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2024-08-01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精选11篇)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第1篇

罗屯中学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了《罗屯中学养成教育工作方案》,在实施该方案中,注意结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开展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领导重视是养成教育关键

我校是一所乡镇级普通中学,担负着初中的教育教学任务。学生的整体素质较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存在着很大差异。学校领导针对初中生和高中生不同时期进行仔细分析,总结经验,寻找对策,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制订《罗屯中学养成教育工作方案》。该方案分为四部分,一是指导思想,二是工作目标,三是领导机构,四是工作内容和实施步骤。具体工作围绕以下几点:

<一>学习养成教育。

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通过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目的教育,理解当前学习与就业发展关系,改变家庭和国家贫穷关系,知识改变命运关系,脱贫致富关系。增强学习社会感,激发学习动机。其次,让学生明确每学科的目的,甚至还要明确完成每阶段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如果有了明确认识,对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觉性,也有一定的作用。

2、开展各学科竞赛。竞赛是激发学习学习积极性和有趣手段,在竞赛中,使威信性动机获得自尊和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强烈,学校每学期都举办各学科竞赛,对优秀者奖励。

3、利用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动机。每学科都有自己学习成果,但不能排名次。因为每次成果都能看出自己进步,有力激发学习愿望,也可看出自己的不足。

4、适当表彰。要公正公平地进行学段学习成果评价。适当表彰是对学生成绩肯定和否,决不能对差生鄙视,多以鼓励,解除不如人的精神压力。

总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生活卫生养成教育。

1、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要通过生物课和知识宣传等形式进行,让学生懂得一些保健、卫生知识和一些预防“传染病”知识。

2、让学生养成必要卫生习惯。养成“五要”和“八不”习惯。“五要”指要按时作息、保障睡眠,要睡前刷牙,要勤洗澡和换衣服,要勤剪指甲,要勤理发。“八不”指不买吃不新鲜和腐烂变质食品,不吃被卫生部门禁止上市海鲜产品,不买无证摊贩处食品,不买无商标无日期无生产单位无保质量等无标签无完整食品,不食有毒食品(如野生蘑菇,不明野菜),不喝未经消毒的生水,不乱丢果皮纸屑,不随时吐痰。还注意眼力保养,养成“五不看”习惯,即不躺看书,不长时间看书,不在昏暗处看书,不伏在桌上歪头看书,不看字体太小字迹模糊书报,勤于做眼保健操。

3、加强卫生监督。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学校环境卫生(校园、教室)、食宿卫生的监督。②对学习卫生、体育卫生和劳动卫生的监督。

<三>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学生文明礼仪是长时期共同生活形成中调节行为规范。在工作中注意教育他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五讲”“四美”要求衡量自己,懂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待人友善、诚恳,树立助人为乐的思想。组织同学试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牢记规范要求,对学生道德情操、心理品质进行综合培养和训练,养成各种文明行为习惯。

<四>养成安全行为教育。进行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懂得临危逃生的基本原则:即保持镇静,趋利避害;学会自救,保护自己;想方设法,不断求救;记住四个电话(火警119,报警110,交通事故报警122,急救120);懂得交通安全,游泳安全,安全用电等有关知识。杜绝一切事故发生,从而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二、建立制度是养成教育保障。

学校的学习生活制度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身心特点建立起来学习生活秩序。建立制度有力推动各项工作顺利进行。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学校根据实际和道德教育要求,制订各种制度。如班级卫生公约、教室公约、寝室公约、食堂卫生公约、爱护校园公约等,规章制度建立后,要认真落实,坚持正面引导教育,耐心引导、启发学生自觉执行,提倡奖励。对遵守公约制度好的个人及班级给予表扬奖励;对违法制度、公约的学生要及时批评教育。注意把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加强生活管理同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使他们养成自觉遵纪守法良好习惯。

三、学习指导是养成教育的手段。

学生各种养成习惯都是从长期逐步形成,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实施养成教育方案,必须要有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工作。怎样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我校这几年来,重视理论性学习、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都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规定了学习方式和内容。学习方式:召开班会课,举办课外知识讲座,举行各种竞赛和辩论会等活动。学习内容:《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安全教育知识;有关法规教育,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爱过主义教育资料等。

学以致用是最终目的。怎样将学到知识用到实践中去,要采用以下方法:

1、班主任每日督促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表现。

2、利用团委参与各项工作,要求团员起带头作用。

3、深入乡村体验农村弱势群体生活。

4、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5、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相应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

通过学校日常生活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明白很多做人道理,逐步养成很多良好的习惯。有利学校管理,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但工作面临着难于解决困难:网络对学生冲击实在太大,对于迷恋网吧的同学,学校教育力度有限,寻找不出很好的教育方法。

罗屯中学 2012年12月18日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第2篇

培养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要,是历史赋予每一所学校的重任,而不容忽视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又是构成人才素质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能否成才的首要问题。下面结合我校近年来的实践,就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依托青少年环保教育,以环保教育促学生的养成教育,开拓新的德育领域和途径,以及在校园文化中的几点肤浅的作法向各位领导和同行汇报,谈几点肤浅的做法。向各位领导和同行汇报如下:

一、全程管理,全员育人

1、领导重视,任务明确,计划完善,重点突出。

学校有德育工作长期规划,每学期初,德育处、年级组均根据相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要点以安排工作。寒暑假均有活动计划。学校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健全,一学期召开两次例会,分析讨论校德育工作的要点、任务、措施。如本,我校实行了不定期的校园联检制度,即由一把校长带队,带领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各学年组长,班主任对各班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的项目包括:班级阵地建设、卫生、物品摆放等,及时总结,然后进行综合评价,实施量化考评。通过此项活动,各班的环境大有改善,调动了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2、制度健全,执行严格,全员育人,工作到位。

