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2024-07-12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精选8篇)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1篇

2013—2014学年(上)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一)关于试卷命题科学性的分析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历史核心知识,围绕初步运用历史基本能力来命制题目,试卷比较科学,考查目标合理、明确,题目表述规范。容量比较适中,对于一个半小时,题量稍显不足。题目的覆盖面合理,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的所有主干知识。材料题的梯度明显,如材料题28题的第二、三问都给学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二)关于命题知识和考点的分析

考查目标立足于三维课标,淡化对死记硬背知识的考查,突出考查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和基本方法,突出考查情感态度价值观。试题立意较高,符合文科综合历史的考查特点。考查的重点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选官制度、西方民主制度等重要知识,这些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也是历次考试的热点。考点分布合理。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客观题部分 3、4、6、8题均是对“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这一对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考查,从学生答题情况看,这两个概念学生普遍掌握的不够深入。11、12题的错误率较高,反映了学生对雅典民主的特点和局限性认识不到位。

15题错误率较高反映了课程标准“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这一要求在学习中关注的不够。17、18、19则反映了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总统制共和制的理解不够透彻。

2、主观题部分

第26题第一问分析:本文题目设置较为简单,得分率较高。但也反映出较多的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认识不深、理解不到位、概念混淆,特别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第二,本题第二小问的答案隐藏在选择题第六题的选项当中,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有效利用试卷上的有效信息。说明学生阅读、搜集、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第二问分析:本题第一小问得分率较高,第二小问得分率较低。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审题不清,题目要求回到“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措施。具体到本题,即要求回答,明太祖和清雍正时期的政治措施。因此回答“内阁制”、“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等均不得分。二是学生对于“内阁制”与“军机处”两个机构的关系与内容分辨不清。这反映了学生缺乏对相似知识点的辨析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对易混知识点的比较和分析。第三问分析:本题有大部分学生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当作“演变趋势”。这反映出学生对于抽象的历史术语的概念理解得不够深刻,以及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有待加强。

第27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材料阅读量适中,虽是文言文,较容易理解,基本不存在阅读障碍。问题的切入点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基本内容的识记以及对制度背景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第(1)题,得分情况较好,失分的学生都将选官标准的演变答成选官制度的演变。第(2)题,多数学生基本能回答出察举制与科举制的关系。失分学生的问题主要出在没有按照要求从原文中找出答案,尽管部分学生归纳得很到位。在引用材料时不加选择的摘抄原文。第(3)题,存在问题较多,失分的学生基本上答不出科举制的原因是士族的衰落和庶族的兴起。另外学生分不清原因和影响,有的学生将科举制的影响作为原因来回答。

第28题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体的认识和理解,试题难度不大,但学生得分不高。评卷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答上第(1)题第一问的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或君主立宪政体,但第二问答的普遍不好,失分较多,不太理解“如何通过自我完善”该答些什么,尤其是“两党政治的发展”大都答不上。第(2)题的第一问学生只要答上“三权分立”或“分权与制衡”都可以得2分,第二问答得不太理想,有答“最高法院”的或“司法机构”,还有答“议会”的,答“议会”给1分。第(3)题较简单,由于材料三基本说出答案,所以学生大都能答出来,得4分,较差的也会得2分。

四、对今后教学的思考

1、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练习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2、历史基本概念模糊。本次考试范围必修一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是高中历史学习中历史概念最多,最难理解的部分,难度最大。历史概念理论性比较强,只有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理解概念,可多补充相关史料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把握。

3、考试中的错别字问题,如“群县制”“君主专治”等。这证明学生学习过程中极少练笔,上课不记笔记,课后抄作业。本来无纸化时代的到来已经大大减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作为高一的师生们,学科多、时间少、作业量多,用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时间很少,学生出现书写错误也属正常,建议可以进行课堂一分钟默写等活动,加强学生的书写机会,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在讲课中注意引入做材料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材料,锻炼学生的材料意识。还应加强对学生审题的指导,对于同一类问题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以加强学生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基础知识应常抓不懈。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2篇

本次考试试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0分。

选择题(客观题)全年级均分为33.82分,非选择题(主观题),全年级均分28.79分。选择题:闪光点:单选1.9.10.12.15.16.17.18.20题,薄弱点为单选:2.11.13.19.21题。

单选第二题:难度0.10,均分0.21,选对人数的只有100人,错误的有871人。存在问题:主要是题干文字障碍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差,不理解题意,读不懂题干表达的意思,以致错误。单选11题同样还是材料式选择题,学生读不懂材料,以致造成失分。单选13题仍是古文阅读,难度0.46,均分0.91,。选正确的443人,错误的有528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学的过死。单选19题难度0.47,均分0.94,选对的人数454,选错517人,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不理解题意,不能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不能结合材料答题。单选21题的难度0.46,均分0.92。选对者443人,错误525人,存在问题是:学生不会审题,不明白题干的核心意思。同时,不注重看书,看导学方案,自学的主动性差。

主观题:26题(1-2)问满分10分,均分2.89,难度0.29,。第1小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1:概念中出现的错别字。如“郡县制”多错写成“群县制”; 第2:历史名词错用。将“监御史”称为“御史大夫”;

第3:不按题的要求作答,只罗列知识点而没有概括整理知识点;

第4:缺乏对材料的深层理解,大部分的学生多答不出“地方分权”的意思; 第5:出现审题错误,张冠李戴。改进建议:

第1: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

第2:加强材料题做题方法的指导,特别是审题方法的指导。

26题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归纳知识的能力,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1:看不懂古文材料,也就带来答题困难;

第2:归纳能力太差,仅限于翻译古文材料的层次,达不到考题要求。改进建议:

第1: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第2:平时多加强归纳,概括能力训练。

27题(2-3)—28题(1)满分13分均分5.95分,难度0.46。存在问题,也是学生不会从材料中提炼观点,归纳要点。

本次历史考试年级最高分89分,均分63.16分。及格数619人,难度0.63。本次考试角度新颖,重视学生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的考查,考试结果暴露出的最主要的问题是:

1.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概念的内涵,外延理解不到位,比如单选第13题。

2.学生审题能力差,缺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遇到古文,就无从下手,不明其意,不努力阅读。

3.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较差。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以下几点:

第1:狠抓“双基“,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力争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一步到位。

第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落实好每一个环节: A:让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发现问题,认真上课,有目的的地听课; B:强调学生对概念名词的识记,理解,运用; C:强调学生多动手,该写的一定要写,作业按要求规范地完成,注意书写和卷面。第3: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第4:平时学习中,帮助学生提高古文识读能力,认真扫清审题障碍。第5:多加强对学生的归纳,概括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6:结合具体试题,典型试题,讲授方法,教给思路。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折不扣地认真地做好每一道题。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3篇

相对原子质量为:H:1 O:16 C:12 N:14 Na:23 S:32 Si:28

第一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 (本题包括16小题, 每小题3分, 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或最符合题意)

1.从饱和碘水中提取碘的操作是 ()

(A) 蒸馏 (B) 过滤

(C) 萃取 (D) 渗析

2.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往试管里滴加液体时, 可将胶头滴管垂直伸入试管中

(B) 用药匙或者纸槽把粉末状药品送入试管的底部

(C) 过滤时玻璃棒的末端应轻轻靠在三层的滤纸上

(D) 给固体或液体加热时, 试管夹应夹持在试管的中上部

3.关于萃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离乙醇和水可用萃取的方法

(B) 萃取所用的两种溶剂可以相互溶解

(C) 萃取分液时, 漏斗中的液体都要从漏斗颈流出

(D) 萃取分液所用仪器是分液漏斗、铁架台 (带圈) 和烧杯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摩尔是一种国际基本物理量

(B)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22.4 L

(C) 1 mol苹果

(D) 在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单质所含分子数相同

5.学校自来水中含有Ca2+、Mg2+、HCO3-、Cl-等, 为了检验Cl-的存在, 最好选用下列物质中的: ()

(A) 石蕊试液 (B) 四氯化碳

(C) 氢氧化钠溶液 (D) 硝酸银溶液

6.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 Fe (OH) 3胶体—纯净物

(B) 盐酸—电解质

(C) 金刚石—非金属单质

(D) CO—酸性氧化物

7.胶体分散系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差别是 ()

(A) 分散质直径大小

(B) 是否有丁达尔现象

(C) 是否稳定

(D) 分散质粒子是否带电

8.在0.1 mol/L的硫酸溶液中, 能共存的离子组是 ()

(A) Na+、Mg2+、CO2-3

(B) Cu2+、K+、OH-

(C) Ba2+、K+、NO-3

(D) Mg2+、K+、Cl-

9.能正确表示下列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

(A) 澄清的石灰水与稀盐酸反应Ca (OH) 2+2H+=Ca2++2H2O

(B) 碳酸钙溶于稀盐酸中CaCO3+2H+=Ca2++H2O+CO2↑ ()

(C) 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中Cu+Ag+=Cu2++Ag

(D) 氢氧化钡溶液与硫酸的反应OH-+H+=H2O

10.下列变化需要加入还原剂才能实现的 ()

(A) CaCO3→CO2

(B) IO-3→I2

(C) Fe2+→Fe3+

(D) NO2→HNO3

11.用NA表示阿伏德罗常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32 g O22-的电荷数是1 NA

(B) 通常状况下, 1 NA个CO2分子占有的体积为22.4 L

(C) 2.0g NaOH含有的离子数为0.1 NA

(D) 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的MgCl2溶液中, 含有Cl-个数为1 NA

12.下列反应既是氧化还原反应, 又是离子反应的是 ()

13.相同物质的量的N2和CO相比较, 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分子数相等 (B) 原子数相等

(C) 体积相等 (D) 质量相等

14.下列溶液中Cl-浓度与50 m L 1 mol·L-1Al Cl3溶液中Cl-浓度相等的是 ()

(A) 75 m L 1 mol·L-1的FeCl3溶液

(B) 75 m L 2 mol·L-1NH4Cl溶液

(C) 150 m L 2 mol·L-1的KCl溶液

(D) 150 m L 1 mol·L-1的NaCl溶液

15.下列两种物质的反应, 可用H++OH-=H2O表示的是 ()

(A) 氢氧化钠溶液与醋酸溶液

(B) NaHSO4溶液与KOH溶液

(C) Ma (OH) 2与硝酸溶液

(D) Ba (OH) 2溶液与H2SO4溶液

1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 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 所用NaOH已吸潮

(B) 向容量瓶加水时液面低于刻度线即摇匀

(C) 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内

(D) 向容量瓶加水时眼睛一直仰视液面

第二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填空题 (本题包括2小题, 每空2分, 共18分)

17.偏二甲肼 (C2H8N2) 是一种高能燃料, 燃烧产生的巨大能量可作为航天运载火箭的推动力.填写下列空白: (设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

(1) 偏二甲肼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对大气无污染的单质气体, 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其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 还原剂是____________.

(2) 6 g偏二甲肼 (C2H8N2) 含有NA个偏二甲肼 (C2H8N2) 分子.

18.分别用一种试剂将下列物质中混入的少量杂质除去 (括号内为混入的杂质)

三、实验题 (共22分)

19. (10分) 实验室利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碱式碳酸铜[Cu2 (OH) 2CO3]的受热分解实验.请回答:

(1) 加热一段时间后, 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 实验结束时的正确操作是_____________ (填序号) , 否则会引起____________.

(1) 先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再熄灭酒精灯.

