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2024-09-21

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4篇)

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

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课题组成员 安素香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生动场景与教育因素综合的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教育与发展的一种教育方法。良好课堂情境的创设,可以引发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激发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育教学理论创造性地借鉴了“境界说”的“真”、“情”、“思”、“美”的精华,儒家文化“敏于行”的思想,以及杜威的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构建了情境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模式。在李吉林老师的理论阐述中对情境教学的操作要素提出了以下要求: 以“情”为纽带。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从而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情境教学中提出以“情”这纽带有利于缩短这种心理距离。

以“思”为核心。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情境教学中主张教师应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设计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热烈的情绪,学生在兴奋的情绪中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因兴致所至,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在政治课教学中结合不同的情境创设,的发展思维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生活”为源泉。生活是智慧的源泉。现实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教学同样要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在政治课教学中情境教学的素材选用要以社会生活事件和社会生活现象入手,通过生活化的、时政化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实、具体、丰满,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会更加全面、深刻。

情境教学在实践运用中的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情境创设拓展了教学渠道。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如问题情境、生活型情境、探究性情境、实验型情境、趣味性情境等,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内容,诱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克服学生对学习的排斥感,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获得了积极的心理满足及对学习的信心。

其次,情境教学缩短了心理距离。在情境教学中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景,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最后,情境教学体现了教育创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唤醒者、鼓舞者——唤醒学生创新的潜能,鼓舞学生创新的志向。情境教学从情境的设计、情境的选择、情境的运用都体现着教育的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要让情境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要在情境中拓宽学习的空间。情境教学不仅对教师的教育创新提出了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异思维品质。

在情境教学的实践探究中,我们依然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在研究过程上,不能为情景教学而情景教学,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状况,教学的实际条件等诸多因素,有目的、有选择、有意义地进行情境教学,让情境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2篇

通过情境教学专题学习,我认为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非常适用,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中积极创设学习情境,为数学建模呈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中,教师要恰当选择情境教学法,问题情境、任务情境、游戏情境、真实情境、虚拟情境、故事情境、模拟情境、协作情境等情境教学法应结合学生和教材有机使用。通过学习我还明白了使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主题意义进行理解,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情境创设有助于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易帮助学习者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3、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将学生置于某种特定的氛围中,形成一种心理环境,使学生产生移情效应。

4、一定的社会行为总是伴随行为发生所依赖的情境。如果要求学习者理解这种社会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创设同样的情境,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境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事物本身。

情景教学法的几点心得

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它能使 师生之间关怀问辩、亲密无间、循循善诱、相互熏陶、教学相长,使师生沉浸于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纯洁、博爱的氛围之中,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理念体验。教师创设情境教学其目的在于:(1)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2)使教学具直观化、形象化,更具震撼人心的作用;(3)启迪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等。

情景教学法意在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有机地整合到新规则中去,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和碳酸能力。

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3篇

一、单刀直入, 引趣味故事作导语

课堂教学中的导语, 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 渗透主题和带入意境的作用, 导言可开宗明义, 单刀直入, 也可巧用比喻, 故布疑阵, 一个好的导语可以紧紧吸引着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讲七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 笔者首先介绍了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 “东方流传女娲造人的传说, 西方流传上帝造人的传说, 大家想知道吗?”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 学生的注意力特别集中, 对本课的内容也听得津津有味, 良好的学习情境使课文的难点迎刃而解, 且可以牢固掌握。

二、巧用谜语、诗词、歌谣、成语等激发兴趣, 加强记忆

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谜语、诗词、歌谣、成语等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妙趣横生。如讲秦朝时用谜语“半个《春秋》 (打一朝代名) ”;讲御匈奴, 筑长城时, 联系有关长城的诗词:“不到长城非好汉”,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讲春秋战国时, 穿插一些成语“管鲍之交, 一箭之仇, 朝秦暮楚, 纵横捭阖。”这些趣味性语言既准确、生动形象, 又客观反映历史现象, 寓意深刻, 耐人寻味。教师不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授课内容, 而且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 它要求学生在由2至6人组成的异传性小组中一起学习, 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还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 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变, 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背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 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例如, 讲《秦帝国的兴亡》时, 按课标要求要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笔者设计了师生问答、同学辩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来组织讨论, 学生从班级、家庭团结的重要性, 又从小学社会课学到的知识对国家统一重要性进行了初步的讨论。他们参与了探讨, 锻炼了思维, 提出了问题, 这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一个难得的训练机会, 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探求知识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 使他们的思维得到相互启发和训练, 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四、动手操作,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历史学科本身特点, 有意识地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 使课堂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有序状态。如在课堂上让学生绘制“战国七雄示意图”;活动“信封上的效率”体验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的道理。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 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效率。