我校的德育管理制度,主要实行以分管校长、中层领导加年级组长为核心,对各年级实行以年级教导会为主要形式的管理机制。每学期初,分管校长、中层领导都要明确自己负责的某一年级的目标、任务,然后与年级组长一起讨论制定完成任务目标的措施、方法,这样的管理制度,符合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效果很好。同时也使每个教师岗位明确、责任明确。

二、特色育人,提升品位

1、以环境特色课程为载体,加强德育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教育的主渠道是课程,为此,我们开发实施了特色校本课程与德育工作有机融合,走上了一条务实而艰辛的探索尝试之路。

第一、努力发掘潜在资源,开发校本课程,我校从实际出发,努力发掘学校的潜在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并将环境课时纳入到地方课时当中。编制了校本教材,在环境课上使用。激发学生爱护校园,爱护周边环境,亲自感受大自然。同时还采用国家环保局宣教中心编写的教材《环境教育读本》,对学生进行有关节约能源、保护水资源、减少大气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知识教育,使学生了解环境状况及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第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我校要求教师把教材中凡是能涉及环境教育的渗透点挖掘出来,在课堂上做到有机结合,适时适度。各科教师都将提高环保意识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小学语文中《鸟的天堂》、《可爱的草塘》、《趵突泉》、《蛇与庄稼》等课文都能有机渗透生态平衡、食物链等一系列环保知识。如教学《趵突泉》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说旅游所见与课文描写有矛盾,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一起分析“趵突泉”变枯泉这个景观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恢复景观。虽然只是三言两语,既为学生解疑,又有机地渗透了环境教育。为保证“渗透”不走过场,要求学科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筛选出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形成该学科环境教学系列。教师们还写了大量的论文,不断提高自己的环境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多方请环保专家指导,使教师对环保的认识大增强了。

2、以环境特色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体验。

开展环境教育,只局限于校园、课堂是不够的,要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性,还要靠学生的亲身实践。几年来,我们把开展环保实践活动确定为环境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和发展点,力争把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做实做好。近几年,我校把环境教育逐步从学校推广到家庭、社区,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在校内,通过“六个一”系列活动,结合实际向学生进行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教育。在校外,学生们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进行了向市民发环保传单、讲解环保知识、大型签名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区,大力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培养社区居民和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热爱社会公益事业的品质。在宣传教育别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水平和知识水平,还锻炼了与人的交流能力,而且,吉林新闻、吉林日报等媒体也给予了相关报道,此项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常规管理,长抓不懈

1、养成教育,重点突出,分步到位,重在培养。

英国著名作家芮德说过:播下行为的种子,可以收成习惯之果;播下习惯的种子,可以收成性格之果;播下性格的种子,可以收成命运之果。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常规管理与特色活动相结合,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口号,将常规管理与特色活动经纬交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教育,不放过任何一个对学生进行习惯培养的机会。

我校把常规教育的制度创建作为重点工作,制定了《正阳小学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分层制订出低、中、高各年级段的养成教育常规要求和急需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各十条,制定了相关的评价细则,设计了评价表格,通过个人、家长、教师、集体评价的评价方式,督促、启发、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根据当前社会的热点,本学期我们还进行了市级课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根据我校的生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状况,在养成教育方面,我们主要是一学期突出一个重点,兼及其余。例如本学期,我校开展了静声教育,重点抓了教学楼内的纪律、课间操集队规范和做操质量。我们的做法是,会同体育组分头召开班主任、体育班委会议,明确每个班级课间操集合的形式、地点及行进线路,然后德育处、体育教师全体出动到关键路口检查集队情况,每天表扬一批符合要求的班级,逐渐改变了课间操集队拖拉、懒散的现象。为了还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我们还创编了搏击操和校园集体舞,在大课间进行,并在秋季运动会中进行了比赛,效果很好。至于其他的养成教育,如个人仪表、由德育领导和值周教师带领值周生坚持两周联检一次,并及时公布检查结果,校园卫生则用加强检查的方法常抓不放。

2、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我校紧密结合当前形势,使少先队工作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我校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特别是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今年的4月5日,在学校开展了主题队会的活动,五年一班还代表学校接受了街道办事处的检查及录像,并报到上级主管部门。这次活动,对于发扬革命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尤其是对于当前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充分利用每周的升旗仪式,班队会、晨会、走廊橱窗、校园广播站、宣传板报等文化阵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生活。为了凸现环境特色教育,我们还绘制了“共享自然”大型壁画,利用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绿色教育感染、熏陶,使校园中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地方都成为教育学生的阵地。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另外,我校是省级科技示范校。多年来,一直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来丰富学生们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如组织学生参加每年的科技艺术创新大赛,参加吉林省举办的“9.17全国科普日”活动,包括绘画、车模、电子积木的组装等均获得了很好的成绩。2006年末,我校迎接了省科技示范校的复检,准备充分,资料积累丰富,得到了检查领导的一致好评。在全市名列前茅。我们还把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把陶艺引进了课堂,利用美术课时每周一节陶艺课,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提高学校的德育特色,我们又加强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操场上的校园文化墙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粉刷,更加突出了环境的教育;利用走廊有限的空间进行文化阵地的建设,每层楼突出一个主题,在美化校园的同时进行环保、科技、艺术的教育。(四楼多功能厅还在酝酿进行当中)。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加大了投放力度,准备在寒假期间粉刷楼内的墙壁并贴瓷砖,从而使学校的环境得到彻底的改善。

回顾我校的德育教育,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许多不足。成绩的取得都是领导正确指导与大力支持和同志们的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会在十七大精神鼓舞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不断提升学校的养成教育水平而更加努力。

绿园区正阳小学

浅析中学图书工作与学生养成教育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图书工作,养成教育

教育的目的, 在于发现人的价值, 发挥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以帮助每个人获得自我实现。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成人的关键时期, 基本的价值观念均在此阶段形成。大力加强养成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是广大社会民众的愿望, 是为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中学图书工作是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 它通过多种信息服务, 塑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供高尚的文化营养, 给予学生文化熏陶, 在学生成长成人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中学图书工作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作用, 是隐性的、非理性的、潜移默化的, 但影响深远。这种教育, 引导学生在学校图书工作的教育性环境中, 直接体验和潜移默化地获取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图书工作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作用, 与学校传统的正式课程中系统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互相依存, 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与后者相比, 图书工作对学生产生的这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成人成才的影响, 具有更特殊、更持久的意义。

