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2024-06-12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精选8篇)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1篇

归苏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交流材料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我校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坚持在推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过程中做到以合理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为指导方针,围绕信息化环境建设、师资建设和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进行了一些探索,下面就我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谈几点做法:

一、优先发展信息技术的理念

信息技术是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弥补学校诸如地域、师资、器材等等不足。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装备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在的课堂已不能再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了,配套的教学课件、网上素材,已是教材的一部分;没有计算机等多媒体装备,新课程标准已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为此,信息技术必须优先发展。

信息技术优先发展是我们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领导始终站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前端,多年来对软件应用和硬件维护的学习从不懈怠:本学期学校先后组织了,Internet及学校现代化办公系统应用培训(腾讯通)Excel(电子表格)、powerpiont(幻灯片)、frontpage(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以及搜狐博客管理的培训。培训形式:

1、集中培训与分学科组形式相结合,电教设施设备使用的培训采取按学科分组进行培训,培训加考核拟用3个学时;电脑软件及无纸化办公应用采取全体集中,统一授课,多点辅导的手段。

2、采取边培训边检测考核的形式,对电教设施设备使用采取边培训边考核,合格才准许投入使用的方式。

二、加大投入,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近几年我校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目前我校的18个教学班中8个班配备了笔记本和投影仪,10个班配备了笔记本加电视机,为课堂教学能够采用信息化手段提供了保障。同时闭路电视和校园网也都进入班级,为开展各项活动提供了便利。为让老师们

能够熟练运用电教设备,以便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学校规定50周岁以下的教师上课必须堂堂用多媒体。每少用一次扣考核分2分。

按上级有关部门要求,4—6年级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学校配有学生计算机教室1个,基本实现两人一机。本学期因学校教学楼建设,微机室暂时拆除,学生无法在微机室上课,微机教师就用班内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讲解示范,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技术的机会。为了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我校按标准配有多媒体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彩喷打印机、针式打印机、双卡收录机以及相关的设备。教师办公实现人手一机,备课都能使用电脑,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大部分教师已经能够对网络资源进行整合。

三、丰富教育资源,合理开发使用

自引入光纤以来,充分应用互联网传输的教育资源,下载相关教案参考、教育教学课件等,并充分利用我校的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为了提高教师基本技能,我校在每学期都开展教师课件制作等教学比武,并将教师自制的这些教学软件收集整理上传到校园网,做到教学资源共享。为了让老师们能更好的与名师交流与沟通,本学期我校要求青年教师在搜狐网上申请个人博客,在自己的博客上挂接上全国名师的博客,实现与名师的对话与交流。目前,语文组的随笔化写作博客,日访问量已达100人次。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组的老师们的博客群也已基本完成。力争本学期让40周岁以下的教师全部建有个人博客,并以学科组为单位形形成博客群。

四、健全组织机构,管理科学规范

我校的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的重要议事日程,每都要根据学校教师资源的分配情况,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负责学校信息化整体工作,以及3名电教专职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其中网络教师1名,信息技术课教师2名)。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广大教职工对网络操作能力的提高,我校各项工作循序渐进的走向信息化管理,相关的学习材料、通知、文件、学校新闻、大事记等各种方方面面的信息都可以通过学校的网站或腾讯通进行发布,局域网使我校每一台计算机都能实现资源共享,为实现我校信息化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夯实了基础。学校购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软件,广大教师也能自制各类教学课件和下载各类教育教学软件,并能实行标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为广大教师服务。

五、扎实推进稳步发展,应用研究初显成效

我校按照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开足开全各门课程。目前任课教师已能将信息技术完全熟练的应用到各科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县教研管理平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并把好的课件、教学设计、备课、个人资源存放到个人管理平台中,实现了与县内教师交流与沟通。自2008以来,我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课件制作、信息化方面论文等方面也频频获奖。张峰、张进制作的课件分获省级二、三等奖。我校在2009和2010两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均获省一等奖,学校连续两年获最佳组织奖。另外还有多篇电教论文、优质课在省市级获奖。

总之,我们只有树立优先发展的理念,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只有因地制宜、物尽其用,才能实现现代教育的最优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以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为标志,以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为特色,以造就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体系为目标,继续保持现有优势,继续深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校园网络应用研究工作。结合新课改的精神,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把新课改的精神落到实处。

存在问题:

笔记本与电视结合的多媒体设备不配套,笔记本分辨率较高,电视机的分辨率较低,调试不方便。电视机的屏幕较小,后面的同学看不清楚。建议:

1、有条件的话全部改为台式电脑加投影仪。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2篇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也给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努力推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而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施的进程,已成为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我校开始信息化教学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校与时俱进,根据市、县、镇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制定了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并一直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学校现有教学班20个,学生1316人,教职工62人,有多媒体教室1个,计算机教室2个,计算机总数60台。回顾以前的工作,我们有探索,有思考,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建立机制,科学规划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我们进入的21世纪,面临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由工业化社会进入到信息化社会。

拿教育来说,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由此可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对于整个

教育的深化改革有着决定性的重要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广泛而充分的运用,又是教育现代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可以这样认为: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学习报刊及网络上相关文章,在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中统一了思想,建立以校长为首,以教导处、总务处、教研组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学校信息化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落实学校信息化工作,并着手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每学期在工作计划中,我们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近年来,领导班子坚持科学、严谨、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明确职责规范,定期督导反馈,注重工作实效,从而保证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稳步推进。