(2) 先熄灭酒精灯, 再将导管从液体中移出.

(3) Cu2 (OH) 2CO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 如果Cu2 (OH) 2CO3受热完全分解, 将试管拆下, 冷却, 在试管中加入过量盐酸,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 产生现象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

(5) 实验完毕, 分离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采用的操作是________, 此操作所用的玻璃仪器是烧杯、______和_________.

20.实验室用11.8 mol/L的浓盐酸配制250 m L 0.1 mol/L的盐酸溶液, 填空并请回答下列问题:

(1) (6分) 配制250 m L 0.1 mol/L的盐酸溶液, 应量取浓盐酸体积为_________m L, 应选用_________m L容量瓶, 配制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分) 配制时, 其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用字母表示, 每个字母只能用一次) ________________.

(A) 用30 m L水洗涤烧杯2~3次, 洗涤液均注入容量瓶, 振荡

(B) 用量筒准确量取所需的浓盐酸的体积, 沿玻璃棒倒入烧杯中, 再加入少量水 (约30 m L) , 用玻璃棒慢慢搅动, 使其混合均匀

(C) 将已冷却的盐酸沿玻璃棒注入250 m L的容量瓶中

(D) 将容量瓶盖紧, 振荡, 摇匀

(E) 改用胶头滴管加水, 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相切

(F) 继续往容量瓶内小心加水, 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 cm处

(3) (3分) 若出现如下情况, 对所配溶液浓度将有何影响 (偏高、偏低或无影响) :没有进行A操作___________;加蒸馏水时不慎超过了刻度___________;定容时俯视___________.

四.计算题 (共12分)

21.2.18 g化合物A (其组成表示为Na2SixOy·x H2O) 中, 硅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

计算: (1) A的物质的量;

(2) A的化学式;

(3) 将2.18 g化合物A溶于水制成500 m L的溶液, 取出10 m L再加水稀释到500 m L, 则稀释后溶液中A的物质的水量浓度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C) 2. (A) 3. (D) 4. (D) 5. (D) 6. (C) 7. (A) 8. (D) 9. (B) 10. (B) 11. (C) 12. (C) 13. (C) 14. (A) 15. (B) 16. (B)

17.氮和硫;碳;KNO3和硫;碳;CO2;K2S和N2

18.

19. (1)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2分)

(2) (1) ; (1分) 倒吸 (1分)

(4) 黑色固体溶解, 溶液变蓝色;CuO+2H+=Cu2++H2O漏斗, 玻璃棒

20. (1) 2.1, 250, 引流

(2) (B) 、 (C) 、 (A) 、 (F) 、 (E) 、 (D)

(3) 浓度偏低;偏低;偏高

高一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第4篇

岳西县店前中学历史组

期中考试已经结束,通过这次考试了解半个学期以来高一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便搞好下半学期的教学是我们考试的目的之一。所以特地进行本次试卷分析。

一、试卷命题的基本思路

根据普通高中期中考试试卷的总体思路,我们结合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指导意见,考虑到我们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确立了命题原则: 1侧重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根据年级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命题,难度系数把握在0.75左右3 侧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语言的组织能力

本次试卷分两个部分,选择题30题,扩大了基础知识考查的范围。材料题3个,难度虽然不是太大,但是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题做题思路和语言组织能力。在吸收近几年的会考试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整合,符合考试要求。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得分情况来看,学生失分最多的试题,主要是选择题

仔细分析原因,可知学生对材料性选择题理解把握不是太好,不能从材料中找出有关的历史信息,也就是对材料背后的命题意图不了解,因此不能正确把握材料和选项的内在联系。此外对一些同类事件认识模糊。

关于材料题学生丢分也比较严重,突出的问题是不理解材料题的用意,搞不清到底是为什么,而且答非所问。暴露出学生解读材料题方面无论是思维还是语言组织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也是高一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措施

这次考试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是:学生对历史极其不重视,基础知识不牢固,只是在考前几天复习了几个小时,平时的书本上知识点没有好好的落实,只是记录的课堂的板书,对课本没有认真的读过。另外,学生审题不严密,题干中透露的答题信息不能捕捉;不能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尤其是古文和表述复杂的文段;逻辑思维判断有误;等等 因此在后一阶段的教学中,首先,必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历史的学习,而且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看课本,不能单凭板书记忆,那样学生的脑子中没有一节课的整体思路和概念,对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有把握好,是很不应该出现的;

其次,注重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厘清重要知识点,对一些主干知识要让学生进行多次反复练习,加强对学生纠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学习习惯; 侧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材料题的训练。训练做选择题的技巧:题干抓背景材料、具体知识点和题眼。把题干的知识完整化,体会出题者的意图,题支进行比较;把题干反映的小知识点放到时代背景中去判断,而不是零碎的猜测;抓住关键词句。教会学生迁移的方式:架起知识点之间的桥梁,培养逻辑思维的基本能力。多做选择题,以教会方法为主。

第三,对重要概念的解析要到位,要学生注意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全面理解。概念要讲透、理解透:从多个角度阐述、理解概念,不能马虎了事,要进一步学习概念阐述的基本方法,把握其内涵与外延,为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坚决地反对死记硬背,要把史实符予“具有一定史学意义的记忆结构和表达方式”。

第四、培养语感和题感,很多题目有了语感就能很快地判断出正误。历史的语感从多读、多理解文章中来,新教材的文字非常美、逻辑性强、哲理性强,多阅读课文非常有好处。培养语感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缩写、扩写、名词解释、发表个人见解等。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5篇

同学们,期中考试已经过去,这次没有考好的,接着努力。知识是个积累的过程,一次失败不代表什么,只要努力了,以后定会取得好成绩的。所以不要气馁,上课要好好听,不要说话,有些同学脸皮真厚,说几遍人家照样我行我素。课下也要拿出点时间看看,做做题,找规律,找一个对自己有用的学习方法。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方法,所以自己学习做题过程中,要多思考下,要善于总结。