1 图书工作对学生的主要养成作用

优秀图书对学生的启迪作用。图书馆收藏的大量优秀读物, 思想健康, 格调高雅, 意境开阔, 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受到崇高精神和高尚品德的熏陶, 获得真善美的体验,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启迪学生立志成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形成健康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

读书活动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作用。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 视阅读为一种嗜好, 徜徉在人文关怀的海洋中, “以书卷气, 净化铜臭味”, 其实质就是以一种绝佳的精神配方去滋润美好的心灵的过程, 其结果是人的内在美不断增加, 社会也将充满祥和之气。人人爱读书的学校, 就是一个书香社会的缩影。

科普读物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孕育作用。科学普及读物、科学课堂和良师益友, 能够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 巩固并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是学生加大知识深度, 优化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效形式。

课外图书对学生生活的丰富作用。课余之际,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阅读一些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强的优秀书刊, 内容涉及生活服务、文学艺术、卫生保健等方方面面, 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有利于他们志趣的充分发展。

阅读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作用。科技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要求人们勤于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需要从小养成潜心钻研、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不断提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广泛涉猎的阅读活动, 既能培养主动学习精神, 又能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检索、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为走上社会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秀图书工作者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图书工作者作为教育工作者, 其良好的言谈举止、衣着仪表、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观念、行为习惯, 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特殊时期、易染性和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 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榜样示范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健全的图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图书工作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 以及阅读活动中的一些非正式的规定, 以其约定俗成的导向功能, 在学生的制度意识形成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影响, 对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的养成产生着巨大作用。

2 中学图书工作发挥养成教育作用的主要途径

优化图书藏书体系。养成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中学图书工作发挥养成教育作用的首要前提, 是建设一个适应养成教育需要的藏书体系, 要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选购图书, 不仅要广泛收藏各种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习题集, 更要注重选购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关政治思想、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各种书刊资料。要勇于对藏书进行全面剔旧。图书采购工作要广泛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 以最大限 (下转P100) (上接P98) 度地满足学生对图书文献的需求。

做好图书宣传工作。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让广大学生了解藏书情况。要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等阵地, 做好优秀书刊的宣传和推介工作。要通过开辟读书心得园地, 选编学生的优秀书评等,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图书工作。要利用好重大节假日,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如《创业者的风采》、《党旗飘扬》、《祖国在我心中》等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读书活动, 不断增强学校图书工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加强图书利用教育。通过举办图书馆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 让学生了解图书工作规章制度、图书藏书体系、图书分类和检索基本知识等, 加深他们对图书工作的认识。同时, 要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辅导, 传授阅读方法和技,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书刊资料。通过这些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 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好学上进的精神, 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良好习惯和能力。

注重管理规范的人性化。学校在建立健全图书工作管理规范的过程中, 在依靠理性权威实行管理, 以科学的制度规范为基本约束机制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其管理的核心是人的实际, 积极构建以人性为主题的价值观, 主动摒弃只讲科学和理性而忽视人性的缺陷, 尊敬学生人格, 支持学生读书, 让学生在理解和遵守图书工作管理规范的同时, 更能体会到图书管理工作的人性化,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制度意识, 实现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

浅谈小学生德育工作之养成教育 第4篇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能在德育工作中促成学生的养成教育,利用培养习惯的养成教育形式,让小学生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那么,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就会由浅入深,素质教育更有效。由此可见,要确保小学生德育工作有效实施,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势在必行。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差,模仿能力极强,看到不文明行为很容易就学着做,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习惯因此养成,如打架、说粗口、随手丢垃圾等等。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事事包做,小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和责任心不强,依赖心理尤其严重。同时,由于社会风气影响,家庭过度宠溺或者是父母管教不到位,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教育力度不够,小学生性格偏激,心理承受能力差。某学校学生因为违反校规后无法接受学校的批评教育,自杀身亡。

三、对德育工作中的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

(一)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品德,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热爱劳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使其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比如,在课堂上讲不能对地丢垃圾,要保持卫生清洁等等,不如把学生带到大街上,带到公园里,带到郊外,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感受保持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的教育很容易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可以使学生真正明白怎样去做一个爱护环境清洁的人,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有效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二)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小学生缺乏理性的认知能力,但有着比成年人更敏锐的感受能力。小学生稚嫩的内心承载着成长过程中的一切境遇。心理决定行为,心理问题必然导致行为问题。可是,当家长和老师被孩子的行为“吓着”的时候,是否会惊诧自己对孩子的心理世界的无视与无知呢?心理问题可以毁掉一个孩子,而正确、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又能改变孩子的行为,甚至改变孩子的命运。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时候,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世界,教育孩子做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养成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应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多开展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活动适当地释放压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树立榜样,从行为细节抓起

关注学生的行为细节,精细化实施养成教育,有利于把教育渗透于小学生日常行为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晚上在家完成作业时,把第二天上课要带的书本文具等收拾妥当;上课听讲时端正坐姿,课堂上不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楼梯走廊追逐打闹,不随地丢垃圾;升旗活动时按时参加,列队整齐,敬礼时手势正确等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长处,适当给予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给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方式、思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进而促进自信心培养。

(四)家校结合,共同促进

父母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要家长的关注和支持,进行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家长的配合和一起努力。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注重培养和督促孩子各方面的行为习惯;教师通过校讯通、微信、等多种方式与家长沟通,及时告知家长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活动状况。

总而言之,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在长时间的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需要学校的精心教导和严格要求,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亲密配合和努力,需要我们学生认识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并有决心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安全习惯等,才能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素质提升、全面发展。

