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2024-08-12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精选9篇)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第1篇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目前新课程标准改革已经进行到了第十年,我很有幸参加了一轮完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经过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确实是一次大的冲击,因为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上都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其实质是突出人文精神、培养研究性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实际能力。

我是在边学习新课程标准边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的,因而有些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有很多都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慢慢领悟的。

一、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

记得刚开始时,孩子们上课时对我提出的问题和给出的答案只是默默地接受,不敢有过多的疑问,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一个理念就得改变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为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由“至高无上的尊师”转为学习的朋友、伙伴。教师不再一言九鼎,学生不再唯唯是从。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有异议、敢于创新。这样就会出现自主、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施。

正是这样一种理念使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我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见解,我告诉学生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在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们开始慢慢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开始对我给出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以前是一个问题一个孩子回答完了就完了,而现在是一个答案往往会引发许多争论。在课程改革的一千多个日夜里,我被学生的创新激情鼓舞着,被思维的火花碰撞着,我和学生一起品尝着成长的果实,一起品尝着学习的乐趣,一起感受着成功的喜悦……

二、要有充分的时空合作、交流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安排得满满的,学生有异议的也只是走场子,说说、议议,草草收兵,如“蜻蜓点水”。这样常常弄成事倍功半。新课程要求一节课的教学情况要通过实际反馈情况而定,教师要灵活处理课堂出现的情况,整体把握课堂,适时改变教学程序,为课堂中有异议、有质疑的问题多腾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发现中升华,在辩解中发展。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记得在分析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时,本来我没打算展开讲,只想让同学们了解二十年前后不同的杨二嫂变化的社会原因,然而有个学生却提出,杨二嫂能够如此大胆、泼辣,虽然有些过分,但在当时女性倍受压抑的封建社会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这一番新的说法,可是我没有料到的,于是我就此改变了教学思路,让学生进行了一番争论。

三、创设情境,用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指出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中许多知识点都是靠模仿、借鉴、发现、创新才掌握的。这就要有个参加实践活动的情境,在有物、有意、有情的情境中,学生置身于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能激活创新的思维。一句句佳句,一篇篇美文都是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的。

因此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程中达到练习、复习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我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让学生们画一幅画来表现课文的内容,上课时,同学们都拿出了自己画的画,于是我挑出了几幅画作道具,拿着画结合课文学习了《春》,图文结合,在图中找文,在文中读画,很快,学生们看着画就能够背诵出课文了。记得《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几乎是在学生们的笑声中结束的,学生们拿着自己做的道具,极尽自己对课文人物的理解,把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活灵活现展现了出来,演完后加上同学们的评论,这篇文章几乎不需要我再过多讲解了就已经很清楚了。还有《范进中举》这一课,为了让同学们对文中的细节描写有更深的理解,我特意让学生上台把细节部分表演出来,结果同学们通过表演对胡屠户这个唯利是图的市侩小人形象有了更加形象的认识。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且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此外我们还举行了手抄报比赛、辩论赛、格言警句比赛、诗歌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增加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视课前预习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一种课前自学,预习了才知道难点、重点是什么,不懂的地方在哪里,心中有数,听讲才能主动,才能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配合默契,积极主动地学习。但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预习,认为预习只是读读生字、课文而已,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因此,只有指导好课前预习,课堂才能有效地指导自主学习。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经过语文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参与下,我们总结出指导学生预习要注意的几点:

(一)明确目的。开始时给学生布置预习的范围,帮助学生找到重点、难点,以后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从书上找答案,这样学习主动积极,效果就高了。比如在教学《伟人细胞》之前,除了布置预习生字词之外,我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并为每件事起一个小标题。这样上起课来学生就提高了兴趣,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鼓励质疑问难,学做预习笔记。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把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为上课时弄懂这些问题做好思想准备。比如预习文言文,我就让学生自己先翻译课文,把翻译不出来的地方作上记号,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就更加集中了。

(三)教给“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站在书上看书”,首先要学会对书圈、点、批、注,把看了书的感想、想到的问题批、注在书上。

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我校的洋思教学也正是这样提倡的。因此我们力争从纯粹的知识传递者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转变。教学中尽量少问,让学生多问,学生通过读、思、议,自由发挥、自由伸展,标新立异,大胆假设,只要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就行,从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我们也走下讲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在学生读中相机指导,或提出要求、或纠正错误、或进行激励、或梳理归纳。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在读中悟到的方法往往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文章的重点、难点,结合问题加以疏导,就水到渠成。其实这和我们学校所提出的“洋思”教学方式一致的。例如教学小说《范进中举》时,我带领学生复习了有关小说的知识之后就没有再多讲,而是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自学,让他们自己找出学习这篇小说的突破口,然后自己去分析--其实孩子们的能力有时候是很难估量的,不妨给他们一些空间,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讨论了半节课后,他们概括出了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甚至得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这篇小说反映的中心。总之,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相信学生的能力,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发挥其独立精神,奇迹就会出现。