五、运用投影多媒体激发学生求知欲

传统教学中单凭一张嘴、一支笔、一幅地图, 教学手段单调、呆板, 学生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 而投影仪、屏幕、投影片的使用可以形成一种新的教学环境:投影片艳丽的色彩, 明快的光线效果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良好的刺激, 形成愉快的学习意境。例如:讲七上活动课历史成语故事竞赛, 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历史成语故事竞赛》, 营造了竞赛的氛围, 课件分为“牛刀初试, 知音难觅, 激流勇进, 风险提速, 众志成城”等环节。在牛刀初试这一环节要求每组派三位同学回答随机提出的三个问题;在知音难觅这一环节要求每组出两名同学, 一个面对同学, 另一个则相反。由主持人出示随机挑选的成语, 一人用所学知识或相关的历史故事解释, 但不能出现成语本身的字, 考查了同学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合作精神;在激流勇进这一环节要求同学抢答, 答对加分, 答错扣分;在风险提速环节要求每组自愿选择不同分值的题目作答;最后一个环节众志成城, 要求本组同学共同完成成语。课后同学反响很好, 使活动课收到预期的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直观、方便, 而且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意境, 合理地分配课堂时间。

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当前, 课程改革正在深化, 历史学科也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但要改变学生长期以来对历史学科的轻视态度, 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历史知识对他们现在和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有现实意义, 才能产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因此, 首先要利用课堂教学, 让学生充公认识历史学科在当前国际、国内的地位和意义, 然后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 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知识出发,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和积极性。如笔者在“历史学习园地”定期开设“时事溯源”, 通过它可以把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综合能力;通过课堂开设“历史上的今天”, 让学生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总之, 教学情境的创设, 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只有将有趣的语言和生动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运用到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去, 时间一长,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课堂轻松愉快的学习意境和妙趣横生的历史知识, 使历史课学在其中, 乐在其中, 学能活学活用, 从而养成爱好历史, 学好历史的良好风气。

摘要:新课标倡导的改变教学方式,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本文仅从创设教学情境入手, 谈谈自己在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一点体会和看法。

情境教学与享受学习 第4篇

一、扣动心扉的开场导入

开场导入是再现情景形象、引入情境的主要方法,开场结构是启动机,它能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进入情境做好思想上和情绪上的准备。

例如,根据学生基本住校的生活实际,笔者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设计以下导语:同学们,大家都是住宿生,当你们背起行囊离开家的时候,一份思念就伴随着你们,这根长长的思念之线,一头牵挂着你,一头牵挂着家中的亲人。然而你们的思念是有尽头的,因为两个星期以后,你们又可以回家了,又能见到熟悉的亲人、熟悉的家。那么,你们能够体会情深意重的亲人天各一方、音讯不通的感觉吗?请大家听一首歌,然后请你告诉老师你的体会是什么。播放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听后请学生谈感受。有的说:“我感到很凄凉。”有的说:“我觉得特孤独。”还有的说:“很伤感,我都想哭了。”这样的导入虽然简单,但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氛围。

二、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

音乐与文学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对一些抒情类课文的教学,效果更佳。

例如,笔者在教魏巍的《我的老师》时,配了一首旋律舒缓的古筝曲,并且亲自朗诵。在朗诵中,笔者全身心地投入情境之中,力求把师生之间真挚的感情通过朗诵表达出来,偶尔伴有肢体动作。朗诵完了,笔者两眼潮湿,学生也沉浸其中,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回过神来,报以热烈的掌声。随后,笔者让他们谈体会,他们个个跃跃欲试,说得也是头头是道。笔者不敢说是自己朗诵得好,但笔者敢说音乐的魅力功不可没,它唤起了学生的想象,激发了他们的情感,把他们带入了作者所描写的师生共处的岁月,真切体会师生间纯真、深厚、美好的情感,并使学生享受到艺术美和音乐美。

三、兴趣盎然的表演展示

爱表现自己是学生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并发挥学生的这一天性,让他们在表演和绘画中展示自己。课本剧的表演,是一种深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并将其表现出来的特殊的阅读理解课文的手段,它能促使学生更深刻的推敲课文语言文字,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感受读物。语文教材中的寓言、童话故事特别适合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笔者让学生自己组织班子、分配角色、准备道具进行表演,并请其他同学做评委。在表演与评价中,学生认识到皇帝的爱慕虚荣、愚昧无能,认识到君臣的自欺欺人、愚蠢可笑。

四、针锋相对的唇枪舌战

“小嘴常开”正是学生动脑的结果。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见解,能使教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疑、所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心设计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之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

