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2024-06-30

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精选6篇)

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第1篇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

石门楼中学在积极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不断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校园文化教育建设,发展,与创新。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格局,以“传播,审

,创造”三位一体的模式。立足“精细”管理,以“传承经典,励练,情韵,发挥,才智”为文化核心的校园文化教育。

一、创设优美的环境奠定校园文化基础

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处空间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坡形花坛,鲜花绽放,绿草如茵,宝塔松柏下的休闲石凳,孕育着师生的浓浓深情,操场中央二排绿化带花丛中一则则赋予人格化的植物介绍或警示标语,学生们

亲切与自然。

字形草坪,小草青春,绿意盎然,学生或坐,或躺,追逐嬉戏,其乐融融。

二、喜闻乐见的形式彰现校园文化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其目的在于教育和引导师生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学校将校园文化分成了十四大系列。

1景观文化。教学楼,生活区每处窨悬挂着吊兰,长青藤,学生制作的纸鸽,彩色三角旗。楼道墙壁镶嵌各种标示和警示,充满人文情韵,师生学习,生活其间,无时不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2匾牌文化。学校精选了一些容易接受,易

好记,流芳百世的古诗名词和教育意义的寓言,成语故事,“三字经”,“千字文”配图,打印100幅悬挂在墙上,让学生装在诵读观赏的同时,去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3.传统文化,京剧是我国艺术殿堂中的精华,为让学生了解“国粹”,学校将京剧常

按不同行当配以精采的剧照,使师生

感悟中华文明的深

内涵。

4.寝室文化。学生公寓是学生紧张学习一天后,休息港湾。学校除按对寝室常规管理外。进行寝室文化教育。彩带

飘舞。学生制作的小工艺悬挂在恰当的空间,学生书画作品张贴显目,琴棋书画样样俱全。

5.舞台文化。2009年学校筹资新建了学校礼堂。舞台装饰包涵文化韵味。舞台40平方米背景适合时代节拍的全景式彩照年年翻新。每国庆,元旦文艺汇演,小品,歌舞,哑剧,相声,合唱好戏连台。6.名言警句文化。极富哲理的名言警句,历来是教育者对学生施

的一个法宝,学校在选编名言警句时,既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又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加以合理商

化。比如“读好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在谈话”“看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写一遍。让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文化熏陶。

7.行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学校依照《中学生守则》制订了《石门楼中学学生一日常规》对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编成了三字歌。2009年10月,学校编印了《中学生文明礼仪》小册280本,旨在要求学生礼仪规范。知书达礼,服饰端庄,举止文明。

8.人文文化。以人为本是新的基本教育理念,是新课标的思想精髓。学校编制了提醒的“不要跑,不要跳,上下楼梯往右靠”,“中学生讲安全,攀栏杆有危险,鼓励式的”“人

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定规成才”

不式的“多用拇指去称赞,少用食指去指责”处处体现一种平

,混淆,而不是生硬的说教。

9.墙壁文化,石门楼中学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跨入校门

面直视的是二幅宽大恢它的文字宽幕,仰视教学楼,金黄色校训“厚德勤学,励志创新”映入眼帘,环顾二幢教学楼正面墙壁,书画镜柜嵌镶恰当好处。看似平常的墙壁文化,确是校园文化教育的基地。

10.黑板文化。学校每个教学班后墙黑板,根据学生年龄和年级不同及各时段的宣传重点,每学期出黑板报四期,及具特色。图文并茂。版面设计有“小脚丫”“和平鸽”“步步高”。校园西南侧建有黑板长廊。每学期刊出四期。由四个年级,十个教学班的学生自主设计,亲自动手实践。是学生自我释放的平台,实践的文化园地。11.制度文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校园秩序的形成与保持,必须要有严格控制的纪律和完整的规章制度予以保证。学校完善了各项管理章程和近,中,远期发民规划共10章83条,先后出台了45项岗位职责,285项制度,36条管理意见。25种规定,102上实施细节,四个评比方案。从职称评定到婚丧嫁娶等一应俱全,从教学管理到后勤服务,从老师到学生都能够按章办事,做到了全方位,多层面的精化管理。

12.精神文化。学校积极拓展师生主体性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动态的文化活动。近五年,学校先后清抗美援朝老战士,全国优秀班主任,政法干警,交警,老协领导,民间艺人进行“爱国”“做人”“遵法”“交通”“说书”讲座六七场,选派优秀学生参访修水“秋收起义馆”“黄庭坚纪念馆”,春游本镇名胜古迹,积淀和丰富校园文化底蕴。