六、拓宽学习渠道,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

新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每个年级的课外阅读量,目的是督促师生把语言积累落到实处。如果学生的语言积累有了量的突破,胸有万卷,“书生气”十足,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质的飞跃,定会洋洋洒洒,下笔千言,这不是倡导学生像过去私塾教育一样死记硬背,但适当背诵经典作品、优美词句,可以让学生储存语言模型,发现语感,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械,以更好地受到审美感染。因此,我鼓励学生把课外学到的优美句子抄在笔记本上,并互相交流。作业时也有的放矢地延伸到课外,如:写出从课外学到的名言、歇后语、儿歌、诗歌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然而,虽然我在教学中>

然而,虽然我在教学中对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且在教学实践中也能够运用新课程理念,但是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这三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也进行了一些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成为“走场子”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是主体,教学设计中处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中教师成为多余的,是“走场子”。仔细观察有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怕讲,能少讲则少讲,能不讲则不讲。这要不要讲呢?起初我是这样认为的,可是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我发现教师并不是不要讲,而是要“精要地讲”。只让学生畅抒已见而没有教师精当地讲授和适时点拔,学生的思维不能深入;只让学生感受体验而没有教师开启、引导,学生的创新很难得到培养;只让学生诵读、感悟而没有教师的品字析句,学生的学习很难升华。毕竟学生还是学生,他们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示。要如何适时地讲呢?

(一)自主学习之前启发讲。

(二)合作学习之中提示讲。

(三)疑难问题之处明确讲。

(四)总结、归纳时补充讲。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教师要把握一个度

在新课程改革中,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学生在学习中常出现天南地北地乱侃一通,结果在短暂的40分钟里讨论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有时课堂中形成互相取笑、互相喧哗的休闲场所,上了几堂这样师生皆大欢喜的课后,我发现不行!这样课堂还是不是学习的主阵地呢?学习还是不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呢?学生究竟学会了些什么呢?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一个度。

(一)形成策略:根据学习任务采用几种相应的策略:1、先明确分工,再合作学习。2、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基础好的,反应敏捷的会直接说出自己的见解,学困生就有可能窃取别人的学习成果来掩饰自己的.不足,久而久之形成他们原地踏步。

(二)把握契机:根据学习任务研究该不该分小组学习。合作学习也要有其价值性、必要性。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合作更要抓住契机。如遇到大家都期盼解决的问题,而又靠自己不能完成的;如有意见分歧,且相互争执的……

(三)强化指导: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适时地给予点拔、指导,倾听、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使学生学会判断、质疑。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将合作学习开展得更出色、更有成效。

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日常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语文。教材又是在生活当中提取的,它只是一些较典型的,有一定思想内涵的生活素材。学生需要的又是多方面的知识,教材永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要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为了让教材更切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师要努力地抓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闪光点,调整教学内容,让语文学习更具实践性。如:在阳春三月常常下起了淅沥淅沥的小雨,泥土湿漉漉的,树木开始抽新芽,很适合植树。这时,将《春》提前教学,召集学生到雨中看雨、看天、看地、看树,再来学习,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二)、适当地改变教材。适当地改变教材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情感活动中,使学生更自主地探索、发现、想象、创新。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故事讲的是也是在大海上,也是一艘快要沉的船,后来船沉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在一只救生艇上展开:这只救生艇最多只能载十人,而此时船上有十七八个人,而且当时海上的风浪很大,要想活下去,就得拼命划船和风浪作斗争,救生艇上的人们面临的选择是:要么一起被海浪掀翻,要么船上就得有几个人自己跳下海去……当时船上有健壮的青年人、奄奄一息的老人、受重伤的人、手无缚鸡之力的富家小姐,那么究竟谁该跳下海去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争论,有人说还是应该留下老弱病残,因为那是美德,有人说如果老弱病残留下了,划不动船,还是得死,应该让年青人留下,可是那样又很残忍……虽然没有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但这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这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在不同的情况下,要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最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在情感价值观上教育了学生。

(三)、大胆地拓展教材。课改中,更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大胆地尝试拓展教材。如:在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我就让学生再思考生活中有多个答案的事例,结果是我所没有想到的,学生们的思维竟然那么活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样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又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

总之,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对我们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元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第2篇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课改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在教师中转变了角色,转变了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传统的教学中,我是一名管理者,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我决定的,学生的问题从来没有难过我,因为他们问的问题离不开我教的圈圈,现在我既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有时又是他们的同学、他们的学生。是他们告诉我“超导体的应用将使欧姆定律失去意义”,是他们那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难住了我,诸如“磁铁为什么能吸引铁,而不吸引铜”,“没有太阳只有灯光和二氧化碳,绿色植物是不是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常一起上网查资料,去请教物理老师、生物老师。上学期,我们讨论如何验证人多不通风的室内空气比新鲜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这一问题时,有学生提议用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这时学生一致建议我带领他们去实验室验证,于是我给学生当助手,协助他们取仪器、配药品,学生们有的用石灰水检验,有的用塑料瓶和水检验,还有的用秒表计时,通过燃烧的蜡烛熄灭快慢来验证,而我则分享着每一组学生的收获。讨论课上,小组竞赛活动中,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当“真理的化身”和“标准答案的象征”,而让学生有权公判答案的对错,有权参与评分。角色的转变自然就有了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关系缓解了初三学生的心理压力,为