总体来看,这套卷子不难,以基础题为主,许多题咱发的优化探究那本习题册上也有类似的,还有许多教材没有涉及,但我在课上给你们讲过的,所以看下你们的笔记。

1、这个题给了六个甲骨文文字,我们仔细观察下不难发现吧,都是什么什么的农具吧,农具的先进也表明着农业的发达,所以从这些图上可以看出中国原始农业较发达,当时的农业工具耒耜已普遍使用。我们知道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我们也知道在商周时期,随称为青铜时代,但青铜只应用到酒器、礼器等方面了,在农具上的应用很少很少,可以说在文明时代的初期,耒耜普遍应用到农业也不见怪了。

2、这个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我们在第一课不就讲了三大特点吗?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本题的材料出自《晋书》,魏晋南北朝的晋,中国早就进入封建社会之小农经济社会了。而你们还选大规模简单协作,一是它不是三大特点之一,二是它是奴隶社会下的耕作方式,“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这书上也有的,所以看书认真点。本材料的关键两句是:“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力。”就是说好的收成不在你有多少土地可耕,而是看你下的功夫到了没有。所以它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精耕细作,就是要高投入才有差不多的收入。

3、《耕织图-耕图》,上面有一人一牛和水田。但不要一味的从图上得到全部信息,还要看图的解说分析吧。你们光从图上看到的就选清代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技术,我问问你们,牛耕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普及的?春秋末年开始出现吧,西汉时发明了犁壁,牛耕开始普及推广了吧。西汉是有二牛抬杠,东汉时期有了一人一牛的耕作方式。还有,你们选水田耕作表明经济重心在南方,我来问问你们,唐朝时在哪发明了曲辕犁?书上写的明明白白的吧,曲辕犁又叫江东犁,江东已经可以说算南方了,而且书上还说了适合用于水田,唐朝时人家都在水田用这个犁耕作了,那唐朝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了吗?经济重心南移的那三个阶段好好看看理解一下。材料上还有一句话你们注意了没有,大意就是说这个耕织图虽是南宋作品,康熙命人重画,这个作品也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说明在清代时主要的耕作方式也是铁犁牛耕。那么牛耕从产生到清康熙年间,大家可以粗略算下,都有两千多年了吧,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选项里的 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还是老一套,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4、这个图是北宋末年东京城的示意图,里面有两处错误。咱看看里面给的问题:咱学农耕时代的城市时分析过两个城市,一个是唐朝的长安城,还有一个就是北宋的东京城。通过分析咱们知道,长安城的市坊是严格分离的,也就是说做生意的地方和睡觉的地方不是同一个地方,白天你一地去做生意,晚上你要回到另一地睡觉,而且到了晚上不许再做生意了,你就乖乖的老老实实的在家睡觉吧,没什么事情就不要乱跑,你可以乱跑,不过当心巡城的把你抓起来。而且城市里还专门设了市长或市令来管理,总之你做生意我要管着。但是到了北宋呢,由于经济的发展,市坊界限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突破了限制,我可以在住宅区做生意呀,多方便不用来回的跑。晚上也可以做生意,而且可以通宵达旦的做买卖,照常有客人来光顾。所以,夜市在北宋的城市里是有的。关于这个彩瓷作坊,咱学农耕时代的手工业那课里,明明白白的写着,元代承前启后,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所以,除非有人玩穿越,不然你在北宋东京城里是看不到彩瓷作坊的。关于瓦子,这个初中历史课本上都有的知识点。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阶层的兴起,许多人闲着没事干,又没玉米棒子啃,怎么办?有些人就开了这么些娱乐场所,即所谓的瓦舍勾栏。所以你要生活在北宋,在东京城闲着没事干,你也是可以去天桥下听说书的,也可以喝喝茶唠唠嗑,看看表演杂技的。关于这个徽商会馆,咱书上也有吧,首先问一下,商帮什么时候出现的?是明清时期吧。商帮做生意在当时一些大的城里都有根据地呀。所以在北宋你是看不到徽商会馆的。

5、这个题要注意“宋朝的黄金时代”,还要注意那四个字“商业革命”,咱在初中历史上也学过吧,北宋商业的繁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再说咱好好看看选项,用排除法也可以排除其它三项。所以,你们要多注意某个事件的时间段,这样好分析背景不是。

6、这个题,你们选扬一益二的多吗,咱讲课时说过,扬一益二是说唐中期以后南方商业城市的繁荣。而苏湖熟,天下足则是说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7、这个题我在讲汉代四个经济区时就说过的,可能你们忘了。我说过,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它属于哪个经济区?书上也有明明白白的话,是山西经济区吧。这个题出的和我说的差不多呀,人家首先问你这个水利工程是什么?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一块,成都平原上吧,所以答案出来了。

8、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这从本质上反映了什么?在咱学的古代农耕经济时,咱知道小农经济下,农民很容易满足,只要社会够稳定,没有什么苛政和天灾人祸,他们还是乐意过这样的日子的,不会轻易出来造反。所以,选项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符合题意,自给自足的日子就是稳定。

9、这个题咱只关注六个字,粉彩和珐琅彩,上课讲过的,它们是清朝才有的彩瓷。所以根据此可以判断这座古墓不早于清代呀。

10、两个信息:一是图,二是图的标题《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农业税相对稳定,因为它的变动幅度太小;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工商税都超过了农业税,说明开手工工场和做生意的多呀,这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明代中后期,中国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11、这个题考查的是知识点的识记程度。有5个句子,让你填到上面的空里,和语文的天空题差不多。有四个朝代,让你填这四个朝代的纺织技术都有哪些。西周,教材上就有,工艺发展,品种丰富,花色图案精美;汉朝,教材上没有,但讲过的,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朝,教材上有,出现缂丝技术和“通经断纬”手法;元朝,书上也有,棉织技术革新。