13课余文化。学校创有图书室,藏书3500册,读书阅览室一个,班级设立图书角,校刊“石经”创办10年,共85期,校园广播之声,每天播出三次。主编《九岭山花》四期,收录师生诗词联共78首(幅)。编印《国粹精编》读本300册,《三字经》《第子规》各一篇,爱国歌曲10首,诗词25首,内容丰富,精编精选,供学生课余阅读。提出了“建文明诚信校,做儒雅文化人”,积极打造“书香校园”。14.乡土文化。注重爱国爱我家乡教育。学校编著了乡土教材《古镇石门楼》、《我的家乡》收录了石门楼概说,行政规划,名人掌故,抗战时期,乡规民约,文物古迹,耕种习惯,文化教育,交通状况,集镇建设,让学生从中热爱家乡文化氛围,担当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从中汲取文化养料。

15.膳食文化。始于09年秋,学校学生食堂实行社会化,结束了学生流动用餐,剩饭剩菜乱扔倒脏乱差的历史,出台了“学生食堂管理制度”提供了膳厅购置了餐饮设施,集体用餐,张贴了“节约粮食,反对浪费”之类的格言,警句,俗语,谚语18条幅。营造了一个文明,卫生,健康的餐饮文化氛围。16.橱窗文化。学校在校园醒目处,设置了两个室外宣传橱窗,就国内国际大事,省市新闻,名人,保健常识,立志成才,海报喜报,书画作品,校风学风及时入窗。内容丰富,舆论导向正确。师生不时驻足欢读,拓展知识空间,开阔知识视野,收到了无师自通自学的效果。

17.广告文化。教学楼一楼正面有三处广告处,主要用于通知,公告,布告,寻物启示,表扬先进,校务公开,财务公开,政策公开,教学公开,后勤公开,加大办学透明度。周内教育教学事务均在广告文化中,既有领导,老师的赋予,又有学生的参与。得到师生的认同。

18.服饰文化。自今年春季开始,在班主任的辛勤工作下,全校386名学生统一购买了校服。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统一着装,佩带石门楼中学胸牌。及时实行二个严禁:严禁,男生留须,长发,染发,女生化妆卷发,穿戴金银饰品。严禁学生任何时坦胸露背,赤脚拖鞋,由于学生着装统一,利于管理,学生在无声中便得到了服饰文化潜移。

19.节假文化。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节假日,插彩旗,挂悬幅,吊灯笼,贴对联,出专刊,搞活动,宏扬主旋律,宣传节日文化,造就节日氛围,校风浓,学风正,学校教育味浓,师生感在中,乐也在其中。20.用品文化。近几年,学校形成了一种物品设施上的文化特色。从电教未用橱柜到形态各异,色彩不同极富个性的桌椅板凳(长的,短的,椭圆形的,箱式的)及高低错落,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体育器材,各有千秋,用品既是一方艺术,更是一种文化,这种物质文化所蕴含的内涵十分丰富。给师生视觉,感觉,触觉是一种全新的品味,从而获得审美文化的熏陶。

校园文化丰富了学校教育的内涵,扩大了教育的外延,是培养创新人才所期待的一种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新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主体的“从众”性,决定了校园建设与创新在培养新型社会人才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校园文化归根结底就是以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主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逐渐形成并为学校师生共同认可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的最高价值在于促进全体师生员工的发展。而校园文化的生命之根和传统文化,社会文化一样,必须根植于

应有的土壤之中,才有生命力,才能创新,才有底蕴。石门楼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仅仅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刚刚起步,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教在宏观处,育在细微中”。

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第2篇

来源: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2009年2期

摘要:本文通过综述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分析了现阶段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继而提出了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校园文化在高职院校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创新与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高职院校具有高校和职业院校的双重身份,作为科学文化与职业技能的传播主体,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凸显民族精神的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基地,它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建设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高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被国人提及并重视,它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文化产物,具有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双重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校园文化这一概念才得以明确提出并有不同的诠释。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氛围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校内外从事各种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风格、一种校园精神与环境及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校园及其中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体现出的一种文化气息、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它应该囊括人类的智慧与文化的精华,也应该囊括学校的各项具体教育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的各个环节,既有隐性的表现,又有显性的表现,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在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内,在创新中发展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其既成为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分支,在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有属性的同时,还具有其独特的内涵。

(一)文化载体要传递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各类建筑、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宣传设施、校园环境等,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校园内每一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和理念。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发达程度的外部标志。如我院在校园内树立以1960年版一元人民币正面图案,我校毕业生全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雕塑,展示我院悠久的历史和办学特色,这些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们置身校园时,单是这些附加建筑传递的历史信息,映射的人文精神及其所构成的文化氛围,亦可以起到催人上进、令人奋发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校园设施自然会实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真正形成和谐校园。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考虑到历史、现状、发展等特点,在设计上注重突出职业教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在建设中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二)文化积淀是内聚力建设之源