学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在教学方式上,我曾坚信,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效率高,省时间,过去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完全按照我自己的预设来进行,包括实验的每一步都是一齐操纵。课改之后,采取了探究式为主的教学方式,虽然常常一节课只能讨论一个问题,但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开放性,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如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家里现有条件区分厨房里的食盐和碱面,花费了近二十分钟的时间得出七八种方法,使学生不仅既动脑又动手,还对化学产生比较稳定的兴趣。学生接受课改,欢迎新的教学方式,喜欢上化学课,如有一次因故把化学课调到第二天了,全班学生立刻表示不满,有学生大声说:“为什么要调我们班的化学课,我今天有好心情就是因为要上化学课,现在没有了。”新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感受到知识的价值,学生不仅探究实验室如何制氧气、氢气,也探究与人息息相关的空气中有多少氧气,既检验了盐酸、氨水的酸碱性,又可以知道每天吃的西红柿、喝的饮料、用的洗发精、护发素的酸碱性,他们可以在老师提供的用品中自由探究,可以在参与式讨论中畅所欲言,竞赛小组的成员不再是前座后座的同学,而是通过报号或模扑克牌随机编配的,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发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得到了培养。

下面是学生写在“感受与不同”中的一段话:“可能是以前习惯‘死’背定理的方法,一下子课改了,都不知从何学起,刚开始时,一点学习目标都没有,一天只背几个化学式,几个元素符号就可以了,不过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动手能力强了,而且善于思考了,其实这才是课改的真正目的,虽然上课讲的知识不多,但有一半是让我们自己思考,自己解决。对某种物质的不理解,可以提出假设,写出方案,然后到实验室去验证你的假设是否正确。”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评价几次就会出现更多的好学生。以往的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评价没有贯穿在学生的全部学习活动中,使其激励作用受到削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改实践中,我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合作精神、探究意识,发挥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我在他们的学习材料上,写着我以前不曾用过的话语:“希望每一节课后,你都能说,‘噢,原来如此!’”“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空气这个大家族可真热闹”,我在那份用了80分钟记录26次现象的“鸡蛋与醋反应”的实验报告上写道“你真让老师感动,如此有耐心和毅力。”„„每天介绍一分钟“化学与生活”的同学会获得掌声,为实验室倒污水的同学会受到表扬,自带实验用品的学生名单会在全班公布,学习档案袋会在班内交流,优秀的会在全校展示。学习成长记录卡上,还专设了家长评议栏,让家长也参与评价活动。

正是由于在教学中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了化学,尽管他们在纸笔测验中不一定会获得好成绩,但他们有一种持久的兴趣,有了一种探究的意识。学完溶液酸碱性后,我给每个小组都发了pH试纸,过了很久在一场春雨后,事先我并没有提醒学生要去测雨水的pH值,他们早晨一到学校,便来报告:“pH值是6。”“不是酸雨。”这使我获得了一种难以言状的满足。新课程带给学生的也是全新的感受,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当他们不再是无奈地学习,不再感受知识与生活互不相关,不再无望成功,他们就成了真正的“学生”——成为掌握生存知识和技能、学会与人和谐相处、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化学课改不到一年,对一个已习惯了八年的传统教学的学生来说,课改还没有让他们有深层次的理解,但他们确实有了新的感觉。首先是在学习方式的转变,化学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传统的化学实验,是“照方抓药”,课改后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探究天地。例如,探究金属性质时,我给学生提供粉末状、丝状、片状的铜、铁、铝三种金属,他们可以在酒精灯上燃烧不同形态的金属,对不同的现象进行分析。在探究食品中是否含有淀粉时,让学生带自己想测的任何食物,有的学生用统一型号的塑料盒,装来了白面、大米、红豆、花生等多种食品进行测试,简直像开了个“微型粮店”。这种探究,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到了化学的重要性。

初三新学期伊始,我为学生专门设计、订制了化学学业成长档案,它作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日记”,记录着自己的观察与感想、搜集的材料、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同学们的评价„„现在他们的档案袋里,装有: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二氧化碳性质等实验报告,空

气、水污染调查报告,金属的自述,合理利用资源建议,章节知识整理归纳,科普小报,化学与生活常识,与化学知识有关的简报,最新化学发展等种类不同的材料几十份。档案材料的交流,又成为新的课程资源。一百多双眼镜看世界,总比我看的多,看的清,由此让我深深地感到学生也是我的老师。