迎春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第5篇

我校坚持从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及社区实际出发,按照细、活、实、新的管理思路,坚持全面贯彻实施新《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力开展学生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重学习指导,以学促练讲规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否,关系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的成败。”叶圣陶也曾经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做人。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克服不良行为,这就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从每学年一开始,我校以学习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迎中人形象。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守则》、《规范》,要求做到熟记于心。

二、用制度约束,以评促练上规范。

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法纪意识,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学校制定了各项制度,依据新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守则》,重新调整和修改了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力争做到时时、处处、事事都有规范要求。为加强制度落实,学校对每班学生的好人好事,行为习惯进行监督记载查评和常规管理评分,并把各班每天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各班主任,以利各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同时学校

坚持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迎春中学学生一日常规》作为“校纪”、“校规”,以《文明班级评比条例》及《文明学生评比条例》的量分作为手段,进行“文明班级”和“文明学生”评比。尤其是对于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同学,及时进行帮助分析、跟踪监督、定时检查;对于“情节比较严重”的学生,或经教育暂时还难改的学生,学校领导将密切配合心理教育辅导老师进行重点教育与疏导。另外,学校坚持每日值日通报制度:即每天的值日教师对值日和巡视情况在通报栏向全校进行公开通报,既反馈好人好事,也具体指出各班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存在的问题,不仅在各班主任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有针对性,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而且对全校学生也起到了教育和警示作用。这一制度的实行,效果尤为显著。

三、靠环境熏陶,以小见大守规范。

高雅的环境可以熏陶人、特定的环境可以教化人。在精心打造高雅校园环境的同时,针对学生个别现象,我校采取布置特定环境的办法,力求让校园的每一堵墙都会说话、每一处景点都有意义,巧妙地感染和引领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校在上下楼梯及走廊墙壁上粘挂右侧通行的“请靠右慢行”教育宣传标语,并在楼梯及走廊标明靠右行分界线,有效地控制了学生行走不规范的现象,基本养成了靠右走的习惯。针对学生喜欢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学校在对各班的课桌进行了清理建档,并定期检查,促使学生爱护课桌,保持课桌的整洁。这一措施采取后,班主任

都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学生在课桌上乱涂乱画的现象明显减少了,对操持良好的学习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同学就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在课桌上乱涂乱画,我并不觉得怎样。现在知道了,那样做就是破坏公共财物,又破坏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这是不对的。”一旦发现有人破坏,随即报告学校总务处,进行批评教育,严重的进行通报批评,这样有效地维护了学校的美好环境,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另外,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尊重这部分学生喜欢花的天性,学校还专门要求各班搞一些绿化活动,各班自行发动,让他们亲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带进学校,带进教室,使学习环境更具优雅。针对有的学生随意丢弃废物的不良习惯,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不要光靠制度来约束,还要以身作则来引领。老师,发现同学喜爱吃零食,经常随意丢弃果皮纸屑,他总是就不厌其烦地在学生面前把废物捡起,后来这些同学也就不好意思再随意吃零食了而乱扔东西了。这样的事例在我们的学校很多,我们说,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学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渐渐地学生往地上乱扔废物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四、抓实践体验,以情促行求内化。

我校在全体学生中组织开展了以道德实践体验活动。例如,我校在今年组织了初一年级学生开展了“小区清洁”活动,参与活动的学生热情很高,他们清理淤泥、捡垃圾、拾塑料袋,不怕脏、不怕累,受到了过路群众及住户的一致好评。活动完毕后,学生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久久不愿离去。经常组织开展帮困活动,对贫困学生进行慰

问和资助。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不仅感受到做父母的养育之恩,更感受到了父母的劳累辛勤,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长辈的敬爱之情,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养成教育实践学生总结 第6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

(1)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缺失亲情养成习惯差,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

(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三、课题的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

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2、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3、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六:课题研究的评价办法

小学生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强调对学生行为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行为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评价,我们采用全员评价,即自己评、学生评、家长评、老师评。无论谁评价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发展、鼓励的方面给以评价,同时提出建议。自己评,每周一次;学生评,每周一次;家长评,每月一次;老师评,每月一次。以班为单位进行。学校少先队应结合日常工作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管理和考评。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行动实践法”将成为课题组主要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员将在新思路产生的过程中,更深刻反思原先养成教育方法的弊端,探寻养成教育的新方法,新策略,从而进一步推进理论研究。

3、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4、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八: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以《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把养成教育与爱党、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的教育结合起来。

2、科学性原则。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以探索适应小学各个年级段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为目的,使实验研究服从教育规律,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

3、系统性原则。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大家的配合。在校内,班主任要常抓不懈,任课老师要互相配合,少先队要发挥作用。在校外,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等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发挥德育阵地的作用,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

4、活动性原则。单纯靠说教,学生不容易接受,还会使学生感到厌倦,那么效果也当然差了。所以学校、班级要多开展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寓教于乐、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并在不知不觉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循序渐进原则。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先要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以及形成的原因,再进行教育,帮助其慢慢改掉,可千万不能要求过高、过快,追求立竿见影。

九、课题研究实施的策略

1、营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氛围 (1)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班会、班队活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讲话,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导向。(2)多种教育方法并举形成教育合力。班会讲,老师讲,学生讲,班干部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结合,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3)发挥榜样的力量。教师要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同时要推出示范学生,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2、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认知教育。

通过国旗下讲话,品生.品社课,常规教育等活动,让学生端正认识态度,明确行为目标。认真研究自主化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是主体,他们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在自我管理、自我评价中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知行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要常抓不懈,强化训练。

“习惯”要“习”才能“惯”,任何一种习惯都是在教师严格的训练,学生有意识的反复训练中养成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行为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经常督促,直到巩固为止。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键的一环是“导之以行”:

(1) 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具体包括班主任的班会课,少先队活动。

(2) 寓规范训练于日常生活之中。

(3) 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升旗仪式、值日、课间操、课间活动、学校的各种实践活动、校外活动。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开展养成教育时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利用一朝一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使养成教育达到目的。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 春游、秋游、扫墓、庆“六一”, 庆元旦, 特长生比赛 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 ,文艺汇演、“献爱心”等活动。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组织开展班级活动。如:开展班级的小设计和小制作比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三是利用每周的文体活动课,让小组轮流组织设计比赛项目,如:拔河、跳绳、篮球、文艺小活动等等,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5.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及时总结,激励奋进。

湘波中学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第7篇

工作总结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是关怀学生一生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是关乎学生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奠基工程。2013年度,湘波中学积极开展学生养成教育,依托“262“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上级领导和外地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一、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范本,健全了学校养成教育制度和评价方案。

2013年初,湘波中学德育处和创文办联合学生会、年级组,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范本,制定了《湘波中学养成习惯细则》和编写了《湘波中学养成教育知识读本》、《湘波中学学生言行三字经》,按照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健全了《湘波中学学生养成教育评价方案》。

二、以“262”生本课堂为主要阵地,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言行。湘波中学以“262”生本课堂为主要阵地,积极开展各项专项训练,有效地组织了课堂上学生的移位、聚焦、倾听、文明礼仪等各项养成教育,开展了“小对子对学”和“小组群学”的评价方式,具体落实到小组和个人的操行评分上,通过课改来规范了学生的日常言行。

三、以日评、周评、月评、期评为平台,加强了班级和学生的立体评估。

湘波中学实行每天下午的“日评”、周五的“周评”、每个月的“月评”和每学期的“期评”相结合,加强了卫生、纪律、出勤以及两操管理、就餐就寝、安全教育等各项立体评估,每周一学校德育处组织了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演讲,每月评选了“文明礼仪之星”、“管理之星”、“养成教育之星”的表彰。

四、以校园内外活动为主要途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处和创文办、团支部紧密联系,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的文明交通规范知识讲座、感恩教育、养成教育演讲比赛和“好习惯益一生”书画征文等活动,还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了清扫马路、慰问孤寡老人、捐赠钱物等多种多样的公益活动,通过做好人好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

五、以校园文化为综合网络,全方位完善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以《天鹅》校刊、“小天鹅”广播室、德育宣传橱窗、心理辅导室等校园文化为主体的综合网络,定期组织学生仪容仪表检查,开展养成教育主题班会和“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演练”等活动,加大舆论力度和社会影响,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养成教育。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第8篇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养成教育

为了及时、准确的了解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动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基础教育学院一年级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主要以问卷、座谈会、寝室走访为主, 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涉及思想、学习、生活以及影响新生思想状况因素等多方面内容[1]。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年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普遍存在着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迷茫、松懈等问题, 他们虽然在生理方面基本成熟, 但在思想、心理方面还没有完全成熟。从高中进入大学后, 面对新环境、新群体和新任务, 他们心理发生剧烈变化, 思想容易受到客观环境影响和感情支配, 对大学生活的变化还不适应, 有比其它年级学生更大的压力与困惑。

首先, 在思想上, 能够要求进步, 但向党组织申请要求进步的较少。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中学向大学转变的过渡期, 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客观真实, 理论与实际脱节, 认识与行为脱节, 表现出政治上的幼稚和不成熟。

其次, 在心理上, 许多一年级学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些同学在高中是学习成绩的佼佼者, 但新集体中出类拔萃的优秀者众多, 优越感逐渐淡去, 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 情绪波动较大, 容易产生灰心丧气的心理;有些同学则缺乏沟通技巧和交往能力, 心理脆弱。

再次, 在行为上, 自我意识与集体观念不和谐。一年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 高中时学习紧张, 家长们不让他们做与学习无关的任何事情, 使许多学生养成了对家长的依赖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进入大学后, 所有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没有了家庭的依靠, 不能很好地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二、应策与建议

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养成教育, 在整个大学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大一新生的思想状况, 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养成教育工作。

第一、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与素质养成教育相结合。

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素质养成教育的过程, 在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有意识的突出思想政治教育, 有针对性地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力度, 如讨论课、辩论课、时政分析课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灵活多样, 使学生能够正确认知社会、理性分析社会, 了解国情民情, 明确理想, 把握自己[2]。

第二、行为习惯养成及心理调适教育。

对一年级学生来说, 一方面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 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内容要通过养成教育实施和实现;另一方面, 养成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 对培养新生的养成良好的习惯起着重要作用。因此, 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加强严格管理, 也要讲清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及一年级学生心理不适应症状, 使新生在心理上做好独立处事的准备。

第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加强高校大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定位, 充分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 将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在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加强思想政治基本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加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内容。

第四、以网络为载体, 构建多角度思政教育模式。

网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通过建立QQ群、微博、微信群等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 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点点滴滴, 加强隐性思政教育, 防微杜渐, 增强了思想教育的时效性, 本研究拓宽载体范围, 预期建立网络传播阵地,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 确保学生在任何地点和时间可以自行学习。同时, 借助网络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主题性教育和心理教育。

第五、要把思想政治养成教育与解决一年级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针对不同特点的大一新生, 要帮助他们做好人生规划, 有计划地渡过大学生活。对于生活有困难的新生, 辅导员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找他们交朋友, 给他们足够的勇气, 克服困难, 完成学业。

三、结语

加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养成教育工作, 有利于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对学生日后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在未来建设中充分发挥潜力, 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研究基础教育学院一年级学生思想政治养成教育对于我院学生的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 2011 (03) .