文化积淀是反映高职院校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文化传承意识状态,是学校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工作互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为所有成员所共识的一种群体意识。文化积淀及其表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犹如一个人的秉性,是学校的灵魂,这是激励大学所有成员奋发向上的精神源泉,是大学社会主体发展的行为方式,是校园文化的内聚力之源。校园文化积淀的生成源自学校内部,具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这种色彩使得各所院校各有特色,避免了学校千校一面。学校的特色,不仅仅是教学、办学和专业上有特色,还要关注它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形成自己的个性。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淀和传承会鼓励自己的所有成员不断努力、不断创新,促进学校的发展壮大,影响大学生对理想、信念和目标追求,能够促使学生形成与校园文化相近乃至相吻合的精神面貌和人生态度。校园文化积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思想文化,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思想观念。这种校园思想文化自然会使师生员工受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潜移默化。使教师能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能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让师生都能自我教育、自我创造,自然而然地塑造和发展自己,从而养成与学校的思想文化一致的思想文化素养。第二是感情纽带,是广大教职工对高职院校的归属感和眷恋。第三是校园风格,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歌、校徽等等,是校园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第四是凝聚力。每一种校园文化积淀形成的核心都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它无时无刻不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是激励学校所有成员奋发工作的源泉。校园文化积淀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要素,它是一所学校在历史发展当中,由一代代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一种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和成为学校师生员工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办好一所职业院校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化历史积淀。

(三)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体现

校园行为文化是职业院校的运行和互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终端。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的管理行为以及学校人际关系互动等方面。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及其操作过程内化到师生员工的思想过程和外化过程,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对学生而言,优秀更重要的是行为习惯;对学校而言,优秀更重要的不是事件的过程,而是一种风气、一种精神,也就是一种文化。学校的办学理念,只有被学校成员普遍认同,成为群体的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并显现为群体的行为,才能逐渐形成为学校的行为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是学生品格塑造功能。即引导、规范学生外在言行、提高学生内在修养、品性的功能。第二是指导科技文化的功能,即在教学、科研和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形成的文化氛围。一般情况下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都比较突出,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训实验、顶岗实训和能力培养等行为方面也相应要形成各自的特点。第三是指导高职院校文化交往的功能,即高职院校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提高力学水平、扩大办学领域,通过产学研服务社会,通过组织师生到工厂、企业实习实训和与校内外学校的联合办学所形成的—种新的文化氛围。这些行为,对于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锻炼师生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走开拓创新之路具有重要作用。第四是引导学生消费的功能。大学师生是社会消费群体中—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职业院校特有的消费意识、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和消费指向等所形成的消费环境,形成其特有的消费文化。对许多学生而言,校园生活是—种全新的体验,把握不好消费就可能加重学生的家庭负担,甚至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是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方面。第五是体现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执行力度。校园行为文化既是学校文明程度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

教育、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

(四)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校园制度是师生的行为准则,是校园内在运行机制的基础,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文化的传承引领,制度是根本。制度建设实质上是建设、强化、内化和形成行为准则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学校要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关注每一个教职工个体和活泼有序的管理环境,体现公开、公正、公平,促进师生在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建设与其说是为了管理,不如说是为了校园的文化积淀。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是问题的关键。一些高职院校盲目模仿高校校园文化模式,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特色的一面。出现校园文化建设严重滑坡的现象,这种现象集中体现在职业院校人文精神积淀的滑坡、办学目标的功利化倾向、缺乏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等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大多数学校重视和发展建设还远远不够,以至于校园文化的成长和发展比较缓慢,甚至会出现停滞乃至萎缩。

高职院校在大发展时期,人们往往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忙于学生就业安置,却往往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意识,即使意识到了,其建设速度也远远落后于教学楼、体育馆和光缆等等。于是,外来文化,特别是商业化了的文化,如粗俗文化等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有迅速渗透入校园的趋势,且具有出奇的吸引力,很容易迎合青年学生,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还没有达到校园文化自觉,有可能还要为之推波助澜。与当代大学文化建设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显然都跟不上需要和期望,要使其能够真正体现出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任,就要有意识地建设适宜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第一,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升华。2005年10月教育部周济部长来我校视察时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要求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性人才。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从社会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却形成了一种仅重视“智育”的教育观念。对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不清,工作不到位。

第二,重教轻学,忽视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很多高职院校还未能真正落实“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目前更多的是单一的学校教学。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高职院校办学不仅仅是为了“授业”,同时也应该重视“传道”和就业。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是硬任务。而将校园文化建设简单地归纳为课外活动,可有可无。抓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多,抓教师为主导的活动少,缺乏管理和引导。

第三,只重视正面说教,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和发展。学校可谓是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教育,正面说教的多。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少,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式的教育和氛围之中,缺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创新。

第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组织指导。由于认识出现偏差和客观条件限制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致使校园文化建设很难纳入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设施简陋、布局凌乱、品味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校招生规模一再扩大的形势下,高职院校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更是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