在学习负担减轻方面,首先是课堂学习过程轻松了。课堂上,学生不再是任老师灌输,不再是硬逼着自己集中精力去听老师讲解,而是在自愿的、主动的探究中随便发问,随时发问,随时议论。例如,我们在“人类、环境、材料、能源、化学”的讨论课上,每小组任选一个主题作组名,通过竞说化学式名次的先后,任意选择10分题、8分题、6分题,竞赛中组内同学可自由补充,外组同学补充的对也可得分。学习活动中有了比赛,学生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是一种自愿、一种兴奋,正如踢足球很累,但他们愿意踢一样。当我请每个小组用一句话将五个专题同时表达出来,以结束本节课时,有的说“人类生存的环境离不开化学、能源、材料”,有的说:“化学为人类生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丰富的能源、材料”,他们的表达让大家都兴奋不已。在进行章节总结与复习时,我也采用这种形式,事先把学生不愿说、不易记的题目印发下去,作为必答题,然后,通过竞说一些短小题目来决定选题的先后,使学生练了较多的习题,有时题目比较简单,一下子有几个人站起来抢答,就再更换题目,学生感到既紧张又愉快,他们在“课后随感”中写到:“我们小组的成员都认为搞这样的活动比较有助于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调动我们的积极

性,使我们主动地学习。”课堂练习与实践的多样性,也使学生感觉不出学习负担重。学生课后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搜集材料以拓展视野,也可以用所学的知识做做家庭小实验,如碱面中加醋,实验产生的气体使燃着的蜡烛熄灭;每人带回家一瓶石灰水,验证纸中含有碳元素,也有学生回家试验鸡蛋白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变化,也有学生拿来树叶、面粉,利用午休的时间试验叶脉书签的制作,探究面粉爆炸的现象和原因。他们还可以在实验室亲自体验课外阅读到的一些实验,我也总是在自习课或午休时间和他们一起做实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 第3篇

一、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在做中学”

新课程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在做中学”, 即问题教学, 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来进行学习, 强调了我们老师的教学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促进并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掌握发现数学问题、分析问题, 并通过自己的能力联系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让学生参与课堂, 让学生自由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再一起研究其程序的可行性, 对其程序进行完善和简化. 比如我们讲冒泡排序, 在课堂上讨论书上的流程图时, 有学生提出了异议, 觉得书上的流程图过于烦琐, 每次冒泡过程中都需要和已经排好顺序的数进行比较, 课前我也没有仔细去考虑过这一点, 这一问题的提出, 使很多同学都有同感, 于是我们这节课增加了新的内容———对书上的流程图进行“手术”. 通过我们对变量取值的改变, 使得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 虽然这节课并没有完成我预期的教学计划, 但更大的收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懂得怎样去观察、发现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能有效结合数学理念, 使其能够灵活并与自己的思维结合, 这就是能力的体现, 这不就是我们教学过程中所期待出现的吗? 在课堂教学中, 以合适恰当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 培养问题意识, 孕育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这正是新课程对教学所作出的基本要求. 在课堂中, 教师多一点问题, 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交流, 这样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调整知识结构, 控制教学内容难度, 转变思维模式,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对数学的学习热情

新课程增加了内容的广度, 所以在内容的难度上有一定的要求, 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控制内容的深度, 对于繁杂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应该作出适当的删减. 比如在函数问题的研究方面, 对于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如参数方程法和建立函数方程法) 这些较为抽象的方法应该是不作要求的, 对于函数的值域问题的求解方法也降低了要求. 而在必修课的概率问题中也没有再增加数列组合方法解决概率问题的内容, 而是通过枚举法和树图结构来求概率问题. 在立体几何方面, 仅仅是介绍了二面角的概念, 没有给出求二面角的方法的课时. 当然还有很多知识、方法、技巧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过, 但现在至少在必修教材中是没有作出要求的.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的尺度, 很多知识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适可而止, 否则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学生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 同时也需要时间. 内容太难、技巧性太强、方法太抽象, 只会使他们产生对数学的恐惧, 而且他们的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再者, 苏教版教材在内容上跨度大, 课程安排得比较紧, 如果再像以前那样不断补充课外内容, 我想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要遵循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对有些知识要能割舍, 该放手时就应放手, 这样才能让学生更轻松的学习, 不惧怕数学.

三、新课程下评价模式的探索

2011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所以我们不能通过单一的考试来全面评价一名学生, 应该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业考试有机结合, 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 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其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等方面, 结业考试可以适当结合平时单元测验和模块考试来考查其学习情况, 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而结业考试的评价应该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对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并能很好体现学生的思维意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评价要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实, 也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评价也应具有多元性, 必修、必选、任选和校本课程应该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让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比如对校本课程的评价, 我们可以采用小论文的方式来进行, 任选科目可以结合学生的总结报告与测评相结合的方式. 总而言之, 对学生的评价应具备客观性、实用性、可发展性, 通过评价让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四、结论

在这一年中, 我们都很辛苦, 但辛苦是值得的, 因为我们很骄傲, 作为新课程的探索者, 我们苦中有乐, 我们很庆幸自己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而且为后来者指明了一定的方向. 同时, 通过不断地总结、反思、调整, 我们弥补了苏教版教材在实践中存在的缺陷和漏洞, 为社会培养了更多创造性的人才, 让苏教版教材在将来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同时也让数学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摘要:笔者结合新课程的内容特点、教学理念和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谈谈这一年中对新课程的理解, 主要从教材编写的特色——“问题教学”, 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和力”,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等方面来探索.通过与旧教材知识结构的对比, 重新认识教材知识结构, 以及我们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难度控制,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和学生互动模式, 以及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 建立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新课程评价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究和论述.