中学生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第9篇

【关键词】大学生 养成教育 习惯

一、概述

所谓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以高校为主体,社会和家庭共同参与,遵循大学生的培养规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今后走入社会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归根结底,养成教育就是要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比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讲,习惯可以反映一个人,一个社会甚至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水平。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未进入社会,他们在大学中接触最多的是自身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的现状,要求广大高校教育者必须重视养成教育的开展工作。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具有以下特点:占有欲强,突出自我,善于表现;善于表达自身情感;高估自己,不切实际;意志力差,畏惧困难。以上这些行为特点,决定了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上的现状。

当代社会物质富裕,新观念与传统价值观经常碰撞。这些年轻大学生接触新事物快,善于运用信息化手段来融入生活,同时由于自身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社会上不良思想的侵蚀,导致了他们心理上极度困惑和扭曲。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条件影响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比较富裕,同样物质诱惑也非常多。有的大学生心理会出现不平衡现象,盲目攀比、追求享乐,有的甚至出現仇富。物质观过于充斥个别大学生的世界观,造成心理上过度追求现实和富有。

2.家庭环境影响

当代90后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这些孩子在家享受着优越的物质条件,娇生惯养。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将来有个好出路就足够了,忽略了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的家长虽然有意识进行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但是过于依赖说教,忽略付诸行动,有的时候甚至连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教育孩子,也给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不利影响。

3.校园环境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校园硬软件设施的建设,很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设施都非常好。但是有的高校忽略对于学生德育培养的投入,学生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展览等设施陈旧,多年未换。随着高校老师的大量招入,老师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学生开展养成教育工作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4.传媒环境影响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四通八达。智能手机和便携式电脑的使用,极大的方便了用户。大学生最为接受新事物最快的群体,已经在学习和生活中利用网络。但是网络上资源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有的媒体甚至是被人利用,传播一些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这些对于世界观还没有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三、开展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的建议

1.养成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

大学几年的学习生活,每个阶段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养成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学年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例如,大学刚入学军训期间可以开展克服困难和培养集体荣誉感的活动;大学中期学生可以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快毕业时培养自己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能力,在思想上做好走入社会的各种准备。

2.发挥家庭在养成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走入大学校园,所有的教育工作都应该由学校进行。这种观点是十分错误的。有的时候家长在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不可替代的。例如,中华民族讲求孝道。学生在大学校园也会经受我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灌输和洗礼。但是所有这些,都不如家长在学生面前亲自履行孝道来的直接。当孩子在自己父母的亲身实践下孝顺家人,爱护老人,那这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能顺理成章的发扬光大。

3.高校要创造养成教育工作开展条件

高校在完善自己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应该给予学生养成教育工作足够重视。配备专业师资力量来开展教育工作;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和校园精神专栏,弘扬“正能量”;创建学生社团,组织各类与养成教育工作相关的各种活动。

4.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网络

在充分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给自身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正确引导学生如何面对五花八门的各类信息资源;在学校完善校园网络建设,让学生深切感受到,通过校园网就可以满足自身使用网络的需求,省时省力又省钱。

5.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设

规章制度建设要全面,要完全覆盖学生走进校园进行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制定规章制度要细致,要充分听取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要严格执行已经制定并颁布的规章制度,并由专人进行监督管理,要让学生感觉到制度的约束。

四、总结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在校园里不仅要接受良好的智育教育,也应该接受完整的养成教育。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具有完整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德和过硬的技能,才能胜任社会中的各类挑战,真正的做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策略研究。张丹。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

中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第10篇

有人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近年来,我校德育工作就一直把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校一项重点来抓。具体做法如下:

1、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中学生习惯养成教育不是靠某个人就能办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习惯养成教育工作,把习惯养成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长效评比机制,促进工作长期开展。建立通报制度,将习惯养成作为重要内容每周一次情况通报,要注意横向和纵向之间的联系,各方面要求要协调一致,学校领导重视,常抓养成教育。

2、遵循教育规律,展开养成教育。

(1)规范常规制度,强化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是养成教育的前提保障。

我校以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12条习惯》为重点,不断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以树立良好的学生形象。在此基础上,激励更多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知道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个细微动作做起。

(2)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树立榜样的力量。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管作为老师要以身示范,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教师自己首先做到。教师无小节,处处做楷模。在开学初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设身处地地为孩子们树立榜样。还要用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小榜样激励学生,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

3、注重实践,规范养成教育。

教育无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学生行为习惯的问题、要从行为出着眼。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老师如果发现了学生什么不好的苗头,就要及时制止,及时教育。从领导做起,利用时间找典型的学生与之谈话,讲道理,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动之于情,晓之于理”,从内心帮助学生,丢弃不良行为,再塑好习惯。有时就会有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过反复抓,抓反复,真正实现学生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再由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良好习惯的转化。

4、家校配合,促进养成教育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家校合作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

2013-2014下学期

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永安中学

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第11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宿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教基【2013】34号)精神,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特别是行为文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近年来,我县在以人为本、重在实践的思想指导下,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从县情、校情及学生思想实际出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高度重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结合学校实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自身发展需求,积极探索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化。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并取得实效。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突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

中小学德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小视不得,含糊不得,松懈不得。作为教育工作者,把握住了学生,就把握了中华民族的未来。从学生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又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更不是一蹴而就的。

基于这种认识,县教体局高度重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成立了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中小学生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评价考核等工作。抽查中看到各县直学校(园)、民办学校(园)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均制定了在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各基层校同时组建了由校长全面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以德育处(政教处)为核心,教务处、少先队、班主任、科任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德育网络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体系的建立,各校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良好态势。在这一管理网络中,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部门职责明确,任务到人。由于岗位职责明确,制度健全,考核到位,使我县这项工作始终在有条不紊、扎实有效地进行着。

二、优化队伍,完善设施,建全制度,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师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否敬业,是否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都将直接影响着育人的质量。因而在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将队伍专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坚持长抓不懈。

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我县四新中学、关帝庙中学、砀山实验中学、民族小学等学校多次召开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每学年组织班主任基本功擂台赛,组织新老班主任结队子、传帮带。针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日常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