二、健全制度,保障经费

有了规划,还要制度规范来保证。为此,学校通过制定工作计划、建立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高洪勇主任为总管理员、王乐民主任负责培训指导)等方式,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顺利开展。学校每学期初,由校长跟各部门负责人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然后,各部门分别与教师签订信息设备使用安全责任书,并且各部门要定期对教师、班级使用信息媒体进行检查、打分。每学期结束,校长对各部门信息使用、维护情况进行考核,而各部门分别对教师信息设备使用情况进行考核。通过这些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设施、设备能很好的利用、使用起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经费的落实也得到很好的保证。学校争取镇中心校支持每年逐步加大在信息技术软硬件上的投入,这些经费用于添置电脑,更新设备,除了保证使学校最大班额与电脑的比例达到1∶1外,学校还购置了实物投影仪、数码相机、打印机等,此外,每年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维修、养护费用,学校也能在经费上得到保障。计算机教室的硬件设施到位,安全措施到位。

三、全员参与,资源整合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深入每个校园,计算机辅助各学科的教学更显示出更大的优势。硬件上去了,软件也必须跟上,才能保证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时,整合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外教育的各类资源,则成为当务之急。

为此,学校积极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学校在考核、评优工作中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学校聘请名师、专家定期来听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课,这些课大多是自制课件或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有效。2009年,学校有2节录像课获泰安市录像优质课一等奖;2011年6月,学校张学红老师的电教优质课获泰安市一等奖,王成慧老师的电教课获新泰市二等奖。由此激发了全校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积极性,利用率达到了80%。

教师在自制课件的同时注意与引进、购买、下载现成的正版的教育资源和开发资源相结合。如今学校拥有教师自制课件上百个。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整合教育资源,搞好二次培训,做到资源共享,有效的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加强培训,提高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上的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吸引人。学生正处在求知欲强,好奇心足的时期,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三至六年级开设计算机课),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班子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外出学习与学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有效的培训和指导,切实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2009年,学校全体教师参加了新泰市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算机水平有了很

大提高;学校每年都进行教育技术校本培训,并将培训结果纳入学校量化评估之中;2011年,学校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全部参加了网上远程研修,现在还未结束。通过各种形式的现代教学设备技术培训,使学校的信息化教学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电脑应用水平和电化教育水平,我们又要求全校教师人人能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全体教师也尽可能多利用现有的教学软件进行辅助各科教学工作,运用情况纳入年终综合考核。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学校教师的电化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五、注重应用,讲求实效

实施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我们在启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工程时就明确提出“注重应用”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鼓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计算机课件,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改革和实验。实践表明,这一切入点,提高了教师应用计算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电脑水平和能力,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现在,我校教学运行机制正在悄然有序地发生改变,如:传统的备课形式正在发生改变,教师们能摄取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颖,更富时代感,形式更生动活泼。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成为老师和学生的共识。

当然,在工作中,我们也存在困惑和问题,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今后,我们将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的工作原则,为把青云一联小这所普通小学建设成一个现代化学校而不懈地努力。

新泰市青云街道第一中心联办小学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3篇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通报了近一年来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新进展, 肯定了各地取得的显著成效, 强调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切实增强紧迫感, 坚定信心, 真抓实干加巧干, 推动2013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他要求, 一是不断深化认识, 切实摆正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发展全局中的位置;二是坚持开拓创新, 探索建立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机制;三是突出工作重点, 采取有效措施, 确保今年的重点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狠抓应用驱动, 不断探索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的路子;五是善于发现典型, 及时有效地学习、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会上, 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报了工作进展, 教育部相关司局结合自身业务对年度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4篇

教育部部长周济、副部长鲁昕近日致信宋海副省长,充分肯定了广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成就,并要求广东加大力度扩大中职教育的规模,今年完成67万人的招生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副省长宋海对此作出重要批示。汪洋书记要求我省要“不负所托,一定做好”。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领导和汪洋书记、黄华华省长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6日,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汇报会,部署切实做好今年全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副省长宋海出席会议并讲话。

宋海充分肯定了我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效。目前,我省中职学校春季招生3.5万人,是去年的4.3倍,进入招生平台的初中毕业生约138万人;招生组织形式、办学模式和办学质量均得到新的提升。

宋海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工作。一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进一步分解落实招生任务,高度重视初中学校在中职教育招生中的关键作用,创新思路拓宽中职生源渠道。二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和招生信息,让社会和家长、学生们了解到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三要下大力气做好“转移招生”工作,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协调配合,力争在去年“转移招生”超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成绩。四要加快推进“建校工程”,做好总体规划,用好用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珠三角地区要加快推进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建设。

宋海特别强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要高度配合,做好“转移招生”工作。发达地区要从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带动欠发达地区共同发展的高度出发,提供学位保障,积极主动做好招生工作;欠发达地区要组织好生源,做好“送生”工作,充分利用发达地区提供的各项教育资源,加强本地人力资源开发与配置,实现借力发展。

会上,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具体部署了下一阶段的招生工作。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创新招生组织的工作方法,联合攻关,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完成。要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信息;要采取多样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贫困家庭学生读不起书的问题;要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招生局面。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双转移”战略,提高我省人力资源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构建和谐广东,各中职学校在满足初中毕业生升学的基础上,如有学位,可以面向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的普通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以及农民工等群体招生;要允许普通高中高一新生入学半年后根据个人情况转入中职学校;对已离校的初中毕业生进行跟踪走访,引导他们报考中职学校。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召开

7月1日,由教育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召开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在天津闭幕。

会议期间,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必须把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及时放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上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以质量为核心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长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周济强调,要明确思路,突出重点,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努力开创中职德育工作新局面。

此外,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六部门还就加强和改进中职生思想道德教育出台意见,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应对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时期新阶段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意见提出了几点要求:一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实训实习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三要高度重视管理和学生自我管理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四要加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意见着重强调了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和法制教育,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引导中职学生树立安全意识、环境意识、效率意识、廉洁意识。