例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辩论话题:陈胜、吴广谁宜为王?让赞同陈胜和赞同吴广的同学分坐两边,面对面展开辩论。赞同陈胜的说:“陈胜有‘鸿鹄之志,说明他有远大的抱负;对秦朝状况的分析说明他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事事都由他策划,适合做个领导。”赞同吴广的说:“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他以身试尉,有大无畏精神;士兵拥护,他有群众基础,应该为王。”唇枪舌战后,虽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但学生了解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了解了刻画人物的方法,达到这一目的,笔者认为就算成功了。

课堂实践让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语文课上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活跃思维。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老师能及时发现并肯定学生的优点、成绩,并提倡学生思维无禁区,让学生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还能激发学生创作的智慧火花,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常给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与辩论的空间和探究性学习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用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求证知识的良好习惯。

五、紧张有趣的学习竞赛

争强好胜是每个学生都有的心理特点,渴望表现也是每个学生都有的愿望。在教学中,如果巧妙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开展一些学习竞赛活动,营造一些激发竞赛的情境,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出师表》时,先用一课时让学生自学课文,笔者在行间走动释疑。第二课时,笔者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文学常识、字词解释、句子含义等方面,分必答题和抢答题两部分,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答题,在黑板上显示答题得分。在激烈的竞赛中,学生既能积极认真地思考,又能自主团结地合作,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

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情绪处在快乐状态,大脑也会兴奋起来,这时学生不仅思维更加敏捷,而且注意力更加集中,记忆力明显增强,这样的状态既能提高学习效率,又能促进智力的开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实践的结果也正是这样,紧张激烈而又和谐快乐的课堂竞赛,使原本枯燥、单调、乏味的古文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学生在合作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古文知识。

六、灵活机动的师生换位

传统的教学都是以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为主,学生听讲、记忆、理解为辅,久而久之,教师累了,学生厌了,效果差了。在教学中,如果改换一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当老师,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让学生走上讲台,勇敢地展示自我,大方地当回老师。学生当老师,大家都觉得新鲜,因此所有同学都准备得相当充分。对所讲述的问题,不仅主讲的同学准备得充分、理解得透彻,台下听讲的同学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也是相当不错。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对浅显、较有趣味的课文,更加适合采用学生主讲的方式来组织教学。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文学性、思想性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素材,也为情境教学营造了浓郁醇厚的氛围,可以说,语文教学与情境教学堪称形影相随的孪生姐妹。因此,我们应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宽容的课堂气氛中,体验文化之美,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成长,获得未来生活必需的营养。

情境作文教学学习体会 第5篇

发布者:陈征 发布日期:2011-04-07 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是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学生作文的强大动力。学生作文有兴趣,写作时大脑就能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活动就最积极,最有效,作文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作文教学以新颖的优化的情境形态为刺激物,通过创设生活、实物、艺术、语言描述的情境,以其“新”、“奇”、“美”特征激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像思维,激起其审美情趣,达到愉悦的情感反应,使他们持久细致地观察,产生联想,激发描述情境的作文动机。让学生一向感到沈闷枯燥的作文成为自己乐于接受的学习活动。在这次观摩会的六节课中,教师都注意让学生看图讲故事,续编故事,亲自动手边做边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帮助学生突破“没有写作内容”的难点。另一方面,教师把作文课组织得生动、活泼,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做的活动和有话可说的话题,注重作文与生活中的联系,把口语交际这一生活中常用的能力搬到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模拟生活,使学生们感受到作文原来是从生活中来的,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他们对作文活动的兴趣更加强烈,更持久。

当今时代是以创造思维、创新能力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教育就得紧跟时代的步伐,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创新的核心是想像力的培养,人们都懂得了“想像比知识更重要。”这是因为想像活动促进了人的创造活动。我们知道小学生不仅用眼睛来观察世界,也通过想像来感知世界。在小学生的想像世界中,充满着创造力的萌芽,借助想像理解身边的世界,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的情境作文教学就是特别注意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的规律和语言发展的规律,引导儿童在感知丰富表象的活动中,为培养创造想像力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儿童从生活体验中,萌发想像的活力,促进创造力的萌芽。如一位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室开展吹泡泡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泡泡的形状、颜色和姿态时,用导语激发想像:“啊!那多姿多彩的泡泡,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小朋友,如果你也是其中的一个泡泡,你想飞到哪里?想干什么?说什么?”愉悦的语言情境触发儿童进入爱想爱说的最佳心理状态,使他们积极构想出与众不同的符合情理的形象来。

情境教学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6篇

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体会点滴 郭允远 12月4日

主体性是素质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

1 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

1.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

?