12、这个题,关键词,康熙年间,还有那副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人家问解读不正确的是?我们知道康熙年间也是在封建社会呀,在封建社会,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等级观念就会存在着,咱也知道,明清的重农抑商政策也很有名,这书上也有吧。

13、这个题对的比率高些。16——18世纪,美洲大陆是关键话语。新地名出现,而且后缀都是欧洲的国家,说明这些国家占领了美洲的这些地方呀,就是选项的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14、这个题对的比率也很高。赞美郑和的对联:“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张班是指,张骞和班超呀,一个西汉出使西域,一个东汉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也出使西域。哥麦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是指麦哲伦呀,他的船队开辟了环球航线。问题是想让你先说出对联中的麦是谁,说来了就知道他做了什么,再指出他开辟的环球航线是哪条。就是那条从西班牙出发,经大西洋,绕过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今天菲律宾群岛后,又进入印度洋,再绕过非洲南端进入大西洋回国的那个选项。

15、17世纪,还有,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这个题,注意时间,17世纪和在下两个世纪里,我们先想想,英国在17世纪都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个世纪里,英国分别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和颁布《权利法案》,看看选项,有那个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就是以那个《权利法案》的颁布为标志的。在下两个世纪里,英国在18世纪中后期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到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答案出来了吧。

16、新航路的开辟“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谁革封建制度的命,答曰:资本主义。在西欧,发展资本主义都有一个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大大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7、17世纪后期,荷兰衰败的原因。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就是因为人家航海业和商业贸易发达,但是工业基础却很薄弱。英国为了打击荷兰,颁布了《航海条例》。此后,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荷兰战败。而英国呢,人家的工业基础好,搞商业贸易比荷兰更有优势。

18、这个题,注意第一个说法,从语文的角度上看“孕育”什么意思,就知道这个说法不可取。我们知道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首先看这个时间段,1913至1921年,看到这个时间我们应该想到此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那么原因应该记记吧,虽然西方在1914至1918年进行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它们无瑕东顾,给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不意味着外来经济控制消除;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没有终结。

20、这个题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因为它们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所以,它们一方面依靠资本主义国家,来防止封建官僚的反对,另一反面它们也具有革命性。

21、从1934年后和外部原因可以看出,那个资金少、技术弱是内部原因呀,用排除法做。

22、时间段1927年到1936年,也是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一个时期,给你们说过的,这段时期的影响是: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一定的物资基础。

23、1913年,章太炎的征婚广告。虽然民国政府建立起来了,但是从这个广告上可以看出,他还依旧带有较浓厚的保守思想。

24、以前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现在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说明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6篇

高一政治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截止2014年,福建省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320元,省定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1900元。上述改善民生的做法,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具有()

A.政治保障B.物质保障C.法律保障D.制度保障

2.2012年6月,中组部举办推荐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的网上投票活动,短短十天收到的选票就超过4300万张。这表明()

①我国民众对政治参与具有巨大热情②我国政治越来越走向娱乐化大众化

③网络是一种扩大政治民主的新载体④我国公民基本政治权利不断扩大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3.某市新一届居委会选举中,政府提出直选率达70%,实际超过80%,相比三年前的47%的直选率,直选范围大大拓展了。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

①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②能使选民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愿 ③是因为该市选民减少、分布较集中④表明该市在推进基层民主自治方面不断深入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4.由于选举法的不断完善,自1953年以来,我国农村与城市每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比例经历了从8:1到4:1再到1:1的变化。这一变化体现了()

①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②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

③选举制度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④人大代表的选举更具有平等性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5. 杭州市QQ议政群开通以来,许多网民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旅游宣传、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各类意见和建议上万条。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表明()

A.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B.公民可以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C.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更加广泛,并得到充分实现

D.互联网已成为公民间接参与决策的主要途径

6.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下列属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是()

A.基层人民法院 B.居民委员会C.消费者协会 D.乡人民政府

7.2013年3月13日,民政部副部长在人大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农村有58.9万个村委会,其中98%以上都是实行直接选举。村民自己选举当家人()

①是村民自治的基础,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②有利于激发广大村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③是村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有利于保障村民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④表明村民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政权建设

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

高一政治第1页,共4页

8.W市发改委就客运出租车价格调整举行听证会,消费者、出租车司机讨论激烈,提出的意见整理上报市政府后由其确定方案,若给该新闻拟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A.履行义务,建言献策B.接受监督,倾听民意

C.专家智慧,科学决策D.听证于民,决策利民

9.某公民发现本县副县长有贪污受贿行为,于是通过书信的方式向当地检察院反映情况,于是检察机关立案侦察,最终牵出一连串的行贿受贿案。这说明()

A.行使监督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的基础

B.信访举报制度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C.民主监督是保证政府清正廉洁的主要方法

D.扩大公民政治权利是提升政治文明的良策

10.各地政府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积极探索运用“网上述职”、“暗访式考察”等考核方法,充分吸收群众意见。这使得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有了更多合法渠道参与

A.民主选举B.民主监督C.民主管理D.民主决策

11.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政府在职能转变过程中要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表明政府在行使

A.经济调节职能B.市场监管职能C.社会管理职能D.公共服务职能

12.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时强调,这一轮政府职能转变,一句话就是“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政府要真正做到转变职能,实现简政放权,需要()

①优化管理,强化政府服务功能②深化改革,坚持科学民主执政

③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审慎用权,科学民主合理决策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13.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中央强调,在“十一五”期间,各级政府要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下列属于政府履行该职能的是()

①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②组织发展科技、卫生事业

③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④优化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A.①④B.③④C.①②D.①②④