意见还要求有关部门和学校把中职德育工作列入预算,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论坛

我国技能型人才紧缺,职业教育

仍处于初期阶段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一半。据统计,2008年职业院校的招生规模总数已经达到1100万人,在校学生总数已超过3000万人。但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仍然紧缺,技术工人仅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

在长沙举办的2009年中国国际职业教育论坛上,有专家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职教事业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我国作为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水平不高,特别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制造业和服务业一线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这些人中85%以上仅仅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受过专门职业培训的不足20%。同时,我国技术工人和创新型人才紧缺,高级技工严重匮乏的问题突出,技术工人占全部工人的三分之一左右,且大多数是初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仅占4%。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今年有2000多万农民工失业和超过600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难以全部就业。

针对目前的困难,专家提议,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帮助广大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创新合作模式促进两岸职教发展

7月11日,第五届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期间,举办了“拓展两岸教育交流合作”专题研讨会。会上,台湾清云科技大学校长李大伟就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出了六点建议。

(一)建立学历证件查核机制。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将规定申请大学高等教育学历采认者,其成绩单、毕业证及学位证均须经大陆公证处公证属实,建立严密的学历查核机制,提高公信力。

(二)公办科技大学建立交换学生、互采学分及双联学制。双联学制将签有合作协定的两校学程视为一体,两校间的所有学分、学程互相承认。两岸公办科技大学交流,短期建议先由交换学生、互采学分做起。

(三)私立学校二年学制开放招收大陆学生。台湾职业教育在二年制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可衔接大陆的专科毕业生赴台就读,两岸可规划推动此类学制的合作,增进大陆职校学生的技艺和技能。

(四)台湾学生到大陆台商企业进行研习。两岸经济交流日趋频繁,台湾毕业生到大陆就职比率逐年增加,为了促进两岸技职教育交流,可选派台湾技专院校学生到大陆台商企业实习,除了解专业实务外,也可增进学生对两岸文化的了解。

(五)组织两岸学生专题竞赛。邀集台湾与大陆技职院校学生共同参与,在竞赛活动中可相互观摩彼此的技艺技能、思考方式、沟通互动模式,并激发彼此的创意与思路,将技职教育务实致用的精神融入竞赛活动中。

(六)延揽大陆技术教师赴台进行实务教学。可先开放具有技艺技能的技术教师,如文艺、戏曲、舞蹈类实务教职,可优先延聘赴台,传授特有技艺技能,延续文化传承,也为台湾目前积极推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注入创新与创意的新鲜血液。

动态

中职一年级将新增“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中的规定,从今年秋季学期起,我省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将统一新增必修课“职业生涯规划”。省教育厅将组织专项督察检查,前往各学校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开课情况和教材使用情况,督察结果将在全省范围内通报。

活动

全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和首届职业

院校教学名师评选活动结束

为庆祝建国60周年,表彰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职业院校的教师和校长,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决定在全国职业院校开展评选表彰“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和“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活动。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负责开展我省百名杰出校长和教学名师推荐组织工作。

我省“第二届中国职业教育百名杰出校长”活动于2009年6月25日结束,其中,高职院校推荐2名,中职学校推荐5名;“首届中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活动于2009年6月20日结束,推荐教学名师候选人共22名。

声音

“把发展职教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近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到湖北调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时表示,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是直接面向老百姓的教育,要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各地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鲁昕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职业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提高技能,让他们学有一技之长,然后到城里来就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要积极探索新路子,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课程改革等,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优化政府的政策支持环境,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学校的吸引力。

“职业教育应是分流而不是淘汰”

《工人日报》日前撰文指出,职业教育应是分流而不是淘汰。要让职业教育回归“教育个性化分流”的本位,与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及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一起,共同构筑起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不是将它简单定位为只是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基本需求,学生通过职业教育所得到的就是取得某一工作的操作资格。

地方

浙江:20位外国官员“留学”高职院

近期,浙江省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了20位特殊的“留学生”,他们是来自吉布提、埃及、伊拉克、约旦等11个发展中国家的20位国家港口管理部门官员,他们将接受为期半个月的培训课程。

作为商务部“援外项目”的合作单位之一,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已连续3次承办了“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研修班”,共培训学员92名。这次受商务部委托,宁职院再次承办了“发展中国家港口管理研修班”。学院经过多方调研,为外国官员量身定做了《港口建设与管理》《水运交通管理》《供应链管理与核心竞争力》《中国国情介绍》等培训课程,为外国官员了解中国国情,掌握港口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中国港口管理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改革经验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知识平台。

上海:中职特聘兼职教师每年

2—3万元资助

为了吸引人才,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海市中职学校拟实施特聘兼职教师的资助工作。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5篇

连珠山镇中心学校是一所农村乡镇中心学校,学校附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小学部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443名,在岗教职工58人,教师平均年龄47岁。2008年,学校申报国家农远工程模式二项目,建计算机教室一间,学生用机30台,教师机一台,服务器一台;建多媒体教室一间,装有投影设备一套;建卫星接收教室一间,卫星接收设备一套,计算机一台,接收机一台,电视机两台。2012年,接受省标准化学校验收,配备“班班通”设备12套,包括计算机12台,实物投影仪12台,电子白板12块,投影12台;音乐教室安装液晶书写屏一台,计算机一台,数码摄像机2台。2011年6月,省标准化幼儿园落成,配备计算机9台,投影仪一台,电视机6台。2013年6月,市教育局为各校计算机进行设备更新,我校更新学生机40台,教师一台。目前,全校共有学生用机40台,教师用机20台.师生用机全部连接外网。(上网方式ADSL宽带上网,带宽3M)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学校的管理层次逐步接收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洗礼。现将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如下:

一、转变思想观念,建制培训应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保证

学校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要求全体教师要应用新的教育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使教育信息化工作在我校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管理员为纽带的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从思想上统一认识,使大家认识到培养一支教育观念新、信息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不可缺少的因素。

1、制定规章制度,为信息工作护航

制度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此,我校进一步完善了《计算机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多媒体教室管理使用制度》、《卫星资源接收使用制度》、《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管理制度》等,拟定了《班班通设备使用管理制度》、《电子设备维护维修制度》、《多媒体设备使用奖励制度》等。通过制度要求教师们来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制度来激发教师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制度来实现学校的信息化管理功能。由于实行了制度管理,教师们乐于应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工作,从原来的被动使用变为主动应用;由于严格了制度管理,各项工作主动积极进展,确保了学校信息化工作始终处于良好状态。

2、加强技术培训,促能力素养提升

教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主导力量,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自2009年末学校建成计算机教室开始,学校便拟定了教师计算机培训计划,利用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对教师进修了WORD文档操作培训、幻灯片制作培训、电子表格的应用培训、图片处理等内容培训,教师全员参加,各有收获。学校通过开展计算机理论答题、制作电子小报、课件制作等竞赛,激发教师学习热情与学习兴趣。在做好全体教师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我校还注重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组织信息技术专兼职教师及相关学科骨干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学习人员均取得培训合格证书。如吴广宇老师多次参加省、地组织的计算机培训学习,重点学习了视频剪辑、会声会影视频剪辑软件、省组织的电子白板功能使用培训;王文武老师多次参加鸡西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培训,在鸡西市计算机培训中获得优秀学员,在课件制作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姜淼老师参加省美术学科电子白板使用培训,获得培训证书。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使骨干教师不仅成为学科教学的骨干,还成为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学科整合的骨干,全面带动并推进了学校信息化建设。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得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成为教师们工作中的自觉行为并已成为教师展现自身素质的载体。

3、设备资源应用,展信息活动风采

(1)学校在没有安装电子白板设备前,始终要求教师每学期每人要使用网络资源在多媒体教室授课两节,并号召全体教师主动参与听课、评课活动,力求达到资源共享。

(2)连续几年组织教师参加“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师每次参赛都能积极参加,共上传教案五十余篇。

(3)要求45岁以下教师注册为百度会员,经常进入百度文库中查阅资料、上传文本教案。

(4)结合上级工会活动要求,组织教师开展课件制作竞赛,通过评选,王文武、李斌两位教师获得市优秀课件制作教师。(5)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答题、网络投票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答卷、群众满意学校网络投票活动等。

(6)组建计算机兴趣活动小组。在三至五年级学生中挑选20名学生,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幻灯片制作教程,目的是协助教师做课件,为课堂教学服务。

(7)鼓励个别有计算机功底的教师参加uc在线论坛活动,零距离与学科优秀教师、专家们互动交流,提高自己的能力素养。

(8)学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积极参加密山市教育网在线论坛活动,积极发帖、跟帖,与同市同学科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9)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群组交流活动,如语文、数学学科教师申请加入鲲鹏语文、数学工作室,与群中教师进行学科研讨;学校相关领导加入市进修学校、市教育局相关群组中,使得工作安排、通知更便捷、相互交流更方便。

二、加大硬件投入,科学有效管理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1、2008年农远工程投入所有设备在工作中使用率达到了100%。由于信息设备管理员工作认真负责,及时对计算机进行维护维修,保证了计算机的完好率,至今无一台丢失,无一台损坏,设备都在继续使用中。学校每周按时接收卫星资源,并将存储的资源刻录成光盘(已刻录光盘几百片),供教师教学中使用,并将下载资源、接收资源、教师自制课件等材料作为学校信息资源库内容存放,供教师教学中参考。2、2012年学校迎接省标准化学校验收,上级配备“班班通”设备12套,于2013年4月1日安装使用。4月2日,由王文武教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使用初步培训,4月3日,正直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很多教师大胆尝试使用新设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制定了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设备维修制度、设备使用培训制度等,并为设备做了防尘罩,各位班主任能精心管理,积极使用,真正让新设备服务于教师教学。3、2013年6月,学校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帮助下,更新学生用机40台,教师用机一台。学校调整了各办公室设备,保障了学生上课需求、教师使用需求。

三、强化软件使用,服务教学实践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1、挖掘资源、储备资源,建立学校电子资源库。2013年3月开学,刘伟新校长提出了学校资源库建设的构想,制定了教师资源上传奖励方案,要求教师按照自制课件、改编课件、下载课件将资源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将自己设计的教学案例上传到资源库,学校按照奖励方案进行评比奖励。另外,信息管理员将下载的资源、接收到的资源分学科上传到资源库中,并将几年来学校存储的电子资源统一上传至资源库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2、开设计算机课。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三至五年级开设了计算机课,征订了计算机教材,配备计算机教师,安排课时并要求教师认真上好计算机课。

3、学校内网的应用。学校建立了校园网站,设置了教师领导权限,为各位教师均设立了个人文件夹和个人空间。学校各口计划、总结、通知及时上传至校园网中供教师工作中参考,教师平时需要上交的材料按时上传至规定的文件夹中,学校统一检查、打印,既丰富了校园网站,也方便了教师工作。