走进新课程,探索新方法 第4篇

关键词 开放性作业 学习兴趣 自主探索 评价交流

随着新课标的落实,新的教学评价体系的日益完善,作业改革这必将成为学生自我发展的见证,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肯定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性作业的形式

1.实践型作业。

⑴做采访。小学英语教材中可以设计成“采访”的课外作业很多这类作业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真实的交际,沟通感情,学习人际交往。 ⑵做调查。“任务型教学途径”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應用为目的,以应用核心的教学途径。“做调查”这类作业能很好地体现应用这一精髓。学生们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通过完成调查任务,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培养了观察能力,锻炼了交际能力。⑶摘录、写读书笔记。我鼓励高年级学生在课余多阅读英语小故事、诗歌等,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作摘录及写读书笔记,每个月一篇,也可以用卡通或连环画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收获。通过这种作业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同时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

2.创新型作业。

⑴老歌新编。小学英语教材为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chant和song,它们朗朗上口,一般学生跟着节奏听几遍便会了。无论是chant也好,song也好,都具有这样的一个优点:加快学生对句型和单词的掌握,它们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音乐的最直观的方式。所以在课堂上我每授完一首,就让学生回家根据旋律自己作词,然后利用课前5分钟开一个“老歌新编”演唱会,学生们跃跃欲试,边唱边演,热情高涨。我还鼓励学生进行“儿歌新创”,这些作品的文字纯真可爱,电脑打印的画面精美,最重要的是,这是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⑵快乐小主编。我不定期地在四到六年级段举行英语手抄报、黑板报比赛。对于小学中高段的学生来说,给他们指定话题或题目,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收集整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并进行排版、插图等,能把英语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科间的渗透。在作业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任务是开放的,他们学以致用,不仅拓宽了知识面,还能掌握制作报纸、文档的简单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合作从他人处获取有用的语言知识来弥补自身在信息、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充实、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

3.自主型作业。在各种各样的作业中,自主型作业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本身就有自主布置作业的愿望。因此我在平时的作业布置中加入让学生自主控制的题型,提高学生做作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施时,切忌将控制权一次性交给学生,应做到“一点点放手”,让学生先适应教师的要求(如设个最低遍数,至少要抄多少个单词等),等能达到有效的训练目的后再完全放手让学生做主。作业的设计权完全在于学生,做什么事,难度怎样,都由学生控制。做得好给予表扬,做得差也不批评,既锻炼了他们的自觉性、胆量,又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节假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自主作业,作业的质量也较高。

二、开放性作业的评价

1.让学生在自评中学会自信。《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它强调: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我们要考虑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征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实施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开放性英语作业的评价,我主要采取星级制度。学生可以根据作业情况自我评价获得哪一星级,在各种作业完成后的汇报单上直接印上相应颗数的红星,同时将学生汇报单在班级的英语角内轮换展出。

2.让学生在互评中学会借鉴。每周我利用一个午间谈话的时间,由学生朗读或演示作业,全班分组来评价,看看谁能得到相应的红星,这种方式深受学生的喜欢。学生分组互评互赏他组的新型英语作业,要求学生一方面吸收别人好的地方,同时也要为他们的作业出谋划策,至少提一处改进意见。学生集体评议作业,可以补自评时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同学们可以学会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

3.用教师的评价为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确立一个目标。作业的批改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作业没有知识性错误,就要鼓励学生大胆独创。最有个性、最富特色、最有时代感的作业是最受赞赏的。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教师的评价是学生自评、互评的有效补充,它能明确地指出学生应发扬的优点和需努力改进之处。

三、结论

走进新课程,挑战新课程论文 第5篇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的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观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本文就新课程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谈点看法。

一、新课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也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只要有现成的教材,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那么精确了,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也不再是经典,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这才让习惯于以教材为目的的教师感到困惑了。因此我们说观念转变是课改成败的关键。

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而要吸收新思想,树立新观念,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甚至连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目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造传统的教师权威。

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就要与旧观念决裂,短时间内,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心慌意乱,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有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狱》。据说,有一个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狱为何物,便去请教一位哲学家。哲学家把孩子领到一个很深很深的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群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们用很长很长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汤喝,从汤中吸取营养以维持生命。哲学家告诉孩子:这便是地狱。