14.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实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次日,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表示,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就是为了整合我国海洋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效率。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的是()

①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 ②提高科学执政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

③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④使政府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

15.下列对温州市政府行使权力进行行政系统内部监督的是()

①浙江省政府的监督②温州市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

③温州市人民法院的监督④温州市监察局的监督

A.①②

B.②④C.①④D.②③

16.2014年1月10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将进一步做好群众来信、来访、来电和网络举报的处置工作,对实名举报优先办理、回复。从《政治生活》角度看,这是因为重视群众举报()

①有助于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②可以减少国家监督机关的责任

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④有利于公民更好地参与基层民主管理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7.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下列关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②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

③权力是否接受制约和监督是区分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的主要标志

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利于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A.②④B.①④C. ②③D.①③

18.对于行政权力,一般要遵循“法无授权皆禁止”的原则。这说明()

①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②在授权范围内,政府想怎么来就怎么来③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④权力不受监督和约束,必然滋生腐败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9.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审议并批准了国务院提出的《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上述材料说明全国人大拥有

()

①立法权②任免权③决定权④监督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下列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B.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就是全国人大

C.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全国人大和其他国家机关相互监督

21.下列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②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③决定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④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①②

22.每年的3月份全国“两会”都会在北京联袂召开。从本质上看,“两会”的共同之处在于()

A.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机关B.成员都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C.都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D.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

①毛泽东思想②邓小平理论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学发展观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4.下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②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在组织上独立,法律地位平等③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④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5.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明年经济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和建议。由此可见()

A.民主执政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方式

B.各民主党派有制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力

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D.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6.2014年是全国政协成立64周年。下列关于人民政协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成B.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C.人民政协的主题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D.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27.我国已建立5个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表述正确的是()①凡是在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我国都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自治机关主要是指自治区的人大、党委和政府 ③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④民族自治区接受中央的统一领导,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8.内蒙古自治区67年来的成就说明:必须把坚持发展做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是()

A.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B.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C.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D.没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就不会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9.2014年1月3日,河北省宗教界代表人士举行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报告会。会议要求,广大宗教界人士要积极行动起来,找准服务大局的聚焦点、结合点和落脚点,为改革创新、绿色崛起注入正能量。这说明在我国()

①宗教的本质正在逐步发生变化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宗教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积极作用④宗教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30.以下是关于《十二个五年规划》 制定的基本过程, 正确的步骤应该为:()

①政府部门具体执行规划②中共中央审议通过规划建议③国务院(发改委)制定《规划草案》④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规划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第7篇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自1月l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关于宋太祖采取这一措施后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形成重文轻武局面 B.有效巩固了中央集权

C.造成官僚机构庞大 D.导致对外战争的失利

3、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4.《元书地理志》载:“自封建变成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为统治如此广阔地域,元朝实行

A、二府制 B、三省制 C、行省制 D、三司制

5、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

A、军机处工作效率高 B、军机处是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C、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 D、军机处能接触军国机要

6、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监察和谏议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监察、谏议制度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B、明清时期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

C、宋代独立的谏议机构是谏院

D、监察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从根本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7、如果约翰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个雅典公民,那在他身上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是

A、他可以和他的妻子一起去参加公民大会

B、他可能被推举为法官

C、他可以对公职人员进行监督

D、他可以因个人小事向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申诉

8、下列各项中,哪些能够协调古罗马贵族与平民的利益关系

①元老院 ②公民大会 ③保民官的设立 ④执政官的设立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英国历史学家约翰索利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这里的“她的民主制度”为现代社会提供的借鉴有

①差额选举制 ②任期制 ③议会制 ④保护人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鸦x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

C、国民素质的优劣 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11、定都天京后,天王临朝时,只有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几个王可以进见,其他官员都排列在大门内,按照仪式跪拜,呼喊“万岁”,这些表明

A.太平天国政权具有封建化趋势 B.太平天国政权已转为封建政权

C.清朝用封建思想腐蚀太平天国 D.洪秀全已经成为封建地主阶级代理人

12、太平天国运动的最主要历史功绩是( )

A.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 B.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C.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D.配合了亚洲第一次民解运动高潮

13、罗马法第一条规定:“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你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整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A、罗马法影响深远 B、罗马法的规定太啰嗦

C、罗马法是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D、罗马法主张轻罪重罚

14、下列关于美国议会选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参议员由各州政府推荐 B、参议员无论州内人口多寡,均为两名

C、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 D、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15、19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形成并得以完善,其主要特点是()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②内阁对国王负责

③责任内阁制是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④议会取得了对行政的监督控制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

、②④

6、香港回归时,英国王储查尔斯代表英国参加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说明

A、英国王室仍然行使外交权力 B、英国王室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英国王室可以取代内阁和首相 D、英国王室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

17、参加了1787年制宪会议的核心人物麦迪逊说:“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麦迪逊说这番话的意图是:

A.美国不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政府 B.政府权力不能受到任何力量的控制

C.美国应建立开明君主制 D.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独裁政权的出现

18、帝国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帝国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帝国军队由皇帝统率,军官由皇帝任命,上述材料反映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军国主义色彩 B、专制主义色彩 C、民族主义色彩 D、民主主义色彩

19、鸦x战争爆发具有必然性,其主要依据是

A.虎门销烟给英商造成巨大损失

B.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需要更多的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C.英国军事力量比中国强大

D.英国需要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工业革命成果

30.中国近代史以鸦x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战败 D.民族矛盾取代阶级矛盾

二、主观题:本答题共两小题,共40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21.通过历史上不同社会时期不同国家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政府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这是因为这种法律使我们心悦诚服。

——伯利克里在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的演讲

材料三:耶林说:“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惟有法律的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

材料四:近代主要政体形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唐朝政治制度是什么?(1分)该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2分)