4、“班班通”设备使用。学校派出两名教师参加省级电子白板使用培训,校内进行了二级培训,效果很好。现不同年龄结构教师、不同技术水平教师均能正确使用、合理使用“班班通”设备。像王文武、李斌、赵德刚、王世权、霍英、姜淼、王龙梅等能力强的教师除正确使用课件外,能灵活使用白板书写、改写、圈画等功能,课堂运用灵活自如,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像薛玉梅、滕敏、吴永丽、孙桂琴、孙秀云、李冬梅、徐春夏等水平一般的教师能正确播放课件并穿插播放下载的视频等资料;年龄较大、计算机操作水平低、自己不能独立制作课件的教师课堂应用频率同样很高,如我校李长荣、梁英范、梁晓军、温志英、韩国云等教师年龄已超过五十岁,他们在上课前能根据自己所需上网查找相关课件、视频、图片等,根据课堂环节顺序编好序号,随着自己讲课顺序选择播放这些课件或图片,对于书中例题、课堂练习题他们能将内容写在纸上,通过正确使用实物投影仪来完成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5、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利用设备更新后剩余的计算机为教师建立了电子备课室,方便教师查阅资料,准备授课内容。

6、学前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发展。2011年6月省标准化幼儿园落成,投入计算机9台,投影一套。各幼儿教室虽没有连接外网,但年轻教师们能在家上网将材料带到班级播放,能运用光盘为幼儿播放动画片、音乐,丰富幼儿活动,开启幼儿智力。

四、学校师生变化,彰显信息化学校特色

1、教师教育观念有了提升,信息化设备使用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必修的功课必做的事情。

2、师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都有很大进步,涌现出许多先进教师和学生。如王文武教师,经常承担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培训任务,经常帮助各班教师、各科室教师处理操作中的疑难问题,经常协助网络管理员对学校的电子设备进行维护维修。结合期末考试质量分析工作,王文武老师为全校教师设计出自动生成的电子表格,只要输入学生成绩,各分数段人数、得分率、失分率、及格率、优秀率、总分、平均分所有数据自动生成,给教师工作带来了方便。五年三班王雨欣同学喜爱计算机学习,他的上机操作水平比其他同学强很多,在六月份的各班学生信息录入校对中,他协助班主任完成本班工作外,还自己承担了其他三个班的学生信息录入工作,并且独立修改在信息校对中发现的问题,得到了老师的赞许。平时学习中,王雨欣同学负责班级校训通平台学校通知、班级通知的发送工作,每天协助语文、数学、英语教师在校讯通平台上发作业,是老师工作的得力助手。这名同学正在学习幻灯片的制作,现在简单的课件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输入文本、插入声音、视频、图片等文件都可以操作,并能设置动画放映方式,但在课件制作上还缺少独立构思和设计能力。另外,我校三至五年级每班都有一至两名同学平常利用电脑帮助教师在校训通平台上发送作业和通知,也能帮助老师打印文本材料,深受老师和同学喜爱。

3、注重网络研修,促进专业发展

2009年9月,教师们开始走进网络研修这个平台,并逐渐认可这个学习的平台。历时三个春秋,“依托网络研修拓宽校本研训之路”作为校本研训的一条新举措已日趋走向成熟。

(1)为了教师能更好的提高研修质量,学校特别注重教师学习与培训工作。首先注重校内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学习了有关网络、远程学习方面的理论知识,学习了WORD文档的使用、幻灯片的制作、电子表格的应用等知识,为教师上机操作提供了保障。第二,由校长定期对教师进行辅导。刘校长作为鸡西教育研修网版块管理员,有权限查阅各位教师网络活动情况,每周进行一次记载,根据教师研修现状及时总结优秀之处并及时纠正偏差。通过学习与培训,实现了校本研训与网络研修的和谐统一。

(2)学校采取强制参与与自主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要求新教师和45岁以下教师必须参加网络研修学习,45岁以上教师自愿参加。同时,学校制定了网络学习、培训、教研、管理等相关制度及《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考评细则》。《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考评细则》规定了教师十项必修作业的内容和数量。学校还制定了《网络教室开放管理制度》、《校园网开放管理制度》等多个保障网络研修工作正常开展的规章制度。强制性的管理规定只是网络研修工作走上正轨的助推器,如今,教师们沉迷于网络研修中,已不再为了完成任务而研修,网络研修已成为教师的自主学习行为。

(3)2011年11月30日,连珠山镇中心学校作为子课题实验单位申请加入《黑龙江省中小学网络教研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实验,并结合学校实际,确立了子课题《关于网络研修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开题报告、确定了实验方案、拟定了课题实验计划,为实验的顺利实施做好了铺垫。为了更好地实施课题实验,学校还制定了《课题实验工作制度》、《课题日常管理制度》、《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大大加快了我校进行网络科研实验的进程,规范实验教师们的实验行为。

(4)取得的成绩:

从学校整体看,2010年、2012年学校分别被评为首届、第二届“省基础教育网络教研先进集体"。在省第二届网络研修工作表彰大会上,刘伟新作了题为《依托网络研修优化农村学校校本研训之路》的汇报,受到与会领导及同仁的好评。

从教师看:

1、广大教师的认识逐步提高了,由原来的不愿意参加到主动参加,由原来的少数人参加变成了现在的多数人参加,由当初完成学校的任务,变成了自己的一个乐趣,教师们教育研修观念大有转变。

2、学校已有80%的会员教师参与研修活动,有近50%的教师积极踊跃表现突出,走在研修网会员的前列。其中,姜淼、刘伟新、徐春霞、被评为省基础教育网络研修先进个人,狄跃凤、孙秀云、孙桂琴、张桂凤等教师被评为鸡西市网络研修先进个人。这个研修团队中,新上岗教师关秋雨、刘晓霞、李秀坤、董彦秋刚参加工作不足两年,但在线时间多的达近几百个小时,少的也有几十个小时。年龄较大的教师狄跃凤、梁晓军已过50周岁,但网络研修学习却乐此不疲,在线时长达400多个小时,让领导、教师为之感动。在研修过程中,教师们撰写的研修叙事有十五篇获得省级一、二等奖。