三、科学有序地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高校发展的新模式,是高等教育事业当中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利益联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的一部分,它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169所,占高校总数的61%以上。2007年,高职在校生为861万,约占普通高校的50%;招生283万人,约占普通高校的50%。院校数量和学生人数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多数高等职业院校都是由原中专升格而来,因而校园硬件建设与软件环境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很多院校的设施数量少、条件差,校区分散,实验实训条件也比较简陋。学校各项事业的运行基本上是在过去历史的“惯性”的基础上逐步新陈代谢,新的与高职发展相适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同样也迫切需要冲破过去历史“惯性”的束缚而重新塑造。校园文化具有把文明内化到人们的灵魂里、积淀到人们的思想中的强大育人作用。对高职院校来讲,面临学校条件有限,学生文化修养和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的现实,只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才能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出知识、技能和能力接近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更有其特殊性和迫切性。大学校园文化的形成就是选择、批判、适应、创造、发展和传承的过程,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亦如此。应该借鉴和吸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并结合自己的特色将其延伸、发展和创新。

(一)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高职校园文化同大学校园文化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以如何凝练和塑造学院办学的个性特色,则是校园文化实现的根本途径。学校在学科设置和专业特点的差异,表现出各个学院校园文化的不同。而校园文化缺乏个性,是校园文化建设滞后的具体表现,只有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才能使校园文化建设各领风骚。

凝练校园文化特色要与凝练办学特色结合起来。学校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从长远来讲,办学特色是一所职业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办学特色内容丰富,如学科特色、行业特色、民族特色等,但一所学校最本质、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文化特色,这是一所职业院校的精神、灵魂和标志性特征。因此,凝练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突出和彰显办学特色,要立足于与本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继承和发扬本校优秀校园文化传统。

凝练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还要结合时代特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校优秀文化和社会主流文化,在互动中吸取精神和经验,不断丰富本校校园文化思想内涵,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鲜明的个性。一所学校从其建校伊始,就是在创造自己的个性化的历史。高职院校要善于从历史沿革中归纳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内涵。其途径、形式和侧重点应该结合自己的和周边的条件,找准学校的历史传承和校园文化定位,找准方向,发扬并彰显自己的特点。只有那些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通过自觉倡导、践行、提炼和升华自己的办学理念,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判断和理性思维的学校,才名副其实地具有自己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风格,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继承和创新性的特点。凝练校园文化特色还要得到学校师生员工的理解和认同,在学校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共识,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外显行为。同时还要引导师生员工以科学的精神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理智的态度选择先进的外来文化,在坚持办学特色和优化校园文化的前提下,繁荣学术、创新办学机制,邀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领域自由驰骋,将校园文化中传统的、现代的精华与外来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交融、协调、整合、再造,保持并有所创新。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提倡领导者自觉身先示范

自觉就是不需要意志努力、不需要外部激励和要求,主动愉快地从事某项具体工作的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亦如此,要求领导者在对校园文化的本质、规律、价值的认识和定位的基础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责在感性和理性层面上进行内化和外现。这种自觉自然会在全面、系统、科学和长远的基础上引导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领导者要做到自觉就必须加强学习,这是决策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前提。学校领导若能自觉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国家宏观需求和学校自身状况,从创新办学理念、凸显科学理性等方面着手,必将推动校园文化健康有序地发展。领导者还要着眼于校内全体人员,引导和培养全体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形成人人重视、人人参与的氛围。

良好的办学理念是指导一个院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高职院校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均比较短暂,短暂的历史既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会又带来了挑战。用科学的办学理念和开放的观念体系做指导,凸显科学理性,在结合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国家的方针政策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精华,铸造自己的人文传统,创造性地形成自己的管理、运行和习惯行为特色模式,就等于抓住了机会;反之,新学校创建伊始的随意、盲目和混乱也将会形成一个院校的风格和习惯,不好的习惯也是一种自觉。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规范的办学行为是良好开端和形成良好运行模式的根本前提。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全方位统筹协调发展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完成这项系统工程,既需关注整体构思、设计和实施,又要统筹校园载体、行为、文化积淀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使校园文化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组织地开展,避免盲目性、随意性。

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统一。优美而具有品位的校园环境设施,属于物质文化。人际互动、学术关系、校内外合作、传承与创新习惯等等,属于行为文化,对历史与现实的不断思索、校园文化与时俱进,形成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是文化积淀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管理体制、校规校纪既是学校各种活动能够正常运行的保障,又是约束师生员工行为的契约,是制度文化的体现。多形态的校园文化元素协调建设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处处体现着一个院校的整体特色和时代特征,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共进,并逐渐演化为群体的意识。理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强调良好的文化活动设施与浓厚的学术气氛的和谐;优雅美观的环境与师生健康心灵的和谐;学校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