(2)结合材料一回答,唐太宗时期,假如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行程序是 (2分)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吏部 B、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吏部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3)材料二中“全体公民”的实质含义是什么?(2分)

根据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雅典城邦,你会看到 (3分)

A、终身制的君主 B、世袭制的君主 C、公民大会 D、民众法庭 E、五百人议事会

(4)材料二与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4分)

(5)古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什么?(2分)

(6)根据材料三的图示,完成下列表格。(12分)

国家 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方式 政体 政体确立的标志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7)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2分)

22、经过近半个学期对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的学习和探索,具有求知、求真要求的你一定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请结合下列三个历史人物所处的不同时代,思考不同类型的政治文明模式:

秦始皇 梭伦 华盛顿

请回答:

(1)分别写出以上三位人物对政治体制方面最突出的贡献。(6分)

(2)你对哪种政治体制感兴趣?试对此进行评价。(4分)

参考答案

BDACB DACAD AACAB DDBBA

31、

(1)三省六部制(1分)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2分)

(2)D(2分)

(3)祖籍本邦、拥有一定财产的成年男性(2分)

(4)C.D.E(选对一个1分,三个全部选择正确得4分,错选不得分)

(5)材料一所示政治制度的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材料二反映的是奴隶制民主政治。(4分)

(6)《十二铜表法》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7)

国家 走上资本主义民主道路的方式 政体 立法文件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议会制君主立宪 《权利法案》

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 总统共和制 1787年宪法

法国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议会共和制 1875年宪法或《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德国 德意志的统一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71年宪法或《德意志帝国宪法》

(8)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三、问题探究(共10分)

32、

(1)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2分)

梭 伦:将雅典引向了民主制度(2分)

华盛顿:确立了美国总统共和制(2分)

(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利:巩固统一,维持大国政治秩序和社会的稳定、文化的凝聚、民族间的融合,促进经济发展。

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造成腐朽、暴政,激化社会矛盾;阻碍民族创新与进步。

雅典民主制:

利:人民主权,轮番而治;集体管理的新形式,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部分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以及文化的创造和小国城邦的繁荣。

弊:民主的狭隘性;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美国总统共和制:

利: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局面出现;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维护统一,社会稳定。

弊:花费太多,加重纳税人负担;办事效率低下,相互扯轴现象。

2023—2024学年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分析 第8篇

第一部分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借钱的境界》,但对于我来说,宁愿有人借钱,而不愿有人借书。每当看到朋友逡巡在我的书橱前,仔细打量着一排排书脊时,我的心头便发跳。那种心情,又如有人在觊觎自己的妻子。往往,朋友从书橱里抽出来一本书,翻了翻说:“这本书借去看看。”这时,虽说心里有十分的不愿意,但不得不嗫嚅地说:“拿去吧”

朋友都是胸有笔墨,一般的书包括时下热闹的书不借,要借就借经典的,甚至老版本,这种书,伴着我已有漫长岁月,平日摩挲翻阅,时时给我新的启迪。现在,书到了别人手中,平时紧密排列着的书便有了空隙,像是心中有了一小块空白。仿佛一直生活在身边的孩子,被亲戚领走了,家里便少了点热闹,多了点寂寞,梦牵魂绕,时时念及。越是借出去的书,越是觉得要翻阅。若是写作时,借出去的书正好是本重要的参考,便不由得掷笔长叹,创作的兴奋变成失落的痛苦。

借出去的钱,总会有还的约定,有时不写借据,但口头承诺还是有的。或一个月、或年底,或等生意好转时。总之,有个盼头。然而,借出去的书,总没有期限,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二年,然后就变得遥遥无期,最后是“黄鹤一去不复返”。借出去的钱,往往可以打个折扣,要借一万的,找个借口,借给五千六千的。但借出去的书,一本就是一本,不能撕下几页来作搪塞。借出去的钱,若不还,愤激之下还可以上法院讨个公道。但借出去的书呢?孔乙己早已说过:“窃书不能算偷。”何况是借呢。

借出去的钱,若是还,一定是完璧归赵,一千是一千,一万便是一万,钱的新旧、破损与完好并不影响钱的价值,或许还能带来点利息。但是还来的书,便难以“完璧”了,或多或少留着翻阅后的痕迹,或有褶子,或变成旧貌。一本《夜航船》,借出去足足有一年光景,还到手里,有一页上竟有圆珠笔涂鸦的痕迹。朋友表示歉意,说是不注意时,被五岁的儿子胡乱画上了,以后一定赔一本新的。然而,每当我翻阅《夜航船》,一看到这页,便连忙翻过去,心里不由得泛起隐痛。好比孩子,在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回家后头上却有了疤痕,虽不能怪人家有意,但望着伤痕,免不了懊恼与心痛。

有时候想学一学一位大学者的风度,在书橱上贴“概不出借”的字条。但转念一想,自己又不是大学者,再说这种做法有过于偏激。大学者可,我辈则不可。又有一念,把全部书用广告纸包起来,花花绿绿地站在书橱里,宛如妙龄,蒙上长袍,妍媸难辨。但此举又觉得太麻烦,疏懒的我难以为之。

然而,再想得深一些,书是什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传播文明的工具。书在相互传阅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文明的贡献。将书藏之一隅,秘不示人,是对文明火种的一种禁锢。因而藏书家最终连孤本秘籍都奉献给社会,是了却藏书家的心头之愿,更是实现了书的价值。何况,我也常常向朋友借书;遇到好书,也常常放在案头枕边,时时翻阅摩挲,在别人的书上留下我的手印,也留下伤痕。

这样一想,便依然敞开书橱,尽管遇到借书的,心还是有些痛的。

(《借书》王鸣光)

1、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一诗中,有“邮票”、“坟墓”等物象。(1分)