案例1 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

?

①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p折销售,第二次打q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q折销售,第二次找p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p+q)/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

②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

?

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问题①,大都能归结为比较pq与((p+q)/2)2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pq≤((p+q)/2)2,即可得p2+q2≥2pq.对于问题②,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G,天平两臂长分别为l1、l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a、b,由力矩平衡原理,得l1G=l2a,l2G=l1b,两式相乘,得G2=ab,由问题①的结论知ab≤((a+b)/2)2,即得(a+b)/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

?

以上两个应用问题,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是物理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

1.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

案例2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

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当它追到1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里,当他追到1/10里,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

①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

②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

1.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案例3 直线y=2x+m与抛物线y=x2相交于A、B两点,________ ,求直线AB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

?

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

学习情境教育心得体会 第7篇

近日我读了各省优秀课改经验后,使我对课改有了更深的理解。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认真阅读后我被李老师那“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所感动,也被“情景教育”深深吸引。

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纽带。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理性,忽略情感,因而造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与隔膜,从而使学生难以形成热烈的情绪,难以主动地投入教学过程。情境教学中提出以“情”这纽带有利于缩短这种心理距离。以“生活”为源泉。生活是智慧的源泉。现实生活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教育教学同样要来源于生活,再回到生活。像李老师也是领着孩子走进周围世界,去感受客观外物的丰富和多姿多彩,而这种源自生活获取的真切的感受和画面,在儿童书面表达中取得了成功,李老师验证了这一点生活是最大的资源库,他可以带给我们一篇篇生动习作。

情境教学缩短了心理距离。在情境教学中通过亲和的人际情境和生动的学习情景,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教师、与同学、与教学内容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第8篇

一.支架式教学。在建筑行业中, 为了便于作业, 必须用钢管、木料或其他材料来搭建脚手架解决各种垂直和水平的材料运输。没有脚手架, 建筑施工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我们也必须为学生搭建脚手架, 这就是支架式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能深入课文, 领悟课文, 体验作者的心境和情感。有位老师在教学《出师表》时, 为了让学生尽早的进入学习状态, 别出心裁地出示一张关于刘备、诸葛亮、刘禅年龄的表格让学生填写。学生在填表时就发现, 刘备在三顾茅庐时已经年近五旬, 而“羽扇纶巾”的诸葛亮才二十多岁, 此时刘禅还没有出生。风风雨雨、同甘共苦二十年之后, 写作《出师表》之时, 刘备已经去世, 而刘禅才二十岁, 弱冠之年, 虽已成人, 但是涉世未深。此时, 诸葛亮准备出师北伐, 他最担心的就是大后方能不能稳定, 担心的是刘禅能否担当起国家重任。在学生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和蜀国所面临的困难之后, 老师顺便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是你, 你会对年轻的国君提些什么建议?”然后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样, 就实实在在地在学生和作者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 缩小了学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很好的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回抛式教学。所谓回抛式教学就是把学生的问题回抛给学生, 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得出问题的答案。

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故乡》时就非常善于运用回抛式教学方法。

学生在阅读课文中“我们沙地里, 潮汛要来的时候, 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 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一句时, 突然向他提出:“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这样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的时候, 老师没有手足无措, 而是顺其自然, 把这个问题回抛给学生:“是啊, 鱼怎么会有两只脚呢?什么鱼?”当学生学生回答“娃娃鱼”的时候, 老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你真是见多识广”, 然后乘势追问:“我想跳鱼也有两字脚, 你看到过没有?”在学生摇头的时候, 老师说:“但是有人见过。谁?”在学生回答之后, 再次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终于豁然开朗:“说明闰土见多识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老师及时加以赞许:“我们以后可以到闰土的家乡去看看, 大概会看到这种跳鱼的吧。”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空间, 期待的心愿。

通过回抛, 通过反问, 老师既赢得了思考的时间, 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把, 这是老师的教学机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填空式教学。所谓填空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 先填写有关课文段落句子的词语,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赏析, 进而领略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时候, 我让学生先看投影, 完成词语填空:

“从蓬隙向外一望,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着几个萧索的荒村, 没有一些活气。”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 我的母亲早已着出来了, 接着便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第一句话, 学生有的填“有”, 有的填“排”, 有的填“摆”等, 然后, 再引导学生与鲁迅的用词作比较。通过比较, 大家发现, 确实“横”字用得好, 使人感到村庄是死气沉沉的, 而不是生气勃勃。