(四)校园文化建设要注重汲取高校的传统文化精髓

高校校园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共同财富。大学是知识库、思想库和精神库的总和。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先进科技的普及者、社会文化的反映者。国内外高校历史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研究、学习和借鉴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用战略性眼光审视高职教育的事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战略一定要建立在对成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体现并汲取大学的校园文化价值追求和特质,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来发展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找准自己的方向,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

(五)校园文化建设要关注校园内的各种文化现象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无所不在,渗透性、传承性和发展性并存,校园文化也如此,它浸透

在全体师生的全部校园行为和人与人的关系当中,也通过各种包括自发的校园文化现象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如体育文化、课桌文化、广告文化、网络文化、饮食文化、时装文化、寝室文化、甚至厕所文化等等,只要有师生出现的地方就有相关的文化现象,可谓无处不在。校园文化的多姿多彩、多样性甚至自发性等特点,满足了正在成长的青年学生的需要,体现了他们成长过程吸收力强的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各种思想潮流不断激荡、各种文化现象亦层出不穷,其中不乏不良和腐朽。只要有活泼向上、求新、求异的年轻学生,校园文化现象就会丰富多彩。校园内各种文化现象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又给理性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动态管理的难度和要求。

论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第3篇

一、当前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活动形式单一, 特色不鲜明。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各种制度建设还很不完善, 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很落后, 这就造成了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个性不够鲜明, 特色不够突出, 不能给人一种“哈佛就是哈佛”、“斯坦福就是斯坦福”的感觉。“成功的大学校园文化, 自身就代表了这所学校”。[1]创建出自己的特色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因此,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突出特色, 培养具有高水平、高素质、高技能、高文化的“多高”人才。

(二) 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轻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容易倾向于在形式上做文章, 进行校园环境美化, 但实际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应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内涵, 在一个方面无法获得普遍的认同度, 阻碍活动的深入开展, 在另外一个方面还会显得较为肤浅。

(三) 重视程度不够, 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不深入。

我国大学评估中还未真正将校园文化纳入其中进行考评, 校园文化还未得到充分重视, 也没有在日常工作中作为重点来抓。这使许多高校尤其是西部高校更加不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很少实实在在地去开展活动。很多西部高校搞一些形式主义的做法, 往往会打击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仅仅做一些表面性文章或者仅仅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策划是不够的, 关键要在落实上下功夫, 才能形成积极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 专任教师参与度不高, 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较少。

西部高校注重专任教师教学和科研, 以教学和科研作为考核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指标, 致使西部高校出现重科研而轻育人的现象。随着普通本科院校的扩招, 专任教师数量相对紧缺, 教学、科研任务较重, 专任教师不重视或者无力指导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 开展与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方面的活动就显得尤为困难, 如学科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科学术作品大赛、校本科研立项等。

二、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必要性

西部大学校园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建设和谐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高校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 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精神的辐射源、助推器, 对于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示范、引导和辐射、渗透作用。”[2]因此, 西部高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 将大学校园建设成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和示范区。

(二) 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所倡导的是一种内外协调、共同发展的教育模式, 是以校园为中心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 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3]作为西部地区社会教育的主体, 西部地区应努力发展成为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积极力量。

(三) 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更是一所高校文化建设的中心。因此, 在我国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 根据相关学科和专业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文化活动,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发现自己的知识需求, 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实践能力。经研究表明, 青年人的思想往往会受到所在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的影响, 而最为明显的影响因素则是文化环境因素。物理学家范守善说:“一个大学其实是一种氛围, 一种文化。一个学生进入大学学到什么当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受到一种熏陶, 被浸泡成一种人才。”[4]

三、西部地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途径

(一) 合理规划校园建设, 突显精神文化内涵。

“文化的自身积淀和发展使建筑的内在精神和外在风格得以延续。”西部校园群体建筑是西部大学校园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象征, 西部大学校园主体建筑比如:图书馆、教学楼、雕塑、健身设施以及亭台楼榭, 特别应该在“文”与“雅”上下功夫, 让其能够具有优秀的文化品格, 能够充分体现西部大学校园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精神。

(二)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

学校规章制度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必须按照科学性、规范性、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健全和完善, 使内容更加科学和规范。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 提升制度执行力, 做到奖罚分明。

(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有效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 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西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为着力点, 地方高校尤其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组建各种兴趣小组、成立学生社团、举办各类学术讲座、举行比赛竞赛等来丰富大学生的生活。例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讨会、“高雅艺术进校园”、“教授论坛”、青年科技节文化节等系列品牌活动, 这些活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推动校风、学风建设起到极大的作用。

(四) 加强和改进校园创新机制。

目前我国西部的高校, 在生源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的情况, 西部高中生普遍缺乏创新精神, 这也就意味着缺乏了科学研究所必备的思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主张的是探索科学未知的领域, 而这正是中国大学所缺乏的, 也是西部大学所应该学习的方面。所以,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 开创新的教育方法, 寻找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 努力挖掘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出更多高端人才, 进而促进西部经济竞争能力, 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力量。

参考文献

[1]赵乐际.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的思考[J].求是, 2006 (22) :144-160.