与此同时,我县各中小学加强了基地建设,校内充分利用广播室、荣誉室、宣传板、黑板报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校外利用节假日定期开展主题教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砀山中学、砀山五中,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动态,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的实际运做过程中,在一个县区的范围内区域性地推进工作的全面展开,必须依靠组织行为,通过严格的行政和业务部门的结合运作来实现,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为此,县教体局先后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方案》、《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方案》、《中小学德育工作十项制度》(包括: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升降旗制度、组织班团队会制度、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制度、重大节日纪念日庆典活动制度、参观访问调查制度、军训制度、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心理咨询和兴趣小组活动制度)、《砀山县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训练方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具体制定了对学校领导干部、教职工、班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能力、目标管理的评估细则,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目标管理体系。

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使各小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上有彰可循,克服了已往各校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展过程中的被动性、盲目性。

三、管理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努力拓宽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管理育人。用管理、用制度保证德育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序性,使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列入学校改革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突出在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全面落实、有力推动、认真考评,用科学严格的管理,推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作深入开展。在工作过程中,我们既全面突出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等内容,又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阶段内,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点内容和具体要求,使德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尤其近几年,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给新形势下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带来了新的课题,我县结合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以砀城一小、砀山实小、民族小学、西关小学等学校贯彻新《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为例。开学伊始,各校组织领导班子认真学习了新《规范》,深刻体会了新要求、新内涵,高度认识了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实际,依据新《守则》、新《规范》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以一个学期为训练周期,采用分阶段开展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系列教育活动。

第一步,系统学习。开学第一天,各班就将新《守则》、新《规范》上墙,并利用主题班会,每日的晨夕会、小蜜蜂广播等逐条学习,深入理解。班主任利用每日一道理和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对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目的意义的认识,通过学生讨论发言,谈体会、定目标、表决心。开学二周内各班制定了落实计划,全校学生都将新《守则》、新《规范》熟记于心,并决心将新《守则》、新《规范》变成自觉行动。全校上下掀起学习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热潮。

第二步,对照落实。学习之后,同学们对“是与否”、“该与不该”有初步的认识与体验。学校在此基础上按照新《守则》、新《规范》的要求,结合学校的一日常规,采取“强制他律”和“引导自律”相结合的办法。全面推进新《守则》、新《规范》的贯彻落实。

根据小学生虽主观上积极向上,但客观上存在的自制力较差的特点,制度约束、纪律要求仍必不可少。他们引进竞争机制,加大监督、检查、评比力度,校领导、班主任、值周生,班级干部全面参与,各负其责,严格管理。并利用“揭示板”、“警示牌”公示等办法,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批评错误。

与此同时,各校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自律,让遵守新《规范》成为他们自觉地行为。为此在环境育人和活动育人上大做文章,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

第三步,自检自查。期中阶段,针对前一阶段贯彻落实情况,认真组织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自检自查,总结成绩,发现问题。

各班经过认真准备,召开自检自查座谈会,每个学生针对自身表现,总结自己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对照新《守则》、新《规范》找差距。同时,班级内还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同学们在针对自己的不足开展自我批评的同时,也直言不讳的指出了其他学生,特别是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后进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那些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钉子户”敲了警钟,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每个人的言行都受到大家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班主任也针对本班情况进行认真的自检自查,写出了自查报告,学校召开了班主任汇报会,汇总了全校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情况,指出共性和个性问题,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

第四步,典型激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贯彻新《守则》、新《规范》在学校蔚然成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特别是一些优秀班级和学生个人逐渐突显出来。经过总结评比,学校选出了贯彻《守则》《规范》先进班级和先进个人。学校挂牌表奖、树立榜样。班级也评出了“勤学星”、“奋进星”、“清洁星”、“守纪星”等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这些典型的树立起到了明显的带动和激励作用,有力推动了《守则》《规范》的全面落实。

第五步,体会反思。总结过去,对照典型,反思自我。师生一起反思贯彻新《规范》给班级和学生自己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反思各层面存在的不足,客观冷静地分析产生这种不足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都写出了反思文章,从理性上认识了贯彻新《守则》、新《规范》取得的成绩、不足及原因,达到了自结、自省、自励的目的。

第六步,巩固提高。落实《守则》《规范》一时易,形成习惯,坚持永久难。为防止这种养成教育在期末阶段降温滑坡,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班主任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热点问题研讨会,大家各抒已见,探讨巩固提高的有效途径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的最佳办法,达成了加强管理、防微杜渐,严防死守,紧逼盯人,“一帮一”,结队子,树典型,抓活动等一系列共识,确保学校井然有序。例如,每周的升旗式,每天的间操,又是学校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巩固新《守则》、新《规范》的最佳形式和契机。学校刻意训练了学生肃立的姿势和队列,培养他们的整体意识和自控能力。几千名学生站在操场,动则整齐划一,静则纹丝不动,这对千百名几岁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此基础上,为了保证贯彻新《守则》、新《规范》的针对性、科学性、规范性和经常性,学校还制定并严格执行了《班级日常管理量化考核制度》、《主题班会制度》、《轮流升旗制度》、《每日一格言一道理制度》、《值日班长制度》、《师生一日问候制度》、《安全保卫制度》、《公物保管制度》等,并完善了检查、考评机制。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了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更加细致、具体,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提高学生遵守的自觉性,学校还从多个方面制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常规细则”,包括《课堂规则》、《自习规则》、《课间规则》、《体育锻炼规则》、《卫生规则》、《集会规则》、《劳动规则》、《考试规则》、《实验课规则》、《阅览室规则》、《第二课堂活动规则》等,详细规定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一日常规。

当然,制度、规则定起来容易,但面对稚气未脱、思想尚未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学生,执行起来,落到实处,收到良好效果,并不轻松。特别是真正演变成学生的自主行动,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形成学生保持永久、终生裨益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二)、活动育人。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于各项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开展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工作,用制度、规则去约束,当然是初始阶段的必由之路,但制度约束和管理过程中的督促检查,使学生很大程度上处于受教育的被动状态,时间久了会让学生感到压抑,部分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为了解决这种教育形式的单一和直白,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我县很多学校在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于活动之中,寓教于乐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重在实践,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收到了一定实效并形成了系列。