第二句中, 不少生描写“母亲”用的是“走”, 描写宏儿用的是“跑”。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文:“鲁迅描写母亲用的是‘迎’, 写宏儿用的是‘飞’。这两个词能不能调换?”学生不约而同地笑了。老师及时启发:“你们笑什么呢?”同学们自然懂得了母亲年老体迈, 腿脚不灵便, 但是想见儿子的心情又特别迫切, 所以要“迎”;而宏儿是小孩, 活泼好动, 当然是“飞”。通过填空, 同学们既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用词的精当, 也从中感受到课文中所流露出来的灰暗低沉的基调, 为进一步学习、研究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老师,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时间, 学习情境的创设也会千变万化, 其运用之妙, 在乎一心。只要我们不断耕耘, 我们就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果实。

摘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要素。本文主要从支架式教学、回抛式教学和填空式教学三个方面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做了有益的探索。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新课程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上,而对如何上好复习课感到很困惑。在一个寻常的秋天早晨,一堂看似寻常的英语公开课,一次与新课程的亲密接触,让我懂得了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成功的课,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了极不寻常的一页。这堂课就是金西湖老师上的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教学片段

(课前准备:分发给每一组学生[4人一组]chart of survey,每人一张uncompleted reporter report和一张passage reading)

随着轻松自由地free talk揭开了本堂课的序幕。May I know your names?How are you?Where do you live?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金老师亲切的问候和自然的教态,很快打破了沉闷紧张的气氛。这是课前的热身活动,又为接下来要讨论的交通方式做铺垫。问完问题后,金老师微笑地说:“I know something about you,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Can you ask me some questions?”由于老师做了很好的引导和铺垫,语言又具极强的亲和力,学生们开始怦然心动,纷纷举手,新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如:What’s your name?/ Where do you live?……问出了许多老师想要的答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等有生问到: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时,金老师笑着说:“I get to school by ……”但是她并没有直接回答出来,而是突然停下来,说到 Can you guess?于是学生纷纷举手猜测,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打出学生学过的交通方式,然而金老师并不满足于课内有限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吃得更饱,她课前让学生查阅其他的交通方式,于是像minibus,tricycle,racket等课外的单词从学生嘴里脱口而出。……由于是复习课,为了摆脱教材条条框框的局限与束缚,使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以便使本单元知识点在交际中得到升华,金老师构建了一条主线,即围绕台风“桑美”对平阳和苍南的袭击,记者李建对平阳和苍南的采访展开。金老师首先在画面上呈现一张地图和李健的图片,然后引导说:“Two weeks ago,Lijian came to Wen Zhou,do you know why?”在学生的猜测中,最后屏幕出现马站,水头,墨城等灾后图片,导出Typhoon “Sangmei”,然后进一步问: “ Can he go to Mazhan by car?” 学生自然答到”No,he should by boat.”为了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点,金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uncompleted report of Lijian,让学生补全这篇报道。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Loves conquers all things!”此后金老师又引导说: “As a reporter,Lijian should go to many places,how does he go to different places?” 从而过渡到篇章阅读……

教学分析

1.从教师角度来看,金老师基本功扎实,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整个教学环节围绕一条主线,环环相扣,过渡语自然,教师极具亲切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从而使课堂教学在一种轻松有序的氛围中有效地进行,同时金老师也不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从教材处理来看,本节课教学设计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实在、实用、实效。金老师的设计,找到了教材与生活实际的切合点,围绕记者李建和台风,巧设情境,同时也大胆地创改教材,即创造性地改进教学内容,跳出教材的圈圈,通过补全李建的报道,阅读短文,对话,采访等多种形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的高度;从学生角度看,金老师这节课操练面广,几乎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同时本课也恰当合理地使用了多媒体,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成功进行。

2.态度决定一切。老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只有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才能促使他们自主地学习。从课开始到课结束,金老师一直在用她的身体动作语言与和蔼可亲的态度鼓励着同学们,当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时,金老师都能及时地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这不但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并且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有助于自信心的建立。虽然只是简单的一句Wonderful! Clever boy!但字里行间深含着对学生认可的态度,对于学生无异于吃了蜜糖,从嘴甜到心,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用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使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得以有效地进行。

问题情境学习心得 第10篇

问题情境学习心得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新知识或新事物,离不开原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或身临其境富有生活气息的课堂氛围,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已有生活经验地呈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下面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不能过于生活化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中一

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生动活泼、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大家顿悟“原来学生可以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中学习研究数学。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形式多变、牵强附会、毫无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1]。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数学学习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