五、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学校生源少,教育经费有限,电子设备增多,电费急速上涨,给学校经济带来压力。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前,每年电费大约4200.00元(2006年,电费是0.74元),平均每月350.00元左右;2009年9月以前每月平均650.00元,九月后计算机教室全面开放,月平均1100.00元左右,全年电费在7300.00元;2011年新增15台电脑及部分现代化办公设备,现在平均月用电费2200.00元,年用电费26000.00元左右;如果把今年更新的设备和旧设备同时使用,包括电视、监控等,按每天6小时计算,预计一天就会发生电费75.00元,未来每年新增电费10000.00元。

2、由于学校经费不足,外网申请宽带2M,年服务费1750.00元,后经反复做工作,降为1350.00元。学校学生用机、教师用机同时上网时,因流量低网速非常慢,在网络中查阅资料或完成其他的工作很难。

3、耗材消费、设备维修给学校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现每年耗材大约在两万元左右。

4、教师参与上级培训经费高,近两年每年大约培训费12000.00元左右。因学校经费有限,导致很多学习机会无法多人次参与,阻碍了多数教师专业成长。

5、由于农村教师水平不高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在制作课件整合开发资源方面受限,能否以国家、省、地进行区域统筹,把先进的技术和资源整合共享,既节省时间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哈尔滨香滨小学的资源,是不是能全省共享)。

六、学校信息化建设今后发展的方向

1、根据教材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师校内教学资源共享。

2、实现办公自动化、力争达到无纸化办公。

3、利用班班通资源建立校园电视台和广播站。

4、创建省级信息化先进学校。

上店一中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6篇

上店一中现有24个教学班,教职工78人,在校学生1562人。作为学校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园信息化已成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校园信息化程度得到了较大提高,针对我校在信息工作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校园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以期对今后进一步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之路。

一、抓领导,确立岗位分工责任制为特征的管理机制

围绕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学校努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信息技术水平,深化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推动我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

1、组织保障

实施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通过建立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形成信息化管理的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教导主任、师训专干和信息技术骨干为成员的学校信息化推进领导小组,共同研究制定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制度。

2、制度落实

将数字化学校创建作为我们学校发展的增长点和奋斗目标,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学校的制度建设、教学改革、教育科研、教师学生成长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将目标分解成每个学期的具体目标,经常向教师宣传,使之成为全校教师追求优质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景,扎扎实实分步实施。其次,分阶段、分层次、有步骤地对老师进行培训,注重提高教师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操作水平,培养教师自己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及网上操作的能力。同时,在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制定了《上店一中集体备课制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要求与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展开督查推进,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二、抓建设,确立优化资源配置为特征的执行机制 为了使学校真正实现教育教学活动全面实现信息化,营造数字化环境,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学校加强信息化设备的投入。截至目前,学校拥有计算机教室一个,61个学生机位;办公用电脑15台; 学校通过各种方法鼓励教师自购电脑,现已基本达到教师每人有一台工作电脑;24个教室均配置了电子白板或多媒体电脑设备;2013年学校引入10兆带宽光纤,基本达到校园网络全覆盖;投资40余万元的录播教室即将动工。有了硬件的保证,现在教师的每堂新授课都能保证应用多媒体课件,基本上所有老师都能利用电脑查阅资料、电子备课、制作课件等,学校已经初步建立起各个学科的课件资源库。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必备,实现了办公的电脑化和网络化。

三、抓应用,确立构建数字化为特征的校园氛围

学校在初步完善校园网络的平台建设之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让它充分的发挥作用,让全体师生充分感受数字化校园的魅力。

1、抓好资源建设,支撑新的课程改革。我们把信息技术运用于

课堂教学。运用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学习生学习兴趣,突破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校领导班子在日常课堂督查中把课堂信息化作为重点来抓,促进了教师制作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化发展水平。

2、在用好上级电教部门为我们提供的光盘资源的同时,我们积极开展学校特色资源库的资源添加和收集,积极调动教师们参与建设和使用资源库的积极性,学校资源库内容越来越丰富,目前我校已初步建设了分学科、分年级、分学期、分类别的校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减负增效,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

3、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按照上级课程开设标准要求,每个班级每周要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但由于我校实际条件的限值,目前只能满足每个班级每周上一节信息技术课。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我们狠抓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学校要求信息技术课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学会必要的知识,得到充分的练习,基本达到课纲要求的课程标准。目前,我校的八九年级学生基本能够按照信息技术教材的要求,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4、通过网络建立学校教师间的沟通:

2010学年起学校还建立了QQ工作群,通过群的建立实现学校、老师各种通知和信息的交流。

5、“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

按照上级要求,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导处人员,信息中心人员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明确各个职能岗位的职责,责任到人。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领导小组深入课堂指导交流,并定期组织教研组研讨课、示范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促进全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同时积极晒课、上传优课,并利用网络平台共享资源。截至目前,我校教师全部注册,63人完成晒课81节次,上传优课28节。

6、信息化教研竞赛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组织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竞赛活动。近年来,我校共有6人次获洛阳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优质课奖项;4人次获洛阳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果(课件、论文)奖项。

四、抓培训,确立以人才为第一资源的培训机制

教师是实施信息化工程的主力军,因此,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信息技术队伍是当务之急,学校通过抓校本培训,有计划的实施步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一支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能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队伍;一支熟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研究的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一支能运用电脑网络进行简单管理的学生队伍。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老师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的广泛性实用性,我校安排在信息技术方面有专业特长的教师对全体老师进行了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以及通过教师的外出听课学习等手段,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对教学所带来的冲击,使老师们获益匪浅,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引导教师在教育理念上的更新。我们根据老师的年龄特征和学科特点,力争做到青年教师要过硬,中年教师要过关,老年教师要适应。截至目前,我校全体教师均能按要求达到浏览网页、下载资源、制作课件、熟练使用电子白板的能力。