[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聚焦: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48.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53.

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 问题 创新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重要根基和永恒动力,它和教育共同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它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源泉,也推进了整个社会的文明建设。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进行创新活动。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先进文化的范畴和轨道。同时,根据校园文化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育人的导向功能和职业特色,创建形式多样、健康、生动、崭新的校园文化。 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和认识度不足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在其认识上也比较缺乏和单一,只一味单纯地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的业余文化活动,从而也就没有一个很好的统筹规划,对其建设投入资金又太少,从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院校办学也就没有一个自己的文化特色,就更不会有创新发展。

(二)内容单一、狭隘

有的高职院校只注重物质文化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只是注重实验实训场地的建设,而轻视人文环境的建设,在教育上偏向形式化。其实不然,物质文化是要建立在精神文化上才能体现其价值,精神文化建设也同样重要。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面临通俗文化、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挑战,校园文化要如何把握好创新方向,做到建设出有个性、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又能兼顾不失社会的文化的潮流。这就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方面是要更新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另一方面是提炼出新型文化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弘扬社会主旋律,发展多元化文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文化;摒除传统思想,抵制腐朽文化。再一方面要紧跟时代要求,确立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规范。这样才能有利于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育人氛围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也只有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下才能育人成材。科学的教学理念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正确的向导是繁荣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的关键。由于在当今社会中存在着高雅与低俗、洁净与肮脏、宁静与浮躁、文明与愚昧、新生与腐朽等文化,校园文化或多或少也受此影响,青年学生正处于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觀的初级阶段,辨别能力不强,接受感染较快,阅历不丰富,处事不成熟,很容易被一些表面假象所迷惑。因此,要正确分清好与坏,不被肮脏文化所污染,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沿着正确、健康、积极的轨道发展,加强正确导向,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气氛,在学生的人格塑造、职业理想、择业观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上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学校教室挂上名言警句、名人画像、校风教风等,在校园内陈列校史、宣传图画等,通过这些来影响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这样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

(二)创新校园文化的“四原则”

一是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注重多样化;二是既要古为今用,还要洋为中用;三是围绕主旋律创新方法;四是围绕双赢获取资源。

(三)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文化的深度参与是创新高职校园文化的重要条件。在建设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过程中,我们要认真研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研究企业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研究校园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等问题,以建立适应职业人才培养的文化氛围。当然,在实施文化的“校企结合”时,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之间合作,而是要与优秀的企业进行深层次地合作,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将文化的“校企结合”蕴含在的各个办学环节中。这就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理论倾向明显的校园文化与实践性突出的企业文化的比较,强化对文化的理解,将文化与实践有效的相结合;第二,对实习、实训机会的理解、把握企业文化;第三,邀请企业文化工作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全方位的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文化的内容;第四,开展企业文化内容的展示,或到企业参观提升企业文化在学生中的影响力。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结合,可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挖掘校园文化建设的潜力。

综上所述,要培养新型的人才,只有通过对校园文化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创新,跟进时代的步伐,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价值观,创建出有特色的办学理念,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校的发展,推动社会前进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文欣.论高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石油教育, 2002(03)

[2]孙英.论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J].教育与现代化,2004(08)

[3]王栋民.认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5(07) 

[4]雷志新.试论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J].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1)

[5]姜铭等.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

作者简介:

[1]刘婷(1981.12-),女,重庆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 第5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0)12-0026-02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将“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强调要探索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这表明,国家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极为重视,同时也明确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已进行了十多年,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整体的教育成效并不十分显著。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和师资建设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固然是制约创新教育的主要因素,但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滞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一、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一所大学为实现其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战略,以全校师生为主体,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精心创造、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所有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综合。国内外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表明,一个开放的民主的自由的充满活力、鼓励创新、求新求异的环境是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而一个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环境只会压抑创新人才的成长。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有活力、有生气、宽松和谐、开拓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品格和气质。研究表明,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意识。创新意识的形成要有一种求新、求异的思维。这种思维是人的本质持征之一,往往表现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现有事物的超越的本能。其实,人类本身就具有创新的本能。这种创新本能往往是潜在于人身上成为人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在能力需要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教育是开发这种创新潜能的基本手段。但传统教育有一个根本弱点,就是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和开发潜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自主探究的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需要一种宽松的校园文化环境,这种环境就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笔者认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是一种以创新为价值和行为导向,引导和鼓励师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为人先、勇于竞争,保护和激发师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培养和提升师生的创新潜能、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和谐发展的文化环境。

校园创新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导向的特色校园文化。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虽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但在途径、作用和方法上存在着差异。首先,从作用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侧重于创新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侧重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品格的塑造。其次,从方式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注重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科技文化竞赛等,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更注重于创新教育中的观念的引导、行为的规范和习惯的养成。最后,从方法上看,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培训,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则注重无声无形、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以激励师生的创造精神。