二、创设问题情境要联系生活,要具有生活的气息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们论述了问题情境不能过于生活化,但是同样问题情境不能脱离生活,要在揭露数学本质的同时和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问题环境越贴近生活,能见度就越高,问题激活 的程度就越好。比如,黄爱华上《百分数的认识》这 一节课,当他在绍兴上这一节课的时候,创设了一个介绍绍兴特产,从而引出绍兴黄酒,把百分数带进课堂。这样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要设计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知识,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如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童话还有动物感兴趣,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可以引入这些角色,甚至可以给数学知识编个童话故事,当然这个要符合数学的本质。贴近生活的趣味故事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热情,让她们全身心的投入

到课堂中。

四、要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就是把数学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置于学生亲身经历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比如,我在《确定位置》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班的曾伍强同学想请大家帮个忙,你们愿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周英语公开课大家进入演播厅的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背景音乐,屏幕出现全班学生进入演播厅的情境,同学们看到自己在屏幕上的身影,欢呼雀跃。突然本班的曾伍强同学跑过来,原来曾伍强迟到了,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只听见曾伍强说:“聪明的你们能帮我想个方法快速找到我的位置吗?”正是这个真实的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数学是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五、要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情境

以学生为主体是创设问题情境的

核心,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让学生更加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翁。例如在五年级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上课伊始,请座位号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请座位号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教师设疑: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B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学习心得 第11篇

B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学习心得

为了克服“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创设学习情境被认为是必需的。何谓“学习情境”?迄今没有清晰的界定。 《学习情境的本质与创设策略》提出学习情境是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生活事件。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内容,若非出于教学活动的内在需要,就没有必要创设学习情境。有些教师为了使教学过程看起来似乎更生动而呈现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情境,这种因追求表面效果而损害教学内容的做法实不足取。另一方面,学习情境虽然以教学内容的掌握为旨归,但决非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否则就无异于直接向学生呈现概念、公式或原理了。学习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学习情境既是事件,同时又是问题,但不是知识内容本身。

《数字化学习情境下终身学习力的构建研究》表述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①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

②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

③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④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的;

⑤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的。

通过学习这两本著作深刻的体会到学习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些教师在讲授了知识内容之后,再呈现与之相关的情境以印证所传授的知识。严格说来,这不是学习情境,只是一个无须质疑的证据,很难激发学生的思考。另外,一些教师平铺直叙地把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对情境中是否包含问题不予关注,这违背了设置学习情境的初衷与主旨。也有些教师把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传统的提问教学法等同起来,往往用习惯的提问方式代替学习情境,这也是误解。在传统的提问法中,问题针对于知识,是孤立的、简单的;而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依存于具体的和整体的情境,是有条件的。它指向知识的掌握,更指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对于传统的提问法中的问题,学生常常能够在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而有一定难度、不能找到直接答案的问题,很多学生都会困惑不解,难以回答,往往由教师替代他们作答。学习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再说数字化学习,数字化学习具有三个要素:一是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也就是所谓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二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 、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以及网络下载等方式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具有切合实际、即时可信;可用于多层次探究;可操纵处理;富有创造性等特点。三是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以及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具有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几种途径。

数字化学习要求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只有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够理解信息带来的知识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知识结构。信息素养也是终身学习者具有的主要特征。我认为,信息素养包含着三个基本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以及呈现交流的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即对信息的检索策略、对所要利用的信息源、对所获得的信息内容都能进行逐一的评估,在接受信息之前,会认真思考信息的有效性、信息陈述的准确性,识别信息推理中的逻辑矛盾或谬误,确定论点的充分性;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指信息使用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与他人良好合作共事精神,把信息的整合和创造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 创新教学情境提高素质教育

★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 基于情境学习中学物理教学论文

★ 教学设计模板学习心得

★ 有效教学学习心得

★ 体育教学智慧论文

★ 智慧教学的论文

★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教学论文

★ 情境作文初一

情境领导力学习体会 第12篇

7月23、24两天同公司20名中管一起参加了华科EMBA的《情境领导力》课程培训。结合自己的管理经历和理解,对管理工作有了不同的认识,尤其是对老师的部分观点有一定共鸣,颇有收获。

这次课程是一位具有多个头衔的中年博士张理军(山东籍实力型企业培训师,个人网站http://)主讲的。和以前听到管理类的课讲的不太一样,老师语言朴实无华,声调平和,没有一些老师的滔滔不绝的天南海北狂侃,也不像某些老师随时在课中穿插自己的高贵身份和头衔,淡淡的字里行间,系统的课件连贯性透漏着学者的厚重内涵。在课上,他通过概念引入、理论追溯、案例剖析、现场测试、观点强化的方法,让学员们对“情境领导力”这门管理学有了较深入的讲解。也迫使自己能在课下,对照教材,回忆课堂,上网查询加深理解和认识,做以复习摘要。

