福后人的,那就是资金。

TBIC也经历着这样的困惑。

曾经,TBIC因其商业价值不明而遭遇资金断流,但老罗倒不会因此而灰心,之后,他仍然组织团队继续了TBIC之路。在他看来,资金欠缺的确是个问题,但不至于致命,碰着只有一条路——想办法解决!

而今,TBIC走顺畅了些,就像个待字闺中的姑娘突破阻拦慢慢走向人前,露出娇容。除此,西藏更多的影像也逐渐现于观众。

2015年,央视平台推出多部藏地纪录片,题材不一,这与往年不同。

“西藏解放五十周年,政府支持纪录片拍摄,资金上也放宽政策。”老罗在采访中解释道,“但影视剧上仍会受限。”

客观看待西藏,客观对待现象

看待西藏,老罗列了三种角度——仰视、俯视和平视。

仰视大抵属游客心态,一旦看到布宫,看到羊湖,看到珠峰的山尖儿,整个人就不行了;

俯视者爱扮演拯救者角色,改善西藏、拯救穷苦成了他们的使命;

平视是老罗默许的态度,而这恰和他坚持的纪录片事业密不可分——客观看待西藏,客观对待现象。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看纪录片简报】相关文章:

看反腐纪录片观后感05-21

看反腐纪录片观后感09-27

影视纪录片05-14

故事纪录片09-02

纪录片制作09-10

纪录片赏析05-17

党员纪录片06-22

历史题材纪录片06-18

CCTV纪录片07-03

声音的纪录片07-06

上一篇:原创 体验式教学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土木工程监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