从上述校园创新文化环境与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的比较不难看出,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先进性和教育性、开放性、创造性等特点,对学生创新品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化和塑造作用。

二、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

1.教化作用

校园中鼓励创新、引导创新的价值观念以及与此相一致的行为规范对学生的创新行为提供价值判断标准,这些标准通过有声有形的教育和无声无形的熏陶,就会内化为价值观念,从而制约他们的行为方向,使之在意识上、行为上适应学校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导向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具有刺激和规范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作用,是一股强大的导向力量。校园中崇尚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学生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勤于创新的强大动力。

3.激励作用

校园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潜能,进而诱发其创新的积极性。校园中倡导民主平等、尊重个性差异、肯定首创精神等价值取向必将激发学生参与各种创意、创作、创造甚至创业活动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三、营造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途径

1.树立生本理念,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校园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师生关系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基本条件,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学变量,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和创新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人格关系上体现民主平等,在行为关系上体现尊师爱生,在教学关系上体现教学相长。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民主、平等、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还应根据现实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交流沟通平台,使师生在平等交流和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内容的渗透。只有在师生和谐关系的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促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敢于发表独特见解,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形成。

2.立足第一课堂,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有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的创造,并获得直接经验或在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中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交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一种活动。这种学习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为宗旨,是师生为探求知识和解决问题而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双向互动的实践过程。与传统的课堂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更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更有利于自主意识、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

3.开辟第二课堂,优化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

课外学术科技育人机制主要是指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的课题研究、学术科技竞赛等系列活动。这一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课题研究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实践,体验科研的过程,初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学会数据采集、实验技术、设计制作及论文写作等,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学术科技竞赛使学生通过亲身设计、制作和运行各个环节的技能训练,不但激活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还能有效培养个人的信念、意志、毅力和团队精神等非智力因素。高校应加大对学生课题研究和学术科技竞赛活动的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高水平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一批基地和平台,形成科学的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校园中营造出使学生竞相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文化环境。此外,应适当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各种学科研究小组、辩论赛和各种知识大奖赛等活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选择地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开阔创新思路,培养创新意识。

4.依托创业平台,强化创新实践教育

创业是高层次的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业要求创业者初步掌握市场调查、资源获取、市场营销、企业管理、领导科学、人际沟通等多学科的知识,并具备学习、组织、协调、决策和风险评估等各种能力。因此,创业实践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方位锻炼,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创业体验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讲座”、“创业论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为创业做好各种准备;另一方面,要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如与政府、企业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等,扶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学生依托相对成熟的成果和项目自主创业,让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成为学生普遍认同的一种校园风尚。

5.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治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及做人原则对学生影响较大,因而必须重视这支代表校园文化主流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园丁,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健全完美的人格、渊博的知识,而且要能主动接受新事物,主动迎接知识经济竞争的挑战,并通过在竞争中不断开拓创新来丰富、提高和发展自己。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具有创造力的教师,才会培养出创造力强的学生。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有赖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一定要从事一些创造性的工作,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另一方面,教师正是以其广博的知识、坚忍不拔的毅力、富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可靠保证。

大学校园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发挥校园创新文化环境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是高等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这就要求高校教学管理诸方面与时俱进,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开拓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N].人民日报.2010-06-06.

[3]刘智运,大学学习理论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秦军,王爱芳.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研究.2009(4).

[5]郭睿,等.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江西教育科研.2000(9).

[6]刘智运.构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新体系[JJ.教学研究,2fX)6

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 第6篇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对学校师生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功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优化育人环境;要突出创新教育的主题;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中突出精神文化的意义。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而且是传播和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指高等院校以大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的,以具有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创办的报刊、讲座、社团及其他文化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现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1]。建设高格调、高水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养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思考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化必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教育发展,而教育发展又必将引起校园文化的巨大变革。毋庸置疑,目前校园文化建设充满张力,主要有如下特征:

1、认请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众所皆知,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其内涵大致分为四个层面:(1)物质文化层面,即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2)制度文化层面,即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规程,如各类制度、组织机构、岗位职责等。(3)行为文化层面,即师生共同的行为举止,并因此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风、教风、学风等。

(4)精神文化层面,即校园的历史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情操等。显而易见,校园文化以精神文化层面为核心,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层面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最终为精神文化层面的深化和升华服务。

2、重视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思维观念有了明显变化。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确立,特别是社会办教育的力度极大增强。增强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成为政府部门的事情。由于政府行为的支持和参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获得更多的保障,建设的步伐也明显加快。许多学校完全改变了五六十年代旧校舍的模样,建起高楼大厦,拓宽活动场所,购置先进的教学设备,使学校成为当地最富现代气息的乐园,适应和满足了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3、突出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在社会大力投资改善办学环境的基础上,学校也不断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国家教育曾经颁布实施了。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一系列法规,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也先后出台了许多有关学校管理的制度章程,各级各类学校也能结合实际,制订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一个全方位实施制度管理的格局在高等学校已基本形成。