一、课程总体概述和背景:

老师通过对国外经典之作《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和理解,结合国内管理现状,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用数学模型加以描述—把管理者和领导者进行定义区别,并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进行清晰描述和量化对应,用坐标系的四个象限来对应表示(管理者对应的四种管理方式是S1~S4,被领导者对应于四种特性R1~R4),最终,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应对不同的组织和个体,以达到最大的管理效应。

二、主要概念和观点介绍

1、领导力来自影响力,领导是一种状态,而不是一个职位,其可以出现在组织的各个层次,即下属遵从你的领导,基本上依靠的是你的影响力或个人魅力,绝对不是依靠你的职位称呼。领导力=影响力 影响力=执行力

领导力=执行力

2、管理者首先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将事情做正确,领导者做正确的事情。评价管理者是否称职,不是观察他一个人如何完成工作,而是评估他如何通过别人的努力来完成或实现目标。

3、管理者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下属的行为,管理者正确的行为引起下属积极的反应,错误行为引起下属消极反应。

4、领导行为分为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领导风格分为告知式、推销式、参与式、授权式4种风格。其每种行为和风格都有不同的描述和标志,针对不同的下属特点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同一个人不能总是采取同一种领导方法。

5、针对不同的目标和任务,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会有不同的状态,采用“准备度”的指标来评价,工作准备度的水平决定了执行力水平。准备度高,管理的上下沟通和达到目标的可能就大,反之,达成目标的可能性就小。准备度的评价由能力、意愿两个维度构成,其可互相影响。

6、领导方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工作环境不同、条件不同、任务难度不同、工作时间不同、被领导者的习惯不同、以及团队成员的素质不同等情况下,领导者应采取不同的行为模式。领导者的9种类型分类。

三、工作结合及感悟

用“空杯心态”和“牛吃草法”来学习这堂课,回顾自己的管理经历,确实有所悟。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情感 第13篇

众所周知, 英语是实践性和交际性都很强的学科, 但大部分中国学生由于胆小不敢开口, 而难以达到交际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语言交际活动, 必须激发学生的交际情感。事实上, 课堂教学就是一个交际过程。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有效的交往, 师生间情感的激发又有赖于教师。因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等个体情况, 并结合教材的需要, 采取适当方式来进行。

一、兴趣的培养是激发学习情感的首要任务

兴趣是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 是学好语言的强劲动力和能力形成的前提。世界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说:“成功的秘诀是兴趣。”诚然, 实施兴趣教学可以减负增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因素又是多种多样的。如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等。因此,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关键在于消除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不良因素, 充分利用和调动积极因素。

二、融洽的师生感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前提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中学英语教学的两个重要方面。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态度, 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 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励的内心情感体验, 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之间平等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对话, 学生才能充分地显露个性, 实现师生间知识同步、思维共振、感情共鸣。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中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三、幽默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催化剂

幽默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情感是将学生与教师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也是沟通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桥梁。良好的师生情感会使师生配合默契。幽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认知话动,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 是启迪智慧的无形钥匙。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失时机地付诸幽默, 会给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 使学生在笑声之后集中心智投向认知活动。

四、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具体做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 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 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设疑引新, 激发情感。

通过设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类认识事物往往是因为好奇, 进而生疑, 从而引起探究的兴趣。设疑, 即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教学内容, 把教学内容问题化, 使之成为一种诱因, 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从而成为推动学生的内部动因,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学习任务, 同时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和加强。如在教SEFC Book 2B U nit14 Freedom Fighters时, 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 hatm ade M artin LutherK ing Jr.win the N obelPeace Prize?在好奇与强烈探究意识的驱动下,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分析事实, 同学之间互相讨论, 收集课文中提到的事实, 在加上合理的想象,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解决了疑问的同时, 也学会了思维, 掌握了分析、推理的方法。学生学会了想象, 也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在学生学会观察、比较的同时, 也提高了鉴别分析能力, 提高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等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是在教师有意识地设疑下, 学生努力解决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 感悟领会, 悄然形成。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养成思考的习惯, 还可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 不知不觉地引出新课题。