紧接着,孩子又跟随哲学家来到另一个地方。同样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的勺子,所不同的是,这里的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神采飞扬。哲学家说,这就是天堂。同样的的池子,同样的肉汤,同样是人,但天堂与地狱有天壤之别,差异何在呢?原来,地狱里的人老死不相往来,自己舀汤自己喝,费时费力,营养不足,精神疲惫。天堂则相反,你舀汤给我喝,我舀汤给你喝。省时又省力,营养充分,身体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际关系使人精神愉悦。故事分明地告诉我们:地狱充满自私,天堂充满友爱。恶性的嫉妒源于极端化的自私,而极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狱之门,要想摆脱恶性的嫉妒,走出地狱,就要拥有"合作"这张通往天堂的"绿卡"。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强调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富有开拓精神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交换一个苹果,各得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各得两种思想。"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变化。

1、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主人的作用。

二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三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如有一次我接手了一个班级,这个班级的作文能力很差,甚至连句子都写不通顺。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先请学生听念范文,然后写下来,同学们听与写的过程中,感觉符合自己的实际,愿意写。

如果不这样,硬逼着连听写都有困难的学生作文,他们便失去兴趣,索性不写,效果反而更糟。等学生学会了写作文后,我们可以再一点点引导他们往高处攀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一方面,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在辅导后进生时我们应该别忘叮嘱自己:我是在帮助学生学习,我是学生的助手,我要有耐心。我们应该坚信学生脑子里有好学上进的一面,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对面,强制、逼迫学生去学习,结果往往和学生搞得很僵,使得师生心里都不愉快。我们应该坚信每位学生不仅能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应耐心地到学生中去寻找助手,努力与学生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一定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个学生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

在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自己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是关心,是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学生的智力不同,家庭情况也不同,我们不能搞"一刀切",让所有的学生都去够同一高度的桃子。一刀切,切出来的只能是失败和沮丧。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和偏见。对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期望值不能过高。硬要他们考一百分,就等于要求小指长得和中指一样长。这是不现实的。如果十个手指头都一般长,那就不叫手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丰富多彩的个性。

社会的丰富多彩也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国家需要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80%以上将要成为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劳动者。这样想来,我们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就不必逼着100%的学生都去按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训练了。让学生也认识到:升学是人才;当数学家、文学家是人才;当工人、经商搞个体经营,干得踏踏实实,干得出色也是人才。

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1、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即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进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2、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即教师以教为中心,学生学围绕教转,严重摧毁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法,不要以"教会"为目的,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一位教师教学生学习"上、下、沙"三个生字时,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笔顺偏旁上。"竖――――横――――横――――上"、"横――――竖――――点――――下"、"左边三点水,右边少――――沙",这样教学,学生只能凭借机械记忆学习识字、写字,学习难免枯燥乏味。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结果当老师让学生听写的时候,就有两个学生把"上和下"给颠倒了。

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不能不从学习方法的角度进行反思。假如老师这样教"上"和"下":上和下的长横代表地平线,一竖、一横像不像长在上面的一棵小树?一竖、一点像不像长在下面的树根?小树当然要往上长,树根当然要往下长。假如老师这样教"沙":沙,我们在海边或者河中才能看见,水少之后,才能看见沙。这样学习识字,要让学生忘掉是困难的。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先进的学习"生产力"。大家都熟悉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比金子还重要。联系到教学,便会得出方法比知识还重要的结论。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传统的教学多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叶老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令人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真正重视学法指导的却不多见。例如,对于大段知识的掌握,有些教师充其量只能从应试的目的出发,强调某某题考试已考过多次,很重要,要记牢。至于怎么记,即是学生的事情,教师是不操这份心的。

3、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材的相对性,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握教材不放,预设的教案也将是灵活的、有弹性的,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教师就要因势利导,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大胆地开发和创造,使师生达到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总之,新课程的实施,它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个前所未有、施展才华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感受 第6篇

新理念

新感受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感受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 第7篇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教学改革揭开帷幕,将开创一个新教学时期。女儿刚步入艺术小学,扑面而来的是小学教学革新的春风。作为家长,我们能够触摸到这场改革的脉搏。

4月26日,学校对家长开放日。我亲身经历了艺术小学崭新的课堂情景,全程聆听了毛老师、高老师别开生面的授课,真的感受了新时期小学教学的新课程、新理念、新模式。为学校的精心组织和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更深的体味到了这场改革的魅力所在。

新教程首先新在教材。彩印的课本,鲜艳醒目,为小学生所喜爱。语文,着力于快速提高初入学小朋友的认读书写能力,强化了拼音教学这个基础。我们发现女儿才上学半个学期就能够阅读一些带拼音的儿童书籍,如《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十万个为什么》。不久,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阅读一些无拼音的课外读物,如《成语故事》、《哪吒传奇》、《歇后语、谜语、谚语》,自己朗读、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现在已学会写短小日记和儿童诗,学习使用《新华字典》。数学课,在数的概念基础上,引入了具有一定难度的方位感念,平面图形概念,货币与价格概念,时间概念和应用题概念等。实践证明这样的课程完全适合当代儿童的认知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更多、更新知识留下了空间。这就是新教材的特点和优势。