4、增强了校园精神文化的时代感。教育传统文化给校园文化以深厚的历史沉淀,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的校园文化作为开放的文化系统,同时接受着社会上各种文化观念和形态的渗透。特别是在跨入

21世纪的今天,校园文化的育人特征决定它必须考虑当今社会实际,使学生接受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二)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西方不良文化冲击和谐校园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加入WTO 后,西方中心论者把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在吸收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新鲜血液的同时,难免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强烈冲击。由于大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尚不稳固,故而较易接受、移植和内化不良文化,比如,非理性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文化等等,这些不良文化的冲击造成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出现失衡和偏离主流文化的趋势。

第二,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目前多数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大部分都是知识型、娱乐型,多限于比如演讲、征文、唱歌、体育等传统活动。学术型活动较少,大多数学校一般每周不超过十个学术讲座(含对外交流),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学术讲座也只有少数师生才能够参与其中。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型活动在起点、实效性和计划性上也还有待提高。这种低水平的重复造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趋于弱化,闭门造车式的学术课余活动形式比较单

一、层次偏低,而传统文化中的僵化成分又阻碍了校园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第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信息化对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窗口,并成为大学生生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网络中传递的空假信息、色情信息、暴力信息同时撞击着传统文明和道德观念;网络文化中一些叛逆、消极甚至颓废的东西使学生产生对学校教育的逆反心理,甚至将少数学生引入歧途。网络文化给青年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第四,特色文化不够明显、个性不够突出。许多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和经济效益,在建筑风格、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方面大同小异,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制度方面也日趋同构,校训、校风、校歌、校徽和校园文化作品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比如许多高校采用相似或雷同的词句作为校训,管理制度也是相互借鉴。校园文化是时代的也是历史的,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个学校的特色文化应在学校发展的历史中提炼、在师生员工的生活中发掘,及时归纳总结并加以升华内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思路

(一)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建设功能,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校园文化对教育改革发展功效巨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师生文化、艺术、思想、情操和素养的自我深化,也是学校提高社会知名度的一种潜在因素。因此,必须使全体师生都能提高认识,端正观念,主动自觉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大体而言,校园文化具有以下四种功能:

1、熏陶功能。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人们在这一环境中学习、生活、工作,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事之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它能够感染人的情绪,激励人的理想,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灵。

2、凝聚功能。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能以一种非强制力量约束、感召、内聚着每个集体成员的心理意识,同时更能内化为成员的自觉行为,形成合力,共同指向学校的总体目标。

3、导向功能。校园文化内隐的理论、观念和校园文化外显形态的组织、活动、舆论,通过各种途径能积极渗透进而引导集体成员塑造良好形势,提高师生素质。

4、控制功能。校园规章制度、管理行为等显性文化具有强制控制功能,传统、习惯、理想、信念、道德标准、文明氛围等隐性文化又通常具有非强制控制功能。只有让全体师生都能清晰地认识到校园文化的内在功能,才能自觉主动地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真正发挥这项工作的实际效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优化育人环境

1、完善办学条件,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硬件建设美化中通过精心设计,使之与教学工作相联系,较好地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在教学楼悬挂名人像,张贴格言、警句,教室布置规范美观等,能够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审美功能。

2、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及校训、校歌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浓厚的育人氛围。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是思想教育的内容,又是学校群体精神面貌的体现,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深刻性和持久性。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可以把全校师生凝结在一起,从而在校园里建立起高度和谐、信任的友谊群体。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新时期的大学生兴趣广泛,只靠书本知识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因此要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充分发挥学生特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三)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创新教育的主题

创新教育是当今乃至未来教育改革的中心主题及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创新教育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并且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校园文化建设正是推进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因素之一,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其实质也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他得以健康成长的品德基础,任何成功者脚下都会有坚实的品德作为基础。其次,在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追求、敢于奉献的精神,努力提高他们的文明意识和文明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使精神文化建设更上档次,更有时代气息。譬如对于制度管理、理想教育、政治立场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培养都应当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具有学校育人的基本特征,以及适应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科学性。

(四)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学校自身的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共性特征,也要体现学校个性。任何学校由于历史、传统以及客观条件的差异,都会各具特征,所以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特长,培养个性。事实上,每一所高等学校都有其已经形成或者已经被人接受的精神财富。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精神文化的变化可能会更大,然而高等学校依然要体现出对优良传统的继承,因为科学而正确的继承正是发挥特色,培养个性的过程。应想方设法塑造自己的校魂,形成自己的风格,追求完善的个性,因为个性有时比共性更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党员参与社会教育情况调查问卷下一篇:菜鸟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