2. 幽默引导, 开启思维。

教学中运用幽默的领域很多, 如表情、姿态, 还有图画、言辞等都具有表现幽默、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功能。例如, 在教授高二 (上) U nit9 Saving the Earth这一课时, 当我走进教堂, 发现虽是晴天, 室内日光灯却开着, 必是早读后未关掉。我说:“I'm sure the classroom is bright.D o you think we should keep the lights on orturn them off?”学生都表示应该关灯。我在黑板上写了to save the energy几个词, 并补充说:“W e should try to save the energy.I don'tm ind ifyou keep the lights on when the room is dark.Som etim es we need electricity to m ake our room bright, butnottoday.”短短的几句话, 虽花费了一分钟时间, 却是一次结合实际的思想教育, 同时又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 恰当评价, 强化情感。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左右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的学生期望自己的进步得到教师的肯定, 更多的学生希望教师的评价公正无私, 准确客观。“Very good.”“Good.”“Notbad.”之类的评价只能使人感到抽象空洞。教师的评价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热爱的基础上, 并以学生的天赋、兴趣、经验、背景等等作为评价基点, 本着欣赏、肯定、鼓励的原则, 才能使学生积极参加的情感得到强化。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取得很小的成功或有点滴进步时, 应适时提出真切的鼓励, 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4. 尊重学生, 培养情感。

学生一般都非常看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因此, 教师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 不迁怒, 不急躁, 切忌武断专横和使用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方法和手段。如在学完SEFC Book 3A U nit5 A dvertising一文后, 我挑选了不同类型的广告, 同时也让学生自己准备他们喜欢的广告, 让他们讨论。通过活动, 学生拥有了更多交谈的机会, 他们互相启发、共同构思、畅所欲言, 不仅使思想更开阔, 也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建立了成就感, 活跃了课堂气氛。认知心理学认为, 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 施展才能, 力求又快又好地完成某项任务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因素, 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的喜悦。

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第14篇

一、引入新知时 创设情境

1.1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新知识探索,思维发展的内驱力。游戏、故事、谜语、音乐、小型竞赛等趣味性活动,都能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圆的周长”,结合右下图给学生编了蚂蚁赛跑的故事:两只小蚂蚁从同一点出发,一只沿大圆边上爬,另外一只沿8字形的小圆边上爬,过了一段时间后,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俩争论起来,都说自己爬的路程多。老蚂蚁马上跑过来调解,这可是真是有趣的数学问题,摇头表示无能为力解答此题。同学们,该怎样解决这问题呢?讨论后,学生认为必须学会计算圆的周长。这样就能给小蚂蚁当裁判,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2创设激疑情境,激发求知欲望。新课导入时,利用学生好奇心理,巧设悬念,给学生造成急于知道的迫切心理,调动了学习主动性。如,在教学“倒数”的概念时,我设计了“ 4∕5×( )=7∕4×( )=6×( ) ”这道题,让学生填写,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我自告奋勇,迅速填写完毕。为了打消学生认为老师事先算好的念头,并补充说:“谁能出几道这类题,你随时出完,我都可随时填完,不信试试。”话音刚落,学生兴趣十足地争着出题。结果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老师为什么填得这么快,其中有什么诀窍?造成学生渴望解开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

二、探究知识中 创设情境

2.1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源于生活,与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使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紧密结合,成为学生见、摸、听得到的现实数学。如教学“元、角、分”,创设超市买卖的情境,让学生当售货员、顾客,开展买卖活动。活动前,每生准备5元人民币,分别是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活动中强调:(1)每人商品的购买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2)看谁买的东西多又好,买后评论。活动后集体讨论,每生说出买了那些商品,每样商品的价钱。这样,学生既认识了元、角、分,又知道1元=10角、1角=10分,并且学会了换算,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2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去学习,从而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活动,比如在“圆的认识”这节课中,出示课题后提问:同学们想了解什么呢?学生争先提问:什么叫圆?什么是圆的直径、半径?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学生在启发下,通过折圆、画直径、量直径与半径等实践操作,探讨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掌握知识,整个认识过程都是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3创设活动情境,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动作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出概念、规律。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的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发现规律。如在教学“圆环面积”时,我首先让学生各自画一个与半径是3厘米的圆,并计算出所画圆的面积,再要求学生画一个与这个圆同心、半径2厘米的圆,并计算出这个圆的面积,接着要学生用剪刀把刚才画的大圆剪下来,再把小圆从大圆里剪掉,这样就得到一个圆环。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经整理得到:一个圆面在剪去一个同圆心的内圆后,就得到圆环。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圆环的制作过程,说出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始终参与实践活动,兴趣倍增,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引导总结,创设“表现”情境

成功的课堂总结,可以梳理概括、提炼升华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之后,问学生学习之后懂得了什么呢?帮老师总结这课的内容?这话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全班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有的说,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从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来的;还有的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不论是长方体、正方体,还是圆柱体,它们的体积都要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等等。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整理板书:

长(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体积=底面积*高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求圆柱的体积,而且理清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同类知识打下基础。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语言、录像、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

上一篇:代班长申请下一篇:脚手架安全技术交底