再有新教程重要的新在教学理念。我们家长钦佩学校确立了培养新一代小学生的育人目标“学琴棋书画,做现代才子;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极富时代性,具有前瞻性,符合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需求的方向,符合广大家长、学生的意愿和期望,是完全崭新的教学理念的生动写真。朝着这个目标,学校既扎扎实实地抓好文化基础课教学,又广泛多样的搞好综合素质的培训。新的教学理念,贯穿与学校的整个教学实践,小朋友们学的既好又活。

新教程还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一堂语文课、一堂数学课,有讲解,有问答,有音画,有教仪,师生互动气氛活跃。二位老师把教室设计成了舞台,把授课演绎成了优美的诗悦耳的歌,精彩的画。她们娴熟的运用教学心理学,多年从教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教学经验,整堂课牢牢地吸引了原本好动的孩子们的注意力,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思维,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极佳。

感受了学校实施新教程带来的成果,我们为之鼓舞。然而在欣喜之余,我也有些许不安。

一、面对当今还是“科举式”的越来越严酷各级升学该试,我们小学正在开展的包括减负、素质教育等诸项改革,将会走到哪一步?将会产生什么结果?相对于尚无丝毫减压之意的中改、高改等重重屏障,我们小学的这份改革会不会显得苍白?会不会力不从心,事不如愿?我们应该呼吁整个教学体系全面改革的联动!

走进新课程 挑战新课程 第8篇

一、新课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 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在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之间, 仿佛是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 它让因循守旧者困惑, 却给真正的改革者释放了智慧的源泉。以往, 只要有现成的教材, 捧一本教参就可以轻车熟路地传道授业解惑, 这是因为课程总是换汤不换药。如今, 课程标准不那么具体精确了, 却多了些弹性空间;而教材, 也不再是经典, 只是教学使用的材料了。因此, 要想取得课改的成功, 就要不断吸收新思想, 树立新观念, 而要吸收新思想, 树立新观念, 必须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树立新的教育观念, 总要触及过去的观念。有些多年积累的“经验”可能要被否定了, 习惯的做法可能不宜再用了, 甚至连教师自身的“威风”也要减下去几分了, 又没有现成的新方法可以随手拈来。这个时候, 我们该怎么办呢?新课程要求我们要用质疑的眼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 并进行不断的创新。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智慧, 而新的教学智慧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近年来讨论的学生主体性、教师角色转换、自主建构性学习、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等问题, 如今都将在改革中落实。教师在“死守”或“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上, 首先要作出抉择。要适应新课程, 就要与旧观念决裂, 短时间内, 教师的内心或许会有点慌乱, 行动上也会无所适从, 但从长远的方面来看, 它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有利于课程的实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 教师能否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 能否尽快在新课程占有一席之地, 能否站在课程改革的制高点, 考验了我们当代教师的学识与智慧。

2. 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我们自己也要学会与其他老师合作。

应当看到, 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 单打独斗已经难于在社会上立足, 团结协作是21世纪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有专家指出:21世纪的成功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 富有开拓精神的人, 善于与他人合作的人。我们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 自己也要学会与人合作。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变化

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管理者, 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产生“我要学习, 而不是老师要我学”的意识。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想法后, 及时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 如阅读方法、写作方法等。学生掌握了方法后, 紧接着是一系列的自检、互检、他检、师检的检查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 起到及时督促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作用。

其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设一个宽容、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 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

再次, 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服务, 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 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原有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 以使自己的教学适应学生的需要。有时为了使学生学有所得, 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订得低些, 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实现。

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 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 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丧失了素质教育的功能。那么, 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将以书本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发展为本位, 即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 强调发现学习、探索学习、研究学习。当前课堂教学应从实际出发,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行为和个性特长, 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创造性发展的力量源泉。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 即教师以教为中心, 学生的学围绕着教师的教转, 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我个人认为, 教师备课必须备学法, 不要以“教会”为目的, 而要以学生“会学”为目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我很欣赏这个观点。叶老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但令人遗憾的是, 课堂教学中真正重视学法指导的却不多见。

当前,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正视教材的相对性, 开放教材, 充实教材, 超越教材, 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 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力凭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死”握教材不放, 预设的教案也应是灵活的、有弹性的, 在实施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事, 教师就要因势利导,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 大胆地开发和创造, 以达到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提高的目的。

走进新课程 创设新理念 第9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与时俱进;身体力行;激励教育;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095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不同以往传统的影响。社会家庭状态的变化使初中生的心理变化、价值观念、认知去向、情感构成也逐渐的发生变化。由此带来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随着相应的加大,难怪乎现在的教师为啥不愿当班主任。面对一系列复杂性变化,班主任必须转变观念来适应新时期的潮流。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而班主任工作是教育创新的关键之一,是班级管理的引导者、德育工作的总指挥、学生全面发展的带头人,其肩负的职责任重而道远。在近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笔者感慨万千,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来调整改进学生管理工作观念,促进管理学生手段的优化。