1、学生道德行为习惯问卷调查。

为了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每一学期,我县都组织各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习惯问卷调查,班主任要对本班的问卷进行分析,主管德育领导要对全校学生道德行为问卷有一个整体分析报告,以确定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今后的教育方向。例如,砀山五中的道德行为习惯问卷分析报告中,就“不文明的习惯性用语的使用”一项发现,随着年龄、年级的增加而偏多,1~3年级学生习惯性用语中,不文明的只占5%,而到4~6年级,不文明的用语明显增加,占26%。经过调查发现,这些习惯用语的形成受到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的影响。从统计数据中明显看出,低年级学生的习惯性用语多在学校和家庭中形成,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他们的习惯性用语逐渐转向了受社会影响偏多而更加丰富。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习惯培养应该从娃娃抓起;习惯培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配合;习惯培养要注意分清好坏,要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针对这一现象各学校及时采用了多种形式进行教育,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好习惯,什么是坏习惯。如,听一些小报告(“怎样安排课余时间”,“怎样待客人”),讲一些小故事(“我身边的故事”),回答一些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小问答。结合这些丰富的形式,把“做人、做事”等几大方面的重点指标融入其中,让他们“立体式”地感受到,应该怎样去做人、做事,知道哪些是好行为习惯,哪些是不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2、走近重大节日与纪念日

学校针对重大节日与纪念日,如三月五日学习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九月十日教师节等,对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国旗下讲话、祭扫烈士墓、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报告会、开展故事会、演讲、歌咏比赛等适合于学生特点且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历史感受现在展望未来,在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我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建军过程。走进伟人,走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让学生感受伟人爱国情操,感受一代伟人的睿智、无私、伟岸、正直的优秀品格,激发学生学习我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的高尚行为,走进父母、老师,教育学生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的好习惯等等,极大激发了学生要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长大报效祖国的神圣使命感,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陈集小学的经典诵读,薛口学校的弘扬雷锋精神,养成“雷锋”习惯,周集小学的“读好书、写好字”,唐寨中学、文庄初中的国旗下讲话,魏庙小学的图书角,贾寨小学的一日巡检,砀山中学的远足活动,砀山四中的激情德育等都各具特色。

3、走近班会

主题班队会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深受学生的喜爱。

针对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理解力,全县各校都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活动。要求班主任在班会主题的选择上要小、近、实,真正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实际行为问题,有针对性。例如砀城一小的“对学生的上下楼梯、右行礼让、路队、集会站队、行队礼等方面”的班会活动;砀山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开学典礼暨金榜题名庆功会”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敢于超越的学习的热情;“文明礼仪伴我行·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培养了学生知书达理、知恩图报、孝敬长辈父母,尊师爱幼等的良好美德。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超越自我……使学生们在班会中潜移默化受到了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4、走近自然走近社会 教育无处不在。作为学校充分挖掘各自现有教育资源,结合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中。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立足学校,面向社会。活动的开展由学校延伸到社区、企事业单位、乡村。通过活动开展,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身心得到了陶冶、情感得到了升华、认识得到了提高。让他们在体验活动中,不但感受到了劳动的艰辛和成果的来之不易,也培养和强化了学生的劳动习惯,消费习惯,卫生习惯,并学会了怎样与人交往等。

周寨中学、砀山二中、砀山中学、砀山四中、砀山实验中学等学校多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中,师生一起进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生了解了家乡,认识了“三农”,体验了生活。同时也充分体验了热情周到、文明礼让、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这些都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极大的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大自然是返朴归真的教科书,是陶冶情操、净化灵魂、使孩子们走向质朴的神圣殿堂。社会、大自然是一本无字天书,学生们置身其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5、走近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良好的习惯也需要家庭教育来培养和巩固。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家长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例如金山实验小学、三官庙小学、园艺场小学、杨庄小学、毛堂小学建立“家校联系卡”,“网络班级”、“一线通”等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成立学校与家长联合研究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如金山实验小学开发的校本教材养成教育必读);共同开展好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西关小学“我的手抄报”活动,学生提出一些好的点子,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增进学生与家长的感情,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得到形成。

(三)、环境育人。寓德育于环境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让美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

大部分学校下大气力绿化、美化、净化了校园,学生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情操得到陶冶,行为得到规范。一年春、夏、秋三季,我县各小学的校园里到处是花团锦簇,蜂争蝶闹,馨香四溢,绿树成荫,垂柳依依,宽阔的操场,彩砖铺设的楼前活动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宿舍楼,整洁的教室,无不让学生感觉到生活、学习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悦,谁还能随便乱扔一张废纸,在墙壁上乱写乱画!他们也会感觉到任何粗俗的行为、不雅的语言、不良的习惯与周围的美不和谐,都是对美的亵渎和破坏。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慎独、自律意识大大增强。

同时,在学校人文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上也狠下功夫,让学生时刻受到警示和激励,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受到教育。如铁路中学一走近校门,两侧励志标语,启迪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校内墙上“毛泽东诗词”以及“团结守纪、朴素健美”的校风,“文明进取、勤奋求实”的校训,激励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乐观向上。毛堂小学走廊内展示的《弟子规》,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弟子规》学会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民族小学的常规教育长廊,分别从学习、礼貌、课堂、交友、运动、劳动、生活、阅读等八方面细化为72个好习惯,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把握今天。砀城一小、实验小学小学精心设计的走廊文化,让中外名人的警世箴言,时刻回响在学生的耳边,陶冶启迪他们的心灵,让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时刻展现在学生面前,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这样的校园文化,怎能不成为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这样的校园生活,怎能不让学生时刻感受着无声的教育,时刻谨言慎行、积极向上?学生的道德行为修养怎能不提高? 有效开展育人工作,牢固树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责任重大。经验告诉我们,开展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工作要有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决不能一日曝,十日寒,更不能搞突击、急功近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实施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适应学生身心生长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生动典型的事例和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参与、讨论的方法,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注重课堂教育、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完善学校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上一篇:第三单元同步达标测试下一篇:领导力提升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