虽然我校在信息化运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的差距和不足:计算机专业教师及教室紧缺,不能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开设和真正实现学校网络化、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7篇

榆林市第一中学是陕西省示范高中。学校现占地350亩,建筑面积14万平米,绿化面积占35%。学校现有71个教学班,4262名学生,现有教职工343名,期中信息技术科任教师5人,本科5人,教育技术管理人员4人,本科1人,研究生学历3人。学校积极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多人次参加市级信息化课题研究,多名学生参加省市中学生电脑制作比赛并获奖,学校始终奉行“以教育信息化为主的管理体制”,不断加强信息化投入,促进教学改革,始终走在榆林市前列。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概况以及主要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措施得力,自搬入新校区后,弱电项目投资达3000多万人民币(包括网络设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系统、录播教室等),实验室信息化投资达7000多万人民币(包括理化生实验室、创新实验室、机器人探究实验室、航模探究实验室等)。

1.我校有5000多个网络信息点,完全满足所有网络设备的运用,打破了传统规模,整个校园使用了先进的IP广播系统以及IP语音电话,无线网覆盖了整个学校的每幢楼,电信Internet出口500Mbs。

2.我校已有9台服务器,分别是网站、备份网站、行为管理、上网认证、无线AP管理、录播、教室多媒体控制、网上阅卷服务器。

3.我校已建成96个多媒体教室,包括触控电脑、实物展台、功放机、高品质音响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且每个教室都有完整的电子监控设备。4.我校有4个信息技术教学专用教室,4个网上阅卷专用机房,1个教

师培训专用机房,每个机房有56台计算机,完全满足学校的正常教学以及使用。

5.我校有6个联合教室,里面有录播控制系统,可以对教师的课堂进行全方位的高清录制,实现了课程直播以及课件点播、教师听课、评课的功能,并且建设了资源平台,方便了老师们的互相学习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复习。

6.我校购买了两套网上阅卷系统,学校的各种考试都已经实现了网上阅卷的现代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阅卷效率,利用成绩分析系统可以详尽的分析考试成绩。

7.我校还设有数字图书馆,可以同时容纳 240人阅览电子图书、美国探索视频资源库等资源。

8.我校师生持有校园一卡通,实现对学生图书借阅、超市购物、就餐、公寓门禁管理等功能。

9.我校网站由开始最简单的网站到现在囊括十八个子网站的庞大网络系统,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独立的网站,分工明确,共同管理。

10.我校校园网配备了安全网关(防火墙)保护数据中心的安全,严防各种行为的网络攻击。实现了上网统一认证,只有合法用户和健康的计算机才能进入校园网。

学校先后开展了电子备课、课件制作、微课制作等信息化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全校教师均配有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电脑,课堂教学中的课件使用率达50%以上。学校各种应用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中图库解决了学校海量图片资源的保存与查看问题;后勤、信息中心网上报修系统解决了后勤与计算机故障的申报受理问题;实验室、多媒体教室预约管理系统解决了有限资源的使用问题;运动会管理系统解决了学校运动会前期报名、比赛成绩录入与统计问题;教室评教系统解决了上课教师及班主任师德评价的问题;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很好地解决了班班通环境下优质资源的使用问题;榆林市一中视频中心很好地解决了各种视频资源的保存与点播问题。

近几年,我校师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有4个市级信息技术相关课题将要结题,刘洋同学制作的:榆林市第一中学电视台台标“作品获得陕西省中学生电脑制作大赛三等奖,我校武晓燕老师获得榆林市人人通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多人取得“英特尔未来教育”证书。

2014年榆林市教育信息亮点应用展示现场会观摩会在我校召开,取得了圆满成功,促进了我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从而带动了整个学校管理迈向了新的台阶,促进了由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二、基本经验和做法: 教育教学应用方面:

1、所有教学班级都安装了70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每个教室都配备了无线扩音设备、配备了无线套鼠,定期对管理员进行培训,建立专门的多媒体教学终端管理办法,保障及时维修;

2、依托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建立学校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分年级分学科进行管理,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调取资源库内容为教学服务;

3、利用视频资源管理平台建立榆林市一中名师视频资源库,实现远

程观看;

4、教研组根据学科特色,制作收集小软件、小工具,形成不同学科工具箱,例如:直接可以从数学工具中调用几何画板工具;

5、所有教师都要求每学期使用多媒体教学次数不低于30节;

6、录播系统:使用录播系统可以实现录课、网上观课、评课等功能; 辅助教学应用方面:

1、图书管理系统及电子图书馆的应用:图书馆实行一卡通开架式借阅,实现了采编、加工、流通、统计、公共检查查询的计算机管理,简化了借阅手续,提高了图书流通率。同时,图书借阅室配备有4台检索用电子计算机,可为师生提供馆藏图书的查询服务。电子阅览室共有电脑300台,为学生提供电子图书15万册、教师也可通过校园网上网浏览电子阅览室资料。

2、互动软件在理化生实验室及探究实验室的应用:

3、一卡通系统的应用:一卡通系统主要有缴费查询系统、门禁管理、公寓管理、图书馆借阅管理几部分组成,一卡通系统的应用方便了广大师生就餐、购物、洗浴、出入、借书;

4、校园电视台:采用全市少有的虚拟演播系统制作节目,定期请市区电视台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定期播出《要闻回顾》、《校园焦点》、《最美一中》,同步网页播出;

5、校园网站系统:榆林市第一中学新版官方网站于2014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包含榆林一中官网、办公室、新闻网、教学处、德育处、招生网、图书馆、团委、保卫科、督导室、艺体中心、校

园电视台等21个子网站,具有信息发布、实验室预约、多媒体教室预约、网上报修、跳蚤市场等多种功能,每学期进行部门网站展示及管理员量化考核。

6、网上评教:利用计算机网络对上课教师、班主任进行考核打分,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

7、信息传递:学校使用网站及qq群发布信息,高效快捷; 应用亮点主要有榆林市一中视频中心、榆林市一中校园网站、电子集体备课系统在高二物理备课中的应用等。

从以上总结中不难看出,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们要趁着全市教育信息化的热潮,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软件应用能力,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良好的帮助。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教学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学生的教学愿望。

2.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还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做到管理规范,职责明确,保证其发挥最大效益。

3.信息化使用记录不够及时详细,资料收集不全,装订不够规范。4.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5.校园网站需努力建设。

6.资源库建设没有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积极性。7.校本教材建设还处于摸索状态。8.未开展信息技术实验课程; 9.缺少网络考试系统;

10.缺少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11.学生缺少移动互联网络学习环境; 12.校园电视台人员缺乏无法开展正常工作;

13.除电子阅览室外,无法为学生提供免费电子图书在线阅读服务; 14.除在线数字教育资源外,校内数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15.学校对软件系统投入力度不够,缺乏相应的应用软件; 16.全体教师教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参加国家级课题很少或没有; 17.教育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力度不够,设计与开发信息化服务软件能力不足;

18.教室多媒体设备使用率教低,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四、需要积极努力的方向:

在继续抓好软硬件建设及教师信息化技能培训的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加强有效利用资源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教学效益。

1.加强学校资源库的建设

学校教学处主要负责资源的应用管理与监督,教科室负责资源的建设实施方案制定,信息中心负责技术支持。学校成立由各个学科带头人、榆阳名师、教研组长组成的合作小组,每周对教室上传到竞业达资源平台的教育资源进行整理、筛选,对有价值的内容进行刻盘保存。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的来源途径有三个:一是自购的在线数字资源库,二是教师自己制作或上网搜集整理而来的资源,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资源,发布到竞业达资源管理平台,方便教师上课调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班班通环境,教师校本资源库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新选择,形成“校本资源

建设、应用”的良性循环模式。学校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方面的优质资源并通过网络共享。

(1)、建立具有榆林市一中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学校将组织所有学科教研组成员组成研发团队,按章节建设高中学段的教学资源(包括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设计、案例、习题、教学课件、常见问题处理、名师精品课等),由学科带头人、榆阳名师、各教研组长组成的专家团队录制一些重要章节的课堂实录、复习课的微课程视频,推出一批重点章节的课堂实录及课后反思和专家点评视频资源。

(2)、建立榆林市一中校本课程资源。学校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校本选修课程资源,有的课程被学生称为榆林市一中的百家讲坛。学校将把这些优秀课程的教材、教案、课堂视频、微课等资源建成专题资源网。

(3)、建立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课程资源。针对学校艺术、通用技术、信息技术、体育教师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将针对这些课程中的重点部分建立优秀的课程资源。

(4)、建立学生课外拓展学习资源。考虑到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量偏少,而对学生开放互联网信息量又过大的问题,我们要在校园内建立符合实际的学生课外学习和知识拓展资源,提供足够的信息点供学生查询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以上资源建设在2018年4月前完成。

2.建立一个长效的考核机制

将硬件建设、资源建设、队伍建设、成果应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考核范畴,形成激励机制。教师在县教育网上发表信息、自己的经验文章、交流的情况,课题研究资料,上研究公开课等情况,都进行考评加分,并把考评结果纳入评优、评先、评职称、考核等。如:鼓励教师把自己的好课件、教案发到网上供大家参考,得到大家认可的,量化时加1分。

3.坚持以活动促应用

为大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应用,今年将以开展活动来营造资源应用的氛围,提高资源利用率。

(1)每周一下午第七节课,进行备课组会,观看全国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录像,注重教学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的学习。

(2)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或说课、讲课、议课活动。通过活动抓好典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设计制作一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课件。(4)每月每位教师设计一个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案。

(5)每月举办一次教育信息经验交流会活动,同时写一篇关于利用教育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应用方面的论文、经验文章或心得体会,通过交流各学科推进教育信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经验、做法和体会,找好典型和宣传,推广典型的经验做法。

这些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教育信息的应用研究向纵深发展,使教育教学工作迈向了新的台阶。

4.充分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安全方面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今后我们还要加大对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地投入,加大对教师适用于管理、开发、培训的力度,采取激励机制,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重视对资源的应用,发挥其更大的作用,使这项工作持续、稳健地向前发展。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培训与应用,为榆林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

教育信息化工作汇报材料 第8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出台, 细化了此项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近期, 教育部召开系列新闻通气会, 研究和介绍全国具有代表性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此前, 该系列通气会已进行五次, 北京海淀区、北京东城区、上海市、浙江嘉善县、山西晋中市等地区典型从不同侧面介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

2012年7月11日, 中国教育部召开第六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系列新闻通气会, 专题介绍大连市西岗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基础教育一司司长高洪、副巡视员杜柯伟、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大连市西岗区教育局相关人员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音视频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网、中新社等相关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高洪司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 通过“片区+校群”、小班化教育、教师交流等一系列措施, 西岗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路径, 解决了择校等难点问题, 师生和家长都满意。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和推广。尽管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各地确实遇到的难题不尽相同, 有些措施也不一定能很快见到成效, 但是各地都在结合本地实情, 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 让人们看到了成果, 增强了信心, 让更多地方都行动起来, 积极探索实践深化改革、采取符合各地实际的措施, 努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这也正是我们要不断宣传成功案例、总结有益经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一篇:《课程与教学论》下一篇:城南旧事读后感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