一、树立公平管理观念,以良好的人格关爱学生,使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感增强

初中学生已具备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对一件小事的不公正处理往往会带来学生情绪的强烈波动。如班上两个学生同时迟到违纪,对学习比较良好的轻描淡写地批评了事,而对后进训斥一番后还勒令叫家长,后进生不服就会产生更消极或逆反心理,严重的会引起对立情绪,甚至有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班主任在处理日常工作时千万要把公平摆在首要位置,切不可判“糊涂案”、判“人情案”。这样,学生的心理上平衡了,就能心悦诚服地听从班主任的意见,乐于接受班级任务。

有幅漫画叫《失衡》。画面上,以“学校”为支点的跷跷板两头分别 坐着一个“后进生”和“尖子生”中间有很多苹果。由于“后进生”瘦骨嶙峋,“尖子生”腰肥体胖,跷跷板出现了衡,苹果全都滑向“尖子生”一边。这不是很形象的说明了“有的,还要再给;没有的,不但不给,还剥夺应为其所有的”吗?美好的事物人人都喜欢,作为教师谁不喜欢成绩好又听话的学生呢?但我们必须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不同个体之间的这一过程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当年倡导过的,就是要求教师不但要爱“金凤凰”而且要爱“丑小鸭”,要把爱撒向全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以他毕生的教育实践揭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系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素质教育急切呼唤真正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我国太需要成千上万个“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身体力行者了。

二、教師应与学生沟通架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增强自身亲和力,形成融洽互信的新型师生关系

今天的学生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单纯和幼稚。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他们都有许多的困惑与迷惘,但由于心理压力重,他们不肯轻易接近教师,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主动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细心观察善于从他们细微的言行变化中感知到问题的苗头,把握分寸,与他们进行沟通,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生活中的困惑,要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班主任要有一颗慈母般的心去关爱学生,一位教育家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作为班主任要给学生倾注所有的爱,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呵护,要亲密的和学生谈心、聊天、问寒问暖,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和爱心,从而引导每一个学生,能为这个“大家庭”献一份爱心,营造一个和谐团结,具有很强凝聚力的集体。

三、经常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在教育创新的今天,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不能停留在一点上,而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每一个教师充满智慧,让每一个学生充满激情。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种影响也波及到校园。由于学校自身的特点,这种竞争成败的判断标准就表现为学习成绩的优劣。贪玩、好奇、对外界新鲜事物特别感兴趣是他们的天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是他们的特点,因此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而且,大部分学生学习和纪律较差的原因都与家庭关系或父母离异紧张密切相关。此种情况下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人感受的前提下,给后进生多家关照,仔细呵护,对他们一丝一豪的进步都应及时给以赞扬,来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笔者认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爱他们;以平常的态度去对待他们;以赏识的目光去鼓励他们,才可能找到转化他们的切入点。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尊严,得到理解,得到关爱,后进生更是如此。虽然他们贪玩、调皮捣蛋、不守纪律,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也有最起码的人格尊严,他们也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作为教师要心存爱心,以人为本,无论他们有什么样的缺点,我们都要从内心深处去关爱他们,给他们以自信,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尊严。只要我们心存爱心,没有偏见,就能发现其“闪光点”只有满腔的热情,才能融化他们心中的冰山,才可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取得他们的信任。

四、树立形象,加强修养,增强人格魅力,提高学识水平

每个人都很重视自己的第一印象,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给学生留下一个整洁干练富有气魄的形象。以丰富的知识熏陶学生、以良好的道德素质打动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影响,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他不带强迫性,学生的接受也是自愿和主动的。因此,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巨大而持久。徐特立先生对毛泽东的影响,蔡芸芝老师对魏巍的影响均在于此。班主任要严格砥砺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形成无私、正直、廉洁、谦虚、好学的品格,养成终生学习的好习惯,以真诚和美德去感化学生。“用人格塑造人格”,这样才会在学生的内心激起自觉意识,才是对教育本质的终极关怀。

学识渊博、爱好广泛也是对学生的良好熏陶和感染。一个爱好广泛的班主任对学生的课余爱好产生广泛的兴趣。班主任参加学生的课余活动,能增强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密切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立体的人,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成为“学科教育专家”,还应广泛学习,努力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从而在教育的过程中成为多面手,既担负起班级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又扮演好“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的角色。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个与时俱进、永无止境的工作,只有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就一定会创建出一个争先创新、文明向上的班集体。我们只有在不断体验、不息思索、不停实践的过程中去修正、巩固、发展,使自己的管理观念和手段不断走向科学化,才能真正完成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课程享受新课程】相关文章:

走进新课程06-04

走进新课程感悟新变化06-07

走进新课程范文05-26

走进新课程专题08-15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05-13

读走进新课程有感07-09

读走进新课程心得07-09

走进新课程试题全集11-29

走进新课程读书心得11-29

走进新课程初中数学11-29

上一篇:个人礼仪的重要性有哪些下一篇:以老师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