2、文章以“余光中先生曾写过一篇《借钱的境界》”的话题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3、从全文看,文中作者对书有着怎样的情感?(3分)

4、文章说“宁愿有人借钱,而不愿有人借书”,作者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是什么(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8题。(13分)

儿子的鱼

我环顾周围的钓鱼者,一对父子引起我的注意。他们在自己的水域一声不响地钓鱼。父亲抓住、接着又放走了两条足以让我欢呼雀跃的大鱼。儿子大概14岁左右,穿着高筒橡胶防水靴站在寒冷的河水里。两次有鱼咬钩,但又都挣扎着逃脱了。突然,男孩的鱼竿猛地一沉,差一点儿把他整个人拖倒了,卷线轴飞快地转动,一瞬间鱼线被拉出很远。

看到那鱼跳出水面时,我吃惊得合不拢嘴。“他钓到了一只王鲑,个头不小。”伙伴保罗悄声对我说,“相当罕见的品种。”

男孩冷静地和鱼进行着拉锯战,但是强大的水流加上大鱼有力的挣扎,使孩子渐渐被拉到布满漩涡的下游深水区的边缘。我知道,一旦鲑鱼到达深水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逃脱了。(A)孩子的父亲虽然早把自己的钓竿插在一旁,但一言不发,只是站在原地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

一次、两次、三次,男孩试着收线,但每次鱼线都在最后关头猛地向下游蹿去,鲑鱼显然在尽全力向深水区靠拢。15分钟过去了,孩子开始支持不住了,即使站在远处,我也可以看到他发抖的双臂正使出最后的力气奋力抓紧鱼竿。冰冷的河水马上就要漫过高筒防水靴的边缘,王鲑离深水区越来越近了,鱼竿不停地左右扭动。突然,孩子不见了!

一秒钟后,孩子从河里冒出头来,冻得发紫的双手仍然紧紧抓住鱼竿不放。他用力甩掉脸上的水,一声不吭又开始收线。保罗抓住鱼网向那孩子走去。

(B)“不要!”男孩的父亲对保罗说,“不要帮他。如果他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会要求的。” 保罗点点头,站在河岸上,手里拿着鱼网。

不远的河对岸是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树丛的一半淹没在水中。这时候鲑鱼突然改变方向,径直蹿入那片灌木丛里。我们都听到鱼线崩断时刺耳的响声。然而,说时迟那时快,男孩往前一扑,紧跟着鲑鱼钻进了稠密的灌木丛。

我们三个大人都呆住了。(C)男孩的父亲高声叫着儿子的名字,但他的声音被淹没在河水的怒吼中。保罗涉水到达对岸,示意我们鲑鱼被逮住了。他把枯树枝拨向一边,男孩抱着来之不易的鲑鱼从树丛里倒着退出来,努力保持着平衡。

他瘦小的身体由于寒冷和兴奋而战栗不已,双臂和前胸之间紧紧地夹着一只大约14公斤重的王鲑。他走几步停一下,掌握平衡后再往回走几步。就这样走走停停,孩子终于缓慢但安全地回到岸边。

(D)男孩的父亲递给儿子一截绳子,等他把鱼绑结实后,弯腰把儿子抱上岸。男孩躺在泥地上大口喘着气,但目光一刻也没有离开自己的战利品。保罗随身带着便携秤,出于好奇,他问孩子的父亲是否可以让他称称鲑鱼到底有多重。男孩的父亲毫不犹豫地说:“请问我儿子吧,这是他的鱼!”

5、整体感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手法,叙述了“儿子”捕鱼的故事,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里把“儿子”捕鱼的过程补充完整。(2分)

拉锯战

与鱼周旋

捕鱼成功

→→→→

6、品析语言:在“儿子”与鲑鱼搏斗的过程中,文章对父亲进行了多次精彩描写,请从文章A、B、C、D四处中任选一处,并结合语境作点赏析。(2分)

我来赏析()处:

7、问题探究:(4分)

⑴小说以“儿子的鱼”为标题有什么含义?(2分)

⑵你认为小说中的儿子是怎样的一位男孩?(2分)

8、生活体验:生活中,你捕到过自己的“鱼”吗?请写出你“捕鱼”的经历和感受。(5分)我的经历:

我的感受:

(“感受”要求写50字左右)

三、诗句填空(七句选五句完成)(5分)

9、敏而好学。(孔子)

10、,人至察则无徒。(《礼记》)

1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 长沙》)

12、山气日夕佳,《饮酒》

13、不是花中偏爱菊。《菊花》

14、,离离山上苗。《咏史》

15、静如处女。《孙子兵法》

四、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6---17题。(4分)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6、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17、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请扼要回答。

五、阅读下文,完成18---22题。(16分)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

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而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缲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殆。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18、加点字解释(4分)

⑴名我固当⑵驼业种树

⑶而木之性日以离矣⑷字而幼孩

19、与“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句是()(2分)

A传其事以为官戒也。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C梅以曲为美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0、从句式特点的角度看与其它句子不同的是()(2分)

A故不我若也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而卒以祸D微斯人,吾谁与归

21、翻译句子(3分)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22、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类比手法?有什么作用?(5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5题。(12分)

观 潮

周 密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现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③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④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23、第一段作者在盛夸海潮排山倒海之势时,抓住了哪些特点着墨?请联系原文说明。4分)

24、第二段中采用比喻进行描写的句子是,作用是:(4分)

25、请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第二、第三段叙写的内容。(4分)

第二段:□□□□第三段:□□□□

第二部分作文(40分)

青春是无价宝。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不仅需要物质营养滋养身体,更需要良好的精神养料来滋养自己的心。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不少精神养料:理解是养料,鼓励是养料,善意的批评也是养料……

请以“也是养料”为题作文。

上一篇:把烦恼换算成幸福的美文下一篇:教